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级农艺师论文

高级农艺师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03 10:40:10

高级农艺师论文

高级农艺师论文篇(1)

[关键词]园艺特色专业产学研结合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58-03

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一项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1] [2]江西省是园艺大省,2011年全省果蔬面积约1791.9万亩,产量1913.2万吨,园艺产业是我省种植业中的第二大产业。同时,随着江西省生态农业的建设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推出,园艺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协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江西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是江西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在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农业推广等方面具备了鲜明特色,是江西省园艺人才培养的基地,多年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教学改革、教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许多探索性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园艺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及任务

(一)园艺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我校依据江西省园艺产业发展需要,努力培养高素质园艺人才,力争将园艺专业建设成在江西生态建设和园艺产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级人才基地;专业建设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手段,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实践性教学为教学特色,始终保持在江西省“园艺高等教育、园艺科学研究、园艺科技推广、园艺社会服务”的领先地位[3] [4];紧密结合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攀高,不求大,不趋同,立足自身特色,推进江西农业大学园艺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为江西振兴园艺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建设成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优势、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园艺本科专业,为江西省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江西省农林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 园艺特色专业建设任务

在课程建设上,我校加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实施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建设工程,以园艺专业必修课程为核心建设精品优质课程群。在实践性教学上,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建立一个融课堂实验、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农业推广于一体并互为补充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团队建设上,建设一支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质量好、科研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并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肯于创新,且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显著及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在教学条件建设上,加强校内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园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在科学研究上,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课题为载体,为学生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加大科研转化教学工作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在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上,加强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专业自评体系,建立起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机制。[5][6][7]

二、园艺特色专业建设成效

(一)形成了一套具有江西地域特色和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思路

我们将园艺专业建设立足江西,坚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主要教学、科学研究和农业推广等方面具备了鲜明特色,按照培养专业知识全面而系统、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思路,以我校园艺学科为支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技术手段改革、促进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实现“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突破口”的目标,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主要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新增专业方向观赏园艺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方向特点和要求,既在基础课程上与园艺专业保持一致,又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面向本省产业发展需求,为本省园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专门人才。其次,加强园艺专业实验室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在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从“以校内园艺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以教师校企合作项目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为纽带的毕业实习、以省内园艺相关生产企业为依托的顶岗生产实习”三个阶段,多层次、渐进式地构建了与都市农业和园艺产业化发展相衔接的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再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和横向项目,努力开展对外服务,为学生实践提供机会,提高教师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并且进一步聘请校外创业导师,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促进学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现代园艺产业的发展态势,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最后,改变本科生论文选题完全来源于老师的科研课题的传统,根据企业和生产需求,为本科生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并将相关试验全部或大部分安排在企业完成,着力解决生产上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

(二)组建了省内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我校园艺学科立足江西,坚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针对赣南脐橙、南丰蜜橘、奉新猕猴桃、上栗黄瓜、瑞昌山药等特色果蔬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与创新、园艺植物发育生物学、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艺产品采后生理与处理技术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为江西园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学科点骨干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近五年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百余篇,获各级各类项目40余项。此外,通过选育,获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及认定的品种有4个,并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江西省科技进步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多项奖项。

我校园艺学科目前组建了“江西省果蔬保鲜与无损检测重点实验室”、“南昌市果蔬保鲜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等科研教学高水平平台,建成了园艺作物标本馆,建立和完善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实验室总面积达4000m2以上,仪器设备总价近2000万元。有内容系统、设施完善的校内实习基地200余亩,有各类固定校外实习基地10余个。

(三) 打造了一支知识新颖、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根据园艺专业现有教师状况,我校结合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本专业建设成功的关键。经多年建设,本学科拥有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职称结构均较合理的学术队伍。通过与国家重点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选送访问学者,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青年教师蹲点锻炼、实行导师制、采用以老带新的培养方式等,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通过校企结合办学,加大“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等,加快造就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双师培养为重点,企业兼职教师为补充,提高素质为核心”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师学术水平有较大提高,能更好地参与当地经济建设和行业重大技术难题攻克,并取得丰硕的教学与科研成果:我校已获批准“园艺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在近三年内,获得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我校教师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推进了精品课程《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等课程的建设和教材建设(《果树栽培学各论》、《蔬菜栽培学总论》、《蔬菜栽培学各论》、《园艺学实验教程》等)。此外,我校还新增校外产学研结合的实训基地3个,组建了校内实训基地。这些平台的建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探索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园艺专业学生培养模式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实施“园艺专业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训练计划”,以课题立项的形式,每年资助10个“园艺专业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训练计划”项目,带动100多名学生参与,以鼓励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制订和完善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建立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大学生英语竞赛、职业技能竞赛等校内大学生科技竞赛基地,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发明和创造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和鼓励广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力争园艺专业有1~5项省级以上获奖项目,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五年来,我校园艺专业招收本科生300余人,本科生学士学位获得率达96.1%,考研录取率为30.8%,平均一次性就业率为87.7%。近五年来,园艺专业4次评为省级社会实践先进营队,有1人次获第四届“挑战杯”校外学术科技竞赛江西赛区特等奖,1人次获江西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1次获江西省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奖,2班次被评为“五四”红旗团支部,1人次获江西省大学“谈科学发展观”征文一等奖,2人分别获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二等奖、三等奖。

(五)构建了一套符合现代园艺生产要求的课程体系

江西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作为江西省特色专业,特别强调突出区域特色,立足地方,面向江西园艺作物生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思路和特色。通过对农业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按照“拓宽专业口径;减少计划总学时,减少必修课程;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选修,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的原则于2010年重新构建了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将所有园艺专业实验课程重新进行了整合,避免了不同课程实验重复做的弊端,并依托我院国家级植物生产实践教学中心编写了《园艺学实践教程》一书,目前在所有园艺相关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六)建设和完善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自项目建设以来,先后建成了园艺作物标本馆、园艺作物标本园、园艺作物展示馆,三年来园艺实验室共投资275万,更新与配置了实验仪器,建造了1000m2的智能温室1座,使校内实习基地和实验田室更现代化。在江西华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农望高科技种业有限公司、江西原野食用菌公司、江西中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学生实训基地,以项目为依托,在江西樟树、新余建立了长期试验示范基地,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毕业实习。

三、园艺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园艺业建设发展趋势尚有差距,建设的视野还不够宽广

园艺产业已充分表现了全球化的特征。因此,作为培养园艺作物栽培、育种、加工、销售的高级人才的园艺专业,其特色应“立足当地,放眼全球”。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而园艺又在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果树、蔬菜产区,如赣南脐橙、南丰蜜橘和遂川金柑等都是我国主要的名、特、优柑橘。1995年南丰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南丰蜜橘之乡”的称号,2003年南丰蜜橘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原产地保护产品。2002年赣南脐橙已被农业部列为国家九大优势农产品之一,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项目和品牌。因此,建设园艺特色专业,培育特色专业都必须站在全球园艺大环境、全国园艺生产的高度来认识,并且还应深化和提高认识,不断提高特色专业建设水平。

(二)园艺实验室、实践基地硬件建设还需要完善

实践性强是园艺专业的专业特征,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已形成了重视实践、实践教学效果突出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但是,随着园艺产业作用和效益的不断深化,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园艺学科对实践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符合时展的要求。实践性教学过程需要继续完善和提升其理论高度。目前,由于经济投入有限,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硬件建设、实践条件与现代化教学实践的需要仍有差距,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特色专业建设是长期目标,需要在阶段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深化完善和提高

园艺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了一些办学经验,初步显示了办学特色。本项目获批后,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全面,指标更加具体,措施更加可行,成就更加显著。但是,特色专业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它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园艺产业发展而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建设过程。我们将在完成本项目任务的基础上制订长、中、短期规划,制订年度计划,为把园艺特色专业建设不断推向新水平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俊龙,林江辉,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9-61.

[2]王平祥,陈晓琳.试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142-144.

[3]林江辉,李俊龙,胡锋,顾南.建设品牌与特色专业,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南京农业大学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3):44-45.

[4]谭豫之,刘为民,白菲.中国农业大学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5):44-46.

[5]郑先哲,李文哲,冯江.特色专业建设中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98-99.

[6]司,武艳艳,孙志颖,邵宝健,杨学举,董金皋.“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2):161-163.

[7]廖明,黄大乾,姜峰,朱蕾.基于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8):111-113,127.

[8]刘辉,许慧.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73-74,82.

高级农艺师论文篇(2)

茶学普及教育、培训和宣传教育主要通过学年制或短期学习、座谈、讲座、培训及参观茶博物馆、展览馆、茶厂、茶园、茶庄,欣赏茶艺、茶道表演,观看茶学教育影视,阅读茶学普及读物等进行。

系统化的来说茶教育是关于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摘、加工,茶叶的冲泡、品尝,质量的检测,品种的鉴别,茶叶营销,综合利用,茶具制作、考究,茶和茶叶的历史,茶文化的发展演变等有关知识的教育。

全国高校中设有茶学专业或茶文化专业的有10多所。如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学院)、武夷学院等。

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规划中致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茶文化是诸多文化的共同体,其“和”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在推广茶文化过程中相应传承、复活了许多文化事物。

2011-2012年度,

中国国内有哪些知名的茶文化培训机构,

在茶文化培训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举行了哪些重要的活动?

福建省天晟茶艺培训学校

天晟茶艺培训学校自办学以来,一直坚持“茶艺师首先要了解茶、喜欢茶、珍惜茶,让茶发挥至最佳境界,能泡出泡好每壶好茶”的原则,受到了中外茶界的一致认可,并成为中国茶道国际交流协会唯一指定的茶艺培训机构和茶艺师培养基地。

天晟培养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茶艺师的同时,还以举办“创业型10天短期评茶茶艺培训班”而闻名茶行业,85%的学员自主创业,拥有自己的茶店、茶楼、茶馆、茶会所等事业。

天晟人坚信“专注成就专业”,只有专注于茶艺培训,才能做得更好更优秀。天晟坚持既不卖茶,也不卖茶具,让天晟的课堂成为没有利益的天堂。并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员满意度达99%,成为茶艺培训行业的最佳品牌,成就了“最具实用型茶艺培训”的良好口碑,得到茶行业“世界茶叶看中国,茶艺培训看天晟”的高度赞誉。

陆羽茶艺中心

陆羽茶艺中心是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茶文化推广中心,与天仁、天福茗茶为关系企业,总部设于台北市,在北京、成都、漳州相继成立陆羽茶道教室。

陆羽茶艺中心成立于1980年,至今已有32年的历史,在茶道教学上和茶文化推广上取得很大的推动作用。

茶道教学上成立茶道教室,开设初、中、高级各种茶学研究,循序渐进地进行茶学教育,每年并举行1~2届的“泡茶师检定考试”。茶文化推广上出版了《茶艺月刊》,《茶艺月刊》纪录着近代茶文化发展的轨迹,并有《茶学概论》、《茶道教室》、《茶艺大观教学影带》、《无我茶会180条》、《茶学研讨会论文集》、《中英茶学术语》等茶书出版。

另外,茶文化活动:创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国际无我茶会,配合举办各种国内外茶文化活动,尤以两年一届的茶艺展、茶学研讨会会与每两年一次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无我茶会最受瞩目。

西安六如茶艺培训中心

“六如”是我国茶文化界的一个著名品牌,品牌的名称源于佛教的《金刚经》。“让好茶者喝到真正的好茶”,在大唐博相府六如茶苑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茶友们津津乐道的现实。

六如茶苑最经典的表演型茶艺:浪漫音乐红茶茶艺—梁祝,在2007年全国茶艺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在2010年重庆国际茶艺大赛中荣获最佳创新奖;六如的客家擂茶茶艺,在福建安溪全国茶艺大赛中曾荣获最佳表演奖,并被选拔去东南亚各国巡回演出;六如的东方美人茶艺、大红袍茶艺、绿茶茶艺、花茶茶艺等也都入选到大学本科教材。

在生活待客型茶艺方面,“六如”原创的功夫茶茶艺是考高级茶艺师的必考内容,“六如”原创的黑茶茶艺、凤岗锌硒有机茶茶艺、龙井茶茶艺等,也都正在全国各地推广,并受到茶人广泛赞誉。

杭州公刘子茶道苑

公刘子茶道苑位于杭州教工路59号内,处于杭州文化教育中心地区,专业从事茶艺、茶道文化的研究与交流、专业茶艺师培训、公刘子茶道(初、中高、师级)培训、茶艺馆经营管理培训、茶艺表演培训等,特聘茶界专家公刘子先生等为常务顾问。

公刘子茶道研修服务由杭州市公刘子茶道工作室总部(中国杭州)及各地公刘子茶道点、公刘子茶道聘任的主持人、聘任的各地公刘子茶道教师等组成。杭州市公刘子茶道工作室总部(中国杭州)是公刘子茶艺、茶道研修、教授服务的提供和运营机构,负责提供教材、资料、课程设置、证书颁发、授权指定各地公刘子茶道点开展研修工作,并接受各地公刘子茶道点及公刘子茶道教师的注册请求;各地公刘子茶道点是各地开展公刘子茶道研修服务人,提供当地的研修服务。杭州市公刘子茶道工作室总部和遍布全国各地的公刘子茶道点及公刘子茶道教师组成茶艺茶道研修产业联盟,提供技术支持、市场推广等服务,共同推进中国茶道文化。

2011-2012年度,

为茶文化培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有哪些?

刘勤晋

刘勤晋教授,著名茶学专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西南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重庆市首届茶学学科带头人,首任福建漳州天福茶学院校长,现任福建武夷学院客座教授。兼职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刘勤晋教授长期从事茶学专业的科研教学工作,兢兢业业为茶学奉献五十多载。主要研究方向是特产品加工、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以及茶文化。主要为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本专科生讲授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茶文化等课程。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一级核心刊物30多篇。编写教材与著作主要有《茶文化学》、《茶叶加工技术》、《名、优茶加工》、《茶、旅游、茶文化》、《改造古老的西南茶区》、《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国茶经》、《制茶学》、《茶叶加工学》、《茶、咖啡的现状与展望》、《中国普洱茶之科学读本》、《竹叶青》、《普洱茶的鉴赏与冲泡》、《茶馆与茶艺》、《古道新风—茶马古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

杨江帆

杨江帆教授为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重点学科茶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茶叶经济、文化与资源利用研究。

现任武夷学院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茶文化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所长、一级学术刊物《茶叶科学》编委。兼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茶叶学会理事、中国茶叶学会茶叶经济专门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茶叶学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茶叶协会高级顾问、中华茶人之家联谊会福建理事会高级顾问、本刊杂志专家顾问。

杨江帆教授在全国率先开展茶叶经济学科研究,该学科研究方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茶叶经济研究方面的专著被浙江大学等许多高校列为博硕士生参考书。

杨江帆教授出版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多次在中国外交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7财富年会暨中小企业成长论坛、北京大学、闽台大学交流等论坛作主旨讲演,先后赴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奥地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孙威江

孙威江教授系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主任。长期致力于茶学和类茶植物的教学、科研和开发。为福建省重点学科—茶学科带头人,任乌龙茶国际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有4项科技成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任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福建省绿色食品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茶叶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农学会理事、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农科教结合协调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主要承担的课程有本科生的茶叶食品安全、茶叶市场与贸易等;硕士研究生的茶叶优质高产理论、茶树生理生态、类茶植物专题和茶叶经贸与企业经营管理等;博士研究生的茶树栽培学研究进展和茶园生态与茶叶无公害生产等。

他主持参与的30余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全部通过省部级鉴定或验收,居国内领先水平,如主持的国家发改委“闽台茶树优异品种及珍稀种质快繁与配套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目前在研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达10项。出版专著4本(2本主编,2本参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获奖4篇。2005年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主持的“茶树栽培育种学”被评为省精品课程,2005年获福建农林大学2001~2004年科研贡献奖。主持的《茶叶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优异珍稀茶树种质产业化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分别荣获2008年、2010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武夷岩茶有机栽培及标准化加工新技术研究与示范”与“无公害茶叶产业化生产综合技术研究”项目分别荣获2009年和2003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参与的茶叶中农残降解技术研究与可持续发展高优茶业系统调控技术及良种示范基地建设研究项目分别获1997年和2003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注重产学研的结合,研究的成果既有先进性,更有实用性,先后在约70家茶叶企业应用,作为企业发展的技术依托,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大力发展茶文化培训的意义是什么?

目前发展茶文化培训遇到的问题是哪些?

高级农艺师论文篇(3)

谈论农村学校的美育教育,我们自然会想到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美育教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把没有艺术的教育看成是不完整的教育,把美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理念,并且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些年来,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真正在艺术教育上取得突出成绩的还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中心城市以及距中心城市较近的城乡结合部。广大农村,尤其是县城以下较边远地区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还存在着大面积的空白。尤其是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唯高考指挥棒下,农村的艺术教育更是可有可无。有些学校虽然迫于上级压力在课表上安排了音乐、美术课,但一无艺术教室,二无教学设备,三无师资,艺术教育课程形同虚设。有好一点的学校只是用一些临时教师教一些流行歌曲,或教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果内容健康的倒是一种教育,如果内容不健康的倒不如说是对学生进行精神污染。更有甚者,是将艺术教育课变成了自习或其它课。

那么怎样才能加强农村学校的美育教育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加强督导.限期整改。县城一级的艺术教育督导机构,要经常深入实际,定期听课,检查督导农村艺术教育的情况并向县、乡有关部门反映,对于艺术教育质量较差的学校要求其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并把艺术教育的优劣作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解决目前农村艺术教师奇缺问题。一是鼓励高师艺术教育毕业生回乡担任艺术教师:二是鼓励城镇未就业的艺术院校毕业生到农村扎根支教促进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三是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艺术教育师资,即通过选拔农村优秀初中毕业生参加高考,降段录取到艺术院校学习深造,学习五年,成绩合格发专科毕业证,将来学成后回所在乡镇任艺术课教师。县以下的乡镇艺术教育教师应享受与其他教师在评职、晋级、优、先、模等方面的同等待遇。艺术教师不得改行教其他课。

三、高师艺术教育专业要勇于承担农村艺术教育的责任,与农村学校建立广泛的联系,定期为农村学校培养艺术师资,不断研究农村艺术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改革高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使之真正与基础教育的“新课标”接轨。要充分利用寒暑假与课余时间为农村艺术教师轮训上课,其中包括教学器材等方面上的支援与帮助。

四、各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地上好艺术教育课,教材的选编上要强调乡土特色。比如在音乐的教材的选编上可将在思想上、艺术上优秀的地方民歌、地方戏曲作为教材的一部分,让孩子们会唱自家乡的歌,由此,学生不但对地方性的音乐感兴趣,还起到了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作用。各地还可利用当地的生活条件让学生自制简单乐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有了音乐训练的教具岂不两全其美。

乡土美术教材有极为广泛的内容。首先,选择当地的自然景观。大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存在,是最广泛的审美对象。其次,当地群众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形式是构成乡土美术的重要内容。这包括生活中的用具如陶瓷、竹木器皿;用于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木石雕刻:除了课堂艺术教育之外,学校还要经常的组织各种课外艺术活动,如歌咏比赛、画展、舞蹈比赛、各种唱游活动,这这不仅丰富了学校业余文化生活。还提高学生艺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未来新型农民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高级农艺师论文篇(4)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对策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美国一科学家对学生做了多次实验,结果表明:每天坚持听十分钟音乐的学生,比不听音乐的学生智力得分要高得多。许多先进的中小学对学生的音乐教育表明: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大力发展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当前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作为一名接触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线教师,在此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作分析,请方家教正。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一直受到传统观念的禁锢,管理者意识落后,师资队伍缺乏,理论水平较低,教学设备简陋,给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人口居住在农村。笔者最近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对某地农村音乐教育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1.师资队伍紧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A的基本保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据调查,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0多万所,其中音乐教师才近10万人,若按每校配备1名音乐教师,以目前全国所有的音乐院校的师资培训能力,尚需60年的培养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2.教师素质低下。

为解决目前音乐教师紧缺问题,很多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差。由于教师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作要求,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现在农村中小学只有三分之一的音乐教师学历达到了基本要求。

3.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观念淡薄。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学目的不明确。政府、学校、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可上可不上,音乐教师待遇差,在评职晋级等方面不及主科教师,挫伤了音乐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名存实亡,一学期没有上过几堂音乐课。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能使气氛活跃,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4.教学设备简陋,经费投人太少。

笔者对某县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作了一番调查了解,得到这样一组数据: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共有300多所,教学设备情况是这样的,钢琴1台、风琴50台、二胡10把、打击乐器95件、演出服装200套、录音机150台、图书资料500册、音像资料300张,专门音乐教室20间,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各学校对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更谈不上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美育的基础,面对音乐教育师资紧缺,领导部门不重视,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低下,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投人,提高师资水平,培育中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后状态是当前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的当务之急。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1.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我国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近年来,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用音乐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净化思想品质是行之有效的。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多关心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制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考核目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按照音乐教学大纲要求开设音乐课,积极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2.增加投人,改善办学条件

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人,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人,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和教具,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促使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购I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阅览室也应配置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

3.加强师训工作,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教学设施简陋的诸多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师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壮大音乐教师队伍,加强音乐教师的双基训练和学历培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4.因地制宜实施教学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学领域内容标准的弹性尺度。

5.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与艺术实践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也随之而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遍为单纯的唱歌教学,其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中,开展了一些教学实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让学生学好理论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社会实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阔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才能,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小学音乐教育.杭州:浙江文联创意图编总社,2000,3.

中学音乐教育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443.

高级农艺师论文篇(5)

关 键 词:农民画 教学

龙门农民画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民间风情在国内外独具艺术魅力。在近30来年的历程中,龙门农民画曾独树一帜、辉煌一时,先后有100多幅作品获国家、省级奖项,曾展销到美国、日本、瑞典等国家和地区,部分作品还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发展龙门农民画,使之作为树立魅力龙门的支柱产业,走向广阔的文化市场,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在这方面,广东省各级政府已有了正确周密的部署,并有通盘的谋划和落实措施。而另一方面,怎样不断地提高龙门农民画的技艺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市场的需要,特别是使年轻一代的农民画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辟出更新的道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自主创新,则是亟待探讨的问题。

两年前,笔者响应广东省委组织部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岭南民间艺术的号召,接受了广州美术学院安排的“龙门农民画育苗工程”教学任务,与广州美院的老师和研究生到惠州龙门开展教学培训工作。在这段时间内,大家认真投入、齐心协力,获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农民画家要借鉴古今中外艺术经典,走自主创新之路

自主创新绝不排斥对传统,特别是对传统中不胜枚举的精品杰作乃至经典的借鉴。wWW.133229.cOm创新是对传统精华的继承与弘扬,没有继承与弘扬,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教师有必要引导农民画家欣赏一些古今中外传统的精品乃至经典。过去,龙门农民画对于古今中外艺术传统中的精华,有借鉴、有继承、有吸纳,这是必须肯定的。正因为这样,龙门农民画才发展到今天的水平,但笔者认为这仅仅是开了个好头,还远远没有完结。翻看他们一些人最初的作品,觉得其艺术积累还不够。农民画的作者,虽然身在山村,天天闻着泥土的芬芳,但要将大地的精魂,恰切地勾勒出来,仍然需要学习,需要向传统的精品乃至经典借鉴。这个学习、借鉴与没有大不一样。这里有拙精之分、粗细之判、高低之别、文野之辨。今后更年轻一代的农民画家必须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转益多师才能另辟蹊径,继承弘扬才能自主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向学员介绍一些优秀民间艺术(龙门历年优秀农民画、陕西的户县农民画、上海的金山农民画、中国四大民间年画等)的同时,开发他们的自由性、自发性、原始性,着重鼓励命题创作和自由创作,让他们轻松自由地表现自己最想表现的生活场景,将生活升华成艺术。做到:构思生活、巧妙;构图饱满、充实;造型装饰、生动;色彩鲜明、协调;审美积极、健康。

二、农民画家要向传统文化学习,特别是要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年轻一代的龙门农民画骨干,对什么是岭南文化、什么是蓝田瑶族异乡风情、什么是“南蛮文化”(古时南疆民俗文化)的痕迹知之者甚少。笔者在龙门农民画培训班中,就发现有的作品表现的却是陕西农村的庭院风貌。龙门农民画应该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本乡土气息、独特的岭南民间习俗。只有这样,龙门农民画才会具有独特的生命力。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王仲说:农民画最具生命力的特点就是贴近生活,画家们必须注意保持龙门农民画的本色。龙门农民画如果要走国外市场的话,必须更加突出民俗特点,这样才能引起外国媒介和外国人的关注。因此美院的教师向龙门青年农民画家传授一些岭南文化、瑶乡民俗风情等知识,提高他们这方面的文化素养,就显得很有必要。龙门农民画创始人谭池发老师傅,是位创作高手,能够用当地的五稻、荔枝等农作物与水果来替换人的口、耳、鼻、眼,将岭南文化神化的底蕴表现在画面上,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年轻一代的农民画家不能只停留在原地(临摹谭师傅的原作),应鼓励其打开思维,在深入了解自己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在作品题材、内容、形式上有更多的创新和表达,使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龙门农民画更加丰富和充实。

三、农民画家要学习现代装饰技法

美院的教师向农民画家传授一些现代装饰技法,使其作品更具装饰性和可欣赏性。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普遍认为,农民画突破了传统美术院校的“焦点透视、比例、结构等绘画基本方法的约束,大胆地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殊不知美术院校的现代绘画,特别是现代装饰画中的许多作品也同样打破了“焦点透视、比例、结构”等传统的基本技法的束缚,同样是大胆地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农民画中的重要美学形态的特点是构图饱满、求实。这里主要指由对称、均衡、协调、色彩鲜亮等多样统一,作用于视知觉所形成的安详、舒畅、平静、轻松完美的审美愉悦等等,这些也都涉及到美院装饰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农民画家在作画时往往只是感性地应用到这些技法。而美院的教师可以帮助农民画家将这些技法由感性上升至理性。这是一个从理论上提高农民画家艺术修养的问题,使农民画家在绘画领域内经历一个由自由王国向必然王国转化的过程。美院教师在辅导农民画家时,无须顾虑有用学院派的观念要求农民的嫌疑。对传统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比例、结构给农民画家作一些浅显的、简要的介绍,也未尝不可。

龙门农民画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就更高的艺术标准而言,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不足与差距。如艺术积累不够、艺术的基本功不深,题材、主题略嫌狭窄;手法、风格、流派,稍显单调。当今的龙门农民画无论在技艺上和文化市场领域内,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笔者坚信,只要各级党政领导大力扶持,农民画这朵民间艺术奇葩经过不断自主创新,定会在国内外市场更加鲜艳夺目,飘香万里。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委、省政府.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2010年).2003.

高级农艺师论文篇(6)

2013年承办首届北京市中华茶艺大赛以来,为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如何办好技能大赛,如何提高选手的茶艺技能。为此我们先后到浙江省、福建省等茶艺教学发达地区观摩他们的省级茶艺技能赛事,学习了解茶艺竞赛的赛项设置原则,竞赛规则及茶艺技能标准化、规范化等问题。同时我们还邀请江浙地区茶艺教学权威专家来学院指导我们的茶艺技能训练,使我们对创新茶、茶艺微电影等茶文化表现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经验总结,北京市中华茶艺大赛的赛项由指定茶艺、创新茶两项扩大到指定茶艺、创新茶艺、茶席设计及理论知识问答四项,丰富了比赛内容。竞赛方式由最初的团体组队形式转变为个人参赛,由个人指定茶艺表演于创新茶艺团体表演的结合形式,在竞赛参赛模式上有所创新,调动了参赛选手的积极性。参赛院校由最初的5所扩大到10所高职院校并实现了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代表队参赛实现了京冀共同竞赛。扩大茶艺的影响里,推动了茶艺教学。

二、茶艺技能大赛带动了茶艺教学的发展

四年的中华茶艺技能大赛带动了我院茶艺教学的迅速发展。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长期以来注重以园艺、畜牧等专业为主的涉农类专业教学,在建设全国示范校的过程中上述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作为北方院校基本涉及茶学类专业,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院于2008年在现代服务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茶艺选修课,仅为32课时,一名茶艺教师。这种情况持续到2013年开始的中华茶艺技能大赛。

由于成功承办北京市高职院校中华茶艺技能大赛,并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茶艺技能大赛极大地促进了茶艺教学的开展。首先,扩大茶艺课的授课范围。我们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茶艺课有选修课升级为必修课,会展策划与管理、物流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均开设茶艺选修课,从而扩大了学习茶艺的学生人数,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茶艺。其次,在现代服务管理系相关专业开设茶艺集中实训项目,同学们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全身心的投入茶艺的学习,通过集中实训可以使同学们在短时间内较为熟练地掌握茶叶的冲泡技法,有利于茶艺教学的深入专业开展。第三,则是配合北京市中学生学农工程,开设“学做小茶人课程”经过近一年的教学,我们共计为北京市40余所中学近2000名学生进行了茶艺普及教学,既丰富了我们茶艺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扩大了茶艺的影响。第四,组建专业学生社团―茶艺社。在2013年承办首届中华茶艺大赛后,我们就选拔喜爱茶叶的学生组建以爱茶、学茶、习茶为主题的茶艺社。学生经过一定选拔加入茶艺社,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对茶叶社学生进行专业教学,学校茶艺室向学生开放允许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茶艺室训练、活动。茶艺社作为专业学生社团实行教师指导,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几年来茶艺社由最初4名同学发展到今天20人的规模,并且每年茶艺社要举行校内茶艺技能大赛、无我茶会等茶艺活动。5年来茶艺社迅速发展并承担学院重大的外事接待活动,为俄罗斯国立农业大学等来访单位及嘉宾进行茶艺表演,促进了茶文化的交流;全程参加第四届国际兰花大会茶艺表演活动,茶香飘来,空谷幽兰,为兰花大会增添色彩。我们以茶艺社骨干成员为基础参加北京市及全国茶艺大赛,成绩优异,先后获得北京市一等奖15人次,中华茶奥会二等奖4人次,国赛二等奖等优异成绩。通过组建茶艺社这样的专业学生社团极大地推动了茶艺教学的开展。通过承办茶艺大赛也是使我们的茶艺教学的教师队伍有以前的一名教师发展到现在的4名教师,形成茶艺教学团队,并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参加了社区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茶艺培训工作,把我们的茶艺教学由课堂、学校推广到社会。

三、进一步推动茶艺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承办市级茶艺技能大赛,参加国家级茶艺技能大赛,拓宽了我们的茶艺教学的视野,锻炼了我们的茶艺教育师资队伍,促进了我们的茶艺教学工作。相比茶艺专业建设发达地区,在茶艺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努力解决。

第一是茶艺课程标准问题。进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我们开设了茶艺必修课、茶艺选修课、茶艺集中实训、中学生学农“学做小茶人”课程。可谓课程形式多样,课时有长有短,内容也各自不尽相同,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的规范程度不高。因此需要我们针对茶艺教学制定具有指导作用的茶艺课程标准,并以此选用相关教材,或者自编针对性较强的教材来看展教学活动。第二是改革教学方法问题。茶艺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并不适于茶艺教学活动。我们要不断完善实训条件,强化实践教学工作。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茶艺技能的学习,教师要做好动作分解示范,学生反复操练;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微课等多媒体课程来加强实践教学并促进教学改革。这就要求我们的茶叶课程教师在掌握茶艺理论知识的同时,还有更好地掌握茶艺表演、茶叶冲泡的技能;同时也需要学校在茶艺实训室、现代信息技术等软硬件实训条件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第三是茶艺教学培养目标定位问题。由于比方大部分职业院校没有茶叶或茶学类专业,只是在服务类专业里开设茶艺课程,基本定位为素质拓展课程。几年的茶艺技能大赛参赛工作,促使我们对于非茶类专业茶艺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有了新的认识。同学们经过两个月时间的集训备赛,高强度的训练使他(她)们对茶艺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了近乎专业水准,而理论知识的消化,创新茶艺表演的排练及茶艺微电影的拍摄,使得同学们对于茶文化的理解也上升到了很高的水平。他(她)们已经超越了茶艺课程最初的素质拓展的培养定位,已经开始向一个真正的茶文化爱好者甚至是茶艺从业者方向发展了。事实上近两年来已经有部分参加过茶艺竞赛的学生毕业后选择以茶艺表演或者其他与茶相关的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鉴于此,我们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对于我们茶艺课程的培养目标给予认真研究并确定适当的培养定位,更有好促进茶艺教学工作的开展。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茶艺作为茶文化的一部分在人们生活和社会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茶艺课程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大量的开设。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通过承办北京市高职院校中华茶艺技能大赛的契机发展并加强了茶艺课程教学工作。这种以赛促建的模式对于促进茶艺课程的建设及教学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茶艺课程建设,创新茶艺教学方法和模式提供重要机遇。

(作者单位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高级农艺师论文篇(7)

金塔县教育局局长刘中英说:“金塔县将以迎接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为契机,认真落实规划纲要精神,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发展高质量的教育为核心,创新教育体制,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均衡发展:城乡一体,促进公平

教育公平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农村地区,如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为了解决城乡教育在教育资源、教研水平方面的不均衡,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金塔县组建了城乡教育联盟责任区。

刘中英告诉记者:“组建城乡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创新学校教研模式,就是为了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县域内各学校在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等方面互动交流。这是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方式。”

记者了解到,金塔县教育发展联盟以城区6所中小学、幼儿园为责任校,联合14所农村乡镇学校及所有民办幼儿园,在全县组建起了6个教育联盟责任区,构建起了纵向以三级督学责任区为主,横向以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发展联盟为主的督研一体发展机制,搭建起了城乡教育共同发展的“立交桥”。

“我在这里感受到了农村孩子的质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金塔县建新路小学教师赵丽作为联盟责任校骨干教师,到金塔县东坝小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送教下乡,她深有感触地说,“无论是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送教还是农村学校教师进城交流,收获都非常大,可以说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从2013年起,金塔县通过城区责任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城区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城乡教师双向结对交流、农村学校中层领导选调城区挂职等形式交流的城乡教师达到 150多名。联盟责任区内的观摩交流、联片教研、赛课、教学能力展示等教研活动达100多次。同时,在联盟区内建立“名师工作室”,组建名师团队,推行课改“试验田”。这些活动都有效地推动了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缩小了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

“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实现城乡学校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教育资源合理调配,理念文化合作共享,质量管理共同提升,学生教师同步发展的目标,全面推动全县教育在内涵发展上的‘软均衡’。” 在谈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城乡教育均衡的目标时,刘中英这样说道。

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体系的构建,充分发挥了城区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带动功能,实现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的合理流动,也彰显了农村教育的特色,推动了金塔县教育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均衡、协调、内涵发展。

快乐校园:快乐生活,快乐学习

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金塔县通过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加大学校文化建设力度,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快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我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刚开始我特别不适应学校的寄宿生活,但渐渐地我发现老师真的就如父母一样,而且他们更多的时候是讲道理,我已经习惯并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北苑小学三年级的琪琪同学说。

金塔县教育局党委书记高明俊说:“寄宿制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吃饭和睡觉的地方,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寄宿制学校持续、协调、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同时,金塔县在每所学校都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了亲情电话,推行“4+1” 教育模式,即思想品德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心理情感教育、行为养成和身体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金塔县解放路小学、三合小学、古城幼儿园等还被甘肃省妇联确定为“留守儿童之家”。

“我喜欢舞蹈,所以我特别期待每天下午两节课后的课外活动,因为我可以跟老师学舞蹈。”东坝小学三年级的晓晓说。金塔县东坝小学的乡村少年宫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各种功能室齐全,学生们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在课余时间参加自己喜欢的剪纸、绘画、打架子鼓等活动。

“以前我担心孩子太小,不能适应寄宿生活。学校设立了家长接待日和亲情陪餐制度,一开始我经常去看孩子,有时候陪孩子吃个饭,有时候住下看看孩子的适应能力。孩子从一开始的依赖到现在不让我来学校,我终于放心了。”古城小学二年级的一位学生家长说。

金塔县第二中学是金塔县内唯一的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正值中午,记者看到同学们正在吃午餐。学校食堂宽敞明亮,餐桌干净整洁,菜肴品种丰富,同学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校长李发斌告诉记者:“由于有农村学生营养餐计划和寄宿生生活补助、交通补助等惠民政策,现在农村孩子上学吃住基本不用花钱,所有学生都能安心地在学校上学。”

金塔县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特点,创建了以“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人本科学的制度文化、和谐优美的物质文化、丰富多彩的环境文化、绿色环保的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体系,无论是功能设计还是内涵体现,都充分考虑到了农村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条件。

艺术教育:让学生个性化成长

在保障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基础上,如何走内涵发展之路,为学生提供富有个性的教育,这是教育走向更高层次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为此,金塔县大力推进艺术教育,为校园注入活力,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学校现在成立有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剪纸、腰鼓、刺绣等20个学生兴趣活动社团,每个社团都有我们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同学们参加活动的兴趣都非常高。”金塔县南关小学校长王学才对记者说。

记者在南关小学看到,课外活动时,200多人的腰鼓队正打得热火朝天,孩子们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负责兴趣活动的老师告诉记者,社团活动是学校的特色项目。每到大课间和课外活动时,南关小学的同学们都会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学生参与率达到了100%。

学校的艺术教育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学校的成果展览室内,甘肃省首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优秀奖、酒泉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墙面上布满了获状证书。

王学才说:“学生的书画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的奖项更多,金奖就有946个,银奖有1533个……”学生的一张张奖状是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最好的注脚。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金塔县制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推广实施艺术教育“6+6+X”项目计划,即主要推广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教育项目,重视推广剪纸、编制、插花、摄影、刺绣、课本剧等艺术教育项目,同时兼顾地方传统和民族特色的秧歌、秦腔等。

刘中英介绍说:“全县16所小学共有各种艺术社团200多个,各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师资优势、生源特点、设施设备等创建艺术社团,开发校本教材,形成了各自的教育特色。”

金塔县北苑小学是位于县城北郊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在大课间活动时,记者看到随着大课间音乐的响起,全校学生跳起了他们自编的校园集体舞。

据了解,大课间活动只是学校“校园阳光体育系列活动”之一,其他还包括每天早晨由班级组织开展的以打乒乓球、打沙包、踢毽子、跳皮筋等为主的活力大课间,下午课外活动时以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下棋为主的才艺大比拼,以及每天晚饭后开展得以花样跳绳、趣味游戏、转呼啦圈、跳锅庄舞等为主要内容的健身娱乐吧等。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学校的每一天都是充满活力和乐趣的,而不是一味枯燥地学习。

“金塔县大力推进艺术教育,每年都要以儿童节和教师节为契机,面向社会举办一次师生文艺展演、一次学生艺术作品展示活动;县教育局每两年要举办一次中小学少儿声乐器乐大赛,每年组织一次书画摄影征文大赛;要求各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校园艺术节活动,建立学校文化艺术长廊。为广大师生搭建创造美、展示美、欣赏美的平台。” 高明俊说。

师德建设:铸师魂,树师德

“教育是关注人,引领人,成就人的事业。教育的成功在于一个学校的诸多教育要素优化组合形成合力的结果。其中教育者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职业追求则是隐性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在金塔县教育系统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开班仪式上刘中英这样讲道。

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2012年以来,金塔县在全县范围内组织了以“铸师魂,强师能,正行风”为主题的师德师风集中教育系列实践活动。活动成效明显,意义深远。

“作为老师,我拥有着爱,就承担着责任;我奉献着爱,就体验着幸福;我创造着爱,就享受着教育生命带给我的充实和自在;我收获着爱,就理解了尊严是教师的华彩乐章。”这是一线教师雒兴萍在金塔县“做有尊严的教师”演讲比赛中所讲的一段话。

“从教十几年以来,做有尊严的教师系列活动,让我觉得当老师很有价值,也必须得有自己的价值。”金塔县第三中学葛建花老师说。

2014年,金塔县大力开展“追寻职业幸福,做最好的自己”讨论实践活动,记者在金塔县的中小学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也是最朴实的话语便是老师们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受到了他们阳光的心态。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在三尺讲台已经耕耘了25年。人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则是我们教师的灵魂。高尚的师德通过三尺讲台,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成长。”

“我深深地懂得,良好的师德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对事业的奉献,更体现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