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1 16:55:17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篇(1)

关键词:网格计算、五层沙漏结构;OGSA-DAI;OGSI;Globus Toolkits;Web Service

1引言

网格技术的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吉比特传输的出现,人们开始设想使用这种线路连接各地的超级计算机,共享计算资源。然而,那时这种系统被称为“元系统”或者“元计算机”。直到1998年,开发研究人员建立网格论坛,并发表了关于它的定义后,网格技术才进入到主流研究领域。当时对于网格的定义是:一个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基础架构,提供可靠的、兼容的、普遍的和廉价的高端计算接入能力。从最初的定义看,它类似于分布式网络技术,但这个定义并不准确,它仅仅明确了网格技术的由来,网格技术是分布式网络发展的下一代。要准确的理解网格技术,必须首先了解它的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1)、高度的伸缩性

(2)、地理分布性

(3)、异构性

(4)、资源共享

(5)、资源协调能力

(6)、透明接入

(7)、可靠接入

(8)、兼容接入

(9)、普遍性:

依据以上网格所具有的特征,《Grid Characteristics and Uses: a Grid Definition》一文指出如下网格的定义:一个高度可伸缩的、物理分布的、在硬件和软件结构上属于异构的网络、被很多的机构同时管理的资源,协调的提供透明的、可信赖的、普遍的和一致的计算以支持多样的应用。这些应用能执行包括分布式计算、高吞吐量计算、按需计算、数据精细计算、协作计算和多媒体计算等。

2网格体系结构

网格体系结构就是关于建造网格的技术,它给出了网格的基本组成与功能,描述了网格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以及它们集成的方式与方法,刻画了支持网格有效运行的机制。Foster将网格体系结构定义为“划分系统基本组件,指定组件的目的与功能,说明组件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的技术”

2.1五层沙漏结构

五层沙漏结构是一种早期的抽象层次结构,它以“协议”为中心,强调服务与API和SDK的重要性。五层沙漏结构如下图:

2.1.1构造层

网络构造层的功能是控制可以使用的资源,并提供访问这些资源的接口。

2.1.2连接层

连接层实现资源和应用的通信。它定义了核心的通信和认证协议,用于网格中的网络事务处理。

2.1.3资源层

资源层实现对单个资源的共享。他在连接层之上,用于初始化、监视、控制单个资源的共享操作。

2.1.4汇聚层

汇聚层的作用是协调共享的资源,它描述资源的共性,说明不同集合资源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资源层协议必须是通用的而且可以广泛使用,汇聚层协议在资源层通用目的的协议的基础上,实现更高级的应用。

2.1.5应用层

应用层是在虚拟组织环境中存在的。从应用程序员的观点看网格结构,应用是根据在任一层次上定义的服务来构造的。

2.2五层沙漏结构的技术细节

五层沙漏结构侧重于定性的描述,它包含如下一些内容:

2.2.1共享

共享强调对计算机、软件、数据以及其它资源的直接访问。这种共享必须是高度可控的,需要在资源控制者和使用者之间定义什么是可共享的,哪些用户可以共享,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共享。这里的共享是一种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共享,而不是静态的。主要有三种形式形式的共享关系:C/S共享关系、P2P共享关系、Proxy共享关系。

2.2.2互操作

共享定义为对各种资源的直接访问,也就是支持互操作。因此,共享关系需要一种互操作的机制,使共享可以跨越不通的组织边界、使用策略以及资源类型。

2.2.3开放式协议

为实现互操作,必须制定和相互遵守协议。这里的协议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操作而定义的分布式系统元素之间交互的方式以及交互过程中交换的信息的结构。

2.2.4API/SDK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s)和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使得在建立网格应用时可以在抽象的基础上提高编程的级别。沙漏的层次结构。

2.2.5沙漏形状

五层结构的重要特点是沙漏形状,其内在含义就是因为各部分协议的数量是不同的,对于其最核心的部分,要能够实现上层各种协议向核心协议的映射,同时实现核心协议向下层其它各种协议的映射,核心协议在所有支持网格计算的地点都应得到支持。因此核心协议的数量不应该太多,这样核心协议就形成了协议层次结构中的一个瓶颈,在五层结构中,资源层和连接层共同组成这个核心的瓶颈部分。

3OGSA-DAI(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 - Data Access and Integration)

随着网格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功应用,工业界对于网格的兴趣也日益增加,网格的体系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采用了“服务”这种可以组合的概念来构建出网格体系结构(OGSA)。

开放网格服务体系OGSA 是在Globus ToolKit 和Web Services 技术融合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基于网格服务的分布式交互和计算体系结构,用来确保异构系统间的互操作性。

OGSA 架构由资源层、Web 服务层、基于OGSA架构的服务层、网格应用层构成。

(1)资源层:包括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物理资源之上是逻辑资源,它们通过虚拟化和聚合物理层的资源来提供额外的功能,通用的中间件,比如文件系统、数据库、目录、工作流管理和安全认证等,在物理网格之上提供这些抽象服务。

(2)Web 服务层。所有网格资源(逻辑的与物理的)在这一层都被建模为服务。它为所有网格资源指定标准的接口、行为与交互,提供动态的、有状态的和可管理的Web 服务的能力。

(3)基于OGSA 架构的网格服务层。定义基于网格架构的核心服务,这些核心网格服务包括:服务管理、服务通信、策略服务、安全服务等。这些服务的提供,使OGSA 变成更加有用的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

(4)网格应用层。网格用户可以使用其提供的可视化工具或环境开发各种应用系统,是户需求的具体体现,是各种应用软件的研究。

3.1OGSA-DAI的基本思想

3.1.1以服务为中心的模型

OGSA是以服务为中心的“服务结构”。这里的服务是指具有特定功能的 网络化实体。在五层沙漏结构中,强调的是被共享的物理资源,在OGSA中,服务所指的概念更广,包括各种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程序、数据库等等,一切皆为服务。五层模型试图实现的是对资源的共享,而在OGSA中,实现的将是对服务的共享。从资源到服务,这种抽象将资源、信息、数据等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灵活的、一致的、动态的共享机制的实现,使得分布式系统管理有了标准的接口和行为。简单的说,

网格服务=接口/行为+服务数据;

3.1.2统一的Web Service框架

一个Web Service就是一个可以被URI识别的软件应用,它的接口和绑定可以被XML描述与发现,并且可以通过基于internet的协议直接支持与其它基于XML消息的软件应用的交互。

Web Service描述了一种新出现的、重要的分布式计算范式,它强调基于单个INTERNET标准(XML)来解决异构分布式计算的问题。Web Service定义了一种技术,用于描述被访问的软件组件、访问组件的方法以及找到相关服务提供者的发现方法。

OGSA是符合标准的Web Service框架的, OGSA对Web Service进行了扩展,提出了网格服务(Grid Service)的概念,使得它可以支持临时服务实例,并且能够动态创建和删除。

由于OGSA采用统一的Web Service框架,因此很自然就具备了Web Service的所有有利因素,比如服务的描述和发现等。

3.2OGSA的两大支撑技术

3.2.1  Globus

Globus是一种基于社团的、开发结构,开发源码的服务的集合,也是支持网格与网格应用的软件库,该工具包解决了安全,信息发现,资源管理,数据管理,通信,错误检测以及可移植等问题。

Globus工具包在世界上的许多网格项目中被使用,最新发行的Globus工具包GT4(Globus toollit4.0)被称为迄今为止“最能满足企业需求”的版本。网格服务和Web服务被OGSI(Open Grid Services Infrasturcture,开放式网格服务基础架构)明确的定义。

3.2.2Web Service

关于XML协议方面的工作是Web Serivice的基础。Web Serivice中几个比较重要的协议标准是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WSDL(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WS-Inspection,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Discovery,&Integration)。

SOAP是 基于XML的RPC协议,用于描述通用的WSDL目标。

WSDL用于描述服务,包括接口和访问的方法。

WS-Inspection给出了一种定义服务描述的惯例,包括一种简单的XML语言和相关的管理,用于定位服务提供者公布的服务。

UDDI定义了Web Service的目录结构。

4网格技术分类

网格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利用高速网络,最大程度的利用闲置的计算资源,进行科学计算。为实现这个目标,产生了一些列的理论、技术和实现的整体构成了网格技术。它包括一下一些部分:

其中最关键的一层是网络核心中间件,这层软件架构能够对分布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为整个网格应用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服务。网格核心中间件,是网格系统中连接上层应用和下层资源的纽带,它提供对网格的管理功能,但是这种功能一般层次上比较低,因此不容易被普通的开发者掌握。为克服这个缺点,网格开发环境便应运而生,它是为了方便使用网格的各种功能而提出的一种集成的,高效的网格应用技术人员工作环境,可以很容易的实现各种网格功能。

5结论

网格研究最初的目标是希望能够将超级计算机连接成为一个可远程控制的元计算机系统,现在,已发展成为建立大规模计算和数据处理的通用基础支撑结,实现资源共享和分布协同工作。网格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希望用户在使用网格计算能力解决大规模数据计算的问题,用户不必考虑的计算来自于哪个地理位置,由什么样的计算设施提供。网格应用分为四个主要的部分,分别是分布式超级计算应用、实时广域分布式仪器系统、数据密集型计算以及远程沉浸等,很多行业和领域已经出现了网格技术的应用,但是由于系统、硬件兼容、网络速度等原因,这种应用往往趋向于内部服务器集群的方式。网格计算技术还不成熟,基础理论研究还很薄弱,OGSI同样不够成熟,适应网格环境的硬件设施研究非常不足,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怎样建立一个开放的信息处理基础设施平台、虚拟组织的管理和系统工作问题、网格的可用性和可开发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如何将网格技术和传统的技术相互结合等等,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将逐渐解决。网格应用将会取代传统的计算,成为支撑下一代互联网和信息应用的核心技术。

参考文献: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ABasicResearchonMutualConstructionandSharingofLibrary

InformationResourceunderNetwork

MaYuejinLinLanying

(QiyangTeachersCollege,Gansuxifeng)

Abstract:Thispaperdealswiththenecessityofconstructingtheinformationresourcecollectivelyamonglibraries,thenanalyzesthefactorsinfluencinginformationresourcesharedandconstructed,finally,presentssomecomments.

Keywords:networkenvironmrntlibraryinformationresourcesconstructionandsharing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用户对社会信息的需求,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高度理想化地对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

1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未来图书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实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关于这一点已经达成社会共识。这是由于:

1.1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已成功地加入了WTO,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进行重新定位,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的与日激增,书刊数量的急剧增长对于信息容量相对较大的每一图书馆来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收藏力相对低下,对业已产生的知识信息根本不可能尽包尽容,各图书馆孤立地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况且各图书馆各自为政,固定用户对现有馆藏的利用率不高,对信息资源的浪费极为痛心。例如我校图书馆自97年以来购置的数10万元的学术期刊光盘,极少有人问津,但是,相对迫切需要此类信息资源的其他用户,只能望而兴叹。还有就是用户普遍需求的同类信息资源,各图书馆竞相购置,以满足当地用户的需要,造成目前这种对文献信息资源的低水平重复购置的局面。因此,统一筹划、多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合理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1.2实行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迫切需要的是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用户的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够满足的,多个信息单位协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还反映在要求所需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的工作,通过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整序,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如果每个图书馆单独进行这些工作,是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

2网络环境下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2.1积极因素:

2.1.1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及中国信息网的开通与互联,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采用的互交换技术,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因特网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都有可能成为因特网的部分,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自由地选择利用各种网络服务,顺利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1.2部分国家或地区图书馆相继协议协作,不断推进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的“开放”思想,在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由封闭向开放,由被动向主动,由浅层向深层,由粗放向效益密集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从20世纪50年代国务院批准公布《全国图书馆协调方案》起开始的,但那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还处在萌芽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注入了虚拟图书馆和跨行业通过网络协作的特征。如1999年1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召集,全国各行业系统的图书情报机构在北京发出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并共同签署了《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

2.2不利因素:

2.2.1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体制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起着统筹规划、全面协调的作用。图书馆的管理决定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能力、规模、形式和效益,一个图书馆的性质任务、规章制度、馆藏特色、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等也极大地影响着其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水准。网络环境孕育了崭新的管理观念,并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但是从我国目前图书情报系统的状况来看,仍处在无章可循的状态,传统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纵向管理体制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2.2.2部分馆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理念的滞后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专家型”素质,他们除担负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去伪存真,有效地抵制信息垃圾,以健康有序的全方位信息资源满足用户。但在我国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从事图书情报及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结构老化,新的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一些领导思想认识不足,对图书馆继续教育工作缺乏积极支持等,比较严重地阻碍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展。

2.2.3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局限性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的一些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计算机及其配件市场比较混杂,升级换代频繁,给信息技术工作者的选择带来困难;通信线路传输速率低,尤其是在传递多媒体信息时更显能力不足。集成管理系统缺乏标准化,如在多平台技术方面,多数未采用C/S技术,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不支持字符终端;在网络功能上,多数未采用Z39.50协议、HyperLink技术。各级种类图书馆发展不平衡,有些图书馆还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除此之外,网络环境下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还有诸多网络信息的安全与否、正当的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部分信息霸权主义能否消除、紧缺的图书馆经费能否得以保障等。

3网络环境下如何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3.1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

完备的法制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行动指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即将出台的我国《图书馆法》及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障、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做出明确规定;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版权保护、文献复制、传递、编目、检索、互借等,要制定统一运作的标准规范;必需高起点、创造性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途径及办法。保证广大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公共信息,以能够承受的价格及时、平等、公平地分享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益处。

3.2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

我国图书馆界分成公共、科研、高校及工会等几个系统,管理松散,不利于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合理的体制应该是多元化的、立体的、综合的。最好建立统一协调、条块分割、布局合理,能确保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全国性信息资源管理职能机构,负责全国信息资源建设、布局、共享及优势互补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图书馆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对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统一协调管理,对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与发展等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横向上,在省一级加强各省学会的功能,以便协调和统一各类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与建设。纵向上,各系统加强领导。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目前实施的CALS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可以使高校图书馆按学科合理地配置信息资源,并达到共有、共建、共享的目的,由此带动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健康良性地向前发展。

3.3普及使用新技术

21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并存转移,用户要求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时候自由地咨询、搜索、利用虚拟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受借阅时间、期限与区域的限制,是信息资源真正共享的“大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这就迫切需要各图书馆积极投入普及使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所有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及其他广大科技人员应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Internet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3.4加强网络建设,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施

首先,应建立一个全国齐全、运转迅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和资源布局保障系统,同时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统一系统网络环境软、硬件和技术支持。其次,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尽快完成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第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中心,建立公共查询系统,以集体契约方式购买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MARC数据和国外的文摘索引类书目信息数据库,通过成员馆的分工协作,建立全国的馆藏联合目录和公共查询系统。第四,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交换书目数据库,图书馆可以此来、登录、催缺、加工预订目录和新书报道。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协调的联合采购机构,从宏观上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调控。第五,建立统一的馆际互借系统,处理馆际互借的相互联络、借出馆的信息资源在库情况、预约借阅等。

参考文献

1刘彩虹,杨玉红.论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创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1)

2李家清.我国文献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篇(3)

关键字:富互联网应用技术;LiveCycleDataService;RFB协议;通道;消息服务

1 引言

伴随着Internet日益成为应用程序开发的默认平台,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架构在由C/S架构到B/S架构转变,基于浏览器的各种web程序应运而生。传统网络程序的开发是基于页面的、服务器端数据传递的模式,把网络程序的表示层建立于HTML页面之上。这种传统的基于页面的系统已经渐渐不能满足网络浏览者的更高的、全方位的体验要求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富互联网应用程序(Rich InternetApplications,缩写为RIA)脱颖而出。

本文基于RIA设计模式,结合Flex,Java,JSP,C++,数据库等技术实现了交互式实时信息共享系统一网络会议信息处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数字化交互的方式,实现了协作会议的即时访问,提供了生动的无缝交流方式。加强沟通效果,构建异地远程办公的信息化平台,能够减少差旅费用,提高工作效率。  2 系统架构  2.1 RIA系统架构简介  RIA是集桌面应用程序的最佳用户界面功能与Web应用程序的快速、低成本布署。以及互动多媒体通信的实时快捷于一体的新一代网络应用程序。RlA中的富客户端(Rich Client)提供可承载已编译客户端应用程序(以文件形式,用HTTP传递)的运行环境,客户端应用程序使用异步客户,服务器架构连接现有的后端应用服务器。这是一种安全、可升级、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新的面向服务模型,这种模型由采用的Web服务所驱动,使客户机的能力复原到与桌面型计算机软件应用或传统的C/S系统中的客户机能力。它适合传统的N层开发过程。同时也能够在现有Web应用程序和环境内逐步添加新功能以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应用投资。它也可以作为基础网络服务的互动表现层,允许用户在线和离线工作。RIA有能力解决各种复杂性,使需要复杂性的应用得以开发并且减少开发成本,为演进中的Web Service为主的网络提供动态高效的前端应用。结合了声音、视频和实时对话的综合通信技术使RIA具有前所未有的网上用户体验。图1是RlA的应用程序模型。

本系统参考RlA架构,采用以事件驱动及消息服务为中心的思想,运用RIA的解决方案一基于Flash的Flex技术及Java、C++技术开发,使用HTTPService和WebService进行数据访问,通过远程过程(RPC)调用组件,使客户端程序与远程服务器进行交互。系统的架构按照Flex的执行结构划分为3层:资源层、服务器的交互层及客户端的逻辑层。客户端的逻辑层使用由LiveCycle Data Services ES(以下简称LCDS)提供的基于消息框架与服务器交互,该基于消息的框架在客户端是通道(channels),通道封装了Flex客户端和LCDS服务端之间的连接行为。通道被分组并组成通道集,达到通道搜索和通道容错的目的。服务器的交互层是一个J2EE的web容器,Flex客户端通过channel发送一个请求,请求在服务端会到一个endpoint,从endpoint开始请求会通过一条Java对象处理链,到达服务器端的Java程序进行数据传输及后处理。资源层是以数据库为中心的资源管理模块,进行数据的存储及转换。这种层次的划分使得对任何事件及消息的响应都必须经过LCDS中转,不但有效地划分了功能层次,增强了易管理性,而且系统的层次明显、结构清晰、易于扩展。

2.3 交互式实时信息共享系统模块分析

基于上述的交互式实时信息共享系统架构,为了满足各企事业单位在同步信息咨询服务、资料共享、会议管理及交互式沟通等方面的需求,在功能上该系统分系统管理、视音频控制管理、数据服务管理、信息处理、数据库管理及远程桌面共享控制等几大核心模块,系统功能框架请参照图2。下面将对各个模块做详细介绍。

2.3.1 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部分包括用户和角色管理,会议和会议室管理及信道管理。用户和角色管理负责管理用户权限。本系统包括两种角色:管理员和普通用户。管理员可以查看所有的用户信息,创建新用户、用户信息更新及删除,对系统进行常规维护。会议和会议室管理负责虚拟会议室的新建、维护及各会议室会议的预约。信道管理是指单个会议室中多个通讯通道建立、管理及分配。本系统中每个会议室最多可有三个独立的通道分别进行独立或交互的实时信息共享。  2.3.2 视音频控制管理模块  视音频控制管理部分采用Polycom提供的MCU多点控制模块作为标准视频会议核心管理音视频交换、远程指挥和调度核心音视频交换设备,通过H.264视频压缩协议,Serin14语音压缩协议和H.239(P+C)数据协议,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音频、视频和数据通信功能。  2.3.3 数据服务管理模块  提供RPC服务,即远程过程调用服务:基于HTTP或SOAP协议获取服务器端数据,或者基于AMF格式,通过调用远程对象获取数据和触发服务器端逻辑:

提供数据管理能力:管理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数据同步、大规模数据的数据分页以及数据冲突等;

提供消息服务:Web层客户端应用同服务端的消息和订阅,基于每个客户端的服务质量服务(QOS)、RTMP通道支持;

提供支持离线应用的能力:例如离线数据缓存及本地消息队列等;

提供企业Flex应用集成所需的服务、Web层编译Flex应用能力、支持WSRP接口的门户部署、集群部署、支持Ajax的数据服务、实现Flex RIA应用和Aiax程序交互的Flex-Aiax Bridge、多种服务适配器、服务器端PDF生成等其他各种服务。  2.3.4 信息处理模块  信息处理部分使用基于消息的框架完成客户端与服务器的交互,该框架基于Flex组件使用通道与LCDS服务端通信。利用HTTP服务或WEB服务调用远程服务,使用诸如确认消息(Acknowl-edegMessaget)和命令消息(CommandMessage)等类型与LCDS中对应的服务通信,实现了多点会议状态同步,资料实时共享,数字白板数据同步、远程过程调用等功能。

2.3.5数据库管理模块  数据库管理部分提供了会议记录,检索及下载等功能。会议记录功能支持将会议的信息,与会人名单,会议过程中讨论的资料及相应标注,以及在电子白板上记录的内容自动保存到服务器上以便会后下 载和查阅。会议检索及下载功能提供会议历史记录的查询,与会人会后可通过搜索找到相应会议,下载会议过程中的资料及会议记录。  2.3.6 远程桌面共享控制模块  针对与会者需要在会议期间查询一些数据或者查看一些专业软件的操作结果,并且能够在与会者之间实时共享这些查询结果和操作结果的需求,远程桌面共享及控制模块基于网络实现远程主机的一对一及多对一连接,实现了连接后一方或多方可以看到另一方的计算机屏幕,对方在计算机上的任意操作都可以被共享,达到随时从桌面共享文档和进行演示的效果。参与会议的用户可以共享桌面、应用程序、文件以及企业专业软件等各类内容。使各地的客户、合作伙伴以及同事能够演示实时信息、共享应用程序以及开展专案协作。

3 关键技术研究

3.1 Adobe Flex  以Flash Player 9和Action Script 3.0提供的丰富的类库为基础,Flex框架作为Flex的核心部分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可扩展用户界面组件设置,一个用于控制布局和用户互动的灵活模型,和从远程服务访问数据的健壮底层构造。Flex组件库包含超过100种组件和容器。开发者可以使用这些内建组件构造程序的用户界面,把它们作为子类以修改其行为,或是使用组件的API生成全新的组件。和其它用户界面开发环境一样,Flex允许开发者利用预定义互动,比如数据网格中可拖拽的列,或将一些明确定义的事件定义为有特殊用途的行为。Flex应用程序通过一组内置的服务组件访问数据和服务。开发者可通过HTi-P和网络服务访问XML数据,同样,也可访问利用FlexData Services提供的额外服务,包括连接的远程Java对象,/订阅的信息。和新的Flex Data Services。为了促进数据处理。Flex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粘合底层构造,当数据返回时它会自动更新用户界面,当等待服务器返回结果时它允许程序保持响应。  3.2 LiveCycIe Data Service  LiveCycle是Adobe企业解决方案平台,包含业务流程管理系统(UveCycle Process Management)、企业版权管理系统(LjveCycleRlghts Management)、表单服务(LjveCycle Forms)等12个解决方案组件。LiveCycle Data Servlce是其中的一个整合RIA应用和J2EE等企业应用的解决方案组件。

LiveCycle Data Services是Adobe公司提供的用于开发使用Flex作为前端,JAVA作为后端的中间组件。它提供一组基于信息的服务,支持联接企业架构和不同层间透明同步数据的能力,展示了在客户端和服务器间转移数据的健壮的消息基础架构。LCDS客户端使用由LCDS提供的基于消息的(message-based)框架与服务器交互。LCDS服务端是一个J2EE web服务器和高度可扩展的网络socket服务器的结合。Flex客户端通过通道(ohanneI)发送请求,该请求接着被路由到LCDS服务端上的端点(endpoInt)。从端点,请求又被路由到java对象链,该链包括MessageBroker对象,一个服务对象,一个终点对象和最后的适配器对象。适配器可以通过调用本地或后端系统或像JMS服务这样的远程服务完成该请求。

3.3 RFB协议   远程控制因为进一步克服了由于地域性差异而带来的不便性,所以在网络管理、远程技术支持、远程交流、远程办公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RFB(远程帧缓冲)是一个用于远程访问图形用户接口的简单协议,它工作在帧缓冲层,主要涉及显示协议、输入协议、像数数据表示、协议扩展、协议消息几部分。RFB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瘦客户端”协议。在RFB协议的设计中重点强调客户端的尽少需求。这样一来,客户端能运行在更广范围的硬件环境上,并且客户端的实现也尽可能简单。

RFB协议对于客户端是“无状态”的。如果一个客户端和服务器断开了连接,稍后再一次连接到这台服务器上,用户的会话不会被关闭,状态会一直保持着。不同的客户端可以连接到同一个服务器上,在新的客户端上用户看到的是和原来的客户端上相同的图形用户接口,这样能够高效的利用网络带宽,达到高质量的共享和控制效果。

4 交互式实时信息共享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4.1 系统实现

整个系统基于RIA模式开发,由服务器统一进行后台管理,以避免在客户端进行复杂的安装及配置。客户端只需Web浏览器通过LCDS通道与Java服务器端的appliication通信,完成信息交互、数据同步、远程控制等交互式实时信息共享系统的核心功能。图3是整个系统实现的总体架构。  4.1.1 客户端信息交互部分实现  客户端信息交互部分由三个主要的界面接口组成,数字白板页、资料共享页及桌面共享页。客户按照需要切换不同的页面进行远程通讯。通过数字白板,用户可以与各远程客户端分享手写笔记、草图及其他讨论的信息;通过资料共享页,用户可以上传图片、PPT等资料与远程客户端实时共享,并可共享资料上的实时批注。通过桌面共享页面,用户可以共享桌面、应用程序、文件以及企业专业软件等各类内容。使各地的客户、台作伙伴以及同事演示信息、共享应用程序以及开展专案协作。图4是客户端信息交互部分的页面设计图。

4.1.2 交互式实时信息共享系统数据流实现

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数据流的交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用户登录时,用户权限认证及根据用户信息配置相应的环境,并提取与其相关的会议信息;若会议已经开始,则自动切换到该会议正在进行的状态;2 任一用户切换模式(白板、资料、桌面)时,其他用户采集数据进行处理;3 任一用户共享资料、笔迹、桌面,其他用户获取相应数据更新页面;4 用户关闭会议,其他用户收到消息,自动退出,并清空缓存中所有会议有关的记录。图5是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数据流图。

4.2 交互式实时信息共享系统的应用

本系统是针对现代企业对信息交互和资料共享的高要求开发的交互式实时信息共享系统,可以提高远程会议质量,使异地多点会议达到所有与会人员在同一会议室开会的效果。适合方案讨论、技术交流、资料学习、网络培训和紧急会议等。尤其适合大型企业多地点办公的情况。图6是真实系统会议中的用户界面。

5 总结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篇(4)

关键词:外语教学;资源建设;共建共享

前言

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庞大、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所有院校的所有学科,学校是资源建设的主力,也是资源应用的主体,单个院校或单位难以承受建设完整学科体系教学资源的压力。为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的浪费,各单位选取自己的重点学科和特长学科分工合作,通过资源的共建实现资源的共享是资源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建设、组织与协调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 资源共建共享标准是基础

教育资源的建设历来是外语院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重点,通过音视频资源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被各校所高度重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外语高校和普通高校外语院系多年来一直企盼着校际之间资源共享的实现。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自2003年开始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为了完成这一工作,协会曾多次召开理论研讨会,在广泛研讨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大家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是外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

1 制订标准

“十五” 期间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过程中,组织起草了符合中国外语教育特点的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该标准参考了“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 (the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的相关标准,依据数据库结构完整性的原则,数据库建设兼容性的原则,管理、检索、调用数据的便捷性原则以及应用平台与用户界面友好、简洁的原则并结合了中国外语教育的特点,形成了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在此基础上协会多次组织会员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讨论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问题,最终在2005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兰州年会上通过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2007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大理年会上该标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修订,标准的制定使外语院校的资源建设在统一的规范下进行,为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作为资源建设的指导文件,标准也将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学校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

2 模式创新

为避免标准成为“空中楼阁”,外语专业委员会在标准制定之初,就本着一切从资源共建共享的实际应用出发的原则,为标准的“落地”进行了积极的筹备工作。在标准制定完成之后,外语专业委员会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建立与标准相适用的资源建设平台和工具上来,适时引入教育技术企业,大胆采用协会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院校在教学上和企业在技术上优势,推动标准的实施与应用,并为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2006年初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展开会议,会议决定分别委托北京竞业达公司和联想传奇公司开发基于标准框架的资源管理与平台和著录软件,以推动标准的“落地”,让标准为资源共建共享服务。

二 资源共建共享 实施是关键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不仅制定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还对该标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推广、应用和实施。

1 建立符合标准的应用平台

依据外语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北京联想传奇公司和竞业达公司开发出了一系列专属的资源工具和平台,包括:外语资源编目工具、外语资源管理平台、外语媒体资产管理平台、校际资源交换平台,上述系列平台与工具的开发,从技术上保障了资源建设、资源管理、资源共享的应用和实施,实现了外语资源建设更加贴合专业外语和公共外语的实际教育需求的目标。 2 免费向会员学校提供资源编目工具

外语资源建设的核心是一线教师,他们既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同时更是资源管理、加工和整合的担纲者。如何最广泛地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成为资源建设成功的必备要素。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免费向会员院校提供编目工具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资源管理、加工、整合的工具平台,受到各会员学校的普遍欢迎。目前,在外语专业委员会中,已有一定数量的会员院校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和资源平台上开始了资源的建设,部分地区的会员院校已经在各地建立了地域性资源库,形成映射式分布,方便了资源的共享。

三 资源共建共享 内容是核心

标准再完善,技术再先进,没有资源作为依托,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2007年初,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发起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倡议,得到全国会员的积极响应。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对资源库进行管理和维护。

1 建设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库

为营造开放、共赢的资源共享环境,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2007年底开始着手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从工作启动至今,已经有北京、天津、广州、河南、四川、云南等地的院校向资源库提供了超过5tb的外语教学资源,为实现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将越来越丰富起来,资源的共建共享将会不断地深入。目前,北京、天津、广东、云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的会员院校已经成为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直接受益者。

2 设立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

为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得到更高效的建设和应用,外语专业委员会还成立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负责对共享的资源库进行统一、分类、整理和维护等工作,并组织专门的人员按照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元数据标准对资源进行逐条编目,以方便教师更快更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源,同时也为更广泛的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建立校际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解决校际资源共享的问题,2007年协会与北京联想传奇合作,联合开发了校际资源共享平台,平台的建立使协会会员院校之间的资源交互与共享变得便捷起来。各会员学校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利用该平台各会员院校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检索其他会员院校共享的教学资源,并可以在线点播和下载。从而将加速外语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工作。

随着参与资源建设的会员学校数量的增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将会极大丰富。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如何进行后续的资源管理被提上外语专业委员会的议事日程。外语专业委员会意识到今后责任重大,但坚信在委员会和会员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外语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会在外语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形成良性的互动。

参考文献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篇(5)

关键词:外语教学;资源建设;共建共享

前言

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庞大、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所有院校的所有学科,学校是资源建设的主力,也是资源应用的主体,单个院校或单位难以承受建设完整学科体系教学资源的压力。为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的浪费,各单位选取自己的重点学科和特长学科分工合作,通过资源的共建实现资源的共享是资源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建设、组织与协调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 资源共建共享标准是基础

教育资源的建设历来是外语院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重点,通过音视频资源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被各校所高度重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外语高校和普通高校外语院系多年来一直企盼着校际之间资源共享的实现。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自2003年开始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为了完成这一工作,协会曾多次召开理论研讨会,在广泛研讨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大家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是外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

1 制订标准

“十五” 期间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过程中,组织起草了符合中国外语教育特点的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该标准参考了“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 (The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的相关标准,依据数据库结构完整性的原则,数据库建设兼容性的原则,管理、检索、调用数据的便捷性原则以及应用平台与用户界面友好、简洁的原则并结合了中国外语教育的特点,形成了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在此基础上协会多次组织会员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讨论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问题,最终在2005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兰州年会上通过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2007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大理年会上该标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修订,标准的制定使外语院校的资源建设在统一的规范下进行,为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作为资源建设的指导文件,标准也将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学校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

2 模式创新

为避免标准成为“空中楼阁”,外语专业委员会在标准制定之初,就本着一切从资源共建共享的实际应用出发的原则,为标准的“落地”进行了积极的筹备工作。在标准制定完成之后,外语专业委员会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建立与标准相适用的资源建设平台和工具上来,适时引入教育技术企业,大胆采用协会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院校在教学上和企业在技术上优势,推动标准的实施与应用,并为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2006年初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展开会议,会议决定分别委托北京竞业达公司和联想传奇公司开发基于标准框架的资源管理与平台和著录软件,以推动标准的“落地”,让标准为资源共建共享服务。

转贴于

二 资源共建共享 实施是关键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不仅制定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还对该标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推广、应用和实施。

1 建立符合标准的应用平台

依据外语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北京联想传奇公司和竞业达公司开发出了一系列专属的资源工具和平台,包括:外语资源编目工具、外语资源管理平台、外语媒体资产管理平台、校际资源交换平台,上述系列平台与工具的开发,从技术上保障了资源建设、资源管理、资源共享的应用和实施,实现了外语资源建设更加贴合专业外语和公共外语的实际教育需求的目标。 2 免费向会员学校提供资源编目工具

外语资源建设的核心是一线教师,他们既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同时更是资源管理、加工和整合的担纲者。如何最广泛地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成为资源建设成功的必备要素。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免费向会员院校提供编目工具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资源管理、加工、整合的工具平台,受到各会员学校的普遍欢迎。目前,在外语专业委员会中,已有一定数量的会员院校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和资源平台上开始了资源的建设,部分地区的会员院校已经在各地建立了地域性资源库,形成映射式分布,方便了资源的共享。

三 资源共建共享 内容是核心

标准再完善,技术再先进,没有资源作为依托,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2007年初,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发起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倡议,得到全国会员的积极响应。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对资源库进行管理和维护。

1 建设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库

为营造开放、共赢的资源共享环境,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2007年底开始着手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从工作启动至今,已经有北京、天津、广州、河南、四川、云南等地的院校向资源库提供了超过5TB的外语教学资源,为实现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将越来越丰富起来,资源的共建共享将会不断地深入。目前,北京、天津、广东、云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的会员院校已经成为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直接受益者。

2 设立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

为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得到更高效的建设和应用,外语专业委员会还成立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负责对共享的资源库进行统一查重、分类、整理和维护等工作,并组织专门的人员按照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元数据标准对资源进行逐条编目,以方便教师更快更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源,同时也为更广泛的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建立校际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解决校际资源共享的问题,2007年协会与北京联想传奇合作,联合开发了校际资源共享平台,平台的建立使协会会员院校之间的资源交互与共享变得便捷起来。各会员学校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利用该平台各会员院校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检索其他会员院校共享的教学资源,并可以在线点播和下载。从而将加速外语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工作。

随着参与资源建设的会员学校数量的增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将会极大丰富。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如何进行后续的资源管理被提上外语专业委员会的议事日程。外语专业委员会意识到今后责任重大,但坚信在委员会和会员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外语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会在外语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形成良性的互动。

参考文献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篇(6)

数字家庭是由家庭网络作为核心以连接个人计算机、信息家电、数字影音家电、数字电视及白色家电等消费性电子产品从而形成联网家庭(Connected Home)架构,并通过特定的家庭服务器(Home Server)或家庭网关设备(Home Gateway)以整合相关网络系统,来实现诸如家庭娱乐、家庭信息处理、家庭通信、家庭控制、家庭安防、居家照护、家电远端维修、及数字互动电视等未来e化智能型生活愿景(典型服务见图1)。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与IP网络光纤通道、有线电视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使3C(计算机,消费电子和通信)融合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也为家用电子系统产生创造性的新型应用模式。对于3C融合,国际上目前尚无事实标准,但以大企业和企业联盟为主的国际标准团体正在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加速构建新一轮的标准垄断。目前国际上跨国企业联盟在应用层面上的面向前端设备互联互通的标准制定非常活跃,多种标准在蓬勃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标准组织首先有ISO/IEC/JTC1/SC25(信息技术设备互连),另外还包括欧洲和北美洲的UPnP、DLNA,与亚洲的IGRS、ECHONET等。

ISO/IEC/JTC1/SC25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信息技术委员会的25分委员会,主要致力于信息技术设备之间互连的标准。由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的25个参与国和12个观察员成员组成。中国是其成员国之一。SC25分为三个工作组:WG1,WG3和WG4。其中WG1的研究内容为家用电子系统HES(The Home Electronic System)。该工作组专门致力于制定家庭电子系统领域的国际标准。HES最主要的设计目标是为产品厂商提供软件、硬件规范,使该产品能够与多种家庭自动化网络互连互通。

为了完成这个功能,该工作组的家庭电子系统结构中包含如下一些要素:通用接口;家庭网关;应用互操作性方法和模型。HES还负责研究在商用和商住两用楼中的命令、控制和通信网络中的具体应用。目前SC25/WG1正在进行下列领域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家庭网关、应用互操作性、宽带家庭网络、家庭网络中的保密、私密和安全性等。

UPnP(通用即插即用)是以微软、INTEL等公司为主要成员,包含国际上700多家企业的国际组织所制定的一个面向家庭的,致力于家庭设备互联互通的标准,目前其1.0版本已经,2.0版本正在制定中。为解决在家庭中UPnP协议对于控制类设备的实现相对复杂、不适合于家庭控制子网的情况,微软联合通用电器公司联合制定了简单控制协议(SCP),用于家电设备的自动控制,其与UPnP主网络通过一个控制子网关进行协议转换和信息传递。

“数字家庭工作组”Digital Home Working Group(DHWG)(现改名为“数字生活网络联盟”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 (DLNA))于2003年6月成立,由Intel、Sony、Microsoft、HP、Nokia、Panasonic、Philips、Samsung等公司发起,目前有190多家厂家参加,包括中国的联想、TCL、华为、中兴等。该组织的目标是使消费者可以通过有线/无线网络,将家中的PC、电视、机顶盒、音响、手机、PDA、DVD播放机等多种设备共享信息。目前该协会已经制定完成了DLNA1.0,定义了具有保存、发送数字内容等功能的DMS(Digital Media Server)和负责数字内容播放的DMP(Digital Media Player)。DMS与DMP之间通过有线LAN、无线LAN、IPv4或UPnP(通用即插即用)等开放标准连接。

身为家电王国的日本很早就开展了家庭网络技术和标准的研究。早在1997年由夏普、东芝、日立、松下、三菱等日本大公司共同成立了Energy Conservation and Homecare Network(ECHONET)协会,其研究内容包括用于ECHONET的通信中间件、通信接口、通信协议等。 ECHONET是在家庭监控应用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化组织。截止到2004年4月,该协会共有110个成员。在2002年4月,东芝已开始销售可以上网的冰箱、微波炉、洗衣机。随后,日立、松下等公司陆续推出符合ECHONET规范的产品。在3.0版本中,ECHONET在底层传输媒介中增加了蓝牙和以太网,这样ECHONET标准可使用的传输媒介由此前的5种(电线、特定小功率无线、扩展HBS用双绞线、红外线、遵照LonTalk的小功率无线)增至7种。

2003年7月,经中国信息产业部批准,由联想、TCL、康佳、海信、长城等5家企业发起的“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工作组(简称IGRS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IGRS标准),是新一代网络信息设备的交换技术和接口规范,即在通信及内容安全机制的保证下,支持各种3C设备智能互联、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实现“3C设备+网络运营+内容/服务”的全新网络架构,为未来的终端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和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创造出健康清晰的赢利模式,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和娱乐方式。

IGRS标准是使不同品牌的电视、计算机、家用电器、手机等设备之间安全便捷进行协同工作的统一标准,它保障了设备之间可以便捷、高效的协同工作,将数字设备的功能尽可能的发挥出来,是未来我们的数字生活将会无处不用到的标准。

IGRS标准工作组在成立及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包括信息产业部、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该工作组成员已达85家,包括学术机构、网络运营商、软件中间件、芯片、终端制造商、内容供应商等,基本涵盖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国内外产业巨头;联盟成员占据中国PC市场份额的41.7%,手机市场46%,电视市场的84.3%,形成了一个非常健康的产业链。目前已有多款产品上市,2006年的产品销量已经达到200多万台,具有初步的产业规模。IGRS标准的体系架构和技术方案也具有行业领先性,其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数量已达到204项。该标准于2005年6月29日正式获批成为国家推荐性行业标准(SJ/T 11310-2005,SJ/T 11311-2005),成为中国第一个“3C协同产业数字家庭技术标准”。

2004年,在国家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和北京市的领导下,IGRS标准工作组参与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子化技术应用》标准的制定工作,并负责完成了“家用电子系统”的编制工作。

2006年9月,IGRS标准提案获得了国际标准组织ISO/IEC JTC1 SC25的立项支持,并已进入委员会草案(Committee Draft)投票表决(ISO/IEC CD 14543-5-1“信息技术 家用电子系统体系结构 用于HES第二、三类的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IGRS 第5-1部分:基础协议”,ISO/IEC CD 14543-5-4“信息技术 家用电子系统体系结构 用于HES第二、三类的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IGRS(HES第二、三类)第5-4部分:设备验证”)。2006年10月,IGRS标准荣获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设立的首届“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目前,IGRS标准工作组的核心成员正在积极参与“国家数字社区示范工程”的建设,并于2006年得到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这一专项的支持。这一由科技部、建设部支持的项目主要是为了推动数字社区和数字家庭产业的成熟,并计划至2008年,在青岛、济南建设5个智能小区和多个数字社区,这些小区内的家用电子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将全部采用IGRS标准进行建设。

中国IGRS标准工作组与日本ECHONET Consortium、韩国Home Network Forum等三方标准组织已于2006年3月签署协议,正式联合成立了亚洲第一个跨地区的家庭网络标准组织“亚洲家庭网络标准委员会(Asia Home Network Council)”;IGRS标准工作组还与其他国际标准组织开展了深入合作,包括CEPCA,IPv6 Forum,DLNA,UPnP等。IGRS标准的国际合作力度与国际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强。

此外,在相关领域中的国内标准组织包括“家庭网络标准工作组”、“数字电视标准工作组”、“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AVS)”、“中国无线个域网标准工作组(C-WPAN)”等均在数字生活领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中的家用电子系统应用

在建设部与信产部共同指导下,IGRS标准工作组配合《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编制委员会完成了GB/T 20299-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中的家用电子系统部分。因此,在实现家用电子系统应用层协议时,建议开发者与建筑商遵守“SJ/T 11310-2005”标准和“SJ/T 11311-2005”标准中定义的详细规范性要求。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的家用电子系统服务应用场景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家庭、办公和公共移动场所:

(1)在家庭环境中

把计算机(PC/NB)中存储的多媒体文件(电影、MP3、照片等)播放到电视上;

把电视内容录制到计算机上;

手机拍摄的照片直接投到电视上;

用手机遥控家用电器的开关;

通过家庭网关进行设备间的互联(包括连接互联网)。

(2)在办公环境中

笔记本和投影机智能互联,手机控制PPT播放;

笔记本之间自由方便地交换文件;

打印机驱动自动下载安装。

(3)在公共移动场所中

利用手机的摄像功能和笔记本的通讯功能,协同工作召开远程视频会议;

在机场,手机与手机智能连接,玩游戏;

用手机遥控家用电器的开关。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1.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IGRS device

符合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设备。

2.设备标识符device identifier

用于区分不同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的标识。

3.设备管道device pipe

符合本部分规定的传输设备间交互消息的通道。

4.设备组device group

多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遵循本部分规定的交互规则形成的设备群组,包括对等设备组和主从设备组两种类型。

5.对等设备组peer device group

组内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为对等关系的设备组。

6.主从设备组centralized device group

组内存在一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主设备的设备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主设备管理设备组的创建、解散和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从设备的加入。组内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主设备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从设备构成主从关系。

7.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IGRS service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提供的符合本部分规定的可共享资源。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基于本部分规定的模板描述,基于本部分规定的机制,并且能够通过本部分规定的使用机制被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调用。

8.服务类型service type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分为多种类型,实现同一类型的服务程序具有相同的调用接口和事件机制。

9.服务标识符service identifier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上用于区别不同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的标识。

10.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IGRS client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上调用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的应用程序。

11.客户标识符client identifier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上用于区别不同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的标识。

12.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用户IGRS user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和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的拥有者。

13.用户标识符user identifier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用户的身份标识。

14.测试设备test devices

能够发出、接收、校验符合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规定的网络消息的实体。

家用电子系统应用层协议实现要求

1.概述

参考SJ/T 11310-2005《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系列标准中的要求,家用电子系统应用层协议实现时应该参照以下描述: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目标是在企业、公共场所、个人以及家庭所涉及的设备互连时,通过遵循共同资源描述及功能服务接口标准,使设备能够有效实现资源开放及服务协同,提高设备间功能的互操作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利用各个设备所拥有的功能,同时创造更多的单个设备所不具备的功能。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本身是一个应用层的协议,支持各种底层的物理连接介质,包括WiFi,蓝牙,以太网,UWB,PLC等等,因此适合于家用电子系统的应用与实施。家用电子系统通过实现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可以简化各设备之间连接配置的复杂性,同时可以在各个设备之间共享彼此的资源,为客户提供更多更新的应用体验。

多个信息设备通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构成家用电子应用网络。家用电子应用网络的最小构成元素为设备,各个设备上具有一些可被其他设备所共享的资源。各个设备上所具有的可共享资源在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体系中划分为两类,一类为以计算为中心的共享资源,称之为服务,一类为以数据为中心的共享资源,称之为数据集合。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将会对常见的服务和数据制定相应的类型及接口标准。用户通过和相应类型的服务或数据相匹配的服务或数据客户端即可使用家用电子应用网络中各个设备上的共享资源。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层次结构如图5。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支持各种设备通过有线局域网、无线局域网、蓝牙等网络连接,传输与网络协议基于TCP/IP协议,设备交互消息框架基于HTTP/1.1,设备发现与资源共享基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设备协同服务基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应用框架。

设备连接、传输与网络协议以及设备交互消息框架采用现有的并被广泛应用的网络技术,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

基础协议、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应用框架及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及扩展应用构成了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主要内容,其中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定义了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间的组网和客户与服务间的交互机制,在基础协议的基础上,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应用框架为各种家用电子应用抽象并定义出相应的标准服务和交互逻辑,而各种家用电子应用可以基于对应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应用框架进行标准化实现,保证互操作。

2.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规定了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间相互发现及资源共享的机制,包括设备相互发现机制、设备间管道创建机制、服务发现机制、设备组管理机制、会话管理机制和服务访问机制。

设备相互发现机制定义了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在网络上宣告自身及发现其他设备信息的机制,设备管道创建机制定义了两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间建立可靠的交互管道的机制,设备组管理机制定义了多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形成特定的设备群组的机制,服务发现机制定义了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发现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的机制,会话管理机制定义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访问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时的会话创建和维护的机制,服务访问机制定义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调用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的交互机制。

3.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应用框架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应用框架是基于基础协议、面向最终应用而定义的一系列应用交互规则,如面向家庭多媒体应用的音频/视频应用框架定义家庭场景中各种音频/视频相关设备为实现音频/视频应用所应具备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间的配合关系。

4.家用电子应用

家用电子应用基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和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应用框架,包括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应用和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扩展应用两种类型。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按用途可分为多种设备类型,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基础应用是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规定的与具体设备类型相关、具有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功能的标准应用,某种类型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上存在某些标准的家用电子应用。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扩展应用是应用程序开发者基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和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应用框架开发的符合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应用,以更好地发挥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功能。

一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应用由一个或多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和一个或多个使用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交互完成。典型情况下一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应用交互如图6所示:

5.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与其他标准之间的关系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篇(7)

关键词:JXTA P2P 办公系统

随着近年来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采用灵活的企业结构实现了更高的效率和效益。企业办公系统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大型主机模型到客户/服务器模型,再到互联网计算模型,直到今天的P2P模型。这个发展趋势以离散化和分布化的特点,更好地实现了企业办公系统中的协同。

1 P2P技术和JXTA概述

1.1 P2P技术

P2P的基础是节点之间的对等性,在P2P的对等性特性中,节点被定义为任何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实体。

P2P网络中各节点具有相同的责任与能力并协同完成任务。对等节点之间通过直接互连共享信息资源、处理器资源、存储资源、高速缓存资源等,无需依赖集中式服务器或资源。[1]P2P网络的特点是使得非互连网络用户(对等体)很容易加入到系统中,能随时离开而不会影响到其他对等体,这有别于传统的网络组织方法,而是一个典型的文件系统。每个对等体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资源;最重要的是,在P2P模式的网络中,系统是一个分散化系统,并支持混合模型[2]。

传统的办公系统都是基于客户/服务器(C/S)模式或客户浏览器 (B/S) 模式,通过一个功能强大的服务器为组内成员提供协作。这种体系结构不灵活,协作用户越多,就需要功能更强大的服务器,本质上是不可伸缩的。最致命的是系统要受到服务器的限制,服务器成了系统运行和安全的瓶颈。另外,由于NAT和防火墙的存在限制了不同物理网络之间的通信。而P2P网络是建立在现有网络之上的更强调功能应用的逻辑网络,以反集中和实现多个节点的并行工作为主要特点,强调节点的自由工作,更能体现协同工作的特点。

1.2JXTA 概述

SUN公司开发的JXTA协议簇为P2P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发平台[3]。这套协议被设计用于提供对对等节点形成的动态网络所需的通用功能的支持。它独立于操作系统、开发语言和网络传输协议。从本质上讲,JXTA的目标是希望在任何设备上,从蜂窝式电话、无线PDA(个人数字助理)到PC等都可以支持P2P编程。

JXTA描述了使用三层结构的典型P2P应用程序[4] ,这三层包括核心层、服务层和应用程序层。

核心层的功能是对通信、路由选择和P2P的连接管理。封装了对于P2P网络来说共有的最小和基木的原语;包括了协议和支持P2P网络连接的基本部件,这些部件包括资源检索、消息传输、安全性以及对等节点和对等节点组的创建。所有P2P解决方案都将共享这一层的所有元素。

服务层为支持很多P2P应用程序所需的通用服务提供了接口,但并不是所有的P2P应用程序都会使用这些接口。这些接口包括索引、分布式信息检索、文件共享和对等节点认证等。

应用程序层包括可运行于P2P网络中的综合性应用程序,这些程序包括文件共享、分布式存储以及实时应用程序等。这些应用程序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是一种“上下级”关系,也可能需要实现和其他基于JXTA内核开发的应用程序间的互操作性。

2 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 办公系统的功能模块

本文设计的企业办公平台,不仅方便企业内部成员的协同工作,也能提供企业成员远程接入。其功能的组织主要是以服务员工为中心,让员工的工作内容在办公平台上进行有效的实现,并能够及时地获得他所关心或对他有用的信息,建立一种个性化的服务模式,提高办公效率和准确率,降低办公成本。

考虑到协作的需要,办公系统具有“文件共享”和“即时通信”两个基本功能。对于“文件共享”功能,在设计时加入了基于用户的访问权限管理,每个被共享的文件,都有一个可访问的用户ID列表列出哪些用户可以看到并下载该共享文档,而不是让共享文件对其他人都可访问,从而保证工作过程中数据的安全性。“即时通信”功能负责发送和接收即时消息,用户在协作时,可以给当前在线的其他协作者发送消息,双方进行互动。

由此,该系统包含的功能模块主要有日程安排、文件管理、任务管理、手机短信发送,聊天、电子邮件、留言、信息汇总等。

2.2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本文设计实现的总体目标是基于P2P技术构建办公平台。该平台具有三层结构,如图1所示。

各层的功能:

(1)基本层:硬件基础层,该层是由操作系统及基本网络部件组成。主要完成数据传输、信息存储及其它访问系统资源的功能,使多用户与分布性成为可能,提供具有基本分布功能的编程接口。

(2)中间层

平台的中间层是核心层,主要功能是将企业中位于不同网络中的对等体或对等组组成的物理网络映射成虚拟的P2P网络,并为上层实现P2P通信及群组和节点的管理提供了相应的API。网络的映射是由位于该层底部的 JXTA 协议实现,并通过虚拟管道建立起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通信传递的消息都是XML格式,并且遵守 TCP/IP 协议。如果在遇到网关限制,网络防火墙等问题时,消息传递遵守 HTTP 协议,所以平台性能不会因网络通讯协议限制而下降[5]。另外,虚拟网络中所有的机器都安装相同版本的程序(),由程序运行后根据自身探测到的网络状态自动进行配置,自组织形成网络拓扑结构并进行通信,协同完成某项任务。但也可以通过在应用程序中增加一个配置文件,通过手工修改配置文件达到配置节点参数的目的。

(3)应用层

应用层调用中间层提供的服务和通信功能实现本层的任务,为用户提供协同办公过程中的工具、服务或应用。系统用户通过用户界面直接与应用层交互。通过应用层提供的文件服务接口,用户看到的将是一个虚拟的存储空间,用户可以上传、下载、共享自己的文件,也可以访问由其它用户共享出来的文件。在应用层中,可以利用系统提供的文件存储共享功能,开发各种应用。另外,本系统提供给用户的客户端工具主要有名片、讨论板、日程、白版等。

总结

目前,P2P 技术发展很快,在很多领域都已经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JXTA作为专为P2P网络构建的平台和协议,为开发P2P上层应用程序提供了统一、便利、通用的底层平台,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可扩展性。本文中研究的以P2P技术和协同工作为主要特征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克服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弱点,在协同工作和资源全面共享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体现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易,王凌.JAVA技术在P2P环境下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测控白动化),2005,21(3):75-78.

[2]沈笑莉,王光明.P2P环境下基于Web服务的电子商务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第2007,28(1):81-84.

[3] Robert FlennerMichael Abbott等著.高岭,刘红等译.Java P2P技术内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4]Windsor Hsu,Alan Smith.The performance impact of I/O optimizations and disk improvements [J]. IBM Journal of R&D,2004,48(2):255-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