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5 10:38: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压力;心理健康;就业

最近几年,媒体不断报导大学生群体中因存在着各种压力,而引发出多种心理问题。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异常者比例高达18.58%,明显高于全国人均健康状况异常水平。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已将这样的大学生群体称为“心理弱势群体”。对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在寻找对策,以缓解大学生存在的压力,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表明,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自身采取的应对方法和策略十分关键,如方法得当将有效地舒缓压力,而方法不得当则会起到反向的效果或是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取各种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大量的口头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多数同学希望能够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及医务工作者如果充分地利用好“聊天”这一方法,能使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使压抑在内心的诸多问题得以倾诉,及时得到有效的沟通解决。有利于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另有还发生了多起在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跳楼的事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自身发展所处的阶段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主要存在以下矛盾:首先是充满远大抱负与现实经验不足的矛盾。当代大学生抱负远大,忧国忧民,但是由于大学生还未真正走上社会,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因此大学生经常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彷徨,久而久之导致心理问题。其次,要求他人尊重与自己尊重他人的矛盾。很多大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不喜欢别人干涉、指责,但对他人却缺乏尊重,还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致造成自命不凡、虚荣清高的个性缺陷。第三,思维独立、批判性强与识别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矛盾。大学生思维独立性、批判性进一步增强,但辩证思维还不深刻,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敏锐,自我控制能力有待发展,因而大学生在社会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挫折和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社会环境因素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思想多元化,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速,使人们产生紧迫感、压力感以及心理上的距离感。很多学生在中学成绩优秀,受到学校“重点培养和保护”,进入大学后失去了这种优势和地位,产生心理失衡。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要求子女只顾学习,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导致有的学生生活懒散,缺乏纪律性,自理能力极差,抗压能力不强。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清华大学教授樊富珉的研究指出,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呈较高正相关,表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减少心理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樊富珉指出:从宏观上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首先是理论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模式等,其次是实证研究法,主要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人格、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等实证研究。要有效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引导并采用正面的应对方式,避免采用负面应对方式。因为在面对压力时,如何正确地认识和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如何应对等,往往是学生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的关键因素。所以要帮助学生分析压力原因,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排除干扰,教育学生要“越是艰险越向前”,做生活的强者。如果缺少对压力和困境的认识,便会不知所措,更为糟糕的是一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去对待所面临的困难,最后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这也启发我们思考日前在互联网上引起热烈讨论的西南某大学设学生发泄室的做法是否得当,关键在于相关工作者是否对服务使用对象进行了先期或后期的必要导向。根据本研究结果,应当立体化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满足大学生的多样需求。

(2)在不同的时期,比如进校期间、考试前、毕业前、实习或论文答辩等特殊阶段,开展适合需求的工作是必要和有意义的。比如开展考前心理咨询、主题辩论、特色班会、知识讲座或体育竞技等全面多样的活动来疏导、克服焦虑情绪,这些措施或渠道无疑为学生如何排除压力进行了训练,也能有效地防止压力可能带来的更为严重的后果。

(3)对于学生群体,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层次、学科的学生存在的压力情况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其压力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要关注男女生在压力、健康、应对策略方面的差异。比如女生更易使用“情绪取向”的应对策略,而男生更易采取“问题解决”取向的应对策略等,以便对不同特征群体学生的压力、心理健康和应对策略的实际情况作更为细致准确的掌握,并制订更具有效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四、结束语

总之,高校工作者要尽可能全面地研究和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压力状况,引导大学生采取积极应对策略。高校要加快心理咨询事业发展,“防重于治”;在心理教育中应根据“适应个别差异”原则,对面临压力调试能力较差的同学和群体要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参加心理咨询,使他们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和防卫压力过大的方法;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把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工作体系,增强有效性、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心理应激身心健康应对策略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的或过于强烈的心理应激或压力既是妨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个主要障碍,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1] 黄希庭、郑涌等人对大学生进行的SCL——90测试的结果表明,22. 4%的大学生在测试的9个指标中,至少有一项呈现出心理障碍状况,在这些存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中,因心理应激而引起的案例不少,并呈上升的趋势。[2] 正如张华(2008)所言:心理应激的产生在短时期内可以提高人的觉醒水平,应付各种环境变化的挑战,但长时间的应激状态则会损害人的心身健康。[3]

可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如果大学生心理应激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出现过于频繁,将会对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紧张与交流,严重损害身心健康,阻碍其成长与成才。本文旨在通过阐述大学生心理应激种类及原因、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等两个方面,探究积极有效的策略应对心理应激,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1、大学生心理应激的类型与原因

心理应激,是指个体觉察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的环境要求时,所产生的一种通过各式各样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它是人情绪、情感的一种状态。

张华认为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应激主要体现在大学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的敏感、网络游戏成瘾、恋爱感情失控以及求职就业压力这5个方面。[3] 董凌波(2009)认为,在大学生中存在如对环境的适应问题、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和学生之间差异的压力等心理应激;[4] 本文认为,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也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应激种类。例如,大一新生的心理应激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及方法的适应两个方面;大二学生的心理应激主要是沉迷网络游戏、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问题凸显三个方面;大三和大四学生的心理应激则体现在求职就业、自我定位和生涯发展三个方面。

根据教育实践分析和研究,造成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原因主要是社会性应激与心理性应激。基于大学生实际,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社会性应激主要体现在家庭、学校、社团中发生的不以人的愿望为转移的灾难性事件和遭遇等,导致对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并产生力不从心的体验,如在学习中,教师要求学生去完成一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件时,学生会产生焦虑和紧张感,尤其是经历失败后的大学生,很可能导致自我评价低、自我否定等消极心态。而心理性应激主要由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导致,王登峰(2007)认为高活跃、高坚韧和高随和的个体,更合群活跃、更坚定执着,更平和稳重,在应激面前他们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相反,低活跃、低坚韧和低随和的个体,不善言辞、刻板敏感、直截了当,倾向于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不能有效减少心理应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5]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性格外向、开朗、乐观的人易被理解和获得帮助,人际矛盾易获得解决,他能对应激源表现出较强的耐受力。于此同时,我们也很容易看到,不少大学生个性张扬、固执、耐挫力弱、容易凭感情论事,他们在心理应激面前无法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对应激的应对能力会有所偏颇,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身心健康。

2、心理应激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不同的人对心理应激的体验不一样。在面对不同的应激时,好的认知评价等一系列的积极心态会在很大程度上产生积极影响,促进身心健康。否则,将会对个体产生消极影响。

一般地,当应激适中,持续时间较短时,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活动有促进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期的心理应激经历可以提高个体的应对和适应能力,有助于抵挡各种紧张性刺激的袭击。大学生通过积极的心理反应、适度的情绪唤起水平,有利于对传入信息的正确认知评价、应对策略和应对能力,从而集中注意力、活跃情绪和提高心理活动效率。当大学生在各种心理应激面前乐于接受各种挑战,能采取积极的主动的态度和行为,便可以发挥其潜能。因此,适度的心理应激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是有好处的,它可以作为一种压力和动力,促进他们更好地生活和学习。

有研究表明:如果心理应激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则会使人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甚至会严重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许多病症,如冠心病、高血压、低血糖等等,往往与人长期处于心理应激有关。[6]可见,心理应激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有些大学生对应激的心理承受力较差、抗压意志力较弱,这样的个性特点和心理易感性导致大学生面对应激时倾向于采取不健康的行为来应对,从而产生消极影响。而且,他们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单一缺乏辨别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如,平时易焦虑、情绪易激动、认知能力偏低以及自我概念不合理的大学生采取的应激反应及态度会妨碍他们正确评价现实情境,导致影响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甚至形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3、大学生应对心理应激的策略探讨

我们应结合实际,从心理学观点及有关研究中探讨改善大学生在心理应激面前的应对方式,使其学会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促进身心健康。

3.1、提高自我认识,正确评价应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之所以产生心理应激反应,有两个原因:一是应激源的出现;二是个体认为自己无法面对或无力应对应激带来的危害。如此看来,大学生如果对自己自身情况及客观环境认识不深,就会影响其在各种心理应激面前的应对方式。所以大学生应该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包括对能力的判断和应对应激的心理状态等。

首先,要有意识增强自己应付应激事件的自信心。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回忆自己曾经经历的成功应付心理应激的事例,回想当时的心理状态和应激事件的强度、种类等等相关线索,归纳总结当初成功应对的状态何来,方法如何等,经常暗地里给自己打气鼓劲,今后遇到应激事件时才会应付自如。其次,要学会接纳自我的不足、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成就、学会暗示与激励自己是优秀的,从而增强克服困难,应对应激的自信和自尊。

3.2、学习心理知识,学会自我调节

心理学告诉我们:态度决定一切。心理学可以教会一个人这样看待问题:既不过分轻视问题,也不过分看重问题。也就是说在面对应激时,对于小事件不应该对其毫不介意,完全不放在心上;同时对于比较重大的应激事件更不应该过度焦虑和恐惧。

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心理策略来应对应激事件:(1)转移注意力:通过看电影、听音乐、下棋、打球、散步等休闲活动及时把自己的情感和注意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使情绪得到缓解;(2)倾诉与宣泄:要到景色宜人的大自然中走一走或大喊几声,能有效调节我们在心理应激面前的紧张与焦虑的心理状态。(3)ABC合理情绪疗法:该观点认为不良情绪和行为结果(C)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A)所引起,而是由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B)造成。因此,改变自己对心理应激的非理性观念,建立合理、正确的观念去应对应激事件,将有利于克服困境、解决问题,促进身心健康。

3.3、接受心理训练,求助心理咨询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外界刺激应对能力强者,一般可较少受心理应激的消极影响,而且,增强应对技能,也是应对应激的根本性措施。因为个体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和压力。要想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应对技能,并且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接受心理训练与求助心理咨询是首选。

因此,学校心理学专业人员,或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心理耐挫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心理素质,并努力使学生充分掌握应对各类心理应激的技能。首先,针对特殊群体,如贫困生、多次考试失败者、个性内向者以及新生等群体进行恰当的团体心理辅导或和心理技能训练,让大学生运用于现实生活学习中,使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次,针对不同心理应激类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课的教育,让学生获得理论指导和技巧支持。最后,提供尽可能有效的心理咨询平台,使大学生能找到有效平台帮助自己。

总之,心理应激既有外界客观存在的,也有大学生内心构建的,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决定了其在心理应激面前的应对能力。大学生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对应激事件有全面的认识,采取正确的、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应激,使心理平衡点与应激事件的水平达到适度状态,才能促进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量表手册,2005.

[2] 周剑平,朱浩亮.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应对策略.教育评论,2005,4.

[3] 张华.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及应对方式.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

[4] 董凌波.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及其应对策略.中国电力教育,2009,6.

篇(3)

一、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据研究分析显示: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有自控力差、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敏感、偏执、躯体化、自卑、焦虑等,还有少部分学生患有抑郁症、恐惧症等神经障碍。除了上述心理特征外,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

1.不认同高职引发的悲观心理

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以及现行的高考制度和社会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同度不高。加之,人们对高职院校了解的太少,不少家长和学生将选择高职视为一种“无奈的选择”。甚至有家长和学生抱着“学习不好,不成器,上高职混几年,打发时光”的想法。这种由于认识上的偏见而导致的悲观心理,尤其在刚入高职院校的新生中较为普遍。当前,还有一种“新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部分人从金钱利益的角度去否定读书的价值,这些偏激的观念和思潮极容易导致高职大学生产生更加负面的消极心理。

2.不熟悉专业导致的迷惘心理

受年龄、阅历所限,大多高职大学生对专业的选择都很盲目。基于肤浅的认识或所谓的兴趣爱好,填报志愿时看似很慎重,可到校后真正了解专业后又觉得不是自己的理想,由此心里感到很迷惘。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探索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然而一直受传统学科知识教育“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的影响,高职新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和心理调适的周期。

3.目标不明确产生的惰性心理

理想是灯塔。没有理想,就没有明确的航向;没有航向就没有奋斗的目标。有的学生认为离毕业找工作的时间还早,可以“喘口气”“歇一歇”,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不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目标在哪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自己需要做什么?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特长是什么?有的学生可能宏观上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是不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去实施?正处年龄转型的高职大学生往往缺少理想和追求,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加之自我约束力较差,由此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惰性心理。

4.家庭贫困导致的自卑心理

据麦可思调查,2011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有12.7%来自于贫困地区,22.2%来自于西部地区,16.2%来自于民族地区参见2012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较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贫困生所占比例更高。由于从小家庭贫困而导致不少高职大学生有着较重的自卑心理,这是一个既需要经济资助更需要心理援助的群体。

5.自控能力差引起的厌学心理

由于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只要老师稍放松管理和引导,就容易沉迷于玩游戏、玩手机、谈恋爱等各种玩乐中,甚至于酗酒、抽烟,打架斗殴,无心思学习。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反正我家里有钱,以后找不到工作也没关系;有些学生的家长自己就是开公司搞企业的,因此认为毕业后在父母的企业安排一个位置就可以了,觉得读书无用而且辛苦,产生厌学的情绪,学习动力不足。

6.盲目乐观造成的受挫心理

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认知自我,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样样都行,在校时竞争干部却屡战屡败,不免“很受伤”。更大的打击,是不少学生在求职时,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招聘一场接一场,却连连吃闭门羹。由此一蹶不振,产生受挫心理,甚至感到前途无望,心灰意冷。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以上所分析的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较为突出,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多方压力的激增,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由心理问题而引发的自杀及伤人的事件屡见不鲜。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早在8年前就敏锐地认识到开展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体制到机制、从课程到活动、从方法到技术、从教育到疏导,构建了一套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的体系,并针对高职大学生各阶段心理问题的特点和表现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并取得显著的效果。

1.建立心理普查档案和跟踪档案

每年为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普查一般选用的是UPI问卷与“核心技能自评”。以2013级新生为例,参加此次普查的学生共3098人,施测率97.98%。有效问卷共3098份,有效率为100%。普查结果总体情况:

第一类:想轻生者(第25题做肯定回答者)。

学院通过这项工作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特征分布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约谈和开展团体辅导工作;对筛选出有严重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结合测试结果进行个案辅导,提前进行危机干预,并建立起跟踪档案。

2.注重对各年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

针对大一新生入学初普遍存在的悲观、迷惘心理,心理康健教育与咨询中心及早介入,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根据系部、专业不同的需求,推出十几个主题的入学教育菜单(心理篇)供学生们选择。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在每年的军训期间分别组织书签、“阳光彩页”进宿舍、进军营,以及手语、话剧表演等慰问活动,将健康的心理知识、阳光的大学心情传递给每一位新入校的大学生,通过举办自信心训练和专业教育,尽快让新生增强对高职的认同以及对专业的熟悉和热爱。针对大二学生普遍存在的惰性、厌学等问题,心理、思政、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教师以及辅导员将思政教育、职业规划和心理疏导相结合,共同致力于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学习方法、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加之严格的日常管理, 有力地扭转这个阶段学生心理上出现的认识偏差,从而也有促于解决学风不优的问题。对毕业班学生开展挫折教育,让他们从容应对求职中遇到的心理落差。此外,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辅导,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5·25”心理健康月活动,让每一名学子都感受到健康心理的阳光雨露。

3.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专业人才培养共性目标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工作重心从个体的障碍性咨询和危机干预逐步转向面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上。学院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设,还开设有相关的团队合作能力训练、自信训练与情绪管理、交流与沟通能力训练等选修课程,让同学们自主选择。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在交互交流中认识到自身的心理、性格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自觉进行调整。

4.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

构建了“宿舍—班级—系—心理健康辅导员—院”五级心理预防预警工作体系。借助校园网资源,创造性地构建了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心雨桥,利用留言板、QQ、邮箱以及在线心理辅导,建立和学生心灵的联系,可使学生在无压力的情况下畅所欲言,既高度尊重学生的个人权利,又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同时还可以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心理测试,有利于学生了解自我。特别注重对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引导,通过“自强之星”评选表彰、组织观看励志电影、高年级及毕业生现身说法等形式,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励他们奋发图强。

5.创造设施先进、师资充足的教学和咨询条件

教学工作场所面积达120多平米,设有接待室、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测量室、沙盘室以及宣泄室; 配备了电话、电脑、打印机、录音笔、相机等必要的办公设施;有心理测量软件,放松椅,沙盘等专业设备;购买了300多套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的书籍。专兼职50余人参加了全国全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班,10余人专兼职国家级咨询师常年轮流值班接待学生咨询。为心情不好的学生提供发泄室、聊天室等场所,有效舒展情绪。

6.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职业生涯指导相结合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育目标上相互统一,在教育方法上相互借鉴,在教育内容上相互渗透,这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课程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组织实施,努力用心理学中的理念和方法去帮助同学们树立职业理想与目标,消除同学们迷茫受挫的心理。

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同时期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从业者们必须始终抱着高度的责任感,用爱心去融化学子心灵,用策略去应对心理的危机。

[参考文献]

[1] 张 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

[2] 孙氏灵.高职学生成就目标、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

篇(4)

关键词:心理教育;心理环境;预防

近年来,在经济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文化传递的信息处在不停的更迭当中,大量的不良教育因素夹杂在其中。[1]有些大学生由于家庭或社会环境的影响等,造成抗压性不强,频繁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教育者应给予大学生心理健康更多的关注。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缺乏连续性

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家长关心大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适时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父母应对大学生的成长进行连续教育,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价值层面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高校教师在培养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虽然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家长采用简单专制的传统教育方法导致子女形成沉默寡言、消极悲观、敏感多疑的不健康心理。

二、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高校扩招所带来的负面问题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大学生的人数迅猛增长。物力、财力能够造就一个优美的大学校园,但要培养一个专家型教师,很难在几年的时间内做到,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普遍缺乏有素养、专业能力过硬的心理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2]这样,高校扩招就会导致教育对象数量的上升,而教育对象素质下降的现象。

2.大学校园里的贫富层次不同

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同在一个学校,有的大学生因为家庭富裕经常追逐现代潮流生活,而另一些大学生则要申请助学贷款,要靠四处勤工俭学来完成学业,虽然贫困是暂时的,但这样的情况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最初的家庭条件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就业、婚姻都有很大的影响,

3.学习环境的改变

从中学紧张的学习环境进入陌生的大学,迎来了轻松的课程和自由的氛围,这使大学生在很多方面要积极做出适当的改变,一方面,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难以确定;另一方面:缺乏对自我价值观的正确定位。在高考之前,很多学生往往把自己的存在价值与理想的大学联系起来,但当自己的理想真正实现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环境的改变中难以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对策

1.心理健康教育应实现其价值

由于各高校普遍实施心理健康课程,很多大学生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支点。教育者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更多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不违背原则、道德底线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高校应通过开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优化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

2.高校应积极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

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在众多的高校中,虽然很多大学辅导员带领学生参加过类似大学生志愿者的课外活动,但仍有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人际交往淡漠、失恋、求职挫败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其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

3.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以预防为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咨询诊治而轻视防治引导的现象。[3]有些大学生会很快调节并适应新的生活,但有些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很难主动适应。一旦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心理咨询便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之一,但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在某些层面上往往有些滞后,一般都是学生已经出现了具体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者才给予学生指导与建议的。为了提升心理研究工作的成效,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要以预防为主,咨询为辅,适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发现问题,早解决,早预防[4],减少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问题,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某个人和某个群体,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基于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下,在改善所有学生的认知、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在大学生承受挫折、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为大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成长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常鑫.浅谈影视作品中暗含的不良教育现象[J].学周刊,2015(12):19.

[2]朱爱胜.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策论[J].江苏高教报:心理健康教育版,2007(3):95.

篇(5)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聚焦于教育环境,探究教与学心理现场与基本规律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现阶段高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提出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大学新生心理现状

基于心理发展周期来分析,高校大学新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上处于过渡状态,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热情激进、积极向上,敢于创新、挑战,但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稳定,需要高校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其科学引导。

1.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

主要有三点:第一,步入大学后独立意识与成人感增强;第二,渴望自我能力与人格被认可;第三,自我意识较强。

2.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第一,对大学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第二,情感与性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三,网络对大学新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3.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与高校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社会多元文化进入校园的速度超乎想象。在国内综合化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各个高校的充分重视。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设心理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课程,解决部分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其自身存在的潜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首先,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提高这类群体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长期的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构建社会、高校与家庭三者联动的沟通网络,解决大学新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改善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堂环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学习的成效,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得到兼顾,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高校领导和教师要从本质上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心理健康问题,指导大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课堂教学过程应結合一定的案例分析,讲解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共性问题,理论与实践相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强化大学新生教师队伍建设,分层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效解决特殊群体心理问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由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展开。部分辅导员不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背景,高校应当强化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辅导员等兼职教师为辅助的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教育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不能像某些理论性强的课程那样单纯由教师在讲台上教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应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心理状况进行自我反思,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推动自身心理疏导,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冯桂梅,杨红,李英.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15(36):59-61.

[2]包春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8-110.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499-03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行为偏差(冲动伤人和自我伤害等)的个案不断增多,有关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行为失控常见于各类媒体。众多研究显示,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现增多趋势,大学生群体当中有15~31%的人存在着程度不等心理健康问题[1,2]。随着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莘莘学子的心里承受着不同层面压力的冲击,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3]。研究者发现,当学生面临压力事件时,其个性、应对策略、社会支持等因素在“压力-健康”之间起着缓冲作用[4,5]。大学生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与“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与角色定位,使他们承受着学业与运动竞赛双重压力。有人研究认为,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其心理健康水平要优于普通大学生,也有人研究发现,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相对与普通大学生一样也存在一系列心理适应性问题[6]。基于目前对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较少涉及影响因素的现状,本文致力于探讨压力、应对方式等因素与运动员大学生和非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本研究假设:1) 运动员大学生与非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2) 两种类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人群相比有存在一定的差异;3) 两种类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区别。

1研究对象方法

1.1研究对象A组:某高校参加省大学生运动会的部分运动员98人(男67人,女31人),平均年龄(21.05±2.12)岁,平均专项训练年限为(10.22±3.42)a;B组:同一高校非运动员大学生(新闻专业)128人(男77人 女51人),平均年龄(20.80±1.08)岁。两组学生都来自1~3年级。

1.2研究方法采用心理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法,在2006年开学初对上述两组研究对象发放相应问卷进行测试。回收的有效问卷A组为98份、B组为128份。

1.3研究工具

1.3.1症状自评量表(SCL-90)[7]用以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SCL-90是国内外研究者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心理量表,国内也建立了常模。此量表反映了诸多的心理健康内容。本文以总分及9个因子作为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

1.3.2大学生压力问卷用以评价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习期间所承受到的压力状况。根据编制者报道,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问卷由个人压力、学习压力和消极生活事件三个因子组成,分别评价学生不同方面的压力情况。

1.3.3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8]用以评价大学生的应对方式。问卷包含20个条目,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9]用以评价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获得的支持程度。问卷由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三个因子组成。问卷应用广泛,信效度较好。

1.3.5艾森克个性问卷(EPQ)[10]用以评价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该问卷已在众多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得到普遍认可。本文选取其中的“精神质(P)”、“内外向性(E)”及“情绪稳定性(N)”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分析。

2结果

2.1心理健康水平如表1所示。两组大学生在SCL-90总分及各个因子得分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与常摸结果比较,运动员大学生只在“躯体化”、“恐怖”和“精神病性”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值;而新闻专业大学生则在“总分”、“强迫”、“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六个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值。

表2 所示为两组大学生在校园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个性特征方面的比较结果。从表上可以看出,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在“个人压力”、“积极应对”两方面得分显著高于运动员大学生;运动员大学生则在“消极事件”、“主观支持”和“EPQ―P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新闻专业大学生。其余诸测试指标两组大学生得分之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

2.2相关分析从表3显示的结果来看,运动员大学生SCL-90诸因子与“压力总分”、“个人压力”、“学习压力”、 “消极应对”及“EPQ-N”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中度以上;部分因子与“消极事件”、“EPQ-P”呈现中等偏下程度的正相关;与其它测试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

从表4显示的结果来看,新闻专业大学生SCL-90诸因子与“压力总分”、“个人压力”、“学习压力”及“EPQ-N”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中度以上;部分因子与“消极事件”、“消极应对” 及“EPQ-P”呈现中等偏下程度正相关;与其它测试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与其它测试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

2.3逐步回归分析以SCL-90总分为应变量,以校园压力事件总分及三个因子分、积极应对方式与消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总分及三个因子、EPQ三个因子为自变量,分别以两组大学生为统计样本,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运动员大学生组中,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分别是“个人压力”、“EPQ-N”及“主观支持”;新闻专业大学生组中,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分别是“学习压力”、“EPQ-N”及“支持总分”。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普通人群比较,无论运动员大学生还是新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在某些症状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值。值得注意的是,新闻专业大学生不但在“强迫”等五个心理症状因子方面得分高于常模值,说明在这几个方面比普通人群表现出更多的心理症状,而且其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也显著低于常模值,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运动员大学生似乎要好一些,只在“躯体化”等三种症状内容有明显表现,总体健康水平跟普通人群没有什么显著差异。根据以上分析,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似乎要优于非运动员的新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但是,比较研究结果却并不支持这个看法:两组大学生SCL-90总分及9个因子水平都相差无几,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校园压力是常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从压力总分和“个人压力”、“学业压力”、消极生活事件”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压力状况。两组学生都与“压力总分”、“个人压力”、“学习压力”呈现出中度以上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大学生面临或感受到的压力越多越大,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差。“消极生活事件”比起上述因素来,与心理症状的相关程度似乎稍低,甚至与有些因子相关水平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程度。比较两组大学生在压力问卷诸因子上的得分,可以看出,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在“压力总分”、“个人压力”、“学习压力”三个方面的得分要高于运动员大学生,在“消极事件”因子上的得分要低于运动员大学生。其中“个人压力”、“消极事件”两因子得分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似乎说明,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比运动员大学生感受到较多的个人压力和学业压力,而运动员大学生则要遭遇到更多的消极生活事件。运动员大学生除了正常的学习之外,还要参加专项技术训练,为大赛做准备,因此,有可能遭受诸如受伤、比赛失利等等负面事情,所以会感受到较多的消极生活事件。作为文科学生,可能对于来自校园内外的各种激烈竞争因素感受得更加深刻和细致,能够从更细微的角度诠释竞争态势,所以可能会比运动员大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个人压力。新闻专业的大学生人文理论课程的学习要比大学生运动员(一般为非人文学科专业学生)繁重得多,能够感受到的学业压力可能更为明显。众多研究表明,在个体面临压力时,积极的应对策略、有效的社会支持和良好的个性特征都能够减轻压力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冲击。在本文研究中,两组大学生的心理症状评价指标(SCL-90)与消极应对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积极应对相关不明显。说明大学生在面临困境时越采用消极的应对措施,心理健康水平越会下降,心理症状越会明显。在社会支持方面,相关研究表明,两组大学生心理症状水平与社会支持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比较分析发现,运动员大学生则在“主观支持”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新闻专业大学生,说明,前者更容易感受到来自社会关系人群的关爱和支持。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两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SCL-90”总分及多个因子)都与个性特征中的“情绪稳定性”(N)和“精神质(P)” 呈明显的正相关,说明大学生精神质倾向愈明显、情绪愈倾向于不稳定或情绪状态不佳,其心理健康水平愈低。比较分析发现,运动员大学生则在 “EPQ-P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新闻专业大学生,说明前者比后者在个性上更多地倾向于“精神质”。多元逐步回归是统计理论中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意义在于它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能够很好地反映对自变量的影响,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本文之逐步回归研究发现,两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差异。在诸多测试指标中,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个人压力”、“EPQ-N”及“主观支持”(进入回归方程);新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学习压力”、“EPQ-N”及“支持总分”(进入回归方程)。

4小结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表现出较多的心理症状;运动员大学生与新闻专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表现的差异并不显著;2) 诸多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密切有关;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差异。3)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不同类别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存在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方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翠红,谢正,代娟,等.医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390-392.

[2] 余晓波,方艳霞.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3):725.

[3] 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7:398-401.

[4] 李慧民.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263-264.

[5] 佟月华.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94-96.

[6] 孙永泰,乔友健.近十年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1): 31-32.

[7] 金华,吴文源,张明圆.中国正常人SCL-90 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124.

[9]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篇(7)

【关键词】 高职生 焦虑 影响因素 应对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种类型,而不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据教育部公布消息,2009年高职院校学生人数比重占到高等教育的49%,因而深入研究高职生心理特点,针对性的建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提高高职技术人才社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焦虑是个体在应激状态下最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影响高职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高职大学生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高职生焦虑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策略,为此,采用如下有较好信度、效度的测评工具:(1)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STAI)问卷的中文修订版[1],(2)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2],(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3],(4)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1],(5)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1]对石家庄四所高职专科院校763名的大学生进行了此项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高职生焦虑状况

高职生焦虑平均分男女生分别为(41.62±7.84),(41.44±7.60)分,与普通人群常模[男性(39.71±8.89)分,女性(38.97±8.98)分]比较,高职生焦虑水平明显高于普通人群(t=3.95,7.24,P

二、 高职生状态焦虑的影响因素

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职生状态焦虑与学习、生活、发展、家庭方面的压力存在正相关(p

三、应对焦虑策略

根据本调查研究结果,为预防、降低高职生焦虑,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建议如下:

(一)降低压力源对学生的影响

本次心理压力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压力源由强到弱依次为学习、生活、社交、发展和家庭,压力水平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一年级新生以学习压力最为明显,其次是生活和社交压力;二年级学生生活、发展、社交压力均最高,三年级各方面压力最小。心理影响前十位的压力源条目是:1、“操心日常开支”2、“升入大学”3、“自由支配时间增多” 4、“不喜欢所学专业”5、“没有考上理想大学”6、“学习方式发生改变”7、“生活环境发生变化”8、“每天须按时上课”9、“被人误解错怪”10、“准备期末考试”。由上可见高职生心理压力水平虽然比普通大学生低,但压力依然是存在的,并呈现了自身特点,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对引起学生焦虑的压力源要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并根据高职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压力特点,着力加强高职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生涯规划教育,有针对性地做好高职生学习、社交、生活等方面的适应教育。

(二)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是健全人格最重要的品质,自信的人才能,调试自我,保持适度的焦虑水平,更好地面对挑战。笔者统计了2006~2009年连续4年的新生心理普查结果,半数左右的学生感觉自己缺乏自信,因此要把学生自信心的激发和培养放在高职生素质教育的首位,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评价、接纳自己,形成积极自我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不断尝试、实践中增长能力,生发自信。

(三)多元思维习惯和积极心态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合理情绪ABC理论,认为事件本身不会直接引起情绪,而是个体对事件的看法。本调查研究也证明了这点,也就是说,对高职生焦虑进行干预其关键在于培养多元思维习惯,改变学生对压力事件的消极认知。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习惯以消极思维看待问题,负性情绪就会多,而能客观面对问题,从多个视角分析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体验的焦虑情绪就少。因此,对于正处于一生中人格发展最关键时期,又面临学业、发展、人际等诸多人生课题的大学生们,引导他们学会思考,以积极心态,正向思维模式应对压力,才是减轻焦虑的有效途径。

(四)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大学阶段正是建构自我认同和建立亲密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们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同,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困扰已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原因。许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无论较高或较低压力情境下,社会支持良好比社会支持不良的大学生焦虑情绪较少[7]。这启示我们创设一种融合式大家庭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家庭、同学、老师和学校都成为可利用的社会支持资源,无疑是缓解高职生焦虑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又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下转第112页)

(上接第102页)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订版):122-133.

[2] 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中国大学 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量表手册.2005:6~13.

[3] 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 音像出版社,2005:187~188.

[4] 翟德春,翟光宇,刘学年,等. 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 与抑郁、焦虑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2):254.

[5] 刘霞,陶沙. 压力和应对策略在女性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 中的作用[J]. 心理学报.2005,37(5)637~649

[6] 李伟,陶沙. 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 持的作用[J]. 临床心理学. 2003,11(2):108~110.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O803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