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统体育课堂

传统体育课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0 14:36:01

传统体育课堂

传统体育课堂篇(1)

 

而学校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应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由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课堂进行教学活动是当代云南学校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亮点。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往往都是从学校教育着手。学校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应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现已在实践检验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多具有教育性、健身性、娱乐性、休闲性以及技术简单易学等特征,符合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教学实施与开展,能够缓解由于教育经费短缺,体育器材、场地贫乏等问题,丰富了课堂教学,促进各个民族之间交流,并且符合国家地方课程的实际以及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由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课堂进行教学活动是当代学校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

 

1 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区域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状态将成为区域体育全面协调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性评价指标,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云南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全省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的事实。

 

因此,探索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主要研究的课题,就当前学校教育发展以及区域现存体育资源的现状来看,学校体育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云南拥有数量庞大的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一大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涵深厚以及具有较强健身娱乐功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与现代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体育兴趣的同样功效,可在学校教育中适度设置进行教学传承活动,与现代体育内容有机结合及互动发展模式, 有利于拓展与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弥补学校特别是农村或偏远学校体育教育条件不足的现状。

 

就此而言,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互动,除了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及其形式,使其课堂教学更富有内涵性,促进学校特色体育课堂的构设,为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的实施创造更多有利因素。

 

部分学校就此作出了尝试并收到了意想不想的效果。例如玉溪师范学院每年一届的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竹竿舞比赛,竞赛活动是在学校学工部组织下进行,以学校各二级学院为单位报名参加,裁判组对竞赛队的表演内容设计、表演技巧等进行综合评价,对获奖队进行奖励。

 

对于多年一直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笔者来说,有幸在校园感受、观赏整个激动人心的少数民族竹竿舞表演,实属感慨万端。从整个竞赛活动可以看出,表演各单位非常重视该活动,所有参赛队都在竞赛前一个多月就开始构思、设计和排练。竞赛活动现场充满生机与活力,异常精彩和悦目,在约二千多师生观众热烈的掌声下完满结束了活动。可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教育活动相结合,丰富了学校教学内容,满足了现代学生了解、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的要求,一定程度解决好区域学校发展相对滞后与教学改革全面发展的矛盾,对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也是众多学校教育发展所应承担的新任务。

 

2 促进学校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就当前而言,多元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确实对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性,还可能导致文化发生变迁性、流变性和断裂性,同时面临着生存诉求和身份认同的危机。但是,文化的多元性使人们能够拓宽视野,进一步了解、认识和吸收各国、各民族的特色及精髓文化,并将之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促进全球范围内各民族的和谐相处与共同进步。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应该承担起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和生成新文化的任务,也必须对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做出回应。也就是说,当代学校文化不应该是一元性的,而应该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性等特点。因此,学校多元文化教育方向要呈现不分族群、血缘、语言、习惯和地域,尊重各个族群的文化差异,认可各族群文化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并结合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共识,为构建校园多元文化和谐交融式发展战略创造条件及实现路径,以满足学校多元文化发展以及学生获取多元文化信息要求的需要。

 

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多元文化的发展应关注乡土知识,关注地方现存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要反映地方文化特色,尊重和传承当地优秀文化传统,保证乡土文化占有一定的比例,使学校教育能够成为乡土传统文化展示的平台。笔者认为,学校只有在保证本民族文化或本区域性文化核心延续的前提下,才可以无顾虑地吸收融合外来有益的文化,从而实现学校文化教育的多元化。

 

在云南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体育、竞技和游艺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学校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适时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中予以研究、保护的良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的传承,一方面承担了本乡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责任,使区域学生领略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功能价值,也认识到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珍贵性,传递保护、传承、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使目前仍然处于非主流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不至于在主流文化全面发展的大潮中遗失或停滞。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让各种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共生,

 

让现代学校呈现出多元、开放和自由的状态,为创设和谐多元文化服务,促进学校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满足学校各个行为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但是,学校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信息时,要保持严密的、全面的和自我反省的思维方式,对相关文化进行甄别,以保证其选择的各种文化信息具有优质性、实用性和传承性等特征,使学校多元文化富有新的生机和活力,也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学校教育改革、教学创新的巨大资源库,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为学校教育成效的取得提供丰厚的沃土。 3 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

 

学校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基地,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现已在实践检验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往往都是从学校教育着手。首先,学校有一大批非常固定的受教育群体—学生,这个群体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必然要求其肩负着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使命,也就是说他们终究是最重要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纽带群体。

 

其次,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会按相关要求制定相对充分的教学时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这就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创造了较为充足的时间条件,能够弥补学生放学后忙于课后作业而无暇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不足。再次,学校体育教师往往是接受了专门的体育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并具有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经过学习和培训活动后普遍具备了“传授者”的条件和优势。第四,学校一般情况下都配置有供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所需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的开展、传播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实践经验也进一步表明,学校教育是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由于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特殊性和作用下,文化才得以保存、积淀,才得以弘扬、创造和发展。

 

就此而言,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新任务。鉴此,云南不少学校尝试性的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课程资源的模式融入到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中来,让广大学生在健身娱乐中接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都是有益的,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内容,满足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形成了教育的区域特色的同时也弘扬、传播了少数民族文化,对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见,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对现代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学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契机,是解决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的关键。但是,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进行教学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传承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和完善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在后期工作中需继续加强、继续努力和继续深化的地方。

传统体育课堂篇(2)

[关键词] 羌族 传统体育活动 高校课堂 可行性分析

一、前言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羌族仍保留着不少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有推杆、骑射、羌族锅庄、摔跤、秋千、耍龙灯、抱蛋、拳下翻身、甩皮封、爬天杆、拍球、掰手劲、刁鸡、丢窝窝、逗瓜、吆牛牛、扭棍子、五马跑四角、踢毽、梭杠、打窝、开当铺、跳船、翻杠子等。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学体系,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时展的呼唤,是人类生存与健康发展的呼唤,是高校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需要。

二、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进入高校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1.学生对羌族体育项目的接受程度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出64.2%学生是喜爱羌族体育运动的,学生不单是体育运动的学习者、接受者,而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要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依据,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等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主动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课程中的合理性、确定性和局限性,让学生主动完成并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提高体育运动的能力,为将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而打下基础。因此,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进入高校课堂是符合学生兴趣和发展的需要的。在教学中,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因此,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要从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要从学生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教师的视角和学生的视角是不一样的,要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以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化”的课程资源。这样学生才感到亲切,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使开发出来的课程长时间的、有秩序的发展下去,成为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

2.羌族传统体育活动锻炼价值的调查分析

通过表2的调查,31.3%的认为羌族传统体育活动有较高的锻炼价值,42.1%的认为有锻炼价值。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能把健身和健心有效地融合为一体,对培养终身体育观念,使其掌握一种有用的体育锻炼方法提供了新的选择。羌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的健身、调节身心的特点,非常符合现代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3.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用的调查分析

通过表3的调查,体育教师中认为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进入高校课堂的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用体育文化有积极作用的占74.60%,有作用的占20.30%,一般的占5.10%。体育教师普遍认为学校有传承和发展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历史责任,应将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这一民族性强,健身价值高,易于开展普及的羌族传统体育项目加以开发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的校本课程内容,通过学校的传播和推广,潜移默化使学生了解羌族的体育文化特点,接受民族文化熏陶,充分发挥本民族体育的健身功效和教育价值。把羌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学校体育课程当中,还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且羌族传统体育得到系统传承与进一步的规范发展。

4.社会文化价值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表4的调查,有40.2%的教师认为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进入高校课堂有较高社会文化价值,33.4%的体育教师认为有一定社会文化价值,24.7%的体育教师认为一般。这说明绝大多数的教师还是认为开课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

5.羌族体育活动教学中的安全性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表5的调查,32.7%的教师认为羌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一项安全的运动项目,40.3%的教师认为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运动比较安全,2.9%的教师认为羌族传统体育活动有一定的危险性。通过调查,参加过羌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很少发生运动损伤。

6.发展前景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将羌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课程加以利用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其发展前景是开展好是羌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基础。教师对羌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学校中发展前景的认识将决定他们利用羌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调查表明35.2%的体育教师对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进入高校的发展前景很乐观,37.4%的体育教师认为比较乐观。因此,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进入高校课堂非常可行,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三、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建议对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进入高校课堂的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为深化课程内容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调查数据。

羌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是历史悠久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建议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引入高校课堂。

高校应重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粗取精,大胆尝试改革,使更多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系统、规范的进入高校体育之中,为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建议组织专家进行羌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目标设置、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为羌族传统体育活动早日进入高校课堂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兴亮,刘锐,卢永雪.羌族传统体育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0).

传统体育课堂篇(3)

【关键词】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小学体育课堂

河池地区有壮、汉、瑶、仫佬、毛南、侗、苗和水族等8个世居民族,有5个民族自治县,11个民族乡,总人口约为40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320万人,占总人口的83.67%,地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体育教学投入相对不足。

一、河池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河池地区共有中小学1700多所,体育场地器材配备达标校数为500多所,教学场地器材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平衡。虽然河池市近几年不断地加大对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对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经费投入较少,严重制约着体育教育的发展。调查表明,河池地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以传统竞技项目为主的学校占52.7%,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校占12.5%,有34.8%的学校体育课教学是以游戏和自由活动为主,主要原因是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或场地器材不足,有的农村小学未开设体育课程。由于长期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一直是以竞技体育项目或是自由活动为主,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河池地区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但是从调查统计来看,35.3%的教师未能选用任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有64.7%的体育教师都不同程度的选用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大多集中在以板鞋竞技、投绣球的个别项目上,并且以游戏课的形式为主或课间休息时间,可以说是调剂为主,未能深度开发,总体来说是引入的项目太少,地方特色不明显,未能显示出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课程应有的特色优势。

二、河池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必要性

缩小差距,促进河池地区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河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如果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我们可以根据体育教学内容“一标多项”的特定,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实现体育课的目标,从而解决体育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困难。

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超越狭义的单纯的体育内容,让体育富有趣味,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健康的目标,使其在锻炼中感悟快乐,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知识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提高教师的能力,推动河池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进行体育项目资源开发能够促进河池地区体育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河池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学都是从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到具体的教学过程,所指定和进行的都是一味的现代竞技体育内容,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中体育就是田径、武术、体操、足、篮、排等,在河池地区很难完成教学内容,使体育课教学基本处于迷惘状态,即使有一部分学校能进行正常的教学,但是竞技体育学习难度大、内容枯燥无味,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体能的提高。若在河池地区中小学开展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民间民族体育项目,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深挖和拓展进行教学,即可克服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困难,也可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继承和发扬河池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三、河池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可行性

1、“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开发提供了保障。新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领域和水平做了具体要求,并明确指出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内容、结构、方法・・・使各地区、学校及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课程教材的选择有了更大的自。因此,河池地区各中小学可结合学校的实际和体育教学的特点、优势,充分挖掘地域的、民族的体育项目资源,从中选出深受学生喜爱的、具有健身性和文化性、切实可行的课程内容,创造性地实现课程目标。

2、河池地区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其特有的体育传统(见表),这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源于民族生产,淳朴自然,贴近生活,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果我们再不去继承和传播本民族传统的体育,大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会流失。如果在本地中小学大量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部分学校场地和器材的不足,对改变学校体育的落后状况意义深远,而且对开发、保护、利用和继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3、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中小学的优势分析。大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本技术、规则和场地设备要求比较简单,容易开展,在河池地区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场地器材都有限的困难面前,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其自身特点,可以在本地蓬勃发展,可谓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民族传统体育在这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十分熟悉,由于有群众基础为保障,易于在本地区中小学顺利开展。

传统体育课堂篇(4)

我认为,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进行传统武术的教育。其理由如下:

1.传统武术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在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构建新型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也闻名于世。中华民族也因为传统武术文化闻名世界。特别是八十年代电影《少林寺》开播,更是把中华武术的名声扉声海内外。

但是,在现在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说基本不重视传统武术的教学,普遍的学校,尤其是南方学校,由于本来就受尚文文化的影响,在体育课堂教学基本不进行传统武术的教学。所以,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南方的,对武术基本毫无所知,他们对武术的了解,仅限于武侠小说、武侠电影电视剧之中,仅存在大脑的神话色彩的想象之中。

另一方面,我们中华民族封闭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我们国家流派众多的民族民间武术,也因为遵从家族因袭相传的旧习,有许多因为家族的变迁,就都相继失传了。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的中学体育教学进行传统武术的教学与训练,让这份民族文化的瑰宝得到传承下去,使我们国家的民族传统武术得以传承很有必要。其理由可以有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2.传统武术也应该是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重要项目之一

在我们国家当今的中学教育中,是相当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工作,许多部门和许多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物力和人力来实施这项工作。而且,各个地方和各个学校,凡是开展了这项活动的学校,也基本上都搞得卓有成效,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成绩。其实,民族文化是个范畴相当广泛的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是相当的多。就我市目前所做的苗族花鼓、苗族刺绣、苗歌对唱及一些游戏、纯娱乐性的项目,毫无疑问,都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实,传统武术纳入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应该可以把之作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重要课程之一。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传统武术教育也是很有必要。

3.传统武术对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的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突出,这种情况亟待改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2年所做的《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显示:“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有明显下降趋势,肺功能持续降低,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并且还说“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而改变这种状况,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水平,进行传统武术的教学便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1)武术运动特别是传统的民族武术运动,具有很好的健身功效,用来青少年学生身上,其效果更为显著。有关研究表明,我们国家的传统武术的确有强身健体的特殊功效,是人们增强体质提升健康水平的一种好手段。我们的传统武术讲究刚柔并济,松静安舒,周身协调,通畅气血,阴阳平衡,以意领行,导引经络,气贯全身,身形合一,它把握人体状态的能力,有助于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状态的调整具有奇效。武术运动的练习讲究呼吸的频率和深浅,对调节呼吸,保护内脏,调整心脏,代谢功能的提高,武术都有明显的功效。

(2)传统武术运动与其它的体育运动相比,对的健身方面有许多优势。传统的武术运动的特点决定了武术在健身方面具有其他运动项目所没有的优势:①全面的锻炼:武术动作有相当明显的特点,如刚柔并济,快慢结合,连贯如一,能够对人体的各个部分都得到全面的锻炼与调节,从而促进其机能的增强。②内外兼顾:武术在锻炼的时候,肌肉在活动的时候,还需要呼吸来配合,这能促进心肺的机能活动。而且还要做好呼吸运动和隔膜运动来促进心肺机能活动。另外由于每一个动作都加以引导,使人精神集中,使中枢神经能更好的调节。这种锻炼方法,除了有一般运动对肌肉的好处外,还吸收了调息的好处,所以有内外坚固的好处。这些也是任何非传统武术运动所不具有的。

4.进行传统武术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为了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而传统武术教育,则应该就是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在,中学的体育课程标准和中学体育课本里,已经编有传统武术的教材。这都也说明了,在中学里进行传统武术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中学体育课中,必须切实实施和重视进行传统武术的教育。

而且从青少年学生自身来看,他们也普遍热爱传统武术,他们普遍都很有兴趣和需要学习传统武术。早在八十年代,我国第一部电影武术片《少林寺》的开播曾经引起轰动,这主要不是演员的演技好,而主要是向公众展示了传统武术的神秘面沙,满足了公众们特别是打心眼里热爱武术的青少年学生们对传统武术的渴望。

总之,我认为在中学体育课堂中,很有必要进行传统武术的教学,并且认真扎实地进行武术训练,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或多或少学习和掌握一些传统武术项目。

二、在中学体育课堂中实施武术教学所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当然,在中学体育课堂中实施武术教学也存在的许多困难,比如师资问题、教材问题、场地问题、器材问题等等,是相当规模的多,而且困难也是相当的大。不过,我认为,只要有一分切实重视这项工作的心思,这一切也是可以灵活机动地加以解决的。

一是武术师资的缺乏问题。在中学校里,特别是在我们南方的学校,由于普遍重文不重武,懂得和掌握武术的人是非常的少,普遍的学校里都没有现在的武术教师,有的却又非常的少。所以,要在中学体育课是进行传统武术教育,首先面临的是缺乏武术教师的问题。但这在目前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从全国的师范院校,从全国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和武术专业队中选拔;也可以从民间武士中选拔优秀人才,这样就能补充教师问题。

二是缺乏武术教材的问题。在中学体育课中,传统武术的教材特别的少,甚至于没有。进行传统武术教育,首先面临武术教材缺乏的问题。这也不是什么难事。第一,武术教材没有必要让每个学生人手一册,第二可以从网上下载,也可能借助行程教育通过资源共享去解决。现在网络非常发达,网上的武术教材为数众多,完全可以满足中学体育中传统武术教育的需要。

传统体育课堂篇(5)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挑战;机遇

本文拟从一名中职德育教师的角度,就自媒体时代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所遭遇到的挑战、面临的机遇以及如何化“危”为“机”,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有关专家。

一、“自媒体”及“自媒体时代”的概念界定

关于“自媒体”和“自媒体时代”的准确含义,国内外学者的看法并不完全统一。所谓的“自媒体”是指普通民众利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新技术,依托博客、微博客、网络社区、论坛、BBS、QQ、智能手机等载体,带有平民性,草根性、自主性、互播性等特点的新型媒体,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相比,也被称为“新媒体”。所谓的自媒体时代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依托博客、微博客、智能手机等新媒体,人人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同时人人又成为新闻的接受者和消费者,人人掌握着话语权的时代。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垄断,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的理念和路径,在客观上提高了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话语权,正全方位地改变着社会生态。

二、自媒体时代中职德育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

1.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信息的传播模式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是知识信息的控制者、传播者,学生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向的不平等的线性传播关系,教师主宰着教学话语权。但在自媒体时代,教学双方的边界不再泾渭分明,教师和学生在信息传播媒体意义上已经没有根本差别。任何学生都是教师,任何教师也都是学生,教师和学生的唯一区别就是教学组织关系中的角色分配不同而已。就教学话语权而言,教师已经不再享有绝对的垄断优势。这也许是许多德育课教师出现不适反应的最根本原因。

2.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中职德育课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成倍增加

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特点,教学的预设受到了极大挑战。为了赢得课堂上的话语优势,发挥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德育课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除了传统的把握教材,开发课件,准备练习等工作外,教师要花大量时间上网浏览最新的社会热点信息,登陆微博、微信去捕捉最新的舆论焦点,并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加工,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而这在传统的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是不多见的。

3.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中职德育课堂管控难度加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中的手机也实现了与时俱进。随着苹果手机在社会中的热捧,学生中的“果粉”数量也在急剧膨胀。在此情境下,如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遭遇一样,中职德育课“教师”作为德育信息传播的“媒体”也要与QQ、微博、微信以及智能手机本身等新媒体对信息的“受众”——“学生”进行有效的争抢,给课堂管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三、自媒体时代给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带来的机遇

1.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迫使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更接“地气”,这为改变传统德育课的刻板印象赢得了契机

早在2009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就曾发文强调,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为了增强课堂吸引力,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中职德育课教师必须更加主动地关注实际,关注生活,关注中职生的实际,唯有此,方能在课堂上真正和学生产生共鸣,形成互动,也唯有此才能真正守住“教师”的角色本位,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中职学生对德育课“假大空”的刻板印象,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新媒体的普及,部分修复了中职学生经验之塔上的缺陷,为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展开提供了基础

在新媒体背景下,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薄弱这一缺陷得到了较大改善。过去尽管社会热点层出不穷,但受制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审查制度和传播时效滞后等影响,很难引起中职学生的关注。但在自媒体时代,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可以近乎以秒计,并以微博、微信等自由活泼的形式而迅速扩散,这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媒体正襟危坐,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面孔,受到了学生的追捧,这在客观上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此同时,新媒体的普及,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并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渐渐形成了一种良性机制。

3.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创新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开辟了广阔天地

传统中职德育课之所以长期被各方所诟病,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空洞,说教色彩浓重,教学长期流于形式。加之中职德育课缺少像高考那样的刚性约束力,课堂教学的实效始终无法令人乐观。但在自媒体时代下,新媒体的深度普及,不仅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源头活水,而且也为教师的课堂创新提供了条件。

四、自媒体时代下,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化“危”为“机”的路径

1.加大学习力度,使学习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生活方式

在新时期,新词语、新知识、新观点层出不穷,新的社会热点应接不暇,教师必须养成每天学习,处处留心的好习惯,对社会舆情保持较高的职业敏感性,杜绝“闻所未闻”的情况发生。更为重要的是,德育课教师不能止步于“有所知”的层面。要掌控课堂话语权,发挥在学生舆论中的引导力,教师还必须对社会舆论焦点“有所思”,这也是体现教师价值无法取代的根本所在。中职学生虽然也对社会热点有所耳闻,但始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虽知而不能言”的问题。加之,中职学生年龄尚轻,涉世未深,对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上的信息缺乏甄别能力,很容易被不良信息误导,急需教师的及时介入。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在教师的影响和感召下,渐渐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从而实现了师生成长的良性互动。

2.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创新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选取契合教学需要的社会热点事件,做到从一开始就引燃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比如,在准备学习社会公德的有关知识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列举自己所熟知的“最美中国人”的事迹,并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教学的话题,从而在师生的对话中完成新课导入,避免了过去“我讲你听”式的单一形式。在新知新授环节,所设问题,所举案例,也应使学生既能有所知,又能有所言,教学始终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3.不断增强课堂吸引力,提升课堂管控的软实力

传统体育课堂篇(6)

关键词:新课堂话语权构建

一、学生话语权的内洒

话语是主体表达自身思想、情感、态度的主要的方式,它代表着一种权力。后现代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他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福柯称这种权利为话语权。实际上,语言的权力并不是来源于话语符号系统本身,符号系统自产生以来,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思想的工具。话语中权力的获得更多的是说话者社会权力和地位在话语符号系统中的折射和反映。

学生的话语权是指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所具有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见解的权利。它不仅包含学生在课堂教学行为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等交往活动主动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的权利,还包括以书面成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中学生思想、见解表达的权利。学生的话语权是通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获得而确立的、它是学生作为“人”所本应具有的权利,可是由于教育的某种“异化力量”,学生的话语权屡遭缺失。

二、传统课堂中学生话语权的缺失

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教育对象的教学,它片面地强调教师、教材、书本等外在于学生因素的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最终指向—学生内在的价值取向。它“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的缺陷。”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学生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客体,处于边缘状态,教师则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宰。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控制—被控制”的关系。随着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丧失,其在课堂中的话语权自然也得不到保障,整个教学活动成了教师的“独白”和“一言堂”。探究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可以得出如下几点:

一是我国传统社会伦理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是“人伦”社会,儒家道德传统“明人伦”思想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古代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同列,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尊师”的传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尊师的传统提高了我国古代教师的社会地位,然而在教学活动中却异化为“畏师”。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一开始就带有伦理等级关系。

二是教师在教学活动殊的身份和地位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往往是国家和社会的代言人,承担着传承社会文化、传达社会意志的责任。他的一切育活动实际上都屈从于权威话语(社会权力机构对教育的规定和要求)和理性话语(专家学者对文化教育的解释和说明)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学生的那些不符合权威规范的想法和主张自然是被认为是错误的加以否定。另一方面是传统观念上对教师认识的影响。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早在《师说》一文中就指出教师只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正是教师这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教师才能“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则处于相对“无知”的地位。这种基于知识传授的教学观,教师注定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话语主宰者。

三、新课堂呼咦新的学生话语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客观上要求一种全新的课堂作为支撑。在新课堂里,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者”和“引路人”,学生从传统课堂的边缘者真正的进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生命主体性价值得到重视和张扬。正如巴赫金所说:“我以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方式参与存在,我在唯一的存在中占据着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他人无法进人的位置。”由于新课堂充分赋予了学生主体地位,客观上要求构建一种新的学生话语权。这种新的学生话语权能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力和能动性,是学生生命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能动的表现,是一种基于学生生命主体性要求的话语权。具体有以下特征:

1生命性。话语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是鲜活生命个体的直观表达。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参与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抽象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主体生命间的交流和体验的活动。以往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把富有生命丰富性的师生交往活动片面化地抽象为知识的传授,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异化”现象。新课堂要求把儿童从抽象的“知识的存储器”还原为具体实在的充满生命情感和活力的人。学生在课堂中作为生命个体是真实完整的存在,学生课堂话语的表达是其完整生命的内在需要。因此,应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那种片面地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术语性话语”,而应像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那样,回归学生的生活话语,还学生话语的生命完整性,这样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主体性。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获得是其话语权获得的保障,而学生话语权的获得又进一步地巩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黑格尔认为主体性是指“具有坚强的主体性的自由自在的(尽管只是形式地)个性。”它表现在自由、自主和创造性三个方面。其中自由是基础,自主是表现,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追求。所谓自由的话语是指学生在课堂中能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受约束;自主的话语是指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的表达,而不是替别人或权威说话。创造性的话语是基于前面二者之上的更高的层次。它要求学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想别人之未想,说别人之未说,是学生主体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四、新课堂学生话语权的构建

新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获得为学生话语权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也提出了必要性。新的学生话语权是基于学生生命主体性的话语权。为此,我们应分别从教师、学生和课堂三方面去重新建构。

1教师话语观的转变和话语霸权的解构。

(1)教师话语观的转变。教师话语观的转变有赖于教师对自我在课堂中角色的重新认识。教师应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成多元的课堂活动者角色,课堂角色的多元化要求教师也应有多元的话语观,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好教师的学科性话语、教育性话语及生活性话语间的关系。以往的课堂教学单纯地强调学科知识获得的重要性,而无视教学的教育性和生活性。课堂中充斥着的是学科性话语生硬的气氛,而缺少人类精神话语的融合与沟通。新的课堂教学应使三者结合起来,使知识在充满人类生命激情的教学中得以传授和学习。二是从学生方面来看,正确处理学生话语的多样性问题。学生话语按其性质可分为显性话语和隐性话语;按其智力活动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理论分析型话语和实践操作型话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话语特点,用不同的话语方式去处理不同的话语。就像契斯佳科夫所说:“每个有才能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因此不必把风格教给他们,而只须正确地,即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就是了。”

(2)教师话语霸权的解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民主的提高及学生地位的获得,教师话语霸权的解构成为必然。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从单向传输到双向互动。传统的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是教师“独白式”的单向传输信息的模式,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另一端只是知识的容器,师生的双向的教学活动被割裂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认为知识是由学生积极建构而成的。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知识只能是外在于学生灵魂.的附着物。因此,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和沟通。二是从权威灌输到民主对话。对话是课堂教学活动借以开展的方式,孔子主张“启发诱导”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对话教学的典型。现代教师应从传统课堂的知识—权利的中心地位走下来,与学生展开积极的民主的对话,共同探究和建构知识。

2.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和课堂话语的表达。

(1)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提升。重塑学生的话语权,主要是寻求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的提升。然而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客观授予并不能充分保障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提升。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围绕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发性动机和原动力。因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材的选编,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都应从学生的兴趣人手。二是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差异,只有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特点进行教学,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需求,才能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围绕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开展教学活动。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主张教育应“关于生活”、“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只有是“关于生活”的教育,才是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教育。只有“依据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只有“为了生活”的教育,才是学生真正所寻求的教育。

(2)话语权的表达。学生主体地位的获得和主体意识的提升,必然诉诸于课堂话语权的表达。学生课堂话语的表达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课堂话语的假性赋予和表达。学生课堂话语应是作为完整生命内部需求的表达,而在现实有些课堂中,学生言语的表达是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去进行的。“这种对话从根本上说绝非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它不过是中世纪宗教性教学中所运用的问答教学罢了。”二是防止从教师的“一言堂”演变为学生的“一言堂”。学生虽然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而存在,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条件的限制,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课堂引导,学生将会在其学习活动中迷失方向、无所适从。

传统体育课堂篇(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7-0148-03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Environment's Influence on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 A Case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ZHOU Yu-ping1, DU Ming-e2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2.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Abstract: In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 normal cours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modern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factors were compared. Based on two kinds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comparison,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modern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the teaching effect. Illustrates the different teaching environment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eaching effect Affirm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modern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out the faults of the modern teach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environment;the classroom;the teaching effect

1 概述

教育技术是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视听教学、程序教学以及系统化设计教学等基础上发展并逐渐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教育科学中的分支科学,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1]。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的总称。从实践应用来说,教育技术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2]。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发表了教育技术定义(AECT’94定义),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的理论和实践。2005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经过充分讨论后发表了新的定义(AECT’05定义),定义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随着教育理论、实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运而生。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在本质上属于同一个概念。目前人们逐渐习惯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概念,这使得教育技术有了更加强烈的现代化、信息化色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学环境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2 教学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环境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不容忽视的。教学环境有物理层面上的,也有心理层面上的。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不同的教学环境往往会将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既包括硬件环境,也包含软件环境,还包括人力资源环境。教学环境贯穿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教学过程的始终,深刻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智力因素[3]。

《现代教育技术》是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所学生所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其目的是培养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增师范生的职业技能,为培养和造就能适应未砩缁峋济发展需要的、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不言而喻,《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对于高师院校的学生来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该课的“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从事师范教育的工作者所密切关注话题,然而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课环境的关注往往易被忽视。其实,《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环境对于当今的师范人才培养来说,起到的作用是相当大的,教学离不开“教”、“学”二字,无论是“教”还是“学”都离不开教学环境。

3 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与现代课堂教学环境

我们处在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年代,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一直在经受着各种考验,现代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已成了今天课堂教学的首选,两者各有利弊,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教学环境,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本身内涵,将传统教学环境与现代化教学环境较好的融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1传统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角,老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课堂教学环境以黑板、粉笔、教材、简单教具为主,构成了教学资源的主要部分。单一的教学环境构成了单调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显然不相符合的。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无法突显反被压抑。

但这种传统式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不是就一无是处而应完全摒弃掉呢?从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并不是这样的,在有些课程或知识的传授方面,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依然可以采用,甚至这种环境的下取得的教学效果可能还更佳。如:在高等数学的公式推导、推理方面,程序设计过程中的程序分析等。

3.2现代课堂教学环境

以海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环境看,分为两种:一种是多媒体教室环境,另一种是多媒体实验室环境。多媒体教室提供有教师上课用的电脑、大屏幕投影、音响设备等硬件环境,还有教师上课所需电子教学资料及课程所需的软件等环境。多媒体实验室除包括以上资源外,还为每位上课的同学配有一台电脑,教师机还安装有广播软件。同学们不用担心座位离讲台远的问题,在自己的电脑上就能清楚显示出老师的讲课内容。学生还可以随堂练习所学知识,利用电脑上网搜索资料、与老师在线交流等。显而易见,现代课堂教学环境比传统课堂教学环境要丰富些。然而这些丰富的资源有时也会给学生带来一些极大的诱惑,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3.3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与现代课堂教学环境主要因素对比

传统课堂教学环境虽然缺少了很多现代化的成分,但有时也能显出它固有的优势。与其相比,现代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势则很突出,从下面表1中给出的教学过程表现形式来着,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与现代课堂教学环境的不同。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现代课堂教学环境比传统课堂教学环境要好很多,但它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教学环境,对于有些教师和学生,若不能正确、充分利用它,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是资源的浪费,效果可能恰恰相反。传统课堂教学环境有它的劣势,但同时也有它的优点,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不用。只要在恰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环境,都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课程教学效果

为了说明最终的教学效果,我们对2009级到2013级五个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来说,大多数学生喜欢现代课堂教学环境。原因很简单,这门课程就是要突出“现代”、“教育”和“技术”这几个字的内涵。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不能充分体现出这些因素。

当然,课堂教学环境除了人们常说的基础硬件设施以外,还包括一些其他因素,如:教师上课的教法、教师讲课的水平、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人格魅力、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别、学生的相互交流、学生的学法,甚至是上课时间的安排(如:有些学生更喜欢晚上上课)等等。

到底什么样的教学环境好,要用事实来说话,用数据来证明的。我们还对2009级到2013级我校的部分专业师范生,采用不同课堂教学环境的班级期末考试成绩做了一个统计,参与统计的学生人数每年级均不少于150人,统计的数据情况如表2所示。

5不同教学环境产生不同教学效果的分析

不同的课堂教学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一点从上面的统计表中已经看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传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偏于理论,对于理论性的内容来说,不可避免会有枯燥感。很多形象化的教学现象无法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而有了现代化的课堂教学环境,这些内容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非常形象的展示出来。内容上会丰富了很多。

2)多媒体技术的魅力会不知不觉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很自然的学到了知识,形象、生动,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教学环境所不法比拟的。

3)现代化课堂教学环境使用的是电脑、多媒体教学环境,给教师提供了更高效率教学的环境,可以每堂课多向学生输送很多信息而学生又不感觉到累,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及的。传统的课堂教学靠的是黑板和粉笔,加上老师的教材和简单的教具。

4)学习资源丰富,网络可提供海量参考资料。学生们通过阅读大量网上资料,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从横向到纵向均得到了拓展。而传统环境在该方面是受限的。

5)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紧密了。现代化的交流环境,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条件,缩短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空间距离,也节省了时间。这一点与传统环境相比,比传统教学环境的时间和空间减少了很多。

6)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现代教学环境在团结协作方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哪怕两位同学距离很远,也可以在线随时交流与协作,而传统的教学环境做不到。

6现代化教学环境的不利因素

现代化教学环境是不是就十全十美,完全可以取代传统教学环境了呢?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的因素。我们看特任何事物都不能用绝对的观点。其实,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也存在一些不足,以下即是几个存在问题的方面。

1)对教师的要求高。使用各种教学设备的能力,如:对多媒体软件的使用能力、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的应答能力、对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对电子教学资源的建设能力等。

2)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网络上资源丰富,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学生要有判断能力,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无用的。要有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

3)要求师生会使用海量的网络资源。网络提供给我们大量资源,利用得好,则事半功倍,利用得不好,则事倍功半。不会使用这些资源,是一种浪费,也谈不上与时俱进。

4)学生的自由度大了,自主学习时间的把握,可移动电子设备各种各样,学生要学会管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否则就会浪费掉大量的宝贵时间,这种现象在当今时代屡见不鲜。

5)投资相对高,从设备费到通讯费,到各种软件使用费等,比传统教学环境开销大。

6结束语

总之,传统的教学环境形式相对单调,教学资源相对贫乏,但也有它的优势。现代化教学环境表现形式丰富,教学资源多彩多样,课程传达的信息量相对较大,使用方便,节省时间和空间,对知识进行延伸,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帮助。但需要正确利用,否则将发挥不出现代化教学环境的优势。高校师生可以不完全局限于某一种教学环境,可以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选用教学环境,大胆改革创新,只要正确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学环境的各自优点,进行优势互补,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周玉萍,罗志刚,方云端.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