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4:01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篇(1)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0.引言

城市公园是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有一定使用功能的白然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它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在注重环境生态、人居质量、艺术风格、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的今天,景观规划设计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1.景观设计的原则

1.1指导思想

(1)以人为本。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们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于发展需求。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得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关怀;(2)尊重自然、显露自然。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3)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

1.2设计原则

(1)生态化设计原则。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要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2)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原则;(3)整体性原则。景观设计不只是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要相地合宜,要得体,与自然、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4)多学科综合原则;(5)人性化设计原则。设计应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人性化设计应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

2.城市公园选址基本原则

2.1选址基本原则

(1)必要性原则。依据城市性质、城市结构和用地布局选址;(2)可能性原则。选择具有山川河湖、名胜古迹的用地及周围地区、原有林地及大片树丛地带;(3)整体性原则。公园布局应与改善城市街景相结合;(4)改造性原则。城市废弃地的再生、大型垃圾场的改造、旧工业区改造均可作为公园选址的场所。

2.2选址要点

(1)公园的服务半径应使城市居民方便使用,并与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公共交通设施有方便的联系;(2)符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确定的性质和规模,尽量充分利用城市的有利地形、河湖水系,选择不宜于工程建设及农业生产的地段;(3)充分发挥城市水系的作用,选择具有水面的地段建设公园,既可以保护水体,又可增加公园景色,并满足开展水上运动、公园地面排水、植物浇灌、水景等用水的需要;(4)选择现有植被丰富和有古树名木的地段。在原有林场、苗圃、花圃、丛林等基础上加以规划改造,投资小见效快;(5)选择有可以利用的名胜古迹,人文历史、园林建筑的地区规划建设公园,即可丰富公园内容,又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6)公园用地应考虑发展的可能性,留出适当面积的备用地,备用地可暂时作为苗圃、花圃,待将来发展建设时再行改建。

3.公园景观设计

3.1竖向设计

竖向控制应在公园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城市道路规划标高和园内主要活动内容,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组织竖向设计。地形设计应同时考虑园林景观和地板水的排放并有利于植物生长。竖向设计要点如下:(1)竖向设计必须整体连续;(2)用地边缘必须与周边标高相衔接,内部应和路面及水体密切配合,并有利于排水;(3)设计的地面标高必须保证拟栽植物能良好生长;(4)保留树木根茎处的原地面标高不得更改,并需要有良好的排水条件;(5)竖向设计坡度应稳定,稳定的土坡应设挡土墙等可靠设施;(6)设汁的土方填挖量宜内部平衡,尽可能利用原地形,减少土方工程量。

3.2植物种植设计

种植设计要点如下:(1)种植设计必须坚持环境优先的原则,必须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2)公园的绿化用地应全部绿色植物覆盖;(3)种植设计应以公园总体设计对植物组群类型及分布的要求为根据;(4)植物的选择应适应栽植地段的立地条件,并符合绿地功能的要求;(5)种植设计宜形成人工植物群落,乔木与灌木、落叶树与常绿树、地被植物及草坪配置适宜,四季有不同景色,并应不地表土;(6)新设计种植的树木,不得影响原有绿化树种的生长;(7)植物配置除观赏外,还应考虑游人遮阴需要,步行道两侧的乔木枝下净空应高于2.2m,车行道的两侧应高于4.0m;(8)范围边缘种植不得影响邻近建筑物的合理使用;(9)道路旁及儿童经常停留的绿地内不得种植带刺植物及有毒植物。

3.3水体设计

水体能是公园产生很多生动活泼的景观,形成开朗的空间和透景线,是造景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公园设计中,要注意水体的循环利用,雨水的收集等问题,确保节约永硕。

3.4园路设计

公园内道路是公园的骨架和脉络,是联系各景点的纽带,也是构成园林景色的重要因素,园路规划设汁要点:(1)交通性和游览。交通功能从属于游览线路,对交通要求一般不以捷径为准则;(2)主次分明。道路系统应主次分明、方向性强,便于游人识别;(3)因地制宜。如狭长基地,园内主要活动设施和景点应沿道路带状分布,道路也应呈带状;(4)疏密合理。安静休息区密度小些,文娱活动区、展区密度大些;(5)曲折迂回。一是地形要求,二是功能和景观要求,三是丰富空间层次要求;(6)交叉合理。避免交叉口过多,两条主要园路应尽可能采用正交。

3.5园林建筑设计

在公园绿地中,既有使用功能,又能与环境组成景色,供人们游览和使用的各类建筑物或构筑物,都可称为园林建筑。在公园绿地中,提倡多做生态节能建筑。

3.6园桥设计

(1)通行车辆的园桥在正常情况下,应按二级公路计算荷裁;(2)非通行车的园桥应有阻止车辆通过的设施,桥面活荷载按3.5kN/m2计算。

3.7雕塑设计

(1)公园内雕塑设置应少而精,提亮宜小不宜大,并以装饰性雕塑为主;(2)应慎重选用主题性、纪念性雕塑,名人纪念雕塑或大型主题雕塑,应通过有关主管部门的审批;(3)视觉要求。在高度上人们所选样的舒适观赏位置多数处在观察对象高度(视平线以上)两倍以上的位置,而且在高度三倍的距离前后为多。如果要求将对象看得细,那么人们歉意的位置大致处在高度一倍的距离。

4.工程实例

南宁市邕江南岸江滨休闲公园位于广西南宁市繁华的老城中心区地段,是南宁市重要的滨水景观区,是城市形象特征的重要代表区。邕江南岸滩涂绿化规划范围:西园东界至原邕江造船厂。规划东西走向长约1.2公里,南北约150米。最宽处达220米.公园风格应定位开放式的滨水生态休闲公园。强调南国绿城,壮乡首府,滨水城市之特色,突出对地形的依托与生态人文主题的应用,充分依赖和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状况,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滨水人居生存背景,以绿化、美化为主,形成大尺度的,线条明快、自然、流畅的大地景观艺术,体现“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主题。

图2 部分景观设计实景

5.结论

景观规划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文章通过结合南宁市邕江南岸江滨休闲公园规划设计,提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及设计要点。提出目前公园景观设计更应当注重生态化设计以及人性化设计,通过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采取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将得到相当有效的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天士.生态化城市景观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07,28(08):118~119.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篇(2)

滨水公园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中兼具观赏性与使用功能的一种城市公共绿地,是城市景观中最富变化与活力的景观形态,是展示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与大众生活的独特窗口。因此,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旨在通过对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探讨,寻求适合人们进行户外体闲娱乐消遣的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环境设计方法,以供今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滨水公园 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景观

中图分类号:TB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25-02

一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概述

1 滨水公园的释义

滨水公园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临近水体区域而建,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为居民提供娱乐、文化交流、游憩健身等活动的城市公共绿地。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滨水公园成为了人们亲近水域、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被称为“城市绿肺”。可以说,滨水公园的景观环境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活动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滨水公园景观的特征

滨水公园景观是城市中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互交融的公共开放性空间区域,它在丰富城市空间环境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休闲娱乐与游憩健身等活动的空间场所。总结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开放性

从城市的空间构成来看,滨水公园景观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性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滨水公园景观不仅具有丰富的空间环境,同时滨水公园中的滨水绿化带、广场等景观要素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大众吸引力。

(2)功能多样性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具有空间元素与功能的多样性。从滨水公园的空间多样性上,包括水体空间、游憩空间、健身空间、自然环境空间等多种空间要素。从构成空间活动行为的多样性上,包括休闲娱乐、健身散步、旅游观光等活动。滨水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开放性空间,它的多样性特征正是其魅力所在。

2010建成的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是我国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优秀案例。公园不仅满足了游憩休闲、安全疏散等功能,同时还承担着湿地保护、记载历史、湿地处理等职能,成功地改善了当地滨水景观环境,展示了富有时代精神的景观设计。(图1)

(3)文化历史性

城市滨水区域对于城市的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展示与传承作用,因此从城市滨水景观的兴衰历史与发展建设就会领略到城市的发展与文化内涵。

例如,中山岐江公园在设计上保留了粤中船厂旧址上的许多旧物,并且加入了许多和当前主题有关的创新理念与设计,不仅更好地保护了造船厂的工业元素和生态环境,同时又体现了环保节约与创新等设计理念,具有展现与承载创业历程、记录城市记忆的功能。(图2)

3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作用分析

滨水公园景观对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展示城市历史及文化特色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总结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作用,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生态景观与环境

滨水景观作为城市的命脉,对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与景观都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它不仅能调节城市的空气湿度、减少污染,同时对城市水体之间的循环、防洪抗灾、保护城市绿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改善与丰富居民生产、生活

城市滨水公园作为大众娱乐休闲的重要公共开放性空间区域,能够给人们提供多方面的活动需求,它不仅为大众提供健身、娱乐、交流等活动的场所,同时滨水公园中的水体质量也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与城市的发展。

(3)景观环境营造与情感的体现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中的水体是城市景观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元素,因此,滨水公园景观能够满足大众观赏水景、亲近水源等活动的需要。同时,滨水公园景观是人与水的结合点,是人们生活理想化与创造能力的情感结晶。

(4)展示城市地域特色、丰富文化内涵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能够更好地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与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地域特色与文化,是一个城市最集中的代表。因此,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滨水公园景观能够让大众在娱乐游憩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城市的灿烂文化与历史,对展示城市的地域文化与内涵,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目前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城市滨水公园的数量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然而随着快速发展与盲目开发建设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忽视城市滨水公园的水体空间、水体污染较为严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盲目开发、设计手法单调等。分析当前国内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环境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分区规划不合理、功能单一

许多滨水公园景观在设计上更加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对基地的环境状况、地域人文特征、功能需求等诸多方面更合理的考虑。造成滨水公园景观的功能区域划分不够合理,各个分区的形式与功能单一,区域之间的功能性相对较弱,不能很好地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与主题进行功能设定。

2 生态观念与景观生态观念相矛盾

在对滨水公园的开发与建设中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而忽略了高度工业化和快速建设发展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许多江河湖堤岸由自然土变成了混凝土包裹,原有的自然植被已被人工景观所破坏,原本的自然河流被掩埋等。同时,由于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许多城市滨水景观受到了破坏,致使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功能逐渐减弱。

3 忽视人性化设计

很多滨水公园设计更为注重对基础设施、绿化设计、景观等因素进行考虑,往往忽视了人的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不能很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

4 缺乏整体性、与周边联系较弱

在对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中发现,有些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缺乏整体性,没有对既有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人文历史等因素进行统计与总结,致使滨水公园景观与周边的联系性不强,周边的交通条件较弱,从而形成滨水公园开发后人烟稀少,利用率不高,居民与滨水公园景观在很大程度上相对隔离的状态。

5 对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不足

滨水公园景观作为一个城市中公共开放性的地带,是体现一个城市地域特征、地方文化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与过度追求现代化,许多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趋向模式化,对城市地域性特色的体现也正在逐渐减弱,城市的历史与文脉无法得到继成与延续,空间的可识别性变弱。

三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改进策略

1 注重功能的设定与合理划分

在尊重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前提下,应根据滨水景观的各个区域特征、整体设计的主题等对滨水公园进行功能区域的合理划分,做到更好地进行因地制宜。划分应主要根据现有的环境状况、各个区域的功能设定、区域活动的性质、活动人群的层次等多种要素,并应更加注重各个分区之间相互的关联性。

2 生态环境与人工景观的有机结合

滨水空间是人与自然联系的枢纽,处于过渡区域。因此,在对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与开发建设上应尽量保护地域的自然生态景观,尊重自然,加强滨水景观与自然生态的和谐性与联系性,使生态环境与人工景观有机结合。例如:构建湿地生态循环系统,通过水景处理手法的多样化营造与水质的维护相结合,同时呼吁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引导采取积极措施。(图3)

3 注重人性化设计,加强人的参与性

滨水公园整体环境创造上应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环境景观特征,加强人的参与性与可达性,展现舒适和谐的滨水公园景观环境。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城市中的人,因此考虑“人”的因素,必然是整个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必须要以人为本,全面分析人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并将人的行为特点与心理特征充分注入到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中去,全方位地解读与分析各个年龄段人群的不同层次需求。营造和谐的城市滨水景观最重要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滨水景观的服务性、参与性、趣味性。

(1)服务性:是指滨水公园景观环境中不仅要有水景、花草树木以外,还应该更多配置一些必要的服务性设施,以供人们休息。同时,滨水景观的设计上要全方位考虑不同使用者的活动需要。

(2)参与性:是指滨水景观中不能只有可供欣赏的美景,还应该有可供参与的活动设施与活动项目。(图4)

(3)趣味性:是指在滨水景观的布置上要增添一些富有情趣的内容,来增添滨水景观的美感与吸引力。例如在今年中国羊年到来之际,英国伦敦还在举行了以“小羊肖恩在伦敦”的主题游活动。肖恩羊是英国动画电影《小羊肖恩》的形象,据悉当时这个艺术展在伦敦个地标性建筑前树立有60多座肖恩羊的塑像,游客可同时纵览伦敦全貌,还可以用从未体验过的方式领略伦敦全城的景观,大大增添了当地的风貌。

4 构建周边整体性,加强交通联系

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上应更加考虑与注重与周边的联系,加强周边交通路网,良好的交通是市民和游客在公园进行游憩休闲活动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周边交通条件―方面保证居民可以欣赏到丰富的滨水景观,另―方面也使得居民们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相对隔离的状态,增进了市民之间的交往活动。

5 注重对历史遗迹的保护与传承

在进行现代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时,不能脱离当地原有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应充分继承和保护历史遗迹,将历史遗迹文化与现代的滨水景观有机结合,使人们感受到历史文化气息与遗迹,使历史遗迹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相结合,进一步体现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特色。同时通过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展示历史文化,可以更好地保护与更新城市历史文化,传承风俗民情,突出滨水公园环境特色,使现代城市的滨水公园景观既具历史文化,又能彰显现代城市的魅力,为城市注入活力与生机。

四 结论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篇(3)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公园是一个给城市的居民提供休息娱乐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在城市的发展中,其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北方城市公园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针对北方城市自身的特色去统筹设计思想,使得北方鲜明的季节特性得以充分的体现。

1 季节性景观设计的原则

1.1 遵从自然因素的地域性

景观的设计在整个城市的建设中在起到装饰的作用,同时也是当地文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体现,北方的很多城市在温度和湿度上呈现出了非常大的差异,所以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北方城市公园的户外活动空间有着非常明显的季节性,同时我国的很多北方城市在冬季的时候通常是以冰雪景观为主,在很多北方地区在活动上还有很强的自发性,,这也体现出了非常盛大的冰雪文化。

1.2 组织空间功能的灵活性

北方很多公园景观都给人一种非常丰富的视觉感受,所以在不同的季节也要设计不同的景观,这样才能在多个季节保证其正常的使用、如果出现了非常恶劣的天气会使得景观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得到充分的使用,所以北方城市公园在设计的国产剧E中要把各个景观之间的特点相互融合,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景观视觉效果的丰富性,给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1.3 考虑造景的协同性

在北方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各个构成要素之间都应该有一定的关系,场地的特性和基本特征,在协同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融合,同时还要将各种因素进行适当的组合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景观的整体性。北方城市公园在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各个景观要素的协同,在精神上也要更好的做到协同,这样也使得城市空间有了更加丰富的实际意义。

2 北方城市公园季节性景观设计的策略

2.1 优化北方城市公园景观的格局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更加积极的去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气候的变化是非常剧烈的,天气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资源和表现,在夏季,阳光和水分相对比较充足的季节,人们的心情也是比较喜悦的,所以也会有更多的人进行户外活动,冬季的时候,很多北方城市的人们都会看冰雕和滑雪等,所以对北方城市而言,树木和阳光的种植更加的能够凸显出其实际意义。城市公园在运行的过程中,很多功能都是人工方式创造出来的,自然季节的更替使得公园内的设施必须要具有非常好的适应能力,所以采用人工景观可以有效的提高整个景观的适应性。

2.2 组织北方城市公园景观功能布局

北方城市景观资源和活动的相关内容都会和季节的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北方地区的城市在不同的季节就会存在着和季节相对应的资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其就是一种对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在北方城市当中,冬季就会出现非常多的独特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完全可以建设餐厅、旅馆、或者是其他功能性的场所,每一个功能性的场所都能让园林景观更有自己的特色,甚至成为人们记忆中园林景观的经典。

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可以发起主体活动,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对景观的形式和景观的活动产生一些更加积极的作用,在设计中,应该将景观和人以及情境充分的融合在一起,这种方式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最为主要的特点,同时也更好的满足人们进行室外活动的需要。

2.3 塑造北方城市公园景观形态

在对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尽量建立在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场地。尽量不要破坏原生态系统,同时要采取措施恢复己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特别注意保护优美的自然天际线和景观节点之间的视觉廊道。

分散布置的水域形态在现有北方景观的理论研究中,对于水体大都提及在北方城市适宜小而精致的水体。然而,在北方城市由于自然形成或是人工引水形成了一些大面积的水景,对于这样的水面可以通过岸线限定和形式设定的手法,在不改变水体规模的同时减少水体占地面积。景观中分散布置的水域形态不仅可以将水面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面积,曲折环绕式的岸边和植物种植更是起到了冬季气候防护的作用。例如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风铃水岸的景观设计设置了丰富多变的水域形态,通过水体边界的设定环绕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水域面积,在夏季的水谷、花岛、气雾湿地、阳光沙洲和胡杨岛林等空间中满足多样的水景活动。在冬季利用较大面积的水体设置为滑冰场,其他小型水体设置适宜场地需求的冬季景观。

水体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其形态有赖于与水体相结合的景观要素,因此通过水体与其他要素的结合也可以创造出丰富的冬夏景观形式。例如在池壁的设计上可以考虑阶梯式处理,上升的台阶可以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形成阶梯式的跌水景观,而在冬季台阶可以作为体息座椅,也可以作为景观中的雕塑景观。下沉的台阶在夏季呈现出水池的概念,在冬季可以人工浇筑成冰场,在冬季成为独特的活动区域。水体与雕塑、植物、山石和铺地的结合也是常见手法,这种设计增加了水体景观的灵活性和生命力,展现水体的流动美和意境美。在冬季无水的状态下,雕塑成为景观中的标志物,植物展现自身的姿态美,而山石在冬季则营造出枯山水的意向设计,铺装则是户外活动的广场。

北方城市公园景观的时序变化主要体现在季节性和自然演替等。时序美是指随着季节的更替形成的差异性景观,是景观时间序列的综合反应。以植物景观为例,在城市公园中植物从发芽到凋谢的自然过程,夏季枝叶茂盛形成的闭合空间,冬季树叶凋谢形成的半围合的空间等,这些具有直观的感受和观赏价值,人们通过植物变化可以感受到季节的时间变化和环境的空间变迁。

景观形态的规划还应包含景观意蕴的领悟,人们对北方景观季相美的体验是在主体的参与和环境依存中取得的。因此在北方城市公园景观系统中强化参与性,一方面要将简单的观赏活动变为观赏体验活动;另一方面,要利用可激发多种感觉的造景要素,创造有利于触发参与和体验、感悟的空间和界面。

结束语

北方城市的园林景观在设计的过程中和南方的很多园林景观都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因为北方的环境和气候和南方地区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设计者一定要把握好当地的气候特点,同时也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其中,在给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可以在城市公园中获得更好的享受,真正的发挥城市公园的实际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多的乐趣。

参考文献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篇(4)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景观设计

1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特征

城市湿地公园是人们重新发现并体验自然的重要场所,成为人类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地方,浓郁的自然气息在回归绿色思想的引导下,流动的水体、新鲜的空气以及野生动植物,都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了有益的环境。在湿地公园中,水是其得以建造的基础,其中还有山丘、农田、树林等众多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对久居城市中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塑造景观过程中,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使公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建设湿地公园应该尽显自然景观,减少人造景观的应用,使农庄、干道绿化带融为一体,在其中保留水域和植物,并在游览沿线显示出不同风格的区域特征。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接触大自然,形成帮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窗口,因此,湿地公园应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贴近大自然的天然野趣,最好不要设计过多的公路、桥梁及公用性建筑,尽量设置一些小型的生态建筑,例如,眺望台、观鸟棚等设施。此外,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应该尽量选择质朴的材料。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2.1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规划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等文件作为指导思想,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出发,充分坚持尊重自然、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动植物在当地的生活特点,充分维护当地湿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是要保护鸟类极其栖息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湿地公园在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湿地公园设计工作中,应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因为景区的观赏时间较短,自然景观精美度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规划和设计中对其进行补偿和完善。在景观设计中,应该从自然保护区以及周边自然环境出发,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认真贯彻全面规划、科学管理的原则,将恢复湿地生态工程,建立湿地示范保护区作为主要目标,重点保护各种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充分掌握野生动物迁徙、取食、繁衍的规律,并积极探索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利用路径,以不破坏环境质量为前提,大力开展旅游经济,为野生植物和鸟类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

2.2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与规划

不同的城市湿地公园其植被基础、立地环境都有差异,所以,设计生态景观时,应该对公园展开整体的植被景观规划,利用统筹规划来促进湿地公园景观的整体发展。不同类型景观植被覆盖率、骨干树种、特有植物等,应对其进行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第一,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该区景观规划以保持原有景观特色为主,维护原生种群与区系,以原生乡土植物为主。第二,退化湿地恢复区。该区景观设计应该以恢复湿地生态效应为主,按照原有湿地植被景观进行恢复,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第三,湿地缓冲区。该区景观以生态景观效应为主,将生态效应的体现作为前提条件,培育特有植物群落和地带性树种,适当引进生态与景观效应俱佳的植物。第四,户外游憩区。该区景观以乡土植物为主,形成以农作物、景观林为主要特色的景观效果。第五,建筑与服务设施区。该区以丰富的植被空间塑造为主,并保持一定面积的高绿地率,充分体现湿地景观的乡土性特点。

3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涉及水利、环保及农业等多部门,其协调难度非常大,在管理工作中极易出现管理职责交叉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协调与支持。湿地公园建设应充分遵循生态规律,延续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手法,将城市湿地特色景观展现在大家面前。城市湿地园林景观设计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应结合湿地公园的立地条件与生境特点展开设计。

参考文献

1孙新旺.生态、节约与传承———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乡土景观元素[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篇(5)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公园是供人们活动的空间,也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集旅游、休憩、集会、交通、商业活动和文化宣传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从主体来看,由具有观赏价值的动、植物等自然要素和必要的建筑设施组成;从功能来看,主要在于为广大居民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空间,陶冶其情操,从而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的水平,同时也有利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提高城市景观的审美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公园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性化”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引入公园设计中。所谓“人性化”,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人、物、自然环境合理结合在一起。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关注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在设计中创造出不同性质、功能的具有鲜明特色,适合各个不同层次使用者的成果,体现对人性的关怀、尊重。

一、城市公园人性化设计的现状

在城市公园建设进度不断加快的同时,我国的城市公园设计还面临许多问题,如设计尺度不适宜,比例不协调,缺乏特色,开放性不强,结构呆板,空间布局不科学,功能单一,休息、娱乐、健身、游戏等公用设施偏少,整体缺乏人性化设计设施。国内众多地方公园的建设只追求速度,而不顾当地文化和民俗以及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虽有的在设计上追求标新立异的构思,但在设计上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功能,仅考虑宏观布局和平面结构,而在一些细节之处缺少对使用者的考虑等,导致公园设计严重欠缺人性关怀的元素。公园绿地内一定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许多设计者只注重视觉景观的塑造,而忽略了其使用功能,没有将游客的需求放在首位。如大面积的草坪,硬制铺装形形的花坛,大型雕塑、喷泉等,这样的绿化只能供人欣赏,不能形成人与景的互动,有空间而无内容,难以满足休闲的需求。总之,其人文性设施、建筑等数量偏少,只注视实体,忽略了内涵,缺乏人性化,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十分淡漠。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人性化的对策

1、“人化”与“物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统一

人类的设计总是能体现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以及情感等等因素,这是物的“人化”,造物的“人化”。可是人类的一定意识、情感和文化等精神因素又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形式来表达,而作为人类生活方式载体的设计物一定承担了一些对人类精神的承载和表达功能,这也就是人类精神的“物化”,即人的“物化”。“人化”和“物化”组成了人与设计物的互动关系。设计就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有机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设计中的人性化绝不是什么“新花招”,而是人类设计本就应该具备的特质。设计师所做的便是让这种“人化”和“物化”过程更通畅、更和谐以达到人与设计融为一体的状态。中国古代所宣扬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便体现了对这种关系的辩证认识,所以这种统一也必然反映在作为设计一类的景观上。

2、空间布局的人性化

城市公园在空间整体的设计上,要充分结合城市的绿地系统,在满足可达性要求的同时,也需要与城市的道路系统相结合。从局部而言,城市公园需要规划适当面积的活动场地,为需要进行各种活动的人提供有利条件。如晨练者可以打太极拳、舞剑、练习舞蹈等;傍晚可以打羽毛球、滑滑板、跑步、打篮球等。有些城市公园的设计忽视了人们的行为习惯,硬性规定了人们的行走路线。在公园路线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此设计是否遵行步行者所需要的路径,是否对人们起到了牵引作用,是否反映了每一步行区的功能,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目的的人行走的路线是否相同等。所以,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各种活动需求,选择适宜的活动场地,尽量动静分开,不设在主要交通路线,避免影响来往的人流穿行。在城市公园,他们可以通过嗅觉、听觉、触觉、视觉等获得多角度的完美体验。

3、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脉的传承

景观存在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以及都对景观有着巨大影响。首先,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会有普遍的相似性,过去熟悉的事物与形态能引起他们相似的情感共鸣,产生相似的联想,因此增强人对景观环境的认同感。其次,对该城市原有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对形成城市公园景观特色是非常有利的,富有较强烈的识别性和唯一性,就会自然而然地使人们对景观环境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归属感得到强化。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城市公园景观之所以能得到使用者的认同感,一定是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充分地了解了该城市的文化背景、使用人群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以及等,并且在设计时把以上因素全部考虑进去,经过反复的推敲以至于把所有相关因素综合在一起,而且达到和谐统一。只有这样做出的城市公园景观环境才能让使用者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

4、“绿色”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一个优秀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不管其是否可再生,但至少不会对人类资源的再生有影响,也就是景观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即“绿色”的景观设计。这就对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满足当代人的使用需求还要考虑后代的发展需求,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去考虑长远的影响。因此,要提倡绿色、环保、低碳的设计理念,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负责,同时也是为人类长远的发展负责。

5、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

城市公园的使用者中还包括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主要有老年人、儿童、孕妇及先天或后天身有残疾的人所组成。老人、儿童们对于公园的依赖有目共睹,一个好的公园能带给老人和儿童诸多快乐,这是其他空间所不能实再的。而一个城市公园的设计如要忽略了这些特殊群体的需求,是不能称为一个成功的设计的。目前大部分公园缺少老年人休息养神的地方,没有跑道和运动场,没有儿童喜爱的玩具、沙坑。而在公园景观设计时,应注重老年人和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应根据他们的喜好,分别设置晨练场、门球场、游戏场,以及各种游戏空间、交往空间等。

设计可以采取”求同存异”的方法来解决景观空间建设与老人行为需求的适配问题。求同是指:在充分理解老人的行为特征和需求的基础上,参照老年人在公园中选择场地的标准,在景观空间的设计中,只要和空间主题不相悖,就尽可能的加入必要环境要素,从而为老人的活动提供更多的环境支撑。存异是指:根据绿地景观需求和所要实现的不同使用功能的主题要求,打造不同景观空间的个性。这样,既能够保证景观设计的标准又能为老人的行为需求提供更多的环境支持,让老人有更多的空间可以选择。从而更好的满足老人的多方面需求。

结束语

城市公园展示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人们社会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还要在景观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这一准则的基础,考虑对人的真正关怀,挖掘和重视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而“人性化”的关键在于是否设身处地地从人的角度,分析人的环境心理和活动规律,对场地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公园景观设计中各种构成要素,精心设计各种宜人的环境空间、视觉享受,从而真正体现出关怀人性的设计宗旨。最终,创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社会氛围,为人们提供一个参加公共活动、增进交流的舒适空间以及一个能充分放松身心的精神乐园。

参考文献

[1][加]艾伦·泰特.城市公园设计国外景观设计丛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篇(6)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前,人们的物质水平越来越高,但是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城市公园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给人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因此,必须重视公园景观设计与规划,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公园的可持续性发展。

1、城市公园的类型

城市公园类型众多,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得出许多种类型,一般按照公园的层次划分庄要包括大型综合性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型公园、专题公园、植物园、儿童公园、动物园等。这些公园类型在城市中承担了不同的功能,并且在面积上也有一定的标准,大型综合性公园面积要大于10hm2 ,儿童公园面积不宜小于2hm2,而植物园面积则不应该小于40hmm2。

2、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

(1)生态原则。水体和植物是维系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自然元素。水体在城市公园中具有改善湿度、满足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作用,因此一般城市公园水体总面积应该占到10%。此外,为了保持水体的质量,未经处理的生产、生活废水不得排入城市公园水体中。植物在调节生态环境和改善气候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乡土植物数量要大于植物总数量的60%,而对于新建城市公园,其乡土植物数量应占到总数量的70%以上。

(2)人性化原则。首先,为防止意外发生,城市公园应该留置避难场所和相应的设施。其次,对于基础设施的设置要全面而细致,无障碍设计、卫生间、饮水器、坐凳、灯具等应按规范及所服务的人口数量来设计。

(3)经济性原则。景观设计要遵循经济性原则避免华而不实。植物在景观设计中占主体部分在植物的选择方面我们要在确保能够达到要求效果的前提下扰先选择实惠的植物。植物景观虽然能够创造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在选择植物的时候没有节制地投入我们要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力争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选址要点

(1)公园的服务半径应使城市居民方便使用,并与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公共交通设施有方便的联系;(2)符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确定的性质和规模,尽量充分利用城市的有利地形、河湖水系,选择不宜于工程建设及农业生产的地段;(3)充分发挥城市水系的作用,选择具有水面的地段建设公园,既可以保护水体,又可增加公园景色,并满足开展水上运动、公园地面排水、植物浇灌、水景等用水的需要;(4)选择现有植被丰富和有古树名木的地段。在原有林场、苗圃、花圃、丛林等基础上加以规划改造,投资小见效快;(5)选择有可以利用的名胜古迹,人文历史、园林建筑的地区规划建设公园,即可丰富公园内容,又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6)公园用地应考虑发展的可能性,留出适当面积的备用地,备用地可暂时作为苗圃、花圃,待将来发展建设时再行改建。

4、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余姚玉皇山公园规划范围东起侯青江,西到中山路,北起阳明东路,南到姚江。整体规划设计从姚城山水大格局着眼,以中国传统的山水园林理论为指导,用生态的后现代设计手法,显山露水,进一步彰显姚江三江口的山水风貌,打造姚城东部生态文化休闲空间,全面改善玉皇山地区的环境面貌,提高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给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赏景的绝好场所,是余姚城区最大的绿地公园。

图1

4.1、主要设计手法

(1)显山:突出四个主要视线通廊,观赏凤山的效果。让自然山水引入城市景观空间之中,并经微地形延伸山体的植被,突出玉皇山的城市景观效果。公园四周的建筑规划也要注意主要的视觉通廊,避免遮挡凤山与龙泉山及龟、蛇山之间视线。

图2

(2)露水:引候青江入公园西北角,使公园三面环水,丰富凤山与江的关系。

(3)隐筑:隐蔽公园内的主要休闲建筑,结合山体修复隐于山体之中或半隐于地下,减少公园内休闲建筑对公园山体的视线遮挡,要在四个主要视线中看不到休闲建筑。休闲建筑采用后现代江南水乡建筑风格使之与山林有机融合。

(4)增崇:这是传统水口园林设计手法,在水口园林中用大树点植,增大公园的气势,修复被破坏的山体,并用微地形使山体更加丰满。在山顶建玲珑剔透的神灯台,提高山体视线,与龙泉山、蛇、龟山登高相望。

图3

4.2、道路设计

(1)道路除了担负着将旅客和货物从一个地区快速运送到另一个地区的功能之外,道路还应具有赏心悦目的外观,和流畅的线形,优美自然与周围环境融合和谐。

(2)道路规划选线时,应尽可能创造通过地区视野的多样性和开阔感,路线要充分利用最美好的沿途景观资源。

(3)道路要尽可能利用与适应自然地形、地貌,防止大填大挖。在道路线位选择线形设计、方案比选时,应认真思考,如何适应与融合于当地地形环境。

(4)道路用地范围与周边现存地形与合乎要求的植被均应设法保护好并尽可能使其同道路和周围环境协调,避免、减少各种修路与用路行为对自然与道路的破坏。

4.3、植物景观设计

4.3.1、植物种类的选择

(1)适应栽植地段立地条件的当地适应种类。当地适应种类是指包括公园所属地的乡土树种,以及经人工引进已在本地长期“安家落户”,能适应本地区的气候条件,生长发育良好,并已得到广泛应用的树种。

(2)林下植物应具有耐阴性。林下植物根系生长不得影响乔木根系的生长,为了避免林下地被的植物的根系与乔木的根系在同一土层内争夺养分,林下植物一般要选择耐阴性强的浅根草种及灌木。

(3)垂直绿化的攀缘植物依照墙体附着情况确定。由于垂直绿化用的植物,其附着墙体的形状各不相同,因此用以垂直绿化的攀缘植物,适应既定墙体或构筑物饰面的种类。

(4)选择相适应的抗拒性种类。公园游憩地周围如果有污染源,建立防护林时,应选择相适应的抗拒性种类。

4.3.2、植物的配置方式

(1)大树草坪,在主要的透景线两侧用此种手法,尤其在西北、西南两个透景线上。

(2)稀树地被花境,在沿三江口面和姚江滨江段绿化,形成开敞、大气的滨水景观。

(3)绿岛式多层次四季风景林,结合微地形,在草坪中采用多层次复合立交的手法,营造绿岛式风景林并突出四季季相特色。大乔木骨架树种与山林植被相一致,成为山体植被的自然延伸。

(4)密林片林:竹林、水杉林、中山杉林、樱花林、海棠林等密林片林多结合会所配植。

4.4、环保、节能设计

(1)生态雾喷技术:通过绿地系统收集雨水,经过砂层过滤后进入地下蓄水池,用汞加压后喷雾到空气中,使林中负氨离子含量得到成百倍的增加,从而营造出森林环境,使游人得到身心调节,享受高品质的休憩氛围。

(2)透水路面:采用环保无污染粘结剂,利用再生废弃物,如玻璃、再生塑料、贝壳、碎石作为铺路原料,工艺简单,施工方便。

(3)水过滤技术:无污染河水经过过滤成净水,用于儿童嬉戏。

(4)地表径流雨水经拦截、收集井进行处理,然后再进入水体,避免地表径流的雨水对水体的污染。

(5)雨水收集:在景观水体中根据景观设计,可以采取有利于改善水体水质的措施,对于雨水进行收集,应对雨水进行选择性收集,将降雨前期较为浑浊的雨水排入雨水管线,对于后期较为洁净的雨水经过净化后作为江水补充入姚江。且减少污染源的输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大水体纳污容量。

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公园被称为“景观建筑”的设计原则的主要产物之一。城市公园设计,是设计将自然融入城市的核心要素。公园设计的出发点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为根本,因此,要重视其人性化建设,加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城市更美好。

参考文献: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篇(7)

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下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加重。本文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城市景观。使之成为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基底,以雨水收集为景观特色的生态城市公园。

关键词:

海绵城市;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的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发展模式打破了城市与自然生态进程的均衡态势[1],使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水资源匮乏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2]。而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就是针对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缓解城市内涝、节约水资源、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2]。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矛盾日益加重,作为集游憩、休闲和娱乐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公园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以生态理念为指导来建设发展公园逐渐成为发展趋势[3]。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能以生态途径从源头上解决城市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本文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将场地打造为一个以雨水收集为景观特色的生态城市公园。

2.海绵城市概念与原理

《指南》对“海绵城市”进行明确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4]。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5];在此基础上,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县和西北地区的西雅图、波特兰市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共同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理念;1999年美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理念[6]。上述三种理念都为“海绵城市”的构建提供了战略指导和技术支持[4]。

3.海绵城市的应用———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3.1项目概况项目位于台山市北新区的东南角,地块呈三角形,座落于在石花山北麓。规划范围东起陈宜禧路,西至顺安路,北面以石花北路为界,南面与石花山旅游风景区自然景观连成一体。场地位于石花山北麓,现状植被类型较为丰富,主要以林地、灌木丛和草地为主。西部有水塘分布,北部和西部靠近城市道路处有部分裸地,局部零散分布有少量废弃建筑。

3.2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3.2.1整体思路提取蜿蜒曲水作为主题元素,以“水舞石花•融汇葱华”为设计主题。“水舞石花”展现多水汇聚湿地生态场地特色,以连续湿地水带为核心设计布局,结合公园地貌特征,提取湿地梯田结合山体布局;“融汇葱华”体现绿色生态、和谐自然的生机活力。

3.2.2设计重点水体是核心部分,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尽量控制水体面积和水量,并通过技术手段,按功能的不同将水体类型细分成原生态湿地区、湿地体验区、湿地展示区,增加趣味性。我们依据原地形设计跌水景观,在得到良好景观效果同时,使丰枯水期时景观水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减少补水压力。除此外我们还采用“湿地泡”,“雨水花园”,“草沟”对雨水进行收集及净化处理,进一步优化水面效果。

3.3海绵城市规划理念应用该项目主要采用海绵城市生态设计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场地“依山抱水”山水格局和现状植被,通过对场地自然条件、自然过程以及当地气候特点的分析,对场地进行设计。通过采用“LID”技术措施恢复场地吸收和滞纳雨水功能,构建具有自然生命力“雨水花园”系统,保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状况基本不变。通过集中式场地布局方式,达到对场地资源的最小干预。构建“绿化隔离带+功能区+生态涵养区”功能结构模式,在保护场地自然环境资源基础上充分满足人们的休闲活动需求。山体自然雨水经过路边的生态植草沟,缓解暴雨径流,排入山体各级阶梯式跌水湿地泡池内,在湿地泡池内种植种类丰富的水生植物进行自然净化水体,最终排到最大湖中,部分雨水在此过程中自然渗透至土壤,对地下水进行自然补充。建筑周边的“雨水花园”设置溢流口,排至湖内,湖体最低点处设置溢流口,确保在雨水量大的时期,能够把多余的雨水经过市政管道泄流,不产生内涝。最大湖水作为雨水处理系统蓄水池,经过雨水回用系统对雨水和湖水处理后对绿化灌溉循环利用,实现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和回补地下水。

4.小结

该项目案例使用了海绵城市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场地“依山抱水”的山水格局和现状植被,采用最小人工干预的手法在场地现状水塘和低洼地的基础上构建“雨水花园”,通过地形梳理,在现状地形基础上,形成大量下洼式绿地,蓄存雨水径流,将雨水资源滞留在场地上,让场地雨时吸水,旱时贮水,成为一个兼顾旱涝问题的弹性系统,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城市景观,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水生态系统。这种方式是海绵城市技术在城市公园中的一次成功应用,对于我们探索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06:21-25.

[2]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36:5-7.

[3]刘鸿琳,王跃.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宜昌市六泉湖公园景观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11:92-95.

[4]车生泉,谢长坤,陈丹,于冰沁.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06:11-15.

[5]SternDN,MazzeEM.Federalwaterpollutioncontrolacta-mendmentof1972[J].AmericanBusinessLawJournal,1974,12(1):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