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气污染应急管控

大气污染应急管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2 17:03:21

大气污染应急管控

大气污染应急管控篇(1)

关键词:GIS集成平台污染 紧急预案

1、概述

城市重大污染事件监测报警应急系统集成平台是城市突发事件报警应急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多部门处理突发重大污染事件的协同工作平台。系统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传感与控制、GPS全球定位、无线移动通信网络、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发生重大污染事件实时大气要素及现场污染物扩散方向、浓度梯度等数据进行快速采集和追踪,通过监控中心计算机进行污染扩散模式运算,预测污染物扩散方向、速度、区域、近地层污染分布梯度动态图形显示等;并根据重大污染事件类型和发生的空间位置、地形地势、人口密度、交通道路等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为重大污染事件应急指挥调度提供一个空间可视化、智能化技术平台,应对城市突发重大污染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2、系统结构

2,1系统平台结构

2,1,1 三层架构

系统基于Cli-cnt/Server+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数据服务层、功能服务层、用户表现层三层架构;动态菜单树形权限结构。三层架构的相对独立,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和高度可扩展性。

2,1,2应用系统结构

3、系统技术目标与功能

3,1技术目标

城市重大污染事件监测报警应急系统集成平台基于城市应急信息中心、城市各地大气环境监测网络、现场车载移动监测网和分布式数据库架构,通过GIS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WWW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来实现整个网络上的实时监控信息、管理信息的交互、综合和共享;实现统一的人机界面和跨平台的数据库访问;对各子系统进行统一的监测、控制和管理;实现跨子系统的联动,提高整个系统工程的功能水平可以真正做到局域和远程信息的实时监控,数据资源的综合共享,以及全局事件快速的处理和一体化的科学管理的要求。

3,2系统集成平台总体功能结构

系统集成平台基于Web GIS平台主要包括地图服务器、数据引擎、地理数据的维护更新机制以及基础数据应用、。系统以地理信息应用为背景,将各自独立的子系统连接起来,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操作平台。这一平台上可以获取各种管理信息,统一组织、统一处理,是一个具有监视、控制、管理一体化功能的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

3,3系统协同工作模式

系统集成平台通过宽带和移动CDMA无线网的集成,在系统集成平台支持下实现突发污染事件现场车载GPS移动污染监测数据;整个城市小网格大气、污染环境实时监测数据与应急指挥信息中心服务器数据交换;不同业务技术部门对污染扩散动态模拟、趋势预测会商;指挥调度协同工作。具有分布式结构、分级管理、跨部门协同、数据资源共享、管理智能化等功能,以适应当前与未来城市报警应急系统发展的客观需求。

3,4网络与通信集成

网络与通信集成是将各种异构网集成到以太网,构成畅通的实时数据、语音、视频网络平台,包括:城区小网格大气环境监测网,车载GPS/CDMA大气、污染、视频监控无线移动网、紧急呼叫(话音、短信)网与应急调度指挥中心以太网的集成。在网络服务器、数据库支持下,通过各种通信接口实现跨部门远程实时数字、语音、视频监控数据传输与交换;调度、紧急预案、紧急呼叫、管理数据交换。系统通过ODBC、OPC和动态IP/DNS解析技术解决信息中心服务器与车载移动监测数据采集,视频云台、变焦远程操作双向通信。

3,5数据库总体框架

分布式数据库结构,各部门大气污染实时监测数据库通过中间数据库交换,用户不直接操作有关部门数据库。

3,6大气污染车载端结构与功能

(1)移动监测车载端由地面气象要素、污染要素传感器、监测要素处理控制器、摄像机、单路视频服务器、GPS定位、无线网卡、笔记本电脑、工作台组成。

(2)主处理系统采用便携笔记本电脑,视频服务器、GPS、无线通信模块接入笔记本。笔记本带有地图导航系统,可以实时显示其他监测车辆位置图像;车载摄像机云台、变焦、变倍操作,支持GSM报警短信功能;重要监控视频图像文字说明编辑、监测要素同步发送、图像自动保存等功能。

3,7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上层平台,是用户服务、监控、管理、决策的信息平台,应用系统包括:城市固定大气环境、污染监测数据采集、车载移动实时监测数据采集、污染扩散模式计算、报警应急预案指挥调度系统。

3,7,1基于Web GIS城市污染监测系统

该系统利用城市已有大气环境监测网,通过宽带接入信息中心服务器。该系统以全市区电子地图为背景。电子地图以醒目标志显示了大气环境监测点位,执行任务的监测车辆动态位置,车载实时监测的大气环境、污染要素数据、视频图像,并具有以下功能:

(1)可以对电子地图进行放大、缩小、漫游、鹰眼、图层操作,可以通过点选、线选、框选查询大气环境监测点、车载监测数据列表;

(2)点击地图任何一个监测车辆,监控主机立即弹出该车摄像头视频图像,并可进行云台、变焦远程操作;

(3)可以点击选择一条道路、一个网格区的所有监测车辆,监控主机立即弹出4-8路分屏视频图像,并可对任一摄像头进行视频云台、变焦操作;可方便的对污染源目标进行视频追踪;

(4)地理环境要素、人口密度显示。

3,7,2实时监测、预报处理系统

(1)污染事件空间分析

污染事件空间分析基于城区电子地图,根据实时监测上传数据进行计算、分析。

实时监测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产品显示包括:固定监测网温度、湿度、雨量、风向、风速、气压以及现场污染物及浓度测点数值、符号显示;污染物浓度梯度值线、色斑级别图、密度图、饼状柱状图显示;提供直观的污染事件空间分布特征。

(2)污染扩散动态模拟及预报产品计算处理

污染扩散动态模拟是根据污染现场车载移动监测采集的数据,城市小网格大气、污染监测网采集的数据以及城市短时天气预报数字产品,通过扩散模拟模式计算,输出等时间步长污染扩

散空间分布状况预测图形产品。显示污染区域监测点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空间分布图、曲线图、直方图和数据表,并可按等一定间隔时间步长回放和预测污染物空间分布变化图,直观的提供污染事件扩散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

3,7,2重大污染事件报警接警处理系统

报警接警处理系统包括话音和数字报警。

(1)语音报警

在信息中心设置专用污染事件紧急呼叫接警电话,具有电话通话录音功能。对群众以及出现紧急事件的企业可拨通专用接警电话进行报警。值班人员接到报警电话,立即输入报警地名、报警类型等,监控计算机立即在城区电子地图显示报警位置、报警类型、联动紧急事件处理流程和紧急预案。系统将记录整个接警、处警方式的过程和反应时间。

(2)数字报警

数字报警以奔赴污染现场车载监测为主体,根据现场污染程度发出不同警报等级和位置数据(经纬度),调度中心计算机立即地图显示报警位置、报警类型、车载视频位置,自动联动相关区域大气环境监测数据、视频监控图像和紧急预案。系统将记录整个接警、处警方式的过程和反应时间。

3,7,4 紧急预案指挥调度系统

综合执法监控与调度以大屏幕显示器为平台,以电子地图为背景,直观显示叠加污染动态监测扩散模式计算分析、预测图形结果,同时显示最新气象数字预报产品,卫星云图等,为调度提供决策依据。包括污染实况显示、污染扩散空间分析与预测、紧急预案显示、指挥调度等。

(1)污染重大事件

包括因化工企业违规操作、交通事故引发的有害气体、燃爆气体大量泄漏;在人口密集区化学毒气人为释放;重大污染事件影响面大,涉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政治影响比较大的事件,需要调度多部门协同处理的事件。

(2)紧急预案

紧急预案采用面向空间,面向对象的智能专家系统。系统根据重大污染事件类型、发生的空间位置、地形地势、人口密度、交通道路、城市应急抢险队伍、物质资源等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当监控系统发生报警,系统将立即启动紧急预案;系统通过人机对话,以word文档显示预置1、2、3可选择预案;指挥调度人员根据实时监测、计算分析结果,选择其中一个预案,并进行适当修改,保存、打印、分发职能领导批准,执行。如污染事态发生变化,可根据实况重新选择预案。系统具有预演、预防和快速反应功能,可以将发生的各种污染紧急事件损失降到最低。

(3)处理流程制定

计算机将按预先设定流程导引调度人员进行调度,如:接警、报告、呼叫(根据报警事件类型所预置通知的人员名单启用短信群发功能,同时显示紧急呼叫应通知的领导、部门、相关人员的名单、座机、手机电话号码;由人工拨号呼叫)、调度、启动预案、指挥中心与事件现场指挥协调、下达调度指令、事件处理结果报告、结案等;

(4)历史查询

系统提供每个污染报警监测应急调度过程历史回放,包括现流程记录、场监测数据、视频图像、扩散模式计算、调度预案、处理结果等查询。供预案进一步修订提供依据。

大气污染应急管控篇(2)

【关键词】预警分析;预控对策;机制构建

一、石家庄大气污染防控概述

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据分析,我国7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市民就相当于“吸尘机”和“过滤器”。有时在石家庄,呼吸上新鲜空气已经成为一种奢求。

(一)石家庄大气污染主要来源

根据对主要大气污染的分类统计分析,其主要来源可概括为三大方面: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交通运输等。在直接燃料的燃烧中,燃烧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数量约占燃料燃烧排放总量的96%,其中燃煤排放的烟尘、SO2、NOX和CO的数量占燃料燃烧排放比例分别为99%、93%、81%和97%。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由于排放点比较集中浓度较高,所以对工矿区或局部的大气污染较为严重。机动车等流动源在交通比较繁忙的街道,如裕华路、中山路等,可能造成空气的严重污染。

(二)石家庄大气污染主要原因

一是大气污染防控体系不完整,发生雾霾天气,在大气污染防控体系中就暴漏出一些问题。二是大气污染防控预警机制不健全,如方案不确定,联防联控难实施等。三是石家庄地理位置特殊,在大气流经石家庄下降过程中,空气温度升高、湿度降低,尤其是冬季空气流动性极差,污染物扩散不及时,极易形成大范围的雾霾天气。

二、预警机制概述

(一)预警概述

预警是指在灾害或灾难以及其他需要提防的危险发生之前,根据以往的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信号,报告危险情况,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的减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行为。

预警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快速性,灵敏快速的信息进行搜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识别和信息,失去了快速性,预警机制就失去了任何意义。二是准确性,即要对复杂多变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三是公开性,即预警信息一经确认,就必须客观、如实地向社会公开信息。

预警的作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及时搜集和发现潜在危险或风险信息,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快速分析处理,然后根据科学的信息判断标准和信息确认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和判断。二是及时向公众危险或风险可能爆发或即将爆发的信息,以引起有关人员或全社会的警惕。

(二)预警理论的内容

预警机制由预警分析与预控对策两大任务体系构成:预警分析,是潜在的危机或风险的识别、分析与评价,并由此做出警示的管理活动;预控对策,是根据预警分析的活动结果,对现行状况进行及时矫正与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变化。这样就可以建立防范潜在危机或风险的有效机制,提前做好准备,防范风险。

1.预警分析

预警分析包括三个阶段:监测、识别与诊断。监测是开展预警预控活动的基础,即通过对潜在危机或风险的监测来察觉所处的状态。识别是通过对潜在危机或风险的监测的辩识,来察觉所处环境的变化。判断其为有利变化还是不利变化,为诊断提供预先对策打下基础。诊断是对已识别的变化,分析此变化将产生影响的过程与成因分析,并提供应对的策略。

监测、识别与诊断这三个环节的预警活动,是前后顺序的因果关系。监测活动是预警活动开展的前提,没有明确和准确的监测信息,后两个环节的活动就是盲目的;识别活动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有了对潜在危机或风险的判别,才能确立预警工作重点,也使诊断活动有明确的目标;诊断活动使采取预控对策有了科学的判识依据。

2.预控对策

预控对策的目标,是实现对各种不利变化的早期预防与控制,它包括组织准备、日常监控、危机管理三个阶段。

组织准备指为开展预控对策行动的组织保障活动,是预警预控活动得以连续进行的保证,它包括对策制定与实施活动的制度、标准、规章,目的在于为预控对策活动提供有保障的组织环境。

日常监控主要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日常对策,二是危机模拟。日常对策通过诊断后,对不利变化采取的有效的措施;危机模拟,是在日常对策活动中难以有效控制,而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或变化进行假设与模拟的活动。

危机管理指日常监控活动无法有效扭转不利变化,陷入危机状态时采取的一种特别管理活动。危机管理是一种“例外”性质的管理,即只有在特殊境况下才采用的特别管理方式,以特别的危机计划、领导小组、应急措施,实行的管理过程。

三、构建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控预警机制

构建石家庄大气污染防控预警机制,目的是要不断提高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风险防控水平,降低严重大气污染的发生频次,营造安全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减少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财产的危害。

(一)石家庄大气污染防控预警分析

1.石家庄大气污染监测

要及时搜集和发现大气污染危机信息,首先要对其进行监测。包括监视和预测两项内容。监视是指对可能引起大气污染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征兆进行严密的观察。预测是指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大气污染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估计。监视和预测是相辅相成的。监测是预警的前提条件,没有对大气污染的监测就不可能及时搜集和发现危急信息,更不可能发出大气污染预警信号,当然也谈不上进行预控和制定处理计划。

(1)在大气污染监测时,石家庄市的环保部门与气象部门要加强合作,共同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的趋势分析,完善会商研判机制,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度,及时监测预警信息。同时环境监测机构要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使监测结果具有完整的溯源性和正确性。

(2)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现环境监管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实行县乡村三级网络的划分原则及责任主体,分片负责。网格实行“五定”,即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

(3)形成环保部门统一建设、统一监管、统一使用的自动监控体系。应增加自动监测点位,拓展环境空气中自动监测项目,同时开展PM2.5及其前体物质的遥感监测。完善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增加重金属检测,提升水环境监测管理水平。整合现有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形成超标区域图,分析超标原因,并提出管理措施。

(4)监测点设置区分轻、重度污染区。雾霾高发的区域,各设立监测点。监测点选好后,专业人员将每月在各监测点进行空气PM2.5采样。监测人员每月在各监测点进行空气PM2.5采样,每次连续采样7天,采样时间为24小时,遇到雾霾每天连续采样,监测PM2.5质量浓度,并分析PM2.5中重金属和类金属元素、多环芳烃、阴阳离子等的含量。

2.石家庄大气污染识别诊断

根据石家庄市大气中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成果,大气中的PM2.5有45%来自于扬尘,包括建筑扬尘、道路尘、土壤尘、料场堆场尘等在内的扬尘源类是PM10最主要的贡献源。“在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采暖期和以风沙尘为主的春季结束后,近期我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应放在对建筑扬尘、道路扬尘、地面扬尘、农田扬尘、料场堆场扬尘等扬尘源类的治理上。

建立监测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危机征兆,准确把握危机诱因、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一要加强信息收集,该系统的任务是对大气污染危机风险源和征兆等信息进行收集。二是信息加工,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识别和转化,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三是决策,根据信息加工子系统的结果决定是否发出预警及预警的级别。四是发出预警,当监测结果显示大气污染危机的征兆时,立即发出明确无误的预警信息。

(二)石家庄大气污染防控预控对策

1.组织准备

(1)大气污染预警指挥部。成立石家庄市空气重污染日预警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为,根据空气质量状况,启动、降级或解除空气污染预警应急措施,并组成督查组对预警应急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全市范围内聘请1000名大气污染防治义务监督员,其有权利向相关部门反映环境污染问题,监督各级相关职能部门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各项工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2)大气污染信息平台。空气污染预警及时。预警工作程序为:市环保局会同市气象局运用环境监测和气象观测资料,做好污染过程的趋势分析和研判,编制空气质量预测预警简报以电子邮件报市空气预警办,并进行电话确认。当预警临界值后,市环境监测中心将及时通过微博、网站和媒体等渠道预警信息,同时发送至各类短信平台,由短信平台将预警信息转发给市民及公众。

(3)环保警察。建立环境警察队伍,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充分发挥环境安全保卫总队的作用。2013年10月10日,石家庄市公安局环境安全保卫支队正式成立,专打各类环境“黑手”。环保警察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侦办全市范围内环境保护领域犯罪案件;参与环境保护部门集中专项整治行动;分析、研究环境犯罪信息和规律,制定预防、打击对策;查处违反国家规定运输、处置有毒有害污染物;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日常巡查等长效机制。

(4)建立治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从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加强污染物排放社会控制管理工作、制定完善有关政府规章、能源结构调整、污染物排放资金收付、政府工作推动和资金支付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大力度,实现对大气污染的防控和治理。

2.日常监控

市空气预警办根据简报确定预警等级并制定相关应急措施,报领导批准后通知各单位立即执行。预警应急措施按预警期限到期自动解除。当AQI指数1天达到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且预测未来2天仍将持续污染状况时,市空气预警办当日向社会重度污染日或严重污染日预警,同时启动相关预警应急措施。

当AQI指数1天达到极重污染(AQI指数≥500),且预测未来2天仍将持续污染状况时,市空气预警办当日向社会极重污染日预警,同时启动相关预警应急措施。

为了更细致掌握石家庄的每日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石家庄建立了“空气质量昨日分析与今日预测”制度。每天晚上12点过后,根据前一天每小时的监测情况,分析前一天空气质量状况、影响因素,同时,根据石家庄市气象局对未来的天气预报,对第二天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行预测,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这份分析预测内容,会报市政府,以便政府各部门及时采取对应措施,尽量减少污染。

3.危机管理

根据每日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指数),在全市范围内三种空气污染预警(不含沙尘暴天气):重度污染日预警(200

应对空气污染预警不力将通报批评。有关部门、单位要严格执行本方案各项规定和要求,预警应急措施落实情况要在第二天上午12∶00前及时反馈至市空气预警办。市空气预警办会同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局和新闻媒体不定时检查有关单位落实情况,对落实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在新闻媒体公布单位名称及主要负责人姓名。情节严重的,在年终考核时取消评优评先资格,由市监察局对责任单位负责人实行问责。

四、结语

建立石家庄的大气污染防控预警机制,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信息公开制度和联防联控制度,充分发挥现代网络的功能,建立网络预警信息系统,使决策部门和公民都能够同步得到原始信息、获得更多的信息评价、进行多渠道的信息对比,为大气污染的事件的处置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应加强大气污染防控预警的公众参与,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公民的遭遇大气严重污染时的减灾自护能力。加强对大气污染及其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对大气污染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内在规律性,使得人民群众在不利的大气条件下获得最佳生产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彬华,王利超,唐征,马堂文,赵玉明.城市大气重污染事件预警机制研究[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4(04).

[2]张维平,蔡放波. 对美国、日本和中国预警机制现状的评述[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5).

[3]刘鹏.发达国家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特征[J].经济纵横.2007(07).

[4]黄顺康.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6).

[5] 张维平.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和预警机制[J].兰州学刊.2006(03).

[6] 环境保护部大气污染防治欧洲考察团. 借鉴欧洲经验加快我国大气污染

防治工作步伐--环境保护部大气污染防治欧洲考察报告之一[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05).

[7]杨峰.完善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思路与对策[D].电子科技大学.2008.

[8]罗力.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预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大气污染应急管控篇(3)

为了科学、规范、有效的预防和应对环境污染事件,特别是重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发事件的发生,并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发生的同时,确保有效控制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和《**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的

(一)预防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的发生,做到有备无患;

(二)一旦发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能迅速、有效、妥善地予以处置;

(三)及时调处环境污染纠纷。

二、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强化预防措施,尽可能减少和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对已发生的污染事故要力争最大限度减轻污染危害,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应急、必要时作出安全评价。

(二)有备无患、反应快速原则。建立机构,落实人员,做好技术储备,明确应急程序,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能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启动应急监测和处置系统,妥善处理污染事故。

(三)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原则。环保、水利、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必须相互协调,统一行动,分工明确,职责到位。

(四)平战结合、积极兼容原则。应急监测和处置系统,在发生污染事故时能迅速有效发挥作用,平时能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并可将应急监测系统应用于污染纠纷取证和其它环境事件评价。应急处置系统的技术储备服务于建设项目的环保“三同时”管理。

(五)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原则。立足于本市实际情况,突出重点,优先考虑风险度大的污染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制定场内场外应急预案;充分发挥现有机构和装备的作用,量力而行建立应急监测和处置系统。

(六)分级管理,以县区区域管理为主原则,实行污染事故处理区域责任制。

三、工作目标

(一)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置组织机构、应急响应程序及其保障系统;

(二)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监测组织机构、快速测报方法和应急监测程序;

(三)建立潜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装置的黑名单资料库及其中高风险装置的场内场外应急预案;

(四)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预防、处置和评价的技术储备系统;

(五)加强公众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宣传教育,提高污染事故防范意识。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本市发生的需要由市政府负责处置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本预案所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性事件,是指可能会使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后果严重的人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意外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引发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第二部分事故判定与分级

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判定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后,根据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程度进行判定,以便有效采取相应级别的控制措施。事故判定共分: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

(一)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不含10万元)。

(二)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事故:

1.由于污染和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不含50万元);

2.人员发生中毒症状的;

3.因环境污染引发一般性的;

4.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的。

(三)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不含100万元);

2.人群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或可能导致伤残后果的;

3.人员发生严重中毒症状的;

4.因环境污染引发,影响社会安定的;

5.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的。

(四)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大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的;

2.人群发生大面积中毒症状或辐射伤害的;

3.发生人员中毒死亡的;

4.因环境污染引发重大,严重影响社会安定的;

5.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

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警的分级

根据环境污染、人体危害、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的程度,将上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四个类别,划分为三个预警等级:

三级预警(黄色预警):一般或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二级预警(橙色预警):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一级预警(红色预警):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第三部分组织管理

一、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级有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责,分工抓好落实。

(一)组织体系

根据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预警等级,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成立应急处理指挥部,按照事故等级启动相应的组织体系。

1.三级预警(黄色预警)的组织体系

成立以分管县区长为组长,县区环保局长为副组长,县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处理指挥部。

2.二级预警(橙色预警)的组织体系

成立以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环保局长为副组长,县区政府及市有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应急处理指挥部。

3.一级预警(红色预警)的组织体系

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县区长及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应急处理指挥部。

市应急处理指挥部常设市应急处理办公室,负责市应急处理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环境保护局。

(二)组织职责

1.市应急处理指挥部

(1)负责针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危害程度,确定预警等级。

(2)负责制定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应急方案并组织实施。

(3)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动用应急队伍做好事故处置、控制和善后工作,并及时向上级政府和上级环保局报告。

2.市应急处理办公室

市应急办公室是应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常设机构,主要负责:

(1)组织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和应急计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

(2)检查和报告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和应急计划的落实情况;

(3)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响应制度;

(4)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技术储备;

(5)建立潜在高风险度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装置的黑名单资料及其场外应急预案;

(6)协助黑名单单位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和场内应急预案;

(7)接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报告,及时将重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并负责把应急指挥部的命令及时通知到各有关应急组织;

(8)配合应急指挥部组织重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应急响应行动;

(9)受应急指挥部委托,负责处置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0)负责涉及跨县区或超出县区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应急处置;

(11)召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预案实施单位和有关应急组织,以年会形式交流情况,修改技术资料和有关制度;

(12)负责对公众环境污染应急的宣传教育。

市应急处理办公室下设九个专业组,负责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应急技术支持和具体实施的组织。

1.监测评价组

由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和市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的技术业务人员组成。其职责:

(1)制定和实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监测计划;

(2)建立应急监测快速测报方法和技术储备;

(3)负责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应急监测;

(4)评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污染程度,及时提出应急措施方面的建议;

(5)受市环保局委托,按应急监测程序协助环境污染纠纷的监测取证和评价。

2.技术咨询组

由市应急指挥部组成单位的业务技术骨干组成,并请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预案实施单位,事故单位的技术人员参加,必要时可聘请上级业务部门的专家。其职责:

(1)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和应急计划作出技术评价;

(2)协助市应急办公室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预防、处置和评价的技术储备系统;

(3)协助市应急指挥部或市应急办公室,作出突发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性质、涉及范围、危害程度的判断分析,并对应急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3.公安消防组

由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消防支队等组成。其职责:

(1)负责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期间的交通管制,提供应急通行证;

(2)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警戒;

(3)消防救护;

(4)参与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审定。

4.医学救援组

由市卫生局和市各大医院工作人员组成。其职责:

(1)负责重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中伤亡人员的救治;

(2)参与大气、饮用水和食物的染毒程度评估,提出应急处置办法;

(3)对应急响应人员提供安全防护指导。

5.水文气象组

由市水利局、市气象局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其职责:

(1)负责提供应急所需水文资料,协助做好重点水域污染防范;

(2)负责提供应急污染气象资料和气象预报。

6.公众宣传组

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各新闻媒体组成。其职责:

(1)协调各新闻媒体做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和应急知识的日常宣传;

(2)应急期间,协助市应急指挥部和市应急处理办公室应急信息。

7.工程抢险队

在发生应急环境污染与生态突发事故时临时组建,由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其职责:

(1)抢修水、电设施,保障应急消防工作的正常进行;

(2)抢修污染事故设备,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减少污染物泄漏;

(3)其它工程应急措施。

8.通信保障组

由市各通信部门组成。其职责:

保障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处置时通信畅通。

9.督查组

由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等有关部门组成。其职责:

负责对应急预案职责履行、工作效能等情况及应急资金、物资等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人员的责任。

二、相关部门职责

(一)市政府办公室

协调各部门单位的抢险救援工作;及时上报事故和抢险救援进展情况;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事故抢险救援的指示和批示。

(二)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负责制定应急救援物资供应保障预案。负责组织应急所需器材和物资的调配。

(三)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承担对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的日常监督管理,制定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重点企业黑名单,协助其制定应急预案。

(四)市环境保护局

承担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监测计划及技术储备;评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与生态破坏程度,及时提出应急措施和建议;协助环境污染纠纷的监测取证和评价;做好事故现场控制,承担环境执法工作。

(五)市卫生局

承担制定受伤人员治疗与救护应急预案;负责事故现场医务人员、医疗器材、急救药品的调配,组织现场救护及伤员转移;负责统计伤亡人员情况;评估事故发生对大气、饮用水和食物染毒程度,提出应急处置办法;对参与应急行动人员进行自身安全防护指导。

(六)市公安局

承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期间的交通管制,提供应急通行证;维护事故现场的秩序和安全警戒,组织事故可能危及区域内的人员疏散撤离,提供消防救护等工作,参与事故调查处理。

(七)市农业局

承担建立完善种植业、养殖业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评估农业污染事故破坏程度;及时提出应急补救措施和建议;协助农业污染事故的监测和评价;做好事故现场控制,防止损失扩大。

(八)市水利局

承担事故应急所需水文资料,协助做好重点水域污染防范,参与水域污染预防和处置工作。

(九)市交通局

承担环境污染应急期间的水上交通管制,组织船舶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十)市气象局

承担事故应急所需气象资料和气象预报工作。

(十一)市财政局

承担制定经费保障方案及其相关政策,保证事故应急的设备、医疗救治、交通工具等所需经费;保证市应急处理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所需的日常工作和运行经费。

(十二)市委宣传部

做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和事故发生时的应急知识宣传;强化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新闻舆论监督;做好事故现场的报道和应急信息的。

(十三)市监察局

承担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工作的监督检查;对督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督办。

其他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积极配合事故应急工作,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发事件的发生。

第四部分事故的应急处置

一、应急预案的启动

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按分级应急组织体系开始工作,启动应急预案:

(一)本市范围内的工业企业违法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

(二)本市范围内的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火灾、爆炸等突发性事故,导致生产原料、产品外泄,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

(三)本市范围内贮存化学品的仓库发生火灾、爆炸等突发性事故,导致化学品外泄,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

(四)运输化学品的车辆、船只等交通工具,在本市范围内发生交通意外,导致化学品外泄,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

(五)其他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情况。

二、事故的处置程序

(一)迅速报告

在接到事故报警后,值班人员必须立即向市环境监察支队报告,市环境监察支队立即向市环保局领导报告,根据情况成立事故应急现场指挥组。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时向省环境保护局和市应急指挥部报告。

(二)快速出击

接到报告后,市应急办公室指令各应急组携带污染事故专用应急监察、监测等设备,立即赶赴现场。

(三)现场控制

应急专业组到达现场前,公安、消防部门尚未对现场进行处置的,应急专业组应进行现场控制和处理,尽可能减少污染物产生,防止污染扩散,根据现场勘验情况,配合划定警戒线范围,禁止无关人员靠近。

(四)现场调查

应急专业组到达现场后,应迅速展开现场调查,判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污染物种类、性质、数量,已造成的污染范围、影响程度及事发地地理概况等情况。应急专业组应分工协作,组长负责与当地县区、乡镇政府协调,与监测人员沟通,确定现场监测布点;组员在组长的领导下,负责现场调查、勘验调查。

对涉及工业企业和危险品重点监控单位的污染事故,应立即与该单位的应急事故处置小组联系,指导其进行事故处理。

(五)情况上报

应急专业组组长将现场调查情况及拟采取措施报告应急现场指挥组,6小时内速报,24小时内确报。应急现场指挥组负责报告市应急处理办公室及上级部门。根据事故影响范围大小,应急现场指挥组决定是否增调有关专家、人员、设备、物资前往现场增援。

(六)污染处置

应急专业组根据现场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并参考技术组意见,向应急现场指挥组提出科学的污染处置方案,责令、监督、指导有关责任单位、人员或专业处置单位对污染物进行处置,减少环境污染。涉及大气污染事故的,现场调查或查取有关空气动力学数据(气温、气压、风向、风力、大气稳定度等);涉及水污染事故的,现场监测人员要测量水流速度,估算污染物转移、扩散速率。对事故发生地周围环境(居民住宅区、农田保护区、水流域、地形等)做初步调查。

(七)污染警戒区域划定和消息

根据污染监测数据和现场调查,应急专业组向应急指挥组建议建立污染警戒区域(划定禁止取水区域或居住区域)。应急现场指挥组向市应急处理办公室报告后可受市政府委托警报决定。

应急现场指挥组要组织各应急专业组召开事故处理分析会,并及时向应急处理指挥部报告情况。

(八)污染跟踪

应急专业组要对污染状况进行跟踪调查,根据监测数据和其他有关数据编制分析图表,预测污染迁移强度、速度和影响范围,及时调整对策。每24小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一次污染事故处理动态和下一步对策(续报),直至事故污染消失,警报解除。

(九)调查取证

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收集相关证据,确定事故责任人,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十)应急终止

应急现场指挥组组织专家论证调查后,确认突发事件具备应急终止条件,报告市应急处理指挥部后,由市应急处理指挥部决定并向社会应急终止信息,即警报解除信息。

(十一)结案归档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处理完毕后,形成总结报告,按时上报并存档。

四、事故的恢复处理

(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警报解除后,指挥部要做好人员抢救及安抚、设施恢复等善后工作。

(二)要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基本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并进行评估。进行决策记录、信息分析等相关资料的汇编。

造成特大损失的事故发生后,按事故管辖权限逐级上报。

(三)事故发生后,各级环保监测机构对事故现场及周围大气、水环境进行跟踪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向指挥部提出恢复方案。

第五部分督查与责任追究

一、工作督查

(一)督查的范围

各县区要成立督查组,对本地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实施分级督查。

市应急处理办公室下设的督查组要负责全市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监督检查,查处违反本预案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加重的单位和人员,情节严重者,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督查的程序

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和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督查工作,预防事故的发生。

1.根据本预案的要求,由各级督查组制定工作方案;

2.实行现场督查;

3.分析评估反馈检查情况,形成督查意见;

4.对存在的问题,下达督办单并依法监督执行;

5.检查督办单落实情况;

6.将督查、督办有关情况上报市应急处理指挥部。

(三)督查的方法

1.听取汇报;

2.实地查看。

(四)督查发现问题的处理

1.督查时发现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的紧急情况时,要及时向当地应急处理指挥部报告,并实地做好预防和应急工作;

2.督查时发现一般问题,要进行分析整理,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市应急处理指挥部,并提出有关建议。

二、责任追究

凡违反本预案的规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不能及时控制和处置,造成事故影响扩大,损失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刑事责任。

第六部分保障

一、各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员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按要求完成应急处理任务。

二、采取有线、无线和计算机网络的方式,确保通讯畅通(包括公休日)。

三、专业队伍要做好必要的应急准备,包括车辆、检测仪器及有关防护用具、药品等。

四、后勤保障部门要按照应急指挥部的要求,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第七部分其他事项

一、各县区应参照本预案,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应急预案。

大气污染应急管控篇(4)

关键词:重污染天气;环境应急体系;可吸入颗粒物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68-2

0 引言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之一,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大气重污染指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大于或等于201,即空气质量达到5 级及以上污染程度的大气污染。重污染天气主要是指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就是俗称的雾霾。为了响应《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气象部门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预警工作,中国气象局于2013年9月1日起正式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工作,为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应对重污染天气提供决策支撑。目前国内各城市的重污染天气预警标准不统一,但是重污染天气的红色预警无疑都为Ⅰ级预警,即最高级别的预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影响最大的。

1 重污染天气的成因

分析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污染物排放量大,燃煤、工业、机动车、建筑和道路扬尘是主要的排放源,是造成重污染天气的根本原因。二是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这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直接原因。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飘浮在空气中。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三是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的叠加是重要的因素。由于空气的扩散十分广泛,大气污染范围比较大,同时还要受到气候和风向的影响,大气污染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四是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伴随着森林与植被覆盖率的减少,使得大自然环境调节与容纳能力的减弱,也是重污染天气形成一个重要因素。

2 重污染天气的危害

2.1 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重污染天气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对交通运输如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公路、铁路的影响主要表现对驾驶人的影响,重污染天气对道路状况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尤其对于能见度来说,很容易导致驾驶人的视觉效果受到影响,造成一些恶通事故。重污染天气对于航空的影响主要导致航班无法及时有效的运行,较严重时会导致航班的取消,造成旅客的滞留,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2.2 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重污染天气对电力系统的主要影响表现在电力设施方面,例如:对输变电设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空气湿度及污秽物造成污闪,而大面积污染事故对电力系统的破坏是灾难性的。

2.3 对农作物的影响

重污染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方面。重污染天气时阳光寡照,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养分和能量得不到充分满足,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植物虽然具有吸附尘埃的作用,若是空气流动性差,粉尘颗粒浓度过大,会使植株不堪重负,从而影响植株的呼吸作用。

2.4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重污染天气造成空气质量下降,而空气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元素,人类无时无刻不再呼吸着,颗粒物PM2.5和PM10为影响空气质量最显著的主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着人体的健康,还会影响人们的心情。粒径小于2.5微米的粉尘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等疾病。除此之外,这种颗粒还会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威胁人体健康。

3 重污染天气的控制措施

3.1 从源头控制

对于怎样控制一种污染现场,我们一般从污染源、污染途径、受体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无疑从源头进行控制是最有效的。源头控制首先要明确污染源及污染物。重污染天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雾霾天气,这是一种与大气污染密切相关的天气现象,主要污染物是气溶胶。其次,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把控新建项目准入条件,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减少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清洁生产体现的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先污染,后治理,是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清洁生产要求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减少其对人类及环境可能的危害。第三,增加企业污染排放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只有在政府监管和公众监督的双重推动下,大气污染才能消除调查盲点,得到有效根除。第四,要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实现先浓度控制为主向总量控制过渡。

3.2 构建重污染天气环境应急体系

自2013年,环境保护部办公厅了《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各城市及地区陆续编制了大气重污染的应急预案,明确了预警和响应措施,我国对于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工作越来越重视。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解决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项的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强化风险防控,构架重污染天气环境应急体系,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及强化责任追究,达到减少或避免重污染天气持续发生的目的,在不可避免遇到空气重污染的情况时,实现提前预警、及时响应,引导公众做好卫生防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3.3 区域联防联动

大气污染具有区域性特征,并同时受到气候气象的影响,单靠一个城市采取污染防治的措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需要区域的联防联控,才能更好地规避或减少重污染天气的影响。以京、津、冀为例,山西地区的大气污染物很容易在偏西南气流的输送下,沿着太行山系中的洋河河谷和桑干河河谷向京、津、冀地区输送,导致大范围、区域性污染。目前,按照“2+4”的协作模式,北京、天津分别与廊坊、保定、唐山、沧州建立了联防联控合作机制,这将会对区域空气质量共同改善发挥重要作用,并加快削减区域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区域传输影响。

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工作涉及不止一个部门,需要多部门及时启动联动联防才能防治大气污染。气象部门联合环保部门负责监测预警,为应急联动提供可靠信息;此外,气象部门还可以与交通运输、教育、卫生、安监、电力等多个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应急联动机制,第一时间向各部门预警信息,提供应对防范建议。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通过人工干预的措施,冲刷、稀释污染物,减少重污染天气的危害。

4 有关重污染天气的思考

随着工业的发展,重污染天气的频繁到来,更多的人开始思考它形成的原因?怎样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同时它也告诉我们,无休止向大自然索取,必将付出代价。我要想持续的发展,不能一味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要提倡使用和发展清洁能源。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着空气。氧气来源于各类植物的光合作用,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我们人类和其他生命将不复存在.。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资源,同时也需要人类的关心和爱护,只有当自然环境处与一种生态平衡的和谐状况时,人类的明天才会美好。

参 考 文 献

[1] 朱云.重污染天气环境应急体系构建路径[J].环境经济,2014(123):14-15.

[2] 王守强.雾霾的成因危害及防护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2,32(10):163-164.

大气污染应急管控篇(5)

我国的环境管理和环境治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作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物联网在环保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指引下,“环境监测信息化”已经从概念阐释进入到政策落实阶段。目前环保物联网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环境管理升级、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型环保产业的重要手段。此外,环保物联网对促进我国环保领域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也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物联网技术应用提高环境监测水平

中国社会正步入一个特殊的环保敏感期,由环境问题引发的也不断增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处于集中爆发的时期。其中尤以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最为典型。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雾霾发生频率之高、波及面之广、污染程度之严重前所未有。同时,中国的水污染状况也不乐观。中国地质科学院完成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未受污染的地下水仅占采样点的55.87%,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地下水高达44.13%。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想提高环境质量,首要的工作就是控制污染源头。要控制污染源头,则首先要对污染排放量进行监测。

在这个时候,物联网在环境监测上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物联网环境监测主要通过运用各种物联网技术,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代表值进行实时在线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预警和管控环境质量的物联网行业应用。那么其监测范围如何呢?

据悉,物联网环境监测应用主要分为生态环境监测和污染监测,其中生态环境监测可细分生态环境监测、水质监测、大气监测、噪声监测、降水监测、土壤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排污监控、森林植被防护等;污染监测则可细分为废气污染源监测、废水污染源监测以及固体废物在线监管等。

以大气监测为例,通过把在线监测仪器、有毒或有害气体传感器布置在污染源、人群密集或敏感地区。当某监测点大气发生异常变化时,传感器通过传感节点将数据上传至传感网,最后交给应用层程序进行处理,应用层程序会根据事先制定的事故应急预案执行处理。对于污染单位排放超标,物联网可通知环保执法单位、污染单位对污染事故进行处理。

而水质监测系统则包括饮用水监测和水污染监测。饮用水监测在水源安装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将水质的PH、SO2、铝、铁、锰、铜等指标值实时上传到水质监测中心,实现对饮用水的监测和报警。水污染监测是在污水排放单位安装污水自动分析仪器和摄像头,对污水的CODcr、BOD5、TOC、NH3-N、流量等指标实施实时监控,并将污染信息发送到排污单位、监测中心,对污染事故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防止重大污染事故的出现。

物联网应用到环境监测,不仅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防灾减灾等提供可靠信息支持,还具有支持科学研究、环境量化考评、安全保障等服务和智能化信息管理、处理机制;并且监测目标范畴也由单纯的环境信息和污染指标扩展到环境、气候、物及人的活动。目前,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已经应用到了污染源监控、环境在线监控和环境卫星遥感等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环境监测手段。

环保物联网三套系统分工合作

环境保护的范围涉及到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的各个领域,由于环境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庞大的整体,所以对其进行保护不仅包含对环境要素的认识和理解,更包含着对资源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管理能力。

总体来看,我国环保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组织可以分为三大块:即对整体环境质量的监测、对污染源的监测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按照这样的逻辑,环保物联网的监测任务分别指向了重点监测地区、企业和应急事件,也就形成了覆盖不同领域的三套系统,即环境质量综合监测管理系统、企业污染源综合监控系统和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处理系统。

那么,这三套系统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

首先来看环境质量综合监测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用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来感知和识别环保监控数据信息。主要应用范围既包括环境敏感区域,如环境质量监测点、环境功能区、水源保护区、自然生态保护区等,也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处理厂等环保企业。

目前,我国已经在北京市南部郊区、天津市和河北省石家庄、唐山、邢台、邯郸以及山东省德州、济南及河南省豫北平原等地区推进建设地下水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物联网监测体系,目的就是“到2015年底,初步建立华北平原地下水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网,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加快华北平原地下水重点污染源和重点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治。”(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除了水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之外,我国还在多个地区部署建设了对环境质量水、气、声、沙尘等监测数据的统一监管体系。比如易发生沙尘暴天气的内蒙古就在全区建设了20个沙尘暴自动监测站,以监测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最大小时浓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北和北京等地区建立了沙尘暴监视网。通过监测总悬浮颗粒物、PM10、湿度、温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来综合反应我国的沙尘暴发生规律。

另外一套系统是针对污染源的企业污染源综合监控系统。

环保行业系统复杂,需要监控的点数量比较多,位置也比较分散。传统的企业污染源监控主要靠放置检验检测装置收集数据,由于监管不定期,所以在实际操作上弊病明显。而企业污染源综合监控系统则是无人值守自动运行的,该系统以图像监控为主、数据监控为辅,结合多种报警功能,可针对所辖区域重点企业(如印染厂、造纸厂、水泥厂、火电厂、垃圾填埋厂等)废气、废水的排污情况、环境安全参数监测(温度、压力、气体浓度、液位等)、环境污染参数监测(CO、有机物浓度等)进行实时监控,实时、直接地了解和掌握各个污染源现场的情况,及时对发生的事件做出反应,操作上简单方便,对预防重大事故发生起到重要的预防作用。比如内蒙古自治区建设的污染企业综合监控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全区399家企业的838个点位的自动监控,219家企业的262个点位的视频监控。

第三套系统则是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处理系统。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和自然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增加,我国也进入了突发环境事件的多发期。比如我国环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事件、辐射事件、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海上船舶、港口污染等环境突发事故逐年增多。如何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建立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的防范机制,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的热点问题之一。

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则在具体应用层面上显示出其价值。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卫星支持的3S等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支持环境应急工作开展。

比如以“中国环境一号”A、B卫星为代表的光学卫星拥有热红外相机、超光谱成像仪等多种遥感探测设备,具有中高空间分辨率(相机空间分辨率达到米)、较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环境一号卫星在沙尘暴检测、区域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检测、地震、泥石流等环境风险排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旦发生险情,突发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结合距离事发地最近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数据,根据系统内置的多种污染源扩散模型算法,模拟事故发生时污染物扩散趋势,用以支持环境监测点部署及应急指挥的业务需求。这样就可以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环保物联网建设热潮涌现

环境污染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绿色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环保物联网作为推动环境信息资源高效、精准的传递,支持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测监督执法及管理决策等环保业务的综合系统,正在赢得世界广泛的认可。

目前,环保物联网在世界已经有了很多应用案例,例如美国开发的用于实时监测城市环境污染数据的“CITY SENSE”监测系统,用于监测大鸭岛海鸟栖息情况的生态监测系统、澳大利亚用于监测蟾蜍分布情况的生态监测系统等。此外,瑞士巴塞尔大学、苏黎世大学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联合启动的“PERMA SENSE” 项目,目的在于应用物联网对阿尔卑斯山地质和环境状况进行大范围深层次长期监控。

香港科技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开展无线传感网络平台Ocean Sense,用于海洋环境监测。该平台设置20个监测节点,用于采集和分析处理温度、光强、信号强度等海洋环境参数。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的“绿野千传(Green Orbs)”森林生态物联网,则部署了1000多节点,主要用于监测森林的温度、电压、光照等生态指标。

科研只有最终服务于社会,才会真正实现它的价值。虽然以上的应用案例目前大多属于科研应用,但正是这些科研应用项目带动了环保物联网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领域落地项目的实施。

近两年来,随着环保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成都、无锡、山东等先后被确立为国家环保物联网示范省、市,并且已经有了许多环保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案例。

例如江苏省打造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1831”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全省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空气环境、辐射环境等各种环境监控要素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内蒙古自治区建设了基于物联网理念的环保监控平台,在全国首创实现了对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监控及环境风险监控的统一集成整合,全面提升了全区的环境监管能力。此外,还有我国在无锡部署的太湖水环境监测示范工程,山西省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系统,正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及沿线水质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以及计划实施的湖南“智慧湘潭”工程等。

按照《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环保物联网建设内容包括环境质量、污染源、危废转移、环境监管物联网四类,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结合,助推环境管理能力的提升。随着环保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个集监测、监控和监管三位一体的全国智慧环保物联网应用体系初步形成。

环保物联网已成为现阶段巩固污染减排成果的有效手段。2014年7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告称,同意建设国家环境保护物联网技术研究应用(无锡)工程技术中心。该中心将通过应用物联网海量集成技术、细化污染源监控系统全方位架构、强化数字环境管理,带来环境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这对探索中国特色环保监控管理新道路、确保污染减排取得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环保物联网的体系结构需要重新梳理

环境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的问题。环境事故的发生,涉及到社会管理、环境规划、技术支持、司法立法等众多领域。同样,环境保护工作也需要环境监督、环境监测、环境决策、环境规划、环境立法、环境评价等工作的协同配合。

目前,我国的环保物联网建设已经基本实现了环境监督、环境监测这两个功能,对促进污染源的监管和建立新的管理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如果要实现环保物联网的第三个功能,即环境服务功能,我国依然面临很多挑战。

因为如果以“服务理念”为出发点,环保物联网就需要承载更多的功能。比如通过对各类环境数据的有效整合和集约共享,进行环境变化趋势预测、环境承载能力分析,来辅助政府进行环境管理决策;通过实时监测企业污染排放和生产工况,辅助企业进行生产工艺优化、节能减排决策;通过环保物联网和其他领域物联网关联,辅助交通运输、城市管理、风险防范等其他领域的管理和服务等。

大气污染应急管控篇(6)

关键词 环境监测技术 研发体系 发展方向

环境监测是为经济发展和环境管理服务的,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环境监测技术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实验科学,是环境监测的基础和基本依据。只有监测技术先进,数据准确可靠,才能有效地为管理和决策服务。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环境保护事业的逐步深入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研发工作如何为环境管理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就成为我们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那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可持续方向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搞好重点工业污染源总量控制监测技术研发

当前,我们应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采样、分析以及测硫和总量排放控制方法的研究工作,努力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搞好监督管理及总量控制、排污申报和排污收费提供技术支持。

1、做好总量控制监测技术暂行规定的编制工作。

要编制出包括废水、废气总量控制监测技术规范,来解决布点、采样、样品保存、测定、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数据分析和评价等有关环节的技术问题和难点,设计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应注意的事项和要求等。

2、加强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工作。

开展废水、废气在线监测技术研究,解决废水、废气连续自动监测技术问题。如开展对于采样以及测硫技术和装置的研究、分析测试技术和方法的研究,相关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等。

3、适量开发在线监测仪器。

当前,我们应对废水、废气总量控制指标的部分项目,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进行总量控制在线监测技术及仪器的开发研究,设计开发出其适用范围及相应的分析测试、数据处理、采样频次及相应的测硫技术和装置,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技术等。

二、重点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名单的筛选及其监测技术的研发

根据美国EPA于1997年规定,在废水监测中,应优先控制的污染物有129种,在这其中有机污染物114种;在1990年《新清洁空气法》中,已经提出应进行重点控制的有毒有害污染物有189种,其中有机污染物174种。这些污染物虽然只在局部地区出现,而且浓度较低,能够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1、主要研发的范围。

研发范围主要有化工、农药、石化、轻工、钢铁、焦化、医药、有机材料与合成材料、电子等重点行业废水、废气中重点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名单的筛选及采样、监测分析方法的研发工作。

2、加强调研工作。

我们应加强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的调查,优先控制名单的筛选和评价、监测分析方法的研究工作。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各行业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的分类、数量、危害、处理处置情况均不清。为此,需对各主要工业部门和重点企业固体废弃物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其毒性、数量、危害程度和范围等提出优先控制名单,同时,加强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采样以及分析方法的研究,为制订相关管理法规、标准、监测方法以及排污收费提供科学依据。

三、加强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的研发

近年来,由于我国多次出现重大突发性污染事故,如化学品泄露、水源地污染、农药中毒、危险品爆炸等急性或大面积污染事件。其特点是发生突然、来势凶猛、污染严重,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倘若事故一旦发生,就要求环境监测部门能够快速、及时地提供事故性质、有毒有害物质类别等信息及准确、定量的监测结果。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展对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的研发工作。

1、尽快编制出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我们应对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土壤、固体废弃物等应急监测过程从布点、采样、污染物类别或种类的判定及其快速监测和分析技术、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数据综合分析和评价等有关环节中的技术、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要求等进行规范管理。

2、大力开发快速检测技术。

开展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选择使用量大、储存和运输时化学性质不稳定、毒性强、水溶性好或易燃、易爆的污染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土壤、固体废弃物,则主要考虑其遇水反应性、腐蚀性、闪点、燃点、浸出毒性等。

3、尽快编制出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应用手册。

针对各类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污染事故,建立可能产生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种类、毒性、影响范围、监测分析方法、应急处理处置技术和对策等有关信息的工作手册或者信息软件,供应急监测技术人员和决策者使用。

四、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30多年来,经过科技人员的努力,我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已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但主要工作仍局限在实验室内,在全程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面,我们很少做工作。特别是在污染源、固体废弃物及生物和噪声的监测方面,没有进行全程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一些已经取得的监测数据,很难保证满足“五性”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努力,做好对影响数据质量的各个环节的全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

1、搞好监测点位的优化工作。

要在已对全国地表水和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进行优化和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地方控制的监测点位,努力实现保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2、做好采样方法技术规范的编制和修订。

要采取有力措施,强化采样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大气污染应急管控篇(7)

虽然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较低,但其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会显著改变大气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对空气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为逐步消除我国城市群的重污染天气,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可吸入颗粒物及细颗粒物浓度,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势在必行。

导致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是大气污染本质特征的变化。由于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主要城市群正经历由过去比较单一的大气污染向大气复合污染快速转变。在大气颗粒物包括PM2.5的一次排放持续强劲的前提下,大气O3浓度持续攀升,其结果是大气二次细颗粒物生成的速度加快,而且这些二次污染物在气象条件的作用下,在城市之间相互输送,导致我国区域性大气重污染天气发生。在此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导致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恶化的关键前体物。

挥发性有机物(VOCs),其组分十分复杂,分为包括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的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s),包括醛、酮、醇、醚等的含氧有机化合物(OVOCs),卤代烃,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等几大类成千上万种物质。

虽然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较低,但其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会显著改变大气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对空气质量产生不利影响。首先,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控制大气中臭氧的形成,是大气氧化性增强的关键因素。大气中,VOCs与OH自由基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二氧化氢、过氧烷基等自由基中间体。自由基中间体促使一氧化氮向二氧化氮转变,二氧化氮光解形成臭氧,进而形成光化学烟雾,带来极大危害。其次,VOCs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SOA),这是细颗粒物PM2.5中的重要组分。最后,很多VOCs物种及其光化学产物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危害,常见的如苯、甲苯、甲醛、乙醛、丙烯醛等。这些有毒有害挥发性有机物通过呼吸道、皮肤等进入人体,导致各种急慢性健康问题,包括粘膜刺激、炎症、心肺疾病、癌症等。

因此,为逐步消除我国城市群的重污染天气,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可吸入颗粒物及细颗粒物浓度,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势在必行。2010年国务院转发的《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中,将VOCs列为继SO2、NO2和PM10 之后拟重点防控的大气污染物。在2012年10月环境保护部公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减少VOCs排放的目标,对VOCs的治理提出开展重点行业治理、完善防治体系等相关措施。而在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更是明确了重点行业及治理具体措施,首次提出要推进针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污收费制度,同时强调了对其排放总量进行控制,加强控制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等要求。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防控的不足

防控大气挥发性有机物主要的不足体现在:缺乏国家的VOCs排放源清单。缺乏国家的VOCs源成分谱库。缺乏基于环境目标的VOCs总量控制和评估技术方法。缺乏适应行业特点的VOCs控制技术和管理方法体系。

由于VOCs种类繁多、来源复杂,我国目前对大气污染状况的研究,对大气VOCs来源和在大气污染形成中作用的科学认识还远不能满足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管理和决策需求。

缺乏国家的VOCs排放源清单。

国家VOCs排放量及其地区和行业的分布是科学研究和决策支持都急需的基本信息。但是,国家VOCs家底不清也是VOCs控制管理的主要障碍。目前,我国源清单建立所需的排放因子基本依赖国外的数据库,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污染物排放特征和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借用他国排放因子数据会降低清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VOCs来源量大面广,影响因素复杂,特别是我国国土面积大,地区发展不均衡,不同城市间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无论浓度还是组分均存在较大差异,急需更为广泛和细致的国家层面污染源普查行动。

缺乏国家的VOCs源成分谱库。

与SO2、NOx等大气污染物不同,VOCs的种类与其在大气环境中的作用密不可分。因此,需要构建反映不同来源的VOCs组成特征的成分谱库。然而,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基础薄弱,有关的研究尚刚刚起步,急需建立国家源成分谱的测试规范、数据平台及评估方法。

缺乏基于环境目标的VOCs总量控制和评估技术方法。 作为大气臭氧和PM2.5的关键前体物,VOCs实施总量控制的目的是科学实现国家和地区的环境质量目标。但是,VOCs排放与臭氧生成之间是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而VOCs转化对PM2.5中二次有机颗粒物(SOA)贡献的准确量化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国家急需在上述领域进行集成创新,建立基于我国环境目标(PM2.5、O3)的VOCs总量确定的技术方法,以及VOCs控制措施的环境改善效果评估方法,特别是在重污染条件下VOCs应急控制方案及快速评估技术。

缺乏适应行业特点的VOCs控制技术和管理方法体系。 按照行业的工艺特征和排放特征开展VOCs从生产到使用的全过程控制和管理,是国家防控VOCs污染的主要途径。然而,我国针对不同行业的VOCs控制技术的研发水平与先进国家尚有较大差距,还没有形成针对我国主要行业的VOCs控制技术体系,相应的排放标准、空气质量标准,VOCs排放收费和环境税,VOCs总量控制的核算与监管,以及总量控制措施的环境质量效应评估方法等管理技术方法均亟待建立。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防控主要途径

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纳入国家环境管理体系,统筹规划,着眼长远,目标明确,有序控制。

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明确了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重点行业和针对性治理措施。如在石化、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在石化行业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改造。限时完成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治理,在原油成品油码头积极开展油气回收治理。完善涂料、胶粘剂等产品挥发性有机物限值标准,推广使用水性涂料,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有机溶剂等。

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纳入国家环境管理体系,统筹规划,着眼长远,目标明确,有序控制。

首先,针对已经确定的重点行业,建立国家及区域VOCs排放的相关数据库。收集和整理已有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和行业与企业的污染源普查和排污申报等信息,对其进行核实和调整,以此编制重点行业的排放源清单和排放量清单数据库;基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信息,收集具体组分物化性质和毒性数据,建立重点行业典型工艺所排放VOCs的物化性质和毒性数据库;根据行业溶剂的使用信息、物化性质、环境毒性、健康效应,建立挥发性有机物的危害性分类分级筛选技术体系,构建典型行业挥发性有机物优先控制名录清单。

第二,建立VOCs排放重点行业的控制技术体系。根据VOCs实际排放特点,开展针对性减排流程与工艺的研究,利用已有基础平台,对催化、吸附、回收等后处理主流减排技术进行综合评价和费效分析,筛选出经济、可行、高效的(综合)治理技术,确立重点行业的优选控制技术,并具体分析技术实施的应用前景和减排效果。最终提出重点行业典型工艺过程VOCs排放控制技术的优先方案。开展技术减排与政策减排的比较研究,提出重点行业VOCs排放的全过程优先控制技术,形成重点行业VOCs减排控制技术指南。

第三,确定重点行业VOCs总量减排目标和总量控制方案。综合利用统计学、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等知识,全面考虑国家及区域未来的发展规划及控制水平,根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对环境空气质量和PM2.5浓度的控制要求,提出总量确定和总量分配方法。确定总量减排的战略目标和阶段减排目标,并根据各区域空气质量目标(如《北京市2013~2017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经济发展水平及污染防控能力,以及重点行业关键源对区域的绩效及污染排放量的贡献率,确定总量分配因子,将总量指标分配至各城市重点行业,确定减排目标。如果可能的话,分配到具体企业。运用情景分析法,综合考虑重点行业的发展规划以及未来VOCs控制技术水平,设计控制方案情景,综合分析控制方案的减排效果、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重点行业VOCs总量控制方案建议。

第四,制定重点行业VOCs总量减排的监管及评估方法。在确定总量减排的核算核查方法的基础上,设计VOCs排放现役源和新增源总量减排的考核指标,构建总量减排绩效考核体系框架。建立总量减排的综合评估方法,包括对减排的实施效果、空气质量改善效果、减排成本与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评估。

最后,确定重点行业VOCs控制政策与管理体系。考察国外相关工作经验,结合我国已有管理政策法规和污染解析结果, 综合考虑相关部门、企业等各层面的需求及环境管理工作特点,探索包括VOCs排放量申报核查、VOCs排污收费、VOCs减排激励机制在内的各种制度,从而建立起重点行业VOCs控制政策与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