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教育现代化

高校教育现代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0 14:46:19

高校教育现代化

高校教育现代化篇(1)

【关键词】现代化;高校;阳光体育教学

阳光体育运动是指在体育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走出室外,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进行体育训练,从而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与推行,为人们建立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高校阳光体育教学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而且,阳光体育教学还为学生提供了多变的教学形式与丰富的课程内容,提高了体育教学的灵活性,使更多学生可以参与进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1、对体育教学缺乏重视

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政府教育部门长期以来只注重高校文化课的建设,使体育教学的建设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从而导致学校师生对体育的不重视。学校不能投入足够的经费,体育设施不完备,各种活动难以展开,学生的体育教学也就难以改革;二是在目前的大学评估体系中,体育教学的成效对高校的综合排名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学校看不到它的功效,也就很难对其重视起来。

2、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还在发展中阶段,学校本身的翻新或是新校区的建设已经耗费大笔经费,而且由于近年来的扩招现象非常严重,高校的头等大事就是加快教学楼、宿舍楼的建设步伐,再加上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很难会抽出资源与精力去完善体育基础设施。高校的体育设施不仅陈旧,而且种类与数量都很少,不足以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长久下去,就会打击学生的锻炼热情。

3、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有待改善

首先,体育教学的内容单调、枯燥,项目训练没有竞争性与挑战性,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训练积极性;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性,教师依然处于教学的主动地位,学生依然是被动者,教师与学生不能很好沟通,学生问题也就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而且,这种压制性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其次,体育教学形式单一,高校的体育教学课时本来就很少,还要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外教学本来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手段,但很多高校都没有利用好这一点。

二、现代化视角下高校阳光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措施

1、树立高校阳光体育的教学理念

高校阳光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与支持。首先,高校要确定开展阳光体育教学的信心,为该校的体育教学发展指明方向。只有高校加强对阳光体育教学的重视,相关项目的开展工作才能正常进行,而且,教学改革中的各项措施也需要高校给与一定的经济支持、资源支持;其次,作为阳光体育教学的真正执行者,教师应该具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能尽到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将阳光体育教学真正落实到教学中。高校应该多举办一些岗位培训或是相关的教育活动,促进教师对阳光体育教学的深入理解与剖析,使教师能掌握并熟练运用其教学方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全面推动阳光体育教学的进程。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教师的现代化理念,确保教师理念与时代的同步性,确保阳光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2、创新体育教学的形式,丰富体育课堂的内容

体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大量的运动与锻炼,单靠课堂的理论灌输或简单的项目培训是不够的,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学形式的创新,将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利用好课外教学的补充作用,积极成立相应的体育社团,将共同爱好的学生聚集起来,通过彼此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促进其共同进步;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或是竞赛项目,吸引学生参与进去,挑战自己,加强其自我提升意识,能自觉投入到体育训练中去。体育课堂还应在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传统项目的基础上,积极采纳学生的建议,加入一些当下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比如跆拳道、啦啦操等,同时,要合理控制运动的难度与训练的强度,使学生都可以参与进去。体育课堂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丰富其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能更符合新时代学生的体育需求。

3、完善体育教学基础设施

阳光体育教学的开展与推行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只有保证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阳光体育运动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体育的经费投入,不断改进与完善体育设施的现状,为教学、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首先,要加大对体育场地(田径场等)的建设力度。体育场地是师生开展体育运动的主要场所,只有保证有足够的运动空间,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其次,要不断增添高校的体育器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与选择,使之能满足更多人的爱好与需求,而且,其数量的丰富也允许了更多的人同时锻炼;最后,还要做好对体育设施的管理,使这些设施能真正为学生而建,为学生而用。应适当延长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时间,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更加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分配。总之,高校要加强对硬件设施的建设,用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运动意识,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完善阳光体育教学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随着阳光体育教学的开展,高校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明显表现出落后性,不能再满足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其相关制度,使之能与现代化的阳光体育教学相匹配。首先,在教学指导方面,应该加强对和谐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友好关系的建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课堂积极性,使其可自觉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其次,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不能只根据学生在最后考核阶段的成绩来确定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和相关项目的锻炼是否合格,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以及锻炼过程中的阶段性指标。最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层次对管理体系进行科学、合理地划分,在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可知,高校阳光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通过树立高校阳光体育教学的教学理念、创新体育教学的形式、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完善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以及现代化管理体系等措施,全面推动高校阳光体育教学的发展,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姚焱兵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文娟.高校现代化视野下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04(30):112-113.

[2]井红艳.多元视角下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长效机制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28(04):25-28.

[3]左海燕.“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23):190-191.

高校教育现代化篇(2)

高等职业教育,如果希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有利地位,最为重要的就是把质量作为办学中最为重要的。质量管理属于高职院校当中最为重要的层面,所以,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质量管理需要从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的诸多细节加以深入。想要保证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加以控制,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效果,只有从多个因素加以控制,从招生到毕业的整个流程都进行控制,才能保证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全面质量管理,需要有对应的质量标准,这样才能达到对应的评价。教学质量标准,就是从教学的目的出发,为了达到具体的效果的优劣,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高职院校需要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进行质量评价,教学的全部内容都在范畴之中。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当中,具体内容、整个过程、具体环节都应该有对应的质量标准,并把这个当做评价的具体尺度,想要质量管理有效执行,需要有科学有效的质量标准,有明确的评价体系,以保证最终执行效果。

二、大力实施民主管理和法制管理

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并不仅仅存在于表面,而是需要向着深层次不断深入。教育管理体制如何,直接决定了最终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进程能否实现。希望教育现代化进程更为快速,需要坚持教育管理民主化的方针,不断深入教育体制改革,让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更为顺畅。对于教育管理来说,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越多,那么人力的治理在整个管理过程当中往往中超过法律治理的效果,如果人力治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情感层面的判断会超过理性的整体决策,最终造成判断的偏差,让整个教育决策出现失误,对于新时代的教育管理者来说,需要更为理性地评价事物,不能够仅仅从情感加以判断,这样无法获得科学的决策。所有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应该坚持“精简、高效、科学、民主”的原则,将学校内部的各种制度逐渐健全。传统的教学管理,都是把管理者放在主导层面,教职工往往属于被动状态,只是服从命令的状态,日常教学缺乏主动性。现代化的高等院校的管理,需要从理论层面而言,让教职工积极参与到管理当中,强化民主管理的作用。具体实践,不应该形式单一,而是需要采取多个方式、手段。不管是教代会还是学术委员会,都是基本的组织形式,让教职工积极性提升,融入院校的日常管理,让整个民主决策的渠道保证一定的顺畅。教师流动制度需要与人才市场有效衔接,让学校能够自主选择教师,教师也可以在学校当中流动。让分配和奖励制度不断改革变化,采取各种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三、提高管理者素质

教育管理与一般的企业管理是不一样的,教育管理面向人展开,整个对象和活动的过程都是围绕人的发展而开展。教育过程当中,教育者自身的教育热情怎么样,教育能力如何,院校的办学质量好不好,各种因素都会受到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的影响,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在整个过程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状态的出现,现代化的管理者,其坚持的管理的理念,不仅仅是整个学校进行管理的思想,也会成为学院人员行为开展的指引。不管以怎么样的形式出现,无论是现代技术装备还是规范条文,都与管理者的思维模式息息相关。如果学校的管理者无法有效改变较为传统的思想,无法确定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如果还是用封闭的思维去进行管理,去开展日常的决策,那么再先进的设备也不能够达到效果,无法促进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某种程度上来说,还会影响师生之间的积极性,让兴趣全无。所以,教育管理当中的主体就是教育管理者,一定要改变自身的思维模式,让知识的架构更为完善,让整体的素质不断提升,最终达到整个教育管理的需要。(本文来自于《职业教育》杂志。《职业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四、强化现代化技术手段

高校教育现代化篇(3)

关键词:转型;教师教育;教育治理;治理现代化

国家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实施分类管理,从优化人才培养格局出发,引导一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为职业特色的应用型大学。以河南省为例,第一批转型发展的有5所试点院校,第二批有10所学校。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转型发展的学校中,有一部分是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师范院校,如南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有一部分是拥有教师教育优势学科的学校,如许昌学院。在转型发展中,无论是师范院校,还是综合性院校,教师教育的培养和就业方式不能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其“师范性”弱化并处于边缘化状态。我们知道,实现教师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完成从“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这种转变是主体的转变,更是内容和能力手段的转变。教师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协商、合作、治理现代化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推动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

1教师教育治理现代化面临困境

1.1“治理”缺乏多元化

1985年至今,在教师教育治理中,各个省份力图突破教育的计划经济色彩,但政府对教育管得依旧过死,学校没有自限、社会群体参与教育不足。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学校应是办学的主体,但是长期以来,政府各部门却对高校的人事、财政、职称施予种种干涉和制约,高校要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专业要经政府的审批等等。如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对于高校专业审批有所松动,但是这种松动并没有将办学的自完全交给学校,控制布点专业和新专业的审批权仍然在教育行政部门手中,高校创设新专业还需要论证由政府部门批准;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后,教师教育专业的设置依旧比较分散,如教育学类学科有教育学、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教育技术学、艺术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学科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设专业里面教育学类有华文教育;至于遭学界诟病的教育类学科中无“中学教育”,学校没有突破的权利,将各类教育进行资源的整合,也非学校的权利,行政部门的主导特征仍然凸显。在高校内部,专业上变更和学科的调整是由学校行政部门决策和主导,缺乏社会主体参与,也无普遍建立学校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就已有的教育咨询委员会而言,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是由各教育部所属、省部共建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组成,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在地方,如福建省高等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暨福建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主要是已退休高校领导组成,没有其他主体的参与。而武汉理工大学的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体作了扩展,除了学校行政,还有市级以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著名派和无党派人士、杰出校友代表、董事会代表等组成。在河南省,在省级层面未见高校咨询委员会的设置,在各学校设立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也未明见。

1.2教师教育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

1.2.1机构设立分散,层次不齐

就河南省教师教育机构设立而言,体现多层次,这种多层次性决定了教师教育培养的层次和质量差异。在教师教育机构上既有省内重点河南师范大学,又有师范本科院校的周口师范学院等,还有专门从事教师教育培养的河南教育学院、各市幼儿师范高等教育专科,某些职业技术学院也有学前教育,如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还有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这些学院都从事教师教育的培养与培训,都有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学历或者非学历教育。在高校内部教育院系设置上看,从事教师教育培养的又不在一个系部,在同一个院校内与教师培养有关的组织机构不止一个,一所学校内可以同时存在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有的教师教育的培养还在其他学院完成。这种机构的分散性不仅仅在河南省,在全国大多数大学都存在,出现了教育系不能完全负责教师教育,非教育系有教师教育的现象,导致公众对教师教育范围界定和认可产生疑问。

1.2.2高校发展的“综合化”导致教师教育“专业化”特征难以凸显

就河南省高校而言,“综合化”特征凸显,专门的师范院校慢慢走向综合化。如周口师范院校有非教师教育专业,如生物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等;河南教育学院和其他高职高专、中专学校也是一样,出现教育学院非主要从事教育培养的“综合化”走向。笔者认为,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的“综合化”,在多条腿并走的情况下,会影响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其原因在于:地方高校要转型发展,在教育资金投入上必然偏向重点发展和优先发展的专业,转型发展更倾向于应用专业方向,如果教师教育专业在高校,乃至在全省、全国获得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称号的,其在转型中都难以保留存在的优势。如河南省在转型发展的高校中,师范前身的许昌学院,向理工科及应用型转型发展。笔者查询该校近三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2013年其教师教育专业17个,到2015年只剩下14个;在河南省转型中期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的黄淮学院前身是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经过不断发展和转型,其几乎摒弃了教师教育专业,仅保留汉语言文学、数学和体育教育、英语教育。由此可见,教师教育专业在学校综合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萎缩,其专业特色不突出。

1.3依法治理仍需加强

1.3.1教师教育类法律法规仍有不足

《高等教育法》第31至38条规定了高校有招生、学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机构设置与人事管理、财产管理与使用等7项自,但是由于政府综合运用意识不强,高校在内部治理上的不够完善等因素影响了大学办学自实现;《学校法》缺位致使学校独立法人地位一直未能确立;解决不同地域高校之间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巨大的《教育投入法》的制定一直在被呼唤;《教师教育条例》、《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迟迟未见出台,学前教育就只能靠各行政部门监管,多为行政规章,没有上升到法律层次来明确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和对学前儿童保护;目前我国有《高等教育法》,有《职业教育法》,但是却没有高等职业教育法,无法规范高职教育层次的教师教育;保障公民学习权利的终身教育法在中国尚未开始立法。已经出台了《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与新形势下教师的定位和要求,教师资格的改革需求以及课程改革的需求不能完全契合。

1.4教师教育信息化任重道远

教育信息化启动于欧美发达国家,美国走在前列;并将其提到了“决定未来的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竞争力”的高度。英国,将信息技术从原来的选修课全部改为必修课,在国家财政拨款上给予倾斜;法国、德国、瑞典等国家也都采取措施,推动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我国,教育信息化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工作,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就包括开展教育信息化和提高教育技术运用水平,教育部2002年颁布了《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对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非常重视,专门出台了针对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为了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河南省教育厅制定了《2015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目的是通过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快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此工作要点,不是专门针对教师教育,而是河南省笼统的大教育。就河南省高校开展的教师教育而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但仅仅依靠“现代教育技术”一门课程是难以担当培养未来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方面重任的;以教师教育能力提高为目的的教师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反因为生源不足而停招;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信息化管理能力也略有不足,已经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系统,但是对于入职前的师范学生没有建立跟踪服务网络培训系统。

2教师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改革设想

2.1多元主体参与

推行教育去行政化改革,让学校回归到教育的主体上来,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协商、民主、对话的机制,最终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监督”局面,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就政府而言,要转变职能和对高校放权。扩大高校人事管理权限,扩大高校管理使用财产经费权限;支持高校特色办学,自主优化专业设置,自主开展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在权力下放的状况下,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具体的行政管理转向监管和提供服务;运用立法、政策、标准、信息、拨款、指导等措施加强宏观治理;提供建立与教师教育有关的专业、教师、课程机构设置标准,实现对学校的针对性监控;协调其他有关部门为高等学校的发展和教师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2015年9月份,教育部颁布了《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加快实现职业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该计划推行“职业院校管理大数据”管理模式,形成全国职业院校管理状态“大数据”及分析报告,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实证依据。通过“管理大数据”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引领和保障作用,这种创新的管理方式的转变为教育部门管理高校及教师教育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就高校而言,内部要完善治理机制。加快高校章程建设,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尤其是要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区分开来,让学术委员会真正发挥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中起领导和指导作用;深化校务公开,建立有决策权力的校务咨询委员会,其中应包括家长、用人单位代表,职责是监督和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听取他们对于教师教育发展规划和资金投入的意见,避免单纯的内部行政人员对于学校发展的专断和盲目。构建开放、多元的办学体系。开放、多元性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校与社会需要做好互动:一是邀请教师教育相关社会群体参与到教师教育的发展和建设中来,尤其是加强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保障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实施监督;二是教师教育高校要开放,利用社会资源合作办学。如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平台,利用北京师范大学在教育、心理、管理学科和基础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探索"大学-区域”创新合作模式,既提高了地方教育质量,又使自身获得了发展;三是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办学,教师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适应社会需求调整办学。

2.2重置教师教育机构

整合教师教育机构设置,目前国内长江师范学院,就是将分散于学校各个二级院系和机构的学科教学论教师与从事教师教育理论的研究教师重新组合,分别归属于教育学院不同的教学部和学科教研室,较好地整合了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便于全校调配和决策的反馈。该校给我们的经验启示是:教师教育的培养可以实行分阶段,学生先进入专业院系学习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知识,之后再根据组建的相对独立的教育学院安排学习专门的教师教育知识,如教育理论、教学法、教育技能训练等。在这种模式下,能整合全校教师及相关教育资源,更清楚地将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分开。在河南省高校的外部,实现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整合,建议提高教师教育培养层次,如提高到本科层次的前提下,取消教师教育薄弱的学校专业设置,以后不会再有中专、大专层次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一律文凭本科化,通过延长学制,使基础教育教师理论技能和实践教学技能得到更充分的培养;在教育资源好的学校,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应当着力于教师教育研究性人才培养;而在一般的师范院校,则自主选择是保留师范特色还是综合方向发展,二者只能选择其一;选择教师教育作为特色的学校在全省数量不宜太多,其职责是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研究生,向基础教育输送优秀的教育者;选择综合方向发展的师范院校需要在教师教育专业上办出特色,从各个教学院系中独立出来成统一的教育学院,给予特殊的资金支持,整合地方的教师教育资源,服务地方教师终身培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2.3加强法律治理手段的运用

(1)整合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进行整合修改。根据2015年开始的教师资格考试向职业资格准入考试的变化对教师资格标准进行提高,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和管理,将师德作为教师资格审核的一部分内容。

(2)修改现有的部分法律法规,增加教师职业道德的“他律”制约。现实生活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情形很多,在修订教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时,应当对违反职业道德的情形给予补充完善。2014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给予处罚较到位,但是没有上升到法律的层次,效力较低,适用对象仅限于中小学教师;2015年教育部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对于有偿补课的学校和教师作出的处分,仍然停留在“声誉罚”层次上,而无经济处罚、行政处分和刑事处分。鉴于此,笔者建议对于职业道德中的“他律”机制,首先要完善违反职业道德的情形,对当前我国教师违法职业道德行为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提高现有法律的位阶,最好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道德处理办法;扩展其适用的对象到所有教师而不仅仅是中小学;增加处罚的力度,必要时苛以刑责。

(3)加强部分法律法规的建设。借鉴国外的经验,对学前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方面的事务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以补充当前教师教育中的不足,使各阶段教育都有法可依;尽快制定通过《学校法》、《教育投入法》、《教师教育条例》,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制度支撑和资金上的支持,为教师教育质量提供标准,通过立法形式目前明确政府、学校和社会各自的角色。

2.4强化信息化治理

在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处理好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关系。不能仅仅依靠现代教育技术这一门课程,也不能仅仅依靠培训班让教师掌握所有的教育技术,应当培养他们自己寻找途径、自我学习教育技术的能力,熟知教育技术软件,获取在线学习资源信息获取手段。组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的研究实践共同体,通过相互交换信息和共同研究解决未来教育面对的难题。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另一方面鼓励教师教育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数字资源、网络作业、网上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开展自主学习,并在教师协同备课和网络研修指导下养成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变革。让现代化的授课方式在教师教育培养的学生中得到充分感受和运用,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信息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

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职前、在职和职后一体化的教育信息系统,弥补在教师教育培训和培养中信息化管理能力的不足,对教师教育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制订“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方案”;并通过“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标准”加强教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如计算机操作、通过网络检索查找并应用信息、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制作简单的教育软件等。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发规〔2014〕895号.[2]周洪宇.关于制定《学校法》的议案[DB\OL].[2013-08-01],[2015-10-2].

[3]汪丞,周洪宇.关于制定《教育投入法》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6):5-8.

[4]余武.欧美各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4(4):72-76.

[5]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教师[2004]9号)、《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教师[2005]5号)。

高校教育现代化篇(4)

【关键词】儒家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02-02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的核心,从本质上来讲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但必须看到,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时至今日,仍然对我国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精神风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彰显出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不断得以丰富和印证,进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儒家文化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如何体现现代价值,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 儒家文化概述

儒家文化起源于先秦,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学流派,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积累和流传下来,至今对当代文化都产生重要影响的古代文化。它以物化和精神两种形式存在:物化方面包括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精神方面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等形式。儒家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它对中国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道德规范、人生理想、政治、哲学、宗教等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因此,儒家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颇为深刻的。

二 儒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儒家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来源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的思想文化内核。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内心所有的东西,而礼则是表现在外

的种种礼节,对人要做到温、良、恭、俭、让,多为他人着想。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发展完善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仁政统一天下,并且把仁学发展成为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荀子提出了从性恶论的角度出发发展孔子“礼”的思想,主张“以礼为主,礼法并施”认为人性本恶,加之没有礼的约束,社会就不会稳定。这些思想都为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孔子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依托,仁、义、礼、智、信仍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这些都说明了儒家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2.儒家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孔子作为古代教育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后代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模式。儒家的内在观要求知行合一,学习要身体力行。儒家的教学原则如下:(1)因材施教。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认为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2)教学相长。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思想政治的教育者,不但要从书本中学,还要从学生身上学。因为教与学本来就是相互促进的。(3)身教重于言教。儒家文化强调“正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注重强调教育的示范作用。教师要先做到慎独,“吾日三省吾身”,为学生做出表率。

3.儒家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人文精神的支撑

儒家文化在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追求人自身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表现出的鲜明的人文精神、注重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特点,既培养了教育者的艺术气息,又提高了人生的自我修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人文精神支撑。因此,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应正确引导受教育者理解儒家文化,拓展受教育者的知识面,培育其高尚的情操,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儒家文化,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素质,有利于当代受教者中国梦的实现。

三 儒家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新形势下,文化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越来越走入更多人的生活。一方面,在现代化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在儒家文化中寻找更多合理有用的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另一方面,要把对儒家文化的合理借鉴与教育实践相统一,与社会相适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

1.融入儒家经典思想,明确文化向度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看,主要是对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自我意识的培养,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枯燥和讲授方式的单一,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较差,只知道儒家文化长期流传下来的固定语句,却不知道如何实践。因此,把儒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中,讲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典籍,讲解儒家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更新一成不变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处世态度、方法和道德情操。另外,也应将儒家文化与现实社会相联系。利用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与现实社会中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相对比,淡化自私自利的小人思想;利用儒家文化中的“见利思义”“以义生利”,把“义”“利”有机地统一起来的思想与现实社会的拜金主义相对比,突出道德在金钱利益中的重大作用;利用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与现代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的状况相对比,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2.引入儒家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成效

儒家在古代的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视方式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儒家文化中的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把握学生的智力、兴趣和个性等,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注重儒家文化中的身教重于言教,强调教育者要率先垂范,重视教育的示范作用,利用“慎独”教育学生的同时,先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表率;注重儒家文化中的教学相长,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育者不仅是要从书本上学,实践中学,还要从学生身上学,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注重儒家文化中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教育者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取得学生的信任,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才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

3.塑造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完善教育目标

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儒家学说强调:追求真理和理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内容,实现人生价值应以推崇人的道德品质为先,淡化物欲,以大体为重。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继续弘扬爱国、爱民的思想,完善自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儒家提出的仁爱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加大仁爱在教育中的融合力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一是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增加更多仁爱思想的教学内容;二是在实践中组织到敬老院、孤儿院等关心他人的活动;再次,教育学生要有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和情操,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培养学生维护社会正义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最后,培养“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将儒家“信则人任焉”与现代教育中的诚实守信相结合,讲述典故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强调诚信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立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汪泽青、庆格乐.儒家思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冯季林.儒家教育思想的后现代意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高校教育现代化篇(5)

一、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背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处于世纪之交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重大课题与挑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政治多极化的国际背景、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盛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势多样化对人的思想的影响,结合新的形势,着眼新的实践,高度重视理论和时间爱你两个方面实现了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装和精神动力。

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和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这要成为我们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牢牢抓住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继承中创新,在开拓中前进,成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全面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党内“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教育活动,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保证。

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进展

首先,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新要求。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前进。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意见》,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国家教委1995年11月23日制定并发出了《关于颁布试行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提高认识,加强对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整体推进德育教育。

其次,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确立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的新的课程体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建设也与时俱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新特点是确立以邓小平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中心内容的新的课程体系,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个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体现了以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根本目标。

最后,大力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第一,大力推进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1994年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三进”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教育部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做了大量工作,竭尽全力推进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第二,大力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高等学校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这是对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随着党的十六大的召开,通过对十六大报告的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飞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两课”教学水平,教师是关键。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教育部主要进行了师资培训、表彰优秀教师等活动,旨在努力提高“两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培训,是提高“两课”教学水平的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两课”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有三种形式:(1)培养新一代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通过连续多次的滚动培训,逐步形成一批真正能够推动“两课”教学的新一代学术带头人。(2)培训“两课”骨干教师。根据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师资队伍的整体状况,按课程分别组织培训,共培训全国高校“两课”骨干教师2000人。(3)以课程培训为目标的培训。根据“两课”教学新方案,在教育部社政司主持下,先后举办了如“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等课程的骨干教师培训班,约400多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第二,举办“两课”教师在职工攻读硕士学位班。这是以全面提高在任“两课”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培训。从1999年到2004年间,使3500多名“两课”专职教师通过在职学习的方式,获得了硕士学位。这对于全面提高高校“两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及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两课”教师队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表彰先进,激励“两课”教师奋发向上的精神。为了激励“两课”教师奋发向上,教书育人,形成朝气蓬勃的良好氛围,党中央和教育部在“两课”教师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彰先进的活动。1997年教育部组织了全国百名“两课”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2000年7月,教育部召开的第九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对在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38名先进个人予以表彰,授予“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两课”教师在党建会上受到表彰,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充分肯定,也是对“两课”教师多年来所取得的业绩的高度评价。这对于推动“两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对于推动“两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是有一个新的突破跟飞跃,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受到了锻炼,群众观念进一步强化,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巩固了党组织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

高校教育现代化篇(6)

一、前言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是伴随着现代教育的兴起而开始发端的。2010年7月,主席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出发,绘制了未来1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离不开信息化。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教政法〔2012〕2号)中也特别提到要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大高职院校吹响了教育现代化改革向纵深挺进的“集结号”。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热门研究课题。于是利用现代化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MIS)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内涵,转换育人机制,就成为了广大高职院校教育现代化改革的“主旋律”。

二、当前高职院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为应对高等教育改革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新建了大批实训室,添置了大量教学仪器设备,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繁重和复杂。实验室管理的流程较多,数据量大,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不仅流程复杂、容易出错、浪费纸张,而且管理部门动态监控能力弱,查询统计数据困难,在上报实验室数据时往往需要加班加点。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实验室的管理,成为制约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这就迫切需要用计算机来进行辅助管理,以简化实验室主管部门的工作。一些学校已建成覆盖整个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成为了必然。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作了很多研究,其中最热门的是LIMS系统,LIMS即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目前典型的LIMS系统,国外有SQL*LIMS、SampleManger(以及

Nautilus)、LabWare、StarLims、LabVanatge,国内有汇博精瑞LabBuilder、

泰立化 TL LAB2000 LIMS、英普思Infro Lims、万欣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东蓝科技实验室管理系统、海天实验室管理系统等。实验室管理系统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管理平台,它大大改善了学校教学与管理的基础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管理现代化的水平。系统从一开始的C/S模式发展到后来的B/S、C/S结合模式,再到目前比较流行的B/S模式,正朝着操作越来越人性化、功能越来越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然而经过调研,我们发现这些系统还存在如下一些有待完善之处:

(1)从事LIMS开发的公司,通常都缺乏实验室管理的实践经验,再加上开发前期对用户的需求了解不够透彻,导致开发出来的产品看似内容丰富,实际使用起来却存在诸多不合理或不方便的地方。

(2)这些系统高校通用,没有针对高职院校特点开发,很少体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学校和分院之间的二级管理不明显。

(3)目前开发的系统主要功能是关于实验室的排课、人员、设备、易耗品管理,对于实验室建设管理几乎空白。

(4)这些系统对于实训室的建设总结和反馈不足,均未涉及实验室建设评价。

鉴于以上一些不足之处,为了推进实验室建设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化和信息化,本文欲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B/S模式的实验室建设管理系统。

三、基于B/S模式的实验室建设管理系统设计

在设计之初,考虑该系统应具有如下特点:实用性、适用性、扩展性、界面友好性、易维护性、安全保密性、可靠性、灵活性、动态性。系统的组成模块主要包含:系统管理、人员管理、动态流程管理、建设评价、综合查询及报表输出。各个模块的内容如下:

(1)系统管理:包括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原始数据录入。

(2)人员管理:包括院领导、与实训室建设相关的各个职能处室人员、论证专家库、实训室的建设人员、评价人员、管理员、实训室中心主任等各类人员的管理,各个不同的角色分配不同的操作权限。

(3)实训室整个生命周期的动态流程管理:各分院将下一年度实训室建设计划上传到系统学校对各个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下一年度建设项目及时间安排分院进行充分调研后,提出建设论证申请进行建设论证会专家和相关部门人员登录系统填写论证结果各专家同意后,项目负责人提交论证报告(报告可通过表单的方式填写,其中包含欲采购的仪器设备清单及型号)进入招标和采购程序建设完成,项目负责人提出验收申请专家验收,网上确认设备的型号等设备入库,财务结算建设结束,实训室进入实验室库建设项目评价实训室设备的报废实训室报废。

(4)建设评价:本项目将设计一套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实训室建设评价体系,通过系统打分和专家打分结合的方式,给出各实训室建设的综合得分。

(5)报表打印:包括全校实验室一览表、在建实验室一览表、实验室仪器设备一览表、实训室分布图、实训室评分表,实验室建设计划表、论证报告、仪器设备申购表、验收单、项目验收报告。部分报表通过系统自动生成,部分报表通过相关人员通过表单输入,通过相关人员确认的还将保留签字,打印后可直接存档。

四、总结

高校教育现代化篇(7)

关键词:传唱红歌;红色文化;高职教育;校园文化;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246-03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青年成长最基本渠道,在文化育人特征越来越明显的当代社会,其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发挥也日益增强,建成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红色资源集中反映和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以红色文化传播充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与弘扬民族精神,是当前高等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唱红歌是红色文化传播中重要形式,通过传唱红色歌曲弘扬红色精神、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思想政治意识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更是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的要求。以传唱红歌为切入点把红色文化传播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对红色文化经典的感受和体验传承给学生,增强可信性、可感性。帮助处于80、90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也通过传唱红歌等一系列红色文化经典传播活动加强与社会间的联系,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的实践意义。以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教育方针,促进新一代塑造积极健康的精神世界,促进和谐社会构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高职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担负着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重任,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历教育也要承载非学历教育,有公办教育的广泛发展也有民办高校发展的春天,是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人才的教育教育形式,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样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当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多重文化价值观念的出现、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判断以及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和深远的影响。作为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社会功能的大学校园,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当代大学生多处于80、90后,很多红色经典文化精髓的边缘化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对于生长于新时代红旗之下,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的艰难困苦、没有体验过革命年代的战火洗礼的当代青年来说,红色文化仅仅等同于历史,而曾经引导不同时期文化潮流的红歌简化为纸上的音符。因此,当前的高职教育,在注重专业能力教育的同时,更通过合适的渠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素质教育的提升和经典文化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综合技能过硬的准职业人。

二、以传唱红歌为主,促进校园红色文化传播的基础

红色歌曲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以其平时的词句、优美的旋律和简练的艺术语言,向大家讲述着革命故事,传播着革命真理,弘扬着革命精神,也寄托着革命信念。因此,以传唱红歌为主要途径来弘扬红色经典、促进校园文化有其优越的便利条件。

(一)校园音乐文化基础

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歌唱歌,音乐是他们与生活沟通的重要语言,因此,音乐活动也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头戏。以传唱红歌为基础传播红色经典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变得简单而直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既完成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修养教育,也在实践中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二)学生素质教育基础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审美意识。他们思维敏锐、易于接受新事物,在长期的教育培养中,大学生逐渐掌握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结构,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实施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革命歌曲以及当代社会主旋律的歌曲,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较强的精神需求。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大学生有兴趣而且有能力接受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承教育模式。

三、以传唱红歌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传播活动

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来促进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传播活动开展形式要多样化。

(一)红歌主线,唱响未来

红歌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方向,推动唱红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办法。以具体历史纪念意义的节日为契机,举办红色主题歌唱活动或演唱比赛,最终延展为校园红歌会。唱响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以开展红歌比赛,激发青年学生的蓬勃朝气和昂扬斗志,抵御各种腐朽颓废思想的影响,用最响亮的红歌为中国喝彩增强学生的参与力与实践力,提升红色文化精髓的感知力。不仅对参与演出人员,同时对学生观众来说都是一种精神享受,更是一次思想教育。

(二)抢占阵地,注重创新

发挥校合唱团及二级院系合唱队的阵地作用,高唱爱国主义歌曲,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也要注意演唱形式和表演形式等形式和方法的创新和使用,不仅对于合唱如此,独唱和表演唱亦应如此。红歌创新、老歌新唱是现代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创新红歌,创作出更多的能体现出新时代、新风貌、新元素的红歌,使红歌能够承上启下,成为每一代人的感情情结。

(三)主题新颖,形式多样

传唱红歌只是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部分,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要有多主题、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传唱红歌、颂读经典、图文展示、影片赏析、演讲故事、传递箴言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班团会、早读课或校园传媒网、红色文化图片展及邀请革命前辈做报告、讲故事等活动来拓展学生了解红色经典的机会和渠道。

(四)重视教育,加强研发

1、积极推进经典红色文化进校。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教材,也是实现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

2、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根据校情实际开展研究,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研发线路、研发重点和研发成果,深化红色文化教育的研究加强与社会部门团体的合作,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研发向深度发展。

(五)确保宣传,形成网络

要把红色资源教育纳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就要创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高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广泛宣传,通过开设红色网站或相关专栏、专题等形式,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的网络阵地。同时,要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积极开展文学、艺术、影视创作活动和演艺活动,不断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精神产品,在满足大学生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六)增强实践,服务社会

组织社会服务活动,促进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如通过组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或是在重大节日,与街道、社区群众一道开展文化展演及交流活动,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社区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有力地推动深化乡镇及街道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四、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促进现代高职教育校园文化的实践分享

笔者任教于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因从事音乐类相关课程专业教学及党务工作,因此对音乐相关教育研究、第二课堂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较为关注,同时也经常参与相关内容的组织、策划与指导工作。2008年开始专门将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一个创新尝试,以此推进党建工作和进校园文化发展。《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在促进现代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已做课题申报、立项研究。以下是项目准备及研究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共同为传承红色文化、促进高职教育校园文化的高速发展力量。

(一)典型性介绍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因此在诠释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在促进现代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时更具体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相对于很多历史名校岭南更具有青春与活力,也正因如此,校园文化积淀尚不够浓厚。学院目前在校生人数近两万人,因为处于高职高专教育层次,绝大多数的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不敌很多公办或本科以上层次的院校,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和发展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其它院校的模式,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建立在本校特质基础上的文化内涵和风格。

(二)我校开展的以传唱红歌为主的多种红色文化传播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出台,为红色文化传遍校园带来了丰厚的土壤。自2008年初至今,以我支部牵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传播创新活动收到了很好在反响,这是高校向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资源。大量的实践表明,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新手段、新方法。

1、岭南红歌会

2008年,我支部率先在全校开展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主题红歌会活动,受到了全校师生的青睐与好评,并于2009年承办“建国六十周年2009岭南红歌会”,至“庆祝建党九十周年2011岭南红歌会”已连续三年开展全校性红歌演唱活动。活动内容既有延续又有发展,由开始时的独唱歌唱比赛已发展为有大合唱、小组唱和表演唱等多种形式共存的红歌晚会。评比形式也经历了由教师评判到现场海选、师生大众评审、红色经典知识问答等形式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盛宴,校园影响至深。

2、红色图文展

2008年,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支部开展了“改革开放三十载,我眼中腾飞的中国”大型图文展,校党委在建国六十周年及建党九十周年等系列活动中也分别把体现民族精神和国家进步发展的影展、图文展示做为了重要内容及红色文化传播手段,师生参与广泛。

3、红色文化进课堂

岭南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做为工作重点,理论结合实际、增强学生的感同与认知,课堂上多以实际案例和故事促进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到革命遗址参观学习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提升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促进了学习效果。

4、红色文化下乡、下社区

注重培养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能力与实效性,要经常开展一些对街道社区及乡镇农村的文化下乡活动,结合“院街双建”和“三下乡”活动促进社会基层组织的文化建设活动。如对口邻近联和街开展的“建党八十九周年庆典晚会”、指导街道文化站参加红歌歌咏比赛、选派志愿者参加“三下乡”活动等等。

5、多种传播形式促发展

一直以来,岭南学院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经常开展红色故事演讲、红色影片欣赏、革命英雄事迹报告等多种红色文化传播活动,极大的加深了广大学生对红色经典的了解,更加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校园文化的发展。

通过调查了解,以红歌传唱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在岭南学院开展至今,使在校学生对红色文化及红色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加深了大家的红色记忆,更加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大力的发展了校园文化。相信,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将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思潮得到广泛的传承与发展在高职校园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校园文化。

总之,只要合理的运用好红色文化,促进其在校园中广泛开展,一定能够有效的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钧.试论红色资源开发在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中的独特价值[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8(3).

[2]陈瑛.和谐校园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8(3).

[3]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4]钟久辉.论红色资源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价值[J].经济研究导刊,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