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统制瓷工艺

传统制瓷工艺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3 10:01:13

传统制瓷工艺

传统制瓷工艺篇(1)

关键词:传统制瓷工艺 术语 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11-01

1 引言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是优秀的、精湛的传统工艺,是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在传承和弘扬景德镇这独特的传统制瓷工艺并成功地实现中西跨文化交流将之推向世界的过程中,由于其中的行业术语具有独门和难懂的特点,在对外传播景德镇制瓷文化时就必定要探讨其行业术语的英译方法问题。

2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术语英译的翻译方法

2.1直译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英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英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与形式相符的方法。

例1火膛:大匣钵内用于装烧瓷器。匣与外层耐火砖之间的空隙为烧木炭之处,俗称火膛。

英译:fire chamber

例2满窑:即装窑。

英译:filling a kiln; loading a kiln

例3铜花:即氧化铜,釉里红的主要呈色剂。

英译:copper motif

例4老油:即乳香油,色料在釉上彩绘之前需用它搓调至适用。

英译:old oil

例5理想区:景德镇窑的低温区,为普通瓷器或低温颜色釉瓷器装烧处。

英译:ideal zone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某些术语可以采取英汉两种语言词对词和字对字的对应翻译。

2.2直译加注

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有时为了保持原文符号意义的完整,译者可以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

例1坯坊:传统景德镇制瓷作坊, 是成型操作的主要场所。

英译:biscuit house (traditional porcelain workshop)

例2廒间:为原料仓库,是泥料陈腐和精制之地。

英译:granary (a storehouse of raw material)

例3码头:用于揉泥操作的一条长板凳或平整的青石板。

英译:pier(a long bench or a bluestone table for hand kneading)

例4 渣饼:烧碗用的垫饼。

英译:fireclay cake (bedder for firing bowl)

例5 橘皮:一种瓷釉缺陷。

英译:orange peel(glaze defect)

例6 踩莲花墩:用赤脚有规则地踩炼泥料,沿边缘打圈向中心方向踩炼,要求一脚压一脚。

英译:tramping “the lotus mound” (tramp around the clay in proper order by feet from the edge to the center of the clay and the workers are required to tramp foot by foot closely)

以上诸例显示在英译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术语的过程中,对于汉文化当有的术语在英译时必须用英语加以适当适量的解释说明,否则其译文会让读者不知所云甚至有所误解。

2.3意译

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合主要功能相似的方法。使用意译法时需要兼顾原文的信息功能,不能删减或附加信息,不能影响文化的交流。

例1釉头:过厚的釉层。

英译:being glazed thickly; over-thick layers of glaze

例2挪泥:在拉坯之前,需先将泥房内经过陈腐的泥料取出踩炼,踩炼的第一步为踩泥,俗称“踩莲花墩”。然后,再以手工揉泥,景德镇称“挪泥”。

英译:hand kneading

例3把正:将泥团摔搭在陶车转盘中心,双手蘸水将泥团抱紧。

英译:centering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用意译法也可以实现准确完整地英译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中的术语。

2.4音译法

音译法是指用音位为单位在英译文中保留汉语的发音以便突出原文主要语言功能的翻译方法。

例1栽坯:拉坯成型后,在碗的底部用手指把碗坯与余泥捏断,斜放在长形料板上。

英译:zaipi

例2 不子:土坯

英译:dunzi

例3 渣胎碗

英译:“zhatai” bowl

由此可见,在英译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术语时,若译语中没有对应语,音译法可以避免直译或者意译带来的误解和不可读性,它不但使用简便而且有助于对外介绍汉文化,但要考虑译文在译语中的可接受性。

3 结语

在英译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行业术语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其行业特点,在保证译文准确流畅的前提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地选择翻译方法以成功地实现景德镇传统制瓷文化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邓宏春.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文本英译的跨文化审视[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2]范文峰,李建华.陶瓷英语对当代景德镇发展的影响[J].景德镇陶瓷,2010,6.

[3]方文龙,胡颖群.文化创意产业资源转化与区域品牌重构[J].科技管理研究,2010,3.

[4]胡d生.陶瓷术语的文化内含与英语译名[J].东岳论丛,

2005,11.

[5]胡玲, 熊伟.论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的构建[J].中国陶瓷工业,2010,6.

[6]刘燕.陶瓷艺术作品汉英翻译技巧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4.

[7]刘亚军.创意产业是景德镇的发展新机遇[J].景德镇陶瓷,

2010,6.

传统制瓷工艺篇(2)

关键词:颜色釉;装饰;陶瓷捏雕;融合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国家,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和多个朝代的更替,期间遗留下了众多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产品,这些产品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们需要被后人珍藏并加以保护。但是,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人们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不断地对文化产品进行盲目的开发和改造,很多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来的韵味,被融入了更多的现代经济因素,这对于历史古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很不利的,它使得原本成形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它的历史价值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因此,新时期的到来,有关传统文化的负责人必须尽快地完善传统文化产品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历史古文化产品的保护力度。而中国传统文化产品要以陶瓷雕塑为例。中国陶瓷雕塑的历史十分悠久,始自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陶瓷雕塑品一般是指具有立体感、独立性、可触摸的陶瓷雕塑制品。它的生产过程包括模印、镶嵌及手工镂、捏、堆塑、雕刻等工序,最后经高温烧制而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把越来越多的装饰艺术运用到了陶瓷捏雕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增加陶瓷产品的美感。本文探讨的就是颜色釉装饰在陶瓷捏雕中的应用。

1 把颜色釉装饰融合到陶瓷捏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们对于颜色釉的运用方式掌握不够合理

对于颜色釉来说,其产生及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说是陶瓷釉料的发展。釉的产生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其产生使陶瓷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最早的釉是白釉,随着社会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在认识了金属氧化物的着色作用和着色技术后,便慢慢有了颜色釉,同时随着人们审美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颜色釉产品。颜色釉在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充实,直至今天,已经是名目众多、风格各异。就温度来说,有高中低温颜色釉;就颜色名称来说,有祭红、琅窑红、豆青、影青等。颜色釉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是陶瓷文化和艺术水平的象征。但是目前人们在制造瓷器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掌握融合颜色装饰的温度,这就使得出产的产品质量不够高,影响了它的整体经济价值。

1.2 运用颜色釉进行装饰陶瓷产品的制作传承断代

自商代原始青瓷的萌芽时期到现如今聚集多种陶瓷艺术表现形式,陶瓷装饰由最初简单的色彩和造型转变为现在多元化和意蕴相融合的形式美。高厣釉装饰成为当下陶瓷装饰中的主流装饰形式之一,其特有的造型、色彩表现、构图形式等都突显出高温颜色釉瓷装饰上“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的美境。对于陶瓷雕塑手工艺术品来说,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与当前我们这个时展并不完全融合,因此,它们必须经过改造剔除以后才能被传承。当前由于民众对手工艺品制作的认识较少,不能认识到传承陶瓷雕塑手工制作方式的重要性,就导致很多经典的陶瓷雕塑艺术品的制作方式在传承过程中失传。特别是那些制作于家庭手工、有着悠久历史的陶瓷雕塑艺术品,它们蕴含的文化底蕴十分浓厚,但是由于那些地方的居民文化水平有限,它们不懂得如何把经典陶瓷雕塑手工制作方式流传下来,同时对于新时期高温制作颜色釉装饰的技术又了解得很少,进而导致两种文化互相冲突。

1.3 我国现代颜色釉装饰融合陶瓷捏雕产品的发展机制不够完善

对于我国现代的陶瓷捏雕艺术的传承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当前我们国家对于陶瓷捏雕艺术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导致很多新的装饰方式不能够在陶瓷捏雕制作过程中加以运用,特别是对颜色釉的运用。各地政府对于本地区的陶瓷雕塑艺术品制作不重视,没有意识到它们的文化价值,不能够更好地对其产品进行创新。这是当前陶瓷雕塑艺术品传承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2 对我国现代陶瓷雕塑发展中颜色釉融合的点滴思路

2.1 很好地利用颜色釉装饰在陶瓷捏雕制作过程中的应用

创造性思维是追求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对于陶瓷雕塑艺术品来说,它的传承发展最需要的就是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它必须有适合其发展的创新发展方式,才能让陶瓷雕塑艺术品流传于世,这就体现了对颜色釉装饰的应用。陶瓷综合装饰艺术是陶瓷艺术与陶瓷的完美结合,它是由造型、装饰和材料三个要素构成,包含物质与精神两重文化因素。陶瓷综合装饰艺术大致归纳起来可以分为颜色釉装饰、釉上彩装饰、釉下彩装饰等等。陶瓷综合装饰艺术有着丰富多彩的图案和明艳瑰丽的色彩。从一开始的制作到最终的完成,它包含着审美、创造与欣赏等环节,独具匠心的工艺,使其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的陶瓷文化。

2.2 增强对于地方颜色釉装饰陶瓷雕塑艺术品的保护力度,进行传承发展

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精华,是我们发展面向未来陶艺必须汲取的主要营养元素。每一个地方都有他们自己的具有当地特色的陶瓷雕塑艺术品,这部分陶瓷雕塑艺术品必须好好保护和传承,而且必须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和保护。传统文化产品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传统文化产品已经被列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我国政府在传统文化产品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陶瓷雕塑艺术品作为当代艺术发展的典范,人们在不断地对陶瓷雕塑艺术品进行保护并创新,同时也有专门的设计人员在设计制作陶瓷雕塑艺术品的过程中,不断地把颜色釉装饰融入设计过程中,从而尽量做到把每一个具有特色的陶瓷雕塑艺术品都保存下来。同时,保护地方陶瓷雕塑艺术品的这部分人员也会不断地收集陶瓷雕塑艺术品的本土知识和特色,使得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精华文化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此外,一些传统陶瓷雕塑艺术品的制作风格也与现在的陶瓷雕塑艺术品制作风格相互融合,在传统陶瓷雕塑文化产品中融入现代文化的元素,从而丰富了传统陶瓷雕塑艺术品文化的内容。那些生产陶瓷雕塑艺术品历史悠久的地区,其遗产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而且对于社区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有关政府必须加强对本地的传统陶瓷雕塑艺术品制作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不断完善相关的保护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把陶瓷雕塑艺术品的发展事业。

3 结语

在陶瓷雕塑艺术创作中,要吸取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精华,同时融合新时期的颜色釉装饰,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才能将我国的陶瓷雕塑创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传统制瓷工艺篇(3)

[关键词] 龙泉青瓷 产业 传统 艺术 设计

青瓷是一种艺术。

长久以来,我们把青瓷作品归类为工艺品,强调“工”与“技术”。艺术与技术是有区别的,在我们的观念中,制造青瓷是一种技术,在生产过程常被冠以“技术”两字,如拉胚技术、施釉技术、烧制技术等,导致我们的青瓷产业在陶瓷市场走下坡路,究其原因,不是烧制技术的落后,而是过分的强调“工艺技术”忽视“艺术”,艺术水平的落后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一、现状

龙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造就了青瓷的辉煌,在这里烧制出“类玉”“类冰”的釉色,赢得文人骚客的追捧,一度成为贡品。

1.龙泉青瓷发展期

始于三国两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其艺术风格初形成于晚唐北宋,“晚唐北宋以来的历史潮流和时代风会,更注重艺术作品中的空灵、含蓄、平淡、自然的美…….宋代讲究的是细节净润、色调单纯、趣味高雅,它与上唐之鲜艳,下与明清之俗丽,都迥然不同。”龙泉青瓷在南宋达到鼎盛。

2.龙泉青瓷衰落期

由于元、明代青花瓷的崛起,“明瓷的装饰手法,彩绘已成为主流,标志着中国陶瓷已由青瓷时代进入彩瓷时代”,加之社会制度等因素影响,龙泉瓷业逐渐衰落,至清代终于陷入绝境而停烧。

3.龙泉青瓷恢复期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逐渐恢复,改革开发以来,党和政府对龙泉青瓷的发展极为重视、积极推动产业的发展。龙泉青瓷一些失传的传统工艺逐渐得到恢复,并烧制出一批具有国宝级水准的作品,青瓷产业又迎来一个高峰。

4.龙泉青瓷转折期

如今的龙泉青瓷面临行内热行外冷的现象,艺术青瓷以徐朝兴、毛正聪等大师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在各种拍卖市场拍出很好的价格,让人们看到了传统青瓷工艺的市场艺术价值。但日用青瓷市场,无论是在名气上还是在销售上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的,规模化、市场化不够,市场开发、销售能力非常有限,销售网点寥寥无几,普通老百姓认可率低。

二、呈现问题

在现代产业环境中,龙泉青瓷存在一些问题:

1.意蕴不足器型结构老化

一件艺术作品,不外乎是色彩与形式两大表现手段,色彩的存在依附于形状,龙泉青瓷注重色彩之美,忽视形式之美,存在色彩与形式的脱节,造成器型结构老化。

(1)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和发展龙泉青瓷的定位就是忠实的继承传统的艺术风格,恢复传统的烧制工艺。近年来在技术创新主要是在秞色和工艺装饰上。

(2)在继承和仿古中,器型基本延用传统造型,第一种是从传统中延续下来,并加以发展的;第二种是形制上的仿古类器物,主要以古代礼器中的玉器和青铜器作为蓝本;第三种借鉴、模仿其他窑的器型。

(2)受到景德镇瓷器的影响,在造型和装饰上继承景德镇青瓷的风格,而景德镇瓷器深受御窑文化影响。御窑时期,景德镇瓷器的设计中心在京城,由宫廷画家设计出陶瓷的器形和图案,景德镇的工匠只是照葫芦画瓢,龙泉青瓷的工匠也是照葫芦画瓢。

2.设计艺术观念滞后

在资讯极度发达的今天,龙泉失去了他的地理优势。龙泉地处欠发达的浙闽赣边境,被喻为“浙江的西藏”,由于地理位置的闭塞,缺乏对外交流,制约了现代艺术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思想观念的保守,造就了艺术观念的陈旧,设计手法上的落后。

(1)这里的艺术界普遍存在一种“山里人”思想。对外界各种艺术潮流和学术思想普遍不是很敏感,采取自然主义方法的对待艺术上的创作。比如绘画,就画当地的风景,采用具象表现的手法,描摹自然;摄影,大部分镜头直对自然、风土人情,对自然的忠实记录,缺少对外界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更新和融合。

(2)龙泉青瓷设计观念跟整个世界艺术潮流发展存在断痕。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各种设计流派,在颠覆传统中建立一种新的设计秩序。传统被打破,设计正在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思维和观念创新成为设计活动的最主要核心。我们设计观念还停在再现传统。

(3)设计停留在“设计产品”的概念上。人们的购买标准已经从“实用、、美观”发展为“美观、时尚、实用、经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已经不是纯粹的满足功能的需要,是一种对艺术上的满足,购买的是艺术品。这就要求我们突破生产产品概念,上升到生产艺术品的高度。

3.高端科技人才与创意人才溃泛

青瓷是与艺术完美结合体, 需要高端科技人才与创意人才为其服务

(1)科研队伍不健全。科技人才的缺乏使得龙泉青瓷至今还没有一个青瓷材料科研机构,对瓷土、釉色结晶材料、烧制工艺和青瓷的质量标准化等系统工程研究还未步入正轨,直接导致青瓷 “新工艺、性材料之美” 的缺乏。

(2)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由于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观念,在人才培养上以单一的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陶瓷工匠。

(3)科学与艺术没有形成有效的结合。龙泉青瓷强调的是手工原味,存在重“手工”轻“科技”的观念。

三、解决思路

产业之间技术上的差距都可以弥补,文化上的差距才是难以逾越的。我们发展青瓷产业,不仅仅是发展一种传承千百年的工艺,更是在发展一种艺术。

1.重新审视传统,传统融入现代观念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中国奥运会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理念和现代科技美轮美奂的演绎下,壮观的让人无语言表,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国家的文明古国形象也由传统走向现代,从故宫、长城走向了充满现代感的鸟巢、水立方。传统的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1)走出山门,接受艺术的思潮与变革的洗礼。西方美术史从塞尚到毕加索,画家的作品在观者的前面逐渐的发生变化,艺术家可以用任意几何透视原理观察自然,终于将自己从文艺复兴的自然世界中解放出来,摆脱了禁锢艺术家近500年的传统体系和把绘画当作视觉的真实而进行模仿的概念。我们要摆脱“山里人”的观念,接受艺术的思潮与变革的洗礼,融入到青瓷产业艺术化发展当中去。

(2)更新生产观念,运用现代科技之美。制瓷是一个集艺术、科技为一身的高端化、精细化的产业。我们的社会也早已进入数字时代,数字设计、数码成像、数控技术、互联网、商务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在市场上,数字技术使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样式和功能越来越时尚,越来越新潮。今天,科学与艺术并不排斥,设计不仅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还以科学技术为实施基础,这并不损害作品的艺术特征,全新的高科技材料、精湛的现代工艺、新奇的造型等带给人们的是全新现代艺术之美。科技能够是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我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设计。

龙泉青瓷立足于传统,并不是要墨守成规;研究传统,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打破传统,是为了古老的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2.变“工”为“艺”,以艺术指导创新

设计一种特殊的艺术。在古代,艺术不仅和美有关,同时还与实用有关。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融为一体,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才从实用技术中分离出来。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实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设计常常被赋予一种神秘的力量,而正是这种力量决定了艺术之不同于工匠。设计与艺术是有内在联系的,是不可分割的。 (1)工艺技术为创作服务。多年来,我们把釉色上的技术完美的再现就认为达到青瓷艺术最高的艺术境界。殊不知道缺少艺术意蕴的青瓷,只是一种工艺技术堆砌的工艺品。清代瓷器,由于材料与技术改进,已经能烧制更加复杂的器形,细部处理极为精细;装饰追求华丽、风格愈显繁冗堆砌,虽制作工艺水平远远超过前朝,但过于玩弄技巧,追求形式,而在设计上缺少艺术意蕴,反而弄巧成拙,给人矫揉造作的不良印象。没有了艺术的涵养,高超的工艺技术并不一定能创造出真正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2)运用高科技为设计服务。科技的都会以一种强有力的姿态影响到设计领域。反过来,设计领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出现,又会促进艺术的发展。需要运用高科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青瓷产业服务,只有向生产自动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制造出精美的艺术品来。

青瓷只有树立在当代艺术大环境中。让艺术与设计相互碰撞、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让青瓷工艺与艺术完美结合,制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青瓷样式来。

3.变“技术”型为“艺术”型,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后备人才培养要走出手工作坊和家庭传承的培养模式。多年以来形成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往往“重技术,轻艺术”的技术工匠。

(1)培养陶瓷手工艺人和培养设计师是截然不同,手工艺人偏重于工艺技术的传授,而设计师除了工艺技术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理论知识和艺术审美观的建立,他需要了解各个学科,并为其所用。当前在龙泉职业高中开始青瓷工艺专业,丽水学院也开设陶艺专业(青瓷方向)的本科专业,这些都为青瓷培养后辈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

(2)现代产业发展设计和生产是分开的。而青瓷生产的“血统”观念,一件瓷器的必须由一个人亲手完成,这件作品才能算是他,这些都是重技术的观念结果。设计是产品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设计作品可以交由手工艺人去完成,手工艺人是设计师的完成设计构想的双手和眼睛。一些知名品牌比如耐克,他们并没有自己的工厂,他们只有研发和销售机构,源源不断的设计出引领潮流的产品,交由世界各地的工厂区生产。日本的陶瓷产业生产过程中,能机械化生产的就不用手工劳作。

创意产业的发展,人才的结构早已不是技术型人员为主,是以各种学科人才集聚一起的高密集的脑力劳动的结构体系。青瓷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有产品包装设计师、广告设计师、专业市场营销人员等专业人才,才能形成设计、生产、销售,三个环节共同发展的产业通路。

四、结束语

青瓷产业不是靠几个部级大师、多少个省级大师来支撑,不是某个大师作品拍出天价和被收藏,就能证明龙泉青瓷产业的成功。时代变了,人的思维和审美也跟着变了,龙泉青瓷1600多年的传承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现在又是龙泉青瓷一个新的鼎盛时期,但,更是一个转折期,她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理清思路,看清差距。辉煌只能代表过去,“走出去,请进来”,学习世界先进的艺术设计理念,先进技术,变“工”为“艺”,以艺术指导创新,形成龙泉青瓷产业“质”的发展。

传统制瓷工艺篇(4)

关键词:传统陶瓷雕塑;创新陶瓷工艺品是由艺术家的特长、风格、思想还有情感相融合的产物,一件成功的陶瓷雕塑可以有力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这也是人们欣赏陶瓷工艺品的特点之一。当然,传统陶瓷雕塑的创新方式也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创作并不等于创新,创作是艺术家创造文学作品,创新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先进的文艺气息对作品进行改造,艺术家要对传统陶瓷雕塑进行创新,首先自身就应该站在时代的顶端,及时了解艺术的最新动态,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的元素,制造出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不失传统却又符合时代的陶瓷雕塑。本文就传统陶瓷雕塑如何创新发展进行研究。

1陶瓷雕塑与陶瓷艺术

陶瓷艺术有许多不同的体现形式,而陶瓷雕塑就是其中一种,艺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阐述,同样陶瓷雕塑也可以以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创作以及创新。陶瓷雕塑是由陶瓷工艺与雕塑艺术组成,并很好地将陶瓷和雕塑融合在一起,陶瓷雕塑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同时也为精神文明社会的进步做了不小的贡献。陶瓷雕塑一般都具有立体性,从古代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陶瓷雕塑出现,特别是像送子观音、如来佛祖等一类人们信奉的神类的雕塑更是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陶瓷雕塑又分为素雕与彩雕两种,其雕更为常见,更受人们的喜欢,彩雕的出现,更加促进了陶瓷雕塑的发展。陶瓷艺术具有整体性,而陶瓷雕塑也很好地继承了这一性质,所以在制作陶瓷雕塑中,往往很容易受到这一性质的制约,如制作一尊送子观音,首先在捏制过程中就必须很小心地注意观音的形体,哪怕制作过程中有那么一点点的瑕疵,制作出来的成品也是不尽人意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品,所以陶瓷雕塑要完美地体现出陶瓷艺术,在各方面都必须做到最好。

2陶瓷雕塑的工艺特征

陶瓷雕塑是体现艺术家思想的一门工艺,陶瓷本身的制作过程也是十分复杂的,由泥到土,再在一千多度的窖里进行烧制,这个过程不能有一点的马虎,陶瓷雕塑的工艺特征在人们欣赏一件成品的时候是被人看出来的,只有专业的研究陶瓷的人在看到制成的成品的时候才能以专业的眼光、角度来评价它,但是陶瓷艺术家在制作过程中又不得不重视其工艺特征。为了将一件成品展示在人们面前,可以成功地吸引人们的目光,从制作之初艺术家就得考虑其工艺特征,一件陶瓷工艺品,制作之前不管专业人士估计其价值有多高,只要它在制作过程中有那么一点点的瑕疵,制作环节中有那么一个小小的问题,那么这个作品就会毁于一旦,前功尽弃。传统陶瓷雕塑的形式特征与陶瓷的制作工艺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陶瓷的工艺特征,使陶瓷雕塑具有了一些典型的形式特征,所以为降低作品的失败率,保证作品达到预期的效果,艺术家必须在制作之前考虑其工艺特征。

3陶瓷雕塑与人们的生活

陶瓷雕塑在我国历史悠久,而且它反映的是一种艺术形态,它跟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它的制作需要实物,并且需要雕塑家拥有一定的手法和熟练的技巧,就像在一张纸上作画,一旦开始,就必须一次性成功,否则,它就可能成为败笔。与此相反,如果雕刻成功了,它就像一副栩栩如生的画作一样,让人觉得惟妙惟肖,既美观又给人们带来眼前一亮的感官效果。当然,陶瓷雕塑要求雕塑家对传统中国文化以及哲学有着一定层次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融情于景,赋予雕塑以意境,注重细节,人物的神态、动作。在不同的意境中找到依托,然后在利用雕塑的艺术表达形式,去完成一件件雕塑,同时提升自我的审美观还有价值观。不管是雕塑还是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都属于艺术的范畴,如果要得到大众的青睐,最重要的就是要源于生活,只有最真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甚至让人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作品产生喜爱的感觉。生活中的东西或人不同于各种小说、电影,它真实,但是人们往往也最容易被真实的东西触动,所以,陶瓷雕塑也必须追求真实,源于生活。艺术不等同于美术,你画这个,别人画这个也行,只要你们俩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就行,但是陶瓷艺术是不能模仿的,他与别人相似的地方就只能是主题与取材,陶瓷艺术同时也反映出了艺术家自身的艺术境界和造诣的高低,所以一味地模仿别人,陶瓷雕塑就失去了作者本身的寓意还有价值。在对陶瓷进行雕塑时,需要构想,而且力度还需要适中,主次要表现合理,层次要鲜明,这样在制作前期才能算是合格的做好了准备工作。此外,还需要结合人们当时的生活水平还有生活方式进行创作,以更加贴切人们的生活。

4传统陶瓷雕塑的创作

从古至今,我国的陶瓷雕塑越来越多,雕刻手法也越来越丰富,但是传统陶瓷雕塑却始终有它独特的韵味。传统陶瓷装饰的符号与样式丰富多样,除了各种色釉外,还有混合其他的艺术效果,从而使作品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传统陶瓷雕塑中,人物的神态和轮廓都刻画的相当得当、生动。绘画和雕塑融为一体的陶瓷雕塑是艺术的完美呈现,艺术家在创作的同时,通过对泥土的塑造,体现出了泥土自身的表现力以及生命力,证明了泥土是艺术品的缩影,所以,在创作之初,材料的选择也是一项需要谨慎的工程。传统陶瓷雕塑是陶瓷雕塑的起源、根本,是不能被丢弃的,但是我们要想陶瓷雕塑有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要精益求精,寻找创新的手法与形式。在创作陶瓷雕塑的过程中,艺术家突发灵感的情况也不少,之后艺术家会巧妙地将自己的灵感运用到创作中去,这种创作方式打破了雕塑传统死板的一面,使传统的陶瓷工艺和艺术灵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对陶瓷雕塑而言,是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创新,也给作品添加了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陶瓷创作显然已不能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追求,所以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应当融合色彩、釉的使用,创作出顺应时代进步的陶瓷雕塑作品,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传统陶瓷雕塑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之后在技术上再加以完善,提升陶瓷自身的审美价值,更好的表现陶瓷雕塑的艺术气息,是传统陶瓷雕塑创作的新方向。

5总结

中国的传统陶瓷雕塑与外国的陶瓷雕塑相比更为含蓄却又带点奔放,内敛又不失大气,在古代时中国的陶瓷雕塑就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如秦始皇兵马俑是典型的中国古代的陶瓷雕塑作品,里面的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神态和动作,而且整体看也给人一种宏伟气派的视觉效果,可见,传统的陶瓷雕塑在陶瓷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艺术家在对陶瓷雕塑的创作上也是挖空心思的创新和改进,然而不管怎么创新,传统就是传统,创新也要在不背离传统的情况下进行,进而让陶瓷雕塑可以在依附传统的同时又不断地可以跟随时代的脚步。参考文献:

[1] 孙金德.论现代陶瓷雕塑[J].陶瓷研究,2001(04).

传统制瓷工艺篇(5)

在众多的古文化遗址中,西安半坡古遗址是个典型的彩陶器遗址,出土陶器文物量之大,图案分明,令人叹为观止。彩陶的纹饰图案无不反映那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反映了宗教礼仪控制了人类的精神,祭祀礼仪所用之物融入了陶器。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艺术品的生产大为改观,不再是玉器和金属为主要材料,而是更多地运用了陶器来做艺术品的原材料,艺术品以及生产资料运用了陶土来制作、生产,其烧造的技术工艺也随之得到发展,因此彩陶质地坚致,“瓷”字开始进入汉字词典,这预示着比陶器更先进的技术开始载入史册。也正是这一时期,世界各地的瓷商们,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来到中国,了解了中国的景德镇,认识了景德镇的制瓷技艺。也正是这一时期陶瓷文化的发展,促使了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可见外来影响的端倪。此一时因陶瓷文化的影响,外来人流不断地增多,佛教文化也相继传入我国。因此出土的彩陶中,佛教的影子尤为突出,开创了陶瓷绘画艺术的先河,印证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在发生变化。

陶瓷文化的发展有兴有衰,发展的道路一直不平稳。唐代是陶瓷文化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发展时期,许多精细优质的“柴窑瓷”出现在这一时期,“艺术瓷”颇为观止,这时期柴窑瓷的装饰艺术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到了宋代,陶瓷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花色品种日趋丰富,欧洲及南洋诸国外商纷纷来到景德镇采购名窑瓷。景德镇也因此名声远扬,China一词也随着中国瓷器在英国及欧洲大陆广泛传播,转而成为瓷器的代名词,使得“中国”与“瓷器”成为密不可分的双关语。China一词的另一个由来是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当时外国人记住“昌南(China)”的缘故是因景德镇瓷器的优质,影响地位不断提高,来到中国(China)就是来到“昌南(China)”。中国的陶瓷产业中心也至此在景德镇形成。也就在这一时期,有一种蓝色的纹饰一直影响至今,这种单色体彩绘附在白瓷釉下有着非同一般的韵味,这种韵味延续至今还未有任何色彩超过于它,它就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青花瓷”。“青花瓷”的出现,使之形成了一种传世的手工艺文化。进入明代。因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昌盛,因而有了“瓷都”之美誉。这时期除了陶瓷工艺技术水平的领先,绘画艺术瓷也独占鳌头。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连当朝皇被景德镇陶瓷技艺的拔高而被感之,明洪武二年公元1 3 6 9年在景德镇特别设定了御窑厂,专为皇家生产陶瓷。有史料记载御窑是明、清两代专为宫廷烧造和供奉瓷器的皇家瓷厂,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极为精湛的官办窑厂。在长达540余年的时间里,为“天下窑器之所聚”,烧制了无以计数精美绝伦的瓷器。因此,御窑厂的设立,是我国陶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客观地促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推进了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地位的形成过程。进入清朝,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就连几代皇热衷于陶瓷艺术。由此推动了景德镇艺术瓷的发展。随着陶瓷文化的发展,陶瓷艺术已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种类。明清时期,各类艺术瓷技艺达到高峰,尤其是陶瓷绘画艺术。

陶瓷绘画艺术属精神文化现象,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它与国画艺术相比较,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处。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睛”着重形象的刻画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地要遵循。传统派是如此,学院派也毫不例外。

陶瓷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物化形态,它包含着千百年来陶瓷艺术工作者的智慧和创造,它是一个传承的陶瓷文化,体现着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是整个文化体系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性一直维系着文化的平衡。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先民就开始使用图形来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石刻等等这一些不仅记载下了先民对自然的理解与期盼,同时也成为了人类最早的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不仅起源早,其艺术形态资源也极为丰富,充慧的艺术家把形态资源运用到陶瓷上,使之成为独特的陶瓷艺术,弘扬和发展了陶瓷文化。陶瓷艺术在发展和演变中,形成了独有而又清晰的脉络,姿态风貌各异。世袭制的传承方式保持了陶瓷文化的纯真性和艺术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制作环境,其氛围显得安定、和谐,有利于展现人的本能力量,有利于制作者与制造物的情感沟通,人情味和亲和感自然地融入制作过程和制造物之中,因此艺术品除越来越注重情感因素外。还注重现代人对生活中物品的需求,现代都市人向往大自然,追求返璞归真。正是这种心态的呈现,以手工单件制作的陶瓷艺术作品与之俱增,其中蕴涵着艺术家们的聪慧、技艺和陶瓷材质的本来韵味,恰好是现代人最为珍惜的,它适应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适应了陶瓷文化发展的趋势。

陶瓷艺术是经过人与大自然的磨合与理解之后创作出来的物品,自古以来陶瓷艺术都是经过艺术先辈们使用手工一步步抠出来的,是经过它们自身感情磨练出来的,它能使欣赏者感觉到异样的温暖……。没有先辈的不懈努力,陶瓷文化就停滞不前。细分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实大多与中国传统工艺相关或者说就是传统工艺文明的产物。久远的陶瓷艺术历史留给今人的,既有无数令世人惊羡的作品,还有亟须传承的传统工艺文化及其精神。

传统陶瓷艺术虽历经千年的衍变,不但未在变迁中暗然失色,反而愈加具有东方民族的特色,历经时间长河的冲刷,更显现其独有的文化艺术魅力。科技革命已经把人类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中,生活的多元化、意识的宽泛化,使陶瓷艺术的传承薪火相传。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和艺术心智的产物,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真实存续,在任何时代,我们都没有理由将其抛弃。

陶瓷印里有乾坤

陶质印材由来已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陶制的印章,唐宋时期,景德镇已有瓷印的制作生产。但是由于陶瓷印有较大的局限性,瓷印很难得到发展,因此自明代文彭将灯光冻石作为篆刻材料,石材一直是篆刻材质的主流。随着近年来石材资源紧缺以及一部分篆刻家的不断探索,陶瓷这一材质渐渐重新进入篆刻界并得到广泛的关注。

所谓“陶瓷印”就是以“陶”和“瓷”为材料创作的印章。“陶瓷”一词应一分为二,即陶和瓷两大类: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为“陶”;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陶印有先烧后刻,先刻后烧两种;瓷印多为先刻后烧。先刻后烧的陶印,质地较松软,易磨损。而先刻后烧者,由于在烧制时容易收缩变形甚至爆裂,因此成功率不高。与石材相比,泥坯松软。对于写意风格的印章,可以充分自如的用刀,发挥刀法的丰富性。由于坯体的硬度低于石料,陶瓷印创作已经不是一般篆刻意义上的刀石相向。陶瓷坯体特殊的性质决定了一般篆刻刀法的不适宜性,除冲、切之外,划、拨、剔、铲、剜、削皆可任其放手驱驰。线条或光洁,或浑厚,或刚劲,或圆融,真正做到使刀如笔。但泥坯的松软特性也决定了线条难出细节,且很难达到石质材料所体现出来的精细入微的刀痕与锋芒。比如圆朱文一类风格便很难刻制。其他精细类的风格,刻制时亦须极谨慎,一不小心便前功尽弃。当然,陶瓷印的意外崩裂效果如果能变为篆刻家探求自然剥、蚀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未尝不是一种优势。

传统制瓷工艺篇(6)

关键词:景德镇 瓷板画 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研究

瓷板画又称瓷画,发端于瓷都景德镇,由景德镇制瓷技艺发展演绎而来,是中国陶瓷绘画技艺中一种独特的艺术绘画式样,它是在坯胎平板或瓷上手工绘画后,再经烧制而成的陶瓷艺术品。瓷板画既是瓷,又是画。它是在中国传统陶瓷彩绘方法基础上摆脱陶瓷器物纯工艺性装饰设计为主要特征的工艺美术表现向独立绘画历史性转变,瓷板画集中国绘画艺术与传统陶瓷工艺于一身,既承载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又兼容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是艺术与生活、民族绘画艺术和陶瓷工艺技术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陶瓷艺术的典范。

一、景德镇瓷板画艺术的发展历史

1、明朝时期的瓷板画艺术 在几千年陶瓷文化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因受到陶瓷板烧制工艺的限制,瓷板画这一艺术形式的出现较其它传统陈设瓷较晚。随着烧瓷技术和陶瓷彩绘技艺的快速发展,直到明朝中后期瓷板画才以瓷板屏风的样式出现。《明神宗实录》中有明确记载:万历十三年(1584年)四月“使持御史疏至阁传烧造瓷器内有屏风、烛台、棋盘、花屏已造成者采进。未烧成者可停止……”。从瓷绘艺术的技法来看,明代瓷板画有青花、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几种技法,但瓷板画作品远没有器皿类等陈设瓷和生活瓷多,它们往往是镶嵌于家具和其他生活用具之上的附属物。到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随着家具、文房用器上镶嵌瓷板画的流行,产量不断增加,从而为独立绘画形式的瓷板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清朝时期的瓷板画艺术 雍正时期瓷板画的生产工艺日趋精进,除胎质纯净、釉色晶莹外,器表更加平整,开拓性地制造出了粉彩瓷板画。乾隆时期由于社会安定、皇帝对瓷器的嗜好及社会的时尚,景德镇制瓷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官窑所产瓷器均精益求精。

乾隆朝瓷板得到广泛应用,烧造品种繁多。除同于康、雍时镶嵌在床、几、桌、椅等器物之上外,更多镶于插屏、挂屏、多扇围屏,瓷板画以青花、粉彩为多。乾隆朝还风行漆地瓷板画,这种瓷板画与螺钿的制作工艺相类似,即用瓷板画作纹饰,再镶嵌于漆板上。

嘉庆以后陶瓷生产每况愈下,但瓷板画依然受人崇尚,品种却是更多,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横条、扇形等形式无一不有,且瓷板画面积逐渐增大。此时虽然瓷画纹饰日趋繁缛华丽,但生动不足,之后咸丰、同治时期而兴起的浅绛彩又使清末瓷板画在绘画形式上得到了新的发展。

清朝同治、光绪时期,程门、王少维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安画派文人画家先后来到景德镇画瓷,他们不拘于景德镇传统青花、粉彩瓷等装饰工艺性、程式化、图案化装饰的限定,致力于陶瓷装饰的绘画性研究变革与探索创新,他们借鉴和吸收中国画的韵致,加以改良传统陶瓷的工艺特征,讲究绘画者思想与个性变化,讲究笔墨意蕴,他们在粉彩基础上尝试将中国画浅绛彩的绘画技艺运用到瓷板画上进行绘画创作,创立了瓷上浅绛彩以“以瓷代纸,以画入瓷”的纯绘画性表现形式的瓷画艺术,首开景德镇瓷上绘画艺术性表现的先河。从而形成独特鲜明的瓷板画绘画艺术。

清朝末年,烧瓷技术又得到改进,能烧制出较大面积的瓷板,有的长达100厘米,绘画效果如同纸娟上作画一样,四块成套,八块成堂,此后瓷板画便成了社会有识之士与富裕人家之中的悬挂之物与争相收藏的陶瓷艺术品。随着瓷板的制作烧成工艺不断成熟完善,瓷板开始逐渐独立于陶瓷其它器型之外,成为一种独特的瓷画艺术表现形式。清代瓷板画绘画表现形式比明代更为丰富,从文献和现存实物资料来看,出现青花、浅绛彩、五彩绘画性表现并驾齐驱的局面。

3、民国时期的瓷板画 瓷板画在民国时期尤为盛行,深受社会各界与收藏者的喜爱,达官贵人、平民百姓以瓷板画相互赠送或装饰住宅成为一种时尚。这一时期,新粉彩瓷画艺术家在浅绛彩瓷画家之后改良创新了新粉彩瓷画,又一次把陶瓷的装饰艺术向陶瓷绘画艺术性发展推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景德镇瓷画家纷纷自设画室或通过瓷庄红店接受瓷板画订货,按瓷板画面、内容不同收费,有些按照客商要求做成四块或八块,由不同内容的画面配成一套。艺人相互配画成套,以满足藏家需要,其中以“珠山八友”配画成套瓷画作品最受欢迎。

除了“珠山八友”外,还有一些陶瓷艺人,他们之中有不少人的绘瓷技艺不在“珠山八友”之下,很受客商收藏家欢迎。他们的作品以粉彩瓷板画为主,画面多种多样,山水、花鸟、人物、虫草无所不精,极大地丰富了瓷板画的绘画艺术,为瓷板画的发展拓展了极大的空间。由于文人画家的身份修养及娴熟的绘画技法与艺术水平,他们创立的新粉彩瓷画,很快在景德镇瓷艺界取得了主导地位,这种“以瓷代纸、以画入瓷的瓷画艺术表现形式自清代同治年间诞生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民国瓷板画的繁荣兴盛并达到艺术高峰,成为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4、20世纪前期及当代的瓷板画 新中国成立以后,景德镇陶瓷制作有了较大变化。有名气的艺人都集中在陶瓷美术合作社内工作,技艺上的交流渠道更为通畅,创作了不少带有时代气息的瓷画作品。随着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艺术瓷厂等单位的相继成立,更给艺人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烧窑技术与工艺的变革使瓷板画面积增大,有的尺寸可达100厘米之长,山水画更是气势磅礴,人物画形象逼真,花鸟画多姿多彩,瓷板画创作达到了又一个新境界。时至2 0世纪五六十年代,景德镇的瓷画家在新时代的感召下,深入现实生活,以自然造化为师,融合古今,以饱满的热情,创作了一批主题明确、寓意深刻、讴歌新社会的瓷板画作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概念化、图案化、图说式的传统题材内容去芜存精,从而促成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材质与风格的变化。瓷画家们情真意切,热血沸腾,为花鸟写照,为人物传神,写高山气质,展丽水风情。而今日,瓷板画形式多样,博采众长,不断出新,各种艺术观念与风格并存,乃时代之新面貌。

二、景德镇瓷板画艺术的艺术价值

1、现代瓷板画艺术的人文价值 程金城在《中国陶瓷艺术论》一书中说:“陶瓷是一种最为重要的文化传承的载体。陶瓷以其特殊的方式不断延展着人类前进的足迹,通过一个个的、一代代的陶瓷器物,把人类的智慧和文化意蕴‘固化’并世代相承,这种历史的链条从来没有中断过。”所以,陶瓷文化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形态,悠久的历史使她也承载着深厚悠远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瓷板上主要是以绘画的形式流露出来的。傅抱石就曾说:“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瓷板画是陶瓷艺术绘画表现中最接近于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任何一个从事瓷板画绘画创作的艺术工作者都必须清楚自己担负的历史责任,不是只停留在瓷板画对中国画、油画等其他技法上的借鉴,而是应该从整个民族文化复兴,从传达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角度上出发,使瓷板画艺术创作达到精神上的升华。

2、现代瓷板画艺术的艺术价值 现代瓷板画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新材质、新材料的探索运用,它不仅完成了从实用功能审美到精神文化的审美表现,而且瓷画艺术家的艺术思想抒发使瓷画有了新的艺术内涵,这种民族文化自主创新的瓷画艺术,不仅具有易于保存、永不退色的生命活力、而且还具有绘画性与陶瓷工艺特质。其瓷质、肌理效果、笔法、笔触、艺术形式美是其它任何绘画形式无法达到的。这种创新探索可比肩于中国画与油画,从而把瓷画艺术语言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瓷板画艺术有着蓬勃发展的生命。

瓷板画艺术是一种具有丰富美学内涵的艺术形式。当代陶瓷艺术家不断运用新材料新工艺,与时俱进,创造出诸如《黄山云海》《此曲只应天上有》《夜游赤壁》《锦绣中华》《曲阜三孔》《丝绸之路》等一大批有思想,有主题的纯艺术瓷画作品,当代江西景德镇瓷画其特有的陶瓷材料、陶瓷艺术语言特色既能表达出中国绘画境界意境的特点,又兼备了西方绘画所强调张扬的艺术个性、追求形式美感的表现能力。江西景德镇瓷画要发展,要着力研究提升瓷画在艺术定位、陶瓷材料、陶瓷语言特色、理论教学等方面的独特性,当代瓷画已具备形成独立艺术门类的所有条件,江西瓷画跻身中国主流艺术,将进一步巩固景德镇的世界瓷都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增添一个崭新的门类,意义非凡。

3、现代瓷板画艺术的美学价值 陶瓷有两大部分,一个是陶,另一个是瓷。两者都要经过8 0 0~1 2 0 0℃的高温烘制才能结为一体。瓷的材质白净、自然,其风格“平淡”、“平凡”,不矫饰、不哗宠,天生一副“素肌玉骨之象”,隐隐传达出一种阴柔淡雅的美。陶瓷经过高温烤制以后,密度要比普通陶器高很多,所以其坚硬程度是普通陶器所不能比拟的。陶瓷质地坚硬,颇有一种男性的雄强之势。这样看来,陶瓷中陶与瓷的密不可分似乎还传达出一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哲学意味。那就是既有激扬、蹈厉、雄强、张扬的一面,也有柔韧、含蓄、平和、静穆的一面。另外瓷“类玉”、“类冰”的特质甚至能传达出一种儒学的普世理念。所以,陶瓷文化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形态。瓷板画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思维的拓展与延伸。

三、景德镇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从2 0世纪8 0年代起步,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已经从一个不起眼的角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国家更是出台了诸多有关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文化创意产业将出现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产业集中度将显著提高,市场空间聚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将呈现“簇群化”发展,特别是在2010年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与瓷板画均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后,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对于景德镇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是,景德镇瓷板画作为陶瓷艺术门类中的一种绘画形式,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来看,还需要有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推动。

1、做好瓷画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科学发展规划 近年来,随着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有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但作为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重要门类的瓷板画,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空间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在组织管理上还没有形成统一协作的强有力的管理部门,作为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的远景规划还没有形成。因此,要发展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尽快建立全市性的跨部门、跨行业的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机构,对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统一的规划、组织和指导。成立由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的“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组建“景德镇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景德镇中国瓷画院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等机构,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文化教育学者对涉及景德镇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些重大课题、项目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讨,为相关的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建议。除此之外,还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的远景规划,为瓷板画艺术的发展搭建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2、加强对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与管理服务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有创意的载体来承载。从政府层面上讲,一定要制定比较长远的规划,一任接着一任去实施;从市场运作上来看,要讲求实际,注重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宏观的产业政策引导,使企业成为创意产业的运作主体,从易到难,由简而繁。一是加强对陶瓷艺术家的宣传,建立一批部级乃至世界级的瓷画艺术交流平台、景德镇瓷画研究院,推动陶瓷艺术家追求更高水准的艺术造诣,促进瓷画艺术大发展。二是营造科学有序的陶瓷行业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远景规划。三是还要建立健全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保护是陶瓷文化创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原创性知识产权的承认和保护,也是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的价值。在制定好瓷板画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还应建立独立完整的瓷板画文化实体资源性开发与保护监督体系,包括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规划系统监督、社会公众与媒体监督、经济手段监督和制约。四是着力培育一个政府主导、依法依规、健康有序的陶瓷艺术品交易市场,建立瓷板画艺人诚信档案。引导业主合法经营、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着力培养景德镇本土瓷板画中介机构,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增强竞争优势。

3、做好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工作 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在创意。景德镇从事瓷板画艺术创作的人很多,但是其中高端创意人才缺少,更没有专门的瓷板画高端管理和营销人员。但是如何利用好现有的人才呢?在这方面,一要创新人才政策,引入全面的创意产业相关的培训,特别在高端人才短缺不能短期解决的情况下,观念的更新往往带来创意的萌生,而不是仅仅将传统产业变换一个名字;引入高端创意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用项目吸引人,用景德镇这个品牌吸引人;完善基础设施平台,特别是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完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使用、激励和引进机制。

4、实施瓷板画文化创意品牌的大市场格局 实施瓷板画品牌经营战略,挖掘、提升并进一步发挥瓷板画品牌价值。特别是在做好瓷板画艺术中国驰名商标、江西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的注册申报工作。积极培育瓷板画名牌产品,加大瓷板画品牌企业和艺术家的奖励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品牌授权使用认证体系,加强景德镇瓷板画知识产权保护。扩大“景德镇”牌知名商标,增强品牌效应。加强质量管理,提升品牌价值,并同其它陶瓷艺术门类一起建立起瓷画艺术大繁荣大市场的格局。

参考文献:

[1]王燕.瓷板上的画韵――南昌瓷板画.钱贵成编.赣鄱遗风续编[C].南昌:百花洲出版社,2008

[ 2 ]艾亚玮,刘爱华,张成玉.文化生态的迁变与瓷板画艺术发展路径探究――以南昌瓷板画为例.装饰[J].2010. Vol.206(6):116-117

[3]子墨.绚素兼备德艺双馨――冯杰先生瓷板画艺术导读.瓷苑画风[J]

[4]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传统制瓷工艺篇(7)

瓷板画发轫于唐代,最初是以墓志的形式出现的,如曾出土有唐代越窑青瓷墓志瓷板。但在漫长的古代制瓷史中,瓷板的发展极为缓慢,这是因为,在古代制瓷技术下,瓷板的烧制是很困难的事,而在中国传统“经世致用”造物观的影响下,瓷板的实用功能很弱,以致无论官窑还是民窑均不愿意烧制。至明代中晚期时,瓷板的烧制数量有所增加,这主要得益于各类明式家具的兴起。明代中晚期是家具制作的顶峰期,特别是江南士人出于追求生活质量的需要而大量制作家具并热衷于对家具进行装饰,而瓷板成为镶嵌于屏风、床、桌等各类家具中的装饰物,这就使得瓷板的制作量有所增加并由墓志而进入家居生活当中。明代瓷板以青花瓷板为最多,也有五彩、斗彩及色釉等其他形式,瓷板画即从此期兴起,并且,瓷板画从家具逐渐步入建筑物,在一些建筑物中亦出现一些瓷板画装饰。清代时,无论是家具还是建筑物中的瓷板画均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清末时,在一批文人的倡导下,完全脱离依附体的纯瓷板画形式大量出现,并达到极为兴盛的程度。清末时期,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瓷画名家为首的新一代瓷画家,以浅绛彩装饰为主,创作了大量瓷板画,其以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纯文人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引起达官贵人与士人阶层的热捧。民国初年后,浅绛彩瓷板画陷入衰败以致销声匿迹,而新粉彩瓷板画则崛起。新粉彩瓷画家秉承清末文人传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瓷板画精品力作,其名家众多,最著名的当属“珠山八友”,瓷板画成为当时引领瓷艺潮流的主流产品,也使陶瓷艺术进入纯艺术的殿堂。当代瓷板画在“珠山八友”等瓷板画名家前辈已取得的卓越成就上继续壮大发展,方兴未艾。当代瓷板画风格非常多样,既有传统形式者,亦见大量创新力作,早已突破旧式文人瓷板画壁垒而形成多元发展格局。

2.当代瓷板画艺术风格解析

当代瓷板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呈现出风格流派日益多样化发展的特色。首先,传统瓷板画仍占据主流地位。民国时期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名家树立了文人瓷板画典范,成为后世竞相效仿的楷模。“珠山八友”等名家之后辈传人在当代从事瓷板画创作者仍为数众多,出类拔萃者不乏其人,如王锡良、汪桂英、刘雨岑、王怀俊等等。这批以继承传统风格为特色的名家在当代背景下形成新文人瓷板画,在继承基础上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影响巨大,仿效者甚众,形成蔚为壮观的新文人瓷板画创作群体,仍以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外在形式结合当代审美趣味进行创作,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其次,在当代瓷板画创作中,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风格在近几年呈快速发展的趋势,这得益于一大批高校陶瓷艺术专业学生进入瓷板画创作市场。这批瓷板画创作者以中青年高校毕业生为主体,接受了系统的现代美术教育与训练,但并没有因此而抛弃传统,而是互相取舍,尽量扬长避短,将传统与现代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有机组合,形成既具传统艺术意韵,又具当代审美倾向的作品。这类风格正日益取代传统风格而有占据主流之趋势,不少新文人画派瓷板画家亦尝试其中,创作了不少具有现代综合装饰特色的优秀瓷板画,转型趋势日渐显著。最后,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即有一批高校生受西方现代陶艺的影响,高举突破创新大旗,以激进的方式反传统陶艺,形成中国首批现代陶艺派瓷板画家,其广泛吸收纯西方式的现代派或后现代派表现手法进行创作。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由极不成熟逐渐趋向于理智与成熟,多数现代陶艺派经过理智思索,已改变了纯西方式表现手法,而大量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转变为现代与传统流派。

3.当代瓷板画的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