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网络分析培训

网络分析培训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13 14:51:37

网络分析培训

网络分析培训篇(1)

>> 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网络教研现状调查分析 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 中小学教师网络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中小学教师网络文献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 高校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网络教育对接模式初探 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问题调查与分析 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网络校本研修模式刍议 浅论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利与弊 影响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有效性四要素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效果调查 县域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贵州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需求与实施对策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教学设计与实施 对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的几点思考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探究与实践 苏州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与大学合作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邴冬梅,洪兴科.美国网络教师培训策略和实践的研究及启示[J].现代情报,2004(8):185-186.

[3]胡建新.在线教师专业发展新理路:英国“学习设计支持环境项目”的探索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10):50-54.

[4]徐莉莉.在线培训:澳大利亚教师入职培训的重要补充[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9):51-52.

网络分析培训篇(2)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其包含了一系列完整的工作,主要有规划人力资源、选拔招聘、人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基本工作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给煤矿企业提供素质过硬的专业人员。由于煤矿生产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因此,就需要更加专业的人员参与到煤矿生产中,通过专业操作避免诱发安全隐患。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选拔招聘环节,可以实现优质人才的输送。第二,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升煤矿企业运转效率。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对整体人员配置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加贴合工作实际。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绩效管理方面的工作,优化绩效考核模式,以此激发各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三,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加强煤矿生产安全。通过员工培训方面的工作,可以设置一些与生产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对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升生产员工的工作技能水平。进而,可以使员工在井下生产中能够通过更加专业的技能进行采煤作业,确保井下安全。第四,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升煤企经济效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丰富,不论哪一个方面的工作得以落实达成目标,都可以发挥出良好的经济效益。比如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可以减少人员方面的开支;通过员工培训,可以提升生产的经济效益。

二、网络培训

网络培训是在网络不断深化普及的背景下出现的新事物。其是以网络为依托,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展开培训教育。网络培训最初主要是用于软件开发和网络营销方面的课程培训,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许多企业都对网络培训有着切实需求。网络培训的功能丰富,主要包括了远程教育、网络会议、学术交流、教育管理、资源共享以及信息化等。远程教育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教学活动;网络会议通过网络培训系统进行会议;学术交流和网络会议的形式一样,在内容上存在不同;教育管理就是通过网络培训系统对各个接受培训的学员进行管理;资源共享就是在学员与平台之间、平台与平台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交流;信息化是实现教育体系的信息化构建。网络培训的优点十分显著。首先,网络培训可以实现最大化的资源利用。由于网络本身具有强大的渗透性和覆盖性,通过网络可以将相关资源辐射到更广的层面,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其次,网络培训可以实现自主学习。网络培训的各类学习资源都储存在网络中,学员只要具有读取权限,就能对全部的学习资源进行利用,实现自主学习。再次,网络培训可以实现交互性学习。网络是一个十分便捷的传输体系,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院之间都可以实现便利的信息传输,实现交互性学习。与此同时,网络培训可以实现管理自动化。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培训系统的功能进行设计,可以实现自动分配学习资源、自动收缴费用、自动评阅作业以及录入成绩、进行统计等工作。虽然网络培训的优势显著,但是其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忽视,互动性不足和教师资质难以认证就是两个最大的弊端。因此,在煤矿企业中应用网络培训,应当认清网络培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合理的利用。

三、网络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一)构建培训体系

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网络培训平台,可以构建适用于煤矿企业的培训体系,展开员工培训。首先,构建人力资源网络培训基本结构。根据煤矿企业实际情况而言,进行员工网络培训,需要设定对应的权限级别。对于不同的员工,需设置不同的学习级别,在网络培训中给予其对应的课程权限。其次,构建网络培训教学体系。以教学资源作为核心,构建讲师、学员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对应权限,确保网络培训能够顺利展开。最后,细化网络培训的基本功能。对于网络培训而言,监督工作是最难落实的。因此,需要在培训平台中设计签到、计时、打分、用户验证等多种细小的功能,以此确保网络培训能够落到实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水平。

(二)展开员工培训

在构建完善的网络培训体系之后,就可以展开员工培训。一般来说,员工培训一般可以分为两块:一是新入职员工培训,二是老员工培训。新入职员工由于刚刚进入企业,对企业业务、工作等认识还不全面,所以培训内容主要以认识企业、了解企业为主,以便新员工能够快速对企业形成认识了解,尽快融入工作当中;老员工在企业认识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只是在业务技能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培训应该以专业知识技能作为重点。不论是新入职员工培训,还是老员工培训,网络培训都可以发挥出切实的效果。网络培训平台的教学资源丰富,具有高度自由性和共享性。尤其是在智能化网络终端不断普及的情况下,网络培训甚至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所以,利用网络培训展开员工培训,可以获得显著的培训成果。

(三)进行员工考核

通过网络培训平台对各级员工展开培训之后,还需对其培训成果进行考核,考核可以通过网络培训平台进行。不论是哪一级别的员工,考核都应该以培训内容为主,可以适当向实际工作进行延伸。比如,对新入职员工进行考核时,可以通过网络培训平台随机分配测试题目,测试员工对企业的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企业生产的一些技术、设备等进行深入考查,检验新员工的培训深度;对老员工而言,考核就应该结合实际工作,通过实际问题检验老员工处置问题的能力。通过网络培训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在线考核,还可以对所有员工的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员工在培训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然后可以根据相关培训规定,对其进行重新培训或是补充培训,达成培训目的。

(四)培训总结

利用网络培训平台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还需对培训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分析培训结果,可以对员工培训考核成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横向分析就是对同级别员工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的部门或个人;纵向分析就是对同一职位的各级员工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对网络培训的成效进行总结,明确网络培训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同时,对网络培训的应用进行优化升级,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四、结语

网络分析培训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区11家乡镇卫生院防保科工作人员,包括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管理人员和传染病防制工作人员。

12 内容 统一制作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网报信息利用情况、网络直报需求情况等方面。

13 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表,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管理人员和传染病防治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调查。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63例,其中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11例,传染病防制人员11例,防保科其他公共卫生工作人员41例。被调查者中男31名,女32名,性别比1∶ 1.03;年龄21~60岁,平均26.7岁。

22 网报人员基本特征

221 学历构成 以本科为主占45.45%,大专占27.27%,高中、中专及以下也占27.27%。

222 职称构成 以初级职称为主,其他相对较少。各职称构成分别为:无职称人员27.27%,初级54.55%,中级18.18%。

223 专业构成 专业背景有公共卫生、临床、护理。其中公共卫生专业较多,占63.64%,临床专业占1818%,护理专业占18.18%。

224 岗位分析 11名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被调查者中,专职占45.45 %,兼职54.55%。

23 网报信息利用情况

231 网报数据分析利用 曾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的传染病数据导出的有21人,占33.33%;对导出数据进行软件分析的有7人,占11.11%;曾使用网报数据写过疫情分析报告的有15人,占23.81%;曾使用直报数据做过疫情预警监测的仅2人,占3.17%。

232 网报功能利用目的 以查看发病/死亡数为主,占80.70%;其次为发现暴发疫情,占50.88%;了解疾病的三间分布的有31.58%;审核卡片的有28.07%;疾病趋势分析的有22.81%。

233 网报数据利用程度分析 认为一般的21人,占34.43%;认为比较充分的34人,占55.74%;认为很充分的有6人,占9.84%。

234 网报数据利用困难 认为网报数据分析和利用的最大困难在于统计技能的占41.38%,计算机技能22.41%,无时间和精力27.59%,设备问题8.62%,缺乏相应医学知识10.34%,其他8.62%。

24 网络直报需求

241 网络直报数据质量和分析功能认知 认为目前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质量优的8人,占13.11%;认为良的45人,占73.77%;认为中的8人,占13.11%;认为目前“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分析功能不能满足对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分析的需求有14人,占22.95%。

242 培训需求 有75.81%的人过去从未参加过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分析和利用方面的培训;11名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中,参加过相关培训的有5人,占45.45%。

243 其他相关需求 在对传染病网报数据分析需求方面,要求学习更多数据分析和利用方法的有50人,占81.97%;要求参加数据分析和利用的技能培训班的有42人,占68.85%;要求享有更多分析和利用直报数据的权限的有28人,占45.90%;要求了解更多信息的有38人,占62.30%。

3 讨论

目前我区基层医疗单位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程度都比较低,仅23.81%的人员曾使用网报数据写过疫情分析报告,3.17%的人员利用网络直报数据进行过预测预警分析。主要原因是网络直报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水平参差不齐,人员统计分析能力较低,对异常疫情不敏感。甚至有部分人员无医学背景知识,缺乏统计能力等。因此,要调整现有传染病网络直报队伍,引进高学历和高职称公卫专业人才,充实网报队伍力量。

网络分析培训篇(4)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教育技术培训;高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4-0000-01

Universities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Based on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Mi Qin

(Liaocheng University,Media&Communications College,Liaocheng252059,China)

Abstract: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has been a matter of concern,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of teachers in the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raining,and combines with the advantages of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integrating the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with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of teachers in the universities 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of teachers in the universities.

Keywords: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蓬勃开展,在培训工作初见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亲自深入培训实践,并通过与一线教师访谈交流和相关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培训方式传统单一

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采用的多是集中授课的培训方式。由于受训教师的学科背景和教学需求不同,这种集体授课、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与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相违背,不能满足受训教师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培训时间短、任务重

由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时间短,培训教师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内教授大量学习内容,而受训教师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消化所学的所有知识,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缺乏科学的培训评价方式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而目前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多采用总结性评价,对受训教师的学习质量难以给出全面而合理的评价,无法保证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四)培训缺乏有效的后续支持

由于目前培训多是由培训中心对受训教师采用“送教上门、集中授课”的方式,一旦培训结束,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会在空间上分离。受训教师在以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困难时,缺乏有效的支持和指导,这样严重影响了受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培训效果的迁移。

二、浅析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一)网络教学平台简介

网络教学平台,又称网络教学支持平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既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也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系统。狭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建立在Internet基础之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

在本文中,笔者将网络教学平台界定在狭义的定义范畴上。即网络教学平台是基于Web的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在线交互、测试与考试等为一体的网络教学系统,它包含了管理、资源、交流、答疑、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二)浅析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针对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要平衡这些差异,满足受训教师不同的需求,不仅需要培训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更需要在培训方式上进行创新。因此,将网络教学平台引入到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为受训教师提供一个网络的学习环境,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受训教师提供实时的学习服务、实现信息化环境下的考试与管理,为培训提供有效的后续支持服务。

网络教学平台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辅助支持,与传统的培训方式相比,将网络教学平台运用到培训中,给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它的优势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的培训模式

由于高校教师的自学能力都很强,在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基础上,可以利用网络辅助培训,即采用“面授+网络教学+自学”的混合式培训模式,有助于受训教师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

2.全新的学习方式

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点,它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实现任何范围内的自由学习,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培训过程中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受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的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进行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

3.有利于培训教师、受训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

传统的高校教师技术培训存在着“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多,培训方式单一,不利沟通”等弊端。在短暂的集中培训之后,由于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空间上的分离,缺乏一个专门与培训教学相关的沟通平台,致使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培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学相关的通知、布置作业,通过受训教师提交的作业获取他们的学习情况。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开设与培训教学内容相关的讨论答疑区,就可解答受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有助于受训教师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

4.开展分组教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由于受训教师来自不同的学科,信息技术基础和知识背景各不相同,而且不同学科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整合与其教学要求也各不相同,这样就对培训带来了很多困难。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对受训教师按学科、知识背景等进行分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学案例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这样有助于补充培训资源,提高优秀资源的利用率。

5.有助于提供后续支持服务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受训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可以对自己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网络与培训教师进行在线交流,给予受训教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受训教师提供后续支持服务,从而有助于培训效果的迁移。

三、结束语

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它对实现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将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对改善培训效果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种培训模式都存在着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过程中,要恰当地选用它的可取之处,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培训工作,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剑平,熊才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彭慧,朱敬东.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J].电化教育研究,2007,2

[3]蔡立炉,刁永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的绩效模型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10

网络分析培训篇(5)

【关键词】 非正式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10―0057―05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和项目资助等方式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是在正式学习(培训、教育)层面上对教师发展给予帮助。而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进行的非正式学习同样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使用技术创建支持非正式学习的工具、环境和资源等对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Web2.0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化网络的出现,促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和交互方式发生转变,同时为移动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提供了技术和资源支持。利用网络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和教研活动已经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尤其是区域性的基于博客平台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1]。博客平台上信息传播速度快、资源共享便捷等促进了教师知识传递和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但是由于博客平台的局限性和教师个人原因导致教师之间缺乏深度互动[2]。 利用非正式学习辅助教师正规培训,建立网络学习空间,组建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把教师组织在一起开展协作教研,实现教师交流反思、资源共享等,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可选途径[3]。网络技术,尤其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平台的功能性不断增强,为教师非正式学习提供了资源、工具、人力服务和支持,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教师通过开展非正式学习而达到个人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主要是通过教师反思、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教师与资源之间的交互等来实现。通过分析教师之间的交互能够探究教师角色和地位对维护教师学习共同体稳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分析教师凝聚子群的形成、凝聚子群之间的交互、凝聚子群内部成员之间的交互等,能够探究学习共同体中中间人角色的形成和对教师个体交互的影响作用。本文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从非正式学习的视角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交互问题。

二、教师非正式学习活动中的交互分析

(一)数据搜集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某高校2013年新进教师和培训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中组建的学习共同体作为个案。该学习共同体中共有67人,其中新进教师65人,培训教师2人。在社会网络分析中把学习共同体称为社会网络,则该社会网络中共有67位行动者(其中新进教师用T1,T2等表示,培训教师用S1和S2表示),把该社会网络中教师之间的交互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为方便数据分析,记录对话的发起者和接收者、对话的次数等数据,把教师对话关系转化为邻接矩阵。具体操作如下:以用户为行和列,把行上的用户作为交互发起者,列上的用户作为交互接收者,交叉位置就是两人交互的次数。例如,用户“T1”向用户“T3”发起会话2次,则以“T1”为行,“T3”位列的交叉位置记为2;而用户“T3”向“T1”发起4次会话,则在以“T3”为行,以“T1”为列的交叉位置记为4。以此方法把搜集到的67位用户的交互数据转换成一个67行、67列的邻接矩阵。本研究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NetMiner、NetDraw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探讨非正式学习方式下网络学习空间中教师交互程度、社会网络结构的特征、社会网络中各个子群之间的互动等情况。

(二)教师个体之间的交互分析

1.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社会网络特征

使用NetDraw软件绘制该群体的社会网络结构图(见图1),其中对节点做以度数为基础的可视化处理。可以看出,培训教师S1的节点最大,表明该成员与参与讨论的大部分人都有对话发生。查看培训教师S1的度数(包括入度和出度)发现,指向他的连接数最大(入度值为41),而由他指向新进教师的连接数较小(出度值为19)。可见,培训教师S1的话题吸引了大部分成员与其交流,但是其回应参与者的数量较少,没有与所有成员建立两次以上的交互关系。

结合图1和表1可知:① 案例中没有孤立节点存在,67位成员都参与了话题讨论。② 该群体的密度值仅为0.097,表明在整体网络中仅有极少的网络连接,具有相互作用的节点对数量少,该社群网络属于稀疏型网络。③ 该社群中每个教师节点平均拥有6.403个联结,平均情况下教师之间发生的连接比较少。④ 该网络的互惠关系为53.1%,表明有一半以上的教师之间发生了双向关系。⑤ 该网络的连通性为0.855,表明该社群是一个弱连接的网络,教师群体中信息资源的传播速度快,但是却很容易分裂成几个较小的群体。⑥ 该网络的聚类系数较高,教师形成凝聚子群的可能性比较大,教师容易完成学习目标。⑦ 该群中两节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2.376,而直径(即最长距离)为5,可知两个教师之间最多通过4个人可以建立联系,成员之间的联系比较疏松。

2. 教师的程度中心性

社会网络结构的中心性有程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两种形式[4]。程度中心性表示社区成员之间建立交互关系的能力,中介中心性表示在交互过程中某成员对其他成员的控制力[5]。本文选择程度中心性指标来研究教师建立交互关系的能力,其中又选择点的度数中心度进行分析。表2中显示了度数中心度较高的前20位教师的入度和出度中心度值。这里以连接和权重为基础分别计算出每个教师的度数中心度。连接表示交互的人数,比如向培训教师S1发起会话的人数有41人,教师S1向19人发起了会话。权重是指成员之间会话的次数,比如在向教师S1发起会话的41人中共发生会话72次,而教师S1向19人发起会话45次。从表2中可以发现,教师S1具有最大连接入度,新进教师T9、T2、T7等的连接入度远小于培训教师S1的连接入度。表明培训教师的资源和话题能够吸引更多新进教师参与讨论和学习,而新进教师的资源或话题却难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即与参加新进教师的话题讨论规模相比,参与培训教师话题讨论的成员规模大。但是新进教师T9、T7和T6等成员的连接出度却高于(或等于)培训教师S1,表明这些新进教师能够对与其交互的成员进行多次双向交互。从权重出度和入度可知,新进教师之间发生交互的次数比较多,能够对话题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而培训教师仅仅对某些话题进行点评,以提高新进教师的理解能力。由以上分析可知,网络学习空间中非正式学习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起引导和协作者作用,对学习者的学习给予点拨和协助。

(三)教师凝聚子群的交互分析

凝聚子群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建立在互惠性基础上的凝聚子群、建立在接近性或可达性基础上的凝聚子群、建立在度数基础上的凝聚子群和建立在子群内外关系基础上的凝聚子群[6]。本文主要研究成员交互的相互性,因此选择互惠性来分析凝聚子群。使用Netminer软件的派系分析功能,设置节点最大距离为2,派系最少成员为3,得出该社会网络包含86个派系。该社群存在较多的重叠派系,由社群网络的子群隶属矩阵(Clique Affiliation Matrix)、子群共享成员矩阵(Clique Comembership Matrix)和子群重叠矩阵(Clique Overlap Matrix)等可知:① 培训教师S1出现在79个派系中,表示培训教师能够与91.86%的派系保持联系,也反映出其在新进教师学习中起到主导作用。② 新进教师T1、T2、T3、T9、T13和T15出现在超过80个派系中,说明他们在派系成员交互中比培训教师的活跃性更高。为观察社群网络内部结构情况,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社群网络进行块模型(blockmodels)分析。块模型分析方法根据子群内外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度而进行凝聚子群分析,能够说明网络块与块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成员之间的关系[7]。

使用Ucinet软件的CONCOR方法计算出每个块(子群)的密度(表3)。把整个网络的密度(0.097)作为临界值,将表3中的密度矩阵中大于0.097的值定为1,小于0.097的值定为0,得到由0和1组成的子群像矩阵。利用Ucinet和NetDraw软件把像矩阵转化为教师社群网络子群的简化图(图2),其反应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社会网络内部结构的关系。其中,指向子群sub1、sub3和sub4的箭头数分别为6、5、5,表明向这三个子群发起交互的子群比较多,他们获取资源,吸引外界参与交互的能力较强。子群之间的交互越多,表明这个社会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社会网络中的人力资源、学习资源等对每个用户都是开放的,用户可以随时获得学习支持,随时进行学习活动,随时进行问题解决。

开放的社会网络是一个松散结构,社群成员之间的联系紧密度比较低,但是在凝聚子群内社区成员的联系紧密度却比较高,由表3中绝大多数子群的密度大于整体网络的密度可以证明这一点,这是因为在子群内成员往往是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讨论,所有成员相互之间的信任感比较强,能够积极发言,因而在凝聚子群内成员所实施的非正式学习活动效果比较好,能够真正做到思考、反思、相互学习,从而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非正式学习中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属于浅层交互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稀疏型群体,教师之间的交互次数较少,交互大多停留在回答问题、获取信息、求助、感情交流等方面。在讨论问题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难以深入分析问题;另一方面无法与较多的成员进行多次交互、深入讨论。虽然所有成员参与了社互,但是整体网络的交互程度属于浅层交互,没有达到深度交互。结合连接和权重分析,平均发生两次以上交互的教师比例略高于三分之一,然而将近68%的教师只是回复了他人的发言,而没有收到发言人的回复;或者收到他人的评论而没有回应评论者。如何促进网络学习社区中教师的发言,加强教师之间的深度交互,提高整体社会网络的密度,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 非正式学习中学习者处于主体地位

用以权重为基础的出(入)度除以连接为基础的出(入)度,所得值就是平均情况下某教师与其他教师发生交互的次数。在67位成员中,有24位新进教师主动与其他成员进行了两次以上的交互;有22位新进教师接收到两次以上的回复和评论。而只有一位培训教师在出度比值上超过2,其主动与新进教师进行的交互超过两次,然而新进教师主动与两位培训教师进行的交互却低于两次。这表明在非正式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更倾向于与其他学习者交互,而且交互频次比较高,这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3. 教师凝聚子群之间交互程度高于整体网络的成员交互

对凝聚子群的分析发现,教师凝聚子群之间的交互频次较高,除了孤立子群sub6以及子群sub8之外,其余六个子群相互之间均发生了两次以上的交互。究其原因,一是凝聚子群之间共享成员较多,而这些共享成员相互之间的交互比较频繁;二是凝聚子群内部成员之间的交互频次高。由凝聚子群的密度值发现凝聚子群成员的交互程度高于整体网络中成员之间的交互。在小组交流或者协作学习中社区成员交流讨论的积极性比较高,这是因为成员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人员组建小组,进行协作学习,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和归属感较强。

三、加强非正式学习环境下

教师交互的建议

在前面对网络学习空间中教师非正式学习的交互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加强教师交互提出三点建议。

(一)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非正式学习环境

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非正式学习环境意在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人力资源。网络学习空间中教师可以各种教学和学习资源,能够随时共享个人教学反思,成为他人学习的资源。人力资源主要指能够为教师提供协作学习的同伴和起指导作用的专家型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教师提出疑问,参与讨论,给予解答等,并在无形中参与了非正式学习。在共同体内,教师具有共同的学习愿望和目标,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非正式学习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技术层面上,网络学习空间应该为教师提供简单的技术支持使教师能够快速获取资源和组建学习共同体。教学实践层面上,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和通讯技术,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教学实践。学科专家、教师、学生集中于网络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收看、利用他人的信息资源,向他人提问、咨询,教师能够及时提供反馈,监督同伴学习进程,响应同伴学习活动等。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可以方便快捷地组建学习共同体,加强教师之间的交互,弥补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差别和不足,增强学习效果,并培养教师的媒体素养[8]。

(二)加强培训教师的主导作用

非正式学习活动中的教师整体网络属于稀疏型网络,教师之间联系较松散,相互交互次数少,程度浅,整体没有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在非正式学习活动中需要有指导者(如培训教师S1)指导和引领教师发言,参与话题讨论。这就需要处于网络核心地位的成员(专家和活跃度高的成员,如培训教师S1和新进教师T9等)充分发挥个人在信息资源和人际关系上的优势,主动引导教师参加话题讨论,参与学习活动。活跃度高的成员和指导者共同对资源创建、传播、共享等发挥作用,对教师网络学习社群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但是在网络社群中活跃教师的数量比较少,因而培训教师作为专家型教师,应该在教学技能、教学管理、教学专业学习等方面主动、积极地向新进教师传授知识,并激励新进教师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积极共享资源。

培训教师借助于问题、项目、课堂情景再现等教学形式能够吸引新进教师参与学习活动。这就要求培训教师充分做好教学设计、熟悉新进教师个性特征和学习风格、针对每个教师给以不同的指导、主动提问发言较少或者沉默者以及主动邀请他们回答问题或发表看法。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培训教师应该参与到每一个小组的讨论中,对小组遇到的问题给予点拨和指导,并监督小组学习使其不偏离主题。

(三)促进协作学习,巩固新进教师的主体地位

子群内部教师之间的交互比较频繁,能够进行深度交互,这表明教师在小圈子内的活跃度高,更愿意参与协作学习。由分析发现在较大规模的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交互属于低频交互,浅层交互,远不如在小规模的凝聚子群内教师交互频次高,程度深。因此,在开展协作学习过程时,限制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数量能够提高教师交互积极性和教师交互程度。在小组成员协作学习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其他成员的影响力大于其对整个社区内成员的影响力。这些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每个成员发言,参与交互,从而加强协作学习。而且,在非正式学习下新进教师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他们往往选择熟悉程度深的学习伙伴,这样在协作小组内教师具有较高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归属感,教师之间的交互行为得以极大强化。

正规培训下教师是接受学习,有较少的发言权;而在非正式培训下教师自主学习,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教师更注重的是问题解决和自我能力的提高。教师发展的驱动力由正规培训的外部驱动转向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驱动,这就加强了教师开展非正式学习的积极性。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体意识比较强,教师倾向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因而,培训教师应该避免满堂灌式的教学,把学习自交给新进教师,其扮演学习指导者、资源提供者、协作者等角色,以培养和巩固新进教师的主体地位。

四、结束语

利用网络技术支持教师的非正式学习,有利于辅助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正规教师培训有力的补充手段。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出许多种类的学习空间,能够满足不同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非正式学习方式下教师专业发展对资源、交互、人力服务等需求比较大,而良好的网络学习空间在这三方面能够为非正式学习提供足够多的支持,有效促进教师非正式学习,提高教师专业发展。非正式学习方式下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效果的提高对教师之间的交互具有较高要求。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非正式学习方式下教师整体网络的交互在频率和深度方面比较薄弱,然而子群内部成员之间,以及子群之间的交互比较频繁,这有赖于专家教师的引导和活跃教师的协助和影响。本文仅对非正式学习方式下教师交互情况进行案例分析,并没有讨论网络学习空间中教师在非正式学习方式下的交互影响因素以及非正式学习方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效果,希望在后续工作中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黎加厚. “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教研团队的成长[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7):5-6.

[2] 李文昊,王继新,白文倩. 从社会网络分析看海盐教师博客[J]. 中国电化教育,2010,(7):86-90.

[3] 赵健. 基于结构洞理论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中间人角色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13,(2):27-30.

[4] 王永固. 网络协作学习中互动网络结构分析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1,(1):49-61.

[5] 刘军. 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6] 刘军. 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 上海:格致出版社,2007.

[7] 王陆. 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09,(2):5-11.

[8] Martin Ebner, Conrad Lienhardt, Matthias Rohs, et al. Micrologs in Higher Education: A chance to facilitate informal and process-oriented learning?[J].Computers & Education,2010,55(1): 92-100.

网络分析培训篇(6)

【关键词】网络技术;就业分析;培养人才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它实现了资源共享。人们可以在办公室、家里或其他任何地方,访问查询网上的任何资源,促进了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企业自动化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技术也就成为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和同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都采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各自的生产、经营、管理和运营。

二、市场供需分析

网络技术的诞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处于全球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等都离不开网络。网络技术已应用到各行各业。各大商场等都是网络化管理,企业网络工程的建设、网络安全维护等多方面都增加了对网络人才的需求。然而全国的高等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整个社会具有专业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的需求。

三、网络技术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大约五个行业:软件开发、网站设计、路由器和交换机、网络安全、软(硬)件测试。所以应该具备以下具体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理解网络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法;熟悉数据通信、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基础知识;网络系统的性能测试和优化技术,以及可靠性设计技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TCP/IP协议网络的联网方法和网络应用服务技术。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

(1)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实力,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规划、构建局域网,维护管理网络系统及网络软件编程能力的技术应用性人才。(2)主要专业课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必须加强学习,主要学习的课程如下: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动态网页设计、网络通信技术、面向Net的Web应用程序设计、网站创建与管理、数据库开发技术、Java应用程序设计 、网络互联技术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等以及课程相应的实践和实训。(3)理论与实践并进。清晰分析就业方向,应合理的设置校内实训室,如:网络综合实训室:主要培养学生网络设备管理、网络故障、三层交换机的VLAN 互通、路由器的基本配置、无线网络安装和调试等技能;网络系统管理实训室:主要培养学生网络攻击方法及防御、网络带宽的监控维护等技能;操作系统实训室:主要培养学生操作系统的安装及基本配置、操作系统应用基本故障排除、操作系统进程调度设计、操作系统存储管理模拟设计等技能。和企业相结合,能让学生感受到当前最先进的技术以及企业的运作,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甚至与大公司合作办学如思华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斯科塞斯科技有限公司等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建立良好、稳定、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训基地。(4)强抓素质教育、提高道德修养。企业用人重技能,更重德行。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五、就业方向与就业分析

(1)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去向很多,如面向政府机关以及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各类国有企业、私有企业,适应计算机局域网的设计、安装、调试;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系统配置;软件集成;网站设计、开发与网络维护;系统分析员;计算机网络通信产品的系统集成等工作岗位。(2)就业分析。首先,虽然传统高校培养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每年都在增加,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偏重于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传授,课程选用与市场的脱节,以及传统教学方法的落后,使得高校学生的实践技能差,动手能力不强,不能尽快适应公司、企业的需求。其次,网络技术更新快、产品周期短。再次,网络技术复杂而多样,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过高,而刚毕业的学生从知识和技能都达不到那种高度,所以难就业。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国信息化领域最受关注的发展重点,计算机网络技术也突显它的威力,培训机构只有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加强学生职业工作技能和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持双证上岗,求职会更有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就更加乐观。

参 考 文 献

[1]蔡立军.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网络分析培训篇(7)

关键词:实践能力;校企合作;综合创新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17-04 中图分类号:G642

1 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工程作为主要的技术领域,显然也日益崭露头角,备受各行各业的关注,因此,网络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大为增加,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的专业人才深受用人单位赏识。然而,目前的网络工程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境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毕业生面对无数招聘却不能找到心仪的岗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无法从成堆简历中选取合适的人才。用人单位急需能在短期内进入工作角色的人才,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往往欠缺职业技能,无法立即适应岗位需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面临着共同困惑。面对用人单位对人才“快速顶岗”的迫切要求,高校必须积极探索适时的人才培养途径,努力实现递进式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目标。

2 构建三层次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促进网络工程专业(方向)教学模式革新,有效解决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差距,缩短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期,是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重要难题。本课题以网络工程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依托,从“理论基础一实践应用一综合创新”三层次的教学培养规划入手,创设递进式的能力提升通道,开展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有效结合了行业指导,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2.1 科学完备的理论基础构成

与网络工程专业内容密切相关的理论基础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无线网络技术、无线传感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工程与设计,这些课一般会在二、三年级开设。计算机网络、无线网络技术、无线传感网络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方向)中较为重要的理论基础课,主要讲授计算机网络组网原理、网络信息传输机制以及层次化传输协议,并且内容日益丰富,逐步扩展至无线网络与无线传感网络等当前的主流技术。同时,作为网络技术的有效组成部分,信息安全技术也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构成包含其中,为学生学习全面性的网络工程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这些理论基础的铺垫之上,我们重点开设网络工程与设计课程。该课程涉及计算机网络的设计、规划、组网、维护、管理、安全和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术。一般而言,网络工程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投资规模,合理选择各种网络设备和软件产品,通过集成设计、应用开发、安装调试等工作,建成具有良好性价比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过程,同时涉及网络工程项目中招投标的工程规范和商务规范,训练学生如何出色地完成投标书的撰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网络工程项目的技术原理和一般流程,它包括一系列任务: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工程实施、系统测试和网络维护等。网络工程方法依赖于一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控制了每一种技术的使用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学会吸收先进的设计理念,针对各种较复杂的环节能有较清晰的应对思路和分析能力,能够利用本课程介绍的解决经验去应用现实问题、提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我们在课程教学方法上采取了一定的改进:①理论教学和实验环节打通。实验室授课打破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界限,在理论讲授后让学生马上动手实验验证和分析,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②以探究式学习理念将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互补。课程实验的课时总是有限的,我们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尝试将实验扩展到课外去,包括让学生把日常网络应用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自主设计调研选题并把结果带到课堂讨论和分享,将遇到的问题以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开展实验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科层次网络工程课程教学的主要难点包括:技术原理复杂细节繁琐、技术变革知识更新太快、专业基础课理论和实际应用易脱节等。知识核心体系上以协议原理为主并兼顾组网应用,在学生技术素质的培养上以应用能力为主并兼顾开发能力,课程不仅仅提供了组网和操作的技能,也锻炼了协议分析和应用的能力,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多角度的知识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2 集中有效的实践应用环节

在具备相应理论基础知识构成之后,我们设置了较为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的训练阶梯之一,为学生学有所用提供了很好的尝试机会。

(1)在大三短学期,利用为期一周的短期训练时间,引入项目教学方式,开展基于真实网络设备的组网及网络系统集成实践,让学生对综合性项目实施过程有个初步体验。该实践环节的组织管理完全参照企业员工实施工程项目的规范进行,对于时间、角色、任务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进展要求。

①在课程开始之前3周,视频教程和参考资料,布置实训前自学任务等,自此学生开始进行项目准备和前期自主学习。②短学期实训开始的第1天,集中进行实践内容的辅导,介绍网络公司岗位分类和知识技能要求、进行系统集成软件和网络设备操作培训、宣布分组名单并安排每组的具体进度要求。③实训活动以6人为一小组,学生按序完成各实训子项目和整体设计、联调,这期间还需完成相应实施方案的设计文档及修改完善,直至老师认可通过后予以实施。④由教师以业主身份对项目进行验收,并对学生实训过程打分,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结合行业认证考核,对学生的课程进行考核评估和项目总结。

以上的教学实践,相比原来的单一小型项目,学生能真正接触到客户需求和现场设备,学到网络组网和系统集成的实用技能,有了初步的实战训练经验。

(2)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企业化运作的训练机制,在大四第1学期开展为期1个月的深度毕业实践活动。经过几年探索,我们的毕业实践(网络工程模块)受到学生的青睐。我们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组织实施、管理考核等各环节出发,制定出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着眼于专业课程学习、考研考证、毕业设计、就业等环节的有效对接,调整集中训练式实习的时间,兼顾各类学生的具体情况,避免时间上的冲突与学习精力的分散。这样既对后期的毕业设计环节进行预热,也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开展实践活动:

(1)注重岗位能力课程,根据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让学生进入角色,完成相应岗位的各项具体任务;

(2)开设通用职业能力课程,包含职业规划与就业辅导、通用工作技能、人际沟通能力、系统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等,通过系列训练,学生不仅对简历撰写、面试技巧、PPT制作、报告撰写、时间管理等基本职场素养有了提高,还在探询能力、技巧呈现、职场礼仪、项目管理方法、高效会议组织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深入学习职业技术认证课程,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通过考证辅导后考取相关行业的认证证书,为今后就业增加砝码;

(4)突出行业综合实训:每个团队都必须要完成一大一小两个行业实训案例的实践任务,成员们各司其职,团结协作,按照自身担任的具体角色履行岗位职责。在实训任务完成后,指导教师会根据学生在实训期间各个环节的表现给予考核,如合作、演讲、组织等环节都将列入考核范围。

由于是现实项目的需求,学生也学到了相应的项目经验,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项目实训中学生要学会面对和解决一些真实的问题;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以问题为中心,要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项目联系起来,培养了兴趣和主动性;在问题中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学生还可在问题情境中互换角色,锻炼换位思考。学生的任务是解决问题,不断思考分析并主动寻找解决办法,学会自我规划与管理,成为会学习的人。参加本项目的学生普遍始终保持这份激情和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强烈。

2.3 特色鲜明的综合创新训练

为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一步提高IT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动手能力,提升大学生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技能水平,我们以综合创新的精英人才培养为导向,开展系列特色训练活动:暑期训练营、网络大赛、基于行业应用的毕业设计等,充分融入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关键要素,为行业企业输送了竞争力强的优质人才。

(1)宁波市大学生网络技术精英人才训练营活动由宁波大学发起,面向宁波市各高校成功举办了两届。从组织流程拟定、实训内容设计、拓展形式安排到实施细节落实,均经过多次商讨酝酿。实训过程包含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3个主要环节,特别注重团队建设,从团队组建、队名选取、队歌编写、logo制作、口号确定等方面均体现出各个团队的精神面貌,如“e讯”“维易”等队名充分展现了所在团队锐意进取,紧贴潮流的深刻寓意。

为期10天的完整封闭训练期间还融入体能训练、拓展活动等素质提升方式,让参训人员接受全方位的训练。每个参训团队通过项目招投标、项目实施、工程测试、竣工验收等环节,如期完成了预期的网络工程建设任务,对网络工程技术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专业技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该训练营活动是宁波区域高校在校学生进行网络技术综合实训的活动,也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全新探索。学员们答辩环节精彩的临场表现得到了行业企业专家的高度认可。

(2)宁波市大学生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大赛也已成功举办两届,面向本科层次学生,在国内尚属首创。该赛事以企业网络的设计构建、应用集成和安全保障为主要内容,根据大赛评委会提出的设计需求,在封闭环境和限定时间下以团队为单位独立完成网络设计、安装调试、系统集成和文档编制等工作,并应评委会要求进行展示和答辩。

该赛事分为预赛和决赛。预赛阶段:统一命题,统一时间,在学生所在高校封闭进行。预赛以实践操作为主,命题内容包括企业网络的设计与实现、应用系统的集成与配置(不考核系统安全部分),竞赛时间为4个小时。决赛阶段:分为半决赛和总决赛,半决赛得分排名前50%的队伍进入总决赛。其中,半决赛为封闭进行的实践操作环节,命题内容包括企业网络的设计与实现、应用系统的集成与配置、网络系统的安全与防护、技术文档和答辩PPT的制作4个部分,竞赛时间为5个小时。总决赛为答辩环节,由文档评审、方案答辩、理论考核3部分组成。

该赛事充分展现了宁波市各高校近年来倡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成效。该赛事的成功举办有利于推进宁波市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战略,健全教育培训服务体系,促进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激发大学生对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热情,提升其项目化工程应用的综合能力;也是近年来宁波大学积极倡导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学理念,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为宁波市各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给参赛选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舞台和锻炼平台。

在训练营与大赛赛事的基础上,不少师生将训练内容进一步充实、深化,提炼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这些选题以具体行业应用为基础,贴近网络工程项目实际,在新颖性及实用性方面均体现了相当的价值,非常适宜学生作为即将从事相应工作岗位的职前综合训练。

以上特色鲜明的综合创新训练活动强化了本科层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应用能力和工程技术素养培养,在确保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上,将专业模块的相关技术型课程、短学期实训、校企合作训练营及赛事训练、行业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组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与专业职业技能,缩短了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距离,努力补齐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短板”。

3 实践效果分析

我们以三层次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教学实践探索,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网络工程相关课程的教学建设不断深入,计算机网络课程获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优秀网络课程项目等,为引入更多教学资源提供了支持;

(2)网络系统集成实践、毕业实训(网络工程模块)已面向本院所有专业学生开放,进一步扩大了涉及面及受益群体,为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训练营及大赛活动逐渐形成品牌,已成为行业企业、高校、社会团体等多方群体互帮互助培养精英人才的很好例证。为推进宁波市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战略,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产学研结合体系、健全教育培训服务体系,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人才支撑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学习服务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类人才的培养质量,推动大学生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

在以上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个人的求职需求和兴趣方向,通过将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训练精细化,为即将从事网络工程相关岗位的学生提供优质的岗前知识与技能的双重储备。

参考文献:

[1]赵丹丹,李锡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类人才培养中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7):244-247

[2]郭广军,羊四清,戴经国,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9):134-139

[3]徐明,曹介南,姚丹霖,等,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9):115-118

[4]张远,杨,网络工程专业芩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55-157

[5]吴怡,蔡坚勇,洪亲,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及改革方案[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3):87-89,92

[6]蔡皖东,张胜兵,网络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93-95

[7]刘长勇,汪彩章,“团队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与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54(2):54-55

[8]陈晓龙,彭志平,网络工程“1+X”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3):47-51

友情链接