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校园文化推广

校园文化推广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1 10:16:06

校园文化推广

校园文化推广篇(1)

关键词:阅读推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崔芳(1963-),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读者服务、阅读推广。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社科规划项目“数字时代江西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编号:16DQ55),主持人:崔芳。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5-0043-03

阅读推广已成为各国图书馆都非常重视的一项职能。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大众,都对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寄予厚望。我国各类图书馆都在主动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和阅读推广的学术研究。这些阅读活动和学术研究对于全民阅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与第一次到第五次调查中国民图书阅读率逐渐下滑的趋势相反,第六次到第十次调查中国民图书阅读率呈缓慢上升趋势[1]。但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国民阅读状况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2]。如何进一步加快阅读推广,提高阅读推广效果,提高国民图书阅读率,进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仍然是一个待解的难题。本文拟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的阅读推广工作。

一、阅读推广在我国推行的现状

(一)阅读推广在我国推行的情形

“全民阅读”被写进2013年至2016年召开的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民阅读”还写进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等重要文件中。仅此一端,便足以f明我国政府对全民阅读的高度重视。从理论上说,我国的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由各级政府宣传、文化、新闻出版部门,各种民间社会团体,各类教育机构以及众多的图书馆、出版单位、传媒机构共同承担[3],可谓人多势众。但在实际工作中,阅读推广重任几乎成为图书馆一家的职责,其他党政部门、文宣机构很少介入,并未形成阅读推广合力,故对全社会阅读风气和国民阅读习惯的形成推动乏力,这是我国国民阅读状况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

阅读推广的研究情况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这一点。近些年针对阅读推广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受重视,发表论著也比较多,涉及方方面面。但迄今为止的阅读推广研究,基本上囿于图书馆,讨论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根据彭年冬统计,阅读推广的研究者分布广泛,但主要来自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高校信息管理院(系)等,来自中小学等其他研究机构的仅占5.43%,说明我国阅读推广研究还是以高校和公共图书馆为主力军,其他研究机构还很少参与到阅读推广研究中来[4]。事实上高校和公共图书馆不仅仅是阅读推广研究的主力军,更是阅读推广实际工作的主力军,而图书馆(含各类学校图书馆)以外,除作家热心于推广自己的著作外,其他机构和个人极少参与阅读推广研究,也很少参与阅读推广工作,他们只是在图书馆组织阅读推广时,偶尔参与一下。

(二)高等院校进行全员阅读推广的意义与特点

在社会上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主要是图书馆,同样,在大学校园内经常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也主要是本校图书馆。以2012年上海地区高校读书节阅读推广为例,可以看出其主办者也是各个高校的图书馆,其他部门仅担任配合角色[5]。究其原因,高校各个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阅读推广的意义,更没有认识到大学阅读推广与图书馆界实施的阅读推广存在根本性不同点。

笔者认为,高等院校的阅读推广与图书馆界实施的阅读推广的不同处,表现在阅读推广的目的、阅读推广的对象、阅读推广的主体、阅读推广的内容和阅读推广的动力机制这样五个方面[6]。这五个方面的不同决定了高等院校对于阅读推广比图书馆界面向全民的阅读推广更加需要、更加重要、更加可行。

首先,高等院校的职责是培养人。它不仅要教给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培养他们适应变化、与时俱进的能力――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年轻人读大学期间要着重培养的能力,就是通常说的教给学生“渔”的本领。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有利于培养其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其终身学习。

其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骨干。国家未来各个领域、各级机构的领导、骨干都来自今天的大学生。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会对他们未来供职单位周边人群产生积极的影响,产生示范引领作用。因此,高等院校的阅读推广不仅能促进在校大学生的阅读,而且可以为未来全民阅读培养骨干,为营造社会阅读风气造就中坚。

第三,高等院校的阅读推广拥有更多有利的条件。阅读推广是大学培养人才的应有之义,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涉及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整个过程、全部环节。这种阅读推广活动的范围更广、人员更多、内容更全面、方法更丰富,应当围绕人才培养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实现大学校园内全员阅读推广。

二、高职院校进行阅读推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

高职院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既有普通高校的共性,也有其个性,这是由高职院校的特点所决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征是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7]。高职院校的教育观念是重视职业技能训练,重视胜任岗位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学习强调的是务实够用。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学校领导与教师都更加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对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有所淡漠。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录取分数大多低于普通高校,因此其生源素质较普通高校要偏低,其最直接的表现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习惯比普通高校学生学习习惯要弱。

(二)高职院校的阅读推广现状

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也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高职院校学生阅读主要存在阅读时间少、阅读质量不高的问题。据调查分析,69%的高职院校学生一周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不足2小时,46%的学生阅读频率为“一周难得读一些”,只有26%的学生“坚持每天读一些”[8]。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我国国民传统纸质媒体每人每周的阅读时间大约为2.3小时[9]。高职院校有69%的学生每周的阅读时间低于全国人均水平,这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阅读时间严重不足。调查结果还发现,70%的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目的是为了消遣娱乐、追求时尚或刺激,而为了扩大知识面的学生只占20%[10]。即使在阅读时间不足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阅读质量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既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弱、阅读习惯差,也暴露出了高职院校阅读推广薄弱,凸显了在高职院校加强阅读推广的重要性、紧迫性。因此,要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能力,高职院校的阅读推广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要使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通过阅读推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有重要意义;要使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动手能力培养同等重要。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面临在校期间没有学习、训练、培训过的新设备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决定了学生使用、操作新设备的能力,这时学习能力就是动手能力,就是职业技能。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阅读推广的耦合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定职能,决定了其阅读推广除了一般图书馆阅读推广所举办的活动外,还应当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开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促进高职院校校园阅读文化建设,校园阅读文化建设则有利于促进阅读推广。反之,阅读推广也有利于校园阅读文化的形成,校园阅读文化形成又可以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二者相辅相成。高职院校的阅读推广应在校园阅读文化中推进,校园阅读文化应在校园建筑、环境、制度等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在师生的日常行为文化中体现出来,在师生的精神文化中体现出来。

(一)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阅读推广

在校园文化要素中,物的载体有建筑、器物、绿化植物、各类文件等等。高职院校在物的载体中要突出本校的行业特色、职业特色,促进阅读推广的原则是劝学、劝读、劝行。

1.整体规划。校园整体规划要方便学生阅读。如有的高职院校在新校园建设中,将图书馆设计在新校园的中心位置,无论学生从宿舍,还是从教室或实验室都能很方便地到达图书馆。图书馆的新书介绍、讲座等各种阅读推广活动能让学生及时知晓。

2.建筑设计。学生活动较集中的大建筑,如教学楼、实验楼、大学生活动中心等,不仅仅在宏观的空间结构、整体风格方面要体现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职业特色,同时也要体现阅读文化,局部的细节设计也要能促进阅读。

3.装饰美化。校园环境及建筑室内的装饰,注重校园阅读文化的设计。如有的农林类的高职院校,在校内的每一株植物上都贴上二维码,学生只要用手机一扫,立刻能看到该种植物的名称、用途,所属科、属、种,原产地等信息;有的高职院校将要求学生背诵的经典知识刻在其经常经过的道路上;有的高职院校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定期更换教室墙壁上的张贴物;有的高职院校在学生食堂张贴有关饮食营养、健康养生的知识,引导他们去阅读营养保健方面的读物。

(二)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与阅读推广

文化者,以文化人也。校园文化最终要化育人,把阅读推广融入校园文化最终要在人的身上体现出来。通过阅读推广形成校园阅读文化,进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来实现。通过制度来落实阅读推广,通过文化来推动阅读推广,是高职院校在开展阅读推广中的特色优势。可将阅读推广融入校园文化最关键的制度有以下几方面:

1.完善教学计划等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将学习能力融入职业能力的培养中。高职院校不仅要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也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贯穿整个育人过程。因此,在每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应对学生明确提出阅读的要求,要把学生完成阅读计划的情况作为考核其学业的重要依据。学生只有按要求完成阅读计划,才有可能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目标才不会落空。

2.完善教师、干部的考核方案。要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阅读文化,教师、干部要为人师表,起到标杆示范作用。只有教师、干部重视阅读、带头阅读,才能引领学生阅读。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职业技能要扎实,而且学习能力也要较强。要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规定教师、干部每年最低阅读量,并将其阅读情况、阅读效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全校师生通报。

3.将阅读推广从制度层面渗透到高职院校各个学生社团、各种文化活动中去。阅读不能仅在读书节受到重视,在高职院校的其他文化活动中,如创新比赛、校庆纪念日、创业设计竞赛、职业操作比赛等,都要将阅读作为其中的一项规定内容。各种社团都要结合自身性质,开展富有特色的阅读活动。

4.建立完善奖惩制度。对上述方案制度不仅要建立完善,更要切实执行。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制度制订得再完美,不能坚决贯彻落实,就是一纸空文。要将高职院校阅读推广真正落到实处,重要基础是对阅读推广工作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根本保证是推进阅读推广的制度完善,并能切实执行。

参考文献:

[1]卢宏.近五次我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4(1):71.

[2]聂震林.国民阅读的状况与全民阅读的意义[J].现代出版,2015(1):5.

[3]王翠萍,刘通.中美阅读推广比较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5):96.

[4]彭年冬.我国阅读推广研究述评[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3):93.

[5]查宇.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4(2):41-50.

[6]崔芳.高校阅读推广须举全校之力[J].职教论坛,2015(23):94.

[7]百度百科.高职院校[EB/OL].http://.

校园文化推广篇(2)

关键词: 英文诗歌 文化交流 语言知识

英语诗歌是高雅的语言艺术之一,大多是对真、善、美的讴歌,对人类精神文明的礼赞,是光华灿烂的明珠、美妙绝伦的乐曲;是形美、声美、意美的和谐统一:形美以悦。英语诗歌是英语最精华的部分,语言优美凝练,富于音乐性,极其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文化性和欣赏性。同时,英语诗歌还融合了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英语诗歌的理解有助于洞悉英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本课题旨在校园内创建一个有利于我校师生交流英语诗歌文化的平台,以此提高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关于英美国家历史、文化、语言的知识及口语交谈的语料。这个平台为我校学生提供了一个英语诗歌原创空间和交流的空间,进而使我校学生受到英语国家文化熏陶,深入了解英美社会、历史、地理等文化知识,了解英美国家概况,形成比较完备的英美文化知识体系,让其接触更多文学作品,谙熟文学的味道,打开欣赏文学的大门。

我们面向的对象是本校学生,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校,校园内文化交流稀少,人文主义气息淡薄,文化氛围不浓厚,对英语诗歌了解甚少,而且英语学习重心都放在CET-4等应试训练上,视英语为语言负担。这样的现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在校期间英语课业繁重,为了英语四级考试而疲于奔命,搞题海战术,对英语学科产生极大的抵触情绪,没有足够课余时间深入了解英美文化。

就目前市场状况而言,我们优势与劣势并存。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纸质杂志似乎渐渐走向末路。人们越来越习惯“快餐文化”,“低头族”队伍越来越壮大,微信、微博,甚至国外流行的推特等在极速向我们传递当今最主流、最热门的信息。期刊已经不能满足这些人对快速得到最新讯息的渴望。但纸质读物与电子读物有很大区别,也有很大优势。如纸质读物有深度,电子阅读较快速;纸质读物多经典,电子阅读多新奇;纸质读物多完整,电子阅读多碎片。我们必须认识到,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目的的电子阅读只能传递信息,无法传承知识,这才是纸质读物最重要的功能。对于读者来说,完整、深入、客观、真实的内容是其永恒的需求(即使有时这种需求并不强烈)。电子阅读想代替纸质读物满足这种需求尚需时日。

只有将英文诗歌呈现在纸质杂志上才能体现英诗的底蕴,英文诗歌作为一种“冷门文化”使我们鲜有竞争对手,更使我们在校园中一枝独秀。我们希望透过英语诗歌激发同学们对英语的兴趣,不再局限于为了考试而背单词和作文,让大家感受深层次英文的优美。

我们计划先在校园内发行,务必做到每个班级都有一本供同学们传阅,英语专业可人手一本用于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强自己在专业上的优势,为未来工作夯实基础。因为题材的“冷门”,我们预想到可能会在推行上遇到困难,为此我们制订了几种发行途径。首先,请老师在授课时顺便介绍产品,使大家对此有个印象。其次,联系校图书馆在其杂志书架上摆放杂志,然后在沈阳化工大学有影响力的贴吧、微博、微信上宣传最后发行。我们以独特题材和公益为出发点,所以我们有信心,杂志的质量使作品“雪球”滚似地发展。

杂志内容上以英文诗歌为基础,开设经典诗歌赏析、名师推荐、学生自创、互动社区等版面。经典诗歌选材来自于名著,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如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名师推荐中我们邀请外语系的老师为我们推荐优秀诗歌,并且附上他们的点评。与此我们从对英语诗歌感兴趣的众多同学中挑选他们自创的文章。为了增加杂志的读者的黏度还设立了类似人人社区的互动专区。为了使杂志办得更优秀,我们设立了一个邮箱专门接收来自外部的建议和指导,尤其在内容上。

资金主要由自愿为教育发展投资或热爱英文诗歌,喜欢西方文化的个人或企业无偿提供,还有广告赞助占据资金链不小的比重。这些都能在发行初期保证发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结束了校内试发行后,我们尝试在市面上发行《化大英诗天地》,试图从公益性校内刊物转型为商业性刊物。但我们明白这需要走很长的路,因此我们勾勒了一个美好的蓝图。

首先团队要发展壮大,变得更专业。我们将吸纳更专业的人才,美工、编辑和英诗顾问、新媒体运行专员等,形成更有凝聚力的团队,积极进行刊号申请工作。稿件的审核校对更严谨,使现代诗与经典诗形成多元化的各具特色的版块,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刊物发行中。市面发行的第一步面向沈阳各高校,让沈阳各高校及英语协会形成一个英语交流圈子。看看反响如何?在各大高校内得到肯定和认可后,则可以更放心地考虑推出面向社会的订购业务。同时我们考虑了一条资金融合链,在刊物中插入广告,广告赞助商来自沈阳各大英语培训机构,因为这样比较有针对性,符合赞助商的利益需求。盈利的资金加上原来计划中的公益资金和广告费使我们更宽裕使团队吸纳更多人才,继而使杂志质量更上一层楼,我们将进入非常可观的良性循环中。为了满足互联网发展要求,我们将成立一支自媒体队伍,建设自己的微信公会号和微博运营号,通过各种活动增加粉丝数和关注度。

校园文化推广篇(3)

关键词:全媒体;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品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要做到“三个率先”——率先研究、率先宣传、率先实践。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提倡宣传思想工作的“人民性”,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载体的校园文化,必须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为师生服务,坚持海纳百川、多元并蓄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培育知荣辱、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的文化责任与担当

二十一世纪,技术革命成为人类发展动力,人类的媒介形态和媒介使用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变革发生巨大变化,人类社会由此进入“数字化媒介社会”。“全媒体”(omnimedia)概念的提出和应用,是人类技术革命,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数字化革命的必然结果。从广义上理解,“全媒体”是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从狭义上理解,“全媒体”是立足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运用[1]。全媒体时代,除了传统的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继续转型发展以外,近二十年,新媒体从边缘走向主流,新媒体社会逐渐形成。新媒体也可称为数字媒体、多媒体和互动媒体,是具有综合、互动特性运用数字信号的媒介。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及时性、个性化、分众性、融合性、便捷性、低成本等特点。在新闻生产方面,新媒体助推传统媒体从组织化的新闻生产转向社会化的新闻生产。通俗点说,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都是新闻源,都可以发现新闻线索、整合媒新闻、新闻、传播新闻,从而根本改变媒体与公众的关系[2]。随着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全球性、融合化、移动化、社会化的特征日益凸显:信息传播的范围不限于本校、本地、本国,传播主体之间不再是点对点的传播,而是多点对多点、点对面的传播,而传统媒体借助融媒形成新的传播平台,再加上智能终端,使受众接收信息的模式更灵活、信息接收的途径更快捷,虚拟与现实边界模糊导致受众心理和情绪更加容易波动。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3]。“文化”一词含义深广,钱穆曾说:“没有人生,就没有文化。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来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4]。校园文化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活动文化,包含学校办学理念、战略目标、办学方针、办学模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育人行为规范等内容。高校长期以来被视为“象牙塔”,成为人类精神的寄托和象征。高校文化在社会主流文化形态中具有特殊性:1.创新性,校园文化的根本使命是批判与创新;2.开放性,全球化时代教育形成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学生个性及其主体性得到尊重与树立;3.高雅性,大学的价值追求和社会地位决定其追求精神卓越与格调高雅;4.多元性,信息时代的来临使知识和人才高度流通,学术交流更加频繁,社会环境相对宽容。全媒体迅猛发展不仅推进思想宣传工作的信息化,而且引发宣传思想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和模式的变革。作为文化传承创新重要阵地的高等院校,如何应对新舆论环境下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认识并承担起应有的文化责任与担当,如何在新形势下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活力等问题值得深思。

二、全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理念

校园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课堂学习无法替代的育人功能。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日益多元化、丰富化,另一方面,高校活动文化也存在一定问题:

1.许多高校将校园文化活动等同于社团活动,将活动的策划组织者限定为学工部、校团委等学生管理部门,导致校园活动文化建设被局限于管理学生层次上,难以在整体办学方向和文化引领等宏观层面操作实施,使得校园活动文化略显单一封闭,反而削减了活力和创造力;

2.由于缺乏理论指导、科学规划、有效管理,造成表面上的热闹与组织者、参与者的“三盲”——盲目、盲动、盲从等问题,出现组织者筋疲力尽、疲于应付,参与者兴致不高、兴趣不大的现象。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关键是要增强师生文化创新活力,重点培育接地气、有底气、特色鲜明、公众认知度高的校园文化品牌。特色和品牌是高校校园文化生命力所在,特色发展、品牌生存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校园文化品牌是指被广大师生广泛认可的,具有示范性、标志性,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总称。它集中体现大学精神,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需求。健康向上、特色鲜明、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品牌一则有利于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吸引更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二则有利于建立社会网络,形成宽松、活泼的环境,助推政校企行、产学研用创新机制;三则有利于吸引更多教育资源,为学校改革、发展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就校园四大文化来看,精神文化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强调文化融合与文化创新,提倡并宣扬“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精神;物质文化建设则要体现历史和现代的交融与碰撞,譬如在文化广场可树伟人像,也可以以互联网标志之一的“e”作为塑像,向广大师生展现一个充满动感活力的校园;规范文化建设应加强网络教育、网络法规宣传的内容,要求师生遵纪守法、文明上网;活动文化建设要体现时代精神,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做实做好“挑战杯”等全国科技创新竞赛,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发现和培育一批师生创新团队,形成一批创新创业品牌,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在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之中创造和积淀深厚文化底蕴,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全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

品牌性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特色的导向性、集中时间的聚集性、一致认可的共识性,所以培育品牌性校园文化活动对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层次、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全媒体时代,如何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解决高校校园活动文化针对性不强、活力不足、影响力不大的盲目、盲动、盲从等“三盲”问题,如何形成有鲜明个性、独特性和公众认知度高的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就需要我们更新校园文化品牌理念、创新校园文化品牌宣传推广方式和以参与者为中心进行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流程再造,真正贯彻落实文化育人。

(一)理念更新:舆论环境的“变”与“不变”

为增强校园文化品牌的共识和凝聚力,就要全面认识并把握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特点和舆论环境的“变”与“不变”。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主客体发生巨大变化,主要特征是以互联网思维顺应用户的阅读体验。就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来看,一方面,要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则是要树立服务师生的理念,承认校园文化活动参与者的主体地位:从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宣传到推广,实现以组织者为中心向以参与者为中心转变,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舆论环境中的“变”;另一方面,面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信息舆论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巩固全校师生团结奋斗为共同思想基础,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舆论环境中的“不变”。

(二)宣传推广创新:从媒体整合转向媒体融合

为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先声夺人”,就要做到宣传推广先行。一是运用新兴媒体。借助于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将校园文化品牌宣传推广的面铺得更开,增加运用QQ、MSN、E-mail、BBS、微信、微博、博客、APP等新兴媒体的频率。以微信为例。据调查,微信在大学生中的扩散率为80%,朋友圈、QQ离线信息、QQ邮箱提醒、语音通信是最常用的四项“社交功能”[5]。学生交流的对象主要是“熟人”,的信息以转帖、自己的所思所想“文字+配图”为主,而后者比例更高。与其他平台相比,微信交流更为便捷,及时性、互动性更强,音视频传输的兼容性更优。校园文化品牌在运用微信做宣传推广的过程中,应提升所谓的“即视感”和“冲击力”,通过大量精心剪辑、编辑的视频和图文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面宣传的推广效果。二是推出微信公众号。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应借助微信使用与传播特点,做好微信公众号的设计推广,将学工部、校团委、各院系等学生组织的公众号纳入到微信矩阵中来,在全面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着力打造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的品牌活动,抢占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意识形态主阵地。随后在主阵地快速卡位,搭建巨型用户平台,与师生形成良好互动,增加受众黏度,形成大量较稳定“粉丝”,从而将高校活动文化品牌信息大范围传播推广并得到忠诚“粉丝”推介,形成广泛影响力。三是融合传统媒体资源。继续做好校报、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校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实现与新兴媒体的资源整合与互补,从而更好推进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间要注意结合学生信息接收短、平、快的特点,强化视觉和听觉效果,以扩大校园文化品牌的覆盖面,提高宣传的即时性、快捷性,从而使活动的设计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增加师生参与度、认可度。

(三)流程再造:从以组织者为中心到以参与者为中心

为不断满足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要对校园文化品牌进行培育、设计推广和管理。一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明晰大学生需求,有利于发掘和明晰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品牌的培育潜力和方向。校园文化品牌不是一种人为概念,更不是自我标榜,文化品牌活动要有内涵、出特色、有影响,就必须从组织者居高临下的“想当然”“拍脑袋”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策划、组织、实施、宣传和推广。譬如学生到底热爱参加文化活动、科技活动还是休闲娱乐活动?文化活动中偏向模特大赛、校园十大歌手、草地音乐节还是网络选秀?草地音乐节大家关注的是特邀歌星还是本校歌手?本校歌手中最耀眼的是谁?会不会是热情加盟的教师?……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大学生真正的兴趣点,进而找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着力点。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校园文化品牌的设计与推广。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广理念已难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因此,高校文化品牌的建设与管理要改变单向度、说教式模式,向双向度、和对话式发展,话语变革则为突破口。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意识;其次,要关注生活维度,切实关心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再次,要强化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网络语言;最后,要提升教师工作素质,增强话语创新能力。以上四点是解决校园活动文化中的“三盲”现象——盲目、盲动、盲从的根本,也是真正形成广受师生欢迎校园活动文化精品的前提。三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品牌管理。文化品牌建设起来以后,能否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品牌,能否形成更深更广的社会影响力,有赖于校园文化品牌管理以及以何种方式来管理。品牌管理是指有效运用各种内外部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创立、维护、塑造品牌以使品牌价值最大化的过程[6],对校园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宏观规划,文化建设是一个层层累积的系统工程,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应从宏观层面进行科学统筹、长远规划,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顶层设计;其次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文化素质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亲自抓,让校园文化成为学校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最后要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管理中来,充分发挥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挖掘与创新校园文化品牌主题和形式。

参考文献:

[1]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6):14.

[2]刘义昆,赵振宇.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理念变革、产品创新和流程再造[J].南京社会科学,2015(2):103-104.

[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4.

[4]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29.

[5]丁卓菁,朱菲菲,孙佳伟.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及效果分析[J].青年记者,2014(18):96.

校园文化推广篇(4)

关键词 华夏阅读论坛 书香校园 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 阅读推广

分类号 G252.1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04.007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2016 China Reading Forum” and the training session of “Scholarly Campus” of Jiangsu held in Wuxi, Jiangsu from November 13 to 14, 2016. It concludes the experience as well as the current challenges of campus reading promotion, and shares the achievements and suggestions of “Scholarly Campus” construction.

Keywords China Reading Forum. Scholarly campus. Reading Promotion Branch of Library Associ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Reading promotion.

2016年11月13至14日,“2016华夏阅读论坛”暨江苏省“书香校园”培育研讨会在无锡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下称“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评论与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图书馆学会以及江苏教育报刊总社《阅读》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无锡市惠山区教育局协办,由冯其庸学术馆、无锡市前洲中学、无锡市堰桥实验小学承办。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各小学、中学分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从事校园读书活动的教师及中、小学图书馆(室)馆员,各级各类图书馆从事读者服务和阅读推广工作的馆员,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全体委员及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员等。

本次会议旨在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推广要从学生抓起,从基础教育层面抓起”的阅读文化新理念,积极构架和推动“图书馆读者服务进校园,学生课外阅读进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新举措,加快培育和创建人文氛围浓、科学素质高的“书香校园”,凝聚业界的专业智慧,提升全民阅读尤其是校园阅读推广的内涵,进一步推动“书香校园”的转型升级和创意创新。

研讨会的主要内容有: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工作研讨,专家主旨报告,书香校园培育单位经验交流等。与会专家学者与图书馆工作者共济一堂,广泛交流了阅读推广工作经验与目前面临的挑战,分享了“书香校园”建设的成果与经验。

1 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工作研讨

11月13日晚上8点,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大会宣布成立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并展望和规划了未来的阅读推广工作。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秘书长陈亮主持此次会议。他简单讲述了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的基本情况,并介绍了参加会议的各位委员。江苏省图书馆学会秘书长李浩对新成立的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表示热烈祝贺,并代表江苏省图书馆学会给钱军等正、副主任颁发了聘书,此后由主任和副主任联合给本届委员们发了聘书并合影留念。

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馆长兼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钱军在致辞中,对新组建的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提出了工作目标,他期待各位委员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努力发挥委员会工作交流、业务交流、研究合作的平台作用。

最后,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徐雁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十余年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应该夯实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的社会基础,阅读要从娃娃读书和读书娃娃抓起,在今后一个时期的阅读推广工作中,要加入少儿阅读推广的比重,全民阅读要以分级阅读、分众阅读、分时阅读、分地阅读的细化方式,形成全民阅读推广的合力。

2 主旨、主题报告

11月14日上午,“2016年华夏阅读论坛”暨江苏省“书香校园”培育研讨会在位于无锡前洲的冯其庸学术馆(主会场)、前洲中学(分会场之一)及堰桥实验小学(分会场之二)同时召开。

在主会场中,惠山区前洲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吴越介绍来宾并主持了本次会议。无锡市惠山教育局副局长许燕云女士致欢迎辞,介绍了惠山区的教育情况,指出要从小抓阅读教育使其终生受益。

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兼江苏图书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全勤研究员在大会上致辞,她指出“书香校园”建设是我国书香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书香校园”建设,能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书馆是书香社会建设的主阵地,推动全民阅读是图书馆重要社会职能。在书香校园建设中,图书馆应该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阅读推广经验,与学校进行积极主动合作,协助和服务于学校的语文教学和阅读教育,共同开展阅读活动。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图书馆需要明确合作目标,共同构建“图书馆+学校+家庭”的服务模式,让阅读深入学校、进入家庭,幅射整个社会。

全勤副理事长对第七届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正式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相信阅读推广委员会在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徐雁教授的指导下,在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邮电大学钱军馆长的领导下,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为建设精彩江苏做出应有贡献。

南京大学徐雁教授代表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授予前洲中学、堰桥实验小学以“华夏书香校园”荣誉称号,授予大力支持两校阅读推广的冯其庸学术馆以“华夏书香地标”荣誉匾额,并随后做了《在校园书香中健美成长》的主旨报告。

徐教授在报告中首先以冯其庸先生为例,说明阅读对人生的提升作用,阅读一本好书是每个人一生的财富。而针对“书香校园”的建设,徐教授提出“问题导向・专家引领・校园同读”的观点。首先,阅读须以“问题”为导向,要与教师们在家庭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渴望相结合,目标是解决生活中、职业上的一些疑问,如结合每年度的升学(中、高考)作文和竞赛作文题进行研讨,在解疑的过程中,形成“深思考”,进入“深阅读”。其次,要发掘和依靠校内外有关领域,如文学、教育学、心理学、阅读文化学等领域的师资(专家、学者、阅读推广人等),根据教师实际需要推荐适当读物,构成“知识食谱”,形成“精神营养套餐”。最后,组织“校园同读一本书”活动,可以是教师在一个学期中的同读,也可结合校园阅读节,做好“师生同读”活动,从而引导学生细读、精读,真正读懂一本好书。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阅读》杂志主编谢玲女士做了题为《一卷在手,书香盈怀――〈阅读〉的编辑理念与校园推广》的主题报告。其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拓展办刊边界,推行“大阅读”理念,即坚持建设精品栏目,全力打造精品期刊,开发全新刊物体系,做前沿、深度、专业的报刊;二是创新服务形式,助推全民阅读,举办“阅读杯”各类活动,“书香校园建设”系列活动,以及各类书展、报刊推广活动、名师送教活动,力求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在前洲中学分会场,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书记兼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秘书长陈亮做了《数字化时代的读书与作文》讲座。他从读书的重要性谈起,谈到了阅读的实质,阅读的乐趣、阅读的习惯、数字资源的获取。陈亮秘书长的讲解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在堰桥实验小学分会场,金陵图书馆副主任兼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李海燕做了题为《成长在书香里,成熟在作文中》的报告。她从图书馆儿童读者的数量开始谈起,以“我的书与我的心,它们应该永不分离”为中心,从读与写两方面告诉同学们要捕捉对自身有益的事物,建立判断力和良好的品味,成为有益、有趣、有立场的人。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很多有趣的童书和图片,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参与互动。

3 有关“华夏书香校园”培育单位的经验交流

14日下午13点开始,在冯其庸学术馆,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李海燕女士主持召开了“华夏书香校园”培育单位的经验交流会。来自9所中小学的代表人分享了所在学校在“书香校园”建设中所取得的工作成果。

前洲中学代表以“攀登在飘着墨香的‘书山’之路上”为题分享了“书香校园”的创建经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着眼整体,营造氛围,推动书香校园创建工作顺利进行;(2)盘活装备,完善硬件,保证书香校园创建工作落到实处;(3)活动推进,读用结合,促进书香校园创建工作的有效推进;(4)及时总结,表彰先进,激励师生多读书。

堰桥实验小学以“建阅读生态,打造书香校园”为题介绍了“书香校园”创建经验。(1)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硬件设施。以环境影响人,资源服务人,时间引导人。(2)搭建多种平台,丰富阅读活动。开展学生阅读“十个一”活动,教师阅读“五个一”活动。(3)开展亲子阅读,延伸校外时光。学校以资源服务人,举行师生诵读、教师阅读五个一系列活动,组织家长建设阅读区域,鼓励家长参与,把红五月作为校园阅读月。

无锡广丰中学校长陈庆丽女士在题为《“书爱众香熏”――师生共读与校园阅读推广》的主旨发言中,从师生共读开始谈起,赞美共读是校园里最美的姿态,并以“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生动比喻,让听众切实感受到共同阅读的魅力。

芜湖繁昌县城关实验小学书记张诗秀女士在“书香溢校园,悦读伴成长”的主题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本校书香校园的建设历程与规划。首先,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与其它学科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其次,从学校层面、班级层面、家庭层面构建多层次的阅读体系,通过课外阅读改变孩子的生存状态。通过这两个“五年计划”让阅读和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需求、自能需求和终身需求。

无锡广勤中学图书馆馆长陈愈美女士做了《为有“暗香”来――书香校园工作经验交流》的主题交流。书香校园工作的本质就是全校总动员,学校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1)在进与退之间坚守:锁定流通率;(2)在变与不变之间创新:改活动形式;(3)在书与非书之间阅读:建设主题馆。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实验小学校长毛珊凤女士提出把学校建在图书馆里,带着阅读的情怀筹建学校,不仅让学校有图书馆的物态特征,更要有神似图书馆的情感状态,从而让学生越读越想读、越读越快乐。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思考:(1)阅读文化的环境营建:通过阅读打下今后人生发展的厚实基础,用体育、艺术等活动来培养孩子们灵动的个性。(2)阅读文化的行动推进: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引领学生阅读。(3)阅读文化的课程构建:把阅读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结合起来,把阅读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把阅读和课外德育延伸活动结合起来。

芜湖繁昌县田家炳中学校长祝永宏先生做了《书香浸润人生,雅言传承文明》的交流,以图片的方式展示了学校为“书香校园”所做的工作:建立学生阅读室,在显示屏上打出标语营造阅读的氛围,师生同台举行活动,在班级里进行读书活动,分享学生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家庭读书会,经典诵读展演,办读经典的主题黑板报。

无锡扬名中心小学语文学科组长、书香校园负责人戴丽女士分享了《静读静思心飞扬》的交流报告。该校重点抓了三方面工作:(1)洋溢书香的环境,营造阅读气氛;(2)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3)扎实有效的课程,提升阅读内涵。其中,针对性强的“分级阅读”校园读书推广活动,如低年级“童化阅读”活动、中年级“整本书阅读”活动、高年级“名作欣赏”活动等切实有效。

校园文化推广篇(5)

【关键词】公安校园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201-01

一 公安校园文化建设概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揭示了建设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开启了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也为公安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公安校园文化是指公安院校教师、学生以及管理服务人员等在长期的校园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从构成上看,公安校园文化一般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三方面。

校园物质文化是浅层次的校园文化,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物质层面的环境文化,主要是校舍环境,包括教学要件、生活条件及人文自然环境等;二是设施文化,主要有教学设备,如图书资料、实验仪器、电化教学设备等。

校园制度文化是中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各项规章制度在制订、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文化氛围。在公安院校集中表现为警务化管理制度完整的制度、严明的纪律、严格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和锻炼校园人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

校园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它是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和根本,包括思想政治观念、价值观念、课外文化;学校精神、心理素质、学术风气等。公安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应放在精神文化建设上。

二 全面推动公安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全面推动公安校园的文化建设,有利于公安院校人文教育的深入开展,提高公安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公安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进行正面教育的功效,是开展人文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生动活泼的有效补充手段,并为广大公安院校的教师提供了教书育人的广阔舞台;为公安学员提供了增长知识和能力的广阔天地。公安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能够推动公安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的深入开展。

2.全面推动公安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公安学员自身的发展,促进公安院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良好的公安校园文化对于陶冶具有特殊工作性质的公安大学生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持久稳定的影响,它对生活在其中的公安大学生在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特殊的文化氛围中有利于形成或趋向共同的价值观,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和献身精神,铸就他们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品格。

3.全面推动公安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激发全校师生、员工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公安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弘扬学校精神是公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学校精神是全校师生员工逐步形成的共同信念,是公安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深刻、最具有特色的反映。因此,在这种群体意识黏合剂的作用下,校园师生自觉凝聚在一起,并为了学校的整体和荣誉而共同努力。

三 全面推动公安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公安院校学校文化改革的发展思路,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我们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师生的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公安院校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不断创新、突破模式化,突出公安文化特色教育

公安校园文化建设,既有普通高校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积淀,又有现实的时代性内容,同时又具有公安文化特有的内容。所以,在构建这些要素时都要体现出公安特色。要紧扣时代脉搏,充分发挥公安战线典型示范作用,让一个个时代典型成为一面面高扬的旗帜,感染、激励、熏陶广大师生,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搞好公安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推进人文氛围建设。公安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人文性,可以通过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通过艺术实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事文艺创作等,创造美的境界,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积极性。

第二,推进校园环境建设。要注重搞好校园硬环境建设,通过物质内容体现公安院校的整体风格及特色,发挥公安校园环境育人的功效。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校园的建筑、设施、绿化、装修等都应有人文特点,使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有意无意地受到启迪和熏陶。

第三,建立和开放各种文化设施,结合公安院校的自身实际制定文化投资的措施和管理政策。通过建立校史馆、先进事迹展览馆等文化场馆建设以及开展广泛深入的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提高了学校文化的品位。

校园文化推广篇(6)

关键词: 高雅艺术 高校新校区 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迈进,很多高校都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建立了新校区。作为校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也逐步引起了高校管理者的重视。如何使新校区在文化底蕴馈乏的初始条件下,传承发扬老校区的文化传统,提升校园文化品味,构建和创造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所取得的成效,我认为,高雅艺术在文化建设中具有其它文艺形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广泛开展高雅艺术活动,是促进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新校区呼唤高雅艺术

校园文化与大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撰文指出,“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的根基血脉”[1]。新校区作为大学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文化作支撑,没有传统的校园文化底蕴,将最终失去其作为大学的意义或者与整个学校的办学宗旨相背离。而目前的高校新校区大多是在文化贫瘠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文化孤岛”现象。

(一)缺乏应有的人文氛围。高校新区周边极少有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缺乏文化元素,学生很难从周边环境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新校区建设最初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办学规模,建设的重点大多集中在硬件功能上,致使新校区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建筑物的集合,缺少能体现学校内涵及优良传统的人文气息。并且由于急功近利思想作祟,一些有深刻的人文、学术内涵的文化活动也处于明显不足的状态。

(二)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链。作为在老校区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新校区,本应具有与老校区相同质地的精神文化。但由于教职工大都居住在市内,上班来下班走,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同时,新校区大都安排低年级学生入驻,高年级学生与研究生一般在老校区,新老学生之间交流沟通也非常少。因而,新校区学生难以从教工和高年级学生身上受到传统校园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三)缺乏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活动。新校区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缺乏与外界的互动,大学生鲜有接触市区内优秀的文化艺术节目的机会。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层次偏低,仅仅停留在娱乐层面,加之专业教师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较少,校园文化活动无法保证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开展。

以上现象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文化活动氛围不浓厚,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而事实上,新校区学生对当前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参与的热情,并不意味着他们排斥一切校园文化活动,相反,绝大部分学生非常渴望能参与到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中去。国家教育部对2008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情况的介绍显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广泛的认同:表示“非常欢迎”和“欢迎”的占到了93.7%,表示“震撼心灵、提高了艺术修养、获得艺术享受、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的学生,占活动参与者的89.6%以上。[2]这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对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是非常喜爱的。因此,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着力于满足文化活动主体的需要,积极地、有计划地引入高层次的文化艺术形式,让社会上优秀的艺术曲目和文化展览与校园建立密切联系。同时,大学生对高层次文化活动的热情向往和新校区提升文化品位的需要,也为高雅艺术进驻新校区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

二、高雅艺术在高校新校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雅艺术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经典艺术,是全人类共有的文明财富,具有其他学科门类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高雅艺术的审美需求和对高尚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对正在建设发展中的高校新校区而言,高雅艺术恰如滋养干涸土壤的雨露,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启迪感染在校学生,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我认为,高雅艺术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高雅艺术中包含着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内容,让在校大学生面对面地接触民族艺术、感受民族文化,必将会对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高校老校区多年形成的文化传统,大都包含在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大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和接纳,也必然有利于老校区文化传统向新校区的移植。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精神。新校区文化建设的目的既是对老校区文化的传承,又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聚时代精神,营造集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3]高雅文化通常充满先进知识分子的强烈忧患意识、载道意识,饱含人文精神,意蕴丰富而深刻,大学生在鉴赏这些艺术时可以认识社会的现状和前景,感悟人生的价值和责任。这对培养正确的大学精神,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近年来伴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大潮,各种不正常的文化形式在校园滋长,侵蚀校园,扰乱了校园的宁静,大学生们深受庸俗文化的腐蚀。让学生多接触些高雅艺术,可让他们的内心得到震撼,能够自觉抵制庸俗,追求心灵的纯真、平静,追求高雅高尚。同时,通过高雅艺术的熏陶,大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文化修养也会得以提高,再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时,会更加注重活动的艺术水准,这无疑会促进校园文化活动品位和层次的提高。

(四)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高雅艺术对于提高大学的审美能力、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必然会提升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促使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三、努力营造适宜高雅艺术发展的校园环境

与办学基础设施的建设相比,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创新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现代化大学发展的必然。高雅艺术对校园文化具有积极的引导和催化作用,在高等教育界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高校新校区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引入高雅艺术时,应根据需要加强校园环境、氛围的营造,为高雅艺术在校园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加大经费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在各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因财力有限,一般会把大学生活动礼堂、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作为锦上添花的项目,安排到后期工程来完成。这种指导思想是错误的,对校园文化建设非常不利。对高校而言,推广高雅艺术,合适的演出场地是必备的。就目前高校所推广的高雅艺术来看,其中绝大部分属于表演艺术,而场地设施的质量,如灯光、舞台布景、场馆构造等往往能够极大地影响演出的效果,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把校区文化艺术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同时,高雅艺术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高校新校区要将活动经费纳入学校的财政预算,逐步提高投入比例,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提高社会参与度,不断增强经费保障,提高高雅艺术进校园的频度。

(二)加强宣传推广,营造校园氛围。高雅艺术作为众多门类中一束独具魅力的花朵,历经兴衰沉淀至今,其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具有不可计量性。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偏重于对物质的追求,受大众文化甚至庸俗文化的长期影响,导致对高雅艺术的认识比较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高雅艺术的宣传推广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宣传引导时融入时尚元素,用网络、报纸、校园广播等现代传媒工具和手段激活传统文化,用全新的方式加强宣传和推广高雅艺术,让更多的大学生自觉地去了解、欣赏和接受传统文化艺术,为高雅艺术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浓郁的校园氛围。

(三)强化艺术教育,提高欣赏水平。如果观众缺乏应有的艺术知识,欣赏水平不高,势必会影响高雅艺术的演出效果和接受效果。例如,音乐会上观众因不了解鼓掌的时机而破坏演出气氛的现象屡见不鲜。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本身就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促进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建设,首先,在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强化艺术文化的渗透,提高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认知度。可以通过设置选修课的形式,将艺术门类专业课程设置为公共的选修课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共艺术教育。其次,可以通过举办高雅艺术学术讲座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高雅艺术的热情,提高学生接受艺术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为高雅艺术开辟更加广阔的校园生存空间。

(四)结合校区实际,注重传承融合。高雅艺术进校园并不是一定要把京剧、昆曲、话剧、交响乐、歌剧、芭蕾舞都要搬到学校,也不是为了培养很多艺术人才。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坚持“注重数量和质量”、“注重结果和过程”、“注重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4]各高校要结合本土的地域文化和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从有利于传承本土文化、凝炼校园精神的角度,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开展高雅艺术活动。同时,要重视大学生习得高雅艺术后的再创造,鼓励和组织学生成立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管乐队、舞蹈队和话剧社等团体,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合唱节、戏剧节,使大学生由台下走到台上,不断产生具有大学生特性和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将高雅艺术的意识与概念行为引向所有普通大学生群体。

(五)健全工作机制,促进持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同样,高雅艺术进校园不是几场演出、几场讲座、几天的事情,更不是一时的兴趣或“一阵风”。因此,要将高雅艺术活动的开展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之中;提出明确的目标,制定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成立领导机构,明确组织形式和责任部门;建立健全保证活动开展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只有将科学的工作机制作保障,才能保证高雅艺术在校园的健康持续开展。

总之,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无疑等于给校园的思想领域吹进了一股清风。校园需要高雅艺术,高雅情结不可抗拒。在高校新校区开展高雅艺术活动,是消解高校新校区“文化孤岛”现象、培育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举措,对推进和加快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4-1-7.

[2]教育部介绍2008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情况.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2008-06-23/2009-09-25.

[3]徐朝亮,王栓.论高校高雅文化的建设[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6):132.

校园文化推广篇(7)

(一)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

者,大学生已成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4.2亿。其中,大学生是新媒体工具的重要使用群体。新媒体已经像空气、阳光一样,使当代大学生处于了“媒介化生存”状态。其传播的多样性、广泛的覆盖性、良好的交互性和便利的即时性,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交流思想、传递情感、休闲娱乐、宣泄压力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让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别样生机。新媒体对大学生前所未有的吸引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优越条件。

(二)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了载体,搭建了平台相比高校以课堂、宣传栏、校园广播等传统载体而言,新媒体有力地提升了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和建设水平。深受大学生喜爱的QQ空间、校园网、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博客、微博、微信、手机报、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社交网站、电子杂志、播客、IPTV(流媒体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具有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技术和媒体工具都无法企及的独特优势。运用新媒体各类载体和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并有利于师生之间进行平等、亲切、自然的沟通,改变了“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也能通过新媒体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可以快速主动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

(三)新媒体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

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持新媒体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态呈现主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资源。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的教育资源,进行交互学习。而且也因新媒体内容资源更具有故事性、人情味和现场感,也就更容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对高校师生思想道德、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进而引发正向的连锁反应,最大限度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二、运用新媒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路径

(一)运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是利用校园门户网站、手机微信、网络视频、电子杂志等新媒体手段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做好校训、校歌、校风、学风等的阐释宣传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广大师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加强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自觉性,诚信做人,塑造全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和学校的和谐发展。二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利用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博客、微博、播客、IPTV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微博文化中,积极培育“网络大V”,以微话题、微讲坛等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

(二)运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有效利用QQ空间、校园网、博客、微博、微信、手机报、网络视频、社交网站、播客等新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展现和宣传学校的图书馆、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等校园硬件设施及校园绿化美化、风景特色等自然环境文化的人文魅力,培养师生的拼搏进取精神、爱校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创新意识,使广大师生在怡情冶性、提升境界、完善人格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

(三)运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一是要以生动具体的新媒体形式积极普及率校园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广大师生的民主法制观念,对师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引导和激励。二是依靠新媒体大力倡导依法治校理念,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维护师生的正当权益,对学校的美政、善政通过新媒体予以宣传褒扬,对学校不尽如人意的规章制度提出合进改进意见。运用新媒体的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制度建设,促进学校形成公正法治的凝聚合力。(四)运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一是运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的读书研讨、学术讲座、科技竞赛之中,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报效祖国的激情。二是利用新媒体组织、参与、分享高校的辩论赛、文艺晚会、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摄影大赛、运动会等,深入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融入到高校文娱体育活动中,发挥文娱活动传播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三是充分发挥新媒体互动性强、参与广泛的优势,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相关活动,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身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构建新媒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努力优化高校新媒体运用环境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全面学习新媒体技术,深刻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规律,转变传统“居高临下”的灌输教育观念,切实提高自身思想理论水平和新媒体宣传能力。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对于推进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作用,在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把新媒体变为改进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工具,使高校校园文化符合“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

(二)大力强化对高校新媒体舆情的引导监控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会因其中低俗不健康的信息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大力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传播科学真理,宣传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并通过培养网络正能量“意见领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新媒体舆情,争取掌握网络话语主动权;另一方面要发挥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与电信网络运营商合作,积极开发高新新媒体监控软件,强化技术监控能力。

(三)着力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和文化选择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