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04 17:22:27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篇(1)

关键词:管理会计;课程内容;实用性;成本会计

一、概念简析

(一)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发展史

成本会计最早起源于英国,因企业业务管理的需要,将成本会计研究并改进,随着成本会计不断的发展,制度在不断的完善,预算控制相对成熟之后,成本会计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20世纪40年代之后,成本会计结构逐渐发生改变,由传统的对过程进行把控,事后分析并核算,到现在的将重心放在决策与成本预测上,对于事前控制逐渐增强,优化企业成本。管理会计起源于西方传统企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较为科学的管理方法明显提升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以及生产方式,随着二战的结束,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也开始对内部管理进行调整,管理者希望能够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企业进行规划调整,将产品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提升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此时,会计体系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的相关概念

成本会计通常指的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在一定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对企业主体在发展经营与产品生产当中的相关费用投入进行合理的预算把控、分析考核,并形成决策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以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为前提,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逐渐强化,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主要中心在于企业内部经营活动以及价值展现,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整合并应用于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对经济发展过程进行规划控制,实现预测、考核等作用的分支。

(三)课程内容

成本会计课程涵盖了基本方法与相关理论,着重强调相关成本核算方法的理论课程。主要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费用、基础程序进行分配以及归纳、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费用以及成本进行核算、对生产产品以及完工产品之间的费用进行合理分配、利用辅助方法、成本制度、报表分析进行核算。基本内容涵盖了责任会计、控制会计以及预测会计等几部分。

二、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教学课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目前,从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来看,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部分内容上有所重复。成本会计的内容侧重于核算方法,管理会计与之在标准成本制度以及作业成本法相关内容上有明显的重复交叉。且管理会计当中涵盖了较多的成本会计内容,如,成本的预测;成本控制内容里质量成本控制重复、以及各类型成本决策,预算管理板块中涵盖了人工预算、材料以及制造费预算等。

三、课程内容重复原因

在成本会计内容当中的计划制定,以及管理会计当中的分析预测都是预测职能的具体内容体现;成本核算配置也是决策职能的体现,在预测以及计划当中的成本控制通常属于事前控制,在企业生产经营当中,对产生的费用进行把控,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为事中控制,核算环节属于事后控制,对于资源以及库存的把控则体现的是控制的职能;通常,成本会计的核算大多集中于已发生的成本,管理会计成本主要从其性质着手,涵盖的方面既有已发生的也有未来发生的成本。从发展进程上来看,较早于管理会计产生,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经济环境也在改变,传统的成本核算已经无法满足于企业管理的需要,使得成本会计向多个角度进行拓展延伸,从之前的重心为事后成本到现在的产品的全面控制住;从不完善的因果前后分析到现在的系统性的结构组织、业务流程、管理流程,资源耗费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的决策成本依据逐渐完善。这些内容的补充以及延伸便促进了管理会计以及成本会计的内容逐渐重合[2]。

四、高校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特点及适用性

(一)课程内容整合特点

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高校课程当中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授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由于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大部分的内容交叉重复,可将两门课程进行融合,形成新的成本管理会计相关课程,新的课程将会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延伸的知识点更加的全面,使得核算原理与现代管理会计体系相融合。通过市场经济环境的改进之后,与传统管理会计截然不同,使得两门课程在形式以及内容上面更加的完整统一。其次,依然保留管理会计以及成本会计的课程版块,但不要混为一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开授课,突出核算功能版块,注重报表以及核算方式。管理会计则是多角度的,尽可能的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决策、对未来进行规划、对相关经济活动进行评价与控制。目前,学术界对于二者的边界是模糊的。从其性质上来看,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出发点是相同的。

(二)适用性简析

进行融合后的管理会计内容更加的系统全面,与传统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有很大的区别。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成本管理会计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进度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此外,成本管理会计能够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经过整合后的内容无形中增加了许多,以此需要增加相应的课时。重点学校的学生由于接受能力较高,因此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其次,对于课程的整合,能够有效的避免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合理情况。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课程采用整合或者分开的方式进行教学[3]。

五、结束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各个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高校各个专业学科之间适当的调整与融合,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博.高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课程内容整合模式及适用性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12):248-249.

[2]邬丹,王莹.高校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体系重置的探讨[J].老区建设,2017(12):59-60.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

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这三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之间在内容和方法体系方面存在着交叉和重复,理论界对此一直颇有争议。这不仅导致了研究资源的浪费,而且给会计教学带来了困难。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三门课程的性质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对三门课程进行整合的基本框架。

一、管理会计课程的留舍

目前,高校采用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这三门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率非常高,代写毕业论文主要表现为管理会计的很多内容与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重复。有学者主张将管理会计课程取消。笔者认为,仍应保留管理会计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取消。理由如下:

2.一个完整的会计学科体系不能没有管理会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及时、正确地做出决策和有效地进行管理控制就需要具有实时性、前瞻性的会计信息,而传统会计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管理会计是在传统会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向内部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有效使用和经营管理责任履行所需的信息。完整的现代会计体系应包括两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为外部管理服务的财务会计,另一个则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

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三门课程的层次关系与定位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应属于同一学科层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二者关系密切,均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代写硕士论文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属于第三层次。

财务管理与会计相互区别,各成体系。财务管理是指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管理,是一种资本运作活动;会计是对以资金运动为主的经济活动进行信息管理,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从资金运动角度来看,财务管理直接对资金运动进行实体管理;会计是对以资金运动为主的经济活动进行信息管理。这应是区分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客观依据。从学科体系角度来看,财务管理研究的是资金直接管理规律,具体研究如何对资金运动进行组织、调节以及监督,以引导和调节资金的流向与流量;会计研究的则是企业资金间接管理规律,即研究如何对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分析和预测,以准确、及时地提供资金运动的历史信息和未来信息。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属于物质流,财务管理进行有关资金的预测、计划、控制、分析、检查等实体活动,属于职能性管理;会计的对象是综合的信息运动,主要包括能以货币计量的信息运动,属于以资金运动信息为主的信息流。会计对经济信息运动进行直接管理,而对资金运动则进行间接管理,它通过对经济信息的采集、交换、输出和反馈等观念总结活动,参与经济决策,进行经济控制,属于基础性管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着明显区别,但二者在内容、标准、功能以及信息流程上都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根据各自的标准和要求对成本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管理会计侧重于为管理的决策功能提供相关信息,着眼于企业利润最大化;成本会计侧重于为管理的控制功能提供相关信息,着眼于成本最小化。

三、对三门课程进行整合的思路

1.整合的基本原则。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并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但从教育目标角度来看,为体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可以允许必要的内容重复,代写医学论文既要解决好课程内容的协调问题,又要注意教学时间的衔接,力求既保持各门学科体系的完整,又尽量避免交叉和重复。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笔者认为,当前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三门课程进行整合的目的在于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教学角度强调三门课程之间的互补性与整合效应,而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系统。如何针对三门学科未来发展的特性进行“个性化”改造,特别是针对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与文化特征对三门学科进行全方位的系统重构,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在考虑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不能总以静态的眼光看待问题,还应从动态的角度加以考虑。各门学科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教学内容也应不断更新,将三门课程简单合并无法使学科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以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资金成本为主要考虑因素,以财务决策为核心,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为主要内容,构建其教材体系。管理会计课程应以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划和控制为主线,以本量利分析为基本手段,以经营决策为核心,以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和控制为主要内容,构建其教材体系。

2.三门课程内容的设计。财务管理课程应包括财务分析、筹资与资本结构、有价证券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收益分配、企业并购等内容;管理会计课程应包括成本习性分析、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经营决策、项目投资决策、全面预算、责任会计、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等内容;成本会计课程应包括成本核算、成本报表、成本分析等内容。

上述课程内容整合的基本思想是:①成本会计作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基础课程(也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课程),代写职称论文应以成本核算、成本报表、成本分析为主,其中成本核算应重点讲述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并兼顾其他行业企业的成本核算,而有关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考核的内容应纳入管理会计课程。②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课程的一个重复点,这种重复是必要的。财务管理课程应侧重于讲述财务预算的编制与考评,这也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管理会计课程应从全面预算角度出发,围绕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控、考评来展开。③投资管理是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课程的重复点。笔者认为,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证券投资为主,管理会计课程应以项目投资为主,这能够与全面预算中的资本预算内容实现有效衔接。由于二者的内容均以时间价值为基础,出于对教材体系完整性的考虑,二者都应保留时间价值内容,可通过教学计划,根据授课时间先后调整各自的教学内容。④传统管理会计课程中存货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存货资金的安排与占用,应将其列入财务管理课程,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归属于管理会计。⑤责任会计应属于管理会计的特定内容,不必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进行专门叙述。⑥标准成本制度作为成本控制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预算管理的必要手段,应归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不再纳入财务管理课程。⑦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属于财务管理筹资的范畴,经营杠杆已在资本结构内容中加以讲述,不必再在管理会计中予以阐释。

主要 ①牛彦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2.;6

②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3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篇(3)

[关键词]高职 公共选修课 质量监控

[作者简介]周霞(1980- ),女,广西德保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唐淳杰(1978- ),男,广西资源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广西 柳州 545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2011年一般项目A类“高职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构建及其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桂教高教[2011]24号,项目编号:2011JGA28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35-02

高职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选课质量的好坏对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高职公选课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由于其固有的监控难、评价难等特点,成为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中的一大管理难题。如何科学有效地构建公选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切实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高职公选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公选课地位边缘,不如必修课那样受重视,对其教学质量监控更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监管部门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对专业课和必修课的检查与监控上,而专门为公选课制定的符合其特点的质量监管体系和保障制度几乎没有。二是对课程开设的引导和教师队伍的监控几乎真空。监管内容主要针对开课数量是否达标,缺乏对开课的规划引导与监控,导致教师开课内容随意,教学质量低劣。三是监管涉及对象广,难度大。公选课具有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的特点,加之教学班的学生和任课教师来源多样化,致使监管难以服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四是监管体系不完善,普遍依赖教务处或质量监控办,没有建立有效的监控机构、监控队伍,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系部二级管理更是纸上谈兵。这一切使得高职公选课教学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二、高职公选课教学质量监控对象解析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认为高职公选课教学质量监控对象应包含公选课的五大主要环节:

1.课程设置环节。目前高职公选课的设置主要来源于教师自行申报,经教务主管部门审核后,面向全校开设,课程设置存在极大的随意性、盲目性。高职公选课与本科院校的公选课相比,不仅具有本科公选课的综合性,同时也具有明显的高职特色,即公选课的设置应以服务专业必修课为导向,帮助高职学生进一步完善职业素养,提高专业技能。因此,课程设置科学与否,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吻合,这应是质量监控的首要内容。

2.搭建教师队伍环节。高水平的教学质量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公选课教师队伍已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目前高职公选课教师来源庞杂,年龄层次、职称等级、专业能力、授课水平等参差不齐,成为制约高职公选课教育质量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公选课教师是否胜任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直接影响到公选课质量的高低。因此,科学合理地搭建公选课教师队伍,保证高职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是质量监控的重要内容。

3.引导选课环节。面对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公选课程,绝大部分高职生选课的出发点为盲目追求易得学分的课程,而很少从自身专业发展、个人能力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完全不管所选课程是否对自身发展有利。这一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高职院校缺乏科学合理的选课引导或指导,对这一环节监控的缺失也直接影响到高职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4.课堂教学质量环节。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公选课经过前期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搭建和选课引导环节,正式进入课堂教学环节。由于公选课前期环节存在的现实问题,导致多数教师在正式授课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浅薄、教学效果低下,有些教师应付了事,学生为了获得学分,也对课堂教学质量置若罔闻。因此,对公选课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应是质量监控的重中之重。

5.课程评价环节。课程评价是实现和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功能的重要手段。公选课课程评价是为教师的公选课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诊断,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应注重对公选课教学质量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教学质量结果的终极性评价,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的评价结果将为下阶段决策的正确性提供可靠和有效的信息。

三、科学构建高职公选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具体措施

公选课和其他必修课一样,都对丰富和完善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提升对公选课及其质量的关注度,明确其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科学构建高职公选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极推进公选课的教学管理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转变观念,科学构建合理的监控队伍,完善各级保障制度。首先,高职院校要积极转变观念,明确公选课的重要性,逐步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的公选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尽快制定出台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的各项管理保障制度,如《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等文件,内容应涉及公选课课程设置原则与分类、开设条件、教学管理、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公选课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科学化和规范化,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力保障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其次,高职院校应对现有的全校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在院级层面建立一个重要的监控分支机构,即由教务处处长直接领导的公选课质量监控机构。而且该机构应由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具有教学管理经历和能力的人员来担任此项工作。最后,要充分发挥系部二级质量监控的作用,构建合理的监控队伍。各系部教学主管领导、学生管理人员、教学团队负责人等,都是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把这些关键要素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及时纠正偏差,切实保证院级质量监控体系的各项指令得以顺利有效实施,使各个公选课教学环节和素质形成的各个平台都能有效围绕教学质量这一中心。

2.深入参与课程设置调研,实施合格课程准入制,检验公选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院级公选课质量监控队伍应合理安排工作人员,以专业群为出发点,深入系部,组织并协助开展公选课课程设置调研,对调研过程科学监控。系部必须对公选课课程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等进行认真翔实的研究,科学系统地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协调好专业必修课与公选课的关系,编制相应的指导文件或方案,如《公选课课程设计指南》《课程实施方案》等,并向教师详细解读本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使教师进一步明确公选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调整知识结构,引导教师科学合理地开设相关公选课程。一级和二级监控机构还应联合制定出合格课程准入制,对拟开设的所有课程,进行深入剖析,考量其是否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保证公选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3.依据课程设置,创建公选课教师人才库,保证公选课程教师配置的合理性。公选课课程的类别与门数众多,且由不同专业和部门的教师申报,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的构成已成为影响公选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各级监控部门应在科学分析各门各类公选课程的基础上,依托现有的教师资源以及校外师资力量,创建一个公选课教师人才库,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公选课教师人才库的建立不是一成不变的,各级监控部门应联合制定合格教师准入制,二级监控部门可定期对本部门的教师队伍进行科学考核,或者通过对教师进行开课引导及培训,完善试讲制度,建立相关激励机制等措施来加强公选课师资队伍建设,让更多更适合的教师进入到人才库中,保证公选课程教师配置的合理性,开设出更丰富、更值得学生“公选”的高质量课程。

4.依托选课平台,推行导师制,引导学生合理选课。高职学生对公选课选课的盲目性,极大地影响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缺乏科学正确的选课引导,对自身发展定位的模糊。为此,高职院校一方面应创建公选课选课系统,依托这一平台,《学期选课公告》《学生选课指导手册》等向学生介绍公选课的课程名称、主要内容、教师简介等课程资料,详细注明选课须知、教学安排、课程选择、教材等内容,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公选课进行预选,并随时调整课程编排方案。另外,二级监控管理部门应挑选出业务骨干教师担任公选课导师,明确导师的主要职责为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发展目标,指导学生建立选课体系及个人选课档案,一对一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素养,并负责对所选课程的学业评价等工作。运用这一方法来有效解决学生 “选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让学生实实在在学有所成。

5.成立院系二级督导队伍、校外督导队伍,全方位监控教学质量。公选课质量监控体系中教学质量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地反馈到教学管理部门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首先,高职院校一级监控部门可以组织建立院级学生信息员队伍,制定《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明确学生信息员的职责和义务,让学生参与学院公选课管理及监控制度的建设,发现和反映公选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为教学管理和监控提供大量真实的参考建议,使各种教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将大大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信息全面、准确和及时反馈的速度。通过汇总整理各级监控意见,一级监控部门可以定期“公选课教学质量监控简报”,评出每期的教学之星或精彩一课,对学生正确的意见和合理建议逐一落实,实现全程质量监控的效果。其次,实行二级管理后,各系部也应设有本部门的“教师教学督导组”“学生信息反馈组”,主要负责公选课的过程管理。教师教学督导组主要由教学管理人员及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师一方面要做好检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备课笔记等保证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检查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对教师教学进行严格的考勤、随机听课等工作。在督导组的协助下,系部可以及时准确地根据督导信息提出相应的对策,有效解决一级管理体制下公选课监管体系不完善的现实问题。学生信息反馈组由每个班抽取一名学生作为信息组成员,主要负责采集学生对公选课教师教学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为解决公选课涉及对象广、管理难度大等现实问题提供有效途径。最后,各校应依托已有的校企合作资源,建立校外督导队伍,聘请相关合作企业和行业的专家,以及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专家担任公选课教学质量监督员,拓宽公选课质量监控渠道。

6.科学研究,制定标准,完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公选课质量评价体系应由学生评价、教研室同行评价、系领导评价、院级质量监控办及教务处的评价等方面共同参与完成。高职院校在公选课一级监控体系下,要科学制定二级管理考核评价机制,提高质量监控力度。要将教师互评、学生测评、系部测评相结合,对系部公选课教学质量管理进行客观评价。考评制度的设计要体现行之有效的、全面科学的考核标准,包含对公选课课程开设数量和质量的考评,如课程标准、教案、授课等,教学事故处理办法、学生综合评价办法等。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网上评教,学生登录公选课网络管理平台,必须对所学课程做出评价之后,才能看到所学课程的最终成绩。另一方面,学校根据制定的公选课的评价方法,对公选课所属系部进行定期评估,对学生评价高的课程给予适当奖励,对学生评价低的课程做出限期整改或停开决定。考评结果还可以与系部年度绩效考核、教师绩效考核及岗位津贴挂钩,有力保证系部监控体系发挥出正常的工作效能,不断完善公选课质量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要科学合理地构建高职公选课质量监控体系,就必须做到事前监控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组建与选课引导环节,事中监控课堂教学环节,事后监控考核与整改环节。以上措施主要来源于对多所高职院校公选课管理实践工作的研究,部分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程开设更为科学,学生和教师的主体能动性明显增强,教学质量也显著提高。诚然,某些措施还需要在质量监控工作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要建立起长期有效的监控机制,还需要长期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罗小芳,林筱颖.浅谈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院系二级管理[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陈海峰,张俊青.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机制改革的可行性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30).

[3]李丽萍.加强地方高校全校性选修课质量监控的几点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8).

[4]项子微.高校公共选修课教育的缺位与对策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5]王晓江,祝西莹,张普利,等.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3).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篇(4)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及其重要的职业技能课程。为了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重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符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职业能力;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电子产品的竞争力不高。主要原因不是电子产品的研发水平不高,而是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电子企业生产活动一线的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存在着不足,因此《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十分重要[1,2]。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的精神,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目的,强调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3,4]。我院《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组结合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重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课程性质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课程,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掌握质量控制与可靠性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电子产品生产中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电子企业质量管理员等岗位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使其具有分析和解决电子企业生产活动中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想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是一门介绍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职业岗位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它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职业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培养电子行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为学生提供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知识。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的职业岗位课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学重点:掌握电子产品生产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质量检验的方法;掌握电子制造进料质量控制;掌握电子制造过程及成品的质量控制;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认证;掌握质量改进及其常用工具的使用。教学难点:可靠性设计的基本知识;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编制;电子产品生产工艺。

四、课程特点

1.综合性强。

本课程根据学生就业实际岗位的需要,将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方面最为实用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有机的综合,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成为能组织电子产品生产管理、质量控制,能解决电子企业生产现场技术问题的技术骨干。

2.突出应用性。

本课程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主要讲述了与电子产品生产相关的质量管理及产品可靠性方面的知识,内容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重视理论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职业岗位贴近。

3.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采用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按照职业活动的工作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学习过本门课程以后,能够自觉地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电子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解决办法。

五、课程目标

1.学习能力目标。

(1)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掌握质量检验的基本方法;(2)了解质量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向;(3)掌握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4)掌握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5)熟悉电子产品认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职业能力目标。

(1)具备管理电子产品生产现场的能力;(2)具备电子产品质量检验的能力;(3)具备编制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的能力;(4)具备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能力;(5)能参与电子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3.职业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质量、成本、安全意识;(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严谨的职业素质;(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4)独立承担电子产品生产组织管理、质量检验等岗位的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5)掌握文明生产、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内容。

六、选用教材[5]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载体,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形式,也是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的前提。所以选用注重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材是本课程建设的保证,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根据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选用该课程教材的遵循下面几个原则:(1)必须选用高职高专类的规划教材与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优秀教材。(2)选用的教材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应用性和实用性,适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3)教材内容要文字简洁,能够反映当前该课程的最新成果,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基于以上三条原则,通过了解相关院校的情况,该课程教材最终选用的叶莎老师主编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项目教程》。本教材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是高等职业教育精品工程规划教材。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本教材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提炼。本教材坚持基础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着重阐述了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两方面的知识。本教材内容以一个个实际的电子产品作为载体,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理论,以实际的工作岗位任务划分成六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组织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采用学做结合的方式完成项目,掌握职业技能。

七、教学实施

1.教学方法。

目前,课堂教学采用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讲授式、案例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多放些动画,让学生多在课堂上讨论,活跃气氛,教学内容易于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向学生,贯彻因材施教,为此采取了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等多种有成效的方法。教师在对每单元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特别强调在企业实际现场中的应用的有关理论。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效果非常不好,不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本课程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只采取理论教学模式,按照课本讲解知识,是无法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有实践动手的机会,所以需要增加合适的实践教学内容。过去的教学是先理论教学,再上实验课,最后做课程设计。这样会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全脱节。实验课仅仅是知识验证理论。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空间。本课程改革后,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屏障,在实验室和实训室上课,边学理论,边做实验,使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教学模式。建议以后增加企业现场参观教学等比较形象的方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学生通过若干项学习任务和六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实际电子产品的拆卸和装配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整个教学工程围绕项目任务的完成开展,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知识和电子产品质量控制理论知识,能熟练识读各类电子技术图纸和资料。

2.考核方式与要求。

改革以前的课程成绩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基本上是通过理论考试来决定课程成绩。其弊端在于忽视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关注和督促,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在快考试之前,突击背书,即使考试及格,也只是临时掌握,也无法保证学习质量。针对此情况我们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实行学习过程考核和学习结果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同教学环节考核的侧重点不同。各部分考查所占比例如下: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表现)占40%;项目测评成绩占60%。

八、结语

针对本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首先对本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明确,根据本课程设计思想,提出了本课程的特点和本课程目标,然后介绍了教材选用的原则,提出了教学实施的意见。本课程的建设适合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的需要,提高了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

作者:韩宝如 黄果 梁帅 单位: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

参考文献:

[1]郑惠群,赵敏笑.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建设与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10(6).

[2]王成安.电子产品工艺实例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廖芳.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篇(5)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74

通过对国家近20年余年来颁布的医院院感政策文献研究发现,护士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占主要地位,而目前我国大多数护理专业未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独立课程,开展较多的是医院组织的短期简单的医院感染培训,缺乏系统性[1]。基于此,笔者所在院校课题组通过多方的调查、研究,成功研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一门课程,现已对2010级学生投入使用,反响较好,现将课程研发体会报道如下,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1针对不同对象调查课程设置情况

1.1对象一在校医学生。在课程研发前向在校医学生(含护理专业学生、中医临床学生、中西结合临床学生)发放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3个部分:第1部分为医学生基本信息;第2部分为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情况、态度及行为遵循程度;第3部分为建议。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医学生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不足,在校医学生希望通过医院培训、学校课程教学及带教老师教学等方式来学习医院感染知识[2]。

1.2对象二实习护生。在课程研发前对实习护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3个部分:基本信息、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及学校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实习护生在实习期间遭受不同类别的医院感染职业危害,其中安瓿划伤、针刺伤居前两位,绝大部分护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并希望以理论授课和医院见习并重的方式开展[3]。

1.3对象三临床管理人员。对湖南省68名临床护理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临床护士医院感染知识薄弱方面及对医院感染课程理论框架的评分。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理管理人员认为临床护士在职业防护、传染病预防与隔离等方面需要加强,所有临床护理管理人员均认为有必要开设医院感染课程,绝大部分临床护理管理人员认为最佳授课方式为理论授课与医院见习并重,其中临床护理管理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内容的打分成为笔者课题组的重要参考依据[4]。

2《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构建

2.1构建教材内容在文献研究及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数十位专家进行论证,最终形成教材的章节内容。教材由

理技能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成为临床护士必备的一种能力。操作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不仅能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还可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4]。因此,在操作训练的全过程要求护生运用良好的语言表达,并做到规范、得体。除了课本上要求做到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操作后交待外,还要求对患者给予适当的称呼,切不可用床号代替。对积极配合完成治疗任务的患者应表示感谢;对因技术操作不熟练或某种客观原因而影响操作的完成应表示欠意;为患者进行操作前应学会用商量的口气,征得患者的同意。将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放在临床技能培训同等重要的位置。

随着医院由技术竞争向服务竞争的转变,人性化护理已经成为医学文明和现代医院的重要标志[5],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更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和尊重。为了使护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环境,在护理临床技能培训教学中,增加人性化护理理念,是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护生就业率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6]。

4结论

12章节组成,分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三大块,系统归纳、阐述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体系、感染暴发的处置措施、临床消毒灭菌隔离方法、医院感染监测方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以及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手卫生等多个方面,涵盖医院感染控制中护理工作的所有内容。

2.2明确教材读者人群医院环境下医师、护士、送检师、药剂师、后勤人员、工人等都在医院感染之内,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风险来源于各方面。《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可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教学使用,可作为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必读参考书,亦可作为医学生、临床护理人员在职培训书籍和医院管理人员、各临床科室医师、护士和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如消毒供应室、手术室、检验科、血液透析室、内径室、药剂科等部门)工作人员的工具书。

2.3确定编写团队采取院校联合方式,结合医院、学校的优势特点,编写人员由高校护理教育者、传染病临床医师、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卫生监督专利专家、临床护理管理专家组成,教材主审由国内著名医院感染控制专家把关。

3教学是传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主要途径

3.1确定开课时间及课时分配笔者课题组认为要实现理论与临床无缝对接,应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一门课程安排在实习下点前进行系统学习,这对于已具备专业课程知识的同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能为临床顶岗实习奠定很好的基础。开课课时共16学时,学分1分,具体章节学时分配见下表1。

3.2授课方法目前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多媒体视频。除课本知识外,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扩展及专题跟踪研讨,课后加强学生拓展知识的获取,以了解医院感染新进展。

3.3初步确定评价方式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院感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理论考试及闭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

4小结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课程研发历经多方调研、论证、编撰教材及教学等阶段,现已开展教学,但由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是一门创新课程,国内尚无可借鉴的经验。在教学及研究的过程中,笔者的课题组成员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完善:(1)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原医院感染部分内容散在《护理学基础》、《外科护理学》等课程,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教学内容重复,应以《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为中心,减少相关课程教学内容重叠。(2)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首先应革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采用PBL教学、画图式教学、小组讨论、临床见习、调研等方法。其次丰富教学效果评价内容,采用多体系相联合,全面评价,进行多元化考核,如理论考核、学生调研、实践操作、创新能力考核等。(3)强化师资。由于院感方面的专业老师缺乏,应从学院选送教师参加医院感染专业学术会议,并派送教师进入临床相关科室研修,加强院感方面知识及临床实践。(4)深入院感研究。以教学为基础,科研为动力,深入学习和了解院感新进展、新问题,将科研知识、科研结果等应用于课堂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同时有助于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晋溶辰.护理学专业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的构想[J].中医药导报,2010,16(8):136-139.

[2]蒋新军,陈燕,晋容辰,等.对336名中医院在校医学生医院感染知识与行为状况的调查[J].中医药导报,2013,19(9):132-134.

[3]陈燕,朱正刚,蒋新军.实习护生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认知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7C):2208-2209.

[4]蒋新军,陈燕,晋溶辰,等.临床护理管理人员对开设医院感染课程态度及建议的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9):90-92.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篇(6)

关键词:控制系列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放性教学

作者简介:黄艳岩(1979-),女,江苏涟水人,中国计量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富雅琼(1983-),男,河北张家口人,中国计量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实验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计量学院2010年高教年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HEX201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76-02

中国计量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控制系列专业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控制理论实验、自动化专业基础实验、过程控制专业实验,分别在第五、六、七学期开设。以上实验课程主要依托于控制理论实验室、温度检测实验室、自动化仪表与装置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课程涉及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的学科领域有:自动控制理论、过程控制、过程基础、检测技术、自动化仪表与装置等,覆盖面比较广,实验涉及该学科领域的许多先进技术。

一、控制系列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控制系列专业实验是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是对相关控制专业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目前,控制系列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理念相对陈旧,未能改变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验的模式比较单一,多采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

(2)各门课程实验装置及内容相对独立,交叉关联少,缺少相关课程和相近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映证,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够连贯,缺乏系统的概念。

(3)实验指导书过于详细,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缺乏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此,有必要对控制系列专业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在方法上有新的拓展。本文主要对控制系列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此基础上调整相关实验内容,改编实验指导书。

二、教学改革内容

1.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将实验项目分为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必做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训练基本的实践能力。选做实验则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根据实验的难度和对学生的要求,将实验项目分为三个层次。[1]

(1)验证性实验项目:为必做实验,固定时间、固定班级。这些实验往往只涉及一门课程的一个章节或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使所学理论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

(2)综合性实验项目: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2]其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据处理以及查阅中外文资料的能力。

(3)设计性实验项目:教师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3]此项目可设置成开放式教学模式,通过改变实验任务指标,对实验的实现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具有自主创造性的学生有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

2.调整课程内容

控制理论实验、自动化专业基础实验和过程控制专业实验3门实验构成了我校控制系列专业实验课程群。按照对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从原有的验证性实验过渡到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下是对三门实验课程内容的调整:

(1)控制理论实验。控制理论实验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加深理解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基本知识,给学生正确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用直观、简便的方式来验证所学的控制理论,培养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素质,并达到能自主开发、实际应用的目的。[4]其依托的控制理论实验室主要利用自控原理实验箱,对控制理论中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仿真研究,如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系统的瞬态响应及其稳定性研究、PID校正、非线性系统性能分析等。另外还配有倒立摆控制系统实验装置,利用该设备使现代控制理论中的若干理论得到验证。如:利用状态空间方法对系统建模,进行系统可控性、可观性及稳定性研究;利用观测器对未知状态进行观测,利用状态反馈理论进行极点配置,并设计控制器等。

该实验课时8个学时,隶属于自动控制理论课内实验,原有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调整后的实验项目见表1。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完成8个学时的课内实验后可选做难度更高的其他实验项目。

(2)自动化专业基础实验。自动化专业基础实验主要依托于自动化仪表与装置实验室及温度检测实验室。本课程是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相关的实验性教学环节。课程任务是巩固和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自动化仪表和装置,掌握测试方法,具有按实验指导书进行设计、调试、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该实验课时32个学时,调整后的实验项目见表2。

(3)过程控制专业实验。过程控制专业实验室主要用于过程控制专业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帮助学生了解过程控制装置、过程建模、单回路控制系统、复杂控制系统、典型单元操作的控制和集散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加深对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主要参数对过渡过程的影响规律及主要调节规律、控制算法的理解,培养学生具有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调试、投运和参数整定及分析处理过程控制中各种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该实验室实验课时32个学时,调整后的实验项目见表3。

3.开放性实验教学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按照固定的时间、统一实验内容,学生没有选择性,实验操作基本上是“照方取药”、“按部就班”的方式。[5]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过硬的实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也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实行开放式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1)公开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及要求。在学期开始的第一周,通过网络向学生公布本学期要开设的实验项目,包括验证性项目、综合性项目及设计性项目、每个实验的具体要求、开设的具体时间、每个实验的分组人数和实验分值。[6]让学生提前了解,便于他们按要求去查阅资料。对开放式实验的管理办法、成绩评定办法、实验的运行方式等规定同时予以公布,这样学生对整个实验的基本情况有了全面的认识,便于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实验时间。

(2)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实验计划的顺利实施,为保证开放式实验的正常运转,我们针对控制系列专业实验课程的特点,结合学院有关实验管理规定,制定了相关的开放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开放计划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纪律”等。另外,为便于掌握实验室开放现状和建立实验室开放档案,分析和研究总结实验开放基本规律,制定了控制系列专业实验课程开放记录的各种表格:“开放实验申请表”、“实验室开放情况记录表”、“开放实验成效分析表”、“开放总结报告”等。每个学年都要求参与开放实验项目的学生按照各个记录表的要求逐项详细登记,由实验室管理人员检查登记情况,并在期末对开放基本情况进行总结。

4.改编实验指导书

不同的实验模式对实验指导书的要求也不同。对于验证性实验,实验指导书需要给出详细的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所用到的仪器设备等。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做下去就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得出结果,完成报告。对于综合性实验,由于所涉及的知识点不确定,因此实验目的要求不确定,因而实验指导书对所用的仪器、设备及材料、实验的方法、步骤只做概述性介绍和提示。综合性实验所用时间并不确定,所以不适合全班同学完成同一项实验内容,在时间上也需要课内、课外相结合来完成。设计性实验突出它的自主设计性,可以是单一知识的运用,也可以是多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设计性实验指导书给出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所以设计性实验带有试探性、研究性,在时间上也需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7]

三、结语

我校控制系列专业实验课程经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改变了长期以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将控制专业相关理论知识连贯了、系统了、领悟了许多做实验的乐趣。通过主动参与开放性实验,确立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不少学生在后续的毕业设计环节所做的课题也和控制系列专业实验课程有很大关系。由于本课程群的改革,使得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掌握了基本的设计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1]朱彪,高山.设置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38-240.

[2]刑凤兰,王丽艳,刘红霞.设计性实验的指导思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64-266.

[3]周鲜成.规范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103-105.

[4]赵正天,李炜.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9):13-15.

[5]王茜.自动化专业综合性实验平台的建设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96-98.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篇(7)

在日常教学管理上,为了确保日常教学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开始制定教学周历,制定教学日常管理内容和流程工作计划,开学初修改制定《美术系学生考勤、请、销假的规定》,对学生纪律等问题严格要求,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在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中对教师执行教学大纲情况,考勤、授课、作业布置批改、存档等进行监控管理,要求老师规范工作流程,制定颁布《美术系教学工作规范化程序》等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

问题点:落实、强化日常教学管理巡视制度,健全巡视制度中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监控方法与制度;加强对教师课程监控与学生学风的教育。

二、教学质量监控新举措

迎评促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教学质量监控问题的评估。本学期开始尝试建立多维的学生评教和教学质量评估考核方法与制度。提出将制度化的工作要求,纳入年终量化考核,以制度促进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

4月底在系部支持下成立教学管理委员会,制定《美术系教学管理委员会工作条例》,把教学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主要落实在制定和执行教学管理监控制度与实施方法上,随之配套建立了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和教学信息员制度,通过对《苏州科技学院美术系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实施办法》从学生中建立长期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同时,与院配套的系学生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分制度建立,出台《xx科技学院美术系学生评教实施细则》用多种形式进行评教活动(学生评价、教研室评价、教师评价、督导评价),用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式进行对学生评教的评估。目前都以实施,成效显着。

为了建立有效公正的评估监控制度,在制度上把评教、日常教学工作和各级考核作为共同的、整体的评价指标,把包括考勤、批改作业、存档及执行教学大纲等多种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情况与教师教学质量相挂钩,避免过去简单武断地以单一评价结果考核教师业绩的状况,同时注意评教过程的分析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将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真正做到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问题点:考核委员会运作方法和制度的建立;量化考核的积分与计算方法确定;量化考核中对出现问题的教职工的奖惩方法;归正制度中责任人和问责制度。

三、教学档案制度完善与建立:

管理经系领导工作会议研究决定,由系领导负责牵头组织,办公室主任全面协调布置进行。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推进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本学期工作成效显着。

为推进教学档案管理建设,特制定《美术系档案管理制度》,根据美术系特点设计档案目录和存档形式,同时特别强调从现在开始的过程材料和基础材料建设,不断吸取经验,规范管理。

问题点:一是需要更有效率的管理和责任制度,确定专人管理与负责制;二是学习借鉴先进院校档案管理方法与经验模式,基本解决档案科学管理的技术问题、方法问题。这是非常紧迫的要求。

四、建立网络教学管理、监控与宣传模式,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方法

从今年初开始全力建设美术系网站和专业性论坛,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和资源,打造现代教学管理与监控模式。以网站建设为切入口,探索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努力使网站成为教学管理与师生互动交流的信息共享平台,成为信息发布执行的重要传播窗口,成为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有效工具,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有效资源的利用。本学期制定了《网站管理条例》、《美术系网站管理暂行办法》,尝试利用网站资源建立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互动平台,使其成为教学管理方法和专业建设中的一个亮点。促进学风建设,宣传教学管理成果,推动教学管理平台的多元化和网络化。

问题点:加强系部领导层对网站的指导与管理,确定领导专人负责制,确定管理上的经营指标和标准,保证网站成为学生管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共同作用的重要平台与窗口。本学期末将正式移交网站与论坛,重新规划经营方法与模式,促进网站健康发展。

五、加强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教改项目申报工作

通过会议和网站积极向教师宣传鼓励科研与教改项目研究。积极推动设计专业教师理论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鼓励有条件的专业教师逐步实行多媒体教学形式,鼓励制作课程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美术系根据学院新的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预立项通知的精神,针对自身不足,在系部教学管理部门积极争取和努力下,成功申报院级《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群教学研究》课程建设预立项和《素描多媒体教学课件研究》两项教学教改与课程建设项目。

问题点:加强教研室建设,使课程与教学改革实施在教研室层面推动开展。

六、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为了进一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我系在原有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美术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细则》,并在每个环节上规划具体执行的流程、方法,加强过程管理与材料建设。本学期不断加强中期检查次数和力度,利用网站和对各指导老师的监控组织,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和创作的质量。同时,通过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分析研究,我们慎重提出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尝试,对执行中的各种环节进行改革与优化处理,对毕业设计(论文)形式提出改革方案。如对开题报告形式、内容的改革,对美术学毕业创作作为考核重点的计划等,在报教务处后获得支持。

问题点:对开题报告进行形式与方法进行改革,对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为核心的考核方式进行论证调整。

七、改变教材建设的薄弱环节

美术系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工作,由于艺术课程教学规律的特殊性最近几年一直未能很好解决,多数课程一直存在没有教材与参考书的问题,教师授课主要靠自编讲稿与教案进行,给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极大不便。

为了有效扭转这一状况,美术系教学管理部门专门提请召开相关会议,本着课程教学逐渐科学化、规范化原则,要求有条件课程尽可能选择教材作为专业教学用书或教学参考书,制定了系部统筹推荐和教师根据课程需要自荐方式进行的教材审定计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