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视编导概论

电视编导概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05 14:50:27

电视编导概论

电视编导概论篇(1)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新兴学科,也作为我校的新增专业,在专业培养、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在不断的摸索前进.我院在《赤峰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确定了我院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在这个大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要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本文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及专业现状入手,以一线教学实践为平台,以《艺术概论》为例证,综合多年教学实践,在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以个例阐述的方式探讨了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建构,以期为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广播电视编导;理论课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28-03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课程多为个方向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在学分设置上也占有很大的比例.以往在讲授理论课程时都采用纯理论教学模式为主的方式,教师讲授、放映相关影视视频、与学生互动等相结合,其实,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一般老师都是应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枯燥,但是,这种教学手段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填鸭式”教学,我们讲多少,学生能学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尤其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让学生学会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是每个理论课教师都应该仔细考虑的问题.笔者将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课《艺术概论》为例证,结合本人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艺术概论》作为我校艺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所有艺术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对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做专门综合性探讨与入门性研究的理论课程,在艺术类院校及各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认识不够,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实践性课程的应用性更强、实用性更强,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上,而忽略了对理论课程进行学习,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和参与性不高,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一些名词术语和概念.最终致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基础较为扎实,而艺术理论修养欠缺,导致其艺术作品文化品位不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平庸媚俗,其自身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缺乏艺术理论素养和艺术文化内涵的“艺术制作者”.

经调查,我们以往的《艺术概论》教学模式不管用到何种课堂教学手段,基本都属于理论灌输型教学,之进行枯燥的理论传授,而没有达到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辅助专业创作的作用,而且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显然已经不适合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也就更不适合成长于新媒体时代的学生.当下的学生更乐于探索创新,也更乐于大胆实践,我们的传统式教学只会压抑学生们的发光点, 也不会让学生真正受益,学生势必不会十分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所以,改革也就迫在眉睫.

笔者在《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总结出了些许教学经验.主要教学方式如下:

1 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想

我们要求学习艺术的学生要有丰富的个人情感,这就导致学生感性思维运用得较多,而面对比较系统的、需要运用到理性思维去学习、思考的理论性知识就多少显得有一些薄弱,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一带而过的话,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会显得模棱两可,与其自身的实践联系不到一起.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实践教学经验,《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各地艺术的普遍规律、认识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进而树立起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在艺术工作中创造出鼓舞人心的优秀作品.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和专业水平,课程内容确定为:从艺术的本原、本体讲起,详细讲述造型艺术、语言艺术、表情艺术、实用艺术等各种具体艺术形态的特点、特征,最后阐述艺术鉴赏的相关理论,让学生在欣赏具体的艺术形式时学习相关的艺术理论,并运用相关理论拍摄出具体作品.

在教材的选择上,针对新的教学模式构想,几次更换教材,2010年之前使用的是孙美兰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概论》和王宏建主编的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概论》.孙美兰老师的教材主要是以本体论为核心构建艺术理论,以美术、音乐为主线,探索中、西艺术比较中的新概念,并建立艺术理论教程的新体系.王宏建老师的教材首先从哲学的高度和历史的广度探讨艺术的本质、各门类艺术的特点和它们共同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再深入到艺术创作的活动中去,揭示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普遍规律.2010年至今,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学会用理论内容指导实践,又对教材做了慎重的选择,2013年开始,主要使用的是王杰泓主编的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概论》,这本教材主要从艺术的本原、本体讲起,详细讲述了造型艺术、语言艺术、表情艺术、实用艺术等各种具体艺术形态的特点、特征,最后阐述了艺术鉴赏的相关理论,比如艺术的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将这本教材确定为专业用书,也并不是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而是根据本教材的章节流程来安排教学,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要根据具体艺术理论和艺术门类的参考用书来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具体确定了学时分配.

通过上表可以看到,在分配学时时,艺术门类学时相对较少,大学时的分配主要集中在艺术本体、艺术文化、艺术发展和综合艺术上,主要考虑到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其他艺术类专业的区别,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具有宽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素养,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广编专业不同于其它单一的艺术类专业,它是将艺术专业知识运用到编导、策划、创作和制作等方面,而艺术门类知识主要是作为本专业学生的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修养,所以在学时分配上,将艺术本体加大学时,尤其是艺术创作部分.在艺术门类章节中,根据学生学到的艺术创作知识,引入实践教学.

2 引入实践教学,追求教学方法的灵活化、多样化,探索课堂教学的延伸化、实践化

《艺术概论》课程中的绝大多数学习内容,如果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式的学习,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第二章——艺术的本体中,关于什么是艺术的本体、什么是艺术创作这一类的内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单听教师的讲解只能够理解皮毛,对于艺术创作只能记住艺术创作的几个阶段,如果引入实践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创作,那教学效果将大不相同.

在学期初教学班级根据人数成立兴趣小组,每小组大约8人,采取自由结组的方式,要求每组必须搭配有男生.兴趣小组的成立便于学生们今后的学习、讨论和创作.根据学时分配,结合实践教学特点,具体引入实践教学的章节集中在第三章至第七章.分配如下表:

将实践教学引入到具体艺术门类创作中,主要考虑到具体的艺术门类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可操作性更强,在规定的内容范围内,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创作习惯或喜好选择题材和形式,鼓励学生用镜头说话,鼓励学生用摄像机(条件不足可以用手机)以广播电视节目形式的方式创作出具体的作品.根据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方案,开设《艺术概论》课程之前,已经开设过《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拍摄影视作品的具体流程学生已经了解,让学生依据流程去设计、策划自己的作品,并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以广播电视的艺术形式将每种艺术门类阐释清楚.

这种阐释不是用影视手段解释一种艺术门类,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故事片、可以是纪录片、可以是专题片……例如有的同学把实用艺术拍摄成专题片的形式,拍摄内容是赤峰市博物馆.如图1.

主要是以博物馆中的展品为例,阐释实用艺术.此专题片学生用摄像机拍摄完成,从策划、稿本写作、解说词写作、剧务、拍摄、配音到后期制作,学生全部独立完成,不仅更深入的了解了什么是艺术创作和什么是实用艺术,而且学生积累了创作经验和拍摄经验,为以后的学习和实践都打下了基础.

再如表情艺术一章,学生们自编了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舞蹈演员的情感故事,很好的阐释了表情艺术是借助于音响、节奏、旋律或人体动作,同时经过表演这个环节,以此来塑造艺术形象.

又如在综合艺术一章,学生们编导了青春校园剧《我用青春说爱你》.故事是个青春校园的爱情喜剧,不论从编导还是画面质量,再到后期制作,甚至到花絮都制作非常精良,而且情节风趣幽默,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非常难能可贵,也说明学生不但理解了艺术,理解了艺术创作,理解了综合艺术,也更深刻的理解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殊性,而且也对广编专业有了浓厚的兴趣.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种教学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有效的强化了《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特色,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兴趣,也是学生了解了今后专业学习的大方向,可谓一举多得.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安排的实践内容具体学时均为2周,这个学时并不占用本课程教学计划中的课时,而是给学生2周的时间,利用课余去创作,将课堂教学延伸化,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艺术理论知识是指导他们今后艺术创作的重要储备,专业技能的训练是他们艺术创作的功力支撑,两者应齐头并进,不能偏废.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以后的艺术创作指明方向,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创作的目标、过程和结果,并在创作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在作品中呈现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并为人所接受.而《艺术概论》课程中的实际创作是学生今后进行作品创作的敲门砖.

3 创新考核方式,努力使考核方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电视编导概论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一、对课程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校主要课程如下:电视艺术概论、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电视文艺节目创作、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技术、电视画面编辑基础、电视文艺编导、电视节目导播、传媒艺术概论、戏剧艺术概论、传播学、影视作品分析、中国戏曲、视听语言色彩学、电视节目策划、照明技术纪录片创作、摄影技术以及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艺术是相通的,学习需要认真对待,满腔挚忱,不心存怠解,不厚此薄彼。

二、就业前景喜人,对专业信心十足

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趋势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编导一体化,市场广阔,就业前景喜人。尤其是现在网络发达,信息日新月异,科技进步一日千里,学习网络艺术的学生尤易被市场接纳。总而言之,电视台也好,电台也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舞台广阔,只要有真才实学,又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必然能够一展身手。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实际参与的工作很多,以幕后工作为主,包括节目编导、编辑、剪辑、策划、撰稿、记者、摄像以及场记、灯光和后期制作,不一而足,根据个人喜好而择,依据工作需要而定。如果进一步发展,会成为电视台频道栏目组制片人,成为管理者,前途无可限量。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要突破窠臼

在电视行业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举足轻重,不过,由于我国媒体发展及其迅速,竞争非常激烈,很多问题也随之显现。在实际学习当中,笔者发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目的性较差,对设备的技术性使用、综合性使用有所欠缺,教学环节松沓,对实践课程安排的时间不够,课程内容衔接脱节。进行综合性操作中,有的同学懵懵懂懂,有的熟练度不够,布置的作业不全面,检查作业不到位,练习作业乏味无生机。

任何工作,都需要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多元化是用人单位对能力的要求倾向,局限于广播编导专业的毕业生容易受到冷落。刚刚毕业,专业技能尚不熟练,专业优势远不明显,怎样运用所学,站稳脚跟,发挥自己的特长呢?这就需要学习者卯足劲头,勇往直前,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练就过人的组织和策划能力,具备创新的眼光,拥有向上的精神,保持乐观的心态,临事不乱,处理问题有条不紊,事事显出过人的胸襟韬略,在迅猛发展的广播电视行业中如鱼得水。

四、以新的眼光透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媒体行业的发展蔚为壮观,堪称一日千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水涨船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从确立以来,形成了自有的体系,在动态发展中形成了多元化的学科格局,如今形势大好。我们要以新的眼光透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其科学定位。定位的方向包括很多,比如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对教学旧框大胆改革,尝试、借鉴新的教学方法,重新审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创新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模式。艺术是相通的,本专业也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学科中的表现手法、学习方法,使之交叉互利,增加技能的练习,增加能力课程,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可以肯定地说,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细化,以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社会的影响力的增强,以新的眼光透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新的定位必然是大势所趋。

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方法

(一)兴趣促使传道功成

加强理论学习,淡化硬性记忆,进行充满灵性的实践,不受学习旧框的禁锢,让学习方式生动有趣,提升了学习的创新性,在教师的引领下将兴趣提升到极致。在课堂上,多进行模拟实验,与同学多进行交流,与老师互动,要大胆质疑,要勇于站到讲台上发表意见,即兴演讲,广泛沟通。

(二)增加学习的范围

电视业的发展瞬息万变,知识的更新必须亦步亦趋,局限于传统教材,必然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所以,要增加学习的内容,扩大学习的范围,要从创新的方面进行选择,比如实用性、趣味性以及时效性。涵盖的内容要范围广,符合时代的潮流和创新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教材的选用要使得学习者走在媒体行业的最前沿。

(三)重视实践,全力适应媒体行业的发展

提倡创新,就是为了学有所用,就是为了能在工作中一枝独秀,实践、创新唇齿相依,只有更多的实践,才有创新的可能。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属于是“应试教育”,在面对考试时,大部分学生都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心理。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教师要加大对学习者动手实践的能力,达到实践与理论共考核的办法。学校方面可以结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进行统一实践。比如,学校可以先通过校园的话剧社、广播社、影视剧社组织比赛活动,筛选出优秀的作品,然后联系当地或外地的广播电视等节目组,将这些优秀作品的作者推荐给他们。进行学习实践,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社会知识,还能提供本专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定要鼓励学习者的创作性。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新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自己的作品,其乐无穷。教师可以把学生创作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创造,激发创新灵感,活跃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要注重学习方法,增加学习的范围,重视实践,使学生对学习保持盎然的兴趣,对前途充满信心,注重自己在编导专业品德的培养,长此以往,一定会前途锦绣,春光灿烂。

参考文献:

1.黄匡宇,《广播电视学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09

电视编导概论篇(3)

四川外国语大学(简称“川外”)坐落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是一所全日制普通公办本科院校,是西南地区外语和涉外人才培养以及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背靠歌乐,面临嘉陵,校园呈梯级向歌乐山延伸,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景色秀丽,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的园林式单位和重庆市的和谐生态型校园,是大山城中的迷你山城。

学校充分发挥外语教育优势,积极发展相关学科专业,形成了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哲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包括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及强化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体系。有“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5个(含3个一级重点学科和2个二级重点学科)。有特色专业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点8个。

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学生培养实行专博兼顾,学用相长,着力推进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交流才能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拥有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总体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以他们卓越的外语才华和交流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学校秉承“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校训,发扬“守责、求实、开放、包容”的川外精神,实施“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治校方略,凝练“国际导向、多元通用”的办学特色,狠抓内涵建设,努力为重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在新闻传播学院。

二、新闻传播学院简介

新闻传播学院是四川外国语大学建设多科性外国语大学重点发展的院系之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办学特色突出,经过十余年发展,已成为一个完整的具有一定影响、富有特色的双语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新闻传播学院下设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本科专业,2007年开始招收文化与传媒方向硕士研究生,2011年申请成为独立的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更名为文艺与传媒,2014年获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点。目前全院共有本科生、硕士生千余人。

新闻传播学院目前有专兼职教职工57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3人,博士11人,在读博士4人,另有外聘教授、新闻媒体专家等20余人。专任教师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名校。部分教师曾出国深造,在国外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具有较强的双语教学能力。多数教师具有媒体从业经验,在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新媒体等领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丰硕的科研成果。

新闻传播学院设有传播技能综合实验中心,新建成的硬盘播放实验室、AVID非编工作室、播音配音实验室、虚拟演播室、形体训练室、摄影实验室、苹果实验室和戴尔实验室均已投入使用,是重庆市设备好、功能多、整体性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基地之一。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广播电视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有较高英语水平,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普通话和汉、英双语播音主持、广播电视及网络媒体采写、编辑与制作及其他相关工作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传播学、艺术学概论、文学作品赏析、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播音学概论、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节目主持艺术、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形体训练、电视摄像与编辑制作、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电视节目评析、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公共关系学、英语语音、英语朗读、英语节目主持等。

专业特色:外语与播音主持艺术学结合+专才与通才结合。学生可辅修校内双学位专业,可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

就业去向:广播台、电视台、网络媒体、广告公司、 传播公司、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出镜记者以及行政、宣传、公关、教育、信息处理等工作。

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培养精通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及制作、新闻采编、影视剧摄制、新媒体应用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兼具文学、艺术学、哲学、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等多学科知识。向社会输送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及综合素质,动手实践能力强,拥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专门性人才,以胜任如今日新月异的传媒业变革,在全媒体时代成为业界生力军。

主要专业课程:广播电视编导导论、摄影艺术、电视摄像、美术基础、数字影视技术、后期编辑与制作、栏目及频道包装、视听语言设计、影视剧本创作、导演基础、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中外电视节目评析、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播音与节目主持、广播电视概论、艺术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等。

专业特色:外语与艺术结合+专才与通才结合。学生可辅修校内双学位专业,可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1年交换项目、“1+3”双学士学位项目、“2+2”双学士学位项目、“3+2”本硕连读项目等赴英美合作院校留学深造。

就业去向: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及出版机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影视公司、广告或文化传播类公司,从事影视编导、新闻记者、出版编辑及行政、宣传、教育、发行等相关工作。

五、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重庆

四川

甘肃

山东

湖南

山西

广西

合计

播音与主持艺术

5

3

7

9

9

9

6

48

广播电视编导

5

3

8

10

9

9

6

50

备注:最终计划执行数视生源数量和质量决定。

六、报考条件

基本条件

1.按照教育部及各省份2016年有关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实施意见执行;

2.符合教育部和生源所在省份普通高等学校年度招生工作规定的报考条件及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标准;

3.考生必须具备报考专业的联考合格证(考生所在省份不组织联考的除外)。

其他条件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求:听力正常,无色盲、色弱、夜盲。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需同时具备以下报考条件:

1.年龄不超过22周岁(1994年9月1日以后出生);;

2.五官端正、体态匀称,女性身高1.60米以上,男性身高1.70米以上;

3.发音、听力和呼吸器官无疾病,上镜后左右脸无明显不对称,双眼无斜视;

4.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有一定的艺术学习或表演、主持经历。

七、专业考试

重庆、四川考生参加专业联考,广西、湖南、山西、甘肃和山东等省份考生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

1.专业考试流程表: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校考流程表

考试内容

分值

时间

形式(面试)

总分

自备稿件展示

40分

2分钟以内

限使用汉语普通话

100分

指定稿件播读

30分

1分钟以内

现场抽题,播读新闻稿件

即兴话题评述

30分

2分钟以内

就指定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备注:评委可能中断某个考试环节,但不影响考生最后得分。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考流程表

考试内容

分值

时间

形式(笔试)

总分

文艺常识

20分

考试时间共150分钟

(含30分钟影视作品片段播放)

1.文艺常识为选择及填空题;

2.故事编写以考察剧作技巧为主;

3.作品分析为评论性文章。

100分

故事编写

30分

影视作品分析

50分

备注:开考100分钟后可交卷。

考试结果请于3月上旬查询我校招生办网站。

2.报名、考试时间和考试地点:

报名、考试时间和考试地点以当地招考部门公布信息为准。

八、录取原则

1.对第一志愿报考我校,高考文化成绩达到所在省份艺术类控制线、校考或联考专业成绩合格的出档考生,按照如下公式计算综合成绩,由高到低,并着重参考外语和语文成绩,择优录取。

校考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40+校考成绩/校考成绩总分×60

联考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40+联考成绩/联考成绩总分×60

2.艺术类专业考生被录取后不能调换专业。

九、学费标准

艺术类专业学费为10000元/年(最终收费标准以重庆市物价局核定为准)。

十、其他事宜

四川外国语大学不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代理招生事务。

十一、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

邮政编码:400031

联系电话:023-65385206(招生办)、65380202(新闻传播学院)

学校网址:sisu.edu.cn

电视编导概论篇(4)

关键词:科教电视节目;编导素质培养;科学方式;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B013

本文主要着重讲到的是一种构建注意的编导科学素质培养理念,这种理念的主要特点在于,以遵循传播规律和科学规律的基础上,科教电视节目的编导一定要有构建主义学习意识,并且科教见识节目编导也要在节目中适度应用这种意识。在科教电视节目的典型事例建构和寻找过程中,要运用利用随机访谈式学习下的思维情景化、抛锚式学习下思维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支架式学习下的思维个性化来营造真实的场景分为和展现整个事件的具体进程,还要能通过设置巧妙的悬念、凸显事件的冲突来打造故事的文体风格和影响,从而达到带领观众探索科学知识和故事的。

一、科教电视节目编导的含义以及重要性

关于科教电视节目编导,指的是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方法为宗旨,按照时代的要求、基于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行科教电视的选题设计和撰写严谨科学的解说文字,利用多样化的电视表现手段,客观科学的电视拍摄手法,更形象地向大众展示科学知识和科学内容,增进观众对科学教育的理解的核心创作人员。同时,科教电视节目编导也是科教电视节目创作的灵魂核心人物之一。

二、科教电视节目创作的编导指导理论的相关研究

最早尝试科教电视节目形式的是美国,美国除了拥有一个公益电视网以外还有很多盈利性的电视网,而且这些电视网都支持科教电视节目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播出科教电视节目。根据美国相关调查,缉拿本年数的美国成年人是公国电视科教节目来获取科学知识的,可见,以电视作为媒介来传播科学知识的影响范围很广而且效果也很好。在中国,这种情形也和美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中国近九成的成年人通过电视科普栏目获得科技知识,可见,在中国,科教电视节目也开始成为人们获得科技前沿知识的一种重要工具。

关于科技电视节目的质量,我国和西方国家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差距的。比如在美国,其某些科教电视节目的科技含量已经被公认是很高的了,其中美国的新星栏目(NOVA)是其中的典范,它的收视率很高,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并被推为科教电视节目的典范。

要寻求一些有益的科教电视节目编导思路,我们可以从一些纪录片中得到一些启发。例如,早期有一些经典的纪录片《北方的那努克》,这部纪录片的编导方式就很有代表性,它在节目编导上为观众完整地展现了人类学的知识,并且在影片剪辑上也有出彩之处,这部北方的那努克的剪辑很有特点,表现出一些幽默的元素,有很好的可看性,与此同时,这部纪录片也通过解说和字幕来帮助观众理解影片所传达的科教信息。再如英国BBC的纪录片《文明》,这部科教纪录片在编导策略上同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纪录片文明的编导迈克尔克拉克说道,科教电视节目要注重把节目的内容讲述清楚,也要强调电视节目的口语化的特点,让受众易于接受,而且在科教节目的叙述中还需要注意形象生动,不枯燥,对一些繁琐的内容,节目编导也要注意做到精简的概括。

科教电视节目编导还可以借鉴伯恩斯执导的《美国内战史》,这部美国内战史的脚本有过多次的修改,节目编导伯恩斯还经常向相关的专家请教相关的历史知识,从细节上抓节目,避免出现差错,同时这部纪录片在审稿时也仔细搜集了相关历史时代背景资料,认真专业脚本。最终,这部影片的专业性也得到了美国历史学家安布罗斯的认可和肯定。这部《美国内战史》也被誉为是让之前的历史教科书都黯然失色的优秀电视作品。

三、构建主义在科教电视节目编导中的应用意义

利用构建主义的思维,编导能够提高科技节目的科学知识水平和节目讲述水平,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变化:科教电视节目开始懂得从观众的视角来编排节目的内容和节奏,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理解观众在内容简述到某个阶段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疑问,根据这些观众可能产生的疑问,在科教电视节目中插入和设置一些让科教节目发展更自然的悬念,然后帮助观众寻找其中的答案;然后再利用电视镜头解疑的过程中,利用三维动画、道具等方式,运用专家的权威解释,从而达到和观众一起建立科学概念,理解科学知识的目的。

点科教电视节目的内容设置中,怎样妥当设置好情节,让观众一眼看去就被节目吸引是很关键的,一般应该在科教电视节目开始的五分钟之内设置一个精彩的情节,制造出一个小高潮,在节目的叙述段落中利用支架式理念,设计出各种电视表现手段或者是电视道具帮助观众对节目科学知识的理解,在节目内容推进的过程中,让观众的思维有一个形象化的印象。这种观众的形象化印象也是为节目高潮而准备的,在节目进行的中段,介入随机访谈的理念,循序渐进地开始构建节目的高潮部分,让观众的情绪和知识的抛出,节目的科学解疑达到明朗化,从而达到完成有序连贯的高潮设计的目的。

在科教电视节目的编导中,还可以让观众参与相关的实验和调查,这样可以使观众更深刻地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和节目内容,达到增强观众互动性的效果。科教电视节目的这些实验安排,有利于营造一种强烈的观众参与气氛,让观众主动地参与到这种科学揭秘的活动当中,调动观众的兴趣,从而在调查和实验中学习到科学知识。

要利用好科教电视节目的支架功能,就必须更好地借助各种不同的电视手段。例如画外解说、动画建模、片花、节目案例还包括主持人讲解都是相关的支架学习理论下的科教电视节目所能够应用的电视技术元素。通过良好的画面来描述抽象的科学概念和知识,能降低观众对抽象科学概念的理解难度,也能起到烘托节目分为、调节节目节奏的作用。

关于科教电视节目中风俗传统的再现,科教电视节目编导应针对其反应的相关知识虚心请教专家,把科学知识的细节和相关风俗理解清晰以后再进行细致严谨的情景再现,以做到科学真实的效果。

走科教电视节目的科学专业发展之路是我国科教电视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科教电视节目编导理念,借助各种专业电视变现手段,相信我国科教电视节目定会发挥更强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l]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7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电视编导概论篇(5)

罗映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出版系讲师,暨南大学新闻学在读博士。

自1985年我国首设编辑学专业以来,该专业就一直承受着自创设以前就存在的“编辑无学”观念的审问与质疑。尽管曾有过很多支持的声音,如1983年胡乔木写信至教育部,要求在几个高等学校试办编辑学专业,他认为“并不是一般基础课学得好即能胜任编辑”。同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一次讲话中提到“编辑工作是一门科学,要创立编辑学”,然而,在近30年的发展中,编辑学专业从面临困境到逐步找到自己位置,确实经历了非常艰难的探索,而作为专业基础的理论课程――《编辑学概论》,其承受的困惑之重尤甚。

一、角色之惑:理论课还是实践课

在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模块包括3个板块的设置:编辑理论、编辑史、编辑实践。三大板块课程互相配合,各司其职,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然而,长期以来,实际教学中的《编辑学概论》,无论从教材内容看,还是从实际授课看,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如果是理论课程,其理论内涵又体现在哪里?

教材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载体,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长期以来,《编辑学概论》教材理论内涵薄弱,与编辑专业应用类教材区别不大,失去其本有的意义。

第一本冠名“编辑学”的教材是1949年广东国民大学新闻学系李次民教授著的《编辑学》,广州自由出版社出版。该书共22章,其中有19章的篇幅大量讲述新闻纸的编辑知识和方法,同时又特设3个专章,分别讲杂志编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以及报纸文艺副刊的编辑特征和艺术方法。显然,这本编辑学教材的内容侧重于编辑的知识与技能。考虑到当时编辑专业尚未建立,理论内涵的单薄尚可理解。

编辑出版学教材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开办编辑出版专业以后,有过4次较大规模的出版,[1]所出版教材中,编辑学理论教材的基本情况如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再生《编辑出版学概论》(1988年);辽海出版社只有《出版学概论》,没有涉及普通编辑学理论的教材;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振铎《编辑学通论》(1989年);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潘树广《编辑学》(1997年)。

此外,还有一些其余时间出版的教材,如向新阳的《编辑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方毅华的《编辑学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吴平的《编辑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邵益文、周蔚华的《普通编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等。

从内容分析,以上教材与应用类课程教材的区分不明显,学理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可以选取几本主要的教材进行分析(见表1)。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编辑学理论教材的主要内容与基本体例基本没有变化,一般由基本原理与实际操作内容组合而成,并且以实际操作内容为主。这种状况,虽然是编辑出版专业应用性特点的反映,但也说明长期以来该专业理论思想滋养匮乏,这种现象给授课带来一些困惑:如何确立该门课程的主体地位?如何避免与其他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的低层次重复?

正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新闻学对传播学的理论吸纳让新闻学的研究视野豁然打开一样,传播学理论的滋养,同样也可以让编辑理论走出一直难以摆脱的形而下的境地,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本质来说,编辑活动是一种传播行为。远古时期的编辑活动主要在于收集、选择和整理文献资料,使之便于储藏,同时也使之利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人士阅读,无疑,这种活动与传播有很密切的关系。大众媒介社会兴起以后,编辑活动的传播特性就更加明显。2007年,河南大学王振铎先生“编辑学是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编辑与出版本是传播媒体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主张,[1]正是考虑到编辑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行为而提出来的。此视野一打开,编辑学就不再只局限于组稿、选稿、编审、校对、发行等具体流程的研究,而提升到了人类传播行为的层次。

在近10年的编辑理论教学中,当我真正把视野投向人类传播行为这一层面的时候,《编辑学概论》的教学,从内容到体系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思路,并且找到了该门课程自身的立足点:这是一门普通编辑学,而非具体编辑工作的编辑学。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努力贯彻这一思路:

1. 教材选取。编辑学理论教材有几十甚至上百种,但真正具有内在完整体系和理论内涵的教材不多,大多是流于实践操作的泛泛之谈。对众多教材作了比较后,我选取了王振铎先生的《编辑学原理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该书摆脱了《编辑学通论》(1989年版)中的陈旧思路,建立了一个全新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有意识地体现了对编辑活动作为一种传播行为的思考。全书除了结论和附录外,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编辑概念论、编辑原理论、编辑管理论和编辑教育论4个模块,系统地阐述了普通编辑学(或曰理论编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把全部的编辑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在各种专业编辑理论的基础上归纳众多编辑活动的共同特征”[2](于友先语,见该书序),避免了其他教材就事论事、拘泥于具体编辑工作的缺点,真正体现了一本概论教材高屋建瓴的眼光。

因为该教材针对的是本科高年级学生,在给大二学生开设该课时,我把河南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出版学概论》(张天定编著)作为配套教材。该教材核心内容与《编辑学原理论》一致,但在具体章节设置与内容表达上,抽象思辨色彩没有后者强烈,更适合本科低年级学生接受。

2. 内容安排。考虑到授课对象为本科低年级学生,并且编辑出版属于应用性专业,在实际授课中,我对授课内容作了适当调整与补充。

“编辑概念”与“编辑原理”是该门课程的重中之重,在课时安排上,我给予了充分强调,分配了整个课时(36课时)的1/3(12课时)。在“编辑概念”一章中,除了阐述清楚编辑概念的三个不同阶段――“收藏编辑”“著述编辑”“出版编辑”外,我还引入了学界对“编辑”与“出版”关系的争议这一内容,供学生思考探索。在“编辑原理”中,安排了8个课时,从符号、讯息传播、文化建构3个维度讲授“符号建模原理”“讯息传播原理”“文化缔构原理”,使学生真正懂得普通编辑活动的内涵。作为一种传播行为,它通过对符号的恰当使用,选择和传播各种讯息,从而最终建构起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大厦,它不是任何具体的编辑活动可以替代的,高于具体的编辑活动,但其原理又体现在各种具体的编辑活动中。

其他章节的设置则充分考虑知识的承接性。如在“编辑概念”之前,我增添了“编辑活动”一章,概念是对实践的抽象,使学生对编辑活动的历史有所了解后,能更好地理解编辑概念。此外,在“编辑原理”后,我增添了“编辑素养”一章,让学生了解编辑基本的职业素养与伦理道德。最后,考虑到与实际操作课程的衔接性,我补充了“图书媒体简介”“期刊媒体简介”“报纸媒体简介”3个章节。在这3章中,我避免了其他教材的不足――对具体编辑方法与技巧过多强调,而只从宏观角度介绍3种媒体的基本知识、特点与发展状况,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为他们即将进入实际操作课程的学习作些铺垫。因为专业必修板块已开设相应课程如《报纸编辑》《期刊编辑》《图书编辑》,如果在理论课中过多讲授实际操作,一是失去了理论课的意义,二则造成与实际操作课程不必要的重复。至于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则略去不讲。因为纸质媒体历史悠久,其基本编辑原理与规律其实同样适用于声像媒体,例如在“符号建模”“讯息传播”等原理的讲授中,电视媒体与广播媒体的传播符号、传播形态,就有详细的分析。

以上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课程体系。

3. 视野引导。专业概论课都带有导入性,能帮助学生掌握该门学科的性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规律、基本伦理规范,为后面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从历史发展来说,编辑活动的最初对象是档案文献与图书,这种思维延续到今天,形成了一种狭隘的编辑观。在《编辑学概论》的教学中,我强调学生要打破狭隘的图书媒体观念,把目光投向更大的社会与传媒视野中,并以这个视野为背景,来观照自己感兴趣的媒体。

例如,借鉴传播学“5W”模式,我们可以对编辑出版学获得更新也更深入的认识。“5W”模式194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提出来,在这个模式中,“谁”(who)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说什么”(Says what)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而成,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渠道”(In which channel)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的人际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谁”(To whom)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效果”(With what effects)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由“5W”模式引出了传播学五大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这五大研究领域,也非常适用于分析编辑出版学的读者、作者、编辑、出版物等话题。同时,这5个研究领域,融汇了社会学、符号学、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理论与方法,以这样一种视野来观照编辑出版的话,我们能够超越传统思维的狭与局限,也能弥补应用性专业在理论思辨上的不足。事实上,这五大研究领域,给新闻学与广告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新闻学界与广告学界的研究者也承认传播理论的融入,拓宽了这些学科的视野。

结 语

编辑出版学是应用性专业,它的实践应用性在近些年一再被强调,在课程方案的设计中,一些实际操作课程、与市场对接的课程,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但在对市场与实践强调的同时,我们常常忽略了另外一种现象:学生思考能力下降,视野狭窄,在一些要求较高的工作单位发展后劲不足。

其实,各种技能技巧的背后,最终还是思想与方法的较量。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在今天浮躁的市场时代尤显重要。这也是我在教学编辑学理论课程中所追求的理想之一。

参考文献:

电视编导概论篇(6)

关键词:电视相亲节目;艺术真实;媒体功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065-03

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使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忙碌的快餐生活是一大批年轻人如陀螺般旋转,身心沦陷在工作压力的疲惫中,高房价、高生活费用、高教育费用等经济压力使更多的年轻人不敢轻易恋爱与结婚,无形中物质的衡量成为了男女吸引的重要标准之一,有部分人在无法承受重大压力下,“丁克”文化逐渐抬头。在此种情况下,“婚恋”成为了当今时代极为热门的话题。

电视相亲节目,作为一种新型的相亲方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其嘉宾的尖锐而大胆言论创造了火爆的收视率,并一度成为媒体界炙手可热的评论对象。对于电视相亲节目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阐释,如经济学、美学、伦理学、传媒学等,可见电视相亲节目的媒体效应牵涉面非常广泛。本文从美学视角入手,将电视相亲节目中当成影视艺术,讨论艺术真实对于社会与受众的影响。

一、电视相亲节目的流行与原因

电视相亲类节目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播出之时受到了观众的极大关注,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一度成为媒体话题的中心。自从湖南卫视2009年的《我们约会吧》此节目一出,各大卫视便陆续推出了各自的相亲节目,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安徽卫视的《周日我最大――缘来是你》等,其中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最受人瞩目。

电视相亲节目的内容都较为相似,不管程序如何变化,基本都是男嘉宾轮流上场介绍自己,在场女嘉宾进行观察和挑选后,再由男嘉宾对属意的女嘉宾进行发问挑选。其实,相亲作为中国的一项传统早已存在,封建社会时期的婚恋文化主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笔者所在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有以唱山歌作为择偶方式的传统,通过唱歌展示人品和才干;社会发展到如今,婚恋自由的同时,也把物质财富当成择偶条件的首要条件高举而出,并在以电视媒体作为平台的新型相亲平台上公开展示,于是当以《非常勿扰》中马诺为典型的“拜金女”类型在观众面前大肆宣讲自己“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微笑”的爱情观时,当以刘云超为代表的“炫富男”公然炫耀自己三辆跑车、600万存款的物质基础的同时却讽刺女嘉宾身材,调侃让女嘉宾到自己车后哭的出格行为时,当以现场评论员乐嘉为典型的心理分析师或主持人言辞犀利地批评、甚至挖苦男性嘉宾时,这一场融聚比美炫富、唇枪舌战的相亲方式,引发观众们和媒体报刊一片哗然。有评论认为,电视相亲节目已然在审美观、道德管、价值观等方面远远超出中国传统“德才兼备”、“门当户对”的要求,特别是宣扬金钱至上的择偶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违背,吸引眼球的是“比谁的话题更生猛,谁的嘉宾更前卫”[1];也有评论认为,目前中国的道德已经滑坡,相亲节目只是社会百态的一个折射。而最终,电视相亲节目就在激烈的争论中,收视率节节攀升,《非诚勿扰》就在2010年成为了最红的综艺节目,收视率比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还高,广告吸金总额达到20亿元,仅排在《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的吸金额度之后。

许多评论文章早已分析过电视相亲节目收视火爆的原因,有人从娱乐消费文化入手分析,认为节目激发观众的娱乐参与热情,如《“非诚勿扰”还是“非钱勿扰”――当电视沦为一场“秀”》;有人从叙事角度出发,认为它是纪实叙事文本,能够反映当下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引起观众共鸣,如《〈非诚勿扰〉电视相亲节目的叙事话语分析》;还有人从审美角度出发,认为它蕴含的“审丑”意识颠覆了传统美学,“在媒介传播中,媒体将一切丑的角色或现象原生态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这种裸的丑态展现,无疑会吸引更多的眼球从而达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2]。最多的是从道德伦理出发,认为“一些嘉宾行为和言论‘出位’,直接挑战社会伦理和价值底线”[3]。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从真实性和道德伦理出发,认为电视相亲节目触碰到了中国人长期以来不敢面对的现实,揭露了社会的所有弊病:“透过相亲节目,把这个社会不公的遮羞布扒下来了,裸地展现了一个社会不公下的现实”[4]。不管是娱乐、纪实、审丑和道德伦理角度出发,都围绕着“共鸣”二字。

有人质疑电视相亲节目里男女嘉宾的真实身份,根据记者采访和知情人士吐露,发现所谓的嘉宾大部分都是刻意安排的,即所谓的“托”,节目涉嫌造假。当相亲节目中每个人都有先设计好的、固定的台词,电视相亲节目的本质便从“相亲活动”变成了“舞台表演艺术”。那么这样安排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是因为共鸣!共鸣是观众对电视节目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思潮的一种认同: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感觉到节目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真实,而这种真实感恰恰正是观众所喜闻乐见的部分,这样的电视节目就没有什么理由不受热捧,热捧的原因就是节目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艺术真实这一美学概念出现在电视节目中为观众共鸣的部分,就是节目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感,而这种真实感并非是因为素材本身的现实性,而是节目编导通过有计划地对参与节目的主持人和嘉宾进行编排引导和艺术加工。

二、电视相亲节目的艺术真实

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接受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相亲节目的不断被复制,大量同类节目同时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观众对相亲节目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刚刚出现这类电视节目的时候,观众对于相亲节目抱有一种新鲜感,对于其中的真实性与观赏性之间,更多还是要求观赏性,即对节目编排的可看性有要求。但随着“外行看热闹”的初期阶段过去,被相亲节目培养出来的“资深”、“内行”的观众出现了,他们开始思考相亲节目与自身之间的联系,对相亲节目的功能――能否给予自己解决生活问题提供参考,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亦即对于节目素材的真实性开始有所挑剔。这是无可厚非的,观众在娱乐性相同的电视节目群中选择更具现实意义的,原就是不断进步的观众水平所决定的必然。

对于观众追求节目娱乐性的要求,追求收视率的媒体自然要尽力满足,但在现实操作中,如何保证节目素材的真实性在达到观众认可的同时又要与节目本身的观赏性与趣味性统一起来,这是个很难控制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的媒体操作手法中,目前大都是通过对前期素材的整理和编排以及对节目主持人与参与者(嘉宾、评论者等等)进行预先演练甚至是设置节目剧本,以期达到控制节目娱乐效果的目的。

但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节目效果,无形中弱化了节目中的真实感,这使得随着相亲节目的发展,观众对相亲节目真实性的产生了质疑与不满,而因为过分追求吸引眼球的“爆炸”效果所引入的审丑性言论(如拜金主义、唯利主义等)在节目中也不符合广大观众的正确道德观,导致相亲节目正在逐渐走向利用节目编排造假加上过激言论来追求短暂高收视率的恶性循环,对其长期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在这里,笔者认为对于相亲节目的现况,应该引入艺术真实的概念来进行分析,也许同时可以为其它同样带有现实元素的电视节目寻找到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提供一种新思考模式。

(一)艺术真实的概念

艺术创造的素材来源于真实,但并不等同于真实。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超乎于现实而传达表现出来的意境和主题让人感受到符合一定的逻辑,便可称之为艺术真实。“关于艺术真实的含义,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的一些流行观点大同小异,即着重强调:“艺术真实是对生活本质、规律、主导倾向的深刻揭示,或是现实与理想的结晶,是真善美的统一”[5]。不过,实际上这样的说法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艺术作品中所涉及到的艺术真实的现象。

因为并非所以的艺术作品都完整地对生活本质、规律、主导倾向进行了深刻揭示,更难以确定一定就是作者现实与理想的结晶。所以,对于艺术真实的概念我们在这里要说的是一个广义上的认识,即观众对于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意念有一种普遍的认同性。

(二)电视相亲节目中的艺术真实

正如前文所说,目前我国的社会正处于一个急速发展变化的时代,物质生活和社会意识翻天覆地地改变。相比起上一代,70后和80后年轻人的婚恋意识更为进步和开放,不再羞于公开谈论感情事务,更倾向于与公众共同讨论私人话题,对于婚恋双方物质条件要求不再讳言。电视相亲节目制作的本意其实也就是为了表现和传达现今社会中的婚恋观念,无论用多么夸张的手法,只要准确地表达了节目观点,向观众传达了节目的主题,我们都可以在艺术真实的角度来说它是成功的。

(三)艺术真实对电视相亲节目的作用

在相亲节目推出的以来,观众对于能够在电视节目上看到“相亲”的进程以及新时代婚恋观念的展示,是十分欢迎的,而期间节目编导所精心设计的种种环节则催生了观众对于节目娱乐性的追捧。

相亲节目让观众中的功能性受众,即广大适龄男女,看到了现代婚恋观点的具体象征,这类观众在收看节目后会主动将节目中所表现的婚恋观点和自身要求结合起来,对于他们的现实生活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相亲之所以为观众所用来参考与指导生活,恰恰就是因为节目编导对于时代现实的有足够的把握,并通过电视节目作品完成了其艺术真实,给予观众真实感,得到认同,得到共鸣。

从正面意义上来说,相亲节目因为艺术真实获取了观众的支持、追捧。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过于反映片面的现实,相亲节目正在逐渐变成炫富、拜金、唯利等等思想的舞台。诚然,不可否认,这也是社会某些方面的现实写照,但这绝对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也不应该成为主流思想。艺术史上并不缺乏专门突出表现假、恶、丑的艺术作品,但这些作品本身要么是具有深刻的反讽意义,要么就从来没有形成过主流,这说明了人性中追求真、善、美的基本要求是长期存在的,同时也可以推断,如果相亲节目继续向非主流文化倾向,那么就完全有可能步入绝境。

三、道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冲突和共生

(一)媒体功用

简单一句话,媒体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明确的信息传达给受众,受众接受面越广,对信息了解越清晰透彻,则媒体的功用就越大。电视相亲节目原本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适龄男女的婚恋问题,它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准确真实地向观众传达正确健康的婚恋观念,为尚未能解决自身生活问题的观众提供参考和借鉴,这是节目的社会功能。对于节目设置方,电视台的运营者而言,节目本身除了要完全其基本的社会责任之外,最大的目的就在于获取收视率,得到广告投资。是否能够完成电视节目的社会功能是由节目运营方的道德水准决定,而能够完成电视节目的商业功能则是由运营者的编导技术来决定,是追求完成道德价值,还是完成商业价值,这是在节目运作中最为基础的冲突点。

(二)道德舆论的引导

道德舆论对于媒体所传达的信息起一个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对于正确健康的信息予以鼓吹和宣扬,对于不正确、不健康的信息予以谴责和抵制,对于既有正确健康、也存在不正确不健康因素的交杂的信息则起到分辨判断的监督作用。当然,这首先需要社会力量先建立起一个道德标准,并且能够为公众所接受和承认。我国的社会道德建设基础深厚,虽然也因为社会快速进步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造成了部分迷惘的思考,但在基础道德观念上,大部分人民群众并不会因为某些思潮而有所改变。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判断标准也没有改变。所以即使以突出审丑文化来吸引眼球,这样的节目设置也仅仅会得到短暂的追捧,宣扬正确健康婚恋观念的节目才能够长期存在。因此,作为节目编导人,应该将眼光放长,坚持在完成节目的商业价值的同时,完成其本身的社会责任、道德价值,把精力放在主流文化与娱乐性的统一上将会有效增加节目的生命力。

(三)如何合理利用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这在理论上是一个美学概念,在现实中则是应用为节目的编导手法。实际上,对于相亲节目的真实性要求,观众当然能够理解其中的不可控性。所以,合理地编排演练并不过分,不会被人理解为“造假”,只要真实贴切地传达正确健康的现代婚恋观念就能够获得观众认同。但是,为节目设置主题剧本,安排节目演员,这就是造假,反而会失去了观众对于节目现实感的认同。在节目编导的角度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要让节目具有真实感并不是困难点,困难的地方在于如果都是完全采用真实的素材就会缺乏特殊性,我们不可能每次都能够得到特殊性的节目素材,也就难以保证节目能够得到预期的效果。这些其实在实践中都能够解决,如《非诚勿扰》这一节目,就通过海量选择真实信息的方式来取得编导所需要的素材,根据数据显示,“至今《非诚勿扰》节目的国内外报名竟有 20 多万之众,而能入选嘉宾站到《非诚勿扰》节目现场,实属少比例大荣幸”[6]。是否为嘉宾的荣幸这且不谈,但对于节目编导而言,选材就不会有难题,这应该能够成为同类节目选择真实素材的借鉴。

面对道德的要求,正确健康的婚恋观也应该作为节目素材的选材标准,这不是说要完全杜绝现实社会中婚恋双方有可能遇到的负面元素进入节目,而是在真实表现这些负面元素的同时给予正确价值观的评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了节目的道德价值,而且也同时达到了节目要求的艺术真实。

参考文献:

[1] 张末冬.从选秀节目到相亲节目――解析中国综艺节目的生存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6).

[2] 汪岚.“审丑”之思:电视相亲节目解析[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3).

[3] 李军林.从电视相亲节目看媒介的道德责任[J].新闻前哨,2010(8).

[4] 郎咸平.电视相亲节目的背后[J].全国新书目,2010(21).

电视编导概论篇(7)

一、21世纪主持新概念影响下“主播”应具备的素质

主持新概念赋予主持人的要求,是要在工作中扩展业务涉及范围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修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他们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具备良好的基本功。出色的主持、播报能力。电视节目的直播化以及形式的多样化,节目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出色的“主播”往往首先是一个出色的播音员。出色的播音基本功是优秀“主播”必备的基本素质,无论是新闻、知识性、评论性、访谈类、综艺类节目首先的要求是主播、主持必须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极端地看一个在播报中吐字不清、语言含糊的主播,即使他的观点再鲜明、再特别也不会给观众留下良好的印象。能够清晰、准确地叙述节目的内容和观点才是主播首先应该具备的。

2.有一定的独立编辑能力和对经过记者编辑的成品报道、串词有很强的理解力。新型主播在电视节目中评论的比重越来越大,参与制作、编辑已经是事在必行。在节目制作中具有一定的编辑能力是新一代主持人需要具备的另一重要能力,参与编辑可以体现以下两点好处:一是提高播报的准确性和层次感。因为是自己参与编辑的播报或主持内容。在编辑过程中已经将新闻或事件的具体内容和评述观点了然于胸,就像是做了提前的预习。这样在播报或主持中就能够做到得体自然,不着痕迹地发表内容和陈述观点。二是在参与编辑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新闻观点、主持内容的理解,有助于积累对类似新闻或节目主持的播报经验,提高主播自身的主持素养。

3.具备“说”得好的能力和即兴的口语能力。为了适应广大受众的要求,电视栏目种类增多,节目内容细化。传统的“播”与“说”的界定在有的栏目中清晰,泾渭分明:在有的栏目中模糊,有“播”有“说”,二者融合。播与说作为不同的语言传播表达样式,侧重点不同。只要适合栏目的风格定位,得到受众最大程度的认可,就是优势的体现。而作为主播,则应该具备高水准的业务素质,既能“播”好,又能“说”好。“播”是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我们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已经具备较高的水平。我国一直以来的传统播音教育就是以“播”为主要培养思想的,我们的主播首先已经是一个合格的“播”音员。但是今天,主播要适应节目的各项要求。“说好”就成了他们又一个需要具备的能力。“说”的作用是指在节目中能在表达个人或社会观点时能够逻辑清楚、表述明了,让观众理解要表达的意思,达到节目效果。“说”在时事类节目和综艺类节目中常常出现,因为需要表述的分量重。所以就要求这类节目的主持人要具备说的能力。

总体看来,新一代主播要具备综合的文字、播音、语言素质,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适应主持型概念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和电视传媒的发展。

二、播音主持教育如何培养新型主播

需求是动力,大众要求赋予了主持工作新的概念和含义,新主持概念是播音主持教育的动力。要培养新型的主持人、播音员,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从新主播需要具备的素质出发,制定播音主持教育的培养计划。为此要确立以“技能实、知识宽、素质高、能力强”为教学理念,着力提高学生如下的基本素质。

一是培养播音主持的专业基本技能。教学中通过对播音学概论、语言表达、语音发声学、广播播音与主持艺术和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配音艺术等本专业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播音与主持的整体认知;通过大量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实际训练,培养学生扎实的播音与主持专业技能。继承传统优势,为学生打好“播”的基础。

二是从提高“说”好的角度出发,增加文学知识与汉语言识读、写作等能力的教学。通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外文学作品导读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相关的文学知识和对汉语言的掌控能力。初步打造学生的文化底蕴,以提高汉语言的识读、写作等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写作能力和“说”的能力。

三是打破专业科目的界线,对学生进行广播电视采访、编排、制作能力的培养。实际教学中,通过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编辑、节目策划、新闻摄影与摄像、编导和电视制作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和练习。使学生具备新闻节目的采、编、播、制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入实际演练的科目内容,让学生在模拟演练中体会采、编、播、制的过程,实践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进入实际工作时学生就已经具备新闻采写、编排、播音、制作相结合的技能,快速地融入工作中。

2.有针对性地开设多种拓展类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主持不同的电视节目。如法制、音乐、新闻、教育、文化节目等。这些专业节目对新型主播的要求是。他们在主持过程中一定要具备某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是现代电视节目对主播的又一个现实要求。

为了满足这一专业性要求,现代播音主持教育除了为学生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要积极帮助学生拓展他们的知识面。通过图书馆、网络、校际联合授课等软硬件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帮助和促进他们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另外还可以通过继续教育,为已经毕业的学生提供专业教育支持。通过有针对性的再次的专业学习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