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儿科护理心得

儿科护理心得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4 10:57:58

儿科护理心得

儿科护理心得篇(1)

进入儿科科室,我从带教老师那儿了解到,儿科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室,涵盖了内科,外科的各种疾病情况.但儿童疾病的种类与成人大不同: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因此,我们护理人员要根据其疾病特点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护理措施.由于儿童自身的特点以及年龄小不会或不能准确描述病情,不懂得与医护人员配合,所以儿科护理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除基础护理,疾病护理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护理和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应细微敏锐,发现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救治.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充分体现出“护士”这一角色的价值,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工作,更多的是要充当健康教育者和病儿知心者.我在儿科就深有体会,比如科室里比较多的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首选化疗治疗.除了一些常规的操作外,我们还应该做好对症护理.感冒的症状是发热,咳嗽,甚至全身症状,那么我们应该做到对症护理,注意室内环境,饮食清淡,休息等一系列的宣教.如痰液较多,还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

给于吸痰和拍背,雾化吸入等.同时要多与家属沟通,向其介绍有关知识,如病因,主要表现等.教会家长正确拍背协助排痰的方法,指导家长正确用药,出院时做好健康指导,如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等.在平时的实习工作中,我也经常看到带教老师向家长做宣教,这就需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护理工作比较高的境界,只有转述给病人家属,才说明自己真正了解书本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对医患双方都是有利的.两周的历练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对护士这一角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护士不光是护理活动的执行者,

了解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后,我开始投身实习工作中.在临床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我不断汲取和探索专业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许这些心得体会只是浩瀚大海中的水珠一滴;无垠沙漠中的沙砾一颗,但对我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就好像在广阔的沙滩上,一阵浪打来,留下无数闪闪发光的贝壳,点点滴滴都值得我去珍藏和回忆.也许这些收获相对而言是微小的,但我相信,成功是积累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之上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经过一个月的儿科实习,我又成长了许多,渐渐摆脱了学校的那份稚气,走向成熟.在“阵地”上,我学会的不止是一个护士最基本的技术,疾病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与病人家属沟通.儿科的护理对象是小孩,对于每个父母来说,最珍贵的莫过于子女了,家属以及医护人员都是本着为小孩着想的理念.除了要有精湛的输液技术,将病人的痛苦减至最轻之外,还要向病人家属做宣教,方面涉及很广,比如:饮食教育,环境,衣着,心理护理等.向家属宣教完之后,他们对我表示非常感谢,我自己心里也觉得特别欣慰,劳动成果得到赏识.

还是健康捍卫者和宣教者.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交际能力,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到工作中去,同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用双手给病人送去温暖,每一个操作都赋予病人康复的希望,让他们看到黎明的曙光.也许我们只是送去了微不足道的关怀,但这些积累起来,就是帮助病人度过难关的诺亚方舟.

作为一名实习护士,我所能做到的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我正确认识了“护士”这一角色,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往后的工作中将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力求更好.

儿科护理心得篇(2)

关键词:走访调查;儿科护理;家庭中心模式

儿科被认为是“哑科”,因而儿童个人感知能力、表达能力的欠缺,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沟通不畅或者由于小孩过于依赖家人抗拒医护人员而造成的麻烦。儿科的住院患儿由于年龄小、慢性病居多、病种特异性、病程长、易复发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较高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体健康。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儿童护理方面就开始探索“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之后这一潮流被世界很多国家所借鉴,比如以色列等高福利国家,他们在“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方面做出了更多的努力和推动。就目前来看,儿科护理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新发展。

1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新进展

1.1医院儿科护理模拟家庭功能

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是基于人本主义而诞生,医院在医治患者时,不仅要将医疗方案施加于患者身上,更加要注意患者对于医疗方案的接受程度。也就是说,专业性的医护要能够充分发挥出效果,这需要患者的紧密配合,在儿科,这种紧密配合单纯依靠儿童自身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有家庭的参与。[1]儿童患者在家庭人员的陪护与安抚下,一般能够较好地遵医嘱,不过越来越多家长难以长时间参与病儿治疗过程,“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寄希望于模拟家庭功能。1.1.1构建居家式病房。医院儿科部门将病房打造成儿童居家模式,病房不再是冷冰冰、严肃渗人的环境。比如一些儿科病房病床模仿儿童房的构造,提供上下铺病房,病床摆放各种儿童玩偶、玩具等,并且在儿童活动区域设置一些游乐设施,让病房兼具儿童居家功能,舒适而温馨,降低儿童对病房的抗拒感,帮助儿童快速适应病房生活,拉近儿童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2]1.1.2指导并合理安排家庭人员参与。“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也需要有家庭人员的参与,医护人员与家庭成员共同护理儿童,医护人员借助家人的亲密感迅速建立与儿童的亲密关系,让儿童更加信赖医护人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对家庭人员进行适当的指导,如何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病房、接受治疗,如何引导幼儿接纳医护人员的医治与护理。在医疗过程中,“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使得家长能参与到医疗护理的决策中,并就其所提的建设性意见予以采纳,不仅能让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和预后加深了解,[3]减少中断治疗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对患儿的治疗效果、家属的满意度也有明显的提升。

1.2医院儿科护理与家庭护理互动更多

1.2.1定期上门走访,督导家庭护理。“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的场所除了医院,还有家庭,当病儿已经符合出院标准,家庭就应当承担起儿童康复期的护理工作,这个阶段也属于医院护理责任期。医护人员应当与家庭建立紧密的联系,并且开展定期走访,走进家庭了解家庭护理的具体情形与状况,就家庭护理中不当之处提出改进的方向,并且在后续的走访或者联系中密切关注家庭护理,督导家庭护理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以提高“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效果。1.2.2以社区为单位的家庭护理教育增多。为加强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宣传与教育,有必要对家庭护理进行培训,以社区为单位的家庭护理教育不仅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也有利于在社区树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理念,鼓励更多人投入到家庭护理当中来。[4]就笔者所在的而言,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医护培训,让有困难的家庭得到社区其他家庭人员的帮扶,这也是“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的一种模式。

2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的反思

2.1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需要更多投入

“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需要家庭对儿童护理投入一定的经历,并且对医院医护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所在的地区,高原家庭本身日常务农等任务较重,接待医护人员走访以及对病儿进行家庭护理所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相对来说,展开“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有一定的难度。[5]但是,相应地,如果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得以建立并且成熟运作,越来越多家庭人员懂得如何护理儿童,医院能够为儿童提供家庭式护理,那么儿童病患的护理将会有巨大的改善,最终也将减轻医院与家庭的负担。

2.2对儿童的精细化护理可能对儿童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任何一种变革,除了所预想的效果与目标之外,还可能产生很多额外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旨在解决儿科病房中儿童抗拒医护或者不适应护理的状况,是为提高医护效果的一种创新,通过设立居家式病房,或者提供家庭式呵护,但一些激进人士认为将不利于儿童抵抗挫折、病患,儿童对家庭将变得更加依赖,儿童从病患中所可能诞生的独立与担当将被推迟,这种对儿童病患过于“关照”的做法还可能产生其他不良的后果。当然,这还只是一种猜测,基于这些可能存在的弊端,“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应当在完善过程中,尽可能地消弭这些不良因素。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是建立在患者,医护人员和家属之间互利互助的基础上的一种方法,给患者提供有计划化的护理方法,护理模式的中心由疾病转变为患者的新型护理模式。医护人员的关注重点由以前的关注疾病转变为关注患儿和关注整个家庭,使患者和家长能更高的沟通,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实施家庭成员参与医疗和护理工作,提高儿科的整体护理水平,护理人员及时和患者家属沟通,减少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经过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一起管理患者,能帮组护理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的基本病情,提高患儿对医护人员的配合度,加强护理人员和家属的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英杰,李杨.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01):98-102.

[2]王琳,翟晓楠,马新影.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模式创建与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06):289-290.

[3]毛丹,向凤玲.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1):54-67.

[4]曹春菊.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7):246.

儿科护理心得篇(3)

[关键词]儿科护理;细节管理;护理质量

在近年来,我国儿科患者的数量在明显的增多,由于儿科患者身心发展上存在的不足,使得儿科患者要比其他的患者更加需要护理,而为了能够使得患儿的护理满意度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保障护理的质量,就需要针对儿科护理的细节管理进行有效的强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快患儿的康复速度,保障患儿的身体健康。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强化儿科护理细节管理,提高护理质量进行深入的分析。

1、强化儿科护理细节管理的必要性

最近几年,随着医学行业的发展和医疗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我国各个医院的护理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护理技术上也有了明显的提升。然而,很多的护理工作中,还存在着细节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均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严重影响到护理的质量。目前,针对护理中的细节进行强化管理,已经成为了护理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就我国现阶段的护理人员专业素养和人员构成来说,其中有着一定的问题,同时加上仪器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我国医院的护理工作在发展上受到了极大的阻碍。由于护理人员配备不合理以及护理人员专业素养较低,同时配备的仪器不足,使得护理工作中出现了一定的失误,就算是极小的失误,也使得护理的质量大打折扣。特别是在儿科护理中,患儿在病情发作的时候,往往伴随着发病急以及来势凶猛的特点,而且由于患儿身体素质较差,所以很容易引起病变,而患儿本身也不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因此,会很容易出现意外情况。为了能够保障患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就需要在展开儿科护理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素养,并且有着极强的责任心,可以应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

通过具体的实例就可以明确的了解到,要想使得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可以得到有效的消除,并能够将护理质量尽可能的提升,就需要做好相关的规划工作,整合细节,进行细节管理的强化,从而使得儿科护理管理更加的完备。

2、加强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方法

2.1儿科护理服务流程细节化,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相较于成人患者来说,儿科患者无论是在身体素质上还是在心理素质上,均存在着明显特殊性。儿童在家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就使得儿科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所需要注意的方面也有很多。在开展儿科护理工作的时候,最困难的就是需要和患儿的家属达成共识,形成有效的沟通,如果在患儿出现受伤情况和生病问题的时候,家长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患儿的病情进行控制,而不致于手忙脚乱,使得患儿的病情加重。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中,要积极的进行细节管理的宣传和教育,使得护理人员能够更加明确了解到细节管理的重要性,这样就能够避免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细小的失误,从而可以更好的为患儿提供人性化的护理,使得护理的质量可以得到良好的提升。

另外,针对儿科护理服务的流程进行合理的细节化处理,树立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针对护理模式进行有效的转变,使得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可以得到有效的强化,尽可能的对护理工作进行完善和改进,最大限度的满足患儿与家属的护理需求。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其一,将儿科服务流程细节化,提供细节化的服务。护理人员在做好基本的常规服务以后,还要主动的和患者、医患家属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这样就可以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患者的护理需求,再结合专业化的护理知识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为沟通不及时而产生彼此之间的矛盾,实现双方的友好互动。

其二,改变护理模式,以人为本。在护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服务的首要对象是“人”,而不是“病”。所以,在儿科护理过程中要和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根据患者的自身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护理模式,对于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改正,不断的完善儿科护理管理。

2.2加强对儿科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儿科护理管理

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到儿科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为了能够提高护理的质量,就需要针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使得护理人员能够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并掌握扎实的专业功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技术和义务培训,灌输最新的护理理念和知识,保证护理人员技术的稳定,能够及时的应对护理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有着很强的控制能力’其次,还要定期性的组织儿科护理人员学习儿科各种疾病的专业化护理措施,进行定期的考核,培养出一支专业化的优秀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

2.3将规章制度及护理人员考评制度细节化,建立良好的护理习惯

保证儿科护理质量的关键还在于建立健全儿科护理管理制度和护理人员考评制度。所以,要对这两个环节进行细节化管理,以保证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首先,将规章制度进行细化。并不断的对其进行细化,进而为儿科护理质量的管理和提高提供科学系统的依据,确保儿科护理工作能够按照规章制度有计划、有制度的实施。

其次,实行儿科护理动态化监控。在对儿科护理规章制度进行细化的基础上,还需要采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对护理质量的动态化监控,保证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在工作中还需要不断的灌输工作人员细节管理的理念,在动态化监控下,及时的发现护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

最后,还要对管理制度和儿科护理工作流程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检查,用细节化视觉发现工作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改正和完善,确保儿科护理工作有序的开展。除此之外,还要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培养专业化护理素养,有效的规避护理风险,提高儿科护理管理水平。

3、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就可以充分的了解到,在儿科护理中,合理的应用细节管理,可以使得护理的效果明显的提升,同时在具体的儿科护理过程中,针对细节管理进行强化,有助于提高护理的质量,护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细节管理意识,能够积极的展开细节管理,做好各项管理工作,有效的对自身的不足进行改进,从而更好的保障儿科患者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励如波.陆丽芳.应爱青.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难点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年02期

儿科护理心得篇(4)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加强护患沟通,利于获取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利于掌握患儿的病情信息,利于儿科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利于提高患儿及其家长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率,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提高儿科护理工作质量。本文结合实际,简要分析护患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护患沟通;儿科护理;重要性

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儿病情发展快,患儿家长情绪焦虑,心情急迫,患儿配合度差等,使得护患冲突时常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发生,影响了护患之间的关系[1]。为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满足儿科患儿及其家长的护理需求,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加强护患沟通至关重要。下面结合实际,就护患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阐述。一般情况下,因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孩子生病,家长都会表现出担心、焦虑等消极情绪,急需想要知道孩子的诊疗情况,想要让孩子接受最好的诊治。然而不少护士在接待和接触这些患儿家长时,往往缺乏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当家长向其询问一些问题时,总是认为这不是其工作范畴,对家长的询问总是敷衍了事,导致护患交流信息量过少,使得家长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容易增加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使患儿家长情绪激动,容易导致护患冲突的发生[1]。相较于其他患者,儿科患儿的年龄偏小,不会表达或者表达不完整,儿科护士每天本来就承担大量的护理工作,承受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十分大,当患儿因无法表达或者表达不完整而用哭声发泄他们的情绪时,再加上患儿家长对护士的反复刁难、质问等,都容易使护士感到更加的身心疲惫,容易增加护士的焦躁等不良情绪,这样就容易增加发生护患冲突的可能性[2]。虽然护士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但是护士的业务水平的提高还需要依靠临床护理经验的不断累积而得以实现。相较于其他患者,儿科患儿的血管更细,且患儿治疗依从性差,当因缺乏护理经验导致一次穿刺以失败告终时,患儿家长就会对护士多加指责,认为护士业务水平不过关,当穿刺失败需要再次进行穿刺时,患儿哭闹不停,护士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缺乏冷静的头脑,患儿家长的质疑等都影响了穿刺的效果,这样使得患儿家长容易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容易使护患之间的关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护患冲突的发生。

而当护士认识到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就会转变以往的护理服务理念,变被动地服务为主动地服务,就会认识到儿科护理工作具有的特殊性,在护理工作中就会更加善于了解和掌握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特点,善于站在患儿及其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对患儿家长就医时的心理加以充分的认识,就不会再像以往那样只知道进行护理操作,而忽视与患儿及其家长的交流,就会当患儿家长焦虑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就会在患儿家长向其提出问题时,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就会在患儿哭闹不停时,给予更多的爱心和抚慰;就会主动和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就会努力做到想患儿及其家长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想方设法帮助患儿及其家长解决问题,就会放下身段主动询问并给予患儿及其家长更多的帮助,就会努力在繁杂的护理工作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利用精湛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友好耐心的态度赢得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就会在护理操作中、病房巡视中等护理工作中用语言沟通方式和非语言沟通方式和患儿及其家长沟通、交流,这样就会利于密切护患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减少护患冲突,利于儿科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由此可见,护患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十分重要。

此外,儿科接收的患儿的年龄都比较小,他们会对疾病和治疗有种莫名的恐惧感,有的患儿还因年龄小而无法表述自己的想法或者无法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护士对其进行护理操作时,他们就会用哭闹掩盖自己内心的不安和恐惧。如有的护士因技术水平不熟练而需要反复对患儿进行穿刺操作时,就会增加患儿对其的不信任感,认为护士只会给其带来更多疼痛,而不会帮助其缓解疾病给其带来的疼痛……就会大大影响患儿接受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影响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3]。在对儿科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若护士多增加和患儿的沟通,针对患儿的特点给予他们安慰性的话语、赞美性的话语,如当患儿表现良好时,对其说:“你真是个勇敢的孩子,你要继续努力呀,这样你就会很快回到小朋友的身边的……”或者采取非语言流的方式和一些年龄偏小的患儿进行沟通,通过摸一摸、抱一抱等方式缩短自身和患儿之间的距离,如当患儿即使打针也没有掉一滴眼泪的时候,对患儿竖起大拇指……这些都容易拉进护士和患儿之间的距离,使患儿感觉到原来护士并不是病魔派来折磨他们的,使患儿感受到护士给予其的关心和爱护,容易提高患儿的配合度,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利于患儿的早日康复。由此也可以认识到护患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十分重要。

再者,若护士在今后的护理操作前,多向患儿及其家长解释护理操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事先通过沟通、交流帮助患儿缓解对护理操作的恐惧感,通过沟通、交流使患儿家长认识到这样进行的护理操作利于孩子的康复,这样就容易增加患儿的配合度,利于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和配合[4]。若在护理操作出现失误时,护士不再像以往那样一句话不说地继续进行护理操作,而是先安抚患儿及其家长,做好解释工作,让患儿及其家长认识到护士对患儿的护理也是十分重视的,容易缓解患儿及其家长因操作失误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利于将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不必要的护患冲突的发生[5]。此外,多利用巡视病房的时间,利用相应的沟通技巧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容易使患儿及其家长接受护士对其进行的健康教育,利于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加强护患沟通十分重要。

儿科护理心得篇(5)

由于儿科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儿科护士多选用体形娇小,性格开朗,乐观活波,豁达宽容,言行举止良好的年轻护士。因为这样的护士有利于小儿成为好朋友。与小儿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事之间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协作;这样的护士遇事善于应变,灵活敏捷。

1 形体美

护士的形体美,不但包括坐,立,行等姿势,还包括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传递出美的感受和信息。亲切真诚的微笑,耐心的解释,温馨的祝福都能使患儿及家长感到温暖,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护理操作也是护士形体美的展示与凝结,精湛的护理技术是护士形体美的直接体现。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掌握科学,协调,节力,优美的基本原则,努力表现出和谐有序,舒展大方,干净利落,规范娴熟的无菌操作,严格做好“三查七对”。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应向患儿或患儿家长耐心解释,通过熟练的操作给患儿及患儿家属以美的享受。在抢救危重患儿时,应做到沉着,果断,冷静。在为患儿实施护理时,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最大限度地满足患儿及患儿家长的需要,使他们在医院感到舒适,安全,能够愉快的配合治疗。

2 语言美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协调人际关系。从语言中可以反映护士文化素质,业务能力和精神面貌。护士在与患儿交流时,可通过游戏的方式。一方面为患儿提供了发泄不良情绪,缓解其紧张或压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为护理人员提供了观察及护理的机会,通过关心,亲切的语言,能迅速获得患儿信任和积极配合,也能缓解患儿 家属 急躁及紧张的心理压力。

护士还应通过耐心倾听患儿及患儿家长的倾诉,关心小儿及家长在医院环境中的感受,触摸和陪伴小儿,解答他们的问题,提供有关治疗信息,给予健康指导,澄清小儿及其家长对疾病与健康问题的疑惑。使他们能够以积极有效地方法去应付压力,找到满足生理,心理,社会需要的最习惯,最适宜的方法,促进患儿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精神状态。

3 心灵美

护士的心灵美是护士职业形象美的基础,南丁格尔曾说过“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儿科护士心灵美首先体现在护士对患儿 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爱护小儿,具有为小儿健康服务奉献的精神。在工作中,不仅具有诚实的品格,较高的慎独修养,还要具有细心,耐心,爱心的高尚道德情操,以理解,友善,平等的心态,为小儿及其家庭提供护理援助。

4 仪表美

护士的仪表美首先包括容貌美,由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尤其是夜班护士或工作紧张等原因,护士容貌衰老较普通人更为明显,因此,护士在上岗前需要施以淡妆,这样与护士整体形象协调,又与医院素雅的环境相适应。

护士的仪表美还表现在衣着打扮上。儿科护士多是粉色工作装,护士衣着得体,整洁,举止端庄优美,会增加患者的信任感。治疗疾病的同时给患儿及家长以美的享受,这样易与护士建立友谊,产生信任和安全感,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

5 业务精

儿科护士业务精湛,是护士职业形象美的关键。儿科护士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比较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在护理操作中,能够准确,精湛,动作轻柔敏捷,静脉穿刺一针成功是儿科护士业务精湛能力之一,是赢得患儿及家长信任的第一印象,也是护士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第一步。

儿科护理心得篇(6)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120-0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日益深化,对保健需求逐渐提高,表现出社会对护理需求的扩展。现代护理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变为“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儿科模式病房的建立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护理模式在儿科领域的集中体现。

1 坚定信心,转变观念

儿科模式病房的创建,无前人之鉴可借,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大家认真学习整体护理理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护理思想,转变护理观念,确立服务宗旨及护理哲理,制订出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哲理,作为儿科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2 合理组织分工,发挥护理潜能

实施整体护理,为患儿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服务,护理人员的组织分工也应以满足患儿健康为原则。由层次不同的护理人员相对固定地负责护理,人人都是负责护士,护士长根据护理人员的知识层次,业务水平以及病人的情况,随机调整负责护士的工作内容,力求做到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护理潜能,使患儿得到最佳护理。

3 护理品质保证

3.1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方式,要求护士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护理技能、全面的专业知识。因此,要求全科护士钻研业务,多学一些边缘学科知识,籍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对于各项技术操作及急救知误用要从严出发进行考核过关;

同时组织护士学习语言、行为、仪表等知识,将其应用于护理实践中,便于交流与沟通。

3.2 建立制约机制,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制定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护士职责条文与评价标准,加强管理,保证高质量护理服务,让病员监督和制约我们的护理行为,使多样的形式与丰富的内涵有机结合。

4 护理表格的设计及应用

根据儿科特点,依据护理程序,在临床工作中不断修改,设制了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表格,护士能有效地收集资料,评估病人,有顺序地做出护理诊断,反映护理工作内涵,显示护士业务水平,使用方便,节省时间,易于检查考核。

5 制订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按整体护理临床业务评价标准,采用护理病历与患儿情况结合起来评价产方法,进行自查、互查、抽查,结合评价护士的工作质量并及时反馈。制定整体护理各项管理制度,强化管理,实行护师、主管护师查房制度,力求达到高质量护理。

6 支持辅助系统

专门安排一名辅助护士,负责为病人记帐、领药、联系各种化验检查,送各种检验标本,院支持辅助系统实行“下收”、“下送”制度,使专业护士有更多的时间服务于病人,也解决了患儿家长住院期间到处奔波的烦恼。

7 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临床护理带教方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护理人才,使护生在日后的监床工作中能熟练应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在进行基础训练的同时,让护生参与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价,参与健康宣教,老师对护生的工作进行评估指正.并让护生掌握交流技巧.为今后应用新的护理模式,打下牢固基础。

8 儿科整体护理的特色与创断

8.1 创造适合儿童健康心理的环境 根据儿童的心理,将儿科门珍及病房装饰成“儿童乐园”。室内活动室备有棋类、图书、玩具深受儿童喜爱,也提供了患儿住院期间学习功课的场所,患儿在温馨的环境中接受治疗、护理、对病痛的注意力得到了转移,镇静剂的使用率较前相比,平均下降21%。

8.2 探索适合儿童心理的环境色彩护士工作服由白色换成红、橙色组成的暖色彩,患儿的床单、被服也更换了彩色的图案,病区内新鲜的色彩,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减轻了患儿的恐惧心理及抑郁感,增强了患儿的活泼天性及温馨感。

8.3 建立学龄患儿就医的弹性工作模式消除许多患儿为了学业,病未愈就早早出院的后顾之忧。根据患儿病情,安排上课时间。医生、护士将查房、治疗、护理时间安排在课后,对不能到学校学习的学习患儿,责任护士进行床边辅导功课.这一工作流程的变革,进一步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也使患儿及家长得到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患儿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在这里得到全方位的服务,新的护理理论在这里得到体现和升华。

8.4 满足患儿心理需求的护理行为为了更好地掌握儿童心理特点,使护士能根据不同年龄时期儿童心理特点,更好地实施心理护理。在“六一”儿童节、春节等重大节日都专门为小朋友准备了小礼物,自制贺卡,与小朋友一起联欢,满足了儿童心理需求。

8.5建立出院患儿护理咨询的工作行为 针对年轻父母护理孩子健康知识欠缺,开通热线咨询电话,对出院患儿,发服务卡,介绍科室服务、诊疗、护理程序及专家门诊时间,并随时都可给予健康指导。对留有电话及地址的出院患儿,进行电话随访或上门随访。

8.6建立按患儿及家长需要,实施健康教育的行为方式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患儿及家长的健康知识行为,制订了9个病种的标准健康教育计划,护士由单纯的照顾者向教育、管理者转变。每月举办一期“患儿家长学校”,满足家长对健康知识的知情权,从而让患儿、家长主动参与护理工作,体现了整体护理的全面性。

9 儿科整体护理的实施,收到满意效果

儿科护理心得篇(7)

关键词:儿童;牙科恐惧症;心理干预;疗效

    牙科恐惧症,又称为牙科治疗焦虑或牙科治疗恐惧,是指患者在看牙时呈现出各种紧张焦虑状态[1-2]。它是一种心理疾患,类似社交恐惧、恐高症等疾病,又有其特殊性,因为一部分患者是恐惧于看牙时的环境、牙科器械的声音、药物的特殊味道等,也有的患者是害怕牙科治疗过程中的疼痛[3]。牙科恐惧症患者的一主要组成部分是儿童牙科患者,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等因素,大多数儿童牙科患者在看牙时都呈现出或多或少的恐惧表现为高声哭闹、肢体乱动、焦虑不安、拒绝治疗等,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4]。选取2009年3月~2010年7月收治的128例有恐惧心理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4例,两组均给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儿童畏惧调查量表-牙科分量表(CFSS-DS)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09年3月~2010年7月我院牙科收治的128例有恐惧心理的患儿,均为经筛选出的符合儿童牙科恐惧症诊断标准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4例。观察组(64例)包括男30例,女34例,年龄3~10岁,平均(7.15±1.48)岁,对照组(64例)包括28例,女36例,年龄4~10岁,平均(7.38±1.33)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儿童畏惧调查量表-牙科分量表(CFSS-DS),用于评估儿童对牙科诊治的恐惧程度。即是否害怕穿白大衣的人、牙医、其他医生、张口、有人看、进行口腔检查、把器械放进嘴里、打针、陌生人触碰,不得不去医院等10项,恐惧程度共分5个级别,总分最低5分表示不恐惧,最高50分表示极度恐惧。本研究入组患者干预前CFSS-DS得分均为15分以上者,并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方法:两组均给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儿童畏惧调查量表-牙科分量表(CFSS-DS)结果。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包括:通过有效宣教加强医患沟通,建立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帮助患儿客服恐惧心理;耐心向患儿讲解、演示诊疗过程,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理解及配合,消除患者紧张感;鼓励患儿勇敢面对治疗,忍耐有可能出现的疼痛,告知患儿其疼痛属于可耐受范围,不必太害怕,从而提高患儿的自信心,帮助患儿顺利完成治疗。

2 结果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前后CFSS-DS无明显改变即干预前为(18.33±4.12)分,治疗后为(18.05±4.26)分;观察组辅以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后CFSS-DS显著降低,即干预前为(18.48±4.62)分,治疗后为(10.36±4.41)分,观察组恐惧心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儿童牙齿龋病率非常高,而去医院就诊的儿童多有恐惧不安的心理,儿童是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一种特殊群体,其情绪及心理以及认知都处于成长阶段,加上特有的依恋与焦虑特点,使其对牙科往往具有更大的恐惧心理[5]。有数据显示,80%以上的儿童就诊时都存在“牙科恐惧症” [6]。患有牙科恐惧症的患儿主要表现有害怕穿白大衣的人、牙医或其他医生,害怕张口、有人看,害怕进行口腔检查或把器械放进嘴里,更害怕陌生人触碰或打针,害怕去医院等,最终结果为为逃避牙科治疗,直到不得已才去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紧张、出汗、喊叫甚至晕厥等。基于上述诸多表现本组采用CFSS-DS评分法评估其恐惧程度。

    牙科恐惧症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从患者角度讲,牙科恐惧常造成看牙过程中的恐惧、紧张乃至完全失控,不能有效配合治疗,或根本中断或拒绝治疗,导致口腔疾患进一步恶化。从医生角度讲,患者对于治疗的恐惧、不配合将严重影响治疗时的情绪,直接干扰治疗计划的施行及治疗效果。因此儿童口腔治疗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为缓解儿童口腔治疗的紧张与恐惧、减轻疼痛,心理干预成为儿童口腔患者的福音,深得家长的称赞和信赖。

    本组采用的心理干预措施包括通过有效宣教加强医患沟通,建立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帮助患儿客服恐惧心理[7];耐心向患儿讲解、演示诊疗过程,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理解及配合,消除患者紧张感;鼓励患儿勇敢面对治疗,忍耐有可能出现的疼痛,告知患儿其疼痛属于可耐受范围,不必太害怕,从而提高患儿的自信心,帮助患儿顺利完成治疗。心理干预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得患儿的充分信任,此时就需要医护人员具备耐心及细心,先通过聊天等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让患儿先熟悉环境,放松心情,还要照顾患儿感受,比如将器械放在患儿不易看到的一侧,轻拿轻放,针对麻药渗入口中很苦的情况,还要及时用棉球蘸取或用棉签压在进针口旁边,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关注患者的表情和动作,尽可能缩短治疗时间,并在治疗过程中尽量采取无痛无创伤操作,治疗无需一次完成,可根据需要从简单操作开始分批分次完成,这样可以保证治疗效果,还可以做到将患儿治疗过程中可遇到的恐惧因素降到最低。

    本组研究对象为2009年3月~2010年7月我院牙科收治的128例有恐惧心理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4例,两组均给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儿童畏惧调查量表-牙科分量表(CFSS-DS)得分情况,结果发现,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前后CFSS-DS无明显改变即干预前为(18.33±4.12)分,治疗后为(18.05±4.26)分;观察组辅以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后CFSS-DS显著降低,即干预前为(18.48±4.62)分,治疗后为(10.36±4.41)分,观察组恐惧心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通过此研究对不同程度的儿童牙科恐惧症患者实施心理治疗,可降低患儿恐惧程度,使其顺利完成治疗,为这类患者解决了心理负担和口腔疾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因此认为,心理干预值得在儿童牙科恐惧症患者牙科治疗过程中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钱  虹,黄  群,骆明荷.240例牙病患儿牙科畏惧症的图片测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4):284.

[2] 苏吉梅,阮文华,叶笑味,等.儿童牙科恐惧症的临床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7,25(4):362.

[3] 王慧民,冯希平.儿童牙科恐惧症[J].国外医学·口腔分册,2004,31(4):295.

[4] 刘素君.提高护理水平预防儿童牙科恐惧症[J].口腔医学,2005,25(6):360.

[5] 王丽霞,郑永红.心理辅导对儿童恐惧症的作用[J].实用诊断与治疗,2007,21(7):55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