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资本市场形势

资本市场形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0 11:43:12

资本市场形势

资本市场形势篇(1)

一、抵押法律关系分析

《物权法》第179条规定: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抵押给债权人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前款规定的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抵押人,债权人为抵押权人,提供担保的财产为抵押财产。仔细分析该条内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抵押包含两种基本的法律关系,即债的法律关系和担保法律关系,其中债的法律关系是主合同,担保法律关系是从合同,即担保合同的效力从属于主合同。抵押权的成立以债权的成立并生效为前提条件,只有主债权成立并生效,抵押权才能成立并生效。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就无效。

第二,《物权法》未对“债”的类型作出限制。根据民法的基本理论,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于抵押担保的债的类型,《担保法》司法解释第1条规定:当事人对由民事关系产生的债权,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以担保法规定的方式设定担保的,可以认定为有效。王利明教授认为:对各种合同产生之债,甚至非合同之债,只要是合法产生并已生效的,都应当允许当事人通过设定抵押进行担保,法律上没有必要对此进行限制。可见,债不仅指借款法律关系,只要符合债的特征,均可以设定抵押。

第三,债权人和抵押权人具有同一性。即使是最高额抵押和债权发生前的抵押也不例外,虽然这两种抵押设立时实际债权尚未产生,但当实际债权产生时抵押权人必须与债权人吻合才符合担保法的原理。

上述抵押法律关系的分析是登记机构在办理抵押登记时需把握的基础和原则,不管债权的形式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在办理抵押时其法律关系都要符合上述特征。以下本文将针对一些新型主体申请抵押登记的特殊性问题予以分析。

二、一些新型主体申请抵押登记时需注意审查的相关问题

1.信托公司

根据我国《信托法》第2条的规定: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由此可见,信托公司办理信托业务时申请办理的抵押登记涉及到以下几种法律关系:委托人和信托公司之间的信托关系,信托公司和债务人之间的债权法律关系,抵押担保法律关系。

信托和最大的区别在于受托人能否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管理和处分。在法律关系中,人只能以被人从事民事法律行为,而在信托法律关系中,受托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受托人在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对财产进行管理和处分的过程中均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的。因此,在办理信托公司申请的抵押登记时,应当将抵押权人登记为信托公司,而非委托人。

另根据《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7条:设立信托公司,应当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并领取金融许可证。未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信托业务,任何经营单位不得在其名称中使用“信托公司”字样(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20条:信托公司固有业务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产投资。

根据上述规定,在办理抵押登记时需注意审查信托公司是否有金融许可证以保证主体的适格性。

2.基金管理人

根据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第2条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开或者非公开募集资金设立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托管人托管,为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进行证券投资活动。基金法律关系中涉及三方主体,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基金持有人。基金管理人负责发行并按照基金契约的约定,以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进行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基金托管人承担为基金持有人保管基金资产的职责,基金持有人则通过购买基金,委托给基金管理人管理、运作,是基金的委托人和受益人。

基金发行分为公募和私募。公募基金是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者公开发行的证券投资基金。公募基金的投资对象限于上市交易的股票、债券等证券,一般不会涉及抵押登记。私募是相对于公募而言,是一种非公开宣传的,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进行的一种集合投资,由于其投资渠道相对宽泛,基金管理人为尽到勤勉、审慎管理和处分基金财产的义务要求投资对象提供担保,这时就会涉及到办理抵押登记。

基金法律关系的实质是信托关系,其不同于关系,虽然实际的出资人为基金份额持有人,但其在申购基金财产时即丧失了对该基金财产名义上的所有权,即该基金财产名义上的所有权从基金份额持有人转移到了基金管理人,如将基金份额持有人登记为抵押权人则违背了债权人和抵押权人的同一性原理。基金托管人的职责主要是监督和规范基金财产的管理和运用,防止基金管理人侵害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其并不享有对基金财产名义上或者实质上的所有权,因此,基金托管人也不是适格的抵押权人。因此,基金管理人作为基金发行中的抵押权人,既符合《物权法》、《房屋登记办法》、《基金公司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又符合信托原理、债权人和抵押权人的同一性等相关法理,是适格的抵押权人。登记机构在办理抵押登记时应将基金管理人登记为抵押权人。

需要注意的是,《基金公司管理办法》第11条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证券投资基金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第12条规定:基金管理人由依法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担任。担任基金管理人,应当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第46条规定:投资人缴纳认购的基金份额的款项时,基金合同成立;基金管理人依照本法第44条的规定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办理基金备案手续,基金合同生效。第119条规定:非公开募集基金募集完毕,经注册、登记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分别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基金行业协会备案。

可见,发行基金监管部门是证监会,登记机构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对基金合同的合法性进行实质审查。但是为确保基础法律关系的合法性以及基金合同已成立,在办理基金管理人申请办理的抵押登记时,要注意审查基金管理人是否有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成立的文件以及基金合同已在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备案的证明材料,以避免由于基础法律关系无效而导致抵押登记被法院撤销的行政风险。

3.全体债券持有人

根据《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第3条规定:申请发行公司债券,应当符合《证券法》、《公司法》和本办法规定的条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第23条规定:公司应当为债券持有人聘请债券受托管理人,并订立债券受托管理协议;在债券存续期限内,由债券受托管理人依照协议的约定维护债券持有人的利益。第24条规定:债券受托管理人应当为债券持有人的最大利益行事,不得与债券持有人存在利益冲突。第25条规定:公司为债券设定担保的,债券受托管理人应当约定担保财产为信托财产,债券受托管理人应在债券发行前取得担保的权利证明或其他有关文件,并在担保期间妥善保管。

公司为发行债券以房产抵押作为担保申请办理抵押登记时,债权尚未发生,债权人(债券持有人)尚不确定,但必须办理抵押登记,此时就涉及到公司发行债券以房产抵押作为担保时如何判断抵押权人的问题。本文认为债权是否实际发生并不影响抵押权人和债权人的同一性,全体债券持有人应为抵押权人。债券受托管理人只是根据法律的规定依法维护全体债券持有人的利益,其和全体债券持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法定。因此,债券受托管理人不能越俎代庖,侵犯全体债券持有人的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办理抵押登记时,由于全体债券持有人尚未产生,且是个概括抽象的概念,不可能由其到场办理,因此,债券受托管理人作为其法定人可以其申请办理抵押登记。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回复辽宁省国土资源厅的《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为公司债券持有人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有关问题的复函》(国土资厅函〔2010〕803号)也明确:鉴于债权人具有不特定性,公司按照《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有关规定依法聘请债券受托管理人的,在法律没有禁止性规定以及当事人之间没有禁止代为办理抵押登记约定的情形下,公司债券受托管理人可以全体公司债券持有人(抵押权人)申请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另外需要特别审查公司发行债券是否已经通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以确保基础法律关系的合法性。

4.典当公司

根据《典当管理办法》第3条:典当,是指当户将其动产、财产权利作为当物质押或者将其房地产作为当物抵押给典当行,交付一定比例费用,取得当金,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赎回当物的行为。

这里的典当不同于典权。典当和典权的区别在于:(1)前者是担保当金的回赎,后者是以使用和收益为内容的用益物权;(2)估价金额在3万元以上的典当物不适用流质条款,后者适用流质条款,即如果出典人超过期限未赎回典物,典权人可以直接取得典物的所有权;(3)房地产典当不转移占有,而典权以占有为前提。

典当的设立是为担保债权的实现,其目的在于债务人不按期偿还当金时,典当公司可以获得优先受偿权,其法律关系完全符合抵押法律关系的特征。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德辉诉佳木斯市永恒典当商行房屋典当案件应如何处理的函复》有所印证,认定双方的约定仅仅是以“当票”形式签订的房屋抵押借款合同,应按照抵押借款合同纠纷处理为宜。

另根据《典当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收到设立典当行或者典当行申请设立分支机构的申请后,设区的市(地)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报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审核,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将审核意见和申请材料报送商务部,由商务部批准并颁发《典当经营许可证》。第25条规定:经批准,典当行可以经营下列业务:“……(三)房地产(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房地产或者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在建工程除外)抵押典当业务”。第36条,当物的估价金额及当金数额应当由双方协商确定。房地产的当金数额经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双方可以委托有资质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估价金额可以作为确定当金数额的参考。典当期限由双方约定,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因此,在办理典当公司申请办理的抵押登记时,应收取《典当经营许可证》,并应注意审查房屋典当期限是否未超过6个月,申请办理的抵押不能是在建工程抵押。

5.融资性担保公司

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融资性担保法律关系的实质是反担保。

所谓反担保,是指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债务人应第三人的要求为第三人所提供的担保。其目的是确保第三人追偿权的实现。反担保的成立须具备下列几个条件:(1)第三人向债权人提供了担保。因反担保依附于担保而存在。因此,只有第三人向债权人提供了担保,方有权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反担保方能成立;(2)债务人或债务人之外的其他人向第三人提供担保;(3)只有在第三人为债务人提供保证、抵押或质押担保时,才能要求债务人向其提供反担保;(4)须符合法定形式,即反担保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依法需要办理登记或移交占有的,应当办理登记或转交占有手续。

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第8条规定: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应当经监管部门审查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监管部门批准不得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不得在名称中使用融资性担保字样(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经批准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由监管部门颁发经营许可证,并凭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第21条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从事下列活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受托投资及监管部门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活动。

根据以上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只能在其经营范围内为债务人提供保证业务后,要求债务人或第三人提供反担保时,才能作为抵押权人接受抵押担保。而不能直接在发放贷款后要求债务人或第三人提供抵押担保。因此,登记机构在办理融资性担保公司申请办理抵押登记时,必须是反担保法律关系,需收取的主合同包括借款人和银行签订的借款合同、借款人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签订的委托担保合同、融资性担保公司和银行签订的保证合同。另,审查抵押权人主体身份证明材料时需注意其是否具有相关监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

6.小额贷款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是为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创设的可以从事贷款类金融业务的企业。根据银监会和央行2008年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的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应执行国家金融方针和政策,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其合法的经营活动受法律保护,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申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应向省级政府主管部门提出正式申请,经批准后,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并领取营业执照。此外,还应在5个工作日内向当地公安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相关资料。小额贷款公司应向注册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申领贷款卡。

资本市场形势篇(2)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促进了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促进资本、人力资源、技术、产品在各国间的流动速度加快。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融入国际经济的浪潮中。随着“入世”步伐日益临近,必将使我国的企业直接面对国外竞争对手的威胁。从短期来看,“入世”面临关税降低,因而长期处于政府保护下的产业将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国外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和优势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必将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使国内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如何面对国际经济的挑战?如何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交汇必然会带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给传统工业带来较大的冲击,也必然带来高新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以及传统产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新兴产业如何发展?传统产业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0世纪末我国已经摆脱了短缺经济,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木合理性却日益明显,一般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新产品开发和生产严重不足,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缓慢,大多数产品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发展严重受挫。为面对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入世”后的各种挑战,使国有企业尽快摆脱困境,我国正进行“以发展为主题”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将面临一系列的重组和变革,规模化、专业协作化将是企业发展的方向。面对国际和国内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如何创造竞争优势?如何提高竞争能力?——这将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普遍面临的抉择。

二、国有企业战略选择与规模经济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在著名论著《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中就企业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等相关问题作出精辟的论述,他认为:竞争战略的实质就是将一个企业与其环境建立关系,其关键在于企业对外部的应变能力。战略选择的意图是针对行业的各种竞争力的影响,在一个行业里寻求长期的、有利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取得竞争优势的基本竞争战略可以概括为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别化战略。在企业经营实践中,竞争战略很少有单一的成本领先或差别化形式。企业竞争战略通常采取以成本领先为主,兼以差别化战略;或者以差别化为主,兼以成本领先。当然企业的竞争战略不同,取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也不相同。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国有企业采取的战略对策是:一方面,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的战略重组和资本经营的方式,实现其规模的扩张,达到行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本文主要讨论战略重组和资本经营过程中的规模扩张问题。

(一)产业结构与规模经济

我国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据统计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0%),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面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是我国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 我国不少工业产品总产量名列世界前茅,这说明我国产业具有相当的生产总规模。但由于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组织过于分散,企业规模偏小,尤其是缺乏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超大型企业,这一点从我国最大企业与世界最大企业相比就可以得到证明。造成产业集中度低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投资体制和分配体制,使国有企业创造利润的绝大多数被国家抽走,而国家对企业资金注入极少,银行融资有限,又缺乏直接融资渠道,企业规模偏小;我国的产业结构中,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也造成企业规模偏小。企业规模偏小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规模不经济。

2.产业的供给规模超过市场的需求规模,导致市场的过度竞争,这是我国经济的又一个突出问题 由于经济体制上的“条块分割”,造成产业同构。重复建设,产业的供给规模超过市场的需求规模;同时由于政府的作用,使得产业进入障碍比较低,而退出障碍比较高,造成产业供给规模膨胀。我国市场机制还存在很多缺陷,尚未形成规范的市场竞争规则,致使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的众多小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展开无序的竞争,经常使用不公平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谋取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其结果是全行业利润水平下降,缺乏与国外竞争对手的竞争,也影响整个产业的稳定发展。

3.我国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创新意识不强,技术创新投入不够,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追求产业规模,大量的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必然缺乏技术创新的意识,很多企业只是单纯地以模仿创新为主,不愿花大精力进行自主创新。正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够,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缓慢,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很难与发达国家相竞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处于劣势地位。在产业规模膨胀,而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也导致了很多企业经营难以维持,甚至出现一批企业破产倒闭。

(二)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与规模经济

由于我国产业布局的不合理而带来的产业规模的不经济和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如果想仍在原有的格局下搞好国有经济,是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和取得较好的成效的,因此改变国有企业现有状况,必须对整个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改组。一方面可以达到调整国有经济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实现资产重组,调整集团内部产品结构,进而促进功能优化,从而实现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目标。因此,我们把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总体战略选择,而把实现规模经济作为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主要任务之一。

从微观层面,规模经济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目前产业供给规模偏大,而企业在资本投入、技术投入、人力投入、市场容量等各种资源有限,企业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实力来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国有企业战略重组而体现的规模经济的意义就在于:l)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具有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支配能力。2)规模经济有利于有效利用、组合社会各种资源,发挥各自资源的使用优势,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也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也是国有企业战略改组的目的所在。

从中观层面,产业中有规模经济企业的存在,能够增强企业整合币场的能力,减少产业内过度竞争,减少由于资源过度使用而造成资源浪费。而企业能否实现规模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供给规模是否与市场规模相适应,市场规模大而产业供给规模小,或者市场规模小而产业供给规模大,都不利于行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产业内存在规模经济的企业,容易对产量、价格等达成协议,对市场具有较强的支配能力,易于形成成本优势,有利于阻止新的竞争对手进入,特别是境外竞争对手的介入。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我国从根本上改变主要产业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以及由此造成的过度竞争状况,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行业的资源配置。

从宏观层面,企业规模经济有利于增强企业。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国际竞争也是不同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表现为不同国家同类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我国要想进入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发展经济,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不仅要走向国际市场,而且要在国际经济舞台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加入wto后,要迎接“竞争国际化”挑战,更需要树立有强大实力和竞争能力的世界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三)资本运营与规模经济

资本经营是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国有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有效形式。资本经营有多种含义,这里所指的资本经营是企业本身或者其部分资产作为一种“商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买卖的活动,包括投资银行的策划、融资,企业的兼并、收购,产权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流动等一系列的活动。资本经营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决定的,由市场配置资源就是要求各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之间进行流动,从而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动态优化。资本经营作为竞争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其意义在于:

1.从微观层面,通过资本经营是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迅速扩张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国有企业发展过程的问题之一就是规模过小,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使优势企业进行规模扩张。企业扩张离不开资本,如果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进行规模扩张,一来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分配体制以及近年来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企业自身的积累极为有限,要想通过这种办法进行扩张是非常困难的。二来是全世界大集团都不是通过自身积累来进行扩张的。目前国有企业负债普遍偏高,通过银行的借贷资金来进行规模扩张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应是推动大中型企业的资本经营,通过重组别的企业来扩大规模,实现低成本的扩张。

通过资本经营的方式,重新构建企业的产权结构或所有权结构,盘活企业存量资本,以弥补增量资本的不足。实际上就是通过资本经营的方式筹集扩张所需的资金,以重组存量而推进增量的扩张。比如可以通过出售企业现有的部分产权,所集资金可以进行新建规模的扩充或者收购其它企业,也可以利用企业现有资本优势、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市场优势对其它企业实施购买、兼并等资本经营活动。

通过资本经营,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以及产品的升级,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投资是以条块分割为特征的,行业内各企业的优势比较分散,如有的企业有品牌优势,也有市场优势,但没有形成规模,也缺乏技术的发展后劲,这种品牌的优势也只能维持暂时的品牌优势,最后也很难发展。有的企业有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但苦于规模太小,要扩张缺乏资金、缺乏技术,而且时间也比较紧,不能更好地发挥优势品牌的影响。也有的企业有规模优势,也有先进的技术优势,但没有品牌和市场优势,其结果也很难使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得以发挥。通过资本经营,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通过资产重组,在保证品牌和市场的优势的同时,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实现了在产品结构重组和优化基础上的规模扩张。因为有优势品牌,在行业中形成了差别化;因为有一定的规模,必然会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降低成本,而两种优势双管齐下,必然会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2.从中观(产业)层面,通过资本经营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效应 从我国的产业结构看,因为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企业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0.5%,而且大企业的规模也偏小。由于我国知名企业集团规模太小、产品单一,一旦中国进入世贸组织,便无法同世界大企业相抗衡。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依靠推进资本经营,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把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组织结构,转变为以大企业为龙头的组织结构。

通过资本经营优化产业结构,改变过去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促进龙头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组合;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扩大市场的影响力;促进不同优势企业(尤其是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企业)之间的互补,使重组后的企业既有市场,又有领先技术和发展后劲,提高规模效应,以增强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经济实力,逐步培养企业的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带动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之,通过资本经营的形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有充分的实力和灵活可变的应变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面对“入世”后的激烈竞争)。

3.从宏观层面,通过资本经营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促进存量资本的流动,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地区之间的投资合理化同时还可以促进产权结构的合理化,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使经济改革的全面推进和进一步深化。

通过资本经营,使一元化的产权结构转变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有利于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以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国有经济改革的深化。通过资本经营,促进存量资本在木同企业及不同所有制企业间、不同行业间、以及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使龙头企业的增量资本得以扩充,也促使企业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以资本经营的形式,通过流动不断达到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平衡和协调发展。

三、资本经营与实现规模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规模经济的评价标准

1.规模经济分析的前提 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定量分析主要是针对某特定商品,以单一工厂制企业为前提进行研究的。而现实经济中,通过资本经营重组的企业包括同类(产品同类)、相关(产品之间是相关的)以及不相关(产品之间不相关)多个工厂组合的一体化企业,或多个企业组合的企业集团。因此,在一个现实的企业战略下来研究规模经济定量分析,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问题的另一个前提就是所有要素按相同比例增长,所体现的要素增加的倍数与产出增加的倍数的比例关系。当产出增加的倍数大于要素增加的倍数,生产效率是增加的。也就是各种要素的投入要遵从生产经营的活动规律,即遵从比例性和协调性。而在资本经营过程中,很难做到绝对意义上的比例性和协调性。

2.规模经济分析的评价标准 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标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带来生产效率和收益的提高。生产效率可以表示为产量增加的倍数与要素投入增加的倍数的比值,即改变前后产量的比值(q’/q,其中 q’为规模扩大后的产量力为规模扩大前的产量)。实际上,生产效率也是较难确定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中产品大多相似或不相似,产品产量不具有可比性,自然也不能简单相加,这使从数量上来确定规模经济标准变得比较困难,而使从技术经济和经验估计规模经济标准变得越来越重要。

3.规模经济分析的评价指标 规模经济不仅是企业资本经营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行业结构优化和行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因此,我们在规模经济的效果时,应从企业的微观标准、行业的中观标准和宏观的社会经济标准进行评价,其中主要是企业的评价标准和行业评价标准。从企业方面,其评价标准应包括:资产报酬率、资本成本、生产成本、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从行业方面,其评价标准应包括:行业集中度(行业中大中型企业的数量、资产总额、在世界同行业的排名)、新产品和技术创新在同行业的领先程度、大中型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等。

这些指标中,有些指标是可以量化的,而有些指标是很难量化的,这就需要在合理的指标体系下,运用技术经济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比如要素变化过程中实际上由于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使各种要素的构成关系发生变化(即要素的比例性和协调性发生变化),也可能因外部环境使各种现实因素发生变化,如要素价格、税收等因素。因此在采用规模的比较分析时,应该剔除相关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二)规模经济实现中的几种关系

资本经营对我国企业的竞争战略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认识到,我国企业在以资本经营的形式实现规模经济,最终实现企业竞争优势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实务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构成关系 我国经济已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集约经营实际上就是以效率为中心的经营思想,而这正是规模经济实现的前提。资本经营中,对资源有效配置和有效利用应体现集约经营的思想。

在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中,技术一定情况下的最大产出量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动投入的数量,而且取决于资本之间、劳动之间和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结构和比例关系,这里的资本是指实物资本(或称资本品或投资品,可以表现为实物形态或货币形态)。在现实中,通常所说的资本是由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构成,因为人是企业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的因素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因此,企业的战略重组不仅是实物资产的重组,也是人力资源的重组,而且还应该是实物资产与人力资源的重组。这样才能保证规模扩张中资产与资产、人员与人员、资产与人员的比例性、协调性,如在企业购并中,往往重视土地、厂房、机器、专利等实物资本,而忽视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构关系,如优化人员结构的投入,人员在职培训的投入,劳动人事改革成本和机会投入等。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比例失调,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影响企业文化和精神,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人力资本决定实物资本是否发挥其应有作用,影响企业的未来收益,自然影响到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2.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构成关系 资本经营是对企业资产的重组,其中应该包括有形资产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以及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重组。有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发挥作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发挥作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中的商誉包含着企业家及企业员工的创造力、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凝结、企业品牌和形象在过去和现在给企业带来的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的价值,或未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发展的潜力或未来会给企业带来高于正常情况下的投资报酬。有效的资本经营,应该能够体现市场机制对企业乃至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其无形资产在资本经营中起的作用是有利于有形资产发挥更大的效率,形成规模效应,并使重组后的生产效率大于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总和。

然而在实际的企业购并中,企业比较重视被购买方或被兼并方的有形资产,而对无形资产以及与有形资产有效组合不够重视,特别是重组后企业整体的无形资产重组、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重组重视不够,比如对于重组的企业,如何重塑企业形象。如何重组企业品牌,以真正发挥规模优势,体现规模经济;如何融合重组各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使重组后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运行机制尽快融合,能够体现较高的生产效率的管理效率,以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的作用,这些方面都缺乏分析和研究,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也影响了资本经营的效果,影响规模经济的实现。

3.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关系 政府和企业角色与功能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在资本经营(如企业购并)过程中,两者的关系和作用主要表现为企业重组主体是企业还是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政府,在企业资本经营行为,因此,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战略重组应该使企业为主体。但在我国现实经济体制下,政府在企业经济行为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理应对国有资产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行使所有者的权利,应该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如果行使政府管理者的权利,则对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利益负责,政府的作用在于:政府推动企业重组是为了解决因旧经济体制产生的“条块分割”,可以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组;加快配套改革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协调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政府应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指导企业的行为,避免企业行为的盲目性。然而在现行企业制度下,政府的职能未能完全转变,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仍然存在,作为各级政府代言人的管理者的知识能力和主观意识、个人偏向对资本经营的效果起着更大的作用,在对管理者激励和约束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也必然会对企业重组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保证企业重组的成功,应该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和作用,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拉郎配,也不能撒手不管,保证政府在资本经营中指导和协调作用,使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实现战略重组的目标——规模经济。

资本市场形势篇(3)

“主观底”本质上是一种根据各种估值模型或者各种技术分析工具推测出来的“臆测底”,如“2132点钻石底”,显然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臆想色彩。其实,大盘指数及几乎所有个股的中长线趋势究竟哪里是“底”完全取决于“势”,并不以投资者的“臆测”为转移。任何一笔股票交易,对于整个股市而言,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潮涨,随大流上行;潮退,随大流下行。股票买卖操作宜重“势”不重“价格”,当市场人气旺时,场外资金流入自然会转化为强有力的买盘,大盘及个股价格走势就会一浪高过一浪地不断上涨。反之,大盘及个股价格走势就只能一浪低于一浪地不断向下跌,不断探底。

“市场底”是由短、中、长期价格波动的合力共振形成的,是一种“无形底”,即由市场价格波动的“无形之手”形成的。上证指数2000点上下是属于沪股历史上的低价格波动区域,但2000点附近的市场“低点”只不过是相对于2478点这一波段高点而言的,如果未来数月市场再度低迷,原来的2000点又会变成“相对高位”。如果投资者刻意主观臆测2000点整数大关是“底部”,认定个股某个价格是“底部”,本质上等于完全否认市场向下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市场的价格波动是按照投资者的意愿运行,显然,这是绝对不现实的痴心妄想。

以招商银行为例,当前9月份市盈率在5倍左右,股价在10元左右,这是真正的价格底部吗?其实,任何时候,招商银行的股价应该完全由反应市场多空力量的供求关系决定,因为这种供求关系非常精确地反映了目前的多空双方的态度,这是由市场趋势决定的,非任何人为力量所能控制左右的。所以,招商银行股票现在的价格,就是当前的价值,也是招商银行股票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周期内的估值体现。可以说,招商银行的“主观底”是由经验估值决定的,而真正的熊市“市场底”最终是由市场多空力量所形成的趋势决定的。

股票市场历来对过去的、甚至是现在的价格走势并不感兴趣,它总是在试图展望未来价格走势,试图贴现未来的发展趋势。技术上市场多空力量的短、中、长期转换,实际上就是一个反复权衡、平衡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分析判断的过程。社会经济及历史的发展总是有前后顺序的,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趋势演变也是这样,趋势的产生、发展、壮大、衰竭,以及反转,是一个大的变化周期,能够跟踪、利用和顺从这个大趋势周期惯性的投资者,一定是股票投资交易操作的主宰者。

资本市场形势篇(4)

一、我国中小企业所具有的海外优势

(一)隐形优势。美国著名管理大师赫尔曼・西门教授在《隐形冠军:谁是最优秀的公司》一书中首先提出“隐形冠军”的概念。简单地说,“隐形冠军”是在市场中处于垄断性地位却默默无闻的中小企业。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具有了这些隐形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能无限细分市场。(2)中小企业所在市场无明显的规模经济性。(3)业务高度专业化。(4)利用隐形阻止进入的优势。(5)本身具有独特的企业家的品质竞争优势。这些隐形优势,无论在哪个市场上都是一种尖锐的竞争利器,对于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意义。

(二)良好的国际国内投资环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使我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经济合作带来机遇。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国家为对外直接投资制定了宽松和鼓励的政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外国企业的进入也都采取了欢迎的态度,并提供较为宽松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于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的出现,给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许多有力的支持。

(三)小规模技术优势。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刘易斯・威尔斯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他认为,即使经济落后国家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也拥有竞争优势。小规模技术优势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发展中国家跨国比较优势:具有为小市场提品服务的规模生产技术;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和海外生产上具有优势,一些境外投资主要是维护与海外同一种族团体的需要而建立的,而其民族产品往往利用母国的当地资源在生产成本上占有优势;产品营销费用低,与发达国家企业营销费用的大投入相比,发展中国家小企业产品的营销费用极低。

(四)华人网络和产业集群优势。华人网络在外国的市场中为我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小市场,而且,这个小市场具有良好的向外扩展性,我国中小企业可以以这个市场为桥梁向外国市场拓展。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彼此独立自主,但相互之间依托于资源共享和互补、专业分工和协作等特定关系,靠在地理上的靠近,同处于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相关企业的集合。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也可以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

我国中小企业存在对外投资的优势。对外投资会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必然。因而,我们必须根据当前的中小企业优势,当前的各种条件,做出适当的决策。

二、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中如何利用优势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决策选择要立足于自己的优势,即隐形优势,充分利用有利环境、产业集群优势,小规模优势,避开自己的劣势。

(一)国外市场选择。在市场进入决策上,可以以差异化作为海外市场进入的突破口,发挥能无限细分市场业务高度专业化的优势避开竞争力低的劣势。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属于中小企业,无力在资金投入、成本、效应上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寻求合理的差异化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更为有效,它恰巧能够为我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找到突破口,还可以发挥战略性的成本优势。市场开拓,遵循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部――海外投资生产这样一个过程。这样做的好处是产品有销路、信息较灵通、成功率较高,可以避开人才缺乏政府支持不到位的劣势。当然,从长远看必须选择品牌战略。

(二)区位选择。在海外市场选择上,中小企业可以选择先易后难或先难后易。先难后易是先把市场定位于发达国家,创出品牌,先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然后打开其他市场,主要适用于竞争力强、能发挥自己优势,如小规模优势的企业。先易后难是先把市场定位于非洲、中东、南美等不发达国家,然后打开其他市场。不论哪一种选择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国家有着遍及世界的华人网络。华人网络是一种区位优势,它对市场信号的反映和选择灵敏,能以整体实力来抗击和分散外部风险,又能适时、有效地占领世界市场,对国际市场有很强的渗透力,比单纯依靠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淘汰优越得多。区位的选择上,还要考虑自然资源的短缺、国内生产的需要、当地市场容量和当地中小企业的发达程度。

(三)行业选择。要发挥专业化优势,就要选择专业化优势比较明显、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样才可以利用自己在国内的经验。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在行业选择上,以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机械电子以及服装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到境外投资办厂,进行产品的组装和加工生产。也可以同时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项目,这种技术优势在投资时要得到利用。同时,中小企业也应积极发展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我们可以以合资为主要的对外投资方式,积极开展对这些国家的技术和管理学习型投资、资金获取型投资、信息获取型投资和资源获取型投资。

(四)联合协作。要联合协作就要尽量发挥出产业集群的优势。联合协作主要是指利用国内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中小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关系,以及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关系的决策选择,可以划分为:跟随、依附、集群。跟随其他企业的前提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已经存在较紧密的协作关系,而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要谋求与大企业建立互补关系,就必须甘心做配角,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跟随方式进行投资。与跟随其他企业类似,中小企业还可以采取依附其他企业的方法,所谓依附其他企业,是指国内中小企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以承包、许可证、分包等形式参与国外跨国公司的生产分工,依附到国外公司的生产经营网络之中,利用国际网络中的资源潜能。最后,中小企业之间也可以形成集群。

资本市场形势篇(5)

关键词: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041-03

一、证券投资中需要技术分析

在证券投资过程中,投资者运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基本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基本分析是收集各种影响该证券供给与需求的因素,根据因果关系的推理,从而形成对价格的预期。它被认为是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而技术分析就是抛开证券的内在价值,只根据证券行情和供求关系,借助图表和各类指标,分析、判断证券价格变动趋势,从而决定证券投资时机的分析方法。自从CharlesDow提出道氏理论以来,技术分析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却一直被视为非正规的方法,鲜有学术文献对其进行讨论。只是在最近的十几年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金融市场并不像人们原来以为的那样有效,国外一些学者才开始对技术分析发生兴趣。如Brock等(1992)、Bessembinder和Chan(1995)和Ito(1999)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一些简单的技术规则具有可观的获利能力。

技术分析的三个基本假设或前提条件是:第一,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第二,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第三,历史会重演。其中,第一点是技术分析的基础,其含义是在证券市场上,能够影响某种证券价格的任何因素,包括基本的、政治的、心理的以及其他因素都反映在价格之中,第二、第三点则保证了技术分析的可操作性。技术分析的主要手段,是将市场交易的价、量、时间关系绘制成图形,对其历史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从而设计企图描绘行情运作规律的技术指标。一般而言,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第一,技术分析可提前反映价格趋势的变化,具有领先优势。例如,历史上一些最为著名的牛市或熊市在开始的时候,几乎找不到任何表明经济基础已改变了的资料,等到好消息或坏消息出笼的时候,新趋势早已形成。第二,技术分析可确定出入市时机。基本分析得出的结论虽带有预见性,但容易造成过早入市,技术分析法在这方面却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当图表发出买入信号时,技术分析者可随时买人。尤其是在期货市场,其杠杆作用注定了时机的选择是交易成败的关键。时机不对,即使交易者对大趋势把握准确,仍然可能赔钱。第三,技术分析比较灵活,适用于任何交易媒介和任何时间尺度。技术分析法的适用面极广,技术分析理论适用于1850年的华尔街,也适用于1990年的东京,并将适用于2007年及以后的中国。技术分析方法可应用于股票市场,也可运用于期货、期权市场,外汇、黄金市场等。基本分析在这一点上却很受限制,由于它进行的是因素分析,在分析某一市场之前,分析者必须成为这个市场的专家,了解这些市场的基本面情况,而经济基本面的资料太繁杂了,因此,基本分析者往往顾此失彼。第四,技术分析可以反映市场的心理和情绪。纯粹的基本分析法是一种逻辑方法,它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而事实上金融市场的交易者在许多时候往往是非理性的,存在心理偏误,这些心理偏误会影响投资者的行为,从而对价格走势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这些情绪的发展需要时间来完成,所以,技术分析者有机会在趋势的早期阶段辨识这些心理的变化,满怀信心地买进或卖出,因为趋势一旦形成,会持续发展。

技术分析首先源自于对股票市场的分析,然后才运用于其他金融市场,但各类金融市场存在许多个性特点,例如,期货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相比,它的定价结构比股票市场复杂得多,期货合约有有限的生存期,特别是较低的保证金交易,这种高杠杆效应使市场时机的选择在期货市场比股票市场重要得多,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这个原因,技术上的交易技能对成功的期货交易计划来说变得必不可少。

二、技术分析的有效性

讲到技术分析,就有必要讲到有效市场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又称有效市场假说(EMH),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Fama首次在1970年5月发表的《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回顾》一文中提出。他认为在一个有效资本市场中,信息的披露和传递是充分的,即好消息会立即导致价格的上升,坏消息会使价格立即下降。如果信息已经在证券价格中全部得到反映,那么证券价格的变动将不存在内在联系,任何时刻,证券价格都将是证券价值的最佳评估。根据市场有效性的衡量标准,信息集范围的不同代表不同程度的市场效率,Fama在1970年根据信息集合的差别,将市场分为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三种。弱式有效,即价格反映了所有的历史信息;半强式有效,即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可得到的信息;强式有效,指价格反映所有可得的信息,包括公开的和私人的。

显然,技术分析与有效市场理论特别是弱式有效市场理论是直接矛盾的。技术分析希望通过对历史信息的分析,预测将来的价格发展趋势;而有效市场理论认为所有的历史信息已经在价格中反映,价格只能随机变动,每次的价格上升或下降与前次价格变动没有联系,对下次价格变动也没有影响。过去的信息已经被众多专家分析过,他们根据分析的结果采取投资行动,从而确保证券价格处于反映所有过去信息的水平。因此,仅仅根据过去信息是无法找到偏离自身内在价值的证券,也就是说,在弱有效市场成立的条件下,技术分析无效,通过它不能获得额外收益。

有效理论发展至今,经济学家对各国证券市场进行了多种实证研究,但主要是集中在弱式有效和半强式有效市场的检验。对于强式有效,大家的看法比较一致,即目前还没有哪个证券市场可以达到强式有效,通常需要借助外部立法对证券市场的内幕交易行为加以限制。国内外对市场有效性的研究文献很多,Fama(1970)、Fama和Blume(1966)验证了美国股市呈弱态有效性,Fisher和Jensen(1969)则验证了美国证券市场半强式有效假设成立。近年来,关于中国金融市场有效性的研究也不少,但对中国证券市场是否呈现弱态有效性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例如,俞乔(1994)、吴世农(1996)、张思奇、马刚、冉华(2000)以及张亦春、周颖刚(2001)和孙碧

波、方健雯(2004)通过检验认为中国证券市场还没有达到弱态有效性;宋颂兴、金伟根(1995)与周四军(2003)的研究则认为中国股票市场弱态有效性成立。对技术分析的有效性、通过技术分析在当今中国的证券市场获得超额收益也存在各种各样的观点,例如,朱宝宪等(2002)通过实证研究认为MFI(货币流量指数)的预测准确率达到80%以上,孙碧波、方健雯(2004)对上证指数的统计检验说明一些技术分析规则可以带来长期、稳定的超额利润;杨立生(2000)、郑宏(2004)则认为技术分析无助于预知股票价格变动的方向和程度;而韩杨(2001)、曾劲松(2005)则认为技术分析的有效性呈现出阶段性,在早期的A股市场有效性明显,但现阶段已很难再单纯依靠技术分析获取超额利润。

然而,我们注意到很多学者在衡量技术分析的有效性方面所采用的参照物主要是移动平均线(MA)、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MACD)、相对强弱指数(RSI)和随机指数(KDJ),几乎没有用到各种图形和趋势线,更不用说考虑到成交量、持仓量、止损点的选择以及退出原则,当然,这种情况与各种图形、趋势线等难以量化有很大的关系。众所周知,技术分析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K线分析、切线分析、形态分析、指标分析、波浪分析、周期分析等多种流派。所以,仅仅通过检验技术分析的某些理论(如一些技术指标)就全盘否定技术分析,恐怕难以服众。就实践而言,技术分析在西方国家产生并且发展壮大,特别在一些新兴的证券市场大行其道,并且在当今的金融界,没有哪一家投资公司不建立数据库和技术分析指标模型并将技术分析指标视为秘笈宝典牢牢垄断在自己手里,应该是它有效性的最好说明。

我们认为,要使技术分析有效,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交易成功并不取决于技术分析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正确的,即使只在一半时间里是正确的就可以了,只要严格控制损失,并使获利的交易得以进行到底;第二,不盲目地跟随所有的技术信号,而要求有进场所需的确认条件,这样技术分析会有效得多;第三,图表分析不仅仅只是识别和解释单个形态,成功的图表交易者要有一种对整个图形的各种组成进行综合的能力;第四,技术分析可以和基本分析相结合,从而提供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第五,在市场上跟随关键的技术信号方向会失败的原因是重要的信息经常被技术分析新手所忽略,因此,技术分析者要特别注意那些失败信号(比如空头陷阱和多头陷阱、假趋势线的突破、缺口的回补、顶部和底部形态的突破以及圆顶形曲率的破坏等),而在这些方面取得认识并有所行动会大大提高技术分析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技术分析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东西,成功或是失败的关键依赖于交易者个人的技能或经验,正如具备一定的天赋再加上勤学苦练才能拉好小提琴一样,技术分析也不例外。

三、技术分析应当遵循的一般思路和步骤

资本市场形势篇(6)

内容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产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体系,两种理论有各自的分析框架,前者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而后者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在发生变化,理论研究认为二者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而后形成共生关系,目前还有相互融合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市场结构 国际贸易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分析框架的产生 国际贸易是商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国际直接投资则表现为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循环。按照蒙代尔的理论,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可以完全替代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就不会发生。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产业资本的循环依次经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并且三种资本形式还要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单个产业资本循环的特点也体现在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中,从世界经济的范围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上述三种形式才能保持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市场结构理论来自于产业组织经济学,按照该理论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两大类型,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分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三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产品差异性、进入和退出壁垒以及卖方集中度。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是产品具有同质性,进入和退出壁垒小以及卖方集中度低,而不完全竞争市场则相反。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提供的产品有差异、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大,具有规模经济及由此产生的卖方集中度。古典贸易理论和现代贸易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新贸易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之初就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世界经济活动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有融合趋势。 从历史上看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先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发源于15世纪欧洲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开始,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为标志。这两种理论有各自的分析框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统一的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逐步结合,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的流动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但是统一的理论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本文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和直接投资理论,并指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基础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新贸易理论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福利影响,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使得垄断竞争厂商都具有向国外出口产品的动机,加之这些厂商生产的是有差异的同种产品,产业内贸易形成。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如果具备贸易壁垒和资本自由流动,国际直接投资厂商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就能够实现对国际贸易的完全替代。 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按照市场结构划分前三种可以归纳为一类,它们的理论基础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古典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包括一般均衡理论、相互需求理论和对偶理论,这些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现代贸易理论则以要素禀赋论为代表,该理论体系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产品的价格差异,价格差异源自于成本差异,成本差异产生于生产要素的丰裕度。主要理论包括要素禀赋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萨缪尔森—斯托尔帕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等。 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些前提假定包括:生产要素在各国内部是自由移动的,而在国家间是不能移动的;国家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生产和交换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素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贸易双方的出口价值等于进口价值,国际收支平衡;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没有要素密集度转变的情况,生产同一商品时各国的生产技术一样,生产函数相同;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不存在规模经济递增。从上述的前提条件可以看出该理论体系将国际直接投资排除在外,首先国家之间没 有多余的资金可以投资;其次国家之间没有要素流动的可能性。总之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没有给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留下任何成长空间。 要素禀赋论创立后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掌握了一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就可以推断出该国的对外贸易走向。然而里昂惕夫的实证分析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解释用于修正要素禀赋论的前提条件,如贸易壁垒说、自然资源稀缺说、生产要素异质说以及人力资本说等等。前提中完全竞争的假设在现实中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只能作为产品价格的接受者,他们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许多现象无法用完全竞争的市场来解释,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它的创建是建立在两个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之上:即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源差异和规模经济均是国家进行专业化和贸易的原因,前者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产业间贸易,而后者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它更强调的是非比较贸易优势。同时为强调规模经济作为贸易的原因作了三个基本创新:将产业组织引入贸易理论,将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模式的不现实中解脱出来;摒弃了传统的二维假定和凸性生产可能性曲线,新贸易理论发展了一种“层级结构”的方法来解释贸易和要素流向,即产业间贸易仍由要素禀赋的差异来决定,而某产业内部具有类似要素比例的产品之间却相互分工和贸易,后者在产业间贸易的格局中表现为净贸易量;区分了技术溢出的外部经济和市场规模作用的外部经济。 把新贸易理论看作和古典贸易理论完全对立是不确切的,新贸易理论只是补充了后者在自身假设框架下所难以解释的现象。新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而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它由美国学者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海默则认为,要解释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必须摒弃传统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的假定,对不完全竞争进行研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有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类产品,拥有获得所有生产要素的平等权利,这样就不会有对外直接投资发生,因为它不会使企业拥有高于当地对手的优势。只有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才能获取垄断优势,并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予以利用。 金德尔伯格将垄断优势分为四类:来自于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企业拥有的内外部规模经济;由于政府干预,特别是对进入市场以及产量的限制所造成的企业优势。后来学者在海默的理论框架下进一步发展了垄断优势理论,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论述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二是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交易三种方式中选择直接投资的根据与条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企业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特定优势类似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即一国企业拥有的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只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全而通过内部化将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市场不完全的含义近似于不完全竞争,邓宁认为市场不完全可以分为两类: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知识性市场不完全。企业利用市场不完全通过内部化建立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越大,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性越明显。内部化优势还不能充分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出口照样可以发挥优势。区位优势可以更充分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为区位优势属东道国所有,企业无法自行支配,只能予以适应和利用。只有国外区位相对国内区位具有更大优势时企业才可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 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地理区域上呈现高度的一致性,在贸易和投资领域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国 际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与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一致,二战前以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品为主,二战后传统的工业品贸易下降,高科技含量的工业品贸易量上升,究其原因在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战后国际资本更多地流入制造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国际直接投资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模式与格局,最初国际贸易更多表现为产业间贸易,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在增加。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实现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企业贸易量在不断扩大。第四,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协调机制统一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实现。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有不同的分析视角,但是二者融合的理论基础尚未统一。张晓涛(2004)指出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是国际分工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两种最重要的国际经济关系。传统的研究将二者置于不同的分析框架之下,使二者长期处于隔离状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二者认识加深,一般认为二者存在互相替代、互相互补和互相促进的关系。 顾颖(2001)认为要建立国际生产的一般理论来统一解释企业的国际生产活动;贸易和投资是国际化经营方式的不同选择。 本文尝试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即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分析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趋势。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是传统贸易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假设,几乎所有的重要结论都以此为基础。然而,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是两个纯粹的理论假设,只能算是一种特例,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是不完全竞争,同时在很多行业都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因此新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假定为基础分析了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本身就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用垄断优势和区位优势可以解释跨国公司在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选择。因此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基础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

资本市场形势篇(7)

关键字:煤炭企业 市场形势 营销策略

自进入2012年,国内煤炭价格持续下跌,港口及电厂库存居高不下,多地煤炭滞销严重。并且,国际进口煤却以低价乘虚而入,冲击国内煤市,进一步加大国内动力煤价继续下行压力。根据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国际国内煤炭需求将进一步减弱,煤炭市场预计将长期处在严峻的形势下,或将结束长达十年的煤炭黄金期。如此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煤炭企业在较深层次上面临的一些问题。这对煤炭企业如何针对自己的特点,在目前严峻的市场下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形势下煤炭企业的现状分析

在如今的市场形势下,煤炭企业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产能过剩

目前国内煤炭市场整体式产能过剩,供过于求,主要原因是:钢铁、建材等主要的耗煤行业的产品产量均呈放缓的态势,导致煤炭需求的增幅进一步减缓;由于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加重,我国大批的外向型企业的出口增幅大幅减小,企业产能受限,使得用电量降低,火电厂的用煤量也因此降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降耗减排意识的不断深入人心,近年来新能源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消耗,压低了煤炭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煤炭产能的快速开发建设,使得煤矿产能过大,供大于求,煤炭的产能过剩;主要的煤炭出口国加快了煤炭的开发,煤炭供应量逐年增加,尤其是2012年各国经济增长放缓,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国际煤炭低价进入我国,煤炭净进口将进一步增长。

(二)成本意识淡薄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企业成本的竞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科学控制成本。煤炭企业的成本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成本意识有待强化,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人员工效有待提高;资金成本意识淡薄,企业的经营人员往往将资金成本忽略了,这样不但造成了资金的相对紧张,还造成过多的占用营运资金;煤炭企业长期粗放型投入造成生产材料、设备投入及维修和电力消耗等支出较大,存在很大的成本浪费,有较大的降本空间。

(三)销售观念的落后

2012年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给我们煤炭企业传统销售方式提出了的考验。在目前市场形势下,大部分煤炭企业的销售观念已经远远地落后于市场的发展,致使其销售渠道和销售手段相对比较单一,市场群体比较固定,市场空间狭窄,煤炭企业的经营活动难以适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煤炭企业市场的渗透产生影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还有就是部分煤炭企业的决策层领往往只是片面的重视煤炭的生产工作,却忽视了煤炭销售管理工作,使煤炭企业的发展失衡,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库成成本增加、营运资金不足等一些列问题,不利于煤炭企业整体结构的优化和长远发展。

(四)片面追求产量而忽略质量

随着近几年煤炭市场的需求量增大,企业片面的追求产品的产量,而忽视了产品的质量,质量成本意识淡漠。企业只是一味的追求煤炭的产量,而对于煤炭的质量则没有严格的控制,造成部分企业的产品质量的优次不分,虽然产品的产量上去了,但是却忽视了质量纠纷。因此,产品的质量问题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严重的影响。

(五)资源整合欠缺

煤炭企业往往忽略了根据市场的实际状况对自身的资源进行整合,而只是片面的进行煤炭生产,在生产的时候也不对产品进行优化,这对产品的销售产生看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形势下位于不利地位。现代煤炭企业的发展需要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对企业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

(六)安全意识淡薄

煤炭企业受到煤尘、瓦斯、水、火、冲击地压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但由于安全预防意识不强,应急预防设施不健全,导致防范力度不够,安全隐患较多。

二、应对煤炭市场形势变化的方法和措施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煤炭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及时制定应变之策,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客户管理,建立长效关系

在新的市场形势下,营销人员应该转变观念,从以往单纯如何将煤卖出去的营销思维向建立长期的客户关系方面转化。同时,一名优秀的营销人员,应该尽可能把优质的客户资源稳定下来,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供销关系,做到 “抓住大客户,开发潜在客户”,另外,由于现在的市场形势下不确定因素增多,所以煤炭营销工作的立足点就是建立长效的供销关系。煤炭企业应培养风险抵抗意识,能够抵御一定范围内的市场波动。首先企业要对市场有一定的预测性,在生产销售的过程中不断地将市场布局进行优化,加强对市场供求关系信息的分析研究,能在较短时间内对市场的发生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并对营销策略进行调整。再者就是要发展新客户,开拓新市场,努力深化与相关行业的合作关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最后就是加强企业的服务意识,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得到了很好地发展,使多种营销理念不断的融入到我国的市场中,这些营销理念或方式对煤炭企业同样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煤炭企业也要与时俱进,利用网络、电子商务等多种销售渠道开拓市场。在开拓市场的同时,也要做到能够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市场,合理的预测市场的前景,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打造一支一流的营销队伍,拥有较强的开拓市场能力和预测市场变化的能力。

(三)强化成本意识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形势下,企业要降低经营成本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投入;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职工的管理能力和从业技能,提高员工工作效力。企业还要做到对营运资金进行重点的管理,从企业全局的角度出发,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既要保障资金安全,又要高效利用资金,有效地降低资金成本。加大科技创新,合理布局生产,优化生产系统,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材料、电力等成本的消耗,加强设备现场管理,提高操作者的技能,降低设备的损坏,减少设备投入和维修,提高设备使用率和完好率。

(四)建立灵活高效的营销机制

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占领市场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通过打造企业的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通过品牌提高销售效率,降低销售成本;调整客户战略,拓宽营销渠道,企业结合煤炭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结合市场的布局不同,对客户的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对发展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的地区市场进行大力开发,逐渐退出处于竞争劣势的市场,建立利于企业发展的市场和客户结构;根据煤炭天然赋存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煤质、品种细分市场,根据不同的品种开发不同的客户。

(五)加强质量管理,提高煤炭质量

产品质量做为企业的生命,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煤炭企业要强化产品的质量意识,完善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机制,明确各质量管理岗位的职责,狠抓煤炭质量管理,切实保证煤炭质量,保证用户安全用煤;从影响煤炭质量的生产工艺、生产环节入手,对煤质的源头进行强化管理,对采掘现场的煤炭质量的变化及时掌握,确保煤炭质量符合市场要求。通过煤质的提高树立品牌,既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保自己一方市场,同时也是企业提价增效,开拓市场所必须的决定性因素。

(六)强化安全防范意识

加大对矿井的安全投入,依靠科技的力量,建设生产矿井的安全综合治理体系,杜绝煤尘、瓦斯等重大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构建本质安全型企业。

三、结语

在目前较为严峻的市场形势下,煤炭企业要自觉的建立起良好的发展意识,在此基础之上来降低企业的成本,保证产品的质量,提高企业营销的战略能力,开拓多个营销渠道,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宋慧文.如何开展新形势下的煤炭营销工作[J].经济师,2012,06

[2]王炜嵬.我国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策略[J].同煤科技,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