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2 17:03:16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篇(1)

关键词: 高校乒乓球专项课 特点 教学改革

一、乒乓球运动项目的特点

(一)广泛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竞赛性。

乒乓球运动所用器材设备比较简单,容易接受,运动量可大可小,不受年龄和性别等条件的限制,具有较强广泛适应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很强的竞赛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二)技术性。

乒乓球小而轻,击球时要有较高的技巧性,通过碰击球的不同部位使球产生上、下、左、右旋转,并控制球的落点。乒乓球项目的专业性比较强,没有其他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可以迁移过来,运动者要具备一些基本的动作技术,且动作技术的定型时间比较长,运动周期长,一般从少儿开始训练,对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及反应能力要求较高。另外,乒乓球比赛对运动者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要高于其他项目。

(三)大脑反映的灵敏性。

据测定,在3米左右距离击球,每次击球的间隔时间是1.4秒左右,最短不到1秒[2]。这就要求击球者大脑反应要灵敏,击球动作要迅速与协调。

二、高校乒乓球专项课的特点

乒乓球专项课在高校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专项课面对的也是广大学生。高校体育课的上课时间为每周一次,学生学习技术的时间较短,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技术动作的掌握与动作的定型。由于高校乒乓球专项课开设的目的不是培养高水平的乒乓球运动员,而是使学生通过乒乓球专项课的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和提高,掌握一些基本的乒乓球技术,提高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和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高校乒乓球课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既侧重与基本动作技术的教学,又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大致了解和体验乒乓球运动的全过程。

三、高校乒乓球专项课的教学改革

(一)加强基本功动作的教学与练习。

鉴于高校的体育教学目的和乒乓球专项课的特点,首先应加强专项课学生基本动作的学习,即侧重于正手攻球和反手推挡球的技术学习和掌握。笔者根据多年的乒乓球训练体验与近几年的乒乓球教学经验认为,掌握好推挡与正手攻球技术,对乒乓球技术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推挡与攻球的教学时数应占到40%―50%,这段时期应主要注重推挡与攻球的动作定型。大多数学生掌握推挡技术比较容易,从第一学期期末测试的结果来看,定点推挡球10―30个来回球为及格至满分,从计数和技评两个方面评分,我校06级乒乓球男生班45人进行测试,有76%的学生为80分以上,13%的学生为70分以上,9%的学生为60分以上,2%的学生为不及格。正手攻球的技术学习掌握与动作定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少学生的技术水平较低,以前的攻球动作不规范,形成错误的攻球习惯,在教学中想纠正有一定的难度,但又需要纠正,否则将影响技术水平的提高进程。开始时教师应详细介绍正手攻球的动作要领与动作发力方向,首先要进行徒手的动作挥拍练习,教师给每个学生辅助做徒手挥拍练习,使学生找到正确合理的挥拍动作感觉,再上台练习。由于正手攻球需要一定的对球的感觉与动作的配合,所以初学正手攻球时不论打上或打不上球都一定要把正确的动作作出来,教师同时言语督促,指出打不上球错误所在,再找好合理的击球时间和击球点,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形成较正确的正手攻球的动力定型。

(二)乒乓球全面技术的培养教学。

学生掌握了推挡、攻球动作之后,就进入到全面技术的教学中。由定点、定位的练习转到两点或多点移动中推或攻的组合练习,应注意手上的动作与脚下步伐的配合,可先徒手做步伐练习,再配上手上动作挥拍加步伐。之后进入到旋转球的练习,可先教下旋发球,使学生充分体会摩擦球的感觉和手腕的加力抖动,之后可利用下旋球旋转的原理教学生正手位反手位的搓球,应注意要强调触球瞬间拍型应给球一个向下向前的力量。下旋球与搓球练习应占教学时数的10%―15%。当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发下旋球的技术后,可直接教学生接下旋长球的进攻技术――正手拉弧旋球,这项技术是乒乓球比赛中运用较多的得分手段之一,也是自身整体水平的一个提高技术。练习方法与正手攻球练习方法相似,开始时教师详细介绍正手拉弧旋球的动作要领与动作发力方向和摩擦球的方向,首先要进行徒手的动作挥拍练习,教师给每个学生辅助做徒手挥拍练习,使学生找到正确合理的挥拍动作感觉,再上台练习。正手拉弧旋球由于需要给球一个向上向前的摩擦才能使球过去,因此动作幅度比正手攻球大,初学时教师一定强调学生要敢于把动作做到位。当学生基本掌握和了解拉球之后,应教学生几种不同旋转类型的发球与接发球(因为乒乓球比赛中发球与接发球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整场比赛的输赢)。可以向学生介绍正手位或反手位的侧上旋与侧下旋球,学生练习时应注意拍型的角度与触球后出手的动作。发球的教学可占教学时数的10%。学生了解掌握正手攻球、反手挡球、正手反手组合练习、发下旋球、正手反手搓球、正手拉弧旋球和接发侧上、下旋发球后,应开始进入到全面技术组合练习。

(三)乒乓球的教学比赛。

乒乓球专项课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乒乓球技术、技能,使没打过球的学生会打,会打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进入到实战中,在比赛中找到乐趣,得到锻炼。因此,在后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随堂组织一些教学比赛。这样一是可以提高学生对乒乓球的兴趣,并满足学生的心理成就感;二是可以融合以前学过的技术,进行实战的锻炼;三是可以使学生体会比赛的气氛与比赛中的心理因素的考验。另外在组织教学比赛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一些乒乓球规则和裁判法的学习,让学生在比赛中体会乒乓球规则与裁判法的知识,在比赛的同时学生可以互换进行裁判实习。

(四)加强乒乓球意识的培养。

意识是人脑的正常生理机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可指导人的行为与活动,人的一切行为与活动都是在人大脑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乒乓球意识就是指学生或运动员在乒乓球教学训练和比赛中的一种具有明显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自觉的心理活动[3][4]。Seve C.通过对3个顶级乒乓球运动员在国际性比赛中一连串技术动作,在21分赛制和11分赛制中进行比较研究,新赛制中动作的有机性发生了变化,试探或适应过程比完成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变短,优秀成绩的取得与运动员在比赛中对各种因素紧密的协调有关[5]。老练的运动员在比赛开始时首先会探测或判断对手来球的方向、性质,随后做出一个有效的判断和动作[6]。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乒乓球专项课的教学,应根据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目的、任务,结合乒乓球运动的特点,综合、合理地进行乒乓球教学,使有兴趣选择乒乓球课的学生在短暂的学习时间内能基本掌握乒乓球的技术、技能,了解乒乓球组织与比赛的全过程,为学生以后的终身体育锻炼提供途径并让学生在兴趣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到乐趣,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郝哲,蔡学玲,郝玉娇等.28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半决赛柳承敏技战术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258-260.

[2]侯文达.高等学校乒乓球教材教学与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3]苏丕仁.现代乒乓球运动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9.

[4]秦华.乒乓球战术意识的培养.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9,(2):93-95.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篇(2)

1.前言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同高职教育的特点相结合,围绕职业特征实施体育课程教学,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为了更为客观地了解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对重庆市5所高职院校(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市工业职业学院、重庆工程职业学院、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260名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教师60人,学生200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56份,占总发放问卷的98.46%。另一方面,对这5所高职院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体育教师及教学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有关课程教学的深度访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2.2 研究方法与结果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访问法、逻辑推理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各项指标进行研究,并形成统计结果。

2.3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结合问卷,可以了解到在对学生采用合理的成绩评定标准是否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这项调查中有超过50%的认为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在对自主选课是否满意的调查中非常满意只占22.40%;在对所在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情况的评价中认为非常好的15.40%,不好的占了31.20%;通过调研访谈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发展虽说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总的来说,缺乏学科的严谨性和系统性,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在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程评价、体育选修课开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方法、场馆器材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完整性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主体构成一部分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及职业中学升学组成,另一部分是通过高考招生,体育教育对象较为复杂化,这两部分在中等教育阶段所接受的体育教育程度不一致,因此,高职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应有所调整,但目前大部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还很不完善,只有单科项目体育课程目标,没有一个整体的体育课程目标,并没有随着生源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反映了部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局限性。

3.2 体育课程评价方式缺乏多元性,缺乏定性评价

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方面,认为体育课程评价办法不合理的学生占23.40%,没有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目前,高职院校的评价办法还是主要以教师为主,过于强调绝对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相对评价较差,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互评缺乏有机地结合。另外对评价的个体差异与进步幅度重视不够,过于重视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

3.3 体育课程教学条件匮乏,不适应高职发展需要

学校体育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需要一定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它是确保学校体育有效进行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场地质量的高低与面积大小、器材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活动的整体发展。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场地、器材、师资等方面受到很大型的条件限制,34.30%的学生认为学校场地不能满足其体育活动要求,各高职院校室内场馆主要是以综合馆为主,规划不合理,体育器材缺乏,特别是体育器材较为单一老化,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体育活动。

4.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对策

4.1 转变传统体育观念,确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课程理念是人们在对高校体育课程功能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统一的观念,是公众理论的体现。制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各种因素中,决定性因素是传统的落后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紧扣时代主题,进行体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课程教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通过教学手段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始终把体育锻炼作为自我强身健心的重要活动内容。

4.2 突出高职院校职业特点,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效,丰富和发展体育课程目标

根据《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定位、办学特点,确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要以“育人”为最高目标,并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体育锻炼作为自我强身健心的重要活动内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方法要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一要坚持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的双地位形式;二是要对原有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改进,合理正确的组合运用;三是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明确教学目标,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主线,把“增强操作能力与终身受益”紧密结合,课程目标既要有一般性、特色性的差别,体现出职业性的终身特点。

4.3 进行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精选教学内容,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需要改造现有运动项目内容,特别是延续使用较多的中小学竞技性的运动项目,这些以田径、篮、排、足球等传统项目为主,教学内容单一,调动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严重压抑了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竞技性的运动项目加以改造,从实际出发,根据各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设计体育课程。重点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篇(3)

关键词: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一、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特点

高校艺术学生相对于其他普通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着个性张扬、不拘一格的特点,对于高校来说,做好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理论课教学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只有正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点,才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1]

高校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但普遍缺乏政治理论素养。由于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都有别于其他专业,高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大多强调个性化发展,集体观念意识淡薄,在个人行为上多以自我为中心,且差异性较大,由于专业学习等因素,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欠缺,他们热衷于自我发展,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并不感兴趣。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强但理论基础薄弱。由于艺术类专业学习的特点,有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独立学习和生活,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更具有独立意识。艺术类大学生大部分是源于从小就喜爱艺术并开始专业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花费较多的时间在专业学习上,忽略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文化课基础薄弱,这就导致了艺术类大学生文化修养较低的状况。

二、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现状

艺术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专业性不突出。艺术专业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对学生进行艺术培养、文化知识教育的同事,要关注其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艺术生思想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对艺术生授课中,却没有为他们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2]教师在位艺术生授课时,仍是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一个教案,一个教法,无法满足艺术生的学习需求,导致部分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

忽略对艺术生个性特点的分析。艺术类学生在追求艺术自由的同时,自我意识强,更强调个人的自由,不愿受规章、制度和纪律的约束。他们情感细腻、敏感、丰富而冲动,稳定性差,自控能力弱,容易感情用事,易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他们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有一些学生政治追求不高,不十分关注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

三、艺术生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途径

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制作软件、投影仪和音响为主体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教学信息,把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图文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由于高度集中而产生的听课疲劳。多媒体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有用资源,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领域,使一些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更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法。[4]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教学艺术,教学艺术一般是指教师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主动地获得知识,并得到深刻印象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要根据艺术生活泼、爱动、感性、纯真的特点,开展与艺术生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兴趣。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完全和艺术隔离,教师应该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艺术专业知识的结合点,把我好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以此作为提高艺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性的有效切入点。[5]

案例分析教学法。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和掌握。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施是培养艺术生成才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根据艺术生个性心理特征独特的特点,采用多种创新型教学方法,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其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把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上新的台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艺术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静.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4,(5).

[2]徐颖.高职院校艺术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2014,(6).

[3]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篇(4)

【关键词】特许学校基础教育现状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45-02

1991年,美国明尼苏达州颁布了美国历史上的一部《特许学校法》,1992年,第一所特许学校——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城市中学招收60名学生开始,美国特许学校成为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整个教育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美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 美国特许学校概述

1.什么是特许学校

特许学校,简单地说,就是由家长、教育工作者或其他社会团体同授权许可开办学校的机构签订合同,互相承诺的一种办学形式。这种学校在性质上仍属于公立学校,它的经费仍由政府提供。除了必须遵循合同有关健康、安全及学校组织者及财务担保人之间的有关规定外,它在教职工聘用、经费使用、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方面,享有很高的自。

2.特许学校的特征

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州成立第一所特许学校以来,美国特许学校迅速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但在本质上还是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第一,特许学校是公立学校。公立,即政府设立。评定一所学校是否公立,要看它的经费来源是否来自政府的财政预算。特许学校经费由政府提供,其数目与公立学校的生均经费相同,大致相当于州每个学生的平均经费或学生所在学区的平均费用。学校不属于任何宗教派别,向所有学生开放,不得因种族、信仰、性别等因素而歧视任何学生;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不得收取任何学费。特许学校与公立学校相比,虽然办学形式多样,但仍保留了公立学校的必要因素,从性质上来说,特许学校还是一种公立学校。

第二,特许学校拥有更多的自。特许学校的设立大致有以下三类:一种是由以前的公立学校转变而来,这种学校大多是为了摆脱州、学区的官僚统治,为获得一定的教学、管理上的自治而改建;一种是由以前的私立学校转变而来,这种学校大多是为了获得稳定的经费来源;另一种是新建的特许学校。特许学校虽然经费来自政府部门,但是相对于一般公立学校而言,这种学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特许学校的设立需要申请者向指定的特许学校批准机构提交一份书面报告,详细说明自己的使命、组织结构、前3年的财政计划、雇佣政策、学校地点、设施、服务的年级和评价学校开办效果的指标。授权机构对其内容进行审查,符合要求的即批准设立。特许学校与各种政府机构没有任何直接的绩效责任关系,只对教师、家长、工会负责,而且在学校的运行、管理、人事、课程及学生个性培养等方面有着很大的自。

第三,特许学校与教师的关系。特许学校与教师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关系。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到特许学校去任教。任何人都无权指定或委派某位教师去特许学校工作。特许学校教师的地位受到严格的保护。州政府允许教师离开其以前任教的公立学校而到特许学校去工作,并且对他们的职称给予保留,且州政府允许这些教师们继续享有地方及州的退休待遇。根据《美国特许学校教师法》,对于学校,特许学校聘用的教师不受“教师资格认证”限制。而特许学校有权选拔和解聘教师,在聘用教师时,与其签订合同,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教师未能达成目标,则自行承担责任。

第四,特许学校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就使得美国社会文化呈现一种多样性的特征,不同文化、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亦不相同。而特许学校办学形式的多样性吸引着不同信仰、不同种族、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家长往往会选取符合自己教育理念的特许学校让孩子就读,而不受任何政府部门的限制。这就与传统公立学校的学区内“就近入学”形成鲜明对比。

特许学校在自己的招生范围和招生能力内不能拒绝按时提交申请的学生,如果申请人数超过招生数,则可以采取公众认可的公平方式选择学生。特许学校以提高学生成绩为主,特许学校在其所签订的合同中承诺在一定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到一定的水平。这几乎成了所有特许学校共同的、压倒一切的奋斗目标,也是特许学校赖以生存的条件。特许学校需要向资助方表明学生将在阅读、写作、数学等方面学到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需要给出成绩的测量方法。如果特许学校在合同期内未完成承诺,特许学校将被勒令停办。

二 中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容我们忽视。

1.公立学校之间缺乏竞争力,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差距过大

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学校存在着严重的弊病,我们喜欢分出重点,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重点学校又分出了市县级重点、省级重点、国家级重点,这些重点把各级学校分成了三六九等。各级部门对重点学校极为关注,教师配备、硬件设备、教师待遇等都是优质的且及时到位,而对普通学校则得过且过,各种软硬件设备远不及重点学校。另一方面,重点学校因为教师素质较高,设备良好,相对的学校教学质量、升学率普遍高于普通学校,家长宁愿拿出更多的借读费送自己的孩子去重点学校就读。普通学校缺乏必要的生源,学校运行逐渐无法保证,因此逃不过被关闭的命运。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过大,普通学校永远无法超越重点学校,公立学校之间严重缺乏竞争力,可以说毫无可比性。

我国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待遇差距极大。按照国际惯例,都是政府办好公办学校,满足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孩子的求学需要;而其他宗教机构、社会团体、私营企业和个人等办好私立学校,满足部分富裕家庭孩子的求学需要。但是,作为穷国办大教育的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如此,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完全视民办学校为“私生子”,政策上不予倾斜,经济上不予扶持。相反,以各种手段挤占和瓜分民办学校的生源市场,明抢兼暗夺民办学校的师资力量。民办学校在严峻的生源争夺战和高考升学率的联合挤压下摇摇欲坠,学校正常运营无法维持,最后只有关闭。

2.公立学校与教师之间关系微妙

中小学编制政策是我国教师政策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直接涉及我国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身份与权益的保障。由国家人事部门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事业编制是教师身份的象征与标志,是教师已发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社会保险和福利等合理权益与待遇的基本保障。但在当下,中小学编制的城乡分配不均现象十分严重。城市中教师编制紧缺,很多教师与学校签订合同却没有编制,每年编制配额极少。虽然农村教师编制有空额,但却没有人愿意去任教,很多农村教师一人兼任几个班级的课程,长期超负荷工作,不少村小基本上是“一人一校”,有的地区甚至一个公办教师都没有。教师自身的基本权益都无法保证,再加上中小学沉重的升学压力,教师的现状堪忧。

随着各级学校扩招政策的进行,学校每年招生人数急剧增加,城市学校不断改建、扩建、新建,师资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出现了市级学校从县级学校选拔人才,县级学校从乡镇级学校选拔人才,乡镇级学校从村级小学选拔人才的人才联动现象。一位地级市的教研员在一次教育质量分析会上指出,这种选拔人才方式造成的结果必然是选拔上来的人才不能够满足高一级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而低一级学校出现人才真空,导致师资队伍建设的全面滑坡。

3.学校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改变,更多的家长愿意送孩子去更好的学生就读,出现了农村的孩子去乡镇级学校读书,乡镇孩子去县级学校读书,县城孩子去市级学校读书,市区孩子选择去省级学校读书,以此类推,下一级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上一级的学校不仅要跟下一级的学校和私立学校争夺生源,又要同其上一级的学校争夺生源。

学生入学后,学校为了增加其升学率,就会加紧逼迫学生学习,升学率的增加就会促进其招收更多的学生。这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高中级以下的学校教育紧紧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虽然我国从1997年实施素质教育,但广大学生还是被压迫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挤出一切时间让学生学习,甚至有的学校取消音乐、美术、体育等培养学生身心素质的课程,对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应是基础教育。一个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关系到他在以后学习阶段的各种表现,所以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应在基础教育方面而不是高等教育方面。综观美国特许学校的发展过程,不可否认这种教育体制有其自身缺陷,但是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启示:

首先,对学校来说,国家不应再对重点学校有政策上的倾斜,应大力扶持私立学校,政府需要为民办教育创造合适的生存环境。另外,私立学校可以寻求自身生存之道,利用公立学校没有的优势,可以开办成与公立学校不同教育理念的学校,以此来吸引家长送自己的孩子接受不同的教育。同时,需要修正国家对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关注,毕竟能上重点学校的学生很少,大部分的学生只能上普通学校,只有发展了普通学校的教育才能使大多数学生受惠。

其次,对教师来说,修正教师编制标准和教师编制管理制度,把教师与学校真正放在双向选择的位置,逐渐寻求解决教师编制的方法,使教师不再一边顶着提高学生成绩的压力,一边还要为解决自己的编制发愁。

再次,对家长和学生来说,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学校在制定教学规划时充分参考家长的教育理念。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在追求升学率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到同样高度,不能再把学生禁闭在学校那“一尺见方”的“牢笼”中。

参考文献

[1]Richard W. Riley, C. Kent McGuire. The State of 2000 Charter Schools[R].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2000(1)

[2]郑雅萍.美国特许学校的产生与发展对我国解决择校问题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21)

[3]姚静.美国的特许学校[J].中国民族教育,2010(5)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篇(5)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它的发展和市场经济、政府相关的制度有关系,体制改革需要结合市场发展情况。现在各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教育发展体制中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一)高等院校教师人员配置不合理

高等院校在发展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帮助学校发展,可是学校在规划中设计不合理,特别是教师和工作人员安排方面。学校的规模比较大,人数比较多,要想发展需要设计合理的管理体制。各院校之间的工作内容不一样,在安排教师岗位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很多学校没有重视合理安排人员职位,教师人员过多或者行政人员数量太多,在实际处理工作中很多人员没有具体的工作,增加学校管理的费用。

(二)没有加强对管理体制的管理

高等院校中的院系和部门比较多,要集中管理比较困难,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管理方法。没有重视教师和学校工作的管理,使得学校出现问题,影响学校的正常发展。加强对高等学校教师的管理,要求他们按照相关要求处理工作,可以安排人员检查他们的工作,发现存在问题的教师,给予他们处罚。

(三)高等教育各项制度不完善

在管理学校需要根据相关制度进行管理,建立合理的制度。学校没有建立相关竞争制度,容易导致恶性竞争的局面,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对表现比较好的教师,没有给予他们奖励或者晋升的机会,会影响他们工作积极性。需要建立相关制度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对于教学能力一般的教师,要让他们参加相关的培训,锻炼他们的能力,增长教学知识。

二.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分析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相关制度的完善。政府根据发展情况和教育中的问题,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让学校更好的发展,为以后的发展储备人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实际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结合实际经验进行完善,改革体制可以维护学校、学生、政府的效益。国家的发展需要人员建设,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影响学生素质和教育。良好的管理可以为学校更好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

(一)制定政策要根据实际情况

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时间比较短,它根据国家的发展情况制定,每个时期的教育发展重点不一样,需要结合学校的特点进行制定。相关政府部门根据教育的发展情况,规划学校的发展方向,维护高等教育发展和稳定。

(二)重视管理体制的创新

管理体制对于高等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它可以处理学校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让学校更好发展和运作。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育学生,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把教学的目的和发展方向结合在一起,制定比较合理的发展方向和教学计划。国家比较重视人才的培养,也根据教育发展情况出台措施帮助学校发展。每年学校根据发展需要进行招生和管理,制定比较合适的改革方法,学校按照相关的规定发展,为学校创造效益。

(三)发展重点教育方法

各地区的教学方法不相同,需要结合实际需要制定不同的发展计划。有些政策开始推行时,防止政策影响学校的运作,可以在一些地区优先推行,观察具体的运行效果,然后结合各地区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维护。有些学校在采用管理体制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可以采取措施进行改善,让管理体制更加的完善。

(四)结合高等教学发展情况

第一,采取政策需要结合法律的特点,各项政策需要相关法律的支持,没有法律的支持,政策发挥不了积极的作用。要重视教育需要根据现行教育中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管理体制的发展需要结合市场特点,然后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道路,保证教学质量,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效益。学校的创建可以根据相关指导进行开办,这样效率比较高。学校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慢慢探索适合的发展方向。第二,重视管理。学校的发展需要采用合理的管理方法,高等学校需要处理的工作非常多,从教师到器材的管理,都需要处理到位,否则会出现问题。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根据学校的发展情况扩大经营范围,增加学校的科目和学生的人数,向多方面发展,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为学校带来效益。第三,结合社会需要发展。学校的学生毕业以后需要到社会中生存,结合社会的特点培养人才,可以帮助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也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这需要学校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重视学生能力的锻炼,提高他们的素质。

三.加强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一)确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

第一,要加强对学校的管理,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各地区的学校发展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确定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可以综合各学院年级的发展特点,制定比较详细的发展计划。还可以综合几个学校一起发展,完善发展中不足的地方,发挥积极的作用。在管理学校的同时需要合理分配各项资源,安排合适的教师教学,重视他们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第二,可以根据发展情况发展学校的规模,在管理方式获得独立权利。很多学校在管理上受到相关政府的约束,政府制定的策略没有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情况,使得发展受到阻碍,学校获得自对于改革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帮助。

(二)明确改革的思路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改革以后,对高等教育发展要求更加严格,需要结合体制改革的特点,转变目前的管理方式。可以分析当前教育管理内容,把不适合的内容整理出来,进行创新。比较好的发展方向可以继续发展。可以采用比较先进的管理方式,需要结合学校的特点进行整理。处理好学校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学校办学需要获得应该有的权利,政府不应该过分的干预,使得学校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会影响学校的进展。在办事时需要处理和相关部门的关系,让学校在管理体制改革中发挥主要的作用。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建立相关的监督部门。监督部门需要加强对高等学校的管理,特别是教学方面。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教育学生的地方,要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聘用教师时需要重视他们能力的考查,加强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管理。还要结合市场发展变化制定合适的体制,没有及时掌握市场动向,将导致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四.结束语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篇(6)

【关键词】一般高校 创新教育 课程教育 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54-03

【Abstract】The creative education of the general college should rely on the advantage discipline and reflect local features. Innovative methodology should be taught in classroom educ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general educatio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inter-school joint should be improved. The practice educ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by the multi-level research projects, extra-curricular interests, and social practices.

【Key words】General college Creative education Curriculum education Practice education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指创造出与现成事物不同的新东西,即新观念、新技术、新产品;是发明与开发的结合,是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价值的实现。教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教育是指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科学艺术的形式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简言之,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

高校肩负着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任务,是推进我国创新教育深入开展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办学条件的差异,不同层次高校在开展创新教育时难以采取“一刀切”的统一模式。本文从办学思路、课程教育、实践教育三个方面就一般高校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创新教育进行探讨。

一、一般高校面临的现状

按照办学规模和水平,大众普遍将我国普通高校划分为重点高校和一般高校。重点高校通常是指“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而一般高校则包括了专科、职业院校和地方性普通本科高校。相比于重点高校,一般高校数量巨大并承担着大部分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但是其经费来源不足、办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较差,这决定着我国一般高校在推进创新性教育方面难以采取与重点高校相同的方式方法,须根据自身定位,从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多个层次推进创新教育,为我国培养开拓性人才。

二、创新教育应具有院校特色

实力雄厚的重点高校进行全方位拓展获得成功的机会较高,但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一般高校,跟风追求专业设置齐备,不但不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反而会导致宝贵资源浪费和原有优势的丧失。做好定位对于一般高校尤为重要,创新性教育也应当体现办学特色。

一般高校通常为地属高校,生源和所培养人才去向主要是本地。因此,一般高校的建设更需要立足于当地实际,体现出地方特色并创造性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事业。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并不平衡,这决定着各地高校的发展方向和学科设置也应存在地域性差异。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对外贸易、高端技术和金融业活跃,当地的一般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偏重于管理、工业设计和金融类专业的发展。而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可纳入当地一般高校专业设置的考量范围,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地方特色专业。

学科交叉与渗透是当今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一般高校,以原有强势专业为核心结合其他学科可创新出不少极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专业。成都理工大学以地质专业见长,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传统勘探专业中引入先进信息化技术,从教学层面实现新兴学科对传统学科的更新改造,促进了优势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所培养的学生不但可从事现代勘探工作,也可以较快的适应信息类技术工作,体现宽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总之,对于一般高校,创新教育需紧密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并能体现地方特色。

三、在课程中进行创新教育

一般高校办学经费比重点高校匮乏,这就决定了一般高校的创新性教育很大程度上需依赖课程教育完成。课程创新教育可从创新方法论教育、通识教育和师资力量建设等几个方面予以考量。

1.创新方法论教育

创新是有方法可循的,国际上已形成诸如TRIZ理论、头脑风暴理论等创新方法理论体系。创新方法论的掌握和运用可启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的涌现。为推动自主创新,我国已在黑龙江省、江苏省和四川省进行创新方法试点工作。进行创新方法论的教学,可使学生快速习得创新方法,有效缓解一般高校进行创新教育资金相对紧张的矛盾。创新方法论课程可在低年级阶段单列开设,使学生系统掌握创新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新方法论的讲授有别于其他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的积极性。根据青年学生求知欲强、好胜心强的特点,创新方法论的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通过课堂辩论、知识沙龙、情景设置等形式均可诱导学生深入参与,感受创新的无穷乐趣。

目前的课程教学通常是以知识的由浅入深为序,若同时体现创新方法上的承启关系,可使学生既能掌握具体的知识又能掌握创造知识的方法。如有机化学在由烷烃过渡到烯烃的教学过程中,若以创新方法论为线索,抓住烷烃与烯烃在饱和性上所体现的物理矛盾,运用矛盾分离原理和物-场分析方法创造性引出烯烃的知识点,则可在向学生讲授烯烃知识的同时展示由已知到未知的创新方法与过程,实现知识教学和创新方法教学的双丰收。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也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如教师第一次上课时可按班级人数进行分组,将所授内容分解,分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分内容收集、整理资料。第二次上课时,每组的同学做汇报,请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全班互动,最后教师再对小组汇报内容做补遗和总结,并针对学生了解的薄弱环节进行讲解。这样不仅是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2.创新与通识教育的结合

通识教育基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根据知识普遍联系的规律探索揭示人类基本经验的相通性和全面性。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批判的创新精神。高校的通识教育应当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注重不同人文学科的交叉以及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的学科交叉,体现知识的普遍联系和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将枯燥的理论说教转变为启发学生创造力的思辨过程,从更为广阔的人文、社科角度揭示专业与社会的普遍联系,激发潜在创新思维。

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理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轻视文科学习的倾向,在具体的教学计划设置中也由于考虑到课时限制,常将文史类课程砍除或作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最终导致理工科学生文学修养普遍较差。科研内容的陈述和成果的总结都依赖于研究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史类知识特别是语言文字、逻辑修辞工夫的欠缺往往使富有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及成果得不到准确阐述,进而不能得到社会应有的认可,制约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发展。语文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通识教育应实现对理工科学生的语言文字、逻辑修辞的培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校际联合

按照开门办学的思路,一般高校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应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组织专家学者到学校访问讲学,聘请杰出人才到学校任职任教。聘请知名专家对在岗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培训,积极承办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不断增强自身在相关领域的知名度。

一般院校也应定期组织教师到学术水平领先的教学科研机构进行学术访问,鼓励教师开展校际联合的教学科研活动。同时一般院校之间要形成定期相互交流机制,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与兄弟院校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即: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4.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师水平决定着教育质量,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首先要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一般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可采取“送、培”结合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送”就是要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深造,并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要求。“培”是指对青年教师实行助教制的导师“一帮一”培养,由学术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其导师,进行传、帮、带。逐步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创新团队,促进师资力量建设。

5.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教材建设既可反映办学特色、办学水平,又能促进教师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还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适应创新性教育的需要,教材的编写既要体现知识前沿性,更应体现创新的方法体系。一部优秀的教材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还能从中体会到创新的思路与方法。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个别教师的单打独斗很难取得显著效果,要形成教材编写团队,教材编写团队应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富有创新精神的资深教授为主导,带领相关教师共同参与完成。

四、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教育

有别于项目多、经费多的重点高校,一般高校开展实践活动所面对的制约性因素较多。但从根本上讲创新教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展创新的实践性教育是众多一般高校所面临的挑战。笔者认为一般高校的创新实践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1.校企联合实践教育

一般高校所培养学生的主要去向是当地,因此可优先考虑与当地相关企事业单位结成对子,采取“订单式培养”的联合办学的思路。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拟定人才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到用人单位教学实践教育的培养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邀请用人单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和所面临的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探索,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般高校也应依靠院校学科优势,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进行项目合作,带动高校的创新实践教育。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参与,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项目研发的实际过程,学习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与企事业单位的项目合作可能导致教师轻视课堂教学,将过多精力放在做项目上的弊端。媒体也屡次曝光学生沦为“老板型”教师廉价“打工仔”的现象,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及公信力。如何将高校项目研究的积极作用最大化,同时克服其负面影响是全社会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突出难题。

2.自筹实践教育

对于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一般高校,校企联合相对容易些,但对于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单纯依靠校企联合很难完全解决学生创新实践教育的需要。为弥补科研项目的不足,院校宜结合自身实际多设立校级、院级科研项目。成都理工大学按照“挑战杯”的形式多次举办校内挑战杯竞赛,鼓励并支持各院系参加。该活动不但可以为省级、国家级“挑战杯”活动练兵,还可广泛调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此外,我校还设立青年教师基金、校级重大项目基金等资助项目,鼓励年轻教师和杰出教师利用有限资源带领广大学生从事形式多样的创新性科研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全校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还应该注重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如开展各种科研兴趣小组。科研兴趣小组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并不需要预先给学生设定具体的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创新方法解决问题。这些活动不但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能形成一些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3.社会实践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不但能促进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不拘一格但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如何将所学创造性的应用于社会实践,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磨练,找到适合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在高校推进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着学业与社会实践如何兼顾的问题,过分强调社会实践存在让学生分心、课堂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尝试将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安排在假期可避免社会实践活动对正常教学的挤占,但假期尤其是寒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较低,教师所能提供的指导也较少。如何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相互促进关系依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五、总 结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一般高校,创新教育更需同自身的办学特色、地域特色相结合,坚持课程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方针开展创新教育。在课堂教育方面,可引入创新方法论,结合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不断创造条件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是创新教育不断与时俱进的重要保证。根据一般高校地方性较强的特点,创新实践教育既可以采用校企联合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校级专项资金支持的形式予以支持。创新实践教育还应当同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ews.省略/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2 陈红、孔祥建.TRIZ理论推广层面及模式的探讨[J].软科学,2010(4)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篇(7)

[论文摘要】高校与大学生的法律关系是近年来学术界和司法实践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认为:高校与大学生关系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权利与权力法律关系,它既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行政法律关系,也不同于民事法律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双重法律关系。高校要尊重大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保障大学生的权利。

在我国,高等学校与大学生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高等学校作为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延伸,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纯粹的内部行政管理关系,无须通过法律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和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高等教育也拉开了体制改革的大幕,这场改革延续至今。高校与大学生关系不可避免受到法律规范的调整,成为一种法律关系,两者关系的法律化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脱计划经济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必然结果,高校依法办学、依法管理,这也是依法治国方略对高校内部的权力运行机制和权利保障机制的必然要求。高校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性质是确定学校责任范围、归责原则的前提。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法律关系,二者之间法律关系的内容为何,成为巫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术界关干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的主要观点辨析

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的性质历来争论较多,但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观点。

1.持民事法律关系的观点认为,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所确立的教育关系仅仅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学校作为独立的法人,依法享有办学自主权;学生依法享有自主决定报考学校、接受教育的权利。学校与学生的行为均受符合法律规范的双方各自利益意愿约定的约束,即合同的约束。双方依合同约定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但是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以平等、有偿为原则的社会关系,而通过对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的分析,我们会发现高校与大学生之间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并不是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学校为了教育活动的更好开展,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大学生更多的是服从;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调整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财产与人身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可能涉及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财产与人身关系,但这种关系也要区分不同的情况:如果是教育活动本身所必须的,其仍属教育社会关系;如果是相对独立的,则完全归属民事活动。既然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并非民事关系,那么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也就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2.持行政法律关系的观点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界定为行政法律关系,认为被授权的学校的行政法律地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作为行政主体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职权,具有与教育行政机关相同的行政主体地位;二是学校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职权,并就自身行使职权的行为对外承担法律责任。其实这是对我国学术界影响颇深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修正。该理论认为,学校作为公营造物,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营造物利用关系,属于公法上的特别权力关系。在特别权力关系中,无论该关系是强制形成的(如接受义务教育中的学生),还是当事人自由选择的(如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学生均不享受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学校有权在没有个别法律依据的前提下,制定营造物利用规则(校规校纪),并依此向学生下达各种特别限制措施或进行惩戒,限制或剥夺学生的各种权利。学校的行为排除法治主义及人权保障原则的约束,学生仅仅是学校的利用者,必须服从学校的概括命令。特别权力关系还排除司法审查,学生若对学校的处分不服,或者认为学校侵犯了自己的权利,不得向法院提起诉讼。三il然而,随着司法审查对学生部分敞开了大门,对学校诉讼也成为了可能,特别权力说也进行了修正,于是在我国形成了行政法律观点的主张。但是学校不是行政机构,学校与学生之间不完全是行政管理关系,而且此说无法解释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法律关系,大学生交纳一定的学费,高等学校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构成了高等教育服务关系,如果学校的管理疏漏,造成学生人身或财产损失的事故,应将其归类为民事损害赔偿责任,这种以学校的教育保护、监管责任和学生的人身权、财产权为内容的法律关系属于平权型法律关系。而且随着民办高校的兴起和发展,私法契约理论在解释民办学校与学生关系方面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应将其引人到对公立学校的解释当中。这一切都动摇了该理论的基础。

3.持双重法律关系的观点。有学者通过对学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一种双重关系,即部分为民事法律关系,部分为行政法律关系。}2oes>双重法律观点是基于民事合同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两种观点的综合,既不完全赞同前面两种观点,也不完全排斥前面两种观点。这就不可避免地将前面两种观点的优劣一并带人到自己的观点中。即哪些学校行为属于民事合同关系、哪些行为属于行政法律关系几乎无法界定、也无法罗列,更不具有实际意义与操作上的可行性。虽然人们也不可否认双重法律观点表述比较符合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学校与学生关系的表象,然而这种观点并未从根本上深人分析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之间的性质、特征,而是对一些关系的表现进行综合得出的结论。

二、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性质分析

从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和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我国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方面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准行政法律关系或特殊的行政法律关系,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服务关系。在这里,高等学校虽不是行政机关,但对学生具有单方面的教育管理及奖惩权利,在法律关系上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而另一方面,大学生交纳一定的学费,高等学校提供相应的服务,这又构成了高等教育服务关系。由此看来,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严格地说,这种关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以权利为主导的权利一权力关系和以权力为主导的权力一权利关系两个亚种。第一个亚种是以权利为主导的权利一权力关系,大学生权利主要表现为受教育权,它是我国宪法承认和保护的权利,同样也是被现代社会广泛认可的人权,从本质上来说,也属于私权范畴。但是,受教育权具有特殊性、首先是严格的准人性和资格的维持性。准人性主要体现在经过特定的考试、道德品行的考察,取得就学资格。资格维持是指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在专业学习、道德品行和日常操行方面符合学校的要求、遵守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否则学校可能对其进行惩戒,直至终止学籍。其次,是由学校代表国家对学生受教育结果进行评价和认可,即是否准予毕业与是否授予学位等。这些方面,就是大学生受教育权的限制和制约。现实表现为学生的权利实现需要学校予以回应,学校依法行使权力(职权)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它表现为学生行使权利、学校履行义务的权利义务关系,但实际上是权利和权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第二个亚种是以权力为主导的权力一权利关系,(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的权力有第三项规定的招生权,第四项规定的学籍管理、奖励、处分权,第五项规定的颁发学业证书权等一系列管理权。它表现为学校行使权力,学生做出回应向学校移转相应的权利或限制自己相应的权利。这种关系表面上看是学校行使权力,学生履行义务,但实际上也是权力一权利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高校管理者在学校内进行教学、生活和管理,制定校规校纪、对违纪学生进行处分,属于法律行为,对作为被管理人的权利产生能够具有单方决定性的、强制性的直接影响。 权利一权力关系和权力一权利关系都是公法关系,但这两种公法关系的主体实现相应利益内容是不同的。在权利一权力关系中,权利主体要实现与权利相对应的利益内容通常只能向权力主体提出请求,后者在对此请求做出是否合法、合理的判断后才有可能做出回应,而且可能不接受请求,权利主体不能对权力主体实行强制来实现其利益和财产内容;在权力一权利关系中,权力主体实现与自己权力相对应的利益内容的方式要直接和强有力得多。[3]日本法学家美浓部达吉把这种以国家机关单方面做意思表示、然后实行强制为特征的优越力,称为国家行为的公定力,认为公定力就是“在公法关系上,国家的意思行为有决定该机关的权力;而这种行为,在被有正当权限的机关取消或确认为无效时止,是受‘合法的’推定的,对方的人民不得否认其效力。;}4](P114)不过,高校权力是与其特定主体相联系的,不能像大多数权利那样能够自由转让或移转。这是特殊的限制。由此可见,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为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内容为大学生权利与高校权力关系。

三、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性质的启示

在考察了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的现实内容并获得了一些较新、较具体的认识后,再回过头来看,整个传统的教育法律关系理论的一些主要方面脱离社会法律生活实际等问题就显得更突出了、主要表现在片面强调以高校权力为主导的方面,而忽视以大学生权利为主导的方面。其实无论在以大学生权利为主导的权利一权力关系和还是在以高校权力为主导的权力一权利关系中,大学生权利都作为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中重要的一极,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尊重大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保障大学生权利。从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性质可以引申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羊重大学生权利主体地位

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权利权力统一体,从部门法学的角度看,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内容还可以被确定得更具体一些。从其关系的具体构成看,其内容非权利即权力,或两者兼而有之,而权利和权利又都必定处在一定的法律关系中,所以,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其内容也就是权利权力统一体。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可以从权利一权力和权力一权利关系人手概括其法律关系的内容。行政法律关系理论所导致的无视学生权利主体地位的状态是与之相违背的,如果不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看待,不尊重学生最基本的权利,无益于学生受教育权的充分实现。教育行政机关、学校、教师如果不在合法的权限内按照合法的程序作出合法的行为,那么依法治教只能是一句空话。鉴于此,我们应该从制度人手,改革现存的学校忽视学生权利的现象。确立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建立尊重学生权益的学校制度。高校的管理观念应从以“管理”为目的到以“服务”为宗旨的转变,倡导和强化学校的服务职能,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人本管理模式。

(二)明确区分大学生权利与高校权力各自的范围和界限

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应定位于权利义务关系和权力义务关系。这里所涉及的虽只是一个如何刘已得到确认的法律关系内容做适当表述的技术性问题,但仍然值得重视,因为一种合理的认识如果得不到恰当的表述,就不可能为人们普遍接受。过去将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表述为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片面性和脱离实际的程度是如此严重,以致几乎完全不能合乎逻辑地对现实的法律关系做出解释。根据对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内容的新认识,可以将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表述为权利一权力关系,意味着权利权力统一体内部的各种关系,包括权利与权力相互间的关系。但是无论如何,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力一权利关系不能表述为权利义务关系。所包含的权利一权力关系可以在学理上转换为权利义务和权力义务两种关系。例如学生有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高校有提供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备和组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义务。又如高校有按照自己的章程管理学校的权力,学生有遵守所在高校的管理制度的义务。这就有助于理清二者的界限,明确界定高校义务与大学生义务,高校权力与大学生权利,杜绝过去只强调高校权力和大学生义务,忽视大学生权利和高校义务的现象,从而使高校更好地行使管理权和大学生更好地享有受教育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