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市场研究

市场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8:04:04

市场研究

市场研究篇(1)

第一章 市场发展概况

第一节 市场及产品介绍

第二节 市场发展概况回顾

第三节 市场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解读

第二章 市场发展特点分析

第一节 市场竞争程度

一、市场集中度

二、市场竞争类型

第二节 市场壁垒

一、市场进入门槛

二、市场成长门槛

三、市场壁垒预测

第三节市场发展优劣势分析

一、市场发展优势分析

二、市场发展劣势分析

第四节 市场周期性、季节性等特点

第三章 市场供需格局分析及预测

第一节 20xx—20xx年市场容量统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20xx年国内空气分离产品总体供给分析

一、主要区域产量情况

二、20xx-20xx年市场供给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三、20xx年空气分离行业新增产能分析

1、新增产能分布情况

2、20xx年市场整体产能分析

第三节 20xx年国内本行业产品消费总体情况分析

一、区域消费市场分析

二、20xx-20xx年市场需求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三、20xx年市场需求领域及构成分析

1、主要需求行业及需求份额分析

2、下游需求结构变化情况分析

第四节 20xx-20xx年国内供需格局预测

一、市场供给预测(20xx-20xx年)

二、市场需求预测(20xx-20xx年)

三、影响市场供需结构主要因素分析及预测

第四章 市场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20xx—20xx年市场价格走势

第二节 影响市场价格走势主要因素

第三节 市场价格地区分布与主要影响因素

一、市场价格地区分布

二、市场价格区域性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市场销售渠道及客户群研究

第一节 市场销售渠道结构

一、主力型渠道

二、紧凑型渠道

三、伙伴型渠道

四、松散型渠道

第二节 市场营销渠道建立策略

一、大客户直供销售渠道建立策略

二、网络经销渠道优化

三、渠道经销管理问题

第三节 市场主要客户群分析

一、客户群消费特征分析

二、客户群稳定性分析

三、客户群消费趋势

第六章 市场重点企业市场调查

第一节 外销与内销优势分析

第二节 标杆企业调查

一、企业一

1、企业介绍与空气分离相关业务

2、20xx—20xx年产销统计数据

3、企业产品投放区域格局

4、企业营销渠道构架及策略

5、企业市场竞争力(SWOT)分析

二、企业二

1、企业介绍与空气分离相关业务

2、20xx—20xx年产销统计数据

3、企业产品投放区域格局

4、企业营销渠道构架及策略

5、企业市场竞争力(SWOT)分析

三、企业三

1、企业介绍与空气分离相关业务

2、20xx—20xx年产销统计数据

3、企业产品投放区域格局

4、企业营销渠道构架及策略

5、企业市场竞争力(SWOT)分析

……

第七章 进出口市场(含进出口统计)

第一节 进口市场

一、进口产品结构

二、进口地域格局

三、进口量与金额统计

第二节产品出口市场

一、出口产品结构

二、出口地域格局

三、出口量与金额统计

第三节 20xx年进出口市场贸易环境

第八章 对市场基本判定结论与发展预测

第一节 对市场基本判定结论

第二节 对市场发展预测

一、20xx—20xx年市场容量/规模预测

二、20xx—20xx年市场价格走势预测

三、20xx—20xx年市场进出口预测

四、20xx—20xx年市场前景预测

第九章 本课题报告主要结论及策略建议

第一节 本报告主要结论及观点

第二节 调研机构独家策略建议

一、宏观策略角度

市场研究篇(2)

关键词:场外交易市场;问题及对策;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51

一、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意义

从交易的组织形式看,资本市场可以分为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是相对于交易所市场而言的,是在证券交易所之外进行证券买卖的市场。传统的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在物理概念上的区分为:交易所市场的交易是集中在交易大厅内进行的,而场外交易市场没有成型的交易场所。

在我国,目前场外交易市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全国统一的股权交易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证券公司柜台交易市场。

场外交易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方面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对于满足不同证券的流通要求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战略举措

从境外成熟资本市场和新兴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看,资本市场大都为金字塔结构,场外交易市场处于塔基位置,与处于塔尖的主板市场、二板市场等证券交易所市场一起,构成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和不同投资者的多元化投资需求、互补互动、互联互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这一市场体系中,场外交易市场能够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创业融资需求,创业投资者及风险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以及普通投资者的股份流通需求,能够为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培育上市资源,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有助于扩大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不同融资渠道的资金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相互匹配关系,优化融资结构对于促进企业发展、保持稳定的资金供给至关重要。由于国内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门槛较高,对上市公司的规模、业绩、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的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较难达到其上市条件。而场外交易市场的上柜条件低于证券交易所,上柜费用也较低,达不到证券交易所上市条件的股份公司可以在这里通过公开发行或定向增资等方式进行上柜直接融资,有助于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改善此类企业的融资环境,为其加强自主创新,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供强有力的资本支持。

目前,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在难以满足现有资本市场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很难获得持续稳定的资金供给。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拓展了资本市场积聚和配置资源的范围,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与其风险状况相匹配的融资工具。

(三)有助于从源头上减少非法证券活动

由于我国场外交易市场正在逐步完善过程中,非上市公开发行股票制度未有效建立,大量非上市股份公司缺乏合法的股权流通和直接融资渠道,广大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导致近年来变相股票交易、地下股票交易市场屡禁不止,非法发行股票和非法经营未上市公司股票活动在我国部分地区时有发生,少数产权交易机构违规公开组织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活动,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但是公司股份天然具有流动的特性,存在转让的要求,场外交易市场为其提供了流通转让的场所,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兑现及投资的机会。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积极拓展正道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各方的合理需求,将有助于从源头上压缩非法证券活动空间,维护证券市场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

(四)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资本定价和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等功能

场外交易市场与证券交易所市场一样,具有优化资源配置、资本定价和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等功能。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在场外交易市场挂牌后,通过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企业股权价值在市场流通中能够被投资者有效挖掘,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而企业股权资本的准确定价,可以引导社会资本向符合产业政策、具有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聚集,进一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

此外,场外交易市场通过实行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和规范的公司治理制度,强化对挂牌企业的外部监督,有助于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实行经营者和业务骨干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相结合的股权激励约束机制,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留住科技管理人才、实现长远规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为投资者提供风险分层的金融资产管理渠道

资本市场是风险投资市场,不同投资人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场外交易市场能够增加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供给、提供必要的风险管理工具以及风险的分层管理体系,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了更多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满足投资者对金融资产管理渠道多样化的要求。

二、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股份转让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股份转让市场面临三大问题:一是交易不活跃,二是融资难,三是各方生存难。以新三板交易数据为例说明,从2006年1月23号到2011年12月底,六年时间里融资总量是14亿元,其中77%是来自于同一个证券公司主导下的;并且这六年里一共交易了20多亿元,20多亿元里51%也来自于同一个证券公司的撮合交易;而这个市场的组织者、监管者中,参与这个市场的62家券商盈利的只有一个。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场外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影响着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为此要提高场外市场交易的活跃性,实现场外交易市场融资功能的正常发挥,保证场外资本市场得以生存并能发展。

我们认为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引入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制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证券柜台交易市场。作为金融市场制度创新的产物,做市商制度在美国纳斯达克(NASDAQ)市场取得巨大成功。1971年2月,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规范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做市商制度初步形成。目前国际上引进做市商制度的品种囊括了股票、商品期货、金融期货等各种品种。

目前全球前十大交易所中有8家均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做市商交易制度,全球主要的场外交易市场都实行了做市商制度。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做市商制度在场外交易市场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做市商制度能有效地保持市场的流动性,促成市场大宗交易并维护市场的稳定性,有利于市场有效性的提高和股权推介,并且能够适应场外交易市场的特点。

做市商制度能有效提高市场的流动性。由于交易指令流的不确定性,证券的供求双方在时间和数量上很难达到一致,使市场不可能在同一时点上出清所有的买卖交易指令,这就需要做市商通过设立买卖报价提供即时,以出清所有满足价格要求的交易指令,保证交易的即时性和证券价格的连续性。做市商可以通过平衡市场供求关系,使买卖订单成交率提高,从而提高市场流动性。

(二)柜台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获准启动柜台交易业务试点的证券公司共15家,有条件的券商也在积极准备开展柜台交易业务。

1.主要问题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证券公司在柜台市场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第一,上柜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类似,券商的专业优势体现不够。目前柜台市场刚刚起步,上柜的产品多以理财产品为主,在收益水平、投资者门槛、投资标的等方面与银行理财产品非常类似。在以间接金融为主的现状下,证券公司的理财产品与银行相比一方面缺乏信用优势,另一方面差异化优势体现不够,市场竞争力不足。理论上讲,证券公司在产品创设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尤其是结构化、个性化金融产品,更是证券公司之所长,但因受制于政策和机制因素,证券公司在产品创设方面没有展示出应有的优势。

第二,产品种类有限,同质化程度较高,业务尚不成熟。以往证券公司主要从事通道类业务和资产管理,附带部分自有资本金自营业务,最近一年开始转向以交易驱动、客户驱动和产品驱动的资本中介业务,包括融资融券、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质押式融资、股票收益互换和利率互换等。但这些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高,未能体现证券公司的差异化优势,并非场外市场的主流;加之我国固定收益产品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在此基础上的个性化产品创设较为困难,因此真正的柜台市场业务还不成熟。

第三,资本金不足限制了证券公司在场外市场的做市能力。资本中介业务对券商的产品开发、定价、销售等能力以及资本实力都是考验,与以往的通道业务相比,无论是在技术含量还是风险控制方面都有更高要求。对我国多数券商而言,场外市场交易最大的限制就是资本金不足,因为无论何种产品,在场外市场都需要券商作为交易对手方,因此需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提高杠杆率。

第四,后台支持体系和风控体系的建设尚未跟上。目前,证券公司资本中介业务刚刚起步,在这一过程中,与产品相关的托管、清算、估值等一整套后台支持体系尚在探索阶段。另外,业务模式的转变对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包括如何对资本中介业务涉及的杠杆率进行度量和监控、如何对场外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价与管理、如何合理收取客户保证金并实施担保品管理等,这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2.政策建议

对证券公司柜台市场发展涉及到的相关问题提出的政策建议。

(1)加强监管、放松管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从国外经验来看,场外市场的发展是由市场上各参与主体自发组织形成的,自下而上的市场化创新机制是推动场外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证券市场自发展伊始,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动方式,但是这种发展方式对于场外市场的发展并不一定适合,因为场外市场与场内市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个性化和多样化。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市场上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场外市场的发展作为一项创新业务将无从谈起。

创新是企业与生俱来的本能,只要有市场经济,企业就有创新。金融创新是市场与管制博弈的结果,当市场主体普遍丧失创新能力时,资本市场必然丧失它的基本功能。对于监管机构而言,核心是加强监管、放松管制。在业务试点初期,鼓励证券公司大胆尝试,并且容许在规模可控的情况下去试错。正如总理在新一届政府记者招待会上所说,“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奠定柜台市场发展的基础

柜台市场是一项创新业务,证券市场原有相关法律法规在很多地方可能不一定适合柜台市场发展需要。以资本中介业务为例,这是典型的自营业务和经纪业务的交叉业务,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存在大量的这类产品,对于自营业务的界定也是一个大自营的概念,所以像高盛这样的投行才能做到十几倍到几十倍的杠杆。如果再按照现有的信息隔离墙制度,资本中介业务将难以发展。同时,很多新的业务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出现真空地带。以质押融资类业务为例,收益权的转让没有明确的法规支持。

(3)选择试点推行做市商制度

在柜台交易市场发展中,做市商制度是其核心内容。交易功能,尤其是做市功能体现了柜台市场的组织功能、定价能力、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是其成功运行的关键。根据美国证券业与金融市场协会(SIFMA)统计,2001-2010年间,美国证券业做市交易收入占行业净收入比例均值为6.17%。

长期以来,我国券商提供的交易服务主要是买卖证券和通道服务。我们认为,在风险由证券公司自担的情况下,只要不违背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应该让证券公司承担起做市的信托责任。因此,建议客观分析做市商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条件,研究并出台相应的做市风险防范指引,厘清我国证券公司做市的权利义务。在起步阶段,可以选择部分资产规模较大、信用等级较高的证券公司进行试点。

前面已经提到,要区分传统投资型自营交易和资本中介型交易业务,有效地促进做市业务开展。目前按照传统自营投资范围、持仓比例以及净资本的扣减规定,做市商很难履行好做市义务。区分投资型自营和交易服务型自营,对于资本中介型交易业务适当放松,在投资范围以及监管指标分开监管,更有利于资本中介业务发挥自身的作用。

(4)实行产品的分类备案制度

随着我国柜台市场和场外市场的逐步发展,类标和非标产品的种类将更加丰富。为提高产品创新和推出的效率,建议尽快厘清产品的类型及归类方式,并根据大类原则提出相应的备案条件和程序。比如,是否可以根据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将其进行分类,然后根据类别向协会统一备案,各类别下的具体产品则无需备案。同时,要研究如何根据不同类别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交易特征制定恰当的投资者准入门槛,做到控制风险和活跃市场之间的平衡。

柜台业务产品的推出应本着私募产品为主、客户需求为本、审慎控制风险、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产品的选择与开发设计。在业务开展初期,柜台产品应该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在公司柜台市场试运营期结束后,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监管部门的许可,积极探索开发场外基础金融产品、场外金融衍生产品。

(5)鼓励证券公司开发金融衍生品,大力发展资本中介业务

国外成熟经验表明,发展场外市场业务,必须把证券公司资本中介业务做起来。资本中介业务就是券商以股票、利率、汇率、大宗商品等基础资产为核心,满足客户为了避免基础资产价格波动、提高产品流动性的需求,规避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在柜台上为其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这种产品与服务是非标准化,它是证券公司核心附加值之所在,是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提供的,通过资本中介业务,证券公司的基本功能得以解冻、复活和强化。

(6)行业内柜台交易系统间应该互联互通

目前证券公司正在积极建设各自的柜台交易系统,交易系统间尚未形成互联互通。我们认为互联互通在短期内应该不需要,如果需要,可以借鉴美国场外市场相应规范。如果计划实现未来柜台交易系统互联互通以及互通带来的信息共享,建议组织行业内公司成立相关技术指引组、接口标准组讨论互联互通的接口标准和数据标准。

(7)对相关业务规则的建议

证券公司开展柜台业务就需要完成柜台交易产品的发行(或独立设计金融产品)、定价、承销、登记、交易、结算、托管、交收、过户等各个交易环节,承担发行人、管理人、承销人、交易渠道、过户人等多种职能。出于风险防范的需要,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交易对象的选择。证券公司柜台交易定位为多层次证券市场的组成部分,是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三板市场的补充。因此证券公司柜台交易对象应定位为与其他市场互补的产品,如小企业非上市股权、高风险高收益债券、证券公司设计的金融产品等,以丰富证券公司产品线,提高证券公司竞争力。

第二,客户的选择。由于是证券公司自主销售,客户对象首先是证券公司自有的客户,根据交易对象风险及收益程度不同,可对客户设置不同的参与门槛,即体现销售适当性管理,又提升服务水准,同时还能增加客户的忠诚度。

第三,对证券公司综合能力的要求。在证券公司柜台交易业务中,证券公司要承担发行人、承销人、管理人、托管人等多种职能。其中目前功能较为模糊的是登记和托管。在登记方面,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登记业务较大程度地依托中登公司进行,证券公司在登记业务方面,无论系统建设、制度建设还是实际经验都较为欠缺。在托管方面,目前证券交易所证券持有模式有透明持有体系和非透明持有体系。场外交易市场也应建立类似的透明持有体系,由场外交易证券的登记机构(可以是发起证券公司)簿记维护各参与证券公司的证券总账,证券公司簿记维护投资者证券明细账,并将投资者证券明细账提供给登记机构,达到投资者证券明细账透明,投资者也可通过登记机构提供的便捷路径,另路查询和监管其证券资产安全。

第四,账户体系和产品代码的要求。对客户账户,借鉴开放式基金业务中账户体系的经验,宜采用客户身份证明文件号码为唯一标识的账户体系,保证客户在各交易环境中账户号码的一致性;对产品代码,应建立明确的规则,体现产品分类、证券公司代码等多方信息,同时不重不乱。

第五,信息和监管的模式。在证券公司自主交易的模式下,信息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应建立严格的制度规范和严厉的处罚措施,才能保证交易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三、场外交易中的盈利模式分析

场外交易是目前资本市场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国内证券公司在场外交易业务上还没有建立有效的盈利模式,例如:公司的挂牌业务,目前证券公司从事此项业务的收入仅能覆盖部分成本,有的收入来源还需要园区的补贴。这种现象也影响了证券公司介入此类业务的积极性。要想改变目前这种状况,使场外业务成为证券公司的一项真正的盈利业务,就有必要研究和分析证券公司在场外交易业务中的盈利模式。

(一)场外交易市场的业务链

从场外交易市场业务流程看(如图1),企业在场外市场挂牌前共涉及5项业务,包括项目的立项,券商的尽职调查、证券公司内核、报监管机构审核和项目的挂牌,企业挂牌后会涉及的业务内容包括股份转让、定向增资、持续督导和转版推荐等。

(二)证券公司参与场外交易市场业务的盈利模式分析

目前券商参与场外交易市场业务的盈利模式主要是,投行业务相关的企业挂牌费、持续督导费、定向增资财顾费及转板承销保荐费,经纪业务相关的撮合交易佣金收入。其中:挂牌费、定向增发费属于常规性的收入,但目前受制于市场规模较小,收入微乎其微,而新三板挂牌企业转创业板、中小板IPO给投行业务带来的收入是最大的,但该项收入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

1.企业挂牌前:立项到挂牌—— 企业挂牌费

对于主办券商自身而言,企业从立项到真正实现挂牌,给主办券商带来的收益仅仅是一次性的企业挂牌费(每家 60~100 万元不等)。

2.主办券商的持续督导—— 持续督导期费用

从目前持续督导期的收益情况看,主办券商收取每家企业每年5万左右作为持续督导期间费用,微薄收益一定程度影响主办券商的积极性,而在2012年新三板推荐挂牌工作总结中,证券业协会指出主办券商在尽职调查等六项工作中的不足,强调应发挥市场利益机制,并以终身督导制带动实质性审查。终身督导对主办券商推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大的动力,企业挂牌上市后可能还将涉及到定向增资、改制重组、产业规划、转板等多项可能,主办券商将在持续督导过程中分享企业的成长。

3.股份转让—— 交易佣金

股份转让为主办券商贡献了相应的交易佣金收入,随着新三板扩容的推进,市场交易活跃度的提升,交易佣金收入也将趋于增加。

4.定向增资—— 定向增资财务顾问费

目前新三板挂牌企业定向增资在企业条件、增资对象、人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限制,如机构投资者、企业原股东及公司管理层等,且挂牌企业整体融资额偏小,一定程度影响定向增资募资规模,进而影响主办券商的定向增资财务顾问费。倘若后续扩容后,定向增资对象放宽至营业部客户等群体,能进一步提升融资速度和交易活跃度,而对于主办券商而言,则将投行业务和经纪业务有效地关联起来,投行业务能获得定向增资顾问费,经纪业务也能结合新三板开发更多的理财产品,改善业务收入情况,最终实现业务链条的良性发展。而随着目前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的启动,符合条件的新三板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私募债来募集所需资金,主办券商可借助其资源、渠道等优势,为其提供相关金融服务获得一定的承销收入。

5.转板 —— 转板承销保荐费

新三板市场启动至今,已有6家企业实现中小、创业板的IPO上市,包括久其软件、北陆药业、世纪瑞尔、佳讯飞鸿、紫光华宇和博晖创新,此外,还有东土科技、安控科技等企业已顺利过会。IPO 承销是目前投行各项业务中附加值最高的业务,对于主办券商而言,挂牌企业实现IPO上市给其投行业务带来的收入是较为可观的,而其在转板承销业务中所担任的角色与一般企业IPO没有区别,如制作承销材料等,但该笔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挂牌企业可以自主选择其转板承销保荐机构,主办券商与承销保荐机构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且挂牌企业IPO也存在被否的可能性。后续随着转板制度的健全,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之间建立绿色的转板机制,挂牌企业能够实现在不同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流动而不用通过IPO流程,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将得以实现,企业挂牌积极性提升,也将保证主办券商转板相关收入的稳定性。

6.做市商 —— 价差收入

券商面对一个交易群体,券商同时推出某些证券的买入与卖出价格,投资者可以根据券商的报价向其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证券。两者之间的差额即是券商可从中获取的差价收益。

(三)证券公司参与场外交易市场业务的综合经济效益分析

作为连接挂牌公司与交易平台的桥梁,从挂牌、交易、再融资、转板、IPO,主办券商在各个环节均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因此,在新三板扩容与改革浪潮下,券商将迎来重大盈利提升机遇,将成为制度改革的主要受益者之一。从潜在的市场规模看,未来挂牌企业数量存在较大增长空间。随着新三板试点园区的进一步扩充,新三板企业储备数量非常可观。

目前,全国80多个高新科技园区的企业总数超过5.1万家。以1% 的挂牌率测算,未来1~2年内新三板挂牌企业将达到500~1000家。粗略估计,在进入稳态之后,新三板最终的挂牌企业有可能达到5000家、日均交易额有望达到50亿元、年交易额可突破1.2万亿元。因此,单就新三板扩容来说,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随着做市商制度的引入,未来3~5年内新三板的收入情况将与目前不可同日而语,做市商业务将占新三板业务收入、盈利的绝大部分,该业务也将成为券商重要盈利点。从美国成熟市场经验看,伴随着NASDAQ的成功,做市商在增强股票流动性和提高市场知名度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市商也因此获得了丰厚收益。短期内做市商业务对证券行业的收入贡献有限,但长期看,做市商制度将给证券公司的业务模式带来革命性变革,将全面提升券商的资本中介服务职能,也将是场外市场业务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为做出相应的盈利提增预测,进行几个假设:

谨慎情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数量年均增长率为3%,2013、2014和2015候选挂牌企业数量比例为47%、53%、57%,挂牌率提高到2015年的4%。

中性情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数量年均增长率不低于4%,2013、2014和2015候选挂牌企业数量比例为51%、63%、75%,挂牌率提高到2015年的6%。

乐观情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数量年均增长率不低于5%,2013、2014和2015候选挂牌企业数量比例为60%、80%、100%,挂牌率提高到2015年的10%。

1.挂牌业务收入

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前,没有改制的需要券商介入协助改制,券商可收取改制费用;如果已改制,则需要支付审计费、律师费、主办券商推介费等。在这个过程中,目前券商全程收费总计约在80~120万元之间。按平均收费最低档次80万元计算,同时主办券商每年可向已挂牌企业收取3万元年费。

2.定向融资顾问费

新三板企业在初始挂牌时并未融资,而是在挂牌后可采取定向增资的方式进行私募融资,因此挂牌企业存在一定的定向融资需求。以每个定向增资企业平均增资额6000万元、定向增资费率约4%、谨慎估计定向增资企业占挂牌企业比例从2012年约12%逐渐提高到2014年的30%左右计算。

3.交易佣金收入

作为经纪业务之一,券商在新三板撮合交易可收取交易额0.3%的交易佣金费用。未来新三板扩容后,随着新投资者的引入和交易机制的完善,每年交易额有望持续扩大。2012年新三板挂牌企业交易量0.81亿股(总股本57.1亿股),交易金额4.91亿元(总市值307亿元),年换手率约1.4%(0.81/57.1),年交易额占总市值比1.6% (4.91/307)。 台湾2003-2011年年平均周转率22.84%,与之相比,新三板换手率有较大提升空间,谨慎假设周转率三年提升至台湾可比市场水平(20%)。

4.转板承销收入

在新三板挂牌交易企业因为在规范运作方面较易获证监会认可,从而在未来更易顺利实现转板上市或通过“介绍上市”并再融资。2011年97家挂牌企业有2家实现转板上市,转板率约2%,谨慎估计平均单个企业募资规模约5亿元。以2011-2012年的数据保守估计(注:2012年IPO暂停,属于特殊情况),转板率每年上升1%。

5.资本中介业务收入测算

目前来看,券商在新三板开展的资本中介业务主要是做市商业务。虽然当前新三板尚未引入做市商制度,但监管层正积极研究相关交易机制,并计划在市场逐步完善之际适时实施推进。在新三板引入做市商制度后,做市商业务收入可成为券商长期的收入来源之一。台湾兴柜市场做市商价差平均约5%,做市商交易占比平均约30%。参比台湾市场,2013-2015年券商做市商业务收入可预测如表1。

综合各项传统通道业务收入和资本中介业务收入预测,2013至2015年,新三板相关业务收入占比进入快速增长期,在市场中性情景下,预计收入占比2015年可达到4.67%。在乐观情景下,新三板业务收入贡献可达10.97%(见图2)。

面对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大部分有条件的券商都在专业人才培养、企业资源储备和业务基础建设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他们期望抓住机遇、在未来场外市场业务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

未来新三板业务不仅有承销收入,还可以提供更多特色服务,体现券商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一是可以在挂牌公司的重组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随着场外市场业务的发展,挂牌公司的重组会很多,券商可以发挥专业的指导、推荐合格的投资方等作用。二是可以在定向股权融资中发挥更大作用。例如将营业部中符合条件的证券投资者纳入定向增发阵营。三是可以在挂牌公司估值研究上发挥作用。券商可以发挥其研究优势,构建适用于场外市场挂牌公司的估值模型,开展具体的估值研究服务等。

证券公司未来可以全方位发展场外市场业务,探索建立全国性场外市场的多层级业务模式。全面开展挂牌、增资和转板业务,不断提高公司在全国性场外市场的挂牌占有率。联动开展债券发行、收购兼并和直接投资等业务。积极主动介入当前区域性场外市场建设;研究建立场外市场做市模式,大力开展做市业务。力争首批成为场外市场做市商制度主导券商之一,并快速取得市场主动权、确立市场影响力,努力成为市场的组织者、流动性的提供者、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此外,还将充分发挥公司在产品创新、信息技术以及客户基础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建立面向公司客户的证券公司柜台交易市场。设计开发包括非上市股权、中小企业私募债、资产管理类OTC产品以及其他非标准化的OTC产品,建立可为各类OTC产品提供交易撮合、账户管理、清算托管、产品估值等服务的统一平台。

场外市场初期对于券商收入的提升幅度为5%左右,考虑到成熟阶段场外市场股本扩大以及活跃度迅速提升,预计成熟阶段场外市场收入占券商收入比重可达到25%以上;券商还可以获取做市商交易收入,为企业客户提供并购融资服务收入,通过并购基金等,直接投资收入,在OTC市场发售认股权证等衍生品相关的收入等,进一步丰富券商的收入结构。

(四)海外投行在场外交易市场中收益情况及启发

尽管不同国家、不同证券公司对其证券业务的划分和名称都不尽相同,但一般而言,证券公司或投资银行的业务主要可以分为:投行业务(包括股票债券的承销业务、兼并收购等方面的财务顾问业务)、销售交易与经纪业务(包括零售经纪、机构经纪、做市业务、清算托管、融资融券等证券服务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与自营业务四个部分(见表2)。

国际一流投行,其主要业务大都集中在销售交易业务领域,通过自身的风险识别与风险定价能力,将自主创设的产品、代销的产品或者各类组合产品销售给客户。 而销售交易与经纪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经纪业务(买卖证券交易的手续费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约为13~18%),做市交易业务(占32%)、产品创设业务 (占7%~9%)、证券服务业务(融资融券的利息收入等,5%)。从产品上可分为固定收益/外汇/大宗商品业务(FICC)、权益(Equity)业务两大块,业务范围和收入形式如表3列示。

一般来说,证券公司的债券和衍生品业务以场外市场为主,股票业务则以场内交易(交易所市场)为主。以高盛为例(如图3~5所示),其机构客户服务业务下设 FICC和证券部,前者作为机构客户的交易对手方在利率、信用、抵押债券、外汇和实物商品交易等领域提供做市服务,后者不仅提供证券产品的做市服务,还提供机构客户在股票及衍生品市场大宗交易、信用交易等服务。

高盛等国外证券公司的营业收入中52%来源于固定收益产品,其中大部分是场外市场的交易与做市业务收入。而场外市场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要交易场所。作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交易主体,证券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衍生品名义价值是其总资产的数十倍,其中90%以上是场外金融衍生品。表4列示了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公司持有的金融衍生品的名义价值规模。

海外市场发展情况说明,场外市场在整个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处于基石地位,其挂牌企业规模和活跃程度甚至超过主板和创业板市场。以美国OTC市场为例,挂牌公司最高达6418家、日均交易量17.8亿股。而我国,截至2011年底,新三板累计成交仅0.95亿股,成交金额5.6亿元,年换手率不到3%。这也说明中国场外市场业务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参考文献:

[1]侯外林,聂旺标,沈丽.关于加快发展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思考[J].广东经济,2011(7).

[2]季仙华,齐兰.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J].中国市场,2012(46).

[3]胡经生.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市场研究篇(3)

关键词:市场导向;存在问题;研究展望

市场竞争中,营销活动为企业创造了巨大利润而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对其营销绩效关注越来越多。是否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经营活动,市场导向程度如何等,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营销绩效。因此,近年来“市场导向”成为营销学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市场导向(market orientation)的概念来源于“市场营销观念”这一管理哲学。kohli和jaworski在1990年4月的《营销月刊》(journal of marketing)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市场导向就是营销观念的实践,在经过大规模定量的实证分析研究后,提出了市场导向的概念:“市场导向概念的表层含义基本上就是对市场营销观念前两个支柱——即以顾客为中心和营销整合——的更准确更具操作性的解释”。随后又继续将市场导向正式定义为:由三种组织范畴内的活动——市场信息的创造、信息在公司部门间的传递以及对信息的反应——所构成的一维概念。同时指出,市场导向是“最有效率、最有效益地产生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的必要行为,进而为公司创造优异成就的文化”。此后,国外学者们在市场导向文化含义上产生了分歧,有学者认为“市场导向是一种深深根植于公司文化里的哲学概念”,即是企业经营的一种无形观念;有学者从公司行为的角度阐述了对市场导向的认知,“较少强调组织思想意识,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市场导向的行为表现上”,认为其重点是“支持市场导向的信息处理活动”,并由此引发了对该理论研究的热潮。

一、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导向(market orientation)研究由于kohli和jawoski(1990)、narver和slater(1990)及ruekert(1992)的著述而成为营销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在随后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它已成为营销学界和实务界广泛接受的原则。不同学者从多角度对市场导向的内涵、测度、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来建立市场导向系统的理论模型。纵观市场导向理论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市场导向的概念与内涵、市场导向的测量、市场导向与绩效/其他变量关系三大方面(如图1所示)。

图1市场导向研究概况图

(一)理论内涵

在市场导向的定义与内涵研究上,国外学者在长期的研究中主要从五个角度进行了界定:(1)行为观点(kohli和jawoski,1990,1993;ruekert,1993;day,1994等),例如,认为市场导向就是营销观念的实践,强调“市场信息的创造、信息在公司部门间的传递以及对信息的反应”。此后,jawoski等人(2000)进一步提出将市场导向划分为市场驱动(market driven)和驱动市场(market driving),从与市场结构关系方面丰富了市场导向的内涵。(2)文化观点(narver和slater,1990,1994;deshpande,farley和webster,1993等),例如,认为其是企业经营的一种无形观念,“市场导向是一种深深根植于公司文化里的哲学观念”,包括行为要素的文化(如narver和slater,1994)和严格意义上的文化(如deshpande,farley和webster,1993)。(3)系统基础观点(如becker和homburg,1999),例如将市场导向定义为组织不同的管理系统以市场导向方式设计的程度等。(4)关系观点(如helfert,ritter和walter,2002),试图从关系管理的角度来阐述市场导向。(5)多层面观点,即有学者指出,市场导向是多层面的,并不是一个“一维的概念”,尝试给出市场导向理论的整体框架,例如,john w.cadogan(2003)在综合其他学者成果基础上,提出市场导向包括“价值观、行为准则、物化标志和行为准则”四个层级,指出市场导向是一个宽泛的观念而不是只有某一层次的概念。

(二)市场导向测量

在对市场导向理论内涵研究的同时,学者们也着手对市场导向程度的测量研究,即市场导向量表的开发。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成果是narver和slater(1990)提出的mtkor量表,以及kohli、jawoski和kumar(1993)提出的markor量表。mtkor量表主要由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和职能间协调三个行为构面组成,而markor量表则从情报的产生、情报扩散和情报相应三个构面来发展量表。此外,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的测量工具,例如,deng和dart(1994)在mtkor量表中加入了“利润导向”的构面;gray等(1998)提出了包括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职能间协调、响应性和重视利润的五维度量表;deshpande和farely(1998)开发了更为简洁的mortn量表。

(三)市场导向度与其他变量关系

自kohli和jawoski(1990)提出“市场导向程度越高,企业经营绩效越好”的假设以来,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成为研究重点之一,在随后的研究中学者们从实证角度对此命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在市场导向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出现了分歧,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市场导向与经营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例如,narver和slater,1990,1994;kohli和jawoski,1993;hooley,1999;charles r.等,2008;omar merlo等,2009),部分学者则发现两者之间正相关关系极其微弱(例如,diamantopoulos和hart,1993;au和tse,1995;bulent menguc等,2008),甚至部分研究并没有发现两者之间有任何关系(例如,greenley,1995;han,1998等)。其后,一些学者针对上述研究结果的不一致现象,试图引入中间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解释(例如,narver和slater,1995;han,kin和sricastava,1998;matsuno和mentzer,2000;yinghong(susan) wei等,2009)。

(四)国内研究概况

市场导向理论在国外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国内对该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外市场导向理论的综述、比较、探讨(周熙,2005;王胜等,2006;张婧,2006;刘石兰,2007;陈凯,2008等),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较少(邵兵家等,2005;王永贵等,2008;刘石兰,2008等)。另外,对市场导向程度的本土化测量研究较少,市场导向理论的实证研究局限于验证性研究,且在实证研究中对企业绩效、组织绩效、营销绩效的概念区分不明显。

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纵观市场导向理论研究现状可见,学术界对市场导向理论内涵还未形成共识,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阐述形成了不同观点派别。由于持有不同的观点,所以形成了对企业市场导向程度测量的不同量表。在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或其他变量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中,也得出了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针对上述情况,部分学者在尝试整合理论内涵的框架,力求得出一个涵盖市场导向大多数方面的多维度概念。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在不同组织层次上研究市场导向与经营绩效关系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例如lings,2002;等),应注意宏观层次(felton,etc.)与微观层次(kohli and jaworski,etc.)的分析层次问题,因为不同的分析层次会影响与其他变量之间的作用。在此方面,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成果,需要继续深入探索,不过也有学者提出研究一定的分析层次可能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john w.cadogan,2003)。

本文认为,市场导向理论研究除了上述观点差别、分析层次的问题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造成市场导向程度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结果的不一致。首先,实证研究样本的情境问题,即样本企业的发展阶段、所处经济环境、市场竞争程度等多方面经营情境,这是影响一个企业采取何种战略的重要情境因素。其次,企业类型与行业类型依赖问题,即不同的行业特点、不同的企业类型会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导向与策略选择,例如纯粹的制造业企业与服务企业在市场导向不同维度的体现上肯定会有非常大的差别,进而影响分析结果。最后,绩效测量导向差别问题,即不同的绩效测评导向包含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有的侧重财务指标,有的侧重非财务指标,会得出不同的绩效结果,进而产生不同的关系研究结果。

三、研究展望

针对市场导向理论研究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以下几方面内容可能成为市场导向理论今后的重要研究主题。

第一,市场导向行业依赖性问题研究。通过对来自不同行业类型的企业样本的对比研究,探索市场导向理论是否存在明显的行业依赖情况,即是否有些行业内企业市场导向程度越高绩效越好,而另一些行业市场导向程度与绩效关系不大。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具备市场导向与绩效呈现正相关的行业具备何种特点或企业类型情况如何。

第二,市场导向研究的分析层次问题。基于不同的分析层次,市场导向程度会有所差别,进而对绩效的影响作用也会产生差别。通过对组织中不同层次市场导向程度的研究,探索其对最终组织绩效是否存在差别,为市场导向的执行提供重要参考。

第三,市场导向本土化量表的开发。市场导向研究受多方面情境因素的影响,已有的研究成果及量表工具都是引进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而中国企业所处市场环境相差甚大,因此很有必要开发适用的本土化量表。

第四,对市场导向理论内涵的多层面整合,也可能成为将来的研究重点之一。这些,都是市场导向理论已有研究成果尚欠缺的地方,也是市场导向理论体系形成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将会对市场导向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重要的实证支撑。

参考文献:

[1]bulent menguc,seigyoung auh,conflict,leadership,and market orien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25(2008):34-55.

[2]charles r.taylor,kyung hoon kim,etc.does having a marketing orientation lead to higher levels of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andbusiness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he korean robotics industry[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37(2008):825-832.

[3]dess g.g.,robinson,r.b.,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the absence of objective measur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65-273.

[4]diamantopoulos,adamantios,hart,susan,linking market orientation and company performance evidence on kohli and jaworski’sframework[j].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1993,1:93-121.

[5]greenley g.e.market orientation and company performanc: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uk companies[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5,6:1-13.

[6]han,j.k.,kim,n.,srivastava,r.k.,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s innovation a missing link[j].journal ofmarketing,1998,62:30-45.

[7]hooley,graham john fahy,tony cox,jozaef beracs,kraysztof fonfara,boris snoj.marketing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ahierarchical model[j].journal of market-focused management,1994,4:259-278.

[8]jaworski,b.j.and kohli,a.j.,market orientation: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3,(3):53-70.

[9]john w.cadogan,多角度看市场导向范畴的界定:对理论发展和知识积累的意义.marketing changes[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86-107.

[10]matsuno,ken,mentzer,john t.,the effects of strategy type on market orienta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marketing,2000,64(4):1-16.

[11]omar merlo,seigyoung auh.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market orientation,and marketing sbuunit influence on firmperformance[j].marketing lett.2009(20):295-311.

[12]slater,s.f.and narver,j.c.,does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moderate the market orienta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journal ofmarketing,1994,58 (january):46-55.

[13]slater,s.f.and narver,j.c.,market orientation and the learning organz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1995,59 (july): 63-74.

[14]venkatraman,n.,ramanujam,v.measuring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strategy research: a comparison approach[j].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1986,11(4):801-814.

市场研究篇(4)

对于不太了解市场研究行业的公司来说,若要对其进行评估实属难事。其实,只要考虑到市场研究公司的声誉、规模、人员素质、经验以及报价这几方面,就能较为有效的对市场研究公司进行评估,下面让我们就这几方面具体分析一下:

声誉

声誉是个综合性的评估标准,良好的声誉包含很多方面,因此它是个比较软性的标准。有些客户认为,那些常在媒体上发表调研报告的市场研究公司一定具备良好的声誉。这种想法虽然没错,但却很缺乏说服力。真正具备良好声誉的市场研究公司应该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能准时完成调查项目

高质量完成调查项目

遵守职业道德标准

公司规模版权所有

公司规模可细分为人员数量、办公室面积、专业设施、分支机构等很多方面。通过对市场研究公司规模的了解,就可以大抵知道这家公司的专长和所属的专业领域,以及调研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市场研究公司的人员一般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公司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等应是专职人员,而访问员、复核员、编码员、行业专家等一般是兼职人员,实地督导有些是专职的,有些则是兼职的。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是判断公司实力的一种比较硬性的标准。办公室的面积同样反映了一个公司的规模。另外,从办公室的整洁程度与部门设置情况上可以看出一个市场研究公司的管理水平。

不同的市场研究公司要求的专业设施有所不同。比如,一个擅长做电话调查的市场研究公司应该有专门的电话设备,如隔开的电话间;一个常做定性研究的公司应该有为举行FOCUSGROUP而准备的单面镜房间等。

分支机构方面主要指的是其(或在各地的合作伙伴)能够保证它在其他城市的实地执行能够顺利地进行,这里的顺利不仅包括时间,也包括质量。有些公司在外地的执行都由合作伙伴来进行,有些公司则倾向于自已在当地设分支机构。一般来说,大多数公司实行有效控制成本,多采取与外地合作伙伴共同进行的形式。

人员素质

这里所谈到的人员素质是一些基本的素质,如受教育程度、专业知识、敬业精神等。除受教育程度外,其他的指标都很难量化,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人对个人素质的判断指标不尽相同。

经验

"经验"有两层含意,一方面是市场研究公司成立时间的长短,另一方面是该公司主要人员的从业经验。立业较早的市场研究公司对本行业的过去、现状及发展趋势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此外,其管理制度及各种规范也很完善。

在评估一家市场研究公司的专业经验时,公司主要人员的从业经验则十分重要。具备丰富经验的市场调研人员能够准确地定义客户的问题,对各种调查方法的优缺点了如指掌,能够及时处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无论是定量调查还是定性调查,这些经验都十分重要。定性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焦点团体座谈(focusgroups),一个有经验的主持人能很好的控制座谈的进程、调节气氛,从而调动每个参与者的主动性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除从业经验外,主要人员在某行业的市场研究经验也会直接影响到市场调研项目的质量。市场研究公司也有自己的市场定位,如IT、汽车、消费品等行业,这些行业经验使研究人员对本行业的背景资料、问题以及该行业产品的特性、客户构成、分销渠道,促销手段等都有很深入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研究人员设计调研方案,而且在数据分析时他们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释数据,给客户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报价

市场研究篇(5)

在传统的经济、金融学研究中,现实的人被简化为一个简单的理性人,即假定人们能掌握处理所有有用信息,总是能最大化其预期效用,显然这种假定是不现实的。这种以完全理性假定构筑的学说是无法通过经验科学方法来检验与研究人的内在本性的,也无法观察现实人的经济行为。

对完全理性的质疑,促使人们尝试用心理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金融问题,并试图以此来修正和检验经济、金融学的基本假设,于是便应运诞生了一门新学科——行为金融学。目前,对“行为金融学”一词还没有正式规范的定义,它主要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人们如何理解和利用信息,并做出正式的投资决策,以及在此过程中,人的行为认知偏差对决策的影响。田宏伟(2001)认为构成行为金融学定义的内容有三个方面:行为金融学把经典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与心理学和决策科学综合在了一起;行为金融学力图解释是什么造成了股票/证券价格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已被众多的研究证明是广泛存在的;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投资者是如何产生系统的认知偏差或称为有限理性(不完全理性)的科学。

事实上,正是因为投资者会产生系统的认知偏差或不完全理性,才导致证券价格出现各种异常。至于到底有哪些价格异常现象,它们又是由什么样的不完全理造成的,如何确定价格异常出现的市场条件,正是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所在。从总体上看,现有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是在两个方向上展开的:一是对主流金融理论缺陷的实证分析,研究在金融市场上发现的人们的诸多行为认知偏差;二是试图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金融市场上的异常现象。

·噪声交易理论

FischerBlack(1986)首次提出关于噪声交易的概念,他的论文是噪声交易理论以及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奠基性文章,是许多随后研究的出发点。Black指出,噪声的概念与信息的概念相对应,一直存在于金融市场中,而股价则综合反映了噪声与信息的影响。股票投资者也被分为噪声交易者和信息交易者。噪声交易理论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已成为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工具。

J.BradfordDeLong,AndreiShleifer,LawrenceH.SummersandRobertJ.Waldmann(1990)研究了金融市场上的噪声交易者风险,得到的结论是噪声交易者通过承担更多的由他们自己创造的风险(噪声交易者风险),可以比厌恶风险的理性套利者获得更高的回报。

LawrenceH.Summers(1986)的研究也认为,股票的市场价格会对非理性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敏感,因为当理性投资者接受市场价格是其基本价值的体现,并且不以自己对价值的判断作为交易的依据时,非理性投资者则相反,他们按自己对价值的(错误)判断作为交易的依据,这时市场价格就会对非理性投资者更敏感。

·期望理论

在行为金融学模型中,由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已故的特韦尔斯基(AmosTver-sky)提出并发展起来的期望理论无疑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DanielKahneman,andAmosTversky(1979,1992)),它向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DanielKahneman因此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不可否认,预期效用理论至今仍是现代经济理论的重要支柱之一,它给出了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理的简单精确描述。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实际情况下人的行为并不总是理性的,这使得效用理论在应用中会产生矛盾现象,最著名的当属阿莱悖论。Kahneman—Tversky的期望理论的提出,改进了预期效用理论的不足。在期望理论中,投资者的效用(价值)不再是财富的函数,而是获利与损失的函数;投资者也不再总是风险厌恶者。图1.1、图1.2分别是预期效用理论与期望理论的效用/价值函数。

可以看出,与标准效用函数相比,期望理论的效用函数呈“S”型——在获利区间凹,在损失区间凸,这与对人们风险偏好的实际观察结果是一致的(即损失厌恶)。

通过引入价值函数、概率评价函数、参考点等概念,期望理论更好地描述了人们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行为。许多异常现象可以用期望理论来做出合理的解释,如阿莱悖论、证券溢价之谜、期权微笑现象等。

·过分自信理论

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我们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过度自信。过度自信解释了许多股价异常现象,如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

W.M.DeBondt,RichardH.Thaler(1986)的文章“股票市场过分反应了吗?”是实证检验美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过度反应的奠基性作品。他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并指出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的原因都在于投资者的过分自信。

TerranceOdean(1998)对过分自信理论进行了详细综述和研究,并建立了过分自信的行为金融模型。由于过分自信,投资者有时会高估某些信息,有时又会低估,过分自信对金融市场的具体影响要看哪些市场参与者会过分自信以及信息是如何传播的。

首先,两个前提假设是:过分自信意味着交易者认为后验信息更准确(比实际上的准确性更高);交易者认为自己的私有信息比别人的私有信息更加可靠。

通过分别假定一般交易者、内幕信息交易者和厌恶风险的做市商存在过分自信,TerranceOdean分析了金融市场存在信息成本时的过分自信效应。在各种情形下,过分自信都会增大成交量和市场深度,同时降低投资者的预期效应。但是,对价格波动性和价格内在性质(以价格与基本价值差额的方差来衡量)的影响则依赖于过分自信的主体是谁。一般交易者和内幕信息交易者过分自信会增加波动性,做市商过分自信会减少波动性。

·主观概率理论

主观概率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特定命题正确性的相信程度。主观性体现在它是基于个人的知识和信念做出的评价。主观概率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决策过程的关键环节。

传统概率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ayesian决策准则所关注的都是事件发生的频率,其前提是事件能够反复发生。而对于一次性事件的概率估计,它们是不适用的。现实中人们又确实经常需要对不同的命题做出自己的评估。研究表明,人们在做出这类评估时,由于受到自身条件和知识能力的限制,无法得到最优结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意解,这使得人们可以凭直觉和个人经验解决复杂问题。这种实际决策过程的本质特点,促使科学家从行为认知的角度来研究决策过程,AmosTversky和DanielKahneman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试图用启发式方法来代替Bayesian分析。这一领域的研究被称为主观概率研究,期望理论其实是主观概率理论中的一种。

二、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科学的应用

在人类的认识上,首先是用相对简单的线性关系(线性模型)来刻画线性问题的定量关系,对于那些非线性因素不能忽略的情况,则往往采取线性近似或线性迭代的方法来处理,这样处理有时也能得到较好的结果,但这种情况一般只出现在比较“简单的”非线性问题中,或者只是研究系统的一些“常规”行为特征。随着人们对社会、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不敢“小看”非线性问题了。首先,就其本质而言,自然界是非线性的。其次,许多问题中的强非线性作用与长时间尺度的系统行为都不能用线性方法(包括线性近似)来刻画。第三,即使是一些表面看上去很简单的系统,也可能表现出令人惊异的复杂性(如确定性的随机性),于是,人们愈来愈重视对广泛存在于社会和自然中的非线性现象的研究,并由此而诞生了非线性科学。

最早将非线性科学用于经济学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斯徒泽(Stuzer),他于1980年发表的论文“一个宏观模型中的混沌动力学系统和分岔理论”,将李—约克(Li—York)定理和分岔技术应用于哈维尔默(Havelmo)增长模型,找到了该模型出现混沌的条件。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非线性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和金融系统。

分形学的创始人,著名的数学家BenoitB.Mandelbrot(1997)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金融市场价格变动的研究中,价格的变动可以用分形几何中的研究成果推导的模型加以解释。分形(多分形)的目的并不是要确切地预测未来,但是它们的确能对市场风险作出更切合实际的描述。分形是一种几何形状,其特点是可以分为若干部分,而每一部分都是最初那个整体在较小尺度上的翻版。在金融学中,这一概念并不是无根据的抽象,而是对一种简单明了的市场常识从理论的高度上重新进行表述。

埃德加·E·彼得斯(Peters.E.E,1996)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证据表明证券市场确实存在分形、混沌特征。认为证券价格并不是随机游动的,而是受到某种确定性趋势的作用,并具有对初始波动的高度敏感性,换言之,股价运动具有混沌性质。据此,彼得斯(1994)提出了分形市场假说,认为:(1)市场是由很多具有不同投资预期的投资者组成的;(2)与每一个投资预期相联系的信息集是不同的。只要市场维持这种分形结构,并且没有特征时间标度,市场就会保持稳定。当市场的投资预期变得一致时,市场就会变得不稳定,因为每个人都基于同样的信息集进行交易(Peters,1994)。

近年来,非线性动力学在证券市场研究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上,一个是证券市场是否存在混沌、分形等非线性特征的检验以及检验方法的研究,在证券市场应用混沌分形理论的前提是数据是否具有混沌性质,这就需要进行有关的统计检验。对股指数据是否具有混沌分形特征的统计检验也是当前股票市场非线性研究的热点。这些检验包括:长记忆与R/S分析、BDS检验、Lyapunov指数检验等。

另一个方向便是建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股价的动态行为,探寻证券市场价格波动行为的形成机理。最近几年,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如Arthur、Holland、LeBaron、Palmer和Taler(1997),Brock(1993,1997),BrockandHommes(1997,1998),BrockandLeBaron(1996),Chiarella(1992),ChiarellaandHe(2000),Gaunersdorfer(2001),GaunersdorferandHommes(2000),Lux(1995),TaiseiKaizoji(2000)等等。这些模型都是基于异质投资者上的,即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他们之间是有差别的,而非传统的金融研究将投资者简化为典型的理性人。

Brock和Hommes(1997,1998)(简称BH)提出了一个信念自适应系统(AdaptiveBeliefSystem简称ABS)的理论框架,其基本思想是:市场上的投资者是千差万别(投资者的异质性),其对未来的信念也是各不相同(信念的异质性),为适应环境,投资者的信念是变化的。人们通过不断的学习,选择业绩好的预测规则(信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的环境,这样就导致了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比例的变化,进而影响着资产价格的变动,而价格的变化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预测规则的选择,形成了二者相互作用的进化系统。ABS模型给出了一个易于处理的理论框架,而且理性预期均衡作为一个特例包含在该系统中。在ABS中有两个重要的噪声源,即模型近似的误差和经济基本面内在的不确定性。ABS能产生一些重要的实证研究和观察到的市场特征现象,如收益的不可预测性、厚尾、投机泡沫和波动集群性等。Brock、Hommes和Gaunersdorfer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对最初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扩展,Brock、Hommes和Wagener(2001)又提出了LargeTypeLimit(LTL)的概念来描述有多种类型投资者的适应性进化系统的平均行为。ChiarellaandHe(1999,2000)也对ABS系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展。

Lux(1995)模型企图刻画市场上投资者的“从众”行为或相互模仿的传染现象,描述了对基本面不完全知情的投资者的预期的形成。这些预期主要依赖于其他投资的预期和行为,模型刻画了投机者之间的相互模仿传染(递)的过程。模型通过投资者的态度(即买入和卖出)的变化来描述市场供需状况,而供需状况进而影响价格的变化,投资者买和卖两种态度的转变的概率引入了协同学的方法。Lux模型较好地刻画了市场中的从众行为,能很好地解释股市泡沫的形成、破灭(过度波动)和均值回复。Kaizoii(1998)模型与Lux模型相似,区别在于后者为微分方程,而前者为差分方程。TaiseiKaizoji(2000)又引入了统计物理学中平均场理论来研究股市泡沫和暴跌。

T.Vaga(1991,1999)提出的协同市场假定认为,市场价格的概率分布是基于以下两类因素在时间上的变化:基本的或经济的环境;市场中存在的情形偏倚量或“集体思维”的水平。随着两个因素组合的变化,市场状态也变化,可以达到四个不同的相:随机游动、过渡市场、混沌市场、协同市场。这样就把市场价格的随机变动与可能的混沌性质统一到一个框架下。换言之,把有效市场理论与分形市场理论统一为一体。这种理论虽然还缺乏实证检验,但对市场价格变化具有很好的描述能力。

三、从宏观到微观——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研究的是证券市场的交易机制和信息传导、价格形成机制,它对于全面深入了解证券市场交易过程,制定正确的投资决策及有效监管市场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微观结构理论主要研究股票市场的价量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它可以被用来建立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为股票价格预测服务。AnanthMadhavan(2000)把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研究内容归纳为四个方面:(1)价格形成,包括价格吸收信息的动态过程;(2)市场结构与设计,包括价格形成与交易规则之间的关系;(3)市场透明度,市场参与者观察交易过程信息的能力;(4)其他金融领域应用,包括资产定价、国际金融、公司财务。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以前的金融理论相比,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前的金融理论注重的是宏观分析和总量的分析,而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注重微观分析和变量分析;二是以前的金融理论多用演绎法,而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则主要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同时也注意运用演绎推理方法和行为分析方法。这两个特点实际上是反映了当代金融理论非常注重对“人”这一金融和经济活动中的主体的研究,这是当代金融理论也是经济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关于存货模型的分析、价格行为的分析等,都着重突出了对人的理和非理的发生及其原因的分析,从而使得对市场上的价格变动的分析更加深入。

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验金融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定量仿真与实验成为了可能,于是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实验金融学便产生了。

SantaFeInstitute(SPl)研究人员Authur,W.B.,J.H.Holland,B.LeBaron,R.G.Palmer,P.J.Taylor使用基于Agent的计算机模型来研究资本市场,建立人造股票市场ASM(ArtificialStockMarket),本质上开了实验金融学的先河。他们从1990年开始到1997年论文“AssetPricingUnderEndogenousExpectationsinanArtificialStockMarket”的发表标志着金融学中又一分支——基于Agent的计算实验金融学的诞生。

实验金融学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实际金融市场,如股票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在既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研究市场微观层次Agent(投资者)的行为来揭示市场宏观特性形成原因的一门金融学分支。

市场研究篇(6)

由于工作的缘故,我有很多机会接触到一些企业的BD经理和产品(项目)经理,得以感受到他们对产品创新的困惑。困惑的原因在于,产品创新这枚硬币的两面使他们很难取舍,我们来看:

硬币的正面:产品创新是关系到公司生死存亡的大事。《财富》杂志在说:“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三还是创新”。营销管理专家在说,产品创新能够避免价格竞争、通过产品差异化实现高额利润、扩大市场份额、利用过剩的生产能力、提高顾客忠诚度、满足用户千差万别的和不断提高的需求、提升品牌形象等等。

没有创新的企业会怎样?众所周知,不少“知名”品牌,它们的管理者在早期抓住商机一夜暴富,可最终难免过度竞争Ò卷入价格战Ò走下坡路的结局。归根结底,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缺乏创新能力。

硬币的反面:产品创新固然重要,创新的风险却很难避免。环顾四周,不难看到,技术的更新换代可谓一日三秋,市场机会可能稍纵即逝;而用户需求也许就是炒作出来的。看看 “宽带年”过后那些被“圈地运动”套牢的公司,看看尚未收回投资却面临ADSL/以太网/Cable Modem/无线等宽带接入方式挑战的ISDN,还有几年前倍受推崇如今却正在让位给IP over DWDM光网的ATM网、遭到互联网大潮的冲击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呢?……产品的生命越来越短了,过去电信设备产品的生命可以长达5-8年,而现在平均只有1-2年。如果你是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而你在决策时恰恰没有办法做到足够的前瞻,等待新产品的也许就是短命而无利的结局。

没错,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中的不少管理者失去创新的信心:有的公司在减少新产品开发的项目和费用;还有则回避创新,把“不做第一人”当作经商的座右铭。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一句笑话:“不上ERP是在等死,上ERP是在找死”,套用在产品创新上就叫做:“产品不创新是在等死,创新是在找死”。 产品创新两面性的现实体验

举一个亲身经历过的案例吧。

我的一个朋友参加了一个产品的项目小组,当我见到他时,样品已经开发完成了。我没有问他们是怎么想到要开发这个产品的,既然这个产品在国外也算是个很新很热门的东西,在中国又很少有人在用它,个中原因也就猜出个八九。听说,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是由某个高校的技术人员封闭式开发的。于是朋友跑来问我:你不是作市场研究的吗,快快帮我参谋参谋,这个东西如果卖2000多块钱(根据成本计算的),定位在机构客户,会好卖吗?什么样的机构会购买呢?

我想了想说,如果现在去做一个市场研究,那你要做好思想准备:因为我不能保证需要这种产品的潜在用户会占多大比例、有多少数量;他们更偏爱你们的产品呢,还是竞争对手产品;如果他们希望对这种的产品进行改进,你们还有多大的改动余地?等等。

如果调研结果不利于你们,那时会有三个方案给你选:

方案一:考虑到已经没有更多的研发费用,(假设)上市时机又不能错过,那么只好硬着头皮卖;

方案二:继续开发、生产、上市。可能要推翻前面的一些设计,甚至相当于重新研发一次,必须追加研发费用,上市也需延期;

方案三:立刻下马。

上面三种方案中,风险最大的是第一种方案。这是因为,很多产品尽管前期的研发费用很高,但与后期生产阶段和上市阶段的花费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弄不好会陷进“一步错,步步错”的泥沼里。一份国外的研究资料透露,从创意、到设计和样品制作,再到正式生产和营销,粗略的估计是每一个阶段的花销都将是前一个阶段的10倍(仅供参考,不保证每个行业都适用):

创意阶段

1

原型(样品)开发阶段

10

生产准备阶段

100

上市和营销阶段

1000

如果排除第一个选择,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案究竟哪一种好呢?最终还要看调研结果而定。假设调研结果表明市场机会确实存在,同时这家公司的资源足够开发和营销该产品,并且对未来的竞争有前瞻和应对策略的话,那么采取第二种方案较好;否则,只有第三种方案是最明智的选择。

我又告诉他,据一份国外调研资料显示,新产品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

1.目标用户界定不清

2.产品定位模糊

3.与竞争产品没有明显差异

4.上市时机过早或过晚

5.产品设计或性能差

6.公司资源不能支持

朋友面临的尴尬与上面六个原因多少都有些关系。据了解,他咨询我时,不止一个竞争对手已经或正准备推出同类产品,他们在对用户需求的把握、产品设计、价格、技术、品牌、配套服务等方面各具优势。而朋友在开发产品之前,对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很可能会尝到上市失败的苦果。

难道,产品创新就走进死胡同了吗?事实上,当产品管理者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开发程序后,创新风险本可大大降低。比如我接触的很多公司因采用市场研究作为决策的辅助工具,使新产品成功地被市场接受。

不妨再讲一个PDA产品的开发案例。

1999年后,中国个人PDA市场曾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膨胀;然而好景不长,2000年风云突变,巨额利润吸引众多新加入者参与竞争,终于在2000年底上演了价格大战;2001年以后,个人PDA市场开始呈现颓势。一方面,竞争迫使厂家利润率下降;另一方面,用户消费行为日趋理性,往日的促销手段难以提起他们的兴趣。在这种状况下,厂家不得不在新产品开发上投入更多精力。

行业应用市场作为最后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尽管不如个人市场肥沃),为正在寻找突破点的厂家所看重。

顾名思义,行业PDA产品,是专门为特定行业或专业人士设计的PDA产品。开发行业PDA产品的难度较大:既要考虑利用现有的PDA软硬件平台,又要尽量少投入,还要考虑这个特殊市场是否足够大以及是否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最重要的是产品必须符合这些专业人士特殊需要。

厂家带着产品的初步设想找到我们。这是一款专为一个特殊工作群体设计的PDA产品。考虑到该行业特殊,现成的统计数据很少,更没有专门研究其工作特点的资料可寻,为慎重起见,研究人员在前期项目设计上不仅查询了大量相关资料,而且亲自走访了一些潜在用户。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先定性、后定量的研究思路;将研究流程分为概念收集、概念测试和样品测试三个阶段;为缩短产品开发时间,研究人员将三个阶段的研究工作设计为与厂家的软硬件开发工作伴随进行,为此制定出day-by-day的项目计划。

随着项目截止日期的临近,研究人员逐步完成了锁定目标用户、规划产品功能特点、精准的定价研究和销售预测等工作,终于协助厂家开发出满意的PDA产品。该项目的成功运作,使厂家在开发行业PDA产品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为后续的其它产品开发提供了科学指导。 新产品开发中的市场研究

尽管各行各业对新产品开发的流程、甚至对新产品概念的理解各式各样,但从个性到共性的归纳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这里所说的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服务类产品。两类产品的开发流程相似,但开发周期和开发的复杂程度有所区别。一般情况下,电信业务等服务类产品的开发周期相对短些,复杂程度较低,而汽车等有形产品往往需要更长的开发周期,经过更复杂的开发过程。

表1是对IT/电信/汽车等行业新产品开发流程的总结。各环节在整体流程中的权重因企业所在行业、产品以及组织结构而有不同,有时也可能跳过某个环节。

表1:产品的开发流程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产品开发的环节中有一些know how(诀窍)的东西,新上任的产品管理者们如果没有经历过规范的开发过程,全靠自己摸索的效果是不会理想的。要是再加上领导大包大揽,事事都要自己人干,可就更糟了。这些领导未必不知专人做专事的道理吧。我常听说某领导指派自己企业员工做新产品设计或测试的事,不能说这些员工不敬业,但他们往往对一些细节问题考虑得不周到:比如访问员的选择条件、访问员的培训、被访者的征集条件、样本比例、访问场所、出示的是产品本身还是图片或动画/录像、需要被访者操作到什么程度、操作时需要提示还是不提示、询问的问题是开放性为主还是封闭性为主、用什么统计方法分析等等。

在我和我的同事的工作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活的案例。科学而严谨的市场研究,正在帮助案例中企业在机会和风险的夹缝中游刃有余——

有的新产品在立项前经过慎重的考察,在大量可能性中找到了适合本企业的市场机会;

有的新产品在创意阶段发现不适合市场需要,及时终止研发;

有的新产品在原型测试阶段发现存在弊病而请研发人员修正;

有的新产品幸运地走过市场分析和立项决策Ò产品定位Ò研发Ò测试,直到成功上市。

尽管每一种新产品遇到的商业环境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永远是相同的:产品只有被用户接受,才可能有生命力。相信随着营销观念的成熟,将来会有更多的企业在产品创新中使用市场研究这种决策工具。

背景知识

1. 什么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行业研究?

根据研究方法不同,市场研究可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行业研究、零售研究和媒体监测等。以下简要介绍常用的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行业研究。

定性研究指通过使用开放问题的问卷,对少量人群进行的深度访问。定性研究的结果回答“为什么”、“如何”、“可能的答案有哪些”这样研究问题。定性研究常用的访问方式有焦点小组座谈会(Focus group)、深访(In-depth interview)和暗访(Mystery shopper)等。

定量研究能够通过对更具代表性的大样本的访问和分析,得到具有统计意义的结论。定量研究能够回答“多少?”、“比例?”、“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等形式的问题。定量研究常用的访问方法有:电话访问、入户(或入机构)访问、拦截访问、邮寄问卷访问、网上调查等。

与前两种方法相比,行业研究带有更多的咨询色彩,主要用来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和制定市场准入战略。行业研究的数据来源多种多样,包括专家访问、用户访问、竞争对手暗访、有偿资讯、互联网、各种出版物等。在有些方面——如样本量和得到结论的方式——行业研究近似于定性研究。

2. 新产品根据创新程度不同可分为几类?

美国市场学学者托马斯·罗宾逊(Tomas Robinson)建议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模式的变化程度作为标准来划分新产品的新度,并以此进行新产品分类。

(1)连续性革新产品。

在产品组成中仅产生次要变化,对于已经形成的消费形态为特征的消费行为影响很小的新产品。

消费者在接受这类新产品时,基本上是沿用类似老产品时的消费行为,需要新学习的消费方式只占很少一部分。因此,开发这类新产品的企业无需进行大量的消费指导服务。对这类新产品促销的重点在于使顾客和潜在顾客了解所开发的新产品,了解给他们带去哪些新的消费利益。   (2)间断性革新产品。

在产品组成中产生了某些突变性的变化,包括产品功能和用途方面的重要变化的新产品。如这类新产品要求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部分地改变已经形成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开发间断性革新产品的企业,要认真研究新产品的性能究竟给消费者增加什么消费利益,应在新产品促销活动中增加指导消费的服务内容,使顾客和用户更快适应部分改变消费行为的要求。努力缩短顾客从试用到最后接受一项新产品的过程,加速该新产品在市场上的扩散。

市场研究篇(7)

电吹风市场研究报告电吹风研究报告是报告大厅在对要从事电吹风行业或者要进入投资之前,对电吹风行业的相关因素以及具体的行情金星具体研究、分析、调查以及评估项目的可行性、效果效益等,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及建议对策。为电吹风行业投资决策者或者是主管总结下研究性报告! 电吹风研究报告主要是对分析电吹风行业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电吹风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以专业的研究方法帮助客户深入的了解电吹风行业最新情况,发现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和运营能力。

电吹风研究报告必须对电吹风行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电吹风最新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

电吹风研究报告分:电吹风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的内容和假设 、研究的步骤及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电吹风研究报告内容的逻辑性是整个研究思路逻辑性的写照,没有一个好的研究基础以及研究渠道方法,是写不出电吹风科研报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