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1 16:14:17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篇(1)

在WTO农业协议约束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框架目标已经确定。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双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将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中的三种趋势。 一、双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 这种趋势有可能更多地发生在发展中成员之间,受农产品协定的约束和影响,世界市场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发展中成员贸易优惠的相对减少,使得发展中成员,特别是其中的农产品纯进口成员,必然发生由于进口用汇增加出现支付上的困难。这些成员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与农产品出口成员实行双边自由化贸易。根据双方签定的双边支付协定和换货协定进行,对农产品贸易发生的应收应付货款,不用现汇支付,采用记账抵冲,这种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农产品贸易中仍然会长期存在,如中俄之间、中朝之间、俄朝之间、中韩之间过去和现在都有这种贸易形式。当然,在发达成员之间以及发达成员和其他发展中成员之间也曾经出现并且仍有可能新出现这种贸易方式。 二、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 受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的影响,农产:品区域贸易自由化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在区域集团内部展开。这些国家为谋求地区经贸合作,希望得到一个比较稳定的外部环境,促进农业的发展和解决食品短缺问题。如欧盟(1993年前称欧共体)实行的共同农业政策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在成立之初,其内部的农产品自给率只有89%,谷物、肉类、蛋品和食品类在相当程度上靠外部进口,农业生产成本远远高于世界水平。自从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后,欧盟各国的农业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产品自给率,而且自1981年起,欧盟成了粮食净出口者。欧盟国家的市场供应稳定,促进了农业结构改革、农场规模扩大并走向现代化。欧盟的这种农业经营模式,在农产品协议约束之下仍将继续下去。近年来,许多国家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也开始走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尽管这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限制因素,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如非洲某些国家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助下,为实现农业发展中的短期目标做了不少工作。但这些国家的粮食增长速度一直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贫穷人数有增无减。加上近年来主要农产品出口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使本来已很困难的食品供应局面变得更加严峻,实际状况越来越坏。这种情况使他们认识到,任何一个非洲国家都不能单独有所作为,必须进行地区经贸合作,以改变其困境。目前已建立了南部非洲经济共同体、马格里布自由贸易区、东非共同体、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等。在拉美地区,农业的发展与外部市场联系程度比较紧密,农业生产及贸易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比重较大,国际市场上的营销波动和贸易规则的变动都将对其发展构成影响。近些年来,拉美地区农产品出口收入明显下降,农业损失巨大。尽管政府采取广泛积极的农业发展方针,却未能获得有效成果。该地区贫穷人数仍占相当大的比重。为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外部条件,拉美地区许多国家积极推进本地区经济实现一体化进程,如建立安第斯集团、加勒比共同体等。 8年前开始运行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已形成以美国为核心的泛美贸易集团;10年前开始建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将推动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近两年正在酝酿建立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其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3左右。显然这些区域集团成员在内部实施区域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条件是存在的,集团内部成员将从贸易转移中获得利益。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将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主流发展趋势。 三、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 开放农产品市场、降低保护程度,实现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是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总趋势。多年来,发达国家对农业采取高度支持和过度保护政策,而对过剩的农产品库存采用低价倾销的方式推向国际市场,造成了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混乱和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这些不良后果促使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向减少政府保护和开放方面调整,并向实现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方向努力。如欧盟自1992年以来改革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原则是:降低价格,增加休耕地面积,削减产量,对完成休耕地指标者给予一定的补偿;减少农业集约化程度,在农业用地上植树造林等。发达国家的这些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扩大出口的机会,有助于发展其农业生产。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生产,扩大 农产品出口,必然要增加生产资料进口,反过来又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消费与生产合理化。因为受自然资源的制约,没有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能完全满足本国居民日益增长的食品多样化需求,包括美国和欧盟在内,农产品的供求平衡仍然依靠进出口贸易来解决。因此,在WTO框架约束之下,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农产品自由贸易和加强在农产品生产方面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是大多数国家所需要的,但是,这种竞争必须按一定规则进行。 四、三种贸易自由化趋势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农产品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双边贸易自由化、区域贸易自由化的走向,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尤其是双边自由化对全球自由化来讲,矛盾的程度尤甚,统一的程度不足。尽管这种双边自由化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但它毕竟是与全球贸易自由化总目标相悖的。随着WTO农业协议的实施及各国经济的发展,双边贸易自由化趋势将逐渐减弱,以至于融人区域贸易自由化潮流之中,或者最后回归全球贸易自由化。区域贸易自由化与全球贸易自由化同样是既具有背离的一面,又具有趋同的一面。由于WTO农业协议的约束和推动,其背离的一面将会受到遏制,而趋同的一面将有加速之势,最终走向全球贸易自由化,然而,这条道路曲折而又漫长。 一般而言,农产品的区域贸易自由化具有双重作用,即“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种效应,且都比较明显。首先,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使区域内各国的农业要素实现优化组合和配置,生产要素得以发挥比较优势,消除了影响自由贸易和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区域贸易自由化毕竟超越了国界,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规模经济,这种趋势与国际分工向深度、广度发展的趋势是并行不悖的。其次,区域贸易自由化促使其内部调整农业结构,使农产品生产成本下降,比较利益提高。市场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也为非成员提供了贸易机会。第三,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向周围扩散。区域集团最初总是从几个国家开始的,然后再向周边渗透、辐射,接纳新成员,滚动发展。欧盟的扩大过程就是这样,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将会向整个美洲扩展;而酝酿之中的亚太经济圈、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必然呈现出多层次的分工与多样化的合作形态。因此,随着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向内部深化及其逐步增加对区外的开放,必然使其成为农产品贸易最终走向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一个过渡阶段。当然,这并不是说区域贸易自由化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全球一体化,未来的农产品贸易趋势,将取决于各国、各地区、各集团竞争实力的此消彼长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前景。 当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排他性大于其开放性、消极因素大于积极因素时,则出现贸易转移,并且给非成员以差别待遇,从而成为阻碍农产品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因素;当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开放性大于其排他性,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时,则发生贸易创造,并且给非成员的差别待遇减少,从而成为促进农产品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因素。事实上,一个集团的建立,究竟是促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而增加贸易创造效应,还是导致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加重而增加贸易转移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国际经济条件的变化及由这种变化所决定的非成员国的反应。在国际经济发展比较顺利,非成员国对其所受到的差别待遇反应并不强烈的情况下,它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倾向占主导地位,贸易创造效应增加明显;反之,当国际经济条件恶化、竞争激烈,任何形式的差别待遇都会导致在竞争中相对地位的重大变化时,非成员国将对这种歧视待遇作出强烈反应,那么,它就会成为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的直接来源,此时,贸易转移效应增加明显。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篇(2)

生物能源大规模消耗粮食,是当前全球粮食供需格局出现转折性变化的主因。近年来石油价格高企,推动生物能源快速发展,大幅度增加了对玉米、食糖、油菜籽及大豆等原料的需求,改变了长期以来全球粮食过剩局面。据统计,近5年全球玉米消费年均增加3.3%,其中,燃料乙醇消耗的玉米占70%以上。美国于2002年开始大规模发展生物能源,到2010年,其燃料乙醇消耗的玉米达1.28亿吨,相当于美国玉米产量的41%以及全球玉米产量的25%。与此同时,巴西50%的甘蔗生产用于燃料乙醇生产,全球20%的豆油、东南亚30%的棕榈油、全球20%及欧盟65%的菜籽油均用于生物柴油生产,这都加剧了全球食糖与植物油市场的波动。若不计燃料乙醇所消耗的玉米,全球谷物消费年均增长只有1.1%,略低于同期1.2%的人口增长水平,全球粮食供需形势本不致如此紧张。

此外,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推动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也逐步改变了全球粮食供需格局,例如印度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棕榈油进口国和食糖进口国。

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繁,也直接影响了全球粮食的有效供给。目前全球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人少地多、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北美、南美粮食生产充裕,产量占世界总量的26.2%,世界粮食出口的55%来自这两个地区。而亚洲与非洲多年来粮食供应紧张,每年进口的粮食相当于世界进口总量的70%以上。在全球变暖、自然灾害频发背景下,全球粮食新增的供给与出口更加集中于少数国家,全球粮食供给和价格体系更加脆弱。特别是,粮食主产国的任何灾害性天气都会导致粮食生产的大幅度波动,既对全球粮食市场产生深刻影响,也直接影响缺粮国的粮食安全。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篇(3)

全球耕地整体增加有限,用途决定各粮食作物耕地面积

从美国农业部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来看,近十年全球耕地仅增加6.6%,南美洲是全球耕地面积主要的增加点。

过去十年里,在巴西和阿根廷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外资大量涌入这两个国家并帮助其增加耕地面积和作物产量。其中,阿根廷、巴西大豆和玉米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55%,经过十年的努力发展,巴西和阿根廷已经成功代替美国成为大豆的主要出口国家,在全球玉米出口供应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

未来十年,全球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区域是南美洲和非洲。从北美到拉美,尚未开发的土地还较多。巴西可耕地面积1.68亿公顷,目前仅开发0.62亿公顷,尚有可开发土地1.06亿公顷。非洲现有耕地两亿公顷,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3%,而莫桑比克可耕地面积3600万公顷,其中仅开发约510万公顷。赞比亚可耕地面积4200万公顷,其中开发面积仅占14%。非洲因水资源丰富具有较优越的农业发展自然条件,非洲联盟已将农业发展列入发展非洲经济的第一重要目标。南美洲和非洲耕地面积的增加成为未来十年全球粮食供应的保证。

在这个增产过程中,因前几年粮食产量增幅不大,料将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相对趋紧,随着非洲耕地的逐渐开垦,2015-2020年的粮食供应将相对趋于缓和。

分品种来看,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在粮食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少,导致小麦的耕地面积逐渐被玉米和大豆所取代。在过去的十年里,全球大豆的耕地面积增加37%,玉米的耕地面积增加18%,而小麦的耕地面积则减少了8%。虽然去年俄罗斯小麦减产以及澳大利亚水灾导致美小麦出口旺盛、价格高企,进而导致美小麦种植面积在2011/2012年度将由5.36亿英亩扩大至5.7亿英亩,但随着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小麦产量的恢复,美小麦的种植面积随后将逐渐减少。

而玉米和大豆因在乙醇和生物柴油领域的使用日益增加,令这两种作物在种植面积争地中占有优势。美国农业部展望报告也预计美玉米的种植面积将在2011/2012年达到9200万英亩,并且在未来十年保持在9000万英亩之上。在未来十年,36%的玉米将被用于乙醇生产。而美豆的种植面积也将在未来十年由2010/2011年度的7740万英亩增至7950万英亩。

随着东南亚和印度人均收入的提高,豆油占食用油比重将逐渐增加,以部分代替目前东南亚和印度的食用油棕榈油和猪油的消费量。而豆油在生物柴油中的消费占比也将由目前的14.6%逐渐增加至16.6%。大豆和玉米用途的多样化令其在与小麦的争地中占有优势。

国内方面,近十年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增加了近22%,而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少了近16%,因受进口大豆冲击,国内大豆种植意愿近几年逐渐减少,种植面积也开始逐渐萎缩,本土油脂产业面临着逐渐被边缘化的危险。我国政府的扶农政策趋向也将成为未来我国农产品价格走势的决定性因素。

未来十年全球人口增速放缓,发展中国家生活质量提高令粮食消费增加

过去十年全球人口的增速约为1.2%。而由于发达经济体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预计人口增速将放缓至1%。其中,预计以美国、欧洲、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年均人口增速仅在0.4%附近,全球人口的主要增长仍来源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全球人口的第一大国,人口增长率将由目前的1.5%逐渐放缓至未来十年的年均0.4%,而印度的人口增长率也将由2%放缓至1.2%。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些国家的中产阶级人口收入将逐渐增加,食物消费水平和数量也将随之增长,这将成为未来十年全球粮食消费的主要增长点。

按1%的人口增速计算,到2020年全球人口将在2009年的基础上增加近8.5亿,几乎相当于北美洲和南美洲目前人口之和。人口如此迅速地增长,粮食供应增速是否可以跟上?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小麦、大米、粗粮的人均消费为630斤每年,而且此数字在近20年基本保持不变。笔者根据这一消费量计算,如果要满足未来十年8.5亿人的需求,那么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需要在未来十年增加2.68亿吨。虽然耕地面积发展的空间不大,但随着生物技术以及粮食单产的提高,预计2020年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将增加3.5亿吨以上。

按照过去十年年均3.36%的增速计算,到2020年大豆产量需要增加近1亿吨来满足全球的需求增长。预计到2020年,巴西及阿根廷增加的大豆种植面积将占全球大豆新增面积的80%。未来十年,巴西阿根廷大豆产量料将增加近一倍,至2.3亿吨,基本可以满足全球的大豆需求。

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天气因素助推粮价上涨

极端天气是推高农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来自联合国环境项目的一份报告显示,二氧化碳减排方面的承诺效果非常不理想,全球气温可能会在本世纪上升4度。近40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出变暖的总趋势,气温增高增大了地表水的蒸发量,从而加重了粮食作物主产区的干旱、土地沙化、碱化以及草原退化。另一方面,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频出,导致全球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去年相继发生的俄罗斯干旱、澳大利亚洪水、阿根廷干旱、欧美暴雪天气,以及我国华北地区干旱等恶劣天气都和这两种现象相关。

太阳黑子的活跃度也将影响未来十年气候。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2年,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主要会使地球南北极和赤道的大气环流作经向流动,从而造成恶劣天气,使气候转冷。据相关专家预测,2011年太阳黑子活跃度将达到峰值,随后太阳黑子的活动逐渐转弱。

介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恶劣天气增多,未来十年农产品产量增加面临着不确定性,任何具规模的自然灾害都将左右全球农产品的供给并令市场产生对库存紧张的担忧,灾害成为未来市场推高农产品价格的潜在因素。而价格的上涨又将限制需求的增加,进而令农产品供需逐渐趋于平衡。

美元长期贬值趋势维护美农产品出口份额,人民币升值缓解国内通胀压力

虽然近期欧债危机短期内可能导致美元对欧元升值,但美元因其结构性特点,长期将保持贬值趋势。美国向外输出美元的能力持续强于欧洲和日本,这便造成美国经常账持续逆差。在目前的国际贸易体系中,美元本身成为美国对外输出的最大商品。除此之外,美国政府庞大的财政赤字也对美元长期走强形成制约。美元贬值将令以美元计价的国际贸易商品更具竞争力,导致美农作物出口在国际市场更受欢迎,推高美国农产品价格。

虽然美元长期维持贬值趋势,但2011年至2012年之间美元可能由于欧债危机以及加息预期而中期走强。

随着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美国的经济复苏势头逐渐转好,失业率也有下滑迹象。如美国经济企稳,美元加息来临将导致资金回流美国市场推高美元,短期会利空美农作物需求。

另外,据IMF预计,美国未来十年的GDP增速将维持在2.6%左右,快于欧洲的2%和日本的1.3%,这也是限制美元贬值的另一关键因素。

2010年6月,我国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人民币二次汇改正式开启。截至去年底,人民币对美元二次汇改以来的升值幅度为3.13%,同时市场也预计2011年人民币兑美元将升值约5%。汇率升值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控制通胀的又一重要手段,因人民币升值将降低我国农产品进口成本。预期未来十年人民币将维持强势,对我国政府控制粮食价格形成利好。

预计未来十年农产品价格维持高位震荡概率偏大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物价 发展趋势 政策建议

在分析了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生产成本提高、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国际市场基础性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等因素对物价的共同作用基础上,我们利用模型对未来物价走势进行了模拟预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CPI仍存在很强的上升趋势,即使考虑紧缩性政策的滞后作用和全球经济增速减缓的不利影响,全年CPI仍将保持在105.5左右的较高水平。因此,有必要采取政策措施稳定物价,并针对结构性物价上涨所反映的深层次矛盾,建立健全保障供求基本平衡和稳定物价的长效机制。

一、2008年物价波动趋势预测分析

在1992年1月至2007年12月区间月度增长率数据基础上,我们以经济周期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计量模型,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IPI)、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GR)、城镇固定资产投资(TZRG)、货币供应量(M1)等指标进行模拟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在考虑到已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滞后影响和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的条件下,2008年CPI仍将保持1999年以来的强劲上涨趋势,全年CPI有可能在105左右,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在年初反弹后将回归持续下降状态。

(一)2008年物价的自身发展趋势

在1999年1月―2007年11月数据基础上,我们将CPI、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和生活资料价格指数(LPI)及其分类产品价格指数分解为三部分:中长期发展趋势、中长期波动和短期波动,根据中长期发展趋势、中长期波动和短期波动的高阶差分方程(VAR)进行趋势外推,得到各种价格指数2007年12月―2008年12月的外推趋势值,然后依据分类产品价格在总指数中的权重合成为总指数,结果显示:CPI及其食品、居住和医疗保健等分类消费支出价格仍将保持较强上涨趋势,PPI及其分类产品出厂价格指数继续保持下降状态,生活资料及其分类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将保持逐月小幅度回落态势。

1、CPI及其分类支出价格仍将保持较强上升趋势。趋势外推结果表明,2008年CPI仍将保持较强上升趋势,月度同比CPI将从2008年1月的106.4提高到5月的106.9,下半年有所回落,但保持在106左右,全年CPI为106.3。从分类支出看,交通通讯价格指数持续上涨,从1月的98.8提高到12月的99.5,全年平均为99.1。居住及服务价格指数小幅度回落,从1月的105.6下降到12月的104.4,全年平均为105.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小幅度上涨,从1月的102提高到12月的103.8,全年平均为103。食品价格指数在上半年继续上涨,平均为117.9,下半年回落,全年平均116.7。文教娱乐价格指数继续保持逐月回落态势,从1月的99.4下降到12月的97。医疗保健和烟酒价格指数相对稳定,分别保持在103.1和101.8左右。衣着价格逐月小幅度提高,从1月的98.8提高到12月的100.3。即从趋势外推看,八类消费支出价格中只有文教娱乐价格继续下降,其他七类均保持上涨状态和下降幅度缩小,其中食品、居住和医疗保健三类支出价格仍将保持较高上涨状态。

2、PPI及其分类产品出厂价格仍将保持下降趋势。趋势外推结果表明,2008年PPI总体呈下降状态,月度同比PPI将从2008年1月的104.3下降到12月的101.8,全年PPI平均为103。从分类产品看,采掘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持续回落,从1月的102.7下降到11月的90,12月反弹为95.2,全年平均为97.2。原材料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也呈逐月回落态势,从1月的107.7下降到12月的103.9,全年为105.9。加工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上半年稳定在102.6左右,下半年回落到102以下,全年平均为102.2。即从趋势外推看,2008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及其分类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基本保持继续下降状态。

3、生活资料及其分类产品出厂价格相对稳定。趋势外推结果表明,2008年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指数相对稳定,上半年稳定在103.8,下半年基本稳定在103.7,全年PPI平均为103.7。从分类产品看,食品出厂价格指数持续回落,从1月的109.4下降到12月的108.4,全年平均为108.9。衣着类产品出厂价格指数相对稳定,1-12月基本稳定在101.2左右。日用品出厂价格指数全年基本稳定在102左右,耐用消费品出厂价格指数继续小幅度攀升,从1月的99.4提高到12月的100.4,全年平均为99.9。总体看,2008年生活资料及其分类产品价格指数相对稳定。

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将保持小幅度回落状态。根据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的趋势外推结果和两者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中的权重,我们得到按分类产品价格趋势外推结果计算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预计2008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将保持逐月小幅度回落态势,从1月的104.2下降到12月的102.3,全年平均在103.2。

(二)月度计量分析模型的模拟预测结果

在1992年1月至2007年12月区间月度增长率数据基础上,我们以经济周期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计量模型,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IPI)、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FR)、城镇固定资产投资(TZRG)、货币供应量(M1)等指标进行模拟预测分析,结果显示:(1)在政策中性及外部环境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CPI全年增长6.5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年初继续反弹,但此后回归持续回落状态,全年平均上涨幅度分别为3.46%和6.22%。这一结果与分类产品趋势外推结果基本一致。(2)在考虑到已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滞后影响和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的条件下,2008年CPI仍将保持1999年以

来的强劲上涨趋势,全年CPI涨幅有可能在5%左右,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在年初反弹后将回归持续下降状态。

1、基准预测结果。基准预测的前提条件是:假定国内经济保持当前平稳增长,不考虑已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滞后影响,2008年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中性,世界经济不发生明显衰退。在此条件下模拟预测的结果为: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中长期发展趋势持续攀升和货币供给快速增长等因素作用下维持上涨趋势,全年涨幅将达到6.5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年初继续反弹,但此后回归持续回落状态,全年平均上涨幅度分别为3.46%和6.22%。

2、中间情形预测结果。鉴于2007年12月25日和2008年1月央行连续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计1.5个百分点,2008年货币供给增速必然下降,并对价格及经济增长产生紧缩效应,假定紧缩基础货币会导致M1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同时2008年出口增速回落到20%或比2007年出口增速下降5个百分点,即基础需求(出口和国内消费,2007年二者比例大约为1:1)增速下降2.5个百分点,从而引致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一个百分点,但不考虑次贷危机影响及全球经济出现衰退情况,在此条件下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和M1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CPI涨幅出现小幅度下降,全年平均为6.2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出现较大幅度下降,2008年11月出现负增长,全年涨幅平均水平分别为2.09%和4.77%。

3、全球经济增速下降情形预测结果。2007年1月以来央行已连续11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计提高了6个百分点,这种紧缩措施必然对后续货币供给增速产生收缩作用,至少2007年6月以来的7次准备金率上调会直接引致2008年的货币供给增速下降。同时,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超出早期预期,有引发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这对我国出口及经济增长必然会产生负面冲击。假定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2008年货币供给增速下降2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减速或衰退使我国出口增速回落到15%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速因此下降2个百分点,在此条件下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和M1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CPI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全年涨幅平均为5.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出现较大幅度下降,2008年8月出现负增长,全年涨幅平均水平分别为0.75%和3.09%。

(三)对2008年物价走势的综合判断

除国内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美国次贷危机等外部冲击外,我国物价还面临其他外部冲击,最为重要的是2008年1月发生的雨雪灾害,2008年1月分类产品价格趋势外推得到的CPI和PPI,以及计量模型预测的1月份CPI、PPI及IPI,均低于已公布的1月份实际物价水平(分别低0.7、0.8和2.2个百分点),说明雨雪灾害对物价的影响很大。考虑到雨雪灾害在2月份基本结束,对物价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1-2月份,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其影响会逐步弱化,但由灾害带来的农业减产和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增加,对3月份以后的CPI和PPI仍将持续发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滞后影响和国外需求增速下降的负面冲击。当然,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还不确定,有可能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出口增长的影响可能更大,对我国经济形成的冲击更为严重;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的需求减少,还会引致农产品、原材料和石油价格的回落,间接引致国内相关产品价格下降。综合考虑两方面的因素,我们认为,2008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年初反弹后,依然将回归持续下降状态,但2008年CPI仍将保持较强的上升趋势,预计全年涨幅在5.5%左右。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规律看,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已达到周期性运行的高峰,2008年GDP增长率将进入周期性下降阶段,季度GDP增长率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已进入小幅度回落状态,但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仍保持较强的上涨势头,2008年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速下降、CPI上涨”的局面。这一现象与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的“滞胀”不同,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GDP增速回落、但仍处于高增长状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回落,并未出现全面通货膨胀现象。同时,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是在6年(1997-2003年)长期通货紧缩之后出现的,带有很强的恢复性上涨特征,而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是消费启动滞后于投资和GDP增长率,与消费增长基本同步的CPI在经济增长达到高峰之后继续上涨,是正常现象。从影响因素看,物价上涨存在合理和有益的一面,如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有利于解决部分农副产品供给不足问题,理顺扭曲的供求关系;劳动成本提高推动了服务价格的上涨,但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利于理顺初次收入分配关系;原材料与燃料动力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也是迫使企业节约资源、改进技术、通过市场对企业进行优胜劣汰的基本途径。但我们更应看到物价上涨的不利方面,在采取政策措施稳定物价时,要针对结构性物价上涨所反映的深层次矛盾,着重理顺体制,建立健全保障供求基本平衡和稳定物价的长效机制。

(一)以市场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供给的安全保障机制

由农产品价格上涨引发的食品价格上涨是近年来CPI和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的主要拉动力量。农产品价格上涨由多方面因素导致,但肉蛋等部分产品供给不足是关键,特别是2006年猪、牛、羊存栏数减少,说明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供应保障机制存在缺陷。我国人多地少,满足结构不断提高的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粮食生产是基础,农副产品的作用与重要性日益提高,建议将农副产品的供给保障提高到与粮食安全同等重要的定位,建立预警机制和系统的保障扶持机制,将主要农副产品、特别是生产周期较长的农副产品供求纳入监控与扶持系统,避免再次出现重要农副产品生产大幅度减少现象。短期内应继续保持对肉蛋产品生产的扶持政策,尽快增加供给,确保农副产品供应渠道畅通。

(二)增强对全球资源性产品生产与供给的参与力度,提高我国在资源性产品国际市场定价中的话语权

石油、矿产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等原材料与燃料动力价格上涨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主要拉动力量。我国经济正处于新的重化工业化阶段,消费结构升

级引致的经济结构升级会持续到2020年,经济发展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规模将持续扩大,因国内储量有限,资源性产品的供给缺口将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会持续提高。同时,由于其他新兴国家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也将不断扩大,全球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是长期趋势。为保障供应安全,建议通过多种渠道增强我国对全球资源性产品生产与供给的参与力度,这是确保我国经济能够可持续快速增长的战略需要,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在资源性产品国际市场定价中的话语权,逐步摆脱目前国际矿业与能源集团对我国资源性产品进口漫天要价的被动局面。

(三)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继续压缩资金流动性,防止货币供给过快增长

近几年我国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未来2-3年顺差还会保持扩大趋势,外汇储备也将继续增加,由外汇储备增加引致的货币供给过快增长依然存在。为缓解资金流动性过剩和货币供给过快增长对物价上涨产生的压力,建议2008年继续扩大人民币汇率升值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外汇储备资金运用渠道,继续鼓励有条件国内企业的国外投资。

(四)加快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完善教育体制改革,抑制服务价格过快上涨势头

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文教娱乐消费支出价格下降,应尽快落实城镇义务教育免费措施,严格监督高等教育收费,防止文教娱乐消费支出价格反弹。同时,应加快城镇医疗保健体制改革,扩大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财政投入,尽快抑制医疗保健服务支出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

(五)加强资产市场调控力度,整顿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炒作行为

房地产和股市等资产价格的泡沫化不仅危害经济健康运行,也对物价上涨推波助澜。近几年房地产价格持续过快增长,经过多次调控尚未遏止,部分区域房地产市场已集聚了大量泡沫;股指也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最近经过调整后,许多股票依然存在估值偏高的现象。为防止国内资产价格泡沫化,避免资产价格泡沫化拉动物价过快上涨,2008年应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和股市的调控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交易中的非法炒作行为。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篇(5)

经过30年来的改革发展,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统购统销体制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的转变,成绩显著。

过去30年里,我们既经历过粮食供给由少到多的变化,也成功地解决了粮食供给由多到少带来的问题。在积极促进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通过宏观调控调节市场供求,努力实现国内粮食供求平衡,保证了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与提高。在全球粮食危机出现之时,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有力的粮食宏观调控措施,保证了国内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

过去30年里,我们进行了艰巨的体制改革,实现了由单一流通渠道向多渠道流通的转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计划主渠道”成为“市场主渠道”,多元粮食流通主体在搞活国内粮食流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过去30年里,我国的粮食流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实现了粮食流通方式从传统的粮食流通业向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转变。粮食仓储水平和物流效率提高,粮油加工业快速发展,粮油产品日益丰富。

过去30年里,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粮油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适应国内粮食消费的新情况,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市场宏观调控,建立并不断完善国家和地方储备管理体系,在保持粮食基本自给的前提下,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满足了国内粮油市场需求,也为全球粮食市场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30年来的实践证明:促进我国粮食流通事业不断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处理好放开市场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市场和企业活力,提升粮食流通效率;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在坚持国内粮食基本自给方针的同时,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粮食市场和两种粮食资源,既防止粮食短缺,“粮贵伤民”,也防止粮价大跌,“谷贱伤农”;必须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理念,始终把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关于当前国内国际粮食形势

(一)当前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1.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五年丰收。2007年粮食总产量10032亿斤,预计消费量10250亿斤,当年产需缺口约220亿斤。分品种看,稻谷、小麦、玉米三大品种产需平衡有余,大豆缺口较大,主要通过进口解决。2008年国家继续巩固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了对农民各项补贴力度,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08年夏粮和早稻均获丰收。预计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将达到10240亿斤以上。粮食消费继续稳步增长,预计消费量在10350亿斤左右,当年产需缺口约110亿斤,扣除大豆,产大于需约535亿斤,当年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年末国家粮食库存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2.国内食用植物油产不足需。前两年,我国油料种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2007年用于榨油的国产大豆、油料以及棉籽折油178亿斤,比上年下降27亿斤。初步测算,2007年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量440亿斤,产需缺口262亿斤左右,自给率仅40%,缺口全部需进口弥补。2007年进口植物油、油料及大豆折油共计288亿斤,同比增加43亿斤。2008年我国油料播种面积恢复性增长。初步估算,2008年国产油料榨油可达到190亿斤,比上年增产12亿斤。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预计达到457亿斤,当年产需缺口267亿斤。由于食用植物油国内供给增长空间有限,未来我国食用植物油和大豆进口数量将继续增加,因此,保证食用植物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仍面临很大压力。

3.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总体平稳。今年,随着全球粮食供求形势缓和、原油期货价格走软,以及世界金融危机引发市场需求疲软,主要粮食品种国际市场价格均高位回落。受此影响,国内粮价也有所回落。2008年10月,为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稳定粮油市场价格,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有关政策,先后安排了两批国家临时储存稻谷、玉米和中央储备大豆、菜籽油的收购任务,共计达3050万吨,以引导粮食市场价格稳定在合理水平,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总体来看,目前国内粮价比较稳定。预计后期国内市场粮价将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但不排除出现区域性、阶段性价格波动的可能。

4.目前秋粮收购工作进展总体比较顺利。据统计,截至11月30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中晚籼稻1568.3万吨,同比增加

394.3万吨;收购粳稻624.2万吨,同比增力365.2万吨;收购玉米902.7万吨,同比增加692.1万吨;收购大豆133.8万吨,同比减少9.4万吨。

同时,中央储备和国家临时存储粮收购进度较快。到11月30日,国家临时存储稻谷累计收购629.1万吨,占第一批计划的62.9%;国家临时存储玉米累计收购217.2万吨,占第一批计划的43.4%;中央储备大豆累计收购71.5万吨,占计划的47.7%;油菜籽收购33.4万吨,占第一批计划的55.7%。从市场价格看,国家启动政策性粮油收购后,主产区粮油收购价格有所回升,目前多数地区市场收购价格与国家出台的挂牌收购价格基本持平。

总体看,今年的秋粮收购工作进展总体比较顺利,国家已经确定的各项粮食收购政策措施得到了较好地落实。根据目前收购情况,价格仍有下行压力,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及早研究进一步增加临时收储计划问题,并根据收购进度和市场情况,及时下达后续批次的收购计划,努力把市场价格稳定在国家出台的收购价格水平,满足农民售粮需要。

(二)全球粮食供求形势趋于缓和

1.世界粮食产需趋紧的形势已有所减弱。在经历连续2年减产后,2007/08年度世界粮食恢复性增产。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在世界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引发全球性粮食危机之后,各国对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提高,全球粮食产量提高。2008年度全球谷物产量预计达到22.1亿吨,为历史最高产量。预计期末库存增至3.76亿吨,增幅为7%。其中,全球小麦产量预计增至创记录的6.82亿吨,增长11.8%,为20年来的最大增幅。全球大米产量预计增至4.34亿吨,期末库存也略有增加。全球玉米产量预计降至为7.81亿吨,预计期末库存还将继续下降。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全球玉米消费受到抑制,世界玉米贸易萎缩。2008年度全球大豆产量预计为2.35亿吨,较上年增产1485万吨。大豆价格暴涨,直接促成2008年度大豆播种面积扩大和产量提高。2008年度全球包括大豆在内的七种主要油籽产量预计为4.18亿吨,增幅为6.8%,期末库存预计增长4.9%。

2.国际粮食贸易量基本保持稳定。据美国农业部预计,2007/08年度世界谷物贸易量2.69亿吨,比上年度增加0.1亿吨。其中小麦1.15亿吨,比上年度增加0.04亿吨;大米0.3亿吨,比上年度减少0.01亿吨;玉米等粗粮1.23亿吨,比上年度增加0.07亿吨。大豆贸易量仍保持快速增长趋势,预计达到0.79亿吨,比上年度增加0.07亿吨。由于全球供求形势好转,部分粮食出口国已经放宽或将于近期放宽小麦和大米等口粮品种的出口限制,预计2008/09年度小麦和大米的国际贸易量还将有所提高。

3.世界粮食市场价格高位回落,波动幅度较大。2008年7月份以来,受全球经济形势疲软、商品需求萎缩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均高位回落。12月4日,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市场(CBOT)小麦、玉米、大豆、比2008年6月底价格高峰时分别下降了49.38%、57.78%、51.09%和55.75%,除大豆和豆油比2007年初上涨21.18%和1.99%外,小麦和玉米价格与2007年初相比,下降了1.84%和14.1%。另外,受主要大米出口国(泰国、越南)实施限制大米出口政策及国际金融投机资金流入等影响,今年年初到4月末,国际大米市场价格出现暴涨,4月末泰国大米(5%碎米率)出口离岸价达到了1100美元/吨,比年初上涨195%。随着5月以后主要大米出口国放宽大米出口以及投机资金获利回吐,国际市场价格开始高位回落。12月初,泰国大米(5%碎米率)出口离岸价回落到525美元/吨,比4月末下降了52.27%,但仍比2007年初上涨了72.3%。

从近几年全球粮食生产总体情况看,自然条件状况的好坏仍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主产国受灾、粮食减产,全球供求形势就趋于紧张;主产国气候条件较好、粮食丰收,全球供求形势会趋于缓和。由于全球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粮食稳步增产日趋困难,全球粮食供求形势仍不容乐观。

从目前国际、国内市场的关联性看,国际市场粮价变动对期货市场的影响比较明显,但考虑到我国小麦、稻谷和玉米等三大粮食品种基本能够实现自给,国内粮食库存充裕、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等情况,今后一段时间内,国际市场粮价变化对国内供求影响仍然不大,但对国内粮食市场还是有影响的。例如国际油脂油料价格大幅波动,形成了2004年之后对国内食用植物油业的又一次大的打击,国内中小企业由于很少利用大豆期货套保手段规避市场风险,应对价格快速上涨与下跌的能力很弱,亏损现象十分严重。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下跌,导致了国内大豆市场价格水平下行,东北大豆产区农民收益明显受到影响。

国际国内粮食供求和价格形势变化,给粮食宏观调控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做好当前的粮食宏观调控工作,既要认识引发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波动的直接原因,也要认清全球粮食供求平衡关系仍然偏紧的现实,更要对保证我国的粮食供给安全有清醒的认识。从长期趋势看,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将受到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缺乏和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保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与提高,满足国内粮食消费的需要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篇(6)

随着全球性变暖,地球环境的许多要素也发生了变化,这在艾比湖流域地区反映明显,如湖泊萎缩、河道断流、沙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损等,导致水资源短缺,旱灾、洪灾、雪害、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增加。因此,维护艾比湖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对维护绿洲的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工作组最新完成的一份报告草案称[1],从l860年到现在,北半球的气温已经平均升高了0.4℃~0.8℃,其中的20世纪是l000年来北半球气温升高幅度最大的一个世纪,而l990年~1999年是l000年来北半球平均气温最高的l0年。20世纪的全球气候变暖己成为大气科学研究的热点。王绍武[2]利用中国气温等级资料研究了近l00年中国气温变化规律,表明中国的气温变化与全球有相同的时候,却并不总是一致。近百年来中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3,4],中国与全球气温的相关系数在0.3~0.4之间。中国东北、华北及新疆的变暖可能与北半球一致,新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温变化与全国、全球气候增暖趋势是一致的,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别和地区差别,冬季最为明显,北疆增暖幅度大于南疆。这里将利用艾比湖流域温泉、精河、博乐、阿拉山口、乌苏5个气象站在近40年的气温、降水逐年月资料,用相关分析及线性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艾比湖流域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的趋势。

2结果与讨论

2.1艾比湖流域气候的年际变化艾比湖流域属中温大陆干旱气候,水资源缺乏但较为稳定,生态环境极脆弱,是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立体型的多态气候,自西向东,年平均气温从-3.8℃上升到8.6℃,年平均降水量从228mm下降到104mm,从而形成了山区、平原和荒漠等多种气候态,有利于合理开发多种产业。全球性气候变暖在艾比湖流域反映明显,呈明显变暖和变湿趋势,同时,春季低温冷害、夏季暴雨洪水等灾害性天气气候增多,洪旱频率增大,突发性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寒潮冷空气明显减少,沙尘暴减少。90年代平均气温与前30年平均气温相比,平均偏高0.6℃;20世纪90年代年降水量与前30年平均值相比,平均增长了9.4%。这将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干旱总体特征不会改变,原因是升温导致蒸发增加,可抵消甚至超过降水增加的作用,助于解决干旱缺水的程度。艾比湖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具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各区域振幅变化具有较好的同步性。表1中列出了艾比湖流域三大代表性区域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趋势方程及相关系数,在0.05的信度下,区域内的年平均气温趋势方程的相关系数均通过了显着性检验(t检验),说明了在艾比湖流域的增温趋势明显;山区、平原和荒漠地带年平均气温趋势方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63和0.52;而它们的信度分别通过0.01、0.05的显着性检验。随着气温的上升,艾比湖流域年降水量也有所增加,且各区域振幅变化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除了平原区外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其年平均降水量趋势方程的相关系数很低,不能通过0.05的显着性检验,山区和荒漠区年平均降水量趋势方程的相关系数通过了0.01、0.05的显着性检验。通过艾比湖流域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方程可预测未来50年气温与降水量的估计值。未来50年艾比湖流域降水量的增加比例要大于其气温增加的比例,这表明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对平原荒漠植被的恢复有利。但随着气温的增加地面蒸发量也会增加,因此干湿变化总趋势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艾比湖流域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的核心。水资源的补给主要是山区自然降水和冰川融水。由于气候变暖,艾比湖流域高山冰川融化量增加,水资源的增加将暂时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冰川如长期萎缩,将会严重影响冰川固体水库调节功能,并诱发灾害。90年代以后,艾比湖流域突发性大降水增加,造成洪水频发,1994年、1995年、1998年、1999年、2001年、2002年都出现了“暴雨、融雪型”洪水,这可能是地球气候变暖在艾比湖流域的反映。

2.2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的总体趋势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它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演变,这必然对艾比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艾比湖流域生态用水远远低于国际惯例要求,水资源处于生态环境系统的核心地位。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干湿周期性变化的双重影响,艾比湖流域的降水量普遍有所增加,十分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工程建设,并促进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但由于该地带降水分布极不均匀,造成地表径流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是形成山地、平原和荒漠三大生态环境系统和不宜于人类活动及生物生长的沙漠、戈壁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系统的原初相对平衡状态极易遭到破坏而恶化,又极难恢复或建立新的更加优化的相对平衡状态。特别是最近20年中艾比湖流域气候增暖、增湿,总体上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正效应是:由于开荒造田、兴修水利、营造防护林带、建设人工草地、控制排污量以及立法、执法检查等,扩大和稳定了绿洲;改善了小气候条件;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性能;发挥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增加了环境的人口承载能力。负效应是:由于盲目毁林开荒、毁草开荒、过度放牧、大水漫灌“、三废”增加以及没有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等,造成水量失衡、水盐失衡、水土失衡、自然生态失衡。具体表现为:河流断流,湖泊、水库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和盐碱化;林地破坏;草地沙化、退化;水质咸化、矿化度提高;野生物种减少;大气污染指数上升。总体上说,绿洲化和沙漠化并存。既有人进沙退现象,也有沙进人退现象,在绿洲扩大的同时沙漠也在不断扩大。绿洲与沙漠之间的缓冲带在不断缩小。绿洲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潜伏着盐渍化、沙漠化和污染的威胁,绿洲以外的山地生态环境和平原荒漠生态环境总体上还是平衡失调甚至有恶化趋势。全球变暖对艾比湖水量的增加有密切的关系。未来气候与环境变化对西部经济有重要影响,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未来降水量增加也不可能彻底改变这种状态,原因是虽然降水量有所增加,但由于随着气温的增加,地面蒸发量与植被蒸腾量也会增加,即该地区总的趋势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将来受环境变化最大的是农业与农村,农业问题面广量大。传统农业生产的资源消耗量大,过度开垦、过牧超载等生产方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经济水平,传统农业的抗灾能力很弱,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草原畜牧业尤为突出。必须充分估计未来气候变暖和自然灾害增加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研究分析;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经济全球化模式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随着人们交流模式的进步与发展,信息交换速率及效率都在不断提升,促进了贸易与自由化程度的进步,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经济交流,这种趋势是近些年来经济的重大走势,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的整体对外贸易政策也在不断对外展开,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对外支援政策等,都代表了我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决心与思路。在此基础上,对全球整体的经济形势有所了解并掌握,有利于我国制定整体的对外贸易策略,更好地促进对外贸易的展开。

1国际经贸发展进程中呈现的趋势分析

1.1经济模式发生新变化

在经济发展全新时期,生产力的基础模式得到了基本层面的改变,从这个角度来看,全新型经济将会在未来社会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全新格局中,以全新产业内容及产业类型所代表的生产力模型将会成为最新的主导力量。一方面,新型经济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产业不断自我优化而逐渐升级。从世界整体进步的角度来看,在新时期,各种以云计算技术和AI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型产业在当前经济模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整体的经济进步及发展中,这种全新的经济内容也成为主导力量。以云计算为例,在云计算模式的帮助下,很多行业都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行业生态,改变了行业的整体运行思路。这种理念及状态的应用是新型经济所带来的巨大改变,也将会是全球经济的具体化体现,而且在最新理念的应用中,这种模式在不断创新及发展。

1.2贸易谈判呈现多元化趋势

经济全球一体化是一种未来趋势及有利选择,但是盲目地打破区域壁垒来促进贸易的展开,也是一种空想。从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角度来看,贸易经济仍然在进步与发展中存在一定的自我保护问题。虽然交流的便利及信息的交互已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自由贸易,但是在一些局部问题或者焦点问题上,仍然无法达成共识,很多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这也是限制当前多边贸易进程的主要阻碍。以中韩为例,中国与韩国属于邻国,在整体贸易中一直属于彼此重要的贸易对象,而签署自贸协定有助于两国贸易的继续扩大,也可以很好地促进两国贸易方式的改变。从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以来,双方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总额不断上升,各种间接贸易转化为直接贸易,促进了两国交际方式的转换与发展。就双方的自贸协定签订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如表1所示。

1.3双边、区域贸易发展进程加快

世界格局及经济体制的变化,促进了很多经济转型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贸易或者双边贸易。很多全新的国际经济贸易形势都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整体进步。伴随着国际贸易及国际谈判的全新进步与发展,更多的国家开始在区域经济进步上下功夫,促进了经济的全新进展。以中韩自贸协定的签订为例,中韩两国的产业结构不仅相辅相成,而且地理上相近,历史上、文化上密切相连,因此,中韩两国的共同繁荣也是必然的。在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农业的发展之路必须正确判断对方国家的优势和弱点,并做好应对准备。中韩两国不仅要进行竞争,还要相互补充,充分利用对双方有利的条件,把不利因素最小化。韩国农业的优点是气候和自然条件,缺点是贫乏的土地面积和人力费用。机会因素是内需市场的增长和对中国、日本等国家的出口扩大,但也有与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带来的危险因素。但是,如果对国内各种条件的变化进行具体分析,并利用中国的缝隙市场,完全可以期待扩大对华出口。

1.4服务贸易呈现新面貌

在未来的整体贸易发展中,服务贸易将会是占据比例最大的贸易内容。转化贸易形势、改变贸易内核、成就全新的贸易体制内容,将会使所有国家的对外贸易输出有所改变。从目前来看,服务贸易更多的是以技术输出及交通旅游类服务为主,而信息技术将可能推动服务贸易内容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信息带来的交流及传递便利,都可能使更多形式的服务内容加入当下的国际贸易中,例如基本的医疗教育输出。在全新的形势下,我国已经不断改变当下的对外服务贸易理念,开展对应的论坛及会议,包括如高峰论坛、品牌专题论坛和行业会议等。目前来看,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品牌主要包括电信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文旅服务、体育服务等多种供应模式。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服务贸易将会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也会逐渐成为最为重要的对外贸易形式。

2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相关建议

2.1完善贸易出口方式

国际对外贸易的形式往往取决于国内整体经济形势及自身的产业结构,同时受外部相关因素的影响进而做出调整。从我国的经济角度出发,在具体的对外贸易中,不断地改善并且完善自身的贸易出口方式及形式,才能更好地优化我国整体对外贸易战略选择。在具体的贸易选择中,要注意贸易顺差的问题。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更需要倾向于贸易保护,对本土产业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防止由于外部产品的盲目进入直接破坏我国基本的产业平衡。以汽车行业为例,无论是当前的基本关税或者是企业并购选择,都是对技术壁垒的冲击及产业平衡的保护。一方面,要保证不会由于外部汽车产业的盲目进入破坏我国基础汽车产业的自身平衡;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引入技术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技术水平。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国需要建立完善的对外贸易制度及贸易选择,进而完善我国当前的整体出口方式。

2.2重视技术引入及技术输出

对外贸易的开展,一方面是对国内经济体制的补充及改善,另一方面也是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从我国的内部市场角度来看,两种模式都要兼顾,但是在具体的发展道路中要更加重视后者的使用及发展,以技术引进作为重点行业的重点内容。从经济全球化及亚洲版图的整体战略来看,我国已经开始在经济体制中选择了“走出去”,这也代表我国当前的整体战略选择,已经开始了一定程度的技术输出,这为后续的技术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世界范围内,当前的整体技术环境中,一些工业数据标准都是由传统的西方强国制定。众所周知,工业时代中标准化作业是工业化的基础,而我国的技术输出也有望在后续的技术标准制定中发出声音,这也是技术体系发展的必然。

2.3从体制入手改善对外贸易途径

从当前的整体贸易形势来看,在国际的贸易舞台中,我国的话语权要弱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方面在于我国参与世界整体贸易的时间比较短,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的部分产业技术含量比较低,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代表了在基础国际贸易中,我国处于弱势地位,技术壁垒与基础贸易壁垒也是我国对外贸易展开的两大枷锁。从整体的发展角度来看,这种壁垒是对于本土经济的压制。因此,从管理角度及体制入手是我国对外贸易展开的重要思路,也是促进我国整体贸易进步的重要手段。同样,从WTO组织一系列协议来看,其内容不仅十分广泛而且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如早期的GATT更多的是基于货物贸易诞生,其中更加重视关税避让,在WTO体制下这种模式就不适用于现代国际贸易整体形势。对于我国来说,迎合主流的WTO发展形势与协议内容,强化自身的职责控制,也是对外贸易展开的重要途径。

2.4重视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永远是国际贸易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区域的地理优势及经济互通性,导致在国际贸易范围中,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性最高而且长期稳定,是国际贸易中所有国家都喜欢的贸易内容及贸易类型。从我国对外贸易的角度来看,日韩等国家作为我国近邻,在国际贸易交往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总体来看,区域经济合作对合作双方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会促进双方的经济进步,这也是国际贸易展开的重要途径。同时,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国家建立品牌,提高中小企业存活的可能性,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都是重要的存在。因此,重视区域经济合作,将会是我国对外贸易展开的重要路径。中国的农产品生产虽然实现了整体供求平衡,但高品质农产品的供给还不能满足需求,只能从国外进口。而且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基础,产生了数以万计的高收入家庭,他们追求的不是价格,而是质量。如果韩国生产并出口高品质农产品,就可以扩大对中国的出口。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粮食消费减少,水果消费量迅速增加,蔬菜类消费量也在增加。增加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可能性,如果韩国朝着扩大高品质农产品对华出口的方向发展,主要针对中国大城市富裕阶层和中产阶层确立出口战略,增进中韩两国农业技术合作,将有望取得共赢。而对于韩国来说,中韩的自贸协议签订后势必会促进双方贸易的开展。为此,一方面,韩国应该利用气候和自然条件优势,合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土地,发展特色农业。通过提升本国农产品的质量,来弥补产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强化政府职能,以政府干预行为来进行管控。在FTA背景下,双方贸易情况呈现正向增长,而如何应对这种增长所带来的后续问题,则需要政府进行有力的调控措施,才可以保证市场的稳定性。同时,中韩自贸协定的签订势必会带来双方贸易的快速增长,而在经济视角下,并不是盲目的快速增长就代表了双方的进步,政府通过有效的调控措施,将会让双方的贸易增长处在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并不是简单的经济互补,或者是单方面的销售倾轧,而应该达成合作共赢的目的,这关系到区域经济合作贸易的展开及后续,也同样关系到对外贸易的整体进步及发展,这也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

3结语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及贸易呈现出新形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的对外贸易状态,促使国内在策略选择上必须适当创新,以满足社会及全球范围内对这一贸易形态的新需求。在全新的技术背景下,国际贸易也呈现了全新的模式及内容,为了更好地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位置,我国需要对国际贸易形势有着足够且清醒的认识,进而确立有效的应对策略。因此,本文对国际贸易形势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且提出了我国整体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调整建议,以期提供借鉴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穆明辉.浅谈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9(30):23-24.

[2]严信.关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分析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探讨[J].消费导刊,2019(20):196-197.

[3]夏一凡.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中国商贸,2019(16):88-89.

[4]李铃静.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3):222,224.

[5]王茜.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知识经济,2019(2):48-48.

[6]穆明辉.浅谈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全国流通经济,2019(30):23-24.

[7]杨振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1):55-57.

[8]牛志伟,邹昭晞,卫平东.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变化与中国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选择[J].改革,2020(12):20.

[9]沈慧.国际经济新格局下我国对外投资的战略选择[J].市场周刊,2020(5):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