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全球经济发展

全球经济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4 17:23:05

全球经济发展

全球经济发展篇(1)

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各国又该如何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民族工业机器设备、技术工艺落后,生产效率、管理水平低下,各国要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考虑

到本国的经济现状,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关系,权衡利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参与战略和对策选择。当务之急是要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参与国际分工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紧密结合起来,

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国内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承受能力、应变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还要在推进金融和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强有力的调控体

系,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

1.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去。经济全球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时代的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消极回避或抗拒这一潮流既不现实也无可能,最终受损的只能是自己。面对

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中国家惟一的也是正确的选择是积极参与,依靠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力量,以充分享用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提供的有利条件,尽快走向世界经济的前沿,改变自

身的不利处境和边缘化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开展“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集体应对全球化。单个发展中国家力量单薄,声音微弱,实力根本不足以推动不利于自身的全球化规

则的制定。为了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发展中国家要敢于、善于对现存的不合理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有理、有利和有力的斗争,迫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削减发展中

国家债务,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和技术。

2.维护国家经济,保证经济安全。全球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经济是否稳固和国家经济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强

综合国力是发展中国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是坚持扩大开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要在加速本国科技进步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不合理的

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结构。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与此同时,要

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发展中国家还应进一步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组织或参与它们的活动,争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

3.大力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当前,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但这种升级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发展中国家两大历史任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发展

中国家在处理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时,必须注意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

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4.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是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之前,首先着眼于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是较为实际、较为稳妥的做法。由于地区经济

一体化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因而具备包括利益分配在内的明确的游戏规则,有较完善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对较好的保证。同时,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为发展

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有利条件,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巩固的大后方。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选择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地区经济合作既可以作

为发展中国家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初始或过渡阶段,也可以用来抵御发达国家的经济冲击。

二、经济全球化概述

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

。它是世界经济规律的体现,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不断朝横向和纵向扩展为全球性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各国和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各

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成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

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广大发展中国

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并

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

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

三、结束语

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许多的学者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经济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要切实加强自

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和风险,有学者提出建立新的经济金融秩序与制度,防止或降低世界经济金融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冲

击,在地区范围内,考虑创建地区性货币基金组织等应对之策。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国际组织应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

护自身的利益,推动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改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参考文献:

[1]马杰.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伍贻康.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4.

[3]张家哲.全球化和发展问题.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5.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关系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决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无异于一把“双刃剑”,既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大好

全球经济发展篇(2)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世界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本文主要探讨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从不同方面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应对措施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通常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资料等活动的全球化,使全世界经济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也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深刻影响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正因为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经济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所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是众多国家需要面临的经济难题,中国也不例外。基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历程,目前已走在改革的深水区,经济体制改革尤为重要的发展阶段,因此探讨分析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影响和深度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艰难历程中,中国一步一步走向对外开放的道路,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了许多发展活力,但是其作用和影响力相对较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经济加快了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引进外资、发展简单加工制造业,而是在资金、投资、生产资料等多方面的活动中积极参与,与世界经济日益接轨,同时也加强了与各国经济往来沟通的联系,成为全球生产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国家。搭乘经济全球化的顺风车,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影响力,是中国经济发展在新世纪迈出重要步伐的表现。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中国经济的鼎力支持,中国经济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是当前世界经济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有利于中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基础基于全球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由此要求经济的发展更多是有市场经济自身发挥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的深度和广度。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下,中国经济发展要更多的注重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从外部环境方面要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避免出现改革进程缓慢,政府在经济中管理过宽。加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竞争,有利于中国经济尽快走出去,避免陷入改革陷阱,同时也是顺应时展要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必要措施。

三、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进一步加大贫富差距,威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经济全球化中倡导积极竞争,讲究优胜劣汰,给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扩大开放的中国吸引了许多外商投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技术、新思想等新鲜事物,给中国本土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竞争激烈,使得中国本身已有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由此可能会引起收入差距过大、人民生活水平参差不齐、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对于年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威胁,需要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广泛关注,并积极采取相应举措调整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给我国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更大挑战

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尚不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大挑战。在西方国家日益成熟的创新发展模式下,中国微观企业创新驱动能力不足,难以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同台竞争,会进一步挫败中国企业竞争力,难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经济转移,中国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低端、无附加值简单加工的劳动密集型聚集区,威胁自然环境的同时,也不利于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全球化虽然带来了资金、技术的交流,但同时也加剧了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限制。

四、中国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

(一)政府政策方面

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各项挑战,政府政策制定方面需要诸多努力。首先,应当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从顶层设计方面,限制政府活动,避免政府过多干预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继续推出经济开放区的开放优惠政策,吸引外国资本注入的同时,为我国企业发展走出去提供广泛平台,扩大开放领域和深度。最后,加快完善我国贸易政策法规,规范国内市场准入原则,促进良性竞争,同时积累外贸摩擦处理经验,为应对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做好准备,减少我国企业商品走出去遇到不公平待遇的损失。发挥政府政策的规范性作用,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竞争中,有利于提高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国际地位。

(二)微观企业方面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应该表现出积极参与的姿态。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更要注意自身的发展契机。一方面,企业应该从各个方面增强自己参与经济竞争的实力,这样才能更有自信的站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比如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改善服务态度、专注产品质量等方面,为跻身于世界知名企业而努力。另一方面,企业在积极引进外资、学习利用先进技术的同时,更要找准自身定位,汲取先进经验,改善自身不足之处,为企业发展走出去积累经验。微观企业的主观努力发展,是决定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恿Γ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文化觉醒方面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生活方面的冲击,也给中国国人以强烈的经济文化冲击。外来文化给本土文化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与本土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适应的过程,是中国迈入世界经济大门的重要表现。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众多影响,是继续坚持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西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给中国经济发展严重冲击,在此关头,中国人民需要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影响,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觉醒,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侵扰。

依据本国国情,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发现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从政府政策、微观企业、文化觉醒三方面积极措施积极协作,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施咏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J].国际经济观察.2006,(1)

全球经济发展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中国经济发展 分析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这是毋庸置疑的。实行改革开放,利用国际资本和市场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这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安全带来的风险就是其次要方面。因此,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既要抓住机遇获得更好的发展,又要注意防范发达国家试图进行的意识形态的渗透,防范经济和社会双方面的风险。

一、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这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就是逐步融入全球化的三十年。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运用政治导向进行引导,使我国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的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

(一)为我国对国内外两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供了条件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促使世界各国频繁的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各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促使世界格局由各自为政转变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都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互补。我国的市场规模巨大,发张前景广阔以及劳动力偏低的优势日益凸显,同时对国外资本以及先进技术的引进,优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使我国的经济不断的获得发展和壮大。

(二)提高了我国国内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许多的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子公司,或者与国内的企业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合作,这都使我国国内的企业能够直接接触到最为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模式,促进了我国国内企业对技术的升级及研发,刺激我国国内企业不断优化自身的管理模式,向世界看齐,使我国国内企业的规模和水平都获得了飞速的提升,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为我国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的。亚洲“四小龙”的腾飞就是充分利用外来资源使自身获得飞速发展的实证。西方发达国家的优势在于其强悍的研发能力,但是过高的劳动力成本高无疑给其生产造成了不小的阻力。此时,劳动力资源充沛且素质精良的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吸引力无疑就是巨大的。在其进入我国市场时就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模式,大量的资本也相继涌入,助力了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同时,加入经济全球化也使其他国家的市场对中国进行开放,有利于我国国内的企业走出国门,与其他国家在技术及管理经验上进行学习,提高进行技术及管理模式创新的能力。

(四)为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市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陆续出台,我国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大批的人才相继涌入我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大批优秀人员出国进行深造,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学成归国后成为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国内的市场和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往通过封闭市场保护国内产业的做法已经不可能继续使用,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我国国内的企业面临巨大的冲击。对于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采用贸易壁垒进行保护的做法也不是完全保险的,况且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国内的市场势必要全面开放,如何保护民族产业,就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第一大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必会造成金融的全球化,中国也肯定会被卷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国际资本快速流动,短期资本占上风,因其极强的投机性,势必给各国的经济带来巨大隐患。一旦短期资本因某种原有大规模撤出,那么肯定会导致货币和金融危机的发生。杜绝此种情况在我国发生,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的第二大挑战。

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的经济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每天无数的商品和生产要素都在各国之间进行着大规模的流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影响着世界,世界也影响着中国。一旦发生国际性的经济波动亦或是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即使我国的经济结构毫无问题,因为人们心理的因素,我国的经济也势必会产生波动,更不用说如果我国的经济结构存在隐患时,其后果一定是不堪设想的。完善我国的经济结构,努力防范世界经济的不良影响就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提出的第三个挑战。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才是使中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正确途径,任何反对经济全球化的言论或者行为都是不合理的。只有积极的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利用其为经济发展提供的便利条件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才能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杨柳.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J].企业家天地,2012,(6):89-90.

[2]金欲立.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5):67-68.

全球经济发展篇(4)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    中国    外贸 

    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经济、科技、政治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进入21世纪,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性,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相互依存。对于经济全球化,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出自各自的利益有许多赞成或批评的意见;尽管经济全球化的规范和完善还有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也使我国更加充分地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种多样的。2000年11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界领导人峰会午餐会上发表演讲,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观点:必须看到,现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仍是相当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许多文献指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出口市场更加集中,与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目标相矛盾。(2)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产生消极影响。(3)环保产业和绿色产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外贸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目前,许多人都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我国出口、外贸、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然而,事实一定如此吗?

    经过加入WTO后的这几年的发展,事实证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并非全部都是不利影响。主要有三点原因:(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利用外资的机会,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1979-1982年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迅速增加,1997年达到452.5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超过英国、法国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20年中国共吸引30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使我国能够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从而加快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2)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众多技术领域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甚至在一些技术应用方面能够与世界同步,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全球化以及相关的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将使科技人才的全球化科技活动日趋活跃,使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科技活动加速发展,使国家之间的全球化科技活动不断深入,使民间的全球性科技交流得以加强。经济全球化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3)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发展扩大使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得到巩固和加强,在某种程度上可对贸易保护主义起遏制作用,有利于维护良好的贸易秩序。据世贸组织的一些专家估计,世界贸易量每年增长将达到2000亿美元。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在遇到贸易争端时,企业还可以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公平!合理地解决与其他世贸成员的经贸摩擦。

    从上文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多面的,有利也有弊,但是在应对这些机遇与挑战的时候,我们尽量将利益调整到最大化同时将弊端降低到最小化,从而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时,我们做出的具体措施如下:(1)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机遇,一方面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通过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其升级换代,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来,通过进一步发展来参与国际竞争。中国毕竟是一个人口大国,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劳动力优势。(2)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不断促进和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   (3)将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以贸易为先导,认真实施“走出去”战略,以适用技术通过一定规模的境外投资和境外加工贸易,充分参与世界经济分工,成为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获取最大规模的比较效益。尤其要重视与世界跨国公司的合作,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4)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全面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出口、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例很大。这是一个国家的实力所在,是我们发展的方向。

    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贸易的发展有弊的同时也有利呢?我们有以下的数据支持(这里主要只介绍外贸方面):贸易额增长是对外贸易发展最直观的表现。二十年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324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4.77%,在世界贸易中的位置由第32位跃升为第10位。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的服务贸易也有很快增长,1985-98年,服务贸易额以年均19.3%的速度增长,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份额由6.9%上升到13.74% 。

    所以,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仅是弊,同时也有利。只要我们通过合适的方法降低风险,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完全可以通过经济全球化这个契机,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松涛:《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历程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的若干思考》.《1999年中国经济年鉴》.北京 中国经济年鉴社,1999年.第828-835页.

全球经济发展篇(5)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产业转移 发展思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产业格局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逐步形成。发达国家(地区)在继续向外转移已经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出现了不同产业的梯度转移向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全球布点,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研发、采购、营销等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等新特点。利用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根据自身生产要素的积累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调整承接产业转移思路,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产业转移理论

国际产业转移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是产业由于资源、市场需求或竞争比较优势的变化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由于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无法在全球范围自由流动,世界各国在经济技术发展上的不平衡以及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各国在产业结构发展阶段上存在相对差异,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了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开拓市场,而选择将其生产加工环节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国际产业转移很早就引起学者的注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学者也越来越关注,提出了多种有关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较早形成理论的当数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1960年提出的“雁行形态理论”[1],这一理论提示了后进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实现结构高度化途径。赤松要对日本棉纺工业从进口发展到国内生产,再发展到出口的历史性考察,认为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使其产业相继更替发展。

美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提出“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弗农认为产品循环模式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密切相关,工业先行国的产业演变结构模式要与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并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来实现本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国际一体化,这种产品左右顺序是“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进口+更新产品开发+……”

2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目前,世界已经完成三次产业转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美国将淘汰的钢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日本等国,成就了日本经济的辉煌;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60~80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东亚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亚洲四小龙”;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80~90年代,发达国家又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至中国东南沿海,成就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当前第四次产业转移与前三次都不相同,受到新型国际分工的影响,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2.1 国际产业转移由产业的梯度转移逐渐转向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转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后,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制造业生产能力,技术研发、创新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在生产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资源的最佳配置,必然寻找成本最低的国家和地区去生产。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不同产业上,而且也体现在同一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上,这样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就不再局限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这种梯度性转移,而且向产业链两端即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价值链各个增值环节进行转移,在全球范围配置到满足其需要的最佳区位。

2.2 国际产业转移模式中外包形式的作用突显

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以实物资产转移为主要特征的FDI,即国际直接投资;另一种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服务业作为转移内容,以外包为主的转移方式。近20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推动下,FDI呈迅猛发展势头,极大地促进了生产资本的国际化和全球要素分工深化,也加快了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生产体系的建立,成为国际产业转移最重要的手段。这种方式的产业转移主要还是以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为转移内容,并出现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过渡,产品生产也逐步向本土化生产过渡;外包是指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设计活动,分别转包给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或专业化公司去完成。这样不仅减少了固定投入资本,而且达到了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近年来,外包从服装、国际工程承包等传统领域加速向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扩张。特别是服务外包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程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21世纪初,由于大批高科技企业的参与以及外包的方向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外包逐步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生产组织的一种新兴主流方式。

2.3 国际产业转移中跨国公司的控制能力更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与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刺激了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跨国公司的海外规模呈现出加速扩张的态势。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截至2004年,全球跨国公司超过了6.5万家。1990年~2004年,全球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增长3.26倍,而同期全球GDP(现价)仅增长1.8倍。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50%的国际贸易、90%以上的国际直接投资、8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和专利权[2]。经济全球一体化及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逐步形成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依托全球资源,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以最优的方式配置于全球市场,充分利用各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通过这种价值链的全球拆分,占据了采购、研发、加工、品牌和市场的各个环节,对世界经济和产业转移的承接地经济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了。

2.4 国际产业转移中区域性的产业集聚日益明显

从概念来讲,产业集聚是指某一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它侧重于某个产业区域分布与工业整体分布的对比,描述了某个产业的空间分布状态[3]。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集中于某一地区,许多相关企业和机构融成一个整体,形成成熟的社会网络结构,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在国际分工中获得优势地位。在新的一轮产业转移中,跨国公司产业集聚现象越来越突出,国际产业转移中出现了产业供应链整体搬迁的趋势。在产业链条较长、中间品交易量大,上下游联系紧密,配套企业关联性强的汽车、IT、生物工程、装配制造业等,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2.5 中国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地位越来越受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国际转移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食品、低端的消费类电子行业为主。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换技术”方针的确立,外资投资开始大规模进入我国制造业,提高了我国家电、装备制造、通讯设备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使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地,被誉为“世界工厂”。但随着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的逐步丧失,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不少劳动密集型领域的外资并没有投资于等待转移的中西部地区,而是转向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这些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也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业转移中,对中国的国际产业的地位带来较大的挑战。特别是拥有廉价而优质劳动力资源的越南、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等国和在文化兼容性较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尤其是IT软件外包业务上世界领先的印度。

3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对中国的利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于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巨大市场潜力和良好的投资预期,成为吸纳国际产业转移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经过承接前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中国不仅扩大了出口规模,而且改善了商品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但也存在着外国直接投资领域不均衡、国内资源和环境负担较重,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较高,产能过剩较严重等问题。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来临之际,对利弊进行分析,有利于提出应对之策。具体的利弊为:

3.1 加快技术进步,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外商直接投资从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会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级,带动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国际产业梯度转移转向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转移,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使之不得不选择加速其产业甚至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速度,不仅将加工组装环节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而且将配套零部件生产、物流、营销、研发的外移。这会带来采购、研发、品牌等的本土化,促进我国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促进出口竞争力。

3.2 外包的快速发展带来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全球的外包开始从服装、国际工程承包等传统领域加速向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产业扩张,已经覆盖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金融保险、软件开发、工程咨询、资本管理等广泛领域,外包逐步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这对于改造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业,通过外包方式将生产业从内部独立出来,促进制造业转型,提供历史性的机遇。

3.3 产业转移的区域集聚能够提高我国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低一直是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在制造业显得尤为突出。盲目投资,低水平、低技术含量产品比重大,小规模企业过多进入,导致价格战、促销战横行,拼资源、拼消耗求生存。通过利用产业转移的区域性集聚的趋势,能够加强产业横向、纵向联系,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3.4 资源的全球配置增加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难度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全球配置,使跨国公司通过对产业的增长潜力、盈利能力等市场信息的判断,进行产业转移,实行全球资源配置,这超出了国家行政力量所能控制的范围。这会加剧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偏差和外部依赖。从目前跨国公司投资集中的行业不少是产能过剩的部门,致使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助长消费品工业过度扩张和工业部门的重复建设。这会导致我国资源配置扭曲,从而使产业政策失效。

3.5 外资垄断性并购将危及我国产业体系的安全

近年业,国际产业转移以直接并购我国企业方式,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案例逐渐增多。并购后往往终止被并购企业运营,达到消灭竞争对手、获得国内市场份额,或变成其下属加工企业,没在知识产权也没有核心技术。外资企业的覆盖率惊人,如现在轮胎行业80%是外资、汽车品牌80%是外资、平板电视70%是外资、外资在医院和零售市场分别占据47%和52%、计算机操作系统95%是外资的[4]。此外,外资还大举进军流通、粮食、棉花、矿业等领域进行垄断性并购。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品牌及规模的优势,掠夺性定价、独家交易、附加不合理条件等损害了企业和消费者利益,也危及到部分行业的自主发展和产业体系的安全。

3.6 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将产生“挤出效应”

国际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是为了降低生产交易成本,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要服从其全球战略和整体利润目标。出于维护竞争优势的考虑,往往对技术日益成熟与扩散,特别是市场相对饱和,转入成本竞争的进行转移。因此,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是相当有限的。跨国公司将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成套设备等掌握在母公司手中,又给产业承接国设置较高的进入壁垒,产生了“挤出效应”。

4 中国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面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需要认清新趋势、新特点,分析中国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对当前产业政策进行梳理,重点突出创新能力、节能低碳、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提出我国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4.1 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为了确保我国企业、产业能够掌握自主发展权,必须将产业转移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摆脱产业核心技术上的外部依赖状况。长期来,中国对于外国公司采取“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不可否认,在当时科技实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市场为条件,引进资金和技术,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提高产业结构,带动出口增长等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引进技术与技术创新之间没有必然逻辑联系,引进外国公司的技术多是属于成熟步入成本竞争阶段的技术,再加上中国企业对成本领先的路径偏好,用即依赖引进技术,利用廉价劳动力等资源优势获利,而没有通过技术创新获利的意识,使得我国缺少核心性、关键性技术,被动接受产业转移,长期固化国际产业分工的低层。最终结果是,市场让出去了,原有技术丢了,新的技术又没有实际掌握。

要破解这个问题,途径就是创新。创新分为原始性创新和引进再创新两种,其中引进技术经消化后的再创新更具现实意义。一是要充分利用当前产业转移新趋势,跨国公司在全球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产业转移,品牌、研发中心纷纷落户中国的情况下,通过引进技术的适应性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实力和能力,大力推进信息化,推动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高新技术领域产业的成长;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投入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我国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培育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打破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技术壁垒。三是完善鼓励自主创新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创新平台。

4.2 以“节能低碳”为核心,积极发展新型重化工业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国家,无一例外都经历了重化工业的过程,小的经济体可以通过进口来解决重工业产品,而大国经济体必须有自己的工业体系。随着国际产业转移中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梯次转移,21世纪初,资本密集型尤其是重化工业的转移开始加速,近几年中国工业的重型化特征较为明显,中国进入了另一波出口扩张期,主要产品是资本密集制造业的产品,如机械、电子、化工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

但随着中国重化工业的发展,中国开始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一些资源如铁石矿、石油、天然气等对外依赖严重,已经影响到了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中国当前一是要转变生产模式,通过大力发展节能低碳的高新技术,加强对重化工业的渗入、融合和改造,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等充分发挥的新型重工业化之路;二是要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结构的国际化,充分利用国际化资源进行本地化生产;三是通过政策引导、法律规范并结合经济手段如碳税和财政补贴等,来刺激低碳经济的发展,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行循环经济。

4.3 以“协调发展”为核心,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发展,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较完整的产业结构和较强的配套能力,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也是流向制造业。但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制造业企业,大多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部,即制造环节,而附加值多集中于两端,即设计研发和销售环节,多是掌握于跨国公司手中。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格局,外商拿走大部分利润,而我国企业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取得的只是低廉的加工费。近年来,石油、矿产等原材料市场价格暴涨,人民币的升值,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进一步挤压制造环节,“世界制造工厂”的地位处境艰难。

服务业的转移成为当前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而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也大大提高,银行、通讯、保险、证券、租赁、专业服务等行业随之成为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热点领域,这对于改善中国工业发展模式而言是一个较好的契机。如何协调发展,处理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促进关系,是问题的关键。具体而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业,我国第三产业市场化程度低,内部结构升级缓慢,主要症结在于生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金融保险、物流、科技开发、信息咨询服务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原因。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快服务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条件,消除体制障碍,促进现代服务业在中心城市的较快发展;二是引进竞争机制,有步骤地开发金融、保险市场,进一步鼓励规范证券业的有序发展;三是发挥比较优势,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特别是利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后,中国工程师的成本与西方国家巨大的差距,来承接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研发产业转移;四是完善产业链,增强中国内部配套能力,鼓励跨国公司逐渐向采购、管理、研发、品牌运营等领域扩展;五是发展现代外包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鼓励本国企业承接国际外包业,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4.4 以“可持续性发展”为核心,推进产业转移的双向移动

中国经济发展资源瓶颈尤其是能源瓶颈的存在,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劳动、资源密集型企业面临前有这些“拦路虎”,后又有东南亚新兴国家这些“追兵”,如何倡导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合理开发资源,在产业发展中就是要提倡中国产业的适度外移,参与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大力拓展中国能源性产业的国际空间。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与国际产业转移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吸引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我国稀缺要素,也有利于我国劳动力等充裕要素的输出,实现产业转移的双向移动。因此要逐步放松对生产要素的各项行政管理制度,加强跨国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为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创造条件。同时要制定和完善中国产业外移的法律和制度,重视产业外移载体的建设。中国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外移,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要鼓励已经拥有核心技术的、符合条件的中国企业到发达国家去投资办厂,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实施反梯度转移。最后更要鼓励企业寻找要素成本更低的投资洼地,向交通条件好,经济发展处于低梯度水平的中西部地区乃至成本更低更具有优势的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国家(地区)转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奇. 产业经济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相关年份整理.

全球经济发展篇(6)

在土地、环境、劳动力成本及政策的压力下,东南沿海庞大的制造业群体,正在艰难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调整的一部分,一些低端制造业或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正在向其他地区转移。这种转移正在制造新的环境灾难。

珠三角地区正在出现这样的案例。在广东,有一个“清远现象”――近两年,清远GDP以超过30%的速度发展,去年更创下GDP、外贸出口、固定资产投资等7项重要经济指标的全省第一。近3年,清远引进投资项目1600多个,合同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成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榜样。

然而,如果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清远现象”是一场环境灾难。清远本来有广州“后花园”之称,清远的山林被视为广州的生态屏障。但今天,清远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据报道,距地处清远高新科技区的陶瓷工业城几公里处,便可以看到附近的山头被厚重的烟雾所笼罩,园区内,陶瓷厂排放的气体散发出浓烈气味。一位当地人说,陶瓷厂在这里落户,除去空气中的怪味道,“连水的颜色都变了,吃水都要到山里取”。而清远计划3年内引进300条陶瓷生产线,生产线全部落户后,将解决3万人就业,年产值达80亿元。

显然,“清远现象”并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典范,而是过去20多年珠三角发展模式的翻版――以廉价土地吸引投资,以牺牲生态环境的方法换取高经济增长率。

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的现象并非广东独有。资料显示,去年江苏省内外共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2120个,项目总投资769.2亿元,苏北实际引资额321.3亿元。但在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的过程中,带来了不少的污染转移,在转移的项目清单中,化工、印染、金属电镀等污染较重的行业占有相当比重。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近年,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省份的高污染企业纷纷到安徽、四川、贵州等西部地区落户,造成当地环境污染。

污染转移已受到各方关注,但如何解决则是一道难题。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不发达地区要发展经济,发达地区要转移产业,这使得中西部地区必然要经历一轮污染转移的过程。

中央打击楼市投机的细则出台

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九部门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并根据房地产市场的新情况对部分政策措施作适当调整,出台一系列细则。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从2006年6月1日起,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考虑到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需求,对购买自住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仍执行首付款比例20%的规定。调整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为进一步抑制投机和投资性购房需求,从2006年6月1日起,对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取得的售房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购买普通住房超过5年(含5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免征营业税;个人购买非普通住房超过5年(含5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售房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税务部门要严格税收征管,防止漏征和随意减免。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上述比例的,必须报建设部批准。这一系列措施出台,可以看出中央这次调控房价的决心。但由于以上措施中没有提到廉价土地供应这一根本问题,所以调控结果有待于观察。

中国产煤370亿吨,资源消耗量2000亿吨

相比中国绝对意义上的能源短缺,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更可怕。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煤炭企业的资源回收率平均只有40%左右,小煤矿的资源回收率更低,平均只有15%,与国际上产煤国家一般都在60%以上、高的可达到70%到80%相比,资源浪费十分严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4年,我国累计产煤约370亿吨,煤炭资源的消耗量却超过1000亿吨,有人估计可能超过2000亿吨,即使按1000亿吨计,也至少扔掉了630亿吨煤炭资源。按2005年的全国煤炭消费21亿吨左右和国际平均采煤回收率计,被扔掉的煤炭资源至少仍够我们再用十多年。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王显政日前表示,我国煤炭资源回收率低,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煤炭赋存条件较差。二是对煤炭资源珍惜程度不够。一些大矿吃肥丢瘦,浪费资源;许多小矿乱采滥挖、破坏资源。三是政策因素。目前我国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是按产量计征,平均费率(矿产品售价与税费比率)为1.18%,而国外为2%-8%。计征方法不当和费率过低不仅造成国家利益受损,而且导致产业进入门槛、办矿标准过低。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个因素中,只有一个是客观因素,两个是人为因素。

资产管理公司在国企改造中“投机”受到指责

与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债务问题正成为东北国企改制面临的最大困难。哈尔滨市国资委常务副主任朱海坦言:“从某种程度上说,与资产管理公司打交道可能是我们今年最主要的工作。”在大部分国企无法短时间内回购全部债权的情况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却有着尽快实现债权的工作压力。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除了传统催收、债务重组等方式,也包括对债权的再次拍卖出售。而相当多的“二次债权购买者”以极低的成本取得巨大数额的债权,再以此向法院提讼,用法律的强制手段实现债权。朱海表示,“许多从资产管理公司购买债权的人根本就是在投机,完全不是为了欠债企业的重新发展,只是为了以小博大实现债权,对欠债企业的职工更是不管不顾。这已经成了获取暴利的最快捷方式,一些人和境外资本就专门盯上了从资产管理公司购买欠债国企的债权。”除了将部分债权推向社会公开拍卖外,资产管理公司也出现了直诉法院强硬讨债的情况。对于目前部分国有企业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务纠葛,国家发改委研究人员高梁认为:“资产管理公司这种做法只会使国企改革问题更加复杂。”他表示,对国企改革,国家还是应当不断完善与之配套的扶持政策,解决国企债务问题应当通盘考虑,不能仅仅从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利益考虑,“应当缓几年”。

高盛称目前已进入超高油价时代的早期阶段

高盛董事总经理穆尔蒂近日在科威特一个能源论坛上表示,原油价格可能在发生重大供应中断事件时超过每桶100美元,他说:“如果真的某石油出口大国出现严重供应中断,则105美元的预测将被证明是保守的。”穆尔蒂说,高盛在2005年3月每桶油价将介于50-105美元区间的预测时,油价盘桓在55美元附近。目前纽约和伦敦市场的原油价格超过70美元。另一些能源专家表示全球油市基本面指向能源价格整体趋升,因需求成长步伐超过新增供应。摩根大通证券的能源研究主管斯巴克特表示,市场基本面指向未来数年油价重心上移。“世界上易于开采的原油越来越稀罕”,而边际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其他与会代表称,考虑到全球石油需求旺盛并趋于逐年增长,尤其是来自于中国和印度的需求非常强劲,全球油市的基本面显示油价可能进一步攀升。穆尔蒂最后判断,“我们认为,石油市场已进入一个将持续多年的超高油价时期的早期阶段。”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官方机构对于油价上涨的可能性仍然估计不足。

有色金属供需缺口扩大将成为长期趋势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近日编写完毕的《有色金属工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透露按目前消耗计,未来15年我国有色金属的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有鉴于此,国家将从地质勘察和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两方面入手,加强科技创新。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预测,到2020年我国矿产资源需求量分别为:铜650万吨,铝1440万吨,铅260万吨,锌500万吨,十种有色金属总量为3000万吨。2005年我国铜产量的70%、铝和铅产量的50%、锌产量的20%是靠进口原料生产的,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矿产进口国,对国外资源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必将对国家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在矿产资源短缺的同时,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损失大、浪费严重、生产经营粗放,也是有色金属供需缺口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有色金属的采选回收率仅为60%,比发达国家低10-20个百分点。为缓解有色金属供需缺口扩大趋势,国家将从地质勘察和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两方面入手,加强科技创新。到2010年,老矿区、重要矿集区的地质勘查要取得重大进展,实现资源储量增加;矿产资源利用率要在目前55%-60%的基础上提高3-5个百分点。到2020年,要做到资源储量保障程度显著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再提高5个百分点。

北京取消便道停车位再次暴露公共政策漏洞

近日,北京市有关部门宣布,将逐步取消78条主要街道的停车位。据悉,此做法今后还将推至全市,达到所有人行便道内、交通主干道内不停机动车。北京市此项政策遭到了来自《人民日报》的文章批评。《人民日报》质疑,取消停车位真能缓解交通压力吗?首先,取消道路停车不仅不能疏堵,可能还会添堵。道理很简单,到了目的地如果可以就近把车停在便道的车位,就可以尽快给主路腾地。可路边车位取消后,驾驶人不得不降低车速、左顾右盼地满大街找车位,反而会增加拥堵。其次,此举还有悖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宗旨。据说北京交通部门开出的药方是:取消便道停车后,所有车辆必须停到合法的停车场库。此大手笔作为一种理想不错,但我们不知道,260多万辆机动车,全市要拿出多少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建设停车库?现有的便道资源闲置不用,去建停车楼库是不是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三,这一典型的为解决一个矛盾而不计其余的政策,负面的后果可能相当严重。首批78条干道几乎包括了北京所有繁华地区,街道两旁商铺密集。今后开车族在找不到停车位的情况下必然减少到马路周围的商铺吃饭购物。事实上,此类限制性的措施,从来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之道。我们到欧洲巴黎、伦敦看看,车辆都比北京多,绝大部分马路的两边都允许随便停车,为何人家的交通秩序依然井井有条?真正的问题是北京当地对于城市交通管理能力的提升。可以预见的一个事实是,取消便道停车位,将使得北京的交通更堵,当然,在“红线”越多的时候,犯规的人也就越多,罚款也就越多,虽然有关部门从来不清晰地披露数十亿元交通收费的去向和用途。

阿塞洛借力俄罗斯钢企来阻击米塔尔

欧洲钢铁巨头阿塞洛近日让人吃了一惊,它宣布了一项阻击世界第一大钢铁企业米塔尔(Mittal)的计划:与俄罗斯亿万富翁莫尔达索夫的钢铁企业合并,重新创造一个新的世界第一大钢铁企业。此前,米塔尔一直在争取敌意收购阿塞洛,而且已经非常接近目标。如果阿塞洛的计划成功,将创造一个年产量7000万吨、销售额590亿美元的钢铁业巨头。阿塞洛的董事长约瑟夫表示,与俄罗斯北方钢铁的合并强于与米塔尔的合并,因为米塔尔是一个根植于印度的企业,而莫尔达索夫是一个“真正的欧洲人”。阿塞洛的领导层甚至表示,米塔尔的敌意收购是阿塞洛追求与俄罗斯企业合并的催化剂。如果获得超过50%的投票支持,这一建议将在7月底完成。对此,米塔尔做出了严厉的批评,“阿塞洛的管理层又一次基于个人的利益卡片率来操纵股东们的行为”。尽管目前还存在米塔尔收购阿塞洛的可能性,但是新的合并计划使这种可能性大大减小了。一些分析家认为,考虑到米塔尔集团和俄罗斯近年来不太顺利的关系,俄罗斯企业将更加愿意阻击米塔尔一把,把阿塞洛拿下。当然,除了政治上和感情上的考虑,俄罗斯企业也有生意上的考虑来阻止米塔尔的计划,与其让米塔尔变得更大,不如打造一个超过米塔尔规模的企业。

全球经济发展篇(7)

[论文摘要]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发展成不可逆转的事实。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民族地区应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加快制度创新,对外开放,加大投资力度等,逐渐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思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民族地区应尽快顺应全球化的潮流,抓住机遇,转变发展战略,使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经济不断的相互交织,相互融合,逐渐形成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货物,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诸如科学技术,人才教育,文化都会受到很深的影响。 

从科学技术上来看,与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其存在的差距很大。全球化带来了科学技术,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发展机会。但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不可全部照搬西部的发展模式。因此,民族地区应立足于当地,创建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在不需大量资金的事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如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产业。只要从此方面解决这一问题,再加上好好利用全球化所带来的科学技术,民族地区的发展会在短时间内赶上并超过东部地区的发展。 

从人才教育方面来说,全球化给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在当今知识经济形态下,知识人才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地区带来了机遇,新的观念也随着全球化进入了民族地区,重视人才培养,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民族地区只有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接受新观念,重视人才教育,那么,才会在一些领域有所突破。 

从文化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对于民族地区在改变观念,制度完善等方面都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文化因素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新观念应结合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心理等因素,而且也应当重视民族地区文化所特有的价值观,道德观。在民族经济的发展中,民族文化功不可没,但民族文化的发展既要有全球化的带动,又要保持其民族特性。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西部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事实上,西部民族地区要发展,人才、科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并且,经济全球化并非是经济上的世界一体化,相伴发生的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经济全球化并非都是福音。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我国面对的是全球化下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竞争。尤其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必须站在新的发展战略上,解放思想,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使之融入全球化的体系之中,抓住全球化的机遇来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当今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经济全球化导致了竞争的日益激烈,民族地区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发展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民族地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水平总体不高,这进一步影响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就要立足于本地,引进更多的人才,或者将本地人才输送出去接受培养,最后回到本地区做贡献。并且,民族地区要重视基础教育,多为劳动者提供学习的机会,逐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地区应立足于本地实际发展特色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民族地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民族地区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抓住机遇,立足于本地的优势来发展特色经济产业。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稀有金属储量都位于世界前列,可以利用其资源优势来发展特色经济,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冶金业。民族地区仍有许多优越的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如西藏,内蒙古的畜牧业。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十分丰富,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这些可发展为特色旅游产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旅游,这可带动该地的经济发展。民族地区应尽可能立足于本地区的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并使这些产业成为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 

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投资不足是阻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障碍。一方面,民族地区要加大投资力度,并且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要改善投资环境,利用政策争取国家资金,防止重复建设,加强重点产业建设。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利用外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我国民族地区所吸引的外资比重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 

加速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地区应着力于制度创新,要进一步加快市场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加强政府的宏观调空,改善生活服务环境。我国西部地区之所以落后于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发展,其原因之一是东部地区受到了制度创新所带来的利益。民族地区要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民族地区应致力于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 

经济全球化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亦然。民族地区只有立足于现实,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快制度创新,改善投资环境,使民族地区的人才,科技,教育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的全面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黄健英,萨如拉.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卢铁城,张忠元.中国西部民族经济.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