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管理前景分析

旅游管理前景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8 16:28:44

旅游管理前景分析

旅游管理前景分析篇(1)

这种把信息技术应用在生产、分配及消费等方面,进而改变传统旅游业的形式便是旅游信息化,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资源整合,推动着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方法的比较

全国推广的“智慧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1]

H H Owaiedetal将已提出的智能旅游指南系统框架模型视为基于知识的一个系统,指出该模型通过模拟人类旅游指南更好地满足游客获取充分信息的需求,企业和政府也能够依赖该模型而客观地了解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旅行价值和满意度。[2]旅游景区在建设、管理、经营以及提供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各个环节推广并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旅游景区的服务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效率水平与效益。

虽然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对于旅游景区管理信息化的研究并不多,尤其针对景区信息化评价的研究则更少。

对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的量化属于多对象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等等。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教师绩效工资评价等方面实践,可知层次分析法是尤其适合此类较复杂较模糊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综合评价,按层次权重定性且定量分析的有效高效决策方法,也是在众多评价方法中通过斯皮尔曼等级检验最为接近真正排序的决策分析方法。选取层次分析法对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是科学可行的选择,但是由于评价指标选择的主观性较强,指标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定性定量分析的准确性。

二、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的确立原则

建立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应具备以下几点标准:

1、评价的全局性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不仅是旅游景区单位的独立运行行为,同时需要政府、游客、旅游企业等多方参与,前台管理功能涉及服务、营销、管理和政务等诸多方面,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是综合全面的评价,不仅需要体现前台管理涵盖的多个方面,同时又需要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

2、评价的科学性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有效、客观的基础上,能够如实评价信息化对前台管理的作用。否则不但不能使旅游管理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甚者会使旅游管理偏离正确的方向。

3、评价的完善性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不但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应该既兼顾方方面面,又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形成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前台管理在各个运营阶段及服务功能的过程中才能更全面、更高效。

4、评价的可比性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一个指标都有其内涵、适用范围、权重等等,利用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后可以方便对其结果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理想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还应该正确反映出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动态趋势,实现比较与衡量的目标。

5、评价的可行性

设置评价指标除了从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出发还需要考虑其操作性,能够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与信息渠道,广泛收集真实并全面的研究数据,让评价结果真实反映其实效性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初步设想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虽然只是旅游景区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却是直接面向游客,但又不仅仅牵涉旅游信息的及游客评价的收集。初步构想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五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前台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前台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前台管理信息化游客评价、前台管理信息化效益、前台管理信息化公益服务。

前台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包括信息化实施的机构设置、管理制度、信息化平台软硬件设置等,前台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是指采用信息化手段在景区前台管理面向游客提供服务的具体实施,包括公共信息类的、旅游各要素的信息保障服务工作、景区安全服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前台管理信息化游客评价包括游客对公共服务的评价、对旅游环境的评价、对周边旅游配套设施的评价,前台管理信息化效益是指景区实施前台信息化管理对景区服务格局的影响,除了经济收益还包括社会影响以及管理机构的变革,前台管理信息化公益服务则主要牵涉与旅游服务行业相关的教育培训及在旅游旺季充当重要角色的旅游志愿者服务两方面。

旅游管理前景分析篇(2)

(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本文结合现今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大的背景,选取贵州省一个具体的旅游景区作为实证分析的对象,对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进行分析研究,一方面能够了解贵州省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现状,另一方面对我国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天河潭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216

1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内涵及内容分析

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是整个旅游景区得以管理、经营、发展的组织运行机制,其概念核心是各机构间的职、权、责的配置问题。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旅游景区管理的行政领导体制,包括管理系统中的各个管理机构间的权力范围,以及各自所能管理的区域和管理的能力大小;第二,旅游景区管理中各机构的职能及权责关系,即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景区实际情况决定的实际权责;第三,政府和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定位,包括政府管理边界、企业利润边界、工作人员利益边界的问题。

根据贵州省政府的《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理顺我省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明确了贵州省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全省统一规划、属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经营。”也就是说省政府退居前线,在幕后做行业指导,成立并指派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承担景区日常经营和管理的责任,而省或地方政府将更直接地引入投资商,由此引发的矛盾就是权、责、利的关系处理问题。

2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2.1现有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分析

2.1.1政府主管型

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发〔1995〕23号》文件明文规定“风景名胜资源属国家所有,必须依法加以保护。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资源及景区土地”。说明旅游景区属于国家公共资源,只能由国家职能部门管理和开发建设,其宗旨是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主管型的景区管理模式有以下特点:第一,政府拥有管理资源的行政权;第二,政府可以通过政府职能实现对景区的调控;第三,政府对景区的开发和管理的目标,超越了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

2.1.2企业经营型

企业经营型是相对于政府主管型而言的,也就是说景区走进市场,按照市场的配置,进行景区的投资、经营、管理。在我国目前比较流行的旅游景区企业经营模式有以下几种:整体租赁经营(碧峰峡模式)、股份制企业经营(非上市公司经营,柯岩模式;上市公司经营,黄山模式)、国有企业经营(陕西模式)。

2.2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20世纪90年代,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发〔1995〕123号)》文件,明确规定旅游景区由省建设厅统一管理,并行使相应的行政职能对景区的开发规划、项目审批、财务管理等做统一的指示。这种管理模式就是纯粹的政府主管型的,以资源的保护为宗旨,注重景区的社会效益。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可以说是完全脱离市场的输血模式,对于一些贫困地区,尤其是像贵州这样的贫困省份来说,由于资金的短缺、融资的困难等,是很难执行的。除此之外,政府也会因为资金的压力以及对景区管理的压力,在招商引资的融资过程中,与企业、景区的利益相关者等直接出现矛盾和冲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试行,出现了新的企业经营型的景区管理模式。景区的投资建设开始由政府全盘管理,发展到企业通过资金入注的方式参与其中,政府不再直接参与景区投资、项目规划和建设、景区的经营,由企业代为管理和经营,政府审批、监督。随着这种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首先,政府和企业边界模糊不清。一方面,政府为获得政绩、企业为获得利益,相互勾结,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发展旅游业,导致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政府作为行政监督部门,对景区的管理持保护的态度,而随着企业的入驻,多数的保护性景区变成经营性的景区,政府和企业在管理和开发上就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次,旅游景区管理法律法规的缺失。针对景区管理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尤其是针对景区的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相关的法律的欠缺,导致很多保护性的景区被利润化和商业化;除此之外,管理上的行政权限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变得柔软无力,诸多的制度、规章等不能切实执行。最后,处在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过渡期,看似两权分离,但实际边界模糊,有的甚至是政企(事)不分,导致管理机构重叠、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等问题。

3天河潭管理现状分析

天河潭,原名天生桥,位于花溪河上游的车田河段,坐落于石板镇芦荻村旁,距贵阳市23千米,距花溪13千米,距龙洞堡国际机场28千米。

3.1天河潭旅游景区传统的管理模式分析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询和整理,以及对天河潭旅游景区的实地调查,将天河潭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分为前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前期阶段是由政府领头,对景区拥有绝对的领导、决策权力,企业以资本参与其中,享有部分项目的参与权,以获得利润为最终目标。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分析可以看出天河潭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基本隶属于政府,企业仅仅享有以资金入股的部分参与权,可以说是政府与企业合资管理,但是实际上关于景区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经营等重大的决策,实际上还是由政府领导和控制的,企业话语权相对较弱。这种管理模式,在景区成立的初期,对于景区的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以及招商引资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随着景区的景区资源的开发、项目的建设、不同的企业的入驻等,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开始出现弊端,不能适应新的景区的发展需求,甚至还成为制约景区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政府对于景区的管理,基本都是参照国家对于景区管理制定的宏观的政策、法律、法规等,但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更新的速度远远低于景区发展的速度,所以出现了政策、法律、法规滞后于景区的发展,导致管理上出现脱节和漏洞,例如对天河潭的管理,仅仅依照规章制度办事,而不是天河潭发展的实际情况,最后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其次,经营权和管理权都集中在政府手中,最终导致政企不分,出现两个极端的现象:一是重开发经营,追求政绩,不断地招商引资,对景区进行商业化建设,忽视资源的保护;二是重保护和管理,轻开发和经营,虽然对景区的资源的保护有利,但是对资源的充分有效的利用,以及对资金的引入是不利的。或者说政府难以分出主次,会引发很多的矛盾。例如企业利润和政府边界的矛盾,当地居民的认知与政府政策的冲突等。最后,由于政府对投资者投资项目的限制,比如说多数的投资者只拥有对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国家批准的相关的项目进行投资,投资者在景区的开发、建设、经营上没有自由表达话语的权力,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和创新意识。

3.2天河潭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后期的管理模式分析

通过对天河潭旅游景区的前期的管理模式的分析,发现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的旅游景区的发展,所以天河潭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其体制进行改革,改革取得最大的成就就是成立了天河潭风景管理处。在成立天河潭风景管理处之前,景区的资源开发、规划、经营、管理等都隶属于政府机构的不同的部门管理,经常会出现机构重置、多头管理或者无人管理、管理意见冲突等局面,没有一个权威性的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所以天河潭风景管理处的成立,对于天河潭风景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天河潭的调研,了解到天河潭管理处职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②制定天河潭风景名胜区管理制度,对天河潭风景名胜区实行统一保护和管理;③组织和协助编制天河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并组织实施。依法对建设项目实施规划审查和管理;④会同有关部门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交通安全、经营活动等管理工作;⑤负责环境卫生管理;⑥负责各种建设项目和服务实施的环境评估、检查和管理;⑦组织或会同有关部门搞好天河潭风景区交通、通信、电力、供水和接待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条件,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⑧行使区人民政府或住建局授予的其他管理职权。这种管理管理模式突破了政府直接管理景区的限定管理范围,既给了政府管理的权威性,也给了景区自主管理的主导性。

4结论

景区的管理体制对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科学的合理的管理体制是现在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在详细阐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分析旅游管理模式,以及对天河潭旅游景区实证分析,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说明了我国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现状,以及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性。针对不同的景区、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资源状况,实现景区的体制改革,促进景区的快速发展。例如天河潭采用的管理模式,此模式在主体上突破国家建设部直接管理景区的现状,而是赋权给地方政府,再由政府指派成立风景管理处(管委会)进行直接管理,政府不再直接指导建设和经营,负责监督,企业有较大的景区规划和经营的权力,这就意味着所有权、产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总之,该模式的提出对于景区在新时期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6]474号[Z].国务院,2006.

[2]姚正行.论两种不同管理体制下的风景区开发模式[J].大学时代,2006(7):10-11.

[3]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24-25.

[4]张洪,朱磊.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研究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163-166.

[5]鲁阳.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问题探究[J].产业经济,2010(6):108-109.

[6]高栓成,石培基.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J].中国商贸,2010(3):115.

旅游管理前景分析篇(3)

关键词:情景模式教学;旅游管理;应用

1情景模式教学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现阶段的旅游管理教学主要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旅游专业人才为主要目的,同时,在培养人才的同时需要考虑到市场需要,与市场实际需求相符合。因此,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以外,现阶段的旅游管理人才还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传统的旅游管理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而并未关注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情景模式教学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能真实的体验到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活跃的思维才能在情景模式中解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解决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情景模式教学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2.1情景设定与角色分配:

情景设定与角色分配是旅游管理教学中应用情景模式教学的最基本步骤,首先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结合书本特色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教学内容需要确定其主题,通过教学主题的确定创设情景,每一教学主体安排一至两个情景,培养学生全方面的能力。在完成情景设定后,根据教学需要,就情景中的角色为学生进行角色分配,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定和学习情况进行分配,接着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模拟导游”课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去当地的一些景区,如老虎滩海洋公园、星海广场、大连森林动物园等景区,进行实地的导游讲解,让学生对当地的景点产生感性认知。接着,邀请一名学生扮演导游,另外一些学生扮演游客,导游学生手拿导游旗和话筒,游客学生戴着旅游帽、背着背包进行情景剧表演。导游的服务工作包括迎接游客工作、商定活动日程,制定旅游路线、讲解服务工作、送客服务以及各类问题的处理工作等,这些都是导游所需完成的工作。在这样的模拟情境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兴趣和热爱,还能锻炼学生各种实际应对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2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工作在旅游管理教学中情景模式的应用十分重要,教师需要在情景创设和活动开展前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从而确保情景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教学中顺利开展并获得良好教学效果。情景创设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准备情景教学的材料、分析情景中的各种角色以及各种需要应用与情景教学场景布置的设施等。课前准备工作不仅只是教师的工作,也需要学生在课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教师可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所创设的情景主体有所了解,便与在课堂中的情景教学中获得更好教学效果。例如教师以我国黄果树瀑布这一景点为例,黄果树申报世界遗产失败了,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生态保护体系薄弱,造成了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环境差。此外,黄果树景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控制的作用没有发挥,导致在保护区中的人工痕迹过重假如黄果树瀑布还有一次申请世界遗产的机会,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补救可以实现其申请世界遗产的目标?在课前教师可让学生查阅世界遗产评定标准的相关规定,了解黄果树瀑布申遗失败的主要原因,使学生在进行课堂讨论时能更好的融入到情景模式教学的氛围中。

2.3现场表演:

现场表演是情景教学模式中的中心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记录,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与鼓励,如适时的在表演中插话,使学生获得信心,保持表演的情绪。在表演过程中如果出现难以维持下去的情况,教师应中断表演。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不必要求学生能在表演全程中始终能应答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对于表演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各种不同角色的特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情景中的主要角色可以让不同的学生轮流扮演,从而展现出角色的多样性特点,对于之前存在问题进行修正过的角色可以让学生再次扮演。学生在现场表演活动中不仅能学习到课堂教学知识,还能通过在实际表演活动中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2.4课堂总结分析:

课堂总结分析是情景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关键内容,通过对旅游管理教学中情景模式教学课堂的总结分析,能帮助教师找出该模式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如教师可让进行角色扮演的学生在课堂总结分析中将自己的实际感受表达出来,根据学生的切身感受对本次情景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同时还可让学生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使下次情景教学取得更佳的效果。在最后的总结分析中,教师还应对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评价需要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激励,使学生树立信心,从而产生对情景教学的兴趣和热情。还可适当的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提出建议,让学生在下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有所改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3结束语

旅游管理这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当前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下,需要旅游管理专业不断转变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具备解决问题和应对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情景模式教学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有必要,对于弥补旅游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瑞霞.浅谈情景模式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2(09):872.

[2]潘怡.旅游管理教学中情景模式的应用[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19(23).

[3]邵照国.旅游管理教学中情景模式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5,30(16):433-433.

[4]杨春玲.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3,17(22):117-118.

旅游管理前景分析篇(4)

关键词 大数据 智慧景区管理 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现实旅游过程中,由于旅游信息的时效性、多样性、不对称性等问题十分突出,旅游消费者、经营者、管理者都渴望寻找一种更准确高效的信息沟通方式,及时获取旅游信息,节约时间、空间及经济成本。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创新与普及,旅游行业信息交流共享模式、消费模式、经营监督管理等信息化变革已成为可能。通过对旅游大数据进行信息处理整合,旅游景区可以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监控景区内的资源状况,预测预警灾害,解决突发事件。笔者认为旅游景区只有将大数据分析和智慧旅游结合起来,建立起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才能深入分析出旅游者需求,提高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多元性,提高旅游景区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大数据是指所涉及到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就需要将所有旅游行业涉及的各类信息汇集、分析、应用起来,打破行业界限,建立与气象、地质、交通、海关、公安等部门的横向合作,形成数据互换和共享机制,建立与三大移动运营商的长期合作机制,建立与在线旅游企业的数据共享机制,各省市的大数据资源实现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1旅游大数据来源

笔者通过研究将大数据信息的来源分成以下三个渠道:互联网公司,移动运营商,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

1.1互联网公司

旅游者在互联网上搜索自己需要的旅游信息,他们搜索到的关键词和浏览痕迹将被记录下来成为数以万计的“旅游大数据”。通过各大搜索引擎的这些信息,可以直观地看出某一旅游关键词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网络搜索变化趋势,进而探寻对应的旅游热点以及潜在游客的需求变化。另外各大航空公司、酒店企业、旅行社企业为主要的直销平台以及蓬勃发展的旅游电商平台直接面向旅游者,降低了景区和企业的经营成本,加强了景区的营销范围,并能直观地反应出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偏好,景区可以及时根据旅游者需求挖掘潜在旅游者。

1.2移动运营商

大数据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是大数据产业链的三大重要环节。其中移动运营商在大数据信息采集层面具有广泛的数据优势。从2012年大数据中心的建设至今为止,三大运营商基本已进入到全用户数据采集阶段,并开始积极寻求合作。各运营商通过手机APP软件构建的多个大数据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收集用户信息。从联系人等数据到其他手机应用涵盖了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范围,充分反映出他们的个人偏好和日常习惯。同时国内许多景区中以GPS技术为依托的景区导览系统,还有一些包括基于移动定位的紧急救援服务也在逐渐普及。

1.3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

通过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信息传感设备植入门票、桥梁、公路、建筑、供水系统、电网等景区的各种物体中,一方面景区能够准确把握园区内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实时传达出去,从而实现更为广泛的互联互通。

2大数据在景区管理中的应用问题研究

2015年中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已经突破41亿人次,游客数量暴增,特别是大散客时代的到来,让游览需求更加多样化。同时,对于景区管理者来说,旅游管理中面对的种种问题也急需大数据分析。智慧景区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与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的融合,使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应用,注重游客体验、提升企业经营能力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促使生态、文化、社会和经济的综合价值最大化,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自然资源丰富的景区还是历史文化厚重的景区,或是现代主题鲜明的园区,对资源经营、接待能力提升、安全监控以及游览服务辅助的技术应用一直是智慧景区力求完善的主旨。

笔者认为在当前景区管理中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游客体验。景区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提高游览过程中体验,并在旅游结束后通过游客评价改善设施和服务。

(2)营销。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景区如何运用网络快速广泛的传播营销信息。

(3)监管。如何在一个混乱的旅游市场实时获取每一个景区的信息,监管部门如何在景区人流高峰时均衡游客分布,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压力,确保游客的游览质量。

2.1游客体验

旅游大数据数量庞大而复杂,笔者将其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数据,包括所有的景区信息、地图、景区周边环境信息等等。第二个层次就是应用和交易数据,以游客所产生的数据为主。但是当下市场上没有一种产品能真正满足游客的游中体验,而其实游客才是真正实现智慧旅游的核心价值。而且从游客体验的六大要素来看,中国人的旅游方式是以景区为原点延伸的,景区基础数据的应用应该是游客体验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目前所有的导航服务系统都是针对陆路交通的,景区内基础信息是一个盲点,更谈不上基于此基础数据的景区内导航、语音播报等产品的研发。旅游景区的基础数据的搜集困难主要在于国内旅游景区数量多,全国有超过两万家的景区,每一家景区会产生哪些数据,怎么去采集这些数据,用多少成本去采集,这会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又费时费力的工程,需要所有的景区共同推进。但是绝大部分景区对大数据的概念了解的不够深入,出现很多盲目的决策。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先从自身景区内部着手,逐步实现游客体验智慧化,才能积少成多,为智慧旅游打好基础。

我国的游客数据统计也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的各项统计数据比较粗略,并且其抽样统计方法也不能真实反映游客的消费情况,统计数据存在不同程度的数据造假、项目分类不合理、统计项目过于粗略、抽样样本不足、问卷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景区利用大数据的目的在于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研究判断城市和景区旅游市场成长性,精准判断客源地市场,分析潜在客源市场和相关区域市场的客源流失情况。而目前为止,国内旅游游客还是以旅行社接待的团队客人为主,通过网络预订景区门票的个人游客还是少数,这就加剧了数据收集和游客体验反馈的困难程度。

2.2营销方式

近年来,旅游景区通过微博、微信、旅游在线企业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最终也达到了提高景区知名度、吸引旅游者的目的。但是笔者注意到,景区的营销策略只是为了扩大销售,但是游客在实际旅游过程中并没有体验到与广告中同等的旅游体验,景区的“宣传”与“产品”不一致。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旅游信息的不对称性正在瓦解,旅游消费由传统的信息不对称性逐渐向交流互动型和信息公开透明型转变。在旅游市场中催生出可供旅游者相互交换意见的平台,景区的宣传平台同时也是旅游者信息交流的平台,游客可以在旅游结束后对目的地、旅行社、酒店、餐饮、景区等进行评价。因此,旅游景区不能仅注重营销策略,还要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内容。另外,国内的景区中不管是以资源导向型景区,还是主题乐园,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景区重游率非常低,这就跟国外景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景区管理者不重视游客的游后体验,这就无法得到旅游者的游后反馈意见。

2.3景区监管

每逢节假日,国内旅游景区都会出现人流拥堵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国人出游体验,还对景区内的旅游资源产生巨大的负荷。旅游大数据在景区监管中要求一方面通过景区票务系统统计游客量数据,通过与互联网、运营商等第三方大数据整合,可对未来几天人流量、车流量进行预测;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景区监控系统对突发事件如踩踏、拥挤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拥堵发生后如何疏导人群的应急服务能力。显然,目前多数景区在这方面应对能力仍显不足。例如游客反映的景区服务人员疏导不力、缺乏解释等,这往往会导致游客在拥堵环境中产生更多不满。

3结论

智慧旅游的创新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数据提供了发展的技术支持,景区管理中运用大数据技术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将采集、分析得到的与旅游相关的各类数据应用于景区管理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时间较晚,在现实中景区管理者在运用大数据服务景区宣传和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重视,最终将实现智慧旅游的普及和智慧旅游体系的建成。

参考文献

[1] 张凌云,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

[2] 李莉,张捷.互联网信息评价对游客信息行为和出游决策的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3(10).

[3] 徐岸风.基于互联网的旅游发展研究――以携程网为例[J].中国商贸,2009(11).

[4] 李阳阳.基于大数据的聚联网商业模式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

旅游管理前景分析篇(5)

关键词;旅游景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消费者忠诚度;企业利益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8日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世界逐渐进入信息时代,这种大环境的变化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众多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无论哪一种行业现在都面临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因此产品已经不能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因素之一了。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本文将以消费者作为最重要的发展因素的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分析其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状况向景区有关人员提出一定整改意见,以期其能更好地发展。

一、相关概念介绍

(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Gartner Group,随后在90年代以后的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迅速崛起,现在,结合着电子商务以及信息化的交通业和服务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已经逐渐趋于成熟。

在学术界中,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技术概念。其作为管理理念被国内外相关学者定位为以为客户服务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手段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进而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恕O低车淖谥际墙消费者看作是企业发展经营的最主要因素,通过优质服务来提高顾客满意进而达到双赢的目的。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作为技术概念是指通过将一个行业部的经营活动与数据仓、电子商务、互联网、联机分析等技术有效地结合,最终成为一组能够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产品销售、管理决策融为一体的能够自动解决问题的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使用,能够将企业的经营模式由传统意义上的模式转向现代化经营。

(二)旅游。旅游作为一个并不是拥有具体形态的一个实物,因此不同的学者目前对于旅游这一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但根据抽象和具体将旅游这一概念分为两个不同的定义类别。一个是抽象性的站在理论的角度上给旅游所做的定义,而另一个是出于实际操作性质的,对旅游进行技术方面的定义。由于本文更多的是涉及旅游的实际操作方面,因此,此处对于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二、旅游景区客户分类及客户关系模式

(一)旅游景区客户分类。所谓的客户分类实质上指的是通过对于客户的属性的不同来对客户进行一定程度上科学的区分。本文是在根据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渠道模型的基础上来对客户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分类。对于旅游景区来说,可以将其客户群体分为渠道客户和消费客户两种。渠道客户指的是没有直接消费景区服务但是通过其所拥有的渠道和景区产生直接的客户关系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又可以细分为增值消费者和转售消费者,转售消费者通常是指那些商而增值消费者指的是诸如旅行社之类的以盈利为目的第三方企业。消费客户指的是包括散客在内的那些购买门票直接享受旅游景区服务的消费者,这类旅客主要以近郊旅游游客和自驾游游客为主。

(二)旅游景区客户关系模式。就学术界一般的认知而言,客户关系管理本身是一种通过对客户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并有针对性的对其展开不同的业务的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方案。通过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为客户带来非常好的用户体验,从而在提高企业利润的同时,也能为企业带来许多正面的评价。

旅游景区客户关系模式自旅游行业成立开始到现在历经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阶段;第二个阶段则是集成了互联网、电子商务、数据挖掘等先进IT技术的信息化阶段。在这两个不同的阶段中,旅游景区的客户关系模式发生了根本上的结构性的变化。在第一个传统阶段时,旅游景区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与增值客户进行合作来进行市场拓展,此时,由于旅行社在内的增值客户给旅游景区带来的利润占其总比重很大一部分,因此增值客户拥有极强的议价能力。在这个阶段里的渠道客户则是被用来提高旅游景区的知名度,保障旅游景区的基本收入。然而,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客选择自助游。而且由于客户关系管理要求景区不断地去了解客户的需求,但是由于无法及时的收集和获取第一手的信息,所以很难在第一时间为客户提供他们最想要的服务和产品。因此,旅游景区的客户关系模式开始向电子商务阶段转变。

电子商务阶段实质上是由于网络售卖而逐渐兴起的。在第二阶段里,由于购票不用通过旅行社或者点,因此旅游景区的散客数量逐渐增加,这就导致了原本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旅游景区和旅行社逐渐成为了相互竞争的关系,这种竞争关系对于渠道客户和增值客户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积累效用。

三、旅游景区客户关系管理模型

截至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旅游景区逐渐形成了一种基于以渠道客户和消费客户为主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整个系统在开始建造时期由于对于旅行社来说渠道客户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开始的旅行社的客户关系系统是以渠道客户为中心的,通过不断地为其渠道客户提供一系列质量较高的服务来提高其满意度,进而提高其对于旅游景点的忠诚度,尽可能的达到二者利益最大化。然而,伴随着旅游景区客户关系模式的不断变化,散客数量不断增加,渠道客户和旅游景区形成了不断竞争的局面,双方都开始为自身的利益提高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而导致双方收益都在不断下降,致使开始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已经不再适用。而对于旅游景区自身已经开始不断地意识到消费者对于其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目前的旅游景区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已经开始转变为以渠道客户和消费客户为中心,平等考虑双方的一种管理模式。目前旅游景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具体涵盖的层面为:

(一)接触层。接触层,实质上是旅游景区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数据和以后进行分析的基本和来源,是景区与消费者进行交流沟通的一个直接接入口,系统的接触层需要基于C/S模式,在前端计算机上完成客户信息的计算和接收处理数据的工作,再通过后台数据库完成这些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图1)

传统的旅游景区通过进行市场调查分析,以此明确旅游景区的目标客户和目标市场,而后通过与目标客户和群体进行面对面交流、短信、邮件、客服中心等方式来进行沟通以获得其有效信息。故而,为了信息化这些传统的流程,旅游景区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接触也必须要具备采集这些信息基本的功能。比如,客户基本信息资料管理中,应当包含可供客户及系统管理人员操作的客户基本资料信息的添加、修改和删除,涉及的基本信息也应当包括客户自身的身份信息、通常消费水平、购买旅游产品记录、咨询服务记录、业务接触记录以及客户关系状态等等。这些数据都能为旅游景区了解客户的合作意向,为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方面提供参考,还可以为景区在日后区别核心客户与潜在用户、挖掘市场等工作带来巨大帮助。

(二)功能层

1、市场营销管理。旅游景区在对市场进行需求区分以后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与目标客户和市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接触,收集获得有关信息,随后针对旅游景区自身的特点和所收集到的信息来制定其经营目标和策划一系列的活动。按照之前对于消费者进行的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价格和奖励。尤其是对于渠道客户来说,由于受到自身规模和经营方式的不同,其对于价格和客户方面均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旅游景区应该格外重视不同类型的渠道客户方面的营销计划的制定。

2、销售方式管理。旅游景区的客户关系管理中,针对于其销售方式的管理实质上是通过利用前期对于消费者的分类来对其进行旅游服务和产品的推送的一种自动化销售的过程,与此同时再对于该消费者此次消费的信息进行获取和统计,来为以后的数据分析提供最新的数据支持。与此同时,还可以适当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跳过中间商从而直接通过互联网实现直接销售,这种网络直销的方式不仅可以极大程度上简化客户需要办理的手续流程,还可以为景区节省下支付给中间商的相关费用,加速其旅游产品的销售速度,有效提供业务的办理效率,从而使旅游景区实现更加完善的盈利模式。

3、客户服务管理。客户服务管理主要针对的是渠道客户,是以先前针对于传统消费者的客户服务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而形成的。针对于渠道客户,旅游景区通过制定的一定的积分及及时反馈措施来识别不同的渠道客户对于旅游景区的贡献度,以此来对后期的相应价格方面的优惠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实施,同时还可以基于客户对服务需求的历史数据,挖掘他们的潜在需求,在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同时,还可以为景区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需求,使得景区和渠道客户之间能够最大程度上获得双赢。

(三)数据分析层。对旅游景区的客户关系管系统来说,数据分析层是最主要且关键的一个方面。数据分析层的工作实际上是基于以上对于不同客户进行分类整理时所产生的数据,对于旅游景区实际的交易额度,对于整个旅游行业的市场数据,以及旅游景区特定时间进行的促销活动数据进行整理汇总,方便管理人员进行客户数据报表查询、整体运营情况分析、旅游景区客户结果分析等一系列涉及具体数据分析整理的工作层面。比如,在进行客户信息管理时,就可以主动地统计客户来源、客户规模、客户历史购买旅游产品的信息等,从而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对客户进行分块管理,合理地为他们推送更加符合他们历史需求的产品,从而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如上所述,通过数据分析层所产生的数据可以为旅游景区日后的经营策略的制定提供有效科学的数据支持,进而推动旅游景区日后平稳高速的发展。

四、结语

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旅游景区内日益复杂、增长的客户信息势必逐渐走向信息化的道路。旅游景区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来开展业务已经成为了我国旅游业走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一步,经由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传统旅游业务管理中的信息查询、业务办理、辅助决策等重要业务流程都可以进行无纸化办理,在极大地方便客户和工作人员的同时,还能够及时地采集客户们对旅游产品的反馈,准确地反馈各级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能够对旅游景点不断改进其服务质量,增进景区与旅行社及游客之间的合作关系提供巨大的帮助,由此可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旅游业的重大意义。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旅游景区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能够为我国的旅游业做出更多的贡献和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彦,梁晓琳.走出客户关系管理的误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3.

[2]佟婷,翁钢民.国内外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6.10.

[3]叶开.如何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J].销售与管理,2005.2.

[4]周丽丽.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7.

[5]曾洪.CRM在物业管理中的运用[J].住宅与房地产,2002.1.

[6]G宁宁.客户的分类与管理[J].中国质量,2002.8.

旅游管理前景分析篇(6)

[关键词]文化偏好;供需双方;差异;天柱山风景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7—0041—08

1 引言

当前,中国的旅游业正处于转型时期,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趋势日趋明显,旅游需求也由传统的观光旅游转向文化旅游。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为加快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因此,将文化融入各类景区尤其是山岳型景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已成为提升景区质量的关键。山岳型景区是我国开发比较早且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类景区,但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旅游产品开发雷同,与旅游者的需求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景区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对旅游者需求的调查。因此,如何深度挖掘与提升山岳型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改变景区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需求,已成为各景区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景区旅游产品的供需匹配也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旅游经营管理者是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他们易于根据自身的偏好开发旅游产品,而供需双方(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偏好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导致旅游产品供需不匹配的状况。因此,本文以天柱山风景区为案例地,通过对比供需双方对景区文化旅游资源偏好的差异,找出双方的契合点和不同点,利用IPA模型帮助旅游经营管理者识别出景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优势、劣势,并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比供需双方对景区的整体印象及文化印象的差异,为旅游经营管理者开发景区文化旅游产品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 文献综述

2.1文化旅游资源偏好研究进展

文化旅游资源偏好是文化旅游研究的重要方面,但目前学术界对文化旅游资源偏好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借鉴的文献多数是对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偏好的研究。国内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等方面。旅游偏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行为偏好、旅游方式偏好、游憩偏好、旅游购物偏好等方面。已有的研究文献均是从旅游者的视角出发,很少有从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旅游者双方视角对文化旅游资源偏好进行研究的,笔者通过研究供需双方对文化旅游资源偏好的差异,利用IPA模型得出文化旅游产品供需匹配的状况,为旅游经营管理者开发景区的文化旅游产品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偏好是人们趋向某一旅游目标的心理倾向,作为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旅游偏好包含了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因此,可以将文化旅游资源偏好定义为:潜在或现实旅游者对景区文化旅游资源所表现出的以认知因素为主导的具有情感和意向因素成分的心理倾向。

2.2重要性—绩效性分析(IPA)

重要性——绩效性分析法最初是由马缇拉和詹姆士提出,应用于对某汽车经销商服务部门工作绩效的考核中,即用于评价企业的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最早将此方法应用于旅游研究的是埃文斯和千(Evans&Chon),研究的是旅游政策的制定和评估。此方法以重要性和绩效性的中位数或平均值为交叉点,然后,基于该交叉点进一步画十字架,形成四象限的方格图(图1)。第一象限重要性高,绩效显著,为继续努力区域;第二象限重要性低,但成效显著,为过度表现区域;第三象限重要性低,绩效也低,为低优先改进区域;第四象限重要性高而表现性差,为重点改进区域。

在国内旅游研究领域,最早运用IPA方法的文献是由黄宗成等人对台湾中高龄族群长住型旅馆经营管理进行研究。此后,IPA被用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旅游目的地的评价、会展旅游特征感知和会展旅游者满意度研究等方面。

本文以旅游者和旅游经营管理者对天柱山文化旅游资源偏好的值为横轴和纵轴画十字架,从而形成四个象限,为景区开发提供建议。因此,将IPA法运用到供需双方对景区文化旅游资源偏好的差异研究中具有可行性。

3 研究设计

3.1案例地概况

天柱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安庆市潜山县境内,因主峰如“一柱擎天”而得名。自古为中华历史文化名山,史称“南岳”,春秋时称“皖公山”。1982年,天柱山与黄山、九华山同批次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相继获得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近几年,天柱山风景区发展较为迅猛,在对自然景观开发的基础上也加大了对文化内涵的挖掘,旅游营销也由自然营销渐渐转向文化营销,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天柱山风景区的发展对整个皖西南旅游的发展具有积极带动作用。因此,以此为案例地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3.2问卷设计与调查

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供需双方对天柱山风景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偏好而设计的21项文化资源要素,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来测定(1=非常不喜欢,5=非常喜欢);第二部分是测量供需双方对天柱山风景区的整体印象和文化印象,也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来测定(1=非常不好,5=非常好);第三部分是涉及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及游览的次数等基本信息。

笔者于2010年8月16~22日在天柱山管理委员会、潜山县各政府部门发出问卷90份,天柱山风景区内的旅游集散中心发出问卷370份,总共回收436份,回收率为94.8%,其中,有效样本共计397份,有效问卷率为86.3%。使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其中,本文的旅游经营管理者主要为天柱山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和潜山县各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

3.3样本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中男女旅游者比例适中(男性51.8%,女性48.2%),主要客源地为安徽(51.2%)、长三角地区(23.2%)和武汉(18.1%),以15~44岁的中青年游客为主(15~24岁占46.7%,25~44岁占39.7%),多数是企事业单位人员(31.7%)和公司职员(29.9%),学历层次高的人较多(大专以上占67.8%),大部分游客是首次游览天柱山风景区(第一次来占68.3%)。这些特征与天柱山旅游的区域吸引指向性,靠近武汉与长三角客源区位,以及天柱山营销的主要客源市场等实际情况相吻合,说明样本具有均衡性和代表性。

4 结果分析

4.1供需双方对天柱山文化旅游资源偏好的因子分析

对天柱山21项文化旅游资源要素进行Cronbach’s a系数检验,得出系数为0.737,意味着各项目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内在信用度较高。同时也对因子作适用性检验,KMO值为0.863,且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满足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当以特征根大于1、因子载荷大于0.4作为确定因子的条件时,共提出5个因子(表1)。因子一包含5个项目,为社会历史文化因子;因子二包含4个项目,为饮食文化因子;因子三包含7个项目,为文学艺术及民俗文化因子;因子四包含3个项目,为宗教文化因子;因子五包含2个项目,为养生文化因子。这与旅游文化学科的旅游资源分类基本一致。

4.2供需双方对天柱山文化旅游资源偏好的差异性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供需双方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偏好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对于旅游经营管理者来说,排在第一位的因子是文学艺术及民俗文化(4.067)、接着依次为天柱山饮食文化(4.017)、宗教文化(3.973)、社会历史文化(3.896)、养生文化(3,635);而对于旅游者来说,5个因子的偏好程度排序依次为文学艺术及民俗文化(3.798)、养生文化(3.615)、宗教文化(3.500)、社会历史文化(3.488)、饮食文化(3.452),从总体上来看,除饮食文化和养生文化2个因子在排序上有所不同外,其他3个因子在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旅游者心中的排序完全相同。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旅游者平时生活或工作压力大,对养生等有益健康的活动较为偏好;另外,旅游者来自全国各地,口味不一,对当地偏咸偏重的菜肴或小吃的口味可能不适应,因此,对其偏好程度相对偏低。

从整体上来看,旅游经营管理者对5个因子的偏好程度明显强于旅游者,符合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本地文化存在优越感的一般规律。从文化资源要素上看,除“天柱山武术”项目外,其他20项文化资源要素,旅游经营管理者对其偏好程度均强于旅游者。并从表2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双尾概率p值只有5、12、13、14、21五项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说明这5个项目的差异性不显著,即供需双方对太平塔、潜山弹腔、天柱山根雕艺术、天仙配和武术这5个项目具有一致的偏好。主要由于太平塔为安徽第一塔,潜山弹腔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天柱山根雕和武术本身就具有吸引力,天仙配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且天柱山的宣传语为“七仙女的故乡”。而其他16项均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表明样本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

4.3供需双方对天柱山文化旅游资源偏好的IPA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此处采用IPA模型对比供需双方对天柱山风景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偏好,并据此探讨天柱山风景区未来旅游开发的方向。以旅游者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偏好为横轴,以旅游经营管理者对其偏好为纵轴,以两者的均值为象限划分点绘制IPA方格图。

象限Ⅰ为继续努力区域,包括8、10、11、12、16、17六个项目(图2),说明供需双方对天柱山茶、孔雀东南飞、天柱山摩崖石刻、天仙配、黄梅戏、三祖寺的偏好程度均很高,其中有4项属于文学艺术及民俗文化因子,说明天柱山风景区在文学艺术及民俗文化方面开发和宣传做得比较好,主要由于此类资源禀赋较高,如孔雀东南飞和天仙配的知名度较高;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汇集了各代名人大量的珍贵题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与艺术价值;黄梅戏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有较高的知名度。饮食文化类的茶文化也受到旅游者的偏爱,主要由于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茶文化中渗透了儒、道、佛诸家的哲理和思想。总体而言,天柱山风景区的开发较为成熟,但仍未完全达到旅游者的期望,表现为旅游者对这6项文化旅游资源的偏好程度均低于旅游经营管理者,还需继续努力。未来可通过开展节庆和艺术表演等活动增强文化活动的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和体验性,也可利用高科技手段来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互动性、亲近性和观赏性。

象限Ⅱ为过度表现区域,包括1、2、6、9、18五个项目,说明旅游经营管理者对二乔故里、薛家岗遗址、天柱山土特产、天柱山菜肴、佛光寺的偏好程度高于整体均值,因此,对这5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比较大。目前,已利用二乔故里的胭脂井等资源建成乔公庄园,利用薛家岗遗址开发了薛家岗古人类生活遗址展示园,并在佛光寺举行了佛诞节、浴佛法会等一系列佛教活动,同时旅游经营管理者也以本地的高山蔬菜为原材料,收集制作民间菜肴的传统烹调方法,打造出“天柱山高山菜”的品牌。但旅游者对这5项旅游资源的偏好程度却低于整体均值,说明旅游经营管理者重点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与旅游者的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因此,该部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呈现超前开发的状况,且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未来应放缓该区域旅游开发的速度,避免资源和资金的不合理使用。

象限Ⅲ为低优先改进区域,包括3、5、7、19、20五个项目,说明供需双方对汉武帝拜岳台、太平塔、天柱山小吃、天柱山气功、左慈炼丹房的偏好程度均偏低,反映了这些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不大,吸引力较小。因此,该区域的资源仅可作为中远期开发的对象。

象限Ⅳ为重点改进区域,包括4、13、14、15、21五个项目,说明旅游经营管理者对程长庚、张恨水故居、天柱山根雕艺术、潜山弹腔、桑皮纸制作工艺、天柱山武术的偏好程度均低于整体均值,而旅游者对其偏好程度却高于整体均值。由于非物质文化的无形性和开发的难操作性,使得旅游经营管理者对其重视程度偏低,但旅游者对其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为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今后应加大该区域旅游的开发力度。可通过恢复程长庚和张恨水故居,展现京剧鼻祖和文学大师一生的风采,促进戏剧艺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建非物质文化演示馆,通过传承人现场演示或与旅游者互动等活动,展现潜山的根雕艺术、弹腔和桑皮纸制作技艺等。

4.4供需双方对天柱山整体印象以及文化印象的差异性分析

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旅游者对天柱山风景区整体印象均值分别为4,17和3,98(表3),按照图桑(Tosun)的观点:李克特5点量表的均值在1~2,4之间表示较差;2.5~3.4之间表示一般;3,5~5之间表示较好。因此,两者对天柱山的整体印象均较好,并根据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双尾概率p值为0.097,大于显著水平(α=0.05),说明供需双方对天柱山的整体印象差异性不显著。另外,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旅游者对天柱山风景区的文化印象均值分别为3.92和3,32,表明旅游经营管理者对天柱山风景区文化印象高于旅游者,并且双尾概率p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α=0.05),说明两者具有显著差异。

5 结论与讨论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对景区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尤为迫切,但景区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往往与旅游者的需求有一定的偏差,因此,本文通过供需双方对天柱山风景区文化旅游资源偏好的差异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供需双方对天柱山文化旅游资源偏好的因子分析,得出5个因子,分别为社会历史文化因子、天柱山饮食文化因子、文学艺术及民俗文化因子、宗教文化因子和养生文化因子,这与文化旅游学科的旅游资源分类基本一致。

(2)根据两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供需双方对天柱山风景区的整体印象差异性不显著;而对其文化印象却有着显著差异,其中旅游经营管理者对天柱山风景区文化印象较好,而旅游者对其印象却很一般;从文化旅游资源要素上来看,供需双方对绝大部分文化旅游资源偏好具有显著差异,且旅游经营管理者对其偏好程度总体强于旅游者。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第一,供需双方对旅游地有着不同程度的地方依恋和恋地情结。地方依恋由地方认同与地方依赖两个维度构成,地方依赖是人与地方之间的一种功能性依恋,而地方认同是一种情感性依恋。由于旅游经营管理者基本是本地人,他们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旅游地,更是“家园”。因此,相对于外地旅游者而言,他们对旅游地有着更为强烈的地方依恋感和恋地情结,从而使他们对本地文化旅游资源较为偏好。第二,供需双方有着不同的地理文化背景。旅游经营管理者大部分生活于大别山,生活形态、方言土话、审美情趣等与本地文化一致,对旅游地的自然景观以及地方特有的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而外地的旅游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短暂的旅游行程不能使他们很快地理解当地的文化,有些旅游者甚至还会出现排斥心理,从而使得供需双方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偏好有显著差异。

(3)采用IPA模型对比供需双方对天柱山风景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偏好,得出4个区域,分别为继续努力区域、过度表现区域、低优先改进区域、重点改进区域。其中,继续努力区域与低优先改进区域为文化旅游产品供需匹配区域;而过度表现区域、重点改进区域为文化旅游产品供需不匹配区域。

继续努力区域的文化旅游资源本身的内在品质与价值均较高,相对来说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供需双方对其均有较高的偏好,从而使旅游经营管理者在此区域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与旅游者的需求基本一致,达到了供需平衡。低优先改进区域则为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较小区域,供需双方对其均不重视,也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

过度表现区域为旅游经营管理者过高地估计了某些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使他们对其开发投入较大,而收益甚微,呈现超前开发状况,最终导致投入浪费、供需失衡。重点改进区域为旅游经营管理者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偏好较小,从而使他们对该区域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较小,而旅游者却对其偏好较大,有很大的需求,因此,该区域也处于文化旅游产品的供需不匹配状态。导致文化旅游产品供需不匹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第一,旅游经营管理者对旅游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确。由于缺少对市场的调查,使旅游经营管理者提供的文化旅游产品可能是旅游者偏好较小的。在旅游反馈系统等不健全的情况下,很难了解到旅游者对旅游地文化旅游产品的实际需求状况,因此,旅游经营管理者易根据自己的偏好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第二,与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关。旅游经营管理者对旅游地文化旅游资源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主要以有形的物质文化为主,且内容泛化。另外,文化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主要以静态的和视觉的表现形式为主,缺少动态的以及融合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全方位集合的表现形式。因而,往往会出现文化旅游产品供需不匹配的状况。

基于以上分析可得出,继续努力区域与低优先改进区域虽均为供需匹配区域,但继续努力区域内的供需双方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偏好程度均较大,同时也存在一定差异,未来还需努力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与品质;而低优先改进区域内的供需双方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偏好程度均较小,故此部分项目可作为远期的开发对象。过度表现区域、重点改进区域为文化旅游产品供需不匹配区域。过度表现区域由于旅游经营管理者超前开发,未来应放缓开发的速度,而重点改进区域由于旅游者对其偏好程度较大,而旅游经营管理者对其开发的力度又较小,因此,未来应集中力量重点开发此区域。

旅游管理前景分析篇(7)

关键词: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可拓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B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旅游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1]。针对现阶段我国旅游景区发展中所出现的矛盾问题:一方面为促进旅游景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景区进行适度开发;另一方面,景区管理人员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对景区过度开发,忽略景区的管理,造成景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本文利用可拓分析理论对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并进行形式化的表述,从而为有效实施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得以迅猛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然而,旅游业迅猛发展中出现的景区旅游资源破坏,景区内环境污染严重、景区及其周围地区社会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景区的长久发展。所以在旅游景区推动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刻不容缓。

可拓学[2]是我国学者创立的一门新学科,可用于解决矛盾问题,主要研究事物的可拓性及开拓创新的规律和方法。可拓分析方法已被学者们广泛使用于不同方面,并取得良好效果。

一、确定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包含了旅游经济可持续性、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和旅游社会可持续性三个方面。旅游经济可持续性是指在保证另外两方面不变的情况下,开发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持续性增长;旅游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指旅游业的发展要在旅游景区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范围内,合理有效利用旅游资源并保护与改善旅游环境;旅游社会持续性要求旅游业的发展要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并能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及保证旅游地社会稳定以及对当地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宣传。

在此基础上确定某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旅游开发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带动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对景区进行合理开发与规划,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加强景区环境保护管理,健全管理规章制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并着力提升景区品牌形象。

根据上述分析,设定如下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G1为景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G2为景区旅游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G3为景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

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对该景区的资源环境条件进行分析。本文假设在给定条件下不能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且该景区 N 地处中国西北某偏远地区,气候干旱,降雨量稀少,但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是少数民族藏族人聚集区,民俗历史文化景观丰富并具有特色。但是在对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经营中,由于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景区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对景区已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如植被破坏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等。并且由于地势偏僻,交通信息均很闭塞,给游客游览景区带来很大的不便,且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引起当地专业管理人才以及旅游从业人员严重匮乏,也导致景区管理一片混乱。虽然景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依然不大为广大游客所知,导致景区规模发展局限,不能给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该景区的现状制定条件物元: F1=[N,高素质人才数量,匮乏t1];F2=[N,资源环境条件,良好t2];F3=[N,交通条件,差t3];F4=[N,当地居民就业率,低t4]。由此可得该矛盾问题的可拓模型:

二、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可拓分析

进行可拓分析,就是为了将不相容问题化为相容问题,充分利用基元的可拓性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进行发散延伸,提出几种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基元的拓展分析包括发散分析、相关分析、蕴含分析、共轭分析和可扩分析,本文主要利用前面四种可拓分析方法。

(一)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发散分析

利用基元的发散性,从目标物元或条件物元出发,可以发散出多个基元集。可以对物元进行“一物多征、一征多值、一值多物”等发散,如对上述基元进行发散:G1-|{G11,G12,…,G12} ...;F1-|{F11,F12,…,F1n}....(-|表示发散)。

其中G111=(N,旅游商品销售收入,v111),G112=(N,餐饮业收入,v112),G113=(N,住宿收入,v113),G114=(N,游览收入,v114),G115=(N,其他收入,v115)...

对G21进行发散得G21-|{G211,G212,…,G21n}

其中G211=(N,景区宾馆为当地员工提供的岗位数,v211);G212=(N,景区饭店为当地员工提供的岗位数,v212);G213=(N,景区为当地员工提供的导游岗位数,v213);G214=(N,景区为当地员工提供的管理岗位数,v214);G215=(N,景区为当地员工提供的个体户岗位数,v215)...

对G23进行发散得G23-|{G231,G232,…,G23n}

其中G231=(N,人力资源状态,v231),G232=(N,管理规章制度的健全程度,v232)...

对G31进行“一物多征”发散得G31-|{G311,G312,…,G31n};对G31进行“一征多物”发散得G31-|{G311′,G312′,…,G31n′}

其中G311=(N,污水处理率,v311);G312=(N,固体废物处理率,v312);G313=(N,废气处理率,v313)...;G311′=(景区内饭店A,废弃物处理率,v311′);G312′=(景区内宾馆B,废弃物处理率,v312′); G313′=(景区内游乐场所C,废弃物处理率,v313′)...

对G32进行发散得G32-|{G321,G322,…,G32n}

其中G321=(N,水资源利用率,v321);G322=(N,电资源利用率,v322);G323=(N,煤资源利用率,v323)

对G33进行发散得G33-|{G331,G332,…,G33n}

其中G331=(N,水环境污染情况,v311);G332=(N,植被破坏情况,v332);G333=(N,大气环境污染情况,v333);G334=(N,土地荒漠化面积,v334);G335=(N,声污染情况,v335)...

对条件物元也可做类似发散。以上经发散后所得各基元的量值可以根据当地实际统计资料或者所设定的目标来确定。由上述发散分析可知:

1.为实现旅游景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实现景区旅游收入可持续增长。通过发散分析得到景区旅游收入各个增长点,主要包括特色产品的销售收入、门票收入、旅游接待设施如宾馆和饭店等住宿餐饮收入、以及游客在景区的其他娱乐消费收入等。然后再结合景区实际资源条件,针对各个收入增长点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为实现旅游景区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为当地居民谋福利,提供当地居民就业机会,为解决当地当地居民就业问题,可以雇佣当地居民在旅游景区的宾馆和饭店等从事服务工作,或者雇佣一部分当地居民从事景区管理和保护工作;也可以鼓励当地居民在景区范围内合法摆摊设点,向游客兜售当地特色产品以及饮料和零食等;以及鼓励当地居民在景区附近通过开设农家乐的方式,为外地游客提供有偿服务,既可以有效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也可以使外地游客更好地感受到当地民俗文化。提升景区的管理服务水平,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改善景区的人力资源状态,优化景区人力资源配置,提高景区内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利用高素质的员工更好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二是要健全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用理论指导实践,防止管理混乱而无章法的现象发生。

3.为实现旅游景区环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对景区的环境资源条件进行全面综合评价,主要考虑景区水环境污染现状,植被破坏情况,大气环境污染情况、声环境污染情况、以及土地荒漠化等方面;其次,要合理利用资源,特别是要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水、煤、电等资源);再次,要控制景区的污染排放,加大废弃物的治理力度,经过发散分析得废弃物主要包括固体废弃物、生活污水、以及废气等。另外,可以对景区内各大污染物排放机构如餐饮机构、住宿机构、厕所等进行分头治理,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各机构的污染物排放和治理标准,以达到改善整个景区的污染情况的目的。

(二)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相关分析

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当对某一对象进行变换时,就会引起与它相关的对象发生变化。相关分析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这种联系,也就是事物的相关性,用形式化的方法让人们更清晰地了解事物发展的相互关系。例如当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事元在当前条件下无法实现时,可以考虑对目标事元或条件物元进行相关分析,利用其相关的物元去解决。

设F5=(N, 年游客量,t5),易知G23与G22相关,G22与F5相关,即G23~G22~F5(~表示相关),而F5~G11,所以G23~G22 ~F5~G11;同理,设F7=(N, 民俗文化特色,强),则F7~G22~F5~G11;设F6=(N, 景区交通条件,t6),易知F6~F5,而F5~G11,所以F6~F5~G11。

由此相关分析可知,景区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实现有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反之经济收入增加可以用于景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如应着力提高旅游景区的服务管理水平,加大对景区的促销宣传力度,特别是对当地特色藏族民俗文化加以宣传包装,以提升景区的社会知名度,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景区游览,大大增加景区的经济收入。而另一方面,经济收入的增加又为对景区进行广告等各种渠道的宣传从而提升社会知名度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另外,由于该景区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而且景区内各个景点之间通达性很差,给前来观光的游客带来很多的麻烦,导致不少游客由于交通原因而对前往该景区游览望而却步。所以应大力改善景区的交通状况,配置一定数量的景区环保电力通勤车,保证顾客在景区内游玩愉快。以及配置一些景区专用大巴,专门负责用于接送景区游客往返当地车站。这样也会相应增加景区游客数量,从而达到增加景区收入的目的。

(三)目元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蕴含分析

物元的蕴含性是指当原有的目的在已有条件下无法实现时,人们转而考虑实现另一个目的,该目的的实现可以使原目的自然实现,称为物元的蕴含性。同样,我们可以对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物元进行蕴含分析,转化成实现另一个目标,以实现我们的预期目标。

设G13=(N,游客在景区的消费额,v13),易知G13与G11具有蕴含关系,即G13实现可以导致G11实现,即G13G11(表示蕴含);再根据上述发散分析,设G131=(N,游客在景区住宿的消费额,v131),则G131 G13;G132=(N,游客在景区餐饮的消费额,v132),则G132 G13;G133=(N,游客在景区特色产品消费额,v133),则G133G13;G134=(N,游客在景区的交通消费额,v134),则G134G13,所以得蕴含系:(G131or G132or G133or G134)G13G11 。

根据上述蕴含系可知为增加旅游景区的总收入,也就是要增加游客在景区的消费。又根据发散分析,已经找出景区内的各个收入增长点。所以可以采取如下思路来刺激顾客的消费:(1)积极改进景区的旅游接待设施质量,保证饭店和宾馆的干净卫生、服务周到以及饭菜可口且具当地特色等,另外也可增加一定数量的星级宾馆和饭店,以满足高消费游客群体的需要。(2)积极开发景区的新景观,开发特色产品。通过对景区的地理环境气候进行分析,发现景区有大片的荒地并没有很好地开发,而相关农业专家认为当地干旱,且强烈日照以及温差的气候非常适合当地一种特殊品种的桃子的生长,该桃以形体均匀,色泽艳丽,肉厚味香而闻名。所以可以将荒地利用起来,开发出一片桃园。这样不仅合理利用了土地,改善了景区的绿化情况,更重要的是将桃子开发成景区的特色水果或者制成水果罐头,吸引游客购买,将大大增加景区的收入。而且新开发出逛桃园的特色旅游项目,也会给广大城市游客带来不小的吸引力。(3)注重景区旅游辅助交通设施的配备,上述相关分析表明大力改善交通情况有利于增加游客数量以达到增加景区门票收入等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此举也为景区旅游开辟了一个新的产业,即交通运输产业,亦可以大大的增加景区经济效益。

(四)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共轭分析

物的共轭性包括物质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对立性。进行共轭性分析可以更完整地了解物的结构,更深刻地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可拓论从虚实、软硬、潜显和负正四对共轭部来描述事物的结构。平时我们考虑问题,习惯于从事物的实、硬、显、正角度分析,但从虚、软、潜、负角度往往考虑问题更周全细密,且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假定F5=(N, 景区年游客量,t5),从物的对立性考虑,任何物都有对立的部分。对于旅游景区的年总收入而言,年游客量越多,总收入越高,即景区年游客量关于旅游景区年总收入的取值是正值。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景区年接待的游客量过多,超过旅游景区的旅游容量,就会对景区环境造成极大环境破坏,不利于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得不偿失。所以一方面景区要扩大接待能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景区收入,对当地经济做出贡献;而另一方面,要严格遵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合理控制景区游客流量,可以采取票价旺季上浮,淡季下调,旺季限量售票以及预约制度等来调节游客流量。对G22=(N, 知名度,v22)进行对立分析,由于要提高景区的社会知名度,势必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宣传促销,所以会在减少景区短期内的旅游总收入,但是从长远方向来看,景区社会知名度增加,会慢慢吸引更多的游客,有助于增加景区的长远经济效益。

从物的物质性考虑,任何物都由物质性部分和非物质性部分组成。对于旅游景区而言,旅游地本身的自然景观、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人力资源情况等是实部,虚部为景区的管理水平、品牌形象等。景区管理者不仅要注意对景区的实部(自然景观、资源环境等)进行适度合理开发,积极保护;也应注意加强健全景区管理法规制度,严格按照相关法规管理景区旅游经营活动,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 结束语

本文将形式化工具可拓分析方法运用于景区可持续发展中,通过上述可拓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实现如下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1)实现旅游景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物元进行“一物多征”发散分析和蕴含分析,得到景区各个旅游收入增长点,将景区总收入目标细分到景区下属各部门;再通过相关分析,拓展出新的产业,即交通业,增加新的收入增长点。(2)实现旅游景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通过发散分析得出安置当地居民就业的几种方式;以及提高景区管理水平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即人力资源配置以及管理规章制度。并通过相关分析得出景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3)实现旅游景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利用“一物多征”和“一征多物”的发散原理得出景区废弃物污染治理的内容,从而可以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实现景区综合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并利用发散原理将废弃物污染治理的总目标细分到下属各部门,实现景区的分头治理。通过可拓分析,可以提供更为广阔和新颖的思路并产生相应的可拓策略,从而为景区的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