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6 10:40:15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篇(1)

关键词:信息管理;收集制度;内涵与特征;反馈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4-0000-02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tudy

Zheng Likui

(HBIS Co., Ltd. Tangshan,Tangshan 063610,China)

Abstract:The system control theory applied to business management,and use a computer powerful data processing capability,achieved through the computer software business management,information technology,can be more accurate,real-time,scientific,reliable in business management.And can quickly analyze statistical data,business management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efficiency,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of great help.

Key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Collection system;Content and features;Feedback system

为了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公司在信息化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开始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管理模式,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效”的指导方针,逐步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一、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当今世界已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企业和组织要求信息处理的数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超快。为了让管理者及时掌握准确、可靠的信息,以及执行之后构成真实的反馈,必须建立一个功能齐全和高效率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的技术设备,通过自动化通信网络,与各种信息终端相连接,利用完善的通信网,沟通各方面的联系,以保证迅速、准确、及时地收集情况和下达命令。

(一)信息管理系统对信息管理的要求有两点

1.及时。所谓及时就是信息管理系统要灵敏、迅速地发现和提供管理活动所需要的信息。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及时地发现和收集信息。现代社会的信息纷繁复杂,瞬息万变,有些信息稍纵即逝,无法追忆。因此信息的管理必须最迅速、最敏捷地反映出工作的进程和动态,并适时地记录下己发生的情况和问题。另一方面要及时传递信息。信息只有传输到需要者手中才能发挥作用,并且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因此,要以最迅速、最有效的手段将有用信息提供给有关部门和人员,使其成为决策、指挥和控制的依据。

2.准确。信息不仅要求及时,而且必须准确。只有准确的信息,才能使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失真以至错误的信息,不但不能对管理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相反还会导致管理工作的失误。

为保证信息准确,首先要求原始信息可靠。只有可靠的原始信息才能加工出准确的信息。信息工作者在收集和整理原始材料的时候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克服主观随意性,对原始材料认真加以核实,使其能够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其次是保持信息的统一性和唯一性。一个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反映这些环节活动的信息有着严密的相关性。所以,系统中许多信息能够在不同的管理活动中共同享用,这就要求系统内的信息应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因此,在加工整理信息时,要注意信息的统一,也要做到计量单位相同,以免在信息使用时造成混乱现象。

(二)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

没有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任何先进的方法和手段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了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信息管理制度,作为信息工作的章程和准则,使信息管理规范化。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原始信息收集制度。一切与组织活动有关的信息,都应准确毫无遗漏地收集。为此,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专人或设立专门的机构从事原始信息收集的工作。在组织信息管理中,要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奖励,对那些因不负责任造成信息延误和失真,或者出于某种目的胡编乱造、提供假数据的人,要给予必要的处罚。

2.规定信息渠道。在信息管理中,要明确规定上下级之间纵向的信息通道,同时也要明确规定同级之间横向的信息通道。建立必要的制度,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在对外提供信息方面的职责和义务,在组织内部进行合理地分工,避免重复采集和收集信息。

3.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信息的利用率,一般指有效的信息占全部原始信息的百分率。这个百分率越高,说明信息工作的成效越大。反之,不仅在人力、物力上造成浪费,还使有用的信息得不到正常的流通。因此,必须加强信息处理机构和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健全信息管理体系,通过专门的训练,使信息工作人员具有识别信息的能力。同时,必须重视用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从大量数据中找出规律,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使信息充分发挥作用。

4.建立敏感的信息反馈系统。信息反馈是指及时发现计划和决策执行中的偏差,并且对组织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如果对执行中出现的偏差反应迟钝,在造成较大失误之后才发现,这样就会给工作带来损失。因此,组织必须把管理中的追踪检查、监督和反馈摆在重要地位,严格规定监督反馈制度,定期对各种数据、信息作深入地分析,通过多种渠道,建立快速而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内涵与特征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其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个部门和各位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人员的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要求也要求能适应这种变化。

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提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人们就会想到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产品寿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数据管理(PDM)等管理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各样品牌的应用解决方案与信息管理系统,如用友ERP、海艾迪C一EMS和M一EMS及SAP信息管理系统等等。这些信息系

统可以减少库存占用、降低成本、加快新品上市时间获得更多收益、整合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等。

今天,市场竞争机制正在将信息系统的新的战略作用带入人们关心的焦点。透过那些成功地应用了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我们看到了一个事实,信息系统能够影响企业的效益、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和获得。尤其重要的是它可能导致机构结构的改变,促进企业革新,极大地改变机构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事实上,信息系统正在承担着三个重要的战略作用或目标,即:

(一)参与市场竞争的工具

许多企业正在考虑如何通过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改善其在本行业中的竞争地位。通常可供企业采纳的全面竞争战略是:

A全面的价格领导地位;B产品的分异作用;C恰当的市场定位

全面的价格领导地位是低价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所采用的战略。通过远低于竞争对手的经营费用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增加利润。借助信息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各项主要费用,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压缩库存、减少原材料利用中的损耗和浪费,支持这一战略的实现。

产品分异作用则是基于采取与竞争公司的同类产品不同的服务的战略,利用信息系统为客户提供及时的和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经营自身,更快地开发新产品,从而及时地和预见性地响应市场发展的新趋势,提高企业针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的竞争能力。

恰当的市场定位战略可以指导企业寻找和确定特定的市场。利用价格的领导地位或产品分异作用占领市场。

总之,采用全面的市场竞争战略需要得到现代管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构成的信息系统的支持,确定企业与竞争者、供应商以及客户的关系形式,进而达成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对企业经营运作机制和结构的影响

企业经营战略与目标是确定企业内部结构的决定因素,我们称之为“结构服从战略”。事实上,处于市场竞争中的企业,都在经常地调整内部结构以充分支持战略。信息系统作为竞争的工具能够影响战略,因此必然会影响结构。

每一位企业管理者都会注意到:改变企业的组织和管理方式,能够极大地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产品质量和生产率,最终影响企业的整体综合效率、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方向。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它对企业决策、生产经营的计划和控制,以及通讯的影响极为显著。

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的时代,外部环境的动荡和复杂性日益增长,要求企业的决策更加正规化和科学化,信息交换更加频繁,参与决策的人员不断增加,要求举行更多会议的压力同举行更多会议的阻力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而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通过系统迅速取得准确的依据,解决分歧,对各种变化作出及时的正确的反应。

制定连续的和灵活的生产经营计划,以便保持均衡的生产,更是企业目前和今后成败的关键之一。建立在现代生产管理理论基础上的信息系统,可以帮助生产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安排,并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

四、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过程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它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联系结合所构成的开放性的转换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人、财、物和信息。企业的日常运作及发展,必须以获取所必需的信息为前提,而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及充分开发利用,会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进而提高生产效益。

企业中的信息管理应该包括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分析研究、利用等,其目的是保证企业所需信息的可用性。

(一)传统手工阶段

在传统的手工方式中,信息管理的方式就是使用纸、笔来存储,以人员接触和交谈来传递,用语言、文字来输入和输出信息;管理工具无非就是文件夹、资料袋、以及各种标签、摘要卡片等。此时的企业管理主要面向物流与商流,信息因依附在其中而没有单独被企业加以管理,信息管理还没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二)业务信息管理系统阶段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开始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从最初的财务电算化到办公自动化,再到信息管理系统以至较复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系统等,此时信息管理己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也是企业逐步信息化的过程,企业使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及相应设备,对企业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流和能源流,进而通过信息资源开发,如利用OA、CAD、CAM、MIS、MRP、ES等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信息集成阶段

由于在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并无统一规划和标准,再加上系统开发对技术的依赖以及其它经济和人为因素,以至即使在一个企业内部,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大不相同,比如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库从简单的文件数据库到复杂的数据库都有,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异构信息源。尽管这些信息管理系统能分别支持企业的各个业务系统,但企业高层在多数情况下,为完成一项工作,可能需要访问分布在不同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很明显难以满足这种需求。而在现代商业活动中,企业兼并、并购非常普遍的。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否实现交互,如何实现也就成了企业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同时,在现代全球化竞争环境下,无论商务信息如何变化,企业管理层都要能迅速获取关于商务的任何一方面、任何一层次、任何一个角度的信息。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基于企业业务集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集成实现企业整体各部的信息共享,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从企业的整体商务环境出发来整合业务及相关信息系统,如,BPR、ERP、CIMS等。

五、结束语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篇(2)

1.现状及问题。

在专业中有来自原来五个不同专业的定位信息,其中包括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导致专业定位不明确。②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有类似之处,导致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人才定位不突出,可以被相似专业替代。③各类院校都利用自身的优势办信息管理专业,使本专业的定位各不相同,造成社会企业对本专业认知有误,耽误学生就业竞争。比如工科院校以培养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为定位,侧重计算机技术的培养;管理类院校以培养管理人才为主,侧重管理理论;还有些院校是以信息资源管理为培养方向;有些院校只培养专门的行业信息处理人才,比如医疗信息处理,电子金融信息等。

2.科学定位,突出特色。

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缺乏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办学经验,与早在1978年就率先建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中国人民大学之类的一流大学差距甚远。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定位不明确,社会对本专业的认识模糊,加之类似相关专业的发展,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我们只有对本专业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才能办出有一定竞争力的信息管理专业。经过实践思考,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三大学科基础,形成复合型的专业定位。信息管理专业不是培养单纯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也不是培养只熟悉业务流程的管理者,其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系统知识,还需要掌握项目管理知识,特别要具有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的素质,这是信息管理人才与其他技术人才不一样的地方。为此我们考虑我院信管专业的定位是:①突出专业的复合型特点,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并重,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管理流程的结合,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懂计算机的管理人员”,培养企业的信息化推动人才。②我校是广西唯一的财经类院校,要突出学校的特点,以财经院校为背景,在财政、会计、金融等专业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可利用学校背景适当加强财经类理论或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经济信息的处理能力,区别于一般院校的学生。③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依靠大量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加强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操作型人才的特点。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模块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目前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

1.理论课程。

应修学分共128学分,包含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①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等。②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原理、统计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C语言程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管理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信息安全等。③专业主干课: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经济学、ERP原理等。④专业选修课:信息检索与利用、办公自动化、网页设计、信息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

2.实践课程。

应修学分为32学分,包括集中实践和独立的课程实践两大模块。①集中实践模块:军事理论、就业指导、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②课程实践模块: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实践、计算机网络实践、信息管理实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实训、管理信息系统开发、ERP原理与实训、信息分析与预测实训、信息系统开发综合实训。

三、核心课程的设置与整合

信息管理专业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作为三大支柱学科,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有拼盘式的感觉,缺乏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很多教师是计算机专业或者管理专业毕业,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从自身的特长出发完成教学,教授的课程内容不适合信息专业的需要;学生则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所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如何办好信息管理专业除了有明确定位和突出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考虑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特别是核心课程以及课程内容衔接等问题。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1.管理科学课程

我们基本与管理类专业接轨,开设管理学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重点培养学生在组织、协调、人事、领导等管理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经济学课程,开设西方经济学。在财经院校的背景下,我们开设了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2.计算机科学课程

最主要的是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还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类专业的相应课程要有所区别,强调解决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组织、处理等问题,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为管理应用服务。关于系统开发,我们开设高级程序语言,并连续开设两个学期的JAVA,将一个工具彻底讲通用会,满足本专业学生具有开发系统的基本能力的要求。所有计算机类课程都设置同步的课程实验,实现四年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不断线,使本专业学生确实具备熟练的计算机使用技能。

3.信息管理课程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篇(3)

论文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取得长足的进步。首先阐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培养目标,其次列举该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理论学习方法。

1 绪论

1.1 引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开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是教育寻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宝贵资源。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不小的突破,也遇到前进的障碍,高校专业定位不够清晰、课程体系缺乏规范、教学方式有待创新、师资力量稍显薄弱,直接导致在信管专业理论学习方法上仍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思想决定行动,认识决定成败,对信管专业理论的学习可以指挥教师的思想,指导教学的实践,对学校教学任务的开展、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1.2 信管专业简介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到20世纪70年代有了比较规范的专业名称,即管理信息系统。1998年,教育部将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5个专业进行整合,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经过10余年的艰苦创业和教育实践,该专业形成了不同的分支流派,出现各具特色的专业设计,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信管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2]。

2 信管专业教学改革主要措施

2.1 信管专业特色定位的选择

信管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其发展应以经济管理为基础,信息学科体系为支撑,实质是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经济与管理水平,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向、商务信息管理方向、金融信息管理方向、经济信息管理方向等多个信管专业的特色定位,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教学资源在授课时进行相应倾斜。

2.2 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通识课和专业特色课。信管专业不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简单相加,在专业通识课的设计上应考虑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优秀的管理者应是信息专家,而不需要是计算机专家,专业特色课中信息技术类课程应与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当增加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的专业课程,增强信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2.3 信管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包括3个方面:在教学形式上,应积极推进网络教育,丰富精品课程网站,加强网络资源推荐,多使用案例教学;在教学手段上,信管专业的教学应转变单纯课堂教授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增加多媒体、交互式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和畅通交流;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注意课程的表达方式,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尽量以生活化的形象语言表达,采取项目规划与设计或者小论文等形式全面考核学生的整体水平。

2.4 信管专业师资力量的完善

信管专业在我国开设时间不长,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各高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吸引外部优秀硕博士毕业研究生和兼职教师的同时留住内部人才,扩充专职教师队伍,组建本专业教学团队。另外,教师队伍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保持主讲教师的专业性。

3 信管专业理论学习方法

3.1 明确目标,凸显特色

1)紧抓专业内涵,清晰专业定位。信管专业的内涵包括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产业的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由信息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将另外三者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在学习信管专业的理论知识时,要紧紧围绕专业内涵的限定,时刻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勉励自己,避免在众多相关学科的学习中迷失方向。

2)建立学习规划,掌握学习技巧。理论学习不能泛泛而谈而缺乏与实际的联系,要设定合理的学习规划,总结有效的学习技巧。在理论学习初级阶段,要理清教材思路,明确教材重点,对相关概念和问题的描述掌握到位;在理论学习的中级阶段,要依据教学大纲,归纳总结教材精华,对扩展性、前沿性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理论学习的高级阶段,应联系社会实际,了解发展现状,努力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求解。

3.2 系统学习,广泛涉猎

1)“自顶向下”分析,“自底向上”落实。在信管专业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应借鉴软件工程中“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思想,即“自顶向下”的整体性分析与“自底向上”的逐步实施[4]。首先根据培养目标,“自顶向下”地识别出信管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能力结构,进而将其划分为若干能力单元模块,对应于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然后按照知识框架,“自底向上”地学好每门课程,结合课程案例,充分利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2)立足核心课程,扩展专业知识。大一学年及大二上半学年,应着重学习信管专业的核心课程,夯实专业基础,在一年半的基础理论学习之后,开始扩展专业知识,学习其他计划课程,丰富知识储备,掌握一定的行业知识,如软件开发、网页设计、专业英语、系统规划等,为今后的创业就业奠定基础。

3.3 突出重点,加强研究

1)结合学校侧重,顺应时展。对信管专业理论的学习应以学科本身的发展为基础,考虑高校的学科背景,适当结合国外经验,依据人才培养计划略有侧重,但不丢失专业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面向未来的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应实时更新,通过课堂教学及其他途径获取信息行业、软件产业、应用企业和学术领域的最新成果[5]。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理论学习不代表死读书、读死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自学能力是开发创新思维的必要前提,掌握多学科知识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形成新的思维。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逐渐积累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尝试创新。

3.4 锻炼技能,迎合需求

1)了解社会缺口,理论结合技能。理论学习是基础,基本技能是能力,在理论学习中应尽量与基本技能相结合,这样不仅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能明确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原因,以及如何在基本技能中具体运用。要成为同时具备信息搜索分析能力、信息平台应用能力、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的专业人才,必须尽可能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缩短与计算机专业或管理专业学生在知识储备上的差距。

2)追踪行业动态,理论用于实践。近年来,该专业的就业状况比较乐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将使信管专业人才更加受到市场的青睐。因此,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适应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信管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关键。

4 总结与展望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国高校信管专业取得较大程度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日趋科学。本文在提出信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信管专业理论学习的方法,力图通过明确专业目标、系统专业学习、突出专业特色以及迎合社会需求4个方面扎实掌握信管专业涵盖的理论知识,在规范中寻找突破,在稳定中谋求创新。21世纪是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时代的呼唤下应运而生,市场需求逐渐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其向前发展,对未来应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赵泉.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80-81.

[2]沙忠勇.整合与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改革[J].大学图书馆报,2001(2):62-65.

[3]谷震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5-57.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篇(4)

关键词:地下管线;GIS;应用;规划

中图分类号:F224.1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本文以温州市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例,对信息技术在城市地下管线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掌握和摸清城市地下管线现状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是抗震防灾、保证城市人民正常生产、生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推进城市“信息化”和“数字城市”建设有重要意义。

2 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基本特点

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特征是:隐蔽(埋设在地下)、复杂(种类多,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动态(城市建设不断扩大,新网管不断增加旧管线也不断在更新废弃)、信息量大。

3 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特点

城市地下管线自身特征和管理要求,决定了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是一个具有时间和三维空间数据的四维信息系统。(2)在信息空间分布上不均匀,建成区密度大,从中心区向城市边缘急别减少,可以与其他数据(如基础地形图、正射影像图、规划成果图)一起具有叠加分析功能。(3)可以方便地按地形图图幅号、道路名及地名查询管线,具有图形属性的交互查询,管线长度统计、管点类型统计等功能。(4)空间分析功能。任意横断面的生成与分析交叉口分析,给水、燃气发生爆管事故的影响分析。(5)综合管线分析功能。地下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水平间距的判断与分析,各类地下管线之间水平、垂直净距判断与分析功能。(6)具有管线工程辅助设计,三维摸拟功能等。(7)方便管线动态更新,局部竣工信息可随时加入系统,更新原有数据,使系统保持较好的现势性。(8)方便信息传输。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优化资料的调配,处理应急事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 系统架构设计

从我市现有的数据更新维护机制、管理机制及松散的权属部门结构等现实情况出发,考虑到今后工作的需求及系统可扩展、可持续实施的需要;温州市城市地下管线系统采取系统建设核心、系统支撑平台、系统扩展应用的三层分层结构进行设计。从总体上来说,系统的三个层次应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可通过预先定义的服务标准与接口进行相互联系,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扩展性,即使任一层次的内容因为技术发展等不确定原因需要重新设计、修改甚至作废重来,也不会影响到其它层次的实现与工作。基于上述目的,系统的架构设计框图如下图所示:

4.1 系统建设核心

温州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是服务与地下综合管线的规划管理工作,其基础是地下综合管线数据及相应的数据库建设。考虑到管线数据的稳定性与不变特质,将数据维护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作为整个系统建设的核心。出于数据及系统后续维护的考虑,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数据维护管理平台的功能在整体结构上必须是稳定、不会轻易发生变化,且在后续工作中无须进行过多调整的。如此一来,可在后续维护中由一家或少数几家机构通过一个统一的接口对数据进行管理维护,以确保基础数据的质量和合法性。数据维护管理平台所管理的数据为全市地下综合管线基础数据,在功能设计上要求以精简、成熟、稳定为主,须实现对基础数据库的管理(数据的输入、输出)、更新(管线要素的新增、删除、更新等)、数据检查(数据标准检查、空间数据拓扑检查等)、维护(打印、出图)等功能。

4.2 系统支撑平台

为将地下综合管线成果应用最大化,实现系统数据以及系统功能的共建共享,最终为政府各部门及各管线权属单位提供基础管线数据共享与服务,系统架构设计中将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建设作为整个系统的支撑部分。

从上述系统架构图中可以看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建设是基于基础管线数据库的,以向各个管线权属单位提供标准的数据及应用功能服务为主。其中,数据服务提供主要包括权限管理、数据访问、数据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功能;而应用功能服务则以提供基于地下管线的查询和分析功能服务为主。同时,不排除在后续系统使用过程中针对各部门的实际应用需要进行逐步扩展的可能性。

从实现的技术角度看,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采用WebService技术进行开发,数据和功能访问均以服务的方式进行封装;对外可以接口地址的形式向各权属单位提供数据和功能服务,对内则通过连接空间和业务数据库进行数据的组织加工,进而将分析处理结果以REST和SOAP协议发送至各个应用层。

综上,通过WebService方式进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开发,可最大限度的兼顾到服务提供方及服务使用方的权益,做到服务与应用平台分离,即在双方共同遵循统一技术标准的前提下,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对使用方来说是与平台无关的,这可在很大程度上缩减应用系统的开发周期和开发成本,使部门间的共建共享更易实现。

4.3 系统扩展应用

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基础上,对共享交换平台所提供的数据和功能服务进行抽取,用于构建或完善各相关部门及权属单位的专业系统,温州市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系统就是基于这种设计思路进行构建的,属于系统扩展应用平台的一个具体实现。温州市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系统主要面向规划审批人员,以向规划审批人员提供专业的数据浏览、数据查询、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主。

5 系统的动态管理与运行

地下管线数据具有很强的现势性,通过大规模的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建立起来的地下管线数据库,如果不及时的将管线信息进行动态更新,随着城市的发展,数据库中的信息会因城市变化而废弃,造成投资浪费。因此,应建立城市地下管线的动态更新机制,及时更新和维护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库。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涉及测绘、物探、计算机、GIS、探查监理、法律等专业知识,涉及多专业、多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强和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参与项目建设的专业单位较多,项目建设和管理有较大的难度。实行地下管线动态管理,关键要有法规和机制的支撑。首先,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它包括:实行管线信息集中统一的管理原则;建立管线信息查询制度;实行告知制度;建立地下管线竣工测量制度;专项验收制度;移交管理制度;动态管理服务制度,上述制度建立的实施是保证已建成的信息系统充满活力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措施。其次,在日常运行时还要有技术上的保障,需要有一定的测绘队伍,常年进行地下管线的动态数据采集和维护,保证地下管线信息数据实时更新和数据库的现势性。最后,还要探索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地下管线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很大的资金投入,要在信息系统的实际利用中,做到回收投入,积累资金和经验,为以后的建设和完善做好技术上和资金上的准备,要走上自我滚动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温州市城市地下管线系统建设项目方案[Z].2011.11.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篇(5)

一、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

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比较强大,内容也比较多,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主要可以从施工日志管理功能、项目监测管理功能、信息管理功能、施工数据监测管理功能以及信息交流功能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施工日志管理功能

这一功能比较基础和简单,主要包括系统使用者的注册、授权、登录验证以及施工日志等四个方面的管理工作。

(二)项目监测管理功能

该系统可以实现对施工项目甚至是各个工点现场条件的信息录入与,除此之外,更为神奇的是它还能对观测到的信息进行浏览,从而使相关数据达到可视化的程度。

(三)信息管理功能

该系统的信息管理功能是建立在WebGIS的基础之上的。信息管理的内容包括可视化信息的、施工场地的信息以及相关数据报表的输入等。

(四)施工数据监测管理功能

这一功能主要是指前后台数据交换的实现。其内容包括更新施工监测数据、提交施工现场监测数据以及监测数据的查看和下载等。不过,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这些内容实现的前提是该系统的使用者获得授权或者是有特定的权限。

(五)信息交流功能

该系统还可以为施工、监理、设计等部门的互动交流提供平台,以更好的交流施工监测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等,为相关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解决奠定基础。

这一系统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较常见的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隧道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在软件功能的完备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应用还不充分,与相对成熟的商业软件相比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其次,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所依赖的技术大多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发展还不很成熟,更不用说在实际中的应用了;第三,不管是在快速反馈还是在及时指导方面,隧道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有些时候完全依赖这一系统还不能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彻底解决;最后,该系统所监测的信息一般种类相对繁多,无法顾及到各种信息的特殊性要求,所以在处理的时候可能还要相应加强其组织性,以为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基础。

二、隧道工程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未来趋势

从目前来看,隧道工程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不论是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实际应用上都有比较大的发展,不过从与外国发展的比较以及整体上来看,其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的困境与难题。经过总结,我们可以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以GIS等可视化技术为基础的前提下,对数据库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与合理的组织,以创建更加稳定、易用、安全可靠的运行系统。

其次,该系统在单机版、网络版、二维GIS可视化以及三维GIS可视化等方面都必须进行同等的研究,同时这种研究还必须建立在不同应用需求的基础上,不能因为过于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第三,隧道工程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将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得到更大幅度的增加,这一时期需要对一些通过实时监测设备或者是元器件等采集的数据进行接收、显示与分析,以为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保障。

第四,未来隧道工程的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将会更多的采用虚拟性的现实技术,然后再开发出以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虚拟平台,这一平台能够有效地提高隧道信息管理的可视化水平与管理效率。

最后,随着现代技术更新换代速度的不断加快,未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会在隧道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更为深入广泛的应用,这样一来,施工监测信息就会被更加及时地掌握,任何信息都可以被随时随地掌握,以为工程的施工以及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保障。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篇(6)

一、 会计管理活动论

会计管理活动论形成20世纪80年代。1980 年,在广东佛山举行的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杨纪琬和阎达五两位教授提出“会计管理” 概念,认为“会计是社会管理活动”,“会计管理的内容可以抽象为价值管理”。

会计管理活动论是我国学者提出的会计理论,表达了中国的学者对会计基本理论独特的见解。主要观点有:

会计是人类有意识的价值管理活动。马克思说:“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 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 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 据此, 他们提出会计具有管理的职能。对于会计管理,阎达五教授指出,“价值是商品经济产物,有商品就有价值,对价值运动的‘观念总结’和‘控制’主要是由会计来实现的。”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会计管理活动论学者提出,会计的监督职能是以真实客观地反映作为目标的,不然会计监督必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另一方面,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以高度有效的监督作为前提的,否则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失去真实性。簿记是人们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过程控制”和“观念总结”分别表示会计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反映;首先有“过程控制”,其次有“观念总结”,这两者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会计的基本职能:反映与监督。

会计管理活动具有二重性。由《资本论》可知,劳动具有双重属性;据此得出会计管理也类似,既有技术属性,即与安排生产力;也有社会属性,即处理人的经济关系。所谓技术属性,就是指运用观察、计量、登记等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使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有效地结合,使之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所谓社会属性,是指通过科学的会计管理,完善社会制度、调整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使之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 会计信息系统论

会计信息系统论是舶来之物。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余绪缨、葛家澍教授首先提倡会计信息系统论。

会计从本质上来说是个信息系统,联系着信息与信息宿,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贮存和处理等环节。

会计是个信息系统,凭借提供客观准确的经济信息,为辅助管理服务;作为信息系统的会计能够准确的体现现代会计的提供信息与数据,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为经济管理服务的功能;会计信息系统包含会计、信息、系统三个方面。

三、 两者的分歧

关于会计的本质问题,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以下就其部分不同之处做出简要概括。

关于会计的本质。管理活动论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看,会计不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在企业(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一方认为会计是管理活动,一方认为会计是管理的工具。

关于会计的职能。管理活动论派认为核算和监督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监督在先,核算在后。除此之外,会计还有与现代管理相同的预测、决策、控制 、分析等延伸职能。信息系统论派认为反映和控制是会计的两个职能。但二者并不两个平行。在会计职能中反映是直接的,居第一位,而控制是间接的,主要借助于反映,居第二位。会计监督并非会计职能。

关于会计的属性。管理活动论派认为会计既有与管理的自然属性相关联的技术性,又有与管理的社会属性相关联的阶级性(社会性)。信息系统论派认为会计着重探讨有关会计信息加工的程序与方法,其本身是无阶级性的客观存在。会计侧重于技术性,阶级性是次要的。

四、两者的统一

关于会计的职能。管理活动论从“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中,总结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职能。其所说的“监督”其实就是“控制”。与信息系统论提出的反应和控制两大职能基本一致。

关于会计的对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管理范围既包括宏观也包括微观,既包括观念上的货币,也包括现实的货币。信息系统论认为资金运动是会计反映、控制的对象,而价值运动的信息是会计处理对象。可见两派都把资金运动作为会计的对象。

关于会计的目标。管理活动论提出会计的责任是“维护国家的财政、财务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提高总体经济效益”。而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的主要目标即基本任务是提供信息,而信息有助于全面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两派在会计(目标)上也有共同的地方。

回到本文开始提出的论点,从职能分析会计的本质。可以得出,会计管理活动论强调会计的监督职能,它正是从监督职能的角度得出管理活动的本质;会计信息系统论强调会计的反映职能,从反映职能很容易得出会计是信息系统的本质。可见,二者的分析职能的角度不同。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篇(7)

[关键词] 医院信息系统 计算机 信息管理 协调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医院同样面临信息时代的挑战。医院信息管理中,因为管理者、操作者、设计者所处的位置不同,与计算机的关系也各有不同:管理者希望把政策和制度“固化”在系统中,交由数字化平台强制执行;操作者按照设定好的程序操作,遵循程序的规则,减少工作中的漏洞、差错,规范医疗行为;设计者如何设计计算机程序实现管理的目的、操作的可行性,以及在已有系统的基础上持续发展,适应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需要。如何从总体出发,兼顾各自所处位置的问题,协调好各方关系,减少分歧,对信息建设很重要。

管理者从全局调研以往手工流程,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研究设计新的工作流程。管理者在听取意见时,应该先仔细考虑操作者的意见,再考虑设计者的意见。因为操作者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遇到过各种问题,他们的意见对新流程的设计十分重要;但操作者只从自身工作出发,仅从整个流程的一个点来考虑程序的设置,往往希望减少工作量。而在信息系统中,实际上往往是工作流程靠后的环节,比如统计、汇总、二次录入等工作才能减少工作量,处于工作流程最开始的信息采集环节,工作量往往是增加了。

所以在设计新工作流程时,某个工作岗位需要完成的工作,必须从整体上考虑,比如该岗位在整个工作流程中的位置、上下环节间的关系、面对的服务对象、输入数据的重要性、完成操作的难度、配置的人员数等。在考虑设计者的意见时,由于设计者通常是从软件实现难度来考虑,某些工作可能手工操作很简单,但用计算机实现就十分复杂,需要对原有程序基础进行大改造,设计者当然希望能降低程序的复杂程度,减少对数据基础的影响。管理者不能只因为实现困难就放弃实现,须考虑用计算机实现该操作的实效,比如实现该软件操作后操作员的工作量是增加或减少,是否有实现必要,是否能选择其他方式实现,用计算机实现是否比用制度的管理更有效,是否能提高效率,是否能减少差错等等。在设计新工作流程时,如果两个环节间由于工作量、责任、程序实现难度等问题产生矛盾时,最好能亲身到各个环节去体会现有的工作流程情况,召开协调会,让各方充分陈述理由,协调各方的利益,最后根据整体流程的要求,决定新工作流程的设置,要求需求提高科室的负责人签字确认需求,要求操作者切实贯彻流程的要求,设计者严格按照决定执行,不可随意更改或。

操作员充分了解本身岗位性质,向管理者提出各种详尽的问题 。操作员应该充分了解本身岗位的性质,需要完成的工作,面对的服务对象,在向管理者提供操作意见时,尽量提出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为越详细的情况越可以帮助管理者和设计者了解该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明白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设计工作流程、设计软件、制定管理制度提供依据,也为日后工作做好准备。操作员也可以提出自己对该工作环节操作的一些看法,如什么样的操作界面比较容易操作,需要设置哪些具体功能辅助工作,哪些操作容易出错,需要在哪里设置什么样的检查、出错提示等。在与管理者、设计者讨论具体工作流程时,操作者应根据本身的工作经验,综合其他操作人员的意见,根据提出的新工作流程内容,进行充分的意见交流,提出各种新工作流程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让管理者与设计者尽量做好实施前的准备,制定新的制度,调整软件设计,安排人员等。在开始实施后,操作者应尽快掌握操作方法,在试行阶段把迫切需要更改的问题提出给设计者、管理者进行调整,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持续反映操作的问题,以使系统逐渐完全适应工作的需要。

设计者充分调研现有手工流程,兼听他方建议,实施信息系统。设计者开始实施信息系统阶段,首先,须调研现有的手工流程情况,分析数据流、事件流,一类是事务处理系统产生的业务应用信息,一类是基于业务信息进行归纳重组生成的管理、决策应用信息,按照科学的方法,理清整体工作流程的结构,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其次,要充分与管理者讨论新流程中管理的需要,掌握管理者希望达到的结果,希望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统计、限制等,并听取操作员的要求、提出的问题,在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后,对管理者、操作者的要求给予建议;再次,总结以上的要求,根据医院的业务管理范围设计系统功能,程序设计最好采用模块化结构,形成总系统和分支系统的关系,并为以后的系统发展提供可扩充的可能性,完善文档记录,为以后的修改做好准备。

在信息系统正常运行阶段,在面对管理者、操作者提出的修改需要时,同样需要详细了解修改的原因、要达到的目的、参考系统开发时的文档,从整个系统的情况考虑修改的可行性,并对管理者、操作者的修改要求给予建议,留下详细的修改说明;如无法按要求修改,可考虑通过其他方式间接满足要求,而且最理想的修改情况是在不影响整体架构、不影响其他部门工作的情况下完成用户的要求。

当下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已成为现代化医院的必要基础设施,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已势在必行。为了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给医院领导管理和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我们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医院信息系统是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医院管理相结合的一项庞大而繁杂的长期工程。了解国内网络研究领域的整体情况,为计算机全面联网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对医院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和综合分析,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采用引进加工供需双方共同参与开发的方式。以医院主信息流及重要辅信息流为主,建设适当规模的医院信息系统。实施以经济信息管理为中心的模块,主要包括门诊急诊划价收费和住院收费管理、药房药库管理、经济核算、医技管理、病区管理、住院管理。

实施后使用计算机计价收费,网上传递信息,减少病人排队、走路、询问及等待结果的时间,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执行物价政策,规范医疗收费,收费项目和价格对病人公开,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从而提高医院信誉,也增加医院的无形资产。

医疗有关的各项统计工作,基本上都由信息系统完成,原部分工作人员可转向对数据的质量监督或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提高管理能力。

指导药品储备,保证临床用药,防止药品积压,降低药品损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向领导提供即时性数据,随时掌握各病区的医疗动态,掌握床位使用率、周转率,了解医院药品的使用、库存及消耗等信息。从“终末管理”转为“过程管理”。

医院的经营成果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效益,作为经营管理信息和工具的财务分析,应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综合分析医院的经营成果,现代信息技术为分析经营成果提供条件。

运用各种财务指标根据有关会计资料和统计数字通过一定的综合评价技术去反映医院业务经济管理现状,综合指标反映医院经营管理水平。

总体来说,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协调发展,一定要领导直接参与和支持,各方配合。在系统开发期间全面领导和组织项目的实施。要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改善工作条件,降低人工成本,为决策者提供大量、准确可靠的信息,为医院预算编制提供现代化手段。指标体系的设置规范科学,为预算编制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数字依据,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均能比较各预算项目,帮助找出趋势和规律,使预算效果更全面、更合理。

医院预算主要采取基数定额法,按床位数和床位收费标准以及病床使用率计算医疗收入,按预算的药品收入和差价率,编制药品收入。支出从各个方面综合按基数法、比例法、因素法来计算;并对预、决算的执行进行比较、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以明确责任,作为科室考核的指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