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20 10:22:49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篇(1)

一、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1.教师惰于钻研教材

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的一个明显之处就在于删去了一些难点、繁点,而相应地增加了大量的活动题和资料。但在教材处理上,对于需要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整理资料或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不提,避而不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合理整合教材,发掘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照本宣科。有的教师把课文给学生阅读一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为了应试教学,就直接让学生在书本上将往年出现考试的地方勾画一下,让学生回去多背诵,或者进行题海战术。因此,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课堂上大部分不动口、不动脑,只动手记下老师讲的重点,在课本上划下教师讲过的内容,在课后机械地做大量的练习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学生在考试结束后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2.教师教学手段传统单一

大部分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教师和课本成为课堂上的“权威”“圣经”,一节课下来,基本上以教师灌输为主,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灵活性。多数教师仍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支撑地理教学,课堂上连一些挂图、模型都没有,更不用说多媒体教学了。因而上课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教学评价滞后

农村中学在教学评价方面还普遍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教师的评价过于传统,过分注重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二是对学生的评价仍停留在一张试卷上。

二、造成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的原因

1.教师素质与新课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第一是专业教师较少,由于长期受学科偏见的影响,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很少,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名专业的地理教师也没有。很多专业学习和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就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教师素质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地理素质教学的进行;第二是师范院校地理系毕业生不安心地理教学,专业思想不牢固,缺乏钻研动力;第三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陈旧,同时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第四是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还未能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存在很大障碍

新课程强调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掌握知识,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农村学生的素质与新课程要求存在很大差距。第一,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新教材还是被当作“背记”的课本来看待,学生旧的地理学习方式还在制约着地理课程的改革进程;第二,农村学生的生活空间狭隘,见识浅薄,知识储备也少,很多学生的基础较差,自我学习的觉悟不够,在接受能力、知识面、活动能力等方面相对于城市学生较为薄弱,影响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第三,农村经济水平低、生活条件差,青少年活动场所及社区机构也很少;第四,农村新兴的网吧成为学生滋长厌学情绪的温床,很多学生宁愿把零用钱花在网络聊天或玩电子游戏上,也不愿用于网络学习。

三、改变现状的对策

农村初中地理教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不足:只侧重教学经验,缺乏关注课程标准;只侧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缺乏关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只侧重学生结果性评价,缺乏关注学习过程性评价。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改变教学现状呢?

1.科学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已经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范本”成为现在的“学材”。新教材已经减少了大量需要记忆的枯燥内容和不符合实际生活的知识点,增加了大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的开放性材料,并以实践教学的形式提供创新精神的素材。只有在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改变教师认识上的不足,才能使每一位一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主人,驾驭教材,实现新课程目标。作为教师,在驾驭教材时还需要尊重教材,结合自身经历和理解,挖掘出有利用价值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再创造,重新组织教材,创设教学的理想情境。例如,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灵活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增删,或者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其次,要充分利用教材图像。地理课本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书中有许多各种类型的地图、地理漫画、地理照片和地理图表等。这些图像蕴含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地图并从图像上获取信息,是地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增加大量图像的出发点。

2.努力开放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

教师应该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确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学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教学的形式也应不拘泥单纯的讲授。教师关键是努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内容时,教学实施的步骤:①组织教学和提出问题:目前石油、煤、天然气消耗量很大,人们不得不寻求新能源作为替代,以满足发展所需。前人在此领域已取得了可喜成绩,开发了多种多样的新能源,它们各有长短优劣,今天让大家思考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到底哪一种新能源最有前景?要求学生先用8分钟自学,再由前后排4人组成小组讨论10分钟,然后每小组推出一名代表发言,宣布组内结论及其推断理由,并对其他同学的质疑进行答辩,最后评出最佳小组。②学生自学。③小组讨论。④小组代表发言。⑤师生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自主为主的这一中心思想,其设计的问题――“哪一种新能源最有前景?”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通过自学和讨论各抒己见,在相互的碰撞中使每个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又如,教学内容“世界的人种”,教学设计方法采用:让学生当一回地理“小老师”。这种尝试充分体现了课改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有好处。要使学生会学,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利用各种教学形式让他们自主地学习,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展现。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兴趣持久,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使他们深深爱上地理,认真钻研地理知识。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报、阅读杂志,不定期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②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如,请一些专家谈“热点”问题(中东和平、气候异常环境保护、臭氧空洞、经济一体化等);③组织兴趣小组,如天文观察、乡土调查、地理摄影、教具制作等;④经常组织地理知识竞赛;⑤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社会调查或乡土考察,并及时写出相关小论文。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篇(2)

>> 浅析我国农村幼儿园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农村公办幼儿园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幼儿园体育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及对策 广西幼儿园专任教师队伍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贵州省民办幼儿园发展现状及问题调查综述 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 苏北农村幼儿园教师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状及对策 农村幼儿园晨间户外活动开展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幼儿园开展户外活动的现状及对策 X县农村公办幼儿园教育管理现状及对策 浅析农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幼儿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11年教育统计数据.

[3]王晓青.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5,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5]王春英.发展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是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重要举措[J].学前教育研究,2010(5).

[6]李生兰.农村幼儿教育的流弊及发展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1995,(2):22.

[7]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8]任艳花,杨宁.学前教育中的政府投入方式研究[J].教育导刊,2011(3下):8-12.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篇(3)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对策等方面对近10年来有关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改善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体育教师队伍 现状 对策

一、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乔梁学者在《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源现状与合理配置研究》中总结出:“体育教师资源是学校体育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这一互动过程中重要的因素,中小学体育教师是实施和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效益发挥的水平[1]。”

陈盼盼等学者在《21世纪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建设现状分析》中总结出:“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其工作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提高学生身心及社会关系的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个人自主性和终身健身理念[2]。”

综上所述,总之,体育教师是学校教育人力资源中重要的一员,是学校体育教学中重要的因素。因此,建设一支业务素质强,质量硬,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根本,同时也是提高我国农村青少年体质的关键所在。

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

(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配备

2005年常青对辽宁省5个经济条件偏下的地域的专职体育教师队伍进行了调查,调查指出:“专任体育教师偏少。体育教师占总教师数量比例小,相对于农村中小学的语、数、英、物理、化学教师占教师总数60.1%的比例来看,体育教师仅有2.41%。乡镇中小学校平均有体育老师1.68人,而村中小学仅有0.59人。”

苏转平等学者在《中国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总结出:“关于体育教师配备,国家教委规定,城镇小学和农村中小学每7至8个教学班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中学每6个教学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若按此标准衡量,新疆农村中学缺额体育教师20.7%,农村小学缺额40.6%;宁夏在128名体育教师中专职体育教师仅有3名,体育教师与教学班之比是1:11.82,这与国家的标准相差甚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还严重缺额,特别是西部比较落后的地方。大部分体育课都是由其他任课教师兼任,体育专职教师十分馈乏。如此一来,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小学上体育课呈现“放羊式”教学,体育课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课外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年龄、性别结构现状

谭祝平学者在《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现状研究》中总结出:“四川、湖南、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中体育老师年龄最大的有59岁,最小的有24岁,中年教师人数排第一,老年最少;男性教师是女性教师的3倍,男女比例相差很大。”

袁艳红学者在《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中通过调查54所中学发现在总共202名体育教师中有168名男教师,34名女教师,男女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调;并且202名体育教师中在20~39岁之间的教师占到60%,体育教师普遍年轻化。”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性别结构不合理。体育教师的年龄逐渐趋向于年轻化,这样不利于教学的创新和提高。同时,体育教师在性别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女体育教师的比例很小,这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是分不开的。

(三)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状况

苏转平等学者在《中国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总结出:“所调查的7省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非常少,专科学历也为数不多,只有32%-68%的农村体育教师具有中师学历。贵州省有93.83%的学校没有本科毕业生,64.03%的学校没有专科毕业生;青海农村初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占38.7%,小学体育教师绝大多数在中师以下。”

常青学者在《辽宁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研究》中总结出:“我省农村中小学至今仍无研究生毕业的教师。农村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0.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农村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3.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教师业务素质不高,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效率较低。”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高学历体育教师偏少,低学历体育教师依然存在,科研成果欠佳。现在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普遍不达标,学历层次偏低。正是因为农村体育教师学历偏低,科研水平不够,造成目前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学生们的体质健康得不到很好的改善。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农村体育教师数量的配备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当地有关部门应该适当增加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名额,解决农村专职体育教师不足的状况,提高农村体育开课率。其次加大对农村或是偏远地区学校教育资金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鼓励高校毕业生走进农村,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节体育教师的年龄和性别比例。尽量使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在年龄上老、中、青教师的结构趋于合理,性别比例尽量平衡,从而来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三)加大对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实施送教下乡政策,建立城乡体育教师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城镇中小学有经验教师的传带教,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加强对体育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创新,改变以前体育教师“上课―解散―集合―下课”的陈旧模式。从而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篇(4)

调研了皖西地区部分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包括教育基础设施、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学生生源情况和乡村教育观念等。针对该地区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开展分析研究,指出了问题的产生背景与原因。从持续改善该地区农村地区小学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培养、加强农村地区社会教育风气整顿等多角度对进一步改进皖西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给予反思和建议。

关键词:

皖西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基础设施;师资队伍

我国是有着众多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关系着农村地区的持续发展[1,2]。近年来,国家对农村中小学的财政投入逐渐加大,农村小学的基础教育状况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3,4],但不能忽视的是,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和农村传统观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会长期存在[5]。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一些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这些传统问题和新的矛盾点不断的显现,从根本上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导致其背离了国家在新世纪倡导的城乡均衡教育发展规划[6,7]。皖西地区作为经济社会相对欠发达的老区,其广大农村的小学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一、皖西农村小学的现状分析

皖西地区地处大别山老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落后。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皖西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老问题的持续存在以及新问题的不断涌现,使得农村基础教育改进之路艰巨而漫长,该地区农村小学主要涉及教育基础设施规划问题、师资队伍培养问题、生源问题以及不良社会教育风气问题等。

(一)基础设施问题调查发现,皖西地区多数农村小学的校园建设规划不科学,办学条件不达标。2005年以前普遍实行属地管理,办学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受地方财力薄弱的限制,在小学校园建设上投入很少而且规划不合理,不利于教育专项资金的高效利用和小学校园的长远规划。2005年以后,农村中小学建设划归县一级财政统筹,专项资金投入逐渐加大,先后通过全面危改、校安工程、中西部初中项目、抗震加固、营养计划食堂改造等系列项目建设规划,投入了大量资金以促进基础教育设施改善。通过不断努力,校园建设和办学条件均得到较快发展和较好的改善。但是,在这些基础建设过程中,受专项资金分批投入的限制,很多资金只能用于解决学校迫切需要改善的办学条件等,仍然存在很多基础建设没有能够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实施,出现频繁变更的现象。而且随着皖西农村地区小学合并情况的不断出现,大量堆积的基础设施面临着弃用的局面,这对宝贵的教育资金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浪费[8-9]。另外,由于教育资金的相对短缺,校园建设的单调乏味,而且多数学校校舍功能单一,缺乏现代化教学所必须的专用教室和多功能教室,在新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为了能够实现城乡教育发展同步,这些已有的基础设施依旧面临着新的改造或重建。表1为皖西地区15所农村小学教育设施配置情况

(二)师资队伍问题皖西地区的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同样存在诸多问题。一直以来,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编制师生比是1比23,并且是按中心小学为编制单位进行核算的。由于适龄就读儿童数量的逐渐减少,目前皖西山区农村村级小学和教学点的学生人数往往都在100以内,部分偏远小学甚至不足40人。虽然学校规模较小,但年级跨度却较大,依照以往编制所审批确认的教师人数则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这一现状在近年来愈发突出,生源的逐年短缺使教职工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同时,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也较为严重。由于缺少学科专业老师,导致教非所学、学科教师不匹配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多数小学里,美术、音乐、体育、地理、自然、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非常缺乏。其课程多由语文、数学老师兼任,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表2为皖西地区6所农村小学学科专业教师配比情况统计。虽然目前有很多教师培训计划,通过多角度的培训锻炼来促进农村教师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升,但从总体的实施情况来看,由于诸多客观条件和原因所限制,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相对薄弱。在皖西地区部分偏远农村学校里,教学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少,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流失情况严重,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相对于城区教师,农村教师较少有外出交流培训机会,部分年长的教师陆续出现知识老化、教学思维方法陈旧等问题,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致使很多新课程的理念和内容难以落到实处,尤其是涉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等难以实施。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迫在眉睫。

(三)生源与社会风气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资金投入力度,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从多方面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按时完成学业,杜绝了贫困家庭子女因贫辍学的现象。但目前农村生源流失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剧,这一现象在皖西地区农村小学中十分常见。目前皖西多数农村小学的生源人数越来越少,部分偏远山区甚至出现濒临倒闭的情况,例如,皖西地区某县部分小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的乡村小学学生均不足50人,部分学校甚至出现个位数。这种情况使得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差距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这种现象是由以下因素所导致的。首先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这是越来越多的农村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城乡教育差距造成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设法将孩子送进城区小学就读,普通条件的家庭往往也将孩子送进县镇所属小学,家庭条件确实困难的孩子才会留在乡村小学就读,这是目前部分农村家庭孩子的择校现状。其次,随着国家逐渐加大了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关注,在政策上给予多方面关照,使得更多农村孩子有机会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城市里就读,这也是近年来生源流失的一个因素。表3为皖西地区15所农村小学2015年度生源情况统计。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农村小学教育的一大因素。当前,农村家庭对教育的认识缺少正确的价值导向。很多父母坚持的是“学而优则仕”,唯分数论,希望孩子通过教育升学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走出乡村,光宗耀祖,教育投入的功利性很强。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则趋向于读书无用论,认为孩子只要能摆脱文盲的身份,出去打工挣钱即可。这些价值导向对于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引导十分不利。同时,许多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缺少一个好的标准。例如,在农村少子家庭,普遍存在对孩子的溺爱问题,在很多隔代照顾的留守儿童身上就更加明显。爷爷奶奶对于孩子的照顾往往只是关注于吃穿,对孩子的任何物质要求都会竭尽所能予以满足。而父母也会因为不在孩子身边而十分愧疚,往往设法在金钱和物质方面给予弥补,而对孩子的许多过错,往往没有很好的教育方式,通常是以打骂等粗暴方式来处理。调查发现,当前的社会不良风气对农村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下,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也有一定的市场,这一现象,在父母外出务工农村较多的皖西地区尤其明显。当今的乡村已经卷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爱慕虚荣攀比、追赶时尚潮流、崇拜金钱物质、逐名角利不择手段等不良思潮开始侵入农村社会,对传统价值观有极大的摧毁作用。

二、问题反思与改进措施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这就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努力方向。相应地,地方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资金的投入比例、优配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完善农村教师入职流程、交流活动、职称评定、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政策制度,破解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瓶颈,稳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学生的文明道德教育,特别是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对辖区学校进行重新规划和布局调整。撤并一些生源数量很小的小学,成立综合性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教育投入上不再全面开花、撒胡椒面,重点建设农村规模超过100人的村级小学,并尽力做到建一所成一所,完善好附属设施、校园环境和相关美化等基本配套建设。其次,在师资建设上,着力加强农村教师的校本培训,培养其爱岗敬业、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重视农村教师的职称提升、交流培训等工作,不断提升教师整体素养。在教师待遇上,学校应通过绩效考评和绩效工资,平衡工作量,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地区财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将待遇向偏远山区在岗教师倾斜。采用多种措施,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既要待遇留人,也要感情留人。在学生管理教育方面,通过课堂教育、早操、集体活动、国旗下教育、班会和班级主题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加强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矫正不良行为。努力培养其文明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简单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从而积极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强化政治教育,严肃校规校纪,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及时矫正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对于目前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留守儿童,要给予关心爱护。针对留守儿童常年与父母分离、缺失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自信心,学习成绩差、厌学倾向严重或性格内向不愿意与同学们一起玩等诸多问题,教师应该把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倾注到他们身上: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的细节,如提醒他们注意路上安全;观察他们的心理,多与不爱说话的孩子沟通;对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多给予辅导;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班级的集体活动,多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培养活泼开朗的心态。另外,加强家校联动,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经常联系,教师也定期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家校互动,共同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君全.农村学校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初探[J].科学咨询,2010(34):47.

[2]段成荣,杨萠.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3]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39-43.

[4]黄颖,叶敬忠.农村基础教育中村级社区的作用发挥———基于留守儿童支持活动的调査和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9):101-103.

[5]何光洁.留守儿童学校管理策略浅析[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2):55-59.

[6]贺小华,张建育,梅小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管理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09(3):81-83.

[7]陈思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8]杜启明,江芳.优化学校教育管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科技资讯,2009(32):230-231.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篇(5)

关键词:地理教育;农村;现状;措施

新《课标》对地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是“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这改变了传统地理课程教学培养地理专家式的教学藩篱,转而开始用地理去育人,开始关注学生素质的提升和人的发展,但当前农村地理教学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新课标创新精神和育人目标的达成存在诸多障碍。要让农村地理教学走出禁锢,真正发挥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能力,应在全面分析农村地理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1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

1.1 学科地位尴尬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没有将地理科目纳入中考考试科目,这在当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无疑把地理教育推向了学科教育的边缘,造成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都忽视地理学科,导致地理学科教育地位尴尬,在农村地区更是举步维艰。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农村初中一般都成立各科教研组。但地理学科一般都隶属于政史地教研组,而且由于考试地位的不同,在政史地教研组日常教研活动中,一般都不安排地理教研活动,专业地理老师的地位尴尬。

1.2 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地区专业地理教师总量较少,学历偏低,不能满足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除了个别重点初中(一般都在城镇)有少量专业地理老师外,农村初中的地理老师一般都由其它学科老师兼任,这些老师的地理专业基础都相对薄弱,有的甚至根本不懂地理专业,这导致地理教学业务水平不高,而且挤占“挪用”地理课现象严重。

1.3 地理课堂形式单一

在学校不重视、社会不关心、学生不主动的大背景下,地理老师自身也缺乏积极性,备课不充分,甚至不备课的现象广泛存在,简单读课本、填鸭式教学的现象广泛存在,很多教师自己都不懂地图,更不会使用地图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刻板,根本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1.4 领导部门重视不足

当前,国家和地方对农村地区的教育重视度依然不足,对农村地区的地理教学重视度更加不足。特别是对农村地理教育支持力度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村初中基本没有地理教学所需的教学挂图、地球仪等基本教学工具,其它教学设备更无从谈起,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地理学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2、地理教师缺少交流平台。由于经费投入少,农村地区本就不多的业务进修、教学交流、观摩学习机会一般只能用于“主课”教师,而地方教育部门主办的教研活动往往都在城区学校,边远地区的农村老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学习交流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地理老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2 改善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现状的措施

地理课是初中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它对增进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爱国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我们必须重视农村地区的地理教育工作,大力改变农村地区的地理教育现状,为培养具有环境观、资源观、全球意识的新时代公民努力。

2.1 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工作的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投入,为农村地理教学增加投入,增添基本教学工具和设备,有条件的地区要添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逐渐缩小城乡差别。二是提高农村中学的教师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三是鼓励城市骨干教师到基础薄弱学校任教或兼职,制定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如放宽农村教师申报条件限制、给予农村教师申报优先待遇等。四是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进行 “支教”活动,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地区担任教师,并在考研、考公务员上给予政策优惠。

2.2 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支持地理教育教学

一是严格执行相关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的要求,降低各学科难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观念,同等对待各科教学。国家要改革考试制度,不将学科分成三六九等,或者整合课程大纲,对学科教学进行切实可行改革措施,切实重视地理教学。三是改变针对学校和教师绩效评价方式。把普通义务教育学校和所谓名校(拥有过多优质生源)区别开来,“因材施评”。降低教学成绩比重,加大“育人”权重。四是要切实重视地理学科教学,提高地理教师地位和待遇。鼓励专业教师担任地理教学工作,在进修学习、业务培训、晋升职称等方面,给予地理教师同等待遇和机会,条件合适的地区要制定地理学科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向农村地区倾斜,大力加强农村地区的师资培训和培养力度。五是积极推动校园安全立法,不能因噎废食,要鼓励农村地区的学校和教师在做好安全工作的情况下,开展有针对性的地理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3 学校要重视地理教育

农村学校要真正转变观念,切实重视地理学科的学科教学,尽力为地理学科教学配备专业教师,并为教师提供平等的学习培训、职称晋升机会,对地理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采取同等的绩效考核和业务奖惩制度,学校要努力克服困难,为地理教学配备必须的教学设备。学校应当支持教师开展地理教研和教学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地理教学

质量。

2.4 地理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农村地区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时间,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维护自身的教学权利。要争取学校支持,利用好,爱护好,管理好基本教学设备。地理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身体力行,善待地球,做学生的榜样,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学习,努力提高学科教学水平。

2.5 加强地理教育科研

地理科学的特点之一是区域性,各级教育科研机构要开展适合本区域实际的学科交流活动,可就近建立地理实践活动基地,根据本地区的地理特点开展学科交流和教学实践活动。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情况组织编写区域性地理教材,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篇(6)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existent problem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rural education mechanism in Hebei province, This paper makes an efforts to improve the status quo of rural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rural education in Hebei province,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 Hebei Province healthily and harmoniously, and then make contributions to training talents who are consistent with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harmonious society.

关键词: 河北省;农村教育;现状;对策

Key words: Hebei province;rural education;pres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262-03

0 引言

教育是人类社会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是现代文明的基石。面对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任何一个缺乏知识的国家和民族都将被淘汰。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才能真正实现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在我国,河北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以上,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农业发展大省,其农村教育问题也成为河北省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亦是当前河北省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针对新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提出了整体发展的战略,对造就新型农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推动和鼓舞,但目前河北省农村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存在着农村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脱离农村实际需要、教学方式不科学、师资队伍和教育经费短缺、农民子女教育欠合理、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欠缺等众多现实问题。因此,河北省教育事业能否具有较大的发展,关键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农村教育的发展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由此看来,河北省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

1 “农村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有关农村教育的定义有多种,一般被界定为县及县以下地区的教育,包括农村小城镇的教育。然而,对于“农村教育”的理解,不能简单笼统的理解为针对农村地区和农村人口的教育,因为在很多农村地区,许多当地乡镇的中心小学在师资配备和办学条件及办学设施等各方面都相对较好,能就读于这些学校的孩子们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或者是居住在学校附近,而在村小学中接受教育的是那些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没有任何资源可利用的真正的弱势群体的孩子。因此,对这些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才是我们的“农村教育”所要服务的对象和关注的群体。在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的历史性任务,为农村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由此可见,改善中国农村教育现状、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2 河北省农村教育机制现状

笔者对河北省众多农村进行了走访调研,从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得出的数据看,河北省农村教育状况堪忧。

2.1 读书无用论思想蔓延

教育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一种见效慢且风险性高的投资。对家庭和国家而言,供一个大学生读完四年需要的资金投入是巨大的,但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从某种程度上挫伤了贫困家庭特别是偏远农村家庭供孩子念书的积极性。据调查显示,支持一个大学生的教育花费占据了农村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因此,势必造成了近年来河北部分贫困地区中小学的辍学学生逐年增多,进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学校流落到社会中去。因此,在农村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蔓延。

2.2 师资队伍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受到各地地理环境及城乡差别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河北省农村地区,尤其是部分偏远的贫困县,农村中小学的师资水平现状十分令人担忧。据统计,河北省城市与农村初中教师研究生比例为3.59,本科比例为4.02,专科比例为0.51,高中及高中以下比例为0.63。在农村,除了教师学历明显偏低外,同一学校的教师素质也都参差不齐,年纪大的老师,知识结构老化,年纪小的老师,往往教学经验不足。此外,由于贫困地区信息较为闭塞,学习资源相对短缺,使得能为农村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少之甚少,很多老师甚至一辈子没有外出学习过。教师如若没有机会进修学习、开阔眼见,就很难培养出思维敏捷、全面发展的学生。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篇(7)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动因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状分析

目前,网络就农村大学生比重日益下降,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网络的调查显示,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是造成农村大学生减少的根本原因,而农民穷,无钱供养孩子上学;农村穷,教育条件(硬件)太差,教学质量上不去;农业穷,教师待遇太差,基本没有发展前途,留不住好教师,教学质量极其差。

1.显性状态流失。显性状态流失就是指原本从事教学的合格教师直接流出教育界,从事与教育无关联的职业,或从农村教育领域流向城市及发达地区从教。显性状态流失造成农村教师流失严重,骨干力量不稳定。由于受农村工资待遇低和生活条件差等原因,特别是受市场经济影响,我国多年来一直存在“骨干名师向东南飞,乡村教师往城市挤”的现象,教师队伍中主干力量不稳定,教学骨干连年大量流失,农村中小学成为向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城市输送优质师资的基地。中国现有1 000多万中小学教师中,农村地区教师占80%。为了解农村教师队伍情况,教育部师范司委托江汉大学对全国22个省区的农村教师队伍现状进行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年龄、学历构成、职业认同感等方面都存在严峻的现实问题。

流失严重,“初三班主任一年全流失”课题组成员、江汉大学教育学院刘平秀在武汉一所初中学校了解到,1998年后该校就未曾进过一位师范专业毕业教师。“2002年时初三班主任全部流失,之后连续三年语文教研组长流失,三年共流失教师11人。”课题组发现,教师逐级向上流动,乡镇向县城流动,县城向省城流动。据西宁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统计,西宁市连续三年向社会招聘教师,招来的大部分是各州、县的教学骨干教师。调查发现,一般小学、中心小学、一般中学2004年比2005、2003年流失多,中心中学教师流失人数逐年减少,2004—2005年各学校流失人数都在降低。

2.中间状态流失。中间状态流失是指那些拿工资而不上班的人员。这种流失对象是套取国家工资而不工作的不劳而获者。这些人往往有着深厚的社会关系和权力背景,他们依靠其亲属的权势挂名在教育单位,不上班照拿钱。中间状态流失的比例之高,令人担忧。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小学中十分普遍,而此现象也进一步的催生了隐性状态的流失。

3.隐性状态流失。隐性状态流失是指一部分教师虽然留在教学领域,但心思不在教学工作上,“在其位,不谋其政”,端着“铁饭碗”,抱着“做天和尚撞天钟”的态度,浑浑噩噩地熬日子现象。这种流失最终导致了教师在工作中主次错位、不努力工作和混日子的严重后果。这种流失对象尽管留在教师岗位上,但不谋求对工作的尽职尽责,没有追踪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没有更新知识的意识,不能给学生传授新知识,不愿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与其说在工作,倒不如说是在误人子弟。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质量下降,使教育无法达到其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动因探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理性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他们所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尽管社会一直把教师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作为“利他主义者”的典范来进行赞誉和宣扬,但是教师本身就具有二重性,他除了在社会公众中具有楷模性外,他还是一个社会自然人。

1.教师的行为受成本与收益最大化的影响。教师职业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及综合素质,更具备较高的人力资本储备,因而每位从业人员必须预付一定的“成本”,其中包括直接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就是每一位教师从业人员必须接受教育所花费的成本,即从小开始学习一直到工作时所花费的一切费用,再加上工作期间的生活费等其他直接的开销,其中不包括在读书期间所放弃的机会成本。间接成本就是在学习和工作期间,因从事教师职业所放弃的机会成本,也就是他不从事教师行业而从事其他行业所应获得效益。

我们假设农村教师对收益的期望值是w,实现收益期望值的机会值是v,教师实际的收益是y,我们对下面可能存在的三种情况进行分析:

(1)当y>w + v 时,会留下任教,勤恳工作。(2)当y< w+v 时,会放弃教师的职业,另寻他就。(3)当y= w-v 时,会进行逆向选择,存在着隐性状态流失和道德风险。

第二种情况我们可称作显性状态的流失,当其实际收益小于其成本时,任何人都会放弃其目前的工作而另寻他就;当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时,就职者则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显性流失在收益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其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城市教师收入相比明显偏低;其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当地高收入行业相比也偏低。当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收益高的地方总是人们所向往的。而教师职业高昂的投资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两者之间的不协调,特别是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这是农村骨干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

第三种情况是隐性状态的流失,隐性状态流失是一种“鸡肋”现象。所谓“鸡肋”现象就是指现在仍然在教师岗位但不努力工作的部分教师心理现象。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在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一方面对教师行业的工资、福利与高工作量心存不满;另一方面他们深深地被教师的职业固定、养老保障、有闲暇假日等优惠条件所吸引,而对教师职业依依不舍,处于一种“留下不甘心,离去不忍心”的徬徨状态,出现“鸡肋”现象。因为他们既不满教师的收入和高强度的工作,又不敢冒险离开工作岗位,所以他们就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来对待工作。这类教师的工作态度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我们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状况的调查获知,教师的不尽责和对学生不负责的态度是农村学生学习激情不高、辍学率高的重要原因。从社会经济角度而言,这些人使社会付出的教育成本,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些人没有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到应有的贡献,没有为国家未来的人才储备做好培养工作,在应受到道德谴责的同时,管理部门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成本与收益不符”违背了人力资本与收益相等的基本原则,这是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供给不足和职业倦怠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保证教师与其人力资本相符的收益,适度满足教师不断增加的需要,实现效用最大化,才能留住教师,使教师产生安全感、自信心和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2.教师的行为受个人偏好效用最大化影响。由于资源存在着稀缺性,人们总要通过成本收益核算,选择能为自己带来最大效用的行动方案。教师作为消费者,要想自己的效用达到最大化,必然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因此教师只能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对效用的偏好不仅仅体现在其收益上,而更多地体现在其他方面的偏好,例如,个人对生活条件的偏好,社会的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

按照序数效用论中消费可能线和收入—消费曲线对消费者均衡的理论分析,图1中有两条无差异曲线i1和i2,每条线表示购买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给个人带来的满足程度是相同的。如图1:

其中,x轴线表示个人生活开支,而y轴线表示个人对生活条件的偏好,社会的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假设这些是可以用货币衡量)。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其初始的消费可能线,即预算线为a1b1,表示教师收入的约束线。在e1点达到效用的最大化。而教师作为理性经济人,不会仅仅满足于当前的效用最大化,而是会继续追求个人效用偏好最大化的e2点。而e2点表示在教师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教师能够购买到的多种商品数量更大的组合,预算线则是教师购买选择所受固定收入的客观限制,也即教师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如图所示,预算线a1b1和a2b2相比,a2b2是收入较高的线,而无差异曲线i1和i2相比,i2是效用较高的曲线。当a2b2与i2相切于e2时达到效用最大化,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作为以理性经济人,他们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即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追求受益最大化。

三、结论

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比效益更重要”,制度的合理安排会更加有利于社会及个人的发展,人们致力于生产活动的愿望取决于个人的自身利益和互惠组合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各项管理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漏洞,要有效解决教师的流失问题必须进行相关的制度建设和完善,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生活及其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是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广州日报[eb/ol].大洋网,.cn,2009-01-25.

[2]钱昊平.民进中央提案建议:城市教师晋升应先到农村支教[n].新京报,2007-03-15.

[3]李星云.高校教师流失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5,(4).

[4]王玉崑.教育经济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

[5]刘融斌.探索中部地区农村人才流失新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7).

[6]张静.对农村中小学生流失问题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6).

[7]祝惠.对山区某乡小学教师队伍问题的走访调研[j].文教资料,2007,(18).

其中,x轴线表示个人生活开支,而y轴线表示个人对生活条件的偏好,社会的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假设这些是可以用货币衡量)。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其初始的消费可能线,即预算线为a1b1,表示教师收入的约束线。在e1点达到效用的最大化。而教师作为理性经济人,不会仅仅满足于当前的效用最大化,而是会继续追求个人效用偏好最大化的e2点。而e2点表示在教师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教师能够购买到的多种商品数量更大的组合,预算线则是教师购买选择所受固定收入的客观限制,也即教师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如图所示,预算线a1b1和a2b2相比,a2b2是收入较高的线,而无差异曲线i1和i2相比,i2是效用较高的曲线。当a2b2与i2相切于e2时达到效用最大化,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作为以理性经济人,他们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即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追求受益最大化。

三、结论

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比效益更重要”,制度的合理安排会更加有利于社会及个人的发展,人们致力于生产活动的愿望取决于个人的自身利益和互惠组合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各项管理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漏洞,要有效解决教师的流失问题必须进行相关的制度建设和完善,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生活及其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是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广州日报[eb/ol].大洋网,.cn,2009-01-25.

[2]钱昊平.民进中央提案建议:城市教师晋升应先到农村支教[n].新京报,2007-03-15.

[3]李星云.高校教师流失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5,(4).

[4]王玉崑.教育经济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

[5]刘融斌.探索中部地区农村人才流失新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