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共享经济的思考

共享经济的思考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2 09:21:34

共享经济的思考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1)

关键词:经济发展 利益共享 公平 效率

中图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27-02

利益共享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参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利益主体对社会共同利益的分享,是实现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的应有理念和实现方式。其实质就是在承认和尊重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享有权利的基础上,社会共同利益公平地惠及到各个利益主体,从而推动社会公正目标的实现。贯穿其中的核心就是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存量利益和增量利益。“利益共享包含经济利益共享、政治利益共享、文化利益共享。……利益共享是政府依据公正的价值理念,经过利益群体间的协商与合作对社会共同利益进行配置的制度安排,它是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平衡社会利益结构、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共同利益创造者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现实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定位和机制保障。”本文所指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实际上,“利益共享是个历史过程,并不是在任何时代的任何时期都需要,也不是任何时期都可以实现,只有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的时候才能实现。”

一、对经济发展与利益共享关系的误解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有些人由于没有弄清利益共享的基本涵义,把经济发展与利益共享对立起来看待,认为经济发展与利益共享不相容。其中,一部分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发展经济和发展生产力脱离开来,认为目前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失衡就是由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大力发展经济就不可能达到利益共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将发展经济搁浅,着力维持社会公平。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首要任务还应该是发展经济。如果要追求利益共享,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发展。要快速发展经济,就需要通过拉大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差距来刺激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发人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去参与经济发展。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而利益共享是缩小或消除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差距,这样难免会挫伤利益主体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从而也会影响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和利益共享关系的正确定位,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进程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十分重要。

二、经济发展与利益共享关系的正确定位

(一)经济发展是利益共享的物质基础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不均衡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利益需要。虽然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不能否认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是比较落后。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这显然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阻碍。因此,我国的工作重心仍然不能脱离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几十年来,我国一直在努力地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然,我们应该明确,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资源丰厚的社会不一定能够实现利益共享;而生产力水平低下则一定不能实现利益共享。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中也有可能实现共享,只不过是“共享贫穷”。社会资源的极度匮乏只会带来共同贫穷,而贫穷并不符合利益共享对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其实,在社会资源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每个人各取所需时,谈利益共享是多余的;而在社会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能满足自身需求时,谈利益共享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在经济具有一定发展空间的前提下,追求利益共享才具有实际意义,这意味着在物质资源日益丰富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的利益共享是以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普遍富裕为基础的,共享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落后生产力和普遍贫穷基础上的。因此,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对利益共享的基础性作用,树立夯实经济基础的基本理念。

由此可见,利益共享不但不会排斥和阻碍经济发展,而且还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利益共享首先依赖于丰富的社会资源和雄厚的物质基础的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把社会资源这块供社会成员分配的“蛋糕”做大。增加全体社会成员所能享有的社会共同利益的总量。只有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党和政府在分配社会利益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时才会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遇。因此,目前我国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丰富的社会财富,扩大可供全体社会成员分配和消费的物质资源。

(二)利益共享是经济发展的机制保障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能够公正地获得社会资源。当大多数人获得的利益能够随着经济发展有所增加时,则会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反之,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未能获得利益的增加,那么这部分人与少数获利者之间的利益矛盾会日益激化,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停滞或下降。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产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受益者分出一部分利益补助给未能受益的人,以此来缓和彼此间的紧张关系。这意味着,利益共享非但不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反而会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

一是利益共享能够激发劳动者在发展经济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经济效率。上面所提到的利益差距的存在会激发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是不准确的,实际上,合理的利益差距会激发大多数人的劳动积极性,而过大的利益差距则会打消大部分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只能够激发获得高额利益的那部分群体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人的劳动积极性来源于社会利益的公平享有,社会成员之间享有的社会利益越公平,付出与获得越一致,创造社会价值的积极性就会越高,也就越有助于经济发展;社会成员之间享有的社会共同利益越不公平,付出与获得越不相称,创造社会资源的积极性也就越低。

二是利益共享能够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秩序。没有利益共享作为保障的经济发展也只能是少数人经济收益的增长,大多数人的经济收益并不一定能够得到提高。一种情况,当社会中的一部人因经济发展而受益,而另一部分人却没有得到应得利益时,那么,受益的少部分人依靠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强占更多的社会财富,大部分人因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弱势而无法获得更多利益,甚至得不到应得利益,这种经济发展会使得社会失去基本的公平,利益矛盾和冲突也会随之凸显。在混乱的社会秩序下生产的持续与稳定难以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另一种情况,当社会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公平时,还可能导致一部分获得较高经济利益的人利用自己手中的财富与外界交换其他资本,特别是交换权力资本,长此以往会产生体制被那些掌握大量财富的少数人俘虏的危害。这样会引发大部分人对少数受益者和政府的不满和仇视,从而威胁到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威胁到政权的稳定。

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的发展战略,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即只要有足够大的蛋糕,其他社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但却忽略了一点,如果在蛋糕的制作过程中不给予蛋糕制作人公平的待遇,那么还没等蛋糕做大,制作者就已经不再愿意参与蛋糕的制作了,或者有可能会采取激进的办法破坏蛋糕的制作。发展经济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的稀缺问题,但却无法满足一些人的贪欲和占有欲,因此,社会不公正仍然会存在。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要维护社会公正,单靠发展经济难以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而以维护公平为核心价值的利益共享既是经济发展的思想保障,又是经济发展的机制保障。因此,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借助利益共享的理念和机制来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2)

Abstract: The shared economy is changing human life and production mode. In this paper,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shared economy has been taken, and development mode and method of the shared economy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has been put forward.

关键词: 共享经济;创新;发展

Key words: shared economy;innovation;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1-0078-03

0 引言

共享经济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服务行业的一股重要力量,在医疗(如春雨医生)、餐饮(如饿了么)、住宿(如小猪短租)、出行(如OFO共享单车、摩拜单车、Uber、滴滴出行)、学习(如在行)等领域,都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共享经济企业。共享经济模式带来一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资源革命和全新组织方式。共享经济在消费领域创新发展,这也将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共享制造”将会逐渐成为下一个共享经济新形态。本文通过梳理共享经济的概念、模式、趋势,对制造企业未来共享经济创新发展模式进行初步讨论。

1 共享经济本质及特征

共享经济,又被称作分享经济,是基于物品、人力、物力、时间、信息等资源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包含供给方、需求方、共享平台三大主体。共享经济的显著特点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升配置效率、降低双方成本,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共享济有以下特征:

技术特征:基于互联网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将供需双方连接,网络平台负责提供便捷、即时、高效的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和信用保障。

主体特征:大众参与。普通个体借助网络平台,寻找需求资源,发挥个人价值。在共享经济中,参与者往往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

客体特征:资源要素快速流动与高效配置。资源既有限又未被充分利用在现实世界普遍存在,如空闲的房间、设备、车座、时间等。共享经济就是要将这些大量的、分散的各种资源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整合,让他们发挥最大效用,实现“稀缺中的富足”。

行为特征:权属关系发生新变化。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通过以租代买、以租代售等方式,转移产品或服务的使用权,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共享经济降低了交易成本,能够快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化需要。

文化特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共享经济较好地满足了人的社会化交往,乐于分享,自我实现的需求,也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发展。

2 共享经济主要类别

按分享对象划分,共享经济主要包括以下类别:①产品分享。如自行车、出租车、生产设备、书籍等,代表性平台企业有摩拜单车等。②空间分享。如闲置住房、闲置办公室、闲置土地等,代表性企业有Airbnb、小猪短租等。③知识技能分享。如知识、经验等,代表性企业有名医主刀、知乎网、春雨医生等。④劳务分享。如劳动服务、配送服务、家政服务等,代表性企业有京东到家、阿姨来了等。⑤资金分享。如产品众筹、P2P借贷、股权众筹等,代表性企业有京东众筹、陆金所等。⑥生产能力分享。如协同合作的生产方式,代表性企业有沈阳机床厂i5智能化数控系统、红领集团等。

3 共享经济发展趋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贯彻管事网络强国战略,在国内普及“互联网+”发展模式,发展分享经济,在全国大规模推行大数据战略。2016年和2017年两年间,《政府工作报告》针对“分享经济”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要求,其中包括一点:进一步贯彻落实分享经济发展策略,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便利人民群众生活。

国家信息中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估算,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高达34520亿元,比2015年同比增长103%,相关企业带动了6000万人就业,较上年增加1000万人。知识付费、网络直播、单车分享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2016年共享经济的最大亮点。

按照腾讯研究院研究报告,共享经济将按从个人到企业到政府的路径演进。目前处于个体闲置资源分享阶段,逐步向企业和政府闲置资源分享阶段过渡。

我国共享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但其仍处在起步阶段。《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针对在制造环节进一步普及共享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思想,其中明确指出:“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发展模式未来必将成为发展共享经济的“主阵地”。

未来3-5年,分享将从消费资料迈向生产资料,从消费环节进入生产环节,从为个人消费者服务转向为企业提供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交易效率和生产效率。

4 制造企业分享经济模式悄然发展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解决产能过剩,实现轻资产运作为目标,共享经济模式已经在很多制造企业探索实施。

4.1 生产设备共享 一些西方国家对生产机械(如运输机械、农用机械、建筑机械等)的分享十分普遍。美国Machinery Link根据农业活动的季节特点搭建了一个农机分享平台,出租闲置农业设备。在荷兰,Floow2公司针对农业、建筑行业建立了一个设备租赁平台,并向用户提供2.5万项可租赁的设备。此外,德国在近些年也建立了机床设备共享平台,为有富余能力或加工时间的客户与有相应需求的客户之间搭建了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并以第三方机构协助客户根据加工时间或加工精度进行收费。

沈阳机床历时多年开发了i5操作系统,打造出一个“i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对售出机床生命周期全过程实施监控。从分享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实现了“0元购机、在线交付”,用户根据i5机床加工零部件的品种、型号、数量和加工时间来支付加工费。从这个角度来讲,用户购买的其实是机床的加工能力,而非机床本身;用户享有的并非机床的所有啵而是机床的使用权。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分享经济从消费到生产一线、从分享消费资料到分享生产资料的特点。

4.2 建筑设备共享 YardClub成立于2013年,是旧金山初创公司。建筑设备租赁已经每年近400亿美元的产值。现在正建立一个更成熟的在线平台。主要用来解决闲置建筑设备的利用问题。2015年,卡特彼勒在美国宣布向YardClub提供战略融资,用以推进该分享模式,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加强客户关系。

4.3 物流业共享平台化 仓储和运输构成了物流的核心环节。物流分享经济模式早已存在,现在正向平台化发展。一是运输运力共享。Cargomatic号称货车届的Uber,致力于连接运货商与资格认证的货车司机,其建立初衷就是要解决货车载货不满,运货商耗费大量成本寻找货车,以及无法追踪货物等问题。国内类似的货运共享平台也已出现。二是仓储空间共享。Flexe是B2B的仓库资源共享平台,连接有闲置储位的出租者和有额外仓库空间需求的承租者。Flexe分享美国200个仓库,覆盖45个主要市场,平台上共40万个的仓储位,占地面积超过了1000万平方英尺。需要仓库的企业可以在平台上搜索最为合适的仓库,按照平台提供的报价,达成供需高效合作。

4.4 专利共享 知识产权、人才和品牌,占全球公司大约80%的价值。在美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公司――宝马、三星、佳能、索尼和微软等,仅2013年专利申请就超过21000项,但由于投资成本过高,只有一小部分制成产品,并推向市场。这些无形资产也需要实现共享。无形资产的共享,通用电气早已开始探索实施。通用电气与创业邦(现已关闭)曾牵头合作了一项在线社区发明共享,创业邦的发明家有权使用通用电气的专利和技术,合资合作生产产品。

4.5 资金共享 P2P网络借贷和股权众筹等,都是金融和分享经济融合创新的典范。

5 “共享经济”对我们的启示

5.1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 使用价值的转移是共享经济区别于“交换经济”的本质。闲置资源不仅包括以汽车、住房等为代表的有形资源,还包括以知识、技能、时间等为代表的无形资源。闲置资源,即过剩产能,是实现共享经济的根基所在。共享经济就是要重新发现、挖掘并利用闲置资源,从而使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共享经济强调“使用”比“拥有”更重要。共享经济可以实现轻资产运作,解决资产闲置问题,实现提质增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可以借鉴这种模式。

5.2 企业共享经济终极模式是平台化公司 互联网是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其对企业的改造已经从传播、流通环节,渗透到了生产、研发、设计等全价值链,产业互联网之后,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线性价值链正在逐步瓦解,各价值要素重组成平台化的价值网络。在这种模式之下,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必然要重塑。新产业结构之下,行业边界的划分让位于场景区隔。组织模式也不再是传统的企业和雇员,而是平台与创客。

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按照场景,横向切分成若干个社群;按照功能,纵向聚合成一层一层的平台。终极状态下,大多数行业都将实现“平台+创客”的转变。如何将企业所拥有的平台打造成一个资源合理流动的、开放化的生态系统,构建一个数据驱动、创新创业的生态组织,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5.3 转变传统观念,培养共享经济思维 在信息多元化时代,必须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传统企业拥有很好的基础和成熟的体系,缺乏的只是互联网思想和共享经济思维。只有共享,才能共赢共生,企业家要首先具有开放、共享精神。

5.4 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合作共赢模式 合作共赢,资源共享,是传统企业投身共享经济的最佳途径。积极利用共享经济平台,整合有效资源,突破自身局限,寻求跨界合作,打造核心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转型升级。

5.5 构建共享平台,实现企业各要素效能最大化 共享平台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但可以借鉴其思维,在基础管理、管理创新中实践应用。

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解决科技资源分散、不均衡,专利共享、科技开发项目同质化、重复投资等问题。聚集国内及至全球的智力资源,共同创新,实现研发资源的共享,研究成果的共享。

构建信息情报共享平台,实现信息情报开放、协同、高效,有分工、有集成、网状的信息体系。

构建供应链共享平台,打造全球化供应链协同平台和物资贸易集采平台,为全球供应链运作、内外业务协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撑和服务。

构建金融共享平台,打造“境内外金融服务平台”、“境内外投融资平台”、“境内外融资租赁平台”等共享平台。

构建人力资源共享平台,解决劳动用工总体平衡、高效流动、人才聚合、培训管理等问题。形成内部人员合理流动和交流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劳务用工共享,提升劳动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加伟,王蓓蓓,张秋萍.基于共享经济背景的智慧企业发展趋势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09):119-121.

[2]韩旭,陈守则.共享经济环境下推动我国初创型企业发展思考――以优客工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21):7-8,10.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3)

共享单车因其绿色、便捷、时尚等特征赢得了资本和用户支持,估值飙升,前景被普遍看好。

然而,当一件东西被八方追逐时,其隐患或风险也即将到来。如果现在就能考虑如何走上“永续发展之路”,不仅会让共享单车的美好延续更久,也会让这门以“共享经济”为概念的生意更高一筹。为此,建议着重关注以下问题:

倡导共享单车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关注共享单车使用的同时,还要考虑其在制造环节和报废环节的问题,即共享单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一是在单车设计、采购和制造环节,要充分考虑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橙黄大战”繁荣了自行车制造业,但如果是无序、盲目地扩大,激增的产能势必造成单车新一轮的产能过剩。与此同时,由于运营者强势,对生产者压价现象严重。如果在产业链上只有下游赚钱,而其他环节无法与之共赢的话,这个产业链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共享经济首先应是共赢经济。

二是无论使用者素质如何,共享单车的报废期限要比个人所属的单车报废期限短很多,而且会非常集中。如果报废单车不能得到很好置,不仅影响市容,也让共享单车在绿色低碳方面丢分,还会丧失支持共享单车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更重要的是,考虑产品和服务全生命周期的使用和处理,是运营企业应尽的责任。

做好被迫退出市场的准备

以“橙黄大战”为代表的共享单车竞争,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各路资本纷纷进入,市场领先者地位扩大,新进入者也想分一杯羹。但是市场无法容纳所有进入者。

如果部分共享单车运营者被淘汰出局,是运营者的损失,也是使用者的损失,还会对市场造成伤害:相关的后续服务是否能够得到解决,最基本的押金能够如数、如期退还?已经布局在市场中的数量庞大的单车如何处理?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4)

关键词:共享经济;传统企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共享经济亦被称之为分享经济,就是以获得一定报酬为目的经济活动,属于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基于陌生人对其物品使用权做出暂时转移的行为,其本质就是将闲置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到资源使用的最优化,将资源自身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在共享经济模式中包含了三个主体,即供应方、需求方和交易平台,能够称之为共享经济的前提条件就是资源的闲置和共享,该经济模式自身不会创造资源,而是通过将闲置的资源分配给他人使用的经济行为,从而使资源得到充分的使用。共享经济模式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对线下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分配和使用效率,从而实现降低双方成本投入和建立品牌效,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共享经济在2016年已经突破了170亿美金,并且今后将呈现出4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总理就对共享经济曾指出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是提高经济增长的新措施[1]。

一、传统企业受到的影响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局面,我国也正在从一个经济短缺的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供应过剩的国家。传统企业虽然虽然自身有着极强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实力,但是面对着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其共享经济的影响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期设想。共享经济出现的物质基础就是闲置资源,对闲置资源的整合实现了成本最小化和经济最大化的经济效果,比如途家将一部分精力投向高质量闲置房源共享,线下实行五星级酒店式管理体系,并将蚂蚁短租进行收购,对优质房源进行了优质整合;而线上则推出途立方平台,提供了住宿分享解决方案,这就在无形中对我国的传统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共享经济“互联网+”模式具有的高效、便捷和资源共享等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互联网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应用日益的广泛,但是一些传统企业固步自封,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与时展出现了脱节的现象。目前,传统企业所受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大多数的传统企业使用的发展模式是粗放型的,正在逐渐依靠分销渠道形成品牌效应,占领市场份额。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商的发展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态,渠道受到了严重的侵犯,致使传统企业面对着全所未有的困境和压力。受新的消费模式和互联网在生活中的深入,传统企业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

其次,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企业必须留有一定资金用于渠道、营销和库存等方面的支付,例如通过广告和其他营销手段建立的品牌效应,依靠渠道对商品的销售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这就使传统企业一直面临着低利润率、高成本投入的死循环中,这也是造成传统企业发展前进的重要因素。

最后,互联网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这是不可置疑的。传统企业要想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就是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采取积极地态度去接纳互联网,依照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O2O模式。虽然在目前,大量的行业和企业都开始向着互联网+的方向发展,但是真正做到顺利转型升级的企业屈指可数,这主要是受传统企业自身的大体量和保守思想的影响,在面对转型时出现的难题和问题不能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案,既影响了转型升级,同时也对现有的业务遭受了损害。

二、共享经济下的传统企业发展策略

1.转变传统思想,加强共享经济思维的培养

优步和爱彼迎分别作为汽车和房屋分享的企业,一直占据着全球共享经济产业的龙头地位,在过去的几年里两家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止到2016年两家企业的估值已经超过了530亿美金和265亿美金。随着共享经济的深入,一些打的服务如滴滴快车借助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我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传统的打车和汽车租赁服务实现了创新的发展,使一些传统的企业出现了全新的生机。从中可以看出,在互联网+的时代中,企业对共享经济模式的抵制明显的是不明智选择。在共享经济的大潮中,传统企业应该摒弃闭门造车的思想,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的投身到共享经济的浪潮中,要清楚的认识到今后经济的发展将会是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发展趋势。在一些传统企业中其自身具有稳定的基础和成熟的运营体制,但在当下的时代中,就必须具有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的发展观念。比如宜家和巴塔哥尼亚,从两家的发展模式就可以看出采用共享经济模式,不仅不会降低企业的发展,通过共享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创造了全新的消费群体,让顾客去帮你宣传吸引更多的人购买商品。另外,企可以将自身的过剩能力,如办公空间、人员甚至是专业知识投入到消费中去。

2.资源整合,实现双赢

传统企业参与到共享经济的最佳途径就是将资源进行整合,然后进行共享达到双赢的目的。对于一些具有共享经济意识却没有建立共享经济模式的企业来说,可以与共享经济企业加强合作,从而为传统企业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营销渠道。比如,万豪集团就和一家名叫流动空间的办公室共享企业进行合作,将其纳入集团发展的新渠道,将集团内闲置的办公室资源提供给一些具有需求的创业人员和小型企业,从而实现了共享经济的双赢。

三、Y语

新的经济模式发展,创业者们的眼睛主要盯着的是扩张和盈利,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往往扔给了社会,造成阶段性的紊乱和麻烦。比如,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随意毁坏、挤占公共区域等问题。我们也要直面“共享经济”带来的矛盾以及共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管控措施,制订相应的政策法规,把共享经济纳入法治的轨道。

参考文献: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5)

     1.解决“老大难”问题需要更新观念

    电子政务的信息共享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这一问题已经讨论了多年,但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人们总喜欢将信息不能充分共享归咎于信息资源的部门所有,解决的办法不外乎是行政命令,领导出面。但是信息共享问题仍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不能不引人怀疑,是否我们在信息共享的基本理论上出了问题?在信息共享的基本观念上是否有误区?是否有除了简单的部门利益之外的更深层次的障碍?

    爱因斯坦讲:“我们不能用产生问题的同一思维水平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这就提示我们应当跑出习惯性思维的圈子,从更基本的理论来反省我们的信息共享观念,更多地研究事实,更多地研究实际经验,提升对新规律的认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学的观念与视角无疑会是一种有力的工具。

    电子政务的信息共享不是一件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服务的业务,对于一项长期业务而言,短期起作用的因素经常会被相反的因素抵消,我们需要透过复杂纷纭的暂时性因素来分析决定系统能否长久生存发展的深层次动力,而经济学思考正好能帮助我们透过现象来看到更本质的东西。

    2.长期业务可持续生存的基础

    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共享不是一个静态工程,而是一项长久的信息服务业务,它可能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地生存下去。这样一种长期服务的业务,其运行维护的费用将是巨大的,几十年地维护、完善某种信息共享的服务,对于任何机构来讲都将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如果这项服务不能带来合理的效益,它将很难持续下去。因此,决定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服务能否持续的并不是开始的多大决心,而是有无长久的经济合理性,即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带来的益处能否胜过其带来的长期运行维护的成本负担。

    作为长期服务的电子政务业务,其经济学上的合理性至关重要。人们经常强调电子政务是“一把手工程”,以强调行政领导在推动电子政务项目启动中的关键作用,但是开始的推动者却无法担保项目的长久成功,因为电子政务业务的生命周期经常会有二十年、三十年,要比领导的任期长许多倍,每位后来的“一把手”都有可能来终止、修正前人留下来的做法,唯有经济上合理的业务、收益远远大于成本的业务才可能持续的生存。

    影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因素很多,有些是短期起作用的因素,例如起步资金,技术手段等等,这些都很重要,但有了问题还可以在后面纠正,倒是有一些因素看起来没有那么强的作用,但是影响力却非常持久,例如系统运行成本与共享效益不成比例,部门关系失调,缺少有效的社会监督,缺乏自我改善的动力与激励等,这些因素慢慢地产生作用使系统逐渐地瘫痪,这些因素才是影响信息资源系统生存力的关键点。

    总之,对于一个长期运行的业务系统而言,经济学上的合理性是生存的基础,经济学讲究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来争取更多的社会与经济效率,而一个得不偿失的系统是不可能长久生存的。我们必须要认真地审视共享方案的经济学合理性,才能保证信息共享的可持续。

   3.信息共享的方案选择是经济效率的选择

    信息共享本身就是一个经济效率选择问题。信息共享不是目的,对于电子政务而言,信息共享只是实现政务目标的工具,一个工具使用到什么程度以及什么时候要换另一种工具,要视工具应用的效率而定,政务目标才是核心,工具的应用完全视其对目标的贡献与成本的关系。由于长期以来,信息技术企业对信息共享过头的宣传使得人们对信息共享的认识绝对化了,人们将信息共享作为一种理想的目标来追求,其结果则必然会迷失原来电子政务的目标。失去了政务目标的信息共享必然失去了其价值评价的标准,信息共享成为超脱于政务目标之上的追求,必然会破坏整体的价值平衡,信息共享成为无效益的奢侈品。

    信息共享是有代价的,随着共享内容的扩大、共享紧密程度的提升,信息共享的成本将是直线上升的,但是共享信息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却会边际效益递减,这样就存在一个转折点,即共享超过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变成经济上不合算的事情。共享对工作带来的好处将抵不过共享建设、运行、维护成本的增长。将信息共享控制在合理的程度之内将是所有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另一个必须强调的问题是资料本身的共享价值是大不一样的。每种信息资料都会有其替代信息来源,这些信息资料的利用价值还要受用户的许多其他条件来决定。另外,不同的信息资料收集、加工的成本也大不一样,应用的价值也随用用户不同而大不相同。所以我们不要设想能够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统一大平台,让各路资料一并发挥作用。真正有效的信息共享是一个精确设计的过程,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与不同的资源而具体设计。一个一个资料地挑选,怎样使最有用的、最有价值的资料处于最方便使用的位置,这也是一个经济学的选择问题,选择是一种智慧劳动的投入,没有精心地设计,精心地建设,精心地改进,任何有效率的信息共享都是不能实现的。信息共享系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方案,而是一项一项合理的经济学选择的积累。

    二、四种不同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对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问题分析过于笼统是未能很好理解信息共享问题的一个原因。不同的信息共享业务类型在用户特点、经济模式、运行机制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分开来进行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以下四种主要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

    1、政府信息公众开放系统

    政府信息公众开放系统是向公众提供免费信息服务的系统,主要提供以下三类信息内容:

    (1)公告性内容:政府认为应当让公众了解的规范化信息,如政府公告,各种法律、规章、统计数据、政府工作报告,工作规划,司法解释、案例,…各种需要公众理解、配合的情况等等。

    (2)服务性内容:帮助政府改善对社会服务效率的信息服务内容。公众需要与政府打交道的事情很多,例如出生、死亡、婚姻、出入境、纳税、上学、工商登记、办理许可申请,…良好的网上信息沟通渠道会大大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节省公众的大量时间。

    (3)透明性内容:用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接受公众的监督,防止政府的腐败。通过公开的政府网站,公众可以查寻政府的工作流程、工作进度,可以了解政府对某些事情的态度,决策过程经费的使用状况,并接收来自公众的批评,除了网络信息提供外,还应有其他一些方式支持公众依申请来取得其有权获取的资料。

    政府的信息公众开往系统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系统,政府的各种重要文件、资料、统计数据都会利用这一渠道免费向全社会,推动这些重要信息资料的全社会共享,这也是政府向社会信息开放的最重要的渠道。

    政府信息是开放系统强调的是社会效益,要强调对社会的公平,让公众普遍受益。这样的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的系统考虑的核心应是预定社会效益目标的实现率,特别是实现服务的普遍性,要让尽量多的公众满意。而这对于象中国这样网络、电脑普及率并不高的国家做起来并不容易。我们还必须要考虑其它辅助性的信息服务与沟通的办法,让政务改革造福于更多的人群。

    政府信息向公众的开放是政府所能做的最大信息共享,它将带动各种信息共享模式,取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政府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

    政府拥有国家最完整、最庞大的统计系统,在巨大的政府管理业务中,又成为最大规模的工作数据的积累者。政府积累的数据资料遍及各个方面,从地理数据、自然资源到生产、市场、消费、进出口,从出生、求学、就业、卫生、交通到出入境管理…这些大量的数据资料如果能够被社会充分利用,将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贡献。

    但是,大部分政府积累的数据资源,并没有为社会很好地利用,这是一种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造成这类信息资源长期闲置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政府缺乏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积极观念,很多政府官员并不认识帮助企业发展就是帮助国家经济发展。很多人并没有将改善信息服务与提升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结合在一起,这导致了这类信息资料的长期闲置。造成政府信息资源闲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找到利用这些数据资源进行增值服务的良好模式,无法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规模效益。

    将潜在的信息资源开发成为有规模、有效益的可持续的信息服务产业经常是十分困难的。对某信息资源的一次非常成功有效的利用并不能表示这类的业务就是可持续经营下去的业务。将政府信息资源的个别的应用推进为一项有规模的服务产业完全是一种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只有企业家才能非常有效地沟通数据资源与应用需求的联系,进而能创造出有效益的信息服务规模经济。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中的一些难点:

    (1)政府数据资源到用户的应用需求之间有着相当的距离,要将政府信息资料组织到适合应用需求的程度还需要做大量工作,并需要大量的投资,政府难以承担;

    (2)政府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存在着极大的市场风险,某类资料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并不意味着这种资料有市场化经营的价值。成功的业务有赖于企业家的精心挑选,并且还要依赖于企业家的风险承担能力;

    (3)政府虽然熟悉数据,但缺乏应用知识。政府的机制缺乏企业家的创新能力以及缺少持续改进、完善一种变化性很大产品的激励机制。政府无法有效地完成从数据收集直到为最终用户服务的全过程。

    这些问题非常明确的告之我们:在政府信息资源向社会提供增值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政府一包到底地提供服务是不经济的。在这个产业链上,政府的优势是做好数据采集端的工作,确保数据的可靠、稳定。而对于这些数据资料的增值应用,则应当交由信息企业、中介机构来做,这些机构有着更好的应用感觉,有着更好的创新能力与企业家机制,而这些特点正是开发应用端业务所不可缺的。政府必须要采取与企业分工合作的方式,才会创造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高效益。

   3、政策研究信息共享系统

    政策研究信息共享系统是政府内部使用的信息共享系统,服务的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政策研究人员、写作班子以及各有关工作人员,它也成为各级干部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工具。政府工作人员利用本系统的目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阅读新闻,认清形势。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有很好的大局感,需要及时了解全球、全国本地区的整体形势。以往这种感觉是通过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建立的,但在网络上可以有更综合、更省时、更有效的渠道。一个简洁、重点突出的新闻系统经常是内部网上使用率最高的系统。

    (2)业务学习与专题研究:政府领导机构的工作人员,要用很多的时间来进行政策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工作人员除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外,还要以大量的来阅读文献、资料、文件及来自有关部门的报告。良好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能够把资料的收集、挑选的效率提高许多倍。将那些最重要、最权威的资料集中得好将会得到更大升值。

    (3)工具性资料查询:在政府的日常工作中,会碰到大量的资料查阅、数据引用、文件、讲话的摘引核对,以及历史资料、国际资料的查找工作,这些工作虽然是辅助性的,但也要耗去工作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一个良好的办公数据库系统对于提高领导与研究机构的日常工作效率是很重要的。

    工作人员希望政策研究信息系统要有更多的知识性和启发性。因为政策的确定不是就事论事,并不在于有更多的细节数据,而在于对于相关的问题有着更深刻的理解,重要的是要有见地。领导处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策经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如果没有对事物的各方面的相互关系深入理解;将无法提出更有效的处理原则。因此,政研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提升人们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对问题的理解并不是简单的信息判断,那种以为信息收齐全了,领导就可以对着荧光屏决策了的想法是可笑的。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是一个思考、领悟的过程,领导人的见识在其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信息资源系统要成为提高人们见识的重要工具,成为启迪人们思考的重要工具。

    今天,政策研究信息资源系统在应用中碰到的一个新问题是如何降低人们在使用中的时间耗费问题。如果是在二十年前,信息稀缺,而工作人员相对空闲,信息系统建设以资料为中心是合理的,但是在今天,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资料的稀缺性大大降低,而工作节奏的加快使领导者、工作人员的时间稀缺性大大提升,这使得人们的耐心大大下降,很多耗时的应用变成经济上不合算的,而对时间紧缺的工作人员,政策研究信息系统越来越存在着被冷落的危险。这是在告诉我们,面对着时间昂贵的领导者,降低应用成本的核心是节约用户时间。我们需要一个“以人为本”的系统,以提高最稀缺的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即以节省领导人时间为核心来设计系统,让人看得快、看得少,看得精,而不是以资料为核心,提供大量细节,无视用户的时间浪费。

    总之,从用户的立场上来摆正什么是最需节约的稀缺资源,依用户的价值观来设计系统,才能使政策研究信息资源系统成为一个倍受欢迎的系统。

    4.政府业务自动管理系统

    这类系统主要用于政府规范性业务的处理过程中,由基层操作人员来使用。政府的规范性业务很多,例如税收,工商登记、年审,进出口管理,出入境管理、驾驶执照管理等等,一个规范化的自动管理系统会大大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的规范性,大大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与漏洞。

    在政府业务自动管理系统中,良好的信息共享与综合能力是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武器。在很多情况下,欺骗行为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因为政府系统信息核对能力的增强有效地堵住了很多滋生欺骗行为的漏洞。这使得假增值税、假出口的案件大大减少。同时,信息共享也提高了对用户服务的效率,例如用户用不着反复地输入相同的数据。

    政府业务自动管理中的信息共享与为宏观政策研究的信息共享有着非常不同的特性,设计方法也完全不一样,主要的特点是: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6)

【关键词】 共享;共产主义;共享理念

关于共享思想,列宁著作中并无“共享”一词,也没有具体文章集中概括。但在一些讲话报告中,有“共有”、“共耕”等相似提法。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后,在讲话中对于经济发展成果分配、国家管理和教育文化等关于实现社会财富的共享有较多描述。

一、列宁共享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全体劳动者是共享的主体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指出:“工会‘在用这样的方法保持中央国家管理机关、国民经济和广大劳动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的同时’,‘吸引’这些群众‘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俄共党纲指出“普遍吸收劳动者来管理国家”,[1]劳动者主要是指劳动人民,包括工人、农民以及经过改造的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资本家等,这些都是共享的主体。但是共享也是有区别的共享。“我们将特别热心地提拔成百上千的非党人员……但决不提拔那些‘装扮’成非党人员,暗中推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发出的对米留可夫十分有利的指令的人。”[2]并非所有劳动者都能来管理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动摇性的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白卫分子、社会革命党人等敌对的反动的“劳动者”,决不能提拔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这些敌对者必然不属于发展成果的享有主体。

2、各项发展成果是共享的主要内容

经济建设成果是共享的主要方面。列宁领导下的各项经济建设,旨在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水平,照顾各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利益。“首先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方法:实施粮食税,发展农业和工业间的流转,发展小工业。”[3]“经济建设的一切成就都会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状况。”[4]新经济政策旨在立刻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其生活状况。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从被剥削阶级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人转变。为此,列宁认为一是社会主义政权稳定,保障经济建设;二是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生产力,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状况,逐渐满足工人、农民的生活生产需求。

政治建设成果是共享的主要内容。“要广泛地吸收非党人员参加工作”[5]苏维埃制度是供工人和农民享受的最高限度的民主制,意味着(最)广大人民的当家作主。共享政治建设成果,就是要实现工人阶级对于国家政权的牢牢掌握,同时在允许的情况下,吸收忠诚的非党工人和农民来参加国家机关的工作,让社会主义下的广大劳动者做国家的主人,集合劳动人民的意愿来管理国家,治理国家。

文化教育的发展是共享的重要方面。提高文化水平是苏维埃的一项重大迫切工作,积极成立了政治教育委员会、全俄扫除文盲委员会等相应部门,提高文化水平,让每个人都能够实际运用他的读写本领。共享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发展成果,培养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的一代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其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形成自觉地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学习人类的优秀文明和知识财富,用来丰富人民群众的头脑,用文化教育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建设。

二、列宁共享思想关于实现共享的主要途径

1、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要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必然要有可供分享的发展成果,没有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国民经济,要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都属于空谈。“经济建设的一切成就都会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实现农业的发展,[6]就必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措施和经济发展形式来实现生产力的提高,丰富工人农民的生活品需求,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2、消除工农工种差异,达到阶级阶层间的平等

消除工农工种差别,使之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者。“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差别,为了消灭阶级,首先就要地主和资本家,其次就是要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工作者。”[7]消除工农差别,消除不同阶层、阶级、工种等之间的差别,达到社会主义下的人人平等,实现所有财富的按劳分配,让工作者都能拥有一定的社会财富分配权利。

3、消除男女性别差异,实现男女间的平等

消除男女性别差异,实现妇女从家庭附属变为独立工作的个人。男女不平等、工种差别、阶级分化等是国家混乱不堪的根源。据此列宁提出了废除土地私有制、工厂私有制,“力使所有劳动者无论党员与非党员,无论男女,都能参加这一经济建设。”[8]要使男女享有平等地工作权利,男女平等劳作,让女人从繁重的家庭附属中解放出来。

4、建立社会保险事业

列宁开创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先河,提出了国家保险最好是工人保险的形式,社会主义国家最基本的任务是保障和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1912年列宁指出:“最好的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这种保险”,[9]并论述了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保障项目,保障对象,支付标准,基金来源,管理机构等。十月革命后,列宁签署审批多项社会保障法令,并将人民救济委员会改为社会保障人民委员会,通过政府立法和政府行为来实施社会保障。通过国家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以实现全社会的平等,全民享有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三、列宁共享思想的意义

1、对俄国当时建设的影响

列宁的共享思想,实施重点制与平均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俄国逐步建立的社会保险事业,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保证了国家财政的稳定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促进了俄国国家制度的完善,建立了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保障人民委员会,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广大劳动人民的奉献精神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女性的解放、人的解放。

2、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借鉴意义

列宁关于共享思想的论述,实现人民对发展成果的共有共享,是当代中国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对于参加苏维埃经济建设的广大劳动者,都能享有苏维埃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成果,同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广大拥护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爱国者都应当享有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分配权力。增强人民幸福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完善,真正实现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平等,相对平均,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全民共享,在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享道路,列宁的共享思想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经济极不发达的条件下,列宁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一般社会状态,人民享有的各项权利和不发达条件下的分配原则的论述,以及对于实现共享的一般途径的探索,都对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执政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由于所处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列宁所描述的社会财富分配讲话和论述,都只是在经济极不发达的情况下的描述,未能真正把握共享思想、共享理念的精髓。尤其是消除男女差别、工种差异,这是一种不可能的设想,忽视了人的个性,差异性。新时代的我们,更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以求得对共享理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R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4][5][6][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7)

[关键词]价值理论;公平效率;共享机制

企业是要素所有者通过契约关系所形成的经济组织,“公平自愿”、“公序良俗”以及“有偿使用”是要素所有者与企业的契约基础。企业能否满足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利益诉求,核心基础是企业能否获取“剩余收益”。基于“剩余收益”的企业分配理论重构,不仅可以重新诠释企业的分配行为,而且为观察企业分配行为对政府、股东以及劳动者的有效性和公平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观察路径。

一、企业价值的来源及其构成

马克思认为,劳动具有二重性,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既包括使用价值,也包括剩余价值,而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劳动者仅仅拿到了部分本属于他们的劳动价格,即工资;相反,在资本家逐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下,劳动者的正常价值不仅没有得到满足,而且其超额剩余价值也被无情掠夺。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研究者可能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企业的收入从哪里来?谁创造了这些收益?这些收益的所有者应该归谁?

萨伊定律认为:企业的收入是“资本-利润、土地-地租以及劳动-工资”三者的结合。事实上,这种结合需要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单方面的要素都不可能取得收益,也更谈不上剩余价值的问题。

在上述定律当中,如果从企业剩余价值的角度考察,任何要素要想独立创造价值都是不可能的。以劳动力为例,要想参与价值的创造,首先必须要和包括资本在内的其他要素合作。否则,不仅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工资)无法实现,其价值实现也将失去基础。从这个角度讲,企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应该是包括劳动者在内的所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有要素的所有者对企业都有利益需求,只不过在需求的顺序和满足需求的基础存在差异而已。所以,从企业价值的构成看,既有资本要素所有者的资本利得,也有劳动力要素和其他要素的价值贡献。

二、企业分配的基础及其分析

现实的经验表明,在参与企业价值贡献的所有要素所有者中,他们承担的风险是不一样的,按照“风险-收益”对等原则,谁承担的风险越大,谁享有的收益就应该越多。从这个角度看,现有的制度框架对企业分配涉及的经济基础作了如下的规定:

1、股东收益分配的经济基础是企业的税后利润。该规定是基于这样的制度假设:(1)企业是股东的企业,股东理所当然地要享有企业的剩余,该剩余就是税后利润;(2)从风险的角度看,股东面临的风险在所有要素所有者中风险最大,这从《破产法》规定的财产清偿顺序中可以得到证明。

2、职工收益分配的经济基础是“WEBIT(薪息税前利润)”。该规定的基本假定是,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消耗需要从企业当期的收入中弥补,因此,劳动力要素的价格(即工资)作为一种成本。和其他所有要素一样,直接从收入中扣除就行。因此,只有当包括劳动力价格要素在内的所有成本得到弥补后,股东才可能有税后利润。正因为如此,现实当中工资的支付是强制的,而并不与企业是否盈利挂钩。当然,企业是否盈利最终会影响到工资水平。

3、政府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基础是基于法律的强制性。保护财富和维护公平是政府的基本职责。而政府作为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利益主体,本身并不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而其保护财富的成本必须由包括企业在内的受益主体共同分担。企业税负是对成本分担的替代。政府为最大限度规避税收不足的风险,制度设计中尽管会将税负水平与企业剩余挂钩,如企业所得税,但政府更多的税收保障是建立在企业的经营行为基础上,如交易税。也就是说,不管企业是否盈利,只要有经营行为发生,都会被课税。当然,课税比例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剩余,也会间接影响到劳动和资本的价格。所以,理性的政府在企业税负上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平衡,税负过重的直接后果是在抑制股东收益的同时,影响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

三、职工工资共享机制建构

职工工资共享机制是指职工工资价格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增长,也就是让广大职工共享企业经济发展的成果。从现有的实践看,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实现路径有两个:(1)工资增长,这部分作为成本费用列入企业的税前利润,兑现以后,股东可供分配的税后利润减少;(2)维持现有工资水平,但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不同路径下,职工和股东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在第一个路径下,职工风险较小,股东风险较大;而第二个路径是职工与股东共担风险的一种模式。究竟何种模式更优,目前尚无定论。比较而言,第二个路径在理论上较为完善。

从企业的角度考察(事实上,也只有这种考察才具有分析意义)。企业的剩余价值离不开包括劳动者贡献在内的所有要素所有者的贡献。因此,劳动者以工资增长方式共享企业价值是有经济基础的。从社会分配的角度看,职工工资属于初次分配。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特别是经济权益,作为马克思理论坚定信仰者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关注社会财富再分配过程中的公平和效率。在我国,有关公平和效率的提法首次出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有关收入分配的表述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则明确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其中,党的十六大报告还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而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上述论述表明,作为马克思理论武装起来的执政党,在运用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伦理观方面进行了重大创新,特别是有关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处理方面,更加强调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些表述说明,职工工资的共享机制建构具有以下基础:

一是工资增长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年均GDP增速达到9.78%,这一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的经济奇迹使职工工资共享发展成果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是企业效益增长较快。以中央企业为例,2007年的利润超过万亿元,用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话说是,三年再造一个中石油。因此,职工工资增长具有初次分配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