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建设工程的特点

建设工程的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20 10:22:49

建设工程的特点

建设工程的特点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档案;网络化

广义上的建筑工程设计档案涵盖一个建筑工程项目从规划设计到竣工运营的全部信息资料,在信息资料的表现形式上也有很大差别,如数据、图纸、行业标准、政策文件等。考虑一般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工种多、功能交叉等特点,必然会影响设计档案的形成。直观上体现形成的资源种类多、数量多、规模宏大,需要消耗大量的经历去收集整理和妥善保存。基于此,引入网络技术加强管理的网络化模式构建,对设计单位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有利于设计档案的灵活调取和分享应用,另一方面则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等内容的规律性分析,提高设计单位在工作层面的科学性。

一、我国建筑工程设计档案的特点

1.专业性强

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大量的可行性要素,并且在每个阶段都有与设计相关的专业内容,如材料、设备、工艺、结构、安全等。因此,整个建筑工程设计是各种专业性要素的结合。客观上,这也形成了设计档案“综合性”的特点,以专业性促成的综合性特点表现为大量的原始数据,它们结合起来后才呈现整个工程的“蓝图”。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以纸媒载体呈现的,作为后期施工、安装、运营的相关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周期长

很显然,建筑工程设计内容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形成的设计档案也需要一定的周期。档案形成本身就是一个“事后机制”,它具有一定的总结功能,而建筑工程的应用周期会存在很长时间(几十年到上百年),也会不断地为档案补充相关材料,所以建筑工程设计档案在同一项目中的更新周期也会很长。

3.档案数量繁多复杂

一般来说,建筑工程设计档案的形成会呈现不同的完善阶段,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同类型的大量资料、信息和数据,最终汇集一起造成档案数量繁多复杂,需要的整编工作量极大。这一过程中,对档案管理人员形成极大的挑战,如果管理不善或工作无序,就会很容易造成档案遗失、破坏。

二、建筑工程设计档案管理的网络化途径

建筑工程设计档案具有周期长、专业性强、工作量大、综合性突出等特点,再加上建筑工程项目具有较长的使用周期,设计档案必须长期保存。从改革开放至今,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建筑行业已经历多次改革,在年度跨径大、企业重组、行业改革等作用下,各种规格不一致的“海量”档案资料很难实现有效地管理,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只能简单保存,而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运用,丧失了其存在的价值。基于此,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设计档案管理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当前网络化社会背景下,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既是一种趋势,也是实现管理效能、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1.完善建筑工程设计档案的信息化收集模式

传统建筑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主要依赖纸质图纸、图表等展开,缺乏信息化生成模式,这直接限制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的沟通,造成后期施工中设计修改的问题。

2.构建建筑工程设计档案数据库

数据库的构建有利于设计档案分享的最大化,在规模上、层次上,可以形成区域性数据库和全国性上数据库,通过单位资质验证的方式,有限制条件的开放。这样一来,建筑工程设计档案不仅能产生全新的经济效益(如有偿使用),还能实现不同领域的设计理念、技术交流。

3.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设计档案的管理制度

将纸质档案转化为数字化档案的过程中,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应全面构建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实现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例如实现数据的随时更新和补充,有效完善档案的合并工作等。

三、结语

我国当前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十三五”以来国家层面不断推动互联网经济战略,这对建筑工程设计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形成具有很好的指导性作用。同时,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为设计档案的管理提供了大量契机,设计单位通过分析自身需求和市场定位,实现设计档案管理和网络技术的“联姻”,可以更好地为我国的建筑产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姚婷婷,于雪菲.规划设计单位工程设计档案的特点及网络化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4):35.

[2]王亚清.基于信息化管理理念的工程设计单位档案管理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0(12):93-95.

[3]伏俊萍.浅析建筑设计的档案管理[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0).

建设工程的特点篇(2)

关键词:建设工程 招标投标 发展

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制度,是建筑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它运用市场竞争机制,树立公平、公开、公正、择优的实施原则,由发包单位根据评标结果来选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实践证明,招标投标制度是比较成熟而且科学合理的工程承包发包方式,也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取得理想经济效益的最佳办法。按照招标方式在我国的变化,可以把整个招标投标制度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招标投标制度初步建立阶段

80年代,我国招标投标经历了试行――推广――兴起的发展过程,招标投标主要侧重在宣传和实践,还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探索。

1.80年代中期,招标管理机构在全国各地陆续成立。

2.有关招标投标方面的法规建设开始起步。1984年国务院颁布暂行规定,提出改变行政手段分配建设任务,实行招标投标,大力推行工程招标承包制,各地也相继制定了适合本地区的招标管理办法,开始探索我国的招标投标管理和操作程序。

3.招标方式基本以议标为主,在纳入招标管理项目当中约90%是采用议标方式发包的,这种招标方式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招标投标的宗旨,不能充分体现竞争机制。

4.招标投标很大程度上还流于形式,招标的公正性得不到有效监督,工程大多形成私下交易,暗箱操作,缺乏公开公平竞争。

二、招标投标制度规范发展阶段

90年代初期到中后期,全国各地普遍加强对招标投标的管理和规范工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法规和规章,招标方式已经从以议标为主转变到以邀请招标为主。

1.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以上城市和大部分县级市都相继成立了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机构,工程招标投标专职管理人员不断壮大,全国已初步形成招标投标监督管理网络,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

2.招标投标法制建设步入正轨。从1992年建设部第23号令的到1998年正式施行《建筑法》,从部分省的《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和《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管理条例》到各市制定的有关招标投标的政府令,都对全国规范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行为和制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建立。自1995年起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始建立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它把管理和服务有效的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以招标投标为龙头,相关职能部门相互协作的具有“一站式”管理和“一条龙”服务特点的建筑市场监督管理新模式。

三、招标投标制度不断完善阶段

随着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全国各地开始推行建设工程项目的公开招标。《招标投标法》根据我国投资主体的特点已明确规定我国的招标方式不再包括议标方式,这是个重大的转变。

1.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和规章不断完善和细化,招标程序不断规范,必须招标和必须公开招标范围得到了明确,招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和延伸,工程招标已从单一的土建安装延伸到道桥、装潢、建筑设备和工程监理等。

2.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整顿和规范建设市场工作和加大对工程建设领域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为招标投标活动进一步规范提供了有力保障。

3.招标投标管理全面纳入建设市场管理体系,其管理的手段和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正在逐步形成建设市场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

4.公开招标的全面实施在节约国有资金,保障国有资金有效使用以及从源头防止腐败滋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招标投标法》是国家通过法律手段来推行招标投标制度,以达到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保护国家和公共利益。

今后,随着《招标投标法》的深入实施,建设市场必将形成政府依法监督,招投标活动主体双方在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依据法定程序进行交易活动,各中介组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市场运行新格局,我国的招标投标也必将走向成熟,这是招标投标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1.建设市场规则将趋于规范和完善。市场规则是有关机构制定的或沿袭下来的由法律、法规、制度所规定的市场行为准则,其内容包括:

(1)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的进入需遵循一定的法规和具备相应的条件,对不再具备条件或采取挂靠、出借证书、制造假证书等欺诈行为的应采取清出制度,逐步完善资质和资格管理;

(2)市场竞争规则:这是保证各种市场主体在平等的条件下开展竞争的行为准则;

(3)市场交易规则:交易必须公开 (涉及保密和特殊要求的工程除外)、公平、公正。

2.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将办成“程序规范,功能齐全,手段多样,质量一流”的服务型的有形建筑市场。除提供各种信息咨询服务外,其主要职责是能保证招投标全过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确保进场交易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特别是要保障依法必须进行招标项目的程序规范合法。

3.《招标投标法》明确规定招标机构是从事招标业务并提供相关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从国际上看,招标机构是建筑市场和招标投标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建设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招标投标制度的不断完善,招标机构必将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大力发展,同时也必将推动我国的招标投标制度尽快与国际接轨,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邓惠琴.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弊端分析[J],山西建筑,2004.

[2] 葛荫.对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特性与意义的探讨[J],中国建设信息,2005.

建设工程的特点篇(3)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安全管理是贯穿施工管理过程始终的重要环节。本文首要介绍了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的特点,然后简要介绍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关键词: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level,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the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link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cess throughout th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on safety produc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then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site.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TU71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和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土木工程项目和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在建筑施工中,安全生产是原则和目标,要始终遵守“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是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建筑施工企业及有关单位对建筑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监督、调节和改进等一系列致力于满足生产安全的管理活动。

一、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的特点

1、产品的固定性导致作业环境局限性

建筑产品都是坐落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导致了必须在有限的场地和空间上集中大量的人力、物资、机具同时进行交叉作业,导致作业环境的局限性,因而容易产生物体打击等人身伤亡事故。

2、露天作业导致作业条件恶劣性

建筑施工大多在露天空旷的场地上进行的,导致施工的工作环境相当艰苦,容易发生伤亡事故。

3、体积庞大带来了施工作业的高空性

由于建筑产品的体积十分庞大,操作工人大多在十几米,甚至几百米上进行高空作业,因而容易产生高空坠落的伤亡事故。

4、流动性大,工人素质低增加了安全管理难度性

由于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当这一产品完成后,施工单位就必须转移到另一新的施工地点,施工人员流动性大,素质较差,要求安全管理举措必须及时、到位,从而带来了施工管理的难度性。

5、手工操作多,体力消耗大,劳动强度高导致了个体劳动保护艰巨性

在恶劣的作业环境下,施工工人的手工操作多,体能消耗大,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都要比其他行业大,职业危险严重,带来了个人劳动保护的艰巨性。

6、产品的多样性

建筑产品的多样性,导致施工生产工艺的多变性,施工工艺的多变性要求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要及时、有效。

7、施工场地窄小带来了多工种立体交叉性

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逐渐增多,建筑由低向高发展,而施工现场却由宽到窄发展,致使施工场地与施工条件要求的矛盾日显突出,多工种交叉作业增加,导致机械伤害、物体打击事故不断增多。

施工安全生产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施工生产的安全隐患多存在于高空作业、交叉作业、垂直运输、个体劳动保护以及使用电气工具上,伤亡事故也多发生在高空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坍塌等方面。同时,超高层、新、奇、个性化的建筑产品的不断出现给建筑施工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安全生产的原则与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首要原则是“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工程项目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在抓生产的同时抓好安全工作。它体现了安全和生产的统一,生产和安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不能分割更不能对立起来,应将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其次是“安全具有否决权”的原则。安全生产工作是衡量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它要求在对项目各项指标考核、评优创先时,首先必须考虑安全指标的完成情况。安全指标没有实现,即使其他指标顺利完成,仍无法实现项目的最优化,安全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职业安全卫生技术措施及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以确保工程项目投产后符合职业安全卫生要求。最后是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在处理事故时必须坚持和实施“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整改预防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领导不处理不放过。

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对所承担的建设工程进行定期和专项安全检查,并做好安全检查记录,做到资料齐全、规范。在施工现场入口处,施工起重机械、临时用电设施、脚手架、出入通道口、楼梯口、电梯井口、孔洞口、桥梁口、隧道口、基坑边沿、爆破物及有害危险气体和液体存放处等危险部位,都应按要求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安全警示标志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工程施工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按工程的分部分项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进行书面详细交底,交底后由双方签字确认并注明交底日期。凡是上岗作业人员进入新的岗位或者新的施工现场前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教育培训或者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作业人员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也应当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三宝”使用情况正常,“四口”等临边部位防护规范。“三宝”是指: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四口”是指: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通道口等各种洞口。

三、现场文明施工管理

城区主要路段的施工现场周围必须连续设置高度不低于2.5m的围挡;一般路段的施工现场周围连续设置高度不低于1.8m的围挡。围挡材料采用硬质材料,应该做到坚固、平稳、整洁、美观。施工现场进出口应设置大门,门头设置企业标志,并设置灯箱或霓虹灯,夜间要保证亮起来。施工现场应制定门卫管理制度,进出口设置警卫室,有专职门卫人员进行值班。施工现场的大门进口处应设置“七牌两图”,适当位置设置宣传栏、读报栏、黑板报和安全标语等。施工现场应针对作业条件在危险部位规范、整齐地悬挂统一内容和式样的安全标志牌。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上岗时应整齐佩戴企业统一制作的工作卡,并持证上岗。施工现场宜有循环干道。道路上不得堆放构件、材料,保持经常畅通。施工现场门口处应设运输车辆冲洗设施,保证不带泥上路。施工现场的道路、作业场地、脚手架和塔吊等基础应设排水设施,形成排水网络,保证排水畅通。施工现场拆除下来的模板、支撑、脚手架料、垂直提升设备等杆件和施工余料,应及时分类运往规定地点堆放,不能马上运走的应堆放整齐。

此外,施工现场应当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度,设立消防领导小组,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制定用火、用电、使用易燃易爆材料等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设置消防通道、消防水源,配备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并在施工现场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在公司各级编制的应急预案中体现有关消防方面的内容。建筑施工高度超过30m时,应设置专用的消防管道、器具和专用水源,并随层设置消防阀门。立管直径不小于50mm,设加压泵和泵房。二、动火作业的管理施工现场应建立动火审批制度。凡在危险区域进行明火作业,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作业时,应设专人监护;作业完成后,必须确认无火源危险时方可离开。

施工现场应建立施工不扰民的措施,有责任人管理和检查。施工现场应针对施工工艺采取防尘和防止噪声措施,并定期对施工现场的噪声进行监测,如实填写记录;在允许的施工时间之外必须施工时,应由当地市环保部门批准。施工现场不得焚烧有毒、有害物质和随意抛撒建筑垃圾。

参考文献

建设工程的特点篇(4)

关键词:污水处理 城市污水

城市污水是城市发展中的产物。城市污水的早期处理是通过污水收集系统收集排放到附近下游水体,使其经过水体的稀释和自然净化变污为清,变成我们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但是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排放的污水越来越多,水质越来越复杂,水体有限的自然净化能力已经不堪污水治理的重负了。大量的污水倾泄入水体和土壤,破坏了水体和土壤的自然生态,使水体物种消失、鱼虾绝迹、变成了臭河死湖,土壤里重金属和有毒物质富集,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使我们不得不开展污水处理工程,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

国际上,大规模的水污染治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50年代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60年代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展开的,如英国的泰晤士河和欧洲的莱茵河等水系的污染和治理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污水处理设施中城市排水管线和污水处理厂的兴建和运行是在水污染控制中发挥着骨干作用。至70年代末,美国投入了数千亿美元兴建了18000余所城市污水处理厂,英国、法国、德国各耗费了巨额资金兴建了7000至800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这些污水处理厂的投入运行对这些国家的水体污染改观起了关键的作用,也为人类治理水污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80年代,这些国家的污水处理水平又有进一步提高,兴建了一批具有脱氮除磷功效的设施,对水体质量改善和水环境保护起了重大的作用。

我国从70年代提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后,兴建了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废水治理和城市污水处理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据1995年统计,在全国643座城市中,已经投入数百亿元资金建成了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167座,其中包括像天津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天津市东郊污水处理厂、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上海市苏州河污水截流工程等国内外知名的特大型城市污水治理项目。这些污水治理项目已经在水体污染、改善水体环境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并推动了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和积累了大量的建设管理经验。但是这些进展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还很不适应,与环境治理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在全国684个城市中我国仅有200余座在建和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并且集中在80多个城市中,全国大约还有600个城市没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目前仅达到20%左右,这一状况与国家提出“至2000年使水环境污染不断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至2010年使总体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发展目标是不相称的。全国城市污水处理情况见表1。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现在还没有美国、德国、法国那样的经济实力,投入那样多的资金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但是我们应该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研究和分析别人的经验和技术,在治理控制水污染工作中,少走弯路,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用,力争改善我们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全国城市污水处理情况表

表1 年度变化 1978 1991 1996 2000 2010 污水排放总量(亿m3/a)

299 353 402 514 污水平均增长率(%)

3.3 3.3 2.5 污水处理总量(万m3/a)

194 538 2753 5640 污水处理率(%)

2.4 5.6 25 40 污水厂投资(亿元)

355 490 污水厂数量(座)

35 134 187 数百座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经济特点

我国的污水治理工作是从工业废水治理开始的,近30年来,我们建造和运行了成千上万座工业废水处理站,这些技术和经验在今后大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中是可以借鉴的。

工业废水处理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技术变化多。主要技术有隔油、气浮、混凝、沉淀、重力过滤和膜过滤、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离子交换、电解、电渗析、反渗透等专用技术来分离减少工业废水中的油、色、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在工业废水治理中也常常用到水解酸化、接触氧化、表面曝气、纯氧曝气、厌氧和好氧活性污泥法等生化技术。

由于工业废水处理设施一般规模小、技术性强,工艺组合灵活,结构通常为钢制,即使内部管线穿插较多,运行维护也不太困难。工业废水处理在技术上是与城市污水处理类同的,但是如果把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设计思路简单地套用在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中会带来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特点是规模大、占地大、设施尺寸大、单元多,处理设施通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相应地要求整体工艺构成要简单,单体设施构成也要简化,尽量减少管线穿插和复杂结构,以便减少全厂设施设备的维修管理总量。正因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大,投入多,它的结构坚固简单,使用年限长,规模效益好,单位处理成本较低,运行效果比较稳定,在环境治理上发挥的作用突出,因此一经确定要搞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时,要根据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特点,借鉴他人的经验与技术,慎重选择工艺、考虑方案,即:整体工艺构成要简单,单体设施构成要简化,便于维护,便于运行,能耗尽可能低,占地尽可能省,运行效果要稳定。

近几十年在国内外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实践中,采用较多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有传统活性污泥法,吸附再生法、分段进水法、AB法、A/O法、A/A/O法、SBR法、氧化沟法、一体化池(UNITANK)等等,而各种工艺中又有一些变化了和改进了新形态。几种不同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特点见表2。 几种不同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特点

表2 工艺名称 污泥负荷

(kg BOD/(kg MLVSS·d)) MLSS

(mg/L) 停留时间

(h) 特点 传统工艺 0.2~0.4 1500~3000 4~8 出水水质较好、污泥不稳定 分段进水 0.2~0.4 2000~3500 3~5 负荷适应性强、污泥不稳定 吸附再生 0.2~0.6 2000~8000 3~5 负荷适应性强、污泥不稳定 氧化沟 0.05~0.3 3000~6000 8~36 耐负荷、水质好、污泥较稳定 序批池 0.05~0.3 1500~5000 12~50 耐负荷、水质好、污泥较稳定 一体化池 0.05~0.3 1500~5000 12~50 耐负荷、水质好、污泥较稳定 A/O法 0.05~0.2 2000~3500 6~15 水质好、耐负荷、污泥较稳定 A/A/O法 0.1~0.25 2000~3500 6~12 水质好、耐负荷、污泥较稳定 AB法 0.3~5 1500~3000 3~5 针对高浓度进水、污泥不稳定

以上列举的这些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其核心设施—曝气池都是敞开的,一般在池底装有曝气器或者在池面装有曝气机,设施结构较为简单,便于检修和维护,其中:

AB法由于采取了两次生化处理,工艺的单元构成较复杂,产生的污泥也不稳定,需要污泥处置设施对其进行稳定化处理和处置,管理环节多,建设投入比较多(1500~2000元/(m3/d)),污水处理单位成本也高(0.7~1.0元/m3)。但是,由于该工艺是针对高浓度城市污水处理而设计的,去除单位污染物的建设投入和运行消耗并不高,是一种特殊场合宜用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

传统活性污泥法、分段进水法、吸附再生法属于中等负荷的污水处理工艺,该工艺出水水质稳定且较好,运行管理比较简单,但是由于污泥不稳定,需要增加设施进行稳定化处理,增加了运行管理环节,加大了基建投入(1000~2000元/(m3/d)),但是污泥产生的沼气可用来发电或直接驱动鼓风机,使污水处理总能耗低(0.15~0.20 kWh/m3),运行成本低(0.25元/m3左右),由于其明显的经济性,特别是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中(>20万m3/d),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

氧化沟、序批池(SBR)、一体化(UNITANK)都是属于低负荷污水处理工艺,出水水质非常好。由于负荷低、一般不再设置初沉池,而二沉池也往往和曝气池组合为一;由于泥龄长、污泥较为稳定,一般可以不再作稳定化处理而直接处置或者应用,省去了污泥稳定化设施,大大简化了工艺构成,使运行管理非常简单,但是负荷低、泥龄长也使生化部分大大增加,增加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投入,提高了能耗(0.28 kWh/m3左右),提高了运行消耗成本。这一类工艺还有一个特点是负荷变化范围宽,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按中等负荷运行,适应城市水污染治理的阶段需要。这一类工艺比较适合规模较小(<20万m3/d),技术力量较薄弱的中小城市的城市污水处理。

随着人们对水环境保护的关注不断提高,政府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也提出了更高的水质要求。为了在降解BOD污染物的同时也能去除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氮和磷,国内外近几年较多地采用了生物脱氮除磷处理技术——A/O法和A/A/O法。这两种工艺既可以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分段进料法上应用,也可以在氧化沟、序批池(SBR)和一体化法(UNITANK)中使用,以进一步提高出水水质。

以上是城市污水处理所采用的主体工艺,除此之外,在实际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中,完整的污水处理工艺还应包括预处理部分、一级处理部分、污泥处理部分以及最终的污泥处置部分、深度处理部分。而且,这些部分的设施、设备的选择和考虑也是构成城市污水处理厂技术经济指标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管理好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并使其发挥应有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重要因素。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预处理部分通常包括格栅除污机、水泵和除砂设备。格栅除污机的作用是截流大块物质以保护后续水泵设备管线正常运行。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泵房前设置两道格栅,前一道为粗格栅,后一道为细格栅。为了节省资金,一般粗格栅为手动而细格栅为自动。粗格栅的栅条间距为100~250mm,细格栅的栅条间距为10~25mm。格栅的种类很多:有链条式、钢丝绳式、液压式、回转式、步进式和弧形格栅,过去国内采用较多的是链条式和钢丝绳式格栅,效果不好,因此在80年代90年代国内进口了一批自动格栅,近几年回转式和步进式两种自动格栅采用较多,使用效果较好,而且国内制造的产品质量也很高。

城市污水预处理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进水泵房。进水泵房的作用是通过抽升和泵送污水提高水头以保证污水可靠重力流过后续的建在地面上的各种处理构筑物,由于潜水泵房构成简单、建设投入少,管理简便,近几年潜水泵采用较为普遍。

城市污水预处理的第三个重要组成是除砂设施,其作用是去除污水中裹携的砂、石和大块颗粒物,以减少在后续管线中的沉淀,避免堵塞;减少在后续构筑物中的沉淀,避免形成死区,影响构筑物的功效;减少在后续物料输送中的混杂量,降低设备磨损和损坏,对于那些有污泥消化系统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除砂系统运行效果的好坏至为重要。对那些没有污泥消化系统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如果除砂系统运行不稳定,使设施中大量积砂,终将造成停水清砂,影响设施运行,增加清理养护费用。在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中,采用的除砂设施主要有:平流沉砂池,曝气沉砂池和最近几年新出现的漩涡沉砂池,其中曝气沉砂池除砂效果最好,而漩涡沉砂池运行卫生条件比较好。

一级处理设施主要是初次沉淀池,目的是通过它将污水中的悬浮物沉降去除,减少后续处理的能耗,和二次沉淀池一样,其池形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池运行稳定,但占地较大;方形池占地少,能耗小,但是对刮吸泥机的质量依赖较高。目前国内已经可以制造较高质量的桥车式刮吸泥机,应该尽快开发链条式刮吸泥机。对于采用低污泥负荷的序批式(SBR)、一体化池(UNITANK)、氧化沟等活性污泥法工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通常不再设置初次沉淀池,而有时甚至连二次沉淀池也省略合并到曝气池中去了。

二级处理是污水处理的主体工艺,主要由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组成,目的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将污水中大部分污染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微生物随后同净化的污水一起流入二次沉淀池,微生物沉淀在池底,而净化的水则源源不断地通过出水堰流出污水处理厂,汇入周围的水体。二级处理中使用的设备也是整个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心脏设备,主要是鼓风机、曝气机和曝气器。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可以使用多级低速离心风机和陶磁曝气头,这样鼓风机噪声小、曝气头充氧效率高;采用氧化沟工艺的可以采用转刷或转碟;大型污水处理厂最好使用单级高速离心风机,以便控制和优化鼓风机的送风量,节能降低成本。离心风机、曝气机和曝气头国内都可以制造。

污泥处理和污泥处置主要包括浓缩、消化、脱水、堆肥和农用及填埋。在我国浓缩、脱水技术是较成熟的,国产浓缩搅拌栅和污泥脱水机都可以使用,但是应该尽早开发出可用的浓缩脱水一体化机。

当污水处理厂采用污泥消化技术时,污泥得到了稳定、肥效得到了改进,不仅有利于污泥的进一步处置和利用,还减少了污泥脱水中絮凝剂的用量;污泥消化产生的沼气可以用来发电,1 m3的污泥(含水率约96%)可产生10m3左右的沼气,可发12 kWh左右的电,余热还可以用来加热污泥,总的能量利用率达到70%以上,可补充城市污水处理厂20%~40%的电耗和节省相当大的一部分煤耗,有很好的效益,对降低城市污水处理的运行成本将起到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的187座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有污泥消化设施的不多,稳定运行和发电的不多。这里有技术上的原因,也有管理上的原因,还有方方面面的限制,因此我国在这一方面应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推广和发展这一技术,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中,应争取多建造污泥消化设施。

在中小型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特别是采用低负荷工艺的污水处理厂,泥已经基本稳定,在没有重金属和有害物质污染的条件下,经过脱水之后应经过进一步处置后争取农用。近几年我国在污泥制肥方面有不少成功的,深度也已经开发制作了一些专用堆肥和制肥设备,应该继续努力,扩大规模,推广污泥资源的再利用。表3是国外部分国家的污泥处置的情况。 国外部分国家污泥处置情况

表3 国家 农用(%) 填埋(%) 焚烧(%) 其他(%) 美国 24 15 27 34 德国 25 60 10 5 法国 27 53 20 - 意大利 34 55 11 - 英国 51 16 50 28 荷兰 53 29 10 8 丹麦 56 14 30 - 西班牙 61 10 - 29 葡萄牙 80 12 - 8

深度处理是为了满足高标准的受纳水体要求和回用于工业等特殊目的而进行处理,通用的技术有混凝沉淀和过滤,有时还要加氯消毒。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高水平发展,深度处理是未来社会的需要。

除了以上技术因素之外,城市污水处理设备的国产化,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体制和机制改革,运行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岗位设置数量,附属设施的数量,社会化服务的水平,厂区绿化等公共工程的考虑也是决定城市污水处理厂现代化水平和总体经济指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评价某项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经济技术性能时,在比较了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和选用的设施设备质量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上述非技术因素和当地的具体条件与要求,才能得出科学和实事求是的结果。 结论

(1)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大,投入多,结构坚固简单,使用年限长,规模效益好,单位处理成本较低,运行效果比较稳定,在环境治理上发挥的作用突出,因此要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处理要求,借鉴他人的经验与技术,慎重选择工艺、考虑方案。

建设工程的特点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2-0047-02

水利工程建设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会对周边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自然环境破坏(如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严重时会引起生态失衡、气候异常等。为了减少不利影响,建设中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1 施工项目区自然现状

1.1 地质地貌状况

根据笔者近年参加的新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500水库工程”第十四标段为例,笔者负责的标段位于昌吉市,此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1 mm,集中于5~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0 %~70 %,降水的集中促进了水土流失的发生。降水是导致新疆山区中低山带水土流失的主要外动力因子。此区日照时间长、积温高、温差大。日照时数2 500~3 500 h;10 ℃的积温在4 000 ℃以上;昼夜温差超过15 ℃。岩石因日照、温差的变化热胀冷缩而破裂,反复冻融而崩解,变得非常松散,形成大量的固体松散物质,为水土流失提供了物质基础。

1.2 土壤植被状况

此区植被覆盖度为40 %~80 %,土壤侵蚀微弱;天山部分地区覆盖度高,侵蚀微弱。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植物种类少,覆盖度低,风蚀比较严重,风力侵蚀是此区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水力侵蚀的主要形式是暴雨侵蚀和河流冲蚀,暴雨侵蚀与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以及下垫面条件密切相关,河流冲蚀与水流速度、下垫面条件、水力坡度等有关。此区水力侵蚀主要发生在植被稀少的中低山的山体破碎带和平原区,每当夏季高山冰雪融化和阵发性降雨产生的洪水,携带沙石流向盆地,造成水力侵蚀。

2 水土流失预测

2.1 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

此项水利工程全长为2 500 m,伴渠公路2 500 m,施工过程中开挖弃方量大,极易造成土壤流失深挖路段及隧道开挖的土石方量大,全线总弃方量达41万,废弃物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土壤流失。由于深挖路段内挖方量大于填方量,多余的土石方因受地形和运输条件的限制难以运往其他填方段,故不得不将其作为弃渣处理,而这些弃渣就可能成为新的土壤流失源。该工程开挖产生的废渣多为岩石碎块或风化岩类与泥土的混合物,无法当做种植土来直接利用。弃土场是土壤流失的重要源区,弃土场土壤流失主要表现为,场地选择不当或弃土场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而导致土壤流失,这在雨季尤为突出。

2.2 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预测

建设期及运行期扰动地表新增水土流失量的预测公式:

WS=F×(P2-P1)×N

式中:WS—年新增流失量(t)

F—扰动原地貌面积(km2)

P1—原生地貌侵蚀模数(t/km2·a)

P2—原生地貌破坏后的侵蚀模数(t/km2·a)

N—水土流失预测时间

2.3 水土流失背景值的确定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保持规划,工程区属轻度侵蚀区,施工前土壤侵蚀模数依据头屯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中该工程区所在分区给定的土壤侵蚀模数范围,并结合项目区现状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特征,经专家咨询确定此区侵蚀模数P1为1 500 t/km2·a。

2.4 施工期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

根据项目建设区各种施工特点分析,项目区原生地貌及部分地表植被受到了破坏,人为增加了水土流失量,依据工程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比原状土壤侵蚀模数一般扩大3~5倍的经验及《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分析判断,结合工程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及水土流失加剧程度,因此地表破坏后土壤侵蚀模数P2为5 000 t/km2·a。

2.5 预测时段的确定

依据主体工程施工时序,施工建设水土流失预测期确定为1年。

2.6 扰动地表面积的确定

主体工程施工全长为2 500 m,伴渠公路2 500 m,扰动地表面积为20 000 m2,取料场经实测为7 500 m2,生活区为1200 m2,弃渣场区为11 000 m2,见表1。

3 防治措施

3.1 落实项目区水土保持方案

项目区水土保持方案应当符合“500水库工程”水土保持规划,以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配置,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综合进行,同时立足该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流域经济。

3.2 落实管护工作

管护是对各项政策法规的具体落实。没有具体的管护措施,政策法规只能是一纸空文。实践证明,规范的管护队伍是生态修复各项政策法规得以贯彻执行的保障。

3.3 加强宣传

生态修复的特点之一是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的干扰破坏。因此要提高生态修复效益,就必须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特别是生态修复区内群众的水保生态意识,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生态修复的宣传,在修复区内建立宣传牌、界碑等,同时也要利用宣传画、传单、水保法宣传材料等增强群众保护生态、保持水土的意识[1]。

3.4 线位选择应坚持的原则

在施工过程中坚持“宁填勿挖,宁桥勿填”的原则,尽可能增加桥隧在工程建设中所占的比重,而不能简单考虑工程投资的问题,避免以后恢复过程中得不偿失。

4 结束语

依据施工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和施工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修复的能力,结合市场经济逐步由单方面治理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化,最大化的实现经济效益与和谐生态的双赢。■

建设工程的特点篇(6)

通过各位专家昨天一天的辛勤劳动,20*年度我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已经产生。今天的任务主要是通过答辩评审,择优推荐优势明显的专业参加今年部级特色专业的评选。首先,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在百忙中前来参加这次评审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加本次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我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的老师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下面我就全省特色专业建设和这次答辩评审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重要举措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提高教育质量。2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了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是学校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和优化教学团队,强化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促进学校制定出一套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探索与建设,从而推动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学生学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特色专业建设是学校特色与优势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并把知识系统化、理论化。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管理工作的提高等等。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是为社会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是沟通高校与社会需求的平台,是高校与社会接轨的接口。专业建设主要包括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专业设置的口径、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等,具体表现在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上。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促进相关学科学术梯队的建设,课程建设可促进学科研究水平的提高,人才培养可以为学科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反映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水平,反映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的标志则是专业建设水平。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分别体现高校的研究职能和人才培养职能,并共同为社会服务。因此,专业与学科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关系。没有专业建设为依托的学科建设,其发展前景是不乐观的,甚至谈不上学科建设。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富有个性风貌的专业,是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人新我特等特征。显然,特色专业建设好了,学校的特色与优势学科也就形成了。从国际视野看,区别于一般大学,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上都是各有特色、各领的。如麻省理工学院,其基础学科与专业研究实力相当强,截至2006年,麻省理工学院产生了63位诺贝尔奖得主,它的林肯实验室、媒体实验室更是世界科技创新的源头。还有加州理工学院,截至2006年底,只有2*6名在校生、293名教授、66名讲师,但这所学校的教授和毕业生共获得诺贝尔奖32人次,如按人均贡献,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都要甘拜下风。加州理工学院的院系不多,但它的物理学、行星科学和地球学等学科专业被公认为世界一流。国内这方面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学科建设水平较高,拥有力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有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工程热物理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清华大学力学学科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为工程力学类本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支撑。2002年至20*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专业一直排名全国第一,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设有力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002年获得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03年2人获得首届国家教学名师,2005至20*年入选国家精品课程4门。同时清华大学高水平的工程力学类专业建设也促进了力学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如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的《材料力学》精品课程,新教材中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新内容占到20%,促进了工程力学学科建设的发展。由此可见,特色专业建设和学校特色与优势学科建设的关联度极强,特色专业建设是学校特色与优势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

(三)特色专业建设是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我们大家都知道,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三大职能。这三大职能都与特色专业建设息息相关。特色专业建设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教学管理等,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方面面,建设成果体现在培养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研究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以及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在以质量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的今天,一所高校所拥有的特色专业是反映高校优势资源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学校知名度和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所学校的无形资产和品牌标识。特色专业是学校特色的重要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特色专业就没有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竞争力,没有办学活力和实力。对综合办学实力还不强的高校,特色专业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对综合办学实力较强的学校,特色专业是学校做大做强的基础和保障。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使不同类型高校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特色,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集成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以点带面,引领和示范其他专业加强建设和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办学活力,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扎实推进我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工作。一方面,结合河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和高新技术类专业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逐步建立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大力提高了教育为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服务水平和贡献能力。2003年以来,全省高校新增专业点1784个,其中工科类专业点578个,占新增专业点总数的32.4%。另一方面,2005年,我们就启动了高等学校名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了55个高等学校省级名牌专业点。20*年根据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要求,开始实施特色专业建设,并将名牌专业建设与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接轨,培育建设了66个省级特色专业,这样,我省目前共有121个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17个专业点跻身于第一类部级特色专业建设行列,6个专业点被评为第二类部级特色专业。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扎实推进我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切实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科学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制定规划。教育部根据“质量工程”建设规划,计划“十一五”期间在全国高校中择优重点建设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建设点,到20*年已经立项建设了1127个部级特色专业。20*年至2010年,教育部共为我省规划建设81个第一类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20*年规划建设16个,我省争取到了17个,其中1个自筹。20*年至2010年按年度分别规划建设20个、20个和25个。我省在“质量工程”规划中,将特色专业建设做为重要建设内容,计划到“十一五”末,建设300个省级特色专业点和一大批校级特色专业点。今年至2010年每年要各建设70个省级特色专业点。从省里来讲,特色专业建设立项要与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紧密结合,重点关注我省支柱产业和重点建设领域的相关专业。要加大对高校专业建设的指导,增强专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扩大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从高校来讲,在目前经费、人才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更要重视科学规划,不能搞平均主义。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坚持明确优势,扶强带弱的原则。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并将保持特色、强化特色、创新特色作为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带动其它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开创专业建设的新局面。在特色专业建设层次上,各高校要合理定位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科学谋划,逐步建立起国家、省和校级三级特色专业建设体系。要明确哪些专业要建成校级特色专业,哪些专业要建成省级特色专业,哪些专业要冲击部级特色专业。这样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的着力点也就清晰了。

二要加强培育。特色专业建设在内涵上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条件,一流的教学管理和一流的教学科研水平。外在特征是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特色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通过长期不懈努力,精心培育并不断完善和升华。各高校要理清学校专业的基本情况,对专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根据社会需要、人才市场需求和经济科技发展需要,考虑本校的办学定位、层次、规模、能力和特色,研究社会需求,选择那些专业发展方向意义重大,师资队伍结构优良和学术梯队整齐,学术研究氛围浓郁,生源广泛,毕业前景看好,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较高,专业发展后劲十足,专业建设基础良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作为特色专业来培育。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要创新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强化实践教学,促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通过培育与建设,实现专业有特色,课程有特点,教师有特技,学生有特长,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情况好,学校社会声誉好。

三要加大投入。加大投入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保障。投入包括经费投入、人员投入和精力投入。经费投入要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条件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验运行、学生实习等基本费用满足要求,要制定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保障措施。人员投入就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建设一支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都能够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要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使更多的高水平教师承担本专科生的专业教学任务。精力投入包括领导和教师的精力投入,领导要把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和工作实效上。

四要完善机制。首先是学校领导重视,学校党政一把手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作为质量工程建设重要内容的特色专业建设,学校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主管教学工作的领导要具体抓。把特色专业建设当作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任务,要经常过问工作进程,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是要建立健全组织形式,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能。要实行学校宏观管理、院系监督指导、专业建设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的体制,在专业的人才需求预测、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师培养使用、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建立起规范的管理制度,保证其高效运行。同时要建立有关激励、奖励机制,用制度、机制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顺利开展,取得实效。第三是要加强评价与考核,实行动态管理。特色专业的称号不是终生的,要制定出公正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和激励约束机制,实行优留劣汰,动态管理。要完善评价机制,吸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行业企业参与特色专业的评价。同时,要定期向社会公布特色专业点的建设和评价结果,接受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监督。

三、高质量做好本次答辩评审工作

本次答辩评审是在前期评审工作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在省级特色专业中择优推荐我省今年参加部级特色专业评选的专业。这里我仅就本次答辩评审的要求讲以下三点。

一要坚持标准,优中选优。在国家“质量工程”建设方面,特色专业建设与其它建设项目不同,国家对各省实行等额上报,换句话说,各省推荐上去了就是部级特色专业了,我们要按照部级特色专业的标准严格评审。我省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遴选推荐要有利于专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答辩过程中,请各位专家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与改革、水平与质量、效益与特色等方面逐项考察。根据申报专业点的整体办学水平、对社会的贡献、社会声誉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优中选优,确保推荐出的特色专业能够代表我省高校的最高水平。

二要统筹兼顾,注意平衡。各位专家在评审中,要在把握质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目前国家和我省现有特色专业的学科和专业布局,紧密结合我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我省高校学科专业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各高校之间、学科之间、同类专业之间的结构与布局。使我省特色专业建设更好地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

三要客观公正,遵守纪律。各位专家要克服学校本位以及专业背景的局限,站在对河南教育事业发展负责,对教育厅负责,对学校负责的高度,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在评审工作中要严肃认真,不投人情票,不打感情分,在评审的各个环节中,遵守评审纪律,不传递消息,不串联拉票,认认真真地把评审工作做好,真正体现出各位专家的高水平。通过专家的共同努力,评出导向,评出水平,评出和谐,评出形象。

建设工程的特点篇(7)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进行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改革与实践。依据东北寒区地缘优势,黑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突出寒区特色,培养具有一定寒区工程设计及施工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寒区特色”体现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地域特色及特点,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能够更好地为地方建设服务。从长远角度分析,该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符合具有寒冷气候特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本设施建设的要求。为了建设具有“寒区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次深入知名高校进行调研工作。文章结合黑龙江大学实际情况,重点突出寒区特色,立足于工程教育理念,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一些具体措施进行阐述。

二、“寒区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体现与举措

在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及培养标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土木工程的寒区特色,在课程模块设置、学分构成比例、专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各环节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革,构建黑龙江大学“寒区特色”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寒区特色”培养模式的理论教学课程设置

黑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道路与桥梁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和岩土与地质工程三个培养方向。在教学中突出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在道路桥梁、工业和民用建筑、隧道和地质勘探等领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寒区工程建设等多领域的需要。寒区工程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土木工程学科中基本的力学、地质等问题,同时又与水文、地理等学科领域交叉,有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口径和知识领域。针对寒区地域特点,主要设置冻土力学、冻土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引导启发教学,主要向学生介绍寒区地域特征和分布、寒区课程的应用范围、冻土对寒区建筑物产生的危害、寒区工程建设技术难题等概念性和基础性的内容,引导学生快速进入相关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是专业知识教学,主要讲授寒区课程研究的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和已有理论,着重培养学生冻土工程设计、施工和评价方向的能力,通过深入教学,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寒区工程建设思路及方向。第三阶段是案例实践教学,通过设计寒区工程冻害案例或列举寒区工程冻害实例,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工程冻害防治对策、防治措施等方面引导学生研究和创新。

(二)基于“寒区特色”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

为培养解决寒区工程实际问题的土木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理论学习的检验与升华,实践效果与实践环节和实践内容的设置密切相关。我院将“寒区特色”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基础实验操作、基地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三个模块。基础实验操作主要针对冻土力学等寒区重点课程开展实验教学,包括基础实验和创新实验,基础实验主要由教师指定任务,指导学生完成。创新实验主要由学生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和内容等,通过基础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基于所完成的基础实验操作环节训练,进一步开展基地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基地实习、实训提高实践教学成果,实现理论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转化。学校通过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设置了寒区实践基地,直接面对寒区工程实际问题,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寒区工程技能与素质。例如: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观测冬季冻土对施工及已有建筑物产生的影响,讲解冻土层上已有建筑物因季节性冻土产生沉降的应对措施,指导学生观察多年冻土层和季节性冻土层的区别等内容,同时安排学生在实践基地采集土壤样本,并进行冬季冻土受力性能分析试验。在毕业设计环节专门设置寒区工程项目设计方向,在冻土覆盖的寒冷地区,要综合考虑项目所建地的冻土层分类、冻土深度、冻土温度等,充分考虑冻土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施工存在的技术难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同时要求学生设计时提出防治建筑物冻害的具体方案。

(三)打造“寒区特色”精品课程

基于寒区地域特征,重点开展冻土工程、冻土力学、冰雪灾害分析、冰雪灾害防护四门课程的研讨与增设工作。在“寒区特色”课程的设置上,一是要注意课程内容的整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冗赘,二是要注意课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寒区特色”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除了针对学科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方法等内容的讲解外,更为重要的是以工程案例形式阐述其在工程项目设计及施工中的应用。这四门课程是“寒区特色”课程体系的代表,以突出寒区地域特点的工程实际应用为教学目的,针对冻土工程等寒区特色课程开设学生论坛,交流课上遗留的问题或表达自己见解,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该领域工程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冻土工程等寒区特色课程的设置,拓宽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口径,根据学习效果反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打造土木工程精品课程。

(四)“寒区特色”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整合

基于寒区地域需求,为实现“寒区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安排侧重具有“寒区特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为保证“寒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将冻土工程、冻土力学等寒区特色课程充分整合、统一规划。冻土工程等寒区课程的设置,要满足当前寒区工程建设的需要。寒区特色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不仅涉及寒区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所需的最基本力学知识,同时包括了冻土工程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如寒区环境、冰雪工程、冻害防治、新型抗冻害结构、抗冻害材料等内容,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此外,加强寒区工程结构设计及施工难点系统化分析。例如:根据寒冷地区钢材的特殊性要求,明确低温焊接施工质量保障措施和使用过程中防止脆性断裂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钢结构课程中的钢材低温冷脆特性,进一步了解施工技术中钢材低温焊接方法及措施等相关知识。通过课程设置整合和教学内容优化,保证寒区特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做到始终与寒区工程领域先进理论接轨,使学生了解寒区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培养寒区工程建设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最终目标。

三、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