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作文三步法论文

作文三步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19 00:08:17

作文三步法论文

作文三步法论文篇(1)

四步读书法是一种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它特别适合议论文的阅读。具体方法是:

第一步,通读全文,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这一步主要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它一般与题目有关,有时题目本身就是论点,有时在文章开头,有时在文章结尾,也有时在行文中间。论点有时是文中的原句,有时需要提炼概括。以季羡林的《成功》为例:熟读全文后,大部分学生能初步感知文意,找出的论点是“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而这只是文章前半部分阐述的观点,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关注后半部分的内容,站在全文整体的角度思考。学生再读再找,很快就发现“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者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再把这些语句和前面找出的论点相结合,学生就能轻松地整合出全面、正确的观点了,即“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而勤奋是其中最根本的条件”。明确了论点,就等于抓住了议论文的灵魂,也为后面论述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细读全文,揣摩观点和材料的联系,理解重、难点句段。这一步阅读的重点是理解、分析议论的三个要素及其关联,明确作者的论述思路,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之所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仔细阅读全文,找出文中用了哪些材料(论据),如何证明论点(论证)。比如论证“勤奋”这一“成功的必要条件”时,作者先列举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典型事例,论证只有勤奋才能成功,令人信服。再引用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名句,以理服人。在一边摆事实,一边讲道理的论证之后,再从反面论证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这样的例证、引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之后,观点已是呼之欲出了。阅读至此,学生对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以及论述的思路已经有了明确、细致、深入的理解,阅读感悟和能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第三步,选读语段,联系实际,进一步对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这一步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深化,检测学生对前两步阅读理解掌握的情况。比如:《成功》中最后一段引用王国维的三境界说有何作用?课文作者和王国维论述治学之道的角度有何不同?联系自身实际,你如何看待成功?在前两步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就能想到王国维和季羡林是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看待勤奋的,角度不同,见解各异。所以作为中学生的自己,对成功也应该有自己的看法,这就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地从实际出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及时地用所学指导实践,同时加深和巩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率。

第四步,比较阅读,体会不同作家的不同表现风格,并学写富含哲理的语句。这一步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但是阅读材料的选择一定要保持与课内文章的关联,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不同作者的作品的不同风格,由课内辐射到课外,加深对课堂所学的理解。学习《成功》后,与《说“勤”》作比较阅读,两文在内容和难易程度上较接近,学生在通读、细读、选读之后,从两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作用、论证的思路、议论的语言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致比较,对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不同风格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学生还写出了“成功就是刻苦勤奋和不懈努力的结晶”等充满哲理的语句。在这一过程中,既让学生把课内外相结合,读与写相结合,又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学以致用,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四步读书法在议论文的阅读中,操作简单可行,学生易于掌握,实际效果突出,能在较短时间内极其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在议论文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在前一、二篇阅读训练中就能掌握这种方法,在此后的课堂学习中再加以运用、熟悉,就能很好地推及难度相当的课外阅读训练。这样,由教到学再到用,由课内到课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即使课外篇目的难度有增加,只要掌握了四步读书法这一法宝,议论文的阅读理解就能轻松解决。

作文三步法论文篇(2)

一次研讨会上,一位教初中的语文老师感慨地说: “现在一个班级犹如一幢五层楼,每层楼上都有一些学生”。言下之意,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档次各异,而传统的。IIE级授课制。又只注重面对群体,忽视个体,导致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教师“不讨好’’。其结果与素质教育“全面抓,抓全面”的宗旨大相径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施教,既注重群体的共性,又注重个体的差异性,以人为本,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无为县教研室盛书山老师,在长期的教改实践中,总结出的“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是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98年,我在盛老师的指导下,着手进行“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教改实验。

一实验指导思想

(一)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

小平同志在l 984年“三个面向”的指示,是以人为本的。“异步推进教学法”总的指导思想。吕叔湘把“三个面向”解释为“第一个‘面向现代化’,简单点说就是高效率,而要取得高效率,势必要高速度;第二个‘面向世界’,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语言文字要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第三个‘面向未来’,就是要更进一步现代化,更进一步国际化,而不是相反。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坚决废除传统落后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全面开展“听、说、读、写”各层次的训练;以人为本,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着眼于每个学生的现实目标和长远目标,使学生适应未来的挑战,努力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有用人才。我们在“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实验中,按“三个面对”的指导,着重进行了“全面高效”的研究。

(二)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本实验追求的目标。本实验中的“四阶六步”就是按叶老这个思想来设计的。特别是“四阶”中的“引读感知,启读生疑,研读演练,迁移运用”是熔“听、说、读、写”于一炉,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四个“认知阶段”整合起来,使学生遵循认知规律,异步推进,提高阅读效率,丰富写作技能,而施教过程中的“先死后活” “先扶后放”,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逐步做到“不待老师讲,自能读书;不待老教师,自能作文”。

吕叔湘先生早在20年前就指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问_很多,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张志公先生也曾说“多年来,语文教学的效率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种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吕叔湘先生指出: “是不是应该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张老也指出:“能用尽可能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尽可能强的表达效果。”根据吕老和张老的语文教育思想,我们进行了高效低耗的研究,而要达到“高效’’,势必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那些只着眼于少数尖子生的“鲤鱼跳龙门”,不仅“高效”成了一句空话,也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如何“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一是要看眼于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所发展,二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贴近认知规律,而这两点,正是“异步推进教学法”的精魂之所在。 “异步推进教学法”中的“异步分层”,正是以人为本,着眼于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分层发展,异

步推进;而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四阶六步”正是贴近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流程。

(三)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首先运用控制论的反馈原理,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使教学程更富有科学性,把控制论引进课堂,具体表现为定向控制、定度控制、定量控制、定序控制。通过定向控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多元化的组合式的明确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系统化、具体化。钱梦龙说: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目标是把教学过程变成可操纵的‘把手’”,就是这个道理。定度控制,就是根据量力性原则,对教学对象作实事求是分析,设定不同层次学生异步推进的“障碍”,但这种定度要有分寸,要接近“最近发展区”,这并,既讲适应,又叫发展,才适合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素质教育的目标;“异步推进教学法”中的定量控制要放在三个方面:课对量的控制,课堂教学容量的控制和训练量的控制。信息社会,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追求大容量,但应有度,尤其是训练的量不易把握,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 “一些学生的智力活动的一个弱点是活动

无规则,不能把训练内容与时间联系起来,犹如转数失控的车床,忽紧忽慢,大脑处于消极的抑制状态。”因此,他提出: “要想发展学生智力,需把单位训练内容与单位时间联系起来。”并且卓有成效.由此可见,定量控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最后,通过定序控制,使进入课堂教学的信息在程序上进行科学组合,优化学生思维流程,向45分钟要效率。

“异步推进教学法”中的“四阶六步”及其变式,无一不是系统反馈的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及时搜集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质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的异步推进的过程。

其次,运用信息论的有序原理使课堂结构实现开放,走向有序.在“异步推进教学法”中,我们坚持开放式教学,广采博纳,兼收并蓄,不断吸收占今中外精华,同时把课堂信息传播渠道化为网络式的信息系统。使知识的获得从低级到高级,由感陛到理性,逐层发展,异步推进,强化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从而走向有序,并最终使学生成为全面加特长的人才。

最后,我们还运用系统化的整体原理,使课堂教学结构发挥更大的作用,使课堂结构整体优化,熔“听、说、读、写”于一炉。此外,我们还实现民主化管理,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既有教师的主张,也有学生建议。充分发扬民主,努力发挥异步分层小组的优势,结合班集体的凝聚力,发挥整体优化的最大功效。

二实验目标

本实验的根本目标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实验最重要的形式“小组讨论”,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共同学习和共同提高中,实现性格互补,人格融合,意在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本 实验最重要的内容是作文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阅读与写作,两手都硬起来,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带动阅读;本实验不仅注重眼前目标,而且注重长远目标,大力提倡“创新是灵魂”,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老师,尤重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为学生的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 础,并提供品质保证。

三实验方法

为了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教师首先要把无关变量控制 小程度。我的实验班和对照班,老师相同、学生数相同、学生 成绩大体相同(我校按学生成绩好、中、差搭配分班)、男女 例相同、生源均来自农村,除授课的形式外(对照班按传统教 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作业、平时训练及考试均相同。一样的教学条件下,我开始了实验的具体操作:(1)首先与学生商讨“异步推进教学法”,让学生了解这种教法,喜欢这种教 让这种教法深入人心。(2)面向全体学生,摸底铺排,在充 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分为A(低层) (中层).c层(高层)三层,也可发动学生用自我鉴定式来 分层,同时,要让学生展望自己在单位时间里,通过异步推进达到的新层次,树立异步推进的目标。(3)教师对分层的学

合理搭配,构成小组内各层次的有机组合,为小组讨论作准备。(4)在“指导预习”中,教师告诉学生预习方法,鼓励学生填写“质疑卡”。在充分参考不同学生的质疑,即完全了解学情的一半,结合课文的重、难点,设定“异步推进”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争取有的放矢。

“中学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基本模式为“四阶六步”。“六步”的操作步骤:(1)指导预习;(2)同步教学;(3)分组讨论;(4)异步训练;(5)课堂小结;(6)课外练习。这六步又大概归为四个阶段,即“引读感知阶段(一步);启读生疑(二步);研读演练阶段(三、四、五步);运用迁移阶段(六步。这“四阶六步”操作体系充分展示了“异步”的规律性,使学生主 体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引读感知阶段” 再次预习课文,着眼点有二:一是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情。,做到心 中有数课堂教学的有机组件,推动课堂教学进程;“启读生疑阶段”,教师要想“方”设“法”实现教学目标中思维趋势、思想情感的控制。当学生的思维不是处于积极状态时,数师要创设情 境,使之兴奋,特别要通过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来控制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导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学生进入情境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感情基调,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所肩负的“文”“道”两方面的任务。促进学生智力因索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启发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丈,并通

过明确的“重点、难点”,激发出学生的“疑点”,教师也可参照学生的“质疑卡”中的有价值的“质疑”,设疑铺路,相机诱导。“研读训练阶段”是教学的主体部分,包括“分组讨论、异步训练与课堂小结”。在分组讨论中,教师就“启读生疑”中 “重点、难点”所产生的“疑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特别要捕捉讨论中进发出来的创新思想。例如在小说《落棋有声》中,究竟应选大黄,还是小李.几乎所有的人都说选“小李”,只有一个学生说“不一定”。他分析说,如果厂里一潭死水,就选“小李’’,凭借他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大刀阔斧,或许能闯出一条出路。反之,如果厂

里“经济效益好,只是职工关系紧张,就不妨选大黄。因为大黄“性格沉稳,善处人际关系”,让他来搞好职工关系,使全厂群策群力,不是挺好吗?对于这种创新思想,我及时表扬,并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正足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具体表现。在“异步训练”中,教师要融合学生质疑的情况,设置三至四层的训练题,在小组讨论后,分发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但一定要完成属于自己的“基本口粮”,同时要跳一跳,力争在异步推进的过程中,最终“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要介入,利用点滴时间,个别辅导,并积累反馈情况,为后一层的“课堂小结”作准备。在“课堂小结”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并促使他们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归纳提炼,去粗取精,这也是一种异步推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不拘一格。教师还要告诉学生,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主张“今天的知识今天要用。”为最后的“迁移运用阶段”蓄势;在“迁移运用”中,学生能有效运用新学的知识,老师要及时表扬,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老师要大力推广,因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终极目标是育人。”是要培养出各具个性,不断追求新知,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

“异步推进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成功地把全班的、分组的、分层的、个别的教学,融会贯通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它不仅是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语文的异步推进,也是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异步推进,不仅足个体、小组的异步推进,也是全班的包括老师在内的整体的异步推进。但本教法并不反传统,其

本质是为落实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对传统精华的一次积淀。例如本教法为落实“因材施教”而异步分层(学生的分层,教学目标、内容的分层),它与以往的分组教学.层次教学有天然的“血缘”关系,而具体“四阶六步”又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的“三分法”与“四分法”密不可分,在教师教学过程中, “并步推进教学法”主张变讲堂为学堂,尤重点拔式教学。针对学生的三种障碍(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心理障碍),抓住教材三点(重点、难点、疑点),从三个方面(知识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实际),通过三条途径(画龙点睛,掌握知识要领;举一反三,实现能力迁移;启发探讨,求得教学相长),达到三个目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这些点拔教学的理念,正好为“异步推进教学法”教学内容设置的每一“阶”,每一“步”作参照,善莫大焉。张定远老先生说:“语文教改不能摒弃符合认知规律的传统”。此言得之。

具体来看,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方法如下:

(一)全面全程的分层推进。

“异步推进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始终面向全体,分类指导,异步推进。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要在思想上确立学生是正在发展的人的观念。由于学生的遗传禀性、生活经历、家庭教育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可能一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没有两个“两滴水那么相似”的孩子。近年的脑科学研究也提示了这样事实:我们每个人的大脑至少由八种智力组成。而这些智力和能力都在大脑中有相应的位置。在每个人的大脑里表现出来的个体特征不尽相同,在情感、行为和认知能力上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的发展有着类型和层次的差别。这种差别是先天和后天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打比方来说,这些学生本来就不是站在同—起跑线上,个人的体能与速度也不一样,让他们沿着同一轨迹,齐步跑到终点,怎么可能呢?苏霍姆林斯基说: “不了解学生的心灵,不了解学生的特点和他认识周围世界的特点,关心和教育是一句空话。”教育者要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要能看到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可塑性都非常大,不能用静止、绝进行讨论。有时,或是小组讨论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或是为了更深层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我还故意挑起矛盾,然后,选两个观点相左的小组为单位,展开交锋,两个小组,8位辩手,唇枪舌剑,一个小组败下阵来,另一小组又可补充应战,直到大致统一思想为止(允许保留意见)。这样的小组,充分调动了个人钻研的积极性,有力地发挥了集体的凝聚力,集思广益,把教学过程变成课堂教学、小组学习和个人钻研有机结合的过程,小组中C层的学生,还担当小先生的角色,能很好地帮助A、B层的学生;而A、B层的学生,小组讨 论的内容中,有自己的分层任务,同组成员中,有自己学习的榜样,追赶的目标;这样,内在上有动力,外力上有帮助,自然学艺精进,有人认为C层的学生,在这样的小组讨论中,收益不大,我曾为此调查过此类学生,他们普遍反映收获颇丰,原因有四:其一,A、B层学生并不像老师想的那样,他们思维能力活得很;其二,在七嘴八舌中,自己常常电光石火般地获得灵感,得到启发;其三,本组的学生对自己期望值高,自己担当小先生时的分析、阐述,加深了自己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学生戏称为“互学相长”;其四,自已作为小组的领军人物,还要团结本组,与别的小组平等竞争,维护本组的尊严和荣誉,因此,压力挺大,不由得自己不努力,由此看来,这种在个人钻研基础上的群体学习,是一科新型的合作学习关系,有利于形成一个内聚力强的优秀班集体。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试卷分析、知识竞赛,我们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使四人小组成为互帮互学的战斗集体,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相互协作能力,这不仅达到了现实的教育目标,又着眼于长远的发展目标。为了诱发学生的紧迫感,每次我们都规定了小组讨论的时间,对讨论结果快而准的小组,及时表扬,将小组的成功与每个成员的讨论状态联系起来,使小组中A、B、C层的学生都能己在小组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为了加强小组的凝聚力,为了让同学真正成为“同学”,每次考试,我们还算出小组的平均分,并与各人的得分算出平均数,作为他们考核时的最终分,目的是让学生真正以小组为家,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异步推进式的小组讨论法,实质上是小组整体推进和小组内动态推进的和谐统一。

(2)性格互补。无容置疑,学生的性格“多姿多彩”,有羞羞答答的内向型,也有快人快语的外向型,因此,教师分组时,应合理搭配,使一个小组之内,性格互补,这样一来,在小组讨论中,外向型的人,客易在讨论中先声夺人,打开局面,拓展问题的广度;而内向型的人,在听了多种观点后,深思熟虑,又有可能增加问题的深度。只有这样,小组讨论才会生机盎然,永不败色,而小组讨论后的反馈,更是离不开小组中性格外向的急先锋,他们有助于把小组讨论引向全班讨论,师生共论。同时,他们的鲁莽和表述不当,有时还促使内向型的小组同盟军,起来补充更正,如此一来,他们一回“局促”,二回“羞涩”,三回就会“坦然”,因此,和谐的小组学习,不仅是知识间的流通和碰撞,更是性格间的交融和补充。

(3)性别协调。俗话说: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就心理而言,这话很有道理。因为,在异性面前,一般人都会精神愉快,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中学生也不例外,渴望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是他们的共性,为了把男女生的表现欲引上正确的轨道,使男女生争相在学习上,表现自己的风采,展现自己的魅力,我们异步推进式的小组中,尽量做到性别协调,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杜绝小组讨论中的“跑题”,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而且男女生由于性别不同,思维方法有差异,还有助于问题讨论的深入,女生偏于“感性”,男生长于“理性”,主“情”的发扬审美感受力,主“理”的提高逻辑推导力,因此,小组讨论中,既有文学的阐发,又有科学的概括;既有艺术的具象,又有科学的抽象;既有文学的“结晶”,又有抖学的“结论”。小组讨论中的性别搭配,实质上足“感性”和“理性”的沟通, “艺术”与“科学”的匹配,小组

讨论的学生,最初都在形象感染中陶醉,最终又在逻辑推理中清醒。在主张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人文教育的今天,异步推进式的小组讨论,无疑达到了小组讨论的较高境界。

(四)有序有理的作文训练。

异步推进式的作文教学,尤重作文教学的有序。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有科学的步骤,统一的安排,周密的计划,这不仅指单篇训练,就作文的整体训练而言,也应当有个完整的计划,按照序列进行训练。这个序列的重要依据是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先突破一点,然后带动全局)和作文本身的规律(先易后难,

先借鉴,后创作再创新,先片断后完篇)。具体做法是先按文体组元。每种文体又划分为若干个小单元,如记叙文单元分为写入、记事、写景、状物等;讨论文分为提炼观点,选择论据,巧用论证等;说明文分为说明事物的特征,安排说明的顺序,运用说明方法,锤炼说明语言等。每个小单元再分为若干片断。写人的又可写为:人物肖像、人物对话、人物行动、人物心理和场面描写等片断,先练单一片断,再进行综合完篇训练。在每单元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先对各个训练点的难度进行恰当的评估,然后,把它们分为A、B、C三个能力层次,使A、B、C三层的学生训练时各有侧重点,特别是A层学生,一定要先“死”后“活”。先要拼“死”完成自己的“固定口粮”,在教师评讲了B、C类优秀习作后,再逐层推进求“活”。这时候,A层学生,写有依据(教师评讲时总结的规律),学有范例(B.c层学生的优秀习作),练有重点(异步推进的新目标),自然大有收获。在异步推进的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异步推进先后的衔接和内容的协调一致,使两者水融,水到渠成。例如,在教学《羚羊木雕》这一课时,课后有一习题,要分角色扮演。由于c层的学生大多数喜欢“抛头露面”去表演,据此,我精心设置了一组作文题。A层《×××在农演中》(重点是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B层(《×××在表演中》 (重点是“神态描写、场面描写兼及语言、动作描写),C层“我在表演中》(重点是自己的心理描写)。这样一来,通过一次情境作文,把人物描写的方法,一一展示给学生.事实证明,在优秀习作的评析中,同学们情绪高涨,常常捧腹大笑,各层次的同学都受益非浅,此后,A层学生通过异步推进,也较好地掌握了后凡种写人的方法。

有时,为了节省时间,我还提供话题,让小组先议一议,各抒已见,开阔眼界,启发思路,再由小组完成提纲,然后,由小组自我推荐提纲,教师再集中拿到全班来进行评点。大家畅所欲言,言无不尽,在潜移默化中,拓宽了思路,提高了认识,不仅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且有助于厚积薄发,深思慎取。A、B、c层的

学生、刚刚在小组讨论中,小有收获;接着,又在全班的提纲评点中,大有教益。这也是一种异步推进。

四实验成效

经过三年的摸爬滚动,实验终于有了成效。

(一)促进了教师教研教学水平的提高

自从参加课题组后,我用“异步推进教学法”教学,自己也从中获益,教研教学水平突飞猛进,教学从原先的盲目随意的自由王国,进入了科学行序的必然王国。近年来,在县市论文竞赛中,我先后五次获奖,九八年,见习期刚满的我,又一路过关斩将,被评为“无为县首届教坛新星”。

(二)有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异成绩。

2000年,我用“异步推进教学法”教出的学生,会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与同类的11所完中相比,我校均分第二、及格率第二,优秀率第二。尤为可喜的是,我执教的实验班与对照班差异较大,充分显示了“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巨大生命力。 (具体分析见对比表)

班级n51

分55

分59

分63

分64

分66

分67

分68

分69

分70

分71

分72

分73

分75

分76

分77

分78

分79

分80

分82分83

分84

分XSCV

实验班48

人001000123517934231122173.84.8 6.5

对照班48

人111384064434322000011068.45.88.5

( X为班平均分,s为标准差,cv为差异系数.)

(三)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近年,我用异步推进教学法辅导学生作文,喜获丰收:在各类竞赛中,虽然实验班和对照班参赛人数均相同,但获奖的几乎都是实验班的学生,九八年,实验班的伍吉俊同学,在《初中生必读》暑期“我与××”大奖赛中,荣获优胜奖;九九年,在“光辉的五十年”征文比赛中,实验班B层的王何伟获无为县二等奖,c层的杜红燕获安徽省一等奖。

2001年,我执教高一,对学生而言,我的“异步推进教学法”虽然刚刚起步,只推行了半学期,但在期末统考中,实验班学生自的写作水平已明显高于对照班。分析如下:

班级n34分32分30分29分28分27分26分25分24分23分22分21分20分XZP

实验班45人2294561241000027.9

4.66

P>0.01

对照班45人010267876331125.1分

(其中,总分为35分,n为班级人数,x为班平均分z为差异检验,P为概率)

(四)有助于差生转化.

“传统的浯文教学”“齐步走”“一刀切”,使差生总是活在失败加失败的阴影中,而“异步推进教学法”,照顾了学生的差异性,为差生树立了努力一下就可达到的目标,结果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差生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终于找回了自尊,确立了自信,容光焕发地之上人生舞台。2000届高考毕业生中,实验班有两名同季云峰与周洋,入学时,总分分别为395分和409分,均为自费生,季云峰的语文只有51分,而周洋更是少得可怜,只有49分,两同学一度丧失了信心。98年,我接手这个班级,担任班主任,并行始了“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实验。对于季云峰,由于他写作文时全都是家乡的老土话,我就此对他大加表扬,把他树为实验班的“赵树理”,鼓励他写出充满乡土气息的好作品;对周洋,由于他性格及其内向,我就与他交心,告诉他“性格决定命运”,要他在“小组讨论。”中改变自己,争取每堂课发一次言,终于周洋战胜了自我,在课堂上,屡错屡答,锲而不舍,后来这两名同学,语文成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带动了其他学科。2000年会考,周洋语文考出了全校最高84分,高考中,季云峰语文考了100分。结果这两个同学分别抚顺石油学院和华东冶金学院本科录取。在周洋给我的一封信中,他深情地说:“老师,在认识你以前,我足一棵小草,默默地生长没有人知道;在认识你之后,我是一棵挺拔的树,时刻渴望暴风雨的来临。”我感觉,这不仅是对我的最高褒奖,更是对“异步推进教学法”的最大肯定。

五分析与讨论

(一),死中求活,让模式开放创新

1.模式运用,应体现开放性。“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是科学,就有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规律,活化为课堂教学的规律、是盛老师创立“异步推进教学法”的最初动机,但他同时强调“异步推进教学法”一定要“胸怀宽广”,体现开放性,因为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提炼出包括性的教学形式、方法、手段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教学样式,从静态看,足一种教学的结构,从动态看,是一种教学的程序,但既然是程序,就有可能陷入僵化和平庸,因此,异步推进教学法尤重创新,所谓创新,就是超越和突破,使模式在动态、开放、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臻于完善。异步推进教学法,既是一个选择和革新传统教学的过程,挖掘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实现创造性的转换和重构,更是一个体现现代教育开放的教育模式。可以说“开放性”是“异步推进教学法”的灵魂。

2.模式运用,要体现个性化。教师高扬创新旗帜,有模式,但决不能模式化,应灵活运用于教学实际,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因为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学模式也不应拘泥于某种固定不变的程序,教师针对不同的课型应创造出“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各种变式,“四阶六步”也可自由增编和脱落,在预设的模式中还可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并创造、活化为教学个性,进而升华、美化为教学艺术。因此“异步推进教学法”的课堂,经常出现“点拔式的异步推进教学法” “学长式的异步推进教学法”“导创式的异步推进教学法”等,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是艺术”的特征。可以说 “个性化”是“异步推进教学法”的目标(对教师而言)。

(二),培养习惯,让学生主动发展

柳斌同志在谈素质教育时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三个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而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叶老在他的论著中曾数十次强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具体到“异步推进教学法”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给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制定自学语文的常规等,在这些良好习惯养成之后,学生主动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还应该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具体策略有“五让”,即“目标让学生清楚,疑问让学生讨论,学法让学生总结,练习让学生自选,小结让学生归纳。”果真做到这些,就可以挖掘出学生身上的巨大潜能,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了品质保证。

(三)质疑问难,让学生有章可循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而“问题”产生于“疑问”,“疑问”产生于“差异”,“差异”缘于“比较”,因此,“产生问号”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教学生学会比较,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学生将眼前的“问题”与生活实际,与已有知识,与老师或同学的观点,与教材说法相比较,从差异处发现问题。而这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如何示范,适时点拔,教给学生方法。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当吃雪的战士被问到,“你觉得苦不苦”时,战士“笑了笑”说。而被问及“你对祖国和人民有何要求时”,战士“想了想”才说。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笑了笑”,表明了这个问题常被问,战士的答案了然于胸,然而,战士却从未想过要向祖固和人民索取什么,猛然被问,一时间却回答不上来,正是这“想一想”,暗示了我们的战士为革命流汗流血,却不求索取的无私奉献精神,突出了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由此可见,只有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异步推进教学中的质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才能顺利进行。质疑问难,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着眼点却是培养创新精神。

(四)小组讨论,让学生协作学习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为了激发思维的灵光。“异步推进教学法”尤重小组 讨论。语文学习,于仅以理性为指导,以个体经验为基础,而且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和意志活动。这其中既有语文教材的“情”、“意”,“志”,也有学生在情感交流中的人格融合,小组讨论中,不仅互相切磋砥砺,异步推进,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互相协作的精神,现代社会认为,未来的人才,应该是富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协作意识”的人,小组讨论,最终的指向应上升到这一高度。

以上,我以偏概全地谈了“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实验的一些情况,限于眼界所及,很难说透说全,借用郑板桥先生的一句话“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也不必全也。”但我始终坚信,“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方兴未艾,前程远大。因为,现实的经验可以借鉴,未来的探索之树常青。

2001年5月20日

参考文献:

[1] 吴立岗: 《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冯忠良:《学习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艺术》肖勇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4] 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5]《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6] 蔡澄清:《论语文点拨教学与学生素质教育》,语文出版社,1999.

作文三步法论文篇(3)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最难过渡的就是习作。如何帮助他们突破这个难点,方法很重要,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教材这个例子,对学生进行“三步走”的仿写训练。第一步,凭借课文仿写。即让学生仿照课文进行写作。在讲授了朱自清的《背影》后,我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 × 的背影》。要求从“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中选一个,然后再写。由于在学习课文时,学生们已经明确了文章的特点。形式上的倒叙,内容上的详写父亲爬月台时的“背影”,情感上表达对父亲的深情。学生们有课文这个“例子”仿照,又有生活经历,运用倒叙手法写出了晚辈对长辈的感念之情的好文章。有个同学在她的《妈妈的背影》中这样写道:“火红的太阳烤着大地,妈妈仍在田里挑水浇烟苗。她挑着一担水行走在田埂上,我家的田比下边的田高,就在妈妈左脚跨上我家的田埂,用力挣上的一刹那,我看见了她的背影,她右手扶着前半截扁担,左手拉着后面的桶绳,妈妈她……”第二步,凭借同学的优秀作文仿写。教师以学生写出的好文章作为例子,让学生们摹仿着写。接着,用优秀文章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此次习作分层要求:上次得了“优”的同学,另换一个称呼,并要求他们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其余的仍在倒叙形式,在“背影”描摹上下功夫。经过第二步的训练,多数同学基本上掌握了倒叙的方法,提高了细节描写能力。第三步,拓展训练。学生在写了两次之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进行拓展训练了。要求学生用自己第二次的题目,只是要把“背影”换掉,表现形式、描写方法、情感态度仍然不变。结果学生们拟出了一些好题目:《妈妈的手》《老师的眼睛》《父亲的脸》等等。值得庆幸的是学生们的习作都采用了倒叙形式,连接过渡也紧密自然,都写出了真情实感。这是记叙文起步训练,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加深,说明文、议论文的起步训练也同样可以采用“仿写三部曲”的方法进行训练。

二、文体训练“三部曲”

进入初三后,要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三大文体的写法。可对学生进行“一题三文体”的训练。以文题《我们的学校》为例。第一步,要求学生写记叙文。学生在写提纲时,教师可适当点拨。学生写出了同学们努力学习、相互关心、团结向上的事迹;有的写出了老师关心学生、诲人不倦的事迹。有的同学运用散文笔法,写景抒情,描摹闪光点:小花园姹紫嫣红,秀丽迷人;课间十五分钟活泼嬉闹,轻松惬意;餐桌上的饭菜,色香味俱佳,令人垂涎;操场边、河边、岸边排排垂柳……第二步,要求学生写说明文,以《我们的学校》为题,采用空间顺序的结构方式写,条理清楚,层次井然;抓住了学校建筑群“四世同堂”的特点,以及学校各个阶段办学的情况。第三步,要求学生写议论文。这是难点。我首先介绍他们快速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并且提示:视角不同,目的不同,就可以有多个答案。要求同学们考虑议论文的要素,如对某个问题、某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这样,写起来也就不难了。

三、材料作文“三部曲”

作文三步法论文篇(4)

一、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性

目前,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是按一定的文体特征分单元编排的。这样,就有利于进行单元比较阅读教学。而且,由于每册书的各相同单元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知识贯输的渐进性,这样,就有利于进行单元比较阅读教学,使学生能把各册之相同单元的知识连贯起来进行联想记忆,又更能使学生在贯通的系统学习中加深理解,得到一些能力方面的启迪。又由于每册书是按单元编排,我们就有可能把该册各单元之间的外在区别和内在联系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学生能较灵活的掌握各自的规律。这样,就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比较阅读教学法纲要

(一)单元比较阅读教学的内容

首先我们应搞清楚的是单元的概念。这里所谈的单元,当然指教材的自然单元形式,也指我们所运用来进行比较教学的材料的单元形式。单元比较阅读教学就是把这些单元阅读材料拿来进行整体的或部分的比较阅读教学与训练,从而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效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基础知识点的串通比较分析。其实,除下文所谈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外的所有语文基础知识点,都可以进行各自的串通比较分析。这可以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某个多音、多义字或词的归纳总结,可以是从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选择的角度来比较分析语言的修辞特色。可以是通过对造句的异同的比较来分析其句法现象等等。

2.思想内容的比较分析。这是指单就思想内容对文章或文学作品进行的比较分析。包括对句、段、篇、单元整体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单项内容的比较分析。

3.文章写作特点的比较分析。这主要指单对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是某一写作特点的比较分析,也可以是对写作特点的整体比较分析。

4.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有别于一般的文章,因此,它除了有一般文章所共有的一般规律外,更重要的是有它自身的规律性。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比较分析作品的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色。可以是比较分析作品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者是通过这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可以是比较分析作品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尤其应注意对于作品艺术技巧的比较分析。

5.教材单元内部篇与篇之间的整体比较。这是我们已在教学中较好的运用,也已运用得最多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更应多进行这方面的教学。

(二)单元比较阅读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总的原则是:在单元比较阅读教学中,应体现教师的主动、示范性和启发、诱导性,应体现学生阅读的能力、主体性和思维活动的活跃联想性,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最终目的。根据教坛同仁的教学研究成果和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此提出“三步四课型”的实施方案,供教界同仁参考。

1.讲读课型。根据教材课文的每个单元都分为三个小单元(即讲读课,课内自读课,课外自读课),第一步,让学生预习该单元中的那两篇(极个别是三篇)讲读课。然后,教师就根据前文所谈的内容的某些方面,对该讲读课进行宏观的总体的比较分析。第二步,由学生再根据教师所分析的内容,再对照阅读该两篇(或三篇)讲读课文,反复体会。第三步,教师总结,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完成课外训练。

2.导读课型。这种课型,在初级阶段主要是用于该册书中体裁相同的两个单元的第二单元的那两篇讲读课文,在高中二、三年级逐步取代(或部分取代)讲读课型。第一步,由教师讲解该两篇课文的比较分析的要点及其结论。第二步,由学生带着这些要点及结论去比较阅读课文,从而印证教师所讲的要点及结论的正确性。第三步,教师答疑总结;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完成课外训练。

作文三步法论文篇(5)

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我局结合全市文化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活动,经过动员部署、学习讨论、查摆问题和巩固提高四个阶段的活动,系统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初步实现了思想观念进一步突破,实际工作进一步创新,机关作风进一步好转的活动目标。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科学制定活动方案

市委《关于印发〈“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下发和全市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动员召开后,局党组立即召开会议,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首先在班子中统一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制定了《全市文化系统关于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及时召开全市文化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动员大会,局主要负责同志作为文化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组组长,在会上对活动作具体部署,要求把各单位不断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增强科学发展的信心,把各项文化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制定方案时,我局统筹兼顾,把大讨论活动与创建“三型机关”,“领导干部作风教育月”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制定了大讨论内容,划分了实施步骤,注重将大讨论活动与我市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与破解难题,推进当前工作结合起来。

二、丰富载体,强化学习,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活动期间,我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按照“四有”标准(即有规范的学习制度、有严格的考评机制、有丰富的学习内容,有详实的学习笔记),通过中心组学习会、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等形式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进行学习。局领导切实发挥标杆作用,带头撰写理论文章2篇,局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市委讲师团组织的全市理论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交流发言。为及时通报活动的进展情况,交流经验和做法,报送了大讨论活动专题信息4条,编印了“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版权局)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活动”简报。

全面的学习使机关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所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文化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问题,改进方法,不断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使先进文化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大局。

三、明确主题,深入研讨,增强大讨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大讨论促进观念的大转变,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创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为推动和谐六安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小康六安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主要围绕“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发展第一要务,通过文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如何解决制约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如何加强文化单位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工作机制和考评机制”、“如何将中央、省委和市委文件中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我局工作相结合,抓住重点,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如何以良好的作风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使我市文化发展融入省会经济圈”六个方面的主题开展讨论。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确保活动成果落到实处

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关键是要将讨论成果落到实处,务求实效,力争做到各项文化工作的目标任务围绕科学发展观制定,文化工作的政策法规依据科学发展观来确立,文化工作的成效以科学发展观检验。我局通过开展大讨论活动,初步实现了思想观念有所突破,各项工作有所创新,机关作风有所好转的新局面。

第一、思想观念进一步提高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化建设根本上是人的建设,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我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崭新的知识充实人,在培养和集聚文化管理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文艺业务人才方面下功夫。努力探索建立科学的进人机制和灵活的用人机制,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培养创新氛围,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形成各类优秀人才引的进,用的上,留得住,干的好的良好环境。

二是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不断摒弃过去以文化抓文化,以文化管文化的老观念,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送戏下乡等,不断服务社会、服务群众,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和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升社会文化的品位和层次。

三是树立以改革促发展的观念。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工作,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中,我们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较好的完成了电影公司的改制工作。

第二、实际工作进一步创新

一是在提供文化服务上创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提供文化产品服务不断创新。为改变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我们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根据两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开展农村文艺演出活动,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截止今年6月,皖西庐剧团历时一年的“送戏到农家,欢乐你我他”第一轮文艺送戏下乡圆满结束,共为全市159个乡镇各送戏一场,真正实现了文化服务基层,服务广大农民群众。

二是在文化市场管理上创新。为规范网吧日常监管行为,我局出台了《六安市网吧管理八项禁令》,确保各级执法人员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全市网吧监控制平台建设已经处于调试阶段,该平台的运行将使我市文化市场管理由被动的死看硬守步入科技规范的现代化轨道。

第三、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

一是提高服务效能。切实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实现行政审批“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办结”,有效的提高了服务水平。开展“党员模范先锋岗”和“和谐效能科室”评比活动,不断加强机关效能建设。

作文三步法论文篇(6)

【关键词】传统武术;十三势

The Origi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Studies

―― To 13 Potential as an Example

XU Xiao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China)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martial arts, it is guided by cultural theory,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I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aoist culture, it is expressed through the body to the way of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sion, through this way, the martial arts to make life better In this paper, through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history,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the Taoist culture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ombined with 13 potential, put forward the origin of traditional wushu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13 potential

引言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武术是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体现。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的根,传统武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武术的现状,已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目前传统武术的研究趋向于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郭玉成提出,传统武术的发展要有特色,要不同于西方体育,走“文化回归”之路,非此则难以阻止传统武术文化的渐逝。虽然走“文化回归”之路是传统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但研究依然停留于对传统武术表面的研究〔2〕。传统武术研究最为缺失的是对于更深层的具体内容的分析与解读,这是由于缺少对于传统武术本源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十三势进行研究,探究传统武术的本源。希望通过对传统武术本源的研究,为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传统武术的形成和衰落

1传统武术的形成

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的繁荣时期,同时也是传统武术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武术专著大量涌现,如《马槊谱》《阴符枪谱》《拳经》《正气堂集》《五杂俎》《续文献通考》《耕余剩技》《手臂录》《内家拳法》等武术论著。这些武术专著和论著的出现,表明武术已经有了大量的理论支撑,已经从简单的实践,上升到专属理论,由理论指导实践,枪法有枪法的理论,拳法有拳法的理论。理论的出现是传统武术形成的一个标志。

传统武术中的三大内家拳(太极、形意、八卦),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现,表明民间武术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发展和成熟。三大内家拳都以道家文化中的词语来命名,说明它们的理论基础是来自道家文化,虽以不同名字来命名,但其精粹是一脉相通的。李仲轩在《逝去的武林》一书中说,“尚云祥曾用形意拳口诀与程延华交换八卦掌口诀,发现最精粹处是相通的”〔3〕。孙禄堂在《太极拳学》中说,“余受教于为真先生,朝夕习练,数年之久,略明拳中大概之理。又深思体验,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拳,三家汇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则一也”〔4〕。所以,三大内家拳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

从传承的方面来看,郭云琛曾说,“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传统武术已经有传承存在,并且所传承的不仅仅是武术的动作、姿势、练习方法等,传承的是更为重要和基础的道家文化。李仲轩说,“不去探讨架势背后的道理,眼光局限在架势里,就是刻舟求剑”。所以,传承最为重要的是传承道家文化、传承道理,因为动作的传承总会因人而异,会有所丢失,但道理是不变的,道家文化是不变的。所以,传承是传统武术形成的另一个标志。

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传统文化的总结时期。武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实践与理论在这一时期实现了结合,以师徒传承为主、家庭传承为辅的传承方式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同时,传统武术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从格斗技击上升到养生健体、益寿延年,这是武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种超越,是武术自身的升华。传统武术在这一时期逐步成形,同时也使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有了本质的区别。

2传统武术的衰落

民国时期,中国处于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中国人的自信似乎也在一点一滴地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国人“强国强种”的愿望十分强烈,同时,在西方近代体育的冲击下,传统武术作为极具特色的中国式体育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武术被称为“国术”,也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甚至引领了整个民族的自强运动,在民间和军队都掀起了习武自强的风潮。

但在西方洋枪洋炮的打击下,当时整个社会方方面面都被西方文化所冲击,革新、西化、改造的声音不绝于耳,传统武术也在被改造、被革新的行列之中。而这种改造多是用西方体育思想做主导,用西方体操混合以传统武术动作进行改编,如中华新武术、精武体育会。

然而,这种改造把传统武术固定化、模式化,并配以口号、方阵进行统一训练,这完全改变了传统武术长期以来言传身教、口传身授的传承和习练方式。在《逝去的武林》中,李仲轩曾说到尚云祥的教徒方式。他说:“虽然尚云祥名声在外,但没有一个明确的拳路示人,因为学形意拳是要师傅教徒弟一个对一个地带出来,就算写成文字全部公布,若没有实际练拳的体会,也难以明白。而且在教拳时,有时做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能让徒弟搞懂,而转化成文字则难度太大。”传统武术的功、理是很“身体化”的东西,得身教方能体会得出,讲是讲不明白的。这是传统武术传承下来的习练方式,它不仅传承武术动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动作所传承的是道理,是中国的哲学。所以,传统武术中有“一层功夫一层理”之说,对道理理解的深度不同,所表达出的武术肯定也不同。而西方体育是以竞技思想为指导,更多的是追求胜负。但是,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传统武术逃脱不了被改造的命运,并且这种改造脱离了传统武术的本质,以西方的竞技体育思想为主导,改变了传统武术传承多年的习练方式。这使传统武术从此走向衰落、走向低谷。

2道家文化简析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它的起源已无从考证,在东周末期,曾在东周为收藏室之官的老子,阅览史书,集古圣先贤之智慧,总结形成了道家文化。道家文化以“道”为核心,道法自然为基础,提倡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提出以道正身、修身、明理,并以此为法,通过不断实践而最终能够领悟自然,参透天地之道为目标。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4〕。在道家文化中,“一”被用来代表道,但“一”并不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生二,也即为阴阳。二生三,三是阴和阳,加上道生一的一,才为三。丢失了一,阴阳就没有了,没有了阴阳,三便无从谈起,万物更不会生长。因此,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三生万物中,最为重要的是那个“一”,道家的两仪、四象、五行、八卦,它们的元始都为一。所以,道家尊崇守一。

守一只是道家对于自然、对于万事万物的认知,但任何一家学说,或者一门学问,如果不能回归于人类,不能实际应用于人类自身,那么它终究是没有意义的。道家认为,世间万物并不是由超越人类的神所创造的,正所谓,万物作焉而弗始,道家把世间万物的活动,都看作其自身自然的行为,万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和存在的作用,并没有高贵的神创造一切,这是道家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正是基于此种认识,道家认为,天地之间,至灵、至贵者,人也。在道家看来,人类不过是自然的产物,对于自然来说,人类与万物平等,并没有高贵之处。但人类作为特殊的种类,能够通过劳动创造价值,这是人类与万物的不同之处。道家既不过于抬高人类的价值,也不过于贬低人类的作为,这正是道家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独立于世界的根基所在。

道家认为,天、地、人三才,人居其一,人生于天地之间,受天地二气之影响,天地之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人能够做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5〕?因此,老子认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有的变和动,其根源都在中,道家正是看透了这一点,处理事务时,不被现象所干扰。所以,道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守中。

五行、八卦内容各不相同,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含义,八卦五十六变之中,每一变也都有不同的解释。但透过五行中的每一行和五十六变中的每一变,要看到的是“中”的变化。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八卦中,所有的卦都来自乾坤两卦,乾坤两卦为体,但八卦中的用却是来自坎离两卦,“坎离者,乾坤二用”,其不同之处,就在于中间一爻的不同,变化就在于中上的不同。而五行之间,虽然遵循相生相克之理,但更需遵循的是土生万物的基本概念。五行之中,土为中,道家认为,其他四行之中,都要含有土,因为,土为根源,丢失了根源,其他四行就是孤立地存在,无源之水,终不会长久地存在。所以,五行要合一,也就是要合于中。在道家的思想之中,处处都体现着“中”的重要性,因此,守“中”不仅体现在思想之中,更体现于实践之中。

3十三势的本源性

1十三势中的八卦

十三势中所说的颉⑥邸⒓贰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瘛、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表明十三势中所用的八卦不是先天八卦,而是后天八卦,在后天八卦之中,坎、离、震、兑是在四个正方位中,乾、坤、艮、巽是在四个斜角中。在方位之中,四正方与四斜角是同时存在于空间之中,但只有确定了四个正方位,才能找出四斜角的存在。而十三势中,颉⑥邸⒓贰按就是四个正方位,只有在颉⑥邸⒓贰按存在的前提下,瘛、肘、靠才能够存在。这说明,颉⑥邸⒓贰按是基础,瘛、肘、靠是具体运用。在太极拳的动作中,任何一个动作都必须含有颉⑥邸⒓贰按,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也要打出颉⑥邸⒓贰按。而瘛、肘、靠是颉⑥邸⒓贰按在身体部位中的具体运用,用手或脚打出颉⑥邸⒓贰按就是;用节打出便是;用关打出即是肘;用躯干打出则是靠。

《参同契》中说“八卦布列曜,运移不失中”。八卦分出了四方正和四斜角,但其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在运动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变动,并且在变动中不能失中。同样,颉⑥邸⒓贰按、瘛、肘、靠是太极拳的基础,在运用之时,并不是固定地运用颍或者运用靠,而是感受对方之动所造成的自身之动的势,然后顺势而为之。运用颉⑥邸⒓贰按、瘛、肘、靠的目的,只是为了守中。所以,十三势用八卦来代表说明,还是离不开道家文化的守中思想。

2十三势中五行

十三势中所说的“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是互相生克,但其中又说土生万物,也就是金、木、水、火都由土中而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退、顾、盼也需从中定而来,并且在道家文化中,金有收敛之意,木有生发之势。但在十三势中,收敛之意对应的却是进步,而生发之势对应的却是退步。在进步时,要时刻保持收敛之意。而在退步时,则不能丢失生发之势。与人搭手,进步时,丢掉了收敛之意,这个进步就无法变成退步,有进无退,便成为死步。而在退步之时,如果没有保持生发之势,就成了有退无进,也是死步。在传统武术中,步法是十分重要的,习练武术的人都知道,进身是非常困难的。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身与步不合。太极拳中说“上下相随人难进〔6〕”,同样的道理,上下相随人难防。形意拳中也说,“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步为先,但总以身法为要”。身法与步法的配合十分重要,进步、退步之中都要含有向中之势。十三势运用五行的特性与步法相结合,所讲的依然是道家注重的阴阳相合,互为其根,五行合一,其本意仍然是道家守中思想的体现。

从五行与方位的结合中,更能体现出道家文化的守中思想。进、退、顾、盼的运用都是顺对方而为之,对方进身,我自退步,对方退步,我则进身。自身的进、退、顾、盼都是为了守住自身的中定,不被对方所干扰。因此,十三势中所体现的依然是道家文化的守中思想。

3十三势的本源性

“意气君来骨肉臣,益寿延年不老春”,十三势的养生功能是超越技击功能而存在的,而五行、八卦也都体现出道家文化对太极拳的深厚影响。道家提倡性命双修,性和命,张三丰在《大道论》中说,“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7〕”,在道家看来性和命都是十分重要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家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是由阴阳二气加上中所构成,这个中被道家称为神,所以,道家的修炼十分注重神、意、气。同时,在道家文化中,人体内为阴,体外为阳,阴阳二气交合于形,从而构成形体。道家认为,生命力是人生存的基础,而生命力相关的是气。因此,过于注重形的锻炼,注重每一块肌肉的练习,会加速体内之气的消耗,并且会干扰阴阳二气在形的交合。所以,道家不注重对于形体的修炼,而是注重于对神、意、气的修炼。从以上论述看出,十三势的本源来自道家文化,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道家的一种修炼方式,它所修炼的也是性和命,是通过修炼使生命能够更好地存在,这是十三势的本意所在,也是道家文化真意的体现。

十三势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具有代表性的拳种,从十三势中的八卦、五行能够看出,其中处处都体现着被道家文化所打下的烙印。而通过文章的分析、论述,十三势中更体现着道家文化从养生的基本点出发,以守中为核心,通过阴阳、四象、五行、八卦等方法来实现养生目标。十三势是(下转第21页)(上接第13页)一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武术,具有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其更是一门养生功法,是道家修炼方法之一,是通过肢体活动,来表达道家思想。因此,要理解、分析十三势所表达的内容,就要从道家文化入手。可以说,十三势的本源就是道家文化,是道家思想通过肢体活动的反映。

作文三步法论文篇(7)

音乐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_音乐学本科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