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26 15:46:21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篇(1)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风险,预警分析

 Enhance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rporation Financial Risk 

Abstract:: 

 Financial risk is a signal that can reflect the operating situation of the corporation 

comprehensively.. it demands the executives of the corporations should usually conduct 

financial analysis , avoid the financial crisis , establish the financial early-warning system and indexes , make suitable financial risk decision ..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risk. Early-warning system

1 从微观企业收益状况考察财务危机

近年来,亚洲经济动荡不安,无论从宏观或微观方面,都应防范风险,建立预警系统。

首先,从微观的企业收益来讲,有三个层次:其一是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经营费用后的经营收益.其二是在其一基础上扣除财务费用后为经常收益.其三是在经常收益基础上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合计,也就是期间收益.如果从经营收益开始就已经亏损,说明企业已近破产。即使期间收益为盈利,但可能是由于非主营业务或偶发事件所形成净资产增加,如出售手中持有有价证券及土地。但如果经营收益为盈利,而经常收益为亏损,可以说已经出现危机信号,这是因为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重。若经营收益,经常收益均为盈利,而期间损益为亏损,可能出现了灾害及出售资产损失等,问题不太严重的话,是可以正常经营。如三层次收益均为盈利,则是正常经营状况。

2 资本结构不合理是产生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措施。

3 防范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然而,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3.1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特别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3.2 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从资产获利能力看: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

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

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

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对偿债能力,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

上述资产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二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的二大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产运营指标有应收帐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

产销平衡率=产品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

对企业发展潜力方面选择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殖率.这里采用经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定的每个评价指标规定几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设计并计算各类指标单项功效系数,运用特尔菲法等确定各个指标权数,用加权算术平均或者加权几何平均得到平均数即为综合功效系数,用此方法可以定量化企业财务状况。.

然而,企业为适应未预料的需要和机会,应该具备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金流的流量与时间的能力,这就是财务弹性。主要与企业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有关。反映财务弹性的指标有:用于测定企业全部资产的流动性水平的营运资金与总资产比率,到期债务本金偿付率,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应收帐款及存货周转率,其中:

到期债务本金偿付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本金+现金利息支出)

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计算如下

(资产-负债-待处理资产损失-未祢补亏损-潜亏)/(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长期投资)。

从长远观点看,一个企业能够远离财务危机,必须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企业对外筹资能力和清偿债务能力才能越强。指标有:

总资产净现率=(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现金+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

销售净现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净额

股东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虽然,上述指标可以预测财务危机,但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风险是由于举债导致的,一个全部用自有资本从事经营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因此,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率,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同时还要考虑债务清偿能力,即企业拥有现金多少或其资产变现能力强弱;债务资本在各项目之间配置合理程度。考核指标有;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资产留存收益率以及债务股权比率。其中:

债务股权比率=平均总负债/(平均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无形资产-待处理资产损失) 

3.3 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帐款增大,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途径。从大量负债经营实例,不难得出几点教训: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盲目投资,没有进行事前周密的财务分析和市场调研是造成失误的原因,虽然适度举债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必须以自有资金为基础,如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过大,必然恶性循环。同时企业偿债能力强弱是对负债经营最敏感的指标,只从偿债能力看,负债比率越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但未必合理,如企业借款利率小于利润率。企业应充分利用负债经营的好处。不同产业的负债经营合理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是:第一产业为0.2左右,第二产业为0..5左右,第三产业为0.7左右。

4 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渠道有二大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二是借入资金。对于所有者投资而言,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可长期使用,自由支配,其风险只存在于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上。而对于借入资金而言,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从而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及防范有几方面:由于利率波动而导致企业筹资成本加大的风险,一旦筹集了高于平均利息水平的资金,可争取提前还债等补救措施。此外,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然而,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如出现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无法取得收益,或虽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虽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或利润率虽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水平。由于存在风险反感,投资者所要求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用于回报承担投资风险的那部分额外报酬,称为收益。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决策中要追求的是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让稳健性原则起着一种平衡器的作用。

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应收帐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有必要降低它的成本,它的成本有:1)机会成本,常用有价证券利息收入表示。2)应收帐款管理成本,3)坏帐损失成本。应收帐款加速现金流出,它虽使企业产生利润,然而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因此,对于应收帐款管理在以下几方面强化:1 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2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3 确定合理的应收帐款比例。4 建立销售责任制。

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风险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少平,李小燕 谈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指标的确定标准 金融科学 2000:1 16~17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篇(2)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对自身的资金进行科学的管理,如果某部分的管理不到位,将会产生严重的连锁反应,直接使得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严重下降。在企业的资金管理方面,由于长期缺乏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导致最终的管理效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为了切实改变这样的状况,一些企业开始针对自身对于资金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并想要形成健全的资金管理办法。但是很多时候,虽然企业有着明确的管理方向,但是所衍生出来的资金管理方法却不是那么科学有效,反而很可能偏离实际的资金运用要求,导致最终企业各项经济活动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开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自己在工作方面的不足之处,并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的措施和办法,以改善当前的资金管理状况,但是并没有取得较为完善的成效。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对资金利用实际渠道的合理分析。在实际的企业经济活动当中,经常会有不同的经济活动出现,而他们对于经济的消耗十分直接,并且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管理,将会导致最终管理结果的严重下降。

一、企业资金管理及风险防范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缺乏健全的资金管理机制

在信息化社会到来以后,我国的企业开始加大了对自身财务管理的重视,不仅优化了基础的财务管理办法,并深层次地开拓了各种财务管理设备,整体的实效性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资金管理工作中,却依旧有着相当大的不足之处。而这些不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不同的资金管理工作,所需要的资金管理机制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在实际的经济活动当中,没有较为完善的资金管理体制,很容易使得整体的资金管理效益严重下降。同时,在进行很大一部分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资金管理机制,很多的企业会盲目地消耗资金,无形之中会形成严重的资金漏洞,不利于多项经济活动的共同开展。而且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其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必然需要有科学的资金管理机制,来彻底改善当前的经济管理状况。但是许多企业在以往的经济活动当中,过于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并没有对经济活动的主体性进行过多的干涉,这样的状况直接使得资金管理机制十分不合理,难以迎合实际的经济活动需求,最终的资金管理效率不言而喻。

2.企业资金管理风险防范漏洞严重

在企业的资金管理当中,风险防范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在时代的发展当中,企业的经济活动处于不断的衍生状态,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迅速出现在人们的眼中,而不同的经济活动所具有的管理办法有着很大的区别,而在这些活动的工作流程上,也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管,这样的状况使得企业的资金管理风险防范存在着相当多的漏洞,尤其是对于企业的基础资金管理,其没有完善的管理方法,仅仅能够在一定层次上采取一部分风险应对措施,而其所能产生的效率相当低。同时,一部分企业并没有完善的风险防范措施和能力,它们的风险防范仅仅是针对一部分经济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使得风险能够尽可能地缩小,但是并没有对风险等级进行相应的评估,因而很多时候会忽略一些风险,而这些资金管理风险将会不断变大,为企业接下来的经济活动造成最为直接的阻碍。

3.企业财务部门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企业资金管理力度弱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企业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也是企业内部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拥有先进的工作人才,就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精神面貌,以及资金规划管理的能力。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是企业抵御财务风险的有力后盾。但是从目前部分企业财务部门的情况来看,许多企业在聘请财务管理人员时,对硬性设备要求较多,例如毕业院校,现有的资格证等。但是对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较少,或者没能在选拔中体现出来。除此之外,“任人唯亲”的思想在企业选拔财务管理人员时体现的较为明显,导致企业财务人员选拔时徇私舞弊等情况频出,为企业财务风险埋下了极其严重的导火线。

二、增强企业资金管理防范能力的主要办法

1.集中强化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

为了切实迎合当前时代的具体需求,企业应当积极利用现代化的各种设施和手段,针对当前企业经济活动的实际开展,选择一些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内容,使得整体的资金管理效益能够得到充分的提高。而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在整个经济活动的风险防范当中起着最为直接的作用,企业也需要对整个资金管理活动进行科学的优化,尽可能地优化其中的资金消耗成本,使得最终的成本处于较低的水平。对于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改善的方向可以从两方面的内容出发。首先是基础的财务管理体制,企业可以形成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对每一项财务的支出进行相应的记录和管理,尤其对于一些重要的财务收支记录,需要加以明确的记录,以确保最终企业资金管理能力的提升。其次,对于各种实际的经济活动,想要开展切实的资金管理,必然需要对经济活动的主体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优化经济活动开展的实际流程,使得成本能够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以内。

2.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在新时期的企业经济管理当中,基础的风险防范能力已然有了切实的提升,为了保障各项经济管理活动能够得到切实有效地进行,企业应当着重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首先,对于不同的经济活动,要进行科学分析和管理,尽可能发现其中的风险性。其次,对于不同的风险漏洞,企业需要加以明确的风险等级评估,根据实际的企业发展要求,制定最为合理的经济管理办法,使得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一直保持较为优越的水平,最终的风险防范能力也能够得到切实的提升。最后,对于不同的经济活动管理风险,企业应当加以明确的分析和管理,一旦出现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应当迅速地改善和优化,使得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处于较为完善的状态。此外,对于现代化的企业经济活动而言,由于不同的时期总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因而要进行随时的更新,实现高水平的风险防范。

3.树立资金集中管理理念

企业对资金的安全管理的目标就是在保障企业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增加企业收益。为此就必须要把企业现在的所有资金进行集中的规划管理。特别是在集团制企业当中,集中管理资金才能保障企业内部的团结统一。集中管理能够充分发挥资金的协同效应,资金分配最优化增加企业收益。本人提出的措施,就是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资金调度中心,对每个部门的资金周转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加强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管,杜绝将资金挪为他用的行为。不仅能够保障企业资金的安全,还能为企业资金分配最优化做好基础。

4.采用合适的信用政策,降低企业坏账损失

企业在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扩大销售时,会导致大量的应收账款不能收回,造成坏账损失。除此之外,应收账款占用大量企业资金,造成资金收益率低下,这样不能达到以扩大销售增加企业利润的目标,还可能导致企业整体利润的下降。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形成客户信用调查体系,建立客户资信档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确定相应的赊账限额。企业进行赊账时应该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把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对于逾期的应收账款加强收款力度。加快应收账款周转,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从信用管理体系、合同签订、资金结算和催收账款等方面加强赊销比例及应收账款的管理。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篇(3)

关键词:税务风险;内控制度;管理;绩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075 ― 03

一、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税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未能有效遵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从而造成企业经济利益受到损失。企业税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缴纳税款行为不符合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构成漏税、偷税,面临补税、加收滞纳金、罚款、刑罚以及企业声誉严重受损等风险;二是企业因不了解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者使用税法不准确,造成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多缴纳了税款,造成企业不必要的税收支出。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1.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能力

缴纳税款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费用支出,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能有效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持续发展活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随着我国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积极拓展境外投资,由于对税务风险的重视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很多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涉税环节出现问题,付出了高昂的税收成本,代价惨重。重视并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完善我国企业税务体系建设,对企业做大做强与国际接轨至关重要。

2.有利于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企业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降低企业必要的费用。税务风险管理可以降低企业在税收方面的费用,而税收费用的降低意味着企业成本的减少,企业获得同样的收入情况下,支出的成本减少,能够得到的利益就会增加,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3.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与会计的管理水平

良好的税务风险管理,需要有规范的财务与会计制度,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为了实现利润、成本和资金的最优组合。企业财务与会计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税收情况。只有提高企业财务与会计管理水平,才能完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而科学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不仅能够合理合法地降低企业税务支出,还可以减少税收法律法规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利于企业稳定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可能涉及税务风险,可以说企业自成立之日起税务风险就已经存在。概括来说,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1.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1)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复杂且变动频繁

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众多繁杂,既包括法律法规,又包含部门规章、条例和地方性法规等,而且税收法规层次较高的较少,更多的是部门规章、地方税收政策和实施细则。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形势,我国税收法律法规变动频繁,财政部门和国家税务总局每年颁布的税收政策、公告等多达数百条,各省市制定的地方税收政策和实施细则也不在少数。对此,企业不能及时了解和学习相关税收政策在所难免,就会导致企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了税务风险。

(2)我国税收行政管理体系的影响

我国税收行政管理体系复杂,税务行政执法主体多元,包括国税、地税、海关和财政等多个政府行政部门。税务行政机关在执法时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这种自由裁量权不严以规范,会造成执法弹性较大,对执法者缺乏有效的监督。同时有些税务工作人员不严格执法,有法不依、执法随意性大,关系税、人情税的现象依然存在,客观上造成事实违背了立法本意,使企业形成税务风险。

(3)宏观环境不断变化产生的影响

我国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面临各种税务风险的外部重要原因之一,任何企业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宏观环境。宏观环境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投资环境和资源环境等方面。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是把双刃剑,虽然可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某种机遇,但是也可能使企业变得不适应,难以维系下去,如些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因宏观环境变化,反而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给企业的发展运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4)我国税收法规改革的影响

税收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税收政策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转型阶段,还未形成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税收法规也在不断的进行补充修订,甚至废止旧法规退出新法规。企业在履行纳税义务时,因没能掌握最新的税收法规,造成少缴税或者多缴税,导致企业产生税务风险。

2.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涉及多个方面,具体包括企业财务、绩效评估、内部审计、信息管理和企业风险管理等。控制企业税务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和是否全面决定了企业面临税务风险的程度。企业生产运营的每一方面,都可能对税收产生影响,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就会造成税务风险的产生。例如,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企业就无法收集到关于财务方面真实可靠的信息,财务处理就会出现偏差,影响企业税收;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就不能正确审核企业税收方面的信息,无法及时识别税务方面的问题。企业内控制度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及时准确地缴纳税金,从而产生税务风险。

(2)企业办税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从税务风险的角度来说,企业办税人员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办税人员对当前税收法律法规的理解能力和对税收政策的运用能力。目前,很多企业办税人员自身没能熟练掌握税收法律法规,在办税过程中,对税法的规定也不是十分了解,在纳税申报时,没有严格按照税法的规定去操作,虽然主观上没有逃避税法的故意,但存在盲目纳税的情况,造成企业少纳税,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产生。

(3)企业管理人员纳税意识不强

一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企业管理人员通常比较重视企业的研发、生产、营销和售后等环节的管理,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很多企业管理者纳税意识薄弱,很少对纳税申报表及重要业务事项的涉税问题进行讨论、核查,这就导致了企业纳税人员在确认、计算缴纳税款的过程中没有得到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核查,加了企业的纳税风险。因对税务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税务管理部门,即使有的企业建立了税务管理部门,也往往倾向于关注财务报表的管理,而忽视对税务风险的管理。

(4)企业不能准确运用税收法规

税收法规是规范企业税务行为的根本规则,所有企业都应当严格遵守。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中,既有人大、国务院制定的法律法规,又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行政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既有程序法,又有实体法。有些税务法律法规是原则性的阐述,有些是对具体税务行为的规范。企业有时对税收政策不能严格按照税法条文去理解,擅自扩大或缩小相关内容的范围,对税法精神理解不透、认识不足,造成企业少缴纳税款,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三、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促进税务风险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税务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税务会计核算、计算税款、申报纳税、缴纳税款和发票管理等。建立健全企业税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规范企业税务日常管理,防止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建立事先预防模块、事中防范模块和事后监督模块,它们紧密联系、互相支持,形成一个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个模块都有各自的作用:在事先预防模块中,需要改进企业的组织结构,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在事中防范模块中,充分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用于识别税务风险,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估风险等级,对不同级别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在事后监督模块,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信息系统,对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整个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价,确保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能够有效运行。

2.提高企业财税人员专业素质

企业财税人员直接与企业税务工作接触,其能力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加强企业财税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财税人员的工作水平。要对财税人员进行财会知识教学,确保财税人员及时了解最新的财会知识、税收政策;同时还应督促企业财税人员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让财务人员做到遵纪守法和依法纳税。在整个企业建立税务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让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直接与每个人的利益挂钩,以便增强企业财税人员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财税人员防范税务风险,主要包括强化抵扣凭证审核、规范财务核算、严控虚开发票和合理合法做好税收筹划等工作。

3.提高企业的纳税意识和税务风险防范意识

我国大部分企业纳税意识不强,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不高,企业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没有很强的依法纳税意识。有的企业心存侥幸,认为只要和税务部门搞好关系,就不会受到税务行政处罚;有的企业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没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两种情况都属于缺乏依法纳税的观念。依法纳税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企业应提高依法纳税的意识,同时应重视税务风险防范工作,将其纳入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企业应充分学习和应用税法,通过统筹、规划和管理,使企业的税收利益最大化;要合理合法的M行税收筹划,避免发生税收违法行为,产生税务风险。企业也应该及时了解最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对其加以利用,掌握好税金的缴纳金额和时间,强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是指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方案和处理方式的适用性、科学性、盈利性进行分析和评估的系统。绩效评估系统以税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后的实际结果作为依据,分析税务风险管理方案和处理方式的适用性和科学性,并分析税务风险管理的实际效益。通过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企业可以评估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效益,分析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产生偏差的原因,帮助减少企业税务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税务风险决策管理水平;对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总结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完善税务风险管理措施,进而提高税务风险管理的效益。

5.建立畅通的税企沟通机制,实现税企互信

由于我国税收政策频繁变动,很容易造成企业因没能及时了解税收政策畅而形成税务风险。税务机关与企业应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税务机关应加大税收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及时将最新的税收政策传递给企业,也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对企业办税人员进行宣传和讲解。当企业对税收政策理解有异议时,应及时与税务机关沟通,及时消除异议,提升税企互信,降低企业税收风险。

6.充分利用税务中介机构降低企业税务风险

税务中介机构通常更具有专业性,能够更好的理解税收法律和政策,熟悉税务处理方法,精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是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十分重要社会力量。企业可以通过充分利用中介机构来防范和降低税务风险。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可以向税务中介机构进行咨询,获取最大的税收利益。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规范税务中介机构的行为,推进税务中介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引导和鼓励中介机构更多的参与到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企业应当时刻把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当作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水平。要从企业内控机制、员工专业素质和强化纳税意识等方面做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机会,不断发展壮大。

〔参 考 文 献〕

〔1〕邓亦文,姜明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5,(23):206-208.

〔2〕邹新林.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税务风险管理〔J〕.中国经贸,2015,(13):242-242.

〔3〕屈静晓.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04):49-50.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篇(4)

关键词:化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对企业来说,税务风险是指企业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而遭受法律制裁、财物损失或声誉损害的可能性。企业税务风险是因涉税行为而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的涉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责(判刑、罚金)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二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用活有关税收政策,多缴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

税务风险管理则是防止和避免企业偷税漏税行为所采取的管理对策和措施。企业的各项活动均会发生相应的会计核算,而会计核算的方法直接影响企业税务核算,因此,税务风险的管理,也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对于税务方面的专项管理。

一、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税务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风险,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风险控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建立科学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加强税务风险管理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利于保证生产经营环境的安全;有利于促进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保证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利于优化企业内部控制,健全企业管理制度。

二、化工企业面临哪些税务风险

目前化工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由以下三大环节产生:一是财务核算与缴税产生的税务风险;二是管理层纳税意识和经营决策产生的税务风险;三是经营活动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产生的税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财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偏低导致税务风险。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非常庞杂,而且税法规定和会计制度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差异,税收法律法规每年都会有新的规定出台,如果企业税务人员没有及时了解和正确理解税收知识,或对相关税收法规理解出现偏差便会导致企业遇到较大的税务风险。还有一些生产经营活动,也会导致潜在的税务风险。比如营改增以后化工企业销售一批涂料并负责运输,则此项销售行为属混业销售行为,企业应当分别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分别核算适用不同税率的销售额。像这种情况企业业务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涉及到的这些混业销售,货物销售和劳务收入的增值税税率不同的问题,企业往往不能很好的区分,这些知识是业务处理人员的难点,会计人员的处理已经存在滞后性,不能挽救已经造成的税务错误导致税务风险。

2.企业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导致的风险。由于每项税收优惠政策都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通过税收制度和政策,对某些特定的课税对象、纳税人或地区给予的税收照顾,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资格,在一定的时效内,按照一定的程序申报和批准,才能享受。比如天津市政府2013年年初公布了《天津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财税优惠政策》(以下简称优惠政策),政策期限为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优惠政策规定,对在天津市新设立的现代服务业总部和地区总部,按注册资本金数额不同,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的一次性资金补助,最多补助资金为2000万元。对新购建的自用办公用房,给予一定资金补助,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租赁的自用办公用房,3年内每年按房屋租金的30%补助。对已在天津设立的总部和地区总部,在2013年1月1日后增资的,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最多补助资金为1000万元。对在天津新设立的总部和地区总部,自开业年度起,前2年按其缴纳营业税(“营改增”试点行业缴纳的增值税,下同)的100%补助,后3年按其缴纳营业税的50%补助;自获利年度起,前2年按其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的100%补助,后3年按其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的50%补助。对新购建的自用办公用房,按其缴纳契税的100%补助,在3年内按其缴纳房产税的100%补助。同时,对聘任高级管理人员购买商品房、汽车和参加专业培训的,提出奖励办法。企业如果有一项不符合上述规定而享受了有关税收优惠就存在税务风险。

3.企业管理层对税收遵从意识和对待税收的态度导致税务风险。企业管理层缺乏对国家税收法规的了解,没有依法纳税和诚信纳税的意识,因此对税务风险管理、控制意识不够,认为企业只要把生产和市场经营抓好了企业就能发展壮大起来。所以管理层在做出经营决策时没有考虑到税务风险的存在。由于管理层不重视,很多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和税务办税人员,“关系税”、“人情税”的存在也使得企业管理层在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上力度不够,对税务知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不清楚税务风险的存在会给企业带来的危害等,这样薄弱的税务风险意识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程度。

4.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或不够健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或不够健全,表现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没有针对税务风险的控制,企业税务人员的工作没有其他人来进行审核,如果企业税务人员少缴税或多缴税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就会增加企业税务风险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同时极易造成企业非蓄意的税收违规行为,所以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也会给企业带来深层次的涉税风险。

三、加强化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导致化工企业税务风险的因素很多,化工企业如何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设置专门的税务部门和税务岗位。化工企业应单独设立税务部门,设置专门的税务岗位负责企业的税务策划、税务申报工作,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税务管理岗位责任制。企业应考虑生产经营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要求,对于总分结构企业:同时在总部和分支机构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对于集团型企业:同时在地区性总部、产品事业部或下属企业内部分别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没有条件专门设置税务岗位的企业也需要指派专业知识过硬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专门负责单位的税务申报工作。

2.加强对企业税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涉税业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家的税务政策以便正确理解和执行。我国化工企业现阶段的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普通不高,而税务业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专业资质、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遵纪守法,同时定期参加职业技能和税收法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使其掌握最新的法律及法规、政策,了解最新动向,从而提高企业税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此外企业税务人员也需要向本企业其他部门提供税务咨询,这样才能减少税务风险的发生。

3.加强企业和税务机关的联系和沟通。企业税务人员应努力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企业应与税务机关和其他相关单位保持有效的沟通,及时收集和反馈相关信息。把税务征管人员请到企业来讲解相关税收法规,企业财务人员也走出去参加税收法规的培训,即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特别在某些模糊和新发生的税务问题的处理上需要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最大程度化解企业税务风险。

4.企业管理层要转变企业的纳税观念和态度。让企业管理层了解税收法规,建立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观念。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的税收遵从意识和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在企业管理层做决策时,提前咨询一下税务人员涉及到的税务问题,从而减少税务风险。因此企业管理层必须转变税务风险的观念,转变纳税态度。

5.制订和完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其他涉税管理规范,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风险应对水平。税务管理组织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确保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企业应建立风险的管理机制、预警机制,确保报税资料的完整性及真实性,实时控制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企业税务部门应协同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以下方面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参与制定或审核企业日常经营业务中涉税事项的政策和规范; 制定各项涉税会计事务的处理流程,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纳税申报表编制、复核和审批,以及税款缴纳的程序,明确相关的职责和权限,保证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符合税法规定;按照税法规定,真实、完整地提供和保存有关涉税业务资料,并按相关规定进行报备。

总之,化工企业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税务风险对企业的重要性,税务风险更是需要在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规避,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倡导遵纪守法、诚信纳税的税务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税务风险管理的工作成效与相关人员的业绩考核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纳税行为得以规范,真正地做到依法纳税,诚信纳税,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超华:我国企业的税务风险分析[J].天津经济报,2010(5):25-29.

[2]盖 地: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风险识别与防控.财务与会计,2009(16).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篇(5)

作为承包商的施工企业如何结合行业和企业自身特点加强风险管理,进行有效风险分析和控制,以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竞争环境,努力将风险防控到最低,是目前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面对和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公路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风险来源分类

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蕴藏着大量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最终完成,风险因素按照来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施工企业因素。包括施工企业的规模和资质,目标市场和竞争能力,管理水平和手段,财务和资金实力,施工技术和装备能力,职工素质和施工经验等。二是施工项目因素。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所处的自然、政治、经济、技术等环境不同而存在差异。包括业主的管理能力和经济实力,业主的信誉和履约能力,在BT、BOT、EPC等投融资方式下的业主支付和回购方式,项目中标价格和合同条款的约定,工程规模和施工技术难度,材料供应和运输条件等。三是政策环境和经济法律因素。包括通货膨胀和物价,政府政策和利率,法律和规章制度等。

工程施工中承包商是保证工程项目质量、进度、安全的主体。当前,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公路施工企业都在新的形势下处在一个激烈竞争时期,面临着成本、资金、市场份额的巨大压力。不管高速公路、地方道路等施工形式是新建、改扩建,还是维修养护,都表现在工程造价逐年上升,竞争程度、承包风险愈来愈大,所以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存在风险,虽然其范围、程度、频率、形式可能随着具体工程项目的不同而表现各异。

(二)新形势下公路施工企业应重点关注六个方面的风险

1.工程款回收风险。从2012年国家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出现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最困难的局面,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实施,国家监管机构要求银行金融机构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管理将更加规范,政府融资将进一步按照市场化原则规范运行,国内各地方政府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及交通建设主管部门资金紧张问题继续凸显,而以其为主要客户的公路施工企业,存在工程款回收的风险。

2.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通过对多个公路施工企业的多年度不同工程建设项目的分析,原材料费用占工程施工总成本的比例较大,约为60%~70%。原材料存在价格与质量的矛盾、价格与交货时间的矛盾,同时,由于市场波动较大(如:钢材、燃油、沥青),往往在施工时已经与投标时的价格相差甚远,如果施工期内主要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使实际施工成本与工程预算出现差异,将直接影响公路施工企业的经营利润。

3.延期、误工风险。由于工程承包项目实施过程复杂、周期较长,可能出现工程设计发生变更、工程款项不能及时到位、设备原材料供应不及时、交通供电供水限制及恶劣气候等情况,导致工程进度无法按合同约定进行,存在工程不能按期建成交付的风险,影响公路施工企业的经营业绩和信誉。

4.工程安全和分包风险。公路、桥梁、隧道施工需要在露天、高空、地下作业,施工环境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如防护不当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施工过程中因地质状况复杂,加之管理上、操作上的问题,出现坍塌,也可能造成装备损毁,人员伤亡,影响工期。此外,由于野外作业的道路交通条件差,工程运输中可能出现交通事故,造成公路施工企业及第三方财产和人员伤亡,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在施工总承包项目的执行中,可以依法将所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作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分包企业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包单位负责,而总包单位需要对分包企业的工作成果向业主负责。如果总包单位分包方式不当或对分包企业监管不力,可能引发安全、质量事故和经济纠纷,会对总包单位的工程质量、成本和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存在一定的工程分包风险。

5.财务风险。主要是资金和利率风险。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大、工期长、投资大,多年来许多施工企业被建设资金不到位所困扰,企业承包工程越多,被拖欠工程款项越多,往往旧账未清又添新账。据统计,公路施工企业一个项目的启动需要该项目的1/10资金来运作,一旦出现企业的运营效益下降,加上业主方由于种种原因拖延支付工程款和工程交验、决算时间,将直接导致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大幅增长,未完施工迅速上升,影响资金周转。目前,为了降低财务成本,公路施工企业较多采用的筹资方式是银行贷款,而公路施工企业的贷款多是短期借款。由于施工企业资金周转的周期较长,往往贷款期限届满,资金还未能完成周转,不得已还要借新债还旧债,影响了资金结构的稳定性。尤其目前由于业主方资金受限,众多的建筑企业为了争揽有限的工程项目,广泛采用BT、BOT、EPC等新的承发包建设方式,更使得公路施工企业除了要面对工程建设风险外,还要承担设计风险或项目运营的风险。企业除了要筹措投资规模25%~30%的项目资本金外,还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融资方式筹集大部分建设资金,将承担更大的资金压力。随着负债比重和财务费用的增加,企业受到国家资金政策和市场利率的影响加剧,在一定程度上隐含着财务风险。

6.管理风险。主要包括运营风险、授权风险、信息技术风险、人力资源不足风险等。目前公路施工企业竞争十分激烈,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产值利润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为了生存和发展,对施工管理要求就越高。公路建设施工管理跨度大,施工地域广,不同地方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别明显,如何确保建设施工项目都能按照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同时又能做到安全并实现令人满意的效益,对企业的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施工企业化解风险的有效对策

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建设期限一般相差比较大,项目规模从几十万元到几十亿元,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因素多而不确定。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公路施工企业必须积极面对,只有通过建立适用于本企业的信息化项目风险管控预警体系,采用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缓解相结合的对策组合,才能真正实现正确辨识项目风险、预警信息集成共享、促进管理决策质量、选择风险管理手段及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或减少风险的影响。对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控制应重点考虑并在项目施工的事前和事中有效实施。

(一)工程实施前的风险回避控制对策

企业应根据政府政策和规划,结合自身实力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在投标时理性选择市场机会,尽可能采取风险回避的办法放弃那些不适合本企业发展和不具备管控能力的项目,而选择在同等收益下风险更小或者同等风险下收益更高的机会,同时充分评估作为支付主体的业主方的支付能力,选择有实力的目标客户。但是今天的放弃不等于永远放弃,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它有可能又成为企业投标关注的重点,这也是风险时刻变化的结果。

(二)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缓解控制对策

1.为降低材料价格风险,可以采取在工程项目投标前向供应商询价,中标后组织供应商竞价,工程施工中按进度实施采购计划,与供应商依据市场情况协商履约条件或采取提前锁定某些重要原材料的价格并适当增加库存、实行材料集中采购方案等措施。同时争取业主的理解,在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时,具体翔实地列出物价水平指数变化的相关事项,争取工程完工后进行概算调整以弥补涨价损失等多种方式和措施控制和降低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在材料使用过程中严格收发领用制度,通过优化施工方案、统筹安排等办法降低材料的量差,从而降低材料的使用风险。

2.施工现场是企业风险集中的地方,施工企业应通过强化施工过程的管理,做好安全、质量等预案,将现场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用创新的方法和手段来达到缓解企业风险的目的。

3.适应施工管理精细化的要求,树立“零缺陷、低成本”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全面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工程项目管控能力和盈利水平,改善组织结构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流程化、规范化管理,加大制度执行力。

4.完善和严格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实行企业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通过各种财务指标分析确定企业负债融资与权益融资的最佳比例,以达到资本结构最优,实现财务杠杆效应的最大化。

5.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构建信息同步协同,为会计、审计及其他内部考核管理评价控制部门提供信息化平台,提高信息分析质量和企业快速反应能力。

6.强化企业员工教育,同时关注政策变化。增强员工风险意识,提高员工应对风险的能力。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素质,增强员工和企业的应变能力,及时化解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同时还应加强人才战略,培养、吸引、选拔优秀人才,建立层次合理的人才队伍。随时密切关注国家新的政策变化并及时分析预测新政策对本单位的影响,制定对策,适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充分使用风险转移控制策略

国外的工程建设项目投保工程保险非常普及,我国目前在工程保险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推广。目前国内的工程保险主要有建筑工程一切险及第三者责任险,对一些无法排除的风险工程投保是施工企业进行风险转移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同时,施工企业还可以利用合理明确的合同保护性条款来实现项目各参与方有效的风险分担,通过企业明晰的主辅业的多元化投资和经营来分散风险,也能够起到有效的降低工程的非系统性风险的作用。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篇(6)

关键词:施工企业风险;风险管理;风险规避;风险损失

施工企业是建筑市场的主体,市场竞争中风险无处不在。施工企业只有加强风险管理,才能很好地规避风险,减少风险损失,提高企业效益。

一、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

1.市场竞争激烈情况下的订单风险。虽然近几年因扩大内需,基建投资规模扩张对施工企业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是,随着国内建筑市场的逐步规范,原有的地区及行业性保护被彻底打破,施工企业完全进入竞争市场。建筑市场的逐步开放将使得国内外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进一步白热化。施工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施工任务作保证,其生存与发展将受到严峻的考验。

2.盲目投标的失标损失风险。有的企业为了获得施工任务,不管自己是否有竞争力,施工是否能够保本,只要捕捉到招标信息就盲目组织人员投标,结果标未中,却造成了投标费用损失。

3.低价中标的效益风险。工程投标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格的竞争。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施工企业在投标中,不考虑招标项目投资多少、规模大小、施工难易、利润高低等因素,到处撒网,四面出击。为了中标,不惜花血本、走关系、摸标底,竞相压低报价。

4.签约时的合同风险。(1)采用非标准合同。有些建设项目在签订合同时业主为了回避其应尽的义务,不采用标准合同文本,而采用一些自制的、不规范的文本进行签约。(2)“阴阳合同”充斥市场,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的秩序。有些业主除按招标文件签订“阳合同”,供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备案外,私下与承包商再签订一份在施工活动中被双方认可的 “阴合同”,在内容上与原合同严重背离,形成了一份违法合同。

5.垫资施工风险。一些业主,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就违法进行工程的发包和施工,导致施工企业非但未得到预付款,还得垫资施工。增加了施工企业的资金成本支出。

6.合同履行风险。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依法经营、履约经营。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施工企业履约的难度越来越大。主要问题有:(1)工期上,因工程款拨付不及时、征地拆迁不到位、驻地群众干扰施工等,导致工期吃紧而影响总体工期目标。即使不是施工企业的责任,业主也会出示“黄牌”甚至“红牌”,使企业信誉受损。再有,业主随意压缩工期,而不支付赶工费用,导致施工企业成本支出增加。(2)在质量创优上,业主要求的质量档次越来越高,企业也把创信誉建立在出精品、名牌上,但在没有实行优质优价管理的情况下,使本来就“油水”不大的项目很难有更多的投入实现创优目标;甚至可能由于业主指定分包商、材料供应商而造成质量缺陷,施工企业将面临巨额的质量等级违约处罚。(3)索赔难度大。由于承包商在合同中相对处于劣势,再加上索赔意识淡漠,使得承包商应得的利益付之东流。

7.工程结算不及时的风险。工程完工后,对施工企业报送的结算清单,有的建设单位由于投资不足或投资超预算,不履行合同条款,利用施工单位不敢诉诸法律的心理,采取各种方式故意拖延结算时间,以达到长期拖欠的目的。同时,这种拖欠还将导致施工企业对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的价款结算不能及时进行。而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为追偿施工企业拖欠的分包工程款和材料价款,根本不会顾及建设单位是否拖欠,而是一纸诉讼将施工企业推上被告席。结果施工企业不但工程没赚钱,反而要从企业里拿钱替建设单位赔付工程款,而且这种诉讼还危及企业的社会信誉。另外,工程款的长期拖欠使得施工企业形成坏账损失的风险增加。

二、施工企业规避风险的措施

1.准确定位,开拓市场。首先,施工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定位,确定目标市场。“是提升为工程总承包企业,还是向专、精、特、新的方向拓展发展空间”是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时首先要做出的决策。其次,实施科技兴企,形成专业优势并创造领先技术,促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再者,在经营方略上,要立足国内、瞄准国际,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2.理性思维,提高决策水平。企业在捕捉到招标信息后,首先,利用盈亏平衡分析模型进行决策,“招标工程工程量大于等于盈亏平衡点工程量”是投标的基本条件;其次,根据招标工程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劳动者技术水平与技能、机械设备能力、对以后投标机会的影响、竞争激烈程度、对项目的熟悉程度、交工条件、以往对此类工程的经验等因素后,通过综合评价得出综合评分值,当综合评分值大于等于事先设定最低可接受的分值时,才确定投标。

3.加强定额和预算管理,增大企业利润空间。目前,随着我国造价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工程量清单计价实施后,报价高低成为评标的主要依据。再加上我国建筑市场的无序竞争、“买方”市场,低价中标在短期内不会改观。所以要求建筑企业做好以下工作:(1)搞好企业定额编制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定额体系。企业定额应自成体系,分为报价用企业定额(对应于原预算定额)和控制成本费用支出用企业定额(对应于原施工定额)。(2)加强施工图预算管理,做到有依据降价;(3)开工前做好施工预算,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出。

4.加强质量成本和工期成本管理,降低额外费用支出。正确认识成本、工期、质量三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质量和工期优化。片面强调质量、工期,其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当业主要求提高质量时,要体现优质优价原则,适当提高报价。业主要求加快进度时,要求追加赶工费用。

5.诚信为本,培育风险保障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要求业主提供支付担保和分包商提供履约担保,依靠信用保证体系来确保合同全面履行。借鉴partnering模式,建立总分包之间相对固定的合作关系,并用partnering协议统一总分包之间的共同目标,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有效预防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

6.加强合同法律意识,减少合同纠纷。承包商由于缺乏法律和合同意识,在签订合同时,对其中的合同条款往往未做详细推敲和认真约定,即草率签订,合同履行时导致了纠纷的产生。因此,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承包商要对合同的合法性、严密性进行认真审查,减少签订合同时产生纠纷的风险因素,把合同纠纷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以保证合同的全面履行。同时,加强建设项目合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

7.加强合同索赔管理,增创预算收入。我国工程承发包双方在合同履行中对工程索赔认识不足,缺乏实施工程索赔所需的意识和动力。要树立“索赔是合同双方合作的方式,而不是对立;是合同履行过程中正常事件”的理念,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应得利益;索赔不仅有利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企业尽快适应国际工程建设规范,提高盈利能力。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崇禄,董红梅.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系列文本应用[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278-279.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篇(7)

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资本运作实践中面临着一些具体的挑战。如何综合考虑风险与回报从而使资本的使用更有效率;如何在陌生的商业环境下成功收购外国公司的资产,或者建立自己的网络;如何规划最有利的公司业务架构、税务、财务结构,以及如何使新投资能够按计划迅速走上正轨,都是值得企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同时,企业家们还必须思考的是,在借助资本市场持续发展和拓展扩张的同时,如何加强公司治理,用整合的方法看风险管理和合规,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使资本的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

这其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成功企业的经验,但也不乏一些失败的教训。

一家中关村的小企业发展成了一个全球领先的个人电脑跨国公司;一家小咖啡厅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机构,并且还在迅速扩张着;一个偏僻小镇的杂货店发展成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无数的成功故事还在上演,然而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石:有效的治理、风险和合规管理使得成功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中不断被复制,并最终保障投资人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一家曾经辉煌的全球领先的能源企业从华尔街竞相追捧的宠儿到破产,一个影响英伦百年的银行因为一个人而倒闭,失败的故事也还在不断发生。然而每一个强者的失败背后也大都有一个共同的顽疾:治理、风险及合规的失效。

失败催生监管

国内外市场发生的重大损失事件,促使各监管机构从治理、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和合规方面出台许多法规指引。

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其中404条款主要是对内部控制的评估和审计要求。

2006年香港联交所《企业管治常规守则》,要求上市公司评估和披露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2006年5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32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要求公司上市必须通过内部控制的审计。

2006年6月,上海证交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2006年9月,深圳证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2007年3月,财政部公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

2007年3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公司字【2007】28号《关于开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

银监会、保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也相继出台了很多治理、风险、控制、合规等方面的法规政策。

加强公司治理、提高公司内控水平、增强规避风险的能力是大势所趋,也是管理层的明智之举。良好的治理、风险控制和合规体系能够保障企业全面考虑股东、管理层、员工及社会责任;主动平衡风险、回报与成长;根据风险和回报有效地分配资源;有效识别潜在风险并采取预防性措施、降低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损失;增强企业信息可靠度和透明度,提高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认识和信任,满足监管要求。

“全局统一,各地有效”

在遵循各种不同的法律、法规要求的同时,企业又面临着要符合多个监管要求的困难,以及企业内部分工难以明确的难题。许多企业都存在效率低下甚至重复工作等问题。一方面业务部门疲于应付合规要求,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在合规工作上,但又同时可能存在风险控制的盲点。

大型企业一般在风险、治理方面有多个职能部门 (如信贷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部门、合规部门等等),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由于业务活动复杂、技术的进步,以及法律法规的不断加强的要求和期望,企业在治理及风险管理上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以保障运营的结果满足既定的目标和战略。

实践表明,一个企业要在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环境中生存,要得到长久、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有“全局统一,各地有效”的系统的合规管理模式。越来越多的大型、复杂的企业开始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全面的、贯穿企业各个层面的风险及合规管理体系 ,以取代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叠的风险管理及合规管理职能。

这种系统的方法将不同业务部门、不同地区的控制及合规活动纳入一个整合、统一的体系下管理,这样对风险、控制、合规要求、责任及期望就有清晰的理解,对控制效果的评估、报告及后续措施才能够做到客观、透明和有效。通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企业可以找出贴切的整合方案。这些方案可能使职能部门内部以及跨职能部门能够在风险、治理及合规等职能间有效地统一方法、流程、技术、人员及信息。通过这样的整合,企业将能够优化治理结构,并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效果和效率。

普华永道的模型

我简单介绍一下普华永道的治理、风险及合规模型。这是一个建立在基于原则基础上的体系,有机地将所有必要的元素整合起来以达到持续的效率和效果。这些原则融合了 COSO、ERM、BIS、OECD等的精髓,考虑了监管机构的期望,建立了统一的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