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级商务行政管理

高级商务行政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4:51

高级商务行政管理

高级商务行政管理篇(1)

一、工商转型升级的基本含义

推进广东工商转型升级,是广东工商系统立足于职能调整、“两费”停征的形势变化和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服务质量和行政管理效能,实现“四个统一”为目标,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以更新工作理念、提高队伍素质、整合职能分工、优化资源配置等为主要途径。推进工商部门由收费管制型向现代监管服务型转变的新一轮改革创新实践活动。

工商行政管理转型。指的是工商行政管理由传统的收费管制型向现代监管服务型转变。主要包括:工作理念的更新。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服务为宗旨。强化以人为本监管观念,树立“法治行政、效能服务、科学管理”三大理念:工作作风的转变。改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技能。实现“管理者”向“服务员”的转变。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资源配置机制转型。按照“一个窗口许可、一支队伍执法”的建设目标。整合机关内设机构原有的职能职责,优化窗口服务、监管办案人员配置,推进基层工商所改革,实现窗口服务与行政执法力量配置由现行的松散型向集约型转变。管理模式的转型。推进工商职能转变,实现由收费监管型向监管服务型转变:推进监管模式创新,实现监管方式由运动型、整治型向常态型、规范型转变;推进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实现队伍管理由粗放型向高效型转变:推进财务管理改革,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由“以收定支”型向“以编定支”型转变,适应停征“两费”改吃“皇粮”形势需要。工作重心的调整。围绕工商职能调整和“两费”停征,适时把监管力量由传统的行政执法转移到行政执法与技术监督并重上来。把监管重心由以往实体领域市场监管调整到虚实并存领域市场监管上来。把基层人力物力由以往收费与管理并重转移到全力监管服务上来。

工商行政管理升级。泛指工商行政管理实践活动效能提升和工商队伍建设科学发展。主要体现在:服务水平的升级。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态度端正、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范围扩大、服务总量增大:监管效能的升级。以人为本、服务发展、依法行政的原则得到全面贯彻,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队伍忠于职守、求真务实,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高科技含量大,信息化技术倍增作用明显。履职能力的升级。工商队伍落实新职能能力、服务科学发展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管理能力和驾驭高科技、新技术能力得到全面提高。队伍管理的升级:政治思想扎实有效、惩防体系坚实牢固、政风行风全面好转、工商文化氛围浓厚、发展环境内和外顺。

二、制约工商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

(一)思想观念上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一是服务意识尚未完全夯实。“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依然存在;讲监管,就放弃服务,常以“管理者”自居。讲服务,就削弱监管,放任自流,机械地把监管与服务对立起来。二是法治意识不够牢固。单位功利化现象比较普遍,重处罚、轻管理现象时有发生。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准确、不科学,坚持过罚相当原则不到位,重责轻罚或轻责重罚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创新意识不够强。习惯于用旧思维想问题,用老经验办事,用老办法干工作,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小富即安、小进即满。

(二)履职能力上的制约因素。在理解力方面:学习掌握上级指示精神不够透彻,把握大局和中心工作不够准确,工作走弯路、工作效率差现象时有发生;在执行力方面:工作方法不够科学,工商业务“看家本领”不够高,履行岗位责任不够到位,工作质量不够高。甚至造成工作失误而被追究责任;在创新力方面:工作特点规律把握不好,破解影响科学发展难题能力弱、点子少,一方面在推动发展面前无能为力,“有想法、没办法”,不会改革或不敢改革,工作循规蹈矩;另一方面改革思路不清、措施不力,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姿势、没实际”,改革成效比较差。

(三)组织体制上的制约因素。一是职能分工存在垂而不直。党务工作、纪检监察工作尚未实现垂直管理;行政许可与行政执法内部职能交叉重叠、责任不清,存在着对外多头办事、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现象。二是机构设置不尽科学。省、市、县局内设机构上下不对称,业务工作衔接不顺;基层工商所主要根据收费和监管需要来设置,区域配置不合理,各所人数大小不一、内部分组模式参差不齐,存在着“收费所”和“麻雀所”现象。三是人员编制不够合理。珠三角地区人员编制严重不足,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工商部门空缺编制较多,监管任务与人员编制配置不够对称。四是领导职数配备不足。各级领导、非领导职数配备没有体现垂直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工商干部未能纳入地方党政培养选拔计划,干部只能进、不能出,干部职务晋升空间比较窄,工商干部年龄偏大、职务待遇偏低的现象比较普遍。

(四)监管机制上的制约因素。监管模式上,仍然停留在突击性、专项性整治上,缺乏标本兼治长效机制,运动型比较明显,监管执法疲于应付;监管方式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重行政处罚、轻教育梳导,重事后监管、轻事前事中监管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监管手段上,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检测手段、现代统计方法和现代管理工具等手段,来对市场的准入行为、经营行为、退出行为实施全程有效的监管能力比较低,“一看二摸三闻”的经验式监管方法在基层单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五)队伍管理上的制约因素。在思想教育上,工作针对性、有效性不够强,重业务工作、轻日常管理。重物质奖励、轻精神激励,重集中教育、轻个别疏导的“三重、三轻”现象在一些部门不同程度存在;在行政管理上,对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处理有明确规定与要求,管理“高压线”比较明确,但对一般违章违规问题的处理缺乏相应条款要求,管理缺乏“低压电”;在收入分配上,公务员的工资待遇激励手段单一,各地干部收入差距较大,动力不足、压力不大;在个人进步上。由于受编制职数限制以及干部

系统内外交流难的影响,岗位职数设置的有限性与个人需要的无限性矛盾比较大;在工作环境上,工商工作任务日趋繁重、问责追究力度加大,监管执法环境日趋复杂。妨碍公务、暴力抗法等事件时有发生,严格的责任追究和复杂的工作环境,使一线执法人员面临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的双重挑战。

三、推进广东工商转型升级的对策与措施

(一)把握方向、遵循规律,切实增强推进广东工商转型升级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创新与继承发扬关系。要坚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善于总结前人工作经验、善于充分利用已有改革成果,不断总结、完善、提升原有工作成果,力求做到在谋划思路中有新意,在推动工作中求亮点、在破解难题中抓深化。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创新与依法行政关系。政府职能的法定性是现代行政的基本要求,依法行政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根本保证。工商部门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创新体制机制必须在法律赋予职能的框架内进行。凡涉及前置许可、市场准入、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的,必须严格遵守,不能随意突破和改变,防止改革中的随意性。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既要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统筹兼顾、整体筹划、分步推进,确保各项工作与改革协调发展。又要善于抓重点,解剖麻雀。紧紧抓住政府关注、群众反映强烈,制约队伍建设,影响工作落实等难点、热点和“瓶颈”问题,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全力破解发展难题。

四是正确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借力创新的关系。在强调“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形成自我“首创”和“独创”改革成果的同时。广泛借助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广泛吸收和借鉴其他单位、兄弟部门改革成果与经验。

五是正确处理好标兵与追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标兵与追兵的辩证关系,把追兵当作标兵,把对手当作老师。增强忧患意识,反弹琵琶,逆向思考,自我施压,加快发展,争创新优势,谋求新发展。

(二)大力实施“人才强商”战略,全面提高服务科学发展能力与水平

一是以打造“学习型”工商为契机,全面提高工商队伍自主创新能力。把加强学习作为推动改革创新、实现工商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建立完善学习培训教育管理机制,推行岗位资格证书考试考核制度,建立“干部终身学习台帐”和领导干部与机关调查研究制度,切实增强广大干部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不断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创新能力。

二是建立健全岗前培训机制,切实打牢干部队伍履职基础。认真抓好新招录公务员初任培训、干部上岗培训、领导干部任职培训,特别是针对“两费”停征后部分干部岗位调整实际,突出“收费型”干部转岗履职需要,加大岗位业务技能培训和转岗教育,提高其新岗位履职能力,实现自我转型升级。

三是加大在职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工商队伍监管服务能力。坚持走课堂教育与网上教育相结合、组织集训与上门送教相结合、自力办学与借力办学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等“四个结合”教育培训路子,不断拓宽在职干部教育培训覆盖面。坚持“需求牵引、按需培训”原则。科学设置与调整教育培训内容,全面提高干部队伍履行新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大局、应对市场突发事件管理、驾驭现代科学技术等“四种”能力。

四是突出执政能力建设。加强高素质领导人才教育培养。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活动,狠抓理论武装。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政治素质;建立健全党组中心组学习、重大部署学习、调查研究与挂钩联系、选派学习、集体决策等一系列制度,加强学习研究,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总揽全局和改革创新等“五种”能力,以适应领导工商转型升级的改革发展需要。

(三)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健全高效运作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整合职能分工,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垂直管理体制。按照“总量控制、科学调整、优化结构”的编制管理原则,统筹考虑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根据市场监管和执法任务的繁重程度,调整地区间的人员编制比例,优化全省工商系统的人力资源配置;按照“一个窗口许可、一支队伍执法”的改革思路,对机关内设机构原有的相关职能职责进行合理权限划定,将机关的行政许可业务和案件,统一集中在注册服务窗口和经检部门办理,从体制上切实解决内部职能交叉、责任不清,对外多头办事、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的问题;按照“强局大所”的建设模式,根据国家关于“强县扩权、省直管县”改革方向,充实县级工商局的执法力量,增强其对法律法规、政策和上级决策部署的执行力,加强其整顿市场秩序、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的作用力:按照“突出软件建设,注重优化调整。加大教育培训,推进行为规范”的工作思路,开展新一轮基层建设,为基层工商所实现收费监管型向监管服务型转变提供组织保证。

二是创新监管服务机制,不断提高市场监管效能。以推进登记注册改革为重点,创新市场准入机制。通过依法降低准入门槛、完善服务举措、规范窗口建设,提高市场准入服务质量。增大市场主体准入总量;以推行市场巡查制为重点,创新市场规范管理机制。推进驻场式监管向综合式、动态式监管转变。适应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需要;以实行商品准入、退市制度为重点,创新商品质量监管机制。严把市场商品准入关,加大重点商品特别是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与工商编制机构重新“三定”,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全面对接:以加强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为重点,创新消费维权机制。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消费维权体系,全力维护经营与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广东社会和谐稳定:以实行信用分类监管为重点,创新市场主体监管机制。建立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推行网格化监管:以建立健全预警制度为重点,创新市场应急管理机制。以开展市场突发事件管理演练为抓手,完善市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工商部门市场应急管理能力。

三是创新队伍管理机制,增强科学发展动力与活力。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和干部管理权限规定,科学划分省、市、县三级工商部门干部管理事权,清晰界定层级管理和任免的审批、备案权限;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系统干部纵横交流力度。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将系统干部纳入地方党政培养选拔计划之中,形成干部成长进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积极推进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改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运用各种评优奖先机制、实施岗位资格认证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队伍内部激励机制:研究建立系统内的医疗互助机

制,设置重大疾病专项救济办法,对身患重大疾病或遭受重大灾情的干部职工给予相应救助,以解除干部职工后顾之忧。

四是创新惩防监察机制。促进队伍安全稳定。以构建工商廉政文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廉政教育力度,构筑思想防线;建立健全行政问责机制。完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失职渎职责任追究制度、监督失察责任追究制度、推行重大事故领导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构建廉政“高压”防线;创新监督方式,建立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报告制度、工商所长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制度。健全义务监督员队伍、设立行政效能投诉热线,完善内外监督机制,落实诫勉谈话。形成规避廉政风险的“低压电”;创新行政效能监察手段,建立电子监察系统,对政务公开、审批时效、流程规范、收费合理等情况进行实时、全程和自动监控,促进监督监察由软约束转变为硬约束。

五是创新沟通协调机制,构建内和外顺的发展环境。要始终贯彻垂直管理“三不变”的原则。建立健全全方位、多渠道的沟通协调机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工商关心与支持:要建立工作请示报告制度,加强向当地党委政府请示汇报,重点工作、重要活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领导;要建立工作联席会议、情况通报、相互走访等制度,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对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合力;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对工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营造有利于广东工商科学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四)大力实施工商“品牌”工程,充分发挥服务科学发展职能作用

推进广东工商转型升级,要以“服务发展广东,服务诚信广东,服务和谐广东”为根本目的。以“贴近中心工作,贴近经济发展,贴近民生民困”为途径,立足工商职能优势,大力实施工商品牌工程,努力向社会、企业和广大经营者与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一是积极推进“准入畅通”工程,全力助推全民创业。积极推行“非禁即许”的市场准入制度,深化企业登记制度改革,降低准入门槛,减少“多头审批”;优化市、县工商局和工商所登记注册职能划分,实行企业分层登记管理:实行窗口服务前移,进驻行政服务中心、进驻“工业园”或开发区,设立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环节,方便群众登记注册,缩短办事时间,降低办事成本;积极开展注册惠农、合同扶农、经纪活农活动,培育和繁荣农村市场主体,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严格落实国家在市场准入、收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大学生和复转军人等特殊群体等就业再就业。

二是积极推进“维权护航”工程,全力服务和谐广东建设。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消费维权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多方参与”的消费维权机制:建立健全消费者与企业和解、经营者自律、消费纠纷调解、申诉举报制度,切实当好消费维权的“调解员”;深化“一会两站”建设,健全红盾维权服务网络;加大以食品安全为重点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力度。深化农村食品市场整治。切实担当起保障市场消费安全的重任;运用企业信用信息,深化企业分类监管制度,把食品药品、煤矿和非煤矿山、民爆物品、危险化学品行业作为监管重点,全力维护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

三是积极推进“商标带动”工程,推动广东由商标大省向商标强省转变。确立“品牌是竞争力、是生产力”的理念,深入推动商标带动战略,组织企业广泛开展争创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通过挖掘一批老品牌,培育拉动一批新品牌,宣传一批名优特,启动一批闲置品牌,把品牌迅速转化为资本,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广东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创新商标注册认定机制,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组织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开展注册国际商标。大力培育广东国际知名品牌:建立商标权保护预警及服务机制,加大商标行政执法力度,协助企业做好跨区保障特别是境外诉讼应对,切实维护商标权利人合法权益,推动广东由商标大省向商标强省转变。

四是积极推进“企业金信”工程,大力营造诚信兴业经营环境。一方面要切实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改革和完善统计方法、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监督,健全上下联动的工商信息统计分析制度,全面提高工商信息统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全力服务政府宏观决策。另一方面积极推行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制度和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企业信用警示制度,探索在“广东工商红盾网”向社会专门开辟“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专栏,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站等。依法公开行政处罚结果,公示典型违法企业,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对社会产生预警作用;依据企业经营行为有关信息。全面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推进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五是积极推进“光彩纽带”工程,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工作目标,强化服务科学发展理念,创新服务思路、改进服务作风、扩大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能,积极发挥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职能作用。全面了解掌握个体私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适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个体私营企业的合理意见和要求,发挥企业与政府之间桥梁作用;广泛开展以争创“光彩之星”、“户户讲道德,店店无假货”、“光彩服务周”为主要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企业文明经营、优质服务;组织会员单位积极参加各种博览会和商务考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推动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纽带作用。

高级商务行政管理篇(2)

关键词:职位分类职位分类制度职业化

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制度。遍览当今世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建立了架构比较合理、运作比较规范、管理比较成熟的公务员制度。职位分类制度是现代公务员制度建立的基础,其科学合理化程度直接影响到公务员管理其他环节的效率与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本文着重结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实际,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建立和推行职位分类制度,建设职业化工商行政管理队伍谈谈一些肤浅意见。

一、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的内涵和沿革

《公务员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职位分类制度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各类公务员进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所谓职位分类,是将公务员的职位,按其工作的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人员的资格条件,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为公务员的考试录用、考核、晋升、培训、工资待遇等各项管理提供依据。[①]从程序而言,职位分类需以职位分析为先导。职位分类的重点在于构建职组、职系、职级、职等四大组成要素。操作中,一般先将机构中所有的工作岗位(即职位)在横向上按照业务性质划分成若干职组、职系,再在纵向上按照责任大小、工作难易、任职资格等划分为若干职级,并对每一职位给予准确定义和描述,编制成职位说明书,以此作为人员管理活动的依据。

从职位分类的这一涵义中,可以看出,职位分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职位分类最大特点以“事”为中心的分类,即“因事择人”避免人浮于事、滥竽充数现象;第二,职位分类所依据的基本要素是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大小以所需资格条件,有利于事得其人,人尽其才;第三,职位分类是按照工作不同标准分类有利于做到职责分明,减少推诿,实行公平合理工资待遇;第四,职位分类职位不随人走,同一职位可以在不同时间由不同的人担任;第五,职位分类是实现干部人事管理纳入法制的要求。

当前世界各国人事制度,主要有两种:一是以人为对象进行分析,即品位分类,其分类的依据是公务员个人所具备的条件(如资历、学历)和身份(如官职地位的高低,所得薪俸的多少);二是以职位为对象进行分类,即职位分类。[②]目前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实行职位分类。

美国是职位分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在1949年就根据工作性质与变化因素,美国就将公务人员职位分为一般行政职位分类表(简称GS)和技艺保管分类表(简称CPC)。1952年,在职位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职位的工作性质,将上述两类职位从横向上分为27个职组,524个职系;1965年再减为22个职组,439个职系。[③]从1968年后,英国将公务员分为一般行政职类和专业职类。一般行政职类依其等级高低和所负职责程度的不同,又分为行政级、执行级、文书级、助理文书级;专业职类包括法律类人员、统计类人员、科学类人员、工程类人员、医务类人员、会计类人员、邮务类人员七大类。至此,英国文官的分类标准和同类结构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初的纯粹以个人资历为标准的分类结构演变为含有职务性质与职责程度的分类结构。后英国又把公务员分为产业类公务员和非产业公务员。非产业类公务员又分为10个职类26个职组。[④]

建国以来,我国对国家各类工作人员实行的是“职务系列”管理方法,即偏重纵向层次的划分,把国家机关干部分为部(省)、厅、处、科等若干职级,甚至事业、企业单位干部也与此挂钩,对等划线。这种“职务系列分类”与职位分类是根本不同的,弊端不少。伴随改革开放发展,我国在实行职位分类从制度和实践上做了积极尝试。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实行职位分类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并没有根据公务员职位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管理,而只是对公务员职务进行了分类,即将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并规定了国家公务员的等级序列。实践表明,这种分类制度存在许多弊端,诸如公务员晋升渠道单一,缺乏适合各类公务员成长的多样化职务序列、为基层公务员提供的晋升台阶太少,难以适应管理的需要。制度上的不完善投射在现实中,就形成社会上不少弊端。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大家都往领导职务上挤,特别在基层,不少40多岁的人,由于晋升无望,事业心和工作热情就下降。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各部门就各千方百计升规格、增机构、加职数,以至内设机构膨胀,队伍结构失调,难以稳定和吸引高级专门人才。人事部对1998年到2002年对国家机关21部委抽查结果表明,流失的大学生1039人,占同等学历公务员8.8%,经济、法律、技术等部门流失的尤其多⑦。从而降低了政府其中职能效力,增加了行政成本,不利于依法行政。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公务员法》针对上述问题,在吸收原有分类制度合理成份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职位分类制度。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有关分类制度的规定相比,《公务员法》中设计的职位分类制度,不论是在职位类别的划分上,还是在职务系列设置以及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借鉴世界上先进国家经验和做法,可以说,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建设还有待加强,公务员的分类管理模式不尽完善,公务员制度管理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

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设定和划分。

《公务员法》第十四条规定,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将公务员职位分类划分为综合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并规定国务院根据《公务员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

所谓专业技术类职位,是指专业技术类职位是指机关中履行专业技术职责,为实施公共管理提供专门技术支持与保障的职位。与其他职位类别相比,专业技术类职位无论在任职资格、职责范围方面,还是在管理与评价的方式、方法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基于上述原因,在一般行政类之外设置专业技术类职位,并采取有所区别的管理,已成为国外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的通行做法与一般规律。《公务员法》颁布前,我国实行的是一种职务分类,即只将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当把这套职务系列适应于公务员队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时,它既难以体现专业技术类职位的特殊要求和此类公务员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也使得此类公务员难以得到公正的社会评价。《公务员法》把专业技术类职位作为一类单独设置,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的准确性,而且也有利于吸引和稳定公共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他们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成为本职工作的专家。

所谓行政执法职位,是指政府部门中直接履行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监管等执法职责的职位。行政执法类职位主要集中在税务、工商、质检、环保、药检等以行政执法为主要职能的机关。

行政执法类职位的设置,对于完善和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一线公务员执法队伍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一线公务员执法队伍是政府的形象的“窗口”,是政府对社会管理与市场监管职能的直接履行者。由于受机构规格的限制,原有的分类模式为一线执法类公务员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过窄,难以体现行政执法类职位的性质与特点,《公务员法》把行政执法类公务员从公务员队伍中分离出来,进行单独管理。这是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的重要创新,对于完善和加强对基层公务员队伍的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必将有利于更好地激励和约束一线公务员执法队伍,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完善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需要;有利于更好地与中央提出的“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政府机构改革要求相衔接,有利于更好地加强对一线执法人员的监督,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

所谓综合管理类职位,是指以上几类公务员以外的,承担综合管理职能的公务员职位。在此职位上的公务员为综合管理类公务员。

考虑到我国目前一些机构及职位的设置还不能完全稳定,特别是有些职位具有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公务员法》第十四条授权国务院根据《公务员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并规定各职位类别适用范围由国家另行规定。概括地说我国《公务员法》职位划分比过去更为科学,职务序列设置更加多样化、级别的内涵与功能更加明确。《公务员法》关于职位分类的设置,对于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特别要指出,《公务员法》关于职位的设置,进一步明确了职位的内涵与功能,为公务员设定了一条级别晋升的职业发展渠道。在《公务员法》颁布前,我国曾就级别设置、内涵与功能等问题进行过有益的探索,但一直都未找到较为理想的答案。如1956年确立的等级工资制曾把机关工作人员划为30个级别,级别既是领取工资的依据,也是任职的重要参考。实施初期,工作人员级别的确定基本上能以当时承担的职务和贡献大小为依据,但后来级别与职务逐渐脱节,衍变为一种超越自我的十分复杂的东西。级别不仅代表一个工作人员工资的多少,而且还与政治生活待遇挂上钩,大大超出了制度设计时的预想。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级别被取消。实践表明这种结构工资制也存在许多缺陷,过分强调职务因素、单纯依靠提高职务来提升工资待遇的做法强化了官本位意识。1993年工资改革时,又恢复了级别的设置,但级别工资在公务员工资收入中只占较少份额,级别的人事管理功能微弱,无法真正发挥人事管理激励作用。

《公务员法》在总结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职位的内涵与功能在职务晋升之外为公务员设定一条级别晋升的职业发展渠道。以解决长期以来公务员激励保障机制中存在的职业发展渠道单一、中低层公务员晋升台阶过少的问题,真正发挥级别对公务员特别是中低层公务员的激励作用,使其在受到职务晋升限制时,可以通过晋升级别来提高待遇,从而引导公务员专心“谋事”,而不是“谋官”。

三、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的实施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必由选择

实行职位分类制度,某种意义上就是公务员实行职业化。[⑤]所谓职业化工商队伍,就是通过统一的职业训练,造就一支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法律知识、先进的执法理念、良好的执法作风、公正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经过严格的专业考试,具有国家赋予的行政执法资格并且从事工商工作的稳定队伍。实行职位分类是建设职业化工商队伍的重要途径。⑥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位分类是根据工作人员所担负的职务和责任,按照其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所需资格条件四个因素,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三定方案”确定的与职能相对应的职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科学合理地设置职位,规范职位内容,从而促进队伍整体素质和行政执法水平的提高。

(一)实行公务员职业分类制度是工商行政管理履行法定职责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职能转变,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对象、领域、方式与手段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监管领域上,已由监管集贸市场向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过渡;在职能上,由主要打击和查处各种违反国家计划的商品交易行为,转变为对市场主体的准入、退出、交易和竞争行为进行综合性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在方法手段上,已由原始、粗放管理方式向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手段,向信息化、现代化迈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已成为国家经济管理综合性行政执法机关,肩负着法律赋予十分艰巨的繁重任务。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正在逐步转化成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业性工作,公务人员必须掌握专门的法律知识和工作技能。这就需要建立系列的职位分类阶梯式职业化队伍,包括法律、注册登记、经济检查、商标广告、消费维权、计算机、会计等各方面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精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的职业化队伍。他们在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时,才能相对独立于行政长官和上级领导,排除其它机关、组织及个人影响和干扰,坚决按照法定事项照章办事,以确保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活动不离公开、公平、公正的轨道。

(二)实行分类职位制度,是改善工商队伍现状、提高职业素质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已发生重大变化,整体素质有了有较大改善和提高,但总体而言由于诸多原因,队伍中部分同志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职业化队伍建设的根基还不够深厚;专门培养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或综合性大学的专业人才有的地方还是比较缺乏的,直至2007年全国职业化专业队伍建设的土壤还比较贫瘠;素质参差不齐,与法院、检察院等职业化队伍的高教育水平、高专业化知识、高综合素质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为此,全面推行职业分类负责制度,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合理配置公务员的人力资源,增强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和活力的根本性举措。只有通过规范化的职业训练,提高职业素养和能力,才能逐步建立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良好的专业训练、娴熟的业务技能、优秀的职业素养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的职业化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三)实行职位分类制度是完善公务员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深化干部人才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职位分类制度是人事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公务员队伍中,只有全面推行职位分类制度,才能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管、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实现干部人事制度的依法管理,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合理配置。

特别指出的上海市工商局作为国家人事部和国家工商总局确定的唯一试点单位,从2004年开始试点企业注册官制度已经取得成功经验。企业注册官制度试点以来,上海工商部门按照公务员分类管理的要求不断推进完善制度规范。企业注册官制度首先确立了“考聘结合、分级管理、责任到人、权责统一、能上能下”的原则。同时,上海工商部门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内容,先后制定了10项基本制度规范,一套比较完备的企业注册官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并日趋成熟。2004年11月4日,上海首批280名企业注册官正式宣誓上岗。此外,为进一步深化企业注册官制度试点工作,2006年上海工商部门还将企业注册官制度推行到个体工商户登记岗位。个体工商户登记被授权到全市164个基层工商所的469名注册官办理。企业注册官制度对于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工商干部队伍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企业注册官制度试点以来,上海工商部门发现工作质量提升了,登记管理规范了,干部素质提高了,社会各界满意了。上海工商部门企业登记注册行为的败诉案件和被撤销案件比例逐年减少。

另外据了解浙江、海南等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近几年也积极探索实施职位分类制度。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至今年七月,已先后三次组织“注册官”考核工作,“注册官制度已在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推开”。

综合上述,任何改革都是基于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工商行政系统实行公务员职位设置制度,有利于公务员执法队伍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专长,有利于建立与完善公务员激励保障机制,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根据《公务员法》有关规定和“十七大”关于“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完善公务员制度”精神,借鉴国内外公务员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目前,工商行政管理全面推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各方面条件包括法律保障、政策依据,人员素质以及试点单位成功经验等条件已基本成熟。建议有关部门依照《公务员法》第十四条关于“各职位类别的适用范围由国家另行规定”的规定,尽快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在非领导职务中设置行政执法职称和专业技术职称,按照不同岗位的特点分别设置注册、经济检查、计算机等行政执法职称和高、中、初专业技术职称,以服务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

注:

--------------------------------------------------------------------------------

①、②见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应松年、任进主编《公务员法学习问答》一书第42页;

③、④见《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二期,由王喆、汪晓霞撰写《公务员职位分类理论述评》一文;

⑤见中国工商出版社出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培训中心编写的《工商行政管理领导干部基础知识》一书第319页;

高级商务行政管理篇(3)

【关键字】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现代社会

1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隐瞒收入

以河北省为例,有的部门编制部门预算时少报上年结余资金和事业收入,有的部门编报部门决算时隐瞒年末结余资金;有些部门收取的行政性收费、罚没款等非税收入未及时足额上缴财政,有些部门超出批准的预算安排支出或自行调剂预算支出。

1.2 私设“小金库”和公款私存,挤占挪用

以河北省为例,工商系统被查出“小金库”的主要是将收取的企业登记费、门面出租收入交易费等未入账,而是用于职工福利、购车等开支;将收取综合管理费、市场管理费、服务费、摊位费、治安费、水电费等分别存入存折;有些工商局的出纳员将规费收入和经费结余以个人名义存入存折,直接在账外列收列支。

1.3 拖欠、截留应缴预算收入和财政专户资金

以河北省为例,主要表现在:截留、拖欠应缴财政预算的企业注册登记费、商标注册费,经济合同签证费收入;截留、拖欠应缴财政专户的集贸市场管理费资金等。

1.4 违反规定超范围乱收费乱罚款

以河北省为例,有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内容、范围、及标准收费,擅自立项收费,超范围收费,超标准收费。其中一些工商部门超范围收费,主要是继续执行2006年财政部、国家计委取消了汽车、钢材交易市场管理费。据统计,2008年全国共清理掉不符合规定的收费项目68项,清理关闭银行账户11578个。

1.5 没有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

以河北省为例,在预算管理、收费“收支两条线”方面主要有经费超支严重,没有依法办理经费追拨手续、一些地方没有严格贯彻执行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的规定、部分地方票据管理中存在较大的管理漏洞、规费代征管理普遍松懈等问题。

2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总体上看,上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违纪问题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2.1 客观原因

2.1.1 历史原因

(1)业务经费不足:以河北省为例,一方面: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减费因素不断增加,决定收入呈现停滞或下滑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监管任务的不断加重,工作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工资因素和办公消费指数上升,决定支出呈现递增趋势。在目前工商财务体制不变情况下,收入和支出矛盾较大,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经费都出现紧张局面。

(2)经费保障能力较弱:以河北省为例,由于工商行政部门业务经费不足,经费保障还不能完全到位,部分地区仍然使用行政性收费来保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各项经费需要。

2.1.2 工作性质原因

工商管理局除管理正常经费外,还要按规定要求进行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收、管、用、缴”工作。这就增加了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内部财务管理的难度,也为财务管理的违法违纪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可趁之机。

2.2 主观原因:

2.2.1 缺乏科学的理财思想

以河北省为例,在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内部没有充分认识到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的重要性,守法意识差;没有树立预算观念;没有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办公的思想。

2.2.2 财务管理制度、体制不完善

以河北省为例,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财务公开制度、财务内审制度、财务检查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基建工程管理制度、罚没物资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不完善,在体制上没有落实新的财务管理关系等,给违法违纪行为提供了漏洞。

3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财务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上述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的财务管理。

3.1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树立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的理财思想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树立法制观念、预算观念,还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办公思想和提高效益的思想。

3.2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和财务体制建设

3.2.1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一要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要落实到部门,有专人负责,统一登记、管理。二是建立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论文百事通

3.2.2 推行政府采购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效益”的原则,大宗办公用品、仪器设备、装修装潢等消费品集中由政府采购,提高资金支出的透明度和资金使用效益。

3.3 建立高效严格的财务管理体制

3.3.1 适应上下级关系的变化,迅速转变观念和行为方式

下级机关要坚决地贯彻执行系统财务管理办法,经常向上级局汇报财务工作的情况。上级机关要加强对下级局的财务监督管理工作。

3.3.2 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

3.3.3 建立顺畅快捷的上缴下拨渠道

在系统内部,抓好票据的使用和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应缴尽缴。在外部,要解决好与省财政的关系,加快经费的核拨速度;加强与银行的联系,解决划款的时间问题、代收代缴款的上划问题和代收网点问题。

3.4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3.4.1 加强财务人员政治业务培训

财务人员要努力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政治素养。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3.4.2 加强财务会计知识,提高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

财务会计人员要努力学习财务会计知识,精通业务,做到人人持证上岗。对于那些业务不精且不努力学习的人员进行淘汰。要有效的发挥全系统对工商财务软件操作作用,不断提高全系统财务人员电算化水平和账务规范处理能力,提高办事效率。

参考文献:

[1] 雷月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财务管理有待强化[J].广西会计,2001, (6):14-15.

[2] 黄雪梅.搞好工商行政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树立五个观念[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48-49.

高级商务行政管理篇(4)

这次培训班,是由总局培训中心和法规司专门为工商法制干部组织的。培训班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进一步做到“四个统一”和积极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的要求,学习依法行政理论,了解宏观经济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关系,分析和判断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总结交流各地法制工作的经验,研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法制工作深入开展。下面,结合当前形势,我就目前的法制工作和组织好培训讲几点意见。

一、适应新形势,切实提高工商法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主管市场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首要任务和基本要求就是依法行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因为我们开展各项业务工作都离不开法制建设,法制建设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生命线,离开法制建设,我们寸步难行。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努力做到监管要与促进发展、服务大局、消费维权、依法行政相统一。

(一)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一个全面进步的社会应该是法治化社会。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哪一项建设都离不开法制建设,都要法制建设作为保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主管市场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法制建设更显得突出和重要。

我们是政府的市场监管部门,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服务部门,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我们要始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积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通过加强工商法制建设,建立并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切实维护消费者、经营者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建设,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建没利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确定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中,依法行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依法行政是行政机关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保障。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就能从根本上保证行政机关执行人民的意志,身体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次,依法行政是国家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据统计,我国现有80%的法律、90%,的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来执行的。行政执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关系到依法治国的进程。再次,依法行政是行政机关履行管理国家事务职责的有效途径。只有把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基本关系和活动准则纳入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才能据以履行职责,维护良好的行政管理秩序,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依法行政是提高行政效率,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必然要求。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对于行政机关来说,就是要切实做到依法行政。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决定我国能否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依法治国要求依法行政,依法行政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工商法制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一步加强。只有加强法制建设,才能把工商行政管理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需要。

《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了近年来推进依法行政的基本经验,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明确了今后十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任务和措施要求,规划了依法行政的实施蓝图,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纲领性文件,意义重大。《纲要》的颁布,充分表明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决心,同时也给我们工商法制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学习、宣传和实施《纲要》,还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建设,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需要。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政府临管大市场的职能部门,承担着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的重大责任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艰巨任务。无论是市场准入,还是市场交易行为的监管,都离不开法制工作。当前,工商行政管理各方面的工作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深入探索监管新领域,监管新途径,要做好这些工作法制工作必须同行。实践证明,法制工作到了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才能真正实现职能到位、监管到位。因此,必须把法制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树立工商行政管理的执法权威和良好的执法形象,更好地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服务。

(五)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建设,是落实总局“四个统一”、推进“四化”建设的需要。

总局周伯华局长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商行政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要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努力做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四个统一”;要求我们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积极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水平。

“四个统一”要求和“四化”建设,处处都充分体现了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对我们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需要我们在法制建设工作中体现出来。首先,在行政执法理念上,要依法行政,服务大局,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第二,行政执法必须坚持做到按法办事,依程序办事,依法监管。严格规范执法主体、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

督,纠正和违法行政行为。第三,要加强立法立规工作,加大法治化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作用。

总的来说,法制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是一项关系全局的工作,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积极推进“四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监管执法效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进一步加强法制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法治化建设,努力开创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工作新局面

积极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努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做到“四个统一”,就是要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需要,努力实现工商行政管理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治理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切实做到高效、高质、高水平监管。加强法制建设是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积极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四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制度化建设是核心,法治化建设是根本。这充分说明法制建设在“四化”建设、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积极稳步推进法制建设。

加强法制建设,领导是关键。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把加强法制建设列为最重要的工作,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一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要高度重视亲自抓。法制建设是各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这是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国家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部门的性质决定的。抓住了法制建设就抓住了根本。各项工作才能上台阶,上层次。所以,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亲自抓,抓到位。许多地方领导狠抓法制工作,把法制机构作为“龙头”,放在重要地位,充分发挥了法制机构应有的“组织、协调、监督、把关”的作用。

二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要把法制建设列入重要议程着力抓。一个地方行政执法情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那里的领导是否把法制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有关。许多地方工商局党组会、局务会,都有法制机构负责人列席或参加,充分发挥法律参谋和助手作用。很多地方工商局要求法制机构不但把好具体行为关,也要把好抽象行为关,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行为。

三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要积极支持深入抓,积极支持法制机构的工作,要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主动关心广大法制干部,充分调动和保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要重视法制队伍的建设,要配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高的人员,为法制机构充分履行职能创造条件。

(二)进一步加强立法立规工作,为依法行政提供依据

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已经出台了一大批有关工商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初步形成了工商行政管理法规体系,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更加深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日益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要从监管集贸市场和小商小贩转到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上来,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对市场监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及时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并且修订那些已经不适应行政执法要求的法律法规,探索新的市场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武器。

有人把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分为四类:一类企业定标准,二类企业搞研发,三类企业占市场,四类企业出产品。可见,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定规定制是多么需要,同样,定规定制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工作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立法在法制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工商总局根据人大或国务院委托,有立法任务,也可以单独制定规章,有立法权地方的工商局根据地方人大或政府委托,也有立法任务。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这项工作。

一要明确立法工作的宗旨及目的,立法是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坚决破除立法工作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适应市场发展,消除市场障碍,健全市场统一规则。

二要注重提高立法立规的质量,要着重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其一,是加强立法的科学性、计划性。每年编制的年度立法计划,一定要事先认真进行研究,看是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立法也要讲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又要慎重;既考虑必要性,又考虑可行性,其二,是加强立法的调查研究。从事立法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有关工商行政管理市场准入与市场交易监管方面的法律制度的研究工作,尤其重点研究《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工商行政管理立法和行政执法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工商行政管理立法和行政执法在新形势下得到改进和加强。其三,是要大胆地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对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相关立法要注意研究,特别是一定要结合我国实际,加以借鉴,为我所用。其四,是要针对法律、法规、规章的交叉、重复和冲突现象,切实做好法律法规的清理、修订工作。

三要加强与其他有关政府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尽量避免职能交叉。在立法过程中,要注意坚守职能,拓宽执法领域,提高效力。还要注意加强与立法、司法机关的协调与沟通,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三)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

总理对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工作提出过明确要求,这就是“提高执法水平和工作效率,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严格执法是我们行政执法机关的天职,就是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为此,行政执法监督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面临新的形势,执法监督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并强化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确保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就是要对工商行政管理的各项执法活动进行内部监督,既包括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也包括法制机构对其他业务机构的同级监督,既包括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也包括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既包括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的监督,也包括对其他执法活动进行的监督。随着法制的日益健全,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基本有法可依,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特别是省级以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法制机构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监督执法方面来,实现监督到位,全而促进执法水平的提高。

做好执法监督工作,一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强化执法监督的有效方式及途径,进一步健全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监督的制度和规定;二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执法监督力度,认真做好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正确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意见》三项制度的实施,切实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三要做好案件核审听证工作,提高办案质量;四要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增强执法检查效果:五要依法做好行政复议工作,真正发挥行政复议的层级监督作用,对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六要不断提高应诉水平,自觉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法制建设,促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周伯华局长在去年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基层法制工作经验交流会的总结报告中专门批示:“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基层法制工作,开展基层法制工作经验交流,提高法制工作水平,促进依法行政意义重大”。基层处于市场监管执法的第一线,承担着绝大部分的执法任务,是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主要力量,是服务人民群众、树立良好工商形象的重要窗口。加强基层法制建设,不仅是工商行政管理依法行政的需要,更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基层法制工作。要加强对基层法制工作的规范和指导。要着眼于提高基层监管执法能力,强化和规范工商所基层监管执法。要及时总结基层法制工作经验,交流信息,以点带面,促进基层法制工作开展。

二要加强基层法制力量。要加强基层法制机构建设,配备相适应的专业人员。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所配备法制员,并为其依法履行执法监督等职责提供保障。

三要加强对基层法制工作人员的培训。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建立对基层法制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对基层法制工作人员进行法制培训,切实提高基层法制工作人员的素质。

三、聚精会神,严格要求,切实取得培训班预期效果

党的十七大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高度,对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作出了新的部署。加强法制培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努力建设“三个过硬”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广大法制干部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三个基本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新局面的新高度,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法制培训的重大意义,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业务上、作风上过硬的高素质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干部队伍。总局行政学院是全系统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办好学院既是总局的职责,也是全系统的共同责任,更是广大法制干部的责任。广大法制干部一定要珍惜机会、认真学习讨论、严格遵守纪律,切实取得这次培训班的预期效果。

(一)要珍惜机会。

参加这次培训的主要是副省级市以上工商局法制机构的负责同志及法制业务骨干,其中有的是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还有许多是学其他专业的。总体上讲,同志们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专业基础。但是法律知识的学习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不断完善更新。作为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的法制工作人员,更加要求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次培训为大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和工作交流的机会,大家要虚心听讲,认真领会,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通过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做到珍惜机会,学有所获。

(二)要认真学习研讨

参加这次培训的广大法制干部,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沉下心来专心学习,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广泛开展交流研讨。实践中同志们各自有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希望大家多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在法制建设工作中的好做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法规司要多创造这方面的条件,也希望同志们通过学习交流,对如何从总体上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建设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推进我们的工作,做到学有所成。

(三)要遵守纪律。

同志们平时工作都很忙,各自又承担着重要任务和专项工作,专门抽出时间来学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保证集中培训学习的时间,严肃学习纪律,不随意迟到、早退、缺席。上课时要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另外,大家已经看到了总局行政学院的环境卫生条件很好,请大家自觉保持。休息时间要安静,注意保持工商法制人员自身的良好形象。我们在培训当中,要聚精会神听讲,认真记好笔记,反复揣摩思考,有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做到不虚此行。

高级商务行政管理篇(5)

一、用核心价值观凝心提神。

作忠党爱国的忠实践履者。始终把建设政治上过硬的干部队伍作为根本目标

政治上过硬,是由工商行政管理的工作性质、法定职责和历史任务决定的,是一名工商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衡量其合格、成熟的首要标准。建设政治过硬的干部队伍,要在深入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三个方面的学习教育,构建忠党爱国、勤勉敬业;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知荣明耻、改革创新;勇挑重担、不辱使命的独具特色的工商核心价值观,以此统领干部思想共识、共同理念和价值追求。

(一)牢记“四个忠于”,在提高政治素养上下功夫。工商行政管理固有的强政治性,要求工商干部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政治素养是思想境界、政治立场、理想信念、政治觉悟、道德修养等的集中表现,是党性作风的灵魂和道德品格的根基。培养工商核心价值观,做到政治上过硬,首先要在干部队伍中强化“国徽头上戴,责任肩上挑”的履职责任,把“依法行政、执政为民”作为工作主题,深入开展“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工商事业”理念的宣传教育,通过写心得体会、演讲比赛、理论研讨等形式,融人工作的方方面面,努力使其深人人心,培养出一大批“四忠于”型的工商干部。要通过政治理论、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特色理论教育,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觉悟,强化政治纪律,增强敏锐性,在具体工作中及时发现和制止危害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基本方针、国家形象等政治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工商事业发展中体现出政治上的坚定性,执行政策决定的主动性和依法履职的自觉性。

(二)深化“四情教育”,在开阔发展视野上下功夫。准确分析和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变化形势,紧密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建设,是我党不断发展壮大的一条基本经验。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作为肩负政府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重任的工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形势政策宣传,加强世情、国情、党情、局情新变化的认知和教育,以此了解和把握形势,拓展政治视野,拓宽政治胸怀。拓开政治思维。只有在各级工商干部中加强“四情教育”,加强包括基层所情的研究和科学认识,才能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在政府既定职能中相互关联、经济社会发展中准确定位,更加前瞻和统筹地谋划部署工作,才能在胸怀全国、放眼全球的宏阔视野中定准坐标,更加从容和有力地推进改革创新,推进工商事业在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学习“四新理论”,在武装干部头脑上下功夫。科学理论是旗帜、是方向,是推进干部队伍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国家工商总局党组在充分调研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牢牢把握“四个只有”,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切实更新“四个理念”,大力加强“四项建设”,积极推进“四个转变”,全面实现“四高目标”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思想。这些“四新理论”标志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基本形成,是工商事业长远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遵循。当前,要以《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概论》为基本教材,在全系统掀起“四新理论”教育,各级工商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四新理论”作为重要的任务和责任,带头加强学习,并带领广大干部通过深入学习武装头脑,联系实际推动思想理论转向,业务工作转型,队伍建设转变,使工商事业发展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用专业化要求聚力提能。

作市场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始终把建设业务上过硬的干部队伍作为核心任务

业务上过硬,是工商干部履行职责的基本要求和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随着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交易类型和经营方式日趋复杂化、违法违章行为日渐智能化、隐蔽化和高科技化,需要用专业化的要求,破解业务建设推进缓慢的难题,找准有效推进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总阀门”,在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形势下把握主动权,在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上占据主导权。

(一)强化培训培养,塑造专业化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高低是业务是否过硬的基础。要以知识化为要求,以构建干部教育长效机制为目标,加强干部业务知识培训、专业知识培养和学历教育升级。一是编写学习教材,分级抓培训。要针对各级工商干部的特点、需求,尽快编写高级干部、中级干部和基层干部适用的培训教材,加强系统学院、干校和课堂建设,制订培训计划,突出理论性,注重指导性,强调实践性,分级开展好干部轮训。二是突出重点对象,分类抓培训。要把领导干部、基层执法人员和高层次执法人才作为重点,办专班、抓研讨,开展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境外专题培训等跟踪培育,加快培养一批领军型、专家型和实用型人才队伍。三是把握履职要求,分岗抓培训。根据各级工商机构职责和履职实际,将全系统职位划分为综合类、事务类和执法类,细分具体岗位,通过集中与分散、课堂与日常、学习与考评相结合的专岗培训方式,提高干部培训实效。四是遵循教育规律,分层抓培训。通过开办网络课堂、在线培训、电化教育等途径。采取周学习、月授课、季考试、年考核等常态化方式,分层次对干部进行市场经济、现代管理、法律法理、微机应用等与工商工作相关的多学科综合培训。同时,加大鼓励和扶持力度,完善再教育体系,实施学历升级工程,不断提高各级工商干部的知识层次。

(二)注重实战实践,锻造专业化的履职能力。履职能力是业务素质的转化提升和现实反映。要围绕岗位能力建设这个核心,按照职业化的路子,通过定标准、抓实战、促分级、重考评,建设一支具有较强职业意识、较高职业道德、过硬职业技能、优良职业形象的工商干部队伍。一是制定能力标准,形成工商特色的岗责体系。要组织人员编写涵盖各级岗位的能力种类、能力标准和建设纲要体系,推进岗位能力明晰化、责任管理具体化、培养路径多样化和问责问效常态化,如在办案岗位推行案件主办、类案分办、疑案专办等案件分能查办模式,实行责任领导、责任核审和责任承办的案件终身责任人制等。二是促进学能结合,形成注重实践的培养模式。采取模拟教学、现场观摩、菜单培训等方式创新培训路子,围绕操作技巧、案例分析、办文办案等内容加强实用技能培养,通过结对帮扶、岗位练兵、比武竞技、轮岗交流、岗位能手评选等,加强现场问题处理、突发应急事态处置和重大疑难事件

解决等能力的专门训练,提高工商干部业务操作技能和履职能力层次,营造争当业务标兵的浓厚氛围。三是实施分级管理,形成级差激励的竞争机制。在科学设置岗位的基础上,综合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所需资格等因素,试点通过资格考试、业绩评定和综合考评,推动一些重点岗位资格等级评定,并与干部选拔使用、评先晋级和工资待遇定档评级结合,解决干部职业发展空间狭小、能力建设动力不足和有效激励不够等难题。四是加大综合考评,形成能效为主的评价方式。要树立法律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三个效果统一观”,以业务工作能力、监管执法效果、依法行政质量、服务发展业绩和社会满意度为主要标准,建立一套工商干部能力评估制度,通过动态考核,适时考评,对干部能力实施评定,发挥其促进干部队伍能力发展的矫正机制和导向功能。

(三)配强设施设备,打造专业化的技术支撑。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和监管执法装备是业务过硬的物质基础。要制定基层现代化装备建设的标准和规划,加大有序配套和应用培训力度,实现专业化的技术保障。一是办文办公便利化。要在统一装饰风格、优化办公环境的基础上,着力改善基层尤其是中西部工商所的办公设施,逐步配备微机、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设施,改变数量偏少、配套不够、档次较低的落后现状。二是执法装备现代化。进一步加大投入,逐步为基层配置执法车、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实用执法工具,推动基层执法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三是工作模式信息化。建立全系统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全面建设“金信工程”、“数字工商”和“网上工商”,加快县级局以上工商政务内网、业务专网和公共服务网建设和功能升级,推动建立全国统一、跨区域的覆盖各业务的工商信息应用系统,实现各业务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业务联动,推进信息化与工商业务深度融合。四是移动办公科技化。大力推进“移动工商”建设。提升快速检测设备配备率,组织力量研发移动监管执法系统,通过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基层配备携带便捷、使用简便、功能强大、管用实用的移动办公终端,提高监管执法效能和快速反应能力。

三、用职业化规范塑形提气。

作公共服务的有力提供者。始终把建设作风上过硬的干部队伍作为基本方向

作风问题至关重要,事关工商形象和改革发展前途。要以弘扬红盾精神、工商文化和科学管理为切入点,深化胸怀全局、忠于职守、勇于负责、勤政廉洁、执法如山的工商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大兴“三种”作风,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实现党和政府、行政相对人、人民群众“三满意”。

(一)靠红盾精神洗礼,大兴奉献敬业之风。建国以来特别是恢复建制以来,工商行政管理形成了一大批优良传统,锻造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工商特色的红盾精神,这是干部队伍建设和事业发展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盾精神包括忠于职守、执法如山的敬业精神,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的奉献精神,心系群众、执法为民的公仆精神,顾全大局、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和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要深入开展红盾精神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回顾工商行政管理发展历史,从中挑选出体现红盾精神的先进典型,汇编成册下发全系统,组织全国巡回演讲,在报刊开辟专栏宣传新涌现的模范人物,深入广泛地掀起“学习先进典型、铸造红盾精神”活动,以此增进广大干部的工作认同感、岗位自豪感、职业荣誉感,增强精神动力和奉献意识。各级工商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率先树典范、立标杆、做榜样,带领广大干部争当为民服务的“孺子牛”、敬业实干的“老黄牛”和创新进取的“拓荒牛”。通过弘扬红盾精神,培植事业深情,培育工作激情,培养群众感情,在服务中取信于民,在维权中取德于民,在融合中取力于民。

(二)靠工商文化引领。大兴团结协作之风。工商文化是在长期的监管执法实践中积累的各种物质形式、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等的总和。要抓紧确立具有监管执法特征、体现职业道德规范的工商文化理念、内涵和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充分发挥工商文化“粘合剂”和“精神氧吧”功效,通过改善办公办事环境,营造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使广大干部情感上爱美;通过开展读书演讲、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陶冶干部道德情操,提高精神境界,使广大干部理智上求真;通过开展军训、拓展训练,锻炼坚忍不拔的意志,树立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培养严明的纪律观念,使广大干部意志上向善。通过工商文化建设,使干部把个人价值实现与工商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思想上高度统一、组织上高度严密、行动上高度一致,形成主动、优质、高效的工作追求,和谐、互助、共进的人文关怀,积极、向上、竞争的发展氛围,增强工商事业发展的文化魅力和专业实力。

高级商务行政管理篇(6)

一、全面理解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概念和特征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凭借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对内实现业务工作办公自动化,对外实现市场监管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具体的讲就是:对内要能够把业务尽可能地移到网上来办公,通过运用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完成工商部门的日常工作,进行业务信息的采集以及相关的分析、处理、决策与共享;对外要建成以市场主体为电子经济户口的监管信息系统以及建成网上工商法律、法规、政策、办事程序等信息查询服务系统,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服务承诺等信息公示系统,网上登记、注册、备案管理系统,12315消费者投诉系统,企业登记基础数据、信用数据、市场经营中的违法违规数据等信息查询、共享系统。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就是集“服务、办理、监管”功能于一体,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提供便捷服务,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实现系统内部及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切实转变部门的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市场监管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

(二)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十五”规划中曾明确提出,要建设同级政府及连接中央、省、市、县政府的专用信息网络,建成政府信息交换系统,实现政府信息在政府机构内部的共享以及政府信息系统,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当然也包含在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之内。因此,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政府职能转变、适应时展的需要。

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当前信息技术已普遍运用到各个领域,电子商务发展异常迅速,如果工商部门自身不能学好、用好现代电子、网络技术,那么很难想象工商部门能够承担起今后市场监管的重任。发展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是促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尤其是加强电子商务市场监管的有效保证。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它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规范执法行为,有利于提升工商部门的形象。可以激发广大工商干部进一步增强学习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调动起工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不断适应时展的自信心。

(三)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途径和可行性

1、对内实现办公自动化和和信息资源共享。主要利用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和办公自动化处理软件系统,把工商行政管理内部的一些业务性工作搬到网上来处理,例如公文处理、督查办理、信息、会议管理、人员管理、档案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统计分析等等都可以通过成熟的办公自动化软件系统来实现。部门之间,也可以通过局域网或英特网实现企业基本登记数据、信用数据、政务信息等信息资源共享。例如江苏省工商信息系统的“三网三库一中心”的网络设计和布局,即是一个例证。“三网”指的是内部业务网、对外协作网、信息服务网;“三库”指的是业务管理数据库、共享信息数据库、多功能信息数据库,“三库”可以为内部业务网、对外协作网、信息服务网提供相关的数据汇总,利用丰富的数据资料,进行有关统计、分析;“一中心”是江苏省企业电子身份(CA)认证中心,为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提供身份认证、数字签名、信息加密等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服务。

2、对外实现信息化服务和管理。主要有:一是实行网上注册,建立快捷的市场准入机制。依靠信息网络平台,挂市牌、省牌的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有关登记信息的高速传递,加快企业名称核准和企业登记设立的速度,为办事者节省时间和开支,提高办事效率。上级局也可以通过网络对下级局的有关登记流程进行网上监控。二是实行电子身份管理,建立动态的市场监管机制。基层工商分局把辖区内的各类市场主体的基本登记数据录入网上“经济户口”,把在日常监管中的关于个体、企业在商标、广告、合同、公平交易等方面的动态信息及时、准确地录入网上“经济户口”,不断更新、完善数据信息。三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快速反应和查处机制。通过“经济户口”信息查询和分析,可以及早发现个体和企业在经营范围、经营期限、有无资质、是否商标侵权、违法广告、合同欺诈等方面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做到及时提醒和快速查处。可以通过完善12315网上举报受理系统,做到及时受理和快速调查、处理。

3、要继续加强同IT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电子政务真正成为热点还是近两年的事,即使在国外,也不过是数年的时间。与电子商务相比,电子政务应当说更具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供应商,都还处于改革和探索阶段。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作为政府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实现工作业务和流程的优化与重组,最终达到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透明、规范、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目标,可谓任重道远。它需要工商部门和IT企业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加强交流,共同研究,克服难关,共同推动工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向更快、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二、当前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人员素质

要使工商行政管理真正走上信息化,人员素质的提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处在市场监管前沿的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分局(工商所),更需要大力提高人员素质,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培养用电脑网络手段办公的习惯。当前虽然大多数人员参加了各种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培训,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但是跟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对人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精通或熟悉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人才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尤其是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加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力度和普及力度,要首先培养那些业务能力强、事业心强的干部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要把他们充实到各个业务科室和基层分局(工商所),让他们成为计算机技术的带头人,带动整个单位成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习和提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要通过招收公务员的途径,引进优秀的计算机人才,以此带动全系统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网络建设

首先要加强部门计算机硬件建设,及时对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进行更新换代,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县级局机关的计算机局域网建设,加强第一线基层分局(工商所)的电脑化办公建设,充分保证县级工商部门计算机网络建设能够紧跟时展步伐。具体地讲就是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硬件维护方面,要以主机房的硬件保障、更新为主,如PC及外设、网络设备、安全产品设备、主机系统等;软件维护方面,要以系统安全、数据备份、软件更新为主,包括系统及工具软件,应用软件以及针对政务信息化的应用需求所提供的咨询规划、系统集成、培训、运营维护等;网络建设方面,要进行整体远景规划、分布建设实施步骤、完善技术支持及服务。目前,要以县级局机关计算机网络建设为核心,以覆盖整个基层分局(工商所)的计算机网络为目的。通过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县级工商部门的计算机网络建设。

高级商务行政管理篇(7)

1创新工商行政管理思想的大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在调节我国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运行方面的基础地位进一步确立。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此相适应,为了更好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商行政管理的思想和行为举措必然要求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和创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就开始政府管理改革和职能再设计,经过多方面的探索,传统的重管理控制轻服务、“以政府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向注重公共服务、满足人民需求为中心转变。我国政府管理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国民收入大幅提高的背景下,势必要求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转变管理思想,创新管理行为,由管理控制型向公共服务型方向转变。在当前国际国内行政管理改革的大背景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必然也要求向创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行为方向大步迈进。

2创新工商行政管理的核心

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完成好工商行政管理在新的历史阶段担负的重要职能,必须在已有的创新改革的基础上,全面创新工商行政管理。

2.1创新管理思想

当前形势下,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都在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职能转变,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更应主动更新服务理念,主动完善服务决策,主动创新服务方式,主动提升服务层次,努力创造服务特色品牌,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的转变。创新工商行政管理思想,首先,一定要改变市场的监管理念,不断创新监管服务的机制。要树立服务于统一、开放的大市场的观念,克服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多年管理集贸市场形成的许多传统意识,敢于监管、敢于拼搏,遇到问题能够迎难而上,真正做到了树立执法为民,勤于服务的理念,真正为创造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而努力奋斗。其次,要树立法制观念和强化依法行政的意识,克服管理中的随意性,将工商行政管理真正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没有好的依法行政理念,就难以创新监管机制。因此,一定要坚决纠正那些“高人一等”、“不服也得服”的特权思想,要礼貌执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同时还要坚决杜绝执法不公、徇私枉法、等现象,真正做到严明执法、廉洁执法。最后,要树立科学管理的观念,不断创新,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设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造过去那种传统的监管方式和方法,使用现代的信息技术等科学手段来武装监管执法队伍,提高管理效率,真正的为工商发展服务。

2.2创新管理方式

过去的工商行政管理比较程式化、僵硬,管理和市场主体衔接不够紧密,存在着种种问题。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工商行政管理应当创新管理方式,以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公共服务满意度为价值取向进行机关内部革命,实现服务流程再造。努力实现服务流程从串联性、分散性、手工式向并联化、集成化、电子化的根本转变,从而提高服务的绩效。创新管理方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比如,过去办理工商业务,往往要经过几个工作人员、几道服务窗口、费时几个工作日才能办妥。对此,应本着“以民为本,便民为先”的原则,积极改进工作方式,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推出“一站式服务”,开辟工商登记快速通道。过去的工商管理方式主要是“背对背”的服务方式,创新管理方式,就要将“背对背”管理方式变为“零距离”服务方式。主动问计于企业、主动问需于投资者,主动深入企业尤其是规模企业征集服务需求,听取企业反映经营困难,不断推进所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实。过去的工商管理主要是窗口模式,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工商管理方式要全面推行网上服务,开发网上工商业务办理系统,创建网上虚拟办事大厅,加快实施的“在线预约、线上发证、在线申办”,以及“单一窗口”的“一网式”等公共服务,使办事人单位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网上准确、快捷、安全地办理各项工商业务,为办事人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舒心的服务。

2.3创新管理制度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最接近实际经济利益的单位。一套严密、合理、人性化的自身管理制度,更是直接关系社会经济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依法行政,执政为民,建设廉洁勤政的廉洁型机关,是创新管理制度的核心。继续推行工商干部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工作,加强干部警示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完善政务公开,建立科学有效的、充满活力的风险点管理措施和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和权力的正确运作,是创新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的保证。具体措施比如可以表现为,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共显眼位置设置电子屏,每天播放廉洁守则、格言,播放反腐倡廉的 宣传材料,播放廉洁勤政的典型案例等,对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无时无地的教育宣传,起到潜移默化的管理作用。与此同时,加大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创新力度。各级工商机关要深刻认识自己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把依法行政和服务发展有机相结合,完善登记法律制度、不断创新行政审批制度,不断探索解决难点、热点问题等,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难,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发展。此外,随着信息化的到来,还应该加快传统服务方式向现代服务方式转变的步伐,主动与企业发展对接,逐步实现网上互联审批、年检、查询和办照等功能,提高审批效率,为企业进入市场和退出市场提供畅通的“绿色通道”。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每一个工商干部要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主动把服务要求、服务理念深入心中,把服务人民作为自己工作的根本。可以根据属地管理原则,赋予各地工商所相应的权力,建立完善“经济户口”制度,更好地为当地企业服务。同时,县市监管部门与工商部门要上下联动,并运用现代手段,按照“落实辖区管理、实施主动巡查、加强动态管理、强化综合监管”的思路,加快制度建设,推进市场巡查规范化等方式,加强企业监管。

3构建工商行政管理文化氛围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讲究一个氛围,工商行政管理也不例外。按“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总体思路,工商行政队伍建设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打好基础,提升整体综合素质,提高队伍的整合力、战斗力和集体凝聚力,打造一支让企业满意、人民满意以及政府满意的高素质的工商行政队伍,用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来促进工商行政管理再创新。

首先,构建工商行政管理文化氛围,就要培养学习型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而这最关键的是要完善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建立健全各项学习制度。创新用人的机制,加强干部的交流,让更多的干部在多岗位锻炼,施展自己的才干,同时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按照德、能、勤、绩等衡量标准,任人唯贤,用一套完善的奖惩机制,能上能下、优胜劣汰,有能者居之的用人机制,促使工商行政队伍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提高队伍的整体合力。

其次,每个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者必须摒弃陋习,不断充电,养成自我完善的学习氛围。这就需要每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采用多种的学习教育培训形式,强化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以及很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的综合业务水平。一种学习的方式,一种新的思维习惯,让他们都养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努力打造法制型、服务型、和谐型、创新型、廉洁型“五型工商”的高素质队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