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发展方式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0 14:46:19

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发展方式篇(1)

【关键词】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发展

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实施和普及,我国的农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农业本质的基础环节薄弱、发展推动力不足和农民谷物产量增收难度大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富的更富、贫的更贫,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依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优化农村发展方式、用现代科技和机械化水平助推农业发展,使农业产业结构更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创新农村发展方式和经营体制,坚持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出发,为农业生产率和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增长而努力,最终实现农业的绿色、高产、优质化生产目标。

一、用科技的动力推进农业,用现代的视角规划农业

认识到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弊端,积极转变生产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明确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做到以农村为立足点,以机械化科技化设备和思维指导农业,以农民自由竞争、政府积极引导的理念组织农业,以最新的视角和管理模式优化农业,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在发展过程中强化对重点产业的扶植力度,富带贫,创建产业品牌,提升经营水平。在生产粮食的本质任务上,还要积极创新农业,优化生产结构,建设有特色、有水准、有规模、有品牌的农业生产基地;紧跟第三产业的发展大潮,建设具有农业特色的观光农场、休闲旅游农业等。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精细化“包装”,实现由农产品简单的生产工作、粗加工向农产品深加工的转化。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力求农产品附加值的最大利益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科技创新力量推动农业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使农业在更少资源耗费基础上生产出更高产的农作物的内在动力,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并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将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生产模式转向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机械化水平的设备来增加产量。注重研发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建立一个有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相融合的农业科研投资渠道,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力量来源组织的建设和农业公共服务职能的更新换代,达到农业科技高研发率、高推广率和高应用力。倡导全体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定期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检测,尤其针对最常用和最基础的科技知识。从生产力上确保科学农业技术的落实,积极将农业高新技术运用于日常的农业生产工作中,为新一代农业培养出与之相符的文化知识达标、技术水平牢靠、经营管理理念先进、有创业潜力的新一代农民,并依靠他们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从创新发展体制出发,建设新型经营主体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统分结合双层面的农业经营体制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形态,是党的政策在农村的根本立足点。我们必须要在坚持此发展策略长期稳定不改变的基础上,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生产大户或者合作单位等新时代下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的更新和优化,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从各个方面鼓励农民自愿自觉的让出对土地的承包权力,促进土地的大规模、集群化经营。鼓励农民合作经营,集体致富,增强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能力,实现土地向大规模、集约化经营方式的快速转变。始终瞄准最终目标――创新型、现代型的农村建设目标,从立体的角度,多维的空间和微宏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层次上改革农村发展机制,切实为城乡协调发展拼出全力,使工业、服务业、农业三个产业齐头并进,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尤其是要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国有资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提倡并鼓励农民多接触科技人员或者工商管理企业,增强交流,加大合作力度,使农业创业主体的数量逐年增多。

四、坚持走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资源的利用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传统资源的高消耗走向现代低碳科技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使资源的利用率和低碳的农业技术得到提升。以新的生产经营理念推动生产制度革新,使稳定的粮食来源、高效的生产、绿色的生态循环和水源、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加大新能源(如:沼气、农业废弃物等)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优化并丰富农村能源的使用结构。

五、结语

归根结底,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有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水平高的配备根本不够,因为这些都是需要农民去操作去利用的,所以必须加强对农民科学技术和实际操作技术的培训力度,培养出一批文化素质与科技才华兼备的新一代农民,在此基础上不断投入科技创新力量并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建设力度,加快农村发展模式的创新步伐与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 危朝安.明确目标 把握重点 切实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村工作通讯,2010(15)

农业发展方式篇(2)

1.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模式

(1)美国、加拿大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专门保险机构主导和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健全的农作物保险的法律法规。农民均是自愿投保,对投保的农作物仅支付纯保费的一部分,其余部分由政府补贴。政府认捐农作物保险公司相当数额的资本股份,并负担一切经营管理费用,对其资本、存款、收入和财产免征一切赋税。除政府的农作物保险公司外,其他私营、联合股份保险公司、保险互助会也都可以在政府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框架下经营一切农作物保险。

(2)日本模式——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模式。这种模式政策性很强,国家通过立法对关系重大的农作物和动物进行法定保险。直接经营的机构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民间保险合作会社,而政府所承担的主要责任是进行监督指导,为农业组合联合会提供再保险,通过大藏省给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管理费补贴。

(3)前苏联模式——政府垄断模式。前苏联在将近60年的实践中,创造出一种比较独特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模式,这种模式以集中统一的国家农业保险机构对全国农业保险实行垄断和强制保险,但同时也开设自愿保险项目。政府为农业保险提供一大笔基金,并补贴一大部分经营管理费,保费收入全部免税也不上缴财政,支付赔款和防灾费用及小部分管理费用后全部留存作为准备金积累,以应付巨灾赔款。

(4)西欧模式——民办公助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流行于一些欧盟国家,如德、法、西班牙、荷兰等,其特点主要是没有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政府一般不经营农业保险,而是由私营公司、部分保险相互会社或保险合作社经营,但他们一般只经营雹灾、火灾或其他特定灾害保险。投保都是自愿的,农民自己支付保费,政府也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目前,欧洲国家也正考虑改变这种模式,建立类似美国、加拿大的模式。

2.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保险模式

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斯里兰卡、泰国、印度、菲律宾、孟加拉等,主要采取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持模式。这些国家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主要是政府或国家保险公司专门提供,参加保险多是强制性的(孟加拉除外),由于多是试验,主要承保农作物,而很少承保畜禽等饲养动物,而且农作物也只选择本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其目的是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保险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上都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二、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分析

目前,只有人保在全国范围内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在我国基本上是按照商业保险模式经营的,未享受任何政策性的补贴,严重影响了人保经营的积极性,造成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不高,只有上海和新疆是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其发展模式与其他地区不同,因而现主要分析这两个地区的发展模式。

1.上海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

上海农业保险的改革一直走在国内前列。1991年,人保上海分公司开始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其管理、经营模式是:各级政府推动、人保上海分公司代办、结余积累留地方,上海市地方财政在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时给予一定补贴,并免征农业保险营业税。具体操作方法为:人保从保费中收取8%的费和15%的管理费(1994年修正后的比率);盈余和亏损由县市两级政府分担;市和区(县)建立农业风险基金,用于以丰补歉;地方政府有权减免营业税,1991年起就对农业保险免税;以险养险,通过其他险种(建房险、寿险等)的收益来弥补农业保险的亏损。为推动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上海市又在1994年及2000年进行了机构改革。但是基本上仍是按照商业化保险方式运作,尚未形成与一般商业保险相区别的政策性保险制度。2003年,人保上市进行转制时,上海市政府终止了与人保上海分公司的协议。2004年3月,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准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筹建,这是我国第一家专业性的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安信农业保险公司是在原人保上海分公司农业保险业务的基础上筹建的,原班人马整体移植,但经营方式有所调整。新的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将以各区(县)政府为投资主体,以历史积累的保险风险基金为单位进行参股,其股份比例将由现在各区(县)基金数额作为标准,新的股份公司将在逐年积累的基础上,按其参股基金数进行适当分红。由于种养两业的风险较高,因此,新的农业保险公司将坚持“以险养险”的经营思路,拓宽业务范围,但会确保种养险种的保费收入不低于公司全部保费收入的60%。上海市政府也表示将不断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范围和比例,并在出现大灾时给予可靠的财力支持。

2.新疆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人保新疆分公司连续7年农险业务总量居人保各省区分公司首位,其农业保险改革力度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新疆除了人保分公司、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原新疆兵团保险公司)外,民政部门也开始涉足保险业务,农业保险市场极为活跃。人保新疆分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走上轨道,险种逐步多样化,保费收入在经历了起伏后维持在1亿元左右,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拓宽。作为对农业风险损失进行事后补偿的一种手段,农业保险已经成为新疆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是人保新疆分公司经营模式的一大特点,具体表现为:①对农业保险免除税费。②一些有财力的地方政府为个别险种提供保费补贴,如乌鲁木齐的菜篮子工程,保费曾经由市、县、农民各承担三分之一。中华联合保险公司是我国较早试办经营农业保险的一家综合性的、区域性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保险公司。自1986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建立以来,已经在新疆兵团范围内连续试办经营农业保险18年之久。该公司主要是利用兵团特殊管理体制对全系统内的粮、油、棉等主要作物实行长期、全面的统保,使得农险业务达到了相当规模。但在新疆农业保险推行过程中有“三低”原则:低保额、低保费、低保障,农户和保险公司均无政府补贴。

3.上海和新疆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比较

(1)上海和新疆农业保险的发展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是,由于上海的经济比较发达,政府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要远远大于新疆。(2)上海的农业保险具有高保额、高保费、高保障的特点,而新疆的农业保险具有低保额、低保费、低保障的特点。(3)上海农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普通的农户,而新疆农业保险的保障对象主要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场及其他农业企业。

三、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模式选择

通过对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具体采取什么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选择:

1.政府主办、政府经营的农业保险公司模式

目前,上海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该模式是由政府主办并由政府设立相关机构从事农业保险经营,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农业保险本身作为准公共产品,比较适合由政府来办,在进行政府垄断性经营的同时,可以纠正市场作用偏弱的问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第二,政府运用其权威和国家管理的职能在农村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比较容易推行和为农民所接受。第三,可以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推广,从而分散风险,提高偿付能力,降低经营成本。但这种保险模式也有弊病:①由于是国家投资,经营由政府补贴,使国有独资的政策性公司在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比较困难。②农业保险亏损的可能性比较大,这种亏损由中央政府负担,或与地方共同负担,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农业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不好协调。第四,作为一家国有独资的政策性保险公司,政府的干预可以有效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2.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就是说,在我国政府统一制定的政策性经营的总体框架下,由各个商业性保险公司自愿申请经营农业保险和再保险。在政府支持下,由商业性保险公司来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如下优势:第一,商业保险公司原本就有经营保险的技术和专业人才,政府能大大节省制度建立的成本。第二,商业性保险公司有了政府政策性补贴,还可以开发农村保险市场,对经营政策性保险有很大的积极性。第三,商业性保险公司信誉好,从制度到技术都比较规范,容易获得农民的信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更有精力搞好监管工作。但是,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病在于:①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在很大程度上会困扰决策者,无论过多还是过少都会使政府受到指责。②如果没有很好的机制和方法解决基层政府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经营的支持与协助,投保农户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都难以防范。③如果没有很好的机制和方法解决基层政府对农业保险经营的支持与协助问题,该种模式在操作上仍有较大的难度,特别是法定保险项目。

3.政府支持下的合作社经营模式

该模式是由各级政府帮助组织和建立以被保险农民为主体的民间农业保险合作组织或农业保险相互会社。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第一,由于保险合作社是社员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自主建立的自负盈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保险组织,因此,其经营灵活,可因地制宜设立险种,保险费不会很高,同时在保险费收取、防灾防损、灾后理培等方面具有其他形式保险企业和组织不具备的优势。第二,由于保险人和被保险人集中于一身,利益高度一致,信息比较完全,可以有效防止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发生。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①由于农业保险合作社规模一般较小,风险比较集中,保险补偿能力有限。②由于农业保险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合作社在经营管理方面会遇到很多的障碍,资金筹集也会相对困难。③由于受经济、文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民缺乏合作传统和意识,也缺乏自我组织的能力,因此,建立规范的合作社比较困难。

4.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农业发展方式篇(3)

按照国家农业部的要求,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在更大面积、更广范围内创高产。下一步,我们将以此为方向,继续把粮食高产整建制推进作为工作重点,把万亩示范片成功的技术模式、组织方式、工作机制,由片到面,向所有乡(镇)、所有村(屯)推广,覆盖更大范围。同时,积极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改善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在农资供应、耕作收获、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辐射带动全市粮食实现更大面积均衡增产。

二、集成推广重大增产增效技术

一是推广良种良法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培育推广一批优质高产、安全性好、抗性强的玉米、水稻新品种,配套选择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玉米螟、农区统一灭鼠、玉米保护性耕作、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等一批技术成熟、实用,覆盖面广、转化力强,能够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科技成果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二是有效发挥“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科技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利用其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扩大影响力,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的新优势。三是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型利益机制,围绕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组织联合攻关,破解农业发展中的技术推广“瓶颈”难题。四是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组织人员到农业发达地区学习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做法,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成果,拓宽视野,创新思维,努力向农业新领域研究发展,加快构建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五是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加大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进行有益探索的同时,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学用新技术。

三、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是立足农民需求抓培训。针对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重点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有效形式,多渠道了解农民需求和愿望,做到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实现培训与需求有效对接。二是统筹整合教学资源抓培训。坚持“就近就便、相对集中”的原则,搭建灵活多样的培训载体,架设全覆盖型教学阵地。继续发挥市(县)两级涉农培训机构的主体作用,抓住关键时节深入村屯、田间地块全方位为农民提供优质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三是统筹整合师资队伍抓培训。打破区域、院校、身份界限,统筹整合各级培训师资力量,聘请国家和省涉农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致富能手、“乡土专家”等作为培训教师,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农业发展方式篇(4)

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

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和主要模式。临沂市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的同时,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经形成了粮、油、茶、烟、桑、药、草等九大种植业基地,现代农业的框架基本形成。

近几年来,临沂市按照国家和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突出发展优势产品,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大力推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引导优势产品向优势产区聚集,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带锥形,提高了产业的聚集效应。目前,全市专业村达到3940个,占全市农村总数的55%,专业乡镇85个,占47%。苍山县成为远近闻名的“山东南菜园”,郯城的银杏,平邑的金银花,临沭的杞柳等,也都初具规模,成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临沂农产品量比较大,要使农民长期增收,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临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广泛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331家,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1600过个,建成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3985个,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成员153万个,吸引和带动农户142万户。农村企业通过合作组织与农户相连接,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能够及时销售。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临沂确定了着重发展14大类农产品,包括优质粮食、生猪、草鸡、山羊、奶牛、果品等,来进行统一规划,然后根据这些规划向农民推荐致富项目。在帮助农民上致富项目上,政府主要负责协调、督促、推荐,然后进行贷款支持。2004年至今5年来,财政每年拿出1500万为贷款农民贴息,同时把各类致富项目明确到相关责任部门。由他们负责具体指导,来帮助农户解决困难。致富工程实施4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据统计。大约有170多万户参与了致富工程,每年这些人都比没有参与致富工程的农户多收入800元。农民强烈希望政府继续做这个工作,所以市委市政府决定再做3年。

多种措施保障农民利益

临沂能“叫得响”的农产品很多,产量都相当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的波动必然会影响到收益。临沂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尽量减少出现农产品价格过低情况,使农民利益能够得到保障。

一是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连接机制。因为临沂的相当一部分农产品是通过这些企业实现的,以前,龙头企业曾出现过价格高的时候到农村收购农产品,价格低的时候就不收了的情况,把市场风险转嫁到农民身上了。对此采取了一些办法,比如,企业以最低收购价跟农民签定协议,保证农民的基本收益。在农产品出现滞销或者价格大幅度下降的情况时,政府也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调节。去年春天苍山县蒜台的市场价格很低,临沂市政府委托相关企业以0.35元/斤的价格进行收购,把价格一下子拉起来了,而这并不是由政府直接出面,而是让相关的企业进行收购。企业按照这个价格收购,亏损部分由政府补贴。现在,企业采取了租农民的土地去种的办法,固定租金一般都高于种粮的纯收入,农民成为了龙头企业的打工人员,还是在此地种同类产品,保证了企业能够取得优质的原料和农产品。

二是发展规模化的种植养殖。现在临沂每年产出600万头生猪,这些生猪有70%是规模化养殖场生产的。一家一户养殖一两头猪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规模化的养殖场已经发展到330多个了,生猪、奶牛、肉牛等都已经初步实现了以规模养殖为主。另一方面就是规模的种植,苍山县就有80多万亩蔬菜,这种大面积的种植会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效果很好。

三是培育发展农产品的推销网络,注重加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现在临沂的小型农产品,包括蔬菜、果品为主的市场一共有400多处。蒙阴县有16亿斤产量的鲜桃,农民在桃园里就把桃给卖了,平均价格1.2元/斤,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增加。现在临沂还进行了一些储藏等设施建设,鲜桃、板栗等产品如果市场价格不好的话,可以先储藏起来,等价格好的时候再卖,这点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临沂的农村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临沂原来的基础比较薄弱,人口也比较多,所以人均收入还是相对较低的。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一、农业的技术问题。在农业技术推广上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民渴求新技术的愿望不能得到及时满足。第二、农村资金供应严重短缺。除了信用社外,其他的金融机构到农村去贷款的情况非常少。所以无论农户也好,农村企业也好,都感觉到贷款比较难。第三、经营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主要是土地承包经营基本制度如何与农产品大市场结合的问题,因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要求它们必须相衔接、相适应,所以在坚持土地承包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恰当的方式来规范和改进农村土地政策,使有限的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经营,这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第四、部分农村干部水平有待提高。发展农村经济,对农村干部的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要求都相当高。不仅要能够扎扎实实为群众办事,还要有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现在这样的干部还不多,虽然有很多的农村青壮年都在外地务工,一些人学到知识回来了,在自己致富的情况下也带动了一些人,但是有些村子却没有这个条件,选不出非常优秀的人才来当村干部,影响了基层组织的发挥,农民缺少一个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土地合理流转亟待解决

在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规范和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是一个突出而紧迫的问题。这也是我在这次两会上的提案。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深入基层调研,进一步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管理措施,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以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

很多农民工进城后留下的土地,或他人代耕,或由家中老人孩子照看,基本处在自给自足状态,造成了部分土地闲置。但另一方面,一部分拥有种田技术、不愿外出打工的农民,又没有足量的土地可种。规范和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是盘活和充分利用农村现有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广泛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以户为单位的土地经营方式如何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衔接,如何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当前需要认真研究。

从临沂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三种方式:一是由龙头企业以租用的方式,将农户土地按企业产业布局统一进行标准化生产。原有土地的农民则按合同约定获得土地租金,部分农民成为企业雇用工人,在得到租金的同时还可拿工资,二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土地承接过来,在合作社成员中安排耕种,按略高于种粮收入的价格,给原有土地农民以补偿,三是由种粮大户通过亲友关系,将农民原有土地转接过来进行规模种植,按约定标准给予补偿。

农业发展方式篇(5)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重点

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1.通过走合作农业之路,实现从分散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组织参与竞争转变

现代农业是合作农业。近几年倡导发展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国农业要从分散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组织参与竞争转变,就必须像发达国家那样,逐渐跨过松散型合作发展阶段,发展紧密型合作,以此占据竞争的主导地位。

2.通过走规模农业之路,实现从单打独斗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新型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现代农业是规模农业。我国农业发展要从单打独斗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新型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应及时出台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及配套措施,为加快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的同时,制定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规划,注重建立土地中介服务机制和土地评估体系,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允许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扶持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的补贴,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扶持政策。

3.通过走高科技农业之路,实现从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向以高新技术为主转变

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农业。应充分认识发展高科技农业的极端重要性,制订和实施好发展高科技农业的计划和规划,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并制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围绕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没,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积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4.通过走可持续农业之路,实现从资源高消耗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向资源低消耗的永续性生产方式转变

现代农业是可持续农业。我国农业要从资源高消耗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向资源低消耗的永续性生产方式转变,就必须坚持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重点,切实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积极推进农田内“四大循环”,大力推广“八节”农业技术,坚持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二、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

l.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的重点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农业产业布局欠优化,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层次比较低。而农业产业布局是否得到了优化,主要体现在能否确保国家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能否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能否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等方面。

2.将加强农业物质装备,作为农业生产条件转变的重点

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的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比较小,新型农用工业发展还比较慢。而农业物质装备是否得到了加强,主要体现在能否确保水利设施完好无忧,能否使中低产田得到全面改造并建成了占耕地总面积50%以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否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

3.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农业尘产方式转变的重点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不给力,主要体现在许多地方仍然在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许多传统的农业产方式已经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相悖。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现代化生产力式,讲求的是能将资源、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力要素优化纠组合起来,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在知识农业背景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必须是在高新农业科技引领下发展。而农业科技含量是否得到了提升,主要体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能否得到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能否得到健全,现代种业能否得到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能否得到快速培育等。

4.将振兴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重点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农业经营方式尚不理想。这主要体现在:真正的集约经营还没有完全实现,粗放经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还不发达,亟待发展壮大和振兴。而农产品加工业是否得到了振兴,主要体现在食品工业能否得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能否得到大力培育,市场流通体系能否得到大力健全等。

农业发展方式篇(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异质性特别强,农业发展方式必然会有很鲜明的多样性;现今,农业发展的利益主体也越来越多元化,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预期。农业发展方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

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5年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2015年三农领域的一个主要工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本身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从1964年舒尔茨发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起,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是学术界和农业政策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实际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有不同的内涵和重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异质性特别强,农业发展方式必然会有很鲜明的多样性;现今,农业发展的利益主体也越来越多元化,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预期。农业发展方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

如何理解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是人类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动、植物、微生物)的生产功能生产出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其中一些产品属于特殊产品,如食物,是难以替代的人类社会所必需的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农业生产活动,不仅具有经济属性,更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它同人类的食物安全、人类的生态安全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农业发展方式应该是实现上述“农业生产活动”的方法和路径,是指决定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结合和作用,以实现农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涉及怎样发展农业的问题。

由于农业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以及其很强的外部性,如何发展农业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社会选择问题。农业发展涉及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目标导向,如涉及到农业基本经营者的目标导向、国家的农业目标,以及作为生产对象的农业生态系统(作为公共环境资源,表现为抽象的社会公共利益主体)的目标导向。

农业发展方式受制于特定的区域背景、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农业发展方式不是简单的农业技术问题或者农业经济问题,农业发展方式应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理解,或者说要认识到在不同层面上都有若干因素影响农业发展。

在宏观层面,是国家各项相关制度、法规、政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包括国家农业目标的设定、国家农业生产资料的产权等基本经营制度的规定、国家的农业定位,以及国家关于农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在中观(也可以称为纵观,即联系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层面,表现为农业供需结构的状态与特征,涉及农业价值链上不同主体的作用、市场的组织,以及推动需求、供给发生变化的因素,如进出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在微观层面,农业发展方式涉及农业生产要素和其他投入品的配置数量和组合方式、农业科技水平与生产技术水平,包括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和贡献,也包括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组织方式。

我国目前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业和农业发展方式也必然会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伴随社会转型变迁的复杂过程。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向什么方向转变、怎么转变,对人类社会而言、对我们国家而言,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反思的过程。

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回顾及反思

要讨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首先需要对我国的农业发展问题有一个回顾。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民大国,但人多地少,一直以来,人们都用“小农”来归纳中国农民,由于市场商品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滞后,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传统的整体的农村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与之相伴随的是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与农耕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5年时间内,中国农业发展模式经历了深刻的变化,经历了合作社式的集体化、“家庭一集体统分结合”的集体化和商业主体性质的再合作化的制度变迁,经历了“劈山造田”平面扩张到“退耕还林”后的设施农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农业,经历了从统购统销为标志的计划式农业到当下的全球化市场农业,也经历了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现今的2.6亿农民工进城。

新中国成立后,在经历了短暂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以后,快速地建立了农村土地合作社所有制基础上的集体经济组织(其形式包括合作社、人民公社)。农业经济的集体化经营,只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便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部门,成为了国家以重化工业为先导的赶超型工业化的原始资本积累的基本来源,“以粮为纲”、追求最大化的农产品产量,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而农民成为严格控制下的集体土地上的劳动工具。这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集体经济的自身效率很低,尽管不断强调“以粮为纲”,但粮食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而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奠定了今天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在经营方式上推行农村承包制的同时,1982年的《宪法》在产权制度上确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的唯一性(1954年《宪法》依然承认个体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当前很多农村产权改革的论题都是这—制度的衍生。

20世纪70年代之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1979年至1986年,国家逐渐理顺工农产品比价,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收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农产品市场的逐步放开,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短缺危机在新的制度下得以在较短时期内化解。这一时期的农业政策主要表现为粮食统购价格的大幅提高。另外,国家还采取了调减粮食定购指标、恢复粮食集贸市场、开展粮食议购议销、取消粮油统购、实行合同定购和按比例加价政策,以及提高粮油统销价格、推进农产品的市场化改革等政策措施。

但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个“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的制度,国家的和集体的部分(包括搭便车的税费)慢慢使作为独立的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农民感受到明显的负担。特别是1993年开始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导致地方财政压力增大,乡镇政府开始通过“三提五统”、“两工”等形式把财政缺口转嫁给农民,农民负担不断加重。随着改革的红利式微和农业边际效益的递减,也由于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发展差距又开始拉大,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民打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农业成为农民的兼业和副业。在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之后,农业生产逐渐陷入低迷。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甜头,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的同时,农耕地也不断减少,从2001年到2008年每年净减少1.2千万亩耕地,现有耕地的撂荒现象也日趋严重。中国出现了所谓的“三农”(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问题。

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生产和农业基础的稳定,国家采取了一连串的惠农政策。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时隔18年后中共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新世纪国家主要的农业政策内容包括:一是划定基本农田红线,最严格地保护耕地,并划定粮食主产区,对主产区的地方财政进行奖补;二是取消农业税,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和保护力度,力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三是力图创新农村经营制度,如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促进土地流转、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四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社会安全网,发挥社会托底的功能。

尽管有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些基本矛盾仍然存在,一些矛盾甚至在当前变得更为敏感复杂,比如资本下乡问题、土地流转问题、粮食平衡问题等。具体来说,我把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概括为以下若干矛盾:

一是国家的粮食安全目标与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和农民的增收目标之间的矛盾。国家农业政策的第一目标应该是粮食或者后来提出的口粮的基本安全,这就要求农业的主要资源应该用于发展粮食生产,而地方政府以及农民则重点考虑经济效益,什么赚钱生产什么,农业的比较效益相对低,粮食的效益更低。从过去的“南粮北运”到现在“北粮南运”,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土地使用方式变化的结果。

二是大量的小规模农业与有竞争的农业所必需的较大规模之间的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不再属于传统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产品必须具有市场竞争力,这就对农业的适度经营规模提出要求,而大量农民则从社会功能角度(养老、乡土、社会保障)考虑不愿意流转土地,同时流转成本也越来越高,使得后续经营的难度增加。

三是确保粮食安全采取的增产措施与维护农业生态安全所需要的土地休养生息之间的矛盾。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增加化肥等投入品、增加土地集约化程度成了维持和增加产量的主要手段。我国化肥施用的增加幅度是粮食单产增加幅度的两倍,农药与地膜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耕地利用强度的增加造成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不同程度的退化(如土壤板结、水土流失等)。

四是加入WTO之后国际粮食等农产品供需与国内农产品生产之间的矛盾。“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确保粮食安全对一个大国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现实争论和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不同省份、不同品种之间这个“自给”的度怎么掌握、如何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农业资源。

五是传统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经营之间的矛盾。传统农业生产以生产粮、棉、油和肉、蛋、奶等产品为主,均属于基本必需品,利润空间和发展潜力十分有限。新世纪以来,农业形态有了全方位的发展,方兴未艾,在传统的农产品之外出现许多新的农业形态,如生物质能源农业、生态服务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观赏展示农业、文化农业等。这些新的形态吸引了不少商业资本,对传统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造成冲击。

六是上亿户籍意义上的小农和着眼于未来的职业农民之间的农地使用权益的矛盾。“谁来种地”之问不只是对农村青年离开土地之担忧,也应包含对其他主体介入农业之关切。我们目前缺少规定有关农业准入、从业资格、权责界定等问题的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经营法。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方向和原则

我国传统的农业为国家发展、农民生计、社会需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要应对挑战解决上述矛盾,就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特别要改变“高投入、高产出、高代价”的增长方式,走一条可持续的、适度平衡的农业发展道路。“可持续”是一个根本目标,应该既包括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也包括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还包括中华农业文化的延续性;“适度平衡”应该是一个管理原则,它是基于我国农业发展条件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农业发展主体多元化、农业发展的动态性的一种考虑。

1.从认识论角度,要避免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简单化、口号化、标签化、一刀切,避免形成一种运动。“一个”中国农业发展方式并不存在,以适度规模经营而言,南方讲亩,东北讲“垧”,从南方到北方, “适度”的内涵就不一样,所谓适合的农业发展方式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目前这个阶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点应该是增强“可持续性”,减少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环境污染)。

2.从实践论角度,应该鼓励各地创造出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鼓励基层和农民的创新创造,分类发展,这也是20世纪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经验。政府的作用一是划定红线、依法管理农业(如确保土地公平流转、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过程安全、环境安全等),二是加强基础服务(如农业设施、交通、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三是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补贴、保险等)。政府要避免直接干预微观经营。

农业发展方式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

1低碳经济时代的相关概念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全球化环境之下的时代经济发展理念。低碳经济的内涵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经济发展指导理念,在该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各项技术,以及利用产业升级、开发新的替代能源等方式来尽可能降低一次能源的使用率,达到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的双赢局面。

1.2低碳经济时代

低碳经济时代是指以低碳生活为理念,遵循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指标发展经济的一种经济模式。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向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就标志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2008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报告中,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前提下,低碳经济理念很快在世界传播开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一次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及高耗能对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开始倡导发展低碳经济,降低能耗,降低污染,顺应环保大潮流。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在此背景下也应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2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了只有当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农业发展方式才具备了转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我国工业快速发展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已经由初期逐渐走向中期,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程度属于中期阶段,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备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我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在农业经济发展上,我国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此外,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100美元,达到了中等国家收入水平,农业发展GDP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并且有专家学者指出:以我国民族文化保护程度及农业发展历史来看,我国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以低碳农业取代高碳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上述的种种先行条件都表明了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3.1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发展核心是基于生物界本身的理念,利用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在农业经济生产中形成完整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达到系统平衡,遵循万物相生相克的理念,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率,使得农业生产活动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效益。高碳农业对于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是化肥农药的使用会导致土壤盐碱化、盐渍化等,而生态农业则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在农田系统中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利用自然规律来治理农田,结合科学技术去发展农业经济,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率,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1]。

3.2发展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的核心就是将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尽可能实现再利用,提高农业资源使用率。在农业经济生产活动中,很多农业资源都因为重复利用率低,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污染,循环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增益减排的目标[2]。在传统农业经济活动中,许多农业资源的资源利用率都是较低的,很多可利用资源由于人们的疏忽导致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加大了农业投资和社会负担,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低碳农业,因为要想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发展循环农业。

3.3发展有机农业

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为了提高产量,农夫们往往会选择使用化肥农药及含有生长激素的饲料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不仅提高农业经济的碳排放量,生产出来的农业产品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也存在一定的潜在性威胁,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有机农业则是以有机农家肥及绿色饲料来对农作物和家禽进行栽培和饲养,避免了激素残留于农产品内,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率。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3.4发展城市旅游休闲农业

城市旅游休闲农业是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一种有机结合,旅游也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而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发展城市旅游休闲农业是将一三产业有机结合的体现。发展城市旅游休闲农业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负担,使得农民能够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并且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做到城乡结合,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3.5利用科技力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学会利用我国的科技优势,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经济发展中,通过有目的性、计划性地培养农民的种植技术,达到提高农副产品的增收目的外,还可以培育优良的农业品种,做到保证产量的同时能够保证质量,尽可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3]。此外,还可以利用科技技术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及时反馈农业市场信息,减小农业生产风险,降低农业生产能耗,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大琼 单位:四川省大竹县高穴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卫东.低碳经济时代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探索.河南科技,2014(11):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