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市场调查小结

市场调查小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0 14:39:47

市场调查小结

市场调查小结篇(1)

【关键词】市场调查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市场调查与预测》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产生于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其主要内容包括市场调查方案的设计、市场信息的搜集、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抽样技术的选择、调查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的基本方法以及调研报告的撰写与汇报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会通过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方法和技术,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从事调查研究、预测市场的实际工作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纯课堂讲解模式,而应积极探讨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年来,本人对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探索,下面结合自身体会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一 实践教学设计

1.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配合课堂讲授进度,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市场调查方案设计、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外出调查、撰写调查分析报告几个部分。

(1)市场调查方案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调查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根据所选的市场调查题目,设计一份市场调查方案。具体包括:调查的背景和意义、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方式和方法、调查的组织实施、经费预算及来源等部分。

(2)市场调查问卷设计。要求学生掌握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方法。在设计好市场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问卷说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和调查主题内容。

(3)外出调查。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好后,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外出调查。

(4)撰写调查分析报告。要求学生学会撰写市场调查报告。调查结束后,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并完成调查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题目、摘要、正文、结论和建议几个部分。

2.组织实施

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分组。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第一步是成立若干个市场调查小组。按班级人数进行分组,平均5人/组左右。考虑到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以及便于小组内更好地交流和沟通,最好由学生自己组合,如果还有部分学生未落实到组或组成员人数偏多或偏少时,由班长和任课老师协调确定。

(2)选题。分组后,组内成员进行讨论,结合本组成员的兴趣和特点,自行选定调查题目,要求班内选题不得重复,待调查题目初选后,任课老师加入小组的讨论,对所选调查题目涉及的问题,该调查题目的意义、可行性等进一步讨论,最终确定每个小组的调查题目。

(3)分工。为保证实践环节的进度和质量,应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一般情况下,1人负责市场调查方案的设计,2人负责市场调查问卷的设计,2人负责调查报告的撰写。并选定一名组长,负责本组的实践环节的全面工作。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实践环节中,组内成员必须全部参与及讨论,每个成员对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相对偏重一些。

(4)实施。根据选定题目,每组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各一份,由任课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待修改后以组为单位外出调查,由小组长负责本组外出调查的安全及全面工作。 要求每个成员调查的问卷份数不低于10份,然后完成调查分析报告,并交由任课老师修改,最后,根据修改意见完成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3.考核

每组将定稿的市场调查方案、市场调查问卷、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各打印1份,注明班级、小组成员及其分工,交给任课老师。任课老师根据该小组的选题难度情况、完成质量以及每个成员的分工进行批阅,然后给定每个人的实践考核分数。

二 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设计市场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撰写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因而在实践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不明确

选题应围绕所关心的问题明确提出,如可以将调查的中心内容直接体现在标题上,有的可以采用正副标题的形式表示出来。在实践中,有的小组选定的题目比较笼统,如“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调查”、“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调查”等题目,没有严格界定调查范围,致使难以确定调查目的和内容,缺乏可操作性。

2.问卷设计缺乏针对性

问卷设计应根据所调查的问题展开,对该问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解决途径及建议等方面逐步深入调查,切忌调查与本项研究无关的问题。在实际中发现,许多调查小组对本组所需调查的问题未能深入调查,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没有进一步挖掘深层次的原因。

3.分析报告缺乏系统性

调查分析报告应是在取得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而得出的结论以及解决所研究问题的途径和建议。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小组对问题的分析不够系统和全面,多数是简单的资料数据堆砌,只停留在表面文章上;有的把收集到的资料无论是否反映主题,全部面面俱到。

三 实践教学的建议

通过《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探讨,学生在资料查找、市场调研、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环节是决定实践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在选题中,应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于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本身知道的与之有关的信息比较充分,而且也非常愿意深入调查。切记强加式的指定或分派式的题目,否则学生将其当做完成任务的形式来做。可能有的组一开始还找不到感兴趣的问题,但是通过多次的交流,总能发现其潜在的、感兴趣的问题,以此可以引申出其所选择的研究主题。

2.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做好一项调查,离不开深入的思考,许多学生在设计调查方案时,思考得不够深入,会造成研究主题和内容不明确,影响调查问卷设计和调查分析报告的撰写,所以,在选题后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与其交流,多问几个问题。如启发式的问题: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调查的原因、调查的可行性、调查的方式和方法、可能遇到的问题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市场调查小结篇(2)

一、《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1.课堂教学满堂灌。通常情况下,《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学时设置一般在32~48课时,在有限的课时中,教师需要把与市场调查相关的调查和预测的原理、原则、方法和步骤等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然后并辅以必要的作业练习,导致整个课堂教学几乎很少有实践演练的部分,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无法有效解决市场调查中的实际问题。

2.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目前,《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学生被动接受的阶段,虽然内有部分调查案例,但也只是为了使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有更好的理解。而且,一些案例在选择上不考虑时代性,无法与现代社会经济和管理现象的日益复杂、市场情况的瞬息万变接轨。

3.考核方式忽视综合能力。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需要学生具有调查方案设计能力、调查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报告撰写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资料能力。而现有课程考核中,主要借助于课堂考试和平时出勤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考试的内容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公式、方法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对学生前述几种能力的综合考察。

4.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市场调查各个环节的技巧,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通常让6~8名学生组成一个调查小组,结合专业特点或者社会热点开展相关调查。但是一些学生懒惰情绪严重,缺少自信心,把很多问题交由组长完成,特别是调查分析中遇到的统计学和SPSS软件的使用时,而自己缺乏参与,得不到锻炼。

由此看来,《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

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1.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从实践上来说就是一个完整的市场调查与预测活动过程,按照市场调查与预测活动的过程特点,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设置三大模块内容:(1)市场调研模块,包括调研准备(市场调查总体方案设计和问卷方案设计等);实地调研(各种调研方法的运用、调研技巧等);(2)资料处理模块,包括数据资料的整理、筛选、描述统计分析、抽样推断以及SPSS软件的应用;(3)调研结论模块,包括对资料处理阶段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调研报告以及运用常用的预测方法进行市场预测等。

2.选择调研项目贯穿课程教学始终。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要求每组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联系校外企业,门店选择一个具体的调研项目,使用这个调研项目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从调查问题的确定、调查方案及问卷的设计、实地调研到数据资料的整理、调研报告的撰写,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并从中真正感受一个实际调查项目如何完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新知识、开阔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个别章节作为学生自讲的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制作自己的演示课件;可以将调查小组各阶段的成果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交流,小组成员以外的同学点评、提问;可以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前,就社会中存在的、学生较为熟悉的相关现象为例提出问题,带动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何来解决问题,然后引出所讲课程内容,并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针对实地调查中的某个方法,来模拟特定场景,演示后进行讨论,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处理问题的恰当方法与技巧。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三、考核方式改革与创新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要突出对五大能力的检验,必须改变“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将阶段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课题表现与报告写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

1.课堂参与程度考核(20分)。主要考核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及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考核项目为出席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分组讨论表现情况、模拟演练表现等。

2.公开化无作弊考试(60分)。公开化考试方式笔者实践了三个学期,一方面,督促学生到课率,另一方面,杜绝了考场作弊行为。重要的是,开放式的试题可以在卷面上反映出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要点与重点就可能考试的题目给予说明,以督促学生到课并认真听课。考试前一个月左右随堂发放每位学生(旷课者没有)一份加盖公章和编号的白纸即预备试卷,学生在考试前可以把自认为可能考试的内容手写在这份预备试卷上,考试时可以将其带入考场作为答题参考;考试结束时,正式试卷和预备试卷同时收回。预备试卷必须手写,不可复印,否则按作弊论处;考试内容不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或照搬照抄,采用开放式的试题,学生可以根据预备试卷的准备,结合自身经历作答。

3.调研小组答辩(20分)。各调研小组就本小组实地调研项目进行PPT展示与报告,教师及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提问,该小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回答或说明。考核满分20分,由教师根据学生作答的内容以及在作答期间的表现评出分数。同时,为了避免各小组内有成员滥竽充数的现象,由各组组长根据各组员的参与度进行评分后直接交给教师作为给每位学生的打分依据。

综上所述,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教学中,单一的理论知识讲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将教学实践充分融入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并创新教学和考核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方法不但适合于《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教学,而且也适用于其他实践性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丽娟.浅析《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

[2]于兰婷,刘东宝.项目教学法在市场调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经济师,2008,(2).

市场调查小结篇(3)

来源: 世界工厂网 |发布时间: 2010-12-23 13:57:05 |浏览次数: 74 |评论数:0 |收藏数:0

市场调查报告怎么写?这是营销人员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也是营销人员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有助于大家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市场调查报告的特征以及写法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可供参考。

一、市场调查报告的特征

市场调查报告是经济调查报告的一个重要种类,它是以科学的方法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购销状况以及消费情况等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后所写成的书面报告。其作用在于帮助企业了解掌握市场的现状和趋势,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市场调查报告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其所涉及内容含量的多少,可以分为综合性市场调查报告和专题性市场调查报告;按调查对象的不同,有关于市场供求情况的市场调查报告、关于产品情况的市场调查报告、关于消费者情况的市场调查报告、关于销售情况的市场调查报告以及有关市场竞争情况的市场调查报告;按表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陈述型市场调查报告和分析型市场调查报告。与普通调查报告相比,市场调查报告无论从材料的形成还是结构布局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共性特征,但它比普通调查报告在内容上更为集中,也更具专门性。

二、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与写法

一般来讲,市场调查报告是由标题、导语、正文以及结语和落款组成。

1.标题

调查报告的标题有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类。所谓单标题,就是一个标题,其中又有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两种。

公文式标题。标题同公文文体相仿,由“调查对象+调查事由+文种”构成,如《浙江省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农村信用社业绩的调查报告》、《对内蒙古生态移民面临问题的调查》。

文章式标题。具体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用问题作标题,如《儿童究竟需要什么读物?》。可以显示作者自己的观点,如《莘莘打工者,维权何其难》。可以直接叙述事实,如《三个孩子去蛇岛》。可以用形象画面暗示文章内容,如《“航空母舰”逐浪经济海洋》,还可以标明作者通过调查所得到的观点,如《调整教育政策 增加教育投入》。

所谓双标题,就是两个标题,即一个正题、一个副题。其中正题使用文章式标题,而副题使用公文式标题。如《为了造福 子孙后代——××县封山育林调查报告》、《明晰产权起**——对太原市一集体企业被强行接管的调查》。

2.导语

导语又称引言。它是调查报告的前言,简洁明了地介绍有关调查的情况,或提出全文的引子 ,为正文写作作好铺垫。常见的导语有:

一、简介式导语。对调查的目的、时间、方法、背景、方式等作简明的介绍。

二、概括式导语。对调查对象的情况作概括介绍,使读者一开始就能对其基本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

三、交代式导语。即对课题产生的由来作简明的介绍和说明。

四、问题式导语。在开头提出问题来,引起读者对调查课题的关注,促使读者思考。

导语一般使用一段文字,简洁明了,引出下文。

3.正文

前言之后、结语之前的文字,都属于正文。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体,它对调查得来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进行叙述,对所作出的分析、综合 进行议论,对调查研究的结果和结论进行说明这部分的材料丰富、内容复杂,在写作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结构的安排。其主要结构形态有三种:

1.用观点串联材料

由几个从不同方面表现基本观点的层次组成主体,以基本观点为中心线索将它们贯穿在一起。例如1999年12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调查报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民增收——山东省微山县调查》的主体就是这样的形态。它由四个部分构成:“抓住了规律就抓住了根本”,“把握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市场竞争,加强联合与协作”,“遵循价值规律,推进农业‘四化’”。这四个部分是由标题所显示的基本观点贯穿起来的。

2.按照内容的逻辑结构安排材料

课题比较单一,材料比较分散的调查报告,可采用这种结构形式。按照内容表达的层次组成的框架有:“情况——成果——问题——建议 ”式结构,多用于反映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成果——具体做法——经验”式结构,多用于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问题——原因——意见或建议”式结构,多用于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报刊广告中双关修辞的使用》就是属于反映基本情况式结构。

3.按照时间顺寻安排材料

事件单一、过程性强的调查报告,可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它实际上是以时间为线索来谋篇布局的,类似于记叙文的时间顺序写法。这种有清晰过程的写法,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其基本结构式:事件过程——事件性质结论——处理意见。

4.写作时应注意的要点

(1)针对性。必定是某一情况、某一社会问题、某一成功经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注意,为了进一步得到它的详情、真相,认识它的性质,才需要有人专门对它进行调查、研究,向有关机关提供报告。可见,调查报告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文体。

例如,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教育发展迅速,毕业生成倍增长,而社会又一下子难以吸收,经过了近十年的积累,这些“学士后”人才在社会上已成规模,成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又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现状如何,最近出版的《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真实生活。新书来自于一项社会调查,是由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博士后廉思组织的。廉思组织的“蚁族”课题组的调查从2008年就已开始,主要是在北京调查北京的大学毕业生聚居村。

调查表明,“蚁族”是指接受了高等教育、从事临时性工作甚至失业或半失业、平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在大城市城乡接合部聚居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年龄集中在22—29岁,大部分大学毕业3年。而他们的居住环境通常是面积狭小、租金低廉、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大的出租屋。而光在北京,这个群体的人数就超过10万。廉思估计,在全国,这部分人的数量可能超过100万。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以及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就业结构等一系列的调整,“蚁族”现象将长期存在,可能还有扩大的趋势。

(2)材料丰富翔实

调查报告需要列举大量的相关事例、统计数字和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作者自己的意见。例如《女性化老龄化值得重视——西安市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两个问题》1990年10月16日《陕西日报》一文,关于小学教师老龄化和女性化就列举了下面这些 事实和数据:

以莲湖区师资情况为例,这个区共有区办小学42所,教师1250人,其中40岁以上的占63.2 %,45岁以上的占42%,而30岁以下的仅占1712%,许多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是47、48岁。教师的严重老龄化已成为突出问题。

据调查,到1993年,莲湖区各小学将有526名骨干教师退休,占现有教师总数的42%,如不及时补充,断层的局面将会接踵而至。教师队伍的性别倾斜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莲湖区小学教师中90%以上是女性,在男性比例较大的领导岗位上,男性也仅占26.6%,许多学校除体育教师外都为女性。男教师较多的青

年路小学、丰禾路小学、西电二小也只有八、九人,占教师总数的17%-20%,一般学校只有四、五人,而五星街小学仅有一名男教师。

在调查报告的写作中,大部分的文字都是在列举事实,这使调查报告具有一种“事实胜于雄辩”的强大说服力。

5.结语

结尾的内容大多是调查者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这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调查报告的结尾方式主要有补充式、深化式、建议式、激发式等。深化式。概括全文,深化主题,在结束的时候将全文归结到一个思想立足点上。

补充式。如果一些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限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作者也不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只要把问题指出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或者启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是很有价值的。

建议式。在揭示有关问题之后,对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1999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专题调查《人情消费,让人如何承受你!》就写了一个建议性的结尾:

在人情消费已成为一种风气的情况下,制止大操大办单靠哪一个人、哪一个单位很难从根本上奏效,如喝喜酒,往往是通知范围大了人们反感,范围小了没接到通知的人也有意见。遏制人情消费,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倡导社会新风,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首先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倡新事新办,勤俭持家,厉行节约,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节日期间,报纸、电台、电视台可举办专题栏目、节目进行宣传,文化部门应挑选一批优秀的影片(主要是婚丧嫁娶新事新办方面的)在各乡镇、村巡回播放。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情消费观。其次要制定社会规范。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红白理事会,推行节俭办红白喜事。建立约束机制,对人情消费进行引导、规范、管理。三是严格稽查。对大操大办甚至借机敛财的干部要严肃处理,直至在新闻媒体上曝光。提出了三条建议来解决人情消费的严重问题,其中不乏切实可行的措施。

6.落款

调查报告的落款要写明调查者——单位名称和个人姓名,以及完稿时间。如果标题下面已注明调查者,则落款时可省略。

7.写作要求

一般来说,市场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实事求是,以充分翔实的资料为依托

2、突出重点,材料要服从主旨需要

3、客观公正,防止先入为主

4、注重分析,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市场调查小结篇(4)

一、市场调查报告的标题

一个项目的好坏,主要还是看标题,标题是市场调查报告的题目,一般有两种构成形式:

1、公文式标题,即由调查对象和内容、文种名称组成,例如《关于2002年全省农村服装销售情况的调查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实践中常将市场调查报告简化为“调查”,也是可以的;

2、市场调查报告标题——文章式标题,即用概括的语言形式直接交待调查的内容或主题,例如《中国小包装食用油 行业分析及预测报告 》。实践中,这种类型市场调查报告的标题多采用双题(正副题)的结构形式,更为引人注目,富有吸引力。例如《2013-2017年中国毛纱线市场竞争力调查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二、市场调查报告的引言

引言也很重要,引言又称导语,是市场调查报告正文的前置部分,要写得简明扼要,精炼概括。一般应交待出调查的目的、时间、地点、对象与范围、方法等与调查者自身相关的情况,也可概括市场调查报告的基本观点或结论,以便使读者对全文内容、意义等获得初步了解。然后用一过渡句承上启下,引出主体部分。用简要文字交待出了调查的主体身份,调查的时间、对象和范围等要素,并用一过渡句开启下文,写得合乎规范。这部分文字务求精要,切忌罗嗦芜杂;视具体情况,有时亦可省略这一部分,以使行文更趋简洁。

三、市场调查报告的主体

这部分是市场调查报告的核心,也是写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它要完整、准确、具体地说明调查的基本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市场调查报告——情况介绍:市场调查报告的情况介绍,即对调查所获得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是全文的基础和主要内容,要用叙述和说明相结合的手法,将调查对象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包括市场占有情况,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产品、产量及价格情况等表述清楚。在具体写法上,既可按问题的性质将其归结为几类,采用设立小标题或者撮要显旨的形式;也可以时间为序,或者列示数字、图表或图像等加以说明。无论如何,都要力求做到准确和具体,富有条理性,以便为下文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提供坚实充分的依据。

市场调查小结篇(5)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资本市场;融资方式;产融结合

中国资本市场已进入了新金融时代。伴随着市场化进程,中国资本市场逐渐发展成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为促进企业健康成长、弘扬企业家精神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随着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来临,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企业家队伍的成长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重视资本市场,不少优秀的企业家已意识到参与资本市场对于帮助企业增强资金实力、突破资源瓶颈、优化商业模式、加快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等,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企业家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已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为了解和反映中国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战略以及对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议,2010年8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10・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18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分配局、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市场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法规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宣传教育中心、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市场监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

与前17次年度跟踪调查一样,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8月10日发放问卷13,500份,截止10月15日共回收问卷4,283份,其中有效问卷4,256份,有效回收率为31.5%。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采矿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0.8%、6.9%、4.2%、3.2%、2.2%、2.2%、1.8%、1.7%和1.3%。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57.2%,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20.5%、15.7%和6.6%;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8.6%、41.5%和49.9%;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独资企业310家,占7.4%,非国有独资企业3,888家,占92.6%;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527家,占12.4%,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3,160家,占74.2%(见表1)。

当前,中国企业家越来越重视资本市场,但是参与资本市场的能力和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调查结果显示,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是目前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只有少数企业能够通过参与股票市场、引入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方式获得资金。调查还发现,对于多数企业来说,银行贷款只能满足日常生产经营的需要,并不能满足外部扩张的需要。调查同时发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关于产融结合的调查显示,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渗透已初具规模,但产融结合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企业家进行产融结合的主要动机大多是为了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

关于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调查发现,企业家已经意识到借助资本市场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目前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动机大都只属于日常经营层面,还没有提升到战略层面。另一方面,企业家认为参与资本市场面临多重困扰,主要体现在民间金融市场不完善、上市成本较高、上市后监管更严格、内部人控制风险较大等方面。调查还发现,虽然企业家推动产融结合的意愿比较强烈,但近半数的企业家在政策允许时仍不打算进行产融结合,其首要原因是与企业的专业化战略不一致;同时,企业家能力和人才储备不足也是阻碍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产融结合的重要原因。

对于企业未来三年计划实施的融资战略,调查发现,企业家对民间借贷的依赖程度呈下降趋势,参与资本市场的意识明显增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积极性提高较快。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家认为自己已经基本具备了参与资本市场的个人能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了参与资本市场的组织能力。保持稳健的资本结构和财务政策、提升企业家资本运作能力、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是企业家规避资本市场风险的主要措施。

企业家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充满期待,一方面,企业家自身要把参与资本市场提高到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重视学习,全面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增强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家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快构建有效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尤其是通过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资本市场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实施、建立公平高效的发行体制等,为企业家与资本市场的深度结合、弘扬企业家精神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现状

近年来,资金紧张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近三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成的企业家认为“资金紧张”是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排在所有十六个选项的前五位。此外,2003年-2010年的调查也发现,四成左右的企业家认为资金“紧张”(见表2、3)。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外部的融资来源显得非常重要。外部的融资来源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方式,一种是以发行股票、引入私募股权投资、发行债券等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方式。同时,在中国还存在以民间借贷为代表的非正规融资渠道。

(一)企业融资情况

1、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是企

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

当问及“企业过去三年已实施的重大融资方式”时,调查结果显示,73.5%的企业选择了“长期银行贷款”,55.3%选择了“民间借贷”,14.9%选择了“银团贷款”,10.5%选择了“引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见表4)。调查表明,整体来看,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是企业获取经营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通过股票市场募集资金和引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的企业比重并不是很多。这可能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门槛还是相对比较高的,例如要求企业的经营达到一定规模和一定盈利能力、运作比较规范等等;二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有所不足,限制了企业选择股权融资方式组合进行融资。

2、大型企业融资方式更加多元化,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从不同规模来看,大型企业过去三年的融资方式比较多元化,主要有:“长期银行贷款”(82.4%)、“民间借贷”(19.2%)、“银团贷款”(16.5%)、“上市”(16.1%)、“发行短期融资券”(12.9%)、“引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12.2%)、“已上市公司增发股票”(11%)等;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长期银行贷款”和“民间信贷”。值得注意的是,中小企业选择民间借贷的比重相对较高,分别为48.3%和67.8%(见表5)。

3、民营企业大都运用商业信用等民间借贷方式进行融资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差别很大。其中,国有独资企业选择“长期银行贷款”、“上市”和“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比重分别为80.2%、8.2%和12.6%,要高于非国有独资企业,而选择“民间借贷”、“引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4.2%和6%,要低于非国有独资企业(见表6)。

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选择“长期银行贷款”、“上市”和“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比重为83.7%、9.8%和10.7%,要高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而选择“民间借贷”、“引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6.1%和7.7%,要低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见表6)。

调查表明,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长期银行贷款中得到较充足的资金,也会更多地通过参与资本市场的方式进行融资,再加上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规范比较严格,因此国有企业对民间借贷的依赖程度较低。民营企业则有所不同,一方面,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需要银行资金的支持,调查发现,过去三年有七成以上(71.8%)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选择长期银行贷款进行融资;另一方面,尽管民间金融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规范之处和较大的风险,但由于银行体系对民营企业在信贷方面的较高要求和资本市场的高门槛特征,使得民间金融在满足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调查发现,过去三年有近三分之二(62.3%)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的形式进行融资。

此外,调查发现,不同地区企业过去三年已实施的重大融资没有明显差异,不同行业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差别也不大,基本上都集中在“长期银行贷款”、“民间借贷”、“银团贷款”、“引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等几种方式上。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其他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选择“上市”(12.5%)和“引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27.5%)的比重相对较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选择“上市”的比重相对较高,为10.9%;选择“民间借贷”方式比重较高的行业主要有:农林牧渔业(6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60%),而选择“民间借贷”方式较少的行业主要有采矿业(31.6%)、住宿和餐饮业(38.1%)(见表7)。

(二)直接融资方式:企业上市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调查的4,256家企业中,绝大多数(81.5%)的企业暂无上市计划,而拟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母公司、上市公司的子公司、上市公司共占18.5%(见表8)。调查表明,由于上市仍然属于比较稀缺的资源,门槛相对较高,多数企业还是很难通过这一直接融资途径来获得资金。

从不同规模看,调查样本中已上市和拟上市公司的比重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差别很大。其中,有7.5%的小型企业拟上市或已上市,而在大型企业中这一比重已达到52.6‰调查表明,目前小型企业很难通过上市这一直接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随着全国统一、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逐步完善,这一问题将有所缓解(见表8)。

从不同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已上市和拟上市公司的比重高于民营企业,调查样本中,81.7%的非国有独资企业暂无上市计划,而在国有独资企业中这一比重是77.5%;86.2%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暂无上市计划,而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的这一比重是69.3%(见表8)。

调查表明,长期以来,政府在上市资源的分配方面有向国有企业倾斜的现象,这使得民营企业要获取上市资源相对来说更加困难。不过近年来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迅速发展,逐渐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上市机会。此外,内在动因也是导致这些差异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对上市带来的风险存在一定程度的顾虑。调查发现,民营企业家认为企业上市后会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经理人控制风险增加”(3.58)、“股价非理性波动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决策”(3.51)、“控制权被稀释,存在控制权争夺或转移风险”(3.47)、“存在退市风险”(3.32)和“信息披露增加,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3.3)等(见表9)。

调查还发现,已上市和拟上市公司的比重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从不同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中,已上市和拟上市公司的比重相对较低,而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则相对较高(见表8)。

(三)间接融资方式:企业的银行贷款和负债情况分析

1、企业的银行贷款情况

(1)银行贷款能满足多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但是并不能满足多数企业外部扩张的资金需求

从总体上来看,有超过六成(62.1%)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同时只有不到三成(28.7%)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外部扩张的融资需要”(见表10)。调查表明,尽管多数企业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但是,银行贷款并不能满足多数企业对外扩张的融资需要。企业在进

行一些对外扩张的战略性发展决策时,仅靠内部积累和外部的银行贷款是远远不够的。

(2)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

从不同规模看,调查发现,企业规模越小,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和“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业外部扩张的融资需要”的企业家比重越低。此外,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的调查也发现,企业规模越小,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相对于大型企业,银行体系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申请存在区别对待的现象,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见表10、表11)。

一方面,银行执行这样的区别对待有其一定的商业合理性:由于规模优势,大型企业能够提供的抵押品要多于中小型企业,管理上也更加规范,此时银行信贷资产所面临的风险相对较小。但另一方面,长期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如何建设我国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有效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3)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依然较大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38.5%的非国有独资企业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不能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要高于国有独资企业(31.7%);40.3%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不能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要高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30.7%)。72.2%的非国有独资企业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不能满足企业外部扩张的融资需要”,要高于国有独资企业(62.6%);74.6%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不能满足企业外部扩张的融资需要”,要高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61.3%)。此外,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的调查也发现,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相对较大。调查表明,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较难从银行体系获得正常生产经营贷款以及外部扩张贷款(见表10、表11)。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的比重分别为65.9%和60.2%,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业的外部扩张的融资需要”的比重分别为31.8%和29.4%,也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见表10)。调查表明,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方面的情况相对较好,这可能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金融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东北地区大中型国有企业相对较多有关。

从不同行业看,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需要的企业家比重较高的行业包括: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分别为73.1%、76.9%和73.5%;而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需要的比重相对较低,分别为52.2%、54.3%、53.0%和52.4%。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业外部扩张融资需要”的企业家比重较高的行业包括: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比重分别为36.0%、36.5%和35.8%;而农林牧渔业和房地产业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业外部扩张融资需要”的比重相对较低,分别为22.5%和13.1%(见表10)。

2、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率水平

(1)利率水平市场化趋势较为明显

当问及“银行贷款利率与基准利率相比如何”这一问题时,绝大多数(95.3%)的企业家回答所负担的银行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54.3%)或“与基准利率持平”(41%),只有4.7%的企业获得了“低于基准利率”的银行贷款利率(见表12)。调查表明,随着市场化程度的逐渐提高,银行在对企业发放贷款时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市场化的标准,不会向企业提供过多的低于基准利率的优惠贷款。

(2)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更高

不同规模企业之间贷款利率水平差异明显。调查结果显示,62.3%的小型企业的银行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要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同时,有13.6%的大型企业银行贷款利率“低于基准利率”,而小型企业仅为2.5%。调查还发现,超过20%的中小企业认为从银行贷款付出规定利率之外的额外费用“很多”或“较多”,明显高于大型企业。调查表明,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要明显地高于大型企业(见表12、13)。

(3)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更高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56.1%的非国有独资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率“高于基准利率”,要明显多于国有独资企业(32.6%),60.3%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率“高于基准利率”,要明显多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33.3%);反之,9.3%的国有独资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率“低于基准利率”,要明显多于非国有独资企业(4.3%),11.7%的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率“低于基准利率”,要明显多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3.3%)(见表12)。

此外,调查还发现,关于对“从银行贷款付出规定利率之外的额外费用的情况”的评价,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认为“很多”或“较多”的比重(12.4%)要明显低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24%),而认为“没有”的比重(24.9%)则明显高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16.3%)。调查表明,相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国有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更多的优惠贷款(见表13)。

(4)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银企关系相对较好

调查显示,当问及“企业是否获得贷款额度或透支权限?”这一问题时,总体来看,选择“是”和“否”的企业家各占一半。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获得贷款额度或透支权限的比例最高,为73.1%:中型企业次之,为55.7%;小型企业最低,为41.1%。从不同经济类型来看,国有独资企业和非国有独资企业在获得贷款额度或透支权限方面的差别不大,但是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获得贷款额度或透支权限的比例要高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调查表明,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银企关系相对较好,银行体系向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贷款额度和透支权限(见表12)。

从不同地区看,中西部地区分别有56.9%和57.2%的企业家认为从银行贷款的利率要“高于基准利率”,相对较多,而东北地区相对较少,为46.1%。东部地区企业获得贷款额度或透支权限的比重最高,为53.4%,而东北地区企业最低,为32.4%,中部和西部地区居中,分别为48%和45.9%(见表12)。

从不同行业看,银行贷款利率水平相对偏高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其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的企业比重分别为58.3%、56.2%、56%和55.5%;而银行贷款利率水平相对较低的行业包括: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贷款利率低于基准利率的企业比重分别为6.3%、16.1%和9.8%。批发和零售业获得贷款额度或透支权限的企业比重相对较高,为58.9%,而获得贷款额度或透支权限的企业比重相对较低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7%)、住宿和餐饮业(35.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6.4%)(见表12)。

3、企业负债情况

(1)多数企业负债水平较低

关于企业负债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调查的样本企业中,负债率在“20%及以下”的企业占34%,负债率在“21-40%”之间的企业占27.9%,负债率在“41-60%”之间的企业占24.1%,负债率在“61-80%”之间的企业占11.3%,负债率在“80%以上”的企业占2.8%。调查表明,目前多数企业的负债水平较低,超过六成(61.9%)的企业负债率在40%以下,而负债率在60%以上的企业仅占七分之一左右(见表14)。

(2)企业规模越小,负债水平越低

从不同规模看,企业负债率的差异很大。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规模越小,负债率在20%以下的企业越多,而负债率在60%以上的企业越少(见表14)。调查表明,规模是企业资本结构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型企业的负债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强,因此可以有更激进的资本结构安排,负债水平相对较高,从而获取更多负债的税盾利益及财务杠杆效果,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增加企业价值;而小型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负债能力也就相对较差,其资本结构安排就会更多地以自有资金为主,负债水平相对较低。

(3)国有企业的负债水平明显高于民营企业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23.3%的国有独资企业的负债率在20%以下,要低于非国有独资企业(34.7%),34.1%的国有独资企业的负债率在60%以上,要高于非国有独资企业(12.5%);22.3%的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的负债率在20%以下,要低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35.7%),34.4%的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的负债率在60%以上,要低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11%)(见表14)。调查表明,国有企业的负债水平要明显高于民营企业。

从不同地区看,各地区企业的负债率差异并不明显。从不同行业看,负债率在20%以下的企业相对较多的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为52.1%和50%,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则相对较少,仅有20.3%的企业的负债率在20%以下;负债率在60%以上的企业相对较多的行业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分别为29.7%、23.5%和24.9%,而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则相对较少,分别为10.3%、5.6%和6.5%(见表14)。

(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情况

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企业家能否恰当地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行结合,并有效地运用资本市场所提供的各种资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这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健康成长,以及中国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的产融结合情况,即持有金融机构股份、设立财务公司和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情况。

1、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渗透已初具规模

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看,当前的企业产融结合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参加调查的企业中,有20.4%的企业持有各类金融机构股份。27.8%的企业有自己的财务公司。有5.8%的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调查表明,各类型企业已成为我国股票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之一(见表15)。

2、大型企业的产融结合程度明显高于中小企业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的产融结合程度要明显高于中小企业,有30.7%的大型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分别为21.9%和17.6%;有32.2%的大型企业有自己的财务公司,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分别为31.7%和23.9%;有25.8%的大型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分别为5.4%和2.6%(见表15)。

3、国有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比重更高,民营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的比重更高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融结合方面各有侧重。在持有金融机构股份方面,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更高,20.7%的非国有独资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要高于国有独资企业(15.5%);21.4%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要高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17.5%)。在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方面,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更高,15.4%的国有独资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要高于非国有独资企业(5.0%);12.9%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要高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4.1%)。在是否拥有自己的财务公司方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差别不大(见表15)。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持有金融机构股份的企业比重相对偏低,为10.4%,这可能与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大中型国有企业偏多、金融管制程度更为严格有关。由于行业特征的原因,不同行业的产融结合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只有7.4%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明显低于其他行业;只有15.4%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有自己的财务公司,明显低于其他行业;而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比重较高的行业主要是采矿业(12.5%)、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2%)(见表15)。

二、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动因

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了融资场所,也是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公司治理的重要推动力。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和评价、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动机和企业家进行产融结合的主要动机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和评价

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基本态度、对风险的认知以及对政策环境和中介服务的评价。

1、企业家认为参与资本市场的机遇和风险并存

调查发现,目前企业家对资

本市场的认识还是比较客观的,这体现在:首先,企业家比较认同“借助资本市场可以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3.74);其次,企业家也比较认同“资本运作存在很大风险”(3.73);最后,多数企业家并不认同“企业上市就是获得了成功”(2.37)这一说法(见表16)。调查表明,多数企业家认为,参与资本市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营战略,因此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并做好收益和风险之间的权衡和评价,是企业家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2、企业家认为资本市场政策环境和中介服务水平有待改善和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就制度建设方面来说,企业家不太认同“政府在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82)以及“中介咨询机构在企业资本运作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2.77)的说法(见表16)。这表明,在制度建设和服务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和中介咨询机构还有待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分析都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和一致性,相关结论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的企业中基本上都成立。其中,大型企业对“政府在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的评价更高(3.07),而中小企业的评价值仅分别为2.84和2.76,这可能与我国政府更侧重于对大企业的服务有一定关系;不同行业对“政府在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一说法的评价也存在一定差异,评价最高的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评价值为3.11,评价最低的是房地产业,评价值为2.53(见表16)。

(二)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主要动机

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主要动机,这些动机既包括日常经营层面的,也包括战略层面的:扩大现有产能、开发新产品、进入新行业、开拓新市场、提升品牌价值、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重组产权和兼并收购、改善公司治理、吸引优秀人才、改进企业管理水平、为创业资本提供退出机制等。

1、多数企业的融资动机仍处于日常经营层面,还没有提升到战略层面

调查结果显示,从总体上来看,企业进行融资的动机主要有扩大现有产能(65.1%)、开发新产品(59.3%)、开拓新市场(51.7%)、提升品牌价值(35.8%)、改进企业管理水平(31.4%)、吸引优秀人才(28.8%)、改善企业财务状况(27.7%)等。这些融资动机大多属于企业日常经营层面的融资需求。同时,多数企业的融资动机还没有提升到战略层面,只有19.9%的企业认为进行融资是为了“进入新行业”,只有14.9%的企业认为进行融资是为了“改善公司治理”,只有12.9%的企业认为进行融资是为了“重组产权和收购兼并”,只有2.6%的企业认为进行融资是为了“为创业资本提供退出机制”(见表17)。

2、大型企业的战略融资动机比中小企业更强

从不同规模看,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选择“进入新行业”(25.9%)、“开拓新市场”(55.9%)、“重组产权和收购兼并”(27.9%)、“改善公司治理”(17.9%)等战略融资动机方面的比重要明显高于中小企业(见表18)。调查表明,大型企业的战略融资动机更强。

3、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动机各有侧重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调查结果显示,23.3%的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选择了“重组产权和收购兼并”,明显高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35.1%的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选择了“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高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而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选择“扩大现有产能”(66.3%)、“开发新产品”(59.7%)、“提升品牌价值”(37%)、“吸引优秀人才”(30.1%)的比重要高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见表19)。

调查还发现,不同地区企业之间的融资动机差异并不明显。由于行业特征的原因,不同行业的融资动机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进行融资时,“开发新产品”的动机非常强烈,选择比重分别为69.5%和70.7%;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进行融资时,“开发新产品”的动机不明显,选择比重分别为20.6%、21%和19%(见表20)。

(三)企业家进行产融结合的主要动机

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进行产融结合的主要动机,包括四个方面:“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以及“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

1、企业家进行产融结合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的动机,总体来说,超过半数(50.2%)的企业家选择了“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见表21)。这表明,目前部分企业进行产融结合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关联贷款。这一趋势如果任其发展,可能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例如:企业系族内部的关联交易和关联贷款会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质量下降、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增加、经济运行风险加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受损。因此,政府的金融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其他产融结合的动机还包括:“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35.1%)、“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22.2%)、“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21.5%)等(见表21)。调查表明,不少企业家已经认识到产融结合所具有的战略价值,即降低资本风险、提升资本回报,并通过参与资本市场、进行产融结合来强化自己的学习创新能力。

2、中西部地区企业产融结合的信贷融资动机强于其他地区

从不同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选择“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的比重分别为65.4%和63.2%,要明显地高于东北地区;选择“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的比重分别为16.8%和14.8%,要明显低于东部和东北地区企业;选择“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的比重分别为30.3%和29.7%,低于东部和东北地区企业;选择“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的比重分别为17.8%和19.4%,明显低于东部和东北地区企业。调查表明,中西部地区企业产融结合的信贷融资动机比其他地区更强(见表22)。

3、多元化经营是大型企业产融结合的首要动机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选择“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的比重最高,为50.4%,选择“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的比重为28.8%,均高于中小企业;而选择“获得更多信贷支

持、增强财务灵活性”的比重为40.8%,要低于中小企业(见表23)。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选择“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的比重为21.5%,要低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选择“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的比重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没有明显差别;选择“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和“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的比重分别为52.5%和22.4%,要高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见表24)。

由于行业特征的原因,不同行业的产融结合动机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选择“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的比重相对较低,分别为4.2%和5.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选择“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的比重相对较低,为7.1%(见表24)。

三、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面临的困扰与风险

企业家精神和企业价值增值是资本市场财富增值的重要源泉,但是,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难度较大,面临着多重困扰。一方面,间接融资的困扰常常表现为银行贷款难以获得且贷款成本较高,而民间借贷虽然获取更为容易,但规范性差且成本非常高;另一方面,直接融资的困扰表现为,上市费用很高,且上市后需要按照严格的上市公司监管规则行事,对企业存在多方面的影响,而引入风险投资或战略投资者也存在较大困难。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融资时面临的主要困扰、企业产融结合的阻力以及企业家对上市风险的认知。

(一)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面临的困扰

调查发现,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面临多重困扰。根据相关研究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次调查将企业融资时面临的困扰分为13个方面。按照企业家对这些困扰的认同程度排序,主要包括:“民间借贷的成本很高、规范程度很低”(3.92),“上市费用很高”(3.6),“上市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3.52),“引入风险投资或私募产权时资产评估的难度很大”(3.24)。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和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认同程度较为一致,而在不同行业之间略有差异(见表25、26)。

调查结果表明,影响企业家与资本市场进一步结合的干扰因素主要还是宏观制度层面的,如首次公开募股(IPO)发行股票时的筹资费用过高、引入风险或私募时的估值难度过高、民间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等。因此,有必要优化相关制度设计和管理方法,在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害的同时,需要考虑如何降低资本市场的运作成本和操作难度,从而为企业家与资本市场的深度结合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企业家进行产融结合的阻力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3.8%)的企业愿意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参股城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实现产融结合。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进行产融结合的意愿略高于国有企业;而部分行业如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进行产融结合的意愿相对较高(近七成)(见表27)。调查表明,中国产业资本进入金融资本的意愿还是比较强烈的。调查同时发现,即使政策允许,仍有46.2%的企业家不打算进行产融结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与专业化原则相违背”(57.3%)、“企业家能力不足”(34.4%)、“人才储备不足”(30.8%)、“政府准入限制”(15.4%)等。

1、与企业专业化战略不一致是企业家不愿意进行产融结合的首要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在政策允许情况下也不愿意进行产融结合”的企业家而言,其首要原因是“与专业化原则相违背”(57.3%)。其中,不同地区企业之间较为一致,而在不同规模、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略有差异(见表27)。

2、企业家能力和人才储备不足是民营企业进行产融结合的重要阻力

关于“在政策允许情况下也不愿意进行产融结合”的原因,调查发现,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差异明显。对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而言,“企业家能力不足”和“人才储备不足”是阻碍其进行产融结合的重要原因,选择比重分别为40%和32.1%;而国有独资企业则更多认为是“政府准入限制”的影响(35.2%),“企业家能力不足”和“人才储备不足”排在最后(见表27)。

(三)企业家对上市风险的认知

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对公司上市之后面临的七个方面风险的认识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看,企业家认为上市风险较高(最低为3.16)。调查发现,企业家认为最大的上市风险是能否一如既往地控制企业,其中,“经理人控制风险增加”(3.57)排在首位,“控制权被稀释,存在控制权争夺或转移风险”(3.45)排在第三位(见表28)。同时,企业家对上市风险的认识情况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调查表明,企业家对于上市公司治理,特别是对内部人控制问题非常担心,而实际上,内部人控制问题不仅仅是企业微观层面的公司治理安排,也涉及到外部制度、法律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因此,积极完善相关制度、法规,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降低控制权旁落风险,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将大有助益。

四、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战略选择

在充分了解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战略选择,包括未来三年的融资战略、企业家实施资本市场战略的个人能力和企业组织能力,以及企业家规避资本市场风险的战略选择。

(一)未来三年的融资战略

1、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意识明显增强

关于企业未来三年计划实施的重大融资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看,与过去三年相比,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积极性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选择“上市”(23.2%)、“引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23%)、“发行短期融资券”(9%)、“已上市公司增发股票”(4.5%)、“银团贷款”(20.8%)、“发行可转债”(44%)等的比重都有较大幅度地增加;尤其是“上市”,作为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最主要的方式,其增长比例达到8倍左右,表明资本市场战略在未来三年中受到更多的重视(见表29)。

2、企业家对民间借贷的依赖程度呈下降趋势

调查发现,与过去三年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相比,“长期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仍然是大多数企业未来三年计划利用最多的两种融资方式,选择比重分别为72.2%和41.2%。但是,和过去三年相比,选择“长期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的比重都在下降,“长期银行贷款”

下降的幅度较小,仅为1.3%,而“民间借贷”下降的幅度较大,为14.1%(见表29)。这表明,未来三年,银行贷款仍是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方式,但是作为“非正式融资”的民间借贷却在企业未来三年的融资计划中呈下降趋势。结合企业融资时遇到的困扰来看,可能是因为企业强烈地感受到民间借贷成本高、规范程度低,因此更多的企业正准备摆脱对民间资本市场的依赖性。

3、中小企业中有上市计划的企业比重增长较快

上市融资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市场战略之一。未来三年中,不同规模的企业计划上市的比重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大型企业计划上市的比重达到44.1%,中型企业计划上市的比重为30.4%,小型企业计划上市的比重为13.5%。这表明大型企业更重视上市这一资本市场战略。然而,与过去三年相比,上市计划增加比重最大的却是小型企业,从0.7%增加到13.5%,增长了近20倍;其次是中型企业,从2.7%增加到30.4%,增长幅度也超过了10倍;而大型企业仅增长了不到3倍。调查表明,中小企业实施资本市场战略的积极性提高更快(见表30)。

4、民营企业中有上市计划的企业比重增长较快

未来三年中,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计划采取资本市场战略的比重要高于非国有独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说明国有企业仍然是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但是,如果与企业过去三年实施的融资方式结合来看,非国有独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计划实施资本市场战略的比重增幅要远大于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以上市这一资本市场战略为例,国有独资企业增长了3倍,而非国有独资企业则增长了近9倍;国有控股和中央直属企业增长了不到3倍,而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则增长了近15倍(见表31)。调查表明,非国有独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意识尤其是上市融资的意识提高得更快。

此外,不同地区的企业未来三年计划选择的融资方式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和过去三年相比,不同地区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积极性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不同行业看,未来三年计划上市的比重排在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7.9%),住宿和餐饮业(39.1%)以及采矿业(37.2%);而与过去三年相比,各个行业对资本市场的重视程度均明显提高。以上市为例,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更是从0增加到14%以上(见表32)。这表明,高科技产业、资源类产业以及与百姓生活相关的产业计划参与资本市场的意识最强。

(二)实施资本市场战略的企业家能力和企业组织能力

企业实施资本市场战略需要比较强的企业家个人能力和企业组织能力。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家不仅具备了参与资本市场的意识,而且制订了实施资本市场战略的计划,因此,本次调查考察了中国企业是否具备实施资本市场战略的能力。

1、企业家认为自己基本具备参与资本市场的企业家能力

企业实施资本市场战略必须具备相应的企业家能力。本次调查从“董事长/总经理非常重视资本运作”、“董事长/总经理具备较强的财务管理和资本运作能力”、“积极引进资本经营人才”和“从发展战略的角度制定资本运营战略”等四个方面了解了企业家的自我评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对“董事长/总经理非常重视资本运作”的评价值最高,为3.62,其次是“董事长/总经理具备较强的财务管理和资本运作能力”,评价值为3.52。此外,企业家对“积极引进资本经营人才”和“从发展战略的角度制定资本运营战略”的自我评价也较高,分别为3.4和3.3。调查表明,目前企业家认为自己基本具备参与资本市场的企业家能力(见表33)。

2、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参与资本市场的组织能力

企业实施资本市场战略必须具备相应的组织能力。本次调查从管理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了解了企业家的自我评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对“规范化经营得到明显改善”和“资本管理水平正在提升”的评价值最高,分别为3.64和3.61;对“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面对商业机会,能够及时筹集资金进行投资”和“资本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的评价也较高,评价值分别为3.48、3.42和3.42。调查表明,中国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参与资本市场的组织能力,资本市场运作也已经进入到企业的战略层面(见表33)。

(三)资本市场风险管理

本次调查从企业家自身能力的提升、财务政策、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等方面了解了企业家规避资本市场风险应采取的相关措施。

调查发现,保持稳健的资本结构、提升资本运作能力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是企业家规避资本市场风险的主要策略选择。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规避风险的策略选择主要包括“保持稳健的资本结构和财务政策”(72.9%)、“提升企业家的资本运作能力”(72.5%)、“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68.8%)等(见表34)。

调查表明,企业家认为,规避风险的重点是在资本结构、资本运作和公司治理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提升,这也与企业家对上市风险的判断相一致,即特别担心企业内部治理问题尤其是内部人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准备实施资本市场战略的企业都特别重视稳健经营和加强公司治理。而且,这一结果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的企业中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说明中国企业对资本市场风险的判断和规避策略选择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五、企业家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市场调查小结篇(6)

工业品面临的是下游厂家、中间商,是非常理性的消费群体;而大众消费品面临的是你我一样的普通消费者,是众多理性加感性的结合者。因此,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营销思想看来,虽然这两者都受到一定宏观环境的影响,虽然都同样面临竞争对手的威胁,但它们的调查重心——客户调查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既然如此,工业品应该如何做市场调查呢?

一个好的营销战略,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去支持它?在实际工业品营销战略的制定中,应该调查哪些方面的信息?“市场容量、市场占有率、主要竞争对手的生产能力、上下游发展变动趋势、影响市场波动的主要因素等等。”概括起来可以定义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宏观环境的调查;

第二、竞争状况调查;

第三、客户的调查;

第四、产品交易场所的调查。 一、宏观环境的调查

1、宏观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调查。任何产品都处在一个特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经济环境有时事政治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等,如“第二次海湾战争”、“非典型性肺炎”、“GMP认证法规”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文、风俗、地理等,如“回族人不吃猪肉”“东北人一般比较高大”等等。在实际营销中,只有审时度势,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青岛啤酒三进济南,为什么前两次均以失败告终,因为没有考虑到济南人的趵突泉情结;此次非典战役,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早期预见而大发非典横财,而有的企业却迟迟没有动作,仅仅是企业内部的市场反应速度问题吗?

2、宏观市场环境的调查。包括行业市场前景、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供需结构、行业设备闲置率、赢利企业的比率、整体的赢利率或者亏损率、行业销售费用比率等等。

1)行业总体供需状况。社会总供给等于社会总需求,但对于特定的行业来说,其供需状况反应了该行业的竞争程度,是企业新品上市、产业介入的重要依据。

2)产品的供需结构。特别对于一些小型企业来讲,如何及时有效的调整产品供需结构,集中资源,以小胜大,市场调查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3)影响行业供需变化的因素。这是研究整个行业发展变动趋势,进行正确市场预测的重要基础。例如:对于中国纺织市场,国际配额的取消、WTO的深入、纺织关税的进一步降低……,将给纺织业带来什么影响? 二、竞争状况调查

首先,宏观竞争状况的调查。主要指现阶段的竞争格局,是自由竞争还是垄断?是多头垄断还是群雄逐鹿?在这个行业坐标系中,我的坐标点在哪里?在这个位置,我应该选定什么样竞争目标和竞争策略?是目标集中、差异化还是低成本领先?

其次,主要竞争对手的调查。主要调查竞争对手的产品状况、技术状况、价格状况、盈利状况等等(如下表)。在这些方面的调查中,可以设置一些能够量化的指标,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根据各指标比较结果描绘出自己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从而选择正确的市场策略。

再次,潜在竞争对手和替代品的调查。通过对潜在竞争对手的数量、规模、发展变动方向等方面的调查,对替代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查,明确自己当前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从而在营销战略、产品开发、行业介入等方面避重就轻,准确决策。 三、客户调查

对于工业中间品来说,客户相对较少,合作时间较长,对于客户的把握和维护显得尤为重要。而按照80/20法则,即企业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客户,因此,如何找出这20%,并予以重点服务,就成为客户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客户基本情况调查。如客户地址、名称、负责人、企业规模、年销售收入等等,如下表:

根据国际营销大师科特勒的客户升级模型(如下图)对客户分类调查,建立客户档案。当然,最好能上CRM软件,对客户进行动态的管理和维护。

其次,我们还应重点做以下几方面的调查。第一,资信调查,根据合作历史对客户作出信用等级评估;第二,赢利能力调查,主要调查客户最近三年的利税额、销售利润率等一些财务指标;第三,抗风险能力调查,主要调查客户抵御风险的能力,比如对“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的调查;第四,发展趋势调查,主要是了解客户近期是否会扩大生产规模,是否会上新的设备,是否会转产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降低合作风险和扩大合作范围和深度的重要依据。

再次,客户满意度调查。调查客户对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的意见,是规范服务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改进生产工艺的重要根据。有时,我们甚至可以派出专门的技术人员进驻客户,进行生产指导,如上海宝钢就经常派出专门的技术人员到小鸭、小天鹅等厂家指导生产。

客户调查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提高客户满意度,了解客户需求变化,从而维护老客户、开发新客户。 四、产品交易场所的调查

对于工业中间品而言,交易的渠道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直销。但是对于一些存在特定交易场所产品,如钢材、纺织品等,必须对这个交易场所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调查厂家情况、经销商情况、购买者情况、产品情况等(如下问卷)。如在纺织业,全国主要有柯桥、西樵、荷花池等几个大的纺织品市场,通过对这些市场适时的调查跟踪,使我们更贴近市场、更能把握市场脉搏,及时的调整产品、市场、价格等经营战略。

当然,工业品调查方式很多,常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A.专业刊物、杂志。在行业宏观形势和运营状况的研究中,专业媒体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在对于一些专业性、时事性较强的信息,如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规定以及业内近期比较有影响的大事件等的了解上,通过专业刊物可以非常轻松、非常及时的得到。

B.行业专业网站、客户或竞争对手企业网站等。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是最快捷、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C.行业展会。通过展会不但可以与我们的客户面对面的进行交流,达成合作意向,而且还可以搜集更多竞争对手的信息,包括企业简介、产品、市场、销售网络等方面的信息。

D.问卷调查。工业品的调查中,对于一些特殊的行业,问卷调查同样不失为一种好的调查方式。特别是在对交易市场调查中,通过问卷我们可以非常容易了解到市场中的经销商、客户等构成、交易量的大小等等信息。同时,通过专业媒体也可以做问卷调查,如笔者曾在《中国纺织报》上作过一次“中国棉纺织行业品牌现状调查”,效果不错。

E.专家访谈。通过对企业高层、院系教授等业内专业人士的访谈,可以及时的了解到业内一些前沿信息,甚至个别主要竞争对手的详细信息。

F.企业内部销售人员的搜集。通过内部市场一线人员搜集的信息可能更准确,更全面。具体办法可以在销售考核中出台相关的政策激励或对业务员进行强制。比如对竞争对手信息搜集,可以给业务员下发如上“竞争对手调查表”,然后在月底回收、分析。

市场调查小结篇(7)

关键词: 实践能力 《市场调查与预测》 教学思路

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程,《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旨在应用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企业的市场调研及预测活动,降低企业营销决策的风险,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会通过市场调研,收集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变化趋势;掌握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预测方法和技术,从而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从事调查研究、预测市场的实际工作能力。这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

1.《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

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另外,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文科功底好,数理功底较差,对课程中涉及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望而生畏,存在抵触心理,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与掌握。

1.2单纯依靠教材的理论教学方法实际运用性不强。

《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融为一体的课程,而《市场调查与预测》教材大都以理论方法介绍为主,与实践相结合的较少。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让学生觉得离自己很远或与自己无关,就不能形成切身感受,影响到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学习效果当然也会不理想。

1.3教学手段的单一导致教学效率低。

本课程较强的应用性特征,再加上该课程中统计学方法应用较多,包含有大量的公式和复杂的数据计算,如果不能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编码、分组、统计、陈示,建模、案例分析等,学生练习时往往会感到单调乏味,计算工作量大、效率低,导致相互之间抄袭现象严重。这既浪费了大量的课时,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又丧失了师生交流、讨论的时间,造成教学信息量少、课堂气氛不活跃、理论联系实际不足等问题。

1.4卷面成绩驱动影响学生实践作业完成质量。

包括本课程在内的很多课程的考核都以理论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熟悉、理解和掌握程度,考试成绩约占总评成绩的70%,因此,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受期末卷面考试成绩的驱动,对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不够,在考核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实践作业中弄虚作假,达不到规定的质量。

2.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的教学方法

2.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课程内容体系上,应按先进、实用标准选择内容,按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体系,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五大内容体系,包括市场调查概述、市场调查设计、市场调查方法选择、市场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市场预测方法等五部分,分别对应学生五项能力的培养,即调查的认知能力、市场调查方案设计能力(包括市场调查总体方案设计能力和问卷设计能力)、市场调查方法选择与应用能力、市场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能力、市场调查资料应用能力,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市场调查与预测的能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完全按照市场调查实践的流程特点设计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从认识到设计到运用,实现从基本能力到专业能力再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提升,从基本思维到发散思维到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2.2通过参与式、情景式教学提高学生市场调查的能力。

在本门课程中,至少拿出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参与式、交互式教学。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市场调查能力,巩固对市场调查基本理论的掌握。例如,在针对具体内容的调查中,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分组运用各种调查方法进行情景的模拟,如通过让某学生扮演消费者,另一学生扮演观察者,观察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眼神、表情、神态、动作和对话等来揣摩其购买动机和决策过程;或通过电话访问模拟调查用户对新购买的洗衣机的购后评价;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模拟调查消费者对某品牌化妆品的认知和态度等。另外,案例讨论式是必要的教学手段。

2.3通过课内实验提高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现在,随着各高校教学投入的增加,课内实验室已经比较普及,在教学安排上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都配有相应的课内实验并已成为主流趋势。对于《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师可以在实验室里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各种软件辅助教学,通过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习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如SAS,SPSS(统计分析软件),TSP(时间序列软件),EXCEL等。此外,在许多具体方法的使用上,如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都需给学生演示有关软件的应用,并安排3~4课时让学生上机练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公式和方法,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克服课堂上对繁杂的数学公式、统计数据的畏难情绪。

2.4通过校企共建提高学生对实践的认知。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联系校外相关单位,或有效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经营现场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对现实企业的生产、经营、营销工作的直观认识,这部分工作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实现。

第一,实行课程的校企共建。选择几家有先进管理理念、企业绩效显著的知名企业,还有具有综合功能的统计局、工商局作为共同建设本门课程的共建伙伴。聘请企业管理者、职能部门专家为本门课程的客座教师,直接参与教学。

第二,建设课程实践基地。选定课程共建伙伴作为课程建设与实践实习基地。并根据课程内容体系与教学过程需要,选取该企业的实际案例,组成系列案例,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接收系统知识的同时,直观地建立起一个现实系统的完整印象。

2.5通过课外市场调查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实践环节的设计主要以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市场调查问题为主线,进行问卷设计、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及整理和调研报告的撰写,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以下流程操作。

2.5.1市场调查方案设计。自选调研课题,收集有关资料,设计调查方案,写出市场调查方案报告。

2.5.2市场调查问卷设计。根据调研课题的需要,运用问卷设计的技术和技巧,设计市场调查问卷。

2.5.3市场调查方法的运用。选择几个课题,运用各种市场调查方法(文献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进行模拟实验。

2.5.4市场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5.5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提交完整规范的市场调查报告。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是:(1)在实施调研前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承担一个调研项目,然后通过小组及老师的共同讨论,确定最终的调研任务。如南昌市人居状况满意度的调查、南昌市广播收听率调查、居民“亚健康”调查、蒙牛广告测试调查、康师傅饮品顾客认知度调查、南昌市统一绿茶消费需求的调查、大学生笔记本电脑市场的调查等。(2)调研结束后,要求学生呈递书面调研报告,并通过汇报讲演的形式进行口头报告,以避免学生实践中的弄虚作假现象。

3.《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和考核

在本课程考核上,应适当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将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作为期末综合成绩的重要指标,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驱动性。

3.1考核的内容。

实践考核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表现。包括课堂情景模拟的表现、案例讨论的表现、习题作业表现、回答问题表现等;(2)实验课任务完成情况。包括收集数据的质量,数据分析结论的准确度等;(3)课外市场调查实践的成果。包括学生提交的市场调查策划方案、市场调查问卷、市场调查报告等文本的质量及口头报告表现等。

3.2考核的形式。

在考核方式上,可以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课堂表现、实验课任务、实践成效设置一定的比例,进而得出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总评成绩。当然,这个比例可以根据不同教师的教学目标来进行不同的设定,例如对以上三个指标分别设置30%、30%、40%。实践总成绩应与理论卷面成绩一同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一部分,例如占到总评成绩的30%或50%等不同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学生提交的各种实践作业是教师考核学生实践效果的最直观的依据,但是为避免学生实践过程中弄虚作假、敷衍塞责,教师除了对学生提交的书面材料,如市场调查策划方案、市场调查问卷、市场调查报告等进行考核以外,还应结合学生的口头汇报进行考核,使书面报告与口头报告各占一定的百分比。具体程序如下:首先,每一组选派一名代表作为市场调查报告的汇报者,同时,每一组选派一名代表组成答辩小组成员,任课老师作为答辩小组组长。第二,每个小组的汇报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本组市场调查的主题、调查的目的、市场调查的具体操作过程、市场调查的结论进行陈述,要求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调查成果。第三,答辩小组对汇报者就调查过程中的难点、疑问、缺陷性进行提问,汇报者对此作出回答,答辩小组组长及各成员分别评定实践总成绩,汇总得出各组最后实践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春丽.《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5).

[2]钟敏,刘媛媛.《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探讨——以商务策划管理专业为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