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信息化市场分析

农业信息化市场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4:01

农业信息化市场分析

农业信息化市场分析篇(1)

紧迫。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发端于农村,开始于农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过程。在每一个阶段,对农业信息分析的需求不断强化,对农业信息分析的认识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体制越完善,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市场经济体制越健全,市场化的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市场经济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信息对于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不断强化,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凸显。实践表明,无论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还是弥补市场失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都必须占有充分的信息资源,都必须依赖于客观、及时、准确的信息分析研判,否则市场运行就会出现偏差,市场调控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总言之,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育程度和整个产业对外开放深度所内在决定了的。

———政府职能转变越到位,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党的十七大指出,政府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这当然要从多方面入手,但要对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牢牢把握和驾驭农业发展的主动权,不占有相应的信息资源,不站在全局高度、以广阔视野开展农业信息分析显然是难以做到的。从近年农产品市场波动看,能否及时、准确、全面掌握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能否高效捕捉和灵敏跟踪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否有预见性地对产业发展大趋势做出科学分析判断,已经成为衡量政府部门执政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际竞争越激烈,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分析水平是国际农业竞争软实力角逐的一个重要战场。有关资料表明,二战结束后,美国在“粮食作物为了和平”的旗帜下,通过援助、指导等方式介入日本农业,从而培养出了乐于吃美国面包而不愿吃日本大米的一代日本人,逐渐占领了日本农产品市场。当然,在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日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那只被捉弄的老鼠。这给我们很多思考,如果当时日本能够从战略高度进行前瞻性信息分析,今天的日美农产品贸易格局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从我国来说,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我们常讲具有大国效应,但现在关键是如果发挥正向、为我所用的大国效应,而不是一旦我国有进口需求,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便闻风而涨,使我国利益受损。我们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中不去争当“猫”的角色,但也决不能因为对信息分析不透,对走势把握不准,而处于被动境地。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置疑,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批从事农产品品种分析的专家,开始能够走上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的讲堂,有一批专业期刊开始诞生,决策层更加关注和倾听农业信息分析专家关于形势的研判和所提的政策建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确实才刚刚起步,急需一个大的飞跃。总体看,目前存在五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支撑乏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益多元化,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对农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必须努力实现新的提升,否则直接影响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质量和水平。产业基本数据不准容易引发农产品市场波动,最后为此付出代价的则是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

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分析选题分散。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值得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和制约,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与农业科研的其他许多工作一样,科研跟着项目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啥项目能拿到经费就分析啥。这种频繁变化研究和关注领域的情况难以培养出“大家”。当然,这种环境给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者带来不少苦衷。但这导致一批重大农业信息分析选题出现真空现象,而另一批选题则在同一层面上徘徊不前。

三是独唱多合唱少———行政、事业、科研及其他社会力量缺乏科学的分工和配置。客观地讲,现在从事信息分析的专业和兼业机构和人员也不少,但是哪些是偏重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哪些是偏重分品种信息跟踪分析的,哪些是专攻长期性、战略性制度安排的,哪些是为政府部门提供适时决策咨询的,定位还不够明确。一方面,政府部门在产业管理决策中缺乏信息分析支持;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及社会团体在研究中“自得其乐”,偏离产业管理主旋律。一方面,农业信息分析专业力量和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四是合作研究变成

了协助研究———缺乏农业产业安全意识。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尤为突出。这几年,我们突然发现,为什么对于中国农业的有些情况,国外比我们自己掌握得还具体,研究得还更清楚!这里当然有发达国家的所谓先进遥感技术、有所谓的数学模型预测,但也有人指出这是前些年我们有些合作研究工作现了一些偏差与失误,应该是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研究却逐步变成了协助研究,但协助研究的总是中国的农业情况!这里面是有目的的,我们不少同志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日后可能涉及农业产业安全!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发展方向

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构建新型农业信息分析格局,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使之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局,始终是

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两句我们常说的话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句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第二句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又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信息分析之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使我国农业信息分析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必须在五个创新上下功夫:

一是靠观念创新聚拢人力。在我国农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外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工作者肩上是光荣而沉甸甸的一份责任。认识农业信息分析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地位,把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力量及各方有识之士吸引到这一工作中来,培养一支素质高、视野宽、能力强的骨干队伍,正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正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任务。

二是靠基础创新强化支撑。基础数据、基本情况、基本政策是开展分析工作的前提。这一点大家是感同身受的。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改进调查方法,力争获取更为详实、及时、客观的农业数据。农业科研情报系统要发挥独特优势,在农业信息采集与整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台和一支重要力量。

三是靠方法创新提升水平。在市场经济理论更加完善、经济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分析队伍结构更加科学的条件下,究竟采取怎样的分析方法,当然不能简单而论,但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应该“管用”。要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找到每个主题所适用的分析方法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总的出发点就是要“开门”搞分析,从办公室、研究室、互联网中走出来,善于、肯于、敢于向基层学习,向工作在一线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学习,要拿出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就能够找到好的分析方法,拿出国家决策层及其他用户信得着、用得上的信息分析成果。

农业信息化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数据分析;预测

中图分类号: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在农村信息化建设道路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业信息的技术开发和服务工作没做到位,就目前而言还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搭建覆盖全市范围的农村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业创新的思路,就必须建设一种创新型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加大人力物力对农村信息服务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用信息化、科技化的工具指引农业生产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农民对信息需求散杂

纵观信息农业发达的地区,农民可以很容易地从各种媒介获得所需信息,农业协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能起到很好的带动和引导作用,且科技信息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效益和效率较高。但在很大范围里,农民仅仅靠个体生产,不能形成有效的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经营,对信息的需求方面都存在技术含量、内容和时间的参差不齐、上散而杂,甚至需要一些冷癖的知识,现有的信息服务体系无法满足。

1.2 信息内容缺乏质量不高

农业信息系统与经济管理、生产技术、生物环境等系统相互渗透,且需涵盖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等多个环节,因此构建系统有相当的复杂性。一般来说,生产技术类的问题通过多年的积累都有现成的信息,信息内容缺乏主要表现市场行情类,此类内容由于覆盖面广,难以收集到准确而全面的信息,由此导致信息质量不高、时效性差及只能对过去的形势进行分析,无法准确预测将来的市场行情,无法科学系统地对农民进行生产引导。

1.3 农村信息服务人才、资金缺乏

对农村信息服务人员要求而言,不仅要求熟悉各种农业技术知识,掌握电脑操作、网络查询等相关软硬件知识,还要掌握具备经济管理基础,收集、处理、相关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农民进行科学生产。还有就是经费投入问题,现有的信息服务体系普遍缺乏资金,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日常运作都难以为继,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老旧,信息处理的软硬件设施落后,维修更新困难,这严重制约了农村信息工作的发展。

1.4 农村信息平台服务水平低,管理不到位。

农村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是为农民提供高效及时、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资源,要提高信息平台服务水平,就要做好相关政策、数据采集、整理导入工作,把系统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然后在国家法律的范围内下强化服务和监管。

2 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结构设计

建设农村信息服务平台,要做好数据库、应用模块和用户友好界面的设计与开发,还要处理好信息资源、服务手段等涉及整个体系建设的多个问题。本平台采用的是比较高效的B/S网络结构,采用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模型,并分为界面层、接口层、业务应用层、专业数据库层和网络基础层等5个层次[1]。

3 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功能设计

3.1 市场信息服务系统

以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为基础。通过采集市场上各类农产品的日产价格,在网站上即时对农户,使农户能立即掌握农产品价格行情的变化和趋势,有计划地采收和销售。

3.2 信息推送服务系统

农资及农产品等信息经过系统自动筛选、分类处理后,可依照农户的个性化需要,进行智能化匹配,再以电子邮件等多种平台及时发送给农户,满足农户供需方面信息要求。

3.3 农村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

农产品市场供需信息采集与分析预测这一系统模块功能主要为:国内外农产品信息的产量及市场行情统计查询统计分析、农产品国内外市场需求预测分析、农产品数据的手动自动采集功能。(a)信息自动数据收集功能。信息采集平台上信息资源的整理采集有人工采集和自动采集两种方式:人工采集是平台各级服务站点管理员收集整理的信息和平台注册用户的信息,信息自下向上的逐级汇总;自动采集是通过网络自动采集外界信息,对多个分散的信息源按固定的周期进行跟踪和采集,采用与搜索引擎相似的爬虫技术。信息处理信息采集还包括后期加工处理。(b)信息分析、预测功能。为了实现上述查询、统计、预测、分析功能,本系统平台设计了三个模块:查询统计模块、数据分析模块、信息预测模块。查询统计模块:可以实现全国各地和本地区的各类农产品产量、主要销往地区的消费量、库存情况等信息的查询统计,并采用各种图表方式来展示。信息预测模块:该模块采用移动加权平均预测法对农产品的近期数据进行短期预测,采用季节变动预测法和因果回归分析预测法等预测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较为有指导性的预测结果。数据分析模块:该模块实现了从农产品供给、需求、供需平衡三方面进行的趋势波动分析及结构分析。[3]。

该系统采用了基于Windows 2003 Server的操作系统平台,选用了Microsoft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6.0(IIS)WEB服务器软件和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平台[3],并在Visual Studio 2010环境下,采用C#编程语言进行开发。

4 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的实践与效果

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是一个满足农户需要、功能强大、服务齐全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平台可通过数据采集获得市场价格行情和销量等信息,对农产品价格涨跌幅度进行监管,也可进行全面的市场行情预测,并利用科学方法对农产品信息进行处理和对照,对近期和未来的市场行情变化进行预测。

5 结束语

本课题对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点的管理指导,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知,建设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无论从农民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都具有广泛且积极的意义,这也寄托着政府目标的追求和广大农民利益的追求,毫无疑问此项目的发展前景是无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张俊等.基于Web2.0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5).

[2]杨坤,王志峰.农产品价格信息监测预测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网络信息,2010,(11).

[3]罗婷婷,赵瑞雪.基于多模型的农产品供求信息预测系统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

[4]牟思.基于web的农村综合服务平台构建[J].中国科技博览,2010,(20).

农业信息化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对接;机制

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农产品生产供给信息与面向最终消费者的终端市场信息的脱节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信息化手段,使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等环节由生产导向向需求导向迈进,实现农产品供给市场和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直接对接,进而改善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使三者实现最大程度的共赢,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三农”服务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脱节的影响

(一)缺乏专业的终端信息组织导致农业生产者不能获得有效的市场信息

由于农民知识能力的限制和农村信息传递物理条件的限制,在参与市场交易过程中,面临较高的信息搜寻成本,使农民掌握的农业信息是不完全的、又是不对称的。这时,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就利用差价操纵整个农产品市场,将风险转移给掌握信息劣势的农民,使其承担市场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农产品终端信息组织,农民要获得等量信息可能付出成倍的成本,增加收集信息的难度,同样增加了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的匮乏或不对称,会导致农产品市场的非均衡性,破坏农业投资所必需的连续性和稳定;还容易出现生产者小规模的同向生产行为,从而加剧农产品市场的非均衡性,加剧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流失,给农业生产者带来生产决策的盲目和低收益。

(二)农产品终端信息的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损害消费者利益

农产品终端信息的不对称是指农产品市场上卖方与买方对于有关交易对象的农产品内在质量、性能、价格等信息掌握是不对称的由于农产品具有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的特征,而农产品本身的特性就会造成农产品消费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种行为的相互作用,最终会导致农产品市场中低质量的农产品将高质量的农产品逐出市场,消费者最终消费的是低劣商品的现象,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使消费者得不到满意的产品或付出较高价格。

(三)不能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最优配置的核心总量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分散在整个社会中的不同信息,以改善经济决策者的决策环境,实现市场对生产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当农业生产者不能准确、及时、有效地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时,信息对生产过程的导向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农业生产中所出现的结构性剩余,表明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对农业生产的导向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实现。

二、造成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脱节的因素

(一)政府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

一方面农民作为主要的生产者受知识能力和农村信息传递条件的限制,信息获取的能力比较差;另一方面消费者不可能具备所有农产品的知识,消费者购买之前必须要进行信息的搜寻,有些农产品安全质量信息甚至搜寻不到。这使作为农产品市场中的两大主要主体农民和消费者在关键信息的获取上将会是高成本的,信息搜寻的高成本将影响农民和消费者对信息的搜寻,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美国在农业信息管理上,从信息资源采集到都进行立法管理,并不断完善这种体系。我国目前还没有介入到信息对接领域,仅对信息需求方与方进行一种宏观的、粗放式的管理。

(二)缺乏完善的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服务平台

现有的农业网站和农产品交易平台多侧重于流通环节的信息提供,缺乏面向广义的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的信息,使供需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从而导致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链是阻断的,上下游的信息不能顺畅地到达对方,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一方面,由于信息平台的缺乏,使农业生产者不能共享来自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使消费者没有一个渠道将他们关于农产品的价格、质量等的信息进行反馈,使得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得到体现,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

(三)缺少专业化的信息采集与组织

目前,农产品信息的渠道众多,但缺乏对信息采集、分析和的专业化的服务组织,成为造成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一是各信息主体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缺乏一个专业化的服务组织来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导致相互数据不一致,造成决策的困难。二是,信息的目的性不强,信息不能实现及时有效对接。

(四)分销商与农户之间的利益约束机制不健全

农户与分销商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委托关系的实质就是居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信息的关键作用在于改善市场参与者的经济决策环境,以保证或提高其经济收益。但是在农产品市场中,各级分销商本身就处于掌握信息优势的一方。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他们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随机的和暂时性的,缺乏有效的利益约束机制,因此,他们仅依据自身的目标利益函数做出自己的最优化决策。而这种利益约束机制的缺乏一方面会导致分销商将价格定高,这样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没有将多获得的收益与农户进行再分成,也损害了农户的利益。另一方面,缺乏利益约束机制的农产品交易,容易诱发分销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进行信息欺骗行为,会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造成信息失真,使得农户依然按照传统的经验进行生产,而不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农产品生产,从而引发农户生产的盲目性,给农户带来较高的风险。

三、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对接机制构建

(一)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对接的概念

农产品终端市场是指农产品与消费者见面的市场,包括零售市场、批发商直销市场和生产商直销市场i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是指以农产品的供给、消费为导向而采集、储存和的产品、卖方、买方、交易及服务等各类信息;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对接是指将农产品终端市场的供给方和消费方的信息进行沟通、连接和使之保持一致性的活动和体系,从而实现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的完全性、对称性,为买卖双方和多方提供服务;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对接机制是指为实现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对接,而建立的一套流程、规范和保障机制。

(二)建立规范的信息对接流程

建立信息对接流程。具体流程是:专业化的信息采集队伍,采集买方信息、卖方信息、服务组织信息、产品信息、交易信息、服务信息和政府的监管与指导信息;将采集到的信息按照标准化或规范化的要求,输入到终端市场信息对接平台;经过专家分析和政府审核后,以供生产者、消费者、政府、服务组织等辅助决策和高校、科研院所理论研究等。

(三)建设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服务平台

根据信息对接流程,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双向或多向传播渠道的终端市场信息对接平台。平台的网络结构主要分为:信息采集和上传、信息传输、信息储存和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采集的终端设备有移动终端(手机,笔记本,信息机)和固定终端(台式机,传真机,固定电话,数字电视,触摸屏);信息的传输充分利用了Internet、电话网、电视网三网合一的优势,最大程度保障信息的高效传输;信息经过储存和分析处理之后形成准确、权威的标准化信息;信息的和利用可以借助信息采集终端下行反馈及邮寄、email、报刊杂志、农产品目录等多种方式。

(四)制定信息的标准与规范

对买方信息、卖方信息、服务组织信息、产品信息和交易信息可采用农产品的产品分类和农产品的信息内容属性相结合的分类标准方案来标准化。具体的分类标准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如果没有国家标准,则参照使用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信息的内容属性分类标准可根据国际通用的商品编码与条码标识体系对产品的来源及属性特征进行定义,通过标准码可实现对农产品的追溯,并与国际市场农产品标准对接。对服务信息、政府的监管与指导等不适合标准化的信息,可采取规范化的方式来处理。

四、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

以立法的形式严格规定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等管理工作。一是明确管理机构。农业部门牵头,成立以农业、质监、工商、环保、商贸等部门主管领导为成员的农业信息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准确采集、严格分析、权威等管理工作。二是组建信息服务队伍。由农业信息领导小组,组建省、市、县一级的信息服务队伍,通过专门培训后上岗,进行实地调查,负责信息的采集和工作。三是明确信息公开、采集、分析与管理办法。对于信息获取处于劣势的农民,政府应建立有效的向乡、村一级传播信息的方式,及时将农产品市场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同时,可采用广播、电视、邮寄、报刊和杂志等其他方式。

(二)加大财政支持

农产品信息服务属公共服务,是一项长期和持久性的工作,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基础设施的搭建和维护需较大的资金投入。主要是系统平台的建设和维护、采集和终端的购买和维护、传输网络租赁费用等硬件投入;另一方面,农产品信息的采集、审核、分析和等各环节产生的各种长期费用。美国的农业部及其所属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属于公务员编制,工作经费都由财政支持。

农业信息化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对策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目前,农业信息化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的有力保证。山东省淄博市地处鲁中,城乡交错,交流频繁,工农业联系密切,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具备以城带乡的空间优势。另外农业产业基础良好,具备以工促农的产业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发展环境,但与有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快速稳健地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一、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对淄博市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o农民家庭电话、彩电、计算机普及率,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村人口覆盖率居全省前列。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固定电话78部,移动电话160部,彩电114台,家用计算机28台,接入互联网18台。农村宽带端口达到295.2万个,宽带用户达到19万户,全部行政村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基本形成了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

(二)农业信息系统开发成果逐步扩大,信息资源的利用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分别建立了农业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农业气象等主要农业数据库,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多条信息采集和传输渠道已基本形成,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明显体现。

(三)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员队伍。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体,多元化的立体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体系逐步形成。全市所有有农业的乡镇全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通过各种方式培训农村信息员队伍,提高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水平。

(四)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水平有所提高。目前,各部门主要依靠电话、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络进行信息服务,尤其是电话和网络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业“专家咨询热线96288”、幸福农家“168”和各类涉农网站,积极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致富能力和增收机遇,得到农民好评。 二、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不足。大多数的农业信息都具有公共产品性质,要由政府提供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才能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资料。而目前,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组织、协调、规划等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和设施投入也不够充足,用于软件开发和网络维护的经费则严重短缺。

(二)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偏弱,网络条件差、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不高。虽然淄博市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总体质量仍不高;尽管农村居民家庭计算机数量增长迅速,但计算机的拥有量仍很低,配置也较差,用来上网的则更少。宽带网络与农户家庭的距离仍是制约当地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农业信息质量不高。衡量信息质量的标准,一看用户需求,二看时效,三是指导性。目前淄博市的农业信息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1)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不够,缺乏相关应用软件。在农业应用数据库和软件开发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离农民的需求差距太大,如各种农业数据库的建立、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专家诊断系统和农业实用技术光盘制作等大多数为空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信息资源整合度不高。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资源,但因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资源建设盲目无序,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缺乏有效共享,且各主体的信息采集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同时,因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不能有效地整合形成合力,难以及时集成全面、系统、准确的信息,致使农户和农产品企业的信息查询使用困难。(3)信息源单调。不仅政府对农业信息公开得不够,农村信息站、农业协会组织、种植养殖大户等对农业信息的提供作用也未充分发挥,基层农民更没有积极提供上行信息。而且,信息采集以国内为主,对国际的农业信息涉足不多,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4)信息实用性差。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即信息来自的多,来自市场的少;宏观信息多,微观信息少;综合信息多,专业信息少;滞后信息多,超前预测性动态信息少。这其中,尤其缺乏分析和预测的信息,因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指导性差,阻碍了农民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目前,虽然涉农网站不少,但里面的信息大多是为政府部门自身管理需要服务的,针对农民的远远不够;有些网站的信息较为随意,信息的质量和精确度不高。这既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资源的难度,也使农民对网络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利用价值产生质疑。而且,多数网站没有形成统一、简洁的信息检索平台,致使农民面对大量信息束手无策,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5)信息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农民和涉农企业需要,服务手段缺乏,服务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缺乏为市场、为农民服务的动力机制,信息服务对象、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农业信息使用群体对于农业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和信息的获取及利用程度较低。

(四)农民使用信息的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信息传播渠道祁覆盖面窄。据调查,淄博市农民采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大体分为6类,即农业经合组织、广播电视、集市贸易、亲朋邻里、家庭成员从外地带回及互联网。其中,以农业经合组织作为农民采用信息的第一来源,占70.12%;其次是亲朋邻居,占17. 47%;第三是集市贸易,占7.78qc;第四是外地带回,占2.1%;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则分别占1. 6%和0.9010,居采用信息来源的后两位。当前大多数农民尚未形成从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和互联网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仍停留在从农业经合组织和亲朋邻居等被动接受信息的水平,利用信息能力依然很弱。同时,农村不同行业采用信息的来源也有较大差异。种植业第一信息来源是农业经合组织,其次是亲朋邻居,依次为外地带回、集市贸易、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络。而养殖业、外出打工者采用信息来源等与种植业采用信息来源则有明显差别。(2)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差。农民在决策时基本上还是按照直觉和经验来判断,信息利用率极低,对农业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不高,造成生产的盲目性,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生产经营呈周期性波动,社会资源浪费巨大。

转贴于 (五)市场化不够。发展农业信息化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原因不光在于财政资金有隈,更重要的是,农业信息化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这些环节通过市场运作会有效益产生。按市场方式运作,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找到农业信息化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农业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信息服务提供商,包括设备制造业、软件业、系统集成、信息咨询业,以及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参与,运用市场行为将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反过来,农业信息化的推进,也为市场各方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和应用空间。农村信息化建设要靠政府推动,同时也要借助市场的力量。目前,淄博市的农业信息化大部分项目仍依靠政府拨款,虽然近年来有些企业参与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但真正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服务项目很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短缺、支持力薄、项目单一等问题。

三、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要求,如何真正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针对农业信息化政策性强、涉及领域广泛的特点,采取综合性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大政策、财政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政策和资金上,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保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科研体制、投资结构、经费投入和实用技术研究进行政策调整,明确投资主体并保证基本投入;要在规范信息市场、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推广服务体系、引导和组织农民利用信息资源、加强农业信息化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各类农业应用软件、提高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民的信息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并注重立法、监督,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积极促进信息的共享。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o要想以信息化推动农业发展,首要的是突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多种形式推进信息服务。政府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起主导作用,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尽快扭转目前各电信营运商各建各的通道、恶性竞争、各单位和部门各自为阵分散投入的不利局面,尽快建设一个相对完备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快网络设施的更新换代。

(三)加强对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应用。农业数据库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项目,受到发达国家政府、企业和国际经济组织的普遍重视。在数据库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上,除了要做好本市的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开发外,也应注重对外市地和国际数据库的引进,以改进和发展当地的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建设,及时了解和掌握外部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动态,推动数据库技术的进步。

(四)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一是在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框架下逐步构建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二是在分散的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实施资源共享与整合,打破孤立信息平台之间的鸿沟,形成数据和应用两个层面的交流与协同,形成共享、丰富、流动畅通的农业信息资源体系。要强化涉农政府部门与产、学、研单位间的协作,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传递、开发等方面合理分工,各自有侧重点,分专题收集信息,并对原始数据进行二次加工,通过统一的平台向社会提供全面、丰富、及时、便捷的信息。

(五)优化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功能,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要以解决农产品销售和生产科技等问题为重点,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积极开展综合性、前瞻性、广泛有效的信息服务,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网络,及时有效地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化的巨大价值。一是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要引导用户或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量。二是切实加强信息分析、加工工作,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三是要积极适应国际贸易体制,建立并运行好一个农业国际市场信息服务的系统,提供国际市场行情及走势分析、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贸易争端及其解决的思路与办法等。

农业信息化市场分析篇(5)

一、产销平衡机制:权威数据支撑市场决策。目前信息采集的标准不统一、口径不一致,各种信息满天飞,导致农民无所适从,各级政府被动反应,投机炒作推波助澜。虽然农产品品种规格多,列入目录的有1000多种,加上国家地域辽阔,农户安排农业生产、政府实施经济调控,不可能掌控每一种产品供求底数,但建立系统化的信息监测统计制度,搞准基础数据,是发挥市场功能的基础,是政府调控供求关系、生产者协调产销关系避免盲目性的基础。为此,要科学监测生产、批发、零售环节的运行数据,监测生产、消费、进出口、库存、价格及交易量、成本收益等核心指标,建立标准化的基点调查户、定点信息员、市场调查员等样本和队伍,建立权威统一的采集标准、分析模型、机制,推动实现各行业各部门数据可比、可用。各级政府和生产经营者能够依据权威数据调节平衡、安排生产。

二、市场预警机制:专业化分析研判引导预期。农产品市场关注的人多,关心的人少;评头论足的多,理性分析的少;事后诸葛的多,前瞻判断的少。从粮棉油糖看,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各种预测机构紧盯中国,国内贸易及期货公司、主产省粮食及农业部门等也开始了较为系统的市场分析。从鲜活及小宗农产品看,虽然一些行业协会开始分析,但各个层面都缺乏持续跟踪研究,对“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供求失衡缺乏预判,政府部门只能一次又一次地“临时抱佛脚”应对暴涨暴跌、滞销卖难,农户的损失不言而喻。因此,需要专门部门建立分品种、专业化的农产品市场分析模型,定期研判产销形势,定期权威准确的预警信号,引导市场预期和生产意向。

三、调节生产机制:充分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弹性相对较小,价格大幅波动主要源于种植面积、异常天气及集中上市等因素造成的生产供应量波动。尤其是在供过于求、价格大幅下跌时,农民往往损失惨重,这说明价格信号的调节作用独特。应借鉴国际经验,抓生产更要干预产销平衡,从保护农民积极性、稳定生产能力入手,明确价格干预措施和启动机制。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的作用,在市场价格跌破成本价时,政府适时启动收储、运销、储藏、加工、销毁等应急措施并给予农民合理补贴,促进均衡上市,减缓价格异常波动对农民生产造成的冲击。

四、社会服务机制:向农户供给对称的产销信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对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要靠及时准确的信息引导,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效的农产品公共信息服务成为可能。目前,农户只知道自己种了多少,不知道市场需要多少。媒体的不少涉农信息农民看不见、听不懂、用不上。要尽快探索建立面向主产区农户提供定向信息服务的系统,采集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及时推送入户,让农户明明白白种地,踏踏实实卖粮。同时,要建立全国性农产品信息统一平台,及时、统一农产品生产、市场和价格信息,尽快实现各部门调控措施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逐步形成重大信息权威制度,创造信息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

农业信息化市场分析篇(6)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科学发展为核心,以服务经济发展为重点,以为当地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为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信息需求提供服务。

二、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

县级和各工商分局、所要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1、完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日监测制度。将当日采集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按时间要求报州局市场科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2、完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周分析报告制度。市场股和各工商分局、所每周要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每周二报州市场科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3、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季度分析报告制度。市场股和各工商分局、所每季度要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季度综合分析报告,并于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3日前,报州局市场科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4、从2009年4月1日起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日监测制度,将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监测情况报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

5、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变化情况每周综合分析制度,并于下周二前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报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

6、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变**化情况季度综合分析制度,并于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3日前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报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三、建立市场监管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市场股和各工商分局、所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要对市场主体变化、流通领域食品监测、消费热点、违法广告、商标申报注册等情况每季度进行分析,并在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3日前形成分析报告,报当地党委、人民政府。一是市场主体变化。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增加或减少的原因、对策以及投资的领域、投资的热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二是流通领域食品监测。主要是对监测的数量进行归纳,综合判断市场食品安全的指数,存在的问题,应对的措施等进行综合分析。三是消费热点。主要是分析当前民生较关注的消费热点问题是什么,对消费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为政府引导消费提供依据。四是违法广告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分析违法广告重点及表现形式,提出下步监管重点。五是商标申报注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的件数,未来商标拓展趋势等进行综合分析。

三、工作要求

1、各部门要将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变动情况每周综合分析报告和每季综合分析报告抄送市场,由市场股综合后将每季度市场监管信息分析报告抄送州局对口科室。

农业信息化市场分析篇(7)

2.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3.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摘 要:农村信息化是使信息化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的过程。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在分析廊坊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网络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83-02

农村信息化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农业信息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等在农村生产、生活、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1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对于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水平,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科技进步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2 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技术等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疏通信息传播渠道,还可以增强广大农户和企业获取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进而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3 推进农村信息化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手段

农村信息化有助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借助于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之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速度,缩短城乡之间的发展距离,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

2 廊坊市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廊坊位于河北省中部,北临京都,东与津门交界,南接沧州,西和古城保定毗连,地处京津两大城市环渤海腹地,素有“京津走廊上的明珠”之称。现辖三河市、霸州市、广阳区、安次区和香河、永清、固安、文安、大城及大厂回族自治县,幅员面积6429平方公里,总人口3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8万人。所以农村的经济发展对推动整个廊坊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廊坊市在农村信息平台和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目前,廊坊市充分利用户联网、电视、电话、广播等,为农户提供技术、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等综合服务,使农业信息覆盖40%以上的农村用户,其主要模式有:

(1)行政主导模式。抓好廊坊农业信息网站群和农民合作社商务信息网服务,年信息4万条以上;落实农业部“三电合一”和省“农业多媒体视频专家诊断系统平台”项目,建立乡村信息服务站200个,视频专家在线试点1000个,农村信息员1000名。

(2)民企经营模式。依托大华夏神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全市推广应用农机监理、农业智能语音、农业触摸屏等服务系统,开展农村信息“户联网”综合服务。

(3)行政与国企合作模式。农业职能单位与联通、移动联合,通过手机、固话、电脑等方式,推广农业短信、设施农业专家远程监控、农业专家视频在线等服务。农业短信用户达到50万户,建设设施农业专家远程监控试点20个。

(4)行政与民企合作模式。推广神农农业科技进村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农村信息“户联网”综合平台,开通集查询信息、政策解读、办事指南等功能于一体的廊坊市农村土地流转网。

(5)国企与民企合作模式。推广华夏神农等民企公司与通信部门合作,依托网站、短信、热线等媒介,开展新农村金色俱乐部、省农村信息户联网资讯热线服务模式。

2008年,廊坊市推进了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该市农村信息“户联网”的进一步的拓展延伸。星火科技“12396”热线采取以电话为主线、以因特网为总线,电话、短信、网站、手机上网、电视、广播等多信道全方位接入,实现互动联动。一是整合搭建包括电话、短信、手机上网、网站、电视、广播、触摸屏七个子平台在内的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二是丰富服务方式,实现人工坐席应答、专家远程转接、系统自动应答三种服务;三是扩充信息资源库,服务门类从23个增加到34个,农业专家和咨询系统的数量由130个增加到157个、语音数据达到10万条。内容涵盖农村科技、涉农商务、农村政务、生活百事、医疗保健、休闲娱乐、农村教育等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四是建立星火科技“12396”呼叫中心,中心现有坐席人员10人、农业专家10人,实现了每周七天、每天十二小时在线为农民服务。农民只要利用有线电话、手机等通信设备就可获得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全市建成统一标识、配置、服务、管理的地市级服务支持中心1个、县级服务指导中心3个、乡村企服务站100个,覆盖了无公害蔬菜、奶牛养殖、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等全市的农业主导产业,直接受益农民达40万人,增收近亿元。

3 廊坊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廊坊市启动农村信息化工程以来,各县农村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比较理想,但是农民在信息利用方面、政府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服务质量及农民信息素质都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农民缺乏信息化知识

缺乏知识是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广大农民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综合素质较差,对农业科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村民信息意识薄弱,信息人才匮乏,加之传统的保守意识使得大部分农民对信息,尤其是对网上信息表现出漠然和无知,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时常表现出随机性、从众性和观望心态,不善于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加快农产品信息、搜索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等,这种状况严重挫伤了农村信息化建设者的积极性。

3.2 信息获取成本较高

农民的收入水平与信息应用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各种信息获取手段的费用需求减缓了信息进入农户的步伐。现在虽说电脑普及了,价格相对以前便宜了,但最低也需2500元左右。另外,加之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小且分散,导致农民购置设备上网不仅不现实而且不经济,采用电话获取信息虽然方便但费用普遍较高,而通过电视、板报、传单等方式,方便且节省费用,但获取信息方式大都不能满足农民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信息需求。

3.3 信息资源状况较差,信息实用性不高

目前,全国虽有农业信息网站2200多个,但是网上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简单堆积的多,精心加工的少;交叉重复的多,有特色的少;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3.4 缺少信息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在现实中,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技术人员存在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素质难以保证。

4 促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体系规划、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开发等任务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当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 要加强对农民的系统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政府应增加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大力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并着重培养农民的三种现代意识: 一是现代的科技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科技、用科技、走科技兴农之路的意识。二是现代的市场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掌握市场动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意识。三是现代的信息意识,即让农户具有愿意为信息投入、注重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同时,要大力提高农民信息素质能力,让他们具有信息收集、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和意识。

4.2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

农村地域辽阔,对信息产品的需求规模较大,因此信息化建设中网络体系开发、信息技术装备、基础设施铺设、人员培训等软、硬件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鼓励、支持、吸引社会力量,尤其是有实力的企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探索和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体制,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深入发展。

4.3 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重点应是采用乡镇级建立信息服务点、村级培养信息员的方法,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要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有条件的村,购进电脑,建立网站,无条件的村,鼓励经济能手购置,利用党团员活动日进行学习培训。要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作用,使之把农业信息服务作为自身的重点服务内容,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农业信息网络的信息传播优势,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广校、村干 部、农村信息员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4.4 加强农村信息专业人才建设

目前,廊坊市信息人才仍然比较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搞技术的多,懂经济的少,搞生产的多,懂市场的少。因而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农业信息人才,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的信息人才队伍。除重点培养高素质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外,还要着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使农业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农业信息专家,让他们在农户信息化过程中引导农户、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