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西结合的文化

中西结合的文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3 10:01:14

中西结合的文化

中西结合的文化篇(1)

一、中西文化结合在现代酒店设计中的价值

文化不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资源,而是对政治经济文化造成深远影响的作用例,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鲁迅曾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酒店设计也应该这样具有生命力,在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引入西方文化的精华,从而让酒店设计更加具有包容性和时代性,当然,如果酒店设计丢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那么不仅会失去大量游客的青睐,也难以成为一流酒店,所以,酒店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当以中方文化为基础,适度应用西方文化。

1.提高酒店文化内涵

文化是一个民族无数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精髓,所以,中西文化结合值得在现代酒店设计中借鉴和发扬,假如将中西文化结合融入酒店设计,将会发扬酒店独特的文化魅力以及自身的精神内涵,提高酒店的品牌形象以及文化内涵,结合中西方文化的酒店设计不仅仅会满足中国特色的要求,即便是西方游客去往酒店,也会流连忘返,在欣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的同时,还能够回味自己家乡的酒店韵味,这样的包容性将会使这家酒店焕然一新,一越为优秀酒店。

2.传播文化韵味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忽视文化的重要性,一个缺乏丰富文化资源的国家势必不能成为一个大国,那么实现民族复兴、构建富强民主和谐的国家将成为一句空话,其次,现代酒店作为开放的对外窗口,是国外游客住宿的第一选择,应当肩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用大量的中华文化,还要适度引入西方文化,让西方游客体会到我国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并且对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若此,将不仅能够传播中国文化,还能够体现中西文化的有机融合。

二、如何将中西文化的结合运用到酒店设计中

中西文化结合中,有大量的资源能够应用到现代酒店设计中,而且,酒店设计更是面向社会,因此可以采用西方先进的材料和技术,展现中国的传统元素,让酒店底蕴和内涵中体现出中西文化结合的结晶,并且体现酒店的时代精神。那么,那么将二者结合起来应用到酒店设计中便成了一大难题,无论如何,均要重视实事求是的原则,并且和实际结合,完美的将中西文化融入到现代酒店设计中。

1.现代酒店标志设计的运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酒店标志设计等同于酒店的“门面”,在设计时,可以应用西方先进的材料和技术,以传统的中华文化元素表现出来,例如水墨、字体等,或者讲传统的图形予以简单的移用、复制,并且在深刻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予以创新,对传统图形进行逐步改造,打造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西方先进工艺相结合的酒店标志设计。

2.现代酒店空间设计的运用

目前较为常见的中国式酒店空间设计有两种:

(1)中心对称中轴线

将中轴线为中心向两侧对称设计,从而将分散的空间组合形成整体的布局。中心对称布局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精华,彰显“天下一家”的大道,当然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要属北京故宫,应用中轴线布局整个建筑,充分体现“中和对称”的美学艺术,中心对称中轴线是中华文化思想的“正统”,便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元素颇丰。

(2)四合院组合布局

最典型的为北京四合院,将酒店楼层设计为类似四合院组合布局,把室内空间的单元构成方形,从而彰显中国文化的和谐之处,四合院建筑设计风格是我国建筑的典型代表。

3.现代酒店图案装饰的运用

我国的图案装饰具有久远的发展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便开始采用图案装饰,且装饰内容十分丰富,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开始采用几何形状、植物、动物等图案,其次,在我国的民间民俗中,图案装饰更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例如泥人、刺绣、脸谱以及剪纸等,均是现代酒店中可以应用的传统设计元素,装饰于酒店设计的角落中。

4.现代酒店材料元素的运用

选择酒店装修材料过程中,可以选择国外的先进材料,因国外的文化较为开放,因此其材料也能够让酒店设计中加入一些个性的元素,比如美国西部酒吧,可以在酒店设计中加入以下酒具元素,其次,酒店的墙壁设计可以应用欧洲的壁炉元素,从而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客房设计。当然了,现代酒店在设计过程中,还可以应用具有本地特色的自然材料,比如竹子,可以做成全竹房,非常具有创意,再设计时不能生搬硬套,注重客户的实际需求,实事求是。

5.现代酒店中家具元素的运用

任何一件家具都是有生命的,酒店设计中一个巧妙的家具设计更有助于酒店文化内涵的发挥,就当前情况来说,中国家具最为经典,最具艺术性,也最能够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现代酒店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多考虑中国元素的家具,中国元素的家具并非和死板、古老划等号,相反,显得更加亲切于自然,外观简单,内涵丰富。中国元素的家具更像是一杯茶,通过细细的品味,还可以领悟到丰富的哲理,其次,中国元素的家具魅力非凡,更受顾客的青睐,不过,如果色彩、线条和材质的搭配不得当,将容易起到反向的作用,让顾客感受到不伦不类。所以,为了让酒店设计中的家具更容易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必须选择合理的中国元素搭配,促使整个居室古典而清新,焕发出引人入胜的人文魅力。只有适宜的中国元素家具才能够让整个酒店设计增光添彩。与此同时,西方元素的现代沙发也有丰富的时代气息,让中式的官帽椅或者圈椅与西式沙发“共处一室”,也能够体现出现代与传统融合的风采,并且实用功能更加多样化,假如再在客厅中放置图案精美、做工精致的茶几或花台,将会有耳目一新的效果,其次,中式方形矮几和古董箱与欧式沙发搭配,可以给顾客中西合璧的协调美感。餐厅设计汇总,可以构建中国特色的餐区,由于圆形座椅和方形座椅移动方便,能够兼作茶几,而且将其摆放在工作间或书房中,这种古老元素还能够予人精心的作用。最后,应用中式屏风对空间区域予以划分,还有一种特殊的风味。

总结

中西结合的文化篇(2)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文学 教学法 优势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首先,在文化的定义方面,文化是一个很泛的概念,对它的定义很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文化的定义便不相同。Williams (1985)年的定义比较科学,他将文化定义成三个层面,首先,是精神层面,即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第二个层面是具体的,指历史遗留下来的书面文件,如史书等,这对人们对文化的认识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影响作用;第三个层面更加具体,它指具体的生活方式,即所谓的风俗习惯。在文化研究的时候,应该从某个角度出发,对文化先进行定义。

文化研究的方法有两种:民族志(ethnography)和结构法。前者强调研究人去要研究的地方切身感受当地的文化,后者仅强调对文本的研究,通过研究目标语文本来看出目标国家的文化。一般采取的是后者。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是本次所要阐述的重点。在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的研究上,西方显然比中国来得具体和科学。中国的文化语言研究发源的比较晚,而且方法大多数来源于西方。

西方文化语言学的研究鼻祖是洪堡特,他提出的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对后来的文化语言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方主要分成两派:一派是以Whorf为首的认为语言决定了文化的;另一派占少数,认为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比较大。另一派的观点比较弱,他们从来没有提出过文化决定语言的说法。Whorf的假说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证基础上的,他认为语言决定了人们的思维,让人们透过一个框框来看这个世界。但是他的观点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强一点的,认为语言完全决定文化的,另一个是相对弱一点的,认为语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但没有决定文化。这两个观点均由他提出,且有一定的偏差。虽然后来的学者对他的许多观点提出质疑,但他仍是至今为止处于统治地位的理论。但我认为,这种语言决定文化的观点,过多的强调的语言的决定性作用,而忽略的文化的反作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的影响,人们使用语言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相比西方的文化语言研究,中国的研究没有那么系统,也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理论。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没有太多的去研究文化和语言是否有决定性关系。中国的学者大多集中在通过研究汉字来看出中国古代的文化的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汉字比英文字母蕴涵了更多的文化。但是,大多数这方面的研究都太过于笼统。

总而言之,语言和文化的决定性问题,是属于“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只要明确文化和语言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便可。透过语言看文化却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比如,中国人通过分析西方人的语言,便能看出西方的思想,反之亦然。了解了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意义就在于能将其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某种文化中,语言的作用和该特定的文化对词汇习语意义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以至于不仔细考虑其文化背景就很少能准确理解语言材料。因此,外语教学就不应脱离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正确处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除了完成必要的语言知识讲解外,还应有意识地、适时适量地进行文化导入,这样既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又可以通过文化的学习来促进语言习得,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使语言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易于掌握,在提高学生语言知识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而且,英语中的听、说、读、写、译都离不开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目的语。

目前,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直接注解法,即在某些有文化涵义的词或句子后面加上注释。学生通过阅读注释来了解背后的文化常识。

2.交互融合法,即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直接结合在一起。学生在训练阅读或听力的技巧时也了解了一定的文化常识。

3.交际实践法,即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与听说读等练习,以及直接和外国人交流来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

4.比较法。顾名思义,这个方法要求老师在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加上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让学生比较中西方文化的特点,这样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够更好的了解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这个方法就需要教师对中西方文化都有一个透彻的了解。

除了以上的几个方法,我认为还有一种方法比较有用,即通过文学看文化。可以说,文学就是语言的一部分。文学不是脱离语言存在的,更不是语言的另一个范畴。语言是文学的构成,而文学作品则是语言的应用。语言和文学作品的关系就象砖瓦和建筑物的关系一样。它是由语言搭造而成的,语法、句法、词法等语言知识被灵活运用其中。另一方面,文学又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分析一个文学作品,必然要参照它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哲学观点等。文化深深的嵌在文学作品中,所以,文学作品必然会反映出文化。所以,导入文化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出发,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分析作者的观点,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其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的特点。最典型的作品莫过于《圣经》了。可以说,英语语言文化发展至今,《圣经》的影响贯穿了始终,英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经常引自圣经的典故。学习了圣经,就可以理解很多其他地方出现的文化常识了。

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文化已被大大重视,多媒体以及网络的普及让学生有更大的机会可以在学习的语言过程中,学习文化。现在国内英语教学界比较流行的交际教学法实际上便是文化与语言结合一个典型的例子。交际法认为语言是用于交际的工具,学会一种语言不仅要学会掌握他的语言形式,更要学会具体运用,也就是说要知道在什么场合运用。知道在什么场合下使用也就意味着使用语言的人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化常识。

总之,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虽然还不知道也搞不清楚到底是语言决定文化,还是文化决定了语言,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文化和语言是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的。这对教学实践是有很大启发的,它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语言的同时,应该要同时进行文化的导入,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语言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外语界,1997,(1:)7-10.

[2]张宜.英语教学与文化.社会科学.

中西结合的文化篇(3)

1 中国现有三种医学

1.1 现代医学:现代医学发源于西方(古希腊),约于公元16世纪中叶开始传入中国,所以也称为西方医学(西医)。这种医学已经是全世界的主流医学。

1.2 传统医学:是中国各个民族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的中国固有的各民族医药的总称,包括中医药学汉医、藏医药学、蒙医药学、维医药学、傣医药学、彝医药学、壮医药学、朝鲜族医药学,等等。中国《宪法》规定:“发展 现代 医药与我国的传统 医药”。

1.3 结合医学:中国在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过程中两种医学必然相互影响,由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与配合防治疾病,逐步发展到两种医学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研究与发展因而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藏西医结合、蒙西医结合、维西医结合等研究,统称为中国的结合医学研究。其中,中西医结合研究,在中国起步最早(一般以中国 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学员毕业的1958年开始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研究最为系统、深入,取得研究成果最多,对国内外影响最大者当属中西医结合研究,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称中西医结合医学。所以,中国目前是一个多种医药学共存,共同发展,共同承担着中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国家。

2 什么是中西医结合

2.1 “中西医结合”概念的产生和由来 一般认为“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是由1956年毛泽东主席首先提出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逐步演化和概括出来的一个概念,即“中西医结合”的含义就是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逻辑学有“规定性语词”定义。

2.2 三个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

(1)常识认识层次的 “中西医结合” 概念:该层次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是感性认识,也称常识性或经验性认识,如有的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中西医两法治病”;有的人认为“中药加西药”就是“中西医结合”;还有的病人把“看了西医又看中医”称为“中西医结合”等等。上述这些说法虽然属于“中西医结合”范畴,但都属于常识性经验性的认识和理解;属于现象的、直观的、片面的、非本质性的认识。即上述说法是“中西医结合”但它不是科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

(2)科学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科学层次中西医结合概念内涵,是指毛泽东1956 年所讲的 “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或者说,“ 中西医结合就是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即“中西医结合”的逻辑学定义)。它是建立在科学研究 基础上,获得对中西医药学内在联系及中西医结合本质性认识 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中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追求的是科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只有不断深入开展科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才能“促进中西医结合”,才能“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

(3)哲学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从哲学层次认识,中西医结合是指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结构类似的知识系统(中西医药学)的辩证统一。这一哲学层次的 “ 中西医结合” 概念内涵,反映了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的理性认识。

2.3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理念:它是研究如何最科学的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防治疾病、保护健康;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中、西医药的优势,形成两种医药学的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保护健康的集成优势;如何最合理的、最有效的、最安全的、最经济适宜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为病人解除病痛等。其最高理想和目的是不断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创立一门中西医药学融汇贯通的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目前中国已产生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是通向未来新医学的一个过渡性医学形态及过渡性医学概念。

转贴于 http://

3 中西医结合在中国产生的时代背景

3.1 医学背景:中国有中医、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并存特别是中医药学,无论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还是西医传入中国后,中医药学都是中华民族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重要医学。而且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诊疗疾病的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如辨证论治、针灸、中药推拿,等等。使其成为世界上从古代到现代唯一没有中断传承和应用的传统医学。中西医并存、并用、共同发展,是在中国产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中西结合的文化篇(4)

关键词:英语课堂;西方文化;渗透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水平的逐步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与他国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世界各国互通交流的语言工具,其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娃娃抓起,提高全民的英语水平。实践证明,将文化教育引入英语教学当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因此,下文将具体探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西方文化的策略。

一、结合教材渗透文化教育

对于小学生而言,英语文化历史的知识和信息是比较具有吸引力的,如果能够在看似枯燥无味的英语教学活动当中加入这方面知识的讲解和探讨,相信能够更好地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同时也能更好地维护课堂纪律。除此之外,将西方文化渗透到小学英语课堂当中,包括西方的民俗、西方的人文情怀等等,能够让学生将自己所理解的西方文化以及自己对西方文化产生的情感迁移到英语学习当中。因此,在常规的英语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在讲解教材的同时将西方文化的渗透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英语单词的学习过程当中,实际上每个英语单词都有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所以教师可以在单词的教学过程当中适当地进行词汇文化背景知识的拓展,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单词的含义。例如英语单词“black”,中文翻译为“黑、黑色”。然而在实际运用当中,中文的“红茶”就是英语中的“blacktea”,不是“redtea”。在单词教学当中,能够适当地加入类似这样的环节,可以为学生提升英语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提供莫大的帮助。

二、结合实际渗透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但是具体到小学生的英语课程教学而言,就应当与教材的学习紧密结合,同时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相对成人而言不是很高,因此将西方文化的渗透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语言,在运用中理解文化,并丰富对知识的认识和内涵的感悟。不仅如此,生活化的英语教学和文化渗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自主地进行所学知识的运用。如果在实际生活当中学生通过知识的运用获得了成就感,将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自信和学习兴趣。而如何将生活化的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呢?本文认为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包括医生和患者、售货员和顾客等生活化的角色,进行英语交流和沟通。例如“CanIhelpyou?”“Howmuchisit?”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英语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西方文化的渗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英语运用能力和文化敏感度。

三、结合科技渗透文化教育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当中,科学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在教育事业当中,科学技术同样产生了巨大的效应,例如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对于多媒体的应用。因此,对于小学英语课堂而言,同样不例外。教师可以将英语教学与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充分结合起来,例如一些具有吸引力的与英语教学相关的视频、图片等,在课堂上进行放映,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在观看过程中感受西方文化的魅力和英语的魅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利用视频播报教授学生标准的单词发音,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英语学习。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所学知识,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所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当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高科技教学工具,跟上时展的脚步,利用科技的魔力将西方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当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从小学开始,加强对小学生的英语辅导和教学,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英语课堂当中有效进行西方文化的渗透能够显著改善英语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所以本文从结合教材、实际及科技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进行西方文化的渗透,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伟文.浅谈西方文化教育在小学课堂开展的必要性与途径[J].新校园(理论版),2012(10):123.

中西结合的文化篇(5)

入秋的蓉城格外凉爽宜人。8月25日,由四川省企业联合会、四川省企业家协会、四川大学主办,中国十九冶集团、四川省企业文化研究会、四川大学企业文化与文化经济研究所承办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川省企业文化建设‘西部铁军’现场研讨会”在成都郫县隆重召开。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相关单位领导、高等院校、学术界和企业界代表约1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十九冶集团公司被誉为“不穿军装的”,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以其得天独后的历史文化传承,塑造了个性鲜明和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其首创的“西部铁军”“文化+品牌”的双核管理模式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为进一步加强四川省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企业界和学术界搭建起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交流平台,四川省企业联合会等单位结合“西部铁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专门在中国十九冶集团公司召开现场会,旨在以其突出表现和典型示范推动四川企业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中国十九冶集团公司董事长田野作了《文化为魂 品牌塑形 推进“西部铁军”文化品牌建设》主题报告。报告分三个时间段回顾了“西部铁军”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建设历程,并从十个方面解析“西部铁军”文化建设途径,通过"自在"与"自为"的互动、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协同发展、双核驱动、相互促动、不断提升,形成了企业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的双核管理模式,成为引领企业快速发展、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闵玉清处长对进一步推进和提升中央企业文化水平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二是深入把握企业文化发展规律,持续抓好企业管理提升;三是高度融合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打造企业品牌形象,实现企业价值提升。

作为此次会议主要承办单位之一的中国十九冶集团公司,为大会捧上了“西部铁军”文化的丰盛大餐。代表们通过观摩“西部铁军”文化展示厅,品尝他们的品牌成果,无不感受到“西部铁军”严谨、果敢和忠诚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围绕企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会领导和嘉宾对“西部铁军”"双核"驱动模式分别作了生动而准确的点评:

——西部铁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有办法。这是四川省企业联合会会长邹广严对“西部铁军”给予的高度评价。他指出,“西部铁军”有几个方面值得企业界代表借鉴和学习:一是企业文化引领职工素质提升;二是以文化促发展,实现质的飞跃;三是把企业文化和转型升级有机结合;四是通过树立品牌形象,有效应对宏观经济的变化。

——西部铁军:校企联合、协同创新。这是四川大学社科处常务副处长高伟代表四川大学对此次研讨会寄予的良好祝愿。他同时表示,将在中国十九冶集团优秀的企业文化中汲取营养,共同创新企业文化。

——西部铁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的典范,中国中冶文化与品牌建设的旗帜。这是中国冶金科工集团企业文化部张青虎处长对中国十九冶集团的高度评价。他指出:“西部铁军”文化与品牌不断升华成为领先中国中冶各子公司文化与品牌建设的典范,他寄语“西部铁军”再接再厉,永葆青春。

——西部铁军:大三线开出铁军之花,三大创业传播铁军精神,双核管理铸就铁军之魂。四川省国资委钟德盛副巡视员对“西部铁军”文化与品牌的形成历程给予了高度概括,并对中国十九冶集团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继续做好“西部铁军”文化与品牌的融合与渗透,使铁军文化真正落地、生根开花;二是努力做好“西部铁军”文化与品牌的交流和推广;三是大力宣传“西部铁军”文化与品牌及其战略。

——西部铁军:文化与品牌“双核”驱动模式是中国十九冶集团的制胜法宝。四川大学黎永泰教授对“西部铁军”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西部铁军”文化既是民族文化,又是国家文化,还是时代文化,更是企业的个性文化。“西部铁军”品牌是一个高度有机结合的品牌,是企业品牌、企业队伍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结合,是产品功能品牌、产品质量品牌、产品服务品牌、产品文化品牌的结合,更是历史的品牌、现实的品牌、未来希望的品牌的结合。

中西结合的文化篇(6)

关键词: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经济波动

一、引言

改革开放后,中国参与和实施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一体化战略逐步深入,构建多层次对外格局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工作的总体战略导向和发展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行动主体和亚决策主体的身份定位决定一体化建设最终还是要依靠地方政府来推动。所以,中国国际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多层次布局将地方推向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前沿,从而使国内外向型省份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重要利益联系体。同时,我国幅员辽阔,省际之间资源禀赋差异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也为省际之间开展合作提供了合作动力。以上两方面因素决定了广西参与和构筑多区域合作格局、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国内经济合作相衔接的发展策略走向,以凸显广西在合作机制衔接中的主导地。广西在争取外部资源的同时也在积极部署内部工作,服务一体化建设,从一系列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经济合作区、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去区、保税港区、高兴技术产业园区、高兴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可见一斑,进一步于2006年设立北部湾经济区,更明显地看出广西参与和构筑多区域合作格局决心。广西在积极构建开放合作格局过程中,我们通常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显性经济变量衡量广西经济发展效果,那么,广西产业结构变动情况这一重要的隐性变量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它与经济波动之间又呈现怎样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及解释都将对广西经济发展、经济布局产生启示作用。

二、文献综述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发现,关于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波动之间关系的看法,学术界存在三种观点:产业结构演变对经济波动产生作用、经济波动对产业结构演变产生作用、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波动相互作用。

大部分学者支持产业结构演变对经济波动产生作用的观点。方福前,詹新宇(2011)通过应用时变参数模型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波动的作用,发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波动的平稳化趋势有着显著的熨平效应,并且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不断推进,这种熨平作用亦趋明显。姜玉砚(2014)以山西省为例,研究证明,一、二、三产业波动均为经济波动的格兰杰原因。王筱欣(201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均能有效抑制经济波动,该抑制作用的大小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有所差别。

只有少数学者认为经济波动对产业结构演变产生作用。王延军(2011)表示产业结构变动不是我国经济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波动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波动二者之间的关系看法分歧较大,没有一致结论;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情况差距较大,其他地方的状况未必符合广西实际情况所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较为全面的实证分析方法、以广西为例对本议题展开研究。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1979-2013年的原始数据来源于1978-2014年《广西统计年鉴》,2014年数据取值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于2015年4月23日在其官网公布的《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了使不同年份同类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以1978年相关数据为基期数据,利用相关指数,把广西1978-2014年的三次产业产值换算为以不变价计算的产值,在此基础上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其他相关指标。为了方便后文研究,用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PI、SI、TI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Li表示各产业劳动力(i=1、2、3,用各产业年末就业人数表示)。为了消除异方差对实证结果的影响,且对经济变量取对数后并不影响其内在经济规律,所以对上述各变量取对数,表示为:LNGDP、LNPI、LNSI。

(二)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1、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可以反映三次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程度,同时也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和优化组合情况,进一步体现了供需平衡状况等。关雪凌研究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时提到产业结构偏离度衡量方法。此衡量方法较适合广西实际情况,所以本文以此为依据进行计算,经过简单变形后,具体表达式为:

SD=∑ni=1YiLiYL-1=∑ni=1YiYLiL-1

SD为产业结构偏离度,n表示产业部门数,Y表示总产值,Yi表示各产业部门产值,L表示总就业人数,Li表示各产业部门就业人数。SD越大,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SD值越接近于0,经济越接近均衡,产业结构越合理。本文测算了广西1978年以来产业结构偏离度,广西产业结构从改革开放之后至2002年这段时期内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产业结构保持较高的偏离度,大部分时期都在7以上,虽然在1978年低于6,但之后又快速上升到6以上;2002年开始逐步下降,2009年以后变化相对平缓,保持在6左右,说明2009年以后广西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基本保持不变。

2、产业结构高级化

考虑到农业在广西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不适合采用一系列忽视农业产值的产业高级化衡量方法。所以本文依然以克拉克定律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衡量指标构建的理论基础,此定律采用非农业产值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通常非农业产值比重越大,产业结构越高级;非农业产值越小,产业结构越低级。本文用PNA表示非农业产值的比重,即二、三产业产值之和与总产值之间的比重表示产业结构高级化。广西PNA在1988年前后有明显的增长或下降趋势,1990-2002年之间,PNA 基本处于水平状态,2002年后PNA保持相对稳步增长趋势。由于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上升和逐步优化过程,所以随着产业结构上升到一定程度,优化产业结构的难度越来越大,优化进程放慢,致使2010年以后PNA变化更为平缓。

(三)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波动关系的回归分析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我们借助广西经济增长率(GDPR)来反映广西经济波动的情况。进一步,考虑到所使用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本文将采用移动平均法对研究期内的GDPR按3年跨度进行移动平均,表示为GDPRM,同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进行相同跨度的移动平均,并对经济波动变量GDPRM和产业结构变动指标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GDPRM为平稳序列I(0);其他变量为I(1)。

本文具体从产业结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对广西经济波动的影响进行进一步分析。因为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极其复杂,除上述两个因素以外,还有诸多因素,比如,对宏观经济政策、汇率变化和本国的生产消费能力等。本文将直接利用经济波动指标的滞后项,作为其他影响因素综合变量,以此提高研究的准确性。根据Hendry的建模理论,并结合AIC准则,最终确认回归结果如表1。

对方程残差的检验表明,在1%的置信水平下,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该回归方程并非伪回归。方程残差的White检验和LM检验均接受原假设,表明残差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所以,上述模型较为科学、合理。

从ARDL模型可以看出,滞后一期的经济波动变量系数为正,说明滞后一期的经济波动变量对本期经济波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期产业结构高级化系数也为正,说明同样对本期经济波动具有促进作用,但滞后一期其系数变为负,说明滞后一期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前期经济波动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变量系数符号由正到负的变化,说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波动的具有双重作用,当期表现为促进作用,滞后一期表现为抑制作用;在回归过程中,广西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波动作用始终未表现出来。

四、总结与思考

(一)广西产业结构在不同阶段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差异

以2002年为界限,2002之前,三次产业产值变动频繁,并且变动幅度大;2002之后,变动频率降低,波动逐渐趋缓。前期,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后期,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对产业结构的认识不断加深等,不再盲目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逐步优化和升级。

(二)广西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波动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波动没有显著影响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从1978年至今,广西经济波动对自身有显著的冲击和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波动作用只表现在产业结构高级化方面,即非农业生产占总产值比重,也就是二、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这其中第二产业占的比重最大,所以第二产业对经济波动的作用也是最突出和重要的。改革开放后,广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2002年以后,随着广西对外贸易的优势充分发挥,第二产业逐渐成为广西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所以广西经济波动情况取决于第二产业的发展状况,即由产业结构高级化决定。但在实证中发现,作为产业结构变化的另一个分支(产业结构合理化)并未对广西经济波动产生影响,说明产业结构合理化抑制经济波动这一理论并不符合广西实际情况。

广西应叠加利用国家政策优势与区位优势,通过“东向策略”,使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保障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前提下,利用其临近粤港澳地理位置优势,积极承接这些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等,提升产业层次;充分发挥东盟平台作用,利用产业梯度差,出口产能过剩产品,有效实现产业换代、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广西经济高效发展;同时,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人文优势,大力发展生产业,合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实现广西经济平稳转型。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方福前,詹新宇.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波动的熨平效应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09:5-16.

中西结合的文化篇(7)

本文主要就近代天津中西合璧建筑的背景、形式特点、设计方法等三个方面法来阐述近代建筑对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中西合璧;天津;近代;融合;建筑环境设计

1天津近代建筑环境设计的背景

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侵入中国,由于九国租界在天津的设立,使其成为近代史殊的城市。此间,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留洋归来的建筑设计师,给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冲击。首先,处于近代的天津建筑,正值国际建筑的发展。此时城市建设因租界也发生改变,英、法租界形成古典主义银行建筑风貌,法租界劝业场一带形成新的商业中心,自成体系的意租界成为住宅区等等。中西建筑风格杂糅直接影响近代天津形成独特建筑风貌。其次,在这一时期内,西方各国建筑还基本上都处在由传统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古典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可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折中主义建筑等。中西建筑元素融合,是形成独特建筑风貌背景的关键原因。

2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融合的建筑形式及装饰特点

2.1近代建筑的主要形式

较短时期内各种类型、风格的西式建筑一起涌入天津,与以往的建筑形式互相交织到一起形成新的建筑风格,主要的建筑形式有以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为主的建筑,不同历史时期样式的结合的建筑,异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的建筑。

2.2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融合的建筑装饰特点

(1)建筑装饰以雕刻为主,简洁实用。

(2)延续西方建筑的简化、折中、抽象.

(3)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的杂糅融合。

(4)本土文化受南北方各地习俗的影响。

3近代天津建筑环境的主要设计方法

3.1西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有机结合

东莱银行是典型的欧洲折中主义与中式元素交融的作品。建筑顶层塔楼西式攒尖顶,将西洋尖顶与中国传统的圆锥形屋顶相结合。其建筑入口的柯林斯柱廊与中国方形回纹图案柱头相搭配,西式建筑的建筑风格中带有中式元素,装饰纹样十分丰富。

3.2西方建筑形式与传统本土建筑材料相结合

疙瘩楼是本土建筑材料与西方建筑风格融合的杰作。其建筑外壁采用琉缸砖,并因其斑驳凹凸得名,老百姓称之“疙瘩砖”或“过火砖”。建造师运用琉缸砖材质营造出肌理变化的建筑立面,达到了天津传统本土建筑材料与西方建筑风格的统一,在气氛上加强了西化建筑在当地的自然性与融合性。

3.3天津本土装饰元素在西方建筑在的运用

大清邮政津局是当时中国邮局的心脏。在建筑艺术史上,是西方建筑与天津传统砖雕石刻艺术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建筑外墙采用中国传统建材青砖砌造,配以美丽的砖雕花图案。窗户大部分采用弧形拱券,窗间搭配精美的砖雕纹样,并用传统的砖雕技术雕刻西方纹样,立柱采用罗马券柱式,使建筑显得连续而饱满。

4近代天津建筑环境设计对当代设计发展的启示

4.1近代建筑对现代建筑发展的有利之处

第一,有利于打造城市文化地标。中西杂糅式的建筑装饰手法在天津近代建筑中被充分表现。第二,影响城市建筑的装饰手法。“中西交融”与“中国本土建筑形态”的结合对建筑业产生了极大地启迪。

4.2近代建筑队现代建筑发展的弊端

第一,削弱城市建筑本土特征。天津的西方建筑形式,在给天津城市带来新风貌的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城市建筑本土特征。第二,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运用。西化的文化模式会导致中西审美的趋同性。

4.3由近代天津建筑对现代建筑环境设计发展产生的建议

第一,注重本土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带有地域特点的本土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呼吁保护的。让中国更多地建筑在时展的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具有本土文化特点标签的象征。第二,沿袭城市发展脉络,保护城市特色。在进行现代建设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原城市独特风貌。用新技术新材料去修复老建筑,维护好城市建筑发展的脉络,对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具有重要意义。

5结束语

传承中国带有区域性的传统文化元素,使本土文化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沿袭城市发展脉络,对现代建筑环境设计设具有极大的意义。

作者:赵亚 钟意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