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01 17:01:09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产品差异化;乡村旅游产品;市场定位;湖南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1-0052-0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湖南省政府逐步将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到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当中之后,乡村旅游获得了蓬勃发展。至2008年底,全省拥有各类农业旅游点(农家乐、休闲山庄、度假村)近万家,直接就业人数10万以上,实现年旅游收入50亿元以上。然而,湖南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满意度却不算太高。产品构成简单、形式雷同等成为制约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因。突出自身特色、走产品差异化道路必将成为提升乡村旅游企业竞争力和延伸其产品生命力的制胜法宝。

二、湖南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现状分析

所谓产品差异化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的同类产品,由于质量、性能、式样、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的产品间替代关系不完全性的状况,或者说是特定企业的产品具有独特的可以与同行业其它企业相区别并被消费者认同的特点。综观湖南乡村旅游产品,产品同质化日趋明显,主要表现为:

1,核心产品模糊。产品缺乏乡村特色

核心产品。亦称产品核心。它是为满足消费者特定需求所提供的效用和利益。如今,乡村旅游之所以备受旅游者青睐,一方面是政府积极引导的结果。另一方面则主要源自于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城市蓝皮书》指出,至2008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45.7%,城镇人口达6.07亿,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城镇化迫使人们日益远离大自然。对亲近自然的渴望则驱使更多的人在节假日时涌向乡村,于是上山下乡成为了一种旅游时尚。据笔者调查,乡村的田园、绿色、生态、悠闲、优美等“乡村特色”成为时下最受游客欢迎的项目。故乡村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和谐平衡的生态环境及独具特色的乡风乡俗理应成为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产品。然而,随着旅游者的不断涌入,许多旅游企业为了迎合部分旅游者的需求,想当然的在乡村大兴土木,建设了许多城市化的建筑及游乐设施,对乡村固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许多景点俨然成了位于乡村的城市游乐园。有些地方设计活动内容时未能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而是将一些偏离乡村主题的诸如野人表演、洗脚按摩等项目强加进来。无法满足大多数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长远需求。

2,有形产品雷同,企业缺乏品牌产品

有形产品是指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实体的具体外观,具体有质量、特征、式样、品牌名、包装等五个方面。从湖南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经营模式来看,已从过去单一的农家乐形式发展到目前的土菜馆、农家乐、采摘园、民俗村、科教园五种主要形式,经营形式日益丰富,但相同类型的企业其产品形式却大多雷同。例如长沙的九道湾、浏阳的浩博农庄、湘潭的农博园及衡阳的东方庄园等大都具有“同曲同工”之处。吃饭、钓鱼、及球类等活动成为众多乡村旅游景点共同选择的产品类型,部分企业虽有农业采摘、拓展训练、真人cs野战等活动形式,但并未形成现实的品牌效应。企业有品无牌、有牌无品抑或无牌无品的现象十分常见,不少农户建几问房、包一口塘、养几头猪便算是―个乡村旅游点。由于产品几近雷同,致使多数旅游者选择产品时往往通过熟人介绍,旅游者对产品的忠诚度一般较低。

3,附加产品缺失,产品增值空间低

附加产品是人们购买形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附加服务和利益,即产品带给消费者更大的满足。如产品的使用示范或指导,免费送货、保证、设备安装、维修、技术培训、售后服务、提供信贷等即属于此范畴。附加利益直接影响着用户对该产品的评价,对该产品需要程度的满足,从而影响该产品的销售。旅游业是―个相对高级化但低门槛的行业,乡村旅游进入的门槛相对而言则更低,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往往只需投入较少资金和人力资源就能获得比从事传统农耕高几倍的效益,鉴于此,乡村旅游的配套服务一般较差。具体表现为:一,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村容的建设管理(如环保、卫生、医疗等)并未跟上乡村旅游发展的步伐,多数地方的乡村道路状况较差,路上没有设立指示牌,绝大部分的乡村没有公共交通直达,因而导致乡村的可进人性大大降低。二,改善村容的资金和建设行为一般在实施前没有兼顾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有严重脱节现象。三,各方面认识不足,服务水平和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滞后,如一般农家乐都是家庭作坊式,经营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缺乏长远的目光和必要的服务意识,旅游者往往难在目的地获得较高的精神享受。一般的乡村旅游点在安全设施建设方面都十分薄弱,如水塘等危险地带缺乏安全警示牌及防护栏。附加产品的缺失致使目前乡村旅游带给参与农民的多半是最起码的吃、住、行等旅游配套服务收入,农民很难介入旅游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的部份,致使乡村旅游对带动当地乡村经济发展及就业的作用仍较有限。

三、产品差异化对策探讨

1,找准市场定位,树立产品形象

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企业推向了产品定位时代,每一种产品都为特定的群体服务,设计、生产能满足特定消费群需要的产品并为其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所谓定位就是使自己的产品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占领―个特殊位置而采取的行动,最终结果就是成功创造以市场为主导的价值主张。市场细分则是品牌寻找准确有效的市场切入点。进行品牌化运作的前提。市场细分往往根据地域人口、消费心理、阶层、个性、生活方式、经济、行为习惯等因素来进行,并根据各种市场因素作出的科学划分与行为分析。寻找到一个竞争对手还没有占据的空间,在市场中寻找到差异性需求是乡村旅游企业脱颖而出的法宝。从市场细分角度分析,选择湖南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群体在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方面并无显著特征,乡村旅游基本属于全民同乐的产品。其涉及的消费群体十分广泛,各乡村旅游企业可根据自身地域优势及经济实力选择相应的目标市场。如对于选择大学生群体作为目标顾客的乡村旅游点,针对这个群体消费水平较低但多次重复购买的特点,可设计一些投入成本较低、以“自己动手做”为核心的产品,侧重解决学生进入景点的交通问题;对于选择家庭旅游者为目标市场的乡村旅游点则应设计以“为我做”为核心的产品,如为家庭旅游者提供照看小孩服务、为老年旅游者提供休闲保健服务等,突出产品的附加价值:选择商务旅游者为目标群的景点则应突出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商务会所功能相结合的产品形象。

2,打破有形产品同质化。突出产品特色

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指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的主要财富”。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打

造本地特色。就目前而言,湖南已形成了土菜馆、农家乐、采摘园、民俗村、科教园、漂流及度假山庄、休闲山庄等形式的乡村痕游形式,但各景点核心产品多数大同小异,基本以垂钓、、球类、健身、KTV等为主基调,附带的有果(蔬)自采、骑马、趣味农耕、乡村高尔夫、拓展等室内外娱乐项目,通常是人有我有,人无我无。这种产品组合形式既加大了企业的资金投入、浪费了企业的资源,亦让产品因缺乏特色而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颐客忠诚度。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各地应根据地理优势选择适合自身目标群所需的产品组合,使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当地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突出地方特色: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以当地相关产业发展为依托,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要能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推动力,促进各地乡村旅游产业群的形成。如在长沙的浏阳等地建立以苗木业为依托的乡村休闲旅游点,在岳阳的湘阴等建立以水产养殖业为依托的乡村垂钓旅游点。另外,在谢十主打产品时应突出乡村特色,避免乡村的城市化,尽量突出田园、绿色、生态、悠闲、优美等“乡村特色”。

3,拓宽营销渠道,扩大产品影响力

乡村旅游企业要想实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就必然要考虑通过一定的平台拉近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确保渠道客户在选择产品时能及时、准确地获得产品的相关信息和接近产品,故建立快速顺畅的信息传送渠道与销售渠道对于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省乡村旅游点具有点多、面广、分散等特点,乡村旅游点与旅游者在信息互动方面稍显不足。大部分旅游者在选择景点时是通过亲友介绍等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获取旅游地信息,难免导致信息传递不畅与信息的失真:旅游景点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收集模式。使得所提供的产品难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另外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点的经营者缺乏营销知识,在提升企业美誉度方面尚有欠缺,如在湖南乡村旅游网上某些企业在其宣传网页上甚至出现了如果打烂一个杯子要求旅游者赔多少钱等与产品宣传目的不相符的字眼。鉴于湖南乡村旅游企业小而分散的特点,各企业应加速地区资源整合、积极建立联营渠道,选择与目标客户对等的信息传递媒介,树立地区整体品牌形象,做到营销与开发并重。

4,不断完善附加产品,提升产品质量

由于乡村旅游的进入门槛较低,多数经营者在资金投入与管理素质方面呈现―种低端状态,当投资带来了比传统农业经营高几倍的回报后,经营者往往满足于现状,对附加产品的开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为提升产品质量,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各企业应扬长避短、量力而行的开发适合目标群的附加产品,提高旅游者对产品的感受胜与满意度。如针对家庭旅游者的需要,提供―些方便携带和储存的乡里土菜、干菜等;为青年旅游者提供―些参与性强的“自己动手做”为主的手工艺品。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篇(2)

;当前我国对于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因此,应该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本文主要从乡村规划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

:乡村规划;新农村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引言引言引言

乡村规划建设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

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较为重要的任务在农村。应该不断加强农业以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有着十分重

要的现实意义以及深远影响。在解决农民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之上,应该切

实做好乡村规划,使得乡村的建设以及管理可以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

村建设规划的实施这是一个长时间的工作,应该注重改善村容村貌,也应该从当

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并且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应该坚持节约以

及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也应该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新农村

建设,才可以在农民拥护的基础之上不断稳步地向前推进。

1111、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

1.1、对乡村规划缺乏充足的重视

乡村规划长期得不到重视,缺少相关规划部门支持和经费投入,乡村规划先

天不足,比较薄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规划法的推动下,乡村规划得

到了快速发展,各地纷纷开展乡村规划工作,现在一些地区已经有了乡村规划,

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地区没有进行乡村规划。

1.2、理论同实际脱节

乡村规划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突出问题是照搬城市规划

模式,忽视农村实际,盲目规划和拆建,以致规划和建设工作受挫。部分地区村

庄建设规划标准过高,难以实施,被村民讥称“中看不中用”。

2222、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

2.1、突出规划引领,在规划设计上下功夫

科学规划村庄布点,在现有基础之上与城镇规划相统一,重点发展特色村落,

做到科学取舍、合理布点。精心编制村庄设计,根据村庄特点,在实用、美观、

特色的基础上将传统特色与现代风格有机统一。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经济型村庄,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项目,建成宜业示范村。

2.2、突出地方特色,在建设实效上下功夫。

规划上体现一村一品,根据地理地貌环境,以及民习民俗,编制具有特色的

村庄、村民住宅方案。建设上以农民自愿为主对破旧单体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和

修缮,避免大拆大建,要围绕村庄文脉传承和自然生态风貌保护,充分利用地形

地貌,尊重当地乡风民俗,保护村庄自然肌理,从村庄路网、空间布局、住宅及

院落组台、绿化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营造浓郁的乡土风情。

2.3、突出村容整治,在生态建设上下功夫

新农村的建设,环境整治是关键。抓好生活环境的改善,围绕农民群众日常

生活起居,深入开展“二修”“三清”“五化”,即:修整危旧房屋、院墙,清垃

圾、清污泥、清杂物,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和公共设

施配套化,建立“户集、村收、镇街运输、区处理”城乡垃圾一体化模式,健全

村庄卫生长效保洁机制。

2.4、突出兴业富民,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推进安居

富民工程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行一村一策,巩固和

扩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做大做强农业种植、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形成乡村建设

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2.5、突出管理创新,在乡村文明上下功夫。

新农村的建设不是简单的人民生活富足、村庄环境整洁、乡村环境优美,更

重要的是乡村文明,是群众素质的提高。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民代表会议、

村务公开、村民理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

员会等组织建设。

2.6、突出规划原则,在编制标准上下工夫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过去的农村建设规划标准

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又不能按照城市

规划生搬硬套,为提高村镇规划编制质量和标准,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原则,一是

统一规划,逐步实施。正确处理村庄现状、近期规划建设、和长远发展规划的关

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确定村镇发展建设规模、速度,使其与人口和

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二是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对村镇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千村一面,注重区域特色、

经济条件、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充

分把握社情民意,尊重群众意愿,尊重自然环境注重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态环

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势多样、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村庄。四是

建设节约型村庄,坚持立足实际,适当超前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范围,保护耕地和

减少自然资源浪费,加强村民精神物质文化建设需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

3333、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

做好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也是提升农民幸福指

数的有力抓手,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更是展示新农村形象的有

效载体,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在建设之中应该坚持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领、

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城乡一体、整体谋划的原则。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

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尊重农民的意愿,开展整村推

进,逐步配套完善,既坚持了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便于农民生产

生活和体现地方特色。

4444、结语、结语、结语、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以乡村规划作为重点,做好资金筹措,通过村民参

与决定、设计以及监督实施,如此才可以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才可

以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

新农村。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蓝燕.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郑州航空工业

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2-13.

[2]吴小伟.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浅析[J].安徽农业科

学,2008,27:12042-12044.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 辽宁 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 战略分析

近年来,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国内旅游产品种类,延伸了旅游产业链,而且成为城里人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其口号:“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乡村旅游既适应旅游消费多样化,更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而且,发展乡村旅游正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可见两者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面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文明素质,以及提升村政的民主管理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上完全一致。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这种联合开发、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整体优化求发展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

辽宁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发展空间余地较大。根据辽宁省省旅游局制定的规划,“十一五”时期,辽宁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116亿元。在此期间,全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带动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提高1.5个百分点,累计人均增加收入350元;每年新增农民旅游就业3万人,累计增加农民旅游就业15万人,间接从事农业旅游的农民达到60万人以上。面对新世纪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机遇,辽宁乡村旅游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一、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省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景观类型多样,农耕文化悠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迅速的发展,辽宁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到目前为止,辽宁对外开放的主要农业观光旅游景点类型多样,涵盖了“农业生态观光型”、“参与体验型”、“成郊观光型”和“农业科技型”等。据2007年五一黄金周不完全统计。沈阳、大连、鞍山等主要城市周边的生态旅游成为游人的首选。丹东的天桥沟、五龙山、凤凰山等旅游区(点)接待大批游人。尤以“吃农家饭、赏农家景、睡农家炕、做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旅游备受城里人欢迎。抚顺各大休闲山庄、旅游农庄和渔塘垂钓场所,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大连长海县的“渔家风情游、环岛垂钓游”、甘井子区的“农家乐”吸引大量来自北京、河北的游客。鞍山农家旅游接待6.59万人次。本溪的“农家乐”旅游,黄金周期间接待游人8万多人次,收入800多万元。辽阳的瓦子沟“农家乐”旅游也吸引众多旅游者。

总体来看,辽宁乡村旅游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但整体发展处于探索的起步阶段,从规模、产品、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等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会议奖励等市场需求。

2.辽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自辽宁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以来,确实己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1)发展乡村旅游缺乏前期规划,产业规模狭小

据国外研究表明:观光农业的半径为29.5公里,才能发挥最佳效益,但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辽宁观光农业规模狭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高科技含量小,产出效益模式不明显,整体观赏性不强。

(2)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比较偏僻的农村或乡镇,这就要求在开发农业旅游项目时,必须考虑基础设施的问题,要适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又追求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旅游产品。

(3)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农业旅游产品单一

辽宁目前开发的农业旅游资源仅局限于观光型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旅游行为的层次较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型的农业旅游产品,使得游客的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农业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4)对市场和品牌营销缺乏概念研究

对发展乡村旅游还缺乏足够认识,观念和理念还比较落后,因而指导和引导不力;乡村旅游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缺乏管理的市场;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往往造成盲目开发,特色不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强,效益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没有充分考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辽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机遇

1.发展优势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使农业经济成长迅速,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意识改变,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为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1)旅游资源优势显著

辽宁省位于环渤海经济区, 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辽宁地势地貌复杂,东部和北部是山区,中部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南部和西部是沿海,独特的地形、地貌使自然风光丰富多彩,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业,养殖业,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果树资源丰富,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落叶果树栽培区中分别居第3位和第2位。而且辽宁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是满族之乡,根据辽宁优越的农业旅游资源和人文文化资源特征,可以发展农业科技观光旅游、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等,辽宁乡村旅游的客源将会非常充足。

(2)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

辽宁与其他省市相比,交通便捷。一是省内各城市之间通高速公路,而且村村通柏油路;二是省内铁路干支线稠密,居全国之首;三是全省的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众多;四是境内拥有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大东港、鲅鱼圈港和金州港等良好的大中港口,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了方便的旅游服务,陆海空立体交通网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3)经济基础坚实,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

2006年,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达8009亿元,(吉林3620.1亿元、黑龙江55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983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8元,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增长11.6%。辽宁经济发展处于东北地区之首。由于城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处于前列,容易形成城市周边旅游,加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东北地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使辽宁的乡村旅游市场优势显著。

2.发展机遇

(1)发展农村旅游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 (辽政办发[2007]44号)提出主要任务:“创建旅游强县,实施农业旅游百千万工程,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据2006年初步统计,全省建成、在建和规划建设的乡村旅游景区已达181个,总规划建设面积245.21万亩,已经建设面积130.26万亩,占规划面积的53.12%;计划建设总投资225.39亿元,已经投资81.78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36.28%。计划年总产值187.64亿元,已经实现年总产值60.69亿元,占计划的32.44%;计划吸纳劳动力35.31万人,已经吸纳劳动力17.92万人,占计划的50.75%。乡村旅游业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项农业新兴产业。

(2)新农村建设促进辽宁乡村旅游的发展

2006年辽宁省首批推选出的32个特色乡镇,为辽宁省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精品奠定了基础。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国家旅游局提出,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让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农民。必须遵照农村的实情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确保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相关政策,其中有些举措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村旅游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下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1.科学规划 正确引导 有序发展

辽宁省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办事,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消费特点,针对需求编制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反映本地区乡村特色,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适应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使乡村旅游朝着有序的方向快速发展。

2.突出重点,合理布局

辽宁省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存在差异,因此在发展中,一定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区位条件好, 交通便利, 例如:大连、沈阳、鞍山等城市周边、易于吸引城市游客的地区,可以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在资源丰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可以采取稳步发展的措施,集中精力,开发一个、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把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3.建设生态新农村,追求和谐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任务就是培育新农民、拓宽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展示新风貌与建设新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就是新农村的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心态和谐、农村人际和谐、城乡区域和谐、农村产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战略选择。

(1)注重原生态新农村建设

辽宁乡村旅游应该重视本地区原生态形象,追求真实,提倡先生活后生产,从生活本身出发,以生态资源要素(如景观、环境、科技、文化、产业、产品、服务、消费等)为内涵,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施以生态经济和生态智慧的优化系统开发与管理,寓教于游憩,通过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社会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旅游产业和事业。

(2)走绿色新农村建设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但是村民住房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新农村的环境要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在生产和生活废物的无害处理上要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重点民生工程的投入。包括完成新建农村饮水工程等,大力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和可再生能源。目前辽宁省大连市农业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历史阶段。

(3)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一系列的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素有“辽东第一村”的美誉的辽宁凤城市大梨树村,该村以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被批准为全国文明村后,该村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抓住了“三农”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大梨树村的经验具有典范作用和推广价值,辽宁省有条件的乡村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本地区域特点、经济特色和社会现实选择发展模式。

4.发展乡村旅游强势品牌,培育特色新农村

辽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必须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 深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精品, 培育有竞争力的富有本地特色的产品。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高起点,大手笔,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辽宁省乡村旅游精品。深入挖掘和包装乡村中最本质、最亮丽、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元素,重点包装提升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突出本旅游地与其他旅游地的差异性,通过差异产生吸引力。辽宁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带动战略先期的做法是:

(1)以辽宁省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差异型农业观光带

利用城市周边乡村的特殊区位,推广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农业旅游项目。辽宁省观光农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国道(丹大公路-201国道)及高速公路两侧(沈山高速公路、沈丹高速公路);大中城市(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的周边郊区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具有明显的差异,应努力完善城郊旅游设施和功能,形成东北地区有特色的城郊旅游线。

(2)深入开发大梨树村等生态旅游

辽宁可以借助旅游景区的市场性,着力打造盘锦大洼县赵圈河乡的红海滩湿地、大连安波镇冰雪温泉、潮阳北票长皋乡的田园风光游、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的山水风光游、辽阳弓长岭区的冷热奇观游等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产品,深入调研分析,对其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给游客。

(3)凝练清河农庄度假区品牌

深入清河旅游度假区,总结影视剧《刘老根》带来轰动效应的原因,利用影视剧品牌扩大农庄的知名度,同时挖掘满族民俗文化精髓,提高文化品位,突出企业庄园依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形成的度假、休闲、观光等功能。

(4)发挥绿色水果生产大省的独特优势,富裕区域新农村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是辽宁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辽宁省的绿色农业规模居全国之首,而绿色食品与旅游活动有着天然的缘分。辽宁省是我国水果生产大省,辽宁省水果栽培总面积已达1005.6万亩,水果总产量385万吨,水果总产值71亿元。可依托以上城市开发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果园等旅游产品,培育青少年科普教育实验基地。

(5)延伸产业链条

辽宁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必须从系统化、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考虑,乡村旅游可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挖掘辽宁乡村旅游内涵,找到辽宁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延伸品牌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发展中,运用乡村旅游树立农村品牌,进行经济运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7]44号)[eb/ol].heep://liaoningtour.gogocn.com.2007~7~30

[2]辽宁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3~26

[3]张彩霞:关于发展辽宁省农业旅游的思考[j].区域经济,2006(9):126~128

[4]新农村新风貌建设[eb/ol].辽宁旅游信息网heep://2007~2~23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主题;产品特色;可复制

1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价值

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景观空间,包括城市郊区及广大农村。从狭义上指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乡村景观因其生产性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格局,其以成片农田为基质,大小不同的村落和湖泊为景观斑块,道路、河流、防护林构成其生态廊道,形成错落有致、散布状的景观生态格局。长期的乡村居民生活及生产方式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景观肌理。农田是农民的工作场所,而农宅则是他们生活的场所,为劳作方便围绕农宅设置大片的农田,形成“田绕宅”的景观肌理。这与“宅落宅”的城市肌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乡村景观不仅有独特的景观格局,而且还包含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不同的地方文化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及,这也构成了农村人文景观中的一大特色,为形成独特的地方乡村旅游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中国农业景观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2.1 不断激增的城郊旅游需求

我国当前的旅游现状是一线城市已具有成熟的度假经济,二、三线城市旅游需求则是爆发性增长。旅游需求正在向城郊混合地带发展,近年来一、二线城郊地带已不断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1天左右的休闲度假项目吸引大量市民前去游玩。

2.2 相关国家扶持与限制政策

“十二五”期间政府推出一系列惠农措施、开发资助等扶持政策,加之新近“美丽中国”的提出,乡村景观旅游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业产业链的有效途径。为推进稳健的旅游市场发展,同时保护耕地及生态环境。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及文件。通过研究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相关政策,总结出目前国家对乡村景观旅游开发的主导政策,主要分为限制、禁止、支持及发展4个方向。限制性项目有大型游乐设施、主题公园(影视城)、仿古城项目及低密度、大套型住宅项目。禁止性项目有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和高尔夫球场项目。支持性项目有特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庄、酒庄、农业主题乐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花木苗圃科研基地等旅游项目。

2.3 当前乡村景观开发所存在问题

2.3.1 农村可建设用地稀少。农村可建设用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而非建设用地则占到90%。因此,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建设关键性的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2.3.2 重新开发土地常破坏原有的乡村肌理。企业开发土地时,常常拿取整块大面积的土地,散落的住宅用地常被忽略。集中式的用地形态破坏了农村村落自然地聚落形态;同时也给后期开发带来困难。拆迁使得大量农民迁出,原来的乡村生活气息也随之消失。

2.3.3 农村劳力严重流失。村民外出打工,农村劳力主要依靠妇女与老人。农产品加工尚不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也就不能吸引农村劳力返乡。

2.3.4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同构化严重。当前,乡村旅游开发的产品中大多数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产品特色不明确,没有清晰的主题特色,导致产品模式容易被复制。

3 国内外开发实例

3.1 国外案例

库肯霍夫公园位于阿姆斯特丹近郊的小镇利瑟,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公园。公园内核为核心区,所有活动围绕核心区展开,为花田区,种植大量的郁金香。核心区内分为固定项目和临时项目。固定项目:郁金香展,主题庭院展,公园艺术展,花车游行盛典,骑行花海中,泛舟花田田间,儿童乐园。临时项目:名人之旅,花帽展览,传统工艺展,室内花卉展。为招揽旅客,每年郁金香展示的主题都会变化,由不同的参展商根据公园要求种植郁金香。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不仅拉动了郁金香的整个产业链,而且带动了地方经济。

3.2 国内案例

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位于位于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在小地块内精心打造创意文化概念,以爱情、浪漫为线索打造爱之墙,星座爱情柱,许愿池,奇迹钟,密宫,老桑树的回忆,百草园等主题项目,吸引市民、情侣、学生、恋人等客户群体,并与影楼签订合约。产业方面着力开发香草全产业链,包括香包、香袋、精油、香水等制品。其因为有鲜明的主题包装和特色苗圃的加工产业链而在国内风靡一时。

4 农业景观新模式探讨

从以上国内外案例中分析得出,以景观带动产业发展的形式正在日益扩大。新型的开发模式应是一种联动效应,由旅游开发为主导,带动周边农业与地产两大产业板块的发展。其将生态农业、旅游业和产业集群有机地集合起来,是集科研、生产、销售、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开发模式。其可以被称之为是“乡村综合体”,主要包括乡村旅游、有机农业、苗木基地、田园小镇4大板块,其中有机农业和苗木基地可结合当地种植产业特色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田园小镇板块则是将原有农村生活原真体现的关键所在。乡村旅游板块中重点开发旅游项目,将农家乐、农事体验、拓展运动、垂钓、婚庆庄园及花坊、田园集市、会所和餐厅等目前已有的成功旅游项目放入其中进行打造,并在已有的基础上对这些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与本色农业景观相结合。因此,想要突显产品特色并在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拥有主题鲜明的产品包装势在必行。

根据农产品特色、地理区位、环境的不同,可将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题类型分为3大类。第1类苗木观光型,以苗圃植栽美景为主要的景观吸引力,同时,着力发展苗圃销售整套的产业链条。第2类主题游乐型,以趣味性的农业景观为主,增加童趣、欢乐、爱情等主题特色,打造游乐型农业观光园。第3类以高端度假与特色农产品开发为主的乡村旅游开发,依托特色农产品打造整体加工链。同时,开发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因为有了主题及分类,业态可以是复合的,多种类别的。同时也因为主题的明确,也就自然地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区,减少了可复制性。

(收稿:2013-01-15)

参考文献:

[1]盛永利 杨小兰 赵永忠著.谁的地产被旅游照亮—中国旅游地产十大模式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1

[2]王云才著.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盛永利 黎筱筱 杨小兰 李关平著.TOLD模式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策略;SWOT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业已成为蓬勃发展的新型旅游形式和朝阳产业,深受农民拥护和市民需求,潜力巨大,效益明显。本研究用SWOT分析法来提取浙江台州乡村旅游业发展策略。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SWOT分析法可以确定我们能够做的和可能做的之间的有机组合,进而形成相关的发展策略。

一、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位于浙江中部沿海的台州市,乡村旅游业经历了萌芽、成长、转型的三个发展形态。2006年以前:萌芽期,属自发状态,大多依托景区发展或种养大户依托自身资源发展,为满足观光游客食住需求投资开办农家乐,功能单一。2006年至2008年:成长期,社会消费结构的升级,市民到乡村休闲旅游的规模日益膨胀,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重视,编制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和引导宣传,步入快速发展轨道。2009年至今:转型期,2009年9月台州出台《关于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乡村旅游业开始步入转型发展轨道。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台州乡村旅游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实现了从“点上萌芽”向“遍地开花”、从“单一吃住”向“多元经营”、从“各自为战”向“抱团发展”的转变。仙居县和天台县先后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市乡村旅游总收入和游客人次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20%以上。目前已建成95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22条美丽乡村风景线。截止2016年6月底,全市农家乐特色村(点)达到282个,其中民宿型农家乐特色村61个,农家乐经营户(点)1818家,年接待游客2095.1万人次、营业收入12.04亿元,[2]为农民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搭建了平台。

二、乡村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良好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台州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自然风光雄奇秀丽、玄远清幽,人文景观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既有乡村旅游的优质资源,又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是著名的水果之乡、水产之乡。游人来台州既可以游历名山,观览沧海,寻访古迹,栖息田园,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下放松心情,又可品尝购买绿色生态农产品,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同时,台州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温和湿润,近年来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90%以上。(2)不断创新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许多地方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乡村旅游发展形式,如“景区+农庄”、“生态+文化”、“观光+度假”及一二三产业日趋融合的模式,极大增添了乡村旅游的魅力与亮点。随着经营效益的显现,支持参与农家乐经营的主体越来越多,许多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能人回乡经营,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开始把它作为自己创业就业的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资主体日趋多元。(3)长足发展的旅游业。地处发达的“长三角”的台州,依山面海,集山、江、海、湖、岛、瀑之大成,旅游资源丰富。全市共有5A级旅游区2个,4A级旅游区9个,3A级旅游区19个,2A级旅游区8个,A级37个,省级旅游强镇16个,特色旅游村48个。这几年在主要旅游经济指标、重大项目投入、品牌建设上都取得新进展,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2016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42.65亿元,旅游经济已成为台州经济重要增长点,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基础客源。

2、劣势分析

(1)服务水平偏低,旅游环境欠佳。普遍存在小散乱状况,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客房、餐厅、村级卫生室、厕所等较为简陋,条件相对较差。虽然实现了等级公路“村村通”,但不少村到户的道路还过小,有些路段未硬化。一些村庄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服务质量水平偏低,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民,服务技能较弱。这些都影响了游客满意度,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2)差异化不明显,档次较低。产品类型主要以农家乐型为主,多为初级的农家餐饮和农家旅馆,休闲娱乐型、民俗文化型、科普体验型等还较少。产品内容仍主要局限在观光、采摘等活动,特色不明显。产品层次较低,在人文、民风、山水特性方面缺乏深层次文化元素注入,营销渠道、方式单一。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大多只是单纯经营水果、水产、茶叶、传统点心等初级产品,缺少地方特色,游客往往只看不买、空手而返。(3)游客滞留时间短,经营淡旺季节明显。在现有的一些路线中,游客实际参与的层面不深,多数为当天返回,停留超过两天的很少。游客中“长三角”近距离市场占大头,住宿的仅占6.9%,而在有住宿的游客中,住一夜的占90%左右,消费环节少。[3]同时,乡村旅游业季节性显著,需求波动较大。春秋两季、双休日和节假日尤其是杨梅节、油菜花节、枇杷节、桃花节等节日期间人满为患,节日过后冷冷清清。

3、机会分析

(1)党委政府重视,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十二五”时期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意见》,结合台州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了《台州市乡村旅游规划》,大力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各乡村旅游重点县(市区)和特色乡镇,编制了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定位,成立领导机构,并把乡镇的涉旅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中。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提升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政策支持,破解发展难题。(2)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为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当前台州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而乡村旅游业是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休闲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私家车的快速增长及“小长假”政策的实施,为乡村自驾游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时间保障,乡村旅游业以其特有的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光客,加上产业链的延伸,市场前景广阔。(3)信息化与不断改善的交通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旅游”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进了乡村旅游现代化进程。借助“携程网、同城58、驴妈妈”等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利用微博、微信等渠道分享互动,必将给乡村旅游带来更多的客源。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促进了乡村旅游更具开放性。“加快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被列为台州“十三五”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台州的内外交通将更趋便利。

4、威胁分析

(1)可持续发展及周边竞争面临挑战。由于乡村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在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破坏生态环境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旅游景点原始风貌的乡村家园味道逐渐失去。少数农家乐没有办理相关经营手续,导致收费杂乱、饮食卫生堪忧、安全保障乏力等问题产生,影响其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周边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迅猛,涌现了一批规模大、品质高、竞争力强的旅游点和产品,使台州乡村旅游业面临激烈的竞争。(2)开发上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许多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和策划包装上没进行充分论证,只考虑当前利益,匆忙上马,具有盲目性和无序性。为乡村旅游做规划的机构少、水平不高。不少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布局不够合理,项目存在重复建设现象。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仍相对较少,尤其是村一级的带头人及运营、管理、营销人才短缺,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3)创新意识滞后于现实需求。当下旅游消费主体和消费需求都出现了较大变化,年轻人逐渐成为重要群体,他们更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和参与,获得印象深刻的旅游经历。家庭休闲度假、养生保健、研学考察等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也不断出现。[4]相对而言农民对新生事物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和热情的关注度,创业创新意识弱。一些地方创新理念不科学,只关注到游客的视觉体验,忽视乡村整体文化氛围和服务水平对游客的吸引力,难以满足游客日新月异的旅游需求。

三、推进乡村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策略

乡村旅游业优势与劣势同在,机会与威胁并存。必须加大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1、构建乡村旅游长效发展机制

(1)强化政策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性作用,引导其在发展中不断规范提升。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增加扶持额度。金融机构应推出符合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贷款指标向经营户倾斜。加强资源整合,优化扶持环节,引导各类项目资金优先向民宿型农家乐特色村、特色乡镇、精品示范区聚集。优化服务和管理,简化、整合审批证照手续,实行部门联动审批。同时要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的监督制约机制。(2)科学规划布局。坚持“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上水平上档次。注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以一定财力支持重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规划设计和项目论证工作。[5]将乡村旅游业发展列入当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旅游规划和管理范畴,分类指导;与当地村庄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确保规划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延续性;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发展高效农业、弘扬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农业产业提升、农村环境改善互促互动。

2、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

(1)进一步优化布局,拓展发展空间。统筹台州“两5A”景区及“三湾”旅游板块联动建设,立足村庄、农村产业特色和民间文化特色,进行编排和包装,形成众多主题突出、地域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品牌。完善提升特色精品游线:依托山水资源、秀丽风光,打造集秀美山水、田园风光、农家新貌等为一体的山水画游线;依托滨海自然风光、特色渔业生产环境,打造滨海度假养生休闲游线;依托历史文化古村落、古建筑以及现代文化景点,打造集浓郁文化、古色古香、传统民俗等于一体的古风民俗游线;依托天台山等景区丰厚的宗教文化底蕴,打造宗教文化、养心体验游线。(2)加强以节促游。继续推广“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的市场化办节模式,培育出一批主题内涵多元、节庆常态举办、产业延伸互动的特色品牌节庆,带动乡村旅游影响力。举办好乡村文化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村落、古建筑、古街区以及民俗节庆民间传说中的乡愁元素、乡愁文化,弘扬台州历史文化特色。举办好农事节庆活动,联动发展相匹配的景观农业、蔬菜瓜果、水产养殖、花卉种养等特色基地,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打响节庆品牌。举办好乡村美食节,整合当地特色美食、民间小吃,打响乡村餐饮品牌。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营销能力。

3、提升乡村旅游层次

(1)促进乡村旅游业提档升级。从旅游构成要素出发,提升品牌形象,推动乡村旅游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发展民宿型农家乐特色村、专业村,妥善处理民宿经营合规化问题,强化安全经营,促进软件升级。全面提升电力通讯、交通水利、卫生安全等设施档次,强化硬件。加强品牌建设,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分类培育一批不同个性特色的民宿型农家乐典范村和星级农家乐,形成台州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乡村精品度假酒店、度假村落、休闲农场、森林公园建设,向中高档发展。注重旅游活动的深度体验及参与性,拓展客源市场,完善客源结构。(2)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着力改善乡村旅游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游客走得进来、住得下来、游得起来。规范管理,制定标准化的管理服务规程和规范化的服务管理办法、服务等级划分和评定标准,构建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强化行业自律,组建乡村旅游协会或服务中心。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旅游管理和服务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富有竞争活力、创新能力的管理服务型乡村旅游人才。加强诚信意识教育,树立诚信经营理念。

【参考文献】

[1]肖佑兴等.论乡村旅游规划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8-10.

[2]本文有关数据来自政府文件和调研.

[3]据2016年6月对游客进行的问卷抽样调查.

[4]罗艳玲.创新视角下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0)158-160.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 灾后;乡村景观;规划;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731.7;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51-01

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区范围内人类因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地表之上叠加人类活动形成的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的综合表现[1]。

1 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

个别地方政府缺乏对农村基层的调查,没有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与要求,简单地将新农村建设理解为进行整治工程建设,在编制村庄规划时,没有结合村庄现状进行。此外,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日益消退,千“村”一面的景象普遍存在[2]。

2 龙蟒河地块(太平村)景观规划的实践探索

2.1 规划背景

四川省绵竹市沿山地区地貌复杂多样,区域文化资源丰富,地方、宗教、历史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曾具有一定知名度,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此次规划的龙蟒河地块位于沿山地区的核心地段遵道镇,其自身特点既可以集中体现遵道镇的山水、田园、城镇的核心内容,又可以集中展示沿山地区的特色资源。遵道镇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捷,东部是物华天宝的平坝,西部是大片茂密葱郁的森林,素以环境优美、山清水秀、风光秀丽著称。

2.2 现状概述

龙蟒河地块位于沿山地区中心地带,是沿山公路沿线唯一紧邻村镇的景点,山水兼备,形态多样,浓缩了沿山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块内文化资源充沛,地方、宗教、历史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周边农田资源非常丰富,肌理脉络松弛有序,且当地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风俗文化,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历史悠久。

2.3 规划主题

2.3.1 挖掘资源优势,引导发展优势农业产业。根据龙蟒河地块现有的基础和资源条件,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城郊型山地生态农业。通过场地整理,发挥综合效益,对现有肌理和风貌加以保护和调整,结合沿山地区特色产业玫瑰、茶园,选择川西乡土品种,分块分层种植,形成色彩斑斓、阡陌纵横、自然生态的川西特有梯田风貌。

2.3.2 整合优势资源,综合开发产业的多元性。地块内文化资源充沛,地方、宗教、历史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立足于现有产业,从农业生产中挖掘旅游资源,如保留原有酒厂,对其建筑进行适当的风貌整治,同时部分用地进行功能置换,设置酒文化展示馆,增加展示川西酿酒工艺的小品设施,并开展酿酒体验活动,打造文化体验旅游。部分民房进行功能置换,设置农具展示馆,展示当地的生产生活模型农具,让游客了解当时璀璨夺目的文明。形成农业资源开发和旅游资源利用的良性互动,促进三农的现代化进程。

2.3.3 延续民居风貌,提升村庄整体格调。政府在对各村庄进行整体规划时,充分尊重地方传统风格,提炼川西民居的环境特征,与环境相结合,提升村庄整体文化格调,在建筑的整体规划布局中,通过细部设计,充分展现川西特色的新农村风貌,体现了传统民居风格与乡土文化资源,融合沿山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彰显浓郁川西特色民俗文化的地域风貌。

2.3.4 尊重农民意愿,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加强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在规划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才能保证规划方案的实施[3-4]。

2.4 总体布局

基于用地功能和路网结构的不同,对重要的空间节点和绿化廊道提出功能业态、空间场所特征、开发项目上的要求,以村镇建设为契机,独特的山水环境为背景,产业发展为动力,文化为核心,历史为脉络,形成“一轴两带五廊四片多点”、“水畔绿荫秀新村、巴蜀江南绘龙脉”的总体布局结构。立足太平村现状,保护和延续原有肌理和风貌特色,优化空间,优化肌理,布置居民点及绿色开敞空间,实现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优化联动,形成沿山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色风貌片。

3 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一项设计方方面面的宏大工程,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奋斗的攻坚工程。在灾后村庄规划景观规划编制中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有效地利用资源,培育农村自身的“造血机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5]。

4 参考文献

[1]刘莉文,程道品,王力峰.中国乡村景观旅游开发与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819-1820.

[2] 顾哲,夏南凯.以增强“造血功能”为主导的新农村规划设计探索――以云和县大坪村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8(4):78-81.

[3] 潘家恩.中国当代乡村建设的限制与突破[J].小城镇建设,2005(11):46-48.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篇(7)

近几年武隆县委、政府相继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扶持政策》、《武隆县关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了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明析了产业选择、目标定位和区域布局;扶持政策按照“公开、透明、稳定”的基本原则制定,从2013年起每年财政投入3000万元以上用于扶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并保持逐年增长,着力引导产业向区域性特色产业集中、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按照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果、渔业、茶叶三大特色产业的方向,着力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目前武隆特色效益农业已经初具雏形。

1.1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4年实现蔬菜播种面积2.38万hm2,产量48.6万t,同比增涨3%和7.3%,建成以双河、黄莺为代表的优质蔬菜示范片333.33hm2。

1.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势头强劲

2015年4月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名单,武隆县被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目前,武隆县有26个乡镇共60个行政村启动实施了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农(林)家乐、渔家乐、家庭公寓近1500家,避暑休闲农家达700余家,涉旅农户达1.9万户,乡村旅游接待床位达2.8万张。2014年,武隆县新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110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

1.3特色渔业方面不断突破

近年来,武隆县充分利用武陵山区资源优势,进行冷水鱼养殖,并开发裂腹鱼、大鲵、棘腹娃等特色养殖品种,产品销往北京和东北等地,带动了当地农户实现增收。

1.4特色林果步伐加快

加快以猪腰枣、甜柿为重点,以乡村旅游带林果采摘园为补充的特色林果业发展。2014年武隆县新增猪腰枣、甜柿、脆桃等特色林果333.33hm2,改造管护林果333.33hm2。

1.5草食性牲畜迅猛发展

2014年,武隆县实现畜牧业产值7.5亿元,草食性牲畜实现迅猛发展,其中全年牛出栏量2.9万头、山羊出栏量13.9万只。武隆县有规模畜禽养殖户8542户,畜禽养殖及加工、流通企业42个,畜禽专业合作社125个,专业从业人员598人。建成了仙女山县级草食牲畜示范带,双河乡木根山羊示范点;建成畜禽养殖示范园150余个。

2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优势

2.1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近年来,武隆县紧紧围绕“绿色崛起、富民强县”战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举”,坚持以生态环保为“底线”的科学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造就了武隆基本无污染型的产业发展现状。基本无污染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接近60%的森林覆盖率、多变的亚热带气候条件和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条使得武隆县具备了发展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和高附加值为主要特点的特色效益农业的基础条件。

2.2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近年来,武隆县坚持以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围绕以双河蔬菜基地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以白马天池坪为重点的高山有机茶叶园区、以火炉梦冲塘为重点的特色渔业园区、以黄莺复兴为重点的出口蔬菜园区、以鸭平片区为重点的立体循环农业园区等五大农业园区建设,整合农业、扶贫、交通等政策和资金资源,通过实施内部路网改造、土地整治、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不断完善农业生产配套基础设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双河木根村蔬菜基地核心示范区,现已拥有“路通畅、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土肥沃”的标准化基础设施,并配套建有高山蔬菜研究所、示范园、品种试验园、冷链物流交易中心等。日趋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过去生产资料拉不进来、农副产品出运不去的落后状况,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提供了基础保障。

2.3品牌效益日益凸显

近年来,武隆县结合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确立了“突出生态优势,做足旅游文章,坚持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精品农业路子,培育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建设生态产业公园”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培育商品率高、比较效益好、品牌打造有基础、易升级为旅游产品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全国知名高山蔬菜基地县、体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重庆市“山羊之乡”、“枣柿之乡”、“冷水鱼”之乡等建设项目,狠抓农业品牌建设,成功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其中,“羊角猪腰枣”获“2012年中国枣业展销会金奖”,并入选2013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仙女红”红茶获得“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称号;“双河高山蔬菜”、“凤来鳅田稻”、“沧沟西瓜”、“文复甜柿”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已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优质品牌。日益突出的品牌效益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赢得了品牌优势。

2.4市场前景广阔良好

近年来,随着武隆县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武隆县高山蔬菜、特色林果、有机红茶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现场采摘、菜品佳肴、旅游产品以及市场销售等形式不断呈现在游客面前,得到了广大游客和市民的一致好评。这也为武隆县以绿色、有机、环保等为主要特点的特色效益农业产品赢得了不错的市场口碑,为武隆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和升级成旅游产品等提供了广阔的开发空间,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赢得了广阔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3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自然地理环境差、生产条件先天不足

由于武隆县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地势陡峭、沟壑纵横,地形基本都是山地,耕地面积坡度在25度以上高达77.5%。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格局依然没有改变。

3.2市场激励机制尚未成熟,对特色效益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武隆县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虽然成功打造了“高山反季节蔬菜”、“羊角猪腰枣”等品牌,但大多数还处于出卖农产品初级阶段,缺乏深加工,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低,市场状况不稳定。

3.3有效劳动力的缺乏,增加了特色效益农业的实施难度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特别是特困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外打工挣钱,家里剩下的就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劳力严重匮乏。这不但削弱了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劳动力投入,而且限制了农户参与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能力。

3.4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还没有改变,特色效益农业还不突出

虽然近年来,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成为重庆主城区秋淡蔬菜四大保供重点基地县之一,同时也是重庆市唯一的市级重点高山蔬菜基地县,以羊、肉牛为主的草食性牲畜得到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形成的“粮猪型”种养结构格局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特色效益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份额还偏小,在农户增收中的贡献率不高。

4武隆县加快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对策

4.1规划为先导,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围绕“三化同步”的总要求,以建设“生态产业公园”为统揽,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果、渔业、茶叶三大特色产业。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仙女山、白马山、桐梓山、弹子山区域重点布局高山蔬菜、有机茶叶基地,仙女山环线、白马山环线、石桥湖环线和万峰林海环线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乌江、大溪河河谷地带和局部拓展区重点布局猪腰枣、甜柿等特色林果,乌江、芙蓉江库区及木棕河、大溪河流域大力发展特色渔业。以林(草)地资源富集的中高山区为重点,推进草食牲畜基地县建设。各乡镇要按照特色效益农业的内涵和各自区域的优势,根据产业定位,编制项目规划,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4.2优化品种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

武隆县耕地资源紧缺,要让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突破农业产值低、效益不高的现状,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立足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名特优产业。按照“一乡一业”模式,围绕渔业、林果、茶叶、草食牲畜和粮油等方向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

4.3完善基础配套,增添发展后劲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特色效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紧紧围绕特色效益农业的规划布局,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建设到哪里的要求,以“五小水利”为重点,大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按照“村村通公路,户户通便道”的要求,科学规划农村公路网络并加快建设,推进田间机耕道、石板路、水泥路和出行便道建设。

4.4培育经营主体,转变经营方式

按照“围绕产业建基地,围绕基地强龙头,通过龙头带农户”的思路,重点引进、培育、扶持一批机制活、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形成大企业、小业主和散农户互相并存、优势互补的格局。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不断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增强龙头企业经营实力,培养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经营能力和水平。引导大型超市、餐饮企业、加工企业等到农村建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全面推进“农超对接”、“集团消费对接”等新模式。加强农产品网上信息,扩大宣传范围。

4.5推进技术集成化,切实增强农业科技支撑

4.5.1加快农业科技支撑平台建设

实施院地、校地合作计划,不断优化重庆市畜科院武隆分院、重庆市农科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等现有院地合作平台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渔业、林果、中药材等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每个重点产业领域建立首席专家与技术骨干组成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团队。

4.5.2强化基层农业服务

全面完成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启动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确保5年内涉农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0%以上。推进“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推行专家大院服务模式,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

4.5.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办好一批农业中职学校和农民培训阵地。建设农民“田间学校”。深入推进“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深入推进全国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项目,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4.6拓展思路,跳出农业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