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水产养殖学概论

水产养殖学概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24 15:08:59

水产养殖学概论

水产养殖学概论篇(1)

现阶段伴随着各项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机械化逐渐成为蛋鸡规模养殖的必经之路,通过机械化可以有效的提升蛋鸡规模养殖技术效率,对促进蛋鸡规模养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讲述了现阶段我国辽宁的蛋鸡规模养殖具体现状,分析机械化对蛋鸡规模养殖技术效率的影响,从而为蛋鸡更好的规模养殖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机械化;蛋鸡规模养殖技术效率;影响

现阶段各项科学技术都在不断的提高,各个行业的机械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机械化在一定程度上使蛋鸡规模养殖所需要消耗的劳动力得到有效的控制,还可以使蛋鸡规模养殖的产量以及生产效率都得到显著的提升,对蛋鸡规模养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

1蛋鸡规模养殖的具体现状

现阶段伴随着机械化以及各项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蛋鸡养殖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大型的集约化并且规模化的蛋鸡养殖场,而那些比较小的蛋鸡养殖厂已经逐渐被淘汰,但在辽宁还有一些县市依旧采用的是小规模以及小群体的蛋鸡养殖方式。通过走访以及数据调查可以发现,现阶段蛋鸡养殖方式主要分为纯手工养殖以及机械或者是半机械养殖2种方式。在机械化蛋鸡养殖场中,平均的养殖规模可以达到2~3万只,蛋鸡的养殖周期也基本可以控制在500d以内,在具体的蛋鸡养殖过程中,可以采用集中集蛋,自动饮水,自动喂料的方式提升养殖效率。而人工养殖厂中,蛋鸡养殖数量最高4000~5000只,平均的养殖周期为550~600d,而且还需要人工进行通风,喂料,养殖工作,养殖效率较低。

2机械化对蛋鸡规模养殖技术效率的影响

2.1人工养殖蛋鸡所用成本以及所得利润

以辽宁的某个蛋鸡养殖厂举例,该养殖场在人工养殖的初级阶段,整体的养殖水平相对比较低,机械化程度也低,而且一般采用的家庭养殖的方式,建筑鸡舍所消耗的时间较长,养殖的规模也相对比较小。对该养殖场的养殖成本进行计算,因为是人工养殖,其中包含的养殖成本有鸡舍修缮费用,技术人员的工资费用,养殖人员的劳动成本费用,各种水电费,饲料费,将这种费用全部叠加折算为每只蛋鸡的养殖费用,得出结果为大概人民币160元。在养殖蛋鸡期间,该蛋鸡养殖场所养殖的蛋鸡尽管在产蛋期以及成期的死亡率都比较低,但该蛋鸡在高峰产蛋期的实际产蛋率大概为80%,并且产蛋高峰期持续时间相对比较短。该蛋鸡的饲养时间比较长,鸡蛋破损率相对比较高,具体破损率甚至已经达到1%。再加上是人工养殖的原因,平均1个人大概可以饲养的蛋鸡数量为1000只,将鸡蛋售卖的收入,鸡粪售卖的收入以及淘汰掉的蛋鸡售卖收入全部叠加起来,折合为每1只蛋鸡的收入大概为人民币167元,即1只蛋鸡的纯收入大概为7元。

2.2机械化养殖蛋鸡所消耗的成本以及所获得的利润

在进行蛋鸡养殖时,将机械化养殖方式引入,可以非常清楚的发现蛋鸡养殖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根据数据调查可以得知,机械化蛋鸡规模养殖所需的养殖成本包括产蛋期劳动力费用,相关的而一些财务费用,养殖人员的工资费用,技术人员的工资费用,饲料费,水电费,将所有的费用叠加折合为每只鸡所用的费用,所得数值大概为人民币230元。采用机械化的蛋鸡规模养殖方法养殖出来的鸡蛋由于存在一些品牌效应,导致这种鸡蛋所卖售价会高于手工养殖蛋鸡产出鸡蛋的售价,该鸡蛋的售价可以达到13元/kg,售价相当高,再加上售卖鸡粪的收入以及已经遭到淘汰的蛋鸡的收入,经过计算并且折合可以得出每只蛋鸡所带来的收入大概为人民币265元,因为养殖所需成本为每只大概230元,因此采用机械养殖蛋鸡方法每只鸡的纯收入可以达到35元[1]。

2.32种蛋鸡养殖方式的收入比较

人工养殖蛋鸡的方式虽然成本比较低,所得收益也比较低。借助机械化的养殖方法尽管养殖成本得到一定的增加,但是产出效率以及养殖效率都得到很大的提升,每只鸡的纯收入也得到了提升。这足以证明机械化对蛋鸡规模养殖技术效率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可以使蛋鸡养殖获得更高的收益,科学技术在蛋鸡规模养殖中可以发挥出其有效的价值以及优势,借助机械化采蛋以及机械化喂料的方式,可以使蛋鸡规模养殖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3结语

通过对人工蛋鸡养殖方式同机械蛋鸡养殖方式的成本以及收益的比较,可以发现人工养殖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得收益也较低,机械化对蛋鸡规模养殖技术效率有很大的提高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机械化在蛋鸡规模养殖中的应用,从而促进蛋鸡规模养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水产养殖学概论篇(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海水养殖专业 有效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海水养殖专业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打好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重点学习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增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一、以点带面,强化关键知识点的学习

众所周知,海水养殖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以点带面,对于一些关键的知识点要及时进行强化。第一,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抛弃面面俱到的做法。对于一些大型的海藻、海虾蟹类、海贝类、海鱼类和海珍品养殖,挑选的品种都是在生物学上具有代表性和养殖技术研究较成熟或相对成熟的经济养殖品种。比如,带来我国海水养殖业五次浪潮的品种是海带、凡纳滨对虾、扇贝、大菱鲆、海参等,它们也是引领蓝色经济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以这五种养殖品种的相关生物学和养殖技术等知识点为依据进行讲授,就可以实现以点带面的目的,与之对应的藻类、虾蟹类、贝类、鱼类和海珍品五大章节的内容讲起来就轻松自然了。第二,要求在对关键知识点进行传授时,避免以偏概全的现象发生。因为同一大类的不同品种的生物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育苗手法和成体养殖技术也必然存在差异。如果仅仅以这五种养殖品种为例进行授课,一旦教学不当,会出现以偏概全误导学生的现象,所以,我们还要寻找参照品种进行对比教学,对一些较为关键的生物的习性、养殖过程和操作技术的差异性要明确阐明。相应的选择有紫菜、中国对虾、梭子蟹、牡蛎、石斑鱼和鲍鱼等,可以作为参照。

二、着眼应用,使用案例进行教学

海水养殖的一些相关企业反馈给学校的信息不够全面,学生不能全面了解,缺乏基本的操作能力,面对一些突发事件应变能力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视情况而定,对生产应用中的一些具体细节要进行详细说明,比如构建养殖池塘、布局设置增氧机、设计进水排水和育苗池的形状,注意圆形或椭圆形育苗池对幼体是否形成伤害等细节问题。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列举生产活动中的具体事件进行讲解,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点进行具体分析、讲解、讨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深化课堂理解。比如,教师对育苗过程中出现幼体畸形问题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对于亲本培育、投喂饵料、育苗的用水等关键点要一步步地分析,最后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在养殖过程中还会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变化水温骤降,周围海域赤潮爆发影响养殖用水的水质,缺乏外源病毒的预防手段和病原菌的切断手段,也会引发疾病等,这些都会造成养殖失败。

三、纳故引新,关注热点与前沿话题

在海水养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做前期知识的回顾,因为教学过程会涉及到很多前期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所以要纳故引新,以涉及的前期知识点为基础,再引入新的知识点和技术要点。例如,推动养殖业快速发展的是不断更新的科技手段、养殖工程与设备的更新与发展,抗风浪、数字化网箱设备为多种名贵鱼类的离岸养殖提供了方便。

除此之外,学生对海水养殖的相关热点问题和发展动态的关注对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要及时掌握科学研究所产生的新成果与新技术。比如,海水养殖业所造成的环境压力问题的出现,就促生了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低碳健康养殖的理念和相关的养殖技术;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微生态制剂与生物絮团技术的产生,在对虾与鱼类等的集约化养殖生产中进行应用;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抗逆性品种和新品种的繁育与养殖;病毒病理学的研究使得中草药制剂等多种防病手段进行了不断更新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对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为海水养殖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水产养殖学概论篇(3)

关键词:健康养殖;发展趋势;养殖手段;防疫手段

中图分类号:S8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93

蛋鸡的健康养殖并不是简单优化饲养环境就可以做到的,其中包括饲养手段,疾病防控方式等多个环节,所以目前的蛋鸡健康养殖技术是处于不断发展进步的阶段,本文将针对目前蛋鸡健康养殖的基本现状及基本概念进行分析,从而具体阐述蛋鸡健康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

1 蛋鸡健康养殖的基本概念

原来我国采用的传统的蛋鸡笼养的养殖方式是被各大养殖户所广泛接受并且使用,但是传统的蛋鸡笼养的养殖方式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弊端,不能够满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蛋鸡质量的相应需求,在这个背景之下,蛋鸡的健康养殖概念被提了出来,蛋鸡健康养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蛋鸡的养殖质量,增强了蛋鸡的养殖效率[1],降低了蛋鸡们染病概率,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因蛋鸡染病可能带来的相关经济损失、风险,通过蛋鸡疾病防控、饲养环境的优化与改良、饲养食料的改善等多种方式提升蛋鸡健康养殖技术,丰富蛋鸡健康养殖技术手段,使得蛋鸡健康养殖技术不断发展。

2 蛋鸡健康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从蛋鸡疾病处理向蛋鸡疾病防控方向转变

在蛋鸡的养殖过程中,只有当蛋鸡出现了患病的现象,各个养殖户才会采取相应的处理手段进行疾病的事后处理,但是往往在这个时候疾病的传染能力较强,影响范围较大,也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但是现在可以可喜地看到,蛋鸡健康养殖技术及方法已经从蛋鸡染病的事后处理向蛋鸡疾病的预防与防控方向进行了转变,通过合理用药等方式,提升蛋鸡的疾病预防能力及处理能力,增强蛋鸡的体制,从而从根源上进行疾病的防控。

2.2 从挑选较好蛋鸡到培育蛋鸡优良养殖品种方向转变

蛋鸡的养殖原来往往依赖于挑选较好的蛋苗,但是这种方式明显较为传统,现在在蛋鸡健康养殖技术的发展之中,往往人们更加青睐于进行蛋鸡健康养殖技术的改进与开发,分析好各个蛋鸡的基因缺陷及遗传数据[2],利用较为尖端先进的生物技术,培育出抵抗力较强,蛋鸡经济效益较高的优良品种,对于这种拥有优良基因的蛋鸡称为抗病、抗逆能力较高的蛋鸡优质品种,从挑选较好蛋鸡到培育蛋鸡优良养殖品种这一转变,是蛋鸡健康养殖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2.3 从粗放式养殖向优化饲养环境方向转变

粗放式的养殖方式及较为狭窄的养殖环境并不能利于蛋鸡的成长,并且环境较为恶劣的饲养环境还可能产生相应的病原体,从而造成蛋鸡疾病的产生,蛋鸡产量的迅速下降,蛋鸡往往会较快死亡,并且由于缺少相应的活动环境,骨质也会较为疏松。所以优化饲养环境变得十分重要,在蛋鸡健康养殖模式中,优化蛋鸡健康养殖环境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保持鸡舍中的温度及通风程度,对于饲养环境要定时进行清洗与消毒,以免爆发疫病。

2.4 从饲料的简单喂养向配置优质饲料进行转变

现在的蛋鸡健康养殖已经从饲料的简单喂养向配置优质饲料进行转变,现在的蛋鸡饲料更加注重饲料里营养成分及比例,注重鸡饲料不同营养元素给蛋鸡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合理利用饲料资源进行配置,优质饲料的喂养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蛋鸡的鸡蛋质量,提升蛋鸡的相应产量,促进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帮助蛋鸡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补充不同的营养,从饲养方面提升蛋鸡体制,加强蛋鸡健康养殖的管理,从而促进蛋鸡健康养殖的进一步发展。

2.5 蛋鸡的健康养殖技术正在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行转变

在20世纪90年代,蛋鸡健康养殖概念才被提出来,那时候只有初步的概念及理论,但是现在蛋鸡的健康养殖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理论上的了[3],目前的蛋鸡健康养殖技术可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以科学的手段进行蛋鸡的健康养殖。

3 结语

蛋鸡健康养殖模式与养殖技术确实呈现出了不断普及推广的趋势,在此基础上也实现了从蛋鸡疾病处理向蛋鸡疾病防控方向转变、从挑选较好蛋鸡到培育蛋鸡优良养殖品种方向转变、从粗放式养殖向优化饲养环境方向转变、从饲料的简单喂养向配置优质饲料进行转变、蛋鸡的健康养殖技术正在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行转变等多种转变趋势,对此应该持有积极的态度,在蛋鸡健康养殖这个方面不断努力从而促进其健康养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宁,秦富,徐桂云,等. 我国蛋鸡养殖规模化发展现状调研分析报告[J].中国家禽,2014(07):2-9.

水产养殖学概论篇(4)

关键词: 工厂化养殖模式 “水产动物病病防治” 实验教学改革

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从海洋中走来,又向海洋中走去”,这是自然变迁和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人口激增、资源衰退和环境恶化问题日渐突出,为了持续利用生物资源,人类积极进军海洋。“择海而养”,坚持走健康的海水养殖之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规模、养殖密度不断加大,由病原细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病时有发生,实践中诸多难题有待于鱼病学及病原微生物学科技人员从事大量研究工作,以促进鱼病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及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高工厂化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指导下,高等院校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育如何顺应现代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水产养殖人才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透视现行的“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

“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是高等水产院校水产养殖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本课程主要介绍水产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目前,本课程的教育特点是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尤其是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因现代水产养殖业向集约型工厂化养殖方向发展,工厂化养殖规模及密度日渐加大,养殖动物的环境条件、种群密度、饲料质量等往往与生活在天然环境中有较大差别,很难完全满足这些动物的需要,降低了水产养殖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这些对养殖动物不利的条件却对某些病原的增殖和传播很有利,再加上捕捞和运输过程中的人工操作,常使动物身体受伤,病原乘机侵入,所以养殖动物比在天然环境下容易生病。因此,水产动物在育苗和养成过程中,疾病往往成为生产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但各高等院校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均与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不相适应。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生态环境、社会因素急速变化的今天,为了适应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必须通过教学改革加强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二、按照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修订“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参照教育部就高等水产养殖专业制定的指导性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我校制定了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学大纲。其教学目的要求为:通过讲授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使学生不仅深刻领会和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和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更注重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指导下为提高水产养殖生产和自然资源增殖服务。

现行的教学大纲为高等院校水产专业“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映射下,也暴露出相应的缺陷和不足,不能顺应水产养殖业大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水产动物病病防治”实验教学大纲中的目的要求进行修订,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较强动手能力的水产科技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修订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必须考虑到:(1)顺应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2)以高等院校水产养殖教育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原则;(3)以水产养殖教育本科层次为水准;(4)与高等水产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相吻合;(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6)促进教师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目的要求不是单纯要求教师“教什么”,不仅要求学生通过“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掌握什么、熟悉什么、了解什么”,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提出要求,使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研究“怎样教”。

三、顺应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改革“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内容

现行的高等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内容,其特点为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在教材内容中注重追求水产动物病害学科范围知识的系统性。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创新,打破面面俱到、小而全的教学内容。

1.更新教学内容,扩展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纳与传授。

随着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农林牧渔、轻工、食品、化工和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水产养殖学科领域知识更新的频率、速率在逐渐加快。“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改革,要注意跟踪学科领域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生物技术新的知识增长点和新技术及时吸纳融合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的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从事水产养殖工作及深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以临床病例为引导来进行讨论分析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术的综合能力,即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等。实验项目包括病鱼的检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病原菌的致病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等。

3.教学、科研相促进。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海水养殖技术突飞猛进,养殖产业空前发展,在众多的海水养殖行业中,海洋经济鱼类的养殖与开发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特别关注。但目前尚存在养殖设施水平较低、管理不甚规范、鱼种和成鱼频繁交易、大环境逐日恶化等问题,以致病害日趋严重,并已构成制约其人工养殖发展的重大障碍,给养殖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病害防治问题,已成为当前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受到养殖界的特别关注。研究揭示病原种属,建立相应的检验技术,明确感染症的高效防治方法,无疑将对提高人工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学科研互动,使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师科研,形成浓厚的学术气氛,既丰富了科研工作内容,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科研为动力,教学内容深入拓展的模式。

4.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突出学科专业的特点。综合性实验是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或多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对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内容应满足:涉及一门课程的三个以上知识点;或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点;或一门课程多项实验内容的有机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各种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而且要求学生能充分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设设计性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相关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得以实践、融会贯通,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应满足:教师给定实验目的、方案,学生自己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步骤加以实现;或教师拟定实验题目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加以实现;或根据相关课程或理论的特点,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实现。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使学生不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及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了解与感知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道波.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J].青岛海洋大学高教研究,1998,(4):26.

[2]向枭,何利君,沈忠明等.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56-258.

水产养殖学概论篇(5)

【关键词】 科学探究 概念 草履虫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108-01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生物新课标》),在继续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更强调了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将之作为主要课程目标。本文通过探讨“草履虫的培养方法”课外探究实验教学设计案例,浅析科学探究促进概念的生成。教学设计如下: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完成实验设计,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外实验的体验,掌握草履虫的培养方法,理解“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的概念;生成“生态系统”、“食物链”、“生态平衡”等上位、下位和并列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运用已学过的草履虫背景知识,小组协作完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培养草履虫的比较”;通过完成实验探究过程,分析、组织上位、下位和并列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概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通过科学探究的实践,培养学科兴趣和科学创新精神。

2. 教学重、难点

理解“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的概念;生成“生态系统”、“食物链”、“生态平衡”等上位、下位和并列概念。

4.1 实验设计

4.1.1 提出问题:你们小组的问题是: ;

4.1.2 作出假设:你们小组的假设是: ;

4.1.3 制定计划并实施;提示:①每一种培养方法要设置重复,建议不要少于3次。②注意设置对照。③实验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④怎样记录实验数据?⑤怎样选择比较适宜的培养材料?⑥怎样才能使草履虫生长快、繁殖快,便于实验观察?

4.1.4 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草履虫培养情况,得出结论,并写出实验报告进行组内、组间交流。

4.2 组织实验

4.2.1 草履虫种源的采集:在学校生态园的池塘内水域,用500ML烧杯取一些水,用显微镜观察,若发现有少量个体小的草履虫,取之可作为草履虫培养的种源。

4.2.2 指导学生培养和观察草履虫:学生自选实验材料培养草履虫,定时镜检观察草履虫生长及培养液变化情况,把烧杯放在实验室窗台,有阳光照射处,培养一个月。将兴趣小组分为四个小组,每组负责一种培养液:对照组(培养液:池塘水300ML+10ML清水);牛奶培养组(培养液:池塘水300ML+10ML鲜牛奶);米饭培养组(培养液:池塘水300ML+10g大米饭);紫菜培养组(培养液:池塘水300ML+10g紫菜)。

4.2.3 指导学生认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如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哪种培养方法下草履虫生长繁殖快?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和培养液的浑浊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培养过程中,培养液液面为什么出现白膜?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通过查资料、上网、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4.2.4 进一步实验:可根据草履虫生长情况适当调整培养液的浓度,选取较适合的草履虫培养方法。认真记录实验数据,为后期分析交流使用。

4.2.5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想到更好的草履虫培养方法吗?本次实验你理解了哪些生物概念?解决哪些生活实际问题?指导学生改进实验方案。

4.2.6 指导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进行组间交流、师生交流。以下为四个小组的实验记录表:

4.3 深化拓展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结果,并反思本组的实验;尝试解决实验探究过程遇到的问题,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以下为某小组的深化拓展内容。

三种培养材料的比较:紫菜培养组草履虫繁殖最快,其次是牛奶培养组,最后是大米培养组。从草履虫数量变化情况来看,牛奶培养组的牛奶不能投放过多,否则,影响草履虫的正常繁殖与培养。

原因分析:培养液液面的白膜是大量草履虫集中分布在液面导致的。原因是因为培养液细菌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氧气,所以草履虫分布于液面吸收氧气。紫菜培养组中的草履虫大量摄食紫菜,所以培养一段时间后紫菜减少,培养液由浑浊变澄清。但牛奶培养组的牛奶投放过多,导致细菌繁殖过快,大量草履虫缺氧而死。所以要稀释3倍后进一步培养。烧杯壁上长的“青苔”是由于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大量繁殖。

由本次探究实验可知,紫菜作为培养材料,可短期内大量繁殖草履虫,满足教学实验需求。

5. 教学反思

5.1 科学探究促进概念生成

通过课外实验“草履虫的培养方法”的完成,学生不仅加深对“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的理解,在经历了发现学习和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结合,可以生成相关的生物概念:“食物链”:藻类 草履虫 涡虫;藻类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草履虫和涡虫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培养液中的生物和周围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藻类和草履虫的生物关系是“捕食”;绿草履虫和绿藻共同生活的生物关系是“共生”。“生态系统”的上位概念是“生物”与“环境”,下位概念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等;“捕食”和“共生”互为并列概念;藻类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细菌能进行“分解作用”,所有生物都进行“呼吸作用”;“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水等;“生物因素”有绿藻、草履虫等。

实验过程中提问学生:如果培养草履虫的烧杯中没有光、温度、空气等非生物因素,没有藻类、涡虫、细菌等生物因素,分别会对烧杯中的其它各因素带来什么影响和后果?为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组织已学过的生物概念,进而再引导学生对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做类似的分析,从而使他们归纳出“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等下位概念,最后抽象概括出上述“生态系统”的初步概念。

水产养殖学概论篇(6)

(1.正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贵州正安563400;2.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作者简介:王金娜(1988-),女,研究生,正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E-mail:895609959@qq.com

通讯作者:安苗(1970-),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水产动物增养殖的教学和鱼类种质资源。E-mail:gzuam@163.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3.022

虹鳟(Oncorhynchusmykiss)又称彩虹鳟,三文鳟。体呈长纺锤形,吻圆、鳞细而圆,背部和头部苍青色或深灰色,下腹部银白色,体背、体侧与鳍上有分散的小黑点,性成熟的个体体侧中部沿侧线上有一条类似彩虹的紫红色彩带,并延伸至尾鳍基部而得名。虹鳟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鲱形目、鲑鳟亚目、鲑科(Salmonidae)、鲑属(Salmo),是北半球的冷水性鱼类,原产于北美洲的太平洋西岸,是适应性较广的一种冷水性鱼类[1]。虹鳟生长在水质澄清、具砂砾底质、氧气充足的流水中,要求水体流速在2~30cm/s之间,溶氧量达到5mg/L以上,水温为8~18℃(稚鱼生活的适宜水温为10℃),最适生长水温为16~18℃,没有明显的生长下限温度,只要水不结冰就能够摄食生长;虹鳟为短日照型鱼类,其繁殖季节为10月至翌年的2月。

虹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驯化养殖的经济鱼类之一,为典型的肉食性、冷水性鱼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几乎不含胆固醇,并且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DHA、EPA等优点[2]。美国在1874年就开始了虹鳟鱼的人工养殖,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养殖虹鳟鱼的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人工增养殖探索,如今虹鳟鱼人工养殖已遍及世界五大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养殖鱼类之一。随着养殖地区不断扩大,养殖产量不断提高,养殖方式也由单一的池塘流水养殖,发展到海水、淡水网箱、围栏养殖以及湖泊水库增养殖。相对而言,我国进行虹鳟鱼的人工养殖起步较晚(比国外晚近一百年),最初是在1959年,朝鲜金日成主席赠送周总理50000粒发眼卵以及6000尾当年鱼种,由黑龙江水产科学研究所负责试养成功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虹鳟鱼试验场,从而揭开了我国的虹鳟鱼养殖序幕[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广大消费者不仅对水产品需要的数量日益扩大,而且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人们对淡水养殖的鱼类需求而言,中高档的冷水性鲜活鱼(如虹鳟)将逐渐取代传统的鲤科鱼类产品,成为广大消费者生活中补充蛋白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由于虹鳟鱼具有形态别致、容易上钩等特点,现已成为极好的旅游垂钓对象;又由于其具有刺少、肉多、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生长快、产量高、生产经济效益好等特性,已经成为目前最具广泛养殖前途的推广对象之一。

1国内外虹鳟鱼养殖发展概况

1.1国外虹鳟鱼养殖发展概况

虹鳟鱼,原产于北美洲的太平洋西岸,阿拉斯加的克斯硅姆河、落基山脉西侧的加拿大、美国以及墨西哥西北部是虹鳟鱼的天然分布地域。虹鳟具有陆封型、降海型、湖沼型三种类型,陆封型虹鳟生活在水质澄清、具砂砾底的上中游水域中,是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主要类型;降海型虹鳟包括冬季入海与夏季入海两大群体;湖沼型虹鳟生活在比较深的冷水及其沿岸带水域中。1872年美国的生物学家将野生虹鳟鱼发眼卵从太平洋西岸移往内陆进行养殖试验,他发现虹鳟鱼的发眼卵具有便于运输、其稚鱼开口便食人工饵料适合于家化养殖的优良性状,从此以虹鳟鱼为主的冷水性鱼类养殖很快传到欧亚大陆,如今已成为遍布120多个国家及其地区的养殖鱼类;美国华盛顿大学道纳尔逊博士,经过30年的探索研究,从降海型虹鳟鱼中选育出生长快、怀卵量多、肉质鲜美的速生品系,并很快传遍全世界;20世纪80年代,虹鳟鱼养殖业已经发展为世界性的水产养殖业,养殖方式主要是淡水集约化流水养殖、海水网箱养殖以及淡水网箱养殖;20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主要养殖虹鳟鱼的国家的养殖总产量高达46万t,其中美国、挪威、智利、英国、加拿大、日本、法国、丹麦及意大利等国家,依次被称为鳟鱼的养殖大国,这些国家的年生产量都在2万t以上;目前法国的养鳟场达800多个;日本的养鳟场从1877年接受美国赠送的10000粒虹鳟鱼发眼卵开始,到现在已经遍及全国;丹麦的大小养鳟场也达600多个;而美国作为最早养殖虹鳟鱼的国家,如今已有45个州进行虹鳟鱼的养殖[5]。

虹鳟鱼的养殖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动了虹鳟鱼养殖业的迅速发展。1920年美国西部鱼类营养研究所,开始了虹鳟等冷水性鱼类的营养生理学研究;1957年提出虹鳟鱼全价配合饵料的饵料配方;针对饵料成本高的问题,日本在1962年研发了成本较低,适合于广泛使用的全价配合饵料;全价配合饵料的产生,解决了因营养不良导致的育成效率低下的问题,促使虹鳟鱼的养殖饵料进入了社会商品化的新时期。此外,在虹鳟鱼的生物学研究上,科技工作者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1937年,美国的学者通过改变光周期的方式促使虹鳟鱼性腺成熟提前的研究取得成功;1962年,日本东京大学野村等人通过光控制虹鳟提前产卵并获得成功。有研究表明,雄性虹鳟鱼的性成熟较早,因此会使生长受到阻碍,但可在稚鱼期通过性转变的方式将虹鳟鱼全部雌性化,然后放入12℃的水体中生长14个月,结果其生长迅速,体重可达500g以上;另有资料显示,虹鳟鱼养殖的过程中,细菌与病毒性疾病是集约化养殖虹鳟的主要威胁,而美国、挪威、日本等虹鳟鱼养殖业发达的国家在虹鳟鱼病原、病因、预防以及治疗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1970年,虹鳟鱼养殖业已经成为生物学基础研究雄厚、经营管理科学以及养殖技术先进的水产养殖业[6]。

1.2我国虹鳟鱼养殖发展概况

与具有悠久历史的家鱼养殖业相比,我国的虹鳟鱼养殖业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新兴产业,直到20世纪中叶才传入中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7]:

第一阶段:1959年至1965年是虹鳟鱼试验养殖及初期发展阶段。1959年朝鲜主席金日成赠送周总理50000粒发眼卵以及6000尾当年鱼种,由黑龙江水产科学研究所负责试养,并于同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虹鳟鱼养殖试验站,从而揭开了我国的虹鳟鱼养殖序幕;1963年,该试验站育成我国第一代虹鳟成熟亲鱼,并取得人工繁殖的首次成功;1964年,北京市接受朝鲜平壤市赠送的24尾虹鳟亲鱼、200尾当年稚鱼,并在北京市水产研究所试养;1965年,黑龙江水产科学研究所虹鳟鱼养殖试验站迁移至宁安市渤海镇莲花村。第二阶段:1966年至1976年是虹鳟鱼养殖停滞阶段。1968年,虹鳟鱼发眼卵生产能力达到200万粒,向黄河流域的几个省、自治区提供发眼卵并推广虹鳟鱼的养殖技术;经过近10年的虹鳟鱼人工养殖试验,养殖技术基本具备了推动虹鳟鱼养殖业继续发展的基础,但1966年以后,刚刚起步的虹鳟鱼养殖业停滞了10年。第三阶段:1980年前后是实验研究的恢复阶段。我国虹鳟鱼养殖业从1978年开始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将渤海虹鳟鱼试验场扩建成我国唯一的综合性冷水鱼试验站,通过该站的规划设计以及设施改造,建起了封闭遮光式自流水孵化室;此外,该研究所已发展成为中国虹鳟鱼养殖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基地以及国内外虹鳟鱼养殖科学技术交流的窗口;1980年以来,我国与国外的技术交流逐渐增多,农业部以及有关省、市,先后多次组团前往法国、日本等考察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并向海外派出留学人员,促进了我国虹鳟鱼养殖业的发展。第四阶段:1981年至1983年是政府指导、大力宣传阶段。为了向广大养殖户普及虹鳟鱼的养殖技术,1981年,原国家水产总局在北京市水产研究所举办了首次虹鳟鱼养殖技术培训班。第五阶段:1984年至1988年是扩大生产规模,向产业化发展阶段。1984年,全国虹鳟鱼养殖技术的培训班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举办;1984年至1988年,全国性的虹鳟鱼养殖、虹鳟鱼繁殖育种的前沿技术讲座,先后两次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举办;1987年,我国将虹鳟鱼养殖列为国家科委的星火计划,并在吉林、山东以及黑龙江等省实施,虹鳟鱼养殖业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第六阶段:1988年以后是虹鳟养殖业的稳步发展阶段。1989年,中国水产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际性冷水鱼养殖技术研讨会”,增加了我国对虹鳟鱼养殖前沿技术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了我国虹鳟鱼养殖技术与基础研究的深入发展。第七阶段:1996年至今,虹鳟鱼养殖业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迅速的发展。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虹鳟鱼游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北京市延庆、怀柔等六个山区县的虹鳟鱼游钓业已经初具产业化规模。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虹鳟鱼发眼卵的年生产量已达2500万粒~2800万粒,全国已有虹鳟鱼养殖场达800多家,主要分布在山东、北京、辽宁、甘肃、黑龙江、云南、山西以及浙江等29个省、市、自治区;虹鳟鱼的主要养殖区为山东、北京、辽宁以及甘肃等省、市,这些地方虹鳟鱼的产量,占国内虹鳟鱼总产量的90%以上[6]。

我国的虹鳟鱼养殖业,现已由山泉水养殖,发展到水库以及海洋养殖,由单一的流水池养殖发展到网箱养殖,并扩展至旅游业,成为旅游业上的一个亮点和游钓的对象。虹鳟鱼的养殖、游钓在我国一些省份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推动旅游业发展与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

2国内外虹鳟鱼养殖现状

虹鳟鱼是重要的淡水以及半咸水鲑科养殖鱼类之一,尤其对于欧美地区的国家而言,因其发眼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温度较低、对外界刺激的耐受力也较强、孵化时间较长、比较适合于长途运输、便于引种,所以虹鳟鱼是目前世界上养殖最为广泛的冷水性经济鱼类[8]。我国虹鳟鱼养殖业开始于1959年,虽然已经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现阶段,我国正在加快开发冷水资源,扩大冷水性鱼类(如虹鳟)的养殖规模与范围,但其实际产量较低,仅占全球虹鳟鱼产量的0.05%[9]。目前,我国市场年消费虹鳟鱼总量随着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国内养殖产量不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极大部分仍需要依靠进口。到上世纪80年代,虹鳟鱼养殖业成为了世界性的水产养殖业,已经推广到86个国家和地区[10],其养殖方式主要是集约化流水养殖、海水网箱养殖以及淡水网箱养殖,美国的虹鳟鱼养殖业以淡水养殖为主;日本自1877年从美国引进虹鳟鱼发眼卵开始,迄今养殖鲑、鳟鱼类已经达到27种;欧洲国家挪威、丹麦、瑞典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大型海水网箱养殖虹鳟鱼,其虹鳟鱼养殖设施研制以及高脂肪饵料的开发均占世界首位[11]。

虹鳟鱼是我国冷水性鱼类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养殖方式根据水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山涧溪流水(如贵州山区);二是地下涌泉(如山东济宁);三是井水(多在南方地区)等进行流水养殖;四是水库或水库坝下河道设置网箱进行养殖(如刘家峡水库)[12]。辽宁省采用水库底层水进行虹鳟鱼商品鱼的养殖试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3];南方虹鳟鱼养殖场多设在高山、冷水泉、谷地等区域[14];甘肃省虹鳟鱼流水池养殖面积达1?6万m2,网箱养殖面积达0.35万m2,虹鳟鱼年产量达1222t[15];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虹鳟鱼养殖业发展壮大,目前在东部地区至杭州市、西部地区如新疆、青海等地、南方地区至广东省、北方地区至黑龙江等29个省、市、地区进行引种推广;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消费者对优质水产品需求量将会逐渐增加,因此,我国虹鳟鱼养殖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发展潜力更加巨大[16]。

3虹鳟鱼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与方向

3.1虹鳟鱼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虹鳟鱼养殖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虹鳟鱼养殖的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虹鳟鱼的养殖场大多数属于自主经营的单位,并且还有许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其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较差、经济效益不明显;二是虹鳟鱼生产效率较低。我国虹鳟鱼养殖生产的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单位水体的产量和人均生产方面。有研究表明,我国的虹鳟鱼养殖主要是流水池养殖,其产量通常在30~40kg/m3,但不同地区的人均生产率具有较大的差距,高达20000kg/人·年,低至5000kg/人·年,有的地区则更低。

3.2虹鳟鱼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与国外的交往更加密切,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能够促使我国虹鳟鱼养殖业得到快速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的虹鳟鱼养殖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支持下,开始使用高能量饵料,降低了虹鳟鱼的养殖成本,增加了养殖户的养殖收入,有力促进了我国虹鳟鱼养殖业向专业化的生产方向发展。实践证明,积极稳妥地引进国际先进的养殖技术,建立苗种、饵料供给体系,促使虹鳟鱼的“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继续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以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的养殖户,实行规模化、集团化生产经营,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不仅能够提高地方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也能够推动我国虹鳟鱼养殖业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玉祥,高峰,曲淑珍,等.虹鳟鱼养殖及项目开发与效益评价[M].北京市: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2]刘雄,王昭明,金国善,等.虹鳟鱼养殖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3]王洪亮等编著.虹鳟鱼实用养殖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4]农牧渔业部水产局.虹鳟鱼养殖资料汇编[M].1984.09

[5]李勤慎,陈静.冷水性鱼类养殖实用技术[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王昭明,吴凡修,深希顺.虹鳟鱼养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张红敏.论我国冷水鱼养殖[J].农家科技,2013(8):218

[8]李明华.伊朗虹鳟鱼养殖[J].水产科技,2006(5):39-42

[9]杨建宝.甘肃金鳟部分形态学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以及IGF-I、IGF-Ⅱ基因的SNPs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D].甘肃,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2

[10]马志坚,朱国强.虹鳟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黑龙江水产,2009(4):23-28

[11]张秀荣.欧洲虹鳟养殖概况[J].齐鲁渔业,1995,12(1):47

[12]郭焱,马明宝.虹鳟养殖技术之二-新疆天然水域虹鳟增养殖前景分析[J].中国水产,2007(11):39-40

[13]刘丽艳,袁国志,刘学光,等.虹鳟鱼养殖技术之一利用水库底层水养殖虹鳟[J].中国水产科学,2003(03):47-48

[14]李周明.南方虹鳟鱼养殖技术[J].福建农业,2012(7):37

[15]陈昌.甘肃省刘家峡水库虹鳟鱼网箱养殖技术研究[D].甘肃,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5

水产养殖学概论篇(7)

【关键词】 天癸 女性生殖

生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繁衍后代的现象,对人类而言,生殖即是通过两性生活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人类的生殖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中医学认为新生命的孕育主要是以肾气旺盛,精血充沛,天癸成熟,冲任通盛,男女媾精为基础。肾主生殖的功能就是通过天癸来实现的。

1 天癸概述

1.1 天癸的概念天癸之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说明天癸是男女都有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物质,源于先天(“人之未生,此气孕于父母,为先天之气”),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人之既生,此气化于吾身,是为后天之元气”),人体发育到一定时期,肾气旺盛,肾中真阴不断得到充实,天癸逐渐成熟。在妇女生理活动中,始终对冲任、胞宫起作用。冲任、胞宫关乎女性生殖,意即天癸与女性生殖关系密切。

1.2 天癸的物质基础天癸是肾气在育龄阶段开始发挥作用的特殊内涵,必以肾气盛,肾中真阴不断充实为前提。我们认为,天癸的物质基础是肾精,这种肾精是指肾中的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而且新的生命个体形成后,肾中先天精气还需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以更加充实和完善。肾中真阴的日益积累,由量变到质变,产生天癸,完成其主生殖的功能,即肾精是产生天癸的物质基础。

1.3 天癸的作用由《内经》对天癸的论述,男子二八,女子二七,天癸至(至,理解为开始发挥作用)其作用为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也影响其他系统如骨骼肌的发育,声音外貌的变化等;促进和维持生殖功能,女子月经来潮,男子精气泻溢,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二七以后天癸水平逐渐达到全盛,维持生殖功能直至衰老。

1.4 天癸的功能形式虽古代医家对此未有明确说明,但从其对天癸的诸多论述中,可由其中引申而来。天癸的功能形式在中医称之为相火,所说的相火是指能够激发人类产生性欲并进行性活动的生理之火。就是说,在天癸成熟泌至后,人开始有生育能力,同时也产生异性相吸并与之进行性爱活动的欲望。天癸的功能形式与天癸的作用在完成繁衍后代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而此种相火受天癸水平波动的影响。

1.5 天癸的现代认识由《内经》的记载对天癸的论述和医学实践,我们认为天癸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体,促进性发育和维持性机能、生殖机能的一种精微物质,促进男女性征及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维持性功能,激发性欲和性冲动,参与生殖之精的化生以繁衍后代,其职能与肾在主生殖方面的功能是一致的。天癸这一特殊内涵与现代医学所说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大体相当,性腺轴成熟与衰退与天癸盛衰密切相关。天癸与生殖内分泌轴所分泌的性激素及促性激素相类同,具有促性腺发育成熟的类性激素样效应,包含现代医学所说的神经内分泌等多种调节机能。

2 女性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壮盛;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段论述阐述了女性的生长发育过程,说明了女性生殖机能的成熟与衰退的性生理规律。

2.1 青春期二七,肾气盛,天癸至天癸开始成熟并发挥其机能,任通冲盛,月经来潮,第二性征很快发育,此时虽已初步具有生殖能力,但整个生殖系统功能尚未完善,天癸刚刚开始发挥作用,虽有月事但并不规律,尚不宜孕育。

2.2 生育期三七至五七,天癸由不完全充盛过渡到完全充盛,天癸作用渐臻完善,身体壮盛,精力充沛。此期妇女性功能旺盛,已建立规律的周期性排卵,生殖能力旺盛,为生育的最佳时期。

2.3 更年期六七至七七,天癸由充盛渐至衰退,生殖器官逐渐萎缩,功能渐衰,生殖能力下降。

2.4 绝经期七七以后,肾气衰竭,天癸随之衰竭,冲任功能不再旺盛,全身机能衰退,生殖器官进一步萎缩老化,月经闭止,丧失生育能力。

3 天癸与月经

月经是女子特有的生理现象,对于女性特别是女性生殖尤为重要。月经是指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月经来潮意味着生殖细胞卵子的发育成熟,月经的出现是女性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古人又称其为“月水”“月事”“月信”。明·李时珍说:“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景岳全书·阴阳篇》中明确指出:“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此种液体虽肉眼看不见,但与人体强弱关系很大,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生殖系统内分泌激素相近,故天癸与妇女的月经和生殖能力有密切关系。

“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积而生,故谓阴精为天癸也”。天癸是肾藏精的一种,为人体气血津液所化生的一种阴精,对妇女来说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血证论》云:“故行经也,必天癸之水至胞中,而后冲任之血应之,亦至胞中,于是月事乃下”。又《类经》说:“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而……其在人身是谓元阴……第气之初生,真阴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旺,故女必二七……而天癸至,天癸即至,在女子则月事以时下……盖必阴气足而后精血化耳”,月经的产生固然与肾气旺盛,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盈经络通畅有密切关系,然而只具备这些还不够,必须有天癸的激发和启动,使任脉所司精血津液充沛旺盛,冲脉广聚脏腑之血,依时由满溢于胞宫,促使月经按时来潮,具备受孕能力。而老年时即七七任虚冲衰,天癸竭,地道不通,形坏而无子,实指卵巢和子宫逐渐萎缩,逐渐无排卵,渐至月经终止,女性生殖机能亦结束。故天癸之至竭决定着月经潮止,决定生殖功能的盛衰。

经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天癸者,谓先天肾中之动气,化生癸水至者,谓至于胞中也,水为阳气所化,阳倡而阴必随之,血者阴也,冲任主之,故应癸水,下而即输血于胞中,血之应水而下”。肾气的充实,天癸的成熟,冲任二脉的通盛,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紧密联系,才能保证月经正常来潮,天癸始能完成生殖繁衍的使命。具体反映在任通冲盛的作用上,而任通冲盛又是天癸物质作用的结果。近年对中医理论研究,认为“肾气——天癸——冲任——胞宫”构成一个轴,彼此相互影响,产生月经,保证妇女月经如期来潮成为妇女性周期调节的核心。天癸虽非精非血,但却是决定精血是否正常发生并应时而至的重要因素,是促进并决定人体生殖遗传的生殖信息类物质,具有维持生殖功能的重大生理作用。这种生殖信息的发生和终结,古人虽不能从微观结构上精确窥见,但却从“月事以时下,女子怀春,月事断绝,女子不孕”等宏观现象上深刻把握了这种特殊物质的存在。

4 天癸与孕育

中医学认为受孕的机理在于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冲任二脉功能正常,男女之精相合,构成胎孕。《灵枢·决气》有:“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生先身,是谓精。”两神即是男女的生殖细胞,从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开始天癸这种物质就诞生了,它源于先天,禀始于父母。天癸这种精灵之气可以促进胎儿形成和发育,集父母之精灵于胎儿一体内,使胎儿具有父母的特征,与现代医学中的遗传似有类同。

孕育需要一定的时机,《证治准绳》中说:“凡妇人经行一度,必有一日絪緼之侯,于一时辰间……此的侯也……顺而施之,则成胎矣”。这里所说的“絪緼之时”“的侯”即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排卵期,正是受孕的最佳时期。也正是由于天癸调节月经正常来潮,促成发育成熟的卵泡,建立有规律的周期性排卵,为受孕提供条件,“顺而施之,则成胎矣”,怀孕以后天癸的功能主要是推动冲任二脉直接作用于胞宫,以养育胎儿,能否构成胎孕及胎儿发育是否正常,都与天癸有密切关系。

5 现代认识与研究

5.1 生殖健康女性生殖系统完成其生殖功能,应以生殖健康为前提。生殖健康是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新概念。1994年9月在埃及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将生殖健康纳入《行动纲领》作为全球重要优先项目。生殖健康定义是WHO根据健康定义而决定的,是指妇女在生命各阶段的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过程中身体、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具有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功能失调。生殖健康这一概念被国际社会普通接受,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人口质量问题认识的深化,解决人口质量问题,一个重要问题是提高人们的生殖健康水平,特别是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妇女生殖系统的健康要求比其他系统更为特殊,因为它关系人类繁衍后代。

5.2 临床与药理生殖健康的破坏意即生殖内分泌轴的失调、破坏。由前所述,天癸至,表示此性腺轴成熟,月经来潮,排卵,第二性征发育,具有生殖能力是其外在表现;天癸竭表示此性腺轴衰退,生殖机能丧失是其外在表现。天癸是肾气在主导性与生殖方面的精微体系,隶属于肾气范畴,肾主生殖的功能是通过天癸来实现的。天癸与肾关系密切,天癸的病变应从肾辨证论治,天癸的至与不至,盛与衰,宜通过调补肾来纠正。临床上一些常见的属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障碍的疾病,如性发育迟缓,月经不调,不孕及更年期综合征,多以天癸不足的形式表现出来,治疗天癸病施治以肾收到较好效果。据报道,补肾药对改善人体性腺轴功能有显著作用,常以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等治疗肾阳虚衰,肾阴不足及肾阴阳两虚的证侯,对天癸不足或失调引起的生殖和性机能障碍有较好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紫石英对无排卵性月经或排卵不规律的患者疗效颇好,对子宫发育不良者亦有较好效果;川芎、续断含有大量维生素E,当归有抗维生素E缺乏的作用,对子宫内膜营养不良的患者有良效;补肾药龟板、菟丝子、杜仲、淫羊藿、紫河车、续断等具有调节肾上腺皮质,促进性腺和人体发育等功能,通过补肾调冲任能够达到治疗天癸病的目的。

6 结语

天癸学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中医学所论天癸,是肾中精气的产物,在人体发育过程中产生的能促进性腺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物质,与现代医学的促性腺激素、激素、卵子等生殖细胞紧密联系,而不完全等同。可理解为是对生殖轴所涉及到的多种物质的高度概括,功能上涵盖了人体内部对生殖功能的复杂动力调节作用。天癸是与生殖相关的多种物质和功能的统一体,而妇科常见病疾基本是女性生殖系统的病变,直接或间接与肾、冲任有关,临床上治疗这些疾病,维护妇女生殖健康、通过补肾气,调天癸冲任,以达到治疗目的。应对天癸及所涉及的内容进一步探讨与研究,对其加以充实和完善,使之更有效指导和应用于临床,为女性生殖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建军,郭永和.天癸浅识[J].河南中医,2005,25(1):13.

[2]李水银.“天癸”析疑[J].江西中医药,2005,36(6):61.

[3]张泽安,尚何青.天癸之我见[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5,3(3):55.

[4]陈丽平,宋 兴.天癸的本质及其作用探讨[J].河南中医,2003,23(6):3.

[5]金 栋.天癸新识[J].辽宁中医杂志,1992(8):8.

[6]冯 丽,史科梅.试论女性衰老与天癸、肾的关系[J].河北中医,1996,18(5):2.

[7]李丽玲.浅谈天癸与月经产生的关系[J].云南中医药杂志,2002,23(4):44.

[8]哈脯拉,王 进.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与月经的关系浅谈[J].新疆中医药,2005,23(6):4.

[9]桑海丽.肾,天癸,冲任轴之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1996,15(9):390.

[10]张 玉.浅谈肾主生殖与女性生殖内分泌的关系[J].甘肃中医,2002,15(3):59.

[11]赵玉平,白安宁.浅谈天癸在中医妇科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1997,19(2):15.

[12]张永占,刘占彦.补肾中药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85.

[13]蒋丽艳.女性生殖系统的神经内分泌细胞[J].现代妇产科学分册,1996,23(5):269.

[14]朱 玲,罗颂平.左归丸对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抗卵巢抗体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4):435.

[15]隋 龙.抑制素及其相关肽类物质在女性生殖调节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6,23(5):269.

[16]崔 桂,徐智策.饮食和营养与生殖轴系[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2003,23(2):114.

[17]吴丽丽,严 灿,王文竹.中医脏腑功能与生殖[J].甘肃中医,2004,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