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3 14:47: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篇(1)

学困生 厌学情绪 矫治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是单一型而是多元型。这种需求带给学困生的普遍负面影响,便是心理压力过大。对于这种心理问题,学校若不及时进行防治,便会导致学困生中许多意想不到的心理疾患。影响学生一生。在众多的心理问题当中,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学困生的厌学情绪。

一造成学困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一)学校压力

我们从学校角度审视,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太深,许多学校普遍存在单纯追求高学分和升学率的现象。不能从学生的年龄身体、心理等基本特点出发进行正面教育,放松了思想品德智力体力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依然重智轻德。一些教师缺乏责任感,歧视学困生,责骂体罚,冷嘲热讽。甚至发生殴打致伤赶出校门污辱人格等现象。严重挫伤了学困生做人的自尊心。把“学困生”视为包袱,怕拖后腿拉成绩私自划定旁听生,使他们产生厌学、逃学和不喜欢学校等逆反心理。

(二)家庭压力

请看下列两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幼年最深处的记忆就是爸爸经常喝的烂醉如泥,喝醉了,便回来和妈妈吵架,每逢此时,我总是躲在门缝后面偷偷地流泪。长大了,我变了,变得敢于面对父母,我曾勇敢地在父母面前以割脉跳楼来捍卫家庭的安宁,但未有成功,它反而给我带来了无边的伤痛。

材料二:

熟悉却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是一个性格古怪且又复杂的女孩――因为他们知道我会不时三更半夜趴在窗台上发呆;我会在只有一个人的空间内竭力的大吼,我痛恨人生,我远离人群,我在内心的角落里哭泣,却在表面上装得什么事都没有;我总把生活的支撑点放在某种事物上,它破碎了,我的希望就破碎了。

从上面材料中可看出,家庭不合是造成学困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动力的源泉。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它的内部心理需要,学困生的心理问题也不例外。家庭中的父母之爱是每一位孩子的心里需要,一旦获取不到,他们便会产生悲观、失望、烦躁、逆反等心理特征,长久不愈,便会产生畸形性格。

(三)社会压力

学困生厌学,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不健康的作品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一些报刊、影视作品和非法出版物大肆渲染物质享受、刺激、黄色等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的东西,使一些未谙世事的孩子模仿学习。不少学校被书刊摊点,录像放映点和游戏厅、网吧包围,部分学生沉迷其中。此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所造成的。若要使学困生健康发展,应让健康的文化占领校园内外阵地。

二、教育对策

(一)举办专题讲座

青春期教育不是被动地解决学生已产生的心理问题,而是在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时,积极主动地发挥引导作用,因此每届学生进入中学后,我校首先在一年级各班针对全体学生开设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将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和有关心理学保健方法教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如:告诉学生如何适应新环境,如何减缓内心压力,如何对待家庭矛盾及挫折,如何适应社会等。由于适时引导,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比以往减少了许多。

(二)指导学生写好心理成长笔记

处于青春期的学困生心理具有封闭性,学业上的沉重负担,师生、同学及父母与子女间的矛盾冲突,社会适应的不良,使得他们心中充满了许多困惑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给予以疏导和诱导,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怎样对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加以疏导呢?指导学生坚持写“心理成长笔记”就是一种好办法。引导学困生在心理笔记中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克服心理消极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也能通过此“窗口”,及时了解到学困生的心理状态,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指导学困生写“心理”笔记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对学困生要以诚相待,即教师要充满爱心的关心信任每一个学生。只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火热真诚的情感时,教育才能做到彼此心理相融,这样学困生才能在随笔中自由,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学困生的心理自我,也才能通过随笔这一渠道得以顺畅。

2.尊重学困生的隐私权。一方面,教师要严格保守学困生在心里笔记中不愿公开的秘密。另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要允许学困生享有“心理笔记的自治权”,要做到学生的心理笔记给看则看,不给看则欣然。

(三)建立“家庭联络站”

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港湾,家长是学生无助时的依靠与寄托。因此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必不可少。自2000年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来,为了做好此方面的工作,我校特设学困生“家庭联络站”,随时随地地了解学困生由于家庭问题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并对部分家长进行指导,让家长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选择民主的家教方式,营造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家庭气氛。同时,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掌握批评艺术,保护孩子自尊心,切忌用挖苦、讽刺、翻旧帐的方式批评孩子等。实践证明,自开设“家庭联络站”以来,家庭性问题造成的厌学情绪明显减少。

(四)加强与社会的通力合作

为确保学困生的健康成长,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应通力合作。铲除对学困生心理健康有害的各类非法出版物及游戏厅、录像放映厅、网吧。让每一个学困生都能健康学习而不受干扰。

学困生是学生的组成部分,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控制和治疗学困生厌学情绪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团结、活泼向上的学习环境。所有这些,都无疑会对学困生厌学情绪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高潮.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初探.人民教育,1999,12.

[2]赵蔷.要重视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预防.甘肃教育,2001,5.

[3]韩梅.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教学与管理,2001,(1).

[4]韩勇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篇(2)

“以人为本、文化立校”是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的办学理念,在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李倩的带领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特色发展方向,使学校德育工作从“心”开始,走出了推进养成教育,培育优秀人才的广阔天地。

拨亮心灯,领航健康人生旅程

记者参观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分别设置有心灵驿站之畅心室、怡心室、释心室,还有团体活动室、视听室、心理测试室。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是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基地,是全体学生向往的心灵驿站。

有些学困生或离异家庭的学生,自我调整情绪能力差,在畅心室、释心室舒畅、温馨的环境里,专业的心理教师或是让他们倾诉苦闷、抒发胸臆,或是和他们谈心、娱乐,使他们排遣烦恼,放松心情,顺利走过心理危险期。

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靓丽人生是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工作之一,团体活动室、视听室里,轻松活动之余的交流或是精彩影片观看之后的片刻宁静,常常成为学生不经意间顿悟人生的关键时刻。

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为学校的必修课程,并编写了专门的心理辅导教材,通过每周一次的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熟悉自己的心理品质,明确心理素养的优点与不足,知道并掌握调节心理状态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

掌握了合理发泄不良情绪方法的学生,感到自己不再是令人讨厌的害群之马,尤其是不再因一时的情绪失控而悔恨不已,同学、老师、作业、校园变得不再面目可憎了。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一幕:几个学生紧紧地围抱在一起单腿站立。一旁解说的学生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心理测试游戏,大家紧紧地抱在一起单脚站立,一动不动,时间越长则说明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越强。”

合作精神的提高是学生们在学习基本心理知识后的又一大收获。他们与同伴交往的主动意识增强了,获得合作、带来快乐的心情更迫切了。

合理规划人生的能力在初中生中差异巨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同时也把学生容易滑入的歧途标示了“禁行”。沉溺网络游戏、厌学早恋的人数呈下降趋势。

几年来,学校在开设心理健康课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大的收获还是培育了一大批乐观进取、品德高尚的学生。

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0905班

傅瑜:“在我校初中一、二年级设有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课,还设有心理咨询室。每逢考试前几周,心理健康老师就会教给我们一些切实可行的调控心理情绪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有:考试前深呼吸;紧张时幻想自己身处宁静……这些方法使我们的内心归于了平静,能够更快地进入考场角色。心理咨询室针对全校学生开放,我班几位同学都曾在那里寻求过心理帮助。在那里可以将一些自己存在的问题与心理健康老师分享,可以与老师交流自己的心理近况,还可以戴上拳击手套好好发泄。

身为学生,考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有些同学面对考试会紧张得手心出汗,情绪不稳定,甚至出现考试答不完题的情况,严重地影响其真实水平的发挥。此时拥有冷静的态度,并且相信:付出努力后的自己一定会拥有好的成绩。不仅考的是平时,而且还是心态。良好的心态会助我们马到成功!”

行为示范,描绘瑰丽成长蓝图

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逆反心理膨胀,有章不遵,有规不守。为此,学校抓住这一关键,或采取心理健康课学习,或定期做心理健康操,或由心理健康教师采取心理疏导、心理暗示、心理干预等专业技术手段,对学生逆反、叛逆等消极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通过“礼仪之星”、“生活习惯之星”、“学习习惯之星”、“仪表之星”等荣誉激发了学生极大的热情。校园内的电子屏、学校橱窗公示栏都是学生们闪亮登场的舞台。各班教室内“荣誉栏”也同样是孩子们竞相角逐的赛场。学校注重以班为单位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包含环境文化建设、管理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以此塑造群体心理,倾力推动全体师生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敦品、励学”的校风始终推动学校走在太原市基础教育的前列。

学校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习心理”知识和“学习心理”技能,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得到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因此变得迅速而稳定。

学习成绩的提高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保持有巩固作用,学校采取大会表扬、《家教导报》宣传、科学典礼奖励书籍、电子屏公示等方式激励学生不仅保持学习上的积极进取,更要促进其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勤奋进取的品质。

学生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影响者,努力把他们转变为正确教育措施的制定者和孩子学习的优秀指导者,意义重大。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近年来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如仝富强老师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心理指导,使学校教育延伸至家庭,使家校联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今后在活动方式、主题等诸多方面还将有许多问题要双方商榷和寻找好的解决办法。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家庭与学校携手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领域是共同的目标。

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1106班 宁梦瑶:“我以前上课听讲十分专心但不爱做笔记。上课,老师们总是把重点内容在黑板上写出来,很多同学都在记,而我自认为脑子好,总不想记。刚开始二、三年级,课程比较简单,可到了四、五年级,课程越来越难了,好多内容老师讲过了,我却没做笔记,等到复习的时候只剩一些记忆的片段了,成绩渐渐地滑落下来。我这才意识到做笔记的重要性,开始认真地做笔记。

日复一日,就养成了做笔记的好习惯,不管什么学科,我都会把重点记下来,每一本书学完,我的书上都会有满满的笔记。

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要想学习好,必须养成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对许多事总爱刨根问底,妈妈从不嫌我嘴贫,跟我一块儿刨根问底,我能解决的就让我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再请教他人或者查阅资料。妈妈还指导我在学习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由于学习任务多,我往往满足于知道是什么就过去了,很少多问几个‘为什么’。妈妈让我在每天学习之后,给自己提几个‘为什么’的问题,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妈妈和我一起去选购了几本工具书放在书架上,经常查阅。这让我慢慢养成了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我相信,这个习惯会使我终生受益。

篇(3)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3—0049—01

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促使幼儿在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预防和矫治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就必须探索幼儿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的方法,提高幼儿教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体力或脑力劳动,更是一种耐心、细致、持久的情感性工作,幼儿教师要怀着一颗平常心、爱岗敬业之心,做好工作。2011年6月,我们对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我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我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收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如何看待家园共育的作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成效”“幼儿教师如何对待工作压力”等六个问题。结果显示:教师普遍感到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与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双赢是她们最大的收获。教师要像妈妈一样去了解幼儿、尊重幼儿、关注幼儿健康成长。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从关注文本到关注“以人为本”,教师更加重视幼儿活动的过程,重视幼儿的兴趣,关注个别幼儿,力求提高幼儿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强幼儿适应能力,努力使每一位幼儿健康、快乐、和谐地发展。

二、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日常保教活动中,我们始终教育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必须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给幼儿树立典范,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幼儿,以高昂的热情和兴趣参与各项活动,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欢乐的群体之中。同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其角色的特殊作用,随时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处处给幼儿提供积极的影响。教师往往会觉得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许多,遇到突发事件都能及时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去影响、教育、感染幼儿,遇到烦心的事也不再怨天忧人,退缩消极,而是从容淡定,感到每一天都在爱与被爱的氛围中工作和生活,感受快乐和幸福。

三、教师要和家长形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开展家园协同教育,是延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我们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始终与家长保持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开放日和家长学校活动,及时交流育儿经验与心得,解决幼儿出现的心理障碍或问题,并定期为家长发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察表》,班级教师还开通了QQ群,与家长互留电话号码,指导家长用心观察孩子在家的行为状态,及时记录幼儿在家的学习行为与表现。家园协同教育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位家长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察表》中写到:“昨天,孩子抱着我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感谢你为我洗衣服做饭!’我被孩子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突然感到她长大了,懂事了。” 还有一位家长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研讨会上说:“以前是家长关心孩子,现在孩子也知道关心家长了。有次我去外地出差,孩子说,‘爸爸你把感冒药带上,衣服穿暖小心感冒。’”动人的场景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四、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载体

篇(4)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成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

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班主任应通过问卷调查、家访、心理测试等方式充分了解、收集与整理学生的个案资料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大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1)身份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等;(2)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组织结构、家庭成员及工作性质、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3)在校情况,包括学习成绩、综合测评成绩、获奖情况、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特长、交际水平(含同学关系、宿舍舍友关系、是否有恋爱关系、校外人际关系)、担任社会工作情况(担任学生干部职务、参加校内外社团等)、勤工俭学情况;(4)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死亡、父母离异、生活条件改变、经济危机、贫困、考试成绩不及格、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疾病等。

2.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学生的兴趣、性格、气质特点、什么品质占主导地位、存在哪些个性方面的问题等。

3.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程度如何;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二、精心制订心理辅导计划是成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

制订系统、科学的心理辅导计划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的保障。首先,要抓住共性问题,制定团体辅导计划。要根据班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同阶段的适应问题、班级团体的发展情况制定系统、科学的心理辅导计划。对一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入学适应辅导、学习方法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规划辅导;对二年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辅导、情绪辅导、爱情与性辅导、就业辅导、完善个性辅导;对三年级学生进行职业适应辅导、耐挫力辅导。其次,要针对个别问题学生,制定个别辅导计划。对此应设立个案,写好个人心理档案、谈话记录和跟踪记录。每学期都应制订心理辅导计划,学期结束做好小结,看到成绩,找到问题。第二学期在此基础上再制订计划,尽量使计划有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现健康的自我。

三、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是成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以班级为实施单位,以全班学生为对象,针对学生共性问题开展,以专题班会、专题讲座、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写心理作业等丰富、灵活的形式,让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修养、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辅导活动。辅导活动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进行,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校外进行,如利用春游、秋游在校园、公园、风景区等地开展辅导活动。

2.个别辅导。针对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必须采取个别辅导。这类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1)学习适应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2)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消极、颓废等;(3)常见行为问题,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4)身心疾患,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5)问题,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各种性变态行为,这一问题在中职生中出现的比例相当大。

班主任对问题学生应无条件地接纳、关注与关怀,并保持沟通,与之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关注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和基础。沟通则是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途径,主要分两种形式:

一是话疗。话疗是一门艺术,掌握好这门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通过与学生谈话,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每次找学生谈话前,要先把握好学生当时的实际心理是揣测的、防御的、恐惧的、沮丧的或对立的,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活动,采用相应的对策,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二是笔谈。笔谈是开启学生心理的另一把钥匙。对于部分特殊生,笔谈比面谈更加行之有效。所谓笔谈就是要求学生写谈心日记,通过笔跟老师讲悄悄话,这种沟通方式更具有保密性,能更真实有效地为心理问题学生搭脉诊治。另外,还可设立咨询信箱,每周一句“班主任的话”,以暗示和催眠的方式强化学生积极心理、健康人格的形成。

篇(5)

进入中学阶段,有些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出现严重厌学情绪;有的学生由于父母溺爱,从小就自我为中心,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再加上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变化,对外界常感到困惑不安。这些学生中,心态好的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心态不好的,容易产生焦虑情绪,酿成心理疾病,危及身心健康。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首先要注重自身示范

要树人,必先正己。教师首先应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学生和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存在心理障碍或疾病,如方法简单粗暴、对学生恶言恶语、冷嘲热讽等行为,不仅影响了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要特别关注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努力做到以身示教。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来,我坚持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我的和善、热情去感染学生;以我的乐观、进取、刚强、朴素去教育学生;以我的生活阅历和坎坷经历去开导学生,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一面镜子。

二、教师要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关爱学生,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生活等,做到知其心,并容纳他的不足,让学生对你感到可敬、可亲、可信、有话可放心告诉你。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几年前,一个被班主任送到政教处的“双差”生周某某,他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里,母亲望子成龙心切,期望过高,造成其厌学、脾气暴躁、打架,常扰乱课堂秩序,顶撞老师,甚至逃学,但他体育成绩比较好,为人比较讲义气。我了解这些情况后,多次同他谈心,建议其他老师与我一起从生活和学习各个方面关心他,对他的点滴进步及时赞扬,引导他勤奋学习,并教导他站在母亲的角度正确理解母亲的言行,同时,我还多次与其母亲一同商讨教育孩子的方法,最终他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顺利考取了理想的体育院校。

三、教师要注重学生意志品质教育

初中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时,教师要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积极健康的情感教育。笔者认为,上述教育首先表现在培养学生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是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的前提。多年班主任工作,我都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心理学知识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塑造其美好心灵。如个别学生性格暴躁,易发怒,对此,我常找他耐心交谈,用历史人物事例对其进行教育,如勇猛过人的张飞,死于暴躁鲁莽;刘备和善,得关、张、诸葛亮的帮助做了汉主等;有的同学做事不认真,我便经常以关羽大意失荆州等历史故事教育他们,或用身边的人和事进行说教;有同学心胸狭窄,我便经常教育学生为人要大度,“宰相的肚子能撑船”。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教育,逐渐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心里的缺陷往往吃大亏,健康的心态有利于工作、学习、生活,使学生终身受益。此外,教师还需要加强学生情感意志教育,这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态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要注重生动形象,避免空洞说教。实践中,我通过启发式教育,通过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受到感染,进而激发树立坚强意志的决心。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欲望,勾划过朦胧而美好的理想蓝图。可是,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没有坚强的意志,能不能经得起困难的磨砺。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与他们不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分不开的。格兰恩 卡宁汗自小双腿因烧伤而无法走路,然而他却成为人类历史上长跑最快的选手之一。《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痛苦磨难的情况下,以坚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创作了千古绝唱《史记》,在历史上为自己画上了绚丽的一笔。我国大数学家苏步青曾演算过二万多道微积分习题等等。这些成就的取得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做支撑,简直就是不敢想象的。真实生动的事例在学生内心深处引发震动,激起战胜困难努力学习的热情与干劲,意志品质潜移默化。

四、教师要多途径开展心理教育

篇(6)

一、打造魅力课堂,呼唤学生学科学习兴趣

一个教师若有魅力,他的课就自然有味道,学生就喜欢多亲近,并聆听其教诲。藤野先生之所以让鲁迅先生终身难忘,是因为藤野先生纯真的品质和博大的胸怀。

1.用形象魅力去赢取学生的青睐

首先,穿上白大褂上课既可以体现职业特点和学科特点,又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还要学会用“眼睛”传递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诗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人做小动作了,不好意思,把眉毛向上稍稍一挑,一道严厉的目光便直射目标。学生面对教师那洞察一切的目光关照,怎能不倍感压力而幡然醒悟呢?当然了,教师的眼睛也有和蔼可亲的时候。拥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能照耀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是多么重要呀!

教师还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带着微笑站在每一个学生面前。把自己的感悟、情感,用神情、动作、肢体……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用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的心灵

教师魅力不仅来自于得体的穿着、脱俗的谈吐、美好的姿态,更来自于内在气质的流露。教师是“善与爱”的代表。学生一旦得到这种“善与爱”,必然在学习知识时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笔者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长得很美的姑娘毕业后当了一名教师,她特别喜欢班上一个成绩突出又很守纪律的小男生罗斯。在毕业典礼上她亲吻了他,祝愿他走向成功之路。可是,这一吻却引起了另一位低年级男孩的嫉妒,小男孩对这位女教师说:“我也要得到你的一个吻,因为我觉得自己并不比罗斯差。”这位女教师听了微微地笑,摸摸他的头说:“罗斯的成绩很好,而且很守纪律,如果你能和罗斯一样出色,我也会奖给你一个吻。”小男孩高兴地说:“那咱们一言为定。”此后,小男孩为了得到老师的那个“吻”,发奋学习,成绩提高很快,最后以自己的出色得到了那个美丽女教师的一个吻。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当了美国总统的杜鲁门。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用“善与爱”去培养“善与爱”,这也正是教师的职责和魅力所在。

3.用语言魅力感染学生的心田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扰。”这是老人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一贯坚持的军事战略原则。学生上课违纪,也正是无形中运用了这样的策略,教师不妨照葫芦画瓢。当学生趁着你正在上课慷慨陈辞之际做小动作、开小差的时候,你索性戛然而止,来个以静制动;或者陡然把嗓音提高一个八度,来个声嘶力竭;抑或降低一个八度,来个慢条斯理,抑或突然放慢说话的速度,一字一顿,抑或冷不丁加快说话的速度,连珠炮式的攻击……他会怎样收场呢?在你这种不同寻常的表现当中,这些鬼机灵的小朋友会感觉不到暴风雨即将到来的征兆?当然,正常情况下这种不同寻常的表现,也无疑会起到防微杜渐的功效。

魅力课堂的打造,给健康教育教学增添了剂,使学生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对学科产生了兴趣,是学生终身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动力源。

二、构建生活化课堂,促进学生积累健康知识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提高健教课的实效,只有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让生活成为构建有效健教课堂的源泉,引导学生在生活这块沃土中探索、实践、体验、感悟,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让孩子们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真正受益。

在教学《预防中暑》这一课时,笔者先播放了一段一位学生放学后中暑的录像片段,请学生进行讨论,这时你正好路过该怎么办?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讨论气氛热烈,最后得出救护方法:立即将病人抬到阴凉的地方,让病人仰卧,解开衣扣,可同时用扇子扇风,帮助散热,也可用清凉油擦患者的太阳穴。在此基础上,笔者安排了一场“实战演习”,学生们都踊跃参与,从而掌握了更多的安全知识和急救技术。

三、创设活动化课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技能

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通过安排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讨论、操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各种健康技能,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有利于健康习惯的养成。健康教育课中的活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一是参与活动。即设置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从中萌发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例如教学《远离珍爱生命》一课,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影片《虎门硝烟》的部分镜头,使学生深刻了解鸦片的危害。现在我省吸毒者中有80%以上是青少年,因此从小构筑拒毒的心理防线、坚决抵制诱惑迫在眉睫!

二是体验活动。课堂是健康技能练习的“健身房”。操作活动又可以分为行为操作活动、动手实施活动。行为操作活动通过练习强化,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形态姿势。动手实施活动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巩固健康技能。如《怎样测量身高、体重和脉搏》一课,笔者把身高体重仪搬到了课堂,让学生相互测量,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三是表演活动。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对儿童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他们不仅喜欢看而且乐于表演,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特点,辅以表演之类形式的活动,使台上台下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融于直接体验,如教学《爱护我的身体》一课,让不同学生分别饰演身体的各个部位,他们兴高采烈地讲述各自的功能与作用,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不仅认识了自己的身体,而且学会了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

四是合作活动。游戏活动是教学中所采取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健康技能和卫生习惯的养成是很有用的。如教学《保护声带》一课在讲解完知识后,组织学生做“拉橡皮筋”的游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并从游戏活动中再次强化了保健技能,只有注意用嗓卫生,不过分大喊大叫,才能保证变声期声带的正常发育,拥有美妙的声音。

五是交流活动。课堂上的认知信息不仅限于教师,学生也是信息的拥有者。健康教育课教师要注重解放学生们的嘴,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地传输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学习记忆与记忆能力》一课,笔者安排小组之间进行交流,通过很多同学讲授自身经验,使同学们掌握了更多有利的记忆方法。

篇(7)

摘 要: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方法适应了这一要求。此方法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需要独特技巧,并要求教师关注相关事项。本文通过分析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特点,提出实施体验式教育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中职 心理健康教育 体验式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学大纲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定如下:学校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或援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配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设施。

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提倡探究式学习。中等职业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针对中职德育课堂上普遍出现的缺乏体验和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如何改变教师自我中心,关注学生需求,关注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的体验程度,关注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者关注的问题。

一、中职心理健康课的特点

1.心理健康课需重视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灵的境遇,不同于与其他学科,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在于关注中职生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管理、实施自我管理、职业选择以及情绪调节等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中职生身心和谐发展。为此,教学的重点应是知识的应用,单纯的知识讲授在很多学科都可以奏效,对心理健康课却不适用。知识没有内化和体验实践,是无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

2.心理健康是自我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情绪和情感, 即“助人自助”。教师应该积极提高心理体验情境,提供指导和协助,这也是教师主体地位的体现,即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各种心理情境,通过引导来使学生实现自我感悟,达到认知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3.注重同龄人间的教育

学生对课程内容感悟分享的过程也是同学间相互学习的重要方法。同龄人间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相近,使这种教育方式更适合学生学习和解决相关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多体验、多感悟、多分享,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体验的重点就是实践。体验式教学就是关注实践,就是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和感受来认识、掌握知识或技能,要求通过唤起学生记忆表象来进行教学。笔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以下环节。

1.心理创设情境是前提

新课程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体验式教学就是通过团体情感互动而产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经验和感悟。

在实践中,心理情境创设的首要因素是关注活动形式。相关情境的创设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是否自然地表现自我,是否能激发真实的心理体验,取决于教师模拟的心理环境。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相应的教育活动并加以创造,使之适合所用中职生。

2.感悟分享是关键

心理活动后的感悟分享环节是学生认知成长的重要过程,是心理活动课的点睛之笔,学生的体验将感官经验升华为认知观念,然后将活动课的影响扩展到中职生的日常生活中,强化新意识、新观念。

活动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分享环节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有些学生不愿意开放自己,不愿意谈自己,对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心存顾虑,可能会出现欲言又止的情况。此时更需要教师机智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不破坏规则和不暴露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3.课后反思反馈很重要

课后反思也很重要。学生在活动中作为主体所得到的感受可能会受到性格和环境的影响而不同,或者因为认知不全面而不同,课后反思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更真切地审视自我,以更冷静的态度对自我进行再认知,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行为认识更客观,完善自我教育。另外,学生通过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进一步深化自我认知,达到内心成长和人格完善的目的。

学生通过写日记、记录活动感受或感想,可以发现新问题,也可以认知更多,形成价值观,作出积极的选择。如某学生在“认识自己”章节中的“戴高帽”活动感受里写道:“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默默无闻,一无是处。我今天才发现,我还是有优点的,没想到我的同学们会认为我有那么多的优点,看来我得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职教生涯只是我的另一个生活的起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