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3 17:07:01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篇(1)

[关键词]旅行;自理旅游;访问者;消闲

进入到2l世纪后,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把我国的旅游业带入国际化的竞争环境。我国在2001年旅游创收和海外旅游客人接待量均已达到世界第5位。根据这样的发展速度,世界旅游组织作出了这样的预测:到2020年,无论是入境还是出境的旅游者人数,中国都将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大国。这种局面无可辩驳地证明我国旅游业在世界上逐渐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中国旅游界目前确实存在着某些旅游专业术语使用不准确、定义不科学的现象。有些错误概念甚至已成为国家文件中正式使用的标准术语了。这些在旅游界中很难达成共识的概念及定义不仅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增加了应用的麻烦,而且也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国际交流。

中国旅游界出现专业术语使用不当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最初在翻译外国旅游术语的过程中对汉字的选择存在着随意性;二是不恰当的词汇出现后被社会约定俗成;三是由于旅游各相关学科之间少有交流。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目前流行的各种旅游术语做出准确表述和科学的范围界定。本文将对比较典型的术语错误作出分析。

1 旅行与旅游不应混淆

我国旅游界经常混淆“旅行”和“旅游”这两个基本概念,“旅游”被一些人误解为是“旅行”的同义词而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为纠此纰缪,谢彦君先生曾给旅行下过较为简明的定义:“个人出自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前往异地并在该地做短暂停留所度过的经历”。遗憾的是该定义出现了增添内涵的瑕疵。

1.1 旅行的含义

中文“旅”的意义仅指人类离开长住地活动的状况,该词含有人的方位关系而没有表述行为目的的成分。唐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说:“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则称:“又凡容羁旅,义取乎庐;庐,寄也。”这些表述都说明旅行仅指人类前往非定居地的活动。古代以“旅”字派生出“旅行、旅途、旅程、旅居、旅舍、旅食、旅思、旅客、羁旅、商旅”等相关词汇,也恰恰证明“旅”字本身并不反映出行目的。“行”的字义更是简单到人之步趋行走。当二字结合成“旅行”这一词组后,其定义可简化为:“人类暂时离开惯常生活环境圈前往异地的行为”。这种仅突出了“暂时”和“异地”两大属性的定义反可使概念扩大了外延。至于迁徙因具有定居性质,故更无刻意表述的必要,这也符合逻辑学中“对正概念下定义不使用否定句”的规定。

1.2 “游”的含义

中文“游”的词义表达着出行的目的,它隐喻着随心所欲活动的自由特性。《正字通》中解释:“游,自适也”。朱熹将《论语・述而》中的“游于艺”解释为:“游,适情之谓”。

有关“游”的词汇,如游戏、游玩、游艺、游方、游宴、游猎、游观、游览、云游、遨游、行游等都与自适、适情有关,所谓人类以“游”为目的的“活动”其实就是自由、主动的活动行为。即使是赴异地受规矩限制的游学,同样是主动或自愿的行为。人们对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句中“游子”的理解通常是离母远行之人,其实这个“游”字另含有不再受家慈庇护关照、享有自主行为权利的意义。此外,诸如“游人”、“游宦”中的“游”也均有不受惯常社会环境和地域控制(或干涉)的成分。我国人对“游览”一词的理解仅指人们在可自由活动的地点(多指景点)以观赏景物为主要形式的自由消遣娱乐活动。而这种景点即可位于长住地,又可位于异地。由此可见,“游”字本身并不一定要涉及本地或异地的方位关系。

1.3 “旅游”与“旅行”的区别

经国外社会学家考证,与“旅行”对应的英语“Travel”来源于法语“Travail”,该词原本含有努力、劳动、痛苦等意义。这与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的旅游“Tour”或“Tourism”有显著区别。在欧美国家理论研究中,旅游的历史发展进程被划分为“Travel”、“Tour”、“Tourism”和“Mass Tourism”四个不同时期。这种划分不仅反映了活动规模的扩大,还体现出活动目的的本质区别。目前的中文尚无准确对应的简捷概念。“旅游”一词是“旅行”与“游览”复合而成的现代词汇。它明示了人类外出的行为表象和消遣娱乐的目的。为此我们可将旅行、游览和旅游做个直观比较。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旅游(Tourism)和旅行(Travel)都分属于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汇,二者本质区别在于内涵的不同。从逻辑上说,“旅行”一词只是泛指人类出行手段的状况,故可以包容任何出行目的,其中也包括以消遣娱乐为目的而外出的旅游。这正如谢彦君先生所做的归纳:“所有的旅游都要经过旅行过程,但不是所有的旅行都是旅游。”目前国际上有关旅游的文件中多使用“旅行”一词,并非是有意混淆“旅行”和“旅游”的概念,恰恰出于“旅行”的词义更为广泛,有利于扩大消费市场的缘故。

1.4 “自助游”应称为“自理旅游”

“自助游”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荒唐概念,它源于社会上较为流行的新词汇“自助-”。中国自从引进了英语“Super-”或“Help me-”后,却想当然地将词义翻译成“自助-”。“自助”这一概念本身在逻辑关系中就属自相矛盾,因为社会生活中的任何帮助和受助现象都是自他关系而不是自我关系,这意味着没有人能帮助自己。如将超市称为自选商场一样,所谓“自助”实际上应称为“自选”或“自理”。自助餐实际上是自选餐。人们常说的所谓“自助游”从活动性质和行为上看,只是散客自主选择地点与方式的旅游活动。其实从服务与消费关系分析,两者根本不存在“助”的关系。即使参加团队旅游活动也不是受助。因为旅游者接受的是有偿服务,交付货币的行为实质是客人得到旅游服务而必须交付劳动报酬,旅游业所有劳动者的任何服务都是必须履行的责任而并非为无偿提供帮助。只有旅游者之间的帮助才属于互助行为。这些都说明在所有旅游活动中根本就不存在“自助”现象。所以说,“自助游”应改称为散客的“自理旅游”。

2 旅游主体中的各种术语错误

在我国部分旅游行政机构的文件中,对旅游主体的表述也存在混乱现象。如游客、过夜旅游者、当日往返旅游者等概念都缺乏科学性。这种错误主要出于翻译工作者的画蛇添足。

2.1 游客应称为访问者

汉语中的“客”是与“主”相对应的,它随环境变化有着不同的定语称谓。如交通工具上的消费者被称为“旅客”或“乘客”;商店、餐厅等经营场所的消费者可称为“顾客”或“宾客”;而在习惯上对“游客”的 理解应仅指在各旅游点游览的客人。

1963年联合国在罗马召开的国际旅行和旅游会议中确定了“Visitors”的概念,其中文的正确对应词汇本应为“访问者”,但在实践中却被错译成了“游客”。访问是指走访询问,此行为具有时间上的临时性、短期性以及活动目的上的广泛性,它几乎可以包括接触自身事物以外的所有事物。“访问者”泛指出行者,词义比“游客”有更大的外延性,这才是值得我国推广的概念。若想使概念本土化,我们也可将入境“访问者”称为“来访者”。

2.2 过夜旅游者是画蛇添足的概念

联合国1963年在罗马会议中已经明确规定了旅游者必须是指停留时间至少超过24小时的访问者。而我国将英语中的“Tourists”翻译成汉语后,却在旅游者前繁琐地添加了“过夜”二字,反而使概念显得十分滑稽。如同向住店客人告知提供“免费早餐”的酒店没有必要嗦地宣称自己是“早晨提供免费早餐”一样,既然“旅游者”的定义已经界定有“过夜”(24小时)的成分,所以“过夜旅游者”一词应予以废除。同理,旅游局文件中关于“国内(过夜)旅游者”的概念表述也应直接称为“国内旅游者”。

2.3 一日游游客应为一日来访者

“一日游游客”的英文原本有二,即:“Excursionists”或“Day visitors”,本意为游览者和一日访问者。我国旅游局对“一日游游客”进一步细分为“国内一日游游客”和“出境一日游游客”,这本是一个进步。但由于在“国内一日游游客”的定义中从距离和时间上增添了“……离开惯常居住地10公里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的下限规定,却将问题复杂化了。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人们超过6小时到离家10公里以远的地方活动已十分普遍,如果将他们都被归纳为“一日游游客”,似乎显得过于牵强。其实,本市居民是否划入“一日游游客”意义不大。如果我们承认“访问者”的概念比游客更为合理,那么就可将“一日游游客”分别定为国内的“一日来访者”和出境的“一日出访者”。

2.4 国际旅游者或来华旅游者应称为海外旅游者

我国国家统计局和旅游局文件中认定了(来华)“国际旅游者”的范围包括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针对我国特有国情,这一概念显得很不严谨。

由于无法改变的历史原因与当前国策,中国大陆与港澳台目前被分成4个在政体及制度上都暂时呈相对独立状态的地区,但这并不改变其中任何一个地区都属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其居民同是中国公民的事实。港澳台同胞到中国内陆活动应属国内旅游行为,将他们称为国际旅游者、来华旅游者或入境旅游者都是不恰当的。鉴于中国历史上有将非祖国大陆的所有地区都称为海外的习惯,对进出中国大陆的旅游者可统称为“海外旅游者”和“赴海外旅游者”。其实使用国际上通行的“访问者”一词,并演化为“来访者”和“出访者”才是最为简捷的做法。这种观点能否被我国接受,有待专家论证和国家旅游行政管理机关裁定。

另外,国际旅游组织目前对各国入境旅游者的统计中,更多的是使用了外延更大的“抵达者”(Arrivals)的大概念,从而彻底避开了从目的区分“旅行者”与“旅游者”的麻烦,此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3 其他以“旅游”冠名的错误术语

我国全面发展旅游事业以来,冠以“旅游”的概念比比皆是。仔细分析却不难看出其中很多词汇都存在有逻辑关系的错误。并非是所有涉及旅游的领域都有必要称为“旅游某某”。如旅游财会、旅游餐饮、旅游美学……语言学存在这样一种规律:所有定语的出现都会使事物的外延缩小、范围具体化、内容明确化。增添“旅游”这一定语后的各种事象都应突出其专业特点。那么是否真存在着有别于其他服务行业财会的旅游财会、旅游餐饮?旅游餐饮是否只为旅游者提供菜肴?旅游美学是否只须旅游者掌握的审美知识……可见,单加上“旅游”二字未必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3.1 “旅游管理”属侵权

管理本是出于各级劳动者的分工合作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它存在着指令与服从的隶属关系。反之,旅游是消费者自由活动行为,他们只选择符合自己利益的消费形式并接受相应服务,无须服从任何形式的管理。任何接待组织与个人对旅游者的消费都只有提供优质服务的责任而没有实施管理的权利,所以“旅游管理”是错误概念。

我国现称的旅游管理实际上多指国家行政机关对旅游事业进行的宏观管理和对旅游企业实施的指导与监督管理,以及各旅游企业内部因生产需要而出现的各种分工合作的管理。如旅行社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游交通管理、旅游区规划管理等都是如此。既然与旅游有关的种种管理都是针对旅游事业中生产或经营而言,那么称为“旅游事业管理”、“旅游业管理”以及“旅游某某业管理”才更为贴切。同理,我国旅游院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也应更改称为“旅游事业管理专业”或“旅游某某业管理专业”。其实各院校的旅游专业都从未开设过也根本无法开设能管理旅游消费者的专业课程。

3.2 “旅游定点某某”有垄断之嫌

我国多数称为旅游饭店的住宿业是因可以接待旅游者(特别是国际旅游者)和因由各地旅游局投资并直接管辖而定名的。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化,这些机构都已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存在的企业。

从性质上分析,真正的旅游饭店是指具有各种娱乐、消闲功能的综合住宿企业,它类似我国的旅游度假村。同理,旅游商店与旅游餐厅也应是专门销售旅游商品与旅游风味菜肴的生产经营部门。仅具有接待旅游者食宿条件的星级饭店不属于旅游饭店的范畴。

目前我国多数旅游城市都采用了定点经营的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正常秩序的积极作用。然而看似合理的此项政策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是否合法却值得研究。因为此类概念将直接导致有无旅游接待企业经营权限和非旅游者消费权限等矛盾的出现。诸如当地居民有无权利前往旅游定点企业消费;旅游者有无权利选择到其他服务部门消费;其他经营者有无权利为旅游者提供相应服务等问题都会相继产生。可以说,这些概念和由此衍生出来的“旅游黑点”、“旅游黑店”、“旅游黑车”等概念都是我国计划经济政策的产物,这种具有典型行业垄断经营特点的体制与政策很难说具有合法性。

为促进旅游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保障我国旅游市场向规范、有序的道路健康发展,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目前阶段仍有必要继续旅游经营企业的定点认证与管理工作,并将这类企业统称为:“旅游定点企业”(如“旅游定点商店”或“旅游定点餐厅”等)。但只能将舆论导向限定为:凡经过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认定了服务质量与经营资质的旅游定点企业,都是能最大限度保障旅游者消费权益的合法企业。

4 休闲只是消闲的静态形式

“Leisure”一词被翻译为休闲后,成为我国当今炒作的热门话题。但从语境分析它却是错误的翻译结果。严格意义上讲,休闲只是消闲的静态形式。

“闲”的本义源于门遮之阑,故《说文解字》称其为“从门,中有木”,是起到限制活动或防卫作用的设施,转意为形容人所处状态时则可理解为止于家中无事做,而并非是有些人望文生义地理解为“门里看外面的树木”之意。“闲暇”是指人的无须刻意活动的时间。闲暇过多的人都会感到无聊,于是便自然引发出如何利用“闲”以排解无聊的念头。这种排解究竟应采用“休”还是“消”的方式则反映着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休闲与消闲在现代汉语虽常通用,但二者却有静与动的本质区别。《说文》称“休”为“息止也”,故该字有静止之意。“休”字的组合是人依靠树木,符合休息的本意。发展为“休养”就是人们尽量减少活动的养身。那么“休闲”的准确表述应为用休息或休养的方式打发闲暇,这意味着休闲具有静态特征。最直接、简便的休闲是看电视或聊闲天。对“消”字,《说文》则解释为“尽”,那么消闲就有将“闲”用尽之意,即要将无所适从的“闲”消化、消费、消磨、消除掉。从逻辑关系上看,“休闲”只是“消闲”的形式之一。所以,真正的休闲产业应是能使消费者很少活动也可获得享受的影视业、茶馆或室等。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篇(2)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文献包含了学科研究的最新热点与动向,分析科学主题文献有助于把握学科研究方向,了解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主要采用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III),对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统计与分析。科学知识图谱能够针对科学主题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学科网络机构的生动可视化展示,其相关参数主要包括:①时间跨度(Timespan)、时间切片(SliceLength)、频次(Frequence)、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的设置;②节点(Node)、连接线(Link)、网络密度(Density)、聚类指标(ModularityQ)的分析,③节点圆环大小、连接线、时间的识别。主要指标说明:①若聚类参数0.4≤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为合理,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高;②生成的可视化图谱中,节点圆环的大小与分析对象出现频次成正比关系;③节点圆环外层年轮宽度与中介中心度大小成正比关系。

1.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后称CNKI),分步对CNKI数据库中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首先,关键词为“休闲农业”,期刊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时间跨度为2000~2014年,对已发表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得到457条记录。其次,以博、硕士论文为主要来源,时间跨度为2004~2014年,检索经清洗后得到博、硕论文228篇。再次,增加“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等五个关键词进行补充检索,共得期刊论文1298条记录。最终,经过辨别、整理、去重,删除会议纪录、报道、无作者等,得休闲农业期刊文献1062条文献,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样本。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概况

研究成果方面,休闲农业研究在近十年中呈现快速、稳定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15条,到最高峰2010年184条;前期主要以休闲农业理论基础、概念定义等方面探讨为主,2008~2013年研究成果出现爆发式发展,其中以2013年为最,博硕论文以70篇占主要地位,单位则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代表。总之,休闲农业正逐渐成为国内农业与旅游研究的热门领域。研究内容方面,休闲农业较多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交叉研究,现有休闲农业研究成果本身则以规划设计、对策性研究、发展模式等为主。

2.2研究结果

采用CiteSpace软件,首先,以2000~2014年为时间跨度,以1年为时间切片长度,以“keywords”(关键词)为网络节点,选择前50个关键词为每个时间区间被引词,以词频15次进行排序统计,得到174个连接点,288条连接线,网络密度为0.0191,生成可视化共被引网络结构图。其次,进行聚类分析,共得16个聚类,形成清晰的可视化的关键词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反映在节点的大小上,频次越多,节点越大。从知识图谱中可知,“乡村旅游”频次最高,其次是“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取关键词频次15次以上,得到18个高频关键词进行排序。结合现有研究与关键词知识图谱可知,休闲农业的研究领域主要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生态农业等领域联系较为密切、互有交叉;研究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TCM(旅游成本分析法)、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内容分析法、SWOT分析、情景变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空间计量模型、双钻石模型、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因子分析法、CVM(条件价值评估法)等;研究热点主要有区域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利益相关者、游客满意度、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发展模式、休闲农业标准体系、体验营销、空间结构与布局、生态保护、农耕文化等方面。

3休闲农业热点研究进展

休闲农业具有农业基本属性,是农业经济的一种,但同时又结合了农业计划、农业建设、农业生产和农业部门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系统地继承与发展了传统的农业经济,是农业多功能性最重要的载体。本文重点论述休闲农业5个热点研究进展。

3.1基础理论研究

范水生等就休闲农业的概念进行过全面深入的探讨,果雅静等、牛君仪就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较有研究,牛君仪认为有农业展示、农事参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农村度假娱乐等六种模式。王德刚则对世界旅游农业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总结出世界农业旅游大致经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创意农业三个历程,高志强等则对休闲农业的产业特征及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张强等则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所促进的产业、资源、经济、城乡之间的融合进行阐述,而在宏观层面,刘春香对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有所研究。总之,休闲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已涉及休闲农业概念、定义、类型、模式、政策、行业标准、产业分析等多个方面内容,形成完备体系。

3.2区域性发展问题

唐苏华等研究提出干旱区新绿洲五种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郭利田、孙兆慧等、胡爱娟等对区域间的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进行探讨,齐永华等对我国城郊型农业的农业资源利用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赵玉榕主要以投资机制为主要切入点研究厦门借对台优势发展都市农业的政策建议,王树进等、王晓峰等、朱华武等则运用空间计量相关方法以省域角度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与发展进行研究。就现存研究而言,区域性的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仍是休闲农业宏观研究的热点,主要以研究生论文研究为主。

3.3休闲农业旅游研究

游客满意度方面,陈胜科等、苗红等、赵仕红等、田彩云等在旅游者消费需求、游客需求特征、满意度评价模型、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旅游成本方面,邱生荣等采用情景变量法分析休闲农业游客的旅游行为进而指导休闲农场的科学管理与经营。旅游安全方面,陈水雄等对休闲农业的旅游安全进行过分析,提出海南构建休闲农业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的相关措施。旅游开发方面,周丽洁就湖南省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进行过对策研究。乡村旅游方面,王会娟、郭焕成等、杨载田等、耿品富等、张剑刚等则研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发展创新与路径、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此外,王颖晖对休闲农业的旅游服务创新进行整合概念模型分析。总之,主要存在与旅游结合、产业协作、旅游成本、旅游安全、游客满意度、消费需求等方面的研究。

3.4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与开发

资源评价是休闲农业开发与设计的前提条件,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构建了资源条件、开发条件、旅游条件等三方面的定量评价模型并实证分析,黄志红对休闲农业体验价值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肖光明构建了包括7项评价要素、26项评价因子和具体等级的休闲农业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并针对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实证分析。而在大区域的休闲农业产业方面,孔庆书等对河北2011年12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进行全面的DEA效益分析,刘军等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发展基础、协调能力、可持续能力等三大系统层的43个评价指标针对湖南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在研究成果方面,以规划设计类为主的产业实践应用以硕士论文成果为主,而赵毅、邹宏霞等就休闲农业的规划、产品设计等有过研究。

3.5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周彬等认为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一致性,罗文斌等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休闲农业的社会居民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度。钟平等、王圣军、姬汝茂、张胜利等针对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较多以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探讨休闲农业的开发与发展对策研究。

4结论与讨论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篇(3)

关键词: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策略

1 关于休闲农业园区

从休闲农业园区的产业源发性、经营的资源、目标市场、提供的服务内容和经营理念五个方面出发,可以将其概念归纳为“具有农业源发性,以乡村、农业生产生活资源为主要内容,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提供农业体验的活动,满足大众休闲、观光、游憩的需求,从而提高地区农业与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园区。”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目前存在其称谓各异、偏重的功能和目的不同的各种农业园区,但只要同时具备上述五点点内涵,都可以统称为休闲农业园区。

2 休闲农业园区的现状与问题

休闲农业在我国兴起的比较晚,在实践先行发展迅速的背后,暴露出了规划理论指导之后的短板。笔者通过对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的实地考察与相关规划案例研究基础上,总结认为:

2.1规划设计方面:缺乏技术规范与理论指导,规划成果层次不齐

如:①规划编制中各学科交叉、层次混乱。首先体现在规划实践中的问题就是各学科内容交叉、关系混乱、层次不分的情况较严重,导致规划编制与经营衔接困难。②缺乏前期发展规划,以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为经济导向,前期论证不充分,造成后期经营管理困难。表现在同地区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相似,缺乏市场区隔度。注重空间规划,忽略了前期市场调查、资源调查、客源分析等,目前缺乏先进的专业性的指导,产品开发较低端。③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园区建设杂乱无章。游客基础设施较差。无法满足收入中上等的客源需求,简陋的设施如果不加以改善,在今后将逐渐失去主流客源。④休闲产品开发人工化,生态效益底下,休闲农业基础知识贫乏。规划者与农业经营者缺乏沟通,导致园区内人工化设施过多,偏向娱乐园与旅游景点的规划设计。休闲农业园区的特色相对模糊。

2.2经营管理方面:忽视合作性规划、经营管理落后、不重视市场营销品牌建设

如:①合作性规划是西方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学科交叉的现象导致规划单位不能独自完成任务,需要合作性规划来协调政府、开发商、民众各方的利益。②项目单一、雷同重复地建设。运作的前期缺乏市场分析,旅游产品较单一,现有农业旅游季节性强,导致竞争力、吸引力、长期客源下降。③前期投入资金不足,无法规划建设旅游精品。④人工化倾向严重,不注重生态效益。在生态承载力方面,旺季时候的客源对环境破坏较大,影响了休闲农业的生态环境和服务环境。⑤经营管理不规范。目前休闲农业园区的立法管理仍然是个空白,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使得资源和环境容易遭到破坏。管理人员主要以当地农民为主,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各家为单位,缺乏组织协调。

2.3政策法规方面:法律规范和技术规范的建设需要加强

①由于我国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迅速,理论研究滞后,相较于类似的风景名声区规范等,休闲农业园区的迫切需要专业的技术规范与申报审批程序。目前,只有2010年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出台的《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休闲农业园区星级创建》申报文件。但此条例只适合申报的经营单位,对不参与申报的园区与地区没有任何约束作用,法规条例上凸显出薄弱与缺乏的特点。②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虽然我国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相当重视,但是由于经营者自身能力较差,十分需要政府宏观的控制与指导,缺少休闲农业区域的总体规划。使得现在的休闲农业出现了重复雷同与恶性竞争的现象,并未起到带动整个地区性的发展。

3 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对策措施

3.1生态优先策略

目前,从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旅游项目的开发对环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一方面游客的环保意识较低,不尊重景区的生态环境与当地的风俗与居民原有的生活环境,随之发展的旅游商业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经营开发商注重眼前利益,忽略当地景区的土地和游客承载力,一哄而上的大手笔开发,势必使得景区的品质下降,失去市场竞争力。所以,生态保护的策略可以从游客、经营、规划设计三个角度来实施,建议:(1)加强游客的环保意识。虽然大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但是由于游客的休闲游憩活动还是对于农业环境造成冲击,根源在于游客的文化素养低、对农村文化的不尊重等。所以在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应包括对园区内游客的环境教育内容,除了环境的营造还可以通过园区的解说系统,落实环境保护的真谛,宣传生态旅游的好处,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生态、选择深度的生态旅游。(2)依据生态敏感度进行分区管理,设置园区的承载量。企业的经营管理可以借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国外的国家公园模式,结合基底环境的生态系统及游客的需求,将园区设置不同程度的分区,进行相对应的经营管理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得经营管理者方便管理。(3)规划设计的初始理应采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手法,集合生态旅游的规划理念。首先,充分开发利用原有的资源,并且将园区内的资源与游憩活动相结合,达到复合式的放大效果;其次,结合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对园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进行规划设计。

3.2结合农村文化体验特色、加速市场区隔的策略

休闲农业旅游与一般休闲旅游的区别,根本上在于运用特有的乡村文化、生活方式和风土民情的体验氛围。休闲农业园区提供的正是一种健康、高品质的休闲游憩活动,所以经营上注重农业的经营、体验活动和民俗文化活动,保护了农村的文化健康发展,以农村文化来充实活动和体验的经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另外,也可以使得休闲农业园区在休闲旅游市场上凸显独特的特色,增强市场区隔度。建议:(1)调查研究当地的民俗风情。文化资源不像环境自然资源的显现性,需要规划人员深入当地调查研究。从有形的物质类似的有古老的庙宇、古代生产农具、古井、手工艺品,到无形的神话传说、婚庆习俗、名人历史、民俗歌谣、乡土烹饪等都可以作为休闲农业园区的休闲旅游资源。(2)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体验活动是休闲农业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项目,也是休闲农业休闲游憩中复合型多的活动,深受游客的喜爱。将休闲农业旅游中各项体验进行适当的规划与安排,结合当地的农村文化,必然可以满足游客多样性的需求。(3)举办农村的文化节日活动。休闲农业园区可以联合当地乡村配合举办庆典祭祀、节庆活动、民俗表演等节庆活动吸引外来游客,也可以举办展示、比赛等参与体验的活动,邀请游客参与,可以让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4)配合农业生产,推广农产品文化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出了提供休闲产品,此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也相应的给与重视。像农产品销售配合观光采摘、制造业的纪念品配合游客体验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形成创意产业与农业成产相结合。(5)推广农家住宿,提升服务品质。推广民宿、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必然推动当地餐饮、旅游产品的消费。于此同时,游客与当地农民近距离的接触,感受农村的生活氛围,更加增加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为休闲农业园区培养长期稳定的客源。

3.3多元合作的策略

休闲农业园区从规划编制到经营管理,无不显现这“合作”、“社区化”的概念。由于休闲农业园区的产业特性,规划编制涉及到了农业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势必需要多个规划团队的合作。其二,由于国内农民个人的生产面积较小、资源有限,而休闲农业园区需要投入大量的土地、人力资源、专业的管理知识等,使得农民需要走合作经营的方式共同经营。园区内的各农户的合作,资源共享,提供需要经营的土地面积和设施,园区外与地区其他产业建立合作结盟的方式,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创造综合效益、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建议:(1)园区对内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园区内部结合多数农户的资源,并将资源做妥善的规划与利用,达成各项资源最佳配置。并通过农民之间的互动交流、管理经验交流,带动整体农村的经营管理能力。根据台湾大学江荣吉调查,台湾休闲农业园区内的经营组织有以下几种: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家庭农场)、公司经营、公营经营、农会经营、委员会经营(分营合营)、共同经营。(2)园区对外整合相关联产业关系。正确分析休闲农业园区在产业内所处的地位,依据需求在产业内外寻找协调、结盟、整合、合资等经营上的连接,才能达成资源共享分担风险、创造综合效果并建立持久性的竞争地位。(陈昭郎,2010)综合调查发现,台湾休闲农业的外部合作发展类型为:结盟性、水平整合型、垂直整合型、合资型。

参考文献

[1]阮如舫,打开城市百宝盒[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

[2]郭焕成,郑建雄,任国柱,休闲农业理论研究与案例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郑建雄,休闲旅游产业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陈昭郎,休闲农业概论[M],台湾全华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9

[5]叶美秀,自主营造在宜兰-看见农民的创意[M],台湾天主教辅仁大学,1997

作者简介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篇(4)

【关键词】城市;休闲产业;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45-01

一、引言和文献检索总体情况

文章以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库为主要检索库,以“篇名”作为检索项,“城市”“休闲产业”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到2012年为止,13年间,得到文献135篇,筛选后剩余有效文献119篇。文章主要对这119篇文献进行初步的分类和讨论。

二、文献内容分析

(一)城市休闲发展研究

城市休闲产业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战略对策、区域发展、格局趋势、发展模式以及发展综述等方面的探讨。除了针对城市旅游产业进行整体综述性研究之外,也有部分文献探讨具体区域的休闲产业发展,如王琪延以北京为例,探索了国际化大都市率先进入休闲经济时代的条件和特征①。郝影利从国家战略层面讨论了上海休闲产业的发展②,虽然略显空大,但是显著的说明了城市休闲产业在大都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城市休闲产业基础及开发研究

城市休闲产业的基础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综述、相关概念辨析、产业结构3个方面。例如,黄安民,韩光明详细阐述了旅游城市、休闲城市这两个概念,并从两者的定义,两者间的渗透、差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③。杨振之、周坤的“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作者对休闲城市的标准做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对城市休闲的基本问题从规划实践的角度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对城市休闲的产业体系、城市休闲的游憩方式与城市休闲的空间构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④。城市休闲产业开发涉及产品开发、产业集群、开发原因、开发经验等内容。何建明提出了基于休闲需求结构与行为的分析对城市休闲产业与产品的发展导向研究的思路⑤。王红宝,张启,苗泽华在城市休闲旅游领域提出了产品“深度开发”这个概念⑥。刘滨,周帅则从旅游休闲产业集群的角度,探索了其在理论基础、形成条件和竞争优势上与普通产业集群的不同⑦。这对于研究城市休闲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城市休闲产业的功能

郝影利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城市化进程中休闲产业的作用⑧,不仅为发展城市休闲产业找到了更多理论支撑,更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措施。庞学铨和王景全均从文化的角度探索了休闲对于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⑨⑩,文化作为软实力的关键因素,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种研究切入点有待挖掘。产业的后期发展阶段,最终都应该形成相对完善的评估体系。

(四)从休闲经济的角度看待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

苗建军提出了“中心城市就是休闲经济的空间结点”的学术观点,作者从空间安排角度来思考休闲的经济属性,较为新颖。付达院看到了我国城市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他指出“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休闲经济规模远没有达到最优状态。尽管我国城市休闲经济产业化呈现不断升级趋势,但与国外其他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研究小结及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启示

城市休闲产业的研究内容不断拓展,研究的视角日益宽泛,研究日益细化、深化。当然,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有一些问题也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和思考的,比如研究的角度多有雷同,研究的范式主义过于严重,研究过程的反思性缺乏等等。因此,对概念的字斟句酌,思路的创新与批判性反思应该成为在日后的研究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①王琪延.北京将率先进入休闲经济时代[J].北京社会科学,2004(2).②郝影利.从国家战略层面论上海休闲产业的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1(18).

③黄安民,韩光.从旅游城市到休闲城市的思考:渗透,差异和途径[J].经济地理.2012,32(5).

④杨振之,周坤.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D].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23(12).

⑤何建民.城市休闲产业与产品的发展导向研究――基于休闲需求结构与行为的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7).

⑥王红宝,张启,苗泽华.城市休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26(12).

⑦刘滨,周帅.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集群[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⑧郝影利.城市化进程中休闲产业的作用[J].企业家天地,2006(2).

⑨庞学铨.试论休闲对于城市发展的文化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2).

⑩王景全.休闲产业:城市经济发展的文化路径[J].城市观察,2012(4).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篇(5)

论文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旅游规划,重渡沟

 

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收入的提高以及生活压力的加大。在闲暇时间去山清水秀的地方放松身心,已成为城市人的心愿。乡村旅游正是满足了人们休闲度假的心理而产生,并且越来越受欢迎,本文针对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重渡沟景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了乡村休闲旅游规划的探讨。

1 乡村休闲旅游的概念及类型

1.1 乡村休闲旅游的概念

乡村休闲旅游是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而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

1.2乡村休闲旅游的类型

乡村休闲旅游在我国的区位分布上主要有3种类型:城郊型、边远型和景区边缘型。乡村休闲旅游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回归自然渴望的驱动下蓬勃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这3种区位中,城郊型乡村休闲旅游最为发达。而重渡沟景区就属此类,所以在此进行旅游开发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扩大城市旅游空间,开拓旅游资源新形式,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远的意义。

2. 重渡沟乡村旅游休闲旅游规划的条件分析

2.1 重渡沟风景区的概况

重渡沟风景名胜区位于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距洛阳市150公里,栾川县城50公里,九龙山温泉18公里;有金鸡河、滴翠河、水帘仙宫等景区组成,有景点200余个,旅游面积30平方公里。景区内林茂草丰,雉飞鹿鸣,花鲜果稠,野趣横生。重渡沟树奇石峻,洞幽潭静,飞瀑流泉,绕岚斜虹旅游论文,栈道梯悬,猎猎古风。充满田园气息的318家农家宾馆星散于十里兰溪之旁,万亩竹海之中,床位达13800余张。

2.2 重渡沟风景区乡村旅游规划的优势分析

2.2.1 区位优势

重渡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西南部,距洛阳市150公里,栾川县城48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2.2.2资源优势

重渡沟景区内有金鸡河、滴翠河为两条常年性河流,最小流量每秒0.5立方米。景区内有5米以上的瀑布30余条,30米以上的瀑布5条,最长瀑布100余米,最宽瀑布8米以上,是一个庞大的瀑布群,构成瀑布成群潭成串,林密石怪传说奇的梦幻景观。即使持续干旱,赤地千里的炎炎盛夏,或白雪皑皑,滴水成冰的凝凝隆冬,景区内依然碧波翻浪,瀑声震天。重渡沟景区内有竹林千亩,多生于河边路旁,翠竹碧水交织,肥鸭壮鹅嬉戏,具有曲型的水乡风光,在中原堪称一绝。

2.2.3生态环境优势

重渡沟地处伏牛山脉,植被茂密,有上万亩竹林,森林覆盖极高,负氧离子的含量特别高,有的地方每立方米的含量达到68000个,水资源丰富,有剑插泉,象吐泉等上百个泉眼,形成了震天雷瀑布,飞虹瀑布,水帘仙宫瀑布等大小瀑布30多条,为规划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

2.2.4 接待设施优势

重渡沟接待设施充足,环翠居、翠屏居、桃花园、故人庄等清雅别致的名字点缀于窗含翠岭、竹环水绕的温婉农家的门眉上,这些富有山情风味,充满田园气息的318家农家宾馆星散于十里兰溪之旁,万亩竹海之中,床位已达13800余张,在满足游客的吃住之需的同时,而且给深山区农民找到了一把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河南省省长李成玉称赞重渡沟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典范,是家庭宾馆的楷模,是旅游带动脱贫的榜样”。更被中国旅游第一人魏小安先生称之为“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

2.3 重渡沟风景区乡村旅游规划的劣势分析

2.3.1 乡村性逐渐弱化

重渡沟风景区从1997年对外开放到现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居住在其中的农家由于旅游带来的收益,其生活水平也是越来越高,但是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它的乡村性却越来越弱化旅游论文,一方面表现在建筑上,除了位于重渡街中心地带的二三十年的靳家楼和农耕村外,300多家农家宾馆都是采用现代的建筑风格,村中贴着瓷砖的小洋楼鳞次栉比。另一方面表现在民风上,目前重渡沟景区已经不再展现纯朴的村民和朴素的衣着,而是到处都充满了商业的气息,听到的不再是阵阵的箫声,笛声和欢笑声,而是讨价还价的声音。并且以餐饮为主的“农家乐”菜肴品种单调、雷同,缺少参与性、体验性项目,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综合效益不高几乎已经完全丧失了原有的乡村性。

2.3.2 旅游产品过于单一

重渡沟景区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游客主要集中在基础观光游,没有很好的向度假转变,另一方面旅游商品缺乏的特色,主要为香菇、木耳、猴头、拳菜、百合等山珍土特产,缺乏明显的地域特色。游乐项目也是简单的秋千、吊椅、索道等不但设施陈旧,并且和景区环境不够协调,对游客也构不成吸引力。

2.3.3类似景区多,竞争激烈

重渡沟目前经营主要是山水农家游,周边同质资源过多,周围嵩县的白云山、千池山、木札岭、养子沟、寨沟,南阳西峡的龙潭沟、内乡的宝天曼,都对本景区的游客有潜在分流,竞争过于激烈,所以,在规划的时候,一定要突出特色,和周边景区进行差异化开发,开发垄断产品。

3.重渡沟风景区乡村休闲旅游规划的探讨

3.1保持乡村休闲旅游的本土性,乡村性

乡村休闲旅游规划过程应避免“城镇化”现象,应坚持科学规划,重视功能分区,务必从总体上保持乡村休闲旅游的本土性和乡村性。重渡沟旅游区定性以美丽的山水风光为基础,以丰富的农耕文化为内涵,集观光采摘、娱乐休闲、科普求知、旅游度假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区。规划结合旅游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划分“农家风情、竹的世界、水的海洋、农耕文化、休闲度假等功能区,突出乡土风情,体现山水乐园。

3.2 创新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的资源和地理条件为基础,采用需求驱动型的发展模式。根据游客来源、客源结构与类型、市场规模、游客消费能力等来开发适销对路、价值链延伸长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这样,旅游产品才能被旅游者接受和喜爱。针对重渡沟旅游区目前旅游产品单一,旅游者参与体验程度不高,旅游时间短等情况,规划要完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包括观光型旅游产品、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专项旅游型产品等类型。如专项旅游型产品有健身旅游产品、考察学习旅游产品、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等,极大地丰富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内容。

3.3 构建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循环经济

从1997年创办农家乐开始,重渡沟旅游区旅游发展相当迅速。但是相应的环保、环卫基础设施没有配套齐全旅游论文,导致景区地表水遭受污染,垃圾随处可见,农田农药污染,因此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十分迫切。规划在旅游区采用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旅游循环经济,打造绿色产业链,减少旅游开发对乡村环境的破坏。同时农田种植采用微喷节水灌溉、沼液施肥和生物防虫等新技术,使旅游区建成洛阳市绿色蔬菜果品生产示范基地。

3.4 建立社区参与的休闲旅游管理模式

结合重渡沟区实际情况,重渡沟旅游区可采用“政府+公司+协会+旅行社”的管理模式。其具体做法是政府负责乡村休闲旅游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公司负责景区的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加民俗表演、工艺品的制作、提供餐饮住宿等;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为了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保护乡村休闲旅游的生态环境,可以根据资源的产权,将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界定为国家产权、乡村集体产权和农户个人产权等产权主体。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时,把旅游资源、特殊技术劳动量转化成股本,收益按股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进行股份制合作经营,通过土地、技术、劳动等形式参与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企业通过股金分红支付股东的利益分配,这样,政府、集体和个人可在乡村休闲旅游开发中按照自己的股份获得相应的收益,实现社区收益的深层次转变,从而建立起均衡利益的分配机制。

4.结语

重渡沟风景区在发展乡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旅游规划设计中,通过科学分析、合理定位、创新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构建科学经营模式等措施,创造出新的旅游形象和品牌地位,实现乡村休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彤吕贤军城郊型乡村休闲旅游规划的探讨—以岳阳市君山区乡村休闲旅游规划例[j] 小城镇旅游

[2]王婕纯谈乡村生态农业旅游规划——以广西黄岭村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 2008.06

[3]王云力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篇(6)

关键词:城市功能;休闲功能;城市休闲节点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130-03

城市休闲功能是休闲时代、体验经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转换升级、旅游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承担的重要属性、能力和效用之一。城市休闲在城市发展历程中并非新兴功能,早在城市产生之初就存在其原始形态——游憩功能。但人类疯狂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几乎抹杀了城市这一原始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使人类历史长河中有很长时间内的休闲服务成为未被认识的历史[1]。如今,在物质财富及其丰富的国家已经率先进入了“休闲时代”。未来休闲将唤醒沉睡的城市休闲功能,主宰城市发展方向。

一、城市休闲功能内涵

《汉书·杜钦传》的“观本行于乡党,考功能于官职”记述中的“功能”之意为“能力”;在表达器官和机件的功能时,功能之意为“功效”、“作用”;而在自然辩证法中,“功能”同“结构”相对,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辞海》,1999年:1464)。由此推理,从自然辩证法视角分析,城市功能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城市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物质、信息、能量相互作用的关系或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能力和效用,包括基本功能和非基本功能两部分。城市功能作为一种属性,表现在城市运营过程中各实施要素的性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作为一种能力,是城市运营对城市自身发展和区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强度;作为一种效用,必须依赖于特定的城市实体地域及其经营管理过程,同时表现在其对国家或地区及其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产生的关系、能力及作用,是城市生命力之所在。不同学科对城市功能的物质存在形式有不同的界定。所以城市功能有着十分丰富的存在形式(如图1所示)。

由城市功能概念界定以及城市功能存在形式,可演绎推理出城市休闲功能概念内涵:城市休闲功能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城市休闲节点,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所提供的休闲活动项目、休闲设施、休闲服务、休闲文化以及休闲组织管理等休闲服务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在休闲节点内集聚、极化、优化配置,所表现出来的满足人们身心愉悦、恬淡闲适、价值展现以及城市的人力资源再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属性、能力和效用。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城市休闲功能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能力。马克思认为城市是“人化的自然”,它的诞生和建设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2],是“让生活更美好”。城市之所以成为自由、舒适、快乐和创造生活的象征,其本质在于休闲功能的实现[3]。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拟订的《雅典宪章》将休闲之核心游憩作为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这三种观点集中体现了城市休闲功能的城市存在之原本性。休闲是人的基本需要,而城市独特的文化元素聚集特征是休闲对城市居民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同时,城市丰富的物质财富、高等级社会服务设施,为满足人们高层次的休闲需求提供了可能。

二是城市休闲功能具有满足居民、游客效用最大化,以及休闲商利润最大化的能力。同时,又为三者间的交易提供可能。城市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观点:在城市功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要素集聚的系统中,城市休闲功能属于经济功能。作为经济人,厂商和居民之所以选址于城市,是因为城市内部聚集所产生的外部性可以抵消诸如噪音、污染和拥挤等城市问题所带来的额外成本(阿瑟·奥沙利文,2007:1)。以此推理,居民、游客和休闲商之所以选址于城市,是因为城市内部聚集了休闲活动所产生的外部性可以抵消拥挤、污染、犯罪等“城市病”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在经济学的资源稀缺理念支配下,城市休闲功能将体现为居民休闲效用最大化和休闲商利润最大化。

三是城市休闲节点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城市休闲节点的表现形式很多,可以是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户外场所,也可以是影剧院、博物馆、音乐厅、展览馆等公共室内场馆。不论是户外场所,还是室内场馆,一般来讲都有休闲活动项目、休闲设施、休闲服务、休闲文化以及休闲组织管理等要素构成。而且对不同的城市休闲节点而言,这些要素的内容、形式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不同。

四是城市休闲功能是城市个性的具体体现。休闲活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城市又能为休闲活动提供必要的丰富的资源和场所。特别是城市可以通过对游憩、娱乐空间的规划设计,对游憩娱乐设施的配置以及游憩娱乐氛围的营造,而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和人文特质。同时,休闲空间特色和休闲活动魅力,也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使城市历史人文特色得以展现,城市个性逐渐凸显。休闲为城市增添了个性和人性内涵,使城市更富于魅力(叶文,2006)。例如,上海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休闲设施建设,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多层次休闲节点群,包括绚丽璀璨的城市灯光工程,使上海城市成为“不夜城”。此外,保龄球馆、高尔夫球场、健身馆、桑拿中心、攀岩、游泳、滑雪等体育休闲中心,为上海增添了“体育俱乐部”色彩。而杭州被誉为

一方面,就城市本质而言,休闲是城市的共性,每个城市都需要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这层意义上讲,所有的城市都可以称为休闲城市,这是广义上的“休闲城市”。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理、自然等方面的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城市的休闲功能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从而决定了城市的休闲个性。这种具有休闲个性的城市,是狭义上的“休闲城市”。广义上的休闲城市和狭义上的休闲城市的休闲功能的外延不同。但是这种不同指的是发展意义上或技术意义上的不同。这种外延差异判断,需要在城市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并归纳总结。在此,笔者关注的是概念层面的城市休闲功能外延,因此不再区别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考虑政府和企业对城市休闲的重视程度,仅在客观存在意识领域中,解析城市休闲功能概念的外延。

在客观存在的概念意识层面上,城市休闲功能反映了城市休闲节点之客观存在的属性特征、发展潜能,反映了城市休闲供需意识层面的城市居民和游客的休闲效用最大化、休闲企业利润最大化以及城市政府和公益结构所追求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如图2所示)。图2表明城市休闲功能所反映的对象或所适用的对象有两大属性:一是城市休闲节点的客观物质存在;二是城市休闲供给和“消费”的客观行为存在。对城市休闲节点而言,其属性特征复杂多样:有户外开放型休闲地点,如城市广场、公共绿地、社区园林、高尔夫球场、赛马场;有室内休闲场馆,如音乐厅、茶馆、购物中心、博物馆、健身馆、美容院等;也有户外—室内复合型休闲旅游站点,如城市公园、旅游景区、度假型酒店等。城市休闲节点的供给能力是由其物质形式的规模数量、质量等级、效用高低等指标体现的。城市休闲节点的物质形式包括休闲设施实物、休闲服务行为、休闲组织结构、休闲文化实体以及休闲活动行为。城市休闲供给和“消费”行为主要反映在城市居民和游客的休闲效用最大化行为、城市休闲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城市经营管理者即城市政府和城市公益性民间休闲组织的社会效益最大化行为。这种城市休闲功能的供给和“消费”行为,也是支配城市休闲功能发展的客观规律。

如果要为城市生活奠定新的基础,就必须明了城市的历史性质,必须把城市现状功能,与它将来可能发挥的功能区别开来。城市休闲功能是城市未来要发挥的功能,而城市游憩功能和旅游功能是城市已经充分展现出来的现状功能。未来城市休闲功能将整合基本游憩功能和提高层面的旅游功能,而形成更高级的城市休闲功能。这是城市休闲功能、游憩功能以及旅游功能的时间含义差异。从属性特征分析,三者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和显著的包含关系。一般意义上,城市游憩功能等同于城市休闲功能;对城市而言,旅游功能从属于休闲功能,因为城市旅游具有十分显著的度假休闲特征,而乡村旅游具有显著的观光探险特征;城市游憩与城市旅游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存在包含关系。从三者的范围及效用来看,城市休闲的影响群体最广泛、影响能力最强、社会经济生态效用最大;而城市旅游的经济影响能力最强;城市游憩的宜居效用最大、生活影响最深。从城市功能外延分析,城市休闲功能外延适中,城市游憩功能外延最大,城市旅游功能外延较小。概括的讲,城市休闲功能、城市游憩功能以及城市旅游功能间联系强度大于差异程度。

三、小结

城市休闲功能的形成背景条件、驱动机制相对复杂,要透过历史的天际线,放眼经济、生活、时间、价值、意识、行为等城市存在要素,才能拨开迷津,漏出显性休闲功能曙光。鉴于此,笔者着力归纳描述城市形成背景条件及驱动机制,并提出城市休闲功能存在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城市休闲功能的概念性内涵,界定城市休闲功能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城市休闲节点,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所提供的休闲活动项目、休闲设施、休闲服务、休闲文化以及休闲组织管理等休闲服务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在休闲节点内集聚、极化、优化配置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满足人们身心愉悦、恬淡闲适、价值展现以及城市的人力资源再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属性、能力和效用。 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1][美]杰佛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张春波,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0-15.

[2]章仁彪.城市文明、城市功能与城市精神[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徐明宏.杭州茶馆——城市休闲方式的社会学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06.

[4]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3-111.

[5]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赵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45.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篇(7)

好客山东休闲汇的源起

首先,强烈的社会需求。因为休闲已经成为时代的需求,它有三个方面。第一,旅游发展已经进入了休闲时代,从国家旅游局到各地市都在普遍认同从观光时代进入休闲时代;第二,休闲是人们的新诉求和新期待;第三,休闲已经成为人类最基本的权利。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如何满足人们的新期待作为执政的方针和长期发展的重要的工作重点。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休闲汇的整个推动过程当中,于冲局长专门做过一个报告,提出劳动是光荣的,休闲也是光荣的,劳动是生产力,休闲也是生产力的概念。这是对社会需求的一个崭新展示。

其次,《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的出台。在全国各省区大型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品牌的推广过程当中,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特别是省政府的名义出台基本文件,山东还是第一个。所以,《山东国民休闲发展纲要》的出台成为最直接的一个动力。这是全国第一个从省级层面来讲专门来指导休闲发展的一个政府纲要,应当说这在全国是一个巨大的首创。

再次,旅游行业的使命感和文化自觉。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有个感受,就是旅游产业的发展,肩负着三大使命:第一推动经济发展,第二构建和谐社会,第三是传承和创新社会文化。此外,他还有社会和文化职能:服务社会、服务民众、服务文化发展、服务经济进步。

所以,这是好客山东休闲汇决策的一个最基本的历史使命。从文化自觉来讲,旅游业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方面,我们这两年走了两大步,休闲是对中华民族休闲文化的全面继承、创新和发展。

休闲汇的体系构建

休闲汇在三个月的组织过程中主要的体系构建。从总体发展来讲,首先,休闲汇就是有科学的制度安排。《全民休闲发展纲要》是第一个以纲要形式颁布实施的全面休闲促进性文件,这个文件提出了休闲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权利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实际是旅游业文化自觉和历史使命的高度概括。

其次,是完善的社会动员体制。一、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如《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鲁政发(2011)30号和《转发省旅游局国民休闲汇活动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字(2011)98号。二、建立机构。此次,由32个部门组成了大规模的,在山东近几年的活动史上,除了全运会以外的重大活动,重要的是12个部门的参与推出了以休闲汇为主题的休闲活动。比如,农业厅推出了“乡村休闲、利农惠民”活动;文化厅开展了小剧场话剧节,它是10月31日闭幕;省体育局开展了“全民健身休闲”精品项目,动员了一千几百万的各行各业的职工参与活动,建立了自上而下的一种督导体制。这些活动实际上是提出了或是组建了良好的平台。

再次,形成全民参与的运作机制,构建最大的社会平台。从这个“汇”是汇集了景区、社区、城区,聚集了城市和乡村等各方各面。所以,可以高度概括为这样几个层次:汇集了资源,汇集了部门,是汇集了活动。这个汇还展现了四大板块,一是休闲主题周,二是休闲系列活动,三是休闲购物打折季,四是各项活动的评选。这四大板块构建了休闲汇最丰富的内容。我们推出了品牌标识体现了休闲的元素,表达了汇这样一个丰富的内涵,并且用三原色概括了生活丰富多彩的特色。那么同时这个主题口号也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健康和幸福作为休闲的主题的这样一种特色,就是健康休闲、幸福人生。

第四,就是构建了完善的休闲体系。从休闲汇推出开始,就打出了九大休闲产品体系。这九大产品体系就不多讲了,像烟台的启动仪式别具一格,把游轮和休闲汇的启动放在一起,体现了新创意、新的产品空间和新的特色,并评选了三个一百,奠定了休闲汇的三大要素。休闲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吃、游、购、娱这些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三个一百构建起永不落幕的全民休闲汇。它不仅是一个品牌,而且会是一个长期的生活活动。所以,政府把休闲、娱乐和景区融为一体,纳入一个体系。

休闲汇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首先,巨大的引导价值。它在培育消费概念、引导消费习惯、引领文化消费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是继贺年会节日文化品牌后的产品集群品牌。那么济南市依托休闲汇推出了“济南一日游、海纳天下客”这样一个活动。

其次,它实现了三个价值,一是社会价值。构建和谐社会,满足广大人民丰富精神生活的热切愿望,是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要求的。二是经济价值。促进产业调整,促进城市转型,扩大就业,火了景区,富了农民。仅黄金周国庆7天时间,全省共接待游客3694.6万人次,同比增长22.4%;旅游收入250.8亿元,同比增长25.3%。三是文化价值。通过健康休闲,形成具有齐鲁特色的、能够促进人民身心健康的新的生活方式。

再次,产业的融合功能。休闲产业的拉动远超越了旅游产业本身,休闲产业的范围比休闲更广,休闲产业的融合能力比旅游产业更强。如,蒙阴的农家乐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农业的收入,休闲产业成为了主流。产业功能的放大,使社会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第四,促进文化的创新功能。“好玩,是指喜欢休闲,乐于休闲。玩好,是要玩的有品味,玩的有文化。”山东的休闲汇就是要创造一个休闲的环境,通过休闲汇来传播、弘扬、创新休闲活动,让大家在休闲当中自己去体会,并从中得到收获。《论语・先进》中写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各地在休闲文化创新方面,如水浒旅游:从观光产品到文学名著产品,如水浒餐饮等;遍布山东的旅游演艺活动等。

第五,促进了城市功能的完善。休闲城市建设和城市休闲功能的完善,是休闲汇带来的一个结果。那么从园林城市到卫生城市,再到休闲城市是对城市终极功能的回归,这种城市功能的进步,实际上休闲汇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引领。另外城市休闲功能完善,通过管理能够取得城市管理性质的提升。

总结一句话,旅游引导休闲,祝愿休闲汇成为真的旅游文化休闲盛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