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市场供应分析

市场供应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0 14:36:10

市场供应分析

市场供应分析篇(1)

实践者不多,但市场正在启动 

调查显示,目前真正建设了完整的SCM系统的企业并不多,只有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等少数企业已经建设或正在尝试。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选择了上海博科的SCM产品,雅戈尔集团则与中科院合作开发。 

但近60%的被采访企业如宛西制药、新华制药、长空机械、安徽叉车机械厂、广东美的、江苏春兰、上海烟草集团等都表示对SCM比较感兴趣或正在建设日程上。新华制药信息主管宾深竣的看法颇有代表性,他表示:“SCM系统是加强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提升竞争力的支持平台。随着企业ERP的实施,SCM将是企业信息化的下一个重要考虑。”除此之外,其他被采访企业则表示,由于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目前还没有SCM需求。 

总之,SCM市场在国内仍处于启动期。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全球市场竞争趋势已由原来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供应链的创新能力和核心能力的竞争,国内制造和流通企业迫切需要运用IT技术实现其生产、库存、日常交易的管理规范化、精确化,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所以,对成本控制和价值创造进行的研究已经推动企业,特别是制造商、运输公司,转向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以便取得盈利的结果并在竞争更加激烈的领域中巩固商业关系。SCM系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其中大中型企业成为市场需求主体。尤其是,随着不少企业尝试实施并应用了ERP系统,业务系统必将继续向上、下游扩展,因此SCM必将是企业信息化的下一个重点方向。 

注重整体解决方案 

用户在建设SCM系统中会遇到什么难题?40%的被采访者表示,如何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会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长空机械信息主管王军的解释是,由于企业内部一般没有足够专业的技术人员,因此,难以自行评断个别解决方案的利弊与适用性。 

他们选择SCM厂商的标准是什么?调查显示,目前被采访企业在选择SCM软件时更加务实,他们希望通过供应链管理适应复杂、变动的竞争环境,从而为企业提供及时的决策信息,进而提升流程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能否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正是选择的首要标准。其中,SCM软件中所包含的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模式的可延伸性(随企业业务或规模扩展, 是否可以继续支持)又是重中之重。对此,江苏春兰集团网络中心主任邵伯余表示:“事实上,信息技术应用的好坏,最大的难点在于管理和业务流程两方面。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最大的障碍有时并不是来自于IT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于对自身管理问题的理解和对先进管理思想的消化,来自于对业务流程规范化和数据标准化的认识。因此,建设SCM必须意识到这更是企业管理改革的一种手段。” 

其次,被采访者表示厂商的专业技术能力、在相关行业的实施经验、队伍的规模(对项目支持的稳定性)等也是考察的重要标准。 

另外,随着用户对SCM认识的不断成熟,对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多样。除了传统的支持、维护和实施之外,咨询服务也成为一个新的需求。因此,用户将会更加重视咨询服务在系统实施中的地位,希望通过制定个性化的信息化方案,帮助自己进行硬件、软件和网络方案的选型,信息化建议和项目实施计划以及项目实施和监理等,进而提高项目实施成功率,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期待成熟的SCM产品 

目前国内SCM市场大概分成两大阵营,高端大型企业被国外I2、SAP等厂商所占据;中低端企业则是国内SCM厂商的客户群。像联想、华为等大企业采用的都是I2的产品,海尔采用的是SAP的APOSCM产品;而四川华西德顿塑料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引入的是招商迪辰SCM管理系统,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则选择了上海博科的SCM产品。 

被采访者如何评价市场上的SCM产品?他们有什么看法和建议?调查显示,大多数被采访者一致表示,国外厂商SCM软件产品成熟、性能优越,但价格昂贵、实施难度大;国内SCM软件产品相对不太完善、功能不太齐全,但却小巧灵活、使用方便、而且价格便宜。 

另据赛迪顾问统计,我国SCM软件企业通过CMM认证的并不多,因而厂商的解决方案真正能使客户的管理流程得到优化的成功案例并不多。SCM软件产品及市场的发展需要继续完善。 

随着用户认识的深入,用户对SCM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首先是其涵盖的功能将日益丰富,包括管理供应商、原材料、库存、渠道、价格体系、市场渗透、品牌宣传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次,要充分考虑与企业已有系统的集成整合。也就是,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将SCM与企业已经有的IT系统结合起来,不仅要发挥已有系统的作用,还要使SCM系统顺利运转。 

2003年国内SCM(供应链管理)市场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2003年SCM市场概况 

赛迪顾问统计显示,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SCM软件市场的销售总量为0.75亿元,同比2002年第一季度增长11.3%,增幅一般。2003年第二季度中国SCM软件市场的销售总量为0.82亿元,相对2002年第二季度,同比跌幅达10.6%。其中,高端SCM软件受到“非典”因素影响,第二季度跌幅在20%以上;而低端的物流软件市场日趋成熟、饱和。 

总体说来,国内SCM软件的应用环境还不成熟。目前SCM软件的市场集中于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在政府及教育等行业没有市场。其行业用户主要集中在制造、流通、能源三个行业。SCM软件市场的主要拉动力是企业针对物流方面所采用的管理模块和一些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采用的管理软件。 

二、未来5年国内SCM软件市场趋势分析 

赛迪顾问预测,今后5年里,中国SCM软件市场将保持增长态势,市场规模逐年递增,到2007年将由现在的4.09亿元翻一番,增加到9.54亿元。但增长速度并不均匀,其中2003年增长最快,达到42.5%,从2004年起,市场发展逐渐成熟,增长速度也逐年放缓,2005年开始,增长下降到不足10%。 

大型企业仍将是市场的主体,但大企业市场份额将是先升后降。相反,中小型企业的市场在今后五年中将迎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制造、流通、能源在未来几年里仍将是市场的主要部分,占据80%以上的份额。 

市场供应分析篇(2)

关键词:供应链,贝塔系数,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一、新药供应链基本特征

中药独家品种类似于国外的新药,而且大多具有自己的传统品牌,并在市场局部范围内多具有品种优势。中药典籍浩如烟海,很多传统验方有待进行市场开发发掘,这给具有爆发性增长前景产品的问世带来机会。同时,中药原材料整体价格持续上涨,部分贵重稀缺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这部分原料又恰恰是产品独特性的保证;2007年以后,国际医药企业更进一步对医药行业的介入,也会对中医药行业的市场风险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对2000年到2006年七年间,同仁堂制药市场风险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透视我国医药行业市场风险的程度,以及该风险程度下的资产回报率。

全国大约有1200家中医药企业,在78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以中医药生产和销售为全部或几乎全部经营内容的上市公司有同仁堂、羚锐股份、中新药业、亚宝药业、康缘药业、益佰制药、武汉健民、桐君阁等十家左右。

同仁堂制药是传统的中医药生产和销售企业,历经百年,至今未变,因此可以将同仁堂企业市场系统风险作为中医药生产和销售供应链的市场风险。

二、系统风险

市场风险用贝塔系数度量,即为某项资产(或组合portfolio)的回报率相对于市场回报率的变化程度,同时表明该资产与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公式1[1]如下:

其中:为该资产回报率与市场回报率之间的协方差,为市场回报率的方差。

贝塔系数是度量一种证券对于市场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贝塔系数大于1,表明如果市场走势良好,则该证券的预期走势将更好。该证券对市场变动的反应较大,对于一个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所贡献的风险,将超过一种一般或平均的证券。[2]

资产的投资或者证券的投资往往可以视为套利工具或保险策略(hedging)。如果某一股票或证券的贝塔系数为负值,即在市场走势较差时,这类证券预期走势较好;反之,在市场走势较好时,这类资产预期的走势较差。那么,将贝塔系数为负值的股票纳入一个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中,实际上可以降低了组合的风险。根据西方实证研究的结果,在西方的市场上至今没有发现贝塔系数为负值的股票。但是根据对2000年到2006年同仁堂市场系统风险的实证研究,发现该企业所代表的新药供应链的市场风险在经济下滑年份为负值。

贝塔系数的计算可以有两种算法。一种方法是最小二乘法计算,另一种方法则可以用上述定义直接计算而成,两种计算方法的本质相同,都是基于同一时期某项资产的回报率与市场回报率的历史数据计算而得。用最小二乘法计算贝塔系数,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即为贝塔系数。

三、新药供应链系统风险实证分析

以同仁堂2000年至2006年的每月平均交易价格[3]和同期上证A股[4]的月平均价,作为同仁堂回报率和市场回报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出每年的贝塔系数,如表1所示。

1.经济下滑年份

2003年和2005年贝塔系数为负。表明这两个年份中医药企业的回报率与市场回报率成负相关关系,即当市场下滑时,中医药行业的业绩呈上升趋势。

2003年春天是全国性的非典,非典疫情波及全球。全年中有几个月的经济活动处于半停滞状态,特别是疫情严重的城市北京。与其它产业链停滞状况不同的是,当时抗非典药品供不应求,有些中药的供应处于极度供不应求状态,特别是同仁堂的传统中药牛黄上清丸等纯中药药品的供应。从而出现了医药供应状况与其他产业链供应状况相悖的现象。当时经济发展速度为8.5%,市场回报率平均为11.28%。

以上证A股指数作为市场回报率(按每月A股指数平均价计算),同仁堂公司股票价格回报率为股票回报率,同仁堂股票回报率与市场回报率之间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6.35%.

再看2005年,该年份是股市最低迷的年份,这一年里股市几近崩盘,大多数投资者血本无归,市场信誉因此受到严重质疑。这一年中的每一个月份中,中医药行业回报率与市场回报率的变化完全相反,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4.53%。细算结果详细内容略。

可以看到,在经济异常年份里,新药供应链的风险-回报与市场的风险-回报变化呈反方向移动。在经济异常年份里,其贝塔系数为负值。

2.经济正常年份

在2000年到2006年的其他五年里,同仁堂股票回报率与市场回报率成正相关,这五年的贝塔系数平均值为:

β=(0.9937+0.8997+1.0305+0.4041+0.4094)=0.7475

2004年和2006年稳定在0.4左右,其风险随市场变化的波动性较小,波动程度不及市场波动程度的一半。

四、风险回报率

贝塔系数的大小反映了系统性风险因素的异动对股票收益的影响程度。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CAPM)表明了证券的期望收益与该种证券的贝塔系数线性相关,描述这一线性关系的直线即证券市场线(SML)。这一直线的截距是无风险资产收益率。只要证券市场的期望收益大于无风险收益率,证券市场线将是一条斜率向上的直线。

不考虑经济异常年份,在2000年到2006年间正常年份的五年中,经过计算,同时期市场平均回报率为10.58%[5]。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三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存款利率,求其平均值得到市场无风险利率,为2.58%:

这一风险回报率低于市场同期风险回报率。

结论:

新药行业在经济状况正常年份,其股票回报率与市场回报率成正相关关系,股票的系统风险平均在0.7,小于市场系统风险。在最近的两个经济正常年份中,中医药行业的市场风险稳定在0.4左右,长期来看,其系统风险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在经济状况异常年份,股票与市场回报成负相关关系,风险波动程度明显低于市场波动。新药供应链的风险,能够很好抵御市场下滑损失,其系统风险为负。表明新药(中医药)供应链不会放大市场风险,相反,对市场风险有明显平抑作用。

与系统风险较低相适应,正常年份的风险回报率略低于市场风险回报率。

资产的系统风险为负值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首先证券市场不是完全市场,这样的市场背景与CAPM的基本假设条件不能吻合,因此用CAPM可以找出不完全市场下的系统风险为负的股票。而在完全市场背景下的实证结果,实际上没有贝塔系数为负值的股票[2]。其次,市场收益不稳定,而中药供应链的收益基本稳定,这是医药供应链的基本特征,即市场对药品的需求受市场的走势波动程度的影响不明显,具有自身较强的行业特征。

作者单位: 王静,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北京物资学院会计系;王来生,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Brealey and Myers, Principle corporate finance, New York,McGraw-Hill, 2005.

[2] Stephen A. Ross, Corporate Finance, New York,McGraw-Hill, 2000.

[3] 雅虎财经网(cn.finance.省略).

[4] 东方证券网(省略.

市场供应分析篇(3)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股票价格 货币流通速度 金融创新

1 引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股票价格不断攀升,1996年格林斯潘用“非理性繁荣”一词形容当时股票市场。在90年代末短暂回调后,股票价格继续冲高,形成又一次更为猛烈的新千年繁荣。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全球各国股票走势瞬间逆转,股票价格应声下跌。股票市场过山车般的运动再一次刺激人们的神经,为什么在短短二三十年中股市会达到如此高位?为何波动如此剧烈?本文试探究货币供应和股价之间的关系,分析各国的救市行为的效果,股价未来走势。

理论研究多为供应量增加导致股票需求增加,如弗里德曼认为人们愿意的现金余额与其收入的比率是比较稳定的。在货币需求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若货币供给变动,则货币供需之间必将产生失衡。人们必将调整自己的资产组合,“多余”的资金流入股市、债市。实证方面,berkman(1978)使用m0数据,lynge(1981)数据m1和m2数据研究了货币供应量变化和股市价格变化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和股市价格之间存在着逆向变化的关系。pearce、roley(1983)使用1977-1982年的周数据检验了股票价格对货币供应变动公告的反应,指出未预期到的货币存量的变化与股票价格变化是负向关系。

2 实证分析

2.1描述性分析

摘取美国自1959年到2008年的道琼斯工业指数(dj),国民生产总值(gdp)以及m2的数据,得出图1。可以看出除国民生产总值保持稳定增长外,道琼斯工业指数与m2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70年代中期以前股票价格较低,相对较平稳;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小幅波动不断上行爬坡;1994年以后,股票价格走势让人心惊肉跳,股指如火山积蓄够力量,开始喷发。道琼斯工业指数以近乎直线的走势开始飚升,然后迅速回落,如同坐过山车。无独有偶,m2几乎在同一时间转折,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解体,m2第一次扩张,1994年前后,再一次扬头向上。两者配合默契。

2.2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分析,var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是货币经济学领域的主流方法,并已被广泛的使用到此类问题的研究之中.

var模型要求系统的平稳性,在研究之前我们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gdp、m2、dj在各个研究区间都是不平稳的,在对变量进行了差分处理后,在1%的置信水平下,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形式都是平稳的。从前文可知,m2和dj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对其进行var估计,通过aic准则确定各自的最适滞后期,得出表1.

方括号内为t检验数值,第一阶段m2对道琼斯工业指数影响较为显著,其滞后一阶、二阶数系数分别在5%、10%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验证,选择滞后期3,得出m2是道琼斯工业指数的格兰杰原因,这与向量自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相一致。第二阶段模型的解释力显著下降,m2变化率对道琼斯工业指数变化率影响急剧减弱,gdp对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影响力加强。第三阶段从统计量反映的信息反映国民生产总值以及m2无法解释道琼斯工业指数变化。

2.3理论分析

2.3.1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影响的直接效应减弱

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有多种渠道,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传导效应主要反映在货币供应增加,居民手中现金余额增加,从而股票的需求增加,推高股价。间接效应为利率机制、通货膨胀机制和价值传导机制。

从三个阶段的分析显示,m2变动率对于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逐渐减弱。这与政策当局逐渐放弃将货币供应量最为货币政策关注工具分不开。美国在1994年正式改用联邦基准利率最为货币调控工具,而不再盯住m2,货币供应量的直接传导效应减弱。更多的是通过中间变量发挥作用。因此未考虑其他中间变量的模型解释力随着m2逐渐失去美联储的关注,解释力逐渐降低。

2.3.2股价的影响因素呈阶段性变化,m2作为货币供应量指标局限性加大

第一阶段,货币供应量变动对股票价格变动影响较大。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货币供应量受到约束,经过了战后复苏阶段,实体经济发展对货币需求加大。货币供应增加,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大,是重大利好。

第二阶段,美国经历了三次石油危机,经济受到巨大冲击,经济低迷时,用货币政策刺激效果较弱。国民生产总值增加所反映出的经济形势转好的信号更能改善人们预期,股市对国民经济的反应敏感度高于货币供应量。

第三阶段股市疯狂的时期,gdp和m2已无法解释其变化。这也反映出这一阶段股市逐渐脱离实体经济,互联网时代到来,过高的预期催生了一场互联网泡沫,股价狂升。9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日益加剧,衍生出大量准货币,实际货币供应量的远大于m2,且转变迅速,实际货币供应量可能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少,用m2作为货币供应量的衡量指标越来越体现出其局限性。

3 模型修正

随着金融衍生工具发展,以m2为货币供应量指标,不能准确反映货币供应的变化。因此,对货币流通速度和金融创新对实际货币供应量以及股票市场的影响进行进一步分析,对前文模型进行修正。

3.1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货币的实际供应量由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数量共同决定,货币流通速度会对实际货币供应量产生乘数效应。

从每一次扩张和收缩的经济周期来看,扩张期货币流通速度提高,收缩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货币流通速度是顺周期的。在经济繁荣时期,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在货币供应量一定得情况下,相当于增加了一个货币扩张乘数,实际货币供应量成倍增加。特别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支付手段不断创新,进一步加速了货币流通速度。而经济陷入衰退期,金融市场反应迅速,货币流通速度骤降,资本市场瞬间流动性消失,这次次贷危机正体现这一点。虽然政府不断注入资金,但整体预期差的情况下,货币不流通,仍无效果。

3.2金融衍生工具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全球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规模空前,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统计,全球场内衍生品2006年交易量增长19%,10年间增长6倍。日益复杂化金融衍生产品泛滥,对原有货币供需体制造成巨大冲击,加剧资本市场的波动。

(1)金融创新导致传统货币供应量定义模糊,计量困难

金融创新后,金融资产之间替代性空前加大,货币的定义变得模糊。如银行创新业务所推出的now(可转让提款通知书),既具有交易性质,又有资本性质。同时金融衍生工具日益具备货币特征,转换速度快。如果要将这些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纳入货币总量,扩大货币乘数,难以计量。

(2)金融创新是货币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金融创新提供了大量兼具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新型金融工具。既满足人们的流动性需要,减弱了流动性偏好,另一方面刺激其投资性需求,人们增加货币性金融资产。从而,衍生金融工具所创造出来的购买力并没有冲击消费品商品市场,而是推高了资产价格。

在实证分析中,用m2作为货币供应量进行分析,越来越不理想,特别是股价下跌时。主要原因是货币流通速度和金融创新的共同影响。两者对市场反应灵敏,变化速度快,且短期内可能变化剧烈,而m2变化需要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同时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两者综合起来实际货币供应量与m2发生偏离,特别是萧条期。

4 结论

本文采用美国59年以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检验,得出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存在一定影响,但m2对股票价格的影响逐渐减弱。其主要原因在于金融创新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综合作用,导致实际货币供应量与m2偏离,大大减弱了货币供应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对模型进行修正,定性分析两者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对股票价格的冲击。

目前,遭遇金融海啸的冲击,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加强监管,为刺激经济发展,大量投放流动性。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在实体经济未找到新的增长点的情况下,过剩流动性很可能再次流向资本市场,同时,经济慢慢复苏,企业经营业绩慢慢好转,股价未来很可能酝酿另一次更为猛烈地上涨。特别是当金融创新潮再次来临,会加剧波动,给监管当局带来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市场供应分析篇(4)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供应链网络;空间价格均衡;变分不等式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9-0044-06

Urbanrural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Design and

Analysis Based on Spatial Price Equilibrium

WANG Ke, LI Zhen, ZHOU Jian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 Brief analyses of the current fragmented status of urban and rural commodity market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discrepancy of spatial price are presented first in this paper. After that, a framework of how to apply this theory to 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is proposed. Moreover, a specific case study on th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th typical community structure is illustrated in order to give a deepen description of the framework.

Key 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upply chain network; spatial price equilibrium; variation inequality

1引言

近年来,城乡一体化逐渐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党的十以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已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促进社会资源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交换,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借助商品流通市场这个载体经济来完成。因此,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必然要求。特别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条件下,有必要借助城市商品流通市场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将农村市场纳入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提高农村市场商品流通效率。

商品流通一体化体系的建立就需要依赖于物流和供应链的一体化设计。高效的现代城乡供应链体系能够减少城乡间物流成本,一方面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它又是城市工业产品和公共服务输向乡村的有效途径,因而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

农产品供应链和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乡流通体系发展也是商品流通及农村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早已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例如,刘伟华等提出了基于核心销售商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运行模式[1];刚翠翠和任保平提出了在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中发展连锁经营的实现对策[2];张学海分析了我国城乡商品流通的差异及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3]。就目前相关文献而言,对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一般局限于农村视角,而对于城乡流通体系的研究一般都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很少采用数学建模等定量分析方法,且在研究过程中没有考虑城乡居民福利的改善。

空间价格均衡(Spatial Price Equilibrium,简称SPE)理论的研究起始于Enke[4]、Samuelson[5,6]等对空间分割市场间的价格关系及贸易问题的研究。Nagurney及研究团队对SPE理论与交通、物流及供应链网络优化问题进行了许多深入研究[7~9]。国内学者关于SPE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例如,孙会君和高自友研究了基于SPE的物流中心选址双层规划模型[10];张贝等则在双层规划模型基础上,考虑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物流中心选址优化模型[11];叶彩鸿等利用SPE准则来优化一个三级供求网络的物流配送量[12];周艳山等研究了一个两级供需网络并建立了以SPE为约束的供应链优化模型[13]。可以看出,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一般供应链网络背景下的空间价格均衡问题,而很少将SPE理论应用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供应链模式设计与分析。

本文基于目前我国城乡供应链发展形势,分析了城乡商品市场分割现状与空间价格差异,将SPE理论引入到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中,系统介绍了利用SPE理论进行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及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承载城乡间商品流通的供应链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2我国城乡商品市场分割现状与空间价格差异

目前,我国城乡商品市场仍然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无论在市场化程度、市场容量还是市场化效率上都是严重失衡的。这里可以通过比较城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来衡量城乡商品市场的分割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我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发展和变化趋势。该思想来源于Samuelson的“冰川模型”[6],即不同地区的商品价格在考虑运输成本之后仍然存在的差异反映了这些地区间的贸易壁垒和市场分割程度[14]。

图1显示了我国近十年(2002~2011年)城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这十年中城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一直存在一定差距(农村高于城市),说明农村城市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分割现象;2002~2008年间城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差异较大,2009年后差异相对较小,该变化趋势被认为与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及“家电下乡”等促进农村商品市场发展的惠农政策密切相关。

以上所反映的是我国总体城乡市场分割情况,下面具体以长三角地区5个主要农产品市场为例比较几种典型蔬菜的空间价格差异。图2为5个市场在最近一个月内(2013年2月10日至3月10日)6种蔬菜的平均价格统计。可以看出,同一种蔬菜在不同市场内,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市场内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韭菜的平均价格相差达252%(最低197元/kg,最高694元/kg)。即在长三角地区这个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农产品市场也存在着明显的市场分割,空间价格差异显著。

上述分析显示:地区差异(即使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对于某些商品(特别是时效性强的鲜活易腐产品)的价格具有重要影响。而缩小地区差异,提高市场一体化程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商品流通渠道的效率,加强供应链一体化运作。SPE理论正好为跨区域的供应链网络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3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思路与研究框架

31空间价格均衡理论与社会福利分析

SPE理论(参考文献[5])描述的是被空间相隔的供应市场和需求市场之间的商品运输量、交易成本及商品价格存在的相互影响并最终达到均衡状态的关系。它是大跨度区域内商品流通所普遍遵循的价格规律。

SPE理论为分析大跨度区域内的商品流通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与传统的供应链研究通常从优化的视角考虑供应链利润最大化不同,SPE理论还为本文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对城乡一体化供应链进行分析和论证提供了便利。

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一项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公共利益属性,特别是农产品供应链还关系所有城乡居民的基本民生问题。因此,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与管理通常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参与,并需要考虑社会的总体福利状态。不同的流通体系结构或定价策略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市场表现,而通过空间价格的均衡状态,可以进一步分析不同的流通体系结构或供应链设计所导致的社会福利问题。即考虑均衡状态下各个区域的商品价格、交易规模、交易成本等要素,分析各方的利益分配和福利状况,从而使流通渠道的选择和供应链设计能够让商品流通趋向于预期的状态和目标。

32基于SPE的城乡供应链研究框架

基于SPE的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与分析主要遵循设计分析论证调整完善并不断重复直至提出合理方案的基本思路(如图3所示),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供应链设计。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视角出发,将城乡商品流通全过程(工业品从原材料加工及农产品从种植饲养源头到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纳入到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中进行管理,进行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主要包含供应链结构、供应链内部协作机制、产品定价策略与利益分配等问题。

(2)均衡分析。合理有效的供应链设计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与论证。利用SPE理论,分析相应的均衡状态,主要考虑均衡状态下的商品价格、成交数量及流通成本等要素。通过对各方行为方式的建模,得到的均衡状态反应了该供应链设计下各方的最优行为方式及系统的全局状态,为供应链设计的有效性论证提供了基础。

(3)社会福利分析。在均衡状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供应链设计目标,如社会总流通成本优化、增大城乡农产品供给数量及缩小城乡农产品价格差异等,对均衡状态下的社会福利状况进行分析,如消费者剩余、城乡居民福利及社会流通成本等,从而论证供应链设计的有效性。

(4)调整完善、提出方案。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最终提出有效的供应链设计方案及相关政策建议。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综合集成的社会计算模拟方法[15,16],结合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与数值计算实验,对供应链进行模拟分析。4具有典型群落结构的城乡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设计

下面以城乡农产品供应链为例,结合上述研究框架对不同的结构模式进行分析。

图4显示了两种典型的城乡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其中,直接型(图4(a))是一种最简单的流通方式,即由乡村农户直接进入市场进行农产品交易。该模式在众多中小城镇相对普遍。而因为乡村农户的分布通常具有部分聚集、相对分散的特征(如农村村镇、居民点),也使农产品流通形成了另一种具有典型群落结构的集运模式(图4(b))。在这种模式下主要由大型超市、配送中心、合作社等收购农产品,再由这些“中介”通过自己的渠道将农产品销往城镇农产品市场。

通过供应链均衡状态分析,就可以有效地比较这两种供应链结构所导致的不同的市场表现结果,并进一步分析相应的社会福利问题以及对城乡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影响。

现假设在某一城乡区域中共有m个农户和n个农产品市场,i(1≤i≤m)表示第i个农户,j(1≤j≤n)表示第j个农产品市场,且仅考虑某单一农产品。si表示第i个农户的该农产品的生产量(si≥0,所有农户生产量组成向量s),生产成本 pi是生产量的函数,即pi=pi(s)。dj表示第j个农产品市场的需求量(dj≥0,所有市场需求量组成向量d),销售价格rj是需求量的函数,即rj=rj(d)。

41直接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直接型模式可以等价地描述为由m个供应市场(乡村农户)和n个需求市场(农产品市场)共同组成的商品流通市场,进而可以直接利用SPE理论中的基本均衡模型[5,7]进行分析。

假设第i个农户运送到第j个农产品市场进行销售的流通量为qij(qij≥0,所有流通量组成向量q),单位交易成本(含运输成本、市场管理费用等)是流通量的函数,即cij=cij(q)。则该模式下的均衡条件可表示为:

42集运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针对如图4(b)所示的具有典型群落结构的集运型模式,假设在农户和农产品市场间设置了l个村镇农户店,k(1≤k≤l)表示第k个村镇农户店。农户可以自由选择村镇农户店进行交易,村镇农户店可以自由选择农产品市场。

421农户的均衡状态

假设q1ik表示第i个农户运送到第k个村镇农户店的该农产品数量,交易成本为c1ik=c1ik(q1ik);交易价格为ρ1ik。对于每个农户i,要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最优决策可以表示为如下模型:

maxlk=1ρ1ikq1ik-pi(si)-lk=1c1ik(q1ik)

stsi=lk=1q1ik

q1ik≥0,k=1,2,…,l (3)

所有农户同时达到均衡可用变分不等式[7]表示为:

mi=1lk=1c1ik(q1ik)q1ik+γ1i-ρ1ik×q1ik-q1ik+

mi=1pi(si)si-γ1i×si-si+mi=1si-lk=1q1ik×γ1i-γ1i≥0(4)

式中γ1*i是在均衡状态下式(3)中目标函数关于约束si=lk=1q1ik的拉格朗日乘子,可以理解为农户进行农产品生产愿意付出的最大单位生产成本;式(4)中3个变分不等式的经济含义分别为:在均衡状态下如果农户与村镇农户店之间存在交易,则此时的边际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之和正好等于交易价格,若边际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之和大于销售价格,则不会有交易发生(即无利可图);当边际生产成本大于农户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愿意付出的最大生产成本时,则农户选择不生产;当存在生产活动时,还应满足供需平衡。

鉴于乡村农户分布的典型群落结构特点,农户与所在群落外的其他农户店之间通常具有较高的交易成本,导致农户选择就近交易。这一特点也可以通过上述模型反映出来,当农户与较远的村镇农户店因为运输等因素使边际交易成本大于销售价格与生产成本之差时,则因无利可图不会有交易发生。

422村镇农户店的均衡状态

村镇农户店在收到农产品后,又将其销售给下一级的农产品市场,期间会产生一定的存储费用c2k=c2k(q1ik)。假设第k个村镇农户店与第j个农产品市场间的交易价格为ρ2kj,交易数量为q2kj。

与前述农户的均衡状态分析类似,村镇农户店要求利润最大化时决策模型的最优性条件也可以用等价的变分不等式表示。所有村镇农户店同时满足均衡条件用变分不等式表示为:

mi=1lk=1c2kq1*ikq1ik+ρ1*ik-γ2*k×[q1ik-q1*ik]+

lk=1nj=1[γ2*k-ρ2*kj]×q2kj-q2*kj+lk=1[mi=1q1*ik-nj=1q2*kj]×[γ2k-γ2*k]≥0(5)

其中γ2*k是村镇农户店要求利润最大化时的目标函数关于供需平衡约束nj=1q2kj=mi=1q1ik的拉格朗日乘子。

423农产品市场的均衡状态

农产品市场在选择村镇农户店以购进农产品时不仅要考虑村镇农户店的报价,同时还要考虑相应的交易成本。假设第k个村镇农户店与第j个农产品市场间的交易成本为c3kj=c3kj(q2kj)。而第j个农产品市场面向终端消费者的销售价格为rj,类似于上述均衡状态分析,农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

lk=1nj=1[ρ2*kj+c3kj(q2*kj)-r*j]×[q2kj-q2*kj]+

nj=1[lk=1q2*kj-dj(r*j)]×[rj-r*j]≥0(6)

424供应链的均衡状态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集运型农产品供应链的SPE状态就是寻找一组均衡解(s*i,q1*ik,γ1*i,γ2*k,q2*kj,r*j)同时满足式(4)、式(5)和式(6)以使由农户、村镇农户店、农产品市场构成的整体达到均衡。

对于这类变分不等式问题可以采用Nagurney等[17]提出的修改投影算法求解;也可以利用Matlab、Cplex等软件包含的成熟的算法工具箱进行求解。本文将利用变分不等式与互补问题之间的关系,将变分不等式转化为互补问题进行求解,详细内容可参考Nagurney[7]关于变分不等式与优化问题、变分不等式与互补问题的详细描述。

43算例分析及模式比较

针对上述两种典型的城乡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本节将结合具体的算例进行分析和比较。首先给出所涉及的成本函数和需求函数,并代入以变分不等式形式表示的均衡条件的互补问题[7]中,再结合流量守恒约束,利用Lingo11软件包进行求解,得到不同供应链模式的均衡状态并进行对比分析。

现假设在某一城乡区域中,共有4个农业大户提供农产品生产供给,两个农产品市场面向城市需求市场进行农产品销售,且4个农户分别位于空间分隔的两个群落内(如图5所示)。4个农户的生产成本函数分别为:p1=4(s1)2+s1s2+8s1,p2=5(s2)2+s1s2+7s2,p3=4(s3)2+s3s4+10s3,p4=6(s4)2+05s3s4 +15s4。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函数分别为:d1=-3ρ31-2ρ32+1500,d2=-3ρ32-ρ31+1200。

431直接型

该模式(图5(a))下,各个农户直接进入农产品市场进行交易,假设交易成本函数分别为:c11=3q11+3,c12=4q12+5,c21=4q21+55,c22=2q22+3,c31=4q31+5,c32=3q32+3,c41=4q41+55,c42=2q42+3。

将以上函数代入式(1)的互补问题并结合流量守恒约束式(2)进行求解,求得均衡状态下农户的生产规模为s1=680,s2=629,s3=667,s4=554;农产品市场的农产品销售价格为r1=29886,r2=29585;各农户与农产品市场之间的流通量分别如图5(a)中的标注所示。

432集运型

该模式(图5(b))中,4个农户所处的两个群落各设置了一个村镇农户店。两个群落间的空间分割导致农户与自身所处群落外的村镇农户店具有较高的交易成本,所以仅考虑农户与自身所处群落的村镇农户店之间的交易,交易成本函数分别为:c111=15(q111)2+3q111,c121=15(q121)2+4q121,c132=2(q132)2+4q132,c142=15(q142)2+5q142。

两个村镇农户店的存储成本函数分别为:c21=15(q111+q121)2,c22=15(q132+q142)2。村镇农户店与农产品市场间的交易成本函数分别为:c311=3q211+3,c321=4q221+55,c312=4q212+5,c322=2q222+3。

将以上所有涉及的成本函数和需求函数代入式(4)、式(5)和式(6)的互补问题中并结合供应链各层间的流量守恒约束进行求解,得到均衡状态下农户的生产规模为s1=1542,s2=1285,s3=1467,s4=1162;农户与村镇农户店之间的交易价格为:ρ111=ρ121=19342,ρ132=ρ142=20170,ρ112=ρ122=ρ131=ρ141=0;村镇农户店与农产品市场之间的交易价格为ρ211=ρ212=27821,ρ221=ρ222=28059;农产品市场的农产品销售价格为r1=29548,r2=29270。农户与村镇农户店之间的交易量以及村镇农户店与农产品市场之间的交易量分别如图5(b)中的标注所示。

433两种模式的比较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市场需求和生产供给条件下,不同的供应链模式导致了不同的均衡结果。集运型模式在农产品市场上的终端销售价格低于直接型,而总体生产和交易规模却大于直接型。图5显示了不同模式下的具体流通情况。当然,这一结论与两种模式各自的交易成本结构密切相关。通常,集运型模式因为专业化服务和运营而具有较好的规模经济效应,在达到一定的交易量后,平均交易成本较低,因而促进农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并降低了销售价格。

在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计算不同模式供应链中的利润分配以及相关的社会福利状态。本算例中,直接型模式发生的总流通成本为124458,总利润为627866;集运型模式的总流通成本为838006;总利润为767379。可以看出集运型模式的总利润和生产交易规模都有较大的提高,而终端销售价格却相对较低。因而从理论上验证了集运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相比于直接型模式在促进城乡物资流通、稳定物价方面的优势。

5总结

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我国目前城乡商品市场分割与空间价格差异的现状。然后提出了利用SPE理论进行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与分析的一般思路与研究框架,并给出了一个具体研究实例。实例显示,在相同的市场需求和生产供给条件下,不同的供应链模式对于市场中的商品价格、交易规模及物流成本等影响城乡社会福利状态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影响,而基于SPE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框架正为这类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参考文献:

[1]刘伟华, 刘彦平, 刘秉镰. 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封闭化改造方法及其实践研究 [J]. 软科学, 2010, 24(4):48-52.

[2]刚翠翠, 任保平. 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下连锁经营网络体系研究 [J]. 中国流通经济, 2011, (3):21-25.

[3]张学海. 我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研究 [J]. 中国流通经济, 2012, (7):21-25.

[4]Enke S. Equilibrium Among Spatially Separated Markets:Solution by Electric Analogue [J]. Econometrica, 1951, 19(1):40-47.

[5]Samuelson P. Spatial Price Equilibrium and Linear Programming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2(42):293303.

[6]Samuelson P. Theoretical Note on Trade Problem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4, (46):145-164.

[7]Nagurney A. Network Economics:A Variational Inequality Approach [M]. Kluwer Academic Pub, 1998.

[8]Liu Z, Nagurney A. Multiperiod Competitive Supply Chain Networks with Inventorying and a Transportation Network Equilibrium Reformulation [J]. Optimization and Engineering, 2012, 13(3):471-503.

[9]Yu M, Nagurney A. Competitive Food Supply Chain Networks with Application to Fresh Produce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3, 224(2):273-282.

[10]孙会君, 高自友. 基于空间价格均衡的物流中心选址双层规划模型研究 [J]. 土木工程学报, 2003, 36(7):39-42.

[11]张贝, 高自友, 张好智.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物流中心选址优化模型及算法 [J].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 2005, 5(5):63-69.

[12]叶彩鸿, 董新平, 李丽. 一类基于SPE的物流配送量优化模型 [J]. 管理学报, 2007, 4(3):284-287.

[13]周艳山, 姚锋敏, 滕春贤. 基于空间价格均衡理论的二层供应链网络模型研究 [J]. 运筹与管理, 2010, 19(2):22-25.

[14]柳思维, 唐红涛. 关于城乡二元商品市场格局及城乡商品市场和谐发展的探讨 [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 (1):82-88.

[15]盛昭瀚, 张维. 管理科学研究中的计算实验方法 [J]. 管理科学学报, 2011, 14(5):1-10.

市场供应分析篇(5)

摘 要:供给替代是相关市场界定中需要考虑的重要竞争约束力量,但由于它的不完全性和潜在性,适用供给替代性可能产生过宽界定相关市场的风险,因此,应从供给反应的可能性、及时性、充分性等方面予以限制。此外,在适用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时应采用间接模式。

关键词:供给替代性;相关市场界定;反垄断法

Applicable Supply Substitution in Defining Antimonopoly Related Market

HU Jiaqing1,YU Hong2

(School of Law1, School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2,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550004 China)

Abstract:

Supply substitution is an important restraining force w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in defining related market. Due to its incompleteness and potential, applicable supply substitution may take the risk of defining broader related market,which hence should be limited from possibility, timeliness, adequacy of supply response. In addition, indirect model should be adopted in defining related market with applicable supply substitution.

Key words:

supply substitution; defining related market; antimonopoly law

反垄断相关市场(下文简称“相关市场”)界定以竞争约束为基本原则。而判定生产经营者之间是否存在竞争以及竞争的强弱,既取决于需求替代性,又取决于供给替代性。这就要求界定相关市场须同时考虑供给替代性与需求替代性这两种因素。如果单纯从需求替代性出发界定相关市场,那么很容易产生过窄界定市场、高估“被告”市场份额和市场势力的风险。但是,由于供给替代受市场进入壁垒、沉没成本及生产设施不完全替换性的制约,其对“被告”的竞争约束存在明显的潜在性和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无条件地应用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就会低估“被告”市场份额和市场势力。因此,各国对应用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都设定了严格的条件,并确立了相应的供给替代性相关市场界定模式。我国反垄断委员会2009年5月24日颁布的《关于相关市场界定指南》虽然规定了应用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的总括性条件,并具体列举影响供给替代性的因素,但它一方面没有从可能性、及时性和充分性等角度供给替代性的适用条件予以限定,另一方面所列举的因素没有体现供给反应可能性、及时性和充分性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此外,该指南在应用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时采用的是直接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内在的机理缺陷。

本文首先结合欧盟、美国的立法实践提出应用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的条件;第二,分析界定相关市场中应用供给替代性的两种基本模式,并对这两种模式的优劣进行比较;第三,揭示我国在应用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的条件和模式方面的制度缺陷,进而提出重构我国应用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有关制度的基本思路。

一、应用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的条件

由于供给替代所产生的竞争约束具有潜在性,而且需考虑各种具体因素才能确定,加之它可能产生扩大市场范围、缩小“被告”市场份额和市场势力的效果,各国在对待供给替代性的态度上都是非常慎重的,并规定了极为严格的适用条件。比如,欧盟在《关于欧共体竞争法中相关市场界定的通知》中规定,供给方面的因素只在有效性和直接性方面具有与需求方面因素等值效果的情况下,才在市场界定时予以考虑。“供给方面的因素具有与需求方面因素等值效果”指的是两者具有同样的市场反应水平,也即面对市场价格的变化,厂商在供给方面的调整与消费者在需求方面的调整一样迅速、有效。也就是说,供应商能在短期内转向受审查产品或地域的生产,而不会因“相对价格小幅且持久”变化而招致显著额外费用或风险。① ①EC Notice on the Definition of Relevant Market for the Purpose of Community Competition Law, ?20, europa.eu/legislation_summaries/competition/firms/l26073_en.htm. 美国2010年《横向合并指南》第5.1节“市场参与者”中也规定,即只有“快速进入者”才被视为“市场参与者”,从而才能被纳入相关市场,而“快速进入者”以外的进入者不被视为“市场参与者”,也不能被纳入相关市场,只能作为分析反竞争效果时的一个抵消因素予以考虑。所谓“快速进入者”是指那些虽然当前不是相关市场的生产者但它们很可能在面对“小但显著且非暂时性涨价”时做出具有直接竞争效果的快速供给反应又不产生巨大沉没成本的企业。根据这一规定,只有企业同时满足以下三个要件才能构成“快速进入者”:(1)能够快速做出供给反应;(2)供给反应产生直接竞争效果;(3)供给反应不产生重大沉没成本。

欧盟、美国对应用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的限制条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一)供给反应的可能性

只有当不存在过高的市场进入壁垒或沉没成本并使转产、扩产或进入有利可图时,其他生产经营者才有做出供给反应的可能性。市场进入壁垒过高,其他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做出转产、扩产或进入的供给反应;尽管具有可能性,但是由于预期最低可变销售规模、价格变化等原因导致其他经营者做出供给反应后不能在市场上立足,进而使其转产、扩产或进入的沉没成本根本上得不到补偿,或者说无利可图,那么也不可发生供给反应。

(二)供给反应的有效性

判断一企业能否真正成为合格的供给替代商,只有供给反应可能性是不够的,还需考虑供给反应的有效性。所谓供给反应的有效性,是供给反应能够产生与需求反应一样的竞争约束,即面对“被告”的涨价,供给替代商转产、扩产或进入与消费者转换供应商同样快速,并产生同等充分的竞争约束效果。具体说,供给反应的有效性包含及时性和充分性两个方面的内涵。

1.供给反应的及时性。要想对“被告”形成有效的竞争约束,并对“被告”的行为产生可察觉的影响,供给反应必须是及时的。因此,在界定相关市场和识别“参与企业”时,应分析供给反应能否在一定的期间发生,而不是分析供给反应“最终会发生”的可能性。当然,具体多长的时间才是适当的供给反应时间,则取决于市场的特性和变化,以及潜在竞争者的能力。但是,为保证供给反应与需求反应产生同样的竞争约束效果,欧美各国一般都将有效的供给反应时间规定为“一年以内”。

2.供给反应的充分性。所谓供给反应的充分性,是指供给反应必须达到足以约束“被告”市场势力的显著程度。否则,即使有些供给反应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及时性,但是如果不能有效阻止或抵消市场势力,那么就不能构成这里所说的供给反应。要想使供给反应具有充分性,必须使供给反应在性质、规模和范围上都能对在位企业的市场势力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供给反应者必须能提供与“被告”产品相同的产品或近似替代品,并且供给反应的规模和范围足够大,才能对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产生充分的竞争约束。比如,如果新进入者能够竞争的业务量非常小或很孤立,那么就不足以影响市场价格,“被告”仍然能够在相当大的市场范围内有利可图地涨价。这种供给反应的潜在竞争约束是不充分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综上分析,替代生产经营者作为潜在的竞争者,它是否会影响市场的供给弹性,不仅取决于供给反应的可能性,还取决于供给反应的及时性和充分性。因此,只有一年内能在不发生重大沉没成本的情况下做出供给反应的生产经营者,才能构成“参与相关市场的企业”,其市场份额才可计入相关市场。对于那些由于进入壁垒而不能顺利做出供给反应的生产经营者、需要花费重大沉没成本才能做出供给反应的生产经营者以及不能在1年内做出供给反应的生产经营者应赋予什么样的法律地位,则视情况而定:(1)对于1年以上2年以内需要花费重大沉没成本的情况下才能做出供给反应的生产经营者,虽不能将其视为“参与相关市场的企业”或“快速进入者”,也不得将其市场份额计入相关市场,但可作为 “潜在的进入者”,并可作为抵消“反竞争效果”的因素予以考虑;(2)对于那些在2年以后才能做出供给反应的生产经营者,无论其是否需要花费重大沉没成本,都不应被视为“快速进入者”或“潜在进入者”,因而既不能在相关市场界定、参与相关市场企业的识别中予以考虑,也不能在反竞争效果分析时予以考虑。

二、应用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的模式及其比较

在运用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的实践中,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直接模式,二是间接模式。

(一)直接模式及其实践

所谓直接模式是指反垄断机构或法院在相关市场界定阶段将供给替代性直接作为界定相关市场的考量因素。比如,欧共体委员会在《关于欧共体竞争法中相关市场界定的通知》第二部分“市场界定的基本原则”中就规定,应先按照需求替代性初步界定相关市场,然后再按照供给替代性对相关市场进行调整,并最终界定相关市场。也就是说,相关市场应将所有在供求中可替代的产品或地域都囊括进来,并将这些产品或地域的销售额加总,以计算市场总值或总销量。① ①EC Notice on the Definition of Relevant Market for the Purpose of Community Competition Law, 20-21, europa.eu/legislation_summaries/competition/firms/l26073_en.htm.

欧洲法院在大量的案件中都运用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有时还同时运用需求替代性和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② ②相应案例可参见Aerospatiale-Alenia/DeHavilland, Case IV/M053,1991 O. J. L 334/42; Magneti Marellt/CEAC,Case IV/M043,1991 O. J. L 228/38; VIAG/Continental Can,Case IV/M053,1991 O. J. L156/10; Varta/Bosch,Case IV/M053,1991 O. J. L 320/26; Torras/Sarrio, Case IV/M166,1992 O.J.L; Nestle/Perrier,Case IV/M190, 1992 O.J.L 356/1.

美国判例法上一般也都采用直接模式。在美国诉哥伦比亚钢铁公司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先运用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产品市场。在本案中,美国钢铁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 Co.,)生产平板钢材、型材和其他轧钢产品,并向其他钢铁公司出售这些产品,它拟收购联合钢铁公司(Consolidated Steel Co.,)。该公司是一家购买平板钢材和型材而不购买其他轧钢产品的企业。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张,合并产生的垂直性排除竞争的范围仅包括联合钢铁公司购买的平板钢材和型材。但是,法院将被告的市场份额放在一个包括轧钢产品在内的更大的市场上进行计算,原因是有证据表明“轧钢生产商很轻易就能生产平板钢材和型材”。③ ③United States v. Columbia Steel Co., 334 U.S. 495 (1948). 在后来的布朗鞋公司诉美国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重申了这一原理,并指出“生产设施的交叉弹性是界定相关产品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④ ④Brown Shoe Co. v. United States, 370 U.S. 294, 325 n.42, 326 (1962). 此后,这一原理为美国绝大多数联邦地区法院和巡回法院所接受。

(二)间接模式及其实践

所谓间接模式是指反垄断机构或法院在相关市场界定阶段不考虑供给替代性,而在识别相关市场参与者之后将符合条件的供给反应者的市场份额计入相关市场。按该模式,反垄断审查分为相关市场界定、相关市场参与企业识别和反竞争效果分析三个阶段。在相关市场界定阶段,反垄断机构只根据需求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即只从需求角度考察“被告”产品,并将生产和销售与“被告”产品相同或近似产品的在位生产经营者纳入该相关市场;在相关市场参与企业识别阶段,反垄断机构依据供给替代性识别“相关市场参与者”,并将那些经识别为相关市场参与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者(包括“快速进入者”)的市场份额全部计入以前依需求替代性所界定的相关市场内,而“快速进入者”以外的进入者的市场份额不得计入相关市场;在反竞争效果分析阶段,反垄断机构将那些“快速进入者”以外的进入者作为分析反竞争效果时的一个抵消因素予以考虑。这实际上是间接迂回地将通过供给替代性识别的相关市场参与企业都纳入到了依据需求替代性界定的相关市场内。⑤ ⑤U.S. Dep’t of Justice & FTC, Horizontal Merger Guidelines (2010), §5.2, available at ftc.gov/opa/2010/08/hmg.shtm.

比如,美国《横向合并指南》就采用间接模式。美国司法部1982年《横向合并指南》首次将供给替代性视为“识别市场参与企业”和竞争效果分析的重要因素,而不是相关市场界定的重要因素。此后,该指南虽经多次修订,但都未改变这一做法。按照美国2010年《横向合并指南》第5.1节的规定,美国反垄断机构分两步识别并认定哪些企业应被纳入相关市场:(1)第一步是识别在位的生产者和销售商。在识别相关市场上的企业时,反垄断机构首先从当前在相关市场上生产或销售的所有企业出发。这些企业还包括垂直一体化企业,只要这种包括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这些企业在合并前对相关市场的竞争性影响。此外,从产品的范围上看,使用过的、经过修理的和回收利用的产品都包括在相关市场之内。因此,生产或销售这些产品的企业,以及与其他相关产品的竞争中可能提供这些产品的企业都属于相关市场参与者。(2)第二步识别通过供给反应参与相关市场的企业。如果将当前不在相关地域生产或销售相关产品的其他企业作为相关市场的参与者能更准确地反映可能的供给反应,那么反垄断机构也应将其视为相关市场的参与者。这些企业被称为“快速进入者”。

(三)模式之比较

上述两种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直接模式在相关市场界定时考虑供给替代性,而间接模式则在识别“相关市场参与者”之后再将“在位的生产销售与‘被告’产品相同或近似替代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以及“快速进入者”的产品或所在地域均纳入相关市场。但是,无论是直接模式还是间接模式,在最终界定相关市场范围内都同时包含了需求替代品和供给替代品,也就同时考虑了影响竞争的两种市场力量,即买方力量和卖方力量,这有利于避免仅利用需求替代性过窄界定市场的风险,从而有助于正确认定“被告”在相关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势力。此外,为避免供给替代的潜在性以及过宽界定市场的风险,这两种模式都严格适用供给替代性应用的条件。

那么,这两种模式孰优孰劣?从孤立的角度看,这两种模式都能实现正确界定相关市场的功能。但是从反垄断分析的整体性出发,间接模式更科学、更合理。大家知道,反垄断法的目的在于防止和禁止生产经营者非法获取、维持和滥用市场势力。因此,在以市场势力为客观要件的垄断行为的反垄断审查中,一般要经过相关市场界定、参与企业识别和反竞争效果分析等环节和步骤才能完成对“被告”行为的认定。界定相关市场的目的在于确定“被告”在垄断化行为(针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实施时是否具有市场势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市场势力,确定“被告”在图谋垄断化行为(针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以外的垄断化行为,如合并等)实施之后是否产生或增强了市场势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产生和增强了市场势力;反竞争效果分析则是在相关市场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市场势力是否是可维持的、相关市场内外是否存在实际的竞争者和潜在的竞争者以及“被告”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市场势力的行使(包括单边行使市场势力的反竞争效果和协调行使市场势力的反竞争效果);而识别参与企业就是识别哪些生产经营者是实际的竞争者,哪些生产经营者是潜在的竞争者,因此,识别参与企业既有助于界定相关市场,又有助于反竞争效果分析。首先,通过识别参与企业,可以将那些生产和销售被“被告”用户视为同质产品或近似替代品的在位生产经营者独立出来。这些生产经营者是实际的竞争者,因此应将这些生产经营者的供给能力纳入相关市场。其次,通过识别参与企业,一方面可以将那些在“被告”企业涨价时无需重大沉没成本而快速做出供给反应的“相关市场参与企业”独立出来,并将其产能纳入按需求替代性界定的相关市场,从而有利于全面正确地界定相关市场;另一方面将那些“快速进入者”以外的进入者独立出来,并作为反竞争效果分析的考量因素。

可见,界定市场、识别参与企业(市场进入)及评估反竞争效果并不是孤立的三个阶段,而是服从和服务于市场势力分析的有机整体,因此最好将其视为市场势力分析的一体化方法,而不能人为割裂其相互联系。界定相关市场不是反垄断分析的目的,而只是反垄断分析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同样要服从和服务于市场势力一体化分析的整体需要。直接模式虽然在市场界定阶段就考虑供给替代性,从而将“市场界定”与“相关市场参与者识别”两个反垄断分析环节合二为一,从而可以更早地认定“被告”是否具有市场势力。但是,识别相关市场参与者,不仅要服务于相关市场界定,而且还要服务于反竞争效果分析,因此它既要识别“快速进入者”,又识别“非快速进入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仅在相关市场界定阶段识别“快速进入者”,就会肢解识别相关市场参与者的完整功能,削弱了识别相关市场参与者在反垄断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人为割裂了反垄断分析的整体性。到头来,在反竞争效果分析阶段还要再对“非快速进入者”进行识别。这不仅会使分析陷入混乱,而且还会增加反垄断分析的成本,降低分析效率。

三、我国应用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的条件设计与模式选择

供给替代性与需求替代性一样,都是约束生产经营者市场势力的重要市场力量。因此,我国反垄断委员会《关于相关市场界定指南》第四条第二款后半句规定,“当供给替代对经营者行为产生的竞争约束类似于需求替代时,也应考虑供给替代。”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界定相关市场尤其在识别相关市场参与者时就应考虑供给替代。”第八条第二款规定,“从供给角度界定相关商品市场,一般考虑的因素包括:其他经营者对商品价格等竞争因素的变化做出反应的证据;其他经营者的生产流程和工艺,转产的难易程度,转产需要的时间,转产的额外费用和风险,转产后所提供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营销渠道等。”第九条第二款规定,“从供给角度界定相关地域市场时,一般考虑的因素包括:其他地域的经营者对商品价格等竞争因素的变化做出反应的证据;其他地域的经营者供应或销售相关商品的即时性和可行性,如将订单转向其他地域经营者的转换成本等。”

上述规定表明,我国在设定供给替代性的适用条件时采用了概括加列举的体例。一方面借鉴了欧盟适用供给替代性的总括性条件,即只有在供给替代产生类似于需求替代的竞争约束时,才在相关市场界定中考虑供给替代;另一方面又将影响供给替代性的因素进行列举规定。此外,在具体应用模式上,我国采用的是直接模式。但是,我国现行“指南”对供给替代性的适用条件和具体模式的规定,还存在尚待完善的地方。

(一)进一步明确应用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的条件

1.进一步明确应用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的一般条件

虽然我国现行“指南”规定应在供给替代产生类似于需求替代的竞争约束时才在界定市场中予以考虑,但是,该指南并没有从可能性、及时性和充分性等角度予以限定,给反垄断机构留下了过大的自由裁量权。为提高现行“指南”的可预见性和确定性,应进一步明确应用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的一般条件。笔者建议将现行“指南”第四条第二款后半句从第二款中独立出来,单独作为第三款,并增设限定性条件。该第三款可表述为“当供给替代对生产经营者行为产生的竞争约束类似于需求替代时,也应考虑供给替代。可产生类似于需求替代的竞争约束的供给替代是指面对生产经营者对竞争因素的控制(主要是涨价或控制产出),其他生产经营者可以在一年内无需承担重大沉没成本做出的可以在性质、规模和范围上对在位企业产生与需求替代相似竞争约束力的供给替代。”

2.进一步明确影响供给替代性的相关因素及其逻辑关系

我国现行“指南”第八条第二款、第九条第二款对影响供给替代性的因素进行了列举,但是这种列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列举的因素不全面,这两条仅考虑了现实的供给反应和转产这一潜在供给反应,而对于扩产、新进入这两种潜在供给反应则没有考虑;二是列举的因素显得零乱,逻辑性不强,特别是没有体现供给反应可能性、及时性和充分性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比如,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转产的难易程度”、“转产的额外费用和风险”以及“营销渠道”等都属于影响“供给反应可能性”的因素,而“其他经营者的生产流程和工艺”及“转产后所提供商品的市场竞争力”等都是影响“供给反应充分性”的因素,但它们都未按这样的逻辑被组织在一起。笔者以为,可以对第八条第二款做如下修改,即“从供给角度界定相关商品市场,一般考虑的因素包括:其他经营者对商品价格等竞争因素的变化做出反应的证据;其他经营者转产、扩产或进入的难易程度,转产、扩产或进入的额外费用和风险等影响供给反应可能性的因素;转产、扩产或进入需要的时间;其他经营者的生产流程和工艺以及转产、扩产或进入后所提供商品的市场竞争力等影响供给反应充分性的因素。”

(二)确立我国应用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的间接模式

按照现行“指南”第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我国在应用供给替代性界定相关市场的具体模式上采用的直接模式。这种模式没有考虑到反垄断分析的整体性,人为割裂了相关市场界定、相关市场参与者识别和反竞争效果分析的有机联系。这一点在我国现行“指南”第六条第二款中得到了印证。按照该条款规定,反垄断机构既要在界定相关市场阶段考虑供给替代性,又要在识别相关市场参与者时考虑供给替代性。这势必造成重复劳动,降低分析效率。而按照间接模式,供给替代性只在相关市场参与者识别阶段考虑,并从整体性出发将识别出的“在位的生产销售与‘被告’产品相同的产品或近似替代品的生产经营者”、“快速进入者”纳入相关市场,而将“非快速进入者”作为反竞争效果分析的考量因素,从而克服了直接模式的缺点。

按照这一逻辑,建议删除第六条第二款关于“界定相关市场尤其在识别相关市场参与者时就应考虑供给替代”的规定,同时将第三章“界定相关市场的一般方法”改为“界定相关市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并在该章第九条之后增补一条作为第十条,即“界定相关市场的一般步骤”,具体可做这样的规定:“界定相关市场一般应遵循以下步骤:(1)确定“被告”生产销售的产品或服务;(2)按需求替代性确定“被告”产品或服务的替代品;(3)识别相关市场参与者,即识别在位的生产经营者、“快速进入者”(指同时满足供给反应可能性、及时性和充分性的生产经营者)和“非快速进入者”;(4)将在位生产经营者及“快速进入者”的市场份额计入按需求替代性界定的相关市场,最终确定相关市场的范围。”

参考文献:

[1]U.S. Dep’t of Justice & FTC. Horizontal Merger Guidelines (2010) [ EB/OL]. available at ftc.gov/opa/2010/08/hmg.shtm.

[2]EC.Notice on the Definition of Relevant Market for the Purpose of Community Competition Law[EB/OL]. europa.eu/legislation_summaries/competition/firms/l26073_en.htm.

收稿日期:2012-02-25

市场供应分析篇(6)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市场营销

复杂环境下高技术企业营销风险研究

供应链管理结构模型的分析与研究

CRM在汽车营销企业中的开发与应用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实施策略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

新经济条件下的我国企业营销创新

企业营销的战术策略

提高市场占有率常见的错误及对策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营销

企业绿色营销与我国对外贸易

我国中小企业提升市场营销能力的战略选择

市场营销与企业文化

客户与供应商的战略伙伴关系及其管理

试论企业营销能力的培育与增强

我国企业实施整合营销战略的对策

论生态型企业营销体系及其建立与改造

论营销渠道模式转型

论企业的网上病毒性营销策略

对国有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探讨

浅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市场创新

构造3维市场营销 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合作营销战略研究

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营销创新

企业绿色营销探析

高科技企业的网络营销

企业市场营销组合决策的神经网络模型

提升中国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客户关系管理

我国科技企业营销体制中的观念导向

新产品试销评价方法研究

论中国转型市场中企业营销的预警管理

网络环境下企业创名牌的营销策略

论现代企业分销渠道建设

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及其解决方案研究

企业营销失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物流的合理化研究

浅论"知识营销"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

基于环境管理的企业绿色营销对策

试论企业营销战略规划

市场营销观念与商品包装的伦理道德问题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思想与战略管理

面对全球竞争的企业营销对策

论企业营销的市场导向

"客户顾问制"与营销创新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发展

21世纪企业营销新理念

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

浅论企业顾客关系管理的核心——忠诚度

对当前企业营销问题的点评

世纪之初我国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绿色营销的探讨

分销网络的有效管理与创新

用服务"粘住"你的顾客——略论企业的服务营销

中小企业应确立营销新观念

现代市场营销信息系统探讨

可持续性发展与企业绿色营销

企业网络营销的策略选择

企业营销活动的"催化剂"

供应链企业外部绩效评价子系统研究

论渠道价值链增值管理对策

互联网技术与关系营销的实现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业务外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企业营销理念创新的几点思考

略论采购成本的控制

供应链中的合作与模式匹配的研究

论绿色营销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如何面对和参与供应链竞争

我国企业营销策划的困境及对策

客户关系管理价值链研究

客户档案知识的挖掘方法研究

论市场秩序与企业信用

项目管理在组织市场调研中的应用初探

浅析新时期的合作营销关系

基于电子商务的物资供应管理系统设计

论网络营销与企业谋略

论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后的企业营销对策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战略

新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营销e化

企业供应链的结构类型研究

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试论企业内部控制点的增设在企业材料采购中的作用

论企业建立顾客导向营销观念

加强商品审美研究 搞活企业市场营销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分析

企业市场营销创新是全球化营销的必经之路

企业虚拟经营的营销战略思考

网络时代企业营销策略整合

浅谈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营销战略

现代企业中的服务营销

企业市场策略常见缺陷分析

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中国企业实施营销战略的现实意义

信息传递障碍与营销效率研究

模仿创新的特性与营销环境分析

浅议利用营销中的非价格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客户关系为中心的业务流程重组

企业现代物流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

销售经理的基本素质

市场细分和定位技术在后发企业的应用

信息系统在供应链与物流系统中的战略价值

"青年文明号"在企业营销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越区销售"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企业营销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提高顾客价值意识 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方向

影响顾客忠诚度因素探析

论生产企业对分销渠道成员的管理

信息化、标准化是供应链管理实施成功的关键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导入与实施

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与策略浅议

论加强物流管理提高企业绩效

让客户关系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发展绿色食品营销策略探析

市场对接过渡期的企业营销策略

无缝营销管理——企业战略联盟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

试论企业分销渠道的创新

企业营销管理研究——"顾客中心论"的企业营销战略

浅谈企业如何控制销售信用风险

上市公司关联购销交易实证研究

电网经营企业的营销战略

基于知识经济的企业经营方式与营销渠道的变革

WTO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营销

WTO与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

营销管理支持系统及其内在运行机制

"差异化策略"在企业营销中的运用

企业物流一体化研究

论内部营销策略组合及其应用模型

论企业物流的营销战略

客户关系管理中客户发展的理论研究

信息经济中的管理锁定策略及其应用

试论企业绿色营销的发展

论协同合作式的供应链管理

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营销策略探讨

现代企业如何保证物资采购效果

加入WTO后制造企业销售通路建设的思考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方式与营销渠道的变革

略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内涵,类型与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视角下的分销渠道整合

客户行为与区域市场渠道策略

企业名牌战略与营销策略问题初探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实施对策

基于供应链的网络化制造体系结构

谈知识营销在企业营销创新中的杠杆作用

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比较与选择

企业开拓目标市场策略新论

浅析企业如何获取分销渠道竞争优势

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问题及道德风险的防范

基于顾客的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初探

论现代企业的顾客满意观和顾客资产观

面对WTO中外企业营销落差比较

CRM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实施与应用

当代企业营销策略创新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构建

论产品的知识营销

方法目的链短化的原因浅析

CRM在药品营销渠道管理中的应用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基于移动Agent建立企业动态供应链

当前环境变革中我国企业营销理念的转变

中小企业实施CRM方案的误区与对策

WTO与中国企业市场营销

新世纪的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

加入WTO对我国企业营销的影响及对策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联合定价决策模型探讨

网络经济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

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双赢研究

客户关系管理(CRM)的理论及应用探讨

论网络营销对企业的影响

价格战的原因探析与对策研究

客户忠诚与客户关系生命周期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管理意义

绿色营销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顾客关系管理:对顾客网络及其知识管理的系统剖析

中国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所需条件分析

探究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新型管理模式

理解客户关系管理——谈客户关系管理的战略意义

关于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当前企业营销观念及其规则分析

文化营销——企业营销能力构建的战略选择

论我国企业市场营销创新

创造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顾客价值

顾客忠诚的价值驱动模式

企业供应链管理及其信息保障机制

新经济下的企业网络与超市场契约

供应链竞争力的厂商均衡分析

绿色营销初探

高技术企业市场营销特殊性分析

网络经济与客户的数字化管理

数据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营销创新

组织市场上购买决策者的结构类型与企业的营销对策

论企业网络营销中的物流策略

论企业营销活动策划的专业化

西方的顾客忠诚研究及实践启示

以企业营销新理念迎接入世挑战

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模式与营销渠道变革

企业营销创新的内容和重要性

基于供应链伙伴关系的产品定价问题研究

供应链系统的物流规划模式

供应链的自动补货模式及其价值

博弈理论与营销创新

激励机制在现代人事管理中的运用

对客户忠诚创造价值问题的探讨

现代供应链联盟问题研究

顾客满意度中的顾客竞争性评价

建立企业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想

绿色营销与企业经营策略分析

论企业产品营销策略中的道德问题

有形产品的服务提供方式研究

顾客价值提升的定位及途径

我国企业知识营销现状与对策

客户关系营销——现代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

论营销流程再造

谈企业营销费用分析和会计处理原则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

面向过程的供应链工作流管理研究

企业应对价格战的策略

客户关系管理的困惑与发展

实施绿色营销的意义与对策

借鉴ISO9000的管理思想精髓优化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及备件订货问题研究

入世以后中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试论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与优化

牛鞭效应的危害及其对策

基于供应链战略目标的性能检测指标研究

企业电子商务盈利策略探析

基于企业整体模型的供应链信息流研究

供应链性能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基于零部件归并问题的采购策略模型(英文)

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能动作用研究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

客户全生命周期利润预测方法的研究

谈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创新

国际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促销与传播学

服务营销与企业经营战略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企业产品试销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基于资源利用综合水平的采购量分配方法

我国企业间促销管理的实证分析与对策

企业物资供应与管理改革探讨

信息传递障碍与国有企业营销效率研究

我国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运行

论交易成本与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核心思想浅析

基于机制设计的供应链优化整合决策效应分析

21世纪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研究

诚信营销与企业发展

企业营销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论关系营销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全球绿色营销趋势和我国企业的策略

试论营销策略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

企业供应链构建与优化对策研究

市场营销战略失误与民营企业"流星现象"

试析企业客户资本管理

关于构建中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体系的探讨

阻碍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与对策

营销创新——21世纪中国企业营销的必然选择

现代企业实施关系营销的对策

VMI供应链系统的经济效果评价研究

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下的市场营销

浅析营销适宜度

基于相对熵的营销机会模糊评价

现代企业的物流革命与营销创新

电子商务下企业CRM的实施研究

当代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试论关系营销

企业营销理念与品牌提升策略创新

入世后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及企业营销对策研究

论企业营销形象内在素质的塑造

21世纪企业营销变革与创新方向

过程工业供应链计划调度模型?

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深层原因及其对策

基于客户发掘,客户全面解决方案的科技型企业盈利模式探究

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与实现"两个转变"的关系

论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顾客忠诚管理

试论市场营销组合4PS向4CS的转变

VE原理在营销策略中的应用

质量文化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融合作用

客户资源的特征及CRM模式在企业中的实施

企业内部营销及其实施策略探讨

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浅析

供应链系统运行评价研究

"定制营销"理念的前瞻及潜力刍议

浅论企业的营销腐败

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运作模式

基于过程的供应链重构模式与选择

电子营销与中国企业营销策略的变革

市场供应分析篇(7)

(一)在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关系方面

1.与最终目标的关系研究。Borio.C(1994)认为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央行没有理由去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只有当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时,货币政策才应干预资本市场。而国内学者钱小安(1998)在研究了资产价格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后指出,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执行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应在确定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Friedman(2000)通过对美国股票价格在一个较长时期中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股票价格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就我国情况,谢平、焦瑾璞(2002)认为1999年下半年开始的货币政策机制紧缩效应与股票市场的关联在增强。央行为提高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当关注股票市场的发展。同期,易纲等人(2002)借助模型分析发现,货币数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仅取决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股市。当股市价格偏离稳态越来越远时,经济运行将是不安全的。因此,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应同时考虑股市价格和商品与服务的价格,但是央行的根本目标仍是维护币值的稳定。较权威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2)的研究报告也认为对股市波动央行应关注但没必要盯住。

2.与中介目标的关系研究。货币需求方面:Friedman(1988)认为股票市场通过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和替代效应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Friedman&McComac(1991)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的股票价格与货币需求的关系,结果显示股票价格对货币需求具有负向影响。国内学者易行健等人(2004)实证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估计了包含股票市场成交额的季度货币需求函数,得出我国股票市场成交额减少了各个层次货币需求的结论。进而赵明勋(2005)实证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股票市场的发展倾向于减少狭义和广义的货币需求,且对广义货币需求的影响小于对狭义货币需求的影响。

具体到股票二级市场,据石建民(2001)、高莉、樊卫东(2001)的实证研究表明,股票二级市场对货币需求具有统计显著性,为正相关关系。股票二级市场对M1需求的影响要大于对M2的影响。

货币供给方面:周英章、孙崎岖(2002)对中国1993—2001年股市价格波动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股市价格波动明显领先于货币供应量且对货币供应结构的稳定性构成较强的正向冲击,从而加大了央行货币调控的难度,削弱了宏观需求管理的有效性,故建议货币政策应密切关注股价波动。在股票价格对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方面,王维安、杨靖(2003)通过对中国1999~2002年的实证分析认为,股价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和转换效应是存在的,替代效应作用于短期,而转换效应会在一段时滞后显现。金德环、李胜利(2004)则进一步研究了中国股市价格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股市价格和M0、M2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它可以用货币供应量M0和M2来解释,但股价变化不是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原因。(三)在股票市场与利率手段的关系方面

Rigobon&Sack(2001)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标准普尔500指数每升降5%就可能导致利率升降25个基本点,利率对股市波动的反应强烈。国内学者王军波、邓述慧(1999)通过分析央行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发现利率政策在短期和长期上对股价波动幅度、股票成交量等都有显著的影响,只是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影响有反常现象,而长期影响则是稳定的。但是高俊峰(2004)在分析利率政策对我国股市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后,则认为我国利率政策对股市的短期效应非常明显,但长期效应与理论分析有出入。他认为长期效应还要受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完善程度、相互间沟通程度以及长短期证券工具的丰富程度的制约,而这恰是我国的不足。具体到利率调整对股票交易量的影响方面,李敏、金光(2004)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该影响存在时滞,这一时滞约在15到30天之间;而且利率调整不对股票交易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二)在关于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关系方面

陆蓉(2003)通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脉冲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度量了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她认为货币政策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楚尔鸣(2005)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作用于股票市场的效应明显,但传导过程中的“q”渠道和“财富效应”渠道等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宋宸刚、谭晓蓉(2001)还对股市泡沫的产生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影响作了分析,这个研究对当前股市或许具有现实意义。

具体深入到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方面,苟文均(2000)分析了资本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条件,探讨了货币政策变革的基本方向。栾怡(2001)开始注重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江其务(2001)、许祥秦(2001)在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失效问题时提到股票市场的因素,进而陈柳钦(2002)系统分析了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重点阐明了我国资本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阻碍因素。刘志阳(2002)则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提出货币政策的股市传导机制模型并进行检验,得出结论: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的相关度在逐步增强,这使得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较大冲击;当局应对现有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调整,重点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利率取向和最终目标的股价参考。刘岭(2003)进一步通过分析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讨论了QFII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许崇正(2003)则详细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原因,并且与陈建新(2003)提出了扭转中国股市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对策。

三、二者的互动分析

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一)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

1.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导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它们所成立的前提是: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一体的,没有阻滞。也就是说,要具有充分发展的金融市场,这样的市场资金配置效率高,现实中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接近于此。

近两年我国股票市场成功地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全流通,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股市规模进一步扩大,股市发展态势良好,这是有利因素。但种种制约因素使我国的证券市场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财富效应来响应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①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分割,一体化程度不高,货币和证券两种资产自身的联接效应以及两种资产价格的联接效应还有市场之间市场交易的非对称信息对称化效应不明显。②我国股票市场投机性太强,股票价格易纵,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造假,市场信用体系并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急需完善。③市场规模尚需进一步扩大。

2.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影响。传统意义上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只关注实体经济价格水平,不顾及虚拟经济资产价格的目标取向,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遭受到越来越多的尴尬和无奈。事实证明:股票价格已不能再排除在货币政策视野范围之外。随着资本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重要、流通市值占GDP比重日益提高以及股指和GDP的相关度日益加强,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必然会日益加深,这其中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股价波动对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完善已提出迫切要求。

3.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中介目标的影响。我国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定为货币供应量,与其相应的操作手段是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多少和货币乘数的大小。股票市场的发展将深刻影响货币供应量。因为伴随其发展,大量社会闲置资金将进人股市,银行、企业和居民的原有货币需求将发生变化,从而基础货币在他们之间的分配比例也将改变,这将影响基础货币的创造能力。而且由于股票价格的上涨,居民会减少现金持有,更多地进行证券投资,从而造成流通中现金漏损减少,货币乘数增大。股票市场的发展还将使居民、企业、机构投资者和商业银行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资金配置的互动加强,这将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稳定性,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力。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在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上更多的采用利率手段,因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化将通过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从而帮助央行实现货币政策意图。

(二)货币政策调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调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股票价格的变动上。上文提及的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手段,实质上就是央行通过利率变化来改变货币和证券这两种资产的相对价格,从而吸引资金由货币市场流向资本市场,最终影响股票价格。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同样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当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居民手中持有的现金将增加,货币的边际收益下降,而就短期看居民出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变化不大,投机需求则会出现较大变化,于是股票价格将被推高。

四、政策建议

为了实现我国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的良好互动,政府应在如下三个方面调整完善政策:

1.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关注股价波动

2006年来我国股市发展迅猛,资本市场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位置愈发重要,股指与GDP的相关度也在加强,这意味着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会日益明显。而央行将股票价格纳入货币政策视线将适逢时机。

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股票市场的深入发展将使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越来越不具有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利率手段将成为可行的目标取向。而这要求政府有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合理的利率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以有效联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3.加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互动

政府应加强监管,严查违规资金人市,一方面要扩大商业银行资金通过机构投资者进入股市的渠道,逐渐放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允许其从事证券投资业务;另一方面要努力扩大券商进入同业拆借市场的数量,鼓励其进入银行的国债回购市场。通过两个市场的互动,提高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摘要]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且越来越密切。股票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需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而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变化、利率变化等调控手段也在影响着股票市场。在我国股市深刻变化的今天,对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