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4 16:49:22

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篇(1)

关键词: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维西

“三农”问题始终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面临的首要问题。近年来,维西县以“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为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特色生物产业,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从根本上看,维西农村经济尚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与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距甚远。

1 维西县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维西县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加大产业扶持,强化政策推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50796万元,同比增长17.0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35元,同比增长14.87%。

——农业生产总值:2009年全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达50796万元,比2005年的32329元增加18467万元,增长57.12%。

——畜牧业生产总值:2009年全县实现畜牧业生产总值达15187万元,比2005年的9415万元增加4545万元,增长61.31%。

——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35元,比2005年的1285元,增加1550元,增长120.62%。

——粮食生产:全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下,2009年全县粮食产量为59684吨,比2005年的52632吨,增加了7052吨,增13.4%,年均增长3.35%;农民人均有粮440公斤,比2005年的401公斤增加了39公斤,增9.7%。全县粮食生产总量处于安全水平线之下。

——畜牧业生产:2009年全县大小牲畜存栏达37.85万头(匹、只),比2005年的34.6万头(匹、只)增加3.25万头(匹、只),增长9.39%;大小牲畜出栏达16.93万头(匹、只),比2005年的13.15万头(匹、只)增加3.78万头(匹、只),增长28.75%;肉类总产量达8684吨,比2005年的5550吨增加3134吨,增长56.47%。

——蔬菜生产:蔬菜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13256亩扩大到2009年的16830亩,增加3574亩,蔬菜产量由7996吨增加到10940吨,增加2944吨,增长36.8%。

2 维西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维西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生产能力稳步增长,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维西是一个集边远、山区、民族、贫困于一体的落后县份,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建设和农业服务化体系建设滞后、产业化经营组织实力和带动力不强、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科技进步缓慢,极大地制约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粮食自给水平不高的问题尤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持续增收困难。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产业化经营能力低。四是大多数农民群众整体素质偏低,对新科技、新措施接受能力不强。五是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营销网络和市场信息网络滞后。六是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政策不配套,扶持力度小,导致全县绝大部分农产品仍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多数农产品开发缺乏深度的开发。七是农业投入乏力,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改善,农业科技措施得不到有效推广,农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

3 促进维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3.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快实现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建设配套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着力搞好田间工程建设,完善灌排体系、培肥地力。积极推进节水灌溉示范,大力发展节水旱作农业,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实现基本农田地旱涝保收。

3.2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 改善农业推广机构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及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

3.3 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改善粮食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着力提高单产,努力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改革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努力提高高稳产农田面积。加强粮食生产技术、农机、信息和产销等服务,搞好良种培育和供应,促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3.4 加强科技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3.5 加大重点企业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从维西资源优势、市场潜力、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等方面实际状况出发,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精心打造新兴产业,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农产品加工方面,要以小杂粮、林果、畜禽产品为突破口,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为搞好农产品的加工增质增效,就是要大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以及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经济社会效益。在扶持龙头企业方面,主要从政策、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帮助,促进企业生产、加工和流通健康发展,同时各职能部门要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3.6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生态文明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开发利用农村清洁能源,继续加强农村沼气池、节柴改灶、太阳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7 加大市场体现建设,促进产品流通和销售 在建立了稳定的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突出加工的前提下,要着眼于国内外大市场,把自己的产品输出去。一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在当地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依托经营企业、营销大户到外地找市场、闯市场和占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三是建立营销队伍,动员和组织具有经营能力的个体户跑市场,促进农产品输出。在建立市场营销体系的前提下,各个职能部门要为开拓市场提供生产信息、加工信息、价格信息和库存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同时组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和会。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建立起“绿色通道”,促进农产品流通出口,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3.8 完善政策扶持,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 加大支农惠农的政策落实力度,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科学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参考文献:

[1]《维西县2010政府工作报告》/

Item/1710.aspx.

[2]秦庆武,陈泽浦.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农村经济,2000.9.

[3]和立彪.略论维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农业,2009.3.

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篇(2)

关键词: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维西

“三农”问题始终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面临的首要问题。近年来,维西县以“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为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特色生物产业,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从根本上看,维西农村经济尚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与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距甚远。

1 维西县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维西县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加大产业扶持,强化政策推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50796万元,同比增长17.0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35元,同比增长14.87%。

——农业生产总值:2009年全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达50796万元,比2005年的32329元增加18467万元,增长57.12%。

——畜牧业生产总值:2009年全县实现畜牧业生产总值达15187万元,比2005年的9415万元增加4545万元,增长61.31%。

——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35元,比2005年的1285元,增加1550元,增长120.62%。

——粮食生产:全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下,2009年全县粮食产量为59684吨,比2005年的52632吨,增加了7052吨,增13.4%,年均增长3.35%;农民人均有粮440公斤,比2005年的401公斤增加了39公斤,增9.7%。全县粮食生产总量处于安全水平线之下。

——畜牧业生产:2009年全县大小牲畜存栏达37.85万头(匹、只),比2005年的34.6万头(匹、只)增加3.25万头(匹、只),增长9.39%;大小牲畜出栏达16.93万头(匹、只),比2005年的13.15万头(匹、只)增加3.78万头(匹、只),增长28.75%;肉类总产量达8684吨,比2005年的5550吨增加3134吨,增长56.47%。

——蔬菜生产:蔬菜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13256亩扩大到2009年的16830亩,增加3574亩,蔬菜产量由7996吨增加到10940吨,增加2944吨,增长36.8%。

2 维西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维西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生产能力稳步增长,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维西是一个集边远、山区、民族、贫困于一体的落后县份,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建设和农业服务化体系建设滞后、产业化经营组织实力和带动力不强、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科技进步缓慢,极大地制约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粮食自给水平不高的问题尤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持续增收困难。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产业化经营能力低。四是大多数农民群众整体素质偏低,对新科技、新措施接受能力不强。五是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营销网络和市场信息网络滞后。六是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政策不配套,扶持力度小,导致全县绝大部分农产品仍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多数农产品开发缺乏深度的开发。七是农业投入乏力,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改善,农业科技措施得不到有效推广,农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

3 促进维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3.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快实现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建设配套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着力搞好田间工程建设,完善灌排体系、培肥地力。积极推进节水灌溉示范,大力发展节水旱作农业,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实现基本农田地旱涝保收。

3.2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 改善农业推广机构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及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

3.3 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改善粮食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着力提高单产,努力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改革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努力提高高稳产农田面积。加强粮食生产技术、农机、信息和产销等服务,搞好良种培育和供应,促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3.4 加强科技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3.5 加大重点企业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从维西资源优势、市场潜力、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等方面实际状况出发,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精心打造新兴产业,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农产品加工方面,要以小杂粮、林果、畜禽产品为突破口,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为搞好农产品的加工增质增效,就是要大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以及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经济社会效益。在扶持龙头企业方面,主要从政策、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帮助,促进企业生产、加工和流通健康发展,同时各职能部门要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3.6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生态文明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开发利用农村清洁能源,继续加强农村沼气池、节柴改灶、太阳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7 加大市场体现建设,促进产品流通和销售 在建立了稳定的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突出加工的前提下,要着眼于国内外大市场,把自己的产品输出去。一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在当地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依托经营企业、营销大户到外地找市场、闯市场和占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三是建立营销队伍,动员和组织具有经营能力的个体户跑市场,促进农产品输出。在建立市场营销体系的前提下,各个职能部门要为开拓市场提供生产信息、加工信息、价格信息和库存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同时组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和会。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建立起“绿色通道”,促进农产品流通出口,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3.8 完善政策扶持,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 加大支农惠农的政策落实力度,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科学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参考文献:

[1]《维西县2010政府工作报告》weixi.gov.cn/

Item/1710.aspx.

[2]秦庆武,陈泽浦.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农村经济,2000.9.

[3]和立彪.略论维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农业,2009.3.

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篇(3)

关键词:田野集团;经济发展方式;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027-02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要速度“快”,而且还要质量和效益“好”。要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湖北田野集团的兴起,正是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由原来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学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田野集团又称湖北嘉鱼县官桥镇官桥村第八村民小组,地处嘉鱼县城南部丘陵地区,全组现有常住农户58户,241人,土地面积3 000亩。就是这个地处丘陵,原本没有区位优势,没有资源优势,没有产业优势,更没有科技优势的普通小山村,在组长周宝生同志的带领下,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由原来贫困落后的村民小组,发展成今天拥有众多科技项目,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及教育于一体的企业集团――田野集团,拥有集体总资产11亿元,可以称得上是“都市化农村,花园式工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一、创办劳动、资源密集型企业阶段(1978-1992年)

1978年官桥八组年生产总值只有3.8万元,集体负债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元,年年村民都要吃国家救济的返销粮。从1981年开始,他们本着“什么赚钱就搞什么”。先后办起了10多个劳动密集型企业。1981创办了钉丝厂,效益明显;1982年开办熟食店、冰棒厂;同年11月开办煤矿;1984年创办了沙发厂;1985年创建了砖瓦厂;同年又创办了铸造厂。此外,还兴办过金属结构厂、手套厂等企业。这些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田野集团的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也积累了经验,锻炼了干部,培养了人才。他们经过十年的打拼,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到1992年,组里积累达7 000多万元,村民人均拥有30多万元,提前进入了小康。与此同时,官桥八组的许多劳动、资源密集型企业,由于生产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低,能源资源消耗高,经济效益低、排污量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这也是当时全国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中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起,加大了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国务院出台了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政策,关闭“五小企业”及“十五小企业”的若干规定,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官桥八组村民积极响应党的政策规定,从1993年开始,他们积极主动地关停了“五小企业”和资源型加工企业,开展了第二次创业阶段,他们把目光盯上了高新科技型产业。

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1993年至今)

1993-2003年,是田野集团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集团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充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极大地增强了集团的竞争力、凝聚力和经济实力,为集团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70%以上的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实现的,在德国这一数字达75%。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虽有高产出,但必须首先是高风险、高投入,企业要集中优秀的科技人员,舍得花资金、纳贤才、研究、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及其产品。

田野集团从1993-2003年期间,正是采用激励机制,高薪高待遇,大量引进专家、人才。不断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十年问集团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知名学府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好的企业相继落户高科技园。100多位科技人员为田野集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如1993年成立“湖北长江合金厂”,该厂多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被国家列为“国家高支柱产业化推进项目”,其生产的部分产品经国家计量科学研究测试,产品性能超过IEC国际标准和GB4753国家标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96年组建的田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江缆索分公司,该公司是专业化生产新型高强度低松弛缆索的部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一条年产万吨的缆索的生产线和一支高素质科研队伍。解决了拉索拉力、连线、卷索、防护以及工况监控智能化等技术难题。被国家经委列为“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003年6月,集团与中国地质大学、海电接头有限公司联合组建湖北田野钎钢钎具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国内有影响的专业化生产钎钢具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主导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技术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公司也通过IS09001质量体系、IS014001环境体系和OHSASl8001职业健康体系认证,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2004年田野集团成立湖北神农制药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一批医药科学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是通过国家(Yt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公司以继承和挖掘祖国医学宝库为主攻方向,致力于开发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中成药新药。公司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种部级新药,能有效治疗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多种病症。2006年6月,集团与中石机电设备制造安装公司和一民营企业家合资组建湖北中石特种钢管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一条年产15万吨高精度特种钢管生产线。其产品的各项指标,居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并通过了美国石油协会API会标使用权认证和“三标一体”管理体系认证。

田野集团的发展经历了几个跨越式的发展阶段,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兴办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发展高科技企业,集体经济日益壮大。集团在抓好高科技产业的同时,积极兴办高等教育事业,投资7亿元与武汉大学合作办了武汉大学东湖分校。

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田野集团在这些高科技企业欣欣向荣发展的同时,加大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加快了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步伐。目前,已建成新办公大楼、田野山庄、林业生态园等设施;还有高尔夫球场、有机茶园、良种培植基地、现代农业示范

园、现代农居等项目正在逐步实施之中。

今天的田野集团生产发展、村民生活宽裕。仅2007年该集团实现生产总产值6,5亿元,集体总资产达到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39元,已相当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13786元的90.2%,比全国农村人均收入4140元高8299元,即高200,5%。每户农民家有楼房、户有存款、年有分红、病有医疗、老有社保,全组村民率先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小康生活道路上,民风淳朴、村容整洁。过去许多村民酷爱麻将、纸牌,动不动吵嘴、打架,时不时装神弄鬼;如今,打牌已被严格制止,没有人打架斗殴,更没有人搞封建迷信活动。庞大的高科技工业园,整齐的农民别墅和员工公寓;还有功能齐全的文化中心,四季常青的森林公园,清澈的人工湖,环村公路四通八达,自然环境幽雅,民风淳朴和谐。

官桥八组在村民自治、管理民主上很有特色。1994年5月田野集团成立和同年12月《湖北田野管理制度》形成,标志着这个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已基本完成了向现代企业组织的转变,开始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自治组织的运行规则。2007年9月形成《田野集团制度汇编》,要求村民严格遵守。其中重要的有《村民管理制度》及《内部治安管理制度》。村民按照田野集团的规章制度工作和生活,依法享有各种权利和义务。

田野集团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使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田野集团正在制定《经济和社会事业二十年发展规划》,全体田野人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自主创新,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把田野集团建成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科技与教育、生态旅游与观光多元化发展和村民幸福安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中央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巡查组的领导到集团视察后,充分肯定田野集团是引领共同富裕的楷模,建设新农村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德彬,林顺宝,等.新中国农村经济纪事:1949.10-1984.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李友清,水延凯,神州第一组――鄂南明珠官桥八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杨连福,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

[5]韩光莉,吴宝晶,赵炳琴,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

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篇(4)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旨在使用统筹发展的眼光来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只有做到城乡统筹,才能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矛盾。实行城乡统筹的发展模式,能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帮助和带动作用。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必须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契机,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通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脚步,才能有效保证我国农村经济的平稳、有序、较快发展,“三农”问题才有可能得以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才有可能实现。基于此,我们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建立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并通过转变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

 

一、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背景

 

随着乡镇企业的突起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了以“人口就地城市化、迅速扩张小城镇”为主的特点。在这种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城乡户籍依然分隔的现实背景下,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已经必然成为政府的最佳城市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城乡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更加注重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而施行的重要举措。只有坚决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彻底贯彻“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改革方针,才能逐步地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只有实行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协调发展战略方针,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战略举措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规划统筹建设。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到地方政府的宏观规划中,这样协调城乡发展才能实现共同繁荣。这就包括了统筹城乡的建设发展规划、科学定位规划布局;统筹城乡的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各种类型用地;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二)城乡产业统筹发展。除了发展出“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的战略格局,同时还要促进农村的劳动力积极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农村人口逐渐地向城镇集聚。

 

(三)城乡收入统筹分配。依据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情况,从而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并进一步地完善农村的税费改革。加大政策对“三农”财政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快农村的公益事业建设发展。建立起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的交通、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列入到政府财政支出的范围中。

 

(四)城乡制度统筹管理。要突破以往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纠正体制和政策上往城市偏离的问题,切实地保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户籍管理等制度。

 

二、城乡统筹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也因此带动了农村经济的极大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仍存在着一些矛盾与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予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农村经济发展及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和不均衡,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比较落后,城乡的居民收入差距仍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尽管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农业生产力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的经营规模也普遍偏小;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不强这些问题也都未能根本改变,从而导致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的差距不断被拉大。

 

二是农村科技发展水平落后,农业经济发展更加受限。由于农村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使得我国很多区域的农民都缺乏基础教育,知识水平有限,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农业新技术难以得到有效和全面地推广。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从而造成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下,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农产品的生产效益。此外,一些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转型政策也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而不能够及时得到吸收和贯彻落实,这也使得农业的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

 

三是农村的生产条件落后,农业环境的污染严重。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水利、交通、电力和通信条件都比较差,造成了农村的综合生产水平低下,导致生产进度极度落后。此外,许多地区的村镇布局也非常不合理,垃圾处理、生态保护等设施也极度匮乏。尤其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很多污染企业都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地区,加速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农村污染现象更加严重。

 

四是尚未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全面发展阶段,但是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尤其涉及城乡统筹发展相关的深层次改革策略,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地进行改革。

 

三、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农村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反过来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和促进。农村的经济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必须加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和倾斜,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

 

(一)基本原则

 

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坚持以民主促民生,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来。同时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促进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创新和实践。2.以城带乡,全面发展: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中心,以城市带动农村为主导,加快构建大都市网络,做成大城市,做出新农村。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把生态经济放在首位,正确处理产业发展、农村建设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农村经济发展。4.分类开拓,特色发展:坚持分类发展,因地制宜,区分特色,走功能发展的道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地缩小城乡差距,有序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路径选择

 

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在农村,而潜力也在农村。只有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地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加快进行新农村建设,才能提升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提高农民的富裕程度。所以,基于城乡统筹视角,对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转变、加快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实施城市的带动工程,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利用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辐射功能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促进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发展,强化城镇特色工业的相关功能区建设,从而能够促进农村的工业集聚;建立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较高、并且独具特色、功能清晰的工业功能区;此外还要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建立起完善的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使用市场;建立相关的劳动力保障制度,实现农村劳动保障服务的全面覆盖。二是实施农村的整治工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推动城镇的道路、供水以及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进行延伸,同时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积极向农村拓展。通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和卫生厕所的普及率,来全面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农村的环境工程,重视农村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健全改革农村的卫生体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的医疗服务网络。三是实施农业的提升工程,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要优化农业的产业布局,在保护农村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基础上,坚持生态高效的原则,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改善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经济;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主动抓好市场的主体建设;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推广和普及新型化肥和农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创新农业的经营机制,完善以家庭承包的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四是实施教育的配套工程,促进农村技术进步。保障农村的义务教育,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合理配置城乡的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努力引导大学毕业生向基层农业部门就业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各种培训,扩充农民的专业技能,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此外还要繁荣农村的文体事业,加强有线电视和广播的覆盖面积,切实提高农村的技术质量。五是实施政策保障工程,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保障。首先要采取优惠政策引导城市的资金投向农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努力完善农村的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的干预;完善新型的农村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新型医疗合作的覆盖率;健全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的面向农村劳动力的社保制度;改善教育制度,配套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对相应的贫困家庭进行救助。

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篇(5)

省委副书记、省长陆吴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农业战线付出的不懈努力表示衷心感谢。他说,省委高度重视这次农村工作会议,省委常委会议就开好这次会议,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农业战线共同努力,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粮食生产、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都有新的提升。这些成绩是靠勤奋和智慧干出来的,是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为生产力水平提高创造条件实现的,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陆昊强调,在粮食多年丰收、产量大幅提升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全省农业持续发展,要把中央要求和龙江实际紧密结合,找准新的目标和方向。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认真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关农业发展的重要指示;要认真学习领会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明确要求和具体部署。学习领会贯彻中央精神要找准内在关联点,紧密结合龙江实际。推动各项工作要紧紧围绕全省农业整体发展目标。当前,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作为全省农业发展的整体目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由龙江资源禀赋和过去多年在农业生产领域积累的坚实基础决定的,不仅要保证粮食产量,更要保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建设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为载体和目标,实现从追求粮食产量向提升粮食高标准综合生产能力转变。带动经济发展就是要充分释放粮食大幅增产诱导出来的优质高效农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涉农服务业及城镇化的发展潜力。提高农民收入就是要充分体现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改善民生,通过各种方式把提高农民收入当作“三农”工作的重要目标和落脚点。

陆昊强调,要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加强农业改革创新力度,将其作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按照国务院批复的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整体要求,“五大改革创新”要继续坚持,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要不断深化,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社会化服务要有所突破。要在继续坚持把水利、农机、科技作为推动我省农业生产力发展重要途径的基础上,把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要加强水利、电力、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在农业生态建设上做符合实际、不断提高标准的努力,加大水土保持、黑土层保护、必要的退耕还林、面源污染控制、化肥和农药合理限制使用等农业生态保护工作力度;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根据可行性增加水田面积,现有水田要多用地表水替代地下水;农机补贴要公正、透明,靠市场机制和专业化提高整体综合利用效率;农业科技要集中力量在解决难题上下功夫,比如农作物品质提高、跨积温带品种改良、大米口感改善和秸秆综合利用等。

陆昊强调,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要立足于提高农民收入,丰富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工业发展的品种。要特别注意在国际国内农产品两个市场背景下考虑问题,突出市场导向,强化营销,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政府引导的原则。加强政府引导就是要引导激发农民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提高收入的动力,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国内农产品两个市场价格和产量不断变化提出的新要求,使广大农民看到、找到调整种植结构之后的市场机会、提高收入的机会,要善于把大道理变成小道理,做好典型示范。

要大力推动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转变思想观念,加大营销力度,变“等着收购”为联合起来、组织起来,主动推销,卖出好价格。要高度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产品销售至关重要的品牌信用和渠道信用,不能泛化强调农产品的地理标识概念,更要努力培育和打造龙江高品质农产品品牌;要以品牌为载体,建立稳定的供销渠道,有效形成收入增长空间。各级政府涉农部门要强化队伍中的营销力量和营销意识,组织合作社和基层组织负责人了解掌握农产品在各个批发、再批发、零售环节的价格差,研究探索市场化加工生产、经营的营销主渠道。省政府今年将继续推动建设龙江农副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大型批发市场,形成规模效益,促进产品营销。要继续大力发展畜牧业,在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科学管理上下功夫,以高水平的规模饲养,生产出更多的高品质肉、蛋、奶。

陆昊要求,要通过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建设创造条件,带动全省城镇化发展。要把从农业生产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投入到市场化的社会化服务和经营环节中,产粮大县发展要与小城镇规划紧密结合,要与农垦、森工发展相结合。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农业战线的干部要强化科学理性精神,在懂农业、熟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增强品牌、渠道和批发、零售、产业链、销售链等意识,了解把握专业化、合作、资本市场和规模效益等重要问题。

陈润儿在讲话时强调,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业农村工作要以“构筑农业新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为主线,突出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要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二是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三是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陈润儿围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指出从全省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结构“不调”是不行,必须统一认识,主动调整。从产品供需的矛盾、农民增收的压力和资源环境的制约来看,结构调整已十分迫切。农业结构“慢调”也不行,必须抢抓机遇,加快调整。良好的市场机遇、广阔的投资机遇和更多的政策机遇为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提供了发展机遇期,必须牢牢把握,力争取得突破。农业结构“乱调”更不行,必须尊重规律,合理调整。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合理调整,务求把全省农业优势调强、产业调大、布局调优、效益调高。要以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市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融合发展为基本遵循,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农业由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调整种养结构,促进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单一发展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转变;调整要素结构,促进农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进而推动全省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健康开展,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吕维峰要求,全省各地要深入学习贯彻此次会议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明确任务目标,抓好细化落实,认真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

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篇(6)

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基础产权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集体资产还存在产权归属模糊、保护不严格、权责不明确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不利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的稳定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建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对于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撑性作用。我国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是一种公有制形式,其性质是生产资料归农村所有劳动群众所有,从一定程度上讲,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会受到不同区域的限制,这种传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方式不能够实现跨区域发展。自我国在农村地区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后,如开放农产品市场、农村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等,使得农村的社会经济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在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根据组织形式和产权形式的差异,可以将农村集体经济划分为三种形式,分别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和统分结合的农村集体经济。自我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土地归村集体所有,但是对土地的使用权进行了分离,这就让农民在土地使用上有了更多自主的权利,是保障农民个体和农村集体综合利益的一种方式。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形式为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合作社为了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自愿形成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形式。这种形式在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产品销售、信息共享等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能够提高农民、合作社等个体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

农村集体经济的结构

农村集体经济结构主要由资金、资产、资源三大部分构成。在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城乡发展呈现一体化趋势,使得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所以在乡村治理视角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也是一次新的实践,我们必须脱离传统发展方式的约束,形成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内涵与概念也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形态来看,学术界通常将农村集体经济分成两类,分别是传统农村集体经济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传统农村集体经济是一种所有制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表示在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基础上,以生产队为单位,农民进行集中劳动、管理、生产、分配的一种方式。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属于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

农村集体经济的变迁

我国传统农村集体经济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经历了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四个发展阶段。在这四个阶段的发展中,农村集体经济所表现出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以互助组为例,只是农民简单进行劳动合作的一种方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该体制主要是根据农村家庭的人口数量,将村集体土地平均分配各农户,在这个过程中农户可以自主选择农产品进行种植,实现了以土地为代表的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农民投入集体生产的过程中有了更强的动力,从一定程度上讲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是一种激励农民进行生产的手段,但是这会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功能逐渐淡化,使得土地归属集体流于形式。2005年党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应当建立在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规模。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是重要的内容,站在组织形式的角度考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社联合村集体等展开。以江西省上栗县为例,2018年上栗县政府号召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鼓励农民以合作社的形式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以黄世界等为首的返乡人员通过整合资金、技术的方式成立了上栗县首家桑蚕企业——上栗县蚕丝宝种养专业合作社。在2018年-2020年的发展时间中,合作社已经在当地创办了28家村级桑蚕基地,种植桑树约2000亩。在这28家桑蚕基地中,有90%以上是由上栗县废弃的花炮厂改造而成,同时许多桑蚕基地的负责人都是原花炮厂的从业人员。在此之后,上栗县针对种桑养蚕极大了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加入种桑养蚕行列,两年时间里已经有超过80户当地贫困户参与,带动了当地贫困户就业增收。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

在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水平,还能够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撑,从而可以更好的推动新农村建设。也就是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大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对发展理念进行革新,以多元化的合作理念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比如在农村集体经济中,土地是重要的构成部分,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山区、半山区村庄可以组织农民对土地进行开发和整理,不断扩大有效耕地的面积,从而达到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的目的。针对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资源,可以通过发包、租赁、等方式交付和农民进行开发和使用,从而可以不断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如果部分农村集体土地被政府征收,村集体则可以对现有土地进行利用,用于建设公寓、市场、宾馆、餐饮等服务设施,也可以将设施的经营权进行出租,从而使得村集体的收入来源更加稳定。而对近郊村来说,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将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开发建设项目,用于仓库、厂房等设施建设,并对外出租确保租金收入稳定。在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每一个村实际都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因此需要结合不同村落的实际情况,找到一种合适的发展方式,充分将农村集体的优势发挥出来,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增收,从而带动农民增收,为乡村治理奠定扎实的基础。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

江西上栗县在乡村治理过程中非常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全国闻名的“千年花炮发源地、佛教禅宗传承地”,上栗县农村地区存在众多花炮生产厂,严重阻碍了乡村治理工作的落实。考虑到传统花炮产业对环境、健康的影响,上栗县县政府高度重视传统花炮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从而带领地区走上了一条具有上栗特色的转型之路。上栗县原有567家花炮企业,2021年6月之前已经成功推出229家,其中有92家花炮企业已经成功转型为了养蚕、养兔等农企。通过转型升级的方式,盘活了上栗县农村地区超过2800栋闲置车间,吸纳了超2.5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带动了约560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同时在大批花炮企业退出转型后,存在大量闲置厂房、土地、就业人员,并且这些就业人员主要以农民为主,因此企业在前期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以上栗县养兔产业为例,上栗县县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肉兔养殖行业协会并建立了专业的人才数据库,随后派出考察队到成都、自贡等地进行调研考察,利用“惠农信贷通”、“科贷通”等撬动了银行授信。同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各大肉兔养殖场还专门对兔粪进行回收,并将兔粪加工成饲料,实现了资源重复利用;各大肉兔加工厂在对兔肉进行深加工之后,还通过电商经营模式在扶贫产品平台上进行售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条件乡村治理视角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支撑,同时还需要缕清政企关系,从而有充足的财力支撑,而想要大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助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在政府部门的带领下开放市政经济环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还需要不断对自身运作机制进行完善,构建民主的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个人权益。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制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栗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是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发展滞后的情况,尤其是部分村集体还面临着乡村治理资源羸弱的问题,很难筹集足够的资源进行乡村治理。部分村在公共服务上较为欠缺,所以部分村民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的意愿并不强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整体反映了乡村治理的水平,也是对乡村治理进行创新的必要条件,而在农村集体经济结构相对混乱的情况下,不利于村庄内部的和谐与团结,严重可能会产生一些内部矛盾,这就进一步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对比上栗县可以看出,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协调的问题,不利于乡村治理。目前,仍然有很多村集体、传统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乡村治理的重要性,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层面,未能意识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于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导致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协调、不均衡的情况。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上栗县想要在全县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迈上新的台阶,引领该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步入新的时代,就需要成立一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通过召开成员代表大会的方式,选举出理事会、监事会,商讨并制定支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常运转的相关章程。积极推动集体资产入市,积极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具有权能完整、流转顺畅、归属清晰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具有合法的市场地区,有着清晰的财产权利关系,能够维护组织中所有成员的合法权益,从而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带领农民、贫困户增收,为乡村治理、新农村建设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让更多贫困户脱贫增收,让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

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体系

为了进一步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进行规范,建立完善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体系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乡村治理背景下,农村产业不断发展,农村地区对生产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村集体发展需求是重点需要研究的内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需要对组织内农民的集体资产进行管理,保障组织、农民的财产不会受到侵害,同时组织对于内部农民的集体资产具有经营的权利,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下经民主决策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满足组织内农民群众的需求,通过向组织内农民提供服务的方式,不断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协调村委会、村民小组对区域内村民进行管理,并向村民们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在部分地区完全可以融合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村民小组的职能,因此我们首先可以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看成是一种经济性组织,其次也可以将其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管理组织。上栗县有较多废弃矿山,目前在推动矿山修复工作,再修改的同时,也可以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腾出用地指标。总的来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建立并完善自身服务体系之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成为乡村治理的组织者与实施者。

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的金融环境

为了给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我们必须积极对农村集体经济的金融环境进行改善,在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下,以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户工作为切入点,积极主动对接,不断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当支持并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不断强化涉农金融服务机构信贷能力,最后需要在政府部门的带领下不断加强农村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从而给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着重对农村合作金融进行调整和规范,有序推动民间金融发展,切实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匮乏的问题。

结论

综上所述,乡村治理环境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不仅能够实现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巩固发展成果的目标,还可以逐步促进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有着良好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认真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有序协调,同时在地方政府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带领下,积极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的金融环境,从而更好的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宗藩,肖媚.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21,35(03):59-67.

[2]于伟宣,戴云.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05):4-5.

[3]刘晓玲,王洁.“治理有效”视角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考量[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21(06):90-93.

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篇(7)

1、农村基层管理队伍素质欠缺。农村地区,基层管理队伍不大,其管理水平与素质也有待提升,多数为村中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掌握现代化科技能力低,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从领导方面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难以带领农村经济走向繁荣发展。

2、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问题。村民经济来源少基础薄弱,日常开支庞大。除了用于子女教育上,家用电器,住房条件都有很大需求,而这也是不菲的支出。

3、农村地区人口的总体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比较慢,创新发展的意识不强。由于受地理条件、交通水平的限制,视野不开阔,缺乏冒险精神,顾忌比较大,难以全副身心对新事物投入。另外,接受高新科技能力差,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科技生产力带来的方便,科技转化率比较低,致使先进科技与农业发展脱节,农业发展缓慢,基本上维持着原有水平和管理模式。

二、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首先应当明确如今经济发展形势下的指导思想以及目标任务

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贯穿经济发展始终,从而统揽“农村农业农民”三大问题的工作。把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基本目标。把握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大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眼于改革农村经济发展体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相适应的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体制,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可依靠的体制。使农村经济发展体制更加完善健全,农村基层管理组织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建设事业保障制度更加完备,经济文化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性不断增强。其次,要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念,不断推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的进一步转型,逐步改变农业方面对现代化资源利用的情况,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大农村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使所有资源功效得到最大化发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改善及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努力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村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完善农村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村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走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道路,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

提高科技贡献率,把科技的创新能力转化为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不断地增强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利用率,将产品增收从加大成本方面向加大现代化科技转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方式向现代化发展方式跨越。

2、不断加强农村经济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素质,让村民更多的了解相关知识,进行科学化的发展经济,永远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素质需要有一个提升。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科技文化水平,从而可以逐步缩小与现代化的差距,带领村民找到经济发展方向。从而提高整个农村的科学文化素养,学会对现代化科技进行运用,增强科技转化率,了解发展的大方向和外界经济发展水平,横向纵向对比,找出优势与不足,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3、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核心内容进行研究的意义

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只有首先对当前时期下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明确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真正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2)研究当前形势下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可以从问题中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3)研究当前时期下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有利于农村经济从传统的发展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变,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