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标准农田坡度要求

高标准农田坡度要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9 16:22:42

高标准农田坡度要求

高标准农田坡度要求篇(1)

关键词:排水沟;设计;技术

粮食产量持续增产的主要内因之一是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加大和节水灌溉技术含量的增加。近年来,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国家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成了一大批高标准的田间工程,形成了沟相连,路相通、林成行、田成方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为粮食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排水沟作为田间工程的组成部分,发挥着排除地表水,减少田间淹没深度和时间、减少地下水位上升高度、排除田间农药、化肥的残留渍害、建立生态净水等不可或缺的作用。做好排水沟的规划设计,是发挥田间工程效能的重要环节。

一、田间排水沟的设计要素

在进行排水沟设计时,要重点考虑排水系统工程布局和工程标准,确定田间排水沟深度和间距,分析计算各级排水沟道和建筑物的流量、水位、断面尺寸和工程量。田间排水沟设计的关键是确定排水沟的深度、间距、断面、比降边坡系数等要素。

(一)田间排水沟的间距

田间排水沟间距和断面尺寸由排水要求和机耕要求确定。云南北部降雨量少的地区排水沟间距一般为150-400m 米。云南南部雨水丰沛的南部地区的排水沟间距为100-200m。

(二)田间排水沟的断面

除涝排水沟的断面根据排涝流量确定。排水沟的断面尺寸通过水力计算确定。先选择排水沟底的纵向坡降、横断面的边坡系数及沟床的糙率。兼有除涝和防渍的排水沟,一般按照排渍的要求确定沟深,再初步拟定过水断面,再校核是否满足除涝要求。

(三)田间排水沟的沟深

农沟沟深一般为1m左右。最末一级的地下水排水沟的深度,根据排水任务而定。防渍功能的沟深为0.8-1.5m。防止土壤返盐的沟深,则为地下水临界深度。

(四)沟深与间距的关系

排水沟水位与沟深间距关系一定时,排水农沟深度与农沟的间距有关。在要求的地下水位一定时,沟深大则间距大,沟深小则间距小。间距小,沟可浅些,否则要求较大的沟深。一般情况下根据作物要求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和施工条件,初步确定排水农沟的深度,再确定相应的排水沟间距。由于排水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需要通过试验资料和相近地区的成功经验分析选定。

(五)排水沟的设计流量

设计流量分排涝流量和排演流量两种。计算设计流量时,首先确定这两种情况的设计排水模数,然后分别乘以与排水沟断面相应的汇流面积,即为排涝设计流量和排渍设计流量。

(六)排水沟的设计水位要求

排水沟设计分为排渍水位和排涝水位两种,排渍水位是排水沟平时应维持的水位,也称日常水位,主要满足控制地下水的要求。为了保证农沟水位不被奎高,斗、支、干沟的排渍水位要逐级降低,除了水流的纵向坡降外,各级沟道汇流处尚需有适当的水位落差,一般0.1-0.2m。排涝水位也称最高水位,是排水沟通过排涝设计流量时的水位。排涝时各级沟道的水位均不应高于沟道两侧的田面高程,以低于田面0.2-0.3m为宜。在抽水排涝情况下,承泄水泵排水的排水沟段,或通过小块洼地的排水沟段,允许筑堤束水,使沟内水位高于两侧田面高程。

(七)排水沟的边坡要求

由于有地下水逸出,容易坍塌,因而常采用较缓的边坡。由于排涝历时短,沟坡容易长草,沟床糙率大,因而耐冲能力强,可以选用较陡的纵向坡降。

(八)排水试验

根据农田排水试验规程SL-109-95的要求进行试验。试验时,针对某种沟深,拟定一组排水沟间距,测试排水沟间距最终排水效果。

二、排水沟的设计步骤

(一)排渍水位设计

排渍水位是排水沟经常需要维持的、满足防渍或防止盐碱化要求的水位,也称日常水位。其初步设计步骤为:一是确定排渍控制点高程(取最远处低洼地高程值);二是初拟各级排水沟的比降;三是推算排干沟出口的日常水位。应满足干沟出口处的日常水位(排水承泄区的水位)。若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则调整比降,尽量争取自排。在水网圩区,无法自排,则采用抽排来维持日常水位。

(二)排涝水位

排涝水位是排水沟通过排涝设计流量时的水位,也称最高水位。其设计步骤为:一是确定排涝控制点;二是拟定各级排水沟比降;三是计算干沟出口处的排涝水位。应满足干沟出口处最高水位不低于外河的最高水位。若干沟出口发生壅水,则需调整排水沟比降,或筑堤束水。若无法自排,则考虑建站抽排。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沟道的滞蓄能力,可采取提高加密沟网、提前预降沟水位等措施。若排水沟同时具有排渍和排涝的要求,则应同时满足上述两种水位要求。若以排涝要求确定沟道断面,则以排渍要求来校核。若以排渍要求确定沟道断面,则以排涝要求来校核。

(三)排水沟横断面设计

水沟横断面设计的步骤:一是确定排水沟横断面尺寸。一般干、支沟应作具体设计,斗沟选择有代表性斗沟作典型设计,农沟可采用地区统一的标准断面;二是按排涝设计流量确定排水沟过水断面,通常按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方法与渠道计算相似;三是底坡应考虑接近地面坡降,以避免深挖方。应考虑承泄区水位,尽量自排。应满足不冲不淤,比降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四是结合引水的沟道比降宜缓,此时应顺坡排水,倒坡引水。结合蓄水灌溉、滞涝、通航时,也可采用平沟底。

(四)边坡设计

边坡系数主要与土质和沟深有关,一般同级沟、渠相比,沟道的边坡系数大于渠道的边坡系数。应考虑地下水渗出、坡面径流冲刷、沟内积水时,波浪的侵蚀等因素。

三、设计中应考虑的相关因素

一是根据防渍、通航养殖要求校核排水沟的水深和底宽。如果不能满足防渍、通航养殖要求,则应拓宽加深断面。如果排渍要求的沟深比排涝要求的沟深大得多,则可以采用复式断面,这样能满足排渍要求,又不致使断面扩大很多;二是平原、水网圩区,排水沟校核滞涝要求:确定需要排水沟滞蓄的水深,计算需要排水沟滞蓄水量、排水沟滞蓄容积、滞蓄能力。校核增加抢排水量,减小要求的滞蓄量。扩大沟深或沟宽,或采用复式断面,增加沟道密度;三是沟道灌溉引水能力校核要求:利用排水沟引水灌溉时,往往平坡,逆坡引水。需校核输水距离及水位能否满足灌溉要求,推算水面曲线,如不满足应调整排水沟的水力参数;四是随着国家对农业生态和食品安全的重视,农田生态建设问题凸显,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排水沟和沉淀沟的布设问题;五是设计中要注意排水沟网的观感效应,勾画出与现代农业气息相映衬的生态艺术设计作品。

高标准农田坡度要求篇(2)

关键词:围场;坡改梯;水利扶贫

中图分类号:F12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1-0226-01

水利扶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化农业,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而坡改梯工程作为水利扶贫攻坚的一个着手点,对水利精准扶贫,促进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生产化发展,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土地资源情况

围场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部,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县,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国家级贫困县,重点生态功能县。全县总面积9037.37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耕地面积167万亩,占总面积的12.3%,其中坡耕地面积12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6.1%。坡耕地多,基本农田少,耕地质量差,土地利用率低,农业产业单一是围场县耕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也是造成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之一。

2 坡改梯建设成效

2013年,围场被列为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区,三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坡改梯建设工作,始终把坡改梯工程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常抓不懈,促进了全县坡改梯工程建设的稳步发展。截止2015年底,全县总计完成坡改梯面积35000亩,并进行了水利配套,为建立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水利精准扶贫找到了根本途径和着手点。

2.1 发展壮大支柱产业,落实产业脱贫举措

围场县在坚持以梯田建设为重点的坡改梯改造同时,将梯田建设与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相结合,培育了一批马铃薯、中草药、时差蔬菜、苹果等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和壮大了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了“梯田+马铃薯”、“梯田+苹果”、“梯田+中草药”等产业模式,这些产业模式已成为提高群众支柱产业、为群众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和推动了相关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主道,形成了多业并举,协调发展的大农业格局,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坡耕地实现梯田化后,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和个人进行承包经营管理,实现了当年建成当年流转的良好局面。特别是马铃薯种植呈现出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种植,标准化管理的发展走势。目前15000亩坡改梯工程区域已成为围场县马铃薯一体化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区。

2.2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落实基础设施脱贫举措

坡耕地建造前,坡度大,不适宜进行水利配套,耕作方式只能采取人畜共作方式,农业生产条件低劣。自实施坡改梯工程后,生产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坡地变平地,窄田变宽田,田间道路顺直,绝大多数适宜机械化作业,同时配有沟道谷坊等配套防护措施,极大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2.3 控制水土流失,落实生态保护脱贫举措

截止2015年底,全县总计完成坡改梯面积3.5万亩,每年可减少入库泥沙2.9万吨,年土壤侵蚀量由治理前4.3万吨减少到1.4万吨,土壤侵蚀模数由1845吨/(km2.a)下降到600吨/(km2.a),减沙效率达到67.5%。另外,工程的实施能使降水有效拦蓄,最大限度利用降水资源,减少土肥流失,极大地提高了耕地的保水保墒和拦泥能力,工程建设符合围场县扶贫攻坚与生态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路子。

3 发展思考

围场在以梯田建设为重点的坡耕地改造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取得了很多很好的经验。但全县25度以下宜修梯田面积达60万亩多,而现在总计梯田面积仅13万亩,占宜修梯田面积的21.7%,还有47万亩坡耕地需要改造,任务相当艰巨。因此加强梯田建设,加大坡耕地改造力度,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3.1 政府主导,明确坡改梯建设目标

政府是顺利实施工程的重要组织保障,坡耕地改造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必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统筹水务、国土、农牧、农业开发等部门,制定长期规划,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将坡改梯工程与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结合起来,与农村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加强领导,稳步推进,使全县47万亩宜修梯田的坡耕地得以治理,达到全县人均1亩的目标实现。

3.2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渠道

随着坡改梯工程建设的逐步深入,立地条件也逐渐从好向差,施工从易到难转变,这样就使单位面积的治理费用逐步上升,如果补助标准不变,就会影响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建议上级要按时段增加财政预算额度,提高梯田建设补助标准,同时,要创新机制,积极采取“国家补、地方筹、群众拿、银行贷”等办法,推行“政府+合作社+农户+金融机构”模式,扩大融资渠道,使自然人农业变为法人农业,从粗放经营转变为精细化经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3 加强建设管理,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

要进一步完善梯田建设和管理制度,落实建管措施,参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管理好以梯田建设为重点的坡耕地改造项目,确保梯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要加大机修梯田力度,推广优化梯田建设技术,突出规模化治理,范化实施,优质化建设,加快梯田建设步伐。针对梯田建设国家补助有限和农村“两工”取消后劳力难组织的实际,要广泛宣传梯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推行“一事一议”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梯田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依靠科技,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梯田建设优化技术,不断提高梯田建设效益。

高标准农田坡度要求篇(3)

省农业厅产业化规划处:

为实施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工程,着力培育一批有有规模、有特色、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并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和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结合本地优势,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拟定出儋州市2010年度重点农业产业化申报项目。现将具体申报项目汇报如下:

一、建设冬季瓜菜标准化农田项目

(一)建设规模:建设5个400亩的设施大棚及配套设施;种植特色瓜菜2000亩,年产特色瓜菜6400吨。

(二)建设地点:儋州市的那大镇那早洋、东成镇长坡洋、光村镇扫地坡、王五镇枝根坡、中和镇七里坡。

(三)建设年限:1年。

(四)建设性质:新建。

(五)投资总额:8000万元。

(六)项目概况:儋州市是农业大市,为使农民增产增收,我市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瓜菜生产将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农户脱贫致富的一条好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标准化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特别是按照标准化生产的瓜菜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由于诸多原因,我市瓜菜生产还存在许多问题:农业产业化进程度低,品种不精,种植、加工技术不规范,瓜菜质量不保证。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要求瓜菜的生产必须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从而保证瓜菜产品质量的稳定。标准生产的的农产品前景非常看好。我市属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受台风影响小而轻,非常适合瓜菜的种植。

我市瓜菜种植历史悠久,目前我市东成镇瓜菜种植基地、光村镇辣椒种植基地、王五镇黑皮冬瓜种植基地、那大镇瓜菜种植基地、中和镇瓜菜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拟建的冬季瓜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该项目的实施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按市场订单情况,采用科学、规范的标准,种植各类瓜菜,生产市场需求的高品质农产品,既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将给投资者带来持久、丰厚的利润,又带动了农户脱贫致富。

(七)项目进展程度:已完成规划。

(八)项目经济效益:年销售收入1536万元,年实现利润384万元,投资回收期5.3年。

(九)项目合作方式:独资、合资、其他。

(十)相关优惠政策:享受儋州市及拟建项目的镇对外来投资优惠政策。

(十一)联系单位及联系人:

单位:儋州市农业委员会

联系人:吴三敏联系电话:13389838828

二、农产品田头预冷库建设项目

(一)项目简介:儋州市的王五、海头、光村、中和等四个镇及周边镇每年有25万亩近40万吨农副产品鲜货(菜)生产量,品种达十余个,以冬春季节生产为主。由于我市冷库少,很多的农副产品保鲜期较短,无法及时调运,使大量的农副产品的过期、变质,造成了农户的亏损,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我市菜农急切的盼望主产镇的田头建有预冷库,可以短期储蓄他们的农副产品,以解决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为解决农副产品鲜货(菜)长途外运,促进我市冬季鲜菜产业化发展,拟在王五枝根坡、海头立丁坡、光村扫地坡、中和镇七里坡等四个田洋,建设四座年预冷规模为各1000吨的农副产品鲜货(菜)预冷库。

(二)建设地址:儋州市的王五枝根坡、海头立丁坡、光村扫地坡、中和镇七里坡。

(三)项目建设规模:4000吨农副产品鲜货(菜)预冷库及配套设施。

高标准农田坡度要求篇(4)

【关键词】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措施及设计

1 项目背景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计划在桐柏实施桐柏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项目。桐柏县地处豫鄂边区,桐柏山腹,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群众生活相对贫困。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40%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了彻底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建造适宜人们生活生产的环境,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实现了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使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小流域治理工程选定在淮河源项目区内的淮源小流域、银宴小流域及黄畈小流域内实施。

2 工程总体布局

桐柏县淮河源小流域治理区属低山丘陵区,其水土流失特点是:凡是荒山、秃岭、坡耕地及植被稀疏的山坡,均存在着严重的面蚀;随着面蚀的发展,地表径流进一步集中形成股流冲刷力增大,日长月久,面蚀形成沟蚀。针对治理区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成因、资源利用及经济发展方向与社会经济特征,在小流域治理布局设计上,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注重实效”的方针,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治理相结合,水保措施与农业耕作措施相配套,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相兼顾的原则,沟坡兼治,乔灌草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措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

3 小流域治理措施

3.1 水平梯田设计

根据治理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评价分析,按照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的原则,选择在条件适宜的坡耕地,修建成水平土坎梯田,面积为90hm2。

3.1.1 设计标准

①水平梯田在小于25°的坡耕地修筑;②土质好,在村庄附近、交通比较方便,位置较近,邻近水源,利于管理、机耕和水利化的地方优先选择;③科学规划、集中连片,山、水、田、路综合治理;④充分合理利用水源,布设灌溉水系,防洪除涝统筹兼顾;⑤田块布设需顺山坡地形,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田块长度尽可能在20-80m,以便利耕作;⑥梯田埂沿等高线布设,合理布设田间道路、截排水系统、沉沙设施。

3.1.2 梯田设计规格

①一般要求梯田田面宽大于6.0m;②田坎高度根据地面坡度、田面宽度确定;③田边设蓄水埂,埂高0.3m,顶宽0.3m,埂内坡1∶1,外坡与田坎侧坡一致;④田坎侧坡坡度确定为72°;⑤梯田内侧开挖竹节沟,底宽0.3m,深0.3m,与田间纵向排水沟相连。

3.1.3 梯田施工设计

①定线:定线过程中,遇局部地形复杂处,根据“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原则处理,有的地方为保持田面等宽,可适当调整埂线位置。②清基:清基即清除表土厚约20cm,清除石砾等杂物(如有洞穴,即时填塞),整平,夯实。③筑埂:田坎必须用生土修筑,土中不能夹有石砾、树根、草皮等杂物;修筑时分层夯实,每层虚土厚约20cm,夯实后厚约15cm;修筑中,每道埂坎全面均匀地同时升高,不能出现各段参差不齐,影响接茬处质量;④深翻土层、保留表土:梯田地埂筑好后应深翻田面土层至0.5m,保证农作物种植需要。表土保留有三种施工方法:表土逐行置换法。对于坡度较陡、田面较窄的梯田、采用表土逐台下移法。对于坡面坡度较缓,梯田田面较宽,采用表土中间对置法实于田面宽10-15m的水平梯田。⑤修平田面:将田面分成下挖上填与上挖下填两部分:田坎线上下各1.5m范围内,采取下挖上填法,从田坎下方取土,填到田坎上方;其余田面采取上挖下填法,从田面中心线以上取土,填到中心线以下,田面挖、填任务基本完成后,应用手水准检查是否达到水平(或设计纵向比降),误差不超过1%;田边1m左右,保留10m左右反坡,地中原有浅沟部位,填主要比水平高出10cm左右。

3.2 坡面水系工程设计

梯田经过深翻改土后,增加了蓄水保墒能力,对中、小强度降雨所产生的径流可以全部拦蓄,若遇到强度较大的暴雨,梯田仍有被冲垮的可能,因此必须修建排水设施。如果在整片梯田上部有较大集雨面积,则布置截流沟、池塘、沉沙池、消力池等相应的排蓄工程。

梯田排水系统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田埂内侧的竹节沟;二是,竹节沟相连的纵向排水沟,纵向排水沟的布置因地形而异。

梯田的排水方向是:田面竹节沟纵向排水沟自然沟道或农田排水沟沟道(或塘坝)。

3.3 水土保持林设计

在小流域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多年来该地区进行的水土保持造林经验,以立地条件类型为依据,考虑各立地条件类型的差异性,结合现有栽培水平和运用先进的造林技术进行设计。项目区水保林面积为140hm2。

3.3.1 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获得稳定持续的环境,改善立地质量为目的;②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或经多年栽培,适应性较强的引进品种,提高造林成活率;③尽量营建复层林相,充分利用营养空间,建立稳定的生态林系。

3.3.2 造林设计技术措施

①造林树种:针对不同立地类型条件,荒山荒坡造林以“两松”、栎类为主。②造林密度:本次设计是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2-1996标准,按照土层厚度、利用类型、进行树种配置。“两松”、栎类造林株行距为2×2m,密度为2500株/hm2。③整地设计:整地工程防御标准按10年一遇6小时最大降雨量设计。整地时间在秋末冬初,特殊情况下亦可夏季整地一般比造林季节提早1~2季节。整地方式采用鱼鳞坑。④造林方法:造林季节选择在春季,项目实施年度秋冬季完成造林整地任务。次年3月底以前完成所有栽植任务。“两松”营养钵栽植,速生杨采用1年生裸根苗植苗造林,栎类采用直播造林。荒山造林宜营造混交林,采用火炬松与栎类株间混交。

3.4 经济林设计

以立地条件类型为依据,适地适树,选择经济价值高、优良乡土树种或适应性较强的优良引进品种,提高造林成活率,尽量营造复层林相,建立稳定的生态体系,以获得最大的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的效益,林地选择在交通方便、避风向阳、土质好的梯田及坡度较缓的坡耕地、土层较好的四荒地。

治理区经济品种选择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选择具有丰产高产经济效益好,经济价值大的造林品种,发展支柱产业,本规划选择的经济林品种为茶叶。

新辟茶园根据山地实际,工程防御标准按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设计,根据本流域地形、土质等立地条件,茶苗采用抽槽整地。按0.6×0.6×0.8m的要求进行深沟吊槽,沟内分别施入土杂肥、饼肥、磷肥、再覆盖细土,细土厚25―30cm。但实际有些整地不到位,突出表现在吊槽深度、宽度不够,畦上存在大量石块,大土块及枯枝杂物,这些存在不利于根系与土壤的紧密结合,同时阻碍茶苗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导致茶苗今后失水而枯死。

3.5 封育措施设计

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1164531―1996标准,在有水土流失的荒坡与残林、疏林地采取封育措施,通过封育、补植治理,恢复林草植被,提高林草效益。郁闭度达0.75以上,林间有地面植物及枯枝落叶层覆盖,水土流失明显减轻,泥沙悬移值减少80%以上,封育后造林成活保存率达85%以上。

3.5.1 封育技术措施

本流域水热条件较好,树木破坏较轻,植被恢复较快,实行季节封禁。在春、夏、秋生长季节封禁,晚秋和冬季可以开放,允许村民到林间割草、修枝。在季封期间利用冬春造林季节,有计划的补植幼林恢复原有林地的林木数量。

3.5.2 封育区内抚育管理措施

①结合封育,在残、次、疏林中合理进行苗木补植,平茬复壮修枝间伐,择优选育,促进林木生长,促进植被恢复。②定期检查林木生长情况,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清除病死木。病虫害防治采用机械防治和人工防治方法进行,发现病虫害后,选择低毒高效化学药剂及时防治。③建立封育治理技术档案,除记载有关基本情况外,着重记载封育效果、植被演替、林木生长、野生动物繁衍变化等情况。④对成林进行封育管理,并固定专人管护,严禁采伐及放牧。

3.6 塘坝工程设计

根据流域规划,小型水利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治理原则,按照防治并举,蓄、排、拦、泄、灌并重的指导思想,做到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就地取材,方便施工,节省投资。塘堰整修工程主要由清淤、塘坝加固、溢洪道、放水洞进口整修等组成,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范的规定进行设计。

3.6.1 塘堰清淤设计

塘堰设计参照土坝设计规范,顶宽一般1.5~4m,上游坡1:1.25~1:1.75,下游坡1:1.0~1:1.5,坝高一般1.5~4m,超高为0.2~0.3m。

3.6.2 塘坝加固设计

整修坝坡前先将表土清理,坝坡开挖成台阶状,以利于新老土的衔接。为保证坝坡质量,坝坡培厚厚度应比设计坡面厚0.10m以上,人工夯实,要求回填土的干密度不得小于1.62g/cm3。培厚时必须层土层夯,每层填筑厚度不得大于0.3m。土料以不干不湿为宜(即用手捏一捏能成团,轻轻掉地下又能散开),同时要按设计断面边修边收坡,注意始终在坝坡稳定边坡比范围内。

3.6.3 溢洪口、放水涵洞进口整修设计

溢洪口尺寸虽可满足泄洪要求,但由于部分水毁需进行整修护砌,采用M7.5浆砌石护砌,护砌厚度30cm,护砌长度4.0m。

放水洞进口损坏,需拆除重建,仍设计为阶梯状,梯级四级,级差0.30m,坡比1:2,进水孔直径20cm,木塞控制。

放水涵洞由进口、洞身和出口构成。进口布设在塘坝上游正常蓄水面下任意一段的山坡上,设计为阶梯状,规格为阶长×阶宽×阶高=0.8×0.6×0.3m,总长度随地形和塘堰高度而变,进水管宽0.4m;进水孔直径为0.2m,采用木塞开关;进水池为方形,长×宽×高=1.0×1.0×0.8m,进口均用C25钢筋砼浇筑,浇筑厚度20cm。洞身为?准400预制钢筋砼涵管,长度随塘堰高度而变,接口处用水泥砂浆焊接,铺设时管下垫20cm厚C20混凝土,坡降为1/100。出口处设出水池,起消能防冲作用,采用浆砌石建造。

高标准农田坡度要求篇(5)

关键词:土地;整理;规划;技术要点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city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accelerating, the demand for land for various construction projects are increas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land use and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is more outstanding. So the land consolidation improve land use efficienc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our work. This article from the planning process in the land use problems, put forward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Keywords: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key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984

引言: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近年来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研究土地整理规划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的提出,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及其问题

1、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

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第一,农村土地征用:土地征用是集体土地向城市用地转换的合法途径,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集体所有制化的土地作为城市用地的重要补充,保证了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对土地急剧增长的需求;第二,对土地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的配套开发以及城市土地的综合管理利用。对城市土地以拍卖的方式卖给房地产商,以招标的方式将城市基础建设的任务分配到有能力的单位,从而综合利用土地资源。2、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土地征用方面:土地价格在土地征用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征用是国家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有偿征用农民土地的方式。在我国,征用农民土地后给农民较少的经济补偿,土地征用费占土地出让价格的比重很低,土地的收益分配混乱,加之政府对土地补偿费的截留,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此外,市价和土地征用价格的巨大反差,土地在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类型经济组织之间的不规范流转大量存在,这种自发性的流转由于没有纳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带来诸多问题。如用地权不清晰、产生由价格和产权问题而发生的争端、土地资源的滥用等;其次,利用招标拍卖等方式对土地进行分配利用。土地竞拍的价格一般较高,尤其是房地产商为了追逐自身的经济利益,在高价得到土地使用权后,对土地进行配套建设开发,造成房屋价格上涨、炒房现象严重。

二、土地整理合理利用的政策建议

1、对农村土地征用的管制

1.1征地补偿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根据地租理论,地租有级差之分,应根据土地的优劣程度来确定地租。换言之,对征收的土地给予征地补偿费时,应有所区分,根据地块带来的效益确定。对于在可预测范围内有良好发展前景,并且用途非常广泛的地块,在征用补偿费的确定时,应区别于劣质地块。此外,政府在对失地农民的同期损失给予补偿时,应该加入土地使用后的预期利益,动态提高补偿标准,从而既可以降低农民对征地的不满情绪,又提高了土地征用的成效。

1.2征用土地的购地费确定

购地费应由被征购地块的地价款、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构成,其中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应如实补偿,地价款可根据农地基准地价,集体农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后的用途及预期收益等因素确定,让农民分享额外的增值收益。尤其对于个人承包集体土地的农户,在承包期还未到达的前提下,承包的土地已被政府征用,他们的预期利益更应得到保护。

2、对土地招标、竞拍、挂牌的规制

由于国家允许对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招商、拍卖和挂牌,全面推行和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从而凸显土地资产价值,为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秩序以及有效遏制土地出让中的暗箱操作提供平台。经营性用地通过扩大土地出让的招拍挂比例,由市场机制决定土地去向,由政府部门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基准地价和出让底价,充分挖掘土地的资产价值。

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1、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2、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2.1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2.2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水平梯田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100m×17.5m,梯地田坎层差在1.5m。格田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10cm。规划旱地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设一埂坎,埂坎顶宽30cm,高30-50cm,田块长150-200m,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沟埂采取挖沟筑埂,埂在上、沟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下,保持水土、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还应该符合农作物耕种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2、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 ,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灌溉输水工程实行自流灌溉,通过各级渠道将水引自田间。排水工程有截洪沟、排水沟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沟道为承接系统,结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沟,实行自流排水。

3、道路工程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设计田间道路工程。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4、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5、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参考文献:

高标准农田坡度要求篇(6)

关键词 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做法;问题;黄岔坡;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254-01

1 西吉县黄岔坡项目区基本情况

西吉县黄岔坡项目区地貌类型主要以梁峁沟壑类型为主,土壤以侵蚀黑垆土为主,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5.5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40 mm。总面积21.73 km2,涉及1个乡镇4个行政村,835户,总人口3 340人,其中农业人口3 206人,区内坡耕地1 353.05 hm2,截至2012年底,项目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8.06 hm2,治理程度10.46%。其中:梯田162.58 hm2,占坡耕地面积的12.02%,人均梯田面积约0.05 hm2。营造水保林39.4 hm2,种草面积6.08 hm2,林草覆盖率为2.09%。农民人均纯收入2 763元,人均产粮387 kg。

项目区农村各业发展极不平衡,表现为明显的以种植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林业产值低下,副业表现出以输出劳务为主的单一局面。项目区川台地少,宜修梯田坡耕地多,人均梯田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保土保肥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农民温饱问题,迫切需要加快项目区坡耕地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步伐[1]。

2 主要做法

2.1 科学规划,长远安排

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全县“围庄田”工程的建设重点、建设目标及主要措施,同时还明确了“围庄就近,方便生产,利于管理,实际实惠”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抓点带面,整村推进,先易后难,注重实效”及“缺什么,补什么”的实施原则[2-3]。各乡镇也制定了年度实施计划和发展规划,将建设任务落实到村、到组、到户、到地块,为全县按期实现“四项工程”整体达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整合项目,捆绑实施

动员群众投资投劳,整合“围庄田”工程与相关农业项目,捆绑实施,以解决资金问题。同步规划实施项目区治理、扶贫整村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实行常年整修与阶段突击整修相结合,以机械平田为主,人工整修为辅[4]。

2.3 典型示范,抓点带面

每年都建立一批示范点、示范村,依靠典型示范,全面推动落实,以加快“围庄田”工程建设进度。

2.4 积极探索,完善思路

立足山区实际,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村小康生态家园建设模式,进一步探索山区小康家园建设新路子,为“围庄田”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5]。

2.5 配套建设,优化产业结构

将梯田建设与配套水利设施建设相结合,与调整种植结构相结合,与开发“五大产业”相结合,坚持走好“修梯田、集雨水、兴科技、抓调整”的旱作农业路子。

2.6 强化管理,推动落实

将“围庄田”工程建设作为年度农村经济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设立单项奖和整村达标建设奖,实行“百分量化、阶段检查、单项计分、综合评估、择优计奖”的办法,县委、县政府每年还组织2次大型的督查活动,及时总结评比,通报表扬,从而推动梯田工程的顺利实施。

3 存在的问题

梯田是解决西吉县山区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西吉县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具体的困难和问题。当前最为突出的是资金不足问题,这直接影响着工程进展和按期实现整体达标。为此,要以项目为依托,进一步坚定信心,加大力度,切实加快坡耕地工程建设步伐[6]。

4 今后产业培育开发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向与目标

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2008)中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其指标体系,根据项目区土地资源调查结果,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土壤、侵蚀状况、土层厚度等自然条件差异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选定影响项目区土地质量的主要因子,即地形部位、地面坡度、土壤侵蚀程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等5个因子,并将每个因子指标分为六级,并赋权重分,然后对各地块单元进行综合评分,再按分值高低划分出项目区土地质量的等级情况[7]。

按照上述评价标准,通过对项目区进行综合评分并划分土地质量等级,评价各等级土地资源情况结果为:一级土地面积162.58 hm2,占总面积的7.48%,为宜农地。以梯田为主,是项目区主要的粮食和林果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强土、肥、水管理,提高土地生产率。二级土地面积1 111.92 hm2,占总面积的51.17%,为宜农、宜果地。主要分布于坡度较缓的梁峁坡,土层深厚,以坡地为主,可作为实现人均粮食自给的来源地,应通过修梯田提高土地质量。三级土地面积315.13 hm2,占总面积的14.50%,为宜林、宜草地。主要分布于梁峁坡中上部,土壤质地一般,在满足基本农田要求的情况下,发展林业、畜草业。四级土地面积387.16 hm2,占总面(下转第257页)

(上接第254页)

积的17.82%,为宜林、牧地。主要分布于沟坡,为大于25°的陡坡地和覆盖度小于20%的荒草地。利用方向是造林、种草和封禁。五级土地面积131.56 hm2,占总面积的6.05%,主要分布于阳面梁坡,利用方向是村庄和居民用地。六级土地面积64.65 hm2,占总面积的2.98%,大部分是裸岩、裸土、陡崖坎,暂时无法直接利用。宜农、林、牧、果用地1 976.79 hm2,占总面积的90.97%。

5 参考文献

[1] 程君.西吉县黄岔坡耕地现状及工程总体布置设计[J].甘肃农业,2013(19):49-50.

[2] 吴宝奇.浅谈西吉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必要性――以宁夏西吉县兴隆镇黄岔坡项目为例[J].甘肃农业,2013(18):42,45.

[3] 苏长芳.朝阳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12):259-260.

[4] 和俊.云南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11(2):11-13.

[5] 范彦淳.河南省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做法与成效[J].中国水土保持,2013(2):8-10.

高标准农田坡度要求篇(7)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灌溉排水;塔营子镇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33-1

1 项目区概况及土地限制因素分析

阜蒙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行政隶属阜新市,是以种植旱地为主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也是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项目区位于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地貌上属低丘平原,其土地利用类型以旱地为主,项目区建设规模内基本上没有灌溉设施可以利用,其排灌系统骨干设施不具备,局部地块土壤质地偏砂,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地产出率低,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耕地资源,所以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急需提高地力,提高单位耕作面积土地产出率。

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

高标准农田可以定义为:具有充足的水源保证,同时土地相对成片且肥力较高,排灌、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的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耕地[1-2]。而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3]。积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按照辽宁省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要求及《阜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选择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的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申报项目。

3 建设内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内分布19块其他草地,土地平整面积13.5168hm2,总平整土方量为:挖方3.3788万m3,填方3.3788万m3。

项目区需要客土1处,面积为0.1989hm2,根据现状客土地块与周边耕地的高差确定填土深度为0.6m,共需回填土方量为1193.4m3。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项目区北部需打179眼机电井,井径0.4m;项目区以南实际打沉圈井93眼,井径1m。

3.2.2 排水工程 项目区地处绕阳河河谷平原,其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务欢池河和押京河形成天然的排水系统,承泄项目区的地面径流和外来客水。本次规划仅对部分水泥路布设土质边沟,边坡比1:1,上口宽1.6m,下口宽0.4m,沟深0.6m,规划19360m,采用机械挖土质排水边沟土方量11616m3。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1)农桥工程。项目区内排水沟道与田间道相交时,均布设农桥,项目区共布设农桥5座。(2)涵管工程。为了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道路与排水沟交叉处以及跨越排水沟下地共布设涵管34座。结构型式采用管径Φ=300mm。

3.3 田间道路工程

项目区修建水泥路6条,路宽5m,总长12595m,填筑30cm厚的碎石路基,铺设20cm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项目区修建砂砾石路18条,路宽5m,总长21138m,填筑30cm厚的山皮石路基,铺设20cm厚的砂砾石路面。

3.4 护坡工程

在通往下兴隆地的3号水泥路南侧规划护坡工程,长53m,采取浆砌石砌筑,坡面斜长2m,边坡比1:1,厚30cm。浆砌石工程量31.8m3。

4 效益分析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将新增耕地13.5168hm2,新增耕地率为1.65%。项目实施后土地垦殖率将提高0.92个百分点。

本项目总投资预算为1826.5900万元,按建设规模816.9867hm2(12254.8005亩)计算,每公顷投入量为22357.59元,每亩投入量为1490.50元。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计算,项目区每年纯利润为1305.2521万元,扣除现状产值902.9546万元后,每年净增产值402.2975万元。按还本年限法进行静态分析,预计投资回收期为6年。静态投资收益率为22.02%。

5 结论

通过对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规划对其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主要采取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预计新增耕地13.5168hm2,新增耕地率为1.65%,每年净增产值为402.297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 程炯,李新通,谢剑斌,等.丘陵地区人均半亩(333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J].福建地理,2000,15(4):10-13.

[2] 冯守杰,李有庆.加强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J].财会研究,2009(17):64-6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