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8:04:30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篇(1)

关键词:治安学;学科名称;研究对象;社会治安稳定

中图分类号:D9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6-0106-03

一、治安学的学科名称

“治安学”是中国特有的学科或概念。西方发达国家虽有许多对治安现象、治安问题和治安对策的独到研究,但没有类似的提法。它们是通过研究警察科学来研究社会治安现象、治安问题和治安对策的。中国的治安学是在治安(行政)管理学的基础上提出和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治安学专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20多年。但严格来说,在中国从学术研究意义上正式提出“治安学”(“治安学”不同于“治安管理学”,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其标志是金其高著《社会治安学》的问世。1998年,中国教育部在对本科专业进行调整论证时,公安大学提出将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两个专业合并为治安学专业,治安学的概念得以明确。

有学者认为,这一专业名称的变化,一方面说明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安学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并将解决该学科在“治安管理学”层面研究上的诸多“瓶颈”。另一方面说明治安学要想迈入成熟的学科行列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名称的变化,一方面对中国目前的公安(警察)学的体系或专业设置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或冲击;另一方面对治安学基础理论的创立或治安(行政)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创新已经十分迫切。笔者认为,这次专业名称的变化,绝非对初始专业名称的简单恢复,而是基于学科基础上的重新定位。

二、治安学的研究对象

(一)治安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难题

治安管理学是基于公安工作中的治安管理业务来命名的。多年以来,治安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职责管辖范围的影响和制约。如果把治安管理学简单的概括为是研究治安管理活动的规律与对策的话,那么治安学就应当是研究治安现象及其对策的学科。治安管理学作为公安学科的子学科,一般认为与刑事侦查学是并列的学科。在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公安学与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专业)同为法学学科下的二级目录。作为法学(专业)的子学科的刑法学等,是与治安管理学、刑事侦查学处在同一层级上的,而在研究生教育中,犯罪学又作为刑法学的一个方向,有些学者也认为犯罪学是刑法学的子学科。这样,上述有关学科的关系可列表如下:

对于治安学,从历史的逻辑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治安现象是伴随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在现代警察产生之前,就有人类维护治安的活动。影响和危害治安的问题是多样的,程度是不同的,犯罪只是其中主要的、严重的一种。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和刑法学理论,犯罪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由刑法规范并应当予以刑罚制裁的行为。因此,作为主要研究刑事制裁的刑法学和研究发现、揭露、证实犯罪的侦查学,就成为犯罪学的子学科,而犯罪学又是治安学的子学科。于是,上述有关学科的关系如下表。

这就提出了治安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问题。

(二)关于治安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治安学研究对象的讨论还未达成共识,其观点主要有:社会治安问题说,治安现象及其规律说,治安现象及其规律、对策说,治安现象及其原因、对策说,治安防范说,公共安全说,社会安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和转化机制说,公共秩序与安全管理说。

治安学的研究对象不确定是治安学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的根本性问题。正是因为治安学研究对象这一首要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也就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一是治安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方向不明确;二是难以科学地划分出治安学的具体学科(或分支学科)和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治安学的学科体系不完善;三是难以准确地找到治安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学)、治安管理学、犯罪学、侦查学等学科的区别和联系。特别是治安学和治安管理学这两门相近的学科,广大研究人员和学者均认为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而且治安学包含治安管理学,但由于治安学的研究对象尚末确定,因而难以找出它们两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导致在一些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把两者混同的现象。

(三)科学划定治安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是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规律。它既是一门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也是建立、发展和完善这门学科的基础。一门学科的体系也是受其特有的研究对象所决定和制约的。学科的研究对象既要反映其研究内容的特殊性,以同其他学科区分开来,又要体现它作为一门学科的整体性和各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性。

治安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说,就是社会治安稳定。因为社会治安稳定既是治安工作的最终目标、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治安学的根本价值所在。研究社会治安稳定既是治安学的出发点,也是治安学的归宿。据此,社会治安稳定应成为治安学的研究对象。社会治安稳定与否是通过社会治安形势表现出来的,社会治安形势又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治安问题。而治安问题实质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诸领域矛盾的集中表现和综合反映,或可称之为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它具体表现为影响治安秩序的消极因素所造成的妨碍、威胁、危害等后果。治安问题的产生机制是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的社会行为。因此,治安问题是各种社会秩序不能良性运行所产生的结果,即各种社会秩序所产生的问题集中化、显形化的表现。由于治安问题具有原因的复杂性、形成因素的综合性、发展的变异性、危害的多样性、时空的变动性、多发性等特点,所以,很难发现它的固定不变的规律。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新旧体制、新旧观念正在发生激烈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必然会反映到社会治安中来,对社会治安稳定产生消极影响。基于这个大前提,对近年来的社会治安形势,我们就会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了。因此,社会治安稳定不仅与社会稳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社会治安稳定与否与社会稳定与否具有同步性的特点。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把社会治安工作搞好了,社会治安稳定了,就能够对政治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会稳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由于社会结构自身的复杂性,社会稳定涉及方方面面,因此,社会稳定具有综合性。它包括政治稳

定、经济稳定、社会治安稳定以及人心安定等。这几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政治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核心,经济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治安稳定是政治稳定和经济稳定的必要条件,人心安定是社会稳定的综合反映。社会稳定的这一特点,要求在治安学研究中,必须总揽全局,充分认识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治安稳定、人心安定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善于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研究和解决社会稳定问题。

三、治安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体系

(一)治安学的学科地位

治安学是正在成长中的新兴学科。一门学科是否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首先看它是否符合一定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的确定应以国家标准为依据。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批准,199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中的“编制原则”第一条明确规定:“本标准所列学科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展开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对照这四个基本条件来审视当前治安学科建设的现状,可以说治安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已初具规模。同时也不难看出,在“有关研究机构”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展开有效的活动”等方面,确实还存在差异。但总的来说,近年来,治安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把“治安学”确定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该学科发展的必然。

教育部高教司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设置的三个公安学类专业(治安学、侦查学、边防管理)和两个公安技术类专业(刑事科学技术、消防工程),其中的公安学类、公安技术类都不是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而是本科的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公安学类仅仅是一个本科专业划分的门类,至少在目前还不是国家标准中的一个学科。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硬要把治安学、侦查学说成是公安学的子学科,确实有点牵强。而上述国家标准已经把刑事侦查学划为法学的三级学科,刑事侦查学已经名正言顺地找到了归宿,作为与刑事侦查学在同一个摇篮中成长起来的治安学,也面临着如何定位的问题。

如何确定一门学科的学科地位,实际上就是如何摆正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治安学也应该和刑事侦查学一样,列为法学的三级学科。也有学者认为,治安学是法学门类中一级学科。也有学者认为,治安学是一门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研究治安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学科。治安学是公安(警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治安学是一门属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还有人认为,治安学应列为公共管理学所属学科行政管理学的子学科。事实上,治安学确实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和交叉性很强的学科,但它总要有一个归属的地方,一个自己的位置。笔者认为,因为目前国家的标准学科分类还没有把公安学或警察学列入,如果列入,治安学应作为公安学(警察学)的一个子学科。如果治安学单独列入标准学科序列,治安学是一门属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二)治安学的学科体系

根据治安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来看,治安学的学科体系大体包括:

1、治安学原理。即理论治安学或治安学基础理论。

2、治安史学。包括治安思想史、治安制度史以及治安研究的历史等。

3、比较治安学。包括中外治安比较、城乡治安比较等。

4、治安法学。包括治安行政法学等。

5、应用治安学。即广义的治安管理学,包括治安秩序管理、户政管理、道路交通管理、消防监督管理、出入境和外国人管理以及治安规划、治安预测、治安评价等。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对治安学研究对象和范围、治安学学科地位和学科体系等有关问题的探讨,我们对治安学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学者对治安学的概念的研究,可以初步给治安学下一个定义: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篇(2)

关键词:体操 运动员 心理训练

一、体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竞技体操进入“空中飞行”时代,世界强手间势均力敌的夺魁之争,胜负往往就在O.01分之间,剧烈的竞争对运动员的心理品质与心理状态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科学研究与实践表明:优秀体操运动员在关键时刻的胜利,大都与比赛时的心理优势有关:而不少比赛失常的运动员,也大都与精神过度紧张紧密相关。有的运动员到比赛场上头脑发懵,平时正确的感知丧失殆尽,动作变形:有些运动员常常在自己最擅长的项目上失手;还有些运动员在自己的弱项上总是顾虑重重、信心不足。上述种种现象说明,心理因素对运动员能否获得成功至关重要。

在平时,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也是影响训练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而愉快的心境,振奋而稳定的情绪,适宜的兴奋和冷静的头脑,清晰的感知,顽强的意志、主动精神和自觉性等,都是一次高质量训练课的基本保证。

比赛时,运动员稳定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技术发挥的心理保证,尤其在各队实力相当、成绩交叉上升、赛场气氛异常激烈的关键时刻,谁能保持镇静,获得最佳的情绪控制,谁就可能获得最后胜利。

二、心理训练在体操训练中的作用和方法

心理训练现已成为体操训练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改善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发掘心理能力,提高心理活动水平,获得最佳心理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提高智力活动水平

如:经过训练,观察敏锐、精确、全面:注意力集中、稳定、持久、记忆快速、准确、持久;想象丰富、新颖;思维深刻、独立、文阔、灵活;创造独特、别致等等。智力活动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体操能力增强。

(2)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经过训练,对于强烈、持久的精神压力或刺激,有较强的耐受力、抵抗力。如学习上的挫折、希望的破灭、生活的贫困、处境不如意等短暂而强烈的刺激和压力,能理智地对待,以更有效、更积极的方式化解各种矛盾,甚至使之转化为动力,从而防止心理活动出现紊乱、活动能力下降、情绪失控、行为变态、人格猥琐等现象,同时也增强了对各种复杂情况的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训练方法:对1名17岁的男性体操运动员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心理训练,实施措施为:心理咨询、放松训练、注意力集中训练、自信心训练、动作表象训练、自我暗示、想象训练和情绪调控。结果:①注意稳定性提高,注意分配能力增强,注意广度增加。②焦虑水平下降。③自信心水平提高。④性格特征:情绪稳定性较好,内外向性稳定。⑤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焦虑、强迫、抑郁、人际敏感、敌对等症状明显改善。⑥心理应激水平下降。结论:系统的心理训练结合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作为运动训练的一项重要辅助手段效果显著,对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三、通过心理训练,提高动作的表现意识

人的心理现象是在一定外部环境条件下和个人原有心理背景基础上发生的。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通过良好的语言和行为的刺激。便会激发出积极的情绪,从而获得理想的效果。

(1)采用优美的示范和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提高体操的表现力

体操的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积极思维与身体练习相互作用下完成的,提高动作的表现力离不开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教师应以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和生动的语言给学生以良好的感官刺激。启发学生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想象,使感性和理性有机结合,使身体运动充满韵味地表现出来。

(2)消除自卑,羞怯等不利心理因素对提高表现力十分必要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篇(3)

关键词:偶然与混乱;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31-02

一、引言

美国宗教社会学家彼得.贝格尔认为,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具有一种貌似的稳定性,但这种看似很稳定的角色“扮演”实际上建立在十分脆弱的“被他人认可”的关系中,这种脆弱性使得“个人与角色和身份的关系始终处在不稳定之状态。”这种关系一旦发生任何变动或被打破,人物形象就会处在一种不同于正常情况的“边缘情境”中。当代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认为,普通中国人性格的稳定性随时会受到变异性的挑战,个体人格在生活中的特殊情境中的变异性也随时受到稳定性的掣肘。当前多数心理学家所认可的观点即:“即稳定性和可变性都是全面地理解人格所必不可少的”。国外的一些人格心理学家强调了所谓“时间稳定性”。“在强调总体行为跨情境稳定性的同时,他们还认为,特质并非完全的‘重复性习惯’,它们有时也会与瞬间的机遇发生交互作用。”他们进一步认为,“当个体在A情境下会产生X行为,在B情境下会产生Y行为。这需要深入的理解个体对情境的解释,稳定性就存在于对可变性的解释中。”这种人格的流动性、变化性主要体现在具体情境中人的内心状态的不断变化中。

二、“偶然事件”为人物复杂性的体现创造条件

黑格尔说,“熟知非真知”。佛教中说:世间一切事物不能久住,都处于生灭变化之中,叫做“无常”;所谓“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可见俗世生活在“正常的、可理解的情况”之外,还具有一种“不可理解性”,还有着一些非理性、非常态、非逻辑、无因果的内容。

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在塑造并非伟大人物形象、杰出人物形象的平民形象时,应该极力避免一种“从书本上抄袭(他人)答案”的方式,因为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一个普通中国人过着和另一个人完全相同的“正常”生活,生活中原本就充满着偶然、突发和意外事件。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人在偶然事件引起的盛怒和催眠状态下暴露出的东西一样,一旦机会成熟就会霸占整个的人格。”曾获得过“飞天奖”和“金鹰奖”桂冠的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牵手》中,男主人公钟锐婚姻出轨导致情人王纯怀孕,王纯不得已寻求同学夏晓冰帮助,却并不知道夏晓冰正是钟锐的妻子夏晓雪的妹妹,并因此住进了夏晓雪的娘家,不明就里的夏晓雪听了王纯的遭遇感到很同情,还不停的予以劝慰。此种偶然性情境虽然显得有些荒谬离奇,但却为即将爆发的情感冲突积蓄了巨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就来自于超出人们经验思维、伦常秩序的俗世生活的“无常”和一种“不正常”的、“无秩序”的边缘性生存情境。紧接着,电视剧很快就通过钟锐儿子丁丁的一席话径直把人物形象推进了生活的漩涡,“姥姥家来客人了,也叫王纯……她得的是人工流产病。”直吓得男主人公钟锐一身冷汗、六神无主。“无常”的偶然事件、“不正常”的俗世生活状态总具有难以理解的非逻辑性,不具有理性世界的确定性和表面性的逻辑和因果关系。钟锐不知如何面对已经失控了的事态,对他来说完全无法理解和不可预见的事已经发生了,这个人物形象就仿佛在漩涡中挣扎飘摇却无法自控。剧中钟锐先是硬着头皮找借口替晓雪送自行车回家,骑了车跑到岳母家查看,可到了门口又不敢进去,矛盾的心理让他犹豫万分,离开却又不甘心,打了一个电话也不敢明说,最后只好心事重重的了事。人物形象一会儿是掩饰不住的紧张,一会儿是慌里慌张的矛盾,不断变化着的反复而又复杂的心理状态把他性格中那种根深蒂固的软弱性暴露无遗。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中,“大婆婆”曹心梅以为破坏自己婚姻的姚静的公司垮了,兴奋的跑到毛豆豆那里想表扬儿媳从姚静那里辞了职,谁知因为毛豆豆与前男友的关系,即将倒闭的“二婆婆”姚静的公司还是度过了难关,姚静也跑过来向毛豆豆表示感谢,水火不容的俩婆婆意外的撞到了一起。《媳妇的美好时代》中这个精彩的意外场面弄的毛豆豆简直是手足无措,内心的无奈、两难、矛盾都到了极点,最后只能以痛哭了结。这些被“意外”激发出来的看似烦琐的情绪与心理表达却是观众体会人物形象心理状态和分析他处境的关键,人物形象的结局开始变得扑朔迷离、难以预料,充满着无尽的可能。此种偶然的个人遭遇从某种方面讲恰恰揭示了纷繁芜杂的“过日子”中充斥着不可避免的复杂情况存在,有着各种各样的影响个体、压制个体、控制个体的“非确定”和“不正常”的因素存在。而剧中人物形象的性格要显出某种令观众意外的内涵,正需要剧中情节的“意外”来激发。谈论“圆形人物”的英国小说家福斯特说,“检验一个人物形象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它是否能够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如果它从不让我们感到意外,它就是扁的。”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人物创作时,如果能够给剧中人物提供一种“意外”的处境,表现出那个处于正常状态的人物形象被迫卷入了一种“非正常、无秩序”的边缘性生活情境中,那么,涉及其中的剧中人物形象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思想面貌的表达将在不经意中自然而然的呈现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的另一面。

三、“混乱情境”中人物的复杂性得以自我呈现

生活中那些貌似非常稳定“被他人认可”的各种身份和关系中,如夫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实际上都是十分脆弱和可变化的,一旦因为意外而发生扭曲和破裂,个中人物形象也就被迫陷入了混乱的生活漩涡。

前述电视剧《牵手》中充满着这种因突发的“意外”事件导致的混乱,这使得陷入其中人物形象的精神始终处在一种高度紧张、冲动的心理状态中。例如,剧中当钟锐和情人王纯正拥抱着沉浸在激情中时,门外就传来同学晓冰也就是钟锐小姨子的敲门声,门一开,王纯刚兴奋的准备介绍自己的“男友”给晓冰认识,晓冰就脱口而出:“姐夫!?”,钟锐、王纯不得不尴尬的面对这种扭曲的、非正常的意外处境。剧中还有一则由“意外”造就的混乱情境。钟锐和妻子夏晓雪、晓雪妈妈一家人为了欢迎妹妹夏晓冰的男友正一起吃饭,钟锐婚外的情人王纯竟然意外的作为妹妹晓冰的同学也受邀参加,场面立刻濒临失控的“混乱”边缘,“混乱”正是由于偶然事件导致的生活的无秩序状态。此时主人公钟锐内心的慌乱几近无所适从,人物形象的理性世界轰的一声完全坍塌了,根本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居然发生了,正常的婚姻生活和隐藏在背后的婚外情突然被一起端出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得人物形象内心被迫卷入了一场充满“混乱”的无秩序、非正常的挣扎之中。此种“混乱的生存境况”造成的无秩序显然是具有着巨大包孕性的人物情境。虽然最终的冲突事件仍没有真正发生,但是此时事件传达出的强烈的“错乱感”、人物形象双方掩饰的话语、他人犹疑的眼神都孕育着无限的可能性,而钟锐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内涵在这种突发、偶发事件中无比紧张、慌张、矛盾的心理状态和表现中得以自我丰富。这种濒临人物形象冲突爆发临界点的内心冲动状态使人物形象积蓄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冲突的征兆在人物形象身上不断聚集,斗争的潜在力量、多种内在的联系显示出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中,婆婆曹心梅参与毛峰的投资十万元被骗亏了本,一时急火攻心中了风。前夫余洪水心疼曹心梅的处境,让儿子余味谎称案子破了拿了十万元送来。谁知毛峰的父母觉得亏欠大家,也把卖房的押金十万谎称案子破了给曹心梅送来了。而另一方毛峰的太太潘美丽的娘家也拿来十万,让儿媳毛豆豆谎称案子破了给曹心梅送来。这样的偶然中的偶然让人物形象曹心梅处在一种极其复杂的情境之中,看着儿媳毛豆豆兴奋的说着案子破了的谎言,曹心梅不由得潸然泪下。德国哲学家、戏剧理论家施莱格尔曾经用“混乱”来描述这种带有强烈偶然性的边缘性人生情境,认为人物形象内心的波动、冲动状态是人精神生命的内在本质。他还给“混乱”这个词赋予了创造性的内涵,他认为已经实现了的现实象征着静止、确定和秩序,甚至是某种明确的理性。而“混乱”则象征着某种运动和不稳定,昭示着一种无限的可能性。

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中通过某种生活的混乱性营造的平常人物形象之“不平常的遭遇”加强了世俗小人物形象的鲜活性和内心复杂性的流露,用人物形象处境的极度紧张最终“逼”出了他平时所隐藏着的“人性”中的本质内容来,包括他的隐秘心理和思想特征。

四、结语

普通中国老百姓日常的“过日子”就是一种“不仅仅描写生活,还要传达出生活的可能性。”只有生活有了“可能性”,人物形象才有“可能性”,才可能显现出其人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过日子”中遭遇偶然与混乱之中的小人物形象、普通中国人或处在被命运所摆布、压制、控制之中,或者处在和命运的抗争、超越之中,始终处在一种非静止、不稳定的孕育、变动和逾越状态,这种外在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使人物形象始终处于一种强烈的情感紧张、波动状态,使他不得不脱离那个社会中的公共性、群体性的外在特征,而要迸发更多在“庸常的状态下”隐藏着的内在自我。“生命与生活就其基本面而言,是充满偶然性、命定性和侥幸性的过程,生活充满着许多不可预见的事件。”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中处在偶然与混乱事件中控制着的俗世生活中的普通中国人,因为生存境况的紧张性而彰显出的求摆脱的人的情感状态、心理过程,不断加强着普通中国人的某种独特的生命风格。当然,艺术不能停留在表现偶然、意外和混乱,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真实的事件差不多总是具有一种荒诞的、几乎是难以置信的性质。艺术的任务不仅仅是表现日常生活的偶然事件,而是表现从纷繁的同类生活现象中敏锐地觉察到的和正确的摄取下来的、它们总的理念。”显然,偶然和混乱的事件在电视剧艺术中仅仅是推动剧情、表现人物形象复杂情感与内心状态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参考文献:

[1]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1.

[2]杨中芳.如何理解中国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79.

[3]Carolyn C.Morf,Ozlem Ayduk.人格心理学新进展[M].英文影印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4]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商务印书馆,1958:124.

[5]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67.

[6]转引自:李欧梵.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9:193.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篇(4)

为进一步做好社区重点人责任稳控,按照“四个一”的工作机制,即“一个重点问题,一名责任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解决方案”的工作要求,特就加强对重点对象监控,确保社区安全稳定,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重点问题

为确保社区安全稳定,要重点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问题、重点对象进行重点监控:

(一)重点区域

__社区

(二)重点问题

因__引发的各类问题

(三)重点对象

1、情绪过激的对象;

2、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心理自闭、失去生活信心的对象。

二、责任领导

工作组上下要坚持“属地管理、条块结合,重点防范、全面覆盖,严防死守、层层把关”三个原则,健全机制,落实措施,发动社会力量,坚决把上述重点对象纳入重点防控体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坚决阻止因为工作失误造成意外事件的发生。

三、解决方案

一是开展政策宣传,化解思想困难。针对重点对象,对他们实行不间断的开展政策宣传,同时宣讲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成立政策宣讲对,__*负总责,各群众工作组组长具体负责,各队员具体分工到社区,要上门一对一宣讲,确保社区上门入户率达到100%、群众知晓率达到100%,政策理解率达到100%。

二是真情帮助困难,解决生活需要。成立“一对一”帮扶领导小组,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负责一户贫困户,每户帮扶资金____元以上。帮助解决生活困维,能够维持基本生活。

三是真心沟通感情,疏导心理问题。邀请专家对__社区下岗工人,尤其是重点对象进行心理疏导,社区工作组分片包干负责到人。各工作组要实行谈心宣讲,掌握其思想动态。对重点对象,实行全方位、零距离的监控,要对其社会关系全面清查,要对其老乡、朋友以及亲缘关系进行了解,专题进行心理疏导。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篇(5)

这部份说的核的具体结构是指:所有质子之间间隔1个中子或2个中子,直接接触的一种全新的核结构形式。所有支节以间隔1个中子组成,主轴以间隔双中子组成,分上、下部份。质子支节排列 规律 类似于核外 电子 的排列规律进行,先排质子p层(电子是小写p),且自旋向上的3个p质子排在上部,自旋向下的3个p质子排下部;再接着排d、f层。排完的大核有主杆、有许多支节分上下部份,就象一棵有主杆、主根、有支节支根的大树。

由于间隔1个中子时质子间引力大于斥力,迫使整个核高速作圆周旋转,其转动时核的直径正好是核的主轴长度,卢瑟福实验中测出核直径,证明和主轴上所有中子和质子直径相加得到的主轴长度相等。碳族核外电子经sp杂化后成三角四面形状,而碳族核内排列经sp杂化后也成三角四面体而稳定。从 212po 核经α衰变后成为了稳定的pb 208和钴60(60c o )核在3d处发生β衰变后的位置及产物的核结构也证明三角四面体结构的稳定性。

从这个结构中发现:双中子处核力最弱,原子核裂变就是发生在主杆上部的2s至3s的双中子上,因此才形成了不对称的产物(见《第三部份核的裂变位置》)。从这个结构发现:只有同向旋转的两个核在接近到双中子以内时才能裂合,这就是裂变的原因(见《第四部份核的裂变机理》),也说明发生裂变的条件苛刻。“真理总是最朴素。”

关健词:单中子结构、双中子结构、三角四面体形、支节、主干、树形结构、主轴。

中图分类号:查阅《 中国 图书馆分类法》

总    序

对旧的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推导,从而得到新的知识理论, 科学 的 发展 总是跃越性的,没有大胆的假设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对原子核结构的探索将使现在科学理论跃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这个结论若能得到进一步验证,将会重新改写物理教科书。

核外电子具有强力的排列规律(元素周期表等),核外电子具有清楚的壳层结构和能级排列,碳族元素外层电子具有s1p2杂化.所有这些核外电子的性质由电子本身决定还是由原子核结构决定呢?

对原子核裂变产物 分析 发现:为什么裂变成质量均匀的两半几率很小,裂变成不均匀的两半几率很大? 钴60核(60 c o )的β衰变后变成了ni核,从而核变为稳定结构.。 212po 核经α衰变后成为了碳族中稳定的 208pb 核 。稳定的核结构是什么形状的呢?

核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的组合,在相邻两质子之间表现出的核力势垒图如图2-1.

从图中可看出质子之间间距在约r--6r之间表现出引力(r为质子半径),在这区间之外表现出斥力。原子核的高速旋转中每个核子必须具有向心力,所以核子间只能表现出引力才能组成原子核。从图中还可发现在1.7r--4r之间引力最强,从这点可推断:质子之间是以间隔1个中子或2个中子组成原子核的;中子于核内只表现出引力;间隔1个中子或2个中了后每个核子还具有多余的引力 ,这个多余的引力正好作为核子园周旋转的向心力。难道单中子结构和双中子结构就是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形式?

以上所提的许多科学凝问都是由原子核的未知结构产生的,核的结构应该是怎样的呢?本文推导出一种多支节、相邻质子间隔1个中子或2个中子的树形结构,并为它命名为“核的树形结构模型”,多质子大核结构象一颗大树,有树根、树干、树支、根支等;少质子核象个小树苗。这样的结构它的主轴长是它作园周旋转时的直径,这个直径正是卢瑟福实验测得的原子核直径。这种结构正好使任意相邻质子表现出引力,相邻外的所有质子表现出较小的斥力,从而核内总的核子间作用力表现出引力。

下面分两章说明:一章、树形核结构排列规律。包括形状、形式、次序、多中子排列 问题 等。二章、树形核结构例举证明。包括外围电子运动规律映证树形核的结构;著名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映证树形核结构的非对称性;212po的a

力太小,必须有分支旋转产生组合引力作用下才能存在,所以主要在第2层以外的特定三角区内出现。这两种形式是由核力的基本特性决定的,强大核力作用下,高速的核子不可能象气模、液模、壳层结构所述“悬空达到平衡稳定”;只能以上述两种结构形式中子质子相间隔接触存在。因为核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的组合,在相邻2个质子之间表现出的核力势垒图如图1,从图中可看出质子之间间距在约r--6r之间表现出引力(r为质子半径),在这区间之外表现出斥力。原子核的高速旋转中每个核子必须具有向心力,所以核子间只能表现出引力才能组成原子核。从图中还可发现在1.7r--4r之间引力最强,从这点可发现:质子之间是以间隔1个中子或2个中子的基本形式组成原子核的;中子在核内只表现出引力;间隔1个中子或2个中子后每个质子还具有多余的吸引力 ,它正好作为核子园周旋转的向心力。所以,单中子结构、双中子结构就是组成原子核结构的基本结构形式。

2、原子核的树形核结构模型形状

单中子结构、双中子结构形式又是怎样组成一个大核的?

原子核结构形状形如一棵理想的大树,叫“树形核结构模型”。多质子大核以主要形式排列到第2层后,首尾质子因核力作用而明显偏离轴心,为了加强核力和整体的稳定,就由同等地位的3支p质子组成三角分支结构,这3个p支节在主轴s层质子上取名为3支p亚层。稳定态时,这3支p亚层分支与主轴正好形成四面体,称之为:三角四面体结构,如图2-2碳核下部的结构分支。在三角分区之后的结构是以双中子次要形式组成。第3层以后的分支又可在3支p亚层分支上生长出5支d亚层分支,第4层以后的5支d亚层分支上又可分生出7支f亚层分支,各亚层分支由能极高低和轨道数决定。所有亚层分支结构形式都是单中子形主要结构形式。多支节大核的分支以2支或3支组成体系,由各体系组成趋三角四面体形,总体核的形状仍以主轴为中心组成趋三角四面体形结构的亚稳定结构。整个多质子大核结构形如一棵理想大树:有主干、有分支、有次分支,有主根、有分根、有次分根……它以主轴为主体、以三角四面体为根本,首尾以图2-2碳下部三角四面体形结构组成为最稳定结构。这就是核的形状。当核高速园周旋转时,从外界观察可以发现它形如“球形”,当核主要以主轴方式旋转时,从外界观察可以发现它形如“仿垂形”。不旋转(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观察就象一棵理想的大树。所以,把本文推导得出的核结构叫做树形核结构模型。

3、核内质子分层及按能极高低的排理顺序

树形核结构模型是分层多支节的,它分层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

质子分层可分为1、2、3、4、5、6、7层次,每层能排列的质子数分别为:2、8、18、32、18、8、2、(到今为止的最多质子数)。其中第2层分为s、p亚层,第3层又分为s、p、d亚层,第4层又分为s、p、d、f亚层,第5层分为s、p、d、f亚层,第6层只有s、p两个亚层,第7层只有s亚层(到 目前 为止的的核层次)。各亚层质子支数为s为2支,p为6支,d为10支,f为14支。(其中核结构上部树支节有约一半数亚层支节,下部根支节有约一半数亚层支节)。

质子分层后,能极大小从低到高的顺序是:1s(1层s亚层)、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5f、6d...... 质子数从小到大不同的核依次排列。

从少质子数到多质子数的核排列正是从能极低到能极高来排列的,由电子排列规律可得到质子排列规律。对于同一层而言:例如主轴的上部第4s层上将排列3支4p,4p上将排列5支4d,4d上将排列7支4f(下部第4s层上也同样排列)。也就是说s上可排3支p,其余各亚层只能排1-2个支节(其中主轴偏向的亚层支节只排1支)。所有质子、中子的增多,总是先从能级最低层次排起,并且总是从核磁场的北极增加(图中核下部),达到三角四体稳定结构后,才在核磁场的南极增加(图中核上部)

以上质子排列由核外电子排列规律推导得到。是电子排列规律决定核内质子排列规律?还是核内质子排列规律决定电子排列规律呢?当然是内因质子决定外因电子,质子排列规律决定电子排列规律;所以,完全可以由电子排列规律映象反推出质子排列规律。以上排列规律类同电子排列规律就是这个道理。

4、中子数太多的大核结构规律

在原子核内,中子的主要作用有点是保护性质的作用,中子的多少与核的自旋和稳定有关,转动平稳、结构稳定的核相应中子数就多些。

对同一种元素,当原子的中子数特别多时,中子加排在什么地点?多中子大核结构(或指同位素核的结构),按核的主要结构形式和次要结构形式组合后余下的中子怎样排列?余下的中子将占据质子下一个能极的位置。对于大核余下的中子太多,它不仅占据下一位质子能级位置,还将占据更下级的第二、三能极的位置。在大核分支处核力加强,园周旋转慢,外围需要的向心力小,在亚层分支之间处也可吸引一些中子(排列规律之外,亚层分支之间处);因为质子与质子的库仑斥力,使这些地方不能排上1个质子,只能吸引排列一些中子。所以, 越大的、转动越慢的核吸引的中子数越多。

总之, 每个质子运动状态决定1个相对应的电子运动状态。电子排理的规律: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保里不相容原理的正确性,正好间接映象出质子排列的正确规律。所以质子分层用大写字母:s、p、d、f表示。(电子排列用小写字母:s、p、d、f)

下面例举一些典型的核的排列事例,对核的结构规律加以祥细说明。

二章、原子核树形结构模型排列例证

1、核外电子云图映证碳原子核的三角四面体稳定结构形状

一般碳核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绝对按能极高低排列出的核结构是:1s2 、2s2 、2p2(2p2 表示:第2层的p亚层有2个质子)。如图2-3图(1),这是一个不稳定的结构,因为图中2s上的1个质子因核力要偏离轴心转动,很不稳定,一支2p质子和另一支2p质子两支质子也不能组成三角四面体稳定结构,整个核表现了极不稳定;因此,整个核将重新组合:1 支2s质子与2支2p质子杂合成3支同等的分支,组成三角四面体结构 ,从而使核首尾缩短而成为三角四面体稳定结构;称这种杂合叫碳核的s 1p 2 杂化结构。所有的碳族原子核都有这种杂化结构。如图2-3中间图(2),2s12p2 杂化组成三角形,与主轴正好组成三角四面体结构。2s杂化为一支节后,一个1s作为变化后的2s,最上面的2s成了1s,整个结构好象减少了一个2s。这就是核的稳定结构形状:三角四面体形。

碳核外电子云层图如图2-3中图(3)正好是四面体形结构,每个外层电子运动状态都由核内相对位置质子的状态决定,碳核外电子云图正是碳核质子杂化后组成三角四面体的间接映象。核的结构不可能用实验仪器直接验证,那么,从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我们能感悟出什么呢?那就是核内的形状与核外电子的云的形状一定有关联。而对应的核外电子中,所有的碳族电子也有同样的杂化结构,从而映象出碳核的sp杂化结构。(所有图中黑色为质子,白色为中子)

2、钴60核(60 c o )的β衰变机理及宇称不守恒的原理映证核的稳定结构形状

钴60核(60 c o )的β衰变后变成了ni核,使外层非三角体形结构衰变后成为三角体形结构,从而核变为稳定结构。

钴60核(60 c o )有27个质子和33个中子,其中最外层1个中子 0 n 衰变成 1 p质子,并放出1个负电子-1 e 。钴60核(60 c o )结构如图2-4中图(1),按能极排列为:1s2 、2s 2 、2p 6 、3s 2 、3p 6 、4s 2 、3d 7 。最后排列的3d7 中7个质子首先在图下部核磁北极排完5个后,余下的在上部核磁南极上排上2个质子。图2-4中图(1)下部北极,平面图如图2-4中图(2):5个3d质子分三组组成三角形,与1个4s质子组成以主轴为中心的趋三角四面体形结构;这样钴60核(60 c o )结构下部变为稳定结构。为什么下部d亚层只能排列5个质子呢?这是由于质子排列规律决定的:d亚层最多能排10个质子(f亚层最多能排14个质子); 下面排列5个d亚层质子,上面排列5个d亚层质子,并且总是从核磁场北极首先排列,达到半满后,才到上部排列余下的。(从这里也看出质子排列规律与核外电子半满排列规律相同,从而映证质子排列的可行性)。

钴60核(60 c o )的上部结构如图2-4图(3),2个3d质子与1个4s质子加1个中子不能组成三角四面体结构,不稳定;只有在x中子处由中子衰变产生1个质子才能组成三角四面体结构,从而使整个核变稳定。衰变后没有变成5个质子的保满状态,但三角形结构比衰变前稳定得多了。所以钴60(60 c o )核在x处发生β衰变,并从此处放出1个负电子; 钴60核(60 c o )的衰变发生在特定位置,这个位置正好是核磁场的南极。钴60核(60 c o )的衰变发生在特定位置,正好可由科学家吴建雄验证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实验得到映证:

1956年李政道、杨振宇推断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建议用β衰变电子的角分布来推断。1957年吴建雄等完成了此项实验:( 文献 1)

“把β衰变的钴60核(60 c o )放在强磁场中,温度降到1k以下,最后达到0.004k,这样有60%的钴60核(60 c o )磁矩取顺磁场方向。低温下原子核热运动减低,以免扰乱原子核的有序化。实验发现,60%的β射线从反磁场方向发射出来,40%的β射线从顺磁场方向发射出来。” 实验证明:钴60核(60 c o )β衰变发生在核磁的南极,或说是逆磁方向,也就是图2-4的x处。实验映证:核结构排列总是在核磁北极排满后才在核磁南极排列。实验映证:衰变后的三角形比衰变前稳定得多。从整个核结构可以直观看出核结构是非对称的,反过来说明弱相互作用时宇称不守恒的原因。从结构上说“宇称不守恒”其实是核的结构并不是对称性质的,总是n极大,s极小。

( 我做了一个钴60核(60 c o ) 结构的土制模形,有机会定会展示给大家。)

下面再用其他 方法 去映证核的大树形结构。

3、212po 核 的α衰变再次映证核的三角四面体稳定结构和核的排列方法

212po 核的α衰变成208 pb 核后,其208 pb 核结构上下为正三角四面体形和趋三角四面体形,比衰变前要稳定得多,再次映证核的三角四面体结构是核的基本结构形状。

衰变方程:212po -->208pb + 4he (α粒子)

的是1支6p亚层质子,由于只1支亚层质子已经是不稳定结构,再加上周围大核许多质子强大库仑力的斥力作用下,使这支6p质子偏移轴心更不稳定,并带动相连的6s也不稳定,如图2-5。经α衰变后成为碳族的208pb 的铅核,此核没有6p6s组成的独立支节,并且下部又是s 1p 2 杂化后的三角结构(碳族都有此结构),杂化后的pb核好象缺一个6s,就象碳少一个2s一样。因此,此pb核比 212po 核稳定性强,所以 212po 核经α衰变后成为了稳定的208 pb。

212 po 核的质子排列顺序为:1s 2 、2s 2 、2p 6 、3s 2 、3p 6 、3d 10 、4s 2 、4p 6 、4d 10 、4f 14 、5s 2 、5p 6 、5d 10 、6s 2 、6p 4 。最后4个6p质子在北极排三个后,余1个排在南极的6s上,成为1支不稳定支节。比6p能极大的为7s、5f、6d,因此,排中子时,按常规将中子排列后余下的中子,其余的就排在下一能极的质子位置上,如7s、5f、6d上。一直到128个中子排完为此。如图2-5(祥图与作者联系)。整个核形如一颗多支节有 规律 支节的大树:上部为支干部分,下部为树根部分; α衰变处正好是树顶上1支幼枝,象被大风吹断一样 自然 和谐。 经 α衰变后正好成为稳定的s1p2杂化三角结构。

4、卢瑟福测定核半径实验有力地映证了大树形核的主轴长

卢瑟福用α 粒子打击原子核发生散射的方法,求得核的大小,即所认为的核半径大小: 计算 方法是:由能量守恒定律与角动量守恒定律得到核半径公式,算出核的半径。( 文献 2)由以上实验测得下例一些原子核的半径:

钴60核(60 c o ) 半径大小为:1.58×10-14 米。

银核 半径为:2×10-14 米。

212po 核 半径为:2.9×10-14 米

通过对树形核结构模型的主轴直接测量,可以得到核的主轴长。这个长度正好与卢瑟福实验的核半径大小相吻合(在实验误差内)。

物理上测得1个质子半径(也是1个中子半径)约为0.8×10-15 米。树形核结构主轴长正好是主轴上所有质子和中子半径的总和(不计支节)。对于钴60核(60 c o ) 主轴上有8个s层质子和12个中子,所以,计算出半径总和为:

r=(8+12)×0.8×10-15 米=1.6×10-14 米。(与测量值相差0.02×10-14 米)

对于银108 ag 核 主轴上有10个s层质子和16个中子,所以主轴半径总和 为:

r=(10+16)×0.8×10-15 米=2.08×10-14 米。(与测量值相差0.08×10-14 米)

对于 212 po 核 主轴上有12个s层质子和24中子,另有1个6p支节对主轴长有一点增加,约加 0.5个中子的半径计算。所以计算出主轴半径总和为:

r=(12+24+0.5)×0.8×10-15 米=2.92×10-14 米 。 (与测量值相差0.02×10-14 米)

从以上实验和测量可看出,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卢瑟福实验测出的核半径正好等于大树形核结构的主轴长。至于为什么有一点误差?那主要是对高速旋转的核进行实验有测不准的原因,核本身高速自旋、实验碰撞时大核也可能要发生偏移;还可能是受支节核力的 影响 ,因而产生误差。仔细看看可以发现:是卢瑟福实验的测不准还是大树形核结构不对呢!

5.核力性质决定了大树形核结构模型的基本组成:

所有 理论 物理和高能实验发现:核力是短程强相互作用力,从核力势垒图中发现两个质子约在1.2---3.3×10-15 米的距离内表现为强引力作用,在这个距离之外表现为强斥力作用,且这核力与中子无关性,使中子在核力中只表现为引力;核力相邻饱和性,使相邻质子为引力,以外的质子表现出斥力。由此说明:在强相互作用中,质子与质子之间不可能以其他模型悬空达到平衡,只能大树形结构成立,以上说的每2个质子间以单中子结构和双中子结构形式是完全满足核力势垒图中的引力强相互作用和相邻饱和性的;中子在质子之间起调和保护作用,表现为中子质子相互吸引说明核力的与电荷无关性;相邻质子与质子之间因强大引力作用以间隔1个中子或1个中子而成立,并以整个大核作高速自旋所需强大的向心力来减弱质子与质子间的强力作用。特别是外围质子,因没有引力向外吸引它,而只有向内强引力作用,它需将向内的引力作为自旋的向心力,从而达到平衡;没有这个强力的作用,质子将离心而去;这也是原子核高速自旋的原因。不要误认为质子中子接触就有摩擦,摩擦是宏观现象,微观无摩擦现象。由核力势垒图可发现:当间隔2个中子距离时质子与质子的引力减小很多,虽然有各支节使此点的核力加强,但此点还是原子核中最弱的点;大核裂变产物不是均匀分布的,原因就是裂变发生在树形核结构上部第2层与第2层间的双中子组成的结构这个薄弱点,由于这点周围质子间库仑力作用,使这里成为大核不太牢固的点;而第3层与第4层以下的双中子结构有其他支节旋转产生辅助核力的作用,比第2层双中子结构要稳定一些。裂变时在外来特定能级中子打击下,首先在此点打入组成三中子结构,并立即分离成不等的2个大核(有机会与你再详谈《核的裂变》)。所以裂变产物不是从中均匀分开的。

总之,许多现象都在无形中映证大树形核结构的正确性,它满足核力的性质:短程强作用、电荷无关性、相邻饱和性.,它能解释费米气体模型、核的壳层模型、集体模型等所解释的所有性质,并能解释它们不能解释的现象;如:有哪种模型能解释为什么铀核裂变会主要发生在某个特别的位置?也就是说为什么裂变产物不是均匀分布的。核外 电子 云具有什么样形状,核内结构就具有相同的形状,内因决定外因,有哪种核结构模型能合理解释外围电子壳层排列规律?钴60核(60 c o )的β衰变机理,212po 核 的α衰变再次映证核的三角四面体结构。卢瑟福实验测定核直径的大小与大树形核的主轴长相等;所有这些还不能说明大树形核结构模型的可行性吗?难道要真实看到高速微小的核才能认可吗(现实中是无法直接观察的)?

一定还有许多证据,希望有识之士于此共同 研究 验证,使物理理论在地球的东方更上一层。

附文献:

文献1:杨福家著《原子物理》1985年8月第一版,上海 科学 技术出版社;第20页、342页、347页、352页、332页等。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篇(6)

全面开创监狱事业新局面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使命重如泰山、意义历史铭记。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十八大的成功召开为我国进一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理论成果,是在对我国过去五至十年工作成功经验全面总结基础上,进行的高度概括和规律总结。作为国家和社会的组成部分,我省监狱事业的现代化文明建设发展历程,既是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又是十八大理论成果凝聚升华的历史见证。

过去的十年,是我省监狱现代化文明建设迅猛发展的十年。十年来,我省监狱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治狱理念逐步完善;监狱管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文明化;监舍、围墙等监管设施基本达标,一批信息化、高科技的监管设施逐步到位;监狱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逐渐形成;警察队伍职业化水平大幅提高;监狱的现代化、文明化程度得到空前提升。

党的十八大理论成果既是对监狱事业过去十年工作的总结,又为监狱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了道路。过去的十年,是监狱事业蓬勃发展的十年。今后的十年,监狱事业该怎么发展,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发展的思路是什么?是停留在建围墙、上设施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上,还是创新理念、注重内涵、以质代量,在筑牢事业根基上下功夫,在提高首要标准上动脑筋,推动监狱事业的全面平衡科学发展。笔者结合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和监狱发展现状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坚守职责,统筹兼顾,以安全稳定为中心,切实推动监狱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监狱事业的科学发展既是监狱事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也是唯一出路。监狱事业的科学发展道路,稳定是核心理念,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全面、协调、可持续、良性循环是基本要求。监狱事业未来的发展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稳定,稳定又发展了一切”,即将监狱安全稳定工作优先于监狱所有工作考虑,监狱所有工作都要让步于稳定工作。在稳定的基础上谋求监狱工作的全面发展,以监狱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反哺稳定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稳定与发展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带动。

(一)实现监狱事业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稳定是监狱的中心、重心、核心工作理念。稳定是发展的基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稳定对监狱而言,既是监狱整体工作的命脉,又是监狱工作者的政治生命。在2011年度的监狱工作会议上,许新军厅长提出的“一切围绕稳定转,一切瞄准安全办”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注解。

一要牢固树立“一万减一等于零”的工作理念。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方向。“安全是监狱的头等大事,稳定是监狱的永恒主题,安全稳定是监狱工作的核心价值,是监狱发展的根基所在”。在监狱工作中,要牢固树立“一万减一等于零”的工作理念。“一万减一等于零”,就是强调安全稳定是“一”,“一万”是监狱所有工作成绩的集中概括,一是一万最前面的一,失去了一,后面的零就只能代表零,也就没有了所谓的一万。即安全稳定出了问题,那么监狱其他一切工作都是徒劳、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二要将“监狱安全稳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即首位意识。首位即第一位。首位意识,就是将安全稳定工作放在所有工作考量的最前面。在开展任何一项工作之前,都要首先围绕安全稳定对这项工作进行分析研判,看看是不是在围绕稳定开展,会不会影响稳定工作,会不会和安全有冲突,如果有就必须让位,就必须调整。首位意识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稳定,一切让步于稳定,一切服务于稳定。

三要积极构建监狱稳定大安全观,强化思想根基。思想有多解放,道路就有多宽广。在监狱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监管安全仅仅是监狱安全观的最基本构成。监狱安全与否与监狱的队伍稳定、生产安全、信访安全、舆情安全等等关系日益紧密。这些领域已逐步成为了监狱安全稳定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多发地带。而正是这些问题,已逐渐成为影响监狱事业安全稳定的重大隐患。这些小问题、小失误如不加以重视,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被媒体、网络炒作,无限放大,必将成为阻碍监狱发展的拦路虎,监狱也必将为此付出庞大的发展成本。因此,在学习十八大精神时,我们一定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大安全观下的治狱理念、不断拓展安全管理理念和范畴,牢固树立大安全观思想和意识,着眼构建大安全观下的监狱稳定工作。

四要抓好稳定工作的关键部位和环节,即监区建设。监狱稳定与否,监区是关键。监狱90%的工作在监区,90%的矛盾和隐患在监区,同样90%的维稳任务也在监区。只有监区稳定了,监狱才会稳定。作为监狱的最基本、最基层单位,监狱绝大部分工作都要通过监区来实现。因此,抓好监区管理,对于监狱整体稳定工作来说至关重要。要想抓好监区建设,一是要配强监区力量。“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把最优秀的领导干部用在监区,用在一线。在监区用人上要优中选优、强中选强,要配齐配强监区领导班子,把最出色的干警力量放在基层,放在最关键的位置,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一线。二是要抓强、抓实监区班子建设。监区班子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监区工作成绩的好坏。班子强,则工作强;班子弱,则工作散。抓好监区工作,重点是抓好班子建设,要在班子建设上下足功夫,用足力量。团结、奋进的监区班子,对维护监狱安全稳定至关重要。三是要给予监区足够的政策支持。监狱重视监区工作,不能简单停留在口号上,要体现在政策上、文件上,不仅在人员、物质保障上侧重监区,更要在政策待遇上向监区倾斜,做到政治待遇优先监区、经济奖励优先监区、物质保障优先监区。同时,在生产经营上既要严格执行“五统一”,又要给予监区足够的灵活度,提高监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实现监狱事业的科学发展,就必须立足稳定、谋求发展,切实提升监狱的整体工作水平。发展是稳定的保证,没有了发展的动力,稳定就失去了可持续性,其结果必将是不稳定。只有监狱整体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才能确保监狱的持久稳定。

一是只有依靠发展,才能解决当前面临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当前,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监狱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是监狱面临的疑点和难点问题。

如今,监狱押犯的年龄结构、教育水平、生活习惯、法律观念、心理状态、思维逻辑以及行为方式等等都同上世纪服刑人员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反映在监管改造中,表现为反改造手段的多样化和智能化、智力型犯罪比例明显提高,打击难度加大;突发监管事件增多,防范难度加大;罪犯不服管教、无理要求增多,沟通难度加大;罪犯法律意识增强,对改造环境和执法文明的要求提高,管理难度加大。同时,罪犯对监狱居住和饮食条件、医疗水平要求日益提高;罪犯及其家属维权意识增强和守法意识淡薄、用法不依法、无理上访等问题严重。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干警对文明管理、文明执法的不适应,也存在干警现代化管理能力的不足;有经费保障的不到位,经济发展滞后无法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也有管理模式落后,与社会发展脱节的不足;有干警敷衍避责不依法办案的不作为、乱作为,也有罪犯及家属守法不尊法、用法不依法、法制教育不健全的教育缺陷。体现在监狱维稳能力上就是管理水平低,监管设施差,应急处置不到位,监狱发展落后。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发展,发展是解决监狱工作中所有问题的根本方法,也只有发展才能培育解决问题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只有全面发展,才能解决面临的所有问题。这里讲的发展既包含监狱自身的发展,也包括国家和社会层面上的发展。监狱既是一个监管场所,也是一个浓缩的小型社会,任何单方面的进步都不能单独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各个方面齐头并进,紧跟时代步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为此,在今后的发展中,监狱工作要在整体稳定的基础上,谋求全面发展。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警察队伍职业化建设,使之逐步适应文明执法的时代要求;要与时俱进的抓好各项制度体系健全与完善,使之适应社会发展对监管防范的新要求;要常抓不懈的抓好监狱经济工作,使之满足改善干警工福利待遇、监管设施更新换代、罪犯改造生活保障等等的需要。只有监狱工作各个方面共同取得进步,才能全方位地减少各项安全事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监狱才不会顾此失彼,才能实现稳定。

三是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监狱工作既要讲稳定又要讲发展,既不能一味只讲稳定,不讲发展;也不能只讲发展,不讲稳定。为稳定而抓稳定,必将不稳定;为发展而发展,必将裹足不前。监狱的科学发展道路只能是以稳定为核心,科学谋划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到整体进步,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是科学的发展。可以说,对监狱工作而言,稳定与发展既是一对矛盾共同体,二者又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相互促进,没有稳定就没有监狱的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监狱的持续稳定,这是一对辩证关系。

监狱的稳定是各方关系的相互平衡与协调,既包含监狱与社会的平衡,监狱与监狱之间的平衡,也包含干警与工人,干警工与罪犯之间的平衡、罪犯与罪犯、罪犯与改造环境之间的平衡。任何一方关系出现了失衡,平衡便会被打破,就会出现不稳定。为此,在今后的发展中,监狱工作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谋求协调发展,既要注重监狱与国家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又要保持监狱之间的相对平衡;既要维护监狱系统干警工之间的福利待遇相互稳定,又要保证罪犯人性化待遇监狱与社会、监狱与监狱之间的相对平衡。只有确保监狱在各项工作开展上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监狱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内外兼修,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建设监狱人民警察过硬队伍。

在监狱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理念是方向,队伍是舵手。监狱的所有工作都是靠人来完成的。监狱稳定与否,政策贯彻的好坏,其根本都是由监狱干警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来决定的。一个稳定、团结,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是监狱稳定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信仰教育。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部分党员干部由于思想意志不坚定,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腐蚀,逐步丢掉了共产党员的信仰,与党离心离德,腐化堕落,最终滑向了罪恶的深渊,由管教者变成了被管教者。加强警察队伍建设,就要解决党员的信仰危机。要不断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强化党务宣传工作,增强党员对共产主义的深刻理解,将党的理论实践化、具体化,强化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密切党员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员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二要加强警察队伍的道德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精神文明开倒车的现象,过去我们引以为荣的传统美德被遗忘,与之相悖的“官二代”、“富二代”、“不敢帮”现象频发。这些道德丧失、精神扭曲的行为,严重阻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在警察队伍中也有体现,其表现就是政治立场不坚定,思想浮躁,工作敷衍,“官本位”、“ 向钱看”思想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将影响监狱的稳定与发展。警察的第一社会属性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警察。高尚的道德情操、纯洁的思想品质是做人做事、发展事业的根本。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决定着整个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想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就必须加强干警工的道德教育,做到工作中坚持原则、履职尽责、热心服务;生活中乐于助人、勤俭节约、和睦邻里。遇到麻烦事不敷衍了事,耐心解答;遇到他人落难不冷眼旁观,积极救助;做到履职不分时,尽责不分场,敢于担当、乐于奉献,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

三要加强警察队伍的素质教育。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素质。国以人兴,政以才治。打造一支品行要正、作风要硬、业务要精、执法要公的干警队伍,是监狱发展的必须和保障。品行要正,就是指立场要稳,心术要正,品德要端,情操要好,胸怀要宽,为人要善。不损人利己,不损公肥私,不阳奉阴违,不背后使坏,不嫉贤妒能、不争名争利。作风要硬,就是指敢于担当,吃得了苦、受得了罪、经得起考验、勇挑重担、事争一流,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业务要精,就是指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善表达、通写作、懂管理、会教育、做行家、成专家。执法要公,就是指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依法办事、依法办案,公平正义、不徇私情,不搞权钱交易,不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

三、立足实际,深挖潜力,不断累积正能量,开创监狱经济工作发展新局面。

监狱经济工作是监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狱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突破口。经济工作与监狱稳定和发展工作相辅相成,稳定既是工作基础,又是发展目标,发展是稳定的方法和动力,而经济工作则是监狱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点,经济带动了发展,发展维护了稳定,而稳定又保障了经济增长。可以说,在当前体制下,打开了经济工作的良好局面,就打开了监狱全面发展的阀门。

当前,我省大部分监狱经费保障属于二级财政保障,在当前保障体制下,有限的资金已无法满足监狱稳定和发展的需要,要想实现监狱工作的现代化,监狱经济工作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监狱经济工作,顾名思义,既是一项监管改造手段,又是一项生产经营活动。与社会生产活动不同,监狱经济工作既有其得天独厚的诸多优势,又有其难以企及的先天不足。抓好监狱经济工作,就必须立足监狱工作实际,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形势,充分发挥特有优势,苦练内功弥补先天不足,打造监狱企业品牌,塑造监狱企业形象。

一要做到与驻地发展的有机结合。监狱经济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既离不开驻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摆脱不了当地发展水平的制约。抓好监狱经济工作必须充分利用驻地经济鼓励政策,最大限度为监狱企业增收减负;必须紧密结合驻地经济发展战略,深谋远虑着眼监狱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以特色经济巩固监狱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必须迅速融入驻地经济结构,充分发挥监狱企业在地区经济中的作用。

二要强化管理弥补监狱企业劣势。监狱企业由于其特殊的劳动场所和生产方式,与社会企业相比存在着诸多差距。一是管理水平差。监狱警察身兼数职,既是监管者、教育者又是生产管理者,其知识结构、管理水平、专业程度、管理视角与专业管理人士都有着明显的差距。抓好监狱经济工作就必须在差距上找齐,在不足上使力。要努力提高监狱警察职业化水平,培养一专多能,多面手专业化的企业管理队伍。要通过到大中型企业参观学习,邀请专业管理人士讲授管理理念和技巧,定期开展干警业务知识培训,将企业管理引入到监狱经济工作中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监狱企业管理水平,缩小与社会企业的差距。二是劳动力水平差。与社会企业劳动力相比,监狱企业生产主要依靠在押服刑人员的劳动改造完成。这部分劳动力构成存在着刑期长短不一,流动性大;年龄、健康结构参差不齐;知识水平低,犯罪恶习深,好逸恶劳等缺点。抓好监狱经济工作就必须在提高罪犯劳动力水平上下功夫。要加强罪犯岗前培训、劳动技能培训、生产安全培训等等,提高罪犯生产技能水平。要合理调配劳动力资源,根据罪犯不同特点,合理安排工种、工序,使罪犯生产效能最大化,弥补人员结构存在的不足。要充分利用行政奖励措施,提高罪犯生产积极性。在艰苦的改造条件下,合理利用各项行政奖励,不仅能够重塑罪犯改造自信心,更能增强罪犯体质,提高罪犯生产上的主观能动性。

三要充分发挥监狱企业的特有优势。监狱企业较社会企业而言,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相比同样明显。一是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社会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随着社会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社会企业向监狱转移成为其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一直以来,监狱企业的人力成本一直保持在社会人力成本的三分之一上下。低廉的人力成本对社会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二是生产稳定、企业运行成本优势明显。与社会企业相比,监狱企业劳动力来源稳定,生产工期有保障。罪犯没有家庭、社交等因素影响,劳动力保障相对稳定,便于管理,便于组织生产,能够有力保障生产任务的如期完工。监狱的收押职能、监管职能及警察工资的财政保障等等为监狱企业精简了机构设置和人力配备,承担了除生产以外的大量生产保障工作,为企业节约了运行成本。三是机制体制保障优势明显。与社会企业的地方保障相比,由于监狱企业身兼提供劳动改造岗位的职能,监狱有较为完备的生产保障机制。与社会企业需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不同,监狱对企业生产的政策倾斜、机制保障更加成熟,更加全面,更加主动。如监狱外协人员及出入车辆管理规定,生产工具、原料管理规定,5s现场管理标准,“三个透明”(透明收入、透明支出、透明分配)财务管理办法等等一系列成熟健全的管理机制,为监狱企业高效运转减轻了压力,节约了成本,提供了有力保障。抓好监狱经济工作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监狱特有优势,吸引投资,引进项目,推动监狱经济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四要做到多点支撑,全面发展。监狱企业多以来料加工生产方式为主,其特点是利润低,适应周期长,效益保障脆弱。在产品生存周期短、产需结构波动大的市场背景下,单一的生产项目,很容易导致监狱经济效益大幅下滑。要抓好监狱经济工作就必须做到多点支撑,全面发展。即以监区为单位,根据市场需求引进多项生产项目,打造多点开花、百花齐放的经济态势。避免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自相竞争,孤掌难鸣的经济困境。同时,在经济工作整体稳定的基础上,居安思危,主动寻求新的利好项目,将排序末位监区作为试点单位,储备一个,试点一个,成熟一个,上马一个,落后一个,淘汰一个,做到手有余粮,心中不慌。始终保持生产项目的发展活力和经济局面的整体稳定。

五要注重打造监狱企业形象品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一个企业的生存,需要有好的产品,好的质量,好的管理,好的信誉和公信度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集中在企业的名片上,这就是企业形象。好的企业形象体现着一个企业的旺盛生命力和发展活力。监狱企业同样需要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投资,招揽项目。抓好监狱经济工作,就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打造监狱企业自己的形象品牌。来料加工的生产方式,要求监狱企业必须注重打造良好的质量形象和信誉形象。依靠良好的信誉拓展市场,吸引投资,引进项目,实现双赢。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篇(7)

关键词:音乐同步脱敏再加工MEDR心理创伤EMDR行为治疗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10-081.02

1、前言

心理创伤(trauma)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损伤”,其原来的意思为“伤”。既可指由某种直接的外部力量造成的身体损伤,也可指由某种强烈的情绪伤害所造成的心理损伤。通常,人们将这种外部力量称之为“生活事件”。现代研究认为,所有的心理疾病都与这些生活事件有关。因此,心理创伤是心理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心理创伤可以影响整个人,包括身体、智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如早期的受虐经历能够影响甚至阻碍一个人发展稳定的自我感觉。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对心理创伤做出反应,这取决于创伤的细节,以及当事人的个性和经历。所以当人们目前的处境有困难时,治疗师会警觉是否要对当事人过往的心理创伤进行干预。

音乐脱敏再加工疗法就是一种以“心理创伤”为主要适应症的音乐治疗技术。这种音乐治疗方法对心理创伤的治疗有独特疗效,那它和各种心理治疗流派有什么关系呢?本研究就此进行了全面地分析。

2、治疗方法

音乐同步脱敏再加工(MEDR)是中央音乐学院高天教授基于多年临床治疗,并通过不断总结、实践并结合各种新的知识和技术而逐渐发展出来的一项专门针对心理创伤的音乐治疗技术。该技术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显示出了强有力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在5・12汶川地震后的心理救援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一疗法已引起了国际音乐治疗界的高度重视,并被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全球危机干预委员会确定为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手册的主要治疗模式之一。

MEDR的治疗程序共分为八个步骤:(1)信息搜索、(2)稳定化、(3)评估、(4)脱敏再加工、(5)超个人体验、(6)躯体扫描、(7)结束、(8)再评估。

3、MEDR基本原理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MEDR强调意象对创伤的治疗功能,它充分利用了音乐对意象天然且强大的影响力。它围绕一个创伤画面进行想象,并通过音乐的陪伴与推动来改变创伤意象与体验。

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和荣格都非常强调意象对于治疗创伤和人格成长的重要功能和作用,认为潜意识的活动是通过意象才能上升到意识的层次上来,从而使很多症状得到缓解和消除。

4、MEDR治疗设置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4.1人性观与人本主义

由于MEDR的人本倾向,该疗法认为每个来访者都有自救和自我治疗的积极力量,治疗师的职责只是帮助来访者找到这种积极力量,而音乐同步脱敏再加工的整个治疗过程就是帮助来访者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资源的过程。

MEDR与音乐引导想象(GIM)治疗的出发点一样:是人本主义的观念,即每一个人的经验都是独有的,包括治疗师在内的任何其他人都不可能做到真正了解,所以治疗师的引导和建议常常是错误甚至是有害的。每一个理智健全的人都有自我治愈和走出心理危机及情绪困扰的能力,治疗师的责任是进入来访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帮助他找到自我治愈的能力和潜能。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一罗杰斯对人性持有积极的观点,认为人的天性趋向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4.2治疗关系与人本主义

基于以上人本倾向的人性观,所以MEDR使用治疗音乐时遵循“同步”原则。“同步”意味着“同感”,治疗师能当事人的处境、情感与体验“感同身受”,同时同步的音乐能帮助当事人引起共鸣、消除阻抗、充分宣泄。

基于对当事人潜能的信任、独特性的尊重,所以“主题音乐的选择、阶段性治疗目标的拟定、座位的摆放”等治疗设置等都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见;治疗师的角色是“支持而非指导”。

罗杰斯的工作强调治疗关系而不是治疗技术。他认为如果在咨询关系中能够满足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同感了解,那么治疗性的改变就会发生。

5、MEDR主要程序的心理学基础

5.1第一步-“信息搜集”与创伤治疗

在心理创伤干预的初期,首先要了解来访者与创伤有关的信息和个人目前的状况,以便合理安排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目前创伤治疗领域也非常重视稳定性评估。对创伤幸存者进行心理健康评估的第一步是要对他们的心理稳定性进行评估,当发现受害者处在心理崩溃或认知紊乱的情况下时,治疗师在进一步更细致的评估之前,需要先提供稳定化的干预(例如,再保证,心理支持,减少环境刺激的水平)。”

5.2第二步-“稳定化”与创伤治疗

MEDR中非常重视对当事人用“积极资源想象”技术进行“稳定化”治疗。以“稳定化和积极化”为终极治疗目标,能使当事人找到积极资源(内心体验与现实经验)解决一般性心理困惑。以“稳定化和积极化”为阶段性目标,可使当事人恢复情感调控的能力,找到面对创伤的力量,从而更稳定地解决心理的深度创伤,避免当事人在准备和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即创伤暴露导致的二次创伤。

在某些创伤治疗案例中,必须先行解决高度焦虑或较低情感调控能力的问题(即“稳定化”),之后再更为经典的创伤治疗(如情绪加工)才能得以成功实施(Chu,1998;Cloitre,Ko-enen,Cohen,&Han,2002;Courtois,1988;Ford,Courtois,Steele,van der Hart,&Nijenhuis 2005)。

5.3第三步-“评估”与认知疗法

此环节包括:“确定最糟糕的画面、消极认知、积极认知、积极认知认可度、主观不适度”五个方面的内容。

MEDR是以“最糟糕的创伤意象”为核心的基础,进一步改变来访者的负性认知、形成积极认知。该疗法具有明显的认知治疗因素。

5.4第四步-“脱敏再加工”

(1)“导入”与行为主义

“导入”方法1-“放大”,指反复地从“最糟糕的画面”开始想象,放大对创伤意象的身体体验。“放大”与行为主义中暴露疗法的“暴露”相似。“暴露”的目的是进行反复刺激从而让人的承受阙值提高,减少应激反应,实现对创伤事件的脱敏。“暴露与脱敏”属于行为主义的交互抑制,即暴露出来的恐惧等反应被一种更强的,不相容的反应或者活动所抑制。换句话说,如果在引起恐惧的情境出现时,有一种不相容的,更强的反应同时发生,就会出现脱敏过程,于是原来的情景就不再

能引起恐惧反映了。交互抑制作用是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

“导入”方法2-"音乐放松”。放松训练是行为疗法中最广泛使用的技术之一。它既可单独使用以克服一般的身心紧张和焦虑,又可合并到其他技术如系统脱敏、情绪想象中使用,以治疗有焦虑症状的障碍。……这是为了使初学者知道什么是紧张,从而能通过比较更好地体会放松的感觉。

(2)“脱敏再加工”与EMDR

“脱敏再加工”是MEDR的核心环节,是在眼动脱敏再加工技术的工作框架中应用音乐的因素特别是音乐引导想象进行的心理治疗。

MEDR的“脱敏再加工”是治疗师运用同步音乐陪伴来访者从回忆“最糟糕的画面”开始想象,继而可以自由想象。同时,治疗师采用VSEB模式与来访者保持语言的交流,随时了解来访者心理活动的内容。直到来访者的意象从创伤事件的负性意象转变为中性或积极的意象便可结束本轮的想象。

EMDR则是要求来访者在反复回忆创伤事件的同时,眼睛随着治疗师的手指左右来回运动,同时让头脑自由地联想。每一轮眼睛左右运动24次(约20秒钟左右),完成之后,向治疗师报告刚才想到的内容。然后再开始新一轮的眼动,继续上一轮的内容想下去。反复至来访者报告自己想到的创伤事件不再难受为止。

两者的治疗程序相同―都是围绕创伤事件的“脱敏再加工”,但是由于使用了音乐引导想象的方法替代眼动,操作的方法有了本质的不同。首先,刺激物从“眼睛运动”变为“听觉刺激”:其次,MEDR的想象过程中有双方的语言描述与交流;第三,MEDR以创伤意象的性质改变为一轮治疗的分界点,而非以时间或次数为分界点。

5.5第五步一“超个人体验”与人本主义

这一步骤在第四步“脱敏再加工”的基础上想着在评估阶段所确定的积极认知观念,在非常积极、强有力的、宽广的音乐刺激下产生超越现实的积极意象。

此步骤在EMDR(眼动脱敏再加工)中被称为“植入”,意为从外部将积极的认知观念植入来访者的头脑。MEDR的人本倾向使其把第五步操作并称为“超个人体验”。

“超个人体验”的概念来源于人本主义的重要流派一超个人心理学,它也是音乐引导想象的重要理论支柱。超个人主义的一个主要治疗目标就是促使来访者释放自己的内部资源。通过超个人心理治疗,来访者能够超越自我水平上的意识局限性,通过联想和梦境的体验更加完整地了解自我。这些联想包括神话的、原形的和象征性的内部体验形式。通过这些联想,来访者体验现实中的自己,看到自己被分割的不同人格部分,并解决内部的矛盾,最后通过重现整合的过程进行加工,并超越自己的界限(Vanghan,1979)。

6、讨论

由中央音乐学院高天老师创立的MEDR(音乐同步脱敏与再加工疗法),是一种以心理创伤为治疗对象,以音乐为基本治疗工具,以人本的人性观与治疗关系为治疗基础,以EMDR(眼动脱敏再加工)的治疗程序为治疗框架,以各大心理治疗流派的思想精髓和方法为技术资源的综合性音乐心理治疗体系。它对心理创伤的显著治疗疗效是其充分发挥音乐的独特魅力同时博采众长结合各种主要心理流派的思想与技术精髓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杨蕴萍,王倩.创伤:精神分析进展[G].北京:全国首届心理

刨伤治疗和危机干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10.

[2]赵冬梅.心理创伤的治疗模式与理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3):99-100.

[3]高天.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

[4]Samuels,M.&Samuels,N.(1975).Seeing with the ming’s

eye.NewYork:RandomHouse.

[5]Bonny,H.L.(1980).GIM therapy:Past,present,and future

implication(GIM Monograph No.3).Salina,KS:The Bonny

Foundation.

[6]郑日昌,江光荣,伍新春.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美)布莱伊尔(Brire,J.)著.徐凯文,聂晶,王雨吟,张怡玲译.心

理创伤的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8](美)s.Cormier,B.Cormier著.张建新等译.心理咨询师的问诊

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