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林业遥感技术

林业遥感技术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16 10:21:33

林业遥感技术

林业遥感技术篇(1)

1.1工作准备

在实际对数据进行判读之前,需要对相关数据做好处理工作,在对目标区域信息、资料进行收集的同时,对解译标志进行建立,以此为后续判读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1.1.1影像数据处理。

对于遥感情况来说,其具有视角广、多分辨率、周期性、信息量丰富等特点。其所具有的多光谱剥夺空间分辨力为10m,全色波段分辨率为2.5m。在对数据进行波段组合、正设矫正等方式之后,则可以对相关影像进行空间匹配。

1.1.2资料信息收集。

在做好影像前期处理后,在对数据进行判读前,则需要做好区域基本情况的调查,这也是对数据进行判读的重要基础工作。调查内容方面,则具有影像区域的气候、产业、建筑、项目、植被类型以及地理特征等。通过这部分数据的收集,能够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对影像信息进行判读。

1.1.3解译标志建立。

在该环节,则需对影像信息的大小、阴影、位置、布局、形状以及图案等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解译标志进行初步建立:首先,要以影像的图幅以及景幅为单位,一般情况下,每景需选择15条能够对目标区域地类进行覆盖,且具有较高代表性、色调较齐全的线路;其次,将选择的这部分线路实地特征同影响特征进行参照比对,并在比对的同时对不同地区影像的纹理、几何形状、色调、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记录,做好实况照片的拍摄;最后,要通过室内分析以及野外勘察等方式的应用,对目视判读解译标志进行建立。

1.2判读方法

在判读工作中,需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第一,以多种手段与方法相结合。在对影像开展判读工作时,需要对google截图以及区域地形图进行充分结合,以此对解译工作的精度进行提升。第二,要以先易后难的方式开展工作。首先,要对难度较低的地物进行判读,如居民点、水域以及公路等,对于这部分地物来说,其所具有的特征较为明显,可以说所具有的判读难度相对较低。通过截图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对居民点、水域以及公路进行较快标记,之后再对林地以及耕地等进行勾绘。第三,同类地物间勤对比。在对比过程中,将需要解译的影响同其余已经掌握的样片进行比照,以此对影像地物的具体类型进行确定,而这也是我们对解译标志进行完善与修正的一个过程。第四,多种信息分析。在该环节中,则需根据不同地理要素的相互制约以及依存的关系对遥感影像所具有的多种解译特征进行考虑,并在对生活常识以及对相关区域环境情况进行充分结合的基础上,对地物的具体类型进行推断。其中,林地类型判读是解译工作中难度较高的一项工作,在对此类图像进行判读时,则需同目标环境的居民点、建筑物以及河流、山丘等较为明显的目标物进行结合,以此更为准确地完成不同林木类型的判读。而对于较难判读的目标,如同空地颜色较为相似的地物来说,则可以先进行记录,之后再通过野外验证方式的应用对小班类型进行确定。

1.3室外校核

在初步解译工作完成之后,则可以对室外地物进行校核与验证,并在对室外样地调查结果进行充分结合的基础上,对正确的解释标志进行建立,之后再对其余部分进行校核,在对必要实地区域进行补测的同时,获得更为精确的解译结果。一般情况下,可以将验证工作以乡镇作为单位,而每个乡镇又以村作为单位,选择地类较为复杂的村作为重点实地验证对象,每个乡镇验证的村的数量平均为各乡镇所辖村总数的一半,并在实地验证工作完成之后,再一次对判读成果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与检查。

1.4总结成图

在上述工作完成、判读工作完成之后,则可以通过GIS软件技术的应用根据工作任务要求以及特点进行面积求算、综合分析、拓扑检查以及数据汇总等工作,并对专题图进行制作,正式完成林业资源的调查工作。

1.5精度评价

在图像制作完成之后,则需要在建立图幅的基础上,抽取5幅以上对图幅进行检查,而对于小班,则需要对其属性、精度以及区划边界进行检查,看其正确率是否能够满足检查要求,以此更好地对调查精度以及细化程度进行提升。

2结语

林业遥感技术篇(2)

【关键词】无人机遥感技术;森林资源;调查;运用价值

森林资源的调查是林业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我国的森林资源调查技术逐渐的完善,尤其是近几年,遥感技术的发展逐渐加快,无人机遥感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一、无人机遥感概述

无人机遥感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将无人机技术与遥感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其主要的技术内容有无人驾驶飞行技术、遥测遥控技术、遥感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遥感应用技术以及GPS差分定位技术,这是一种相对较为综合的技术,起可以快速的对我国森林资源进行调查,并对相应的信息与数据进行掌握,以此来进行对森林资源的调查。这一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成本低、消耗低、风险小、可以进行重复使用的特点,无人机遥感技术最开始是在侦查方面进行使用,主要用于军事领域,逐渐扩展到气象环境的观测、资源的勘探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无人机遥感以其高效率、高分辨率的优势得到广泛的推广,这也是传统遥感技术难以进行比拟的,这也就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无人机遥感的使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科技水平有着显著的提高,无人机遥感技术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发展,也是由于无人机遥感设备的功能逐渐完善,其在更多的领域得到有效的应用。尤其是在森林资源的调查过程中,无人机以其自身的优势得到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并对我国的森林资源进行了有效的调查,不仅可以有效的预防自然灾害,也可以对出现的自然灾害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从根本上提高自然灾害的处理效果,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无人机遥感在森林调查中的运用价值

(一)森林资源调查

森林资源的变化受到广泛的关注,所以对森林资源调查对我国的林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森林蓄积量的调查与森林资源清查是现阶段遥感技术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一系列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无人机遥感的作用,其不仅可以对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检测,也可以提高对信息获取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同时,图像也可以对现阶段森林的状态与立体覆盖等状况进行真实的反应。此外,无人机遥感的成像速度相对较快,这也就提高的森林资源调查信息的时效性,加强了不同植被所分布的规律,通过不同的遥感资料,来保障森林资源调查的效率与质量。

在对森林资源进行清查的过程总,传统的清查注重对森林资源的面积、树种等方面进行识别,这种调查难以充分的对森林资源中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管理。而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对森林资源进行监察则可以对森林内部的详细信息进行及时的掌握,也可以全面、准确、客观的对森林的分布状况进行有效的掌握,这也是无人机遥感在森林资源调查中运用的价值。

森林资源进行监测的另一方面内容就是森林的蓄积量监测,遥感影像光谱信息与森林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据相关的研究表明,森林自身的蓄积量与波谱比值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无人机遥感在对森林的蓄积量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优势与特点,其不仅可以通过对遥感数字影像来对相应的数据状况进行分析,也可以精确的掌握植被的分布状况,这也是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与分析的重要途径。

(二)森林生态环境研究

森林生态环境的研究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的加快,生态环境的平衡受到一定的影响,环境也逐渐开始恶化,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难以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进行贯彻落实。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准确、适时的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的动态发展,这也就为生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森林火灾检测与灾情评估

森林防火是现阶段进行森林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传感器来将光波与热红外对森林进行检测,以此来对灾区的位置进行明确,并对火灾的发展方向掌握,这也就为救援提供了相应的依据与基础。无人机遥感以其自身的优势来对火灾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此外,在我国的林火监测应用技术系统中,无人机遥感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加强森林防火的效果。

(四)森林水文

森林的水文状况也是进行森林调查中的重要内容,其不仅可以保障生态的平衡发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防洪、防旱等方面的效果。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森林的水文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其对森林水文现象的发生以及其发展的动态规律进行掌握,这也是保障森林发展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水土流失的现象相对较为严重,这也就影响到了森林的发展,而无人机遥感技术在这一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无人机遥感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也在不断的完善。现阶段的森林调查中对数据的要求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数据的精度、实效以及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也逐渐严格,这就要求明确无人机遥感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价值,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的完善,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园,梁世祥等.无人机遥感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06)

[2]谢涛,刘锐等.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环境监测研究进展[J].环境科技,2013(08)

林业遥感技术篇(3)

关键词:SPOT5;更新;公益林管理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S75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3-25-02公益林管理系统(以下简写为FMIS)更新是林业领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的工作。FMIS是以GIS为平台,以遥感和林业数据为基础而构建的计算机综合系统。但由于遥感影像分辨率、现势性、判读经验以及图像质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以前所建的FMIS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化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需要。所以,怎样使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快速、准确、高效地更新FMIS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林业遥感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尤其是高分辨率林业遥感影像的市场化为FMIS更新提供了准确、快速的数据来源。法国SPOT5遥感影像就是林业上当前常用的高分辨率卫星数据。该卫星轨道高度为832 km,轨道倾角98.7°,轨道周期102 min,重复周期26 d,卫星上装载了HRV扫描仪,分辨率可达2.4~4.8 m。这种不同轨道上的倾斜扫描,可以重复地扫描同一地区,从而实现立体观测。本文首先提出了以3S为主体技术来更新FMIS,其次对更新的技术路线和方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最后还对目前FMIS更新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

1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天水市麦积区位于甘肃东部、渭河中游,东经105°22′~106°42′,北纬36°06′~34°48′,东邻陕西省宝鸡市凤县,西连甘谷县,南靠秦州区、两当县、徽县,北与清水县、秦安县接壤。麦积区FMIS建立的时间为2005年8月,是以麦积区1996年的林业二调数据为基础建立的。本次使用SPOT5卫星数据接收时间为2011年8月,覆盖麦积区区属所有林地。

1.2 研究路线

公益林管理系统数据库包括小班地类、森林因子、线状地物、零星地物、高程点、等高线、遥感影像接图表、行政区划界线。本文所提出的基于3S技术的FMIS更新是将3S技术与现地调查相结合,在现有FMIS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搜索发现变化小班和人机交互解译搜索林地利用变化信息,并通过外业验证变化信息,最终建成新的FMIS。因此,针对FMIS更新的技术需求和林业部门实际工作情况,确定了其技术路线:即利用SPOT5遥感影像和已有调查FMIS叠加,搜索变化的信息,再利用人机提取变化信息;内、外业相结合,利用PDA辅助外业调查和小班定位;调查单位和营林生产单位相结合,共同协作,最终建成新的FMIS[2]。

1.3 研究流程

基于SPOT5遥感影像的FMIS更新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包括遥感影像的几何辐射纠正、配准与融合,PDA控制点的采取,遥感影像与FMIS的配准叠加,林地变化信息提取,PDA导航的外业调查,GIS支持下的林地变化小班更新,以及FMIS数据库的更新等[3]。

1.4 技术与方法

1.4.1 FMIS更新类型 FMIS更新主要分为两部分:图形数据更新和属性数据更新。具体来讲又分为林地地类、森林因子、权属的改变,乡村调整、线状地物的增减与属性更新等。

1.4.2 解译标志的建立 遥感影像的时相(2011年8月)。根据夏季作物特点及布局,通过外业实地踏查、访问,对比影像特征与实地情况,建立FMIS更新中SPOT5遥感影像的判读、解译标志。

1.4.3 SPOT5遥感影像纠正配准 影像进行拓扑纠正:外业用PDA采若干个控制点(通常一景数据采集9个控制点),使其均匀分布,再叠加原始资料中的影像,确定椭球参数(高斯—克吕格投影),大地基准面,建立多项式的几何纠正模型,采用最近邻方法进行像素的采样,把影像纠正到西安80坐标系。

1.4.4 林地变化信息修改 在使用遥感数据和FMIS的情况下提取变化信息,通过遥感数据与FMIS数据叠加自动发现变化,并利用林地变更资料进一步确认,通过计算机人机互补方式提取。具体操作是在ARCGIS环境下,将FMIS数据中的小班线文件和小班面文件添加到遥感影像上,通过ARCGIS对变化小班逐一修改,并矢量化新增的线状地物,标记出其属性。用PDA外业调查数据文件作为一个新层直接添加到GIS,通过空间分析直接更新变化小班,PDA数据与已有矢量数据通过关键字连接。矢量化更新有新增变化要素、删除原有要素、属性以及矢量数据的偏离修正等内容[4]。

1.4.5 外业调查图的生成 外业调绘图以标准分幅的林地利用图为单位生成,在遥感影像图上,添加变化的小班线文件、线状地物、林地利用线文件、行政界线。外业调查图上存在变更小班以及具有较大差异的小班,采用特殊颜色标注,作为外业调绘的重点。

1.4.6 外业调查与核对 外业调查在林地利用变化遥感图基础上,完成对小班地类变更、森林因子、权属变更、行政界线变化的调查核对,变更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物的量测,以及遥感未发现的遗漏小班的补充调查,形成外业草图并填写相应外业工作手簿的过程。本次外业调查在PDA支持下进行,GIS平台直接接收PDA数据:其一,利用PDA实时定位技术,快速发现图上需要实际调查的小班位置;其二,利用PDA测量小班空间位置、面积、线状地物宽度;其三,林地林木权属调查。

1.4.7 建立新的FMIS的更新 修正完每幅图的变化小班、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及相应的属性后,进行图幅拼接,重新拓扑,并将更新结果导入原数据库,更新数据库相关内容,重新建立数据库索引目录,逻辑检查数据和面积等,建立新的FMIS数据库。

林业遥感技术篇(4)

关键词:3S技术 林业 应用植树造林是林业生产的主要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造林生产技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满足时展需要。时至今日,造林质量的优劣的不仅决定着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而且影响最大的主要在于生长量、林分质量和效益,更为关键的是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要求。基于这种社会发展现状,造林质量的高低和造林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3S技术作为目前最为常见的信息化技术之一,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各个行业之中,尤其是在林业生产中,其作用更为明显。

一、3S技术简介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3S技术能够成为了信息化发展趋势中最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环节,也是林业生产中土壤侵蚀调查、林业资源分析、森林火患管理、护林体系建设、湿地资源勘查以及园林规划等多个环节都最为常见的管理技术之一。目前,我们常说的3S技术主要包含了GIS技术、GPS技术、RS技术三种。

1、GIS技术

GIS技术也就是目前我们在工作中最为常见的技术标准之一,也是地理信息系统。这种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应用系统流程,它能把各个信息和地理位置有关的视图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一套具备着视频、图画、声音为一体的综合性现实体系,并且将地理学、几何学、计算机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综合起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作为采集、处理、存储和编辑为一体的综合性数据体系,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将这些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并且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合理的表示出来,以便相关工作人员在管理工作中能够合理有效的进行管理。

2、GPS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都是目前人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项技术指标之一,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国防部最先推出的一种综合性定位体系。这种定位系统的是由空中、海洋、陆地三部分构成的系统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流程在应用中能够全天候、全球性、三维性的定位思考,从而实现一个高精度、快速省时的综合性应用模式,且功能众多而又广泛。全球定位系统在应用中是通过一系列卫星构成的,是三位定速、定时、定利率的一种系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从而判断出地面物体的位置、移动方向和速度。

3、RS系统

RS系统也被广泛的称之为遥感系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在远处感知该地区发生的各种事项。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总结,发现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是在不断的吸收、发射和反馈者各种信息化合能量模式,其中一种是人们已经认识到的点此系统,并且在工作的时候根据对不同物体和电磁波的信息流量进行控制,形成的一套综合、系统、全买你的发射体系,并且能够在远距离对这些信息进行探测和观察,进而是一种信息化、系统化、综合化的管理模式。遥感就是在工作中根据相关原理对电磁波反射、发射频率和相关的电磁波,从而使得这些食物的作用能够稳定的被其他运载传感器。

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遥感的实现还需要遥感平台,像卫星、飞机、气球等,它们的作用就是稳定地运载传感器。当在地面试验时,还会用到地面象三角架这样简单的遥感平台。针对不同的应用和波段范围,人们已经研究出很多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物体在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范围内的电磁辐射。传感器会把这些电磁辐射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原始图像。[1]

二、当今3S的发展趋势

1、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

它是一种特定而又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以采集、存贮、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上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由于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GIS是与人类的生存。发展、进步密切关联的一门信息科学与技术,受到人们愈来愈大的重视,将成为“数字地球”的基础。GIS技术的目前发展一方面是基于Client/Server结构,即客户机可在其终端上调用在服务器上的数据和程序;另一方面是通过互联网络发展Intemet GIS或Web-GIS,可以实现远程寻找所需要的各种地理空间数据,包括图形和图像,而且可以进行各种地理空间分析。这种发展是通过现代通讯技术使GIS进一步与信息高速公路相接轨,而且借助于通讯技术,可以将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有机地集成起来,成为各行各业发展和进步的有力技术手段[2]。

2、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发展

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已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事后处理扩展到实时(准实时)定位与导航,从而大大拓宽它的应用范围和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

GPS的发展将使CPS接收机大量普及应用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从GPS接收机的销售量急剧增加可以看出。1989年GPS接收机的销售仅为4000万美元,1993年增长到4亿―6亿美元,估计到2003年将达到150亿―160亿美元。随着市场的扩大,CPS接收机的产品价格平均以30%价格下降,手提式接收机在美国市场售价在300美元左右。除了传统的测绘系统和军事应用外,车载CPS导航、GPS地震监测系统、GPS气象学、GPS捕鱼业、GPS放牧、GPS狩猎、CPS登山旅游以及GPS林业等将形成CPS普及应用的缤纷五彩世界。

3、遥感(RS)的发展

遥感的高分辨率特点全面体现在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温度分辨率3个方面,长线阵CCD成像扫描仪可以达到1m的空间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光谱细分可以达到5-6m的水平。多波段、多极化方式的雷达卫星,将能解决阴雨多雾情况下的全天候和全天时对地观测。通过卫星遥感及其与机载和车载遥感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多时相遥感数据获取的有力保证。

三、“数字林业”的发展前景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已成为中国林业走向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林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素质低下、科技进步水平低的状况十分突出。林业建设目前正面临着全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依靠高新技术手段,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完成这些使命的根本出路,这也是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精神,新的历史使命和日益紧迫的现实需求要求林业必须跳出传统的发展模式,寻求新的解决手段和途径。

四、结束语

在目前的林业生产中,更新造林任务十分艰巨,因此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进行造林验收是最为关键和重视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林业遥感技术篇(5)

关键词:林学专业;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是转变林业管理方式、提高林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必然选择。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说,必须靠人、靠人的素质的提升,必需依靠大量林业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整体素质。中国

信息社会对林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林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明显的偏差,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偏低。一方面人才市场需求远远不能满足;另一方面林学专业学生难以就业。林学专业教育如何主动适应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不同岗位的林业信息技术人才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林学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各级教育部门所关心的重点,也是摆在高等林业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

《浙江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信息技术在农林业中的推广应用作为今后发展的战略重点。林业信息化建设人员信息化素质偏低,有些单位也试图依靠引进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来承担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任。事实表明,这些毕业生在进入林业行业后由于缺乏林业知识背景,很难适应林业信息化建设。因此,培养一大批既熟悉林业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

林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有些对信息技术要求很高同时对林学没有要求或要求较低的岗位可以通过引进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人才来担任,但大多数岗位还需要林学专业的人才。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林学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学生通过四年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和掌握怎样的技能和水平?笔者的设想是,要求林学专业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常用的软件工具和基本网络技术,而且还能熟悉使用一种林业应用信息系统;另外还应掌握处理常见的计算机故障和简单的维修技术,部分学生熟悉一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或一种遥感软件。对于少数学生还应多了解一些软件开发的知识,了解软件开发人员的思路和需求,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和一门数据库技术,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编程能力,或者较好地掌握网络技术,以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满足林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成为林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技术骨干。

二、林学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当前我国林业行业的主要任务很多,决定了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较多。林学专业学生不可能都朝着林业信息技术的方向发展,在培养计划中也不可能设置很多的信息技术课程和课时。这就要求在有限的信息技术课程和有限的课时内培养出适应林业信息化建设不同层次的人才,实现林学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浙江林学院林学专业采用“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确保林业各种特色人才的培养。第一平台为公共基础平台,第二平台为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前两年以素质培养为主,宽口径、厚基础;第三年为专业平台,完成专业模块课和专业选修课,实现特色+技能培养;第四年为个性培养,学生根据需求进行毕业设计。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人才成长的养料,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对林学专业学生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我们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主要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依托,同时创造性地在非信息技术课程中穿插安排信息技术内容的传授和实践,并对少数对信息技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非课程教学环节中进行重点培养。

(一)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浙江林学院林学专业的课程主要由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模块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组成。在公共基础平台中,林学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由两个阶段两门课程组成,即“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第一学期开设)和“高级程序设计”课程(第二学期开设),二者是递进关系。专业平台中设置了“遥感导论”课程(第四学期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第五学期开设)和“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第七学期开设)。公共选修课程中设置了其他信息技术课程供学生选修。

1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这是信息技术的第一门课程,也是最基础的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软件microsoftoffice、常用软件工具、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知识。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工作所必备的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树立起牢固的“信息意识”。

学生学完课程之后,有的看不懂帮助,不会安装操作系统,甚至连简单的软件都不会安装,一些简单的计算机维护也要请人指导帮助,这些现象都应当避免。这门课程应以注重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为主,因为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常用软件都一一讲到,学生也不能等老师讲了之后才能使用。我们要教会学生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林学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主,要求学生在掌握高级语言的基本结构并能熟练用之编写程序的基础上,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窗体和常用控件的使用,具有程序调试和出错处理的能力,能较熟练地运用开发windows环境下简单应用程序的能力。主要任务是使得学生初步掌握一门高级语言。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对该课程的语句结构还能掌握,但一碰到自己动手编程的设计问题就束手无策,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在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程序调试能力和编程的思维导向,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编程思维能力,并对编程能力较突出的学生及早发现,进行重点培养,为培养较高层次的林业信息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转贴于中国

3 “遥感导论”和“地理信息系统”课程。“遥感导论”和“地理信息系统”是林学专业的两门专业选修课,也是信息技术培养最为重要的两门课程。“遥感导论”课程注重反映遥感的基础知识与理论,结合遥感技术的最新成果及应用,以“林”为特色,详细讲解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成像原理、遥感图像特征、 遥感图像处理和信息的提取的基本方法等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熟悉一种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操作,为森林资源调查打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学生加深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编辑、处理的方法、空间数据分析功能方法;熟练掌握常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与操作。中国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技术,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注重结合林业信息化建设实际是进行林学人才信息化能力培养的关键。

4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本校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特色课,是将前面3年所学信息技术总结集成提高的课程,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大学4年最后的一门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通过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具备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空间信息的管理技术,熟悉信息技术在组织管理中和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基本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具有正确使用、管理和组织信息系统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将管理理念融入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能力,使学生对信息系统的理论和在林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了解,使之成为信息社会的中高层管理者。

5 其他信息技术课程。除了上述的信息技术课程之外,公选课程中还设置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其他语言)、“动漫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网页制作”、“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等课程供林学学生进行选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当的课程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质。

(二)非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在目前的培养计划中,由于课时限制的原因,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必修课程中没有(也没有必要)设置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部要求计算机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做到学习期间不断线。在教学管理上让讲授专业课的老师参与信息技术不同层次课程的教学研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体现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有助于课程体系的建设、发展和完善。

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知道信息技术能在林业中干什么,有什么用。对于林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习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林业问题。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而不能将其与林业进行充分的结合,学生会感到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得不到应用,同时林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也不能实现。

因此,值得在非信息技术课程中,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学期开设)、“测树学”(第五学期开设)、“森林经理学”(第六学期开设)等,探讨如何结合专业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1 microsoft office的深入学习。在大一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完成之后,学生对word的文字处理基本操作、excel的制表、绘图和计算等基本功能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已有了基础的认识,但是还有很多的菜单和功能不清楚,认识还很粗浅,离社会实践要求有一定距离。需要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继续加强使用和体会,以掌握更多的技巧。

在专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文档格式在计算机上写出实验报告和作业;安排学生上讲台做读书报告等,使他们进一步熟悉word和pow—erpoint的菜单和功能,按照预定目标编排出图文并茂的文档,提高学生的排版能力和演示文稿的水平。

为了深入学习excel,授课老师可以通过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将excel功能很强的函数、图表、统计与工程分析功能逐一结合实例具体说明其操作步骤、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一元回归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统计量的临界值等内容;“测树学”中一元材积表的编制、树高曲线的绘制等内容;“森林经理学”中一些图表的绘制、线性规划问题等内容。通过类似的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信息技术能真正地解决林业上的实际问题,增强其成就感,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林学和信息技术水平。

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学生反映在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以后编程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很快就把原来学习过的程序设计内容都忘记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相关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结合编程练习,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不断的积累总结经验,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比如“测树学”中一些常用算法就可以结合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来编程实现,可以根据学生的编程水平,从易到难地选择安排单木材积测算、林分蓄积测算、林分出材量及板方材材积计算、生长量计算、拟合模型参数计算、一元材积表编制、地位指数表编制等编程内容。

3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深入学习。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在森林资源管理上得到广泛应用,正逐步普及到市(县)林业局和林场管理上。由于遥感获取大尺度数据的能力,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管理分析能力及森林资源所具有的分布的时空特征,在林业信息化建设中,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林业信息化建设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学习完成后,可以在“森林经理学”(第六学期开设)课程教学中,突出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比如,在森林区划和森林调查章节中,讲授gis的数据采集和数据编辑功能。在森林采伐、经营方案、森林资源动态、森林景观动态等章节中,讲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在综合实习时,利用实时的遥感图象作为森林资源的主要信息源,采用gps作为地面控制点的手段,对地形图进行矢量化,以arcgis为软件平台,进行某个林场的森林资源gis空间数据的制作,包括森林林相图、各种专题图、森林资源统计表的生成和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并利用两期数据,进行林业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分析,进而使学生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能力。

转贴于中国

(三)非课程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对林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以计算机能力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重点要依靠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时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做到触类旁通,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今后继续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这样才能把信息技术理论和知识变为一种熟练的技能,才有可能把信息技术熟练地应用到林业中去。但是,仅依靠课程教学和实践来提供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每一届学生中,总有少部分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且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极大。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积极利用非课程教学环节展开多层次、多方位的重点培养。中国

在近些年的实践中,我们主要是利用了毕业设 计(论文)、科研实训(学生课题和教师课题)和实验室开放项目3个教学环节。在这3个教学环节中可以选择遥感在林业上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上的应用或程序设计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等大型实验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较高层次的培养。

1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林学本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为了更好地发挥毕业设计(论文)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的作用,同时减少学生找工作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冲突,我们于第六学期末就完成学生的毕业选题工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早早地从暑假就开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 科研实训。浙江林学院设立了“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基金”,每年拨出专款用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接受较为严谨的科研工作训练,开展一些初步探索性的研究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学生围绕一个课题自由组合组成科研小组。所申报的项目要求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有所锻炼,并具有实际应用性或现实意义。教师利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指导学生申报信息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等相关项目,或者允许学生直接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中进行研究。这样的科研实训,使学生有接受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3 开放实验室项目。浙江林学院于2006年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经费,支持开放实验室项目,允许学生进入实验室,给学生创造了实验活动的环境。教师根据培养林业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提出合适的实验室开放项目,向学校教务处提出申请,教务处批准后公布开放实验室项目清单并组织学生申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项目的不同,小组人员由学生自由组合,自己选择已公布的实验项目,向开放实验室提出申请,实验室批准后即可着手实施。

相对于课程教学而言,这3个教学环节在信息技术培养方面有其优越性。第一,前者是以教师为主,后者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不是前台的讲解,而是变为幕后的指导,整个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第二,学生更为主动,学生自主选择题目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科研课题或开放项目,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后者对林业信息技术的综合性更强,要求更高,要求学生花费相当的精力和时间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三、结语

林业遥感技术篇(6)

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为林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林业信息化是指在林业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采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生态建设、林业产业、生态文化和行政管理的科学发展,带动林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它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衡量林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林业部门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DBMS进行生产管理,国家林业局1992年设立信息中心,开始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数字林业”建设目标,建立了森林资源数据处理系统(DPS)、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MIS)、森林资源决策支持系统(DDS)、林木良种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经济树种在线查询系统等。进入21世纪,“数字林业”建设进展顺利,林业信息系统已覆盖全国,基于“3S”技术的森林资源、造林绿化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现代化林业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林业档案数字化工程已完成,国家林业局政府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内容不断丰富,信息量不断增加,并与新华社、国家图书馆等70多家网站建立了链接,林业信息化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南阳是一个林业大市,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647.28万亩,其中有林地1390.04万亩。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林业发展,是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关系林业工作全局的战略举措和当务之急。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有利于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备、互通共享、高效便捷、稳定安全的林业信息化体系,促进林业决策科学化、办公规范化、监督透明化、服务便捷化,为建设现代林业奠定扎实基础。以下是南阳林业在信息化中的做法。 林业资源监测信息化 长期以来,由于林业基础薄弱和生产力水平低下,林业的经营管理始终处于粗放经营的局面。如森林资源数据的获取,长期依靠人力完成,靠人的两条腿满山遍野,一株一株地测量,数据处理靠手工运算,每次调查的数据都需要1-2年才能使用,各类森林资源数据和信息更新周期太长。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3S技术日新月异,为实时林业资源调查和监测提供了可能。通过遥感影像、航片、卫片、无人机、地面近景摄像等三维激光扫描等进行数据的精确获取和快速获取,便于实时动态的对林业资源的变化进行监测。 森林分类经营区划中应用GIS技术将研究区域的森林进行功能区分,能把森林区划分类经营的成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区划的成果可保存,能够一次输入,多次调用。改变了以往的林业区域布局带有较强主观倾向性的弱点。遥感图像主要采用中分辨率(空间分辨率10m—3m)多谱段(波谱分辨率至少含可见光、近红外)卫星遥感数据,经过处理的遥感图像数据,按标准生成数字图像或影像图。GPS技术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已开展使用,在林业也不例外。凡是涉及点、线、面、立体空间的点位确定和点间位置关系的确定都可以通过GPS技术解决,而且迅速、准确。 综合营造林管理信息化 GIS技术在营造林规划设计中运用,方便更准确地了解林业资源现状及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直观地进行生产经营方案的制订。应用管理营造林规划档案,动态生成本地区的可造林地情况分布图,可以更好地实现适地适树提供可视化手段。此外,可以利用的空间分析功能把坡度、坡向、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因子作为适地适树分析的主要立地因子进行立地分析和造林树种的选择,提高适地适树分析的可视化程度。 河南省2007年进行的生态省规划工程、国家每年下达的退耕还林、国家级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各种防护林工程外资造林工程,规模庞大,每年的验收和自查都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运用信息技术,对所有的工程造林和地方一般造林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查,建立造林地区域分布图,逐小班记录在计算机中,建立起一套造林小班数据库,明确小班的位置、面积、树种、管护以及成活保存等基本信息,这样无论是检查还是自查时,都可以方便地通过数据库调取小班情况,进行实地核对,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能防止同一小班重复申报不同工程。 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管理信息化 森林火灾、病虫害灾害以及自然地质灾害对森林的影响是巨大的,南阳以前对森林火灾火情的监测主要是通过地面巡护和设置望台监测的方法来实现的,这种方法人为主观因素较大,在交通不便和自然条件不适合时,都不宜进行监测。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火源火情则是利用极轨气象卫星、陆地资源卫星、地球静止卫星、低轨卫星探测林火。能够发现热点,监测火场蔓延的情况、及时提供火场信息,用遥感手段制作森林火险预报,用卫星数字资料估算过火面积。它探测范围广、搜集数据快、能得到连续性资料,反映火的动态变化,而且收集资料不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影像真切。 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以及对林产品造成的损失程度超过森林火灾。应用遥感探测森林病虫害的原理是,森林植物绿色叶子内部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变异会对光谱反射率有明显的影响,可以根据光谱反射率的差异在红外彩色片上的反映,对森林病虫害进行探测。 林业生产灾害频繁爆发,例如水、旱、病虫、火、雹、霜冻、风倒、雪压等,这些灾害造成的受灾面积往往很大,需要短时间内迅速查清面积范围,以便及时抢救,或供生产计划部门进行病虫害防治,扑灭林火,监测火灾蔓延林区水利建设及火烧迹地的管理等,利用红外波段的航空遥感和卫星影像绘制灾区平面图是非常有效的。 林业产业管理信息化 林业产业涉及方面较多,有经济林、药用林、木材加工、花卉种苗等,林业产业管理信息化主要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掌握林业重点企业运行、林产品市场价格、林产品进出口态势、重点地区和重点林产品经营加工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预测预警,实现对林业产业管理现状和发展动态的信息化管理,构建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林业产业体系。把林业信息网络真正作为林业种苗和产品交易的平台,林业技术交流的窗口,林业方针政策的咨询中心,真正做到为广大林农服务。林业信息中心要建立信息服务平台,成立网上技术,信息与政策专家服务队,对林农提出的技术、市场需求信息和政策问题,专家咨询服务中心可在网站给予及时答复,对问题当时难以解答的,可由网上专家服务中心到现场进行面对面的咨询,也可以通过专家服务电话,予以解答,真正解决林农对林业技术、市场信息和政策咨询的需要。#p#分页标题#e# 21世纪是个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各个行业新的革命,没有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林业。

林业遥感技术篇(7)

关键词:3S技术;林业工程;具体应用;发展趋势

利用“3S”技术实时监测森林资源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林业发展规划,已经成为当前多数国家林业工程建设的主要手段。现阶段,国内林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滥砍滥伐、过度采伐现象严重,植被后期养护难以跟进,导致林业工程建设面临重重阻力。在此基础上,将“3S”技术引入林业工程建设,实现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林业绘图、病虫害防治以及植被分类等多方面的作用,推动林业工程建设有序发展。

一、3S技术简介

3S技术是以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为基础,将三种技术中与林业工程建设有关的领域有机整合而刑场的一种新型综合技术。它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于一体,对林业工程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3S”技术中,GPS主要被应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包括各种传感器和运载平台的空间位置;RS用于实时地或准实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语义和非语义信息,及时地对GIS进行数据更新;GIS则是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在专家系统及各种专业模型支持下,进行动态仿真、模拟,进行最优化决策,作为“3S”技术集成的基础平台。

二、3S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森林资源调查能够为林业工程规划的制定,及其后期发展方向提供必要的事实依据,是林业工程建设的准备工作。一直以来,我国森林资源调查采用传统的人工式调查法,不仅调查周期长,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而且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都存在问题,很难起到指导作用。而利用“3S”技术则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弊端。例如,林业部门要调查某一区域的森林覆盖面积和林区密度,可以利用GPS对所要测量的区域进行覆盖扫描,并将扫描图像传输到控制计算机上,利用专业的软件计算出该森林区域的面积。

2、在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林业工程的建设是一项持续的、动态的过程,森林作为一种可利用资源,始终处于“种植-采伐-再种植”的循环过程,因此要想保证森林整体功能的实现,必须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动态监测,时刻把握森林发展动向,以便于林业部门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由于不同林区的功能存在较大差异(如经济林、观赏林),因此在进行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时,也要选取不同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源作为基础数据源,同时对森林反射的光谱波段和分辨率进行捕捉和分析,以此获得监测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GPS进行空间定位,将RS和GPS有机结合,建立纵向和竖向坐标系,形成完整、直观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以便于管理人员能够实时掌握森林信息,为下一步发展计划作出科学指示。

3、在森林病虫害监测与防治上的应用

RS技术是通过捕捉和检测植物反射光谱来确定植物信息的,基于这一特点,可以将RS技术应用于森林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当树木遭受病虫害后,树木的枝叶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所反射的光谱信息与正常情况相比也会存在较大差异。遥感仪器在检测到差异信息,利用GPS系统对目标区域的森林资源进行定位,确定其受害范围和受害程度,最后利用GIS对病虫害种类、危害等级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估。通过“3S”协同作用,能够将森林内部信息直观的呈现出来,以便于林业人员制定解决对策。

4、在绘制林业专题图中的应用

传统的林业制图一般都以地形图作为制作专题图的基本图,成图周期长,精度低,投入高,且多采用手工绘制,没有实现系统化和自动化。“3S”技术的发展应用使专题图的编制在方法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手工转绘被计算机所取代,遥感信息成为制作专题图的重要资料来源,各种调查数据经过专题提取后都可形成各自的专题图。

5、在林火信息预测和林火扑救中的应用

森林火灾具有突发性强、蔓延迅速、危害性大等特点。传统的森林火灾扑救主要通过火势或风向预判,采取扑救措施,但是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这种方式极具被动型。利用“3S”技术不但可以对森林火灾进行实时监控,进行预测预报,还可以有效的指导林火的扑救工作,提高了火灾蔓延趋势预判的准确性,对于降低森林火灾损失有极大帮助。同时,利用“3S”技术还能对灾后的损失、过火面积进行评估。在进行林火实时监测时,主要信息源是卫星影像,主要起火点的定位是依靠GPS,GIS主要作用是灾后评估。

6、在植被分类方面的应用

绿色植被具有显著的、独特的光谱特征,不同的植被及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反射光谱特征不同,遥感作为森林植被调查的信息源,可通过植物的反射光谱来实现。GPS可不依赖地面控制点直接对遥感图像定位,通过GIS的综合分析可对大区域的森林植被类型、植物季相节律、植被演化等进行监测分析

7、在珍稀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珍稀野生动物资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珍稀野生动物数量少,生存环境复杂,人工实地调查难度大,效率低。应用“3S”技术调查,既可以提高精度,又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在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3S”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利用GPS在行走调查样带时进行起始点的寻找及行走过程的导航,用以保证样带的准确性;利用遥感图像进行景观类型的划分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监测,确定与野生动物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因子;利用GPS将野生动物数量、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与其栖息地保护管理的状况关联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并将结果以图形或数据形式表示出来,形成各种调查报告及图面材料。

三、3S技术在林业工程中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3S”技术进行全新概念的数据采集和数据更新,已不难实现。GPS技术中获取多时相的遥感信息,由RS定位和导航,利用GIS进行数据综合分析处理,提供动态的林业信息和丰富的图文数表,最终提出决策实施方案。在技术上可以说是跨时段的,将逐步替代传统的调查、规划、监测和管理手段,使林业行业由单一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迈上动态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汪泽鹏,楼晓钦3S技术在宁夏林业调查中的应用初探[J],林业资源管理,2013(07):131-13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