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区生态建设

社区生态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7 15:39:39

社区生态建设

社区生态建设篇(1)

1.1碧湖生态园地理位置

漳州地处东南沿海发达省份福建的南部区域,毗邻经济特区厦门和制造业之都泉州,区位优势明显。目前,漳州拥有芗城与龙文两个主城区。其中芗城属于老城区,是传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而龙文则是新城区,是未来漳州的行政、商贸、文化和休闲娱乐中心,同时龙文也是漳州全面建设“田园都市与生态之城”的示范先行区。碧湖生态园位于龙文新区,全园用地面积约为227hm2,于2011年投入建设。碧湖生态园在漳州城市总体规划中位于城市中央商务区、母亲河———九龙江及其滨江绿化带之间,西倚旧城区,东连新城区,南望规划中的火车南站,北倚城市主干道水仙大街,是连接漳州各区域的重要城市中心[1]。

1.2碧湖生态园规划方案

根据相关规划,碧湖生态园将分为四期工程进行建设,共计划建有一湖、两岛、三园和五区等相互关联但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域:一湖即碧湖;两岛分别是生态岛和水仙岛;三园分别是浪漫婚礼园、现代雕塑园和科普教育园;五区则是时尚休闲港湾区、生态景观湿地区、展示接待中心区、湖滨文化长廊区和康乐健身广场区[2]。生态园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商业贸易、商务办公、居民住宅、健身运动、休闲娱乐以及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中心区。

2漳州碧湖生态园规划布局

碧湖生态园地处龙文区步文镇,未开发前该地块上拥有土白社、土坪社、东洋社、后坂社、下洲村和碧湖村等数个村落,常居人口达数万人。因此,在生态园的建设过程中,除了注重园区各项设施的建设之外,对原址群众进行妥善安置也是一项重要任务。截至2015年2月,碧湖生态园二期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园区主体以及内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成型,园区周边各项配套设施也已经较为完善。

2.1园区周边商业布局基本成型

带动生态园区周边商业贸易的发展是建设生态宜居社区的经济基础,也是碧湖生态园的建设规划之一。通过周边商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生态园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并以此来吸引购物客流量,进而增加生态宜居社区的活跃度和吸引力。笔者在考察中发现,目前碧湖生态园周边共建有碧湖万达广场、明发商业广场和融信假日广场三座大型城市购物中心。其中,碧湖万达广场和明发商业广场已投入商业运营,融信假日广场也正处于紧张的建设阶段。

2.1.1碧湖万达广场。碧湖万达广场坐落于漳州九龙大道东侧,毗邻碧湖生态园,总建筑面积约86万m2,已于2012年10月开业。碧湖万达广场立足碧湖生态园区特色,围绕生态园进行产业布局,打造了一批具有吸引力的项目。该广场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商务、休闲和居住多功能为一体,满足和丰富了生态园区周边居民和观光游客的日常生活和商业购物需求,极大地增强了园区的人气。

2.1.2明发商业广场。明发商业广场坐落于漳州龙江路以东和水仙大街以北交汇处,与碧湖生态园二期项目隔街相望。广场占地面积约23万m2,总建筑面积近70万m2,已于2012年底开业运营。明发广场是现阶段碧湖生态园二期项目周边最大型的商业广场,也是集购物、休闲、娱乐、美食、酒店、商务、旅游和文化等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

2.1.3融信假日广场。融信假日广场位于漳州水仙大街中段,该广场与碧湖生态园区仅有10min步行距离,且与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漳州市政府新址选地隔街相望。融信假日广场以服务政务会议、对外交流和商务旅行为核心定位,同样配套建有国际酒店、大型购物商店、写字楼和住宅区。目前,除了融信皇冠假日酒店已于2014年7月开业外,其主体部分仍在建设之中。

2.2园区周边金融机构大量落户

金融不仅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部门,也是打造生态宜居社区中不可或缺的配套。因此,带动生态园区以及周边区域金融产业的发展同样也是碧湖生态园的重点建设规划之一。笔者在考察中发现,由于碧湖生态园周边坐落有众多商贸广场、娱乐中心、高端地产和行政机构,加之漳州主城区东移的影响,近年来,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大量落户碧湖生态园周边区域,该地渐有形成漳州新兴金融中心的趋势。

2.2.1商业银行。在碧湖生态园项目尚未动工建设之前,该区域周边没有商业银行网点分布。而自生态园建设以来,截至2015年2月,园区周边共有工、农、中、交等8家商业银行网点入驻。其中,不乏有工行龙文分行、农行龙文分行、交行漳州分行、石狮农商银行漳州分行、厦门银行漳州分行等多家分行网点。此外,兴业银行在漳州开设的首家私人银行也已落户万达广场,现正积极筹备中。

2.2.2证券公司。在碧湖生态园项目尚未动工建设之前,该区域周边没有证券机构营业部分布。而自碧湖生态园项目动工后,中国银河证券率先于2011年中旬在水仙大街开设中国银河证券水仙大街营业部。该营业部与碧湖生态园隔街相望,营业面积达656m2,是中国银河证券在漳州地区开设的首家营业部。国泰君安证券紧随其后,同样于2011年末在水仙大街中段开设国泰君安证券水仙大街营业部。该营业部同样与碧湖生态园区隔街相望,也是国泰君安证券在漳州地区开设的首家营业部。国信证券漳州营业部于2014年12月底开业,其同样落户于碧湖生态园区之内。该营业部是国泰证券在漳州地区的首家营业部,也是2014年漳州主城区内唯一一家新增证券营业部。

2.2.3保险公司。在碧湖生态园项目尚未动工建设之前,该区域周边同样没有保险公司分布。近年来随着生态园区建设的逐步完成、周边人流量的大量增加以及配套设施的日趋完善,多家保险公司均已相继入驻,且其中不乏大型保险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漳州市中心支公司坐落于水仙大街中段,与碧湖生态园区隔街相望。该公司于2012年开业,目前公司内部共有员工近百人,人员规模和业绩水平都较为优良。此外,中国平安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漳州中心支公司也于2014年底整体搬迁至万达写字楼,这也是最新入驻碧湖生态园区的大型保险公司。

2.3园区周边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将生态文明建设放置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地位,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宜居社区建设的核心要求,也是碧湖生态园建设的重心。碧湖生态园区的原址属于湖泊湿地,在进行人工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人为进行地貌改变和设施增添,难免会对原址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而注重生态保护、防止生态破坏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碧湖生态园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由于生态园区倚靠漳州母亲河———九龙江,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做到利用生态、环保和节能的方法来保护园区内部原始生态面貌,且将生态园区与九龙江湖滨观景带、远江山景以及周边的行政、商业、娱乐和生活区域相联系,便成了园区生态保护的关键。针对该问题,数年前生态园区建设方在经过大量实地调查并结合有关专家意见后,决定通过引流九龙江活水的方式来打通整体园区的水系脉络,进而以活水为主体进行园区建设。具体而言,该方案首先要将九龙江水引入生态园中的原始湿地岛群中进行沉淀、净化和过滤;其次,结合生态园中的人工沟渠设计,将过滤后的江水引导汇集至湖体来补充景观用水;最后,利用这些水资源进行园区内部的生态保护和整体建设。实践已经证明,这套方案的实施不仅保持了生态园区内部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优良水质,更对生态园区周边的防洪排涝和水系活络有着重要影响。此外,生态园区在建设过程中也力求最大程度减少对原始湿地景观的破坏。例如,除了某些必要的人工水泥道路修建,生态园区的大部分道路都采取湖中木栈道或根据自然地形建立,并配以柔和的光灯,打造原始生态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2.4园区周边教育配套密集建设

教育资源的配套是建设生态宜居社区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也是碧湖生态园的重点建设规划之一。通过生态园区周边教育资源的建设,不仅有利于直接解决周边适龄学生的入学教育问题,更是打造有吸引力社区的关键因素。笔者在考察中发现,自生态园区建设以来,市、区两级政府和其他有关各方都极为重视周边教育资源的配套建设,经多方努力,当前碧湖生态园区已确立配置碧湖幼儿园、碧湖小学和漳州一中龙文分校(碧湖中学)这三所从幼儿到高中的教育资源。

2.4.1漳州一中龙文分校。由于复杂原因,多年来漳州一中一直缺少初中部。为了回应漳州市民对于漳州一中复办初中部的愿望并增强碧湖园区的教学资源,漳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于将漳州一中龙文分校(碧湖中学)设立于碧湖生态园。该校规划占地近百亩,总建筑面积约7万m2;预计建成后将容纳学生2000余人[3]。截至2015年2月,该校整体建设已经基本完成,计划将于2016年秋季开始招生。

2.4.2碧湖小学。碧湖小学同样位于碧湖生态园区内部,其与漳州一中龙文分校仅有一路之隔,规划用地面积约2万m2,主要建设有4栋教学楼、1栋体育楼以及篮球场、排球场和机动车停车场等设施,总投资约为2亿元。截至2015年2月,该校的招投标工作已经完成,现正处于动工建设阶段。

2.4.3碧湖幼儿园。碧湖幼儿园与碧湖小学同处一个地块,幼儿园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6000m2,总投资约3千万元,园区内部建有幼儿教室、幼儿活动室等相关配套设施[3]。截至2015年2月,该园的招投标工作也已完成,现正处于动工建设的前期准备阶段。教育资源在生态宜居社区的建设中始终具有独特魅力,通过对碧湖生态园区内部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资源的系统配置,不仅有利于直接完善区域内的教育体系,也有利于凸显周边商业和住宅的价值,更将直接提升生态园区的整体区域吸引力,增加社区宜居文明程度。

2.5园区周边生态住宅错落有致

住宅建设是生态宜居社区建设的基本和核心部分,这也是碧湖生态园区的主要建设规划之一。通过以碧湖生态园区作为社区中心景观来建设周边配套的拆迁安置住宅和商品销售住宅,加之周边的商业贸易、文化娱乐和休闲健身配套日趋完善,现今碧湖地段已成为漳州最具有潜力的地产板块。

2.5.1拆迁安置住宅。碧湖生态园区在征地拆迁的过程中对当地居民实行就近房产置换原则。从2011年起,碧湖生态园区周围陆续开始动工建设大量的拆迁安置房工程。截至2015年2月,生态园区内超过一半的拆迁安置房工程已封顶竣工。

2.5.2商品销售住宅。在碧湖生态园区的建设理念———“着力打造田园生态示范区”的吸引之下,近年来众多商业地产商大举入驻碧湖地段。在2011年万达地产率先入驻建设商品住宅“中央华城”一、二和三期项目并取得销售佳绩的影响下,融信集团也于2012年入驻碧湖生态园区并着手建设漳州首个超高层观景住宅群“融信澜园”项目,同样取得不错的销量。在碧湖生态园区周边生态环境、商业配套和教育资源日益完善的背景下,2014年6月生态园区内的核心观景地块以刷新漳州楼市地面成交均价的记录被厦门建发集团拍得,并计划建设“碧湖壹号”高端生态型住宅区。当前,碧湖生态园区的商品住宅不仅已成为漳州地产风向标,其以生态为核心来进行商品住宅规划建设的理念也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并逐步被其他地产商效仿。

2.6园区周边休闲健身设施丰富

休闲健身是当代大多数人都热衷的活动之一。休闲健身可以有效缓解快节奏生活背景下人们的身心压力。因此,休闲健身设备的配套也已经成为宜居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项目,同样这也是碧湖生态园区的主要建设规划之一。现阶段碧湖生态园区内已配备有散步木栈道、塑胶跑道、健身器械和自行车驿站等多种休闲健身设施,这不仅直接满足了周边居民的健身需求,更在周末和节假日吸引了大量人流。

2.7园区征地拆迁赔偿依法透明

围绕生态园区构建生态宜居社区是碧湖生态园的建设规划之一。由于碧湖生态园区属于征地建设,期间不可避免地涉及征地补偿这一敏感问题。此外,由于征地区域属农村地区,同样也面临一些土地产权界定和纠纷等问题;加之土地是传统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地不仅保障了农民现阶段的生活,更是其未来养老的保障,而一旦失去土地后,农民必然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探寻一个合理的征地拆迁补偿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碧湖生态园区征地前期,漳州市和龙文区两级党委和政府密切配合,通过实际入村走访,召开代表座谈,邀请专家论证等形式,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摸索出了一套以市场价格货币补偿和相近地区产权调换为核心,先行搬迁先行安置和违章建筑一律不予补偿为原则,征地工作人员相关亲属主动回避为保障的征地拆迁补偿机制。该套补偿机制依法透明、客观公正,有效地保障了原址村民的各项权益,在出台后得到了广泛认可。这也是碧湖生态园区在拆迁征地过程中没有出现暴力抗法、“钉子户”等现象的重要原因。

3漳州碧湖生态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实践调研,笔者发现虽然现阶段碧湖生态园区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建设成就,园区内外各项配套设施也已基本完善,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3.1园区整体规划布局存在缺陷

由于受到碧湖生态园区规划面积较大、工程作业复杂、开发进度不一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园区的整体规划布局存在一定缺陷,尤其是在对未开发地块的处理方式上较为不当。具体而言,由于当前园区尚存有较大部分未开发地块,且这些地块内部杂草丛生,分布较为散乱,而园区管理部门对待这些地块的方法则是简单利用低矮围墙进行外部阻挡。这种手法的弊端在于不仅无法有效覆盖地块内杂乱无章的场景,更助长了围墙内垃圾倾倒行为。该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对生态园区的整体环境面貌造成较大损害,也有违生态宜居社区的建设宗旨。

3.2园区交通线路规划有待完善

由于现阶段碧湖生态园区仍处于二、三期工程建设中,但在地域上与之相联的一期工程则已竣工投入使用,不同期工程之间通过园区内部的道路相互联系,而园区内部的这些道路大都属于已竣工但尚未正式开通的道路,道路中不仅机动车和行人交相混行,而且道路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指示灯也大都缺失。在周末或节假日生态园区游客和机动车较多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明显会对游客和机动车安全造成威胁。

3.3园区游客环保意识有待增强

由于节假日园区游客众多,因而一些不文明、不环保的现象也随之出现。例如,由于生态园区面积较大且连接不同景点间的道路较远,因而有部分游客便会抄取近道从花草丛中前行,这直接对园区植被造成了较大伤害;还有部分游客在草坪上野餐完后,并没有随手带离垃圾,任由其放置于草坪上,给整体景观造成一定破坏;此外,随手丢弃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依然时常发生。

3.4园区夜间安保工作有待加强

尽管碧湖生态园在白天游人众多、热闹非凡,但在夜幕降临之后却极为安静,人烟稀少。由于园区整体面积较大且尚未完全竣工,加之出于环保目的而有意减少强光、远光灯的放置,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园区道路在夜晚较为漆黑,因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5园区周边居民参与意识薄弱

尽管碧湖生态园区被定位为新型生态宜居社区,相关部门也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建设,但出于传统习惯,园区内的居民依旧容易形成依赖社区委员会、较少亲身参与社区事务的习惯。此外,由于社区委员会的建立时间较短,威信仍有待提高,这就难免导致其无法及时、有效地调动社区内不同资源,进而形成社区工作运作困难的局面。

4完善碧湖生态园的对策建议生态宜居社区的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未来我国社区的发展趋势,其不仅是一场工程技术、管理体制和文化氛围的变革,更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升华。笔者在实地走访漳州碧湖生态园的过程中,不仅切身感受到了生态宜居社区的建设成就和独特魅力,更切实认识到生态宜居社区的建设是一个重大工程,其牵涉多方问题,面临的任务也较为艰巨。现阶段,尽管碧湖生态园建设已经取得较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从实际角度出发,为完善碧湖生态园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4.1完善园区规划,提升服务质量针对碧湖生态园内部未开发地块存在的杂、乱、脏等现象,生态园管理部门和有关机构应该共同努力,在开展相关清理工作的同时也要对园区的规划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以提升园区质量。具体而言,园区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相关规章的颁布,禁止工程建设部门在未开发地块上倾倒工程垃圾,并执行“谁污染,谁负责”的规定。此外,也可以通过对园区规划的进一步细化来从根本上杜绝因为地块开发进度不一而导致的问题。例如,管理部门可以在距离开发时间尚且较长的地块上统一种植草坪或其他植物,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消除垃圾死角,更能够有效提升园区整体环境面貌和吸引力。

4.2完善交通信号,防范交通风险针对现阶段碧湖生态园内部道路存在的交通线路规划不完善、十字路口红绿灯缺失等现象,园区管理部门应当积极联系交通部门,双方共同努力,通过完善交通信号灯等路面设施来保障交通安全,防范相关风险。此外,在交通设备未安装完成之前,机动车驾驶员进入园区道路时也应该做到更加集中注意力,避让行人和减速慢行,并自觉遵守相关交通规则,以切实行动维护道路交通安全。

4.3增强环保意识,共建生态园区针对现阶段碧湖生态园部分游客存在的踩踏花草、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园区管理部门除了应当加快制定相关的劝诫、教育和惩罚规章之外,更应当携手政府,开展生态环保宣传。具体而言,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媒体舆论宣传、真人现场示范等方式向游客乃至全社会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帮助大家树立生态环保意识,让生态环保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为规范,以确保生态环保社区的建立和社会环境的改善。

4.4加大安保力度,注重园区安全针对现阶段碧湖生态园内存在的夜晚游客稀少、园区灯光昏暗等安全隐患问题,园区管理部门应该在安保资源配置上下功夫。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增配安保人员和加装电子眼监控探头,增强夜间园区巡逻人数和频度并适当在较为僻静处增加照明灯和报警装置来强化园区安保。此外,生态园区所辖公安机关也应该加大对园区周边的巡逻频率,并通过提高出警速度和加强园区侦查以增强威慑力,保障园区安全。

4.5培育主人精神,增强共建意识针对现阶段碧湖生态园区建设过程中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参与度较低、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的现状,碧湖生态园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应该携起手来,共同解决这一问题。具体而言,在物质层面上,政府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划拨部分财政资金成立社区居民管理基金,用于鼓励社区居民投身社区事务和社区建设;在行动层面上,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牵头组织成立社区居民社区事务管理小组,举办社区文化入户宣传和社区居民联谊大会等活动来强化碧湖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社区居民与社区事务、社区内不同群体之间的黏合度,增强社区共建意识。

5结语

社区生态建设篇(2)

本研究的数据采集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对象包括在校大学生、高校教师、城市社区居民,问卷从社区生态建设“知”、“意”、“行”三方面设计问卷,涉及公众对社区生态状况的评价、生态建设内容及基本知识的认知、参与生态建设的情况和意愿等内容。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5个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为了便于分析统计,调查问卷的提问以封闭式问题为主,也就是在每个问题后面给出若干个选择答案,被调查者只能在这些备选答案中选择自己的答案。本文随机抽取了昆明市3个高校和主要城区的30个社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的方法为观察、走访和发放调查问卷三种方法相结合。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数据的采集及处理运用了Excel、SPSS等软件。

2结果与分析

2.1大部分公众认同社区生态环境亟需改善

在被调查者中,认为社区生态环境质量“很满意”的只有4.5%,“较满意”的9.4%,“一般”的25.6%,51.3%的公众对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满意,9.2%很不满意。公众认为当前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不理想,认同社区需进行生态建设和改造。

2.2大气环境质量是公众最关注的社区生态环境问题

在对社区环境质量调查中认为影响最大的社区环境因素涉及大气环境(54.4%)和水环境(27.8%),大多数公众对水质质量满意度高于空气质量;公众开始关注城市声环境(12%)对自身生活质量的影响,但对电磁(4.7%)及光污染(1.1%)等带来的影响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2.3公众认为社区生态环境质量不良的主要原因

是城市建设管理和公众缺乏保护意识被调查者认为社区生态环境质量不良的原因排序分别是城市开发建设管理无序(41.2%)、公众缺乏保护意识(34.6%)、人口和消费增长过快(10.7%)、缺乏生态建设投资和技术(7.9%)、社区规划不合理(5.6%),公众依然认为社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不够,而人口和消费快速增长、生态建设投资和技术、社区规划等客观因素被认为是次要原因。

2.4公众获得生态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媒体,社区生态建设的知识普及和宣传需进一步加强

社区生态建设需要每个社区成员的参与,并不断对社区成员的生态知识进行普及和宣传,提高其生态文明素养,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者获得生态知识的主要途径分别是电视(58.1%)、报纸(19.7%)、网络(17.1%)、教育和培训(4.1%)、社区宣传栏(0.6%)和其他(0.4%)等,说明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媒体的宣传力度加大有密切的关系。而教育、培训和社区的宣传所占比重均较低,说明社区对宣传生态建设相关知识的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在对社区的走访调查中也反映出了这一现象,在作为调查对象社区中,张贴或设置宣传生态知识和环境保护标识的社区仅占10%,曾经组织过关于社区生态保护宣传活动的社区约占13.3%。在所有被调查的社区中,没有一个社区曾经组织过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的培训活动。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社区生态建设的知识普及和宣传需进一步加强。

2.5公众对社区生态建设的内容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对社区生态建设体系的综合认识

调查从生态承载力(水电使用、人均居住、人均绿地)、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绿化和景观)、生态建筑(污水处理、节能节水、绿色能源、生活空间)、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及规划、公共设施、公共空间、社区服务与管理、信息共享与管理)和生态文化(居民生态意识、邻里和谐程度、生态安全宣传)等几个生态建设的方向选取几项指标,调查居民对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了解程度,调查显示:80%以上的公众认为社区生态建设领域包括社区水环境、大气环境、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及噪音污染等,60%以上的公众认为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严重缺乏及对社区内外部交通不满意,40%以上的公众关注节能节水及景观绿化,20%以上的公众关注生态意识和社区管理。公众对于生态建筑、基础设施和生态文化了解不多,缺乏对建筑、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认识。

2.6公众对于社区的生态建设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但在某些行为方面缺乏主动性

调查显示:有高达91.2%的公众认为公众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社区生态建设,愿意参与的社区生态建设行为分别为节水节电(89.7%),绿色消费(57.9%),参与生态环境监督执法(11.8%),参与生态环境行政决策(9.6%),参加社区生态建设专题讲座、培训班及研讨会(6.8%),参与生态建设立法(4.9%),环保社会组织(2.6%)和社区自治组织(1.9%)。参与过的社区生态建设行为分别为使用节水马桶(57.7%)、使用绿色能源(39.5%)、使用环保购物袋(37.6%)、污水再利用(31.6%)、绿色出行(27.8%)、垃圾分类回收(25%)、参与监督和制止社区生态环境破坏行为(9.2%)、参与社区绿化(7.7%)、参加社区生态建设相关宣传(3.4%)。说明目前公众对于社区生态建设有着比较高的参与热情,但仍处于从属的地位,对于参与生态环境监督执法、生态环境行政决策、生态建设立法和宣传等方面主动性不强,有强烈的对政府“依赖”心理和他人“依赖”心理,这个现象说明对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而言,人们一方面呼唤文明和改善生活环境,他们作为良好生活环境的享受者和环境公害直接、无辜的承受者,对居住环境状况最关心、最了解,参与社区生态建设的热忱也相对最高。而另一方面在某些行为方式上又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冷漠,这也表明对公众参与社区生态建设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所付出的努力及消耗的时间与成本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回报,无恰当的表达生态意愿的途径,致使城市居民在参与社区生态建设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动力。

3讨论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城市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要求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系统变革。社区是区域性社会,作为城市的子系统,对提升我国城市片区生态保障和更新水平,加快推进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社区生态建设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居民既是社区生态环境改善的受益者,能成为推动和监督社区生态建设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基于个人的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也是促进城市社区生态改善的重要社会资源和力量。

调查也反映出了一些公众参与社区生态建设的问题: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态建设的关注度逐步提高,特别是对媒体报道较多的水问题和大气污染的认知度较高,但对生态建设体系中的生态建筑和基础设施,特别是生态文化的建设内容不太了解;社区生态知识和生态建设的信息传递途径过于单一,最直接有效的社区层面的信息传递缺乏;人们对公众参与能推动社区生态建设表现出很大的信心和热情,这无疑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在改善居住环境生态质量中承担的责任和可以发挥作用的重大觉悟。

社区生态建设篇(3)

今年以来,办事处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民政部颁布的《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方案》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区民政局的具体指导下,××街以“四季吉祥”景区范围内的××、××、××三个大队为试点,按照“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建设目标,进行生态文明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目前三个大队创建“生态文明农村社区”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现就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领导重视,村民自治,夯实三个基础

一是夯实领导基础。区委、区政府关于印发《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东办文XX95号文}下发以后,××街工委、办事处对此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密部署,迅速筹备成立了××街道办事处创建文明生态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街工委书记担任组长,办事处主任担任常务副组长,其他副主任担任副组长,相关科室及试点大队负责人组成工作专班。领导小组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全面规划、整体推进、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创建思路,制定下发了《××街道办事处创建生态文明农村社区试点工作方案》,先后召开了创建动员大会、创建工作会和创建推进会等多个专题性会议,对生态文明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总体布局和具体部署,明确了创建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建设标准、方法步骤。同时,办事处根据分工不同,印发了《生态文明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专班职责分工》的通知,将机关工作人员分成六个专项工作组,统筹推进试点工作,为生态农村社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二是夯实组织基础。按照“民主推荐、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社区居民自治原则,自XX年8月下旬起,办事处在以××、××、××三个大队按照《××街道办事处农村社区自治组织产生的指导意见》,通过选举准备、推荐社区筹建工作小组、选民登记和社区成员代表推选、候选人产生与竞选以及投票选举五个阶段的筹备,于9月28日由社区成员代表投票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成员。基本形成党支部、大队、居委会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居委会成员和大队班子交叉任职的组成模式。同时,通过推选等形式产生居民小组长、居委会协商议事委员会,设立社区服务和社会福利委员会、社区治安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社区医疗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委员会、社区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社区共建和协调发展委员会等6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各社区严格按要求制定了社区自治章程、居民公约、明确居委会及6个专门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制度和职责分工,建立起一套党支部领导下社区依法民主自治的工作运行机制。

三是夯实群众基础。三个生态文明农村社区大力推行队务公开、创新民主管理模式,按照全市统一标准安装了队务公开栏,每季度向社区居民公开开支情况,新农村建设资金流向以及重大决策等。办事处还引导××、××、××等试点社区的农户自发成立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现有蔬菜种植协会、蔬菜运销协会、厨嫂协会、休闲游协会等18个群众性经济合作组织。群众可通过协会组织实现对行业的统一规划、统一经营和管理,扩大生产规模和效益,从而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大投入,统一规划,完善三项建设

一是完善村庄外观建设。自XX年开始,在市区两级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大力支持下,办事处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黄金期,把群众“住得好”和“富起来”两大工程综合考虑,以“搭建一个市民休闲旅游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平台”为目的,在××、××、××三个大队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思路,打造以“春桃、夏榴、秋桂、冬梅”四季花卉为主题的“四季吉祥”的生态文明农村社区和休闲旅游观光带。按照“高起点策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的要求,对“四季吉祥”景区××、××和××大队的4个试点村进行统一改造。村庄的民居外观分别取长江上、中、下游的“××、××、××”古民居为特点,在原址原规模的基础上进行“穿衣戴帽”式的改造,体现古朴与自然交融的建筑风格,房屋外观改造总投资2675.62万元。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按照××市“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的要求,投资2302.61万元同步提升三个社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四通四改一化”和“一场一室”,即“路通、水通、电通、信息网络通;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建设多用途活动场,建设集大队“两委会”工作室、大队卫生

室、居民活动室等于一体的大队多用途活动室”。全面完成了“十个一”工程。即:每个社区建设“一个卫生室、一个便民服务站、一个图书室、一个治安警务室、一个便民超市、一个文化娱乐室、一个休闲健身室、一个运动场、一个党员综合活动室、一个信息俱乐部”。极大的满足了农村社区居民娱乐、购物、学习等需要,实现村湾布局优化,水电道路通达,信息传递通畅,村容村貌整洁的生态文明农村社区新格局

三是完善生态环境建设。三个试点社区的生态景观绿化工程共投资690万元,其中绿化景观投资379.87万元,特色景观投资310.16万元,在绿化上体现“春桃、夏榴、秋桂、冬梅”四季植物的主题,各村穿插种植橘树、琵琶、柿树、银杏等树种,共栽植各类树木64809株,沿堤有绿化带,村湾内有经济果林,主要道路两侧有绿化景观,三个试点社区的绿化覆盖率达60%,基本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有彩、四季有果、景因花果美的宜居生态环。村湾内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设了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家家户户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

(三) 因势利导,体现特色,打造三种经济

古朴祥和的村容,生态怡人的环境,吸引了络绎不决的参观团前来休闲旅游,办事处因势利导,引导农民围绕“乡村游”的六要素,大力发展假日经济、生态经济和商贸经济,增强了生态文明农村社区的自身造血功能。

一是打造假日经济。XX年以来,××街在三个生态文明农村社区试点大队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游,打造×ד生态牌”、 绿色食品a级蔬菜基地“安全”牌和新农村建设“文化”牌,先后成功举办“××市第二届蔬菜节”、“XX年××区中秋文艺晚会”、“十月婚典”、“××省新农村建设摄影展”等大型活动,提升了“四季吉祥”的品牌知名度,吸引市民前来吃农家饭、住农家房、体验农事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旅游消费,XX年十一黄金周至今,三个试点社区已接待游客31万人,获得旅游收入近400万元。

二是打造生态经济。以万亩绿色蔬菜基地、沿江绿化带和村湾内的大量经济果林为平台,引导社区居民大力发展庭院生态经济,着力发展以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和观光蔬菜瓜果、花卉盆景为特色的绿色产业,目前已建设了一批以蔬菜为主体的蔬菜观光园、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和蔬菜科技园等,重点培育生态农业、体验农业和认养采摘农业,带动农民增收。

三是打造商贸经济。引导社区居民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小商品、土特产等,同时进行深加工和外包装,全方位提高农产品和土特产的附加值。目前以××石榴红村为试点,已引导居民开发出“××牌”蔬菜、土鸡鸭、土鸡蛋、干菜、泡菜、腌制食品等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游产品,其中:“××牌”绿色蔬菜、干菜及××鱼等在市民中小有名气。

(四)服务群众、平安共创、构建三大网络

一是构建服务网络。围绕群众的生活、生产需求,办事处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三个社区相应成立的便民服务站正在建设中,以后将逐步形成了信息发布、医疗保健、就业培训、水电维修等多个上门服务项目,可以全方位、全天候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方便。为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办事处在三个社区还分别建设了农民信息俱乐部、便民超市和社区医疗站,构建完善的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服务引进门”生活目标。

二是构建社会治安网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在三个社区普建了社区警务站,建立了由社区民警、居民群众、社区干部“三位一体"的专群结合的治安防范体系,各社区组建了小喇叭巡逻队,广泛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治安双向承诺”、家庭自防、十户联防、社区群防等活动,编织了一张群防群控的安全网。全面实施了社区自治制度,通过法治的刚性约束与德治的自律意识有机结合,营造了安全、稳定、温馨的社区环境。

三是健全社会保障网络。继续推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参保率均达95%以上,办事处XX年养老保险金征缴达到631.8万元,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同时,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对困难户做到“应保尽保”,为三个社区的110多户低保家庭发放低保资金12万元。办事处领导非常注重在社区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和救灾救济工作,近年为96名残疾人发放救济定补金8.5万元。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在三个社区基本构建起以社会养老、社会医疗、社会救助以及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网络。

(五)长效管理、文明共建、培育三种意识

生态文明农村社区的建设成果投资不菲、来之不易,要实现长效管理更加不易,我们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注重同步提升居民素质,调动居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培育居民的三种意识,起到了良好效果。

一是培育居民的致富意识。引导居民打破死守菜地“铁饭碗”的传统就业思路,树立起他们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的致富意识,通过“农家乐”专业培训为他们找寻“金饭碗”。近2年,办事处聘请国家二级厨师,大学旅游专业教授,为居民广泛开展餐饮、客房、旅游等知识培训。XX年,××街工委在××大队组织了4批次140多人次的培训活动;XX年,在××、××、××三个试点社区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人员达360多人次。帮助三个社区的居民熟悉“农家乐”的经营操作流程,提高他们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居民原本单一的增收渠道演变成为住宿接待、餐饮接待、认养菜地、采摘蔬果、售卖土特产、短工劳务及蔬菜种植等7种致富渠道。

二是培育居民的服务意识。为提高居民的服务意识,办事处近年还邀请请酒店管理人员,商校礼仪老师和学校教师对居民开展礼仪知识培训、文明用语培训;开展普通话下乡活动,全市“推广普通话下乡启动仪式”在办事处成功举办;同时,对从事农家乐的经营户统一规范经营行为,严格按规定办理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等,严格按物价局核定的标准制定菜价、房价,防止欺客、宰客等现象发生,共同维护社区的对外形象,迎得了市民好评。

三是培育居民的文明意识。3个试点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村规民约,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科技示范户”“五好家庭”等创评活动,引导居民形成“社区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理念。目前,各社区还通过“巾帼保洁队”“小喇叭宣传队”等群众性组织,引导居民摈弃以往“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牲畜乱跑”的陋习,养成了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共同维护社区的生态文明。在节假日、农闲季节,各社区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利用信息俱乐部、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居民活动室、电教室等场所,组织开展电影放映、文艺表演、文体赛事及学习培训等文体娱乐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在区民政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街生态文明农村社区的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一)生态文明农村社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障,××街虽然在前期投入上下了大功夫,但是由于项目的建设周期长,后期资金投入上存在一定困难。

(二)生态文明农村社区建设长效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农村社区形成之后,如何引导居民参与管理,研究管理的长效机制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群众参与意识还不够强。建设中仅仅依靠各级组织的力量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

社区生态建设篇(4)

关键词:生态社区 生态家庭 建设规范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256-03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市民的物质和精神家园。生态社区是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内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使社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住区。在生态社区是指家家追求幸福美满,户户促进和睦相处和友好往来,区内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心灵生态既可持续发展又良性互动的生活场景。可见,家庭是构成生态社区的细胞,家庭与家庭的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都对生态社区的建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家庭与家庭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需要依靠良好的道德规范来相互约束,促进生态社区的建设。

一、尊重他人,文明交往

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人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要受到别人尊重,首先就得尊重别人。你尊重他人,满足了他人自尊和受尊重的需要,别人尊重你也满足了你的自尊和受尊重的需要,这是多向度和谐统一的整体。建设和推崇这一人际关系也是建设生态社区的基本要求。

尊重之于他人,能激发别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创造力和尊重他人的热情。美国有一则故事,一个很有名望的富商在散步时,遇到一个瘦弱的摆地摊卖旧书的年轻人,他缩着身子在寒风中啃着发霉的面包。富商怜悯地将8美元塞到年轻人手中,头也不回地走了。没走多远忽然又返回来,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说:“对不起,我忘了取书。’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两年后,富商应邀参加一个慈善募捐会时,一位年轻书商紧握着他的手,感激地说:“我一直以为我这一生只有摆摊乞讨的命运,直到你亲口对我说,我和你一样都是商人,这才使我树立了自尊和自信,从而创造了今天的业绩……”不难想象,那句尊重鼓励的话,对年轻人人生的巨变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尊重之于家庭,可以创造和美的家庭氛围,夫妻的相互尊重,可增进夫妻感情,协调夫妻关系。不幸婚姻的研究表明,夫妻之间的吵闹、猜疑、对抗乃至暴力升级,都与最初的不尊重有关。相反,真诚的尊重甚至挽救过很多濒临危机的夫妻关系。婆媳相互尊重影响整个家庭,儿媳对老人的真诚尊重,使本人、丈夫、子女和整个家庭都从中获益。夫妻对老人的尊重也会给儿女树立榜样;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能提高教育效能,减少冲突和对抗。相反,那种不尊重子女人格、兴趣、爱好、特长的父母,教育的成效往往事倍功半。

尊重之于一个城市,可以提高其文明品位,扩大其影响,改善其投资环境。古希腊时期的一个小镇,由于其民风淳朴,人人相敬如宾,吸引了很多外地商人来此做生意,不到十几年的时间,这座小镇成了古希腊为数不多的大的商业都市。开展“守规则、尊重人,争当文明市民”活动,真正抓住了经济社会转型期生态社区建设的现实需求,把握了城市在经济发展时期人们精神变化的特点,对于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提升城市的文明品位,建设生态社区,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尊重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名片”,我们必须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提高文明交往能力。在文明交往中,要正确运用社交礼仪,充分发挥礼仪应有的效应,才能够创造出最佳人际关系状态,这同生态社区建设密切相关。为此,在实现文明交往中必须遵循几个原则。

1.真诚尊重的原则。苏格拉底曾言:“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可见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其次表现为对于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2.平等适度的原则。在文明交往上,礼仪行为总是表现为双方的,你给对方施礼,自然对方也会相应的还礼于你,这种礼仪施行必须讲究平等的原则,平等是人与人交往时建立情感的基础,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诀窍。平等在交往中,表现为不要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视一切,目中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唯有如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3.自信自律原则。自信是文明交往中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是文明交往中一个心理健康的原则。一个有充分自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到强者不自惭,遇到艰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自律乃自我约束的原则。在文明交往过程中,在心中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摆正自信的天平,既不必前怕虎后怕狼的缺少信心,又不能凡事自以为是而自负高傲。

4.信用宽容的原则。信用即就讲究信誉的原则。孔子曾有言:“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强调的正是守信用的原则。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在社交场合,尤其讲究一是要守时,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决不应拖延迟到。二是要守约,即与人签订的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说到做到,所谓言必信,行必果。故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反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从此会永远失信于人。

良好的文明交往有益于信息交流,有益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益于建立信任关系,这对构建生态社区非常有益处。

二、助人为乐,和睦邻里

助人为乐,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它表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作为个人的思想和行动表现出来的助人为乐精神,是对他人的照顾、体贴、关怀和无私帮助。我们提倡助人为乐精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助于生态社区的建设,更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在生活中,谁都会遇到困难。因此,人总是需要帮助的。或许,当今天你伸出援助之手,救他人于水火之中时,明天,你遇到困难,他人也会热情相助。生活在这样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中,一定会让你感到温暖、幸福与快乐。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助人为乐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生态社区的构建就会多一分动力,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就会消除许多屏障,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助人为乐与和睦邻里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这里所讲的“邻里”,就是以住所为基础、以地理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与家庭;我们所说的邻里关系,就是住所相近,具有社会属性的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中国历史上就有建设邻里关系的优良传统,在民间就流传了很多关于邻里关系的表述,正如人们常说的“远亲不如近邻”、“千金难买好邻居”等。

邻里之间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家有难,众人相帮。这样的传统与我们血脉相连。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国上上下下共同的目标。创建文明和睦的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迫切要求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生态社区,培育新型的邻里关系,增强居民间的亲和力,逐步形成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

营造和谐的邻里关系,邻里之间要做到互助、友善、诚信、尊重、奉献。首先,邻里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应相互帮助、相互照应、相互关爱。其次,邻里之间要做到与人为善、和睦相处。之后,要发展良好邻里关系需要互相尊重,要尊重邻里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最后,邻里之间也需要具有奉献精神,为邻里关系做些工作献些爱心也是很有价值的事情,会使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营造和谐的邻里关系,邻里之间还要加强沟通交流。要改变现在城市家庭的封闭状况,走出各自的家门,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实现邻居之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相互关照,相互帮助,使大家在生活中能够处得像一家人。在生活中,邻里之间也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误会,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此刻邻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显得更为重要,沟通和交流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最好的方法。

三、保护环境,低碳生活

环保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城乡的不少地方环境污染已经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厂矿区浓烟腾空,街道上臭气熏人,马路边噪音刺耳,甚至在“稻菽千重浪” 的田园和令人引以为荣的旅游宝地,各种污染正在日趋增多。因此,在建设生态社区过程必须重视保护环境。

1.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法制建设。眼下,在中国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环境法律体系。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律体系,该法明确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规定了各级政府、一切单位和个人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权利和义务。这些法律体系的建立有效地推进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工作。当然,中国目前的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与实际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为此,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快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步伐。在法律体系完善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对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执法,加大对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执法监督。良好的法制建设,是推进环保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保证。

2.加强关于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和科学管理。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务必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在确定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时候,务必要实事求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速度,把“又快”和“又好”有机统一起来。在确定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时,一定要注意科学调整产业的结构,加快发展污染环境小、效益又好的产品,限制和淘汰污染环境比较重、效益又很差的产品生产。在确定国土整治规划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资源的分布情况、城乡建设一体化、缩小地区差别、国内经济交流和国防建设发展以及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等。正确的决策和科学的管理是推进环保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3.全面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素质。环境保护归根结底是靠全体公民的自觉参与来实现的,因此,全面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素质,并把这种意识和素质切实转化为全社会的持续行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政府明确将“保护环境”作为“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加以大力倡导,有着重大的社会伦理价值和道德价值。全面提高公民的环境道德和环境保护素质,是推进环保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基石。

在全面推行保护环境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低碳生活时代来临,人类生存发展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低碳生活。

消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的嗜好是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有效路径之一。 “便利”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普遍流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方式。就是这种简单的“便利消费”却在不经意中浪费了我们巨大的资源,损害着我们的正常生活。就拿生活中常见的超市来说,使用冰柜是很普遍的,但是据有关制冷技术专家评估,超市里的冰柜损耗的电量是整个超市电耗的70%,而敞开式冰柜的电耗比玻璃门冰柜还要高出20%。据此推算,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电了4.8 万度,相当于多耗了19 吨标煤,多排放了48 吨二氧化碳,多耗了19 万升净水。

树立“多向型节能环保意识”,消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是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有效路径之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是公众多年来养成的最典型的生活习惯。要使公众消除这样的生活习惯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仅仅靠一纸“限塑令”是远远不够的。告诉公众“限塑”的重要意义就是在于能够有效遏制白色污染,这只是“单向型”环保意识。其实“限塑”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节约了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多向型”节能环保意识。

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是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有效路径之三。中国国民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主要就是以大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粮食的生产形式也主要就是围绕大米和小麦进行和延伸的,国民的饮食形式也主要表现为“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但是大米和小麦中却含有极高的糖分,进入人体后很容易转化为血糖,而低碳饮食可以控制人体血糖的剧烈变化,从而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的产生,长期坚持还会有保持体型、强健体魄、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等好处。但是“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具有很深的历史积淀,很难将这种习惯立即改变,也很难将这种饮食结构立即进行调整,国民需要一段时间的认识、理解,最后加以接受。因此,全面推行低碳饮食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

消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是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有效路径之四。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日常消费中出现“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现象,例如很多人买车都喜欢买大排量或者是三厢轿车,所以说,全国车市销量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其中高档大排量的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了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运动车SUV 同比增长了48.8%。同时,公众还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就简单地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致使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往往几百米的路程,都要靠机动车来代步,最后的结果是人省事了,环境却要接受大量增排的温室气体。

推行低碳生活,都是指在科学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人们技术创新、社会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转型调整、新能源新材料开发等多种路径,尽可能有效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性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多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多赢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谢利芳.论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化[J].当代经济,2008,(2).

[2]侯天琛,董小香.城市生态转型与生态城市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6,(4).

[3]刘波.论建设生态城市的立足点[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5).

社区生态建设篇(5)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建设;居住社区;生态空间;可持续;以人为本

新农村建设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正以空前的步伐、空前的速度随之向前发展,但是,也有一些令人不容忽视的问题逐步凸显,农村与城镇的差距不断加大。所以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口号,新农村整合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怎样使农村和城市有机的结合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村镇城镇化过程中保持农村中原有的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生活模式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这种生态、可持续的生态社区越来越被广大的城市市民所亲睐,这也促使了居住社区生态空间在中国的开发和发展。

1概念和现状

1.1农村城镇化的概念

农村城镇化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揭示的是城市化的一个层面,是城市化在尚未实现阶段所经历的一个主要过程。城镇化,是指人类社会聚集形态向城镇发展的现象与过程,即实现农村人口的生产领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变化的职业转换过程和居住地由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其最本质的就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增强,使得农民过上与城市居民无多大差别的安康生活。

1.2生态社区的概念

生态社区是在社区的概念基础上, 以生态性能为主旨, 以整体的环境观来组合相关的建设和管理要素, 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环境水准和生活水准, 且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生态社区是指生态健康的社区是一个能促使居民身心健康,提供居民优质生活,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精神文化不断进步的这样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社区。

1.3相关现状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农村城镇化的措施,使得农村进行了相应的整合,人们的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人们开始追求城市现代化的生活,在城镇化整合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农村原有的生态、绿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已经引起了我们新的思考,“城镇化”和“生态社区空间”犹如人的两条腿,只有在共同发展、相互协调的过程中才能维持健康的发展和相互平衡。近几年,由于城市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一些城市居民在满足原有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开始寻求“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这就使生态型居住社区成为中国近几年新兴的居住区,加之,农村城镇化进程也要使农民保留原有的生活习惯,所以,在新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中生态型居住社区的建立也是其合理发展的结果,从而促使生态型空间的发展。

2生态社区的产生、特性和建设策略

无论是建设和谐社会, 还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都离不开生态社区建设, 都呼唤生态社区在我国城乡的社区建设中蓬勃兴起, 快速成长。加强生态社区建设应成为我国应对和破解发展的生态困境与环境难题, 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之策,更是城乡社区工程的基本之策。

2.1生态社区的产生和特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对其起居的主要场所―社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能提供居住的场所,而且能够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由于早期以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威胁,人类必须寻求能使自身得到生存与发展的道路。在此背景下,生态社区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的出现体现了人居需求的发展,又体现了生态保护需求的发展。当前对于生态社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生态社区的理念和设计并没有达成共识,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并不完善,开展这几方面的研究可以促进生态社区的发展,完善人居环境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本文明确了生态社区的概念和内涵,并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引入生态流的概念。

2.2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拟建设策略

本文以一个本人参与的实际项目为例,在规划和建筑设计过程中,拟建社区内80%的户型为生态型户型,每个住户都有独立的院落,人们可在院落里体验自耕、闲适和自由的田园生活,彻底的改变了在城市生活的人们的观念,体验多样的生活内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具有城市里其他住宅不可比拟的生活条件和农业优势。同时配合场地内自由的水系,保证其院落耕种的可实施性。社区空间内不同于其他周边意义上的小区和生活社区空间,普通的社区空间可能仅仅在绿化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些小生态环境,而本社区可以让居民真正的参与到生活中,真正的体验田园情趣,室外桃园的生活;另外,社区内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长期性,每一块土地都有其发展的前瞻性和经济性,这也是社区空间可以吸引周边人群的一个主要原因。社区空间在拟建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城乡结合的原则,旨在创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

3结论

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发展居住社区生态空间是一个崭新的模式,它的优势在于:首先,最大限度发掘土地资源,提升土地价值,使社区空间区别于传统农村和城市空间;其次,立足当前我国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实现政治、社会与经济效益的三重丰收;最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空间,绿化和农业相结合,力争实现社区空间的持续化发展,同时减少季节气候形成的影响,形成城市人和农村人共享的生态空间模式。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用创新发展的思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在城镇生态化的进程中创建生态、绿色、可持续、以人为本的社区,创造城市和农村共享的生态空间,深化和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国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居住社区发展模式 。

[参 考 文 献]

[1]曹伟, 生态社区新理念及其人居环境的探索[J]建筑学报, 2002,(09)

[2]杨芸,祝龙彪,建设生态社区的若干思考[J]重庆环境科学, 1999,(05)

[3]刘景林,探索农村城镇化理论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评《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探索》[J]. 学术交流, 2005, (11)

[4]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重庆大学,2002,(02)

[5]张涛,生态社区及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初探[J] 甘肃科技纵横,2008,(05)

作者简介: 1 白小鹏 男 河北省石家庄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社区生态建设篇(6)

一、研究区综述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区的过渡地区,总面积44000左右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分别为60.5%、1.48%、20.47%,是我国农牧交错区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自治州下辖碌曲、玛曲、舟曲、迭部、临潭、卓尼、夏河和合作七县一市,境内有白龙江、黄河、洮河、大夏河等120多条干支流纵横分布,是黄河、长江干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在涵养和补给黄河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和生态地位。甘南藏区气候寒冷干旱,拥有典型的高寒草甸、草原;在高原边缘区域高山峡谷地带又发育和形成了丰富的亚热带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和寒温带针叶林带等多种森林生态系统;在内流低洼地区形成广阔的内陆湖泊和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一方面平均海拔 4000m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也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另一方面由于结构简单,致使系统的脆变性强而抗扰能力弱、敏感性强而自我修复能力弱。在这片生态敏感区内,其发展模式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二、甘南藏区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一)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

甘南藏族自治州共有天然草场272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70.28%。目前草场退化面积达到1200多万亩,占甘南州草地面积的29.38%,草场产草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436公斤每亩下降到2000年的301公斤每亩。优良牧草比例由1982年的70%下降到2000年的450%,杂毒草由30%上升到55%。植被覆盖率由85%降至75%,特别严重的地方牧草高度由25厘米下降到15厘米。草地中度以上退化面积占草场面积的50%,干旱缺水草场扩大到300万亩,缺水人口17.9万人,占总人口的27.68%;缺水牲畜109.47万头(只),占总饲养量的37%。

(二)森林资源锐减

甘南是全国第六大绿色宝库,甘肃省最大的原始森林区,据《甘南州志》,甘南森林面积89万hm2,占总面积的22.82%,其中林地39万hm2,占林业用地的44.52%。由于长期以来缺乏保护意识,大规模的采伐,加之采伐方式粗野,致使林线严重后移、林木质量下降、江河流量减少、含沙量增加,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以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迭部县为例,经过30多年的持续大规模采伐,森林资源目前己到了基本枯竭的地步。

(三)水资源日趋减少

甘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其成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补给区。据测算,黄河从青海省久治县流入甘南玛曲时平均年径流量为 137亿立方米,占黄河总水量的 20%,而流经玛曲境内再返入青海省河南县时平均年径流量增加到 164.1亿立方米,占到黄河总水量的 65%左右,补充水量高达 4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降水量逐年减少,地面径流量锐减。境内的主要河流白龙江、挑河、大夏河,20世纪80年代末平均径流量比60年代初分别减少20.6%、14.7%和31.6%,大部分山涧小溪彻底绝流,数千眼泉水干涸、湖泊水位明显下降,许多沼泽地变成了戈壁滩和植被稀少的半干滩、黑土滩。

(四)环境恶化,物种减少

甘南大量的森林、草地是天然的空气过滤器和清洁器,不但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而且能加快水分循环,调节降雨分配,对形成区域特殊气候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甘南生态圈由于独特的高原湿地资源而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区。丹顶鹤、雪豹、黑鹳、梅花鹿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马鹿、白唇鹿、棕熊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期栖息在这里,也是水禽赖以生存的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的“中转站”。经调查,仅在首曲境内栖息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就有31种,各种植物400多种,具有特色的各类珍贵药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由于生存条件的恶化和近几年的滥捕滥采,致使野生动物种群大量消失,名贵植物药材分布区域逐年缩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三、建设生态文明甘南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藏族草原生态伦理观

藏族传统生态文明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生存生活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藏区地处高寒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从藏族先民开始就对自然环境中的万物存有敬畏之情,以维护自然界一切生物的平衡为前提,以保护生灵万物为基本行为规范,逐渐形成了以保护自然、珍惜生命为前提的基本特征。由于藏区海拔较高,连绵不绝的高山环绕,山山水水无形中被赋予强大的生命特征,藏民怀有崇拜敬畏之心,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都表现出了节制有序的生存特点。这种民族性极强的传统生态文明不同于西方的工业文明,与其不断的索取自然资源,膨胀性的占有并征服自然的性质截然相反。藏族传统生态文明主张有机统一的发展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现代生态文明不谋而合。

(二)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甘南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生态系统,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依靠自然力恢复原有的植被为主,适当进行人工促进。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生态改善与农牧增收的关系,甘南既是高寒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又是文化落后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大农牧民生产方式落后,生活贫困,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要以人为本,坚持通过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农牧民增收和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殊优势产业,如各类特色种植业、藏中药产业、土特产加工、生态旅游等。

(三)完善生态立法监督

我国正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新阶段。由于藏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建立我国甘南藏区草原生态保护法律机制具有重大的意义。必须建立长效的生态系统保护机制,通过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并通过严格执法,规制各利益主体的行为,从制度上保障甘南水源地乃至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社区生态建设篇(7)

【关键词】节能;建筑设计;住宅区规划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合力充分的利用能源成为了举国上下的关注焦点。中央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发展等倡议以解决该问题。作为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住宅,如果在规划及建筑设计过程中体现“节约”、“和谐”的思想,创造出节能的生态社区和建筑,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2. 规划设计中的节能要点

2.1对于建筑节能产生重要影响的有如下几点自然因素:

(1)日照:适度的日照会让住户感觉舒适,但是过度曝晒或缺少阳光则会对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虽然空调可以调节室内气温,但是也会消耗大量的电能。

(2)风及空气流通:建筑密集的住宅区会造成室内外空气的不流通,会造成由于热量无法及时挥发而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3)降雨:水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如何充分利用雨水来为日常生活服务是一个在规划及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的课题。

2.2在规划设计中如何利用这些自然要素。规划设计的重点是平面布局、开发强度及相关的配套设施。

2.2.1合理的平面布局。

(1)建筑朝向:南北向的住宅排列方式可以保证住宅获得充足的日照,并且山墙面对西向则可以有效避免被日光曝晒。

(2)建筑间距:住宅之间保证合适的间距是满足日照及通风的重要保证,根据居住区设计规范,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3)风道:住宅区内的空气流通主要依靠建筑围合形成的风道。因此在平面布局时要注意避免在风道上设置障碍物影响了空气的流通。

(4)绿化及树木种植:尽量减少建筑群间的硬化地面,推广植草砖地面,提高绿地率,加强由落叶乔木、常绿灌木及地面植被组成的空间立体绿化体系,以便由树冠和地面植被阻档、吸收大部分的太阳直射辐射,减小地面对建筑物的反射辐射,降低区域的夏季环境温度,减轻区域的热岛现象。

2.2.2合适的建筑密度。在住宅区的设计中,建筑密度对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直接的影响。较低的建筑密度意味着住宅区内会有更多的空间设置开敞空间及绿地,同时较低的建筑密度也是合适建筑间距、充足日照、通畅的风道的有力保证。所以,在规划设计中,降低建筑密度是保证良好生活环境、有利于居住节能的有效的措施。

2.2.3市政设施。住宅区的市政设施设计需要重点注意能源的收集和循环使用。例如设计雨水收集系统、水利用循环系统、太阳能利用装置等,均可以起到充分利用能源的作用。

3. 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要点

对于单体住宅建筑来说,在设计中注意以下几点问题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能耗。

3.1建筑朝向:这个在规划布局中进行了论述。

3.2建筑面宽与进深:住宅建筑保持合适的面宽与进深有助于自然采光及充分享受日照,进而降低空调等耗能工具的使用。每户住宅的建筑面宽直接关系到其迎风面的大小。单户住宅建筑面宽越大,其迎风面就会越宽,越有利于自然换气。而建筑进深则关系到建筑的自然采光及气流在室内的流通。一般来说,建筑进深越窄,则空气在建筑内部流通的的距离就会越短,空气受到的阻碍就会越少;同时,在建筑受光面宽一定的情况下,建筑进深越窄,则建筑内部可受到日照的面积就会越大。当然,建筑的面宽和进深也同时受到用地形状,内部空间设计等因素的制约,在满足使用及法规要求前提下,应尽可能的加大建筑面宽,缩短建筑进深。

3.3窗户的设计。

3.3.1窗户的朝向。窗户的朝向影响到风如何进入室内及风在室内的流动方向。入口与出口间的直接轴线经常是空气在房间内流动的路径,当进风口与风向成正交(90度)时,空气流动会直接朝向出口,对房间内其他部分的作用很小。当窗户与风向成一定角度时,进入室内后,风速会变快,风所影响的区域也会变大,这种情况下,有利于空气的自然流通及室内散热。

3.3.2窗户的大小。窗户的大小决定对流的空气速度。要使空气进入房间,也必须让空气有出口流通。需要注意,当窗户愈开愈大时,室内风速反而会下降。

对流提供自然换气的最佳情况,设计时需要注意。当出风口大于入风口时,房间内会产生最大的风速。出风口与入风口大小相同时,风产生最大的风流量。不过如要达到凉快的效果,最大的风速比较重要。

3.3.3窗玻璃色泽的选择。窗玻璃是窗户构成中最重要的因素。玻璃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建筑受到日照的影响、气流的流入及流出,这对寒冷地区的保暖十分重要。除去一般的玻璃材料而使窗玻璃对日照、反光、吸热等产生的影响外,在一般的处理上,窗户的色泽会对上述因素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深色泽的玻璃会极大的降低照入室内的日光量,所以,经由玻璃透射的热量较少,因此室内温度较低,有利于在炎热地区使用。但是由于深色泽的玻璃反射阳光现象较为严重,会影响建筑物周边环境的温度,同时反射所造成的眩光现象也是干扰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

和深色泽的玻璃相反,浅色泽的玻璃可具有更好的透光性,吸收更多的热量,比较适宜在寒冷的地区使用。

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开发出的多层强化玻璃有效的解决了浅色玻璃和深色玻璃的缺陷,在双层玻璃之间的中间膜层可以满足各种颜色的要求,同时中间膜层具有阻挡透射的特性,在准许光透射的情况下,对于噪音干扰的控制及降低热透射与过度眩光等问题,都能发挥良好的功效。

3.3.4建筑的垂直绿化。目前,高层住宅楼在城市内鳞次栉比,高层建筑所带来的适居性、生态结构失衡、高能量消耗等问题,通过垂直造园手段可以有效的解决这类问题。

垂直造园就是将高层住宅楼加以绿化,包括在高层住宅中导入植栽及其他生态系统的构成元素,垂直造园将改善建筑物立面的微气候。

3.3.4.1在高层住宅的外观、内部空间、空中庭园、地面层和立面处理上,运用植栽会产生下列益处:

(1)可以改善地区的生态。

(2)在高层住宅中增加植物数量,可以提升其生态价值,此价值在于增加基地内生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生态的稳定。

(3)美化室内空间环境,提高适居性。

(4)植栽除了提供内部空间与外墙的遮阳作用外,也可减少建筑物内部产生的热反射与眩光。

(5)植物的蒸发作用有助于降低建筑外墙温度。

(6)植物可作为视觉屏障及声音屏障。

(7)植物可以赋予建筑外立面以特殊质感。

3.3.4.2在垂直造园中,把建筑物系统和植栽整合的手段有如下两种:

(1)将植栽区分为几个不相联结的种植区。在此情况下,虽然能维持物种的同质性,不过需要更规律的人为照顾以确保其生态稳定性。

(2)利用连贯的阶梯状花台方式,在建筑物立面上创造连续的植栽区。垂直庭园可以使用藤架(便于垂直生长)及容易透水的花盆。这些方式可让物种产生某种程度的互动作用,并与地面层的生态系统联结在一起。相比较第一种方式,这种处理方式有利于生物的连续性,是最佳的处理方式。

3.3.4.3在垂直造园中,需要重点处理好植物生长的有机条件以及如何将这些条件纳入摩天大楼的建筑结构中。

(1)适宜的覆土深度。300毫米到400毫米的深度就可以满足植物的生长。

(2)需要处理好建筑物顶部渗漏的问题。

(3)对植物按照科学时间进行浇水、施肥。

(4)适宜的温度:白天温度21.5℃~24℃,夜间则不应低于5℃。

(5)通风及换气:大部分的室内空间中,二氧化碳含量应该足够,只需换气补充被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

(6)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过冷或过冷都有可能伤害植物。因此,植物需要避免放在空调系统附近。

3.3.5合理设置交通核的位置。

3.3.5.1交通核是高层住宅重要的结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交通核位置有如下三种做法:(1)中央核;(2)双核;(3)单侧核。

3.3.5.2从节约能耗的角度考虑,将交通核设置在建筑物周边有利于节能,具体有如下优点:

(1)不需装设防火加压风管,降低装置费用与营建运用。

(2)电梯门厅有直接对外的视野,易于辨认所在位置。

(3)提供自然换气及采光。

(4)服务核位于建筑侧面,直接受到太阳的照射,可以极大降低建筑内部空调负荷(窗户位于南北向,服务核位于东西向)。服务核的配置满足上述要求,避免在比核区域更需要冷气的使用空间中产生热量,同时形成缓冲地带,尽可能减少使用空间的冷气(或暖气)的流失。同时核安排在周边也可以抵挡冬季寒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