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8:54:36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篇(1)

关键词:特色小镇;乡村旅游;黑龙江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6日

日前,住房城乡建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开展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是在借鉴浙江特色小镇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现阶段,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开展如火如荼,建设成果也颇为丰硕,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小镇模范――云栖小镇、梦想小镇、海宁皮革时尚小镇等。这些借鉴了外国小镇的发展模式,且具代表的小镇风格迥异、标新立异,小镇建设成果成为浙江省在探索经济转型路径中闪现的新亮点,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

一、浙江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及具体经验

(一)浙江特色小镇内涵特征。浙江特色小镇从何而来?这一概念来自于李强参观云栖小镇的谈话中,他提到要“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天上多飘几多朵创新‘云彩’。”此后,“特色小镇”又被三次提到。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特”,其特色在于:一是特色小镇独立于城市,但是又不是行政规划中的建制镇,而是“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的空间载体。然而,小镇并不是单纯的“组合拼盘”,更注重产业间的融合,追求实现产、城、人、文一体交融;二是特色小镇建设以特色产业为基础,集聚了七大产业(信息、环保、时尚、旅游、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业、金融)且兼顾了黄酒、丝绸等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建设过程中,并不是“7+1”全面发展,只是采用以某一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小镇”模式,根据产业类别分别指导;三是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浙江省历史悠长,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经济发达,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及人文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中,又形成了特有的产业文化。此类文化皆为宝贵旅游资源;四是运作上注重市场参与。浙江省政府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采用PPP模式、众筹的方式。既凸显了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加强了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目前,浙江省省级首批37个特色小镇正在创建,小镇发展效益颇丰。据悉,自省级特色小镇首批创建名单公布以来,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的2015年前三季度投资额达331.93亿元。浙江特色小镇集聚了大额的投资外,还对创新人才和创新要素产生了极大吸引力,大步地推动了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譬如,杭州梦想小镇已入驻创业项目240多个,集聚创业人才2,100多人,引来各类投资基金70家,管理资本逾300亿元。还有,位于西湖风景区的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实现了历史与人文、环境与文化、金融c文创融合,仅2016年第一季度,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税收近9,000万元,新增企业50多家,累计入驻金融投资类机构达160家,主动管理资产规模已超1,000亿元,资本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二)浙江特色小镇具体经验

1、统筹思想,系统设计。浙江特色小镇聚焦支撑该省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每个特色小镇都有一个独具的产业特色,抓住该产业特点着重发展,再从产业特色涉及文化特色,最后以产业特色和文化特色发展成旅游特色。

特色小镇建设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三方资源的大量投入。这就要求建设之初,就要对其进行详细且周密的统筹规划,否则不得当的规划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浙江从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分布、产业发展方向到具体的数量、规模,从建筑风格、功能设计、配套设施到文化挖掘,“特色”打造。在招商引资方面,根据每个小镇的特色“对症下药”,为金凤凰打造适合的巢穴,吸引对应的凤凰。

2、合理布局,试点先行。浙江的特色小镇并非是单纯的旅游小镇,其同时具备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的社区功能。小镇的产业独具特色,某些产业品牌闻名中外,在特色产业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化,打造或升级旅游功能,使其成为宜居、宜游、适宜创业的小镇。

3、控制规模,集约打造。特色小镇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金融、科技创新、旅游、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可适当放宽,严格遵循了集约打造,避免浪费的原则。

4、政策护航,创新机制。政府的参与和扶持在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相关机构,还创新了机制。最具特色的是运用了PPP市场运作模式,在政府指导的基础上,灵活地引进资金,吸引外来企业,让其参与小镇建设,使小镇建设市场化。

综上,作为城镇创新发展的产物――浙江特色小镇,看似与乡村旅游并无瓜葛,前者以特色产业推动小镇城镇化为重点,后者以旅游带动乡村发展为重点,其实两者的目的殊途同归,都致力于乡镇的经济发展、城镇化,并且两者的客观载体皆是乡镇,采取的手段都是产业带动。因此,浙江特色小镇对乡村旅游具有借鉴与启示。其可借鉴的经验如下:(1)加强综合性精细化的规划引领。特色小镇既编制出综合性规划,又建立精细化的规划编制体系。概念性的规划与详细落地规划双管齐下,共同促成项目落地。而且,规划找准产业,以此为依托,着重培育特色。此外,特色小镇建设还注重提高公共基础设施;(2)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特色小镇建设以企业为主体运作,建立多元化建设运营机制。还创新融资机制,探索出了小镇产业基金、众筹、PPP市场运作模式等;(3)着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相对健全的监管、考核与退出机制,实行创建工作的“优胜劣汰”。在考核机制中,坚持质量导向和动态管理。同时,转变扶持方式,对于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通过财政返还以资鼓励。实施“追惩制”,对按时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倒扣土地指标,确保小镇建设质量。

二、黑龙江旅游业现状(表1)

黑龙江旅游业应借鉴浙江创建特色小镇做法,依据地域特点,合理布局,促进生活、生产和产业融合,形成互补之势,相互牵引,推动旅游业、服务业和相关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三、黑龙江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因地制宜,特色规划。风光旖旎的“黑土地”――黑龙江地处东北边陲地区,自然风光极具地域特色,夏季极光萦绕的漠河村,迎来祖国第一缕阳光的抚远,还有森林自然资源富有的大兴安岭地区。此外,黑龙江的人文资源也独领,火辣的东北二人转、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充满异域风情的哈尔滨等等。

不管是人文还是自然,黑龙江的特色无处不在。黑龙江发展旅游时,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村镇所独有的主流特色来进行开发,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转”的原则,做到“一村一特色”。对于缺乏特色或特色同质化严重的村镇来说,需要创造性地发展特色。

(二)依靠产业,多元融合。旅游搭台,产业唱戏。黑龙江旅游业的发展要与相关产业结合,如同浙江小镇一样,将旅游目的地打造成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产业既是发展动力,又是旅游特色。反过来,旅游又促进产业发展,互相形成优劣互补,各产业齐头并进,促成共同的繁荣发展。

(三)合理建造,有机升级。旅游Y源开发利用应该尊重旅游区(点)原有的社会规划和经济发展状况,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与创新。而且,不能忽视小镇的特色,不管是规划还是设计都要围绕特色开展工作。另外,在开发过程中要保护现存小镇肌理和格局,切勿大拆大建,避免资源浪费或者特色丧失。

(四)政策支持,市场主导。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政府的政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挥棒和支撑力量,没有政策的帮扶,旅游发展会举步维艰。黑龙江旅游发展可以参考浙江小镇的做法,一是成立相关机构组织。提供政策支持,并为其提供人员、物力及财力的协助;二是改革融资政策。政府参与的基础上,吸引企业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以市场为主导运作小镇建设;三是改进招商引资政策。丰富招商引资的方式,扩大引资渠道。为了保证旅游特色,对外招商引资时应该注意吸引的“金凤凰”与旅游特色的匹配度。

主要参考文献:

[1]赵铭.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2015.

[2]宋文波.黑龙江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5.5.

[3]刁志波.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0.9.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篇(2)

关键词:体育特色小镇;PEST分析;海南

海南省地处我国南端,陆地面积3.54万km2,海域面积却达到约200万km2,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独特的热带气候资源与自然资源,还具有岛屿、山地、河流、热带雨林、温泉等特色鲜明、相互融合的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在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中,海南省政府也提出要充分发挥独特的生态环境、最大的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等资源优势,以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契机,采用“体育旅游化”“融体于旅”等“体育+”模式发展路径,促进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为一体的融合发展,打造体育特色小镇。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究竟如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访谈法和PES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宏观政治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社会环境、宏观技术环境等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促进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的融合发展,完善体育特色小镇的理论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建议。

一、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概述

自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三部委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从此,特色小镇的建设正式成为城镇化建设浪潮中的焦点,“特色小镇”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建设一批体育特色小镇。2017年8月,海口市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和三亚市潜水及水上运动特色小镇等96个体育特色小镇项目被列为第一批体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正式拉开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序幕。2017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南省特色产业小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100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指出,2020年在《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中确定建设海口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儋州海花岛海上运动休闲小镇、澄迈智力运动产业小镇、琼中山地民俗运动旅游小镇、万宁冲浪小镇、万泉河水上运动风情小镇、和乐龙舟渔家小镇、琼中足球小镇等[1]。可见,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是一种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新思路。

二、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PEST分析

PEST分析法就是指从外部宏观环境中的政治(Politics)环境、经济(Economy)环境、社会(Society)环境、技术(Technology)环境等方面,对研究对象的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一种方法[2]。在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采用PEST分析方法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影响,从而对促进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一)宏观政治环境

宏观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政策、地方政策、相关产业政策、法律及法规等外部环境因素。自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筹备创建体育特色小镇,海南省等也启动实施了体育特色小镇的培育工程(见表1)。2020年《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确定建设海口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儋州海花岛海上运动休闲小镇、澄迈智力运动产业小镇、琼中山地民俗运动旅游小镇、万宁冲浪小镇、万泉河水上运动风情小镇、和乐龙舟渔家小镇、琼中足球小镇等。海南一直处于全国关注的焦点,并再一次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2015年海南省政府的《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省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为海南省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指明了方向。2017年9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推进休闲运动小镇建设。由此可见,海南省政府对省内体育特色小镇的定位、创建、标准、申报等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建设要求与建设标准,也从土地、资金、产业、人才、设施等方面提供了保障措施,助力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

(二)宏观经济环境

本文主要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进行分析。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海南省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局。从国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来看,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海南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79元,广东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14;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海南省生产总值5308.94亿元;从市场需求来看,2019年海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约为831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57.80亿元。体育旅游产业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71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605亿元,增长率达到15.01%。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多,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渐升级,“体育+旅游+健康”等产业融合而成的体育特色小镇也越来越得到认同,因而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不管从总量来看还是从人均来看,海南省经济总体规模都有大幅提升空间,这也就是制约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一个因素。2017年6月,海南省人民政府颁布《海南省特色产业小镇发展基金设立方案》,设立特色产业小镇发展基金,基金总规模200亿元,为培育特色产业小镇,搭建了统筹规划平台,吸引了多方社会资源参与建设运营,发挥了投贷联动作用。2019年海南省财政厅安排乡村振兴及百镇千村建设相关资金11.3亿元,用于332个美丽乡村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善和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海南省政府对体育特色小镇不仅做了宏观的方向指导,还给予了相应的资金支持。这对海南省省内运动休闲小镇的发展和资金运用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宏观社会环境

本文主要从人口规模、人口分布、年龄结构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宏观社会环境进行分析。从人口规模来看,通过查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海南省常住人口约1008.12万人,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来,省外落户海南的人口激增,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从游客构成来看,海南省接待国内游客8167.61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143.59万人次。从国际旅游岛到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政策的实施,海南省坚持以旅游产业为依托,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得到增强,旅游产业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旅游产业等经济指标多年来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状态,必然为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与建设增添动力,提供发展所需要的条件。运动项目是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项目的丰富度和差异度决定了前来旅游的游客逗留的天数,也决定了游客在当地的消费水平。目前体育特色小镇开发、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培养体系尚未构建完善。

(四)宏观技术环境

本文主要从相关产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宏观技术环境进行分析。从新技术来看,在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为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实时更新的信息数据,对游客的服务也更加便捷,能够帮助相关决策部门和相关企业及时快速应对,避免目标定位不准确、规划失误,避免现有资源浪费[3]。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物联网的成效逐步提高,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收集、存贮、整理和识别,有利于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产业链的铺设和发展,能够促进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的融合发展。

三、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策略

(一)立足自身优势,借鉴成功经验

在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背景下,要把握国家给予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机会,充分利用海南省独特的滨海、岛屿、山地、河流、热带雨林、温泉等热带气候资源与自然资源,加强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的融合发展。要借鉴前人、其他地区或者其他产业的发展经验,深入挖掘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民俗文化,融合现有的人文旅游资源,加强对小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丰富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旅游形式。要建立起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为一体的体育特色小镇,明确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4]。

(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2020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开局之年,要积极颁布与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相适应的扶持政策,积极寻找与相关部门间的合作,出台可促进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人才引进、土地使用、税费优惠、投资、融资等相关政策。要不断完善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政策体系,为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排除一系列制度。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体育特色小镇不仅建设周期长,而且回报周期也长。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短时间内资金回流速度慢,这样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5]。后期扩大建设又会涉及土地规划和利用问题,体育特色小镇的地理位置、交通设施、招商引资的条件、体育元素等也都是影响小镇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海南省的财政收入较薄弱,政府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难度较大,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融资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借助金融机构资金和保障政府资金支持打通多方融资渠道。因此,在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背景下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需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完善相关产业链,缩短资金回流周期,增强体育特色小镇的自我造血功能,推动体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的通知[EB/OL].(2020-04-02)[2021-09-01].

[2]刘花香,贾志强.中国冰雪体育小镇建设PEST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8(8):103-108.

[3]陈丹丹,王玉瑾.新时代运动休闲小镇发展要素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57-59.

[4]李柳.京津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9:3.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篇(3)

一、发展温州旅游小城镇的意义

(一)能够提高温州旅游综合竞争力

温州传统的旅游资源优势集中在山、海、江,即温州的海洋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和雁荡山―楠溪江风景区旅游发展态度良好。在旅游休闲常态化和旅游产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温州旅游正在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深度发展。而温州旅游小城镇的分布与优势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较强的依托性和重叠性。发展旅游小城镇可以为传统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促进温州旅游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和综合效益的提升。

(二)旅游小城镇可以提高农民福祉

新型城镇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最终目标就是为了造福广大老百姓。旅游小城镇处于农村和城市的过渡带,可以实现就地城镇化。旅游可以为小城镇建提业支持,农民市民事后可以就地从事旅游业,解决了就业问题;由于旅游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能促进城镇景观美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教育医疗水平的提高,还能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旅游与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旅游小城镇的发展是城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可以克服“大城市病”,有利于提高农民福祉。

(三)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各地要将乡村旅游与旅游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温州旅游小城镇的分布与海洋文明、耕读文化、农业文明及旅游名镇(村)、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市场经济文化具有高度的趋同与重合性。旅游型小城镇的建设不但可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保护和利用,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二、温州旅游小城镇发展的现状

(一)旅游小城镇建设成效明显

温州旅游小城镇发展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展开,一是浙江小城镇试点镇发展所确立的苍南县龙港镇、瑞安市塘下镇、乐清市柳市镇、平阳县鳌江镇、文成县大镇、泰顺县辖镇;二是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确立的浙江省四级旅游城镇体系,其中属于旅游小城镇的包括雁荡镇、大荆镇、南麂镇等镇;三是根据浙江省十百千工程所创建的瓯海区泽雅镇、瑞安市龙湖镇、洞头县东屏镇、苍南县桥墩镇、文成县南田镇、苍南炎亭镇、瓯海茶山街道、瑞安市湖岭镇、平阳县南麂镇、瓯海丽岙、文成百丈镇、平阳县腾蛟镇、文成县珊溪镇等旅游强镇。 温州旅游小城镇发展热情高,已经形成了一批以旅游业为主导或支柱产业的旅游小城镇,在发展规划、建设投资及产品开发、服务方面都有较大的投入,激发了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

(二)旅游小城镇类型多样

从资源特点、分布特点及产业动力角度,温州旅游小城镇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根据功能分,泽雅镇、瑶溪镇是典型的城郊扩展型旅游小城镇,雁荡山镇、西坑畲族镇是典型的景区依托型旅游小城镇、瓯海茶山街道是典型的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泰顺县辖镇是旅游集散型小城镇。根据城镇资源的特色,西坑畲族镇是民族文化建设型、南田镇是历史遗存保护型、南麂镇是生态环境营造型、龙港镇是特色经济培育型、丽岙镇是复合型旅游小城镇。不同类型旅游小城镇成长的内在机理不同,建设发展方式也不尽相同。类型的多样性有利于小城镇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市场等情况发挥优势,特色发展。

(三)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由于景区的吸引力、消费的拉动力促进旅游小城镇的投资增加、基础设施改善、服务水平的提高,进而引发产业聚集,并形成良性循环。在市场拉动、政策推动的多重作用下,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型小城镇的城镇水平的提高。南田镇在旅游业未发展之前和其他许多普通的农业型城镇一样以农业为主。然而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城镇的发展中,南田镇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特色之路。为了适应旅游的进程,南田镇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建设环境文明镇,治理城镇内部环境等,以此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同时南田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特色农业旅游和文化旅游。有了游客的需求,以及旅游业的回馈和投入,南田镇旅游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三、温州旅游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均衡

旅游业在旅游小城镇的发展中处于龙头与支柱作用,但是温州旅游产业对旅游小城镇的带动作用不均衡:一是城市近郊与边远地区的带动作用不均衡,二是旅游产业的地位不均衡,三是旅游产业对城镇化水平的效用不均衡,四是旅游产业对促进农民福祉提高不均衡。由此造成旅游小城镇间在产业地位、产业要素、产业关联、城镇水平方面差异较大,特别是对于景、镇的分离型的旅游小城镇,容易造成城镇的边缘化、旅游产业综合带动作用的弱化。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篇(4)

旅游小城镇是指以绿色环保、民生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以旅游业为支柱或主导产业,整合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旅游与区域一体化、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的小城镇。其外延包含建制镇、集镇,也包括旅游风情小镇综合体。旅游小城镇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有的古朴环境氛围吸引着来自各地的都市旅客前去观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旅游,城市近郊的旅游小城镇以其独特的优势正成为周末度假旅游的首选目的地。旅游小城镇的发展成为各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讨论温州旅游城镇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发展的对策对于促进温州旅游小城镇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发展温州旅游小城镇的意义

(一)能够提高温州旅游综合竞争力

温州传统的旅游资源优势集中在山、海、江,即温州的海洋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和雁荡山―楠溪江风景区旅游发展态度良好。在旅游休闲常态化和旅游产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温州旅游正在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深度发展。而温州旅游小城镇的分布与优势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较强的依托性和重叠性。发展旅游小城镇可以为传统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促进温州旅游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和综合效益的提升。

(二)旅游小城镇可以提高农民福祉

新型城镇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最终目标就是为了造福广大老百姓。旅游小城镇处于农村和城市的过渡带,可以实现就地城镇化。旅游可以为小城镇建提供产业支持,农民市民事后可以就地从事旅游业,解决了就业问题;由于旅游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能促进城镇景观美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教育医疗水平的提高,还能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旅游与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旅游小城镇的发展是城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可以克服“大城市病”,有利于提高农民福祉。

(三)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各地要将乡村旅游与旅游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温州旅游小城镇的分布与海洋文明、耕读文化、农业文明及旅游名镇(村)、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市场经济文化具有高度的趋同与重合性。旅游型小城镇的建设不但可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保护和利用,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二、温州旅游小城镇发展的现状

(一)旅游小城镇建设成效明显

温州旅游小城镇发展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展开,一是浙江小城镇试点镇发展所确立的苍南县龙港镇、瑞安市塘下镇、乐清市柳市镇、平阳县鳌江镇、文成县大镇、泰顺县辖镇;二是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确立的浙江省四级旅游城镇体系,其中属于旅游小城镇的包括雁荡镇、大荆镇、南麂镇等镇;三是根据浙江省十百千工程所创建的瓯海区泽雅镇、瑞安市龙湖镇、洞头县东屏镇、苍南县桥墩镇、文成县南田镇、苍南炎亭镇、瓯海茶山街道、瑞安市湖岭镇、平阳县南麂镇、瓯海丽岙、文成百丈镇、平阳县腾蛟镇、文成县珊溪镇等旅游强镇。 温州旅游小城镇发展热情高,已经形成了一批以旅游业为主导或支柱产业的旅游小城镇,在发展规划、建设投资及产品开发、服务方面都有较大的投入,激发了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

(二)旅游小城镇类型多样

从资源特点、分布特点及产业动力角度,温州旅游小城镇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根据功能分,泽雅镇、瑶溪镇是典型的城郊扩展型旅游小城镇,雁荡山镇、西坑畲族镇是典型的景区依托型旅游小城镇、瓯海茶山街道是典型的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泰顺县辖镇是旅游集散型小城镇。根据城镇资源的特色,西坑畲族镇是民族文化建设型、南田镇是历史遗存保护型、南麂镇是生态环境营造型、龙港镇是特色经济培育型、丽岙镇是复合型旅游小城镇。不同类型旅游小城镇成长的内在机理不同,建设发展方式也不尽相同。类型的多样性有利于小城镇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市场等情况发挥优势,特色发展。

(三)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由于景区的吸引力、消费的拉动力促进旅游小城镇的投资增加、基础设施改善、服务水平的提高,进而引发产业聚集,并形成良性循环。在市场拉动、政策推动的多重作用下,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型小城镇的城镇水平的提高。南田镇在旅游业未发展之前和其他许多普通的农业型城镇一样以农业为主。然而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城镇的发展中,南田镇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特色之路。为了适应旅游的进程,南田镇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建设环境文明镇,治理城镇内部环境等,以此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同时南田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特色农业旅游和文化旅游。有了游客的需求,以及旅游业的回馈和投入,南田镇旅游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三、温州旅游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均衡

旅游业在旅游小城镇的发展中处于龙头与支柱作用,但是温州旅游产业对旅游小城镇的带动作用不均衡:一是城市近郊与边远地区的带动作用不均衡,二是旅游产业的地位不均衡,三是旅游产业对城镇化水平的效用不均衡,四是旅游产业对促进农民福祉提高不均衡。由此造成旅游小城镇间在产业地位、产业要素、产业关联、城镇水平方面差异较大,特别是对于景、镇的分离型的旅游小城镇,容易造成城镇的边缘化、旅游产业综合带动作用的弱化。

(二)旅游小城镇品牌知名度不高

旅游小城镇从一定意义上具有产品的性质,作为产品其品牌效应对于市场的活跃度具有关键的影响。温州目前旅游型的小城镇,并未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在品牌内涵方面,旅游小城镇与其他小城镇的特色差异不鲜明,旅游小城镇与旅游景区的界限、关系及定位模糊。在品牌的影响力方面,大多限于县域、市域,与以乌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以横店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城镇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旅游小城镇的创新项目不足

旅游小城镇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但是其发展要依赖以产业为基础的项目来推动。除了城镇建设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等项目外,更要有创新项目来满足旅游消费与旅游接待的需要。而温州旅游小城镇主要还停留在景观观赏、农家乐为主体的低端发展阶段,缺乏具有综合带动的创新项目。

四、温州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建设的规划编制,建立旅游小城镇建设的推进机制

温州市旅游强镇一般编制有旅游发展规划,但是缺少全市范围内的旅游小城镇发展规划。要以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走科学发展的路子,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将旅游小城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旅游业以及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相互衔接,从区域整体内确立旅游小城镇发展体系。确立旅游小城镇在旅游城镇化中的地位,加强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促进旅游业对小城镇的带动作用。对于不均衡的问题,要辩证看待,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小城镇,进行分类指导,实现旅游业比重在增量和总量上提高。同时要建立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推进机制,调动多主体的积极性,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促进小城镇的全面质量提升。

(二)实施重点发展战略,打造典型品牌旅游小城镇

在全面发展、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发挥政策支持作用、市场机制作用,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发挥浙东海洋资源、佛教资源和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市场知名度,重点发展海洋海岛小镇、海韵渔情小镇和特色文化休闲小镇。通过典型城镇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在国内外、省内外的知名度。国际性定位的旅游小城镇要向“国际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国内性定位的旅游小城镇要向创新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省内性定位的旅游小城镇重在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市区内定位的旅游小城镇重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区域周末休闲市场的优势作用。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篇(5)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结构,而且成为旅游发展的新热点,特色旅游村镇品牌建设建设也随之蓬勃发展。本文通过对江苏省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研究,并对其优势做出研究评述。

关键词:江苏省;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优势

1.村镇品牌定位准确

一个成功的品牌离不开它的建设与经营,但在进行建设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品牌进行定位,村镇品牌也不例外。江苏省目前9个特色旅游村镇都已形成自己清晰的品牌定位,我们结合过去的文献和网络资料做出归纳。

周庄作为旅游特色村镇其品牌建设开始于1994年,第一任周庄旅游公司总经理屈玲妮在初始接手经营的过程中业绩一直不理想,她开始反思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始查阅很多产品营销相关的书籍,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有一天她在一本台湾杂志中无意中发现周庄被外界称为“中国第一水乡”,顿时醒悟,认为可以借鉴,便有了周庄第一个品牌定位。之后周庄将村镇内特色的旅游景点整合起来,以“中国第一水乡”的品牌向海内外进行营销推广,这也开发了“水乡古镇旅游”的新兴市场;同里以“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特色闻名于海内外,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镇,著名景点“退思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际水乡古镇”被同里选为自身的品牌定位,但这一定位与同里自身优势特点还有一定距离;徐霞客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本地区已有7000年历史、5000年文明史和2500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该镇将自己定位为“游侠故里”,利用名人为自己宣传造势;沙家浜镇将自己定位为“红色沙家浜”,借助红色现代经典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来为自己代言;湖父镇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是太湖阳羡风景游览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良好,力图建设华东第一生态旅游镇;木渎镇将其品牌定位为“中国园林古镇”,这个定位不仅考虑其独特的景观资源优势,而且区别于其他特色古镇,与差异性较弱的水乡古镇相比,特色优势明显。溱潼镇对自身特色品牌定位并不明确,仅为水乡古镇,但相对于江苏省众多的水乡古镇没有明显特色,竞争优势不强;蒋巷村和旺山村都是旅游特色村,都致力于建设生态村,其定位没有独特性,因此知名度不高。

2.品牌识别系统较为完善

品牌识别系统是对每一品牌,设计者都会列出许多消费者符号,再从每一组中选出恰当的将意思相近的列在一起,再从每一组中选出一个最能代表这组意思的,然后开始分类。品牌识别系统,包括品牌名称、品牌口号和品牌标志。总体而言,江苏省旅游特色村相对于其他省份更好,但也有个别乡镇的品牌识别系统是不完善的。表1总结了江苏省九个旅游特色村镇的品牌识别系统[1]。

同里的品牌标识是一个蓝色的小桥,流水和品牌名称同里构成,表现其“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形成“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独特景观,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镇;木渎古镇的品牌口号是“古镇木渎——乾隆六次到过的地方”,.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渎,为这里的山水风光而倾倒。让游客们不尽遐想乾隆当年的巡游故事;周庄品牌标识通过运用淡蓝色的背景表达“中国第一水乡”的品牌口号,突显其在众多古镇开发中的优势位置,也让游客永远不会忘记它的品牌定位。“中国第一水乡”既是周庄的品牌口号,也是其品牌定位。这不仅突显出周庄在水乡古镇的领先地位,而且明确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徐霞客镇、湖父镇和旺山村这三个村镇没有明确的品牌标志,在游客心目中印象不深,其品牌识别系统有待提高。

3.品牌传播工具多样

为了让游客了解自身的品牌,各个村镇都通过打造自己的品牌来进入市场,使游客通过认识其品牌形象来形成良好印象,通过喜爱品牌来促成最终的旅游消费。江苏省各个特色旅游村镇都充分利用当下各种传播工具进行对外宣传。9个江苏省特色旅游村镇都已建设自己的互联网网站,便于世界各地游客随时了解村镇的基本信息和最新活动,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发展,已成为特色村镇宣传自己的最主要手段。(作者单位:1.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盐城纺织学院;3.北京大地风景景观规划院)

参考文献:

[1]李泽华.江苏省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研究——以周庄古镇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挖掘丰富多样的特色景观规划生态宜居的旅游村——研究中心方明主人谈特色景观旅游

[3]王文霞.邢台峡谷群旅游品牌建立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4]Philip.Kotler.et.a1.Marketing.Move:A.New.Approach.to.Profits,Growth.and.Renewal,Harvard.Business.School.Publishing.Corporation,2002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篇(6)

关键词:特色小镇;温泉小镇;产业发展;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工作压力随之也不断增大。韶关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之地,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作为优秀旅游城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根据近几年韶关市接待旅游者人数以及旅游总收入进行分析发现,旅游业对韶关市GDP的要素贡献率不高,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本质来看,韶关文化旅游产业的低要素贡献率源于包括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功能定位和内涵挖掘不够深、延展性较弱等在内的文化旅游产业的缺乏特色导致。近年来,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建设在浙江等省份应运而生,为特色文化旅游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特色小镇是一种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产城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是以“双产业”即特色产业与旅游产业为主,“三架构”即产业链整合架构、旅游景区架构、城镇化架构共同支撑的发展架构。综观发达国家特色城市(特色小镇)发展的路径发现,在大规模工业化后开始兴起了城市化浪潮,人口不断地向大城市集聚,并随着阶层分化及人们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追求,出现的郊区化和小城镇化势不可挡,由此而带来的大城市空心化又反过来促进了城市的更新,如此循环往复。在此过程中,小城镇既作为大都市和乡村的纽带,也承载了除原住民外众多中产和富裕阶层的居住和生活,逐渐成就了许多世界著名特色小镇的诞生。然而,数十年来各地对欧美建筑仿造仿建的过程中,人们却发现,照搬欧美特色小镇的外表容易,要实现像欧美小镇一样的文化自信和旅游品牌、生活品位、特色品质的“小镇”却不那么简单,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欧美小镇的“特色”其实历经长时期的积累才最终形成的。根据中央政策要求,特色小镇培育的关键在于特色产业的培育,加上近年来广东省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因此挖掘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增强特色文化旅游竞争力,探索特色小镇的产业培育策略,以及探寻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特色小镇建设路径,对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广东省创新驱动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步伐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新丰温泉产业发展模式

随着人们对健康休闲生活的日益重视,国内外温泉旅游产业已经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温泉旅游将成为新丰县建设广东旅游产业强县的一支生力军,在旅游产业、区域经济格局和新丰县经济战略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五年发展,温泉旅游业将在旅游产业中发挥重大作用。温泉旅游产业成为新丰县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品牌产业;成为促进新丰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有效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现代休闲产业;实现新丰县经济社会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有效途径。温泉与运动游乐的结合,新丰县形成了以下三种模式:(一)“温泉+农家乐”。近年来,随着新丰县经济快速发展,当地农家充分利用自然的生态环境和本地资源,开发建造了许多客属风味特色的农家食肆,吸引了众多当地和外地游客前来游山玩水、品味农家美食。目前,已有“雪山林苑”“碧湖山庄”“誉丰酒家”“竹林人家”“新江源农庄”等山庄、农庄、家庭食肆、酒店等近70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在当地和珠三角地区小有名气的“农家乐”品牌。新丰县新江源农庄、新丰县大丰观光休闲农场、新丰县雪山林苑、新丰县碧湖湾休闲农庄,被授予“韶关市农家乐旅游示范点”荣誉称号。“温泉+农家乐”模式将温泉产业与农家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建造众多风味特色的农家食肆,吸引更多客源。(二)“温泉+农业观光”。依据黄磜镇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现有的景区景点、旅游建设项目等实际,结合打造“美丽乡村”工程,制定了沿省道244沿线建设一条绿色生态长廊;围绕北片营盘村、秋峒村、茶峒村以及西片梅溪村、三岔村两条线;打造雪峒村的红叶公园、营盘村的樱花峪、梅溪村的美少女西瓜观光基地、三岔村岩头水库旅游休闲区、秋峒村的“新丰佛手瓜”基地、茶峒村的高山茶观光休闲基地(一廊两线六点)的总体规划。以“一廊两线六点”的总体规划为依托,融合新丰现有温泉资源,可以开发面向生态休闲的经典组合产品,打造以生态景观和温泉文化为主题的温泉养生休闲区。(三)“温泉+地产”。新丰县位于广州市郊区,处于珠三角地区两小时生活圈内,又具有青山绿水、生态农业、生态村落等旅游资源,以及高达80%森林覆盖率的生态环境,可以面向珠三角城市居民开发温泉旅游地产项目,迎合都市人畅享休闲乐趣、改善居住品质的需求。

二、新丰温泉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格局和温泉资源分布情况,本着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全县温泉旅游度假区(点)空间结构为“江云齐辉,四星闪耀”。(一)空间结构1、“江云齐辉”。新丰温泉旅游发展中只有3个已经设置矿业权,分别是新丰江源温泉、云天海温泉、云髻山温泉。在全县温泉产业布局中,“江云齐辉”中“江”是指新丰江源温泉,“云”是指云天海温泉和云髻山温泉,这三处是已经设置矿业权的温泉,起到产业启明和引导作用。这三处应继续做大做强,引领全县温泉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和温泉休闲业发展潮流,在全县温泉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2、“七星闪耀”。规划期内,大力建设“江云”附近的4个温泉点(丰城街道司茅坪温泉、梅坑镇大岭村温泉、徐坑温泉、马头镇桐木山温泉),使之成为七颗闪烁的“星星”在全县温泉旅游业格局上星光闪耀。(二)空间组合模式1、“城镇+温泉”线路组合模式。这种线路组合模式适合中心城镇近郊温泉旅游线路的组合,主要依托本地中心城市旅游客源市场,以发展短线温泉休闲旅游为主。如,市内“丰城+云髻山温泉”“梅坑+云天海温泉”就已经具备“城镇+温泉”线路组合条件,将来马头镇、黄礤镇等城镇近郊温泉项目发展起来后,也将有条件发展此类线路组合。2、“景区+温泉”线路组合模式。这种线路组合模式适合靠近著名景区的温泉旅游项目,主要依托著名景区聚合的中远程旅游客源,推广“白天游景点,黄昏看表演,晚上泡温泉”的旅游生活方式,以此拓展温泉项目的旅游市场。如,云髻山景区、樱花峪、九栋十八井等景区已经形成各自相对成熟的客源市场,景区内或周边开发较成熟的温泉旅游项目可采用此类线路组合模式。(三)空间布局。新丰空间布局确定为“一线两带四板块”格局。“一心”指沿“从(化)、新(丰)、连(平)”生态旅游圈的城镇发展主轴线。“两带”指两条轴线形成发展带,一是指以大广高速公路为基本轴线的主要旅游资源;二是指以丰江美食长廊为基本轴线的主要旅游资源。一线两带四板块温泉镇现有村庄居民点布局分散、规模小,且中心镇区的功能布局凌乱,既不利于城镇功能的有效发挥,也不利于旅游开发。基于此,有必要对温泉镇进行有机疏散,将不适宜在中心镇区发展的功能调整出去,开发新的功能区作为协调区域,在中心镇区集中发展旅游度假服务功能,在中心镇区的周边根据资源条件与用地条件开发相应的功能区。最终形成旅游区与城镇功能区既相互独立而又互动的空间结构——“一线两带四板块”。即一线———沿“从(化)、新(丰)、连(平)”生态旅游圈的城镇发展主轴线;两带———指两条轴线形成发展带,一是以大广高速公路为基本轴线的主要旅游资源,二是以丰江美食长廊为基本轴线的主要旅游资源;四板块———温泉旅游度假中心区板块、马头古村文化旅游板块、佛手瓜村田园生态旅游板块、樱花峪主题公园板块。每个功能区根据其功能定位,进行相应功能的产品设计。

三、新丰温泉产业营销策略

针对温泉产品以短线休闲为主的特点,温泉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应采取与一般旅游产品不同的营销策略。(一)倡导温泉休闲,提升生活品质。温泉消费是一种值得鼓励和提倡的舒适健康的消费方式,而且是可以重复的旅游活动。在绿色和环保的理念之下,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倡导温泉休闲,力争使温泉休闲日渐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新型的休闲方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各温泉旅游区(点)也应在消费理念上积极更新,通过推出“组合套餐”“年费制”“会员制”等方式,提高民众的“泡温泉率”。目前,大型温泉项目陆续上马,将极大地提升新丰温泉旅游整体品质,但小巧的家庭式温泉旅馆也应合理布局,使温泉休闲能进入百姓生活,成为新的休闲方式和生活方式。(二)紧抓核心市场,扩大机会市场。属于第一层次的珠三角地区居民是新丰温泉旅游消费的最现实的、最稳定的客源市场。温泉企业除了通过广告等推广手段争取这一部分人群之外,还应在服务上下功夫,产品质量上层次,争取良好口碑,力争提高消费者的“重游率”,使核心市场的良好培育成为温泉客源市场的重要保障。另外,也应通过网络、区域整合、旅行社联合等手段尽力争取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客源市场,且不断扩大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客源的份额。(三)推出整体广告,争取远程客源。随着温泉旅游产业的发展,依托新丰丰富的温泉资源,未来5年,新丰必将成为广东省温泉旅游强县。因此,新丰应适时推出温泉旅游整体形象广告,通过整体形象广告来提升新丰整个温泉旅游产品的市场号召力,使温泉旅游客源市场不断向远程拓展。(四)拓展区域合作,推出组合产品。针对温泉旅游产品的短线特点,来韶旅游的游客是温泉旅游产品的重要消费人群。应采取加强与丹霞山、南华禅寺和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的区域合作、市场互动,强化温泉旅游产品与旅游观光产品、度假养生产品组合销售等方式,扩大客源市场。

四、新丰温泉产业营销手段

温泉旅游营销应结合温泉产业本身特点,针对新丰温泉旅游发展现状及对未来5年产业发展趋势预测,可重点采用以下营销手段:(一)塑造整体形象。依托青山绿水、温泉矿泉、生态农业、生态村落等旅游资源,以及高达80%森林覆盖率的生态环境,面向珠三角城市居民生态养生度假旅游需求,打造新丰温泉的整体市场形象,使之在广东省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规划期内,应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的原则打造一批温泉品牌企业,并通过成功的市场运作,争取良好的市场口碑。规划期内,要通过实施“一园一镇一区一村两点”工程,全力推进新丰温泉旅游整体形象建设,使温泉旅游产业成为新丰旅游的品牌产业和全省知名的广东特色产业。(二)有效投放广告。广告投放是传统的,也是最有效的营销手段。为了有效地推广新丰温泉旅游,应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广告方案。其基本原则是“核心市场近距离,整体形象大投入”。“核心市场近距离”即温泉企业应抓住温泉市场以短线休闲为主的特征,近距离地投放广告,即在靠近温泉旅游区(点)的区域中心城市密集投放广告;“整体形象大投入”即新丰温泉旅游的整体形象,应高标准、大投入地进行,选择的媒体应为受众面广的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使新丰温泉旅游的整体形象在全省和全国唱响。(三)办好节庆活动。适时举办新丰温泉旅游节,并积极举办温泉养生文化论坛、温泉健美大赛等具有创意性、招揽性的活动,提高新丰温泉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强化旅游品牌建设和旅游形象传播,进一步提升旅游品牌形象的影响力、吸引力。在“福寿新丰”“乐美乡村”“新丰江源”等旅游品牌,以及“云髻红枫”“云天温泉”“丰江美食”“福寿特产”等旅游产品商品的形象基础上进一步凝练、优化,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在岭南特别是港澳、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影响力、吸引力。(四)加强区域营销。联合行业、地区相关旅游组织参加各类旅游推介会、旅游展,积极举办旅游推介活动,扩大对外营销。充分利用与仁化、曲江、翁源、南雄等周边地市的地缘关系,建立一批战略性合作伙伴,打造战略性营销平台,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客源互送,与重要旅游客源地开通旅游专列。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宇峰,黄冠.以特色小镇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实践[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05).

[2]徐云,潘冬,房强.花果山街道创建体育旅游特色小镇的SWOT分析及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

[3]唐坚.特色小镇“产城人文”融合在区域旅游建设中的困境与路径[J].社会科学家,2019(07).

[4]胡亚昆,宋健,刘炀.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21(11).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篇(7)

刚才,***同志就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意义以及旅游乡镇如何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加快旅游集镇建设等作了一个很好的讲话。**、**、**、**、**、**等乡镇就如何打造一个文明、卫生、平安的旅游集镇作了很好的发言,在座的其他同志也纷纷建言献策,给我们旅游乡镇开展“争创文明卫生平安集镇”提了不少好的建议,都讲得很好,我表示完全赞同。下面,我结合各位同志的讲话和发言,就旅游乡镇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平安集镇”工作,提如下五点意见:

一、要更新观念抓合力。乡镇集镇,是最小的地方经济中心,是区域性农副产品贸易市场的集散地,是连接城乡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位于旅游景区附近的集镇,车流物流相对更为集中,人流人气相对更为强旺。可以说,旅游乡镇做美做靓旅游集镇,基础较好,前景乐观。因此,各旅游乡镇第一是要统一好思想。要把建设旅游集镇作为乡镇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有超前的眼光,要有经营的理念,要有创新的思维。要真正激发出广大干群参与旅游集镇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凝聚好加快旅游集镇建设的合力。第二是要加强好领导。过去,乡镇党委政府都把集镇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并列为任期目标的一项重要政绩考核内容。这一作法值得提倡,各旅游乡镇要带头落实好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成立好集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好工作机制,明确好工作职责和权限,建立好目标管理责任制,真正把集镇建设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上来。第三是要明确好目标。集镇卫生、交通、市场、镇容镇貌整治工作,集镇绿化、亮化工作,集镇人行道、下水道建设及移动、电信、电力等管网建设工作,集镇吃、住、休闲娱乐等基础功能设施建设工作等等,都必须有具体的工作目标,工作时限。

二、要高屋建瓴抓规划。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旅游集镇的建设,同样也是一项前景十分看好的阳光工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集镇人气将越来越旺,车流物流往来将更为频繁。作为旅游乡镇,就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旅游集镇的建设,要超前思维,长远规划;要把握趋势,乘势而动。南昌市八一大道的建设就充分说明了超前思维的重要性。1951年,南昌市规划城市建设的时候,邵式平省长提出建设一条又长又宽的八一大道。这在50多年前与北京长安街不相上下。当时邵式平省长的想法还招来了种种责难和非议。但是在50多年过去后的今天,尽管南昌市的城区在不断扩大,人口、车辆在不断增多,但是,八一大道与整个城市的发展步伐还是显得十分协调。我们旅游乡镇在建设集镇时,就应该有这种超前思维的眼光,要着眼未来,编制好集镇发展的长远规划。要提早明确好集镇的服务功能设置、景点绿化布局和工业区、住宅区、休闲娱乐区的安排等,做到功能布局超前合理,避免建设的随意性、无序性和盲目性。

三、要着眼当前抓整治。从我县各旅游乡镇的集镇建设来看,目前还普遍存在卫生环境脏乱差、镇容镇貌不整洁等现象。当前,要打造一个文明、卫生、平安的旅游集镇,首先要做的是要抓好五个方面的整治。一是要抓好环境卫生的整治。旅游集镇街道两旁要设立一定数量的垃圾桶,要有固定的卫生保洁员,垃圾要做到定时收集和日产日清。要倡导和鼓励集镇居民实行袋装垃圾并定点堆放。二是要抓好集镇的绿化美化。一个绿化美化工作抓得好的集镇,往往给人以美的感受。作为旅游乡镇,其集镇的绿化率应该更高。三是要抓好交通秩序的整顿。旅游集镇由于人流、物流、车流量都相对较大,集镇车辆的乱停乱放,往往导致交通不畅,很容易给人一个秩序混乱、治安状况不好的感觉。为此,要切实加强集镇的交通秩序管理,给进入旅游景区游客及过往客商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氛围。四是要抓好占道经营现象的治理。集镇的经营秩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集镇管理者的管理力度,必须大力纠正集镇铺面占道经营、小商小贩占道为市的行为。五是要抓好各种线路的规范。目前对于乡镇集镇而言,电线、电话线、闭路电视线等往往是乱拉乱接,极不规范,有碍观瞻。这些线路的布置,要力争实现规范统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