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水产业发展现状

水产业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9 16:07:11

水产业发展现状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1)

1 吉水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林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林业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林业大县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1.1 资源培育持续发展

近年来,全县紧紧抓住国家重视发展林业和增加投资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林业工程项目及资金,先后实施退耕还林、长防林和造林绿化“一大四小”等林业重点工程,将造林重点由山上延伸到山下,由林区拓展到平原,由乡村辐射到城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森林资源得到了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林地面积由16.4万hm2增加到16.87万hm2,新增0.47万hm2;森林覆盖率由61.3%提高到63.4%,净增2.1百分点;林木蓄积量由421万m3增加到558万m3,净增137万m3。

1.2 林政管理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一手抓造林,一手抓资源保护,切实贯彻执行林业保护政策,实行木材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和征占用林地许可证制度。加强林政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森林公安派出所、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和林政稽查队的人员编制,理顺了林政管理体制。全面提升森林防火防控水平,组建了一支县级专业扑火队、23支半专业扑火队,初步形成了以专业队为主、半专业扑火队和基层民兵应急分队为辅的扑火力量体系,为实现“打早、打小、打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完善了林权配套、林业信贷、森林保险等配套措施,建立了林业产权交易中心,严管公益林,放活商品林,为加快林业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3 林产加工稳步发展

按照“取缔、规范、扶持、监管”方针,积极开展全县林产工业企业清理整顿工作,对死灰复燃的无证加工企业和锯板厂进行彻底取缔,把全县170余家木材加工企业整合为70家左右。按照“谁引资、谁帮扶”的要求,积极落实对鼓励型企业的扶持政策,解决鼓励型企业融资难、原材料短缺等问题,帮助企业担保贷款1000多万元。努力培植龙头林产化工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企业重组、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了林产化工、木本天然香料和草本天然药用香料三大系列,产品近200个的生产规模,成为全国主要的蒎稀加工基地和药用香料油集聚地,已被列入全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项目。全县林产化工产业税收由2007年的7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1644万元,5年增长了22倍多,2012年全县林化香料产业实现主营收入11亿元。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2 吉水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吉水的林业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与自身条件、时代要求和周边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2.1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质量不高

林业生态体系档次较低,树种单一,中幼林比重较大,抚育管理薄弱,低产林较多,缺乏总体战略。

2.2 林业产业体系集约化程度不高

仍处于小规模、低效益的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益,林业附加值不高,缺乏竞争力。

2.3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制约了林业执法的推进

全县林业综合经济效益极低,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不相适应;林业产值比重较低,2012年全县林业产值9.03亿元,只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5%。

2.4 林业科技投入和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缺乏技术支撑,林产工业开发能力低,林业产业链条不长,森林资源可利用率仍然较低,全县林业资源优势始终没有能够真正转化成经济优势。

3 吉水林业产业发展主要对策

实现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大”是基础,“强”是目标。要保持林业资源大县地位,就要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实行分类经营,扩充立木总量,提高森林质量。要建设林业经济强县,其措施主要有: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等非木质产业;对传统的林业产业,利用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手段,延伸产业链,发展终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低消耗,高产出。

3.1 突出抓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3.1.1 坚持林木采伐限额管理。严格执行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和采伐申请、设计、报批程序,认真做好人工商品林采伐伐前设计、伐中监督和伐后验收工作,切实加强林木采伐源头管理,严禁超限额采伐和无证采伐,严格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

3.1.2 坚持野保植物重点管理。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特别是国家、省重点保护植物的保护和管理,严格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珍贵树木、绿化林木、树蔸、树桩等植物资源采挖、调运审批程序和手续。

3.1.3 坚持林地定额管理。进一步规范林地使用审核审批手续和办理程序,遏制滥征乱占林地和毁林开垦、采矿等行为,杜绝林地非法流失。

3.1.4 坚持依法治林。严格执行木材凭证经营、凭证加工、凭证运输制度,依法加强对木材运输、经营、加工的监督检查,全面清理整顿现有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和其它涉林企业,加强服务引导,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同时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和林业“三防”建设,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3.2 重点实施林业产业发展战略

按照“分类经营”原则,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市场体系建设为依托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3.2.1 实行分类经营管理,增加总量,提高质量。进一步抓好造林绿化和现有林经营管理,搞好低产、低质、低效林改造,加强中幼林抚育,提高森林生产力水平和森林质量。严管公益林,放活商品林,生态公益林要切实保护好,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商品林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加速培育和扩大森林资源为目标,努力培育大径材,提高林分效益,增加立木蓄积量,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多功能性。

3.2.2 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产出率。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为依托发展林下经济,在林下养殖禽类、种植药用植物、栽培食用菌等,可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2.3 发挥生态优势,开发森林旅游产业。当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现代人一种高品味的追求。吉水素有 “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源渊”之美誉,既有大东山、文峰山、石莲洞、桃花岛等自然景观,又有东吴墓、解缙和杨万里古墓、祖籍、刘少奇祖籍和古村落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可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优势,深度开发森林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3.2.4 建立林业生产基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引导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大力发展以杉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以楠木为主的珍贵用材林、以油茶为主的能源原料林、以湿地松和药用草本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加快种苗花卉基地建设,以国有林场和种苗生产专业户为依托,以造林用苗、珍稀树种、绿化苗木、名贵花卉为重点,大力发展种苗花卉产业。

3.2.5 培植龙头企业,加快林业产业集聚。以建立林化香料产业园为载体,以发展精深林产品为重点,将现有存量资产及优势资源整合重组,扶持2家以上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和3家林化香料龙头企业。企业要发展,关键是资金和技术。按照招大引强的原则,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吉水,激活本地林业经济;利用赣林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解决企业流动资金周转难问题,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做强林化香料产业,逐步建成全省优势林化香料产业集群。

3.3 努力完善林业产业发展政策

3.3.1 建立多元投入体系。支持林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科学创办林业行业专合组织,鼓励具有一定技能和实力的组织或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租赁、承包、流转等形式参与林业产业开发,积极支持经营管理人员带头创业,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业,扶持下岗职工主动创业,推动广大农民合作创业。

3.3.2 健全林业科技体系。根据吉水县林业产业建设实际,整合科技力量,围绕主导品种、关键环节、提高产量、增强品质等重点,加强与林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联系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健全林业科技创新和激励机制。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科技服务质量,努力培养农村林业科技示范带头人,加强林产品品牌建设,搞好林地产品保护,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 花木产业;现状;对策;江西吉水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83-02

花卉苗木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是近几年农业中发展势头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新兴产业,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体现,花卉苗木产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1]。该文针对吉水县当前花木产业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深入了解省内外花木产销状况的基础之上,探索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以期壮大吉水县县域经济规模,进一步完善吉水县花木产业规划,推动吉水县花木产业的发展。

1 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现状

为策应江西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特别是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创建的需要,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吉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文峰、醪桥、双村、八都等乡镇的105国道两旁建立了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带。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县花卉苗木种植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县已有花木生产经营户100多家,花木种植面积623.07 hm2,其中绿化用苗木面积362.00 hm2,花卉类17.33 hm2,造林用苗木189.40 hm2,草皮54.33 hm2。花木基地种植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有8家,面积在20.00 hm2以上的有16家,面积在6.67~20.00 hm2的有32家,面积在6.67 hm2以下的有50多家。其绿化用移植大树类有香樟、大叶女贞、桂花、杜英、杨梅、竹柏等几十个品种;绿化用苗木有大叶樟、金含观、美洲复叶槭、盐肤木等近百个品种;造林用苗木有湿地松、杉木、杨树、木荷、桤木、枫香等十多个品种;花卉及灌木类有杜鹃、茶花、月季、红继木等几十个品种。全县有47家花木基地分布在105国道两旁,基本形成了以105国道为纽带,沿线的文峰、醪桥、双村、八都4个乡镇为重点的花木产业示范带。全县花木基地(或公司)绝大部分都是采用“公司十农户”型经营模式,已累计投入资金6 290万元,现有从业人员1 608人,其中农民工1 320人,占从业人员的82%,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1 000元,2010年实现总产值9 600万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县80%以上的花木产品主要销往省内,市场销售情况一般,已出现部分花木产品滞销现象,但香樟、桂花等移植的大树苗木销路较好。

2 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花木宣传力度不够,服务扶持不到位

从被调查的20家花木基地(或公司)的情况来看,有16家(80%)花木基地(或公司)在销售前没有做广告宣传,仅仅是在105国道边竖立基地(或公司)名称标志,简单地提示一下而已;有3家(15%)花木基地(或公司)在销售前能使用报纸、网络、宣传图片、散发传单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广告宣传,产生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由于广告宣传不到位、力度有限,导致全县花卉苗木的影响力不够大,国内市场对吉水县花卉苗木市场的需求量不大,经营业主普遍反映已出现花卉产品销售困难的问题。有90%的经营业主是通过自行联系的途径销售花木产品,订单销售和网上销售的数量相当少。他们对国内花木产销现状无清晰认识,信息收集手段相对落后,主要是靠自身外出营销观察或从固有的销售网络反馈获得,很难有组织、有计划地生产和销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由于目前吉水县花木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关职能部门为花木种植业主提供了一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但也出现一些政策兑现不及时、扶持措施不到位的现象。目前,全县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政策、技术、信息、营销服务体系,远不能满足花木种植业主对政策、技术等方面的需求,花木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建立和规范。据问卷调查反映,有30.1%(认同率)的经营业主目前最担心的问题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有80.0%(认同率)的经营业主最担心销售渠道不畅,有42.0%(认同率)的经营业主最担心花木档次不够。

2.2 花木产业总量小,规模化程度低

截至2010年底,全县花木种植面积623.07 hm2,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6%,没有面积在66.67 hm2以上的花木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约占总数的8%,种植面积在20.00~33.33 hm2的约占总数的16%,种植面积在6.67~20.00 hm2的约占总数的32%,其中6.67 hm2以下的约占总数的50%。2010年全县花木总产值9 600万元,仅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16%。据调查,全县花木基地(或公司)中既有一定规模,又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屈指可数。由于吉水县花木规模总量偏小,难以形成大市场,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相当有限。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茭白;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6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3)18-0032-04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下辖九县(市)区,境内山青水秀,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大气环境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称之“浙江绿谷”。丽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山青、水秀、蓝天、碧水”优异的生态环境、垂直差异显著的山地小气候条件为种植不同茭白品种与发展不同茭白栽培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丽水市茭白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已成为该市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1 产业发展现状

丽水市商品茭白种植历史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初,起初缙云县东渡镇吴岭村引入单季茭白,1991年前后引入缙云县大洋镇种植,1996年大洋镇规模发展高山茭白。随后,由于高山茭白品质优良、错时上市经济效益好等原因,缙云高山茭白开始走向全市,特别是近几年来,庆元、景宁、龙泉、云和等县市高山单季茭白快速发展,缙云县新建镇、莲都区丽新乡等平原地区双季茭发展迅猛,茭白已成为丽水市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品种。据农业部门统计,2012年全市茭白面积5 000 hm2左右、产量120 000 t、产值3亿多元,2013年不完全统计,全市茭白种植面积达5 333 hm2以上。浙江丽水茭白已成为丽水市蔬菜产业的支柱,产品销往上海、江苏、福建、湖北、广东等地,成为宣传丽水农业的一张金名片。2013年7月中旬,在丽水市蔬菜首席专家浙江大学汪炳良教授的带领下,对丽水市茭白产业作了为期1周的调研,笔者认为,近年来丽水市的茭白产业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1 基地规模化,栽培模式、品种多样化

丽水市茭白种植基地相对集中连片,主要分布在缙云县大洋镇、壶镇、新建镇、前路乡,庆元县岭头乡、举水乡,景宁县大乡、景南乡,龙泉市宝溪乡等,以茭白为主导产业的乡镇种植面积少则几千亩,多达上万亩,茭白种植呈现基地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等特点。丽水地区茭白有单季茭类型和双季茭类型两种,其中单季茭栽培历史较久,主要分布在丽水500 m以上的高山区域,主要品种有当地地方品种美人茭、丽茭1号、金茭1号等;双季茭从2008年开始在缙云县新建镇开始发展,目前栽培面积700 hm2左右,主要品种为浙茭2号、浙茭3号、浙茭911、龙茭2号等。

栽培模式丰富多样,丽水市既有早春回暖早(相对浙北地区早10 d以上)的山区小盆地又有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小气候。根据丽水市的气候特点,近年来相关农业科研单位结合当地农民种植实践探索出了不同区域、品种、栽培方式相配的茭白种植模式,丽水的茭白可以从3月中旬开始一直采收到11月中下旬。

1.2 新技术、新品种普及推广

近年来,浙江省农业科研推广部门相继选育出了一批茭白新品种如丽水市农科院选育的丽茭1号,金华农科院选育的金茭1号、金茭2号 等早熟单季茭品种,浙江大学选育推广的浙茭3号、嘉兴市桐乡农技推广中心选育的龙茭2号等双季茭品种在丽水市推广应用,在产量、错时上市、经济效益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同时,双季茭设施栽培、单季茭一季二茬栽培等方式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有的种植大户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通过肥水调控,在一定烦人合适时期内能控制孕茭上市,使茭白效益最大化。

1.3 质量意识增强,安全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

茭白在田间长年连作,病虫害发生严重,茭白主要病虫害有锈病、纹枯病、胡麻斑病、二化螟、长绿飞虱等。其中,二化螟为害最为严重,茭农对螟虫的传统防治方式成为茭白质量安全的隐患。近年来,全市各地实施省、市各类农业项目,通过太阳能杀虫灯、诱捕器、色板等一批物理灭杀害虫设备在各大茭白生产基地普及安装,加强基地生产环境改善。同时,当地农业科研推广部门积极推广茭白无害化生产技术,如丽水市农科院编制了《丽水茭白主要生产模式和无公害种植技术》,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技术培训与推广;缙云县了《缙云山啦牌茭白生产技术规程》,山啦牌茭白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1.4 茭白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丽水市茭白生产规模化、基地化特色鲜明,种植大户茭白种植面积小则几十亩,多的上千亩,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作,实施标准化生产、分级包装、统一收购和品牌化销售,保障了茭农的利益,合作社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缙云的“山啦”茭白、龙泉的“龙泉绿”茭白、景宁的“雪松”茭白等在浙江省内外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缙云县昊禾茭白专业合作社年销售茭白鲜品产值3 000多万元,成为浙江省最大的茭白销售商。丽水茭白主产区应用冷库贮藏技术,不仅有效缓解茭白集中上市销售压力,而且延长了茭白的供应期,茭白保鲜期可达3个多月,使12月至翌年2月各地市场也有茭白供应,加上丽水市推广不同茭白品种与栽培模式,丽水的茭白实现了周年供应。

1.5 政府扶持,做大做强丽水茭白产业

2010年丽水市政府与台湾南投县签订《丽水市―南投县建立农业交流合作意向书》,丽水茭白产业与南投茭白产业互动频繁,丽水市政府借鉴南投县每年8月举办“茭白节”,向省内外客商推荐丽水茭白。同时,市县各级政府除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外,本级财政每年拿出部分经费补助茭白产业,如莲都区茭白冷库建设给予200元/m3的补助。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茭白冷库建设用地审批难,采后冷处理设施滞后

茭白冷库在延长茭白供应期、缓解集中上市压力、保障茭农利益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2013年5月底至6月初缙云前路乡茭白受气候影响集中上市,产地收购价一度跌至1.0元/kg,而有冷库的销售商收购贮藏30 d后价格升至3.0 元/kg。据相关政策,冷库建设用地未能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审批程序严格,致使许多有意愿建设冷库的茭农因政策而无法落实。茭白产区冷库容量与茭白产量不匹配,严重制约了当地茭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茭白不孕茭现象普遍,茭农损失不小

茭白采收的目标产品是茭白短缩茎在达到一定营养积累后在合适的温光条件下经黑粉菌侵染而基部膨大形成光滑白嫩的茭肉,国内科研、技术推广和生产单位对茭白孕茭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也总结出了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及促进孕茭的措施。在生产实践中,每年因不孕茭造成的产量损失却时有发生,其中既有每年气候异常变动如孕茭期高温因素影响,又有生产技术掌握不到位等原因,还有不可判断的不确定因素造成。如2013年上半年丽水市双季茭及单季茭一季二茬栽培的夏茭由于受突然持续高温等影响,据面上调查孕茭率仅70%左右,茭农受损严重。

2.3 茭白种性退化、种苗混杂严重

茭白为多年生水生蔬菜,传统的种植方式采用老墩分苗进行留种,单农独户茭农如不注重茭白品种的提纯复壮容易造成种性退化。同时,由于茭白基地品种相互引种试种频繁,多年后自留种相互混杂,造成某一区域茭白仅区分单季茭或双季茭类型,而具体品种相互混杂,上市时间、植株特征特性、茭肉性状均较为混乱。不同品种栽培管理技术存在差异性,混杂的茭白基地由于茭农管理相互借鉴而孕茭情况却完全不同,造成生产管理混乱,茭农对技术掌握感到迷茫。如缙云县前路乡单季茭一季二茬栽培面积700 hm2以上,其种苗每年引自于金华地区磐安县,2013年上半年便造成相当比例农户种植的茭白出现夏茭不孕茭现象。

3 发展措施与对策

丽水蔬菜产业“十二五”规划指出:茭白是丽水市重要的特色蔬菜,要建成5 000 hm2以上以茭白为代表的水生蔬菜产业带,成为长三角地区有竞争力的特色蔬菜品种。为此,丽水市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大培育发展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的力度,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进品牌建设进程等方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具体到茭白产业,采取以下发展对策。

3.1 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做强茭白精品基地

2013年预计茭白种植面积已达5 333 hm2以上,在稳定控制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提升基地的产出效益。按照近几年来的茭白上市季节、价格来看,立足丽水市的山地资源优势,海拔800 m以上区域发展高山茭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经济效益较为稳定;中低海拔区域(200~500 m)控制发展规模,200 m低海拔区域发展设施双季茭白。

3.2 出台扶持政策,加强冷链建设

在茭白集中产区,建设一定容量的冷库,在茭白大量上市、鲜销压力大、价格相对较低时进冷库贮藏,实行错时销售,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目前,一些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地销售商等对冷库建设意愿非常强,但在冷库建设用地审批程序严格,有条件的地方可出台地方政策,同时,对冷库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冷库在茭白产业高效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3.3 加强育种技术研究,建设种苗繁育基地

茭白作为多年生作物,在繁种过程中如不注重提纯复壮容易造成种性退化,相关科研与技术推广单位在种苗繁育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研究推广操作简单、茭农易学的种苗繁育技术。有条件的地方,支持大户或合作社建设茭白种苗繁育基地,统一供苗,保障茭白的优良种性。

3.4 促进茭白安全生产,推广高效种植模式

通过项目支持,主要茭白基地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性诱捕器、色板等减少农药施用量。大力提倡茭白统防统治,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因地制宜推广茭田养鱼、鸭、蟹等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推广水生蔬菜与旱生蔬菜的轮作,如丽水市农科院在莲都区碧湖豇豆主产区推广双季茭白与豇豆轮作,不仅增加经济效益,而且有效地缓解了豇豆连作障碍、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3.5 培育流通龙头企业,加强品牌体系建设

茭白上市集中,茭农的利益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活跃在流通市场的经纪人,政府要加大对流通企业、经纪人的支持,在冷链设施建设、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扶持。举办各种推介会、展会、茭白节、信息、广告宣传等为生产流通企业与市民之间搭建平台。制定丽水市茭白生产地标准,在一定辖区内生产的茭白按一定的标准分级包装,统一公共品牌,公共品牌的维护、产品包装等费用由政府买单。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提高丽水茭白在市场的知名度,争创茭白名品牌。

参考文献

[1] 胡美华,金昌林,王来亮,等.山地单季茭白一年两收生产模式效益好[J].中国蔬菜,2012(3):36-37.

[2] 胡美华,王来亮,金昌林,等.单季茭白种苗繁育新技术――薹管寄秧育苗法[J].长江蔬菜,2011(23):21-23.

[3] 刘庭付,李汉美,丁潮洪.双季茭―长豇豆高效水旱轮作栽培模式[J].长江蔬菜,2011(16):110-111.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水果产业出口建议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121-01

1 我国水果产业的出口现状

(1)水果外贸比重低,产量虽大,但出口很少。我国是世界水果生产大国,但不是世界水果贸易强国。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水果出口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出口量仍只占生产量的很小一部分。

(2)中国水果国际竞争力不强,中国水果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低。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我国水果在世界市场上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较低,多数水果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也较低。

(3)总体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我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问题。水果产品进出口关税的降低,有利于改善我国水果出口贸易环境,扩大我国水果的出口量,抢占更多的国际市场。

2 我国水果产业出口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中国的水果出口贸易支持不够,补贴政策缺乏力度。在中国,虽然政府部门很重视农产品生产,如粮食生产,但水果产品往往却很少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补贴,并时常发生水果产品丰收后滞销的现象。

(2)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低,贮藏、运输与保鲜体系不完善。我国的果品贮运、保鲜以及商品化深加工处理水平与世界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无疑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发展。

(3)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市场风险较大。我国主要的水果出口国为美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其中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国是我国最大的水果出口目标国。我国水果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可见我国水果产业出口的洲际结构也是相对单一的。

(4)果品出口结构不合理,使得我国水果出口品种缺乏多样性,不利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和规避出口风险。目前我国的水果出口品种过于集中,苹果、柑橘和梨等传统三大品种占据了我国水果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二。

(5)出口期间较为集中,不利于水果价格的稳定和出口贸易。苹果、柑橘和梨是我国水果出口最主要的三大品种,其出口量占据了我国水果出口总量的大约三分之二,而这三大品种都属于秋季成熟的品种,因而我国水果产品的出口期间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

(6)当前我国水果行业的品牌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并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品牌。我国许多优质水果产品在品质上本来完全能够与“洋水果”一较高下,但由于品牌意识的缺乏,国产果业并没能在国际市场上培育出颇具影响力的中国果业品牌,导致中国水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号召力,严重影响了我国水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制约了我国水果产业的发展壮大。

3 促进我国水果产业出口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对水果产业出口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采取多种灵活的保护措施。要全面利用农业协议条款中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力措施,加强对我国水果产业出口贸易的调节和扶持力度,鼓励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并在必要的时候协助其应对来自国外的不公平贸易待遇,如反倾销诉讼等。

(2)实施出口果品品牌化战略,培育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水果品牌。一是要加大广告宣传等营销力度,运用现代化的营销技术与理念将我国水果品牌推向世界市场;二是要鼓励各类果业生产龙头企业和大型果品出口贸易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品种和品牌创新,并且强化果品质量,在培育品牌的同时也做好维护品牌的工作。

(3)建立健全水果质量标准监管体系,重视和规范果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我国水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要按照严格的技术和管理标准来进行,制定各种水果产品的农艺技术规范和品种质量标准,争取早日与国际通行的水果产品标准体系接轨,同时建立全面而完善的果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在应对各种绿色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同时,吸纳和借鉴国际水果产业的经验和技术。

(4)加快水果加工工业的发展,完善水果的贮运系统,提高保鲜技术的创新能力。应采用现代化的标准装备大力发展水果加工工业,提高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以实现更多的深加工附加值。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新型保鲜技术,从而摆脱传统、落后的果品贮运系统,提高果品保鲜技术水平。

(5)优化果品出口结构,提高我国果品出口的多样性。当务之急是要在稳定我国三大传统出口品种在世界市场上所占份额的基础上,一方面提高我国传统三大水果品种出口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大力开拓在国际水果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其它品种,以优化我国果品出口结构,推动水果出口贸易格局的改善。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水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X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镇平境内有三座大中型水库,16座小型水库,塘堰坝461座,水资源丰富;312国道、207国道、沪陕高速、焦枝铁路、宁西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发达。目前全县渔业养殖面积达28000余亩,且每年新增鱼池以200亩的速度递增。2012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0000吨,年产值达到2个亿左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突出,为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是国家重要的商品鱼、观赏鱼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平水产业有了长足进展,水产经营机制不断完善,资源配置日趋合理。

一 为水产业的发展做出的工作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渔业生产的重视和支持及水产业务部门和广大渔农的一致努力,把水产业作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及振兴我县农村经济的突破口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了水产业发展的步伐。二是认真制订、落实各项渔业生产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养鱼户的积极性,采取县、乡、村投资,村民集资,引进外资等渠道筹集资金,开发高效养殖业及砖窑滩地,大搞宜渔资源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观赏鱼养殖,使养殖面积有了新突破。三是狠抓了中、低产鱼池开发改造及渔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在发展规模渔业、无公害水产品养殖上狠下功夫,在科学精养上做文章。四是加大渔业结构调整,抓好“一圈一带”(一圈指的是围绕安子营、侯集、郭庄乡、张林乡、杨营镇发展的观赏鱼养殖圈;一带指的是312国道以北围绕赵湾水库、陡坡水库、方山水库、高西河水库、高丘水库发展的无公害食用鱼养殖带)工作,优化品种结构和养殖结构,积极引进名优新品种,大力发展“上粮下渔”、“上菜下渔”、“上林果下渔”等生态渔业和名特新品种养殖。五是加强渔政管理,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要求,秉公执法,严厉打击扰乱渔业生产秩序破坏渔业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有力地保护水产资源,维护了渔业生产秩序。

二 目前存在的差距

镇平县水产工作经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养殖面积、水产品产值、产量有了一个较快的发展,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宜渔资源的开发利用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金鱼之乡”的称号有一定距离,主要是: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对发展水产业没有足够的认识。二是机构设置不合理,水产行政职能在政府所占比重较小,力量薄弱。三是科技水平与渔业的迅速发展不适应,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老化,科技攻关,引进新品种等直接受到制约。四是水产品市场开拓不足,没有形成规模性、开放性市场。五是渔业资源保护不力,特别是河道电力捕捞猖狂,渔政管理人员少,手段落后;六是水域污染严重,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全县渔业的发展。

三 水产发展与解决对策

1、在区域分布上,走“一圈一带”之路。要充分发挥南部乡镇的观赏鱼养殖区位优势和水丰资优的资源优势,巩固建设安子营、侯集、郭庄、张林观赏鱼养殖圈;在杨营镇围绕赵河重点建设高档观赏鱼孵化、养殖基地,在苗种改良上下功夫,成立观赏鱼养殖协会,真正实现以“长江渔人公司”为龙头的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并沿南水北调工程两侧建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基地,巩固建设石佛寺玉雕湾休闲渔业经济圈;在东起陡坡水库西至方山水库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品和无公害水产品规模养殖。到2015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3万亩,其中:高档观赏鱼养殖面积0.5万亩,无公害渔业面积1.5万亩,规模养殖小区0.5万亩,休闲渔业基地0.5万亩。

2、在结构调整上,走名优新特色之路。按照“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档次调高、品种调好”的要求,大幅度压缩效益底、质量差的金鱼的养殖面积,在原有龙睛、狮子头、水泡眼、长尾金鲫等名优新品种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推广日本锦鲤、熊猫金鱼、淡水蓝鲨等名优新品种观赏鱼,形成规模效益。

3、在养殖方式上,走标准模式化之路。通过逐步改低密度养殖为高密度养殖、改单一品种养殖为搭配品种养殖、改粗投饵为精投饵、改放养小规格为放养大规格、改重治轻防为防治结合,推广标准模式化生产,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和大水面河蟹养殖及网箱养鱼,努力培植各具特色的主导水产品,形成规模,占领市场。

4、在质量安全上,走无公害推进之路。为尽快把放心鱼工程落到实处,要按照《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管理办法》,严格标准,严格程序,继续认定和认证一批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扩大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确保质量安全,让消费者吃上放心鱼。

5、在渔业增效上,走品牌创新之路。质量是产品的生命,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全方位提升水产品品味、规格,组合品牌,打造精品,发挥品牌效应,培育品牌注册和龙头带动,以“长江渔人”为龙头,积极注册具有镇平特色的观赏鱼品牌,积极申报“赵湾鱼”无公害养殖基地,从而在全县形成大而精的拳头水产品,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

6、在可持续发展上,走综合开发、生态环保之路。为使全区水产业发展长盛不衰,在充分利用好原有水域的基础上,抓住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机遇,要对全区未来水域做好远景目标的规划,制定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从治理排污、营造良好养殖水域环境、净化渔药、饲料市场入手,加大检查管理力度,规范市场,创造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和渔业生产良好环境,促进全区渔业可持续发展。

7、在生产组织上,走机制创新、市场化运作之路。要推行规模生产、规模经营、形成规模效益,合理规划渔业区域,要建设相对稳定、高产、高效的渔业基地,建立渔业经济合作经济组织,推行“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渔业生产经营新格局。

8、在产业提升上,走科技兴渔之路。要加强渔业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充实科技人员,提高综合素质,改变“机关缺、村居空”的局面,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渔业科技服务网络。要加大有效培训力度,重点在新品种、新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模式化养殖上下功夫,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要积极开展科学试验和科技项目推广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升现代科技渔业品位。

9、在渔政管理上,走依法治渔之路。要按照《渔业法》及有关渔业法规的规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民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依法办案、依程序办案。要加大严厉打击渔业“三害”和渔业污染事件的处理力度,增加管理投入,为全区渔业生产保驾护航。

10、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走廉洁勤政、求真务实、团结奋进之路。要加强领导,完善责任机制,实行岗位目标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度建设,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规范人、以制度激励人。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广大干部职工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去工作去奉献,真正形成廉洁勤政、求真务实、团结奋进、奉献镇平渔业的良好工作局面。

11、在观赏鱼销售上,建立健全观赏鱼销售网络,积极与北京上海等国内较大的出口商联系,走“订单渔业”之路。

12、在水产流通管理上,切实做好全县水产品检疫工作,杜绝各类疫病进入我县,让全县百姓吃上放心水产品;让健康观赏鱼进入全国各大市场,以“长江渔人”为龙头,让观赏鱼养殖协会真正发挥作用,做到统一包装,统一经营,彻底改变目前的竞争无序状态。。

13、在政策保障上,积极向国家争取渔业专项资金,在良种繁育、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鱼病防治、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龙头渔业企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和水产养殖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渔民兴办专业互助组织,提高渔民自保能力。

四 小结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水资源 持续发展 节水农业

粮食不仅是人类的基本必需品,也关系着人民的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影响国计民生的主要因素。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中国农业以全球9%的耕地,6%的可更新水资源,支持全球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全球性用水危机,中国农业由于其现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和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1中国农业生产的现状

中国农业源远流长,是世界农业的一个重要发祥地。考古证实,中华民族早在近万年以前就在陕西关中用原始简陋的木石工具,在粗松的黄土地上“辟土植谷”开始了对自然条件仰仗程度很高的原始农业生产。

周、秦时代,由于牛耕、铁器的使用,使原始农业逐步而又明显地减少对自然的依赖,正式转入持续两千多年的传统农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开始萌生近代农业因素,但战乱纷争,使之发展迟缓,只是到了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农业才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以有限的水土资源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使中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创下了人类奇迹。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将面临诸多因素制约其持续发展:

(1)土地条块分割,农业生产高成本低产出。中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土地分布形式是一家一户条块分割的小田块,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及统一的田间管理,使先进的农业机械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实施困难。在有灌溉条件的土地上,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灌溉用水的浪费。这些都致使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形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因而农业生产成本很高。同时,由于土地条块分割,原来大片的土地分成小块分属于不同经营者,这样每一小块土地上都可能种植不同与其它小块土地的农作物,即使是同一作物也可能属于不同品种,即使是同一作物同一品种也会由于不同经营者的田间管理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质量的农产品。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致使中国农业产品的商品率很低,因而使农业生产收入很低。

(2)人多地少,土地侵蚀严重。我国人多耕地少,近半个世纪来,我国人口由5.5亿增至12.0亿,年均增加1500万人,年增率1.7%左右,预测到2030年人口增至16亿,而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1996年调查,我国耕地面积为1.3亿hm2,人均耕地面积0.1hm2,仅为世界人均平均数的47%,美国的1/9,印度的1/2。耕地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比重,美国为我国的两倍,印度为我国的三倍。耕地数量不足,后备资源极为有限,中国现共有宜农荒地和宜种粮棉的土地面积分别不足1500万hm2和1000万hm2,同时近年来由于工业、交通、城建的占用,耕地数量还在不断减少。同时我国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由于人口压力,往往盲目开垦扩大耕地,长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当和掠夺式经营造成了土地退化,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km2,占国土面积的38.23%,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4541hm2,占耕地面积的34.26%,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当地土地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人民生活贫困,甚至威胁到群众的生活和生存条件,而且泥沙大量下泄,淤高下游河床,使河道行洪能力下降,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局部地区采取修梯田,植树造林等水土保持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益,但治理的速度慢,水土流失面积在不断扩大,严重程度在不断加剧。

(3)生产技术落后,经营粗放。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低,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不高,有关农业生产的各种资源尚未很好利用。许多地区仍是广种薄收,有种无管的粗放经营模式。内蒙古,黑龙江,青海,,新疆等省区耕地的复种指数还停留在100%以下。尤有甚者,粮食的收割、脱粒、干燥、运输、储存和加工过程中的损失率高达15%(国外专家估计高达20%),超出了联合国粮棉组织提出的标准损耗率限于5%的要求。

(4)水旱灾害频繁。我国农业生产50多年来,平均每年受灾面积0.266亿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8%,成灾面积0.113亿hm2,占耕地面积的11.2%,平均每年水旱灾害对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在80年代以前粮食单产的基础上计算约150亿~200亿kg,80年代以来水旱灾害及相应范围较过去均有所增加,受灾面积1991年为0.252亿hm2,1994年0.280亿hm2,1993年受灾最轻也有866.67万hm2,以受灾区的粮食单产3.0t/hm2计算,1994年粮食损失达840亿kg,按此测算多年平均受灾损失约350亿kg,随着粮食单产的增加,水旱灾害的损失也愈来愈严重。

(5)中国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水危机。中国农业生产中缺水与水资源浪费并存。由于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我国农业灌溉用水一直是各类用水的大户,总用水量4000亿m3左右,占总用水量的67%,如加上其他农业用水,估计整个农业用水量占到总用水量的80%,是全国水资源最大可能利用量的35%~40%。由于灌溉用水量大,农业缺水干涸的土地越来越多,进入90年代,每年农田受旱面积2667万hm2左右,受旱面积和受灾面积都比50年代成倍增长。虽然缺水,然而水的浪费却是触目惊心。由于灌区设备配套不全,渠道大部分没有衬砌,渗漏、漫灌等现象十分普遍。目前,全国农业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只有0.5,每年损失的水量约2000亿m3,相当于全国工业和城市用水总和的2倍以上,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平均不到1kg/m3,即1m3水生产不到1kg的粮食,而一些发达国家大体都在2kg以上,差距很大。

面向未来,我国农业用水还存在不少潜在问题。首先,由于工业发展与城市扩大,农业用水比例不断缩减是不可能避免的,我国今后相当时期内工业和城镇仍将维持较高的发展速度,由于工业用水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农业,有专家估算,1000m3水可产生1t小麦,其价值仅为200美元,但同样数量的水用于工业约可生产出400美元,因此,农业在与工业争夺用水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目前我国农业用水主要为种植业灌溉用水,为进一步改善和建设生态系统与环境,以及发展林牧业,势必出现与种植业争水的矛盾,这一局面已开始出现。

中国农业的水危机已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的高度重视,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LeslerR.Brown曾撰文《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将动摇世界的粮食安全》,文中虽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是足见中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水危机的严重性。

2中国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分析

(1)缓解水资源危机,满足生产和生活对水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发展节水农业是关系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大事,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粮食的需求量为450kg,总粮食的需求量为7000亿kg左右。我国现有耕地1.3亿hm2,但我国目前未利用的土地面积不到3亿hm2,其中可开发利用的农用地后备资源只有4078万hm2,而后备耕地资源仅仅800多万hm2,但这些后备耕地资源是长期开发利用后所剩余的那些有各种限制因素,质量不高,生态环境脆弱的土地,开发难度大,所以土地资源开发潜力不大。那么我国社会能否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我国的农业生产是否能以现有的4000亿m3灌溉水资源,将粮食产量从现有的5000亿kg提高到7000亿kg,并满足其他农作物的需求。如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将现有的灌溉用水量节省15%,可为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灌溉保证率提供600亿m3水量,超过黄河的年平均流量。因此必须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续建配套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2)发展节水农业减少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对中国农业生产带来的冲击。由于中国农业技术落后,经营粗放,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成本很高,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已开始降低对农业的补贴,并将会进一步降低。这样中国的农业生产将不可避免的面对世界农业发达国家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因此中国农业必须改变粗放经营模式走低成本,高产出的集约化农业道路,建设节水高效农业才能减轻加入WTO后所带来的冲击。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水农业就是集约化农业。根据分析预测2010年供水设施的单位投资约为8元/m3,污水处理约为10元/m3,而节水仅需3元/m3左右。

(3)发展节水农业是农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节水农业是与农业现代化配套的多种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紧密结合是可持续农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而根据水资源状况和作物需水规律所实施的节水灌溉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十分重要一环。为此必须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节水体制。

3结论

实践证明,如果采用各种节水技术,农业节水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如采用喷灌、微灌、渠道防渗及管道输水可分别比漫灌节水50%,60%~70%,20%~30%。如果我国在已有灌溉面积上推广节水农业技术,使灌水利用率提高15%,灌溉水利用率达到每立方米生产1.5kg粮食,则每年可节水600亿m3,用以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灌溉保证率。如维持农田灌溉需水量和农业总需水量基本在目前水平,即分别为4000亿m3和4200亿m3左右,使每立方米水平均生产粮食由现在1.1kg提高到1.5~1.8kg,按农田灌溉需水量计算则增产粮食1600~2800kg亿,这样中国的粮食将能完全满足到2030年人口增加到16亿时的粮食需求。

因此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危机,而且可以使中国农业得以持续发展,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LeslerR.BrownandBrianHalweil.China’sWaterShortageCouldShakeWorldFoodSecurity[J].WORLDWATCH.July.1998.21~23.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7)

摘要阐述了溧水县和凤镇林业生产的现状,提出和凤镇林业生产的发展思路,以期为优化和凤镇林业生产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产;现状;发展思路;江苏溧水;和凤镇

溧水县和凤镇是典型的宁镇扬丘陵区,全镇半山半圩,东高西低,共有宜林地近2 000hm2,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南京市绿化先进乡镇。近年来,和凤镇在“绿色南京、生态溧水、绿化和凤”的大好政策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目标,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建设,先后兴建了宁高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工程、石臼湖防护林工程、浙江三叶园林孔镇苗木生产基地、圩区高标准农田林网工程、丘陵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城镇绿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林业屏障作用日益明显。和凤镇在稳定提高生态林的同时,大力开发商品林,努力实现林业功能的多元化,初步形成中西部丘陵山区以花卉苗木、板栗、丰水梨为主的经济林,东、南部丘陵山区以茶叶为主,形成了南京严景万茶场、南京久宏茶叶有限公司等一批茶叶生产龙头企业,并取得有机认证,市场产品供不应求。今后和凤镇将进一步优化林业生产结构,在加强生态林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意杨、果树、茶叶、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以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溧水县和凤镇林业生产现状

溧水县和凤镇开展“绿色南京、生态溧水、绿化和凤”工程建设已近6年,共栽植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绿色通道、商品林、荒山造林、沿湖、河防护林等1 278.1hm2,现全镇林地面积近2 000hm2。通过努力,和凤镇已由原本的一个林业小镇,转变为溧水地区甚至南京地区有名的林业名镇,并初具规模,特别在高档花卉苗木产业和有机茶叶产业已成为溧水县农业生产的亮点,其发展特点如下:

1.1茶叶经济明显

全镇现有规模经营茶场4家,从业人员1 000多人,有机茶叶品牌2个,绿色茶叶品牌1个,无公害茶叶品牌4个,江苏省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茶叶1个,南京市名牌产品和市著名商标茶叶1个,县名牌茶叶产品1个。和凤镇南京严景万茶场生产的“严景万”牌碧螺春、炒青和南京久宏茶叶有限公生产的“久宏”牌碧螺春、翠芽茶叶多次在市、县茶叶评比中获金、银奖。为了更好的发展和凤茶叶生产,在和凤镇政府的指导下,2008年和凤镇成立了南京严海林茶叶专业合作社和溧水饮茶专业合作社,以整合和凤镇现有茶叶资源,带动和凤镇茶叶生产,2009年和凤镇茶叶产业达2 000万元以上。

1.2花卉苗木初具规模

和凤镇通过采取多元投入和市场运作等办法筹集林业发展资金,进一步优化民营林业的发展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各类民间资本、工商资本,采用租赁、承包、合资合作等方式,投资开发名、特、优、新经济林和商品用材林,促进全镇林业的加快发展。和凤镇在2007年通过招商引资工作,以土地租赁的方式引进浙江三叶园林有限公司,在和凤镇孔镇村率先种植了高档花卉苗木生产示范基地131hm2,近3年该公司已在和凤镇孔镇、毛公铺、乌飞塘、沙塘庵、中杨等村种植花卉苗木逾533.33hm2,使全镇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666.67hm2,实现年销售收入1 000万元;0.67hm2以上的花卉苗木种植户60户,从业人员400多人,花木经纪人45人;从事园林绿化公司6家,苗木基地20多个,主要栽种花卉苗木树种有含笑、榉树、香樟、广玉兰、桂花等。进入2000年以来,和凤镇加大了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花卉苗木得到长足发展,和凤镇引进了一批花卉苗木新品种、新技术,并在全镇苗木生产经营户中大力推广,花卉苗木品种已由原来的不足10个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品种,由低档品种向中高档品种发展。培育大规格苗木生产已成一种发展趋势,各个苗木生产基地开始实行花卉苗木上、中、下的多方位立体栽植模式,逐步由个体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的公司运行机制发展,通过苗木化公司的生产基地生产,带动周边苗木生产户的生产,或通过“公司+基地+大户”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

1.3其他林业生产效益明显

多年来,特别是“绿色南京”工程实施以来,和凤镇充分利用全镇丰富的丘陵岗地优势,抓好“三荒”、“四沿”等绿化和岗地的综合开发,大力挖掘全镇宜林资源,多次召开林业工作会议,明确农业中心工作人员任务,充分挖掘全镇宜林资源,大力统筹发展全镇葡萄、板栗、黑莓、青梅、杨树等商品林建设,同时完成新村绿化39个。近6年来,全镇共种植商品林667.8hm2,已逐步形成葡萄、青梅、杨树等连片种植带,并涌现出一大批从事葡萄、梨、黑莓、杨树等经济林果和商品林生产经营的大户和公司,经营效益明显。

2溧水县和凤镇林业生产发展思路

虽然和凤镇林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成就,但仍存在较大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林业生产规模总体不大,生产经营分散,全镇分布不均匀、区域性差距大,科技水平不高等方面。为了更好地做大做强和凤镇林业产业,现提出如下发展思路。

2.1大力挖掘丘陵山区资源潜力

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大力发展茶叶、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林业产业,把林业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致富工程来抓,充分利用和凤镇丰富的丘陵岗地优势,抓好“三荒”、“四沿”的绿化和岗地的综合开发[1]。

2.2重点发展区域特色林业产业规模

把造林绿化与发展特色林果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做大特色林业产业规模,实行典型引路,培植壮大地方特色,抓好基地建设,培植全镇林业专业户、种植大户[2]。构建林业龙头企业群体,做大企业规模,培植竞争主体,生产适销对路的林业和经济品种,实行“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经营模式[3]。今后要大力扶持南京严景万茶场、浙江三叶园林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生产,在政策、资金上对其进行倾斜和支持,以壮大企业规模,带动全镇林业生产。

2.3发展和壮大经纪人队伍

在培育林业龙头企业的同时,和凤镇要成立林业专业化合作社,构建市场与林业生产农户的桥梁。培植壮大和凤镇林业生产,加大优势林业品种生产,培育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4]。

2.4大力吸纳民间资金

吸纳民间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和凤镇林业生产的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科技帮扶制度,解决林业技术难题,使投资者走进来,留得住,有回报。同时切实强化服务,搭建市场信息平台,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抓好林业产前信息服务、产中技术服务、产后销售服务等服务功能,做好技术指导,突出和强化林业新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和林业病、虫、草害防治等,为和凤镇林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和技术保证。

3参考文献

[1] 席瑞红.秦州区林业生产发展现状与对策[J].甘肃林业,2008(1):24-25.

[2] 王大海.完善双层经营机制促进林业生产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2(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