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管理学的知识

管理学的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9 10:40:13

管理学的知识

管理学的知识篇(1)

    关键词: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教学策略;信息技术

    一、教学中的知识管理

    有研究者从知识管理的目的、过程、要素等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概括而言,知识管理是帮助个人和组织获取、存储、发布、共享以及创造知识的过程,它使得知识被最大限度的利用,并且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得到增值。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合适的时候将合适的内容分发到合适的人手中,并使之做出合适的决策。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政府、图书馆、教育等领域也开始运用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根据知识管理理论对知识的分类,教学中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的显性知识主要指的是教材、教案、课堂记录、学生作业、学习成绩等信息;而教学中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以及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关于教学情况的各种信息。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知识管理策略来达到教学目的。阅读、聆听等教学活动适合学习显性知识,观察、讨论、模仿等教学活动则适合学习隐性知识,采取相宜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习得知识。

    知识管理在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之间可以形成的知识管理团队,通过彼此的交流与合作,进行教学研究,实现教学经验、教学技能等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的工具和策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教师和学生在收集、组织和使用教学资源时,可以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来整理显性知识,建设教学资源库;教师通过对各种教学中信息进行知识管理,可以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反馈;师生以及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充分的知识共享,进行知识创新,提高班级的整体教学质量。

    教学中的知识管理可以帮助教师作出合适的教学决策,帮助学生作出合适的学习决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地得到学习支持,其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知识管理在教学中的常用软件

    目前,许多教师常常使用一些工具软件来辅助教学,这些软件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知识管理的作用。

    下面介绍一些在教学中常用的知识管理软件工具:

    (1)教学知识管理软件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收集、存储、整理和共享。搜集内容包括:教案、论文、课本、教研活动、计划总结、试题库、教学随笔、学生作品等,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办公、教学等活动。

    (2)思维导图工具可以帮助师生在计算机上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和学生可以用它整理头脑中的概念、思想,也可以记录下讨论过程中的思想火花。

    (3)电子教室是一种课堂教学管理工具。教师可以用它来进行课堂点名、分组、课堂演示、师生交流等活动,还可以创建教师素材库。

    (4)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师生提供网上教学、交流、协作的功能。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教学资料、学习任务、学生成绩等内容,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网上辅导、组织网上讨论等。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下载资料、发布学习成果、进行网络协作学习、请求学习帮助等。同时,教师和学生还可以拥有个性化的界面和知识库。

    (5)博客,是一种网络日志。用户可以用它在网络上发布各种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它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可以不断地更新。师生可以在上面表达自己的思想,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和学习心得,并且可以在评论中看到他人的评价和反馈。

    (6)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可以为师生提供个人知识管理服务。师生可以用它来收集、整理、查阅自己的知识库,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效率。

    三、知识管理在教学中的常用策略

    知识管理理论在企业、政府等机构的应用中总结了很多知识管理策略,把这些策略借鉴到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进行资料整理,对教学资料、学生档案袋、教学日志等显性知识进行分析、组织、归类,使之结构化。资料的整理可以按主题、班级、文件的名称、作者、创建日期等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

    (2 )建立学生档案袋,保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计划、个人作品、平时成绩、期中、期末成绩等信息,当学生参加了小组协作学习时,档案袋中还应包括小组总体成绩、组员的分工和贡献、小组成果等。

    (3)组织小组协作学习,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发挥各自的特长。分组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分组,可以根据学号、座位随机分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年龄等进行异构分组,还可以根据特定的任务和教学情景进行角色分组。

    (4 )对学生进行激励,鼓励学生进行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口头表扬或者一些小的奖励,来促进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特长,督促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开阔学习思路。

    (5)让学生从做中学,给学生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情景的学习帮助,使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隐性知识。

    (6)在教学中组织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在自由平等的讨论氛围中,师生很容易激发出灵感,产生出独特而新颖的观点。教师可以在班级中使用不同的讨论交流模式,设置开放式的问题,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组织讨论。

    知识管理理论正在不断地发展,在其它领域也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应该参考其它领域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知识管理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易凌峰。  知识管理及其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j].  上海教育科研,2005   (4)

    2. 朱洁兰,杨开城。  浅谈教学中的知识管理[j].  教育技术研究,2004   (6)

管理学的知识篇(2)

一、学校知识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学校知识管理(以下简称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学校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它的出发点是把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学校总体实力的关键。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体现了未来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管理本身有其不同于以往管理的独特之处,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知识管理重视对教职工的精神激励。学校中的教职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和技能,而是因为他们拥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的知识的能力,即他们是学校创新的主体。因此,如何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发教职员工的创造力,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学校改革和发展中就显得异常重要。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虽也强调精神激励,但更多的是物质激励。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管理尤其重视精神激励,不只是那种给予赞赏、表扬或荣誉的传统式精神激励,而是一种新的强有力的导向和精神激励,即赋予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教职工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的一员,进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以实现其自身的人生价值。对知识分子来说,精神激励尤为重要。

2、知识管理重视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未来知识经济下的学校之间的竞争取决于学校的整体创新能力,即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力和创新力,增强学校的竞争能力。因此,有效的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学校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教职员工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给予鼓励。

3、知识管理高度重视知识和人才。在学校中,拥有知识的是人,人是组织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人才是极其重要的,而这种重要性就体现在人才所拥有的知识上。学校要有效地管理知识,需要高度重视拥有和培育大量新型知识人才。学校教职员工对于显性知识的获得、分享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网络化和软件系统实现。对于隐性知识,除了重视教职员工自身的潜能发挥外,学校更应重视人才智力的高效能发挥,进行大量创新。总之,对知识的重视,使得学校作为典型的“学习型组织”,要求教职员工不断地获取知识和自学成才,发挥知识团队的整合效应。

4、知识管理重视组织文化建设。与传统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建设不同,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知识管理强调组织文化建设。每一个成功的学校必须有自己的学校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教职员工,独特的组织文化全面地影响着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以及集体效力的发挥。

5、知识管理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型。同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相适应,学校知识管理需要有新的领导公式,即让每个成员都有参与领导的机会,领导层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扩展成员的能力。未来学校领导应是集体领导,集中教职员工的智慧、统一教职员工行为的领导,领导必须以身作则。

6、知识管理重视社会整体目标。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管理在追求学校自身价值目标的同时,还追求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因为社会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学校是在与社会的相互促进中成长壮大的。学校要适应社会现实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管理中更强调快速反应、机动灵活、超前领先和开拓创新。

二、学校知识管理的目的和价值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希望他们能够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案,使他们成为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的推动器。所以,教师也是知识的创造者,他们持续不断地积累起了丰富的课堂经验。学校不仅要推动教师不断地开发新知识、积累新经验,还要保证这些新的隐性的经验能够共享,而以往的那些传播方式已经不敷应用;与此同时,学校管理还必须确保教师知道新知识在哪里并在需要时可以在某一地点获得,并要支持学校从外部获得新知识并提高其消化吸收的水平和能力;同时要确保新知识能够在学校内部迅速地扩散,以此来促成显性知识的传播与转化。知识管理为我们达成以上的目的提供了新的思路,使我们意识到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确保知识交流畅通,其目的是激发在学校中教师在吸纳与整合中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所以说,学校知识管理真正的目的就是对教育知识的创新、生产、储存、转移和共享,它是一个知识投入、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转化的复杂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运用集体的智慧,增强学校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并且提高学校的教育绩效。学校知识管理的最终结果是将学校转型为知识型组织,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知识实施体系和管理模式。以往学校管理对象系统中的“组织”,侧重于职权、职责、上下级关系,以及学校内部组织机构,集中体现为“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强调教职员工为学校服务,缺乏灵活性,缺乏终身学习与共同学习,使学习与工作分离。这已完全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发展的需要,必须以“学习型组织”、以知识、技术和专业人才为核心的简约型结构取而代之。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把自己当作人员、财务等的管理者,更要把自己当作知识管理者。

知识管理作为影响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一种管理模式,正日益受到时人们的关注。知识管理对于学校的价值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1、有利于加强管理者的危机意识。主要表现在: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时间的价值变得日益明显。谁创新快,谁就能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谁创新慢,谁就将被排挤或淘汰。这在客观上要求管理者必须具有危机意识,树立“不创新,就灭亡”的观念,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把自己置于危机管理之中。其次,与传统管理容易出现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之类的短期行为相反,掌握必要的知识和信息,使得管理者懂得怎样负责任地工作,统筹兼顾,减少短期行为,以高度的责任感搞好学校管理工作。

2、有利于提高学校工作成效。主要表现为:首先,知识管理强调集中教职员工智慧,发挥集体力量来齐心协力管理学校,这样就能有效在减少少数领导因长官意志做出盲目性的决策而造成的工作失误或短期行为导致的损失。其次,知识管理要求学校敏锐地觉察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并根据自身特点迅速做出调整以致更改,保证在外部环境有利于发展时,学校能及时采取加以利用,而当环境出现不利因素时,学校能灵活有效地采取对策,趋利避害。

3、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特色化。主要表现在:其一,知识管理要求重视学校独特的组织文化氛围的建设,强度学校应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去寻找。创立一种适合本校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即个性化的管理模式,从而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化提供了保证。其二,在学校管理系统中,管理的客体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整体素质较高、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较强的人。面对这一特点,知识管理体现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强调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措施激发每一个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校发展特色化成为可能。

三、学校知识管理的实施与策略

学校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其实施与策略在于建立激励教职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学校创新和集体创造力。为此,学校知识管理的实施与策略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明确责任,调整结构,强化知识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影响知识管理成效的关键之一,是选任负责推动和实施知识管理的人员。学校应设置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学校知识管理事务,担负实施知识管理的职责,从而大多使有专门的组织或人员负责统筹与协调此项工作。但实际上,好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科研部门,所有的工作都安排在教务处,造成了职责不清,措施不力。即使设有科研部门的学校,大多数时候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做的都是一些评比、检查性的工作,且部门人员大多数是兼职。其实,科研部门的人员应该是专业人员,他们拥有知识管理者、知识长、知识改革者等多种职称,肩负规划、实施、评估、研究、教育等多项任务。

另外,传统的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极不合理,教职工与领导之间、教职员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差别。教职员工的信息、意见和建议要通过逐级汇报,不能超越。知识管理要求打破这种设计,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知识型学校组织结构,任何一个教职员工的信息、意见或建议都可以直接传输到学校管理领导那里,从而建立有利于学校所有成员之间进行合作的创造性方式。学校知识管理是一项新的管理理念,而且也是一项需要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工程。因此,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建立直通车式的组织结构,重视和采纳成员的意见,加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知识管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这是学校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

2、创造条件,建立设施,促成显性知识的转化与吸收

学校发展要依靠显性知识,所以学校知识管理首先是工具性管理层面,最基本的是建立一个能为公开交流提供完好基础设施的网络。比如说建立教育资料库、形成教育知识网络、与高等学校保持合作与信息交流等。当代信息科技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个人电脑成为信息形成、处理、发布和传输的主要角色,提高了人与人之间交换信息及协调合作的水平,使众多电脑组成的网络得以在各种活动中完成最佳媒体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互联网,进行网络化管理,为学校知识管理提供物质基础。

为将显性知识转化吸收成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学校知识管理可以捕捉和整合新的显性知识,如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技能技巧等等,然后通过演讲、会议等形式传播显性知识,使知识在成员中扩散,将其纳入学校成员的思维、文化规范、学习等领域,成为组织和成员发展的一部分。教师可以更进一步将所得的新知识通过反复地实践、行动、学习、培训、练习等而使其逐渐具体化为隐性的知识、系统的知识。

3、营造氛围,建构生态,加快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发展

教师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是使其取得良好教学绩效的支撑,学校知识管理不能流于浅层技术的运用,应当致力于促成组织成员隐性知识的共享。在一个知识主导的社会中,个人和少数人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我们可以通过讨论,集思广益,使知识发挥它的最大效应。那么怎样使教师的隐性知识得以传播和交流呢?我们可以通过校务会议、行政会议或学科会议、教学研究室的交流等正式的对话形式,也可以通过非正式的对话机制,如网络、人际对话等,还有如“师徒式”的教师之间的传、帮、带等活动来使知识得以共享。

需要指出的是,知识管理强调隐性知识共享的基础是组织成员皆具加强与完善知识管理的信念与价值观,并为之承担责任和义务,进而塑造起的共生协同的组织文化。知识管理崇尚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不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制度加以控制的工具性客体,而是具有精神文化属性和自由意志的主体。因此,在学校知识管理中,要真正形成一种有利于知识创新和共享的协同模式,仅有技术支持系统更新、组织结构再造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内在激励机制,而这种机制的关键就是管理者与相关的主体共同创建一种以创新、共享和协同发展为内涵的组织文化。激发教职员工的创意是知识管理的首要任务,这必须成为学校领导的共识。学校领导应在教职员工有了工作成绩后给予必要的庆祝表扬;应想方设法使教职员工把学校的发展当成自己一辈子的事业;送表现优良的教职员工出去进修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使教职员工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激励他们不断创新。

学校应采用多种领导形态,使学校成员负起自我领导的责任,树立自我负有学校知识管理职责的信念。学校管理宜利用多种途径和时机在共同的实质性的活动中,提供学校成员共同合作的机会,培养合作的意愿和经验、形成共同的语言和共享的信念,从而建立起协力合作的机制和模式,形成一个强烈地鼓励教师进行交流的组织文化环境,为推动学校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发展建立统一、和谐的管理生态环境。

4、加强联合,增加交流,促进校际知识的互动与整合

学校知识管理必须突破一种偏见,即认为知识管理仅是自我组织的知识管理,只强调在本校内部下功夫营造知识管理体系。事实上,知识管理不仅专注于营造本校内部,更重要的是要整合本校与外部环境及社会群体互动而形成的“知识联盟”。

对学校来说,首先可以将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互动的强劲学术背景。其次,可以建立与同级学校间的互动整合,建立“知识联盟”,达成校际间隐性知识的共享。在这个联盟中,鼓励创造良好的成绩;提供专业训练的机会,促进成员专业的更新;从而促进联盟内部形成良好的交流与学习的氛围。而且,这还形成与单个学校内部管理完全不同的新的教育管理形式与技巧。

但是,知识的交流常常并不总是要求一种监督或管理体制,在自愿结合的组织中知识的交流会更加畅通。学校知识管理也可以尝试建立由具有共同学习与提高要求的成员组成的团体,创造一种自发的以“发现学习”为方式的联合体,如可以以网络为交流工具。学校管理者之间也可以建立以探求改进“学校知识管理”为目标的团体,彼此协作、互动、共同创造与革新,比如说可以选拔优秀教师进行校际间的知识交流。事实上,不仅课程经验、教学经验甚至管理知识也可以在学校之间交流。这种协作可以帮助学校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学校之间形成一种创业关系和革新精神。

总之,知识管理是知识社会中管理的新方向与新模式,而且将其运用于企业管理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将知识管理运用于学校管理尚属尝试阶段。在理论上,与学校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这些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讨论;在实践上,学校知识管理的具体策略与模式也还没有实例性的案例。但知识管理是学校管理发展的方向与必然趋势,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现代学校管理对象新论》黄兆龙 教育评论 (2002年第3期)

《谈学校管理中对人员管理的几点看法》

栾志纯 教育探索 (1996年第5期)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远程教育中个性化资源库的建设》

李宝敏 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10期)

管理学的知识篇(3)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校档案管理

高校档案管理是指高校在从事学校事务管理的各项活动中所形成的有利用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包括文字、图表、音像等信息资料,是记录和反映学校历史变革的载体。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学校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管理工作。因而,如何在院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搞好档案管理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应用知识管理的理念进行档案管理是高校档案管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知识管理的方法概述

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浪潮中,管理领域发生的一次新的革命。知识管理是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能力的管理活动。[1]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优的决策。西方学者对于知识及知识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中期知识管理开始为信息系统研究者所关注,并持续至今,目前已进入理论深化和实证应用阶段.而我国直到2000年后,该领域的研究才开始逐渐增多,并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2]知识管理的应用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企业知识管理、图书情报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度量。

将知识管理方法应用于高校档案管理既可以看作是知识管理应用的一种尝试,也可以看作是图书情报知识管理的延伸。在知识经济时代,应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对档案工作进行管理是高校档案管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档案是高校中的重要信息资源,是高校进行经验总结、改进管理、制订建设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目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档案信息载体形式多种多样。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开展,高校档案的保存也逐渐呈现出多种形式,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文档,更多的是电子文档。如果不对各种形式的档案进行梳理整合,很容易造成原始资料流失。档案信息载体形式多种多样对高校档案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将这些不同形式的载体进行有效管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是目前看来,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第二,档案信息服务效率低下。一方面,档案信息服务的对象比较单一,基本上局限于校领导和管理层,为广大教职员工及学生提供的服务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务公开环境的建设。由于目前高校档案管理主要依靠手工查档,在管理人员有限的情况下,一旦查询数量增加几倍,管理人员就很难应付。所以档案工作只为领导服务。另一方面,档案工作仅仅局限在归档留存层面上,对档案信息的二次开发利用较少,因而查阅档案所得到的仅仅是原始的信息,档案利用率低下。

第三,档案管理意识不强。目前,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大多局限于材料的简单归档,甚至存在因归档不及时造成资料的积压甚至丢失的现象。档案管理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随着校务办公自动化的实施,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做好思想上及技术上的准备,将电子文件及多媒体信息完整归档。很多应该归档的档案并没有按照制度的要求进行存档。同时,由于存档制度不建全,造成珍贵历史资料的流失。

三、对高校档案实施知识管理的意义

第一,从深度与广度上扩展档案管理的范围。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实施知识管理,使得档案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件的管理,而是对档案中所包含的信息及知识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求将包括文件、档案在内的一切载体形态的知识纳入管理范围,并将不同载体形态的知识进行整合与集成,建构一个整体的知识资源体系。

第二,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效率。按照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将档案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并进一步挖掘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进而进行有效的调动、开发与组合,能够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质量与水平,从而提高了档案信息的服务效率。

四、用知识管理理念进行档案管理的对策

第一,转变观念,树立档案管理新意识。为了更好地进行档案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该转变观念,由对历史资料的简单汇总与整理转变为明确责任、积极干预和整合。将显性的档案信息知识与隐性的档案业务知识融合,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管理学的知识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 以人为本 教学设计 知识积累 共享障碍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学的核心道理本身其实很朴素,与中国传统经典中的思想的朴素性非常类似。[1]比如《论语》颜渊第十二之第七: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是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

在“子贡问政”中孔子所讲的治理国家的足食,足兵,民信三个层面,与管理学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资本的理论之暗合,着实令人称奇。孔子认为最重要的其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任,也就是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都是可以穷尽的,惟有社会资本,却是生生不息。

二、知识管理的本质

知识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资本、生产要素加以运营管理,通过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知识、技能、智慧来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简言之,即为提高企业竞争力而识别、积累、获取、学习、交流、创造知识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组织运作过程。从内容上看,它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管理;从目的上看,它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从过程上看,它追求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实现知识共享交流与吸收利用,以达到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判断与决策。

kmc news/kmcenter ()有一个知识管理专家访谈[3]。笔者注意到很多访谈中都有这样一个问题:

kmc: 您认为企业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或:在知识管理中,您认为什么是最需要强调的?)

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信任”(trust)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如美国kinsey 咨询服务公司总裁carol博士的回答最后就是:and, most of all, they build trust.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的知识管理专家和我国古代的孔子都持有这样一种观点:管理中(无论是行政管理还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因素其实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任这种社会资本。因此,笔者认为,这种相互信任其实就是本中之本,万源之源。

三、知识共享障碍

香港城大管理学系副教授马礼士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项目通过为期三年的深入研究发现,中国内地的知识管理极受个人或机构之间的关系所影响。

马礼士博士指出,内地在知识管理上面对的三个主要问题,包括没有足够时间分享知识、未能有效应用知识、难以捕捉隐性知识。这些问题都因机构内的经理对下属欠缺信任,以及限制了创造和分享知识机会的社会阶级观念而恶化。[4]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知识,通过对知识的识别、获取、积累、交流、学习、创造来达到知识管理的目标,实现知识的价值,其前提与基础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其核心是知识的交流与学习,其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吸收与创造,从而最终达到充分利用知识获得效益、获得先机、获得竞争优势的终点。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前提是知识的存在,包括知识的质与量。而如何拥有足够量与质的知识在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因为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和都是相对有限的,而一个组织团体的知识是相对无限的,如何使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交流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达到最佳状态的关键。对于一个组织或者企业来说,创新是其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而创新本身是一种新知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离开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学习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可以下一个这样的结论:知识共享是发挥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点,是知识管理的优势所在。

然而,知识共享不是轻易能实现的,在实践中人们不难发现,个人往往倾向于乐于获取他人的知识,却不愿向他人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知

识,这种现象,事实上就造成了知识共享的障碍,企业员工的知识难以共享或共享不充分。由此产生了知识共享的悖论:一方面知识共享能够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大的效益与价值,而另一方面知识共享与员工个人利益之间又存在着冲突,现实生活中员工之间不愿意共享知识或者知识共享不充分。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悖论,也因此,知识共享成为知识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四、结束语

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我们能“以人为本” 重视知识的积累,并且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克服知识共享障碍,就能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创新发展,共同提高。由此,笔者认为:“以人为本、重视积累;相互信任,共享提高;不断交流、知识创新”是我们在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2] 肖知兴. 论语笔记.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9

[3][4]

管理学的知识篇(5)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成为了组织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知识管理成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实现知识管理已成为当前众多组织,特别是知识型企业追求的目标。

什么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的获取、保存、更新、应用、创新等过程的管理,是将组织内的各种知识与人员进行有效的整合,透过知识的共享、转化、扩散等方式,管理和提升组织内部知识,以增加组织的资产的过程,目的是使组织的知识发挥最大的效用。

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研究者提出了数百种知识管理定义的不同“版本”。以下是几种比较典型的观点:(1)知识管理有利于组织创造新知识。例如,Bassi认为,知识管理是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2)知识管理的本质是对组织知识的有效应用。例如,Davenport认为,知识管理的最显著的方面,表现为知识的创造与知识的应用;(3)知识管理是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策略。美国生产力质量中心(APQC)的定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这种观点,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义的策略,它保证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最需要的人,并帮助人们分享这些知识,以能改进组织行为的方式将信息付诸于行动。知识管理是一个包含知识创造、确认、收集、组织、共享、使用的过程,需要如策略、技术、文化、领导等强有力的促动因素来支持。

促进组织内知识的共享与扩散,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知识管理研究者提出知识的运行公式K=(P+I)s;其中K为知识(knowledge),P为人力资源(people),I为信息(information),S为分享(sharing),以此为基础,将知识管理表述为KM=(P+K)s;其中KM即为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P为人力资源(people),K为知识(knowledge),S为分享(sharing),透过这一公式,可见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领域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起步比较晚,2000年经济合作组织(OECD)公布的“学习社会中的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Learning Society)”这一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s),包括教育部门,知识传播与应用程度较低;而在高科技领域的知识创造、媒介及利用的百分比、质量和成功率是最高的。正因为这样,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有着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因此,教学领域的知识管理成为教育组织知识管理的重点。从内容来看,教学知识包括显性与隐性两部份,显性知识包括编码化、格式化的课程教学资源、论文、视频化的教学资料等;隐性教学知识包括有价值的学习与教学方法、教学文化等。其中,隐性教学知识是教学知识管理的重点,一个学校最有价值的教学知识,主要是以隐性方式存在,例如,独创性的教学方法,适合学校发展的新教学理念,往往分布在学校的教学实践领域与场所,并以隐性的方式存在。教学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现代学校中,建构一个由显性教学知识与隐性教学知识构成的有效教学知识系统,让学校和教师能有效的创造、积累和应用这些教学知识。

信息技术在教学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对显性与隐性教学知识进行数字化的编码、加工处理,使隐性知识显性化,以便于共享;另一方面,基于信息技术建构的教学资源库、知识共享平台,为学校教学知识的集成、积累和流通创造了条件。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知识管理,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对学校教学过程产生的个体教学知识与学校组织层面的教学知识进行加工、积累和共享的过程。在教学知识管理过程中,不仅有新的教学知识产生、积累和系统化,同时这些教学知识也会得到有效的分享与应用。因此,学校教学知识的管理也是促进教学知识创新,改进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策略。

三、教学知识管理的内容与策略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校组织可以对教学知识的加工、教学知识的共享和教学知识的应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从知识管理的流程分析,学校教学知识管理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汇集学校的有效教学知识。学校的教学知识分布于每一个教室、备课组和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同时,学校外部的教学知识也会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流入学校。因此,在教学知识管理过程,首先要对有价值的显性与隐性教学知识进行识别和采集。例如,通过教学观摩,学校以案例的形式编写教学案例集、手册等,可以汇集到有效教学方法方面的隐性教学知识;对教师在不同教学环境中取得的显性教学知识,如教学论文、教案、课件等,通过系统化的分类、编码与整合,更能提升既有教学知识的价值。学校的各种有价值的教学知识,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经过汇集,可以使教师个人的教学知识得到整合与重构,并成为有学校特色教学知识的组成部份。

(二)发掘学校教学问题与解决问题。在识别和采集学校本位的教学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会发现学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发掘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样也是学校教学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学知识管理使教学问题明朗化,通过发掘并明示教学问题,学校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知识管理过程中,学校教学知识管理的部门通过征询新课程实施情况的意见,发现新教材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点,进一步在校内外采集教师应对难点的有效教学策略,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分享,这样的知识管理不仅生成了新的教学知识,同时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效的应用了教学知识。

管理学的知识篇(6)

情报学产生于20世纪中叶,以“信息爆炸”为大背景,源起于图书馆学和文献学的综合叉学科。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阐述它的内涵[1-2],比较典型的如:米哈依洛夫的“科技―交流”模型,布鲁克斯的“社会―知识”模型,卢泰宏等人的“信息资源―网络”模型,等等。综合其共同点:情报学是研究有效利用信息、知识与情报规律性的学科[3]。情报学是门年轻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不断地吸纳相关学科的营养,知识管理作为当前信息科学群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情报学如何从知识管理的研究中汲取有效的养分以充实与完善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呢?正是基于此,本文讨论知识管理的研究视点为情报学带来的启示及机遇。

2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期,知识管理起源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由于学者们的切入角度不同,知识背景的差异,目前对知识管理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概念。一般来看,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组织的适应性、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知识看作一种可开发的资源,通过确定、捕获、收集、组织、标引、存储、集成、检索和共享组织的知识资产,对组织的知识资产及相关事物进行综合、系统化和有效管理的科学[4-8]。

知识管理是知识的运动过程管理,包括知识创造、知识确认、知识表达、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基本环节(见图1)。知识创造是组织开发新颖的有创意和解决方案的能力;知识确认是在现有组织环境下考察并评价知识的有效性;知识组织是组织对得到确认的知识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结构化处知识管理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往复的转换过程,强调一定范围内的知识扩散与共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换、扩散与共享,首先体现在知识是在社会、组织与个人三个基本层次上进行的[4];其次在每个层次上由人员、设施及相关活动三大基本要素实现知识的转换、扩散及共享[5]。可以说,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它们仅是知识管理的客观对象,能否通过知识应用而创造新知识是一个组织区别其他组织的根本所在。研究表明,这种创造是时时刻刻都发生的,只是大部分都保留在相关当事人的头脑中没有明确编码化,所以没有纳入或很难纳入组织的知识循环体系。其实,知识管理是每一个人或组织时时都在进行的工作,只是在以前没有显式化地发掘,如今因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成为一种组织的必需。所以,有学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朴素的管理思想,是当前管理科学的新发展[7]。

3知识管理视角中的情报学研究范式

3.1情报学与知识管理的相互比较

从文献[9]可以知道:目前情报学主要是以用户情报需求为基础,以编码化的显性知识为重点,以信息交流为媒介,以决策为直接作用对象,以改变用户的认知结构为目的,来探讨情报在整个人类社会环境中的交流、决策和认知的作用机制与基本规律。情报学与知识管理的比较如表1所示:与知识管理相比较,情报学目前更侧重于编码化显性知识的收集与分析,而知识管理侧重于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发现;情报学追求的是普适性的情报实践领域,期望能找到既适合个人、组织,也适合社会的情报模型,而知识管理以组织的知识资产管理为主要服务目标,研究更为专指和具体;情报学追求的是概念模型上的完美,知识管理追求的是技术上的适用;情报学侧重于客观外化行为过程的把握,知识管理更着力于知识的认知作用过程;情报学多立足于社会学的角度探索信息交流的规律,知识管理多立足于系统观来解决信息(知识)交流的技术实施;情报学主要研究社会层面与个体层面的知识生产、加工整理、传播与共享的问题[12],而知识管理主要研究的是组织层次的信息交流与传播问题。所以情报学与知识管理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只是作用方式和领域与侧重点有所不同,因而在情报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应该有效吸纳知识管理的成分,使情报学更为完善。

3.2知识管理研究对情报学的启示

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对情报学的发展有以下启示:①有利于创新情报学的理论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情报学的概念体系与理论基础;②有利于创新情报学的方法及方法论:不仅要对传统的文献收集、文献组织、文献分析、文献计量等方法革新,还要引入知识管理的技术方法或相关方法,使情报学构建的理论体系能够与实践领域较好地契合;③有利于创新情报工作流程: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到知识采访、从文献组织到知识组织和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与途径;④有利于情报管理体制的创新:在当前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如何有效地管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必须有新的管理体制。

3.3基于知识管理视点的情报学基本观点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情报学研究必须形成以下基本观点:①知识是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情报过程是知识的利用与创新;②情报事业是社会范畴意义上的知识管理,它不仅是社会与个体层面的知识管理与控制,更多地应研究组织中知识管理;③实现情报工作流从文献采访到知识采访、从文献组织到知识组织和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变,它是当前情报学研究的重点与发展关键,是情报学参与整个社会知识创新的核心环节;④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知识管理是当前情报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从海量、分布、异构的网络信息中挖掘出符合需求的知识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现实问题;⑤知识管理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可取代情报学解决知识需求无限性与知识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也不意味着情报学的消亡,相反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促进会使情报学更加走向成熟与完善。

3.4基于知识管理的情报学交流体系重构

情报学的研究,本质上是对情报系统构成要素、要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影响情报系统运行的环境因素的研究,核心是知识交流过程及基于交流过程的行为研究。以知识为基本对象和核心概念重构情报学的交流体系是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情报学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4.1情报学信息交流的总模型情报学所探讨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彼此间及内部的信息交流问题。认识这三大领域内部及相互间的交流特征、规律是由具有一定知识结构的人来实现的,因而人在整个交流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基于此给出了情报学信息交流总模型,如图2所示: 这一模型较之于其他模型有以下特色[13]:①突出了人在整个交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因为人的存在一方面使整个交流过程由自发的过程变为自觉的过程,同时使整个信息交流成为一个目标性更强的过程;②每一对象内部存在自交流过程,通过自交流过程在对象内完成信息(知识)的自组织和积累过程,从而使对象不断地从低级走向高级,从无序走向有序;③对象彼此间的交流,过去我们更多地在社会范畴内研究知识(信息)的交替循环过程,较少从自然、社会与思维三个基本范畴来研究问题。

3.4.2知识传递与交流的基本模式知识的价值(即情报化)是通过知识(信息)与具有一定知识结构的个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本质是知识传递与吸收过程;情报工作流程必须提供完整的交流渠道以实现交流的顺利进行;情报体制必须创建相应的制度,并应用相关技术方法有效支持交流传递过程。因而要实现情报价值:①必须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②整个交流过程不是信源到信宿的简单复制,而是信宿基于需求的信息寻求过程;③整个交流是以认知结构改变即知识(信息)共享为最终完成形式。而且这三个过程,在每个个体内部都存在,只是该过程是以显性的方式还是以隐性方式存在的问题。基于此给出了知识传递与交流的基本模式,如图3所示。

该模式主要分为三个基本环节:传递过程,即知识创造主体基于对相关性原理把知识向相关需求者传播的过程;交流过程,即用户基于知识需求判断从信息交流渠道中获取需要知识(信息)并对之进行选择的过程;认知过程,即用户利用解释或重构的知识满足需求并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此交流模式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反馈:对获取信息内容与形式的认知反馈,对信息传递过程的信道反馈,对以不同方式存在的信息来源的信源反馈。

上述模式的主要特色有:①促使信息传递、信息交流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②整个过程是主体有意识的积极主动行为,不仅关注知识(信息)以编码化方式传播的社会过程,更关注知识(信息)在主体内部作用机制;③模式能够解释引起信息交流与共享不畅的原因及分析影响因素;④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过程,而且也适用于自然和思维的信息交流过程。

4结论与讨论

以知识为核心对象和概念是情报学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必须唤醒的基本理念,以组织层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知识管理为情报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重构情报学的概念体系与理论体系提供了诸多的新思路和启示。在此笔者仅给出一点自身在学习研究过程的想法与体会,很多内容还有待以后的进一步具体化及深化。

参考文献:

[1]柯平.当代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情报学报,2004,23(5):377-384.

[2]翟秀云.图书情报学中的“知识流派”观点述略.图书情报工作,2002,46(12):54-60.

[3]梁战平.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6(3):193-198.

[4]刘春茂,徐久龄,张辉,等.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的综合研究∥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编.情报学进展(五).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107-135.

[5]李君君,韦淼.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动态阶段模型.图书情报知识,2006(3):96-99.

[6]邱均平,张荣.基于两种模式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5):14-17.

[7]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8]柯平,王平.从信息构建到知识构建:基于知识构建的第二代知识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4,48(6):20-24.

[9]严怡民,刘晓敏,丰成君,等.现代情报学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0]何佳讯,楼天阳.论信息管理:情报学特色与管理学视野.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1):15-18,30.

[11]韩毅,李健.信息构建(IA)与情报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情报资料工作,2004(5):11-13.

管理学的知识篇(7)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管理 知识共享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知识管理是通过组织的知识共享,将集体智慧进行汇聚。以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知识管理的成败。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十分重视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以为提高本校的核心竞争力增添筹码。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内涵和基本特征

高校作为集知识、应用和创新于一体的人才高地,也是进行管理理论探索和实践的主战场。在新形势下,高校对学生的知识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必然的选择,高校运用知识管理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高校的知识管理是指将对政治思想教育、学习督导、行为引导等各种工作的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进行整合,将集体智慧的结晶转化为可以共享的知识的一种管理方式。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核心的目标是知识共享,这也是学术界普遍关注和热议的课题。那么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到底是什么呢?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本文通过综合不同角度知识共享内涵,集合本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实际,认为知识共享是指组织的某些个体或某些部门将自身拥有全部知识通过口头交流、电话沟通、会议讨论、网络联系等交流方式转变为本组织的共同知识并且进行分享的过程。在实践中,知识共享通常按照这一过程进行的:首先是知识的拥有者运用某种方式并通过某种途径,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向接收者传递,然后所传递的知识被接收者接受。经过多为学者对知识共享理论的研究,认为知识共享包括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传递和组织知识向个体知识传递两个过程。高校知识共享是指大学教职员工将自己的全部知识通过口头交流、电话沟通、会议讨论、网络联系等方式分享给组织其他成员的过程。它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教职工间所掌握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换。第二层次是个人与学校间知识的流动。三是实现大学生对所共享的知识的应用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呈现出主体二重性、成本复杂性、内容衰减性、知识增值性、效果不定性等特征。但不论如何,实现知识共享是确保高校核心竞争力螺旋上升的有力保证。

二、影响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因素分析

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对象、知识共享手段以及知识共享环境中所包括的影响因素,不同层次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

1、影响知识共享主体的因素主要包括:思想障碍、心理障碍、知识私有的价值观!、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知识共享风险的存在、成本收益不对称、沟通编码能力、沟通解码能力吸收能力、保持能力等因素。

2、影响知识共享对象的主要是某些隐性知识收集、储存并传播共享给别的个体的难度较大,正是这些潜在障碍的存在使得隐性知识的共享困难,容易造成知识垄断。此外,由于隐性知识的产权界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它的共享。

3、知识共享手段受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系统的可操作性差等影响。

4、此外,某些高校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激励机制不健全,组织的有效性差以及制度管理陈旧等都会对知识共享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

总之,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较多,涉及到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对象、知识共享手段以及知识共享环境任何一个层面的因素都会对知识共享产生影响。在实践中,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小组间必须有充分的信,这样才能为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尽可能多地采取多种交流方式进行公开的经验交流。三是要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汲取新知识,保持竞争优势。四是要实现个人与组织间知识的共享。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如何加强知识共享

一是牢固树立知识管理意识。目前,高校对学生进行知识管理的观念还比较淡薄,必须牢固树立学生管理中知识管理观念,结合实践中学生管理的特点,合理运用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并通过不断总结学生管理经验,不断完善知识管理措施,从而科学开展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二是理性分析对待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高校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通过深刻剖析,认清影响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的因素,理性分析对待,科学认识知识共享,并将共享成果巩固下来,不断优化,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