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

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1 15:43:49

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

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篇(1)

具体来说,部分大学生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对西方的饮食、服装、节日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不顾自己条件、不顾外界的反应,都统统拿来效仿,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例如崇拜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而对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不感兴趣,听欧美流行音乐成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追求的时尚,看不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看不到中国文化的和谐之美,看不到“内圣外王”[1]的人生修养目标,理解不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2]的人生信条,更难于理解“致中和”的处事立人之道。总之,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正远离他们,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缺乏爱国热情、自信心、使命感和责任感。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高校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大学生人文修养、人文情怀,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承担历史责任,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根本要求和重要表现,也对促进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口号的提出,对高校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著名的史学家张岂之曾说过,中国的年轻一代要有一个立足点,“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3]

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1.文化典籍的阅读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同志曾说:“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4]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要义,多被记录在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当中,文化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研读这些文化典籍,特别是其中具有经典意义的文化典籍,比如《诗经》、《离骚》、《论语》、《周易》、《史记》、《资治通鉴》等,对于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使大学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使他们成为爱国守法的典范,养成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勤勉好学、团结友爱、自立自强的健康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让大学生去思考其中的人生真谛。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众多要素,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留于社会生活之中的,例如饮食习俗、宗教礼仪、道德规范等。这就要求学生将视野扩大到文本之外的社会生活的宽阔领域,将文化典籍的阅读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相互比照,相互印证、相互补充,这样才能对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有一个动态的、全面的了解。把阅读经典和社会考察结合,对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不无裨益,把阅读经典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在阅读文化经典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增加文物鉴赏和古迹参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直观性、趣味性,把书本中所学的东西在实践中验证,这样可以取得在书本上不易取得的效果。也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开设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类必修课和选修课

大学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白城师范学院从2005年开始面向理工科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门课程,并且现在已经作为理工科大学生的限定选修课固定下来。为配合教学,学院还组织编写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材,成为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普及读物,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从这个举措中,我们看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学院力图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的建设,实现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个别高校已经开设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的学校甚至以学分制的形式列入培养目标,纳入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鼓励教师努力钻研。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为新时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指出了方向。由此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位置,这也使大学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得到凸显。

3.注重学科渗透,充分开掘学科课程的民族文化内涵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大潮中,高校教育似乎受到功利主义的冲击,一些学校对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和课程给予了高度重视,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由于人文教育被忽视,带来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和价值体系的混乱。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个人至上,行为失范,知识面狭窄,整体素质不高。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渗透,既开设有关科学教育的课程,又要开设人文教育的课程,现在有些高校已经在理工科学生中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有的高校已经把中国传统文化课作为必修课程,这就是文理之间的学科渗透。要做到学科之间的渗透首要的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科学知识,还要掌握人文知识,在教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把人文知识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比如在讲授建筑、化学、物理、数学、医学等自然科学课程的同时,可以给学生讲授每一个学科的发展史,介绍在这一领域当中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数学家、物理学家等,使他们产生对这些杰出人物的敬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他们了解祖国文化之灿烂,国家之强大,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4.抓好人文景观载体建设

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篇(2)

我认为,当前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应当充分利用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们的学生逐渐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周易》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使我们能够一次次从逆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并由此奏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自强不息之歌。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所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所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这些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上善若水的博襟

老子在道德中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认为品德最高尚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而我们学生也应当具备这样的美德,在问社会能给予我们什么之前,首先要想想自己能给社会,给别人带来什么。保持平和的心境,保持处处为他人着想,却又不计较得失的博襟。

3、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从孔子所说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祖国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都体现着这种意识,并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而我们当代的学生欠缺的就是这种意识,多数人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努力奋斗也是为了将来自己能有一个不错的前程,从不想为国家为民族能做些什么。我们有义务让他们知道,这种想法是狭隘的,是不可取的。

4、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

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化上的兼容并包,导致了思想的自由与开放,反过来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一直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主导思想,我们有义务发扬下去。不故步自封,不夜郎自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断进步。

5、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

曾国藩曾经说过“少大言,多条理,久之必成大器”,只要我们养成一种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向着我们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没有不成功的。而我们好多学生胸怀天下,自己的房间却和狗窝一样,试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知道“天下大事做于细”,要放下身段,放下所谓的清高,从点滴小事做起,让纷乱的生活有条理起来,才有助于成功。

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篇(3)

【关键词】文化;教育;道德素质

多年来,由于传统文化的淡化,人文教育的不被重视,加上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外来思想道德因素不断涌入,引起了人们价值观的偏颇。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了,金钱多了,但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现代人的精神境界降低了,人的精神生活贫乏了,思想道德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道德建设上的某些混乱无序现象有所滋长。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长期被置于批判地位的我国传统文化连同它的精萃,现代青年了解不多,加之文理偏科、应试教育,使传统文化在相当一部分青年人的脑海里没有扎根,因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滑坡。如何激励起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心,如何培养他们分辨良莠的能力,还有艰巨的文化历史课要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较为丰富,而人文知识相当匮乏。

社会调查也表明,高校毕业生与社会所期望的人才有一定的距离,突出表现在人文素质方面。一些在校高智商的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不一定就是事业的成功者。反过来,智商一般的人成功率却高得多。这是因为智商对是否成功的影响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等对成功与否的影响却占了80%,它包括敬业精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等因素,这些都属于人文素质方面的内容。人文素质决定着人的规范力和激发力。一个大学生如果只懂得专业知识,对“怎样做人,如何做事”都不懂,甚至有的连起码的文化道德素养都较差,是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即使专业成绩再好,也不能得到发展。这样的大学生应变能力较差,也不愿献身高强度的科研攻关,更无法激起创作欲望和创新精神,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都会出现一系列偏差。有鉴于此,当前高校应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热爱祖国、奋发向上、自强拼搏的民族意识和国民精神的“四有”新人。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两方面较高的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高等学校在培养现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应当重视和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应当充分认识到,整理、研究和利用我国优秀文化,是大学生伦理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方面。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前人的论述应赋予新的含义将其注入时代精神,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伦理意识,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以孔子及其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强调以完善人的主体道德作为完善社会道德的基础,将个人的修养同国家、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在目前的形势下,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想道德情操无疑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强调文化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包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内的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高校教学体系中去。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迈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改革德育内容,推进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促进大学生文化道德素质的养成,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德育内容进行重新界定,改变过去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也是改革人才培养方向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5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德育是照搬前苏联的培养模式,进行简单的“共产主义教育”。后,也仅强调“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思想政治课学习偏重革命史、党史,而学生在德育养成方面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这样的德育显然不全面。政治信仰固然重要,但毕竟不能代替人的文明修养和文化品位,政治方向与个人修养不能等同。反过来,一个人的品质好了,他的政治方向更大可能是正确的。 “四有”人才的培养,其核心是“有理想”。作为个人的理想这是德育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包括把社会主义搞好的理想、使国家富强起来的理想,这些都是属于文化道德素养方面的内容,单靠学革命史和政治理论是无法形成的。以革命史为例,它跨越的时空仅百余年,而文明古国的文化少说也有二千多年,它已经融化在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里,积淀为一种遗传基因,成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对它没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就很难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胸怀。因此,应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与文化道德教育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则应把德育摆在首位。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类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这类人才具备较高的文化道德素质,这就决定了改革专业教育、加强人文教育将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本科教育基本上还是属于“专才教育”的模式,愈来愈显示出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其结果是约束了学生专业面的拓展和能力的开发,降低了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必须打破这种格局,将文化素质教育列入教学体系中,使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协调起来,互补共进。

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篇(4)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一、民族传统体育对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1.思想道德方面。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民族传统体育,传统体育文化中包含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审美观念。例如中国武术,是有着重要道德和审美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它的整个文化背景体系中体现了惩恶扬善和锄强扶弱等的道德标尺,称之为武德。习武者的重要准则便是见义勇为、仁义正直的武林正气,表明了传统武术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社会中,武术所具备的武德规范及其他各类传统体育活动所倡导的团结合作和公平竞争等原则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正确建立。2.身体及心理素质方面。人体的体力、精力、耐力等生命指标构成了人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被认为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为了人自身的健康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民族体育运动正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直接参与活动,从而提高学生体能的健康发展。心理素质则是指人的自我意识与社会的价值观所相统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总和。现如今学生心理有可能因家庭的宠爱等原因导致一般存在着怕累怕苦,意志薄弱等意识。

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1.符合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全国教学改革所实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推行的主要内容是统一的课程要求,结合本校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征制定相应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的体育教学事业改革的发展。选择不同教学模式,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打造符合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的民族体育教学与素质教学。2.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实施素质教育更具有普适性。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现代体育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结合地方和学生自身的条件与特点,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成为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全方位人才,成为所需要的人才。3.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功能性。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都为青少年的体育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有利条件,有的活动热闹有趣,愉悦身心和大众,比如荡秋千、丢花包等;有的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比如踢毽、跳绳等;有的培养竞争能力,比如斗鸡、掰手腕等;有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比如踩高跷、扭扁担等;有的培养团体合作的集体主义,比如舞狮、拔河等。参与众多民族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身体素质。

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

首先,教师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已经习惯于竞技体育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在有些老师的眼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是存在于民间的娱乐游戏,不是一种规定的教学内容,虽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娱乐性较强,但引进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是否能有效地实施和对学生产生益处仍存在一种疑虑。其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资质的建设。通过完善现代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结合来开展我国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相关部门应重视民族体育教学,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好教师资格的培训工作。另外,目前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正式出版书籍很少,教师只能凭借自己掌握的教学内容,或是请教民间师傅,无法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因此导致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下降,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效果。最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有些运动项目缺少运动器械,有些运动所用的器具笨重庞大,不是十分的规范且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也没有专门的厂家进行系统性的生产,如果需要定做就会花费很多的费用,这让民族体育教学遇到了一大难题。

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1.身心及个性素质。民族传统体育是以强身健体为宗旨的,所有项目都是以如何提高人的身心健康为主的,在塑造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价值,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统一。通过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和心智,进行身心的修养,达到一种理想状态。也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素质,掌握丰富的精神。个性素质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个性的形成与培养有很大的好处,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在复杂的生活中有着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2.探究及合作素质。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当代学生学习和探究,其中许多集体项目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意识和精神,比如舞龙、舞狮、拔河等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人才,运用灵活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传授传统体育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学习和运动,增强自身素质,从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系统。3.加强教学化管理。体育老师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整理资料,传授后同其他学校进行交流,使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加强教学化的管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引进是现代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具有开创性的手段之一,更好地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流传下去,更好地让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可持续发展,真正将我国的优秀传统体育活动传承下去,同时培养身心健康、道德品德高尚的年轻人。

参考文献:

[1]刘少英,徐建波,陆晨,田祖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04):45-52.

[2]余文军.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素质教育的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2):89-95.

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现代人落入商品崇拜的泥潭中,人品人格也在逐渐失落,精神境界也在逐渐降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目前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针对教育改革和思政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新的视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了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曾说:“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科学,最早出自于拉丁文,即Humanita,系指人性、教养。在我国“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周易.贲卦》中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明确提出“人文”概念,“天文”指自然之理,“人文”指人事之理,也就是人性教化。关于人文素质的内涵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讨论。人文素质是以文化为底蕴,以人为主体的、内在的、本质的社会文化综合能力。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因此,人文素质的教育在当代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思想教育不深刻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体系、理想信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较感性,深度不够,思考问题较简单,学生文化底蕴不足,缺乏做人做学问的根基,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能力也较差。此外,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不注重个人仪表,沟通不讲技巧,举止随便。

(二)缺少对多元价值的挖掘

在高职学生的培养中过度重视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缺少对多元价值的挖掘,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薄弱。所以我们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在大学教育期间就是建构仁义济世、敬业乐群、追求自我完善的人文精神,为其未来走向社会,担负社会责任打下良好的精神文化基础。

(三)思想教育中

偏重专业知识与技术,忽视人文知识学习,过于注重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生活态度、情感、思想品德、价值观等人文精神的培养。专业设置范围相对狭窄,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基础单一,难以满足社会所需的复合型、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过于注重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

由国家教育部制定,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阐明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和内涵,指出当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在人文素质教育”和“提高全体在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因此,当前我们所强调的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其核心始终是如何做人,包括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追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探寻等。

三、发挥传统文化功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课内外结合,丰富课程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若要实施素质教育,通过通识教育,拓宽基础课程,精炼专业课程,扩大选修范围。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体系的调整,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利用地方传统文化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

传统文化不仅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历史文化古迹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生动记载了中华文明演进的轨迹。学生通过班级活动、社团活动、探访文化古迹、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来学习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发挥地方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观摩 学习,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

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和高尚品格大学教师,其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行为方式,对其未来的人生发展成长成才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自身人文素质,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前提,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根本基础,提高整个学校文化品位。

(三)严格考核,广泛开展传统经典阅读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薄弱原因在于读书少,学习习惯差,课余时间用于读书的时间很少,阅读的主要书籍类型是言情小说等,传统经典著作涉及很少。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严格的考核要求,倡导经典阅读,传播文化精髓,或者是通过探讨热点问题,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质。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向上、文明、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发自内心热爱祖国文化,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通过组织书法、辩论、演讲、歌唱、戏剧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通过举办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系列讲座,营造学术氛围,加强文化环境建设。

(五)通过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礼仪的塑造

礼仪是一种日常生活的行为,是一种待人处世的态度,是一种素质涵养的体现。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在不同场合的礼节,学习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在言行举止上表现出较高的人文素质,达到内在文化修养与外在礼仪的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去引导,培养成为讲文明有礼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塑造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对审美情趣追求,在潜移默化和不断强化中培养个体综合能力,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完美统一,从而更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沈湘平.人文素质与人的发展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的调查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111-123.

[2]王玉华,刘向波.人文素质教育之我见[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3):57-60.

[3]孙国强,彭旭丹.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改进高校德育[J].知识经济,2010(11).

[4]贾钢涛.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篇(6)

关键词:传统美术美术教育重视现状教育

我国的美术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传统美术教学经常被提及,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使人们充分意识到传统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传统美术和美术教育的概要

我国传统美术包括国画、书法、篆刻、民间工艺等。传统美术在美术史上一枝独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传统美术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得以进步,包括不同样式的壁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而现在的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色彩、素描、速写、油画、装饰版画、书法、平面设计等。

二、提升重视度的重要作用

1.使传统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升

新课改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美术教育应从多方面、多角度探索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在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同时,美术教育自身也将获得发展。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下,有些学校只关注升学率,没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术教育的根本引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忽视了传统美术,忽视了美术教育的初衷,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难让学生学有所得。高素质的专业教师直接影响学生的美术学习,所以,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美术教育授课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3.美术课程的教育方式不再是照本宣科

美术教学不能照本宣科。美术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训练,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学习。在广泛的传统美术文化情境中学习、感悟、理解美术,体验传统美术独到的精髓,可以间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等,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在学生积累传统美术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上美术实践,使中国传统美术结合西方美术的风格,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美术。

三、传统美术教育在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受关注度不高

目前,美术教育的受关注度不高。美术教学不应该只是单纯让学生学画画,这不仅没有体现美术教育的真正的内在理念,也会让学生局限在画画上。为了更好地传承美术文化,美术教育不能抛弃传统,而且要与社会发展的现状相结合,既要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又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生对于美术理论知识不太关注,这影响了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

2.传统美术的发展面临挑战

我国传统美术的发展面临挑战。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中国文化逐渐与国际接轨,文化交流逐渐频繁。在世界美术文化的冲击下,我国传统美术与世界美术的碰撞所带来的美术文化交流,影响着我国传统美术的发展。

3.了解程度较低

世界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学习各国的美术技巧,但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并不丰富,教学重心放在技巧上。如,美术招生考试将重点放在水彩、素描等方面,忽视了传统美术,再加上部分学校的美术教学以西方绘画的技术、风格为主,使学生往往认识了国外的大师巨匠,却对我国传统美术的发展知之甚少。

四、改进传统美术教育的对策探讨

1.设立具有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独立课程模式

我国传统美术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教师在授课中要让学生深刻了解我国的传统美术文化,增强其美术文化底蕴。掌握了传统美术的基础再学习其他国家的美术,就可以产生互补的作用。

2.美术教师必须提升对于传统美术的文化综合素质

传统美术文化知识的缺失导致了美术教育中传统美术教育的停滞。为了解决目前这种情况,校方应该组织美术教师定期培训,开阔眼界,提升美术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3.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进

美术教育不只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理论知识,使理论课与实践课密切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传统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传统美术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结语

在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中,教育者要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学校教育是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基础,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加强对传统美术的重视。教育者要注意从实际出发,认真学习、传承我国的传统美术文化,提高学生的美术专业素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提高对传统美术的关注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倩.传统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大观,2015(7).

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篇(7)

关键词:贵州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一、前言

素质教育,是指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的教育活动。即是以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个性为目的教育[4]。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对实施素质教育有诸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对增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贵州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在贵州高校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下,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操作系统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应对策,为深化贵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功能

(一)民族凝聚力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综合的民俗文化,由于它的民族性、地域性、交融性、适应性等特点,注重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造就了它对各民族的相互认同与社会和谐的价值,是各民族人民喜爱的社会文化形式,传统节日的民族体育文化的盛会,是各民族相互切磋、思想交流、增进友谊、团结进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能产生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道德教育

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最本质的功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教育族人为了生存,必须具备

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启发族人要谦和忍让、立身正直、见义勇为、尊师重教、武林正气。培养族人要勇挑民族兴旺重任,品德高尚、诚实做人等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5]。

(三)经济发展

我国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在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中外客人观光旅游,带动体育消费群体,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得以发挥的社会市场,通过体育塔台、经济唱戏能有效地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四)健身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求人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如抢花炮、扳手劲、抱花腰、赛龙舟、划竹排、斗牛、赛马、登山、射弩、射箭、传统武术等都要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来完成,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民族人民在体能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健身价值,不仅让人们从参与的活动中享受运动的乐趣,而且能使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5]。

(五)娱乐价值

自娱自乐、闲暇消遣、沟通情感、美化生活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娱乐的表现形式。崇山峻岭的自然环境孕育出民族独特的山地文化,致使民族人民在特殊的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地理环境中通过田间地头的扭扁担、随地而战的抱花腰、男女青年打情骂俏的对歌、丰收狂欢的铜鼓舞、传统节庆的舞龙耍狮等民俗民间体育文化活动来表达和宣泄内心的情感,得到身心的快乐。

(六)竞技价值

超越自我,向人类极限挑战是每个民族的精神追求。抱花腰、抢花炮、扳手劲、赛龙舟、划竹排、斗牛、赛马、登山、射弩、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竞技价值功能。特别是赛龙舟的激烈竞争、抱花腰的精湛技术、抢花炮强烈对抗、赛马的斗智斗勇将激励民族后代形成努力奋进、勇于竞争、顽强拼搏的良好心理素质。

三、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1、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运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民族传统体育对增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2、高校是培养人材的主要载体,高校体育教育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贵州高校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下,针对学校地域性特点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民族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3]。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育,对扩大素质教育的范围与作用能产生更深远的效应,符合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

3、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高原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穷省办教育现状严重突出。在贵州高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资金投入小、简单易学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解决学校体育办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减少经费投入,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从参与的活动中去领悟志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学校体育教育办得更具民族特色。

4、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中,有许多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如打秋千、丢花包、抢花炮等活动热闹有趣能愉悦身心;打陀螺、踢毽子、跳绳等活动能培养身体的协调性;骑颈马、斗鸡、扳手腕等活动能培养竞争能力;高脚竞速、板腰、扭扁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板鞋、拔河、舞龙耍狮能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而民族武术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建立贵州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操作系统

(一)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化处理

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化处理应注重:一是要把对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动作内容丰富、规则简单易行、教育功能强、健身价值高的如传统武术、棋类运动、陀螺、板鞋、丢沙包、踢鸡毛毽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直接引入体育课堂。二是对所选择的项目如押加、珍珠球、拔河、斗鸡等在规则上对参加人数、场地的大小、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教学化处理。三是选择的内容要以安全为前提。对竞技性强和趣味性高、危险系数大的项目如打秋千、高脚竞速、抢花炮等项目要进行改造,降低其动作难度,减少器械高度,淡化竞技性,以确保教学安全的需要。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教材内容的合理分配

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教育原则要求的并进行过教学化处理的项目编入教学大纲,引入课堂教学。其中传统武术、高脚竞速、板鞋、陀螺、珍珠球、棋类运动、拔河、舞龙耍狮、踢鸡毛毽等可以作为基本教材;而押加、斗鸡、扳手腕、等可作为身体素质练习;太极拳、棋类运动、丢花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游戏可成为残疾学生锻炼身体的内容和形式,要培养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喜爱。 (三)建立可操作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评价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是以健身性的游戏活动为主,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主动参与和体验过程等方面。因此,在每学期都有计划地安排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必考项目,在学习评价考核的内容应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体能、技能的难易度、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行动表现等因素,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才能得到更加客观公正的结果。

五、建议与思考

(一)转变思想教育观念,构建和谐校园

高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倡导以民族体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构建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学校领导应切实按照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特点,加大对学校体育的监管力度,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入手[1],突出素质教育,确立以终身体育教育为指导、以体育课程改革为中心、以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的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课程内容目标,站在发展的高度,树立全新的体育教育观,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在行动上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而实现“运动参与、运动能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教学目标[2],构建和谐校园。

(二)建立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正常运转的资金体系

贵州是多民族的贫困省份,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作为政府有关教育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加大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各界进行广泛宣传,如实说明贵州穷省教育的客观现实,披露现状,引起关注,力争形成社会共识,调动各方积极性,争取得到多方支持,利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设立贵州高校“体育教育基金”,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和行政管理力度,为贵州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三)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要针对目前贵州高校体育教育师资不足,经费紧张,场地器材设施缺乏和教学内容单一等客观现实,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资金投入小、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简单易学, 具有较高教育、娱乐 、技击、健身价值功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通过教材化处理,融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等方面充分反应出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特色,这样不仅能解决学校体育办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减少经费投入,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从参与的活动中去领悟志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学校体育教育办得更具民族特色,这对当前贵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经济价值及实践价值。

(四)加强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整合能力与运用能力的培养

作为教育职能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各种培训班和研讨会,引导教师开展对贵州高校如何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注重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整合能力与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专项技术和理论水平[5]。要造就大批的训练有素的适合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体育教师队伍,加强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化的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能力的培养,为民族传统体育转化为素质教育资源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和高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制定科学合理的贵州高校体育评估标准,实行量化管理制度

实行科学管理量化考核制度标准,对高校体育工作具有督促和检查作用,使“弹性体育教育”变为“硬性”指标,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向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和办学特色多样化方向发展。贵州社会经济发展滞缓,是典型的穷省办教育,其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现状更令人担忧。因此,要结合当前课改的需要,主动寻求符合自身条件的有效发展方式是改革的重要关键。建议省教育厅职能部门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到各高校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并根据国家课程要求,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设置切实可行、易于开展和更具民族特色的地方校本课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贵州高校体育评估标准[5]。

六、结论

1、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对实施素质教育有诸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对增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2、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高原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穷省办教育现状严重突出。在贵州高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资金投入小、简单易学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解决学校体育办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减少经费投入,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从参与的活动中去领悟志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学校体育教育办得更具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59.

[2]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