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作文命题论文

作文命题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05 10:15:39

作文命题论文

作文命题论文篇(1)

现在,先来看命题议论文的题型,归纳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十一类:

论点型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论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足--庸人的哲学》、《勤能补拙》等。

概念型用一个概念提出要论述的问题。如《说习惯》。《谈"穿着打扮"》、《"时髦"小议》等。

关系型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的概念,表明要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个人和集体》、《人格与国格》、《天才·勤奋·条件》等。

对比型用两个可以对比的概念或事物来命题,要求论证两者的对比或转化关系。如《自卑与自负》、《失败和成功》、《电脑和人脑》等。

比喻类选择能作为比喻和类比的事物命题,要求揭示比喻和类比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如《清流与活源》、《科学家和春蚕》、《赏花·育花·护花》等。

象征型选择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命题,要求论述事物所象征的某种精神和品格。如《"绿叶"赞》、《路标》、《小草的风格》等。

评议型针对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或某一观点进行评议。如《鲁迅的精神》、《论雷峰塔的倒掉》、《评"仓廪实而知礼节"》等。

引申型用作为引子的某一件事或某个事物命题,要求借题发挥,展开议论。如《从"萧何追韩信"谈起》,《从柔石的"损己利人"说开去》、《熊猫废物箱的联想》等。

考证型用需要对某个问题进行考证的形式命题,要求查核并发表议论。如《"一言堂"小考》、《的由来》。《"下笔如有神"新解》等。

感想型以读后感或观后感的形式命题,要求发表自己的感想并进行议论。如《读〈拿来主义〉有感》、《有感于雷军长的"当头棒喝"》、《影片〈鸦片战争〉观后》等。

批驳型针对不同意的观点或看法,用反诘或质疑的句式命题,意在批驳。如《"知识越多越反动"吗?》、《斥"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忠于原著"质疑》等。

尽管每种类型的命题议论文,都有各自的审题特点,但是作为命题作文,不管何种类型,都有着共同的审题要求,这就是:要从题目本身去揣摩题意,确立论题,展开议论。要分清概念型命题和关系型命题的异同,虽然都由概念命题,但前者是阐述一个概念,后者要论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要理解对比型、比喻类比型、象征型命题的特点和要求,特别是比喻类比型命题,要做到比喻贴切,紧扣"类比点",充分而深刻地揭示类比事物和所要说明的道理之间的共同属性;还要明白,抓住命题中提供的自然现象和自己熟悉的生活现象两者之间的类比点,从中类推出所蕴含的共同道理时,选择的生活现象越典型,蕴含的道理就越带普遍性、议论就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要辨明评议型、引申型>!<、考证型、感想型命题的细微差别,评议要求评事议理,引申要求借题发挥,考证要求查核证实,感想要求夹叙夹议;审题时如把握住这细微的差别,议论时就能精确地体现命题意图;对批驳型命题,要审视并明确对方的立论错在何处,讲究"针对性的批驳",不可自说自话,言不及题;即使遇到论点型的命题,似乎一看便知,也要逐字理解论点的含义,不可望文生意。

如全国高考作文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朝名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有的考生对这句名言的意思未搞清楚,把它解释为"先生下来的人总是忧愁加忧愁,后生下来的人总是快乐又快乐",闹出了笑话,文章立论自然就不知所云了。有的考生对这句名言一知半解,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的观点,配以反面事例进行批判,殊不知"后天下之忧而忧的意思是"天下人都忧愁了,我也忧愁",应该说还是包含了"忧天下"的思想的,作为反面论点来批判,显然不妥当了。所以,对论点型命题的审题,同样也不能掉以轻心。

由此看来,无论什么样类型的命题议论文,都必须从题目本身去揣摩题意,把握住议论对象、议论范围和议论重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采取下面三种方法。

(1)标志法。就是看清文章题目上的标记,了解议论的对象。如《评"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个题目,"实"和"知"两个字便是题目中的标记,看清这两个字,就会明确写作本题必须评析清楚"仓廪实"与"知礼节"之间的关系:"实"而后"知"即物质生产对道德观念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先要论述"仓廪实"的重要。但反过来再想一想,还存在"实"而后未必"知"的情况,这就要扣住"知"字做文章,论述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知礼节",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抓住"实"和"知"进行议论,不仅能紧扣题意,而且能"评"出深度。一般地说,高考议论文的题目大都有一定的标记,如果我们能通过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细加推敲,透彻理解作为标记的关键词语的涵义,那么,我们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议论的对象,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现象的发生。

(2)分析法。就是分析题目的语言关系、文字含意,了解议论的范围和重点。如《从柔石的"损己利人"说开去》这个题目,句子较长,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组成题目的语言关系:这个题目可分为"从柔石的损己利人"和"说开去"两部分,两者的关系是:

前者是议论缘起,后者是议论重点。而柔石的"损己利人"这四个字是有典的,出自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对柔石的一段评价:"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就给柔石的"损己利人"下了注解,也限定了议论范围应由此而展开,明确文章重点不是评价柔石的革命一生,而是从赞扬他的"损己利人"的高贵品格"说开去",联系当前实际,展开议论。这就正确理解了题意。

(3)比较法。如果一时对一个题目的写作重点把握不准,那么,不妨把另一个相似的题目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中明辨各自不同的议论重点,进而审清题意,也是一种好方法。如把《的由来》和《的危害》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会理解前一个题目的重点是要挖一挖的"根",考证一下是怎么"起源"的,扣住"由来"进行议论,后一个题目则要重点议论的危害性;又如《"下笔如有神"新解》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个题目,似乎很相似,实际上大相径庭。前一个题目中有"新解"两字,那就不是要求论述第二个题目中杜甫原诗的内容,不然,又"新"在何处呢?而且恰恰相反,从"下笔如有神"五字加上了引号来看,题意显然不是指杜甫原诗"读书破万卷"的结果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下笔如有神"了呢?就

作文命题论文篇(2)

特邀嘉宾刘亚平:中学语文教研员、益阳市中考命题

本刊记者:刘老师,您好!您是湖南省资深中考命题专家。请您结合近年来中考作文的题型特点,给参加2013年中考的孩子们作一些介绍。

刘亚平:好的。中考命题是很有延续性的,看看2012年湖南各地的中考命题,就可以大致把握2013年的命题方向。我收集了13个市(州)的18道作文题目,发现话题作文正在淡出历史舞台,18道题目里,只有湘西卷的“我理想中的学校”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也消失不见了,今年没看到一题;命题作文经过前几年的发展扩张,已坐稳江山。今年90%以上的考区,都是采用命题作文(包括全命题和半命题)的形式。

本刊记者:命题作文,在命题语言、命题技巧、命题旨趣等方面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刘亚平:我觉得可以用徐志摩的一句诗来概括,叫“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一是裸题比例有所增加。所谓“裸题”,就是不设导语,只有题目和要求。如娄底卷“为青春喝彩”,郴州卷“再见,那些 的日子”,邵阳卷“为

_____而歌”、“我的责任”等。这种命题方式呼应了当今时代崇尚简约的风尚,可谓“简约而不简单”。这种趋势,一定会在今年的命题中表现出来。翻开试卷,作文题目也许只有几个字,如“有梦才有远方”、“将心比心”、“寻找________”。遇到这类考题,千万不要紧张,扣住关键词,仔细审思就可以了。

二是寓意作文大量出现。所谓寓意作文,即题目中运用了比喻或象征,使题目的关键词一语双关,有表里两层乃至多层含义。如长沙卷“伸出我的手”、益阳卷“启航”、衡阳卷“阳光路上”等。这类命题,题目前面有一小段导语,这些题目中的“手”、“启航”、“阳光”等词语既有实的一面,也有虚的一面。构思时必须虚题实写,虚实兼顾。我建议大家在中考前的这段时间里,对“道路”、“歌声”、“河流”、“答卷”等既虚且实的词语,积累一些独到的思考。

三是出现了一些新鲜的探索。放眼全国来看,一些教育发达地区,出现了将竞赛类作文题目引入中考命题的现象。譬如武汉卷的“敬畏文字”,题目由名人博客语言失范现象谈起,提醒考生应有“敬畏文字”的意识。这则命题显然适合那些语文素质好、有文学兴趣的学生发挥;而平时不爱语文、对语言文字潦草马虎的考生,则只能抓耳挠腮了。

天生“我”材必有

特邀嘉宾刘成:特级教师、益阳市箴言中学老

本刊记者:刘老师,我们发现,现在的中考命题,一直鼓励考生观察、审视、表达自我,您能具体谈谈命题内容上的这一特点吗?

刘成:确实如此。我手头收集了2012年的102道作文题,包含“我”字的有35道之多,包含“自己”的有6道。如:“那件小事激励着我”(重庆卷)、“我与 的亲密接触”(河北卷)、“ 自己”(襄阳卷)、“垒高自己”(江西卷)、“我是这样长大的”(兰州卷)、“我把掌声送给你”(湛江卷)、“我的世界因你而亮丽”(深圳卷)、“你是我的一本书”(宁波卷)、“伸出我的手”(长沙卷)、“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青岛卷)、“你是我最好的朋友”(烟台卷)、“我心目中的良师”(南宁卷)。就湖南省而言,包含“我”字的考题也不少,如“我希望”(常德卷)、“我的责任”(邵阳卷)、“伸出我的手”(长沙卷)、“我理想的学校”(湘西卷)等。

本刊记者:这里面透露出怎样的信息呢?对2013年的考生有什么启迪?

刘成:一个好的作文题目,总能唤醒“我”的记忆、“我”的情感、“我”的思索,让“我”心绪难平,心湖荡漾,心潮起伏,于是落笔为文,达到“我手写我心”的效果。如果对上述考题进行分类,我们会发现:有些考题指向“我”的家庭和校园生活,如“我理想的学校”,“我心目中的良师”;有些考题指向“我”的青春、成长,如“垒高自己”、“我是这样长大的”;有些考题指向“我”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你是我的一本书”、“我希望”。

这些命题,鼓励考生去发现我、认识我、倾诉我、表达我。以宁波题“你是我的一本书”为例,“书”可以实写,古今中外有益的书籍,如《论语》、《史记》、《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名人传》都在此列。考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颇有心得的一本书,谈谈读书的经历和体会。“书”也可以用其比喻义,虚写,只要所选人物或事物具有“书”的特点。如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给人教益等,都可以入题。考生可以写身边的人物如父亲、母亲、老师,可以写历史人物如诸葛亮、林则徐、谭嗣同,可以写名人如张爱玲、钱学森、最美司机吴斌等。此外,其他具有宏大、丰富、久远、深邃等特征的事物,如大海、城市、村庄、老屋等,也是比较容易切题的素材。这则命题鼓励同学们立足自身生活,以沉静的态度看待人物和事物,积累成长的体验。我建议各位考生,平时要善于认识我、思考我、表达我。作文,只有自我意识的注入,才能散发个性化的魅力,展现多元化的光辉。

记叙议论总相宜

特邀嘉宾蔡雄辉:作文研究专家、长沙市明德中学老

本刊记者:蔡老师,您好!选择文体,一直是考生比较头痛的一个问题。请您给正在备战2013年中考的考生们出点主意吧!

蔡雄辉:文体准备要因人而异。如果你擅长记叙文,就可以专攻记叙文,琢磨怎么叙事清楚有味,怎么描写细腻生动,怎么抒情真挚感人。如果你擅长议论文,就应该在论点论据论证上下工夫,琢磨如何提出新颖、深刻的观点,如何用丰富翔实的论据支撑论点,如何使论证严密,富有逻辑。

本刊记者:是不是只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这两种文体?

蔡雄辉:当然不是,诗歌、戏剧、童话、寓言,只要你舞得起来,十八般武艺随便你使。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初中阶段写作训练的基本文体是记叙文和议论文。我们观察2012年中考命题后发现,一些考区就明确了文体要求,要求写成“记叙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或议论文”,如娄底、益阳等考区。更多的考区虽然没有明说必须写成哪种文体,但题目内容却有着鲜明的导向。譬如张家界卷“我的故事”,题目虽然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除了写成记叙文或者创编记叙性小说、记叙性的剧本,你还能写成什么文体呢?总之,要求引导、鼓励考生写好记叙文和议论文,是中考命题鲜明的文体导向。

本刊温馨提醒

本刊记者:三位名师的点拨,让我们对2013年中考作文命题的趋势看得更清楚了,备考的信心更足了。最后编辑老师还想提醒两点:

作文命题论文篇(3)

    1)数据可靠必须是经过反复验证,确定证明正确、准确可用的数据。

    2)论点明确论述中的确定性意见及支持性意见的理由要充分。

    3)引证有力证明论题判断的论据在引证时要充分,有说服力,经得起推敲,经得起验证。

    4)论证严密引用论据或个人了解、理解证明时要严密,使人口服心服。

    5)判断准确做结论时对事物作出的总结性判断要准确,有概括性、科学性、严密性、总结性。

    6)实事求是文字陈述简练,不夸张臆造,不弄虚作假,论文全文的长短根据内容需要而定,一般在三四千字以内。

    (2)论文命题的选择论文命题的标题应做到贴切、鲜明、简短。写好论文关键在如何命题。就机械行业来讲,由于每个单位情况不同,各专业技术工种数也不同;就同一工种而言,其技术复杂程度,难易、深浅各不相同,专业技术各不相同;因此不能用一种模式、一种定义来表达各不相同的专业技术情况。选择命题不是刻意地去寻找那些尚未开发的领域,而是把生产实践中解决的生产问题、工作问题通过筛选总结整理出来,上升为理论以达到指导今后生产和工作的目的。命题是论文的精髓所在,是论文方向性、选择性、.关键性、成功性的关键和体现,命题方向选择失误往往导致论文的失败,因此,在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反复思考、反复构思,确定自己想写的命题内容,命题确定后再选择命题的标题。所以,命题不能单纯理解为给论文的标题命名。

    (3)命题内容的选择命题内容选择是命题的基础,同样是论文成败的关键。选择内容应针对自己的工作和专业扬长避短地进行选择;在工艺改进、质量攻关、技术改进方面,在学习、消化推广和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方面,在防止和排除重大隐患方面,在大型和高精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和保养方面以及成绩显着、贡献突出、确有推广价值的技术成果,虽不是创造发明,但为企业及社会创造了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都可以写。从中选择自己最擅长、最突出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命题的内容,然后再从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某一项进行整理、浓缩,作为自己命题内容的基础材料。

    (4)摘要是论文内容基本思想的浓缩,简要阐明论文的论点、论据、方法、成果和结论;要求完整、准确和简练,其本身是完整的短文,能独立使用,字数一般二三百字为好,至多不超过500字。

    (5)前言是论文的开场白,主要说明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相关的前人成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设备基础和预期目标等。切忌自封水平,客套空话政治口号和商业宣传。

    (6)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包括论点、论据、引证、论证、实践方法(包括其理论依据)、实践过程及参考文献、实际成果等。写好这部 分文章要有材料、有内容,文字简明精炼,通俗易懂,准确地表达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写作中表达数据的图、表要经过精心挑选;论文中凡引用他人的文章、数据、论点、材料等,均应按出现顺序依次列出参考文献,并准确无误。

    (7)结论是整篇论文的归结,它不应是前文已经分别作过的研究、实践成果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提到更深层次的理论高度进行概括,文字组织要有说明力,要突出科学性、严密性,使论文有完善的结尾。

    (8)论文的修改定稿论文完稿后应反复推敲,反复修改,精益求精。论文的体裁不强求统一,但要突出重点。论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不需要面面俱到,但通篇体例应统一,所用的各种符号、代号、图样均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对外文符号应书写清楚,大小写、正斜体易搞混时应加标注。

    (9)论文撰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明确读者对象。要解决“为谁写”、“写什么”、“给谁看”的问题。要考虑生产和社会需要,结合当前我国的有关技术政策、产业政策、考虑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若是为工人师傅写出的,应尽量结合生产实际写得通俗一些,深入浅出,易看、易懂。

    2)要充分占有资料。要写好技术论文,一定要掌握足够的资料,包括自己的经验总结和国内外资料;要对资料进行充分的分析、比较,加以消化,分清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并根据选择的课题和命题拟出较详细的撰写提纲,包括主次的分类、段落的分节、重点的选择、图表的设计拟定、顺序的排列等。

    3)要仔细校阅。初稿完成后,不能算定稿,论文必然存在不少问题;如论文格式、表述方式、图的画法、公式的表述、名词术语、字体标点、技术内容、文字表达及文章结构等方面要进行反复推敲与修改,使文字表达符合我国的语言习惯,文字精炼,逻辑关系明确。除自审外,最好请有关专家审阅,按所提的意见再修改一次,以消除差错,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达到精益求精的目的。

    二.论文的答辩

    (1)专业技术工种专家组须由5—7名各专业技术工种的专家、技师、高级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组成。

    (2)答辩时先由答辩者宣读论文,然后由专家组进行提问考核,时间约为30分钟。

    (3)对具体论文(工作总结)主要从论文项目的难度、项目的实用性、项目经济效果、项目的科学性进行评估。

    (4)答辩时对论文中提出的结构、原理、定义、原则、公式推导,方法等知识论证的正确性主要通过提问方式来考核。

    (5)对本工种的专业工艺知识主要考核其熟悉深浅程度并予以确认。

    (6)在相关知识、四新知识方面,如XXX考生为生产线调整技师,可考核:

作文命题论文篇(4)

一、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从其实施情况看,制约新课改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实验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拥有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新课改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更高,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符合新改革的要求,要求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为什么要提高教师的作文命题智慧呢?这是基于教师命题能力普遍不高的现状提出的。在平时作文训练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随意在网上选选题或者拿全国各地历年高考题进行写作,没有结合自己学生在写作方面的不足,进行针对性、有序的训练,训练效果不好。教师的惰性和对命题的忽略,导致自身命题能力逐渐退化,教学目标自然难以实现。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般来说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教师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能否备好课、上好课、命好题这三个教学环节。命好题,当然包括命好作文题,编制出原创性、高质量的作文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考察能力,又要题目形式新颖,所用素材丰富多彩,符合科学合理的难易度和区分度。这就需要通过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学要求、教材、学生、试题,提高命题能力;还需要了解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尽量做到素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日后工作中容易接触到的素材等。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从课程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作文教学本质的要求

作文是什么?这是作文教学的元论问题。作文是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外界信息的审美感受的心理过程与结果,其本质能够从语言学、美学、信息论方面进行多元化地阐释,从而有利于增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从语义学来看,“作文”是学生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思维过程与结果。从美学角度来看,作文就是表达真善美的言语活动与结果。现代信息论认为作文是把从客观现实汲取的感性材料,通过头脑加工制作,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作文是学生信息转化的过程与结果,信息论认为作文的全过程是:信息积累――信息同化――信息外化――信息反馈。语言学、美学、信息论从不同侧面对“什么是作文”做出了回答,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掌握命题智慧是十分必要的。从语言学的作文本质来说,教师只有掌握了作文的语言学本质,才能命制出符合学生思维和言语表达习惯的题目,切不可将学生作文与作家作品相比较。从美学的作文本质来说,作文的这一本质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心关注生活的美,并且具备通过命题引导学生对美的关注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作文中的写什么包括:自然界;个人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社会生活。“物”是美的载体,也是文章情思的载体。教师所命之题应当涉及这些“物”,才能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美,学生的作文才能饱满而不空洞。从信息论的作文本质来说,教师在命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普遍的信息储量,作文命题要难易适当,学生要发挥想象和联想,积聚信息进行构思。把内在信息转化为文章,有一套“信息外化”的作文技能,主要包括结构和语言表达技能。学生的作文到底怎样,需要信息反馈来回答。

所以提高教师的命题智慧是作文教学本质的要求。

作文命题论文篇(5)

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有学人提出并展开了生命美学研究的现路一如宋耀良的论文《美,在于生命》(1988)、封孝伦的硕士学位论文《艺术是人类生命意识的表达》(1989),但如果我们认可一门学科、一个学派、一套理论的成立是以其具有理论体系性的研究成果为学界普遍认可而争取到合法性的,则公允地说,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理论的创生应以1991年潘知常《生命美学》专著的出版为标志。而其后的一系列生命美学理论专著、论文的相继共同构筑了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的学术生命。

表1是对中国国家图书馆收录的生命美学主题专著进行的数字统计。统计显示,1980年以来,国内出版的生命美学主题专著数目共计24本。②同期,收录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的生命美学主题论文共计600篇。两项数据的搜集统计时间均为2014年6月8日。

据表1,1989年以前,国内的生命美学主题专著数量为0。见录于国家图书馆的第一本生命美学主题论著是潘知常1993年出版的《生命的诗境一禅宗美学的现代诠释》①,它在运思上呈现了用中国现代生命美学观照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的理论自觉。而潘知常1991年出版的《生命美学》专著并未见录于国家图书馆。

统计显示,2000年前后是国内生命美学体系性理论建构的高峰期,除潘知常于2002年发表《生命美学论稿一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外,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1999)、黎启全《美是自由生命的表现》(1999)、杨蔼琪《美是生命力》(2000)、雷体沛《存在与超越——生命美学导论》(2001)、范藻《叩问意义之门一生命美学论纲》(2002)等生命美学体系性理论专著的相继问世充实了作为一个学派的生命美学理论阵营。其后,生命美学理论的体系性写作呈稳定发展态势,有周殿富《生命美学的诉说»(2004)、潘知常《我爱故我在一生命美学的视界》(2008)、潘知常《没有美万万不能一美学导论》(2011)、陈伯海《生命体验与审美超越》(2012)。

除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的体系性研究专著外,中国国家图书馆收录的生命美学主题专著另有三类: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研究、西方生命哲学美学研究、部门美学研究。其中,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研究又可划分为两类:一是以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的眼光来关照中国传统美学资源,如潘知常《生命的诗境一禅宗美学的现代诠释》(1993)、刘伟《生命美学视域下的唐代文学精神》(2012)、刘萱《自由生命的创化: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2013);—是对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的阐释性研究,如陈德礼《人生境界与生命美学:中国古代审美心理论纲》(1998)、袁济喜《兴:艺术生命的激活》(2009)。相较而言,西方生命哲学美学研究专著数量较小,且自2005年才出现,主要有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2005)、朱鹏飞《直觉生命的延续:柏格森生命哲学美学思想研究》(2007)。而与生命美学主题相关的部门美学研究专著在数量上较西方生命哲学美学研究专著为多,如杨光、邓丽娟《生命审美教育:优化个体生命,享受美学神韵》(2004)、雷体沛《艺术与生命的审美关系》U006)、蒋继华《媚:感性生命的欲望表达》U009)。

据表1、图1,虽然本次统计的实际操作时间(2014年6月)不能充分反映中国国家图书馆收录国内2014年出版生命美学主题专著情况(如生命美学代表理论家封孝伦教授2014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专著《生命之思》尚未见收录),但巳有的文献资料显示: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理论体系性建构主要完成于20世纪末,并于21世纪持续修补、发展、深化。

表2、图2是对1980年以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的生命美学主题论文数据进行的统计。

表220世纪80年代至今发表的生命美学研究论文数据表

为进一步用统计数据说明国内生命美学研究的具体趋向,根据国内生命美学主题专著自然呈现的分类主题,我们将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的生命美学主题论文划分为生命美学原理性研究(包含对生命美学原理性研究进行阐发、评论,以及展开批判的论文)、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研究、西方生命哲学美学研究、及其他(主要是生命美学原理的应用性研究以及相关的交叉型研究)四类,分时段进行统计,得到的结果如表3。

根据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显示,1989年以前发表的生命美学主题相关论文共有3篇。分别是宋耀良《美,在于生命》(1988)、陈乐平《生命美学的困惑一与宋耀良同志商榷》(1989)、王一川《原型美学概览一现代西方美学研究之一》(1989)由于期刊《美与时代人》未收录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自然地,潘知常1985年发表的美学札记《美学何处去》亦未见录于知网数据库。

表3可见,1990-1994年期间,中国知网生命美学主题论文非常集中地呈现为两个类型:一是潘知常本人及其他学者以潘知常生命美学理论为中心的研究与述评一潘知常《中国美学的学科形态一中国美学的现代诠释》(1991)、潘知常《建构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1992)、潘知常《从自然的人到人的自然一中国美学的现代诠释》(1993)、吴风《生存与审美的合潘知常〈生命美学〉述评》(1992)、张节末《体系与无体系之辩一读潘知常近著〈生命美学〉》(1992)、晋仲《〈生命美学〉》(1993)、劳承万《中国当代美学启航的讯号一潘知常教授〈生命美学〉述评》(1994)等。另一类是对以《周易》、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的研究及评论。虽然其时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巳经展开,但从邹元江对刘纲纪先生在周易美学研究中提出的“生命即美”命题的阐发看,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价值是为实践美学所认可的。

在1995-1999年期间,生命美学主题研究有三个值得关注的趋势:1.生命美学理论阵营的壮大。1995年,封孝伦在《贵州社会科学》第5期发表“从自由、和谐走向生命一中国当代美本质核心内容的嬗变'用历史的辩证逻辑为中国现代生命美学声援、辩护,并简述了他的“三重生命”美学观。封孝伦的声援、辩护随即为潘知常引用到了他与实践美学的论辩中。2.学界开始普遍将以潘知常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纳入中国现代美学史的整体视野中进行评判。1995年,《学术月刊》第9期刊载《中国当代美学的前沿一关于实践论美学争鸣情况的述评》一文,将以潘知常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生命美学明确纳入后实践美学体系中进行评价。1997年,阎国忠在《文艺研究》第1期发表“关于审美活动一评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一文,视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为中国(现代)美学学科完全确立的标志。同年,周来祥先生撰文《我看今日美坛》,从学理角度肯定了生命美学的学术品性。杨恩寰则在《实践论美学断想录》中针对“自由”“理想”概念对生命美学提出批判。3.生命美学应甩[生研究及交叉研究的发展,如韩森《建筑——向着人的生命意义开拓》(1998)等。

如图3所示,2000-2004年期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生命美学原理性研究的高峰期。2000年,《学术月刊》第11期发表了一组生命美学专题论文一潘知常《超主客关系与美学问题》、封孝伦《审美的根底在人的生命》、刘成纪《生命美学的超越之路》、颜翔林《思维与话语的双重变革》、刘强《生命美学:阐释框架的转换与方法论的创新》。这是迈进21世纪的中国现代生命美学最重要的一组专题文章。这一时段,生命美学原理性研究大体上呈现了两个方向:1.对实践美学深化批判基础上展开的生命美学理论升华,以潘知常生命美学研究为代表。其中,深化对实践美学的批判文章有潘知常《生命美学与超越必然的自由问题——四论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2001)、《实践美学的一个误区:“还原预设”一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2001)等。呈现生命美学研究自我修补、升华的研究论文主要有潘知常《为信仰而绝望,为爱而痛苦:美学新千年的追问》(2003)、《为美学补“神性”从王国维接着讲一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2003)等。潘知常在这一时期为生命美学的思考提出了“补‘神性’”“补信仰”的维度。2.对生命美学理论体系的述评与研究。其中,既有对生命美学整体理论面貌进行研究、评述的一如陶伯华《生命美学是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方向吗?》(2001)、薛富兴《生命美学的意义》(2002)等多篇论文;亦有针对学者个人生命美学理论进行研究、评述的。其中,针对封孝伦生命美学理论进行研究、评述的论文数量最多,如薛富兴《生命美学: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制高点一〈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读后》(2001)、黎启全《建构生命美学理论体系的力作一评〈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2002)等7篇。封孝伦三重生命美学理论被视为是继潘知常生命美学理论之后最受学界重视的体系性生命美学理论。3.超越生命美学研究,如王建疆《超越“生命美学”和“生命美学史”》(2001)等。其间,刘成纪《从实践、生命走向生态一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理论进程》(2001),提示出在与实践美学论战之后,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展开对话的理论视域。这一时期另有一值得关注的变化是西方生命哲学美学论文数量的明显上升,主要成果是王晓华对西方生命美学的研究。

据表3、图3,2005-2009年,生命美学原理性研究在数量上呈现出明显回落趋势,并且这一趋势似乎一直延续至今。自2005年以来,在完成了《学术月刊》2005年第3期、叩问美学新千年的现代思路——潘知常教授访谈》之后,生命美学的首倡者潘知常再没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探讨、回应生命美学的文章,而是转入了其他研究领域。因缘巧合,与潘知常生命美学研究转向的时间轨迹相应,生命美学理论的另一代表理论家封孝伦同期亦没有相关成果发表。这一时期,生命美学原理性研究主要呈现为对巳有的生命美学理论的重申、评价、反思、批判。但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生命美学主题论文数量上看,国内生命美学仍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研究、生命美学应用性研究及交叉研究的论文数量相较前一时期几乎同时翻了一倍。前者说明了国内学界对中国传统生命美学资源重视、发掘的逐渐升温;后者贝何支撑对生命美学在当代审美文化发展中阐释价值的论证。

2010年至今(2014年6月),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的生命美学主题情况基本延续着前一时段的状貌。生命美学原理性研究在数量上没有呈现明显的回升趋势,并且仍以对巳有的生命美学理论进行重申、评述、反思为主。其中比较重要的两篇论文是封孝伦《人类审美活动的逻辑起点是生命》(2010)、《李泽厚对实践美学的创建与修补》(2010)。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研究、生命美学应用性研究及交叉研究则热度不减。而西方生命哲学美学研究的趋势自2000年以来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作文命题论文篇(6)

    一  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苏联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苏联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扎根,有其社会的和文化心理的土壤,这就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以及对国家乌托邦的想象。在苏联文学理论引入之前,存在着学习西方文明的五四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争取现代性的启蒙运动,这场运动并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而被争取现代民族国家的革命运动取代。五四传统的中止,存在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在中国,争取现代性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存在着冲突,由于中国的现代性缺乏本土文化传统的支援,只能从西方引进,而中国作为半殖民地,为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必须进行反帝斗争。这样,就产生了历史的悖论:要建设现代性,就必须学习、引进西方现代文化,而要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就必须反对、批判西方现代文化。救亡的紧迫性,决定了中国由启蒙转入革命。五卅之后,中国的社会走向发生重大转折,现代性神话让位于国家乌托邦。历史在此处迂回。重建民族自信心,寻找一条中国化的革命道路,建立一个东方式的民族国家,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梦想。正当此时,苏俄这个新兴无产阶级国家正从东方冉冉升起,使他们从中获得革命的灵感。文学也开始了历史的迂回。从“革命文学”时期开始,苏联文学理论就涌入中国,拉普派的理论成为激进左翼的文学团体“创造社”、“太阳社”的纲领。在苏联革命文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五四文学及其代表人物鲁迅、茅盾、胡适以及叶绍钧、冰心、郁达夫、周作人等人进行了批判,五四被认定为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被指斥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革命文学论争以双方和解,共同接受苏联文学理论收场。这标志着五四开辟的争取现代性的启蒙主义文学运动的中止,由革命文学运动取而代之。左联成立之后,苏联文学理论全面引入,被苏联阐释了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卢那察尔斯基、波格丹诺夫等人的文艺思想得到大力译介和推广,很快取得在中国文坛的主导地位。苏联文艺理论的凸起和独霸,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需要密不可分。当时国民党虽然取得了国家政权,但在文化上依然遵循准儒家式的民族表述方式,既缺乏最广泛的民众基础,又无法提供关于国家未来的乌托邦式的想象空间,注定了其在意识形态争夺中的劣势地位。五四文学思想作为启蒙时代的历史回声,与新的历史要求发生冲突,它必然随着现代性的落潮而遗落在空漠的历史时空中。中国传统文学思想,已经难以承载民族国家的文化想象。唯独苏联革命理论包括文学理论,凭借着本国的成功经验长驱直入,一路播洒国家理想主义的理想,适时填补了中国人的心理空缺,故而很快取得文化阵地的制高点。

    苏联文学理论是特殊地缘文化的产物,具有两重的文化身份。一方面,俄国文化受到欧洲文学传统的影响,形成了认识论传统。欧洲文学传统包含人道主义和认识论两个方面。苏联文学理论继承了欧洲的认识论传统的“摹仿自然”说,经“别、车、杜”阐发,形成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认识”观点,后来在列宁的反映论的基础上,最终确立起“文学是现实的形象反映”的经典论断。反映论强调主体对现实的摹写和镜映,摒除主观性,突出文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俄国文化属于东方文化,带有“东方****主义”的特征。苏联文学理论继承了东方文化传统,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本质和教化作用,具有群体本位主义的性质。它提出文学对现实的反映是受历史条件、阶级条件决定的,文学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性。作家只有拥有正确的世界观、进步的阶级意识,才能如实地反映现实,揭示现实的本质,达到真实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是典型的意识形态论,它与反映论构成了内在的悖理。可见,苏联文学理论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论和意识形态论的二元论。苏联文学理论虽然继承了东方文化传统,中断了人道主义的西方文化传统,但又不可能完全清除西方文化的影响,它潜伏在文学思想的深层,顽强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在“非斯大林化”以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得到肯定,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

    苏联文学理论的引进,颠覆了五四文学思想,使中国文学思想史发生重大转折。

    首先,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发生改变,由文学独立转向文学依附意识形态。五四文学虽然主张发挥文学的启蒙功用,但仍然反对“文以载道”,主张文学独立,“文学本非为载道而设”。而苏联文学理论则强调文学属于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是革命的武器。

    其次,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即新古典主义取代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并成为唯一正确的“创作方法”。欧洲新古典主义发生于17世纪,其历史任务是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提供想象,因此理性和规范成为其基本主张。“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于1934年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确立,它除了强调文学要真实地、历史地反映现实外,还突出了两个要点:其一,革命理想性,即用本质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描写现实,表现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体现更高的能动性和革命性。其二,意识形态教化性,即以社会主义精神改造和教育人民,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必胜信心,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可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把文学的倾向性、革命性、典型性置于真实性、批判性、创作个性之上,脱离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创作理念,属于特殊的新古典主义——革命古典主义

    最后,形成了文学大众化倾向。苏联文学理论为了革命的需要,提出文艺大众化策略。30年代左翼文学也开始深入探讨大众化问题。从形式上看,大众化问题讨论似乎延续了五四平

    民文学的思想,事实并非如此。五四平民文学反对贵族文学、士文学,其主体是城市平民知识分子。平民文学以城市平民为接受群体,开创了新的审美范式和新的雅文学传统。胡适提倡“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意在建立雅文学规范和雅语言规范。而左翼文学提倡的“大众化”实质上是一种“化大众”,借助俗文学的形式传达政治理念,达到教化大众的目的。

    苏联文学理论在左联时期的崛起,与民族国家想象密不可分。但那时并没有形成普遍的革命形势,因此苏联文学理论也没有成为全民族的文学思想。但随着抗战的爆发,内忧外患加剧了中国人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迫切愿望和归属需求,民族主义情绪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多数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愿意服膺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伟大使命,投身于“民族革命战争”的斗争中去。于是,爱国主义的历史主题主导了文学思想的时代风潮,文学被加上了国家主义的重轭。在这种形势下,苏联文学理论获得了空前的强化和普遍化。在抗日战争中,苏联文学理论实际上获得了合法性,取得了统治地位。苏联文学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诸如意识形态的文学观(演变为文学为抗战服务)、革命现实主义(演变为抗日

    的现实主义)、革命的大众文学(演变为工农兵文学)等,都成为文艺界和全民族的共识。

    二  苏联文学思想的中国化:毛泽东文艺思想

    前面已经说明,苏联文学理论具有认识论(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的二元化性质。而几千年来中国盛行的“文以载道”的文学思想,具有意识形态论的一元化性质。同时,中国革命更需要文学的鼓动、宣传,要求文学成为革命意识形态的载体。可见,苏联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学传统之间存在差别,苏联文学理论的二元论体系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国情。于是,历史选择了苏联文学理论的中国化,即在革命形势下,对苏联文学理论进行改造,建立一个更强有力的、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学思想体系。毛泽东文艺思想由此诞生。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苏联文学理论的中国化产物。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出发,修正了30年代前期引进的苏联文学理论,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重组成带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学理论,并借助整风之机在解放区加以普及,确立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性。与苏联文学理论相比,毛泽东文艺思想加强了意识形态性、理想主义和民间化倾向。

    首先,在文学的本质问题上,苏联文学理论循着欧洲认识论传统建构体系,建立了反映论的文学观,同时又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存在认识论和意识形态论的二元论的内在矛盾。而毛泽东文艺思想继承中国传统文学思想的意识形态论传统,弱化文学的认识功能,强化文学的载道功能,是一元化的文学思想体系。

作文命题论文篇(7)

论文摘要:碱然.文化的发展不能与社喜窑战相脱节,要d社套赛战为基础,然而决不能忽视文他研究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研究的真正科学态度必然是批判性的,但这种文化批判精神必须是建设性的“批判”,必然是妾战的批判和理论的枇判的辨证统一富有批判性的文化研竞把新问题的探索和理论上的创新当作不可替代的任务,使文他研完成为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和建设性工作,成为社套主叉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圆。

强调社会实践在文化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解决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论间题,是至为重要的关键间题。然而,强调社会实践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贬低文化的学术理论研究的意义。恰恰相反,着力探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其目的正在于要充分发挥学术理论研究对于文化发展和变革的促进作用。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文化的学术理论研究,而在于如何使这种研究真正成为文化发展的内在契机几在这方面,文化工作者肩负着责无旁贷和不可低沽的神圣使命。因之文化研究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认为文化建设“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他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卜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j”高度重视革命的文化人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同时又指出,“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一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的这些思想在原则匕也适用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文化人要真正承担起“各级指挥员”的责任,就必须使自己的工作真正成为建设性的,即真正承担起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光荣使命。但是,这种创造不是凭空“创造”,好比在一张白纸上画画.为了实现这种创造,需要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n科学地对待本民族的古代文化遗产;(2)科学地对待近现代、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产生的新文化;(3)科学地对待一切外来的文化成份.包括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4)科学地对待当前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事物、新观念‘新问题。对于这四个方面。都需要科学的态度。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真正的科学态度。必然是批判性的一坚持这种科学的批判精神,文化建设才能是建设性的:

然而’‘批判,,这个词在今天某些人那里的命运,和“‘革命”一词一样.正在从’‘褒词”变成’‘贬词”、经过“’”,’‘批判”一词在人们心目中已不那么“光彩”。不少人一听“批判”,纵使不毛骨惊然,也要退避三舍。人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带上不同的感彩是不奇怪的,可以理解j不过应当看到,在对于.‘批判1’耿耿于怀的i}们中。须区分不同的情况:有的人是对革命,批判本身持否定态度,有的人则是因为没能科学地对待历史教训而产生某种误解。例如,在1989年春的以后,有人就认为主张二全盘西化”、策动政治动乱的“精英”们是所谓“批判意识过强,建设意识薄弱’1。似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仅仅是因为‘’批判意识”太强。若谓此看法还有一定道理,也只是在这种意识上:极少数对现实持激烈.‘批判1’态度的人,的确没有提出切实可行令人振奋的建设性意见二但是,这种诱导无建设性的政治态度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批判吗了这些人在资产阶级思想的诱惑和挑战面前,还未交锋就败下阵来,成为资产阶级思潮的俘虏,这不是批判意识过强:显然,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批判意识的强还是弱,而在于划清批判和非批判的界限,在于弄清:根本没有建设性的“批判”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性了

列宁说:“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一品质“的确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之所以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本,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列宁在此还专门注释说:“、请注意,马克思在这里说的是唯物主义的批判,他认为只有这种批判才是科学的批判。这种批判就是把政治、法律‘社会和习俗等等方面的事实来同经济、生产关系体系,以及在一切对抗性社会关系基础上必然形成的各个阶级的利益加以对照。”「2〕这即是说,在批判问题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心主义的所谓“批判”,本质上是非批判的。如,随着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瓦解而涌现出的青年黑格尔分子所撤起的“‘批判狂潮"’,80年代“.文化热”中坚持所谓“‘政治激进主义”立场的全盘西化论者对现实的“‘批判",90年代.“文化热”中转向到“.新保守主义”立场的、’精英”对辛亥革命等事件的.’批判”,都是唯心主义的““批判”。这种所谓的”批判”,其特点是:在激烈的形式和言词下,攻击真正的革命变革,不是揭露矛盾而是粉饰现实,对陈腐事物作可怜的、软弱无力的辩白,把“·个人所遇到的现实矛盾变成了个人和自己的观念的矛盾”,把由于精神上的走私、精神上的虚假生产、原料掺假‘制造精神膺品、买空卖空、空头支票等所引起的斗争美化为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这种所谓“批判’‘,是一种封闭的意识中的意识中的纯粹精神上的”造反”,只不过是对于完全没有自我批判精神的“陷于贫困中的可怜的无能的灵魂的一点安慰,不过是唯心史观走向衰败和死灭之前的一种回光反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性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彻底的辩证法的否定性的理论表达。它“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a]这种辫证法的革命批判性,是实践的批判和理论的批判的辩证统一,并且始终贯彻着批判者的自我批判精神。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既然不是历史之外的某种神秘力量,也不仅是个别人物的观念造成历史运动,那么,历史就只能是世代相承的实践活动构成的。这种活动的每一种形式,以及它所创造的文化的每一种形式之所以都是暂时的、在其肯定中内在地包含着否定,并以否定为媒介而不断地向新的更高的形式转化,是因为物质生产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冲突;而这种矛盾冲突又必然引起社会的变革。要使世界发生真正无愧于人类本性的变革,归根到底要靠实践的批判。任何真正有革命变革性质的社会运动,并不听从那些自命不凡的‘脱离实践的民众的..无兵司令”的指挥、能够对社会进步、文化进步起积极促进作用的理论批判,理应是基于实践活动的固有客观逻辑而展开的现实生活矛盾性的科学体现二

因此,理论的批判必须以实践的批判为基础,必须把实践的批判作为自己的内在环节二这样的理论批判,不是使用远离现实的.随意选择的尺度来评判现实,而是从造成自己现实性的实践活动的客观逻辑和科学的价位观出发,科学地再现实践活动中展开的现实的矛盾,通过对现实矛盾的科学分析,尽可能准确地顶见其发展趋势,在科学的理论形态上表达体现着趋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明实现这种利益的现实途径.诚然,理论思维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置身于实践之中.充分理解实践批判对理论批判的客观要求.同时让理论批判随时接受实践的批判〔实践的检验),

理论的批判以实践的批判为基础,实际就是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现实问题作为理论批判的目的与任务,有的学者提出文化建设要实行综合创造转化的主张。这虽有一定道理.然而综合创造转化若脱离实践、脱离现实问题去研究和回答,仍将一事无成.真正的文化创造,同时也应是为实践排忧解难作出的贡献_.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还是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借鉴吸收、抑或是新文化成分的普及与提高、都只有结合着现实的急迫问题的研究1回答和解决,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往往以危机的形式出现因此,真正的批判不能不伴随着深沉的危机感我们应当牢记列宁的提醒“对这种危机所引起的问题避而不谈是不行的企图用空谈来回避这些问题、是最有害的‘最无原则的j”5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作为理论批判的任务、这意味着理论批判本身就是一种建设性的工作

把实践批判作为理论批判的基础,决不是说理论思维只能做实践的“尾巴”.实践本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有自觉的实践,也有盲目的实践、并非任何水平和任何性质的实践都具有革命的批判意义、当说到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关系时,仅注意到某种理论和某种实践的一致是不够的,还应当分析这种实践是自觉的还是盲目的自觉的实践批判是把理论的批判作为自己内在环节的实践、唯有这样的实践才‘称得_卜马克思所说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j从这个意义说、实践也必须接受理论的批剑_在这里、理论批判的作用,是善于把握时代的水准、把基于实践变革而涌现出的新生事物以时髦形式出现的陈腐观念明确地区别开来.体现着时代要求的理论批判不能不随时准备同实践中自发产生的盲动主义,狭隘经验主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和短期行为等局限性作斗争,并在这种斗争中把由于社会生活的变革而产生的新的观念、新的需要‘新的语言,经过理论加工提炼为导致文化更新的新要素、据此,实践的批判和理论的批判,作为革命批判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是互为前提,互为媒介、相互促进和转化的,这样的批判,本身就是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是以科学性为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