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华医学教育

中华医学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8:04:10

中华医学教育

中华医学教育篇(1)

基础医学专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思考

访问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见闻与启示

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短期效果评价

医学研究生导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关于论文题名的规定

协同创新,构建校校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

关于论文中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

EPOS在耳鼻咽喉科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园区化管理在某高校的实践与探索

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考

留学生妇产科学全英语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实践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关于汉字数字用法的规定

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开设领导力课程的必要性

医学微生物学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中医教育中的应用

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医学院校实习权利的研究与对策分析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

药物分析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重庆市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构建研究

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状况实证研究

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缘由、实践与比较

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医科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参加农村卫生适宜技术项目培训有感

英语专业(医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将科研创新引入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

博洛尼亚进程中的俄罗斯高等医学教育

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奖励制度影响的初步探讨

中美医学教育差异对八年制教学的启示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循证素质培养

KPI考核在附属医院教学管理部门的实践

基于GMER理念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

临床技能培训课程与医学生培养的关系研究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中医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

我国民办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前景研究

独立设置医科大学学科融合的重要意义

对免疫学理论模块教学目标的思考

PBL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华医学教育篇(2)

关键词:医学教育研究;文献分析;合作度;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是医学教育专业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交流平台和信息来源[1]。在1994年,作者曾对该刊(当时为《医学教育》)1986~1992年83期发表的全部论文的论文作者合作度、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进行了统计与分析[2]。时隔25年(1986~2010),《医学教育》杂志已经更名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近年更是进入到中文核心期刊范畴[3]。为了反映期刊论文作者合作度在新形势下出现了哪些变化,本文对《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10年3卷18期杂志的论文作者合作度再次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5年前资料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09,2010共3卷18期杂志全部论文。

1.2统计方法 对统计对象以篇为单位分别逐条统计,包括各期杂志论文篇数、每篇论文的作者数以及涉及的作者单位,最后求出论文作者合作度以及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再与既往资料对比分析。

2结果

参见表1、表2、表3。另统计了《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涉猎的学科以及分类,按照来源期刊可分为7个类别:医学教育、医学专业期刊、普通教育学、医学院校学报、普通大专院校学报、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科学经济文学类等。

3讨论

3.1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以及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均较25年前发生了明显变化:2008~2010年度《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署名人数主要集中在2~5位,单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由61.46%改变为11.29%;而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也由单一单位占94.94%降低为61.09%,而由2~3个单位间合作的论文数量由4.83%大幅增加到34.16%。

3.2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明显提高,论文作者合作度由1.69改变为3.81;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也由1.06增加到1.61。

3.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增加的意义 根据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的变化(单一作者数量比例的大幅下降),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发生的变化(多单位合作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结合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均较25年前明显提高的结果,反映了近年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广度在明显增加。医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广度的增加,必然会有深度的体现。医学教育是教育学与医学两大体系的综合体,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与教育学的普遍性如何结合,是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去体会与努力地。

3.4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涉猎面要广 在提供参考文献的773种中文杂志中,共提供中文参考文献3596条,其中19种医学教育专业期刊共提供引文条数1476条,即2.46 9%(19/773)的医学教育专业期刊提供了41.05%(1476/3596)的中文参考文献。其次为医学专业期刊与普通教育学期刊,分别提供26.06%与16.18^%的中文参考文献,但两者涉及到的期刊种类分别达到270种与132种。由此可见,医学教育工作者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尚需掌握医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需要熟悉普通教育学知识,了解社会科学知识、科普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晓霞,耿民建,甘业华,等.《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2年至2006年载文被引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4):126-128.

[2]张东海,田华.医学教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亟待增强--《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30-432.

[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6):853.

[4]李晓霞,耿民建,甘业华.《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不同时期状况的比较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5):59-62.

中华医学教育篇(3)

关键词: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一、渥太华大学医学院与中国高校、医院有着广泛、多层次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刊的专访。请您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贵院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项目。

雅克・布拉德温:首先,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其双方的附属医院自2013年以来建立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多层次伙伴关系,这是因为两个学院都有着雄心勃勃和兼容并蓄的国际化战略,且都有意愿与国外伙伴一起投资创造可能影响世界的项目。建立起这种伙伴关系的基石是世界上第一所中加联合医学院――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Ottawa-Shanghai Joint School of Medicine)。联合医学院引进北美医学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师资等一流资源,采取全英语授课,改革原有的本科医学课程教学体系,形成独特的“1+4”本科临床医学项目。从2015年开始,最多已有60名学生在高考后被录取并展开了一年的医学预科课程的学习。如果他们达到了预科课程的学习要求并且通过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的遴选,最多将有30名学生可以继续进入按照渥太华大学临床医学课程打造的四年制医学培训,包括两年临床前训练(Pre-clerkship)和两年临床习训练(Clerkship)。该项目不仅引入了北美医学研究的结构和内容,还介绍了如课堂学习、在小组中展开基于病例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自我导向学习、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以及先进的医师技能发展(Physician Skills Development,PSD)等多元技术。

这个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要满足加拿大医学院校认证委员会和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的标准。在北美,医学院校需要获得这些委员会的认证才有权颁发具有效力的文凭, 以保证学生毕业后在全科或专科项目继续进行毕业后教育。我们对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的最初定位是从治理方式(双方院长和执行团队联合治理)到结构,再到课程内容等其他方面,都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最高级别的认证。

其次,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将为中国和加拿大学生提供独一无二的课程――在学习期间提供双学位项目,渥太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大学以及各自的医学院在本次代表团访问期间签署了一项合作备忘录,如果联合医学院的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核要求,那么他们除了能够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学士学位之外,还有望获得渥太华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而对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参加暑期班的加拿大学生来说,他们也可以在完成包括中医、中华文化和卫生保健等内容的中文预科课程之后,有机会拿到双学位认证。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医学培训项目,这个双学位课程将为来自两个国家的学生提供更多参加同一联合项目以及获得两所不同大学学位认证的机会。他们将成为未来第一批真正面向世界的国际学生!

如今,加拿大与美国和大多数西欧国家一样都拥有较为完善的医疗体制,其中社区的初级和二级医疗发展良好,相互联系,与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相互协调。这种医疗体制的基础是家庭医师,他们长期跟随同一病人及其家属,并能够依据病人需要获得由专家提供的结构化支持。在加拿大和其他国家,家庭医生受到尊重且需求极大,虽然中国目前尚不存在这种情况,但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贵国“十三五”计划的一个目标。

加拿大医学教育系统旨在支持这种综合医疗体制,这也是第一个医学临床本科教学计划诞生的原因,就像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实施的这一方案,在此期间,学生将简要了解家庭医学,然后完成两年的家庭医学培训或长达五年的专科培训。医师通过这种方式接受培训,以支持如前所述的从初级到超级专业(super specialty)的综合医疗体制。

因此,基于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四年制学习课程的要求,结合中国医疗改革的背景以及对初级医疗的需求,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医学院在2016年创建了一项全科培训项目,该计划正在向中国的家庭医学领域引进加拿大的培训模式,有助于支持和促进中国的医疗改革。

在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成立一周年之际,我们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设立了与其教学配套的国际家庭医生诊所。它不仅具有提供本科课程和临床实践家庭医疗培训的功能,还具备全科(家庭)医师师资及继续教育的培训功能。教师还可以通过该项目到渥太华大学接受师资培训,体验加拿大的医疗体系。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与浦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宁区同仁医院和社区活动中心合作开展这个示范项目。虽然这只是上海的一个示范项目,但政府最终可以运用这些信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我们培训的家庭医生不仅在加拿大的医疗体系中学习,并且能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中国的示范项目中。中国政府非常支持我们的项目,但只在上海开展仍不足以发挥其最大作用。因此,我们一直探索在新疆等西北部地区设立远程培训场所的可能性,两所医学院可以通过尖端远程教育技术支持远程培训,进行师资培训。

此外,我们也努力通过协议促进渥太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及两所大学附属医院建立联系。这些举措让我们能够使双方医院和部门相互合作,如仁济医院和渥太华医院,新华医院和东安大略省儿童医院,瑞金医院和蒙特福尔医院以及第六人民医院和渥太华大学医学教育创新部门。

在过去五年中,中国基础医学取得了长足发展,这要归功于政府对实验研究的投入,但临床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协同东安大略省儿童医院一起在上海新华医院建立了联合临床研究中心(joint clinical research unit)。同时,为了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包括教学法、实验教学、医学教育技术等,我们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共同创建了模拟教学项目。

因此,我们广泛、多层次的合作伙伴关系远远超过了大学与大学之间或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合作,我们的合作伙伴关系反映并符合加拿大和中国进一步的政府战略,以期扩大两国合作以及在文化、教育和医疗方面的交流。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贵院为什么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作为合作伙伴?

雅克・布拉德温:这要从2006年我就任医学院院长说起。那时我希望制定学院的国际化战略,因为当时教授之间、系部之间有很多国际合作,但还没有学院层面的国际合作战略。因此,我们也需要找到高水平的医学院作橛畔群献骰锇椋我们共同投资对世界有影响力的且只能由我们共同完成的联合项目。

我们的第一个优先合作伙伴是巴黎笛卡尔大学。我们互派医学交换生进行合作研究,经过五年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我们决定继续发展院校间的国际合作。此后,我们与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建立了伙伴关系,这是考虑到以色列机构在医学研究和仿真研究领域都卓有成就。2010年,我们相信我们的国际化战略已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接下来我们期待与金砖国家建立优先合作伙伴关系。

2011年,我们的第一个代表团来中国上海、南京、大连考察。我们受邀到上海交通大学参观,当时他们也正在寻找优先合作伙伴。两校的合作也得到了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的支持。之后,上海交通大学时任校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委书记孙大麟也到我院访问。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计划投资100万美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共同致力于医疗研究和医学教育创新。2013年10月,我们在上海签署了第一份合作协议,加拿大总督戴维・约翰斯顿(David Johnston)、加拿大驻沪总领事里克・萨沃恩(Rick Savone)、渥太华市长吉姆・沃斯顿(Jim Watson)出席了签约仪式。2014年3月,第二项合作协议备忘录的签署将我们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双方共同打造联合本科医学教育项目,该项目得到了中国教育部的批准,这为2014年10月17日启动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奠定了基础。

《世界教育信息》:在与中国院校、医院合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雅克・布拉德温:我们的合作开展得相当顺利,因为双方的意向是一致的,同时得到了多方的支持。若说挑战,应该说是在医疗观念方面。中国人生病大多会去医院,而不是咨询自己的健康顾问,这与加拿大人不同。家庭医生实际上是一名训练有素的全科医生,他们在社区或是综合医院工作,可以及时探访有需要的家庭。在经过他们的初步诊断之后,如果患者需要专科医生,他们就会协助患者联系专科医院。在患者接受完医院的诊治之后,家庭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电子病历查看患者的情况,并在家中进行相应的护理。这种做法使得加拿大整个医疗体系更加完善,国民更加健康,相比于生病就到大医院就诊,家庭医生制度也节省了家庭的医疗开支。其实,五六十年前,加拿大或者说北美地区人们对家庭医生的看法也和现在的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看法一样,是政府的推动和教育体系的完善使得家庭医疗蓬勃发展。现在的加拿大人愿意选择家庭医生进行初诊,超过50%的医学院学生愿意成为家庭医生。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家庭医生在中国也会得到普遍认可,家庭医疗体制也会得到完善和发展。

二、渥太华大学医学院

具有研究、领导力培养、国际化三大优势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渥太华大学医学院有哪些独特的优势?目前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又有何种对策?

雅克・布拉德温:渥太华大学医学院是加拿大一流的研究密集型医学院,国际排名第68位,其引用率在国内排名第3。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其研究影响力世界排名第54位。

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具有三方面优势:一是研究,二是领导力培养,三是国际化。研究方面我刚才已经介绍了一些,此处不再赘述。领导力培养是指培养医学生成为医院、大学、国际组织中的未来领导者,并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化战略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处在渥太华这样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中,讲着两种语言,具有强大的研究能力,因此我们有能力也应该向世界敞开大门。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在信息化方面与时俱进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的一大优势是大模拟医学实验室的应用,如学生通过在实验室学习应用机器人进行外科手术。我们也投资教学技术研究,包括教学法、小组学习,以及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帮助。

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现阶段很多大学共同面临的――财务挑战。在加拿大,各省在教育领域为大学提供财政拨款,因此当各省经济状况不佳时,大学就会面临财务困境。我们医学院还通过捐赠和商业途径获得资金支持,学院每年会获得1200万~1500万美元的捐赠,主要来自校友和在职的医生,这些捐赠大多有明确要支持的研究项目或者具体用途。我们还有可以营利的商业模式,比如医生专科培训。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生由其国家资助,根据国家需求到渥太华大学医学院接受培训,如培训放射科医生。

《世界教育信息》:在加拿大,贵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是如何与医院进行合作的?

雅克・布拉德温:我们有5家附属医院:大型专科医院――渥太华医院、东安大略儿童医院、法语区的综合医院――蒙特福尔医院、为加拿大老年人和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服务的布鲁耶持续护理医院以及渥太华皇家精神护理医院。这些医院都承担着教学任务,医院的医生为学生讲课,也监督他们的临床实习。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并没有很多专职教授,大约只有100位教师进行生物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的教授,因此各医院的医生是我们很重要的临床教授。我们的课程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以心脏的单元为例,学生会学习心脏生理学、心血管系统、心脏解剖、药理、临床、案例学习等。临床教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如何进行教师评估?量是否在评估教师的考量范围之内?

雅克・布拉德温:我们的学生会进行“评教”,通过智能手机对教师做出评价;教师还会受到同行评议。我们的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提供培训课程以提升他们的教学技能,如果在经过培训之后,教师的教学水平还不达标,他们就不得不离开教师岗位。

在加拿大的职业体系中,教师和临床医生有着各自不同的职业路径。如果你向着教师职业路径发展,那么你可以在模拟教学、教学法上进行更多实践;如果你向着临床医生职业路径发展,你可以做临床研究。这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在中国若想成为教授,必须要做研究;而在加拿大,教师则可以专注于教学。

三、渥太华大学医学院

积极推进中医和中医教育的国际化

《世界教育信息》:您如何评价传统中医?在中医教育国际化方面,您有何建议?

雅克・布拉德温:我认为中医不仅是中国的,而且对世界也很重要。一方面,在中国,中医专业学生得到完整的培训,获得学士学位,他们有能力并且非常适合做家庭医生,因为他们具有相关医学知识,可以帮助普通家庭预防疾病、提高身体素质。因此,我们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签订了合作伙伴协议,并和上海交大联手将中医融入家庭医疗。同时,我们还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签订研究合作协议,致力于药理研究、研发化学药品和新的药物疗法。我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十分重要,中医博大精深,中药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值得好好研究。另一方面,这种合作对于加拿大来说也很重要,加拿大人喜欢中医,但是他们不知道从哪里能接受中医治疗。我们的家庭医生大多不了解中医,因此不敢贸然尝试。在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合作中,我们希望在加拿大开设一个诊所作为示范项目,在那里,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和加拿大的家庭医生组成小组,一起工作,共同商议出最好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服务。同时,我们也共同研制认证方针和规范。加拿大拥有多元的文化,也有多种传统医疗方式,但是质量保证制度不健全,加拿大政府对此非常担忧。我们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尝试做中医与家庭医生诊所结合项目,分别在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提供中医教育培训,并共同开展质量保证项目和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中医研究和教育上都是领先的,又了解中国的环境,而我们了解北美医学认证的模式,可以将技术与其知识相结合,设计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在加拿大实施的认证方式。通过这些努力,中医更易融入家庭医疗。相信在我们的支持下,中医也将更加国际化,因为世界需要它,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它,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四、西医教育应重视医学人文,

激发学生同理心与同情心

《世界教育信息》:您如何看待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元素?

雅克・布拉德兀喝缃裎饕浇逃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学生要学习太多信息、太多技术,他们越发像机器人一样机械地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回归医学人文,即医学文化、历史、哲学等。我们在渥太华大学设立了医学人文项目,很多其他大学也已经开设了类似的项目,因为医学院学生需要保持同理心和同情心。研究表明,经过人文项目的陶冶,学生会拥有较强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因此,我们已经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里昂一大合作开设了“医学和人文”项目。我们还希望融入博物馆元素,正在与上海、渥太华、里昂的科技类博物馆沟通,希望开创一个“医学与文化”的联合项目。

五、医学教授要重视领导力方面的专业发展

中华医学教育篇(4)

一、医学院校留学生教学管理的突出问题分析

1.入学门槛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由于一些学校和中介在招生过程中盲目追求更多的学生数量和眼前的经济效益,对录取要求定得比较低,有的仅要求高中毕业即可,也没有对申请学生的成绩和录取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致使很多学习成绩不达标甚至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被录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基础差别较大,给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带了很大的困难。学校为了让学生完成学业,拿到学位,不得不降低质量控制标准和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毕业,这种“宽进宽出”的培养模式严重影响了医学教育的培养质量⑤,这些不合格的毕业生进入医院成为医生,也会大大降低中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声誉。

2.培养模式单一,多数高校采取与中国学生的“趋同管理”模式。来华留学生来自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世界各国对于基础教育的要求各有侧重,如果像国内很多高校那样采取与中国学生的“趋同管理”模式,势必会忽略留学生的特殊性,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水土不服”。我国高校多选用本校教师用英语或汉语教授留学生医学相关课程,老师们多沿用给中国学生上课“满堂灌”的模式,通过制作精美、知识含量丰富的电子课件,照本宣科地把知识传达给留学生,丝毫不顾及留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课堂反应。很多老师由于英语表达能力差和担心出错,害怕与留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和交流,严重挫伤了留学生踊跃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3.教学管理模式滞后,与国际医学培养标准脱节。来华医学留学生毕业后往往选择回国从事医生工作,需要通过当地或其他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考取医师资格执照,但国内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模式多沿用国内标准和特色,与国际医学标准严重脱节,老师们在上课过程中也很少特意教授国外考试的重点内容,国内高校考试形式也较为单一,只有笔试一项,未将平时测验、实验、见习以及操作技能考试纳入正常考试范围,导致学生毕业后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本国执业医师考试的模式,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新准备考试。

二、医学院校来华医学留学生教学管理对策及分析

医学是一门要求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的学科,医生的职业关系到人的健康利益和生命,作为一名医生,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完备的医学知识技能。国外对医学生的培养有着近乎苛刻的培养标准和要求,而国内的医学教育与国际推崇的“精英”医学教育有着较大的差距。尤其面对留学生年龄偏小、独自出国学习自律自控能力较差、缺乏时间观念、迟到旷课情况严重等问题,学校制定实施严格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国内诸多医学高校在招收和培养医学留学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这个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留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医学留学生教学质量与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认可度,以及我国留学生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为规范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的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2013年教育部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成立专家组,对全国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高校进行专项检查。教育部的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保证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规范,使留学生培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对于招收医学留学生的高校来说,如何根据自身特色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和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才是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十多年来,笔者所在的泰山医学院结合山东地区医学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地方医学高校的办学特点以及留学生生源国的教育模式,在规范和改进教学管理模式与方法上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形成了一套具备自身特色又符合国际标准的教学管理模式———“医学留学生学业晋级屏障体系”。为保证医学生所有课程成绩合格,达到学位授予要求,确保医学生培养质量,我校在多年留学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并推行了“医学留学生学业晋级屏障体系”,该体系由“阶段晋级补考制度”和“内部评估”两部分组成。阶段晋级补考制度是指临床医学生在基础课、临床基础课程、临床专业课程学习结束时,对学生在前一学习阶段中所有考试(含补考)未通过的科目进行统一考核,学生考核全部过关者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继续学习,不合格者留级重新学习。晋级阶段的划分标准是根据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外执业医师考试中要求学生分阶段完成执业医师考试的标准来划分,便于学生在完成各阶段学习后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参加相关阶段的执业医师考试。内部评估是指根据学生的平时测验成绩、课堂表现和日常行为进行综合评估的评价方式,每学期对学生做出评价,并记录在留学生个人评估手册中。在学生毕业、求职需出具各种证明或学生家长问询时,学校将会如实地反馈学生的各门课程成绩和内部评估结果。

1.阶段晋级补考考试制度具体实施细则。

(1)学留学生阶段晋级补考共设3个时间段,分别是在第4、8、10学期结束时。留学生缓考、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者,学院在下学期初安排一次正常补考,不参加者视为自动放弃;因旷考和禁考无成绩者,不允许参加正常补考;第4、8、10学期的课程成绩不及格者,不单独安排补考,直接参加晋级补考。

(2)第4、8学期晋级补考后,所有成绩全部及格者方可正常晋级到下一阶段学习;如果仍有不及格科目,将留级到相近低年级的班级进行学习,不得再跟随原班级晋级。留学生临床实习前的晋级补考,所有科目必须全部及格,方可参加实习;如有任何不及格科目,将留级继续学习,直到考试全部及格方可开始实习。

(3)补考或晋级补考考试通过者,记档成绩均为60分。留级两次,并且在内部评估中表现较差者,学校可以选择将其劝退或开除。

2.内部评估具体实施细则。

(1)内部评估包括学期内的平时测验成绩、课堂表现、课外活动表现、学生日常行为评价等。平时测验成绩占期末考试成绩10%,由任课老师记录在学生个人评估手册中,期末考试结束后统一计入期末成绩;课堂表现由任课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在学生个人评估手册中填写;课外活动表现和日常行为评价由辅导员根据学生每学期实际表现和各种活动获奖情况记录在手册中。

(2)课堂秩序、课堂考勤、考场秩序都是内部评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秩序按时上下课,不允许迟到、早退,迟到早退5分钟以上,算作旷课处理。尊重教师和学院管理人员,任何不尊重老师和管理人员的不礼貌行为都是不允许的,按其情节严重者,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处理。上课期间,学生应关闭手机或静音。不得打闹喧哗,影响课堂秩序,否则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处理。为了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要求学生所有科目出勤率达到100%。学生每门课出勤率低于80%者不允许参加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学生考勤情况由任课老师严格进行监督,期末考试前根据考勤表张贴禁考学生名单,不允许其参加禁考科目的考试。留学生因故请假,须本人提前提出书面申请,到留学生管理科办理请假批准手续,填写请假四联单,两联分别留在留学生管理科和教学办公室备案,一联作为考勤登记的依据,交给任课教师;一联由本人留存。请病假者必须附校医院或有关医院证明,请事假者要附有关证明。

(3)考场秩序。考生需提前10分钟到达考场,持准考证和学生证进入考场,迟到15分钟,将不再允许进入考场。考生须按张贴考号对号入座参加考试,未经监考老师允许,任何人不得更换考试座位,一经发现,取消本场考试资格。考生进入考场后,要维护考场秩序,保持考场安静,不允许交头接耳。任何问题,都需举手向监考老师提问。考场内讲话经制止不改者取消本场考试资格。考生进入考场,需将手机关机上交,将携带的与考试无关的资料和物品一律上交。考试开始后,一旦发现考生携带与考试无关的物品,一律取消本场考试资格。考试过程中,严禁任何学生作弊,一旦发现,取消本场考试资格,成绩记作零分;作弊不服从监考老师管理者,取消本学期补考资格。

中华医学教育篇(5)

一 以我校医学留学生教育为范本,透析全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现状

我校大规模招生始于2004年,经过八年的艰苦创业,我校留学生规模已实现较大突破,长期学历学位留学生数量位居医学高等院校前列。截止到2011年底,我校在校长期学历学位留学生已接近1400人,国别数达到82个,博士生、硕士生比例逐年上升,留学生规模、层次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生源国实现多元化,打破了印、巴、尼等南亚国家为主的格局,开始向非洲、欧洲等其他大洲辐射;教育层次中高层次学历留学生比例明显增加;实现了本科教育专业的拓展,为实现我校医学留学生教育的有规模、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我校医学留学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医学留学生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校积极响应医学教育改革的号召,通过不断创新,着重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各方面大胆尝试、不断改革,以适应国际医学留学生的需求。近十年来,全国医学留学生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多所院校都在留学生教育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部分院校积极尝试改进现有的英文授课模式,逐步实现单一授课模式向多种授课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改革已见雏形。

二 按照国际化办学要求,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

随着我国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未能达到国际化办学的要求。

1.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大多数学生缺乏国际化视野

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仍不能摆脱因循守旧的思想,按照中国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培养留学生。培养出的学生大多缺乏国际化视野,有悖于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的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以全新的国际化教学理念,培养更多的国际化医学人才。

2.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单一,仍需进一步创新

教学模式是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仍以单一的英文授课或汉语授课模式为主,仅能满足部分医学留学生的需求。留学生培养模式仍沿用我国传统的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方式,不能与国际接轨,采用弹性培养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医学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逐步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

3.课程设置陈旧,有待进一步实现国际化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上,一直沿用与中国学生相同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即基础课程、临床课程、临床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缺乏紧密的联系,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之间不能更好地融会贯通。课堂教学仍以授课教师讲授为主的形式,缺乏小组讨论式启发性教学,无法与国际接轨。因此,我们有必要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引入国际化课程,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4.培养目标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未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

医学留学生的培养应以国际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仍沿用培养中国学生的教学目标与手段,不能满足留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培养出的学生很难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留学生的教育质量更未达到相应的标准。因此,我们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手段,以国际化的标准,重新设置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手段,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为国际市场培育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三 提升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为培养国际化、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必须以国际化的医学教育理念,全面改革现有的教学培养模式,深刻认识教育质量的保证是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纳入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方式,使留学生的教学管理走向国际化。

现就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提升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1.以国际化医学教育理念为核心,全面推进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

以国际化医学教育理念和医学精英教育的理念为核心,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用到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全面提升医学留学生教育质量,为推进我国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奠定基础,也为全面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医学人才提供保障。

2.实施多元医学教育培养模式,促进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形成

为推进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改革,我们应改变以往单

一的授课模式,形成以英文授课为主,汉语、双语授课为辅的多元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语言层次留学生的求学需要。同时,应深入改革和创新医学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实施留学生预科教育、双学位(双专业学位、双校学位)、本硕连读(临床硕士、住院医师)、硕博连读(针对优秀硕士生)等多元化教育培养模式,促进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形成,推动我国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的发展。

3.实施与国际接轨的留学生课程设置体系,促进课程的国际化

在深入研究医学留学生课程设置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吸纳国外医学的教育优势,通过建立网络平台等各种方式寻找真正适合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同时应积极引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参照生源国医学教育培养要求,修订留学生培养方案,制订适合于留学中国学生的教学计划,全面修订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使来华留学教育更加符合国际医学生培养要求,推进医学教育体制改革,为培养国际化、高质量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

中华医学教育篇(6)

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教育的内涵

文化作为一种基因和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影响广泛而深远。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

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他还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也是彰显中国软实力的基础,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自信教育是指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旨在传承创新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与学术,培养国民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健全人格与品德修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二、文化自信教育的人文价值功能

《易经》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与“天文”相对应,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具有某种文明规定性,如伦理之道或法律条文。广义上讲,“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文化是人类或一个民族共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国学教育,体现了一种“以文化人”的人文教化功能和价值取向。

(一)文化自信教育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

当代的医学生,缺乏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传统文化;不足的不是临床技能,而是人文精神。由于我国医学教育培育的特殊性,以及医学院校偏重基础研究、重视实验的特殊性,片面追求专业教育,轻视人文教育,造成医学生普遍缺失基本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文化自信教育就是要从五千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精粹,用以提升医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文化自信教育有利于唤醒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当代的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不足,崇洋媚外心理突出。在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背景下,医学生对外来文化缺乏辨别能力,难以抵抗西方价值观对其输出,从而丧失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中华文化有自己的根基,再现中华文化价值是涵养民族意识、维系民族精神的关键。医学院校积极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唤醒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三)文化自信教育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品德修养

当代的大学生,责任感和道德素质缺失,在医学院校中,医学生缺乏学习规划,往往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和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正是对症下药的良方,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人的道德熏陶与人格培养,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因果轮回、儒家的忠君爱民等思想都是宝贵的传统道德精神。古人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等,都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医学院校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对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精神教育中去,致力于培养出人格健全、意志品德优良的医学生。

三、文化自信教育: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策略与价值实现

大学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但是在高校中往往有不同的侧重,特别是偏重科学教育的医学院校,对人文教育体系的建设缺乏创新和力度。人文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关键环节,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的普及。医学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做人的教育,通过研究文化自信教育教学的途径策略,聚焦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价值实现。

(一)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课程是实施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和载体。在?t学院校中开展文化自信教育,首先要解决文化课程的开设问题。以贵州医科大学为例,学校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十三五”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文化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学校还审批通过了《传统文学文化》等课程的建设,以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

(二)创新文化自信教育手段,调动医学生人文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保证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医学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在文化教学课堂中,运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以达到生动形象、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调动医学生人文学习的积极性。

(三)举办传统文化主题讲座,加强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大学学术讲座是最重要的知识传播、人才培养途径之一。医学院校举办人文社科类主题的讲座,能开阔医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其人文素养。一场高质量的学术讲座是令人愉悦的,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多彩魅力,直面历史的终极意义与现实的价值选择,从而体验传统文化的无穷力量。

中华医学教育篇(7)

[关键词] 口腔医学; 创新人才培养; 优秀教师

[中图分类号] R 78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7518/hxkq.2013.05.026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有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是有大师之谓也。”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都对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口腔医学教师而言,不应只局限于教好口腔医学专业课。在一定程度上,优秀教师的数量、思维高度和宽度也决定了优秀学生的数量、思维高度和宽度。因此,如何根据口腔医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发挥好教师的积极作用,是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

1 口腔医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1.1 学科起源及地位

中国现代口腔医学不同于欧美、日本等国家,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中国的口腔医学特色鲜明,实践性很强,是应用现代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工程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和防治口腔及颌面部疾病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口腔医学作为一级学科于1998年出现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专业目录中,包含口腔基础医学与口腔临床医学两个二级学科。口腔医学具有很高的学科地位,很强的实践性,极广泛的学科交叉性和前沿性。因此,口腔医学人才应相应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敏锐的学科触觉。与此对应,未来的口腔医学专门人才应具备三维知识结构:第一维知识结构包括自然科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基础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等,第二维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科学、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美学等,第三维知识结构包括卫生经济、卫生管理、卫生资源、公共关系、牙科管理学等。

1.2 学科内涵

美国的牙医学教育课程不包括临床医学的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牙医学毕业生没有临床医学背景,不允许处理牙以外分属口腔器官的手术;而欧洲部分国家如德国、比利时等则将颌面外科学列于牙医学研究范畴。中国的口腔医学课程既加入了基础和临床医学,又包括颌面外科学,从而兼顾了口腔内部的系统性及口腔与身体间的整体性,促进了中国口腔医学的发展[1]。由此可见,中国口腔医学的特点决定了医学院培养的学生首先是医学生,然后才是口腔医学生。口腔医学生在接受系统的牙科教育的同时,也要接受全面的医学教育,口腔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系统的医学知识背景。

2 优秀教师在口腔医学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优秀教师应能充分认识中国口腔医学的起源、地位及学科内涵,熟知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2.1 建立优秀的教学团队

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评选部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制度的根本目的除了树立教师典范,还在于让优秀教师带出优秀的教学团队,建立以名师为核心的教师群体;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功能、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艺术、从为人到为事再到为学问,使团队中的教师从各个方面理解教学名师的作用和内涵,成为具有潜质的优秀教师。

2.2 把握口腔医学人才知识和能力的结构

基于口腔医学的特点和口腔医学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口腔医学教师应能深刻把握教育、学习、学习者、学科、思维方式、文化精神和社会心理的根本,洞悉问题的根源和科学研究的方向与要旨,并善于换位思考。中国口腔医学人才的培养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很高。这与中国第一代口腔医学的教学名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牙医学博士林则基于对口腔内部的系统性及口腔与身体间的整体性的充分认识而设定的中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的目标密不可分:“训练高度科学化之牙医,成就中国的口腔医学教育事业,重在质而不在量,培养的学生应该首先是医学生,然后才是专科医生,绝不是匠人。”

2.3 形成独特的话语体系

教师是否在掌握了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和特点,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话语体系并形成独特的教学主张,这是衡量教师成熟、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也是教师产生和保持影响力的重要原因[2]。“教育不只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一个人如果想获得知识,可以利用的空间和平台很多,随时都可以查阅、下载相关文献从而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做的是通过教学主张去启迪、培养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从而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3]。科学知识也许很快就会过时,但科学的思考、做学问的方法、研究的态度却能影响学子的一生[4]。

2.4 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完善

优秀教师应充分体现大学作为民族和社会良心堡垒的高地的作用,彰显出大德、大道、大爱、大精神[5]。当今的医学模式已从最早的生物医学模式经历了从生物—心理医学模式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优秀教师必须能顺应这种模式的转变,站在高处引导口腔医学生,培育其人文素养,完善其职业道德。

2.5 指导和启发科学研究的方向

优秀教师学术造诣精深,在本专业里属于优秀学者,甚至是领军人物。科学研究是进行教学的前提,教师可以将自身掌握的科学前沿理论启发性地输送给学子,激发其学术意识和创新思想;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多年形成的学术思维以案例的形式生动地传导给学子,增强其学术水平。

3 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

在充分了解口腔医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在逐步认识优秀教师的内涵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积极开展了相关探索。

3.1 重大教学问题由教授委员会讨论,教师充分行

使话语权

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知识结构和体系。要制定正确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必须对有限培养空间中应着重强化的学生能力和素质要有充分的把握。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在制定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等重大教学事务时,需经以优秀教师为主要成员的教授委员会讨论通过,这是保证教师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是确保通过前瞻性思考和规划口腔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使人才培养不偏离轨道的重要举措。

3.2 建立覆盖口腔医学主要领域的优秀教学团队

目前,华西口腔医学院在口腔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各个领域都建立起以院级、校级、省级、部级教学名师为核心组成的教学团队,进而发展了包括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基础医学等全部口腔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课程的部级精品课程群;在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和华西口腔医学院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支撑下,显示出了优秀教师一点带动一片、一片辐射全面的格局,为口腔医学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教学团队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清华大学把推动名师授课当作遵循教育科学规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措施[6]。华西口腔医学院在上述部级精品课程群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一门被誉为“精品中的精品”的课程——口腔医学导论。从2008年起,华西口腔医学院将以前以不定期讲座方式讲授的口腔医学导论正式作为一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将一学期的课程时间延伸至一学年,由口腔医学及其他相关领域深有造诣的名师登上讲台为学生授课,形成了32位教授共上一门课的美谈。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并非只是对口腔医学生将来所学课程的简述,而是将口腔医学从历史沿革到最新的研究热点,从口腔医学传统的基础与临床医学到口腔医学美学、法医牙科学、心理学逐渐延伸和渗透,让学生在入学第一年就对口腔医学的外延及内涵有了系统的了解,建立对口腔医学专业的感情,启发其创新思维,产生创新动力。

3.3 打造国际化的优秀教师团队

让优秀教师具有国际化的视野,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国际大师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华西口腔医学院采用培训院内优秀教师的“自我造血”和聘请国外优秀教授的“输血”途径,已经建立起一支国际化的优秀教师队伍。

3.4 优秀教师团队全程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

教师的道德影响、话语体系、科研思维仅仅靠讲授几节课是无法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的,华西口腔医学院着力打造多种途径来达到这一目的。除安排学分制指导教师,还在每个年级建立导师组,由各级教学名师领衔并担任创新班班主任;还将医疗、教学、科研各方面有造诣的优秀教师列入导师名单,让学生能早见导师、常见导师。每年新生入校,除了开学典礼,使新生认识和了解导师外,还会庄重地举行创新人才培养启动仪式。仪式上优秀教师讲述自身的经历和体会,亲自为新生授发白大褂,宣读《医学生誓言》。为培养医学创新意识,华西口腔医学院专门为学生制定了《创新人才培养手册》,内容包括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办法、创新课程记录、科学研究记录等。导师通过查阅手册、定期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的苦为主动的乐,从而使学生自主建立起未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导师组还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与实际水平进行调控和引导,鼓励学生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使学生尽早感受科研氛围,培养科学感悟、创新技法、创新能力。通过这些措施,真正建立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程与课题相结合、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4 优秀教师引领下的人才培养效果

华西口腔医学院充分重视和发挥优秀教师的积极作用,在口腔医学人才培养中凸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1 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教学成果不断涌现

2007年以来,新增部级教学团队1个,部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部级精品课程3门;获得部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获批建设首个口腔医学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启动了部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0项;2009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名师担任了4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的主编;而华西口腔医学院作为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11年主编并出版了《中国现代高等口腔医学教育发展史》。

4.2 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与发展

近5年来,获得部级各项竞赛类奖励的学生有183人次,获得省部级各项竞赛类奖励的学生有106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学生共200余人次;硕、博士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8%。仅2011年,本科生106篇,其中发表于核心期刊的有70篇;以第一作者发表CSSCI、SCI论文7篇,发表于EI、ISTP期刊的22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

培养口腔医学人才是系统工程,仅依靠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更需要在配套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下建立相应的教师培养孵化机制,进一步发挥优秀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并对现有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实现由农业文明时代的“传承型”、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件型”的教育观念向信息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由“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实现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向重视培养学生情感与理性协调发展的观念的转变,实现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观念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观念的转变[7]。

[参考文献]

[1] 吴婷, 陈谦明, 李德勇. 中美高等口腔医学教育比较研究[J]. 复旦教育论坛, 2010, 8(6):93-96.

Wu Ting, Chen Qianming, Li Deyo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higher education of stomatology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Fudan Education Forum, 2010, 8(6):93-96.

[2] 郑爽, 胡凤阳. “名师热”的冷思考[J]. 教育学术月刊, 2011, 28(3):53-55.

Zheng Shuang, Hu Fengyang. On the controversy of famous teacher[J]. 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 2011, 28(3):53-55.

[3] 谢和平. 川大的教育——思考与实践[EB/OL]. (2012-10

-12) [2012-10-20]. http:///News.aspx?

ID=877&TypeId=7.

Xie Heping. Sichuan university education—thinking and practice[EB/OL]. (2012-10-12) [2012-10-20]. http:///News.aspx?ID=877&TypeId=7.

[4] 熊丙奇. 名师上讲台——一道世界性的难题[J]. 上海教育, 2002 (1):14-19.

Xiong Bingqi. Famous teacher on the platform——a world-wide problem[J]. Shanghai Education, 2002(1):14-19.

[5] 徐显明. 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大功能的确立[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10):10-11.

Xu Xianm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ourth big functions of university[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2011(10):10-11.

[6] 汪劲松, 张文雪, 陈永灿. 名师上讲台制度化, 营造教书育人浓厚氛围[J]. 中国高等教育, 2005(1):11-13.

Wang Jinsong, Zhang Wenxue, Chen Yongcan. The plat-form system of famous teacher, creating teaching atmosphere

[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2005(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