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作文个性化教学

作文个性化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09 16:57:51

作文个性化教学

作文个性化教学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个性化;个别化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成功的作文教学,不仅能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良好品德的形成,甚至是整体素质的提高。然而综合现在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事实――主体的迷失,即学生个体作为写作主体的迷失和作为教学主体的迷失,作文中虚假为文、言之无物、套话连篇等现象随处可现。因此,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深层次地挖掘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进而从本质上来解决问题。

1 培养独立的主体、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个性化作文教学

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开展,这是在新环境中寻找更新与发展,是继承历史传统上的再一次跨越。站在这一潮头浪尖上,反观传统教育教学,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反思,特别是其抹杀个性的一面。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导致教育痼疾的根源:“现代教育已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潭,这是很可悲的事情,这种倾向带来了两个害处,一是使教育变成了政治、经济的工具,进而失去了它天生的主体性及尊严;其二,由于只承认实用性知识和技术的价值,便使从事这类学科的人们沦为知识和技术的奴隶,随之产生的结果便是尊严的丧失。”这句话揭示了现在教育存在的危机,也从另一角度道出现代教育所存在的工具性教育的弊端。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因此,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更应该尽快摆脱“工具性”对其的影响,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教育之所以是教育,就在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人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是教育的根本职能。新时代的教育不应该再是简单地为维持一个已存在的社会而培养工具人,而是要为尚未出现的社会培养主体人。当然,教育要为现实社会服务,在某一时期强调教育的某种社会功能是无可非议的,但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也只能通过培养人这一主体功能来进行,否则,教育为社会服务也是畸形的。而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正是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畸形的现状:学生作文动辙“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为实现现代化添砖加瓦”,把空洞的说教强加于写作中。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作文中却是没必要的”,因为“作文是精神独特的提高,没有自己的不同其他任何人独特的体验,就没有生命”。

2 有关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丰富内涵

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寻求以“自由个性”为内核的全人格内涵,这就使得当前的教学模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化教学应该得到广泛的推行。

2.1 对“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定性

个性化作文教学是主体性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是个性化教学理论在作文教学领域的实践体现。它除了作文教学所涵盖的学科定义和学科使命外还包含着以下内涵:

在教学目标指向上,以培养学生“自由个性”为核心的全人格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个别化的教学方法;在作文评价体制上,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不同学生提出分层级的教学要求。

2.2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目标

2.2.1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的特点是他的理想主义,如果人文教育最后体现出来不是理想主义,而是技术至上,实用为主,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因此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首要有目标,也是它的终极目标,即培养以“自由个性”为核心的全人格,当然这只是一个抽象的指向性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不是作文教学独自可以承担的责任,它是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教育总体目标,即便如此,作文教学也不应该背离这一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作文教学中应该把这个目标具体化、现实化、专业化,以增强它的可操作性,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地排除一切由工具性教育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2.2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现实目标

中小学作文教学除了要遵循教育的总目标,还应该遵循本学科的专业教学目标。这可以将他分解成两个方面的内容。简要地说,首先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概括起来说就是要求文从字顺、感情真实、表达方式得当、写作习惯良好。其次,可以从更高的层次说去。在工具性教育观的影响下,有些人认为学作文就是为了能写简单的说明文,或者写报告、公告之类的应用文,是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必须掌握的工具。这无疑降低了作文教学主体性地位。作文教学应该和其它学科一样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学科价值,应该有自己更高级更有前瞻意义的教学目标。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给这样的孩子以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从小亲近文学,让有文学天赋的孩子多吃点营养,而不应该用衡量一般文章的标准去轻易否定这些孩子的灵感,使他们快乐地写作,名正言顺地写作。

2.3 个性化作文教学实施的主要途径――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不同于个别教学。个别教学特指师生之间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的教学。个别化教学,“就其实质来说,意味着寻求各种不同的变体和途径,藉以按照各种不同的个人特点去达到一般的教学目标。”

因此,个别化教学并不是教学的一种形式,而是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去实现个性发展教学。

作文教学应在个别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寻求适合自己的个别化教学模式,争取从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辅助工具等方面入手进行全面的改革。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个别化教学模式不是专门适用于某个个体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个性化教育理论为支撑的,体现在日常教学细节中的既宏观又微观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晓路.普通语文课程标准[J].语文月刊,2005,10.

作文个性化教学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个性化教学分析

在新时代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被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语文作文教学。主要是因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也是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性途径。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始终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学生写作的作文毫无新意可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已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需要进行个性化教学,尽可能张扬学生个性,使学生自觉融入到语文写作中,激发他们对语文写作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创造能力。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作文是其核心组成部分,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主要学科。小学语文作文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现他们的个性特征,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但当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在写作过程中,“言之无物”是学生存在的核心问题。主要是因为小学生还处于写作的初始阶段,没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也没有过多的兴趣爱好,觉得只是应用一些文字去描述一些事物,枯燥乏味。小学生对具体事物的描述、分析并不到位,由于处于感官认知阶段,对很多事情的认识、发展也没有明确化的概念,只能使用有限的知识笼统地描述事物。此外,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大部分小学生都会很排斥,不喜欢写作,充满恐惧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不愿意写作,使语文写作课程无法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而教师没有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引起重视,没有从他们的心理特征、学习特点出发,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缺乏耐心。

二、小学语文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

1.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不管是哪个阶段的学习,兴趣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核心要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对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使学生能够乐于观察,爱上写作。由于小学生在接触新鲜事物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点,有意识地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和他们聊天。以班级间的拔河比赛为例,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谈论这次拔河活动的相关话题,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其中的重点,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此外,在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巧妙地应用“迁移”规律,即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方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2.营造个性化教学的氛围。在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拓展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内容。要能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断释放学生的思维情感,采用多样化的作文教学方法,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写作教学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写作。以命题作文《春天的雨》为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引导,比如,春雨贵如油,春雨拍打花朵的情景。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到春雨的别样风姿,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化特点。教师要结合生活素材,不断丰富写作内容的积累。可以通过观察、参加社会实践等形式,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锐度、感知力。以些游记话题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郊游、踏青、欣赏名胜古迹,这样在增加学生生活经历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感受,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更好地进行写作,所写的作文也会更加生动,更具个性化,赋予文字于生命。此外,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写作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写作。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个性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优化了教师作文教学方法,改变了语文教学现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它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写作的兴趣,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了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

作文个性化教学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环节,真实、灵动、个性的表达直接决定着作文的质量,因而个性化作文教学成为作文教学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真实 个性化 创造性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长期以来,不少小学生讨厌写作文,写出来的文章没有真情实感,抄袭、虚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说实话、心里话,写出灵动个性的作文。

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丰富作文的素材

现在小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却“无话可写”。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同一题材的作文,往往面目相似,大同小异:写着急,总是“像热锅上的蚂蚁”;写高兴,非得“一蹦三尺高”;赞美老师,一定是深夜备课、雨中送伞;颂扬母爱,经常是生病陪护、夜里补衣……这些题材,这些语言,不是不好,但是缺少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真实体验,人云亦云,使作文的内容和语言失去了个性。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也是作文获得感性认识和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和社会。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不能做到细致地观察,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定向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当学生进入中年级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机观察上,教会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学生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头脑里的材料也会越来越丰富,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

二、启发学生真实表达,抒写平凡的生活

小学生写作文贵在一个“真”字。应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做到写熟悉的人、事、景物,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但是,许多学生往往认为身边的生活不值得写。其实,我们的生活虽然平平淡淡,缺乏“血染的风采”,也许难觅“改革的风流”,但绝不缺乏“平凡的风情”。青松的四季长青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感受到它的傲骨;小草的漫山遍野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欣赏到它的顽强;蚂蚁的成群结队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注意到它的合力;蜜蜂的采花酿蜜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欣赏它的执着。教会学生认识平凡生活中的真正价值,我们才能指导学生写出不平凡的文章来。

三、帮助学生打破常规 ,拓展个性的空间

现在许多时候,小学生作文是封闭的,这就造成学生习作的种种顾忌:怕离题,老师不高兴;怕材料不新,老师不给高分;怕语言不美,层次不明,怕字数不够,老师会批评。学生绞尽脑汁地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自然难以写出个性化的文章来。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给孩子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呢?

1.宽松命题,培养自主拟题的意识

给作文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改变过去命题作文一统天下的模式,增加半命题、无命题的自由作文。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可以不出具体题目,只是确定一个大致范围,让学生在这个范围内自己拟题,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写。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抒发真情实感,使文章内容充实,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效地改变学生“怵头作文”和“移植作文”的现象。

2.自由抒写,张扬尽情表达的个性

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是“自主”“真实”“创新”。我们提倡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具有新的风格,写法可以不拘一格。教师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最大作用就在于调动和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努力创设一种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并给以明确、具体、有效地指导和帮助。

3.多种评价,强化写作成功的体验

作文个性化教学篇(4)

一、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分析

与传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不同,个性化作文教学着重突出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个性为主导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独有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潜能,创作出具有特色和真实的作文。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个人独特的经历和想法创作,展现学生的独特思维和理解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指导学生创作,释放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作天赋,进而发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二、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分析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已经不再满足课改的要求。在新课改理念下,个性化教学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关注,并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下面简略介绍个性化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个性化意识不强。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的个性化意识不强,在作文命题上随意拟题,或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忽略小学生的写作需要,导致小学生在个性化写作中缺乏个性化写作意识,还是按照以往的写作理念对作文进行创作,缺乏个性独特的思维。而在作文训练过程中,部分教师不注重对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个性化写作意识,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另外在写作中,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式,使学生缺乏个性创作的兴趣,进而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意识不强,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缺少写作积极性。

2.学生在写作中缺乏真实情感。在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重个性化写作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导致小学生在写作中缺乏真实情感。因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很多小学生在写作中存在应付心态和照搬照抄的习惯,作文表_方式比较单一。尤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生抄袭作文的情况愈演愈烈,缺乏自主创作的能动性,在写作中缺乏真实情感的表露,从而导致个性化作文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对策

1.强化个性化写作意识。要想树立个性化教学理念,首先要强化师生的个性化写作意识。在个性化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制定符合生活的作文题目,激发小学生个性化写作兴趣,开发小学生的思维,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小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开发小学生的潜能。在写作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减少小学生的应付心态和降低在写作过程中的抄袭率,从而提高个性化写作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写《欢迎新同学》这篇作文时,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想想欢迎新同学时,我们应该怎么说,有哪些同学有不同的想法都可以说出来?看哪些学生先创作出来?”通过小组交流,教师正确引导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个性创作,从而达到强化学生个性化写作意识的目的。

2.培养学生写作中的真情实感。在传统写作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讲授作文技巧和方法,忽略学生在写作中真实情感的表达,缺少课堂交流,使学生认为写作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缺少写作的兴趣,常常是抱着应付的心态进行作文创作。教师在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中,可以根据作文实际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切合的教学情境,并且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切身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阅读,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真实情感,从而写出富有真实情感的文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文个性化教学篇(5)

[关键词] 个性化 写作情感 自由文

在许多初中生的作文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少年人特有的灵性和活力,看不到敏感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读不到灵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他们的作文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所谓个性是一个学生先天固有的以及后天在一定社会条件、家庭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性格。学生能在作文中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构思立意,能从文章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中体现出自己的性格,我认为这就是个性化的作文。而就如何引导学生写出具有自己个性化的作文呢?笔者在此进行一些初显的探讨。

一、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思想,激发写作情感

现在的学生对写作文普遍存在一种畏难情绪,认为作文难写、没有东西写。因此,在教学伊始就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把教师当作倾吐心事的对象,从而燃起学生写作的热情。教师应本着鼓励和赞美的原则,注意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和个性中的点滴优势,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信心。师生间要建立起平等的思想情感交流平台,教师应给学生袒露情感的机会,同时也应尊重和呵护学生的情感,对习作中反映出来的种种心理障碍,要及时给予疏导、抚慰或交流,以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不宜总是板着面孔充当判官,把学生一棍子打死。曾经有大胆的学生在作文课上提出:“我能写关于爱情方面的文章吗?”我马上给予肯定的回答并予以引导。该次作文有好几个学生通过文章倾吐了自己的心事。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灌注在里面。”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的写作也有明确的目标:“写作要情感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一种内心的释放,情感的宣泄,也是一种自我的展现。每位作者都希望自己写的东西能得到别人的认同、赏识,学生亦然。他们渴望自己的习作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喜爱。因此,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表现出极大的阅读兴趣,并对他们的习作予以真诚的中肯的评价,评语中渗透着自己的真情,就比你用千言万语向学生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还要管用。写评语时需要千方百计的找出学生文章中的写作优点,予以大力表扬,然后再以商议或提出希望的语气指出缺点,让学生既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阅读积累观察生活,才能落笔生辉

作文有无个性,关键是思想有无个性,在鼓励学生博览文学名著、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还应该鼓励、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的阅读。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对世界的独特认识,有自己独树一帜的写作角度,有自己自成一体的语言风格。专题性阅读可以以作家为专题,也可以以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等为专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和归纳,让他们认识不同的作家,不同的写作风格,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世界,把零散的文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写作个性。

学生感到写作难、没有材料写,是因为他们远离了生活,缺乏生活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失去作文之源,导致了脱离实际、无病的作文四处泛滥。美国教育学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的课堂。阅读生活就是用心感受,体验生活。其中生活观察就是吸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观察日常生活中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记录每一点感受和体验,做到胸有成竹、才能落笔生辉。

三、放开心灵展现个性,鼓励写自由之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中考成绩,作文教学走进了“考什么、教什么”的误区,考生考场上杜撰了许多“千人一面”的、基本雷同的写作模式的作文,令人大失所望。

而怎么样才能避免出现类似情况呢?首先,是要打破定势,放飞学生心灵。打破定势就是指打破学生的内容定势和思维定势。一些学生一提到好人好事,马上反应到的就是车上让座、拾金不昧;一提到母爱,就是雨中带病送伞或雨中背我上医院;写叙述文就是“开端――经过――结果”的三段论式;写议论文就是“总――分――总”的模式。这样缺乏新意的文章,恰恰反映了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和缺乏个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注重指导学生做好平时的生活积累,作文课上少些“技术性指导”,尽量放飞学生的心灵,鼓励学生写我要写的,写我想写的,即多写自由文。让学生用自由的笔墨写自由的精神,彰显其个性潜能,给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善待学生的创见,使他们有一份写作的心理安全感和成功感。学生要是写出自己斑斓的思想,作文就有了个性。

在我的作文课堂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学生“写我要写的,写我想写的”,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的生活体验。给学生一个倾诉心声的自由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平台。写自由文可以指定写作范围,也可以不限内容、文体,自定题目,写自己认为可写的东西。在课堂上也常常听到学生“老师,我不写这个题目行不行?”的声音。因为少了很多限制,学生的习作五花八门的,还常常有精彩之作的出现,只要有思想的闪光点我都予以表扬。

其次,是让语言展现个性。语言是生命体验的直接流露,只要属于自己属于个体生命的活的语言,就天然地闪烁着个性的色彩。培养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也是个性的展现。语言的运用因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的文化教养、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的差异而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应提倡语言风格的多样化。教师可以结合专题性阅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喜爱的语言风格,通过学习,再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副生动的画卷”,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属于他们的人生体验。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个性飞扬,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广阔、自由的空间。

参考文献:

作文个性化教学篇(6)

关键词:小学作文;个性化;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95-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当前,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小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感觉没有材料可写。即使绞尽脑汁写出了一些,但也是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应付了事,结果是内容简陋、思路狭窄。既不具体又显苍白,更谈不上有真情实感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从教学工作中去查找原因和解决问题。

一、丰富积累,为写作奠定厚实的基础

由于小学生生活积蓄少,经验阅历少,所以需要充实生活,使其阅历增加,使积累丰富。

1、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维,多积累;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时捕捉写作素材。在平时的作文课堂上,令学生最头痛的就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原因很简单,就是无米下锅,缺乏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针对这种情况,我认识到,作文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密不可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鲜活流之不尽。”我们应该学会从生活中选择作文素材。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没有素材,而是我们熟视无睹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学校与家庭,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用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分析、思考的良好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经济开发区、优秀社区,访问英雄或劳动模范,培养和增强学生对真善美的感受力。或者组织春游踏青,游览公园,观赏风景,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充分享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欣赏之情、热爱之情。

2、阅读积累。《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中增加个性化的语言材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儿童来说,在大量识字后,应广泛阅读适合于儿童接受的文学性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的语言,这对于作文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不是高不可及的,它来源于生活,是人写出来的。学习教科书是为了打基础,而创造性地掌握语言工具,还得靠自己的悟性。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避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光凭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客观事物呈现在眼前时,只是一个形象或一种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把它转化成自己头脑中的东西,这就要靠分析思考来完成。有些事情不是简单地用几个词句能够记叙或者描述下来的,还需要运用联想的方法,这样才能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来。

3、情感积累。积累小学生的情感除了充实生活这一途径外,还可以借助语文学科中寓意深刻的诗歌、优美隽逸的散文、感人肺腑的故事,来增强他们的道德感、理解感、审美感和理智感。

二、科学指导,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技能

1、命题指导。指导和训练小学生写好作文,教师要在命题上下功夫。小学作文命题应当努力做到小而切实,新而有趣。小而切实,是指命题的范围要小,角度要小,内容要实。要能通过一件小事,一个实例来反映某个主题,以小见大,以实见情。倘若命题面过大,就使学生难以把握主次,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现象;命题不实,就使学生难以思路集中,不知从何下笔。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并不失时机地给予指点。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为抒写真情实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消除了心理上压力。小而实、新而有趣的命题,有利于学生流露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抓好作文中的指导,批改和讲评等环节,适当进行点拨,就会促使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2、技巧指导开拓学生的思路,启发联想,是指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按两步进行指导。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第一步引导回忆,再现情景。教师要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回忆,再现所写题材的当时的情景。如写主题班会、队日活动、文艺演出等,可先唤起记忆,再进行体味,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状。

第二步开拓思路,弄清主次。多写想象作文,展开想象的翅膀。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他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写想象作文,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3、讲评指导。选准范例,集体修改。教师可选出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作品作具体分析,引导学生集体修改,旨在教给学生修改方法,进一步提高其修改能力。在范例修改中,学生往往众说纷纭,要引导其各抒己见,要在意见基本统一时决定怎么改,不要走过场,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探究精神,提高修改能力。在作文批改时要注意对学生作文写作手法做出恰当的评价,保留与中心有关的材料,舍弃与之无关的内容并注明舍弃理由,让学生逐步明白。对于学生恰当的想象,应当给予肯定和赞许。

总之,传统的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作文教法与训练已不能满足现行教学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作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些科学、新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写作文,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去完成写作任务。

参考文献:

作文个性化教学篇(7)

一、用心感悟生活,让个性色彩丰富

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处处是可写的景、可叙的事、可抒的情。平时学生写作文之所以常常三言两语,无话可说,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对自然环境缺乏观察,对人更缺少观察,甚至对家人、老师和同学都缺乏观察。有一回布置学生写《我的老师》,在学生笔下的教师大都是中等身材,不胖不瘦,不高不矮,都是满面笑容、和蔼可亲……针对这个问题,评讲作文时,我先把外貌描写几乎相同的作文读一读,然后说,这里有的是写语文老师,有的是写数学老师、英语老师,最后问学生三位科任老师(形态各异)是否是三胞胎?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此时,学生才意识到,因缺少认真的观察,连老师的外貌也不大清楚。

教师可启发学生写人物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这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例如,三位教师平时的穿着打扮是否相同?她们三人外貌上有没有独特之处?他们在年龄、性格上是否存在差异?同时我要求学生先用一周的时间观察语、数、英三位科任老师,看看她们上课时的姿态动作是否一样,她们对不做作业或作业马虎的学生、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的态度是否一样,还可观察她们在课余做些什么。……这样有了范围,既引起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又使学生观察起来具体容易得多。一周后,再写同题作文,学生觉得这次的作文好写了,有东西写了,写出的人物不再是三胞胎,或多或少都能抓住每位老师的特点,写出的老师都有了个性,再读学生作文时,同学们都能异口同声地准确说出文中写的是哪位老师。

作文就是生活,只要平常细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发现自己的身边还是有许多可写之事,发现身边美景处处。用心灵感悟生活,把大千世界与个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这样就能很好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二、发挥个体优势,促进学生发展

只要我们留意一下成就卓著的语文教师的教学,就不难发现,这些教师在教学上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个体的优势。我们普通语文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的个性特色,也可以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比如教师喜欢鲁迅文学,在基本完成课程标准的教学任务之外,就可以精心耕耘这块“自留地”。或推荐书目,或组织鲁迅文学小组,让所教学生更多的民解和鲁迅有关的知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说,教师的德识才学的每个方面,都会对学生形成很大的影响,因为中学生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会给学生的成长烙上深沉的印记,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发挥个体优势,只有有个性化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化的学生,只有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的作文呈现个性化的特点。

三、以赏析为主,体验成功乐趣

作文评改要以赏析为主,努力做到:①多给学生一些自我评价。多创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充满兴趣地反复阅读自己的习作,一词一句地去寻找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在班级中、在“作文展示栏”上进行自我展示,并阐述理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再适时地给予激励性的评语或体态暗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②多给学生一些赏识评价。在引导学生相互评改时,要以赏识肯定为主,寻找作文中的优点。③多给学生一些情感评价。在作文批阅评改中,侧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话谈心,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多写一些鼓励性、希望性的“悄悄话”,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④多给学生一些过程评价。《个性化教学论》指出:“学习结果并不是学生发展的唯一指标,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变化过程,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过程研究’。”

四、淡化作文指导,发展学生潜能

叶圣陶说:“以前人以为写文章是几个读书人特有的技能,好技能奥妙难知,几乎同于方士的画符念咒,这种见解必须找破。”我们教师不能把写作文章看得很神秘,更不能把写文章看成是要由一大堆技法来规定的事情,以致于教师重重叠叠、乐此不疲地去教,苦口婆心,反复强调,不断地迫使学生就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写作主动性渐渐地被消退,想象力也被钝化,悟性被夭折,灵性被扼杀,人格被异化,情感被冻结,原本可以对事物进行的最深刻最美妙最富有个性的精神体验也就无法表现了。学生之所以日记不让人看,正是因为他们在日记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或隐私。相反,他们在教师面前或在作文中不敢说真话,恰恰是因为心存顾虑而没有展示自己的个性,他们的个性很可能被教师的统一要求同化或虚化了,要不学生本来的个性完全转化为教师所要求的那一种特定的个性,要不虽还保留着自己原有的个性,但为了不违背教师的要求,就投“师”所好,真实的内心被掩盖了。我认为,教师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应该像崔永元那样做些很生活很幽默也很文学的旁敲侧击,也就是让学生像小品中的赵本山、宋丹丹那样紧扣话题,面对生活,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子,说自己想说的话。

五、讲究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