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6:38:10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篇(1)

关键词: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机制;结论

一、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概念内涵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体系”的概念,它具有横、纵两个方向的发展维度,它通过休闲农业企业与外部关联企业或组织横纵向融合、协作,实现降低资产专有性,减少外部不经济性,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一个高效率综合性系统。

对于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去理解:宏观层面上,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整个区域休闲农业产业的集合;中观层面上,是若干休闲农业企业或企业群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提供休闲旅游服务的各环节中分工协作,形成一个完备的组织运营体系;微观层面上,是一个或几个企业完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提供休闲旅游服务的全过程。

二、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形成机制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二、三产业相互交织和融合的有机系统,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发展维度。

(一)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分析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是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市场需求和休闲农业生产力水平是推动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的重要因素。

1. 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

从横向上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是伴随着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使休闲农业产品向多品种、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围绕这些产品和项目的专业化生产经营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内部新的产业内容。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更能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和休闲旅游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为企业的成长注入活力。同时,企业多种业务的开展促使企业不断向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信息通讯业、金融等领域扩展,从而增加休闲农业产业幅度。

2. 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分工推动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是在休闲农业产业分工的基础上进行产业融合的结果,是休闲农业企业与外部关联产业在产品、功能、技术、市场等诸多方面渗透、融合发展而形成新的产业分工的过程。

首先,在休闲农业产品产出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对休闲农业的渗透融合促进了休闲农业农产品种类的丰富和休闲旅游服务功能的扩展。休闲农业生产的有机、绿色、健康、优质的农产品,科技含量、附加价值高,通过新品种培育和采用高新农业技术如农业生物技术、设施技术、先进的栽培技术等进行生产,产品种类多样,并在产品生产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科研、教育、示范等多种服务功能的扩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渗透提高了休闲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助于企业增加产品和服务种类,拓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范围,推动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

其次,休闲农业与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实现业务创新,是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横向扩展。休闲农业将农业生产与农村民俗文化、节庆习俗、文艺表演和会展服务等结合起来,使休闲农业具有文化产业的属性。这既是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扩展过程,也是实现休闲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的过程,综合体现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产业渗透、融合的业务创新和市场创新效应。

3. 休闲农业与外部相关产业交叉、延伸、融合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是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的重要内容

(1)休闲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形成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以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和有机农业等为主要生产方式。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体,集农业高新技术展示、高效农业典型示范、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通过农业高新技术展馆技术辐射,成果示范推广,能有效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科技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的产业类型包括高科技农业示范园、高新技术馆、科技教育农业基地等。

(2)休闲农业与教育产业融合,形成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较为高级阶段,主要是为广大旅游消费者提供能够了解农耕文化、学习农业历史、体验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活动和经历,使消费者在休闲放松的时候,获取农业知识、开阔眼界。主要的产业类型包括农耕文化馆、农业博物馆或博览园、农产品特色展览馆、农业科技生态园等,其中出现在我国各地的亲子农场,是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的典型产业类型。

(二)产业体系纵向深化分析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纵向深化是指休闲农业产业在休闲农业产品或休闲农业项目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延伸和向后深化产业链的扩展过程,是休闲农业产业内部产品生产经营和休闲服务提供过程中纵向分工深化和协作整合的过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过程,是市场化条件下,围绕休闲农业产品价值创造和实现全过程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而形成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意义上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和延伸过程。

1.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表现为在宏观层面上产品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和延伸

从投入产出的产业关联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在宏观层面上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在宏观层面上融合发展的过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纵向深化使休闲农业在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中,不同环节、不同层级,一、二、三产不同产业领域的专业化经营主体之间市场化组织结构和连接方式不断完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休闲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越来越离不开外部关联产业的物质、金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撑,成为离开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就无法独立生存的产业部门。

同时,随着休闲农业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休闲农业部门也越来越成为现代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扩展的重要领域,也成为其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阵地。休闲农业不同产业领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使休闲农业产业链不断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向上游延伸使得休闲农业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中间进入到产品加工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休闲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渗透融合,在产品或休闲农业项目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延伸和向后深化产业链,使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向纵深发展。

2. 从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扩展表现为在中观层面上农业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不同产业之间的协作和整合

随着休闲农业市场的扩大,使产业分工和专业化成为必然,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报酬递增能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从中观的产业层面上看,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第一、二、三产业分工在休闲农业内部延伸融合的过程。现代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在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整合不同产业环节和产业组织使其相互协调和合作的价值系统。休闲农业产品价值的最终实现,需要跨越多个产业、多个经济单元,需要这些产业、经济单元之间的整合、合作和协调,以此形成一条具有价值追加性的休闲农业产业链。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和休闲旅游服务提供过程的跨产业的产业链条,构成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不同层次。

3. 从生产经营管理角度看,不同产业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在微观层面上围绕特定农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而展开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推进了现代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

从微观的生产经营管理角度看,表现为休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围绕具体产品和服务,对具体的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休闲农业产业链在构建过程中的延伸是基于休闲农业产业与外部关联产业的协作、融合。休闲农业产业与加工业的融合,将休闲农业产业链从生产、销售两个环节扩展到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增加了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很大程度延长了休闲农业产业链;与现代服务业的的融合,如技术、咨询服务业和科学研究使休闲农业产业链前向前延伸到技术和品种研发环节,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向后延伸到市场开发,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其中北京爱斐堡葡萄酒庄就是典型的融合现代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休闲农业产业类型。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跨产业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产业链条,构成了农业产业体系的不同层次,在产业分工、融合、协作模式下,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产业链进行构建和整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推进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

三、结论

(一)发展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对推进我国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研究还较少,但北京休闲农业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发展和完善北京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其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内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所强调的“体系”概念,强调内部关联企业实现产业协作、产业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强调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构建科学完善的产业体系,是北京休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对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研究为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视角和推进路径。

(二)休闲农业是具有高度产业协作、融合性质的现代农业

现代科学、信息、通讯技术和金融、信贷、中介、政府等服务部门对休闲农业的广泛渗透融合使休闲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已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休闲农业产业与外部关联产业的分工协作实现了休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相关产业的一体化生产经营,休闲农业成为融合第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产业。

(三)休闲农业产业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推进了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一体化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从横向看,通过休闲农业产业功能和属性的复合、产业资源的深度利用和市场的重新定位,进一步拓展休闲农业的产业幅度和发展空间,横向上休闲农业产业的渗透融合催生出新的休闲农业产业形态,推动休闲农业建立起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体、涵盖农产品加工、产品销售和休闲娱乐服务提供(包括餐饮、住宿、会议、科普、教育、展示、体验、娱乐等)等内容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功能、宽幅度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从纵向看,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休闲农业关联产业的纵向一体化深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和整合,休闲农业产业链的外延式、内涵式优化使休闲农业的发展空间和盈利重心不断向高附加值的产前和产后环节延伸,从而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

参考文献:

[1]喻江平.基于产业链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及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3(07).

[2]丁力.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对美国农业的观察与思考[J].调研世界,2001(05).

[3]席小丽.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4]史亚军、秦远好.休闲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5]李炳坤.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篇(2)

关键词: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休闲旅游;产业转型;宁波市

随着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迅速普及化,越来户,从业人数8067人,而到2008年6月份,全市农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一些成熟的农家乐旅游点家乐休闲旅游经营户增至799户,从业人数达和较固定的旅游项目,对农家乐休闲旅游品种多样10534人。对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调查显示,农性、内容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宁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以初中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正步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中)学历者为主,极度缺乏高层次人才。其次,随升的转型阶段。因此,如何加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流人城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农家乐休闲旅游向深度发市,结果导致了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主展,实现其成功转型是当前宁波市新农村建设中一要以中老年为主,老龄化趋势异常明显。由于整体亟待解决的难题。素质较低,从业人员不了解旅游是一种产业,旅游景1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现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近年来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新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

据统计,目前宁波市已形成了一批诚信经营、规范管理、服务良好、特色明显的农家乐示范点、农业观光园和特色生态农庄,包括各类农家乐旅游点214个,从业农户799户,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点9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市级农家乐特色点13个。2008年,宁波市农家乐共接待游客504.5万人次,营业收人4.9亿元;2009年共接待游客647.6万人次,营业收入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4和16.3。

伴随着农家乐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较快。根据市农办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户720收稿日期:2011-03—02基金项目:宁波市旅游会展基地课题(jd080614);宁波大学教研项目(jyxmxzh200927)作者简介:周佳(199】一),女,浙江温州人;苏勇军(1973一),男,安徽合肥人,讲师,博士研究生。

点规划、建设、旅游接待服务、旅游商品开发、旅游活动策划、旅游宣传营销等环节薄弱,极大地限制了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2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需求分析随着游客消费意识的提高,这种粗放型的运作模式已无法满足游客需求,势必影响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整体水平。根据调研,宁波市目前紧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类。

2.1旅游决策型人才或旅游发展领头人这类人数量不一定要多,一个村一两个即可,但对其整体素质要求较高:要求年富力强、文化程度高;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信息灵,点子多,市场观念强,善于调查研究,具有旅游市场预测能力和业务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带领村民发展旅游。

2.2旅游经营管理型人才

这类人才要求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懂得政策法规;具有旅游市场观念,善于管理,长于经营,工作中知人善任;富有团结协作精神,办事细致认真。这类人才能够对农家乐旅游资源和市场进行充分论证和策划创意,丰富旅游产品,设计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以扩大农家乐旅游开发规模,提高发展水平。

2.3民俗文化传承人才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各地和各民族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亮点。在宁波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发现,全市700多项农村民间艺术中,仅有200多种得到保留,而且其中不少种类仅仅是一个文本。因此,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发展迫切要求培养一大批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将这些濒危的民俗文化进行活态保护,并将其转化为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持续引力。

2.4旅游服务型人才

这类人才需求最大,包括导游、餐饮服务员、安全保卫人员等。这类人才要求经过培训能掌握旅游基本知识和较规范的服务技能,有良好服务意识及团结协作精神,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体。

3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3.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环境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求政府高度重视,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制定相关的人才政策,并将其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的规划中。目前政府部门应该就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制定如下激励政策:一是鼓励在职各类人才提高学历政策,二是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晋升职称等级的政策,三是制定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四是制定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政策,五是制定完善从业人员工资待遇及基本保障的政策。同时由于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协调,调整充实组织机构,加强工作领导,成立由组织部门牵头,人事、农委、旅委等单位主抓,建设、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教育、旅游、工商等部门通力协作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工作,及时解决现实问题。

3.2发挥旅游院校作用。加强农家乐旅游人才培养旅游院校是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开发培养的主力军,在人才开发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最近几年,宁波市旅游教育发展迅速,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2o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8600余人。当前应重点发挥宁波市各旅游院校的作用,以培养知识密集型的管理层为目标,着重培养复合型、创新性的高级管理人才;紧紧围绕质量和特色办学,加大校企办班力度,大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把宁波市农家乐特色旅游人才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培养出适合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

3.3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训工作,完善培训内容根据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整体发展的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和能力建设的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培训和专题培训。如宁波市北仑区由于开展农家乐的村民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村民只关注促销,对提高服务水平重视不够,为此制定了《北仑区2006年乡村旅游培训工作方案》,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另外,应该根据培训的对象与阶段,不断完善培训的内容:对分管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市县区长,开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如何发展农家乐旅游、农家乐旅游规划的编制、农家乐旅游资源产品开发与策划、农家乐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培训;对乡镇和村农家乐休闲旅游负责人,开展特色旅游乡镇村评定标准、农家乐发展与规范管理、农家乐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标准等内容培训;对农户和旅游示范点,开展农家乐发展与规范管理、农家乐食品卫生、农家乐餐饮服务规范、农家乐旅游管理安全分析、农家乐服务礼仪等培训。

3.4开展行业比赛,发掘特色人才为充分挖掘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行业短缺的特色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开展行业比赛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会同组织、宣传、旅游等部门,举办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湖(海)鲜大赛、农家乐厨艺大赛、农家乐导游技能大赛等行业性比赛。动员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积极参加,从中发现一批特色旅游人才并选送参加高层次技能培训和专业资格认定,为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深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5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农家乐休闲旅游部门要加强与市人才交流中心的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力争每年召开一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招聘大会,积极引进旅游规划、市场营销、文化传承、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为促进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市场的有效运转,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有效流动,必须有旅游人才信息库作为支撑。目前要通过建立数据库,尽可能完整地搜集农家乐休闲旅游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资料,逐步形成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信息库,为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引进国内外更多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3.6营造良好环境,有效留住人才首先,强化农村创业环境。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渠道,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特别支持大学生投入新农村建设,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其次,加大政府工作人员到农村挂职力度。

转变以培养锻炼年轻干部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把真正有水平有能力有经验的机关干部派驻到农村,加大对农家乐休闲旅游指导力度,向农村干部传授现代化农家乐休闲旅游管理理念,提升其管理能力和水平。再次,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改善医疗、养老等状况,丰富农村文娱活动和场所,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有效留住人才。

4小结

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农家乐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符合国家产业导向。虽然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支精干、高效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严重制约了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深入发展。为此,当前宁波市县区的组织、人事、旅游、农业、林业、教育等相关部门应通力协作,广开渠道,努力营造“引得进、流得动、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环境,建设一支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规划、营销、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实现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成功转型。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篇(3)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两岸合作;产业链整合

一、对休闲农业定义的再认识

基于近年来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加之对休闲农业的大量研究,使人们对休闲农业的看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1、休闲农业的本质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休闲农业在本质上是结合农业产销与休闲观光的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农民利益为依据,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条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新型经营形态。具代表性的主流观点如郭焕成(2004),蒙睿、周鸿(2007)等均认为休闲观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的交叉型新兴产业,体现着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概括起来我国学术界对休闲农业概念的界定普遍上强调其农业生产的本质特性,同时具有与旅游业交融的独特特性,把旅游业的经营模式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从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联系与区别

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关的术语非常多,从最初的农村旅游,到后来的农业旅游或旅游农业,以至演进到当下欧美国家惯用的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和日本、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流行的观光农业(agro—tourism),休闲农业等等,概念问题仍未统一,探索还在继续。大多数概念可以替代使用,但在大陆和台湾,普遍认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念是存在差异的,前者是一种农业经营形态,后者是一种旅游方式,所以对两者一直保持平行研究,虽有交叉性,但也保持有各自的独立性。

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旅游活动。(世界旅游组织,1997)。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者及其市场细分、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营销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其中乡村旅游供给和可持续发展与休闲农业研究具有重叠性。有学者指出,今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重点将主要是跨学科、多角度进行的实证和理论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层面的跨地区、跨文化的乡村旅游发展。

因此,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产业类型并不完全相同,产业价值链的构成也不完全一样。由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本身的交叉性和复杂性,两者几乎成了整个社会科学所共有的研究对象。到目前为止,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侧重于将之视为一种新兴农业经营方式,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则侧重于从旅游规划角度,将之视为一项旅游服务产品来开发。

二、休闲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Sharpley(2004)、Walmsley(2003)等普遍认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廖军华(2009)提出休闲农业的新价值,不应再仅限于生产农产品、粮食与原料的传统功能,特别在永续发展的理念下,休闲农业被视为兼具保护自然环境、维护乡村景观、承传文化产业与奠基乡村发展等多面向的角色与功能。

1990年后,台湾已将休闲农业的发展作为地方发展的“成长极”(growthpole),休闲农业区作为农村发展的“成长中心”(growth center)(王春熙,2004),休闲农业成为振兴地区农业的新产业。台湾农委会从1990年度起在农建计划中成立“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主动积极推动休闲农业的规划建设工作,同时加强辅导业者经营休闲农场,并于1996年公布了“休闲农业辅导办法”,2004年后,休闲农业发展细分成“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区”与“乡村旅游”三个层次。(萧崑杉2008)

近年海峡两岸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表明,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是集多类休闲农业园区连接在一起,并结合休闲农场、民宿、乡村餐饮、古迹、文化产品及自然景观等多项休闲资源而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具有资本密集产业的战略联盟的特性。

三、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新视角

1、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迫切性

目前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在全台遍地开花,处于饱和状态。随着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土地与劳动力资源要素稀缺性的提高,台湾休闲农业增长面临高成本的挑战。台湾的农业资金、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开始向岛外移动,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大陆的休闲农业发展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和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是限制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台湾而言,大陆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综合利用与集约利用还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同时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价廉。这种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而形成的资源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与这种差异的互补性,增强了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迫切性。

2、从产业集聚角度看两岸休闲农业合作

从产业集聚角度研究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文献还不够多,但显然该领域已成为两岸休闲农业合作创新的突破口。陈茜(2009)认为,基于比较优势的视角,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空间广阔,即不仅仅只是单方面的利用台湾休闲农业项目经营的优势,还可利用台湾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上的优势,以及生态维护、环境保护、文化创意、生物技术、食品医药美容方面的优势,结合大陆丰富的自然农业资源、人文资源;实现两岸资源全面的优化配置。

随着休闲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相关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顾客、竞争和变革一同构成了影响休闲农业生存和发展的三个最主要因素。因此,休闲农业的产业链条应该进一步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形成网络化关联,使两岸多产业的共同参与,同时在这个开放的网络状产业链上,继续耦合关联行业如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环保产业、养生美容产业,甚至会展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赋予休闲农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

3、两岸必经的休闲农业产业链整合之路

休闲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决定了休闲农业产业链需要进行纵向分解和横向延伸,以各环节的专业化发展替代单一企业一条龙式的经营模式,才能让目前众多面临相似困境的两岸休闲农业企业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努力延伸可拓展产业链条,增加每一个产业链环节的企业种类,提升各个环节的服务能力与质量保障,才能形成休闲农业新的核心竞争优势。

要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意味着原先一体化的产业链应该被更精细化的产业链替代,形成更加专业化的生产单元。当专注某个生产环节的企业越来越多时,本身的集合就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目前休闲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环节的分解,如对乡土美食餐饮产业的开发,单以健康养生为主线的餐饮就能发展出花卉餐饮、水果餐饮、药膳餐饮,田园餐厅,采摘烧烤DIY等多种具附加价值的环节。当共同参与同一环节的企业达到一定数量,便能形成稳定的产业联盟,产生集聚效应。

四、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两岸休闲农业合作新途径

基于两岸合作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两大产业链为核心进行横向与纵向整合,形成新型的产业合作模式,产生新的分工环节,可以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1、实现餐饮与民宿产业的模块化分工。

在大陆的休闲农业普遍表现出餐饮与民宿产业链环节较为落后,缺乏特色。由于地处农村,餐饮服务的提供往往过于粗糙,缺乏层次性、精细化服务,缺乏对餐饮环境、餐厅风格、服务水平的提升,而城市来的顾客将餐饮作为一项重要的整体消费,其要求相当高,因而目前的餐饮环节远远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民宿的提供就更缺乏档次,导致大多数的顾客并不留宿在休闲农场。

休闲农业的餐饮企业和民宿企业应该根据定位和服务种类实现模块化分解,实现深度分工与合作,如同一农场的多家餐饮和住宿实现功能互补,做好特色定位,增加灵活性、创新性。使合作企业能够找到共同使用彼此资源的方式,从而创造出新的核心竞争力,并产业集聚效应。通过不同价值模块之间的协作、创新和竞争,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下转第108页)(上接第106页)

台湾休闲农场的餐饮与民宿是一大品牌,特色鲜明,服务水平高,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之一,有巨大的价值增值效应,许多的顾客因喜爱休闲农场的美食和独特舒适的住宿而多次前往,因而该产业链环节也赋予了休闲农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台湾,不少会展与体育赛事等均加盟休闲农场,使产业链得到新的延伸。因此,大陆在这一环节需要尽快吸引台湾相关企业的引入,带动该产业的发展提升,形成有效竞争力。

2、建立食品养生、医药保健与美容产业的战略联盟

当前这三者的社会需求极大,大多数的休闲农业观光顾客都有获取更加天然健康的乡村食品的渴望,加之养生热潮的出现提出了对天然绿色保健品、有养生保健疗效的当地特产、有美容功能的当地中草药利用等产业的需求,将这些产业与传统休闲农业产业的结合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产业附加价值,提升产业竞争力,如果能将台湾资金、技术与管理优势结合进来,发展前景广阔。

3、延伸生态保护产业环节

台湾有许多以赏萤火虫或观青蛙、蜻蜓、蜜蜂为主题的休闲农场,将休闲与娱乐、教育融为一体,让顾客参与各种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即提升了农村自然资源的价值,又有效横向延伸了休闲体验的环节,增加了产业价值链。由于台湾长期注重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已成为各休闲农业产业的基础性环节,并通过各种休闲活动来强化提升其无形价值。而这正是大陆休闲农场项目的空白,即大陆尚缺乏通过挖掘以动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休闲农场,寓教于乐,来丰富休闲项目和提高产业价值,两岸在这一领域可进行较多的合作。

4、提高对民俗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

文化资源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利用与转化,通过“创意”的推动,可以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大陆逐渐认识到文化创意对传统产业的巨大增值效应。在休闲农业的产业链中,民俗文化属薄弱环节,缺乏深层次的挖掘,而文化创意产业刚刚兴起,尚未完全与民俗文化资源相整合,导致休闲农业项目与乡村民俗与文化产业结合度不高。

而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发展较为成功的产业,在农业休闲消费环节中成功通过文化创意产生消费者与农村互动参与的民俗歌舞体验,民俗生活体验,当地民间手工作坊、民间美术参与体验,特色民俗纪念品开发等大大增加了一系列消费增值的环节,扩展休闲农业产业链。因此,该领域合作空间巨大。

两岸休闲农业合作在经过新型产业链整合之后,将吸引众多关联性、服务性企业或组织,如房地产业、金融业、餐饮零售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等等,从而实现全面的产业升级。由此可见,今后发展重点应是着眼于基于多元产业的新型休闲农业合作的理念,提出进一步提升附加值与竞争力的战略构想。地方政府应从产业政策导向的角度,对休闲农业各产业链模块进行引导和规划,采取一系列的促进措施。

参考文献:

[1]芮明杰.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

[2]芮明杰,张琰.产业创新战略[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0.

[3]郭焕成,郑健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

[4]廖军华.对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09,8

[5]黄跃东,邓启明.闽台农业合作的现状、趋势与推进策略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1):4-9.

[6]陈茜.两岸产业合作之下的休闲农业合作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Sharpley R,Roberts L.Rural Tourism:10 Years 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6:119-124.

[8]Walmsley D J.Rural Tourism:a Case of Lifestyle 2led Opportunities [J]. Australian Geographer,2003,34(1):61-72.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篇(4)

休闲农业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农业和农村为载体,集休闲、观光、科普、示范、旅游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是传统农业内涵的充实与外延的扩展。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项目发展迅速,休闲农园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休闲农业园建设的数量、质量和效益直接反映着一个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好坏。休闲农业园的称谓很多,如观光农业园区、都市农园、农业园、都市农业园、农业观光园、休闲农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名称都是从不同角度对休闲农业园的理解。学者们分别从不同侧重点和不同深度对休闲农业园进行定义,学界尚未形成公认的、统一的定义,但普遍认为休闲农业园是以农业为基础和核心,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集观光采摘、科技示范、休闲度假、农业教育于一体的特殊农业形态。休闲农业园大多位于大都市郊区,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建立起来的有明确空间边界、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辅以农村观光游览以及与之有关的旅游经营、旅游服务等内容,为游客提供具有乡村特色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服务和和农业科技示范、青少年农业教育等服务,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观光娱乐的需求。休闲农业最早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它是适应现代人逃避工业城市的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的。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休闲农业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并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我国的休闲农业是在市场需求促动下,在农业发展急需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大都市区休闲农业园经历了萌芽和初期发展阶段,现在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种类型农业园区就有3000多个,遍布全国31个省市[1],这些农业园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区域环境、经济条件、民俗习惯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因此其发展模式、内容、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化、多类型的趋势。不同分类模式可以把休闲农业园划分成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园区发展路径、发展重点、优化途径不同。对这些类型繁多、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园进行类型划分、分类分析和分类管理,可以深层剖析休闲农业园的本质和特点,可为休闲农业企业发展提供宏观决策依据,根据现有条件和客观需求分类制定发展战略和扶持政策,也可为相关部门决策和园区建设提供较为科学的参考[2],避免出现类型趋同和产业同构。对于类型的研究大多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以宏观视角出发(自上而下)[3-5],采用一定的指标、方法,如特尔菲(Delphi)法、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类型划分;第二类是以众多零散的样本发展轨迹为素材(自下而上),依据一定原则、标准进行归纳,以期获得不同的发展模式[6]。休闲农业园由于开发时间短,尚未规范发展,数据获取较困难,因此休闲农业园的类型划分较少采用第一类方法,主要是通过定性归纳出不同的类型,如学者根据研究需要按分布地域模式、资源属性、发展阶段模式等几种分类方法对休闲农业园进行类型划分,但较少对此进行不同分类方法的归纳总结并进行类内对比分析。该文归纳总结前人按不同分类方法的休闲农业园类型划分,结合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近几年的具体建设实践,补充休闲农业园类型划分方法、完善类型组成,并分析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园的特征并进行类型间的比较,以期对大都市区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休闲农业园的类型划分

由于休闲农业园所处的地域不同,经济条件、民俗习惯、区域环境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因此,其发展模式、内容、形式都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国内外对休闲农业园的研究中对其分类模式也是多种多样,大致有按资源属性[7-9]、开发内容[10-12]、发展阶段模式[13]、分布地域模式及服务类型等几种分类方法,现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适用于不同的需要,对休闲农业园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

2.1按照阶段模式分类

将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描述为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3个阶段,通过北京休闲农业园建设与实践来看,休闲农业的发展开始向集业集群的阶段发展。自发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位于市郊农村的许多农户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农业资源,利用区位优势,自发开展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活动。如北京郊区农村利用农民自家住房开办的农家乐、农民自家果园引入的采摘活动。自发式的休闲农业园经营和开发各自为政,普遍规模小,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卫生环境差,管理比较混乱。自主式:自发式休闲农业园经营和开发过程中暴露出的经营、生产和管理问题,以及农业旅游需求多样化使得休闲农业园有强烈的自身整合、自我发展的需求及意愿。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休闲农业园调整园区定位,丰富农业旅游产品内容,增加农业文化内涵,注重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如北京、成都、广州等大都市区周边开展的采摘游、民俗风情游等活动。开发式:21世纪以来,随着休闲农业旅游的兴起,一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到休闲农业园的建设之中,在明确的主题定位、策划下进行园区规划和建设,资金投入大,配套设施完善,并且,企业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为休闲农业园提供了有效的经营管理保障。如成立于1998年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走的是“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农户参与”的开发经营模式。集群式:经过休闲农业园几十年的实践发展,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14],从相互独立的休闲农业园单一的产业局部空间聚集升级到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农业产业链互补、集群式发展的模式,是现阶段最高级的休闲农业经营阶段,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延庆县小丰营村的延庆蔬菜产业群具备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雏形,蔬菜协会联络蔬菜市场和各个蔬菜园,为蔬菜园提供技术培训、信息收集与分析、信用社贷款以及运输、肥料种子供应、包装等,另外,蔬菜产业群的发展也促成了休闲农业旅游和民俗旅游的发展[15]。从发展阶段模式来看,休闲农业园已经经历了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3个阶段,处于产业集群的初期阶段,随着休闲农业园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将会出现很多涉农企业,延长、拓宽农业产业链,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与区域内的二、三产业交织、融合,形成关系错综复杂的地方产业群网络体系。

2.2按照地域模式分类

地域模式代表的是同一阶段休闲农业旅游在不同地域空间上的表现,它反映了开发者的区位与市场策略[13]。舒伯阳[13]通过对不同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项目的对比,将主要类型可归纳为依托自然型和依托城市型。通过分析北京市休闲农业园近10年的多元化发展,按照休闲农业园地域模式进行分类,可分为依托城市型、依托景区型、依托传统农区3种类型,其中依托传统农区型又可划分为依托区域传统民俗、依托区域特产两种类型。

2.3按照经营主体分类刘洋[16]

认为休闲农业园存在分散农户、企业集团、政府3种经营主体。综合北京休闲农业园的经营实践,其经营主体有个体农民、村集体、企业、科研院所、大学或事业单位、政府五种经营主体。

2.3.1个体农民为主体

专业种养大户在自家承包地,或以转包、租赁、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鱼塘、林地)得到承包经营权的土地上开发的休闲农业园。个体农民为主体开发的休闲农业园占地规模相对较小,几公顷至10hm2;由于个体农民资金有限,贷款途径不畅,园区投资少;园区渐进式建设;园区配套设施简陋,接待能力差。如北京庄户人家种植园,占地面积6hm2多,园内建有阳光温室大棚3座,面积约6000m2,大棚内设有餐厅、客房、会议室等。

2.3.2村集体为主体

村委与涉及自愿流转土地的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再将流转出的土地承包给村内外专业种养大户,同时,以园区为依托,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乃至周边村民共同致富。一方面通过村集体参与入股、分红,解决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另一方面,村民以保底收入、盈余分红形式入股休闲农业园,村民还可承包园区内的农业项目,也可以在园区就业或加入合作社,也可外出打工;同时,投资大户也拥有了更为广阔、更加坚实的发展空间和管理基础。北京市双河果园是顺义区南彩镇河北村的村办农业园,果园总面积67hm2、果品产量50万kg的一个综合性果园,供采摘品种有30多个。

2.3.3私人企业为主体

园区规模较大,资金投入多;产业链向上游延伸,经营效益明显增加;园区经过前期策划和规划,分期滚动建设;园区配套设施齐全,接待能力强。蟹岛产业集团是北京一家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品牌企业,旗下有北京蟹岛种植养殖有限公司、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有限公司、北京蟹岛开饭楼餐饮有限公司、内蒙古赤峰蟹岛龙凤农产品有限公司等子公司。还有一部分休闲农业园区作为企业土地战略储备,园区作为企业招待客人的私家会所,经营效益不佳,很多园区需要企业贴钱维持,维持不下去就关门或卖出。

2.3.4科研院所、大学或事业单位为主体

以科研院所、大学或事业单位为主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并非以经济效益为经营目标,更重要的职能是新品种引进、培育以及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四季青果林所樱桃观光园隶属于市农科院果林所,位于北京西郊风景区香山脚下,占地14hm2,是集大樱桃研育开发、精品高效生产、良种苗木繁育、栽培新技术推广、产品苗木营销及旅游、观光、采摘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集体企业。观光园主要以大樱桃生产为主,兼种有杏、油桃、海棠、枣等其它果品,先后引育国内外樱桃品种百余个,园区强化了早中晚品种的配套,延长了园区樱桃的成熟期。

2.3.5政府投资主办型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管委会+企业的运行模式,园区设立管委会作为主管机构,利用园区自身的优势资源和优越区位,借助园区管理机构的土地、税收、租金等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进行开发经营。政府作为开发建设的主体,政府负责园区规范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建设,园区内部招商引资,政府为农业园区的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后勤等服务。园区设立管委会作为主管机构,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其主要职能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入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对园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负责整个园区的未来发展,协调企业与周边村镇、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吸引更多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入区。例如北京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2002年11月,为加快首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有特色的首都现代农业经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决定“委区共建”北京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以“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专家参与、农民受益”的模式发展。经过近10年时间建设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集现代农业展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青少年科普教育和农业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形成了以畜牧籽种、精品花卉、树木种苗、旅游观光、物流配送和信息服务为主的产业群,入区企业已达26家。

2.4按照产业结构分类

刘慧平[17]、郭焕成[9]和辛国荣[18]认为按照农业结构可将休闲农业划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畜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观光生态农业6类,其中的“观光生态农业”着力强调林果粮间作、农林牧结合、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的概念,通过对北京休闲农业园的调研和分析,发现在“绿色”和“生态”概念日渐普及的今天,食用安全无污染、高品质的食品已成为众多消费者的共识和追求,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已经成为“绿色经济”大背景下休闲农业园的必然选择,几乎所有的休闲农业园都提供“不施农药,无公害”的绿色、无公害、有机产品,因此,生态农业成为所有休闲农业园的共性,不适宜单独成为一个种类。北京市休闲农业园的主导产业按照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划分为以下5类。

2.4.1观光种植园

指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以种植、展示观赏价值较高的农作物品种或新颖的栽培技术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园区。如北京通州区的观光南瓜园种植展示280多个品种的南瓜,在此可以欣赏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观赏南瓜。

2.4.2观光林业园

指合理开发森林(如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人工林场、天然林地、果园等)的旅游功能和观光价值,为游客观光、野营、探险、避暑、科考、森林浴等提供空间场所,融农林业和旅游业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区。如四季青果林所樱桃观光园以樱桃生产为主,兼种有杏、油桃、海棠、枣等其它果品。

2.4.3观光牧业园

指将农牧业生产、农牧产品加工、新技术应用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区,如牧场、养殖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等,开展草原放牧、马场比赛、猎场狩猎、挤奶和制作奶产品等参与养殖业生产及加工的体验项目。如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以畜牧业、种植业、休闲农业为园区三大支柱产业,通过牛胚胎工程产业化、转基因动物产业平台建设发展畜牧业。

2.4.4观光渔业园

指利用滩涂、湖面、水库、池塘等水体,开展水产养殖生产、科研、教育等活动,并利用渔业进行垂钓、捕鱼、餐饮、休闲观光等活动的农业园区。如朝阳水产科技园占地28hm2,拥有养殖水面17hm2,是水产养殖、孵化基地,兼有垂钓、娱乐休闲功能,鱼的种类有鲤鱼、鲫鱼、草鱼、鲶鱼、蓝鲨、彩虹鲷、武昌鱼、罗非鱼,其中淡水鲨鱼已被市农委定为本市重点推广养殖品种。

2.4.5观光副业园

指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及其加工制作为经营特色,开展可观光、参与的观光副业园区,如观赏或参与研习农民画、刺绣、土布纺织、草竹编织、木雕、竹根雕、石雕、制陶手工艺制作技艺,购买旅游纪念品。观光副业园一般不单独作为一个休闲农业园出现,而是作为综合性休闲农业园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北京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中的神笛陶艺村,游客在此可以参观陶瓷艺人精湛的表演,还可以亲身感受拉坯、手捏、刀刻、浮贴、肌理、着色等制作工序。

2.5按照功能类型分类

目前,大都市郊区休闲农业园的功能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因此,按照休闲农业的功能进行分类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舒伯阳[13](1997)、郭焕成[9](2000)将之划分为7类———观赏型休闲农业、品尝型休闲农业、购物型休闲农业、务农型休闲农业、娱乐型休闲农业、疗养型休闲农业、度假型休闲农业。傅琴琴[19]从休闲农业的实践出发,认为休闲农业可以分为休闲型、体验型、教育型、贸易型、节庆型等5种功能类型。刘洋[16](2010)从休闲农业的功能出发将之分为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娱乐型、参与型、科普型、度假型、疗养型8种类型。刘嘉[20]根据主要服务内容分为务农型、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娱乐型、疗养型和度假型等7种基本类型。综合以上分类方法,并结合北京近10年的休闲农业园具体实践,归纳休闲农业园的10种功能类型)。

2.6按照产业数量分类

如果休闲农业园以单一功能类型组园,就是专业型园区;如果休闲农业园将多种不同的功能类型按照功能分区组织在一个园区内,就成为综合性休闲农业园(表3)。

2.7按照资源属性分类

根据休闲农业园的资源属性,可将休闲农业园主要分为资源特色型休闲农业园和文化特色型休闲农业园。

2.8综合休闲农业园的规模、功能和特点进行分类

有关中国休闲农业类型划分的研究主要有:根据德国、法国、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范子文[11]认为规模较大、对市民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主要有休闲农业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农业公园、休闲农场、森林旅游、农村留学、民宿农庄、民俗旅游9种类型;韩丽[22](2000)认为规模较大的主要有观光公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5种类型;殷平[23](2002)认为我国休闲农业园根据性质、定位、经营情况等可划分为高科技休闲农业园、“农家乐”形式的观光园两类;郭春华[24](2002)认为,根据各地的条件,采用相应的开发方式,可形成生态农业村、旅游农庄、休闲农业园、科技农园4种类型的休闲农业。袁定明[25](2006)认为,规模较大的有农业公园、观光休闲农园、教育与科技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五类;从休闲农业建设实践出发,陈彪[2](2009)将休闲农业划分为观光采摘园、教育农园、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农家乐、生态农业园、市民农园、森林公园、休闲农庄、民俗文化村9类;在调查了多个休闲农业园和参考相关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休闲农业园的功能和特点,郭莉[26]将北京市的休闲农业园主要分为观光采摘农园、农业科技园、休闲农业园。以上各位学者对休闲农业园的不同分类各有其标准和角度,但仔细探究,发现在休闲农业具体实践中,有些类型是休闲农业园中普遍具有的功能,不应单独成为一种类型,所有类型的休闲农业园对于不谙农事的城里人来说都具有教育意义,教育农园不应单独成一类。农家乐和民俗村属于农业观光和农业旅游产品,但不应归入休闲农业园范畴。森林公园可作为农业公园内的一类,不应单独成类。依据北京休闲农业园的经营实践,休闲农业园主要有观光采摘园、农业科技园、市民农园、休闲休闲农业园、生态农业园、文化创意农园和农业公园7种类型。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篇(5)

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加快,城市中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逐渐加快,从而产生种种压力。在此种社会背景下,休闲农业逐步发展起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目前,永靖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受自然环境等方面条件的限制,与国家大力倡导的政策相悖。随着休闲农业的开发,游客量逐渐增大,开始产生人为因素而导致的生态问题。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要使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相当困难。目前,我国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主要集中在全国各市及地区,对民族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研究并不多。本文综合运用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刘、盐、八水库移民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生态经济视角出发,提出水库移民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实现永靖县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视角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注重发现现有研究中的共性,通过第一手数据资料,了解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并对该县库区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实地调研过程中的调查问卷分为消费者和经营者两部分,消费者调查问卷共计37题,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546份,问卷回收率为99.3%,有效问卷为540份,问卷有效率为98.9%。经营者问卷调查主要依据调查地区居民总户数进行固定比例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居民分布状况为刘家峡镇157户、盐锅峡镇125户、太极镇146户、八盘峡镇122户。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546份,问卷回收率为99.3%,有效问卷为540份,问卷有效率为98.9%。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信度分析,得出的克隆巴赫系数值为0.86,可以认为调查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及稳定性,说明调查得到的数据有效性较准确。

三、水库移民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永靖县政府利用自身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2013年,永靖县成功入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是甘肃省唯一获此称号的县。永靖县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库区经济的发展,永靖县政府官方的数据就2011~2013年三年永靖县休闲农业发展情况统计如下:2011年全年接待129万人,总收入4.7亿元,占全县GDP比例的17.8%;2012年全年接待168.2万人,总收入6.19亿元,占全县GDP比例的18.75%;2013年全年接待217万人,总收入9.37亿元,占全县GDP比例的32.85%。据相关资料证明,产业的增加值占GDP5%以上的,可以叫支柱产业。从这三年的数据来看,休闲农业的GDP份额早已超过5%,2013年GDP份额更已经超过了30%,已是永靖县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虽然,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宏观上呈现出经济繁荣的景象。但是,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库区休闲农业在其快速发展的局势下,诸多负面问题逐日递增,严重影响了库区休闲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正确引导永靖县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妥善解决该地区休闲农业内部问题可以从根本上推动库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相关部门管理力度不够,缺乏整体、统一性规划对永靖县库区的休闲农业实地调查走访发现库区的休闲农业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发展模式。由于库区休闲农业缺乏长远性统一的管理规划,使得该县休闲农业在发展中显现出分散性和间断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无法形成整体合作的局面。导致休闲农业缺乏规划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相关部门实施管理力度不够,由于休闲农业在永靖县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需要相关部门对其发展起引导作用,而当地相关部门却没有给予休闲农业规划方面高度的重视,从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2.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财政资金支持不足研究分别对永靖县三个库区附近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及消费者进行了关于休闲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调查,针对经营者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永靖县休闲农业还有30%没有处理污水的设备,65%还没有用上太阳能等新型能源,60%还没有用上自来水。针对消费者的调查结果显示,69.4%的消费者认为设施陈旧,72.9%的消费者认为休闲农业的路不好走,72.7%的消费者认为种植大棚设施简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对于休闲农业的投入仅来自业主的自有资金,而业主的收入却很微薄,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资金补贴方面,调查显示,95%的业主没有得到政府关于发展休闲农业方面的财政补贴,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导致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陈旧。3.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农业技术人员稀缺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多还是农民,缺乏休闲农业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仅凭自己的社会经验对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做决策,导致休闲农业发展的功利性和浮躁性愈发显著,而在农作物生产方面缺乏农业技术人员来对作物生产做出合理规划,帮助库区居民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容易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不能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甚至产生生态污染。4.公众缺乏环保意识,生态环境恶化在对永靖县休闲农业调查走访过程中,游客以及库区居民的环保意识都有待加强,垃圾处处可见。据调查,88.9%的游客在游玩时看见不文明的行为,其中只有52.8%的游客会提醒该种行为。而对经营者关于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行调查时,80%的游客游玩后都会在当地留下大量的垃圾。这些数据充分地说明了公众对库区生态环境的不重视,目前库区附近山体地质地貌已发生改变,如果相关部门再不加强防范措施,生态环境将继续恶化,产生不堪设想的恶性后果,这将抑制库区休闲农业的发展。

四、基于生态经济视角的水库移民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建议

(一)政府加强扶持引导,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科学规划是永靖县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根据2010年颁布的《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2011年正式实施的《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当地政府应采用政府主导型战略,加强对发展休闲农业的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优化农业与休闲体验活动的对接结构,发展库区休闲农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使休闲农业发展享有信贷、投融资等优惠财政政策,扫清休闲农业发展路上的障碍。要本着因地制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发展规划的始终,保证整个产业在长远发展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确保规划的长远性和延续性。

(二)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培养并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对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人才是关键。近些年,国家一直提倡科技兴农,2012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强调要将“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促进三农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因此,在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方面,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深入研究永靖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并进行管理;还可以通过相关培训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文化素养,提高服务水平。而在农业技术方面,当地政府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量,增强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力度,通过提供经营业主外出学习或考察的机会,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还可以引进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相关农业技术组合,建立高效、低耗、安全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从根本上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三)废物循环利用,开发新能源、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良好的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休闲农业得以发展的前提。永靖县休闲农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匮乏。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生态污染。但有研究证明,畜禽粪便虽然是严重的污染源但同时也是宝贵的资源。因此,可以充分再利用这些废弃物,例如,积极开发新能源———沼气,直接为农户提供能源,以“使用—回收—循环利用”为原则,形成养殖与种植业紧密相连的循环生态模式。同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合理配置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四)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大力推进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11月,党的十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凸显了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当地政府也应大力响应国家政策,加大环保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公众宣传生态基本知识,不断提升相关理论水平,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建造生态文明宣传牌,时刻提醒游客注意坏境保护;强化库区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让居民积极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从政府,游客以及库区居民三个角度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生态环境建设的渠道,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完善生态环境信息机制,促进生态环境决策更加科学化,共同为库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五、结论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篇(6)

    研究方法

    在对休闲农业发展过程涉及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是指标体系既要科学地反应其发展内涵和发展目标,还要能够预测其发展趋势,并对休闲农业发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系统性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休闲农业发展可以视为一个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整体,子系统又可以细分为若干评价要素,评价要素则有各评价因子构成。同时,评价指标体系还应根据研究需要和指标功能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层次之间表现为隶属关系,层次内部各分量之间则是并列关系。可行性原则。构建的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因子概念清晰,内容简单明了,数据易于获取,计算结果便于分析和对比,且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另外可行性原则还有要求定性指标可以间接赋值量化,定量指标直接量化,以尽量减少主观色彩。代表性原则。休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要有足够的覆盖面,既要全面反映休闲农业发展的结构组成和本质特点,而且要清晰地表达各个主题,既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又要避免相近的评价指标重复出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上述原则,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由游客接待量等27个评价因子组成的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其中制约层由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3个子系统构成,要素层由产业规模、产业基础、资源基础、生态环境、旅游社区和传统文化6个方面组成,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本研究采用两两比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该方法是对同一层次内所有被评价指标两两比较,构造出两两比较判断表,然后根据某一评价标准对每2个配对指标进行重要性的权衡[25]。两两比较法多用来选择最优方案,所以一般采用0~1分打分法即可。但是本研究利用两两比较法是用来确定各指标间的权重。而很多指标间的权重大小差异比较小,所以必须采用更加多层次的打分方式。有2种常用的更多层次打分方式,分别是0分~4分打分法和多比例打分法。多比例打分法计算更加复杂,但是为保证权重确定的科学性,本文将采用多比例打分法。多比例打分法要求两两比较中两项的得分之和为1即可。具体示例如下:当2个指标i与j同等重要时,则令(式略)为了使评价因子权重结果更加客观、科学,邀请了地理、资源、生态、旅游和农业方面的10名专家进行打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加权平均,最后进行归一化化处理,最终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数据来源和处理在各项评价因子中,定量指标D1至D22均来自《奉化市统计年鉴》、《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奉化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分析》、《宁波市统计年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及其他相关权威部门的统计报告和资料等。而后,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公式为aj=a/A,其中,aj为标准化后的结果,a为原始值,A为标准值。指标赋分标准在评价休闲农业发展状态时,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评分采用10分制对评价因子层各指标进行评分,以确定各项因子得分。定性指标数据的获取是通过向有关专家和旅游、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征询的方式进行。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价某一地域休闲农业的发展时,该研究地域的各指标评分值综合起来反映了休闲农业发展状态,假设用向量δ表示这个状态,那么δ的每一个分量从不同侧面反映该系统在特定阶段的发展状态,因此向量(式略)而后根据事物的持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将休闲农业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评价结果与分析

    评价结果根据本文建立的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评判标准,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分值为8.47,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3个子系统层评价值分别为9.46、8.06和7.34。产业规模、产业基础、资源基础、生态环境、旅游社区、传统文化6个要素层综合评价值依次为9.55、9.34、7.68、8.36、6.74和7.95。由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正处于“发达阶段”,说明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可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名副其实。结果分析从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评价的子系统层指标指数来看,经济发展子系统评价得分明显高于另外2个子系统。虽然该系统的权重相对较大,但是奉化市在此指标上分值很高,说明了其在该指标上肯定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产业规模是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最为直观的体现,9.46分的评价结果充分说明了奉化市休闲农业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发展规模,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发展休闲农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奉化市政府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和农民大力发展农家乐。奉化市发展休闲农业除了在经济规模上有优势以外,还具有多个方面的有利条件。奉化市的农产品注册商标就相当丰富,约有近300只注册商标,其中国家原产地标记认证的就有4只,它们分别是水蜜桃、芋艿头、曲毫茶叶和千层饼。旅游资源数量也非常丰富,单体旅游资源数量在500个左右,其中4级以上的就有22个,而且奉化市休闲农业本身就相当成熟,尤其是在溪口和滕头景区具有相当大的旅游影响力。还有奉化市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丰富,近年来各种与休闲农业相关的节庆活动也越来越多。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奉化市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又一支撑因素。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6%,以连续9年有超过350天空气质量为优良天气。奉化市先后获得了“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浙江省卫生城市”、“浙江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浙江省生态市”等荣誉称号。特别是2010年以来,全市共投入数亿元资金对农村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先后实施了“环境整治”、“乡村康庄工程”、“千里清水河道”、“村村植绿”等工程,重点打造了城区至溪口生态公路、城区经滕头至溪口观光线、西坞至莼湖花木长廊等3条精品线。此外,奉化市各职能部门相继制定了《奉化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奉化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奉化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奉化市河道整治规划》等专项规划,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与制度保障。本文认为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还未达到高级阶段,还存在着不足之处。结合实地勘察发现问题如下:第一,休闲农业用地问题。浙江省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的资源小省。奉化市仅有36.5万亩的耕地面积,而发展休闲农业很可能涉农业用地问题,导致经营者有所顾虑,发展的信心不足,阻碍了奉化市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第二,休闲农业管理问题。尽管奉化休闲农业景点数量较多,但是管理问题上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很大一部分景点雇佣的从业人员多是当地的农村村民或者外来务工人员,没有经过任何培训上岗,导致服务质量较差。另外还有经营者本身多是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有限,缺乏营销意识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第三,休闲农业项目缺乏特色。奉化市发展休闲农业拥有较多的优势,但是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各项目多以垂钓,采摘,烧烤为主,经营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特色,使得各休闲农业景点风格类似,游客选择性较小。第四,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简陋。奉化休闲农业多以农村个体经营为主,规模较小,投资金额有限,导致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简陋,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篇(7)

>> 湖南休闲产业现状研究 长沙休闲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湖南高职院校休闲农业教育现状分析 长沙市重点高校在职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与分析 湖南省长沙市大课间活动现状分析 长沙城郊农业休闲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武汉旅游休闲产业营销现状与对策分析 湖南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湖南衡阳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湖南食用槟榔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分析 湖南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 湖南省开展休闲体育旅游现状研究 湖南茶叶产业发展分析 湖南产业集群优势分析 桂林市健身休闲产业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湖南柑橘产业现状的SWOT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效应分析 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现状与提升策略分析 湖南高职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现状及问题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休闲产业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现代社会经济的产物,将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2 休闲产业的供给现状

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商贸、交通、金融、信息中心。全市辖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5区和长沙、望城、宁乡3县及浏阳市。全市总人口639.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18.07万。本次研究以长沙市建城区范围为主,其中部分资料涵盖3县1市。长沙的休闲产业伴随着长沙市经济的发展迅速崛起。娱乐电视、歌厅文化、酒吧一条街、周边经济实惠又特色各具的“农家乐”……长沙越来越向世人呈现出“休闲之都”的面貌,长沙市休闲产业成为城市的特色和亮点。

2.1 长沙市休闲产业的类型

根据休闲活动发生的场所和休闲的方式,可将长沙市休闲产业分为歌厅休闲、酒吧休闲、洗浴休闲、“农家乐”休闲、广场与公园休闲等主要类型。

2.1.1歌厅休闲

长沙的歌厅休闲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末诞生以来,成为长沙市休闲产业颇具特色的一面旗帜。长沙的歌厅面世后一直深得消费者的青睐,数量曾达到100多家,经过十几年的市场淘汰,如今颇具竞争力的有10来家。它们大多具有一定规模。最大的一家超过2000个座位,全年平均上座率达90%以上。2003年,长沙歌厅发展到鼎盛时期,据随机抽样的6家歌厅统计,平均每晚接待观众就达4500人次,总营业额约35万元,年接待观众170万人次,营业收入逾亿元。

长沙的歌厅休闲最显著的特点是雅俗共赏。根据长沙市文化局对长沙歌厅文化格调的定位进行的调查(图1),有36.10%的被调查者(包括休闲者、经营者、专家)认为是雅俗共赏,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分别占33.60%和27.50%。可见,长沙市歌厅休闲是适应潮流的,市场前景广阔。

2.1.2 酒吧休闲

长沙市解放西路自21世纪初发展成为火爆全城的“酒吧一条街”,并成为与北京三里屯、上海新天地齐名的全国性酒吧集中区之一,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近两年长沙市酒吧数量虽较鼎盛时有所下降,但上规模的酒吧仍有20多家,“魅力四射”、“苏荷”、“水木年华”、“酒库”等酒吧在长沙市休闲产业格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1.3 洗浴休闲

自2001年以来,长沙的洗脚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长沙市已注册的大大小小的足浴城达到17000多家。长沙市作协主席于建初的作品《脚都》的出版,更是引起社会各界对长沙足浴业的关注。洗浴休闲业在满足消费者休闲需求的同时,为社会特别是残疾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1.4 电视休闲

电视娱乐休闲是长沙休闲产业的又一大特色和亮点。以1997年湖南卫视上星为契机,湖南的电视传媒推出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超级女声》等一大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电视节目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湖南卫视也被称为“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并长期高居地方电视台收视率榜首。

2.1.5 “农家乐”休闲

截至2004年底,长沙市(包括城区和郊县)共有“农家乐”877家,床位数5459个,接待人数达273.18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1149.6万元(表1)。

长沙市“农家乐”休闲具有4种发展模式:民俗民居型、自助农庄型、风景游览型、休闲娱乐型。2004年,长沙市在全国首推的“农家乐”星级评定制度(表2),使得长沙市“农家乐”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并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使长沙市“农家乐”旅游产品建设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2.1.6 广场与公园休闲

广场与公园是市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长沙市可供市民日常休闲游憩的广场与公园有五一广场、劳动广场、芙蓉广场、湘江风光带、南郊公园、烈士公园、晓园公园等20多处。傍晚或节假日,这些广场和公园充满了散步、聊天、放风筝等市民,这些场所成为最日常化的休闲场所之一。

2.1.7其他类型休闲

此外,长沙市休闲产业还包括体育健身休闲、户外游憩休闲、家庭休闲以及在陶吧、清吧、茶馆、咖啡厅等场所进行的休闲。

2.2 长沙市休闲产业经营现状分析

2.2.1 投资主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一的投资主体不但适应不了休闲产业的市场,而且制约着休闲文化、休闲 方式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沙市民营资本在休闲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到2001年,作为休闲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娱乐产业中已有80%以上为民营资本,而“农家乐”则为100%民营资本。

与国营、集体投资相比,民营资本参与长沙市休闲产业的最大优势在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使得经营者能够根据市场导向,对经营内容、经营形式、经营规模等进行灵活选择;自负盈亏则迫使经营者的一切决策都必须满足休闲者的休闲需求。

2.2.2 档次品位

笔者2007年1月对长沙市休闲产业的档次品位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实收有效问卷197份。51.3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中高档,39.30%的人认为是中档(图2)。这说明在大众心目中,长沙的休闲产业具有一定的档次和水准。

2.2.3 管理方式

休闲产业因其覆盖面广,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长沙市的休闲产业按不同类型归口于不同的部门管理。歌厅、酒吧、KTV、网吧等文化娱乐产业属于文化部门管辖,电视娱乐产业属于广播电视局管辖,洗浴按摩属于商业部门管辖,“农家乐”属于农业部门管辖,游憩景点属于旅游部门管辖,公园属于园林部门管辖,广场属于市政部门管辖。就目前情况而言,作为长沙市休闲产业重中之重的文化娱乐产业一直在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下运行。湖

南省暨长沙市文化主管部门为所属行业提供了积极主动的服务与管理,政策法规和理论知识的普及、优秀节目和演员的引进、日常事务的办理等方面的工作也是保证长沙文化娱乐产业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居民休闲需求现状分析

为了分析居民的休闲现状,笔者于2007元旦前后在长沙市建城区范围内组织了一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实收有效问卷19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0%。本次调查结果反映了居民休闲目的、休闲方式、休闲频率及对休闲的心理需求和建议措施。

3.1 休闲目的

分析被调查的休闲目的(图3),可以看出,放松自己、朋友聚会、娱乐游憩是人们休闲的主要目的,其中放松自己为最主要的目的。休闲的实质就是在闲暇时间进行解除疲劳、愉悦身心的活动,放松自己成为人们从事休闲的最主要目的。

朋友聚会也是人们热衷休闲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居民喜欢选择公众场所作为聚会的地点,一是受住房条件的限制,二是像长沙这样的城市,休闲消费相对较低而获得的服务却较为丰富。

3.2 休闲方式

休闲活动覆盖面广,休闲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本次调查针对长沙市民的基本特征提供了家庭休闲(包括看书、读报、看电视等)、看电影、酒吧、歌厅、KTV、上网、洗浴按摩、健身娱乐、茶室咖啡厅、餐饮夜宵、“农家乐”十余种主要休闲方式供被调查者选择,并要求被调查者按喜好程度进行排列。

分析被调查者的休闲方式(图4),可以看出:被动式休闲(如看书读报、看电视、看电影等)在人们的休闲安排中占重要地位,同时主动式休闲(酒吧、歌厅、KTV、洗浴按摩等)也受到市民热衷。

在对被调查者的年龄和较能代表长沙休闲产业特色的几种休闲方式之间的关系(图5)进一步的分析后,得

出这样的结论:年轻人最热衷的是上网和KTV,而中老年则对洗浴按摩、看书读报更感兴趣。

3.3 休闲频率

分析被调查者的休闲频率(图6),可以看出:长沙市民从事休闲活动的频率较高,一周内至少从事一次休闲活动的占到73%。随着休闲产业的整体发展,这组数字将逐步提升。

分析被调查者对现有休闲消费价格的评价(图7),近95%的被调查者认为长沙市休闲消费水平勉强可以接受。由此可见,长沙现有休闲产业消费水平基本能为长沙市民接受,性价比较高是长沙市现有休闲产业崛起的重要因素。

分析被调查期望的休闲消费水平,有51%的被调查者希望每次休闲消费不超过100元,而选择300元以上的仅有8.10%(图8)。可见休闲产业的大众化,应将普通市民作为休闲消费的主要阶层。

4 休闲产业的发展前景

4.1 休闲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

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劳动时间日益减少,物质财富不断丰富,加上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休闲必将成为人们度假闲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选择。杰弗瑞・戈比预测,“未来社会将以休闲为中心”。在未来,一个以休闲为基础的新社会取代以就业为基础的工作社会必将成为现实。

就长沙市而言,休闲产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未来几年内,由于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坚持、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长株潭一体化的推进,长沙休闲产业将迎来发展的良机,休闲产业在长沙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必将越来越重要。

4.2 休闲产业将更加市场化

休闲产业目前的供求关系尚存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资金、劳动力、信息、技术等必要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部分产品,例如足浴、“农家乐”存在供大于求现象,还有部分产品质量有待提高,还有一些小型的未注册的洗浴按摩室、网吧、麻将馆存在着不规范的、不健康的服务,亟须相关主管部门严格监督、经营者加强管理,改善经营场所生态环境,提高服务技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使自身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休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配置休闲产品、改进休闲方式,并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长沙市目前的休闲市场,在运动健身、老年休闲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如能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必将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

4.3 休闲产业将更为国际化

随着我国人世后与世界经济的逐步接轨,以及奥运会、世界博览会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在北京和上海举办,我国休闲产业的国际化也势在必行。国际先进的休闲理念、休闲产业模式将对我国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休闲产业也将作为国际休闲产业的一部分接受全球市场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