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市场体系论文

市场体系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08 14:20:36

市场体系论文

市场体系论文篇(1)

[摘 要] 文化市场体系是指由文化市场交易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各种文化市场共同构成的有机系统。主要包括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三个类型。与一般市场体系相同,文化市场体系具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特征。此外,文化市场体系还有其独特性,如生产目的的非盈利性,产品使用价值的精神性,交换价格的背离性,产品消费的非消耗性。

[关键词] 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市场体系概念 文化市场体系结构 文化市场体系特征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1-0019-08

文化市场体系是开展文化生产、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科学地界定文化市场体系,明晰其基本构成与特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文化市场体系的内涵

文化市场体系是指由文化市场交易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各种文化市场共同构成的有机系统。对这一概念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1 文化市场是构成文化市场体系的基础

文化市场体系由众多的文化市场共同构成。所谓文化市场,即围绕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交换而开展一系列经济活动并由此而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文化市场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考察文化活动所形成的认知。与一般商品市场一样,文化市场也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

一是文化市场主体,即文化市场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者或提供者,是文化市场供求关系中的卖方。在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所有者将文化产品或服务带到市场上交换的过程中,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将自己对于文化商品、服务的经济利益、经济需要通过具体的商品交换反映出来。因此,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者、提供者因提供文化产品或服务而成为文化市场中的供给方,是文化市场的基本构成要素。

二是文化市场客体,即在文化市场上用作交换的文化商品。因形式不同,主要有有形的文化产品、无形的文化服务和作为商品的文化要素资源。其中,有形的文化产品包括图书、光盘、工艺品等,无形的文化服务包括演出、话剧、歌剧等以服务形式进行交易的文化商品,作为商品的文化要素资源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人才、资本、信息、技术及地产等方面的资源。市场是进行商品交换,发生经济关系而形成的,进行文化商品的买卖是文化市场的基本内容。因此,具备大量的可供交换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要素资源是文化市场存在的基础,是文化市场形成的基本构成要素。

三是交换对象,即既具有文化消费需求又具备支付能力的购买者,是文化市场的买方。这是一个由书店的读者、剧院的观众、拍卖会上的竞拍者、文具购买者、旅游者等组成的庞大文化消费群体。

除此之外,还可从微观即企业角度来考察文化市场。这实际上也是考察文化市场需求的构成。文化市场的需求,主要由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三方面要素构成[1]。

人口。从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是有需求的,而且是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此,人口意味着需求,而人口状况决定着不同层次需求的大小。在现代商业社会,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因此,文化市场中,具有文化消费需求的人口的多少就代表了文化市场容量的大小;而人口状况及人口的文化水平高低、知识面的宽窄、知识深度左右着文化市场的内容和结构。

购买力。购买力是指人们购买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支付能力。人们实际的文化消费需求表现为对文化商品的实际购买,是需要通过货币支付的。比如我们买图书、报刊要交费,看演出、戏剧要买票。因此,在人口的规模、人口的文化消费状况一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文化商品购买力了,这是决定文化市场容量的重要因素。

购买欲望。购买欲望是人们对文化商品的消费愿望、消费要求和消费动机。购买欲望是把文化商品消费者的潜在购买力激发出来,从而变为现实购买力的重要条件。如果文化市场中仅具有一定的人口和购买力,而消费者对文化商品没有或者缺乏购买欲望,那么文化商品的交换仍然不能发生,文化市场也不是现实地存在。因此,文化商品的购买欲望也是文化市场存在的重要因素。

1.2 文化市场体系是可以细分的

文化市场体系是一个由多种类型的文化市场共同构成的系统。文化市场根据交换内容的不同,其构成市场的基本要素也会有所不同,由此决定了文化市场的类型繁多且构成复杂。文化市场可大体分为三大类,即: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每一大类又由许多的文化市场小类组成,如属于文化产品市场类型之一的出版物市场,就可根据出版物性质再分为图书、报纸、期刊等市场。

我们知道,构成文化市场体系的各种文化市场是可以细分的,因此,由文化市场构成的文化市场体系也可以细分。随着我国文化产业逐渐壮大、繁荣,文化市场的整体规模会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文化市场经营者的文化企业,通过细分市场来选准自己的目标市场,来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化市场体系的具体类型划分,将在后面专门进行探讨,在此不赘述。

1.3 构成文化市场体系的文化市场相互联系、互相影响

文化市场体系并不是由一个个孤立的文化市场拼凑而成的,而是由各类、各个文化市场相互联系、互相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果说上面陈述的文化市场体系可以细分,是基于对各类文化市场个性的认知;那么,此处所说的文化市场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则是基于对各类文化市场共性的认知。也就是说,各类文化市场所具有的共性,是使其能够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特质。各类文化市场的共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类文化市场的基本社会功能是相同的。无论是向消费者提供文化产品的文化产品市场,还是向消费者提供文化服务的文化服务市场,其基本功能都是满足广大社会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需求与一般生活物质消费需求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精神性。人们需要从出版物市场上购买图书,目的是通过阅读,从书中获得知识信息;需要到杂技厅去看杂技表演,目的是从娱乐消遣中放松心情,调整情绪。这些文化消费,都是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其次,各类文化市场的消费者也大体相同。文化市场所提供的交换产品所具有的文化性,决定了其消费者都是具有一定文化消费能力的文化人。由于消费爱好的不同,以及消费动机、层次的差异,对文化市场的消费会有所偏好,如:有人喜欢买书,有人喜欢看电影,有人喜欢健身,等等,但都具有追求精神消费的共同特征,都属于文化人。

此外,各类形成文化市场交换产品的资源性质是相同的。资源是形成交换产品的原材料,各类文化市场交换产品的形成也都需要资源。形成文化市场交换产品的各类资源,无论是作为旅游资源存在的各个景点,还是作为出版资源存在的各类知识信息产品,或是作为影视戏剧作品资源的鲜活的社会生活实践,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即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即使是一些以具体的物质形态存在的资源,如各类作为旅游资源存在的景点,对于文化市场交换产品的形成而言,重点开发的也是其文化价值,即满足游客游玩消遣的需求的功能。

2 文化市场体系的构成

文化市场体系是由各类文化市场构成的。对文化市场体系构成的探讨,就是对各类文化市场进行科学分类。这是研究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的基础性工作。

2.1 研究文化市场体系构成的认知前提

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家统计局最新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2]标准内容,我们对文化市场体系的构成进行了认真思考,认为:对文化市场体系的构成,应明确以下几点,作为认知的前提。

2.1.1 公益性文化事业不应归属为文化市场体系范畴

文化市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专门针对那些进入市场、以商品交换方式运作的文化活动与文化要素而言的。那些不以商品交换方式运作的文化活动与文化要素,不应包括在经营性的文化产业范畴内,也就不应纳入文化市场体系之中,如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所列的图书馆与档案馆服务,文化遗产保护服务(下含博物馆,烈士陵园、纪念馆)、群众文化活动等,应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范畴,不在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之列。

2.1.2 应从市场经营的角度、按照市场交换对象的属性来划分文化市场类型

对文化市场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及其相应的标准进行,如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中,国家统计局就是从统计的角度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类型进行划分的。此种分类虽然利于统计管理,但不利于文化产业经营者有效地识别市场的内容与性质。因此我们主张,对构成文化市场体系的文化市场的分类,较科学的标准,是从市场经营的角度、按照市场交换对象的属性来划分。这样有利于准确把握各类文化市场的运行规律,发展文化产业。

2.1.3 应将交换对象相同的文化市场整合成一种类型来进行研究

组成文化市场基本活动的产、供、销都是围绕交换对象进行的,不同环节以不同方式参与市场运作的市场主体,都是围绕相同的交换对象而运作的。因此,具有共同交换对象的市场主体,应放在同一个市场中进行探讨,不必要也不应该将其割裂成几个不同的市场来分别研究。

2.1.4 从功能价值上判断各类文化市场的类型,亦是我们探讨文化市场体系结构的一条重要思路

研究文化市场体系构成的根本目的,是要弄清楚各类文化市场在社会文化传播中的具体功能价值,以判断其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为制定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作为文化市场,功能价值不同,其运作的目的、行为方式、对社会的作用等也大不相同,政府对其管理方式与政策也会有所区别。因此,为利于政府对文化市场实施分类管理,我们除了要按交换对象性质标准来进行文化市场基本类型的划分之外,还应从功能价值上判断各类文化市场的类型。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主张:探讨文化市场体系构成,可以从市场交换对象的属性与市场的具体功能价值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下面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对文化市场体系的构成进行具体分析。

2.2 从市场交换对象属性角度看文化市场体系的基本构成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因交换商品属性的不同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类型。文化市场按其交换商品属性的不同,可分为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三大基本类型。

现将这三类市场的主要特征列表如下(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文化市场体系,由三大基本类型的市场共同构成。

(1)文化产品市场。这是以文化物质实体产品为交易对象的所有场所、过程、关系等的集合。其特征是:市场交换对象是有形的文化产品;以个体分散购买消费为主;交易频繁、次数多、量大;就商品阶段性质而言,是最终满足消费者消费的阶段。凡具有上述特征的文化市场,都可称之为文化产品市场。

(2)文化服务市场。这是文化商品市场的特殊形态,是以无形文化服务为交易内容的所有场所、过程和关系等的集合。其特征是:市场交换对象是无形的文化服务;交易次数少,但门类繁多;以个体集中消费为主;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具有同一性,一旦生产终止,它所提供的文化价值、消费者的文化享受也就结束了。除此之外,享受文化服务的费用比一般服务费用高,文化服务具有奢侈品的性质。凡具有上述特征的文化市场,都可称之为文化服务市场。

(3)文化要素市场。这是指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经营活动提供所需的各种基本要素的市场。文化要素市场通过提供生产经营文化商品必不可少的有形或无形的生产要素,担负着为文化市场体系配置资源、促进文化市场体系顺利运行的重任。其特征:首先,文化要素市场中交易的商品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并且是以无形要素为主;其次,市场购买者主要是各类文化企业,交易次数少但交易对象相对固定;此外,就商品阶段而言,文化要素市场是连接生产和生产性消费的市场,是在文化市场体系内部运行的市场。凡具有上述特征的文化市场,都可称之为文化服务市场。

下面将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三类市场的具体构成列为下表(见表2)。

2.3 从市场功能价值角度看文化市场体系的构成

功能是一个事物(或某项活动)所具有的功用与机能。文化市场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各类文化市场由于交换对象所决定的交换内容的不同而满足的是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是说,各类文化市场具有不同的功能价值。如看一场文艺演出,能满足观众的娱乐休闲的要求;读一本学术专著,能满足读者的专业知识的要求,等等。因此,从市场功能价值角度考察文化市场体系的构成,更能适应文化产业宏观管理改革发展的需要。此外,这里所说的功能价值,是指文化市场对消费者而言所具有的功用与机能,不是对文化市场体系内部来说的,所以,从市场功能价值角度考察,就排除了仅对文化市场体系内部发挥作用的要素市场,只对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服务市场按功能价值标准进行分类。

我们认为,从市场功能价值角度考察,文化市场体系由娱乐型文化市场和文化艺术型文化市场两大类型市场构成[3]。

2.3.1 娱乐型文化市场

娱乐型文化市场是围绕以娱乐消遣为主要价值依据的文化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市场。此类文化市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文化消费需求。消费者进行这种类型的文化消费,其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和放松身心。娱乐型文化市场主要由文化服务市场中的一些娱乐业项目组成。如卡拉OK厅、室内高尔夫球场、水族馆、溜冰场等。娱乐型文化市场的范围很广,如卡拉OK厅、歌舞厅是与文化艺术相关的,但由于这种类型的文化活动中表演的功能弱化了,甚至是消失了,娱乐自身才是主要目的,因此属于娱乐和放松身心的文化活动。还有与体育相关的,如室内高尔夫球场,是与体育项目相关,但由于其作为体育的基本要素,竞技性消失了,消费这些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玩,为了休闲和放松,非比赛。此外,文化产品市场中以一些娱乐性产品为交换对象的市场,也应归于娱乐型文化市场的范围,如娱乐节目,图书期刊中的娱乐性读物,以及数字出版物中游戏类产品等。

2.3.2 文化艺术型文化市场

文化艺术型文化市场是围绕以传播文化艺术知识、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造诣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文化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市场。此类文化市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追求文化价值的精神需求。消费者购买这类文化消费时,主要目的是获取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一个概念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至少包括认知价值(获取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审美价值(获得愉悦等美感)、传承价值(保存文化)、教化价值(净化心灵)、传播价值(获取信息,以提高决策的适用性)等内容。但是作为经营项目,文化商品的价值应该是其文化含量。即便某些文化艺术产品有使消费者放松或娱乐的作用,但也并非是其作为文化艺术型文化市场产品的主要价值所在。

目前属于文化艺术型的文化市场主要有:音乐市场、舞蹈及戏剧等表演市场、影视剧及艺术片制作播映市场、艺术品拍卖及展览市场、文化艺术科学类出版物市场、文化艺术培训市场等。在这些市场中,尽管也存在经营娱乐性产品,如影视剧市场中的娱乐片,出版物市场中的娱乐性图书期刊等,但就其市场整体而言,文化价值仍是其主流导向。

之所以要打破前述按市场交换对象属性划分文化市场类型的基本格局,而按市场功能价值再将文化市场划分为娱乐型及文化艺术型两大类型,主要是从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及发展需要出发的。我们对文化市场构成进行严格区分,厘清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市场的特点、功能,有助于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有效的管理,使两类市场都能朝着符合各自内在规律的方向获得较好的发展。目前我国实行的分开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来管理文化活动的思路,就大体说明政府文化行政管理机构已对功能价值不同的文化市场类型有了初步的认知[4]。

3 文化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要科学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健康繁荣发展,就必须准确把握文化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市场体系的特征,是由构成体系的各类市场的特征决定的;而市场的特征,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交换对象的属性。文化市场的交换对象是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由文化产品所具有的两重属性:商品性与文化性所决定,文化市场既具有与其他商品经济领域市场体系所共同具有的基本特征,也具有不同于其他商品经济领域市场体系的个性化特征。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3.1 文化市场体系与其他商品经济领域的市场体系共同具有的基本特征

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市场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文化市场体系毫无疑问地具有所有商品市场体系所共同具有的基本特性。

(1) 统一性

文化市场体系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类文化市场市场目标功能的同一性,无论是文化产品类市场,还是文化服务类市场或文化要素类市场,其运行目标都是向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与服务,都有满足消费者文化精神需求的功能;二是文化市场商品交换价格的可计量性,这是维系文化市场统一性的基础,虽然文化产品在内容价值方面难以找到合适的判断标准,但可以依据其内容所依附的物质形态产品的质量状况计价。光盘的材料优劣、清晰度,图书、报纸、期刊的纸张优劣及印刷质量、装帧质量,影视剧的制作工期与成本,演出剧目的排练及服装、道具等费用,等等。即使是一些难以用价格衡量的要素,如出版物作者、演员、画家可依其名气尽量量化。如在一定时期,出版物作者的稿酬依其知名度及其所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以版税制的方式浮动支付,演员、歌手的出场费及画家的作品拍卖也可依照其当时的知名度确定一个建议性的价格范围或价格标准。总之,由于文化产业的经营者们对文化活动中一切可能的因素都采用了尽量使其计量化的做法,使得文化市场体系也与其他国民经济领域的市场体系一样,具有了统一性的特征。

(2)开放性

文化市场体系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市场主体可以自由进入,符合条件的国内外经营者可以合法自由地经营;二是文化市场消费者可以按自己意愿自由消费;三是各类文化市场协调发展,开放式经营;四是文化市场各种要素,如资金、人才、信息等,都可以自由流动。

文化产品自身特征也要求其发展必须具有开放性的市场环境,在一个封闭式的市场空间中出文化精品,是难以想象的事。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方针,就是对文化市场所具有的开放性特征的最佳诠释。

在网络化与数字化时代,人与人之间,不同领域、行业之间,不同地域、国别之间,联系交流已变得十分便捷,多媒体互动、全媒体交流,使整个世界成为了一个开放式的大家庭。文化作为维系人类大家庭和谐的重要力量,其市场的开放性特征也就更为突出了。

(3)竞争性

既然进入市场的文化产品具有商品性的一面,那么文化市场的经营者就必然会围绕获取更多的利益而相互展开争斗,由此而使文化市场也与其他国民经济领域的市场体系一样,具有竞争性的特征。

文化市场体系的竞争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所有的文化市场经营者都必须围绕自己的产品与服务的市场成功交换而展开争斗;二是同一文化市场的各类经营为了各自的生存必然会展开竞赛;三是文化市场中为产品经营者服务的中介、咨询等机构及其他要素市场经营者也必然会参与到竞争中来;四是文化市场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围绕商品交换价格也在进行着争斗。

(4)有序性

文化市场体系的有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类文化市场运行规则的一致性,都要按照统一的规则来运行,市场经营活动要遵循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要遵纪守法经营;二是交换价格公开透明,图书有统一定价,报刊有统一的定价,剧场、影院提供的演出与播映服务也有统一的票价;三是文化市场的交易具有良好的秩序,包括市场主体的合法性,交换产品的合法性,市场交易程序规范等;四是良好的经营竞争环境,包括健全的文化市场信用制度、强有力的财产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灵活多样的文化产品生产制作方式和流通渠道等。只有建立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才能保证和维护文化市场主体的契约关系,保持文化市场交易活动的生机和活力;也才能保证公平的文化市场竞争,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5]。

3.2 文化市场体系不同于其他商品经济领域的市场体系共同具有的个性特征

除了上面所述的共性之外,文化市场体系与其他国民经济领域的市场体系相比较,还具有以下特征。

(1)文化生产目的的非盈利性

文化产品的生产本质上属于知识生产的范畴。知识生产是一种目的崇高的劳动。人类有着对科学及未知世界探索的本能,并将成果用于造福全人类的这样一种责任感,从而进行文化知识的生产,并非是以商品交换获取利益目的。我们知道,如果是为钱而写书,那是写不出真正的好作品的。马克思也说过:“作家绝不是把自己的作品作为手段,作品就是目的的本身;无论对作家或其他人来说,作品根本不是手段,所以在必要时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个人的生存。”[6]美国一位科学家在他102岁寿辰的时候曾向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说:“我不相信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埋头苦干是为了得什么奖的。科学是十分崇高的事业,是为人类造福的事业。”马克思还指出:“弥尔顿创作《失乐园》得到5磅……出于同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失乐园》,那是他的‘天性’的能动表现。”[7]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天性”,是指为人类献身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驱使,才使弥尔顿创作出了《失乐园》这部不朽的名著。荷兰画家梵高画了很多油画,只有一幅得以在他生前以很低的价格(少于三百法郎)售出。他的生活穷得难以忍受,他画那些画是为了什么?(有趣的是,他的画在今天创下了最高拍卖价纪录,超过四亿法郎。)今天很多艺术家想钱的事情想得太多了,太商业化了,这也是他们未能创造出一些伟大作品的原因。因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本质上是非盈利性的[8]。文化生产目的的非盈利性使它有别于其他商品生产。此外,作为一种知识产品,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可谓艰难的探索经历。因为,新知识是无数知识单元排列组合的结果。在浩瀚的可能组成的知识结构中获取知识产品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这一过程中,生产者的投入产出都是一个未知数。此一特点及知识生产的其他特点,如:知识产品的无形性、低可比性、知识生产的非重复性、继承性等,决定着文化产品的生产就目的而言,具有非盈利性,不能完全按商品生产的方式来组织。

就像梵高和弥尔顿会售卖他们的画作一样,文化艺术作品不能只是阳春白雪,仍然存在一个进入市场的问题。如今的商业氛围已经远远浓于17世纪,任何个人,包括文化工作者、艺术工作者,都生存在这个商业社会中。可以说,市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因此,文化的市场化也是文化适应市场,适应愈来愈商业化的经济大环境的必然过程。

(2)文化产品使用价值的精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具有的能够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的属性。就文化产品来说,其使用价值是各种文化产品中内化了的文化价值。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文化价值是一个概念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至少包括了认知价值(获取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审美价值(获得愉悦等美感)、传承价值(保存文化)、教化价值(净化心灵)、传播价值(获取信息,消除行为决策的不确定性)等内容。人们之所以购买消费文化产品,是因为文化产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自己的追求文化价值的需求。读书可以学习知识,看电影可以受思想熏陶,欣赏艺术表演可以陶冶情操,参加职能培训可以掌握技能,等等,这种种对于文化价值的追求,都属于非物质性的精神需求。文化产品使用价值的精神性,使其发挥作用时在作用领域、作用范围、作用方式等方面都与一般物质生活商品大不相同。

从作用领域看,一般生活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物质生活中实现,而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则首先在精神生活中实现。文化产品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各种文化价值的传播,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举止,提高人们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然后再间接地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贩卖它的物质形式并把它消耗掉,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如食品可以吃,衣服可以穿,脸盆、钢笔可以用,而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不是贩卖和消耗掉它的物质形式,而在于它所记录或描述的内容的作用,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购买文化产品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它的物质形式,而是为了汲取它所反映的文化价值。如织布者用20码麻布换了一部《圣经》,主要是满足自己受教化的需要。宋代著名藏书家尤袤曾谈到书的作用:“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9]这是对文化产品使用价值作用领域精神性特点的非常幽默的说明。

从作用范围看,文化产品使用价值的作用具有超时空性的特点。其对社会的影响不一定能像一般生活用品那样“立竿见影”,但它却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一般的生活用品,其使用寿命总是有一定限度,而不会是“千秋万代”;其影响的范围也只是购买该产品的用户,而绝不能“誉满全球”。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中蕴含的包括认知、审美、传承、教化、传播等在内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可以代代相传,也可以跨地域、跨国界传播。所以文化产品使用价值的作用范围要比一般生活用品深远、宽广得多。据1988年6月26日《中国青年报》载,河南省地质科研部门根据《本草纲目》提供的线索,在嵩山找到了具有很高开采价值的麦饭石矿藏,300多年前的文化作品仍能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说明文化产品使用价值的作用确实具有超时空性的特点[10]。

从作用方式看,文化产品使用价值的作用具有隐蔽性的特点。相比来说,一般产品对社会生活产生的作用是直接而明显,而文化产品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则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梁启超先生曾把文艺作品的作用概括为“熏”与“浸”,“熏也者,如入云烟而为其所烘,如近朱墨而为其所染”,“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者也”。这种“熏”与“浸”,就非常形象地概括了文艺作品影响社会、影响读者的基本特点——潜移默化[11]。实际上,不仅仅是文艺作品,所有文化产品对社会、对消费者的作用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3)文化市场交换价格的背离性

作为文化市场的交换对象,文化商品的交换价格并未反映其真实价值。一般的物质商品的价值作为社会必要劳动的凝聚,是有形的,可计量的。一块手表比一盒粉笔的市场交换价格要高得多,是因为生产一块手表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比生产一盒粉笔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要多得多。在同类产品中,如服装,同类款式的大衣,有的只要几十元,有的则价格上万,那是因为它们各自使用的原材料和加工工艺不同,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因此不同所致。此外,相同商品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区,其交换价格可能会有些差别,那是因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出现的临时的价格波动,是不可能稳定地长时间地歪曲商品价值的。由此可见,一般的物质商品的交换价格是遵循价值规律,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即使存在价格、价值背离的情况,也不会很突出、不普遍,是能大体反映市场流通商品真正价值的。而文化产品是精神产品的物化形式,它的交换价格,如出版物的定价、电影票房价、剧院演出的门票价等,只反映了精神产品在物化过程中能计量的那部分劳动耗费,如所花费的工时费,所消耗的物质材料费,所使用的设备损耗费,等等,没有或很少包含凝结在精神产品价值形成过程中的全部劳动耗费。如:印张大体相同的书,其定价也就大体相同,而不论这些书的内容质量,书的定价中所含的作者稿酬部分是很难反映作者所耗费的劳动的;剧场演出门票也只计算了排练的人力物力耗费加基本利润,等等。事实上,正如前面所说,知识产品的生产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其劳动价值量无法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马克思撰《资本论》延续40年,罗曼·罗兰写《约翰·克利斯朵夫》延续20年,我国汉代学者扬雄撰《方言》,仅收集资料即用了27年。这些不朽的著作,其价值根本不能用货币来衡量。因此可以说,文化市场交换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具有必然性、普遍性[12]。

文化产品的这一市场特点,决定着文化市场的经营者不能像一般商品的经营者那样以主要受商品价格制约的货币利润作为经营取舍的价值尺度,而必须考虑产品文化价值和内容质量,要以市场交换价格所无法反映的产品的内在文化价值作为经营取舍的依据。

(4)文化市场消费的非消耗性

就一般商品市场消费而言,对一件商品或一项服务的消费,就是消耗其使用价值。面包可以满足人们充饥的需求,饥饿者购买面包并将其吃掉,面包的使用价值就被消耗掉了。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是由于文化产品所蕴含的文化知识能够满足文化消费者追求文化价值的精神需求这样一种属性。在文化市场的消费中,消费者获得了精神需求的满足,却并没有将文化产品的这种使用价值消耗掉,这就是文化市场产品消费中所具有的非消耗性特征。

文化市场的消费过程,实际上由取得文化产品与享有文化产品使用价值两个环节构成。取得文化产品的过程,是一个文化选择与接受过程。消费者总是选择那些符合自己的价值追求,且与自己的消化领悟能力相一致的文化产品,而回避那些不符合自己精神需要,与自己的消化领悟能力不一致的文化产品。在这种消费者与文化产品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只有那些文化价值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匹配的文化产品,才能被消费者接受而成为文化市场的消费对象。享用文化产品使用价值的过程,是消费者对文化产品所含价值内容进行体认、领悟与吸收的过程,与一般物质产品消费的享用过程不同的是,这一过程是一个满足精神需求的过程,是一个文化价值的认知过程。在这一消费过程中,作为文化产品使用价值的文化知识不会被消耗掉。一般物质生活用品,如器具等,其有用性会随着它的物质外观形态的磨损或产品的更替而失去原有的价值,被人丢弃。而文化产品,如一幅画、一本书或一支曲子,即使被难以数计的人们所品赏或传唱,其艺术韵味或优美旋律也并不会被损耗掉,甚至当有些画作的外在形态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被毁后,后人还会对关于此画的影印复制品或临摹品津津乐道。这就诚如俄国著名作家肖伯纳所言,一个苹果,如果分一半给别人,自己就只剩半个苹果了;而一种思想与人分享,就变成了两种思想。文化产品消费所具有的非消耗性特征,就具有肖伯纳所言的思想分享的性质。

注 释

[1][10][11][12]罗紫初.出版学基础[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8,32,59,60

[2]张晓明,王家新,章建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8]徐亮.文化市场根本特征和管理原则的探讨[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2)

[4]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EB/OL].[2013-06-23]

[5]江宗德.把握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N].人民日报,2011-08-0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32

市场体系论文篇(2)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渠道冲突及其形成原因的研究很多,说明渠道冲突问题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向进行的,其中,内部因素也就是渠道成员内部相互间引发冲突的基本原因,如利益、权力等;而外部因素则是渠道所存在的外部宏观环境,如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文化环境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外部宏观环境的重要一面,营销渠道也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渠道渠道冲突文化环境

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营销渠道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越来越被看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战略要素。于是,有了“渠道为王”、“得渠道者得天下”的说法。

西方学者对营销渠道的理论研究较早,主要集中在渠道结构和渠道行为两个领域,而渠道冲突是行为领域的一重要研究对象,因为任何渠道有合作也有冲突。透过国外渠道冲突及其管理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界定在相对成熟的市场体系内,或者植根于超级组织体内部来进行(Michman和Sibley,1980)。即意味着对渠道系统进行研究时,只重点研究组织和成员自身的行为,包括竞争、冲突、合作以及关系等,而忽视了宏观环境(如经济、文件、政治、法律、社会价值观等)。有的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更缺乏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以典型西方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为基础的营销渠道理论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局限性。事实上,营销渠道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中,它们必须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运作,而这些外部环境又时时影响着营销渠道管理。这些环境因素很多,其中一重要因素就是社会文化环境。西方学者对于我国市场的具体环境研究不多,这需要我国的研究人员自己来认真研究各环境因素。

1渠道冲突的内部因素研究

渠道成员之间要进行合作,矛盾或冲突就难以避免,SternL.W.和EL-AnsaryA.就说过渠道合作与渠道冲突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企业要做好自己的渠道就必须认真研究渠道冲突。国外对渠道冲突的定义有很多,比较权威的是LouisW.Stern和AdelI.EI-Ansary(1996)提出的定义,他们认为渠道冲突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即某个渠道成员发现其它某个或某些渠道成员正在阻止或妨碍自己完成目标。

导致渠道冲突的原因有很多,如传播误解,渠道成员不同的目标和有分歧的专门化功能,以及联合决策过程的失误;不同的经济目标,渠道成员不同的意识形态;不恰当的渠道结构;不同的感知、领导风格、销售付款条件和目标等。许伟波总结了企业渠道冲突的根源主要来自于客观成因、直接成因、环境成因和现实成因4个方面(见表1)。

2渠道冲突的环境因素研究

导致渠道冲突的原因很多,除了以上介绍的大量有关内部因素的研究以外还有一些是研究其外部因素的,也就是环境因素。任何渠道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环境之中,这些环境是存在差异和不断变化的,所以,营销渠道的环境研究至关重要。从广义上讲,环境由营销渠道存在的所有外部非控因素组成。Rosenbloom将众多的外部非控因素大致分为经济环境、竞争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法律环境五类。他认为环境对所有渠道参与者和目标市场都产生影响,有渠道成员参与者(生产者和制造者、中间商、目标市场),也有非渠道成员参与者(服务机构),并建立了关系模型。他指出渠道经理在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时,必须考虑所有的渠道参与者。Michman和Sibley(1980)曾经提出关于渠道成员行为的整合概念模型,他们认为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渠道冲突。

西方渠道研究者们针对环境的不同要素做过相应的研究。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大,国内学者们也逐步对此展开了研究。国内企业的渠道环境的确十分复杂,连国际上著名的美国Boston咨询公司从跨国公司的角度说:中国的分销通道令人头痛。正是我国营销渠道环境的复杂性为企业的渠道冲突提供了沃土。

环境的范畴很广,而每一大类又包含很多具体的因素。通过分析、整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资料现将环境因素及其内涵归类如下(见表2)。

3文化环境对渠道的影响研究

由上可见,导致渠道冲突既有内部的因素,又有外部环境的因素,而文化环境也是外部环境中的重要一项。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例如:Hall(1959,1976);HallandHall(1990);Hofstede(1980,1991);TrompenaarsandHampden-Turner(1998)。其中,德国著名学者霍夫斯蒂德(Hofstede,1980)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如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共同拥有的、不同于另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一般而言,同一文化中的个体或群体倾向于相同的价值观、相同的思维方式和相同的行为方式,而不同文化中的个体或群体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方面则有较大的区别;同一文化中的人们容易沟通,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则较难沟通。一些渠道分析师如JaneenOlsen和KentL.Granzin等认为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渠道结构的主要因素。

过去几十年来,全世界许多国家有很多研究人员都赞成这一观点,也因此针对社会文化环境及其影响展开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源于进行跨国营销时面临的一些渠道问题。Buzzell就注意到不同的消费者购买习惯对国际营销者选择的和目标消费者想要的渠道结构的类型产生影响。有很多文章是从整体上分析不同国家的文化体系对渠道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具体的某个文化特征。如Wadinambiaratchi研究了日本、土耳其、委内瑞拉、埃及、印度和热带非洲这六个地方的消费品销售渠道,发现其渠道结构有很大的不同,他认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它们有不同的社会、心理、文化和人文背景。Hall、Knapp和Winsten在大不列颠和北美,Guirdham在西欧,Galbraith和Holton在波多黎各,Baker在热带非洲,诸如此类对分销渠道的研究结果都说明了以上结论。

而在具体的文化特征方面,Dubois指出价值和社会组织是影响渠道的关键因素。有些研究人员针对文化相关因素对渠道内部关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如早期的Rosson和Ford(1982),他们选择了二十组加拿大生产厂商和他们在英国的分销商作为研究对象,认为他们的关系如何受制于地理、社会和文化差距因素。然而,文化差距并没有特别地纳入研究,因为这些研究对象所处环境的文化距离是相同的。但他们也指出文化差距这一障碍可通过频繁地沟通和相互作用加以克服。再后来,Johnson,Sakano和Onzo(1990)对70个美国出口商和他们在日本的分销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推断出一种非抑制状态会减少这种美日渠道间的冲突,并用社会心理的因素来解释这种现象,也就是日本文化所特有的标准和价值。此外,KaleandMcIntyre(1991)提出了一个文化特征对渠道的影响评价模型,并期望其他的研究跨文化渠道关系的人员来采用它。他们借用了德国著名学者霍夫斯蒂德(Hofstede,1980)的文化理论中概括出的文化的四个维度,即个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躲避和夫权主义,将其应用于国际渠道研究中,提出了跨文化渠道行为理论。他们认为在国际营销渠道中,渠道成员在文化上的差异将影响渠道关系的建立、渠道关系建立后渠道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渠道效率的评价。他们觉得在评价文化对渠道行为的影响时应选择一些基本的特征变量,然而,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烦琐和高投入的工作,需要更多人的合作研究。Jean-EmileDenis总结了文化对分销决策的影响,他从习惯、价值观、社会组织、标准和个性特征五个维度对渠道的结构、成员关系和内部行为等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BertRosenbloom结合美国的具体社会文化背景,从人口年龄、种族结构变化、教育趋势、家庭或住户结构和妇女地位的变化五个方面分析了对渠道可能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SternL.W.,EL-AnsaryA.,MarketingChannels,NewJersey:Prentice-Hall,Inc.,1992

2BertRosenbloom,Marketingchannels(6thed.),Chicago:TheDrydenPress,1999

3Dubois,Bernard,“Cultureetmarketing,”RehercheetApplicationsenMarketing,1987

市场体系论文篇(3)

一、当前保险市场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纵观目前保险市场发生的各种问题,多与保险信用机制的不完善有关。这些影响诚信建设的问题主要有:

1.竞争主体行为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违规经营,支付过高的手续费、回扣,采用过低费率等恶性竞争行为,损害了保险公司的社会声誉;

2.内部管理、险种设计、精算水平、营销手段、风险防范、成本核算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3.没有统一的有关信用度的认定机制,缺乏对失信者进行全社会惩罚的措施,对市场参与者的信用状况难以实施全面有效的评价与监管;

4.在保险业内部,有关信用的信息处于严重的不对称状态。由于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缺乏而保险业务的专业性又强,使保险消费者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难以了解保险公司及保险条款的真实情况,如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偿付能力及发展状况、参加保险后能够获得的保障程度等,只能凭借主观印象及保险人的介绍作出判断,客观上为保险公司的失信行为创造了条件。信用信息也未能得到综合使用;

5.从业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尤其对保险人的选择、培训及管理不严,有一些保险公一J误导甚至授意保险人进行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形象。

二、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主要对策是构筑保险市场的信用体系。完善的信用体系和规范的信用制度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作为具有市场风险、以诚信作为经营基本原则的特殊行业,保险公司更应将恪守信用、履行合同作为发展之源,立身之本。具体对策:

1.建立完备、规范的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实行集约化经营。要从组织管理、财务核算、责任累积、风险控制等方面全面提高保险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要创新管理理念,广泛运用当今先进的技术成果来提高管理效率,加速产品开发、数据处理、资金划拨、成本核算、业务和办公自动化、网上营销等业务内容的电子化进程,提高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风险管理的集约化经营水平。

2.规范人从业行为,加强对公司全体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是提升保险信用制度的重要环节。我们目前仍以保险人展业为主,所以推进人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强化依法经营意识、使现代人了解职业道德和诚信原则的关键所在,并将职业道德教育融人常规的职业培训之中就显得成为重要。另外,也应加强对公司全体员的教育和培训。培训员工的道德自律,提高员工诚信道德的选择与评价能力。要创建道德环境,使员工在实践中体验和升华道德情感,理解并认识诚信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管理者要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员工,率先垂范,做好表率。要利用自身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感染并带领一大批具有诚实人格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各级工作人员之间要建立起相互信任、团结协作的工作关系。要强化“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

4.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是建立保险信用体系的根本途径。保险是一种无形商品,它作为商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事后的保障上,客户往往通过理赔、到期偿付、回访等判断公司及产品的优劣。因此可以说,企业信誉和服务质量是公司的两大命脉,诚信服务更是维护客户权益的重要体现,整个营销的全过程公司都必须提供始终如一的、全面的、及时的、周到的服务。首先,在客户买保险时,通过耐心细致、详细全面、客观真实的服务,使客户能明明白白买保险。其次,公司应在保单维持阶段为客户提供长期的优质保险服务。当客户申请被接受后,通过电话回访、面见被保险人等方式与客户联系。确认保险利益是否存在,客户的陈述与投保单是否一致等重要事实,以便发现问题能迅速处理。切实维护和保障客户的合法权益,塑造专业、真诚、守信的良好企业形象。当客户发生事故前来索赔时,应尽量合理简化手续,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通过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量化服务标准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用真诚、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和社会大众对整个保险行业的信任和支持。

5.规范投保人、被保险人的信用行为是保险信用的重要保证,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如实告知义务是诫信原则在保险合同中的具体运用,是保险人估计和判断风险的一个重要依据。鉴于中国目前的状况,可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根治个人信用缺失的顽症,让诚信真正成为一种公认的财富。

市场体系论文篇(4)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金融竞争日趋激烈,金融秩序比较混乱。金融领域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相当突出,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反不正当竞争与强化金融管理的艰巨任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我国金融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表现、成因与强化金融管理的对策。

1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寻租行为的大量存在产生了金融监管的要求。在金融交易中,金融机构的腐败体现为利用资金配置权进行两类寻租行为。一是通过对企业配置信贷资金获得第一类寻租收入。这在金融监管当局的现场检查中体现为直接从信贷额度中扣除部分金额作为好处费:二是信贷配置上的定价权收入.这实际上是企业在获得贷款后为了维持长期信贷关系交易而支付的持续性成本。银行的寻租程度取决于改革进程中中央银行和财政对银行的转移支付和内控制度的相对力度比较.企业借款行为是在自筹资金和银行借款问进行的相对成本比较。

金融创新要求加强金融监管。国际上.一般将金融不稳定分为两类:一类是金融危机.特征是储户向金融机构挤提存款.导致银行流动性不足,加上市场大量抛售本币。引起货币大幅度贬值。另一类是金融恶化,特征是高比例的不良贷款以及金融体系的资本充足率过低。在近10年的时间里世界上发生了15次金融危机.金融恶化则更为常见。为了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中国建立和形成有效的金融稳定机制,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从金融系统的中坚力量——银行的特点看.在信息不对称以及银行业不完全竞争的作用下,银行业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需要外部监管力量的支撑来维护稳健经营。这种脆弱性体现在贷款客户可能由于信息优势而欺骗银行、存款客户挤兑行为具有传染性.以及银行自身受到利益诱惑并伴随监管力量弱化而产生冒险冲动。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可能导致银行发生流动性危机以至破产,而一家银行破产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远远高于其私人成本。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银行业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天生的信息不透明特性.市场各方参与者难以准确判断银行的实际经营情况,无法起到有效监管的作用,因此仅凭市场的外部约束不足以保证银行经营的稳健性。为了避免银行破产对客户造成的损失以及对金融稳定的威胁.有必要引入强有力的外部监管者。

从保险业的情况来看,保险监管体系需要制定和完善预警系统、应急系统以及偿付能力监管系统的战略规划,这些规划是提高监管水平.加强监管力量的重要保障。从证券业来讲,监管当局对券商的监督和约束,是规范券商行为,防止券商违规失信的外部约束机制。

2金融竞争与监管的辩证关系

金融竞争与金融监管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历史的角度看,金融监督管理(简称金融管理或金融监管)制度先于中央银行制度.它是伴随商业银行竞争而产生、发展的。商业银行天然是竞争性的,但放任的逐利竞争必然会危及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和存款人的利益,政府不得不采取一定的金融监管措施。商业银行发展到相当高度便产生出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遂成为中央银行重要的职能和手段。在近代金融发展过程中,非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为攫取高额利润.总是千方百计设法逃避当时金融法规的管制。谋求竞争优势,而中央银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稳定金融秩序、保障债权人权益、促进经济繁荣,则总是根据金融竞争的不同性质不断修正现有金融法规或制定出新的金融法规进行新的金融监管。金融竞争与金融监管循环往复矛盾斗争直接导致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金融结构的不断变动.从而推动金融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可以说.金融竞争与金融监管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乃是近现代金融领域中的一个普遍规律。

3金融领域不正当竞争

3.1我国金融领域不正当竞争

(1)专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教、设立机构、挤占结算资金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不正当竞争活动:采取发放高比率揽储费(有的高达50%)、协储费、实物奖品及以贷引存等方式拉储蓄存款或利用对单位实权人物发业务联系费、多种形式的请客送礼、放松开户条件等手段争夺单位存款;在贷款方面主要表现为:采取拆借同业、搞假“委托贷款”、利用“存放同业”科目通过房地产信贷部等附属机构以及劳动服务公司等自办经济实体发放贷款等隐蔽方式,问接避开人民银行的规模管理;使用额外收取利息或利润甚至直接突破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等手段,谋取高利,为照顾地方政府关系、单位关系、人情关系,不惜放松贷款条件发放关系贷款.支持炒地皮、炒股票、炒外汇等投机活动:企图为商业银行化捞取资本.不惜血本.巧立名目,千方百计开后门,大肆增设储蓄网点、信用卡代办处之类的附属外设金融机构,有些银行甚至大兴土木建宾馆、办商场等,展开激烈的地盘争夺战。

(2)金融市场各主体竞争活动混乱无章,其突表现有:违章拆借;社会乱集资行为盛行。

(3)各级人民银行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执法犯法的问题。如自办经济实体,参与炒地皮、炒股票等逐利投机活动,更加剧了不正当竞争。

3.2我国金融领域不正当竞争的成因

(1)各商业银行桀骜难驯。我国商业银行都是机构遍及全国的庞大垄断组织.长期以来习惯于同人民银行平起平坐,对央行监管心怀不敬。现有商业银行风险约束极差.根本不存在破产倒闭、丧失产权的后顾之优.用不着对自身的竞争行为负责。因此商业银行敢于藐视金融法规,不惜代价哄抬利率.争夺地盘,盲目竞争。

(2)人民银行监管乏力。这一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证明:一是观念误差;二是人民银行缺乏独立性:三是人民银行特别是基层行权力与责任不相符。

(3)地方政府不合理干预。地方政府特别是落后地区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时常纵容、鼓励甚至通过所辖地区金融机构从事违反金融法规的活动。有些地方政府还制定了不少存在保护地方利益的金融管理规定.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工作。

(4)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我国的金融市场尚处于起始和发展阶段,各种法规尚未健全和完备,利率、汇率机制还没有完全市场化,金融市场主体缺乏健全的金融法规观念,人民银行监管操作尚不熟练,难以防范和制止不正当竞争。

4强化金融监管的建议

4.1加强人民银行自身建设

人行自身的高效与廉洁是搞好金融监管的关键。当前,人民银行应注意如下几点:树立正确的金融监管思想。纠正“各级政府的银行”观念,牢固树立“中央政府的银行”思想。坚持“全国一盘棋”.克服地方主义思想;坚持依法监管、执法必严的原则,克服畏难退缩、息事宁人的无为思想;摆正两大职能的关系.明确坚持“稳定货币为主.兼顾经济增长”的原则。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及时迅速总结各地金融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提出规范管理的建议,使之成为新的金融法规从而为新的金融监管提供依据:力争相对独立的超然地位。在我国暂时不能放弃政府对人民银行控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界定一些技术性指标以避免政府随意干预人民银行操作。人民银行应彻底放弃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集中全力当好“裁判员”:完善人民银行机构建制。完善内部与社会双向监督制约机制,确保高效廉洁:努力提高金融监管队伍素质。

4.2强化管理,确保银行监管与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协调

(1)包括审慎银行监管在内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对实现金融稳定目标举足轻重。这些金融基础设施除包括审慎的银行监管、运行良好的支付清算系统外,还包括司法制度,会计与审计标准、法人治理结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公事公办”的信贷文化等。而且这些因素间相互联系.共同发挥着作用。因此.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实现金融稳定的目标意义重大。

(2)银行监管机构的尽职工作是央行履行金融稳定职责的一个基础。在金融体系中,资产比重最大的银行体系既是重要的金融中介也是支付工具的提供者.单个银行机构倒闭的风险很容易传播而引发系统风险。因此,独立于央行的银行监管机构的尽职工作.无疑是央行赖以履行金融稳定职责的一个重要基础。

(3)银行监管需要注重央行的宏观政策分析。一说到银行监管,一般会将监管者与审慎监管的微观层面相联系。审慎监管的微观层面是为了减少单个银行机构的倒闭.目标在于控制银行机构的具体风险.对存款人提供保护。但它会不可避免的涉及宏观层面(其目标是控制系统风险,避免银行体系崩溃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应成本)。从宏观层面来看,金融不稳定与个别银行机构偶尔倒闭的现象可能是一致的,因为个别银行机构的倒闭在妨碍金融体系的基本中介功能时就影响了金融稳定。

(4)银行监管机构与央行应致力于建立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在负责银行监管的央行中,监管部门与货币政策部门往往是隔离的,部门之间的协调由央行最高层负责,高层官员之间的不同意见在央行内部能悄然得到解决。机构分设后,协调这两种职能之间冲突的普遍做法是在央行和银行监管机制之间建立协调机制。在此情况下,协调机制的运行成本和效率就决定着分设体制能否有效地协调央行职能和银行监管职能之间的冲突,也决定着分设体制是否能优于集中制。

4.3规范、整顿、完善金融市场

(1)加强对货币市场的管理,重点加强拆借市场和国债市场的管理。人民银行一方面应强化依法监管,另一方面应尽快批准组建地区性短期融资中心,进而建立全国性短期融资中心.逐步推行拆借有担保制度.增强人民在短期资金融通中的作用,为间接调控创造条件。

市场体系论文篇(5)

1.1专业工作的内容

电力市场分析预测体系指电力供需分析、电力电量需求预测、负荷特性分析、售电量预测以及与电力市场密切相关的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用电走势分析。预测时段为年度及中长期预测,以中长期分析预测为重心,以年度分析为基础,以季度分析跟踪动态变化。地区电力负荷的中、长期预测是地区电网规划中的基础性工作,它为电网规划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其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规划工作的优劣,张掖供电公司一直很重视电力负荷的中、长期预测。负荷预测工作不仅对供电公司有经济效益,而且与社会发展也有着密切关系。国网张掖供电公司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开展全省电力市场分析预测,编制并提交全省电力市场分析预测报告;布置、指导、监督和协调各供电公司的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工作;搜集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宏观数据资料,调查、收集有关产业、产品的重要资料;组织评审各供电公司的电力市场分析预测报告;组织开展全省电力供需状况调查和重点专题调查研究;组织召开全省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工作会议,定期组织各供电公司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工作交流等。

1.2专业工作的要求

深入扎实地做好电力市场供需分析预测和市场分析研究工作,是做好电网规划、计划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立足市场需求来规划建设电网,是实现电网科学合理发展的关键环节。电力工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使长期以来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电力瓶颈得到缓解,电力供需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基本实现当前经济水平下的电力供需平衡。随着电力供需矛盾的不断缓解,电力用户受压制的需求得到了释放,电力电量也基本反映了用户的实际需求。新形势下,对电力市场分析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认真深入地分析研究电力市场,才能较好地掌握和驾驭电力市场,才能做到引导和开拓电力市场,使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工作发挥作用,为电力规划、计划、生产、调度和市场营销等工作服务。

1.3专业工作的难点

负荷预测作为整个规划工作中关键任务之一,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准确地预测未来各规划年内的电量及负荷分布情况。精准预测是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工作的终极目标,但要准确做到这一点仍存在较大难度。影响电量变化的因素很复杂,作为中长期负荷预报,仅依靠电力系统本身的信息和资料是不能完成的;同时电量与环境因素之间是一种模糊关系,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系统规模日趋庞大,众多社会、政治、经济甚至气象等因素也加入到预测背景中来,预测环境的复杂程度便大大增加。其次,基础数据资料不全和不确定信息,导致无法全面、准确地开展分析预测工作。由于多数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规划区内各地块的负荷分布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种预测的准确性既取决于规划人员所掌握的原始数据量,又取决于城市能否按既有规划发展。种种因素导致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工作尚无法达到精准预测的水平,因此,必须每年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

2主要做法

2.1专业工作的组织架构

多年来,国网张掖供电公司一直十分重视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工作,特别是电网规划的中长期负荷预测,生产经营计划中的年、月、日负荷预测,都较好的发挥了作用。面对电力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为更好地开展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工作,张掖供电公司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系,制定了工作细则,明确了工作张掖供电公司人员和设备配置、经费来源上都得到了落实。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工作由发展策划部和经研院(所)主要负责,调控中心、营销部、运维检修部等相关部门协助配合,并建立了定期报告和信息交流制度。同时,为增大电力市场预测分析的信息采集量,规定了公司内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电网运行数据分析、用户用电和生产动态分析;与地方政府综合经济部门和统计部门加强沟通,建立稳定的信息交流关系,以便于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在信息采集方法上,张掖供电公司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不仅提高了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而且扩大了覆盖面。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张掖供电公司初步建成了科学有效的电力市场分析预测管理体系。

2.2专业工作的工作流程

经过不断的探索,公司中长期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工作形成了一套务实、高效的工作流程,该套工作流程的主要节点:(1)由地市公司发展策划部制定工作计划,经分管领导审批后向公司内部、经研所、县公司转发中长期电力市场分析预测报告编制通知,下达审批通过的工作计划、任务。(2)市公司发展策划部从地方发改委、统计局等政府有关部门获取国民经济、电力发展等主要数据,营销部、调控中心等相关部门提供业扩报装、需求侧管理、电网负荷、电力平衡等其他数据,经研所从市公司发展策划部及相关部门搜集电力市场等数据,并汇总、整理。县公司发展建设部接收通知,搜集电力发展及其他数据,经县公司内部审核后报经研所。(3)省经研院根据搜集、汇总的数据开展电源供应能力分析预测、电力电量需求分析预测、电力电量供需平衡分析预测、负荷特性分析预测。(4)省经研院根据省、市公司发展策划部出具的修改意见将报告修改完善,形成中长期电力市场分析预测报告评审稿。并根据修改意见完善报告,形成中长期电力市场分析预测报告审定稿。

2.3专业工作的支持保障系统

电力市场分析预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在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工作岗位上配置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专业人员,而且需要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协作。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张掖供电公司力市场分析预测工作,充分发挥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工作在电力规划、计划、市场营销、生产调度中的重要作用,张掖供电公司印发了《张掖省电力有限公司中长期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成立了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开展全省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工作,组织编制全省中长期电力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指导监督和协调公司有关单位、各供电公司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工作。

3特色亮点

3.1加强电力市场调研

要进行中长期电力市场需求的准确预测,必须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分析。张掖供电公司要了解地方政府的城市及用地总体规划,及时跟踪产业调整、园区和大项目建设的电力需求,超前介入,主动工作,紧跟各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努力挖掘用电需求,加快业扩报装速度,满足企业用电需求。细化售电量分析工作,开展好市场调查,及时了解电量变化因素,做好用电大客户的跟踪分析,超前研究电量波动因素,及时提出准确预测。需求预测不仅要关注宏观经济形势,还要重视微观经济对用电的影响,并最终落实到各行业企业对电力的需求分析,这就需要加强电力市场调研。规划人员在工作中积极了解各行业,特别是高耗电行业工艺流程、耗电设备类型等;了解产品用途,上、下游产品等与之有关的行业情况,掌握其生产情况受哪些因素影响。在掌握了整个产业链用电情况之后,当某些相关因素变化时,即可大致判断对该行业的影响,从而对负荷预测做出准确判断。

3.2把握用电结构特点

开展用电大户的用电调查,摸清用电大户的基本情况和用电情况,把握用电大户的用电规律和发展趋势,将为进行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和坚实基础。张掖供电公司在加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建立用电大户档案及信息跟踪制度,及时对用电大户的用电情况和市场供需状况进行跟踪调查,使得用电大户的生产、用电等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到公司,为公司的经营提供决策参考,为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具体案例

公司在编制《张掖电网“十三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展望》时,发展策划部超前谋划,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严格把控时间节点,明确考核制度。确立规划思路,并协调各部门各专业间的分工配合;深入分析电网现状,查找电网薄弱环节,根据用电结构特点,准确进行负荷预测,合理安排规划项目,确保按时、高质、保量地完成了规划报告的编制任务。在规划报告的编制及后期的修编过程中,规划人员加强电力市场调研,及时捕捉经济形势、城市规划、大用户扩建投产等信息,同步调整负荷预测及规划项目,确保电力市场分析预测的准确性,保障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5结束语

市场体系论文篇(6)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措施的提出,标志着“和谐社会”、“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三位一体的科学体系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主义已崭露头角。和谐社会主义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以科学理论和先进政党为指导、追求公平与效率为目标、创建和谐社会为理想的综合体。探讨当代市场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主义的关系,对于评价与借鉴市场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伊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深入完善并趋于成熟,直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构建和谐社会设想”和五中全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与和谐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它标志着和谐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探讨和谐社会主义与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关系,对于科学利用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

市场社会主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的夹缝中形成的社会思潮,经历了种种市场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理论。据美国着名经济学家罗默在讨论市场社会主义简史时的说法,依据不同时期辩论的主题或认识的发展,把市场社主义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价格运用于经济测算;第二阶段的特征是确定社会主义的一般均衡价格可以通过求解一系列复杂的联立方程得出;第三阶段的辩论产生了兰格模式;第四阶段与上世纪5O年代以后相继出现的“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相联系;第五阶段的特征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左翼理论家重新构建未来社会主义蓝图的种种市场社会主义模式[11(P1¨。而以罗默本人为代表的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新理论所提出的模式和设想,为我们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概括说来,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模式有以下几种:

1.企业管理型社会主义。该模式的特点是:通过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完成社会主义的目标。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占有,利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原则管理企业,实现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进而实现社会主义,达到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组合,既避免了资本主义的分配不公,又实现了企业发展的效率优先原则。罗默的“证券社会主义”就是这种类型。罗默在1994年出版的《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中提出了着名的“证券社会主义”设想,这种社会主义是在深刻反思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资本主义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力图把市场体制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结合起来的新模式。

其基本原则是个人、国家、银行、企业相互制约。把国有资产以“证券”的形式平均分配给成年居民,居民凭“证券”去购买股票并借此来参与企业的分红,但不能把股票和现金相互交换并在逝世后把证券上缴国家以避免个人财富集中。国家通过贷款利率的变化来控制对企业投资实现宏观管理。具有自我约束机制的银行对企业实行监督和管理。小的私营企业一旦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或创办人逝世就要收归国有。

“证券社会主义”模式否定了“苏联模式”的国家所有制和社会主义的联系,运用“证券模式”来实现社会主义目标。把利润最大化原则和银行和股票等资本主义的市场机制应用于社会主义,以保证利用市场配景资源。但由于其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而忽视了其他要素,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改良。

2.扬克的“公平实用社会主义”。詹姆斯·扬克在1992年出版了《修正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方案》,提出既要保留资本主义的经济效率,又要克服其带来的不公正问题。他肯定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否定私有制,反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分配不公现象,倡导私人资本社会化以实现社会公平。他提出建立“公有财产管理局”,“接管当代资本主义中私人所得的生息资本投资收入”,把小型私营企业的利税上缴,和公有的企业一起以社会红利的形式参与社会的再分配,实现分配领域的公平。他提出公有企业要有高度自主经营权,公有财产管理局不能干涉他们的生产活动来保障其最大效率。这种社会主义模式在强调公平与效率方面过于强调公平问题,没有过多触及资本主义的实质,核心是在保持当代资本主义效率的同时消除不公平的现象,因此只是从实用方面出发的一种设想。但他能关注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公平问题。也是难能可贵的。

3.工人自治社会主义。该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工人自治模式的缺陷即缺少市场机制而提出的一种设想。核心是工人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而不太关注整个社会的公有制问题。最具典型的是米勒的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米勒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的市场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矛盾的存在,工人阶级完全有可能离开资本主义而建立自己的市场,于是就提出了社会主义也需要市场的可能并从各方面论述了市场对于社会主义的好处。他认为市场可以为社会主义提供更高的效率、更多的民主和政治自由。因此,他提出的模式主要是资本所有权社会化、企业内部工人自己管理、国家的经济调节和社会的公平。

可见这种模式也主要以公平和效率的结合为自己的目标,强调并肯定了工人阶级的自我管理机制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忽视了如何处理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致使科学的火花窒息。

二、和谐社会主义

1.和谐社会主义的含义。******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论断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升华。即社会主义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市场经济、先进文化、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整体来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系统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和运行机制协调发展,同时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从具体制度来看,包括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领导和群众、当代人与后代人等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即政治上充分发扬民主,体制健全;经济上既能体现公平又能保证效率;文化上有符合时代精神,科学吸收古今中外又有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有先进的理念和理论为指导,有代表先进方向的领导集体,人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2.和谐社会主义体系。政治方面:我国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一体的建构模式。经济方面:体现公平和效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地与和谐社会结合在一起,成了和谐社会的基础。文化方面:文化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成果显着,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文化素质有了质的飞跃。目标保障: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共产党。人与自然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都标志着和谐社会主义体系初步形成。

三、和谐社会主义与市场社会主义的相似之处

1.和谐社会主义与市场社会主义在理论形成方面有相似特征。两者都是市场与计划经济体制长期斗争最终市场逐步发展为主导地位的。长期以来,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是排斥市场经济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首先对这一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兰格模式”把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自从以来,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市场二元论、中性论、联姻论和市场主导论,到目前确立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结合的体系。

和谐社会主义的形成实质就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位一体逐步结合的过程,也是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长期较量中最终确立的。1979年,邓小平就谈到:“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P236)1985年,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P148)前夕,邓小平重申:“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计划和市场都得要。”[0](m64)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P373)它明确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党的历届代表大会都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直到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科学结合起来。可以看出,在理论形成过程中有异曲同工之处。

2.和谐社会主义与市场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在某种意义上一致。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一直把解决公平与效率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努力探索二者结合的科学途径。罗默认为,他提出的这种新模式是为了把市场体制的力量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结合起来,因此,“这种新模式既要考虑效率又要考虑平等”。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为了探索解决公平与效率问题。对于公平和效率结合问题,我们进行了种种努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不懂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而片面追求公平忽视了效率;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我们党适时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随着改革进入深化阶段,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党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因此,和谐社会主义的目标也是解决公平与效率问题。二者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四、和谐社会主义体系与市场社会主义的本质差别

1.和谐社会主义是综合体系而市场社会主义是单一的经济体系。如前所述,和谐社会主义体系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的理论体系。它来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科学的政治制度和领导集体。有体现民意、倾听民声的机构及成熟的法律法规体系。从地域和主体看,和谐社会主义代表了农村和城市、集体和个人、当代人与子孙后代的利益,是调节和管理全社会的客观实体。在经济方面,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市场社会主义只从经济角度考虑问题,把研究放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而无视农民阶级和其他阶层的利益,缺少理论指导,没有群众基础,不能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不是过分强调公平,就是过分强调效率,不敢触及资本主义的基础。只是把公有制当作实现公平的手段,没有当成基本经济制度。它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相对公平,不可能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他们提倡的效率只是资本主义的效率为社会主义所用而已,反而会为资本主义的改良提供一些新视角。

2.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的可行性不同。和谐社会主义是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全党和全体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科学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来克服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大大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新一代领导集体结合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科学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措施,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这个理论体系是经过历史考验并在现实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因此是切实可行的。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理论体系影响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很多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资本主义的特点。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为他们的理论家们对社会主义有一种怀疑的眼光,缺乏发展社会主义的信念。另外,缺乏科学政党领导和群众基础。目前,国外共产党的力量大大削弱,他们与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很难结合,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他们不深入实际,不考虑下层劳苦大众的利益,理论和阶级基础脱节。因此,市场社会主义从产生时就注定了其不完善性。

市场体系论文篇(7)

【关键词】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文化产品;路径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体系,也是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机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文化资源与市场对接,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格局开始形成,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开始凸显。2017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依旧是两会的热点问题。

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

在我国,“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是在本世纪初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会议提出了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如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推进文化市场管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等。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被正式提出,并且“明确了建设的任务,要形成什么样的文化市场体系”〔1〕。“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这也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近几年,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逐渐起步,这得益于2011年国家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指出“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3〕。2012年《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也强调,“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游戏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4〕。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市场的作用进行了讨论,标志着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第十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关于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讨论就被推向了一个新的议论点。在2017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关于现代文化市场的讨论依旧是热点。我国现代文化市场建设体系的建立,需要宏观政策的指导,我国的文化市场体系中,对于不同领域的文化产业,都有着相应的专门的政策。有了政策扶持和指引,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才能够蓬勃发展、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在这十几年的摸索中,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之路也愈走愈明。

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发展概况

尽管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这一概念是在新世纪初提出的,但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步伐并不是从提出后才开始的。早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事业就已经开始,并在这之后逐步发展,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1978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实施的开端,经济特区的设立,除了让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发展,也对之前计划经济下的文化现状进行了变革。文化的产业化以及产业文化化的相关实践探索,逐渐进入文化市场发展视野,并逐渐丰富文化产业理论体系。随着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开始,政府也成立了相关部门来解决问题,比如在1983年广州深圳建立了文化稽查队,就是为了应对进入国内的一些不良文化,消除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路上所可能产生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我国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开始起步。1992年的南方讲话,标志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这段时间的文化产品种类増多,特别是电脑的普及以及网络的兴起,使得人们有了一个崭新的方式去获得想要的或者感兴趣的文化,人们的文化精神食粮明显增多。在这一时期,原有的文化供应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导致了文化市场多元化趋势的加速,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的要求被提到了紧要的位置。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就提出,要把改革文化体制作为文化事业繁荣与发展的根本出路。之后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则正式提出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问题。新世纪伊始,我国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得到了全面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文化市场的建设与世界逐渐接轨,我们拥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可进行双向交流的平台。同时期,文化市场建设的成果也颇为显著。好的外国电影电视剧被大量引进,如《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以及作品,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同时,国内的本土文化作品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产业化提升。中国的动漫逐渐成长,不仅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也有较多的成人受众,比如《画江湖》系列,体现了中国独有的侠义江湖世界观。政府的支持,交流面的增加,使得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如火如荼,有了全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发展。

三、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下,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是文化产品的定位与文化市场的培育还亟需完善。这主要表现有两点,第一点:某些文化产品的市场诚信度缺失,对产品经济利益的追求过甚。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诚信一直是必不可少的影响性因素。如果某些文化产品缺乏诚信,那么由此带来的“替代性的约束条款和担保将是代价高昂的,很多互利合作的机会因之而丧失”〔5〕。诚信的缺失,将导致原本应该收益的一方不仅未获收益甚至遭受莫大损失。这个问题已出现并开始悄悄扩展到了文化市场体系的各个方面。如,在出版行业,“去年底热播的电视剧《锦绣未央》,因原著作者被诉抄袭而受关注。11名作家诉《锦绣未央》著作权侵权案,在朝阳法院进行庭前交换证据。众作家要求《锦绣未央》原著作者周静及销售商停止侵权并道歉,并索赔200余万”〔6〕。诚然,孰是孰非自有定论,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如诚信缺失,将影响行业的良性发展及建设。第二点:文化产品品味滞后与外来文化冲击,影响了文化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消费文化影响下产品品位的趋平面化与浅薄化趋向,使得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价值观被疏远,一些庸俗媚俗低俗的文化产品逐渐蚕食着文化市场,文化产品中偏重娱乐享受的内容较多,而相对严肃高雅的内容则较少;另一方面,随着外来文化的引入,良莠不齐的文化思想也随之进入了现代文化市场中,如日本的一些动漫,其中宣扬着“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如果让未成年人沉溺其中,会给他们造成不良的影响。如果未成年人从小就被歪曲的事实引导着,在缺失正规文化思想引导的情况下,他们所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会与我国所期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目标相去甚远”〔7〕。并且,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使得传统文化的发声在年轻人群中愈发式微。其次,文化产品的流通与服务方式较为单一落后。文化产品的流通与服务支撑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而现代社会文化产品的流通与服务方式还比较单一,依靠着单一的载体进行流通,如新媒体之前的传统流通媒介主要依靠实体书籍、报刊等的传播。而待新媒体流通媒介出现之后,文化产品的流通方式转为依靠网络,曾经的实体载体逐渐被淡忘。虽目前理论与实践界一直在探讨媒介融合的问题,然其对于产品流通与文化服务所起的助力,还需假以时日。与此同时,文化产品的服务方式还嫌落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充分地运用在服务中,使得现有的文化产品服务方式跟不上科技化社会的发展步伐。另外,我国的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流通尽管是双向的,但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相比,在各个方面仍然是不均衡的,在国际上,我国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并不占据较多的优势,并且进口的国家与出口的国家都较为单一。种种原因,均表明我们的文化产品流通方式与文化服务方式还有较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再次,文化消费结构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平衡的态势。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依赖于文化消费,由于经济发展的因素,文化消费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也是不平衡的。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其文化消费量大,消费结构复杂,层次丰富,在这些地区的文化市场建设的速度也相应要快些;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甚至落后的地区,其文化消费量低,消费结构简单,层次贫乏导致文化市场建设速度相对迟缓,投入量很少。如作为经典引进文化象征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其消费水准较高。而上海作为经济发展速度快速的城市,其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速度也十分迅速,上海本地大多数家庭及其周边富庶家庭因对文化消费的投入量相对较高,因此迪士尼文化的消费结构对之来说是对称的;而相对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文化消费结构则明显跟不上迪士尼产品的步伐。这些现实状况导致了现有的文化消费结构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平衡的态势,是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