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能源市场现状

新能源市场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02 15:06:34

新能源市场现状

新能源市场现状篇(1)

关键词:新能源 市场现状 消费者调查

中图分类号:F407.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066-04

1 研究背景及原因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内汽车产量和保有量也迅速增加,到2009年汽车产销量达1370万辆占当年全球汽车销量6500万辆的22.8%,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随之而来的是传统型汽车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紧张,我国已从原油输出国变成原油净进口国,且进口量逐年递增。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解决石油资源紧缺,缓减环境承受压力,减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措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2]

该文将国内新能源汽车潜在消费者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了解他们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了解程度和消费预期,从中分析得到各种结论,并以此为根据,通过SWOT-PEST模型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现状进行研究,并根据spss19.0统计软件对消费者进行购买行为的驱动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力图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建议。

2 调查方法与信度检验

本次调查使用的调查问卷共19个问题,涉及三部分,即被调查者的背景研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了解情况和消费意愿调查,形式以单选和多选为主。

2.1 样本分布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一共采集调查问卷322份,剔除问题答案存在矛盾的问卷后,有效问卷共308份,有效率达到95.6%。其中174份女性所填写,134份为男性填写,分别占比43.51%和56.49%。被调查者以23岁以下的年轻人居多,占46.34%,其次为23~40岁的中青年人,占41.83%,年龄结构合理,且主要集中在具有较高购买力的城镇人口。被调查者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了78.57%,具备较高教育层次,为这次调查问卷主要群体。被调查人群来自于各行各业,月家庭可支配费用收入集中在3000~10000元,属于拥有购车能力人群。

2.2 调查问卷信度检验。

如表所示,本调查应用SPSS19.0对所得的308份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其Cronback’s信度系数为0.740见表1、2,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见表3,因此,基于该问卷得到的数据是可信的,基于数据得到的分析结果也是可靠的。

3 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状研究

3.1 主要新能源汽车类型

(1)氢燃料电池车:是指以氢为主要能量来移动的汽车。一般的内燃机,通常注入柴油或汽油,氢汽车则改为使用气体氢。燃料电池盒电动机会取代一般的引擎,氢燃料电池的原理是把氢输入燃料电池中,氢原子的电子被质子交换膜阻隔,通过外电路从负极传导到正极,成为电能驱动电动机;质子却可以通过质子交换膜与氧化合为纯净的水雾排出。

(2)混合动力车(油电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能高,而且行驶性能优越,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要使用燃油,而且在起步、加速时,由于有电动马达的辅助,所以可以降低油耗,简单地说,就是与同样大小的汽车相比,燃油费用更低。

(3)纯电动汽车(车载电机):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当前技术尚不成熟。

(4)生物燃料车:是指使用乙醇、沼气等生物燃料来使汽车发动。生物燃料技能降低石油消耗,也可减少灰霾天气。

(5)燃气汽车(天然气):是指以天然气为燃料的一种气体燃料汽车。天然气的甲烷含量一般在90%以上,是一种很好的汽车发动机燃料。天然气被世界公认为是最为现实和技术上比较成熟的车用汽油、柴油的代用燃料。

(6)使用太阳能的新型能源汽车:太阳能汽车是一种靠太阳能来驱动的汽车。相比传统热机驱动的汽车,太阳能汽车是真正的零排放。

在本次调查最有发展前景的新能源汽车种类中,混合动力车(油电新能源)以37.99%的比例位于第一,其次为太阳能新型能源汽车,占21.75%。氢燃料电池车、生物燃料车,分别为13.64%和12.01%,而纯电动汽车和燃气汽车分别只有7.47%和7.14%。[3-4]

3.2 基于SWOT-PEST模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

3.2.1 政策方面

优势:作为世界大国,中国有着相当可观的市场前景。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他的广阔市场是新能源市场的有力保障,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寻得很多的机会。近几年,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予支持和鼓励,中央对纯电动汽车最高补贴6万元,插电式混合动力最高补贴3.5万元,并投资在一些城市兴建汽车充电站。[5]新能源汽车还可以享用有地方补贴和其他优惠政策。在被调查者中,46.1%的人希望得到购车财政补贴,其次为免购置税和免限号摇号,分别占22.73%和22.08%。

劣势:调查显示,扶持及优惠政策是仅次于节能环保和油价太贵的一个影响人们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原因,选择人数占到了总体比例的40%以上。然而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初期,中国政府并不急于介入。而政府补贴来推广新能源汽车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与国外相比,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改善不够的。以美国为例,消费者购买一辆纯电动汽车,联邦政府补贴7500美元,州政府再视财力进行补贴,消费者拿到的补贴总额大约为1.25万美元。[6]在这点上我国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另外,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还不够完善,消费者得不到政府的充分保障,故而不去购买新能源汽车。

机会:从提出《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出台《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我国政府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思路逐渐明确,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政策倾斜和支持。[7]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排放标准不断提高,也是支持新兴产业的重大举措。

威胁: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并不介入,增大了厂商的自由度,但是政策上可能出现断点。同时,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业内对产业的发展路径存在分歧,将导致政策的不稳定。因为政策上的变化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构成威胁。

3.2.2 经济方面

优势:由于目前传统型汽车的大量增长,石油资源的价格也一路飙升,如果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入平稳期,从宏观上来说,就可大量减少石油资源的使用,对石油的价格也可起到合理调控的作用,有利于物价稳定和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其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有效缓减因传统型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可大大减少政府对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从微观上来说,相比于燃油,新能源的价格要便宜很多,可以减少消费者因传统家用车而产生的开支。

劣势:在开发研究新能源汽车的初期,所需的研发费用、基建费用、上游转嫁的原材料成本和昂贵的电池成本(及其后期维护或更换费用)是巨额的,企业和政府都会慎重考虑各种费用的分配。而由于昂贵的成本所造就的较高的售价也将部分有心尝试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拒之门外。67.53%的被调查者表示新能源汽车较同类型的传统汽车,10%以内高出的价位是可以接受的,其余都集中在11%~30%,仅有4.22%的被调查者人为无所谓。

机会: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将吸引更多的资本注入,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销售有很重要的作用。其次中小型电动汽车的市场潜力很大,政府的补贴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威胁:人民币升值为厂商带来出口压力,不利于国际市场的开拓;欧债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受损,短期内资本流动性强,会给国内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造成压力,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购成不小的威胁。

3.2.3 社会方面

优势: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发展完全是为了缓减资源的压力和改善现在的环境,从这点来看,社会性意识比较强,民众接受力较强,有利于环境优美型城市的推进,对营造和谐绿色无污染的社会有重大的意义。当前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绿色出行的观念深入人心,污染小成为人们购车时的一个重要选择标准,而调查结果显示,年轻的男性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了解普遍高于女性,且新闻报道被47.73%被调查者选择为了解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渠道。

劣势:由于新能源汽车是一种新型的产业,而国内汽车的技术的欠缺导致汽车本身无法与国外品牌相比,各项销售、售后服务还不够到位,销售人员不能准确的表达产品的性能,售后系统不能及时准确的为有问题的消费者处理,导致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失去安全感和信任感,在调查中只有5.52%的人是从车展或汽车卖场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最新信息,大众媒体依然是主要渠道。

机会:新能源汽车研发的理念是缓减石油资源利用的压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起到保护自然环境的作用,他作为一种节能型产品很容易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必定越来越大。

威胁:产业发展的初期业内发展并不成熟,存在很多关于产业发展的分歧,造成产业发展不利或滞后。且社会舆论的导向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对于新型能源汽车的前景调查中,73.38%的被调查者人为新能源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取代燃油型汽车

3.2.4 技术方面

优势: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现以锂资源为例,我国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已超过38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国开发发展各种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次,“世界工厂”并不是虚有其名,我国众多的高等人力资源已在近几年积累了大量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同时基本劳动力也很丰富,劳动力成本较小。

劣势:在本次调查中,仅有22.08%的被调查者坚信国产品牌车的质量,其余均把目光投向了欧系、日系等其他车系。我国国内技术的欠缺使得合资企业一直主导着市场的发展,国内企业不惜大手笔引进国外成熟的技术来生产汽车,这种模式使得研发权、销售权等完全受制于国外企业。中国汽车企业不懂得创新研发,核心技术水平低下,以模仿为主,缺乏顶级研发人才,这使得消费者对国产品牌失去信心。[8]

机会: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起步尚早,虽然技术与国外有差距,但还不是很大,可以从多种途径减小差距,以获得更核心的技术。现有很多的国际厂商寻求在华合作,这也是很好的机会。

威胁:国际大厂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过硬的技术支持遏制了国内厂商的发展。而我国的汽车产业战略意识不强,只顾眼前利益,忽视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售后服务,使得其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国外洋品牌。[9]

4 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购买驱动因素研究设计

4.1 购买驱动因素的变量选择与特征分析

在调查表中,进行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购买驱动因素调研的样本被要求按照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依次打分,调查的变量统计特征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的节能环保(0.81)成为调查者认为的购买意愿的第一要素,排第2位的是现在的油价过高(0.43),排第3位的是新能源汽车有扶持、优惠等政策(0.42),排第4位的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日渐成熟(0.40),排第5位和第6位的分别是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和消费者愿意体验新事物(均为0.26)。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日渐高涨的石油价格,消费者不再只关注价格,他们的眼光逐渐转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低碳环保意义,消费者愿意在政府的帮助扶持下,体验新潮、低价、环保的新能源汽车。

4.2 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驱动因子分析

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结果表明相关矩阵不是单位阵,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计算结果表明,前5个因子集中了9个原始因子65.975%,效果比较明显,可以充分反映出原始9个因子所包含的信息。通过旋转因子后载荷结果如表6所示。

在第一因子中,排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技术成熟度(0.564),个人对汽车品牌的认知度与忠诚度(0.446),体验新生事物(0.345),其中技术成熟度调查得分均值为0.40,个人对汽车品牌的认知度与忠诚度调查得分均值为0.09,体验新生事物调查得分均值为0.26。所以第一因子可以定位技术成熟度因子,命名为“汽车安全因子”

在第二因子中,排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体验新生事物(0.736),时尚新潮(0.550),传统油价过高(0.106),其中体验新生事物调查得分均值0.26,时尚新潮调查得分均值为0.13,传统汽车油价过高调查得分均值为0.43,所以第二因子可以定位为传统油价过高,命名为“燃料成本因子”

在第三因子中,排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节能环保(0.609),扶持、优惠等政策(0.507),舒适性(0.416),其中节能环保调查得分均值为0.397,扶持、优惠等政策调查得分均值为0.42,舒适性调查得分均值为0.08,所以第三因子可以定位为节能环保,命名为“清洁性能因子”。

在第四因子中,排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价格便宜(0.559),时尚新潮(0.263),扶持优惠等政策(0.227),其中价格便宜调查得分均值为0.26,时尚新潮调查得分均值为0.13,扶持优惠等政策调查得分均值为0.42,所以第四因子可以定位为新能源汽车价格,命名为“购买成本因子”。

在第五因子中,排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扶持优惠等政策(0.390)时尚新潮(0.359),新年能源汽车价格(0.317),其中扶持优惠等政策均值为0.42,时尚新潮得分均值为0.13,新能源汽车价格调查均值为0.26,所以第五因子可以定位为扶持优惠等政策,命名为“政策补贴因子”。

综合来看,影响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五大驱动因子可以总结为“汽车安全”、“燃料成本”、“清洁性能”、“购买成本”以及“政策补贴”。

5 总结及意见

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分析、调查研究,本文总结出了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产业所面临的各个方面的优势以及劣势,机遇与挑战。通过科学的统计计算将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期待以及忧虑进行了合理的分析。依此对政府和企业提出以下建议。

5.1 政府

政府本身应在战略层面上树立明确态度,及时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企业在制造上的技术、安全标准有所指导规范,并让消费者充分体会到优惠政策,只有给予企业和市场充分的信心和支持才能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真正稳固壮大发展。在如今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政府从财政拿出支持,政府采购在新能源汽车消费中仍是占较大比重,也给予企业指导、研发等不同层面上的政策的引导、重视和支持,可先重点扶持几个示范工程,甚至利用奖励机制让更多企业尝到甜头从而加入到这一行列中。除了针对能源汽车本身产业,政府更应大力发展与其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避免给消费者留下后顾之忧,充分体会到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便利性。而新能源汽车周边零部件生产部门也应顺带得到优惠和支持。要充分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大私人消费量是势在必行的,我国政府现有的消费者引导手段过于单一,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向外国政府取经,结合多重扶持政策切实让民众充分享受到福利。[10]还应充分借助传媒的作用将政策及时传达给广大民众,新能源汽车的好处和优惠宣传也应加大力度。

5.2 企业

在现有环境下,寻求国际合作还是主要途径,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一定要充分完善技术,使消费者尽可能避免技术不成熟带来的使用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自主开发的意识,积极研发属于自己的技术,早日掌握核心知识自,避免过于依赖国外技术,从而真正由源头降低成本。对于产品的研发还应多头并举,齐头并进,不局限单一种类,充分开拓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等市场。每个品牌都应寻找自己的主打力量,结合自己品牌的形象,将新能源汽车的招牌做好做大。业内加强合作,整合资源,扩大整个产业的规模效益,发展完整的产业链条。[11]对于市场的定位需要明确,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造相应的产品并策划相应的营销手段,而企业不光要负责研发生产,对于产品的后续跟进也不该放松,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充分树立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购买信心。

参考文献

[1] 张文娜.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0(1):210-211.

[2] 周滢露,史乐峰,任玉珑,等.基于个人消费行为的汽车购买决策模型及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17):9-18.

[3] 吴醒苍.汽车清洁能源技术浅谈[J].广东化工,2014(1):84-86.

[4] 张淑华.汽车能源前景浅析[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8(7):1-6.

[5] 薛玉洁.分析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前景[J].企业导报,2013(11):75,205.

[6]陈柳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0(4):124-133.

[7] 张晓宇,赵海斌,周小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基于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J].理论与现代化,2011(2):60-66.

[8] 张晓宇,赵海斌,周小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12):75-76,82.

[9]张磊鑫.基于SWOT-PEST模型的锂电池汽车发展战略分析[D].天津大学,2012.

新能源市场现状篇(2)

关键词:生活垃圾;处理场;选址规划

中图分类号:R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活垃圾处理的总原则为有限考虑减量化、资源化。生活垃圾资源化是指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物质和能源,以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这是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垃圾减量化是指从源头尽量回收利用无法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回收后剩余部分进行处理,处理时尽量采用低耗能的处理方式缩小体积,处理后产生的残留物再进行最终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和处置有自然堆存、土地填埋、堆肥、焚烧、热解等,其中土地填埋是解决生活垃圾的最终宗旨。根据生活垃圾处理的实用性和可达性,本次规划中,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选取三种:填埋、堆肥、焚烧,后两者可合并称为综合处理。

一、规划构思:

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的总平面布局和建设用地选取,应按照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在城市功能分区布局指导下,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考虑到生活垃圾收运路线的经济性和不同区域服务人口的规模量,拟在西安市各方向共选址规划六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五处生活垃圾填埋场(备用)。

二、处理场选址要求:

垃圾处理场选址是建设项目中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如果选址不当,将会给城市垃圾处理带来种种困难。垃圾处理场场址的选择涉及到当地经济、交通、运距、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地理地形、气候、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等,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作为设计单位在工作的前期就应详细核实其资料的准确性,实地踏勘现场,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场址是否合适的准确判断。

三、综合处理场及填埋场选址方案

1、、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选址方案

(1)新建六村堡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

位于西安市西北方向,绕城高速北侧六村堡街办八兴滩村以西,东南为西安市第六污水处理厂(规划)。总体规划用地性质为生态绿地。设计日处理量2000吨,规划用地200亩(含绿化隔离),服务西安市北部城市新区、沣东新城、莲湖区西部、未央区以及咸阳市大部分地区。

(2)新建马腾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

位于西安市东南方向,绕城高速以北,长鸣公路以东。总体规划用地性质为市政环卫用地。设计日处理量2000吨,规划用地200亩(含绿化隔离),服务西安市新城区东部、灞桥区、碑林区、雁塔区东部、曲江新区、航天基地、长安区东部地区。

(3)新建西郊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

位于沣渭新区西南角,沣渭新区总体规划初步方案中用地性质为防护绿地。设计日处理量1000吨,规划用地150亩(含绿化隔离),服务西安市长安区西部、沣东新城南部、户县北部地区

(4)新建西南郊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

位于西安市西南方向,西汉高速以南。总体规划用地性质为防护绿地。设计日处理量1000吨,规划用地150亩(含绿化隔离),服务西安市长安区西部、中部、户县东南部地区。

(5)改扩建岳旗寨垃圾综合处理场

位于西安市西侧,绕城高速以东,西余铁路以北,总体规划用地性质为市政环卫用地。设计日处理量1000吨,规划用地150亩(含绿化隔离),服务区域沣东新城与高新区。

(6)改扩建高陵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

位于西安市高陵县,西韩路两侧,距南侧渭河约3公里,距北侧高陵县城约5公里。设计日处理量1000吨,规划用地150亩(含绿化隔离),服务灞新区、高陵县、泾渭新区、泾渭工业园、国际港务区和临潼区西部部分地区

2、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方案

(1)鲁峪沟生活垃圾填埋场

位于西安市东北方向,纺织城东侧,田洪正街以东。其与岳家沟、上鲁峪沟共同组成一条天然沟壑,距离市中心约19公里。容量预计能达到3000万立方米.

优势:用地距离西安市主城区距离较短,污染较小;现状植被覆盖情况一般,对生态破坏不严重;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取土、覆膜容易。

劣势:交通相对不便利,现状主要连接的城市道路从二炮工程学院、向阳公司等单位穿过。该项目实施,应配套专用市政道路。用地北侧紧临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

规划建设约8公里的市政道路,连接鲁峪沟与田洪正街。服务区域上鲁峪村、下鲁峪村户。

(2)户县生活垃圾填埋场

位于西安市西北方向,户县境内,108国道以南。距离西安市中心约30公里。总容量预计能达到3500万立方米。用地现状为大面积的砖土制造厂,现状道路宽约7米,可以满足大型垃圾车运输要求。

优势:运输距离相对较近,现状交通状况较为便利;现状已为深挖面积较大的砖厂坑地,工程建设相对较易。

劣势:占地面积较大,约1.2平方公里。

规划选址以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护距离为主,服务周边黄家庄村、卓西村、王守村。

(3)雷家湾沟生活垃圾填埋场

位于西安市东南方向,蓝田县小寨乡境内,关中环线以南。距离西安市中心约62公里。容量预计能达到3000万立方米。

优势:用地周边村落少,拆迁量小。

劣势:运距较远。

规划建设约8公里的市政道路,连接雷家湾沟与108省道。服务区域为蓝田县蓝关镇雷家湾村。

(4)长安生活垃圾填埋场

位于西安市西侧,长安区细柳镇境内,西汉高速以南,韦斗路以北。距离市中心约17公里。容量预计能达到2800万立方米。用地现状为村镇集体砖瓦窑,分布不集中,有废弃的和正在使用中的。现状道路为宽4米的村道,如该项目实施,应配套专用市政道路。

优势:运输距离相对较近,现状交通状况较为便利;

劣势:占地面积较大,约0.8平方公里。

规划选址要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护距离,服务区域为高庙村、训善村、石羊村。

(5)临潼生活垃圾填埋场

位于西安市东北方向,临潼区韩峪乡境内,西临高速以南。距离市中心约21公里。容量预计能达到3200万立方米。用地现状为临潼区砖瓦厂,分布较集中,规模化、集约化。现状道路为宽4米的村道,如该项目实施,应配套专用市政道路。

优势:现状已为深挖面积较大的砖厂坑地,工程建设相对较易。

劣势:占地面积较大,约1.5平方公里。

规划选址要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护距离,服务区域为洞南村、油王村、洪庆堡村

四、结语

目前六村堡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已初步建成,一期日焚烧处理生活垃圾2000吨和污水处理厂污泥400吨,并利用垃圾和污泥焚烧产生的余热进行发电、供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的规划和建设,将大幅度提高西安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质量,实现能源的转换和再生。而填埋场在全市各方向的建设,消除了目前仅城市东侧具备填埋场的弊端,如运输线路长、污染大、消耗资金多等。通过科学的选择处理场和填埋场,避免因生活垃圾处理不当造成的二次污染,最终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新能源市场现状篇(3)

[关键词] 市场竞争 本质 经济增量 再分配

竞争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生存的基本状态或方式。竞争推动了企业持续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使消费者通过竞争的市场减少消费支出,得到更多的实惠。可以说,市场竞争的程度越激烈,消费者得到的实惠越多。竞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市场细分、品牌塑造、渠道建设和改革、营销观念的变化等都是基于竞争而产生的,是企业营销手段的一部分。市场经济不能没有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那么,市场竞争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浩如烟海的经济学著作,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到新旧制度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等从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角度对竞争进行了多角度和侧面地分析、论证,但唯独难以找到对市场竞争本质的论述。

主流经济学基于资源稀缺性假设和理性经济人或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论证了市场如何通过价格这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通过财税、货币政策这个看得见手来实现资源的分配问题,并明确得出价格的变化是市场竞争程度的指示器,价格变化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竞争是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生存的基本方式,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动力。但当我们掀开市场竞争的面纱,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市场竞争时,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市场竞争是经济增量再分配的过程,没有经济的增量就失去了竞争的前提条件。

经济增量可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资源的增量或经济要素的供给增量,既可用于经济产品生产的自然资源的新发现和新产生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知识、技术;第二是消费者或顾客对经济产品需求的增长量。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是对两类增量的争夺。从表面看,企业间的竞争主要集中于对市场中消费者需求增量的争夺。但实际上,对资源增量的争夺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基础和关键,只有企业占有了更多资源,才能有能力参与消费者需求增量的争夺。

一、企业对资源增量的争夺

自然资源的存量是有限的。但自然资源,主要是有开采、使用价值的天然矿物资源需要被逐渐发现。发现自然矿产资源是需要代价的,它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还需要劳动力、科学技术。在社会资金供给的增量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哪一个企业能够争取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就能占据资源开采的主动权和购买设备、雇佣具有专业技术的劳动力。增量资金的占有是自然资源增量占有的基础。

在自然矿产资源的增量占有上,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或市场经济体制是现存状态下,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说明。第一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内,虽然从名义上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国家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将实际的开采权、处置权等出卖或转让给企业。抛开中国传统的严格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无偿将自然资源的开采权等赋予国有企业不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只有通过购买才能取得开采权等。而大型企业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或贷款能力可以较容易地购买到开采权,取得自然资源的增量控制权。第二是在国际范围内。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资金、技术实力的企业同样会优先得到自然资源的开采权或购买到自然资源。而势力较弱的企业要生存,只能依照强势企业的价格购买开采权或购买自然资源,且其数量必然少于需要量,从而在资源增量中的占有比例下降。这种现存企业在自然资源增量占有上的再分配为企业竞争奠定了不同基础,决定了强势企业的竞争力越发增强,弱势企业则越弱。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或经济要素,其总量从自然角度是固定的。土地的增量是指土地供给的增量,即可供企业占有、使用的增加量。其增量的再分配同样依据资本或资金实力的大小。

在管理人才成为企业经营重要的要素的条件下,管理人才的增量一方面是一般管理人才的供应增量,即具备基本管理能力的人才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在经营管理实践中成长、成熟的高水平管理人才的增加,即高水平职业经理人的增加。企业对管理人才增量的争夺,主要集中在高水平职业经理人方面。目前知名职业经理人的高“转会”薪金证明了这一点。

在科学与技术方面,主要体现为专利技术的研发和占有上,当然也不能短缺对高水平科研人员的争夺。资本实力和激励机制是吸引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在科技要素日益重要的环境下,专利技术的争夺愈演愈烈,谁抢先研发出或购买到有市场价值的新的专利技术,谁在市场竞争就拥主动权和竞争力。新的专利技术是增量。

现存的强势企业和弱势企业是过去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在增量资源再分配中占有不同比例的结果。资源应该包括自然矿产、土地、资本、科学及技术、劳动力、管理人才和管理能力等。在自然矿产一定条件下,谁占有社会中所存在的资本的较大比例,谁就能更多地占有其他资源。如果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发挥正常,即不发生决策错误,那么也会更具有竞争力,从而能够占有更多其他资源。这也是强势企业变为弱势企业以致破产和弱势企业变为强势企业的原因。进一步说,新创办企业由于拥有不同比例的资本而占有不同的新技术、高素质劳动力和管理人才,拥有资本相对比例大的新企业在其他资源占有上更具有较大比例。但企业管理决策的失误有可能改变企业的命运。

企业间的市场竞争首先是资源的增量或经济要素的供给增量的争夺,是企业竞争的基础,其次才是产品市场的竞争,即市场占有率或对消费者(顾客)的竞争。

二、企业对消费者(顾客)需求增量的争夺

从表面看,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表现为对市场的竞争,即对消费者或顾客及需求量的竞争。而其本质,则是对消费者或顾客需求增量的争夺。能够夺得需求增量的较大份额,就提高了企业市场占有率,进而可能垄断市场。

企业对消费者或顾客的需求增量争夺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现有产品现有消费者需求增量的争夺;第二种是对消费者潜在需求增量的争夺。并且第二种情况最终要转化为第一种情况。在市场竞争战略方面,目前存在两种战略模式,被分别称为红海战略和蓝海战略。红海战略对应第一种竞争情况,蓝海战略对应第二种情况。

红海战略是指在现存产品市场上通过各种营销策略和手段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渠道、价格、促销策略和产品更新策略是主要的营销策略。但这种在红海中的市场竞争是你死我活式的,可以演化为恶性竞争。这种状况下的市场竞争,有两种竞争状态,一是市场需求的总量是不变的,第二种是市场需求的总量处于增长中。应该可以推论,第一种状态至少是不可能维持很长时间的,因为在此状态间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必然有企业退出这种产品的市场;况且每一种产品都有其市场生命周期,企业会主动更新产品退出饱和的、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结束的产品市场。因此,市场竞争的常态是对现有产品市场需求增量的竞争。

市场需求总量处于增长中的市场竞争,也不是单纯市场需求增量的争夺,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市场营销策略正确、有效的企业市场占有率和产品销售数量增加,相反有些企业会因策略失误而丢失原有的市场和减小市场占有率,直至退出竞争甚至破产。现实中此种情况经常出现。

所谓蓝海战略是一种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的营销战略,即“创造市场”战略。他主张避开现有产品市场的竞争,开发、研制新的产品,开辟新的市场,满足消费者潜在的需求,从而成为市场的领导者。蓝海战略中的新产品可以是前所未有的新产品,也可以是对原有产品的重大改进和创新。如果新产品是消费者愿意接受的,通过这种战略,企业可以成为这种产品的领导者,占据市场的较大份额。但这种新产品会迅速被相关企业所模仿,从而使整个市场进入到红海状态。况且,一般一个企业难以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从反垄断的角度出发也不允许完全垄断市场的存在。蓝海是暂时的,红海是常态的。

三、总结

将市场竞争的本质概括为经济增量的再分配,一方面提示企业的竞争应该从经济资源开始,通过合法手段占有更多的经济资源,为竞争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开品新的市场,实施蓝海战略;第三,企业要判断市场需求是否能够增长,不要在已经饱和的市场上进行你死我活式的恶性竞争,造成两败俱伤。

企业的目的是获得利润。利润建立在消费者需求的增长上。因为利润的争夺造成企业间的竞争。竞争使更多的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消费者因企业的竞争而减少了货币支出,得到了方便、不断提升的服务。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利润,必须从消费者角度着想,从如何增加消费者需求着手,从增量中占有更多份额,而不是从竞争对手手中抢夺。

新能源市场现状篇(4)

1、 面对旺季,你的后备空虚吗?

市场在变革中不断由机会型竞争向整体企业竞争力竞争的阶段转变,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是如此。中国白酒业在经历了十几年“血雨腥风”的发展之后,正在逐步的由感性消费市场向理性消费市场过渡,在过去的这十几年中,特别是最近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白酒市场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技战、技术竞争手段----强大终端促销费用、高额中路渠道支持、强化文化建设、进行聚焦化市场策略等等,所有的机会点似乎都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开发。未来的中国白酒市场的竞争将是以企业整体竞争力为基础,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实质抗衡,单靠单一战术、“盲目专业”的竞争策略已经不能真正解决白酒产品的市场开发和维护问题。

在激烈的战略、策略抗衡之中,企业一线销售部分的直接销售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企业所具备对一线销售部分的服务资源“素质”----也就是企业的后备资源素质,将是企业市场稳定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翻开中国白酒市场的历史篇册,在每一个市场中都曾出现过产品断活、促销品断档等企业后备资源空虚的问题品牌,造成企业活力能力的降低、企业自愿投入的损失。现在正处于白酒消费淡季,企业的大部分后备资源处于一种闲置状态,这些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满足2003年消费旺季的需求,经得起市场的真正考验,白酒企业应该在充分分析白酒市场竞争环境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现状,自问而后善。具体的后备资源以笔者的观点应该包括:

生产层面:产品的良性储备,渠道经销商和市场终端的硬件(促销品、促销支持政策等)服务能力等;

服务层面:产品流通、运输能力,市场的控制能力等;

软件方面:企业组织框架和执行流程的设计,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的良性储备 和人员的培训与再提高等。

2、市场难辨,你对新市场环境了解吗?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市场竞争环境时刻都是以一个变动的形态展示在企业面前,但是企业却往往将这一变动的形态,在加以量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定型固化理解,造成企业市场针对性开发和市场策略实施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在现代的市场竞争中,过去的成功经验已经不能再成就企业的未来,虽然白酒行业一直都处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前沿阵地,但是很多企业却依然处于一种由内到外的营销思维之中,过多的考虑企业能够做什么?而忽略了市场的真正需求,在不知不觉中,使企业的发展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发展,最终企业走向衰落,却依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何在?

中国白酒行业需要群情激昂,但不应该仅存在于盲目的跟随或者极端化“创新”的竞争层面上,企业需要在理性认识市场的基础上,进行策略和战略的制定。唯此,白酒企业方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具体的市场调查细节如下:

全局性信息: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及未来预测,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可能对本行业的影响深度,政策层面上的信息状况等等;

本行业信息:新市场环境的竞争特点,市场细分化程度及发展方向,行业营销的创新现状和趋势等等;

市场面信息:主导竞争品牌的发展及策略变动可能的调查与预测, 新进入品牌的企业及市场状况,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变化情况, 区域市场的竞争情况等等。

3、 品牌升空,你做了热身了吗?

所谓品牌升空,以笔者的观点就是,在品牌的市场知名度或者美誉度还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整体消费价值需求标准时,通过各种传播媒体,采用各种公关策略,将品牌进行针对性的表面价值升华,在消费群体中形成一种潜意识的消费欲望。

中国白酒业,无论你是行业巨头,还是地域性小型酒厂,你必须明白品牌的诉求是市场竞争的载体,是企业获得利润最大化经营目的的实施手段。而品牌的运作,一般要超前于市场的实际策略实施,才能够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满足大市场销售业绩的需要。白酒产品在旺季到来前,基本上都需要一、两个月的品牌预热阶段,积累品牌势能量,以待旺季到来时,满足充足市场动能量的需求,实现企业内涵能量向企业外部市场能量的有效转化。具体品牌升空内容包括:

内部升空:在企业内部通过强化管理、各种激励政策等因素,调动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的积极能动性,提高起业资源的市场反映速度;

外部升空:通过传播媒介和各种公关策略,在消费群体中形成一种潜意识的消费欲望;

中间升空:在流通渠道和销售终端的建设环节上,提高品牌的认可度,增加其对品牌的精力投入。

4、品牌落地,你的市场策略制定了吗?

品牌升空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情感的诉求,而品牌落地则是各种现实市场策略的实施过程,这需要企业对市场进行精耕细作的耕耘,需要企业以点滴成聚伟大的企业精神作为前提条件,需要企业更多的从现实的市场环境出发,制定针对、高效的市场策略,并得以良性的实施。

品牌升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品牌落地有声的品牌效果,但是假如没有地面相应策略的接应,品牌落地将会出现反面的品牌效果。属不见秦池、孔府宴、恒康等品牌的悲壮,就可以证明品牌只升空不落地的“高坠”危险性。在品牌落地的实施中,以笔者的观点认为,企业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产品层面:包括新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完善, 产品理念的开发与价值升华等等;

市场层面:战略、策略、战术市场的选择和针对性具体市场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产品流通政策和终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十月份全国糖酒会的政策与会议安排等等;

销售层面:中间经销商网络、终端销售网络的建设和完善;终端生动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等。

5、 排兵部阵, 你有细致的安排了吗?

一切市场行为都需要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来作为实施者,合理的排兵部阵,能够有效的增值企业资源的市场价值,增加企业的内部资源的运转效率,提高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比例。现在正处于淡季的中心时间段,正是旺季到来前,所需的各种市场资源配备的最佳时间。企业应该在人力和物质资源上,根据企业整体市场策略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市场配备,避免资源与市场启动和维护所需资源出现差距的滞后现象出现,增强企业整体资源的市场竞争力。

在排兵部阵的同时,白酒企业应该建设一套与之相配套的软件服务系统,包括人员激励和晋升制度,相应人员管理制度。要在硬性资源配备上实现企业同市场的匹配,同时也要在软件服务资源的配备上实现企业硬性资源的有效运转。具体参考如下:

硬性资源:人力资源的招聘与培训、人力资源组织框架的建设与完善、市场物质资源的配备与完善;

新能源市场现状篇(5)

一、初创期的投资战略

1.初创期对企业投资战略的要求

在初创期,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基调为“通过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成功地向市场上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以便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市场基础”。这一目标对企业的投资战略决策提出了如下要求:

(1)根据市场的竞争状况,收集并整理与本企业的发展有关的信息,经过周密的财务可行性分析,为企业拟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发展业务领域及发展项目。

(2)进行财务预测。预测本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对资金的需求;预测企业未来的投资方向、发展方向;预测企业的资本结构;预测企业的财务政策等。

(3)结合本企业目前的资金状况对财务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成为经济上可行的战略方案。包括:对资金投入量上的调整;对资金投入方向上的调整;对资金投放时间上的调整等。

(4)具体拟定出初创期的资源配置方案及资源投放方向。包括:将多少比例的资源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中;将多少比例的资源投入到运营周转上。

2.初创期企业应采取的投资战略――内涵发展型投资战略

初创期企业没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因此应更注重生存和进行初步的资本积累。采取内涵发展型投资战略,即围绕企业内涵扩大再生产的经营战略,以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和企业盈利的投资为重点。这种战略是通过企业内部获得发展,注重企业内部的、现有资源的开发,以开辟自己的根据地市场,争取获得一种优势地位。同时,也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采取内涵发展型投资战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而开发技术。由于企业在初创期抵御风险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研发能力都比较弱,因此,主要应采取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的技术创新方式。

(2)选择夹缝市场。企业首先应该研究自己的市场在哪里,应投资于何种目标市场。可供这一阶段企业选择的市场投资战略是:选择大企业无力染指或不愿染指的市场,即夹缝市场。这样的市场必须满足的条件是:第一、该市场有足够的规模和购买力,从而使涉足其间的初创期企业能够有利可图;第二、该市场有成长潜力并被大企业所忽视;第三、涉及该市场的中小企业拥有其需要的技能和资源,可有效地为之服务。因此,夹缝市场投资战略能使弱小的企业获得成功。

二、成长期的投资战略

1.成长期对企业投资战略的要求

(1)将市场部的信息收集、调研分析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对竞争对手的战略分析上,重点收集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信息。

(2)根据上述信息,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竞争战略一成本领先战略、细分市场战略、重点集中战略或者创新战略。针对不同的竞争战略,匹配资源,决定资源的投放方向,进而形成一体化投资战略。

(3)按照财务投资的方向特征,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对资金的需求状况以及资金缺口的弥补。

(4)进行财务规划,详细制定本阶段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及企业投资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达到的量化标准,以便进行日后的绩效评价。

(5)具体拟定出成长阶段的资源配置方案及资源投放方向。包括:将多少比例的资源投入到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将多少比例的资源投入到运营周转上;根据资本市场的供求状况,拟定在本阶段企业所应采取的投资战略。

2.成长期企业应采取的投资战略――一体化投资战略

一体化投资战略是企业充分利用自己在产品、技术、市场上的优势,根据物资流动的方向,使企业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一种战略。

一体化投资战略又包括两种模式: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其中,横向一体化是企业将活动扩展到处于同一生产经营阶段的企业中,以促进企业实现更高程度的规模经济和迅速发展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可使企业增强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资本利用率,减轻竞争压力,使企业在迅速扩大规模经济水平的同时,又不偏离原有的经营范围,因而不会引起管理上太多的困难。纵向一体化,就是企业进行纵向扩展,进入目前经营的供应阶段或使用阶段,实现同一产品链上的延长,使企业新增加的业务涉及到企业原有业务提供投入物或使企业的业务活动更接近于最终消费者。

企业实现一体化投资战略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内部扩张投资战略,即在企业内部通过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效率,更新改造等维持并发展企业竞争优势。二是外部资本扩张战略,也就是使用较多的交易化战略和兼并收购手段使企业快速扩张。

三、成熟期的投资战略

1.成熟期对企业投资战略的要求

(1)将投资重点转移到产品市场占有率的保持和提高上。为了实现总体战略发展的需要,要求在制定这一阶段的企业投资战略时,应逐步的、有计划的将资源的配置转向提高产品的质量、维持或有节制的缩减对市场营销的投入。

(2)加快信息的反馈,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分析竞争对手的竞争动向。结合对收集到信息的处理,判断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以及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的转变、市场竞争地位的转变等。利用潜在优势矩阵选定企业继续经营的产品,寻找企业可大力发展的产品品种,同时确定市场竞争力较弱的、没有良好市场潜力的产品。从而,将大量的资金投向市场潜力良好的产品的创新研发;利用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品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量支持企业产品的创新、研发所需的资金。对于市场前景较差、竞争力较弱的产品,进一步分析其市场状况,确定应采取何种退出战略,进而确定资金在该业务上的投放量度。

(3)根据上述财务投资选定的方向,进行相关财务预测,预测本企业各项业务未来的现金流量、各项业务对资金的需求状况以及资金缺口的弥补。

(4)进行财务规划,详细制定本阶段的财务战略发展目标以及企业投资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达到的量化标准,以便进行日后的绩效评价。

2.成熟期企业应采取的投资战略――多元化投资战略

多元化投资战略是指企业将集聚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加以释放,以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

企业在下面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开始考虑多元化投资:一是主体市场做到了绝对或者相对领先;二是这个市场确实已经开始呈现饱和状态。

企业在考虑多元化方向时首先要考虑关联性,即应该选择那些同自己今天的主业具有高度关联性,特别是那些在未来可能取代今天的主业成为新的利益支柱的业务。

通过实施多元化投资战略,有利于企业剩余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强企业抵御行业风险的能力;扩大企业在市场上的活动范围,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从而提高企业的长期利润率。

四、衰退期的投资战略

1.衰退期对企业投资战略的要求

(1)做好及时的财务预警分析。在现有的企业投资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对企业投资战略的绩效进行评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委,预测业务的发展态势。

(2)分析企业内外的市场状况、行业状况及其他宏观经济状况,寻找新的业务领域,制定合理的、适合企业的业务创新方案;进入其他业务领域的方法、策略;对现有的业务进行整合,实施战略改组。

(3)在确定企业进入衰退期或某项业务进入衰退期后,结合企业自身的相对竞争优势,采取收缩的战略方针,停止扩张,处置多余的、新业务不适用的固定资产;以及有计划地剥离不良资产,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业务单位和人员;停止生产现金流为负值的产品。不能在这一时期存在侥幸心理,盲目的加大投入,以期扭转局面;停止长期采购、削减库存、合理地压缩运营成本及各项费用开支,减少临时雇员。

2.衰退期企业应采取的投资战略――缩减转移投资战略

在衰退期,企业首先应缩减现有主业的投资,挖掘和培育新的产品和市场,转移企业的战略资产和投资方向,将投资转移到其他有价值的方面,使企业尽快渡过危机。其次,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应采用紧缩的信用政策,保证现金流入。资金投入以投向变动成本为主,以获取兑现的现金为使命,注重多增进企业的现金流入量而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出量,对相关的成本支出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新能源市场现状篇(6)

[关键词] 品牌;品牌生态位;品牌生态位原理;品牌生态系统;品牌战略

一、品牌生态位内涵及其基本原理

生态位(niche)研究已经渗透到了很多领域,而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将生态位(niche)概念引入品牌研究领域,可有效地描述与解释若干市场现象及品牌发展规律。Moore 于1996年首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概念(Business Ecosystem),建立了商业生态系统理论;1998年波特(M. E. Porter)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群落和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企业群落理论;温科勒讨论了“品牌生态环境”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牌产品创造发展及其战略管理理论方法与案例研究”(批准号:79600013)课题组对最为典型的品牌生态系统——名牌生态系统理论进行了研究;国内外其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品牌生态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以产业、企业以及品牌为对象的研究为描述与调控管理系统提供了新途径,对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品牌生态位是指品牌在其生存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利用市场资源的综合状态,是品牌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生态位重叠是生物生态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生物生态竞争演化分析中占有中心位置,因此,在研究品牌生态位时,我们将首先探讨品牌生态位的重叠问题。品牌生态位重叠是指品牌在市场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利用的市场资源存在交集的状态。当两个品牌利用同一市场顾客资源或共同占有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品牌生态位重叠现象。假如,两个品牌具有完全相同的市场生态位,这时候就会出现排他性的恶性竞争,但通常品牌生态位之间只发生部分重叠。品牌的生态位越宽,可利用的市场资源种类也就越多,也就是说它更倾向于一个泛化品牌。相反,一个品牌的品牌生态位越窄,可利用的市场资源种类就越少,即该品牌的特化程度就越强,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市场资源常被许多特化品牌明确瓜分,从而减少了品牌之间的生态位重叠。一般情况下,市场中的大品牌较多采用同其他品牌进行生态位重叠的策略,以保证占有领导地位和占据更多市场资源。生态位宽度可以按照要素资源、空间利用情况以及形态差异加以考虑。不同的品牌类型可以借助于把一种资源分离为许多部分而分别占有它,这种分离可以是空间的,也可以借助于资源特化来完成。空间分离是由品牌的行为和形态特化引起的,这种特化可以使每一种品牌限定于市场的一定部位和利用特定部分的资源。同一品牌的不同产品类别也常有空间分离或占有不同的生态位。一般来说,竞争常常因为市场小生境的利用、获取市场资源的不同和活动时间的差异而大大减弱。在一维生态位状况下,每个品牌在其生态位空间内就只有两个相邻品牌。沿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态位维,各品牌最终的生态位重叠通常会存在差异,不同品牌生态位各维度之间经常会发生互补,如品牌在某个生态位维上重叠较多,而在另一个生态位维上就可能重叠很少。多维生态位关系极为复杂,随着维数的增加,品牌生态位可以在一个维度上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而在另一个维上却完全分离。如果一个竞争品牌从一个市场移走,留下的品牌也会进入以前它们无法占据的市场生境,这种品牌生态位扩展也是品牌生态位释放。大多数品牌的品牌生态位是依据时间和地点变化而变化的。品牌生态位的时间动态可发生在两种时间规模变化上:一是短期的品牌生态规模变化,通常只涉及一个或少数几个品牌产品变化;二是长期的进化规模变化,至少要涉及几个世代品牌产品变化。由于品牌生态位属于拟生物生态,信息远程传递快,商业零售系统规模大,品牌在市场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市场顾客资源生态位的分离难度很大。不同品牌在市场中的生态位状态决定了品牌的发展趋势及整个市场的结构。

品牌生态位原理可以总结为:品牌生态位重叠、品牌生态位分离、品牌生态位泛化、品牌生态位特化、品牌生态位缩放、品牌生态位动态变化、品牌生态位关键因子控制、品牌生态位多维竞争弱化、品牌生态位熟化、品牌生态位协同共生、品牌生态位非平衡发展、品牌生态位最优化以及品牌生态位保护等原理。利用品牌生态位原理可以从一种新的角度对品牌成长及市场竞争规律进行分析与阐释,并为企业品牌战略制定及运作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二、品牌生态位原理对企业品牌战略的启示

1.品牌生态位熟化原理与品牌初创战略

品牌推向市场后,随着品牌经营活动的展开必然逐步形成特定的品牌生态位,由于品牌生态位的形成需要时间,而转换过程需要大量成本投入,因此品牌生态位在形成阶段须相对稳定。这段时间品牌产品销量可能很小,成长率也可能很低,但品牌在用户或消费者的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可能迅速建立,开始尝试并逐步认同,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品牌生态位熟化。之后,品牌生态系统可能迅速扩大并趋于稳定。任何品牌生态位都需要熟化的机理,我们称之为品牌生态位熟化原理。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当初创一个品牌时,必须精心策划、科学安排,掌握品牌生态位熟化周期,切不可求胜心切、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也不可朝令夕改,缺乏定力,变换频繁。由于在品牌初创期内品牌功能、构成要素以及品牌结构等均不太成熟,因而各方面呈现出不规范及不稳定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牌成熟度将会逐步得到提高,采用较为稳定的品牌战略对于初创期品牌至关重要。

2.品牌生态位协同共生原理与品牌可持续成长战略

品牌生态位是一个超体积集合,具有多维生态位变量。相关品牌生态位必须保持协同和谐才能实现这些品牌的可持续成长。品牌生态位协同指不同品牌生态位维度或同一品牌的不同市场维度应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相互协助以及相互和谐的状态与过程。任何知名品牌均具有良好的生态位协同特征,尤其在资源生态位上呈现出正反馈增长的超协同状态。例如,品牌市场生态位中的目标顾客群的协同、产品营销协同以及资源生态位中的资源利用协同等到对品牌成长起到了正面推动作用。在任一品牌的市场生态中,目标顾客、地域、产品相关性等的协同可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放大效应,资源生态中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垂直经济均是在资源生态位协同下产生的。因此,必须实施品牌生态位协同共生战略才能最终实现品牌的可持续成长。品牌持续成长战略从某种意义讲实际上是品牌生态位的多元协同战略。

3.品牌生态位非平衡发展原理与品牌跨越式发展战略

品牌生态位受控于非平衡成长机理,呈现出非均衡发展态势。不同品牌生态位维度及整体品牌的发展常常呈现出突变、阶跃、涌现等形式。而品牌生态位的非平衡发展可能体现为不同生态位维度的发展不平衡,可能表现为主要生态位维度的变化,也可能是生态位整体突然的膨胀或塌陷等。若品牌生态位的构成及状态发生了非线性变化,则品牌必然呈现出非线性的发展态势。而品牌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使品牌生态位得到快速扩张变化,产生正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比如,品牌市场定位由中低向高端的扩张转换或产品的突破性创新等可使品牌得到快速成长。由于整体或局部的非平衡发展都有可能产生品牌跨越式成长效应,因而,品牌跨越式发展战略必须规划好品牌生态位的非平衡变化点与变化机制,或局部推进或整体推进。同时要密切关注品牌生态位的非平衡变化,严格控制不良效应的产生及蔓延,预防品牌出现严重的不可控“多米诺”危机。

4.品牌生态位最优化原理与企业名牌战略

品牌生态位是一个品牌市场资源利用集合状态,因而,不同的品牌总是在一定的自身环境条件下争取形成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最佳生态位。由于品牌生态系统具有拟生态特性,因此可通过定位、规划与抢占有利的生态空间,并随着品牌生态系统的演化而形成优化的品牌生态位——即名牌生态位。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名牌创造的关键是形成最优的品牌生态位。在区域市场中,名牌一般占据主流市场并利用优势资源。对于一般品牌来说,要实现创造名牌的目标就要不断发展并优化自己的品牌生态位。企业名牌战略从根本上说属于企业的高层战略,它以创造与保护名牌为最终目标。要实现创造名牌的目标,企业必须在市场营销、产品创新与制造、人力资源以及财务绩效等方面处于领导地位,这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其生态位处于优化状态,品牌生态位最优化原理可以为企业制定并实施名牌战略提供有效的理论与方法支持。

5.品牌生态位重叠原理与品牌竞争战略

假设两个品牌具有完全相同的市场生态位,这时就会出现竞争型排他现象。拥有完全相同的市场生态位的两个主体必然是你死我活,或你走我在,很难共生共存。这一自然规律几乎主宰了所有生物或拟生物的生态演化,因而品牌生态系统也不例外。纵观国际市场的品牌竞争,只要品牌理念、目标、市场定位、产品及营销策略完全相同,商战便不可避免。尤其在品牌产品同质、目标顾客相同时,排他性竞争就会非常激烈。在一般情况下,两个品牌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生态位,因而排他性竞争只发生在某些环节或某些方面,而在其他一些方面则可能相容,品牌处于竞合状态。企业在制定品牌战略时,一定要高度关注主要竞争品牌的战略动向,尽可能在主要生态位维度上与强势品牌展开正面竞争,同时要与竞争品牌具有一定的生态位重叠,以便保持品牌的高效率运作。当市场容量受到限制时,品牌要采取有力措施打击竞争品牌,迫使竞争品牌退出市场,以便减少品牌的主要生态位重叠。

6.品牌生态位分离原理与品牌差异化战略

当两个品牌利用同一市场资源或占有其他环境资源时,就会出现品牌生态位重叠现象。根据品牌生态位排他性竞争原理,品牌必然会根据环境能力及目标选择竞争或退出,因而产生了品牌生态位变化与转移,导致品牌生态位重叠现象消失。这种变化和转移可能是局部的也可能是整体的。我们将这种生态位分化机制称为生态位分离原理。若品牌生态位处于完全分离状态,则两品牌无竞争关系。不同类型的品牌可以借助于空间分离与资源利用分离把一种资源分离为许多不同部分而分别占有它。而同一品牌的不同品种也会存在空间与资源利用分离的生态位。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当企业安排品牌竞争战略时必须首先弄清楚现有竞争品牌的生态位重叠状况及自身优势,然后确立与主要领导品牌生态位相分离的差异化生态位战略,以便避免恶性竞争。差异化可通过在产品功能、目标顾客群、地域、价格定位等主要生态位维度上的不同加以体现。在市场空间大时,采取市场区域差异化战略;而在空间小时,采取产品及营销策略差异化战略。

7.品牌生态位泛化原理与品牌多元化战略

一个品牌所利用的各种市场资源类型的综合称之为品牌生态位宽度。若一个品牌具有很宽的生态位,那么它是以牺牲对狭窄范围内市场资源的利用率来换取对广大范围内市场资源的利用能力,这种规律即为品牌生态位泛化原理。若市场资源本身不能保证或产品市场需求变化很快,作为一个竞争者,品牌泛化将会对品牌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场目标顾客群规模很小,产品市场容量就小,因此,要使品牌得到发展必须开拓新的产品线,占据新的市场面,以扩大品牌销售规模。另外,为了规避风险,品牌主动进行生态位泛化,进入不同产业的市场,可以实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稳态经营状态。生态位泛化对品牌能力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多为强势品牌所采用。对于众多中小品牌来说,除非具有对某些资源或市场具有相当的控制能力,一般不要采用此种战略。

8.品牌生态位特化原理与品牌专业化战略

若一个品牌具有很窄的生态位,即具有某些特定市场资源的特殊适应能力,当资源能力确保供应并可再生时,特化品牌具有特别优势,则称这种规律为品牌特化原理。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品牌特化可以形成局部垄断的竞争优势。由于品牌特化形成的垄断较高,其他品牌短时间难以进入市场,因而采取品牌专业化战略对于具有经营专长而实力中小的品牌来说意义重大。而某些大型的专业品牌也可通过特化方式取得规模成本优势或专业优势,品牌特化的方法很多,比如专注于单一市场或专注于利用专一特殊资源等,也就是要进行品牌专业化。现实中有许多生态位特化品牌,比如体育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以及劳力士手表等,这些品牌专注于特定领域或专业技能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

9.品牌生态位缩放原理与品牌发展战略

如果构成市场的品牌具有很宽的生态位,那么一旦遭到外来竞争品牌的侵入则这些品牌会被迫限制和压缩它们对市场空间的利用;而当品牌竞争减弱或有的品牌转移出市场时,其余品牌就可以利用那些以前不能被它利用的空间,从而放大了其生态位。这就是品牌生态位的缩放原理。品牌生态位的缩放将导致品牌竞争力及其活力的变化。有的品牌生态位压缩后可能成为一个特化专业品牌更具活力,而有的则会变得生存困难。有的品牌生态位放大后可能大大增加了其发展空间,会因过度放大而导致力量分散而失去了竞争力。品牌发展面临着复杂的环境条件,而企业能力也千差万别,因此,在品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品牌生态位的宽度,要有明确的品牌发展战略。品牌生态位缩放过程中要使市场资源与企业能力相匹配,并保持品牌优势的可持续增长。做到生态位压缩可作强主业,生态位放大可使品牌业务关联协调,扩大市场。

10.品牌生态位动态变化原理与品牌创新战略

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牌市场将发生变化,而品牌自身的变化也会导致品牌本身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生态位的动态变化。品牌生态位动态变化短期内表现在品牌规模变化中,而长期内则表现在品牌演化中。如短期内由于竞争而发生的品牌生态位的缩放变化与移动,以及长期内的品牌生态位根本变化都是品牌生态位动态原理所致。品牌生态位动态变化原理说明,任何品牌均应随着市场及自身条件的变化而对其生态位进行创新,创新的内容及时机应以是否提高品牌竞争力为基本衡量标准。通过生态位重叠与分离、生态位缩放、特化及泛化等的重新设计与改变,实现品牌成长的根本目的。基于品牌生态位变化的品牌创新战略要求品牌企业及时关注市场与外部环境变化,构建动态企业创新体系,并积极推进品牌产品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从而保持与不断增强企业的品牌活力。同时建立有效的企业预警系统,规避品牌创新风险。

11.品牌生态位关键因子控制原理与品牌资产增值策略

品牌生态位是品牌多种资源利用状态的集合,具有多维性。由于不同品牌涉及市场资源的方方面面,要全面详细掌握品牌生态位的所有维度非常困难。但我们可以掌握品牌生态位的关键维度及关键控制因子。一般来说,品牌生态位是由少数资源维度与关键因子控制的,只不过不同的品牌类型、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会存在着不同的品牌生态位维度与关键控制原则。比如家电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生态位关键因子为市场知名度,因此要提升家电品牌价值就必须保持良好的顾客沟通、品牌忠诚度以及品牌知名度。

掌握品牌生态位关键因子可使品牌发现并占据有利的市场空间,找到品牌价值快速增值的影响因素及有效途径,在品牌资产增值过程中事半功倍。一般来说,品牌资产由品牌忠诚度、品牌知名度、品牌感知质量、品牌联想及其他知识产权等品牌资源构成。对某个特定品牌来说,品牌资产价值由上述5个方面的要素组合而成,但不同要素对品牌资产价值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品牌感知质量及其他专利资源要素决定了品牌生态位的状态,而有的品牌则取决于品牌知名度、品牌联想度及品牌忠诚度等要素。因此,要提升品牌资产价值,就要对不同品牌价值关键因子进行调整与优化。

转贴于

12.品牌生态位多维重叠弱化原理与中小企业成长战略

一般来说,品牌生态位具有多个维度,因此,沿着2个以及2个以上的生态位维度变化,各个品牌的生态位重叠通常会减弱,这种规律为品牌多维重叠弱化原理。如果2个品牌在一个生态位维度上重叠较多,但在另外一个维度上就可能很少重叠。反之,也一样。因此,品牌生态位多维重叠弱化原理使得品牌生态位重叠趋向弱化。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对许多中小品牌来说,只要做好与主要竞争品牌在市场生态位上的差别布局,完全有可能创造出中小品牌的局部竞争优势环境,以便得到迅速发展。比如,有的中小品牌有可能与大品牌相同的产品生态位宽度,但可能在地域维上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完全分离;有的中小品牌则可能与大品牌市场资源生态位相似,但可能在品牌供给资源生态位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些都导致了品牌间竞争的弱化,中小品牌存在着特有的生存空间。

13.品牌生态位保护原理与品牌价值维持战略

品牌生态位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企业不得不为保护品牌而投入成本维护其生态位状态,尤其在生态位的重要维度上。若不采取任何措施保护品牌生态位,则其生态位将因竞争品牌的挤占而失去竞争力。品牌生态位保护原理告诉我们,所有品牌都要至少对其主要生态位维度进行保护,否则其品牌价值就会流失。品牌生态位保护需要有一定的战略安排,并支付一定的预防成本,其目的是通过提高品牌忠诚度、知名度、以及品质感知度,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以巩固其生态位地位,从而维护其品牌价值。现代市场经济中,品牌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获利、发展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任何企业都对品牌价值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由于缺乏品牌生态位理论指导,采取的措施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只有通过科学的保护与发展品牌生态位,控制品牌生态位恶性压缩,才能最终维持并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James F. Moore,The Death of Competition,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Inc. (USA),1996.

[2]Iansiti.,M,&Levien,R,Strategy as Ecology,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 9.

[3]温科勒.快速建立品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戈峰.现代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美]A·麦肯齐,等.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王兴元.名牌生态系统初探[J].中外科技信息,2000,(6).

[7]王兴元.品牌生态位测度及其评价方法研究[J].预测,2006,(5).

[8]巴思金.公司DNA:来自生物的启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9]杨于元,等.业竞天择—高科技产业生态[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

[10]皮洛. E. C. .数学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1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新能源市场现状篇(7)

    关键词:旅游企业 空间区位选择

    旅游企业区位是旅游企业活动的空间。笔者将研究旅游企业活动的场所及场所选择过程的理论称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理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旅游企业空间区位现状分析,主要指旅游企业区位的空间分布现状和关联分析;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预测,指旅游企业选择某一空间区位,其在该区位的经营成本、利润、客源市场等预测;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决策,指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和区位空间秩序的决策。

    白光润(2004)把区位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区位三种。对于旅游饭店、主题公园、会展旅游类旅游企业来说,其空间区位选择对其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旅游资源区位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旅游吸引力,拥有全国甚至世界吸引力的核心旅游资源就会吸引相关的旅游企业形成集聚现象。到目前为止,尽管兴造了很多人工的主题公园等景点,但是资源禀赋的优势仍是核心旅游产品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核心旅游产品的区位也就决定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区位。

    旅游资源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旅游资源区位往往就是旅游企业区位。旅游景区(点)型旅游企业需要依托旅游资源来开发核心旅游产品;旅游度假型企业需要依托良好的自然与生态环境营造旅游度假氛围而定位在旅游资源所在区位。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状况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布局状况。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可能呈现出带状、圈状、点-轴状、星云状、梳状等不同形态。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而且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的现象非常普遍,如世界遗产地、部级风景名胜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地域往往是旅游资源的集聚地。旅游资源的集聚会带来旅游产业的集聚,旅游资源的空间形态对旅游企业空间布局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对旅游资源区位也会产生影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主题公园景区等主题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使原本不是旅游资源区位的区域被开发成着名的旅游区,如杭州沿杭州湾区位目前已开发成主题公园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旅游企业区位的形成对原本缺乏旅游资源或仅为潜在旅游资源的区位被开发成旅游资源区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旅游市场区位因素

    市场泛指产品销售场所。本文提到的旅游市场主要指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旅游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旅游者数量。旅游市场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几下方面:

    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企业的相对位置。旅游企业区位越接近客源市场,则区位越好。旅游者出游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越接近旅游客源市场的区位,旅游者到访就会越多。

    旅游客源市场规模。这主要取决于客源地人口状况(人口规模、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职业构成、人口年龄构成、人口教育构成、人口的空间构成及人口的空间流动等)、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客源地的国民经济总量发展状况、个人收入状况及外贸收支状况等)、客源地社会与文化背景等。客源地不一定是异地。目前旅游客源市场中有一定比例为当地客源,因此,旅游企业空间区位所在地(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状况也是客源市场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

    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旅游市场一般分为国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当地休闲市场。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地位将直接影响到空间区位选择。一般如果以国际旅游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如高星级饭店、国际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则宜布局在国际性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往往是国家出入境口岸城市或具有国际航班连接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如果以当地休闲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则可以布局在居民集聚区、城郊交错地带等。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

    在相对分散的旅游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有质量保证的及一定容量的区域交通网。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提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或发展的思考都必须包括交通因素的规划与思考。旅游交通区位是指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距离和可达性。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需要重要考虑的区位因素之一。如果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有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或城市交通干道等快速交通方式可达,则旅游企业可以把原本在核心区布局转移到在边缘区布局。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一般都较好地解决了旅游可达性问题,游客可以便捷地抵达,旅游企业区位选择则偏向在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布局。另外城市的外部旅游交通区位也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一座城市是否有航空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吸引国内中长途客源,甚至国际客源;是否有铁路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到访客源的规模、城市旅游吸引力的范围及游客的抵达便捷程度;是否有高速公路等快速公路交通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中短途游客是否可以快速便捷地抵达及自驾车游客等散客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在考虑交通区位时也要注意结合实际。投资数十亿,并于1997年倒闭的苏州昆山福禄贝尔乐园的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忽视了当时我国自驾游还处于起步期,企业虽然处于我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但当时游客,尤其是散客还不能便捷地抵达。旅游交通区位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以后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旅游从业人员区位因素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从业人员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密度、素质与技能等在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如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高校云集,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也相对于高校较少的浙江嘉兴、湖州、舟山和江苏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要多,而且上海等长江三角洲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多,特别是熟练的旅游从业人员多。

    旅游从业人员因素虽然不是旅游企业选择区位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但因为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定区位的旅游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大中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生)的数量在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旅游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工资成本空间差异明显,因此,旅游从业人员会对旅游企业在城市间选择区位有影响,但对于在城市内的具体哪个区位选择布局影响并不大。

    旅游集聚因素和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旅游产业集聚与分散是旅游产业空间配置的两种形式。旅游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带来以下优势:共享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使其不需要单独对旅游区域的基础设施进行专项投资;共享客源,旅游者的出游行为具有多目的性,可能会同时选择数个旅游产品,同时光顾数个旅游企业,客源共享有利于减少旅游企业营销成本;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优势,旅游企业集聚可以共塑特定区位的旅游形象,可以进行旅游合作,如进行旅游市场联合营销等减少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便于相互交流旅游信息和旅游市场信息,有利于加快旅游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区位的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治安状况、政府管理与决策水平、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旅游发展政策、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状况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也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具有一定影响。

    旅游企业区位选择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定位战略

    借鉴Urtasun 与 Gutierez (2006);Chun 与 Kalnins(2001,2004);Begin(2000)等学者在对饭店等住宿业空间区位选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旅游企业发展战略对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Urtasun 与 Gutierez (2006)研究表明:饭店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受到城市的社会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它们的变化产生影响;饭店集聚仅仅发生在定位差异化的饭店之间;在寻求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性的集聚布局及差异化的扩散布局的平衡点上,重点考虑的是价格与地理范畴中的相关因素。

    对旅游业来说,由于重新定位的高成本性及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基于价格、规模、服务基础上的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决策对成功经营是非常重要的。旅游饭店在进行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时,必须认清新饭店是否与竞争对手的定位一致或有所差异。基于效率原则,对具有相似旅游市场细分的旅游企业来说,空间经济模式总体上趋于集聚而不是扩散。

    旅游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其区位选择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Chun 与 Kalnins(2001,2004)研究表明:住宿接待业通过集聚,能减少消费者的搜寻成本,继而增加需求。集聚经济是旅游企业区位选择注重考虑的因素,但成功的旅游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应是具有显着差异定位的企业。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与其竞争对手存在的差异,或拥有以较低成本提供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或能以独特的方式提供产品与服务并比竞争对手创造出更多的消费者价值。与竞争对手拥有的资源具有相似性,也许会增加竞争度。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布局能使集聚企业获得正的外部性而取得竞争优势,分散布局能使旅游企业获得地方化经济取得比较优势。Urtasun 与 Gutierez (2006)认为旅游饭店空间区位选择是基于集聚战略还是分散战略,将取决于饭店决定是否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还是有所差异,或是在某些方面定位一致而在其他方面有所差异。Urtasun 与 Gutierez (2006)研究表明:旅游饭店区位选择中涉及到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等4个方面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体;与竞争对手的地理距离受饭店规模与服务一致性影响而缩小,受价格一致性而扩大;在马德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规模与服务的新饭店区位选择时选择集聚布局所获取的利大于弊,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价格的新饭店扩散布局则弊大于利。

    参考文献:

    1.白光润.微区位研究的新思维[J].人文地理,2004

    2.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